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2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No. 368 [9]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出小無量壽經) 劉宋 [10] 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奉 詔重譯 [11]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 (多曷 [12] 切) (一)  他伽 [13] 哆 (都餓切) (二)  夜哆地 (途賣切) (三)  夜他阿彌利 (上聲) (四)  都婆毘 (五)  阿彌利哆 (六)  悉眈婆毘 (七)  阿彌利哆 (八)  毘迦蘭諦 (九)  阿彌利哆 (十)  毘迦蘭哆 (十一)  伽彌膩 (十二)  伽伽那 (十三)  枳多迦隷 (十四)  莎婆訶 (十五)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呪者 , 阿彌陀佛常住其頂 , 日夜擁護 , 無令怨家而得其便 , 現世常得安隱 , 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 [14] [15]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16] (附隋錄 , 未詳作者) : 昔長安僧叡法師 、 慧崇 、 僧顯 、 慧通 , 近至後周實禪師 、 景禪師 、 西河鸞法師等數百餘人 , 並生西方 。 西河綽禪師等 , 因見鸞法師得生淨土 , 各率有緣 , 專修淨土之業 ; 綽師又撰西方記驗 , 名《安樂集》流行 。 又晉朝遠法師 , 入盧山三十年不出 , 乃命同志白黑有一百二十三人 , 立誓期於西方 , 鑿山銘願 。 至陳天嘉年 , 盧山珍禪師 , 於坐時見有數百餘人 , 共乘七寶華舫往西方 , 珍禪師遂求附載 。 其船上人報云 : 「法師雖講得《涅槃經》 , 亦大不可思議緣 , 法師未誦得《阿彌陀經》及呪 , 所以不得同去 。 」法師遂廢講業 , 日夜專誦《彌陀經》及呪 , 計應滿二萬遍 。 未終四七日前 , 夜向四更 , 有神人從西方送一白銀臺來空中 , 明過於日 , 告云 : 「法師壽終 , 當乘此臺往生阿彌陀國 , 故來相示 , 令知定生 。 」終時白黑咸聞 , 空中如奏音樂 , 并聞異香 , 數月聞香氣不歇 。 其夜峯頂寺僧眾 , 咸見一谷內有數十炬火大如車輪 。 尋驗古今 , 得生 [1] 安樂世界者非一 , 多見化佛徒眾來迎靈瑞 , 如傳廣明 , 不可繁錄 。 因珍禪師於此經有驗 , 故略述此一條以悟來哲 , 助成往生之志 。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2] 者 , 乃宋元嘉 [3] 末年 , 求那跋陀重奉制譯 , 合計五十九字 , 一十五 [4] 句 。 龍樹菩薩願生安養 , 夢感此咒 。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 (1-20) Posted on  September 23, 2013   by  wtsai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慧開 這一首詩偈,是無門慧開禪師寫的,如何做人處世、安身立命。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季節。繽紛百花、皎潔明月、舒暢涼風、皚皚白雪,是大自然的景致。牽掛人們心頭的「閒事」,則無非是「庸人自擾」的無明煩惱,擾亂清明自性的世俗瑣事。如果心中去除了執著煩惱與掛礙,恢復了自我本心的清明,悠然閒適,便能與大自然相契,自然而然能領受「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純淨澄明,契入於「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蒼蒼翠竹即是法身」的淨妙禪喜中。北宋理學大師程顥先生的詩句:「萬物靜觀皆自得」,也就是這樣的一種禪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天的百花開了,秋天的月亮特別皎潔,夏天吹拂著徐徐涼風,冬天飄著皚皚白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更替,就像我們生老病死的過程。在現實生活裡,經年累月酸甜苦辣的日子,假如我們能將生老 病死的無常、榮辱得失的好壞,都不掛在心上,那就是人間最好的時節了。 人並不是擁有良田千頃、廣廈萬間就能快樂滿足的,真正的快樂是:心裡有智慧,沒有掛礙!一個人即使錢財再多,名位再高,若有人我的掛礙,有人我的是非,有名聞利養的百般計較,家事、國事、心事太多,心理壓力就太重。錢財越多,名位越高,越放不下,又有什麼意義?一個學生功課壓力太大,他會受不了;一個公務員的事務太忙,也會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要學習舉重若輕的心胸,減少心上的壓力,才能輕鬆自在,真實體會到人生的意義! 所以「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只要我們心境好,看人一切都好,不但父母愛我,子女孝順我,朋友對我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會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你感到境好,走在路上,躺在椅上,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真是「心中無事一床寬,眼內有沙三界窄」。一個人光是要求世間好、環境好、朋友好,是沒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從心態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話好,無一不好,那便是人間好時節了! 無門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西元1183~1260年,世壽七十八歲。慧開禪師因為苦參「無」字話頭而開悟,因此特別著重「無」字法門,他將歷代禪宗重要的公案斟選彙編,選擇其中的四十八則,纂集成為「無門關」一書,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