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17

頓悟入道要門論 by 唐沙門 慧海 撰

頓悟入道要門論原序 夫善知識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類。長夜明炬。善破 羣昏。大珠和尚首參馬祖。使入慧海之灋界。令開寶 藏於自家。所以靈辯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機疊疊。 如圓器之傾珠。於是曲設多方。垂慈利物。發揚至道。 烏可以筆舌讚歎哉。 妙叶維那。四明翠山大中理公 之神足。夙具靈根。素培智種。禪餘之暇閱此老語錄。 有所證入。平生礙膺之物脫然而去。從上佛祖舌頭 一無所疑矣。此亦古塔主覩雲門語而嗣之。正所謂 也。故捐資鏤板以廣其傳。期以後之來者同一了悟。 存此心者。豈淺淺耶。此之功勳不墜。行願彌堅。蓋可 見矣。所幾法流不泯。派永接於曹溪。燈焰長存。光愈 明於少室也。 旹歲在癸丑春孟十日阿育王山  沙門釋崇裕書於無異堂... --- 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 (合下參問語錄):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眾。弟子今作此論。恐 不會聖心。願賜懺悔。若會聖理。盡將迴施一切有情。 願於來世盡得成佛。 問。欲修何法。即得解脫。 答。唯有頓悟一門。即得解脫。 云何為頓悟。 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 何而修。 答。從根本修。 云何從根本修。 答。心為根本。 云 何知心為根本。 答。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 即種種法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 淨。即佛土淨。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經云。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 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 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 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此理。虗費功勞。於外相求。 無有是處。禪門經云。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 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證菩提。 問。夫修根本。以何法 修。 答。惟坐禪。禪定即得。禪門經云。求佛聖智。要即禪 定。若無禪定。念想喧動。壞其善根。 問。云何為禪。云何 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 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 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 入佛位。何以故。菩薩戒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 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脫。亦名達彼岸。超六度。越三界 大力菩薩。無量力尊。是大丈夫。 問。心住何處即住。 答。住無住處即住。 問。云何是無住 處。...

金剛經口訣

-------- 六祖大鑒禪師說 --- 法性圓寂。本無生滅。因有生念。遂有生緣。故天得命 之以生。是故謂之命。天命既立。真空不有。前日生念。 轉而為意識。意識之用散。而為六根。六根各有分別。 中有所總持者。是故謂之心。心者念慮之所在也。神 識之所舍也。真妄之所共處者也。當凡夫聖賢機會 之地也。一切眾生。自無始來。不能離生滅者。皆為此 心所累故。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見自性。見 自性則是菩提也。此在性時。皆自空寂而湛然。若無 緣有生念而後有者也。有生則有形。形者地水火風 之聚沫也。以血氣為體。有生者之所託也。血氣足則 精足。精足則生神。神足生妙用。然則妙用者。即在吾 圓寂時之真我也。因形之遇物故。見之於作為而 [巳>已] 。 但凡夫迷而逐物。聖賢明而應物。逐物者自彼。應物 者自我。自彼者。著於所見。故受輪迴。自我者。當體常 空。萬劫如一。合而觀之。皆心之妙用也。是故當其未 生之時。所謂性者。圓滿具足。空然無物。湛乎自然。其 廣大。與虗空等。往來變化。一切自由。天雖欲命我以 生。其可得乎。天猶不能命我以生。況於四大乎。況於 五行乎。既有生念。又有生緣。故天得以生命我。四大 得以氣形我。五行得以數約我。此有生者之所以有 滅也。然乎生滅則一。在凡夫聖賢之所以生滅則殊。 凡夫之人。生緣念有。識隨業變。習氣薰染。因生愈甚。 故既生之後。心著諸妄。妄認四大。以為我身。妄認六 親。以為我有。妄認聲色。以為快樂。妄認塵勞。以為富 貴。心目知見。無所不妄。諸妄既起。煩惱萬差。妄念奪 真。真性遂隱。人我為主。真識為客。三業前引。百業後 隨。流浪生死。無有涯際。生盡則滅。滅盡復生。生滅相 尋。至墮諸趣。轉轉不知。愈恣無明。造諸業 罟 。遂至塵 沙劫盡。不復人身。聖賢則不然。聖賢生不因念。應迹 而生。欲生則生。不待彼命。故既生之後。圓寂之性。依 舊湛然無體。相無罣礙。其照萬法。如青天白日。無毫 髮隱滯故。能建立一切善法。遍於沙界。不見其少。攝 受一切眾生。歸於寂滅。不以為多驅之不能來逐之 不能去。雖托四大為形。五行為養。皆我所假。未嘗妄 認我。緣苟盡我迹當滅。委而去之。如來去耳。於我何 與哉。是故凡夫。有生則有滅。滅者不能不生。賢聖有 生亦有滅。滅者歸於真空。是故凡夫生滅。如身中影。 出入相隨。無有盡時。聖賢生滅。如空中雷自發自止。 不累於物。世人不知生滅之如此。而以生滅...

念佛法要(卷四)

念佛法要卷四 念佛須知 持名念佛,固甚簡易,而早晚功課及剋期精進,飭終助念等,亦須如法行持,以求必成。茲節錄其必須知行者,以為規範,而便修習。 一、 早晚功課 出家五眾,有「靈巖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可資遵行,惟在家二眾,閒忙不同,環境各異,茲節錄古德所定課程數則,由簡而繁,各隨所便,量力行持。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十聲念我名號而不生者,我不作佛。」是佛有願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歸依之心。每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發願偈一遍云:「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復頂禮而退。至誠如此,無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如不識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報。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二 每晨合掌向西頂禮,念南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復頂禮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迴向發願全偈一遍云:「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大皈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迴向。願向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復頂禮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凡頂禮時,燒香作拜尤佳。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此偈,得大福報。 若念佛時,心想身在淨土,佛前合掌,恭敬念佛。念菩薩時亦如此。作拜及念偈時,亦想在淨土佛前恭敬作拜念偈。惟有佛菩薩像時,不須如此,然須想其像,如佛與菩薩現身在此,受我禮拜,聽我念誦。專志如此,其往生品第必高。如更加精進,每日念佛三次五次,或千聲萬聲,乃至晝夜念佛不輟,又以念佛法門,廣化世人,使更相勸化,必上品上生。 【按】此專為極忙或不識字人,所立簡易念佛法,及初學由簡易入,能擇一行持,日日志誠如此,無不往生。若加晚課,或有暇即念,或作務時念佛無間,並廣勸化,生品必高。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念,名為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念心不散,專精為功。名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作此念已,發願迴向云: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