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宗鏡錄卷第八

宗 鏡 錄 卷第八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無性理同。是何宗攝。 答。法性宗攝。如古 師云。法性有體。是法相宗義。事上無體。是法 性宗義。 問。若一切法實無性者。不得教意 之人。恐成斷見。 答。若有性故。一法不成。以 無性故。諸緣並立。於無性中。有無俱不可得。 豈成斷常之見耶。如大般若經云。諸菩薩摩 訶薩。甚為希有。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察二 空。雖知諸法。一切如夢。如響。如像。如光影。如 陽焰如幻。如化。皆非實有。無性為性。自相皆 空。而能安立善非善等。諸法差別。皆無雜亂。 又云。善現白佛言。世尊。佛說一切法。皆以無 性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 誰染誰淨。誰縛誰解。彼於染淨。及於縛解。不 了知故。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淨命。當墮地獄。 傍生。鬼趣。受諸劇苦。乃至佛言。善現。善哉善 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一切法。皆以無性 為自性。於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不應 於此執有無性。故知既不可執有。亦不可執 無。以自性中。無有無故。所說有無之法。皆是 破執入法之方便。故先德云。用無所得為方 便者。有二。一以無所得。導前隨相。則涉有不 迷於空。為入有方便。二假無得以入有。不存 無得。即無得亦是方便。此為入空之方便。是 以無得相空。無作人空。無際性空。此三相盡。 法界理現。故菩薩不壞空而常有。染淨之法 宛然。不礙有而常空。一真之道恒現。如是雙 照。方入甚深。如般若燈論云。我說遮入有者。 遮有自體。不說無體。如楞伽經中偈曰。有無 俱是邊。乃至心所行。彼心行滅已。名為正心 滅。釋曰。如是不著有體。不著無體。若法無 體。則無一可作故。又如偈曰。遮有言非有。不 取非有故。如遮青非青。不欲說為白。釋曰。此 二種見。名為不善。是故有智慧者。欲息戲論 得無餘樂者。應須遮此二種惡見。此復云何。 若三界所攝。若出世間。若善不善。及無記 等。如世諦種。諸所營作。彼於第一義中。若 有自體者。起勤方便。作善不善。此諸作業。應 空無果。何以故。以先有故。譬如先有若瓶衣 等。如是樂者常樂。苦者常苦。如壁上彩畫。形 量威儀。相貌不變。一切眾生。亦應如是。復次 若無自體者。彼三界所攝。若出世間。善不善 法。起勤方便。則空無果。以無有故。如是世 間。則墮斷滅。譬如磨瑩 [免>兔] 角。令其銛利。終不 可得。是故偈曰。少慧見諸法。若有若無等。彼 人則不見。滅見第...

宗鏡錄卷第七

宗 鏡 錄 卷第七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一水 體澄清。喻自性清淨心。二得泥成濁。喻淨心 不染而染。三雖濁不失淨性。喻淨心染而不 染。四若泥澄淨現。喻真心惑盡性現。五遇冷 成氷。而有硬用。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 用。六雖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恒真。七 煖融成濡。喻本識還淨。八隨風波動。不改靜 性。喻如來藏隨無明風。波浪起滅而不變自 不生滅性。九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 性。喻真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十隨器方 圓。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諸有為法。而不 失自性。又書云。上德若水。方圓任器。曲直隨 形故。如小乘俱舍論。亦說諸有為法。有剎那 盡。何以知有。後有盡故。既後有盡。知前有 滅。故論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 至餘方。若此生此滅。不至餘方。同不遷義。而 有法體是生是滅。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緣生 無性。生即不生。滅即不滅。故遷即不遷。則其 理懸隔。又中論疏云。常無常門者。常即人天 位定。故無往來。無常即六趣各盡一形。亦無 往來。又常即凝然不動。無常念念變異。令誰 往來。則常無常法。俱不相到。皆無往來。肇論 云。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 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 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 以其不去。然則所造未甞異。所見未甞同。逆 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 傷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往物 之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來。今物 何可往。何則。求向物於向。於向未甞無。責 向物於今。於今未甞有。於今未甞有。以明物 不來。於向未甞無。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 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 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 新。交臂非故。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 往返之微朕。又何物而可動乎。釋曰。回也見 新。交臂非故者。孔子謂顏回曰。吾與汝。終身 交一臂已謝。豈待白首然後變乎。意明物物 常自新。念念不相到。交臂之頃。尚不相待。已 失前人。豈容至老而後變耶。又前念已故。後 念恒新。終日相見。恒是新人。故云見新。如此 新人。見之只如交臂之頃。早是後念新人。非 前念時也。故云非故耳。若前念已古。後念 已新。新不至古。古不待新。前後不相至。故 不遷也。又雖兩人初相見。只如舉手交臂之 頃。早已往矣。此取速疾也。故云。昔物自在...

宗鏡錄卷第六

宗 鏡 錄 卷第六 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宗鏡本懷。但論其道。設備陳文義。為廣。被 群機。同此指南。終無別旨。竊不可依文失其 宗趣。若悟其道。則可以承紹。可以傳衣。如有 人問南泉和尚云。黃梅門下有五百人。為甚 麼。盧行者獨得衣鉢。師云。只為四百九十九 人。皆解佛法。只有盧行者一人。不解佛法。只 會其道。所以得衣鉢。 問。只如道如何會。 答。如本師云。如來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 亦非非法。我於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見。無 有行處。慧所不通。明不能了。問無有答。又古 人云。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隱隱常見。只 是求其處所不可得。是以若定空則歸斷見。 若實有則落常情。若有處所則成其境。故知 此事非心所測。非智所知。如香嚴和尚頌云。 擬議前後。安置中邊。不得一法。沒溺深泉。都 不如是。我我現前。十方學者。如何參禪。若道 如是。豈可會耶。所以古人云。直須妙會始得。 斯乃不會之會。妙契其中矣。故先聖悟道頌 云。有無去來心永息。內外中間都總無。欲見 如來真佛處。但看石羊生得駒。如此妙達之 後。道尚不存。豈可更論知解。會不會之妄想 乎。如古德偈云。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 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先洞山和尚偈云。者箇猶不是。況復張三李。 真空與非空。將來不相似。了了如目前。不容 毫髮擬。只如云者箇。猶不是。豈況諸餘狂機 謬解。所以經云。心不繫道。亦不結業。道尚不 繫。降茲可知。入宗鏡中。自然冥合。 問。覺體 不遷。假名有異。凡聖既等。眾生何不覺知。若 言不迷。教中云何說有迷悟。 答。只為因本 覺真心。而起不覺。因不覺。故成始覺。如因地 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則覺 時雖悟。悟處常空。不覺似迷。迷時本寂。是以 迷悟一際。情想自分。為有虛妄之心。還施虛 妄之藥。經云。佛言。我說三乘十二分教。如。 空拳誑小兒。是事不知。號曰無明。祖師偈云。 如來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 一切法。故知己眼若開。真明自發。所治之迷 悟見病既亡。能治之權實法藥自廢。夫悟此 法者。非假他智與異術也。或直見者。如開藏 取寶。剖蚌得珠。光發襟懷。影含法界。如經頌 云。如人獲寶藏。永離貧窮苦。菩薩得佛法。離 垢心清淨。或不悟者。自生障礙。故通心論云。 真常不易封生滅者。自移。至理圓通。執方規 而致隔。此悉迷自性。但逐依通。應須己眼圓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