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般若心經註解.

般若心經注解 沙門 (圓耳) 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揔此經有七本異譯。 此本玄弉所譯經也。唯有正宗。無序及流通。法月譯本云。於王舎城耆闍崛山觀世音菩 薩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眾中宣 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 說 。尒時世尊告 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宣 說 。於是觀世音菩薩。蒙佛聽許。入惠光三昧。 彼三昧起。告舎利弗 說 之(智惠輪論譯經同之)。) (摩訶者梵語。此 翻 為大。凢夫執六塵。心着世間故名 隔礙。名之為小。今破妄念。不着六塵。悟心境空。心量廣大。猶如虚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圎 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 𢙣 。無有頭尾。無有一法可得。名之為 大。般若者梵語。此 翻 為智惠。凢夫妄背本心。堅執我見。是名愚癡。今破愚癡。悟本來無我。 名之為智惠。波羅蜜多者梵語。此云到彼岸。迷本心居生死曰此岸。悟本心到心體不生 不滅曰彼岸。心者大智惠到彼岸之心也。此心人人具足。天真自性也。經者訓法訓常。法 則群機所 䡄 焉。常則百世不易也。) 觀自在菩薩。 (能脩般若之菩薩名也。忠云。此破凢夫歷 劫背心。唯觀諸法。被法所抅。不得自在。今悟心無心。了境無境。心境兩亡。無了可了。坥然 無礙。故名自在。私曰。被法縳是觀不自在也。謂法是聞無念。百物不思。為令念絕。是法縳 也。今離於法縳。法得自在。是觀自在也。謂法是悟無念。而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 本心自六根。走出於六塵中。無染無着。來去自由。是觀自在也。菩薩者。菩謂菩提。此云覺。 上求菩提故。薩謂薩 埵 。此云眾生。下救眾生故。所以從境得名也。忠云。菩之言了。薩之言 見。了見諸法本來空寂。故名菩薩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者般若無相行行 也。謂以無行為行也。若起行相心者。相違般若無相。般若經曰。般若如火炎。不可取四邊。 取者即燒手。古德曰。道體本無脩。不脩自稱道。若起脩道心。此人不稱道。深般若波羅蜜 多者。此破心外求法。小乗人不悟自心本來具足。妄求言教。以為智惠。名為般若。妄息心 念。求不生不滅名為波羅蜜。是名淺般若。今更舉行深般若以明大乗對破前病。菩薩了 見心本來空寂。名為般若。了見心本來不生不滅。名為到彼岸。是名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者菩薩脩行般若時也。忠云。時者過去現在未來心俱不可得。故名為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觀也。...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

Image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 一.法照大師生平事蹟 二.法照大師佛學思想 三.法照大師著作 一.法照大師生平事蹟 法照,唐代聖僧,身世不詳,有一說云,大師是南梁人。為淨土宗四祖,約生於西元747-821年間。史料中有關他居俗世時的事蹟不見記傳。按照大師于唐代永泰年中(765年)既已在南嶽衡山三祖承遠大師處習淨土教的時間來推算,他在少年時期即已出家為僧。初因仰慕遠公之芳蹤,由東吳到廬山東林,結淨土道場,專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有著垢弊衣而侍於佛側者,得佛明示,知乃衡山承遠也。因是逕往湖南,入山求之,覓得師于岩穀間,於是師從教,在彌陀台般舟道場,專修淨業。當時衡山念佛道場,在南方頗有名聲,來山從學受教者數以萬計。法照于承遠大師處得淨土教法的真傳後,更是專一其心,精進不懈地修持淨土念佛法門。 永泰元年(西元765年)四月法照於南嶽彌陀台廣發弘願,盡此一形,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場,決定畢生修持淨土法門。同年,法照往長安( 今西安),在章敬寺的淨土院,依《無量壽經》撰寫了第一部著作----《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此外,法照大師所撰寫的第二部著作《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則更為詳盡糸統地介紹了他所倡導的淨土五會念佛法門。 法照大師的一生有許多神奇殊特的感應事蹟。唐代宗大曆二年(西元 767年),遷居衡州(今湖南衡陽)的雲峰寺時,一日,於齋堂用餐時,從缽盂中,忽睹五色祥雲及寺院、山林、流澗、石門等,距石門約五裏處複見一寺名:大聖竹林寺。過些時日,也是在用餐時的缽中,見五色雲彩、寺院的亭臺樓閣等皆微妙無比,無有此界所見之土石穢惡,純金色界,眾寶交錯,萬千菩薩雜處其中,種種妙相宛若諸佛嚴淨國土。及至用餐完畢,缽中諸境方才消失。師以所見請問大德,其中有嘉延、曇暉二僧告知曰“聖神變化,不可以凡情測,若論山川之勢,乃五台爾”。獲知許是五台聖境,師曾萌發朝山之願,然因有諸障緣,未能了願。 唐代宗大曆四年(西元769年)的夏天,法照大師于衡州的湖東寺(或作湘東寺),啟建五會念佛道場,六月初二日,也感得祥雲彌漫道場,雲中有諸樓閣,見數梵僧,身可丈餘,執錫行道。阿彌陀佛及二菩薩現金色身,滿虛空中。在會眾等,咸皆清楚觀見此景,無不歡喜踴躍,焚香瞻禮。此情此景,良久方消。在當天晚間,師於道場外遇一老者,那老者質問師言:“汝曾發願,往金色界,禮覲大聖,今何...

略論安樂淨土義 --- 釋曇鸞撰

略論安樂淨土義 釋曇鸞撰 問曰:「安樂國於三界中,何界所攝?」 答曰:「如釋論言:『如斯淨土,非三界所攝。』何 以故?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 色故,非無色界。經曰:『阿彌陀佛本行菩薩道 時,作比丘,名曰法藏。於世自在王佛所,請 問諸佛淨土之行,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 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麁,悉現與之。于時 法藏菩薩,即於佛前,發弘誓大願,取諸佛土。』 於無量阿僧祇劫,如所發願,行諸波羅蜜,萬 善圓滿,成無上道。別業所得,非三界也。」 問曰:「安樂國有幾種莊嚴,名為淨土?」 答曰:「若依經據義,法藏菩薩四十八願即是 其事,尋讚可知,不復重序。若依《無量壽論》, 以二種清淨,攝二十九種莊嚴成就。二種清 淨者:一器世間清淨、二是眾生世間清淨。 「器世間清淨,有十七種莊嚴成就:一者、國土 相勝過三界道。二者、其國廣大,量如虛空,無 有齊限。三者、從菩薩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 所起。四者、清淨光明圓滿莊嚴。五者、備具第 一珍寶性,出奇妙寶物。六者、潔淨光明常照 世間。七者、其國寶物柔軟,觸者適悅,生於勝 樂。八者、千萬寶華,莊嚴池沼,寶殿、寶樓閣種 種寶樹,雜色光明影納世界,無量寶網覆 虛空,四面懸鈴,常吐法音。九者、於虛空中,自 然常雨天華、天衣、天香,莊嚴普熏。十者、佛 慧光明,照除癡闇。十一者、梵聲開悟,遠聞十 方。十二者、阿彌陀佛無上法王,善力住持。十 三者、從如來淨華所化生。十四者、愛樂佛法 味,禪三昧為食。十五者、永離身心諸苦,受樂 無間。十六者、乃至不聞二乘、女人、根缺之名。 十七者、眾生有所欲樂,隨心稱意,無不滿足。 如是等十七種,是名器世間清淨。 「眾生世間 清淨,有十二種莊嚴成就:一者、無量大珍寶 王微妙華臺,以為佛座。二者、無量相好,無量 光明,莊嚴佛身。三者、佛無量 辯 才,應機說法, 具足清白,令人樂聞,聞者必悟解,言不虛 說。四者、佛真如智慧,猶如虛空,照了諸法 總相別相,心無分別。五者、天人不動眾,廣大 莊嚴。譬如須彌山,映顯四大海,法王相具足。 六者、成就無上果,尚無能及,況復過者。七 者、為天人丈夫、調御師,大眾恭敬圍遶。如師 子王,師子圍遶。八者、佛本願力莊嚴、住持諸 功德,遇者無空過,能令速滿足一切功德海。 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 心菩薩,與上地菩...

《往生論注》(曇鸞法師,476年-542年)

 ---< 他為 世親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作《 往生論註 》。>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淨土法門,了生死無上妙法也。一代時教,浩若淵海。其究竟暢佛普度眾生之本懷者,唯淨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願念佛,即可帶業往生。上聖若肯回向,速得圓成覺道。仗佛慈力,與唯仗自力,其難易固日劫相倍。天親菩薩廣造諸論,宏闡佛乘。複宗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論。示五門修法。令畢竟得生。具顯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回向之法。於觀察門,詳示淨土莊嚴,如來法力,菩薩功德。凡見聞者,悉願往生。曇鸞法師撰注詳釋。直將彌陀誓願,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盤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無礙辯,何克臻此。夫淨土一法,為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則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慈恩,清涼,永明等,自行化他,同歸淨土者,有由來矣。知此則唯執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驚,憬然悟,以期現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極樂,與觀音勢至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常時親炙阿彌陀佛,以冀證無生忍,圓滿菩提而後已也。吾言不足信,請質之普賢菩薩,自可無疑矣。民國十一年壬戌,五月望日,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蕅益大師所選淨土十要,實為淨宗最要之妙典。成時大師欲為廣布,特節略之,致使有文義隱晦,稍拂初機之處。因搜羅原本,特為排印,仍作四冊。以卷有薄者,遂取古德宏揚淨土之要文附之。如帝網珠,互相輝映,誠為淨宗一大快事。竊以天親菩薩往生論,淨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曇鸞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業學人之大導師。惜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請於東瀛,刻以流通。因論注相聯,初機殊難分判。乃逐段標出,令徐蔚如居士刻於北京。今擬將此書,並蓮華世界詩,合作一冊,以作淨土十要之附本,冀與十要並傳於世。庶可熢[火+孛]火宅,常被焚燒之同倫,知此宅之外,原有最極清淨安隱之家鄉。從茲當仁不讓,賈勇先登,同出五濁,同登九品,同預蓮池海會,同侍無量壽佛,以漸證夫無生法忍,與無上菩提。得以上不辜於佛化,下不負於己靈,方可名為真大丈夫也已。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季春,釋印光識。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此卷依東瀛本 與藏內稍別)   婆藪槃頭菩薩造 元魏菩提留支譯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   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