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註解.
般若心經注解 沙門 (圓耳) 集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揔此經有七本異譯。 此本玄弉所譯經也。唯有正宗。無序及流通。法月譯本云。於王舎城耆闍崛山觀世音菩 薩白佛言。世尊我欲於此眾中宣 說 般若波羅蜜多心。唯願世尊聽我所 說 。尒時世尊告 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聽汝宣 說 。於是觀世音菩薩。蒙佛聽許。入惠光三昧。 彼三昧起。告舎利弗 說 之(智惠輪論譯經同之)。) (摩訶者梵語。此 翻 為大。凢夫執六塵。心着世間故名 隔礙。名之為小。今破妄念。不着六塵。悟心境空。心量廣大。猶如虚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圎 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 𢙣 。無有頭尾。無有一法可得。名之為 大。般若者梵語。此 翻 為智惠。凢夫妄背本心。堅執我見。是名愚癡。今破愚癡。悟本來無我。 名之為智惠。波羅蜜多者梵語。此云到彼岸。迷本心居生死曰此岸。悟本心到心體不生 不滅曰彼岸。心者大智惠到彼岸之心也。此心人人具足。天真自性也。經者訓法訓常。法 則群機所 䡄 焉。常則百世不易也。) 觀自在菩薩。 (能脩般若之菩薩名也。忠云。此破凢夫歷 劫背心。唯觀諸法。被法所抅。不得自在。今悟心無心。了境無境。心境兩亡。無了可了。坥然 無礙。故名自在。私曰。被法縳是觀不自在也。謂法是聞無念。百物不思。為令念絕。是法縳 也。今離於法縳。法得自在。是觀自在也。謂法是悟無念。而見一切法。心不染着。是為無念。 本心自六根。走出於六塵中。無染無着。來去自由。是觀自在也。菩薩者。菩謂菩提。此云覺。 上求菩提故。薩謂薩 埵 。此云眾生。下救眾生故。所以從境得名也。忠云。菩之言了。薩之言 見。了見諸法本來空寂。故名菩薩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者般若無相行行 也。謂以無行為行也。若起行相心者。相違般若無相。般若經曰。般若如火炎。不可取四邊。 取者即燒手。古德曰。道體本無脩。不脩自稱道。若起脩道心。此人不稱道。深般若波羅蜜 多者。此破心外求法。小乗人不悟自心本來具足。妄求言教。以為智惠。名為般若。妄息心 念。求不生不滅名為波羅蜜。是名淺般若。今更舉行深般若以明大乗對破前病。菩薩了 見心本來空寂。名為般若。了見心本來不生不滅。名為到彼岸。是名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者菩薩脩行般若時也。忠云。時者過去現在未來心俱不可得。故名為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