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中觀四百論--聖天菩薩 造頌--法尊法師(從藏)譯頌--堪布索達吉 修訂-堪布索達吉 註疏

  中觀四百論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從藏)譯頌  堪布索達吉 修訂  堪布索達吉 註疏 Posted on   2009 年 12 月 26 日   by   manjusri0404pemajungney0710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聖者曼殊師利! 頂禮聖天菩薩! 中觀四百論頌詞 濁世人劣瑣事多,聞思修者寥晨星,聖者善說無人閱,況我微言覽者誰? 然為自心入正法,依諸經論師教言,略演甚深中觀道,若有信者請諦聽!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而三轉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著重宣述般若空性。世尊示現涅槃後,弘教者分兩大派開闡般若深義。其一以彌勒菩薩之《現證莊嚴論》為宗綱,開廣大行派,主要以隱義方式宣示般若;其二為龍樹菩薩所開創之甚深見派,以其《中論》為根本論,直示般若空性義理。於此根本論,又有兩大論師闡其密義,一者月稱菩薩,著《顯句論》釋《中論》字句,造《入中論》顯明其深義;另者即聖天菩薩,以修行竅訣方式粹攝《中論》密義而著《中觀四百論》。因而若欲修持了悟般若空性,於此論尤應深加研習。   藏傳佛教中,修學中觀者皆以《中論》、《入中論》、《四百論》為根本論典。諸派中觀論師對《入中論》之抉擇自宗見上,有多種辯論,而於《中論》、《四百論》無有較大差異之見。因二論皆是根本中觀之論,即應成自續二派尚未分流前之中觀著述。另外,《四百論》非如《入中論》之專門抉擇見解,而是決定修持中觀之竅訣集匯,因此諸派論師也無多異議。如格魯派甲操傑大師之《中觀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與寧瑪巴大堪布阿瓊仁波切所著之《四百論疏·大海之滴》,其抉擇方式皆相同,概因此論於中觀宗之特殊地位而然。   於漢傳佛教中,此論原有二譯本,一為鳩摩羅什譯師集本論要義而簡譯的《百論》,二為唐玄奘譯師所譯之《廣百論》。《廣百論》乃《四百論》後八品之頌文,其來源是那爛陀寺護法論師以唯識觀點註釋此論時,將此論一分為二,前八品為《說法百論》,後八品為《辯議百論》。玄奘譯師於護法論師之親傳弟子戒賢論師前,得此二論及義疏,回國後便譯《辯議百論》為《廣百論》。故《四百論》在漢傳佛教中,一直未有完整譯本。到近代法尊法師入藏求法,親睹藏地中觀學者對此論的重視及此論對學者的裨益,於是不辭辛勞從藏文重新譯出此論前八品,並對後八品的譯文依藏文作了一些補充。此註疏所依者,...

入菩薩行論    寂天菩薩造頌  傑操大師廣解  隆蓮法師漢譯

  入菩薩行論    寂天菩薩造頌  傑操大師廣解  隆蓮法師漢譯 Posted on   2009 年 12 月 20 日   by   manjusri0404pemajungney0710         入菩薩行論 梵語:菩提薩埵雜雅阿瓦打〔日/阿〕 藏語:降曲生巴覺巴那〔覺/勿〕巴         (贊菩提心功德品) 極尊正士 諸具大悲心者 足下恭敬頂禮 頂禮一切諸佛菩薩 善逝具足法身及佛子 一切應禮敬處敬禮已 如來勝子律儀趣入處 遵依經都總攝當宣說 昔所未聞此中既未述 韻音善巧亦非我所能 故我亦非意樂為利他 唯為自心練修造斯論 為修善法我心淨信力 因作斯論萬一能增長 與我根機相等餘有情 由見斯論或能成義利 暇滿此身獲得甚艱難 士夫義利即今能成辦 若於此時不勤作饒益 後時此事何從得圓滿 猶如長夜黑暗陰雲覆 剎那電閃萬象暫顯明 如是以佛神力加持故 世人福慧萬一須臾生 如是常以微弱之善根 極難對抗罪障大勢力 是時若無圓滿菩提心 餘善威力何能遮彼罪 於多劫中恒時作護念 諸能仁主觀見此利益 無量士夫多資糧所成 勝樂由斯不難安隱得 百千生死苦痛欲摧壞 有情憂惱不安欲遣除 眾多百千妙樂欲受享 菩提心體常應不捨離 若發菩提心者剎那間 生死囹圄堅牢苦逼身 即名一切如來殊勝子 世間天人悉皆應恭敬 如丹點金轉成殊勝相 將此不淨之身能轉成 稀有無價大寶如來身 是故於菩提心應堅持 眾生唯一道師無量慧 善巧普觀見為極珍奇 五趣眾生欲求出離者 大寶菩提妙心應堅持 一切餘善不久如芭蕉 一次生果凋謝不再生 菩提妙心嘉樹常茂密 與果恒時無盡輾轉增 如作極惡難容諸重罪 須依有力勇者脫諸怖 若於誰人歸投即蒙救 諸謹畏者於彼何不歸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 剎那能焚諸罪盡無餘 是故發心功德量無邊 慈氏依怙廣為善財說  總攝而言菩提心 應知有二種差別 謂即發起菩提願 及與趣入菩提行 如人欲行興趣行 差別如何易了知 如其次第願行別 智者當知亦如是 願菩提心雖亦能 於生死中與大果 然不如行菩提心 出生福德恒無盡 普為無邊有情界 悉皆解脫安隱故 發心堅固無退轉 何時真發如是心 即當從於彼時起 從令倚臥行放逸 福德勢力流無盡 量等虛空遍出生 此有經文可為證 出於妙臂請問經 為利小心有情敵 如來歡喜親宣說 若人但略一思維 欲為有懷除首疾 亦為具足饒益想 所有福德亦無量 況為別...

入菩薩行論廣解(下) 寂天菩薩造頌 杰操大師廣解 隆蓮法師漢譯

  入菩薩行論廣解(下)   寂天菩薩造頌 杰操大師廣解 隆蓮法師漢譯   七、精進品 八、禪定品 九、般若波羅蜜多品 十、普皆回向品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七(精進品)   辛二學精進之理分二   壬一釋論文  壬二出品名  初中分二  癸一勸應勤精進  癸二云何勤精進之理  初中分二  子一正說  子二辨精進相  今初   如是忍辱起精進 如是精進住菩提 猶如無風焰不起 若無精進福不生   依如前所說難行耐他怨害,若欲速證菩提,須勤進精進。如是勤求所行究竟,菩提即在其中。如燈等無風不動,無精進則福德智慧二資糧不能出生,亦猶如是。故無上菩提依於精進,應當勉力。如入中論云:「無餘功德隨逐精進生,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因。」   子二辨精進相   精進云何善法勇   於煩惱勤勇即是懈怠,何謂精進?謂於善法踴躍勤勇也。此中差別,有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屈不撓精進,不知止足精進四者。   癸二云何勤精進之理分二   子一斷精進相違品  子二增精進對治力  初中分二  丑一辨相違品相  丑二云何斷彼之理  今初   彼相違品應當說 懈怠貪著不善法 怯弱卑下自輕蔑   當說精進之相違品,彼復云何?謂身心無堪能耽著怠玩安樂之懈怠,及貪著惡事,與於成辦善法怯弱作我不能想之自輕。   丑二云何斷彼之理分三   寅一斷貪味怠玩之懈怠  寅二斷貪著惡事之懈怠  寅三斷於善法怯弱之懈怠  初中分二  卯一觀察懈怠之因而斷之  卯二云何斷之理  今初   怠玩貪味於逸樂 耽著倚臥恒從恣 於生死苦不厭患 由斯能令懈怠生   懈怠生起以何為因?於不趣善法之怠玩執為安樂而貪著之耽味逸樂,從恣倚臥,亦能生懈怠,於生死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