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人得和尚 法。師云。得者莫測其數。何故。道在心悟。豈 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 問如何是佛。師云。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但無 生心動念有無長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 佛。佛本是心。心如虛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猶 若虛空。不用別求。有求皆苦。設使恒沙劫 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 為屬因緣造作故。因緣若盡還歸無常。所以 云。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但識自心。無我 無人本來是佛。 問聖人無心即是佛。凡夫無心莫沈空寂否。 師云。法無凡聖亦無沈寂。法本不有。莫作無 見。法本不無。莫作有見。有之與無盡是情見。 猶如幻翳。所以云。見聞如幻翳。知覺乃眾生。 祖師門中只論息機忘見。所以忘機則佛道 隆。分別則魔軍熾。 問心既本來是佛。還修六度萬行否。師云。悟 在於心。非關六度萬行。六度萬行盡是化門 接物度生邊事。設使菩提真如實際解脫法 身。直至十地四果聖位。盡是度門。非關佛心。 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諸度門中佛心第一。但 無生死煩惱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 佛說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 一切法。從佛至祖。並不論別事。唯論一心。亦 云一乘。所以十方諦求更無餘乘。此眾無枝 葉。唯有諸貞實。所以此意難信。達摩來此 土。至梁魏二國。秖有可大師一人。密信自心。 言下便會。即心是佛。身心俱無。是名大道。大 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 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為祖。所以 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 問佛度眾生否。師云。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我 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與眾生皆不可得。 云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無。師云。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 來。佛與眾生盡是汝作妄見。只為不識本心。 謾作見解。纔作佛見便被佛障。作眾生見 被眾生障。作凡作聖作淨作穢等見。盡成其 障。障汝心故總成輪轉。猶如獼猴放一捉一 無有歇期。一等是學。直須無學。無凡無聖。無 淨無垢。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一心中。方 便勤莊嚴。聽汝學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見 解總須捨却。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寢疾 而臥。秖是不起諸見。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 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為出世佛。所以 云。稽首如空無所依出過外道。心既不異。法 亦不異。心既無為法亦無為。萬法盡由心變。 所以我心空故諸法空...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并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 鷲峯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 姪。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 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虛空 中。光明照曜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 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 下便是。動念即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 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 覩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會昌二年 廉于鍾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 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復去禮迎至所部。安居 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 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 遂出之授門下僧大舟法建。歸舊山之廣唐 寺。問長老法眾。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如 何也。 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序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 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 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 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跡對待。 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 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 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 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 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 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 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 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 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 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猶 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 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 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 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 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 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 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 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 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 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 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 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 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 惡法。非菩提道。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 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 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 礙。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趨...

六祖法寶壇經 付囑品第十

門人法海編集 憨山大師勘校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誌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誌徹、誌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三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通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即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隻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