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六

  第六.重令善財證別法者.如經中從︰ (第一會.如來現相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 第二會光明覺品.於如來兩足輪下放光明.遍照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如是無量無數無邊無等,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世界.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蒙光照及,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文殊師利,乃至十色世界中,覺首、目首等十首菩薩,各與佛剎微塵數菩薩同時發來.各說一法。如是十法,共成信位法門。如善財童子於覺城東,見文殊師利,說種種法而生信心.還倣前信位之中,文殊覺首等十首菩薩所成信位。 第三會昇須彌山頂,法慧等十慧菩薩各說一法門,共成十住.如善財童子南行至妙峰山頂,見德雲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昇須彌頂,法慧等十慧菩薩,說十住法門。 第四會昇夜摩天宮中,功德林等十林菩薩各說一法,共成十行法門.如善財童子南行至三眼國,見善見比丘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功德林等說十行法門.一一以行行之。 第五會昇兜率天宮中,金剛幢菩薩等十幢菩薩各說一法,共成十迴向法門。如善財童子南行至廣大國,青蓮華長者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金剛幢等十幢菩薩所說十迴向法門.善財一一詢友,以行行之。 第六會昇他化自在天宮,金剛藏等菩薩說十地法門。如善財童子至此閻浮提迦毗羅城,婆珊婆演底夜天,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經中,他化自在天上,金剛藏菩薩說十地法門.善財一一詢友,以行行之。 第七會昇第三禪,為八禪眾說一生補處菩薩,入佛華三昧所有法門,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境界。如善財童子至摩耶夫人,及已下十善知識。還如前瓔珞經中,重說華嚴次第,十一地法門普賢境界.善財詢友,一一以行倣而行之,令成後則。 第八會佛地法門,於菩提場中始成正覺時說。如善財童子至海岸國大莊嚴園林,廣大樓閣名毗盧遮那莊嚴藏,彌勒菩薩所.此為善財佛果圓滿善知識也。還如前經中,如來於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及三十七如來出現品。如經中,如來出現品前,即是普賢行品.出現品後,即是離世間品.還是普賢菩薩說。善財童子一一倣之.還從前五位,摩耶夫人十一地等覺位中,乘普賢行而自成正覺出現世間。還以普賢行導引眾生令離世間。善財童子還以倣之。從彌勒菩薩後,自見其身入普賢身中.即明自乘普賢行,自成正覺,出現於世.常以普賢行導引眾生令離世間。 「自見其身入普賢身」者:明行滿同普賢故.法相似同一體故.如出現品即是經中如來自放眉間光灌文殊頂.口中光灌普賢口.令此...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五

  六、頓證佛性理智萬行圓融門者 ﹙續第五.明地位所行行相別者﹚ ︰ 如華嚴經第一會.如來現相品中.如來齒間放光.又放眉間中道果德光明.又令普賢菩薩入三昧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說諸佛果法,令生愛樂。既生愛樂已.於第二會中.令文殊師利說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又於兩足輪下放光明.其光明過十方十佛世界微塵數世界外.各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皆來集會.又說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成就十信之門。 「兩足輪下光」者︰為其最下.明入信之首.以信為因.信為最下故。此是如來眉間果光放入故.前如來現相品中.如來眉間放光已.入兩足輪中.為欲明舉佛果德用成信位。諸有學者還信果法用成初證,入於十住之門故。以是義故.十方各有十佛剎微塵數十首菩薩.皆從十色世界,十智如來所來.以十信為入道之初故.是故所來菩薩皆名為首。 「十色世界」者︰為十信菩薩未成實證.明是凡夫,雖信果德佛境,未離色塵,以「色」為國。十住菩薩理事圓明,以「華」為國.為創從凡位,理事開敷故。十行菩薩,善達簡擇、覺慧圓明,以「慧」為國。十迴向、十地,以妙用自在,以「妙」為國。從當位法門所來,以「法」為國.非為四大地水火風故。入聖智者,已離此障。十信位中菩薩,皆從十智佛所來者︰所謂不動智佛、無礙智佛、解脫智佛。如是十智佛者︰智為果德.為十信位中,以果成信故.為明信從果來,以果為因故。若不以果為信,即無所信故,信無所依。 何故文殊師利為上首者︰為文殊師利皆啟蒙之主故.十方諸佛皆以文殊師利妙德,為發信心之首故.以彰顯法身根本智故.常以文殊為果前之信。普賢明是差別智,為果後之行故。是故善財童子初見文殊為信門.後見慈氏為佛位.又自見其身入普賢身,是佛果後行。文殊為小男.普賢為長子.二聖合體名之為佛.文殊為法身妙慧,普賢為萬行成德故.體用自在,名之為佛。「文殊小男」者︰為信證法身根本智慧為初生故.因初證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故。「普賢為長子」者︰為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別智,治佛家法.諸波羅蜜事自在故.常以行門建佛家法,治佛家事。但諸經之內,以文殊為問答者,多明法身佛性之門.普賢為問答者,多論其行.以此表之。又【文殊乘師子】者.為明創證法身佛性根本智斷惑之駿故。【普賢乘香象王】者.表行庠序為威德故。又【文殊常居東方金色世界不動智佛】者.為明金為白色,能離垢故。「金色」者,表法身也。「不動智」者,依法性身根本智起智用,即無動故。【普賢菩...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四

  第三.問答所詮主伴別者:說此一部經之問答體用,所乘宗之大意、總相、俱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賢。佛表果德無言.當不可說、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證.但因成,果自得。文殊因位可說.以此說法身果德勸修。普賢自行可行.行其行海,充滿法界故。用此三德,將為利樂眾生。文殊成讚法身本智.普賢成其差別智之行德.一切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為師範,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極果。或說普賢為長子.為建行成滿眾生故。或說文殊為小男.為創始發心證法身本智佛性之首.為最初證法身本智佛性.為初生諸佛聖性智慧家故.為啟蒙發明之首.故為小男。主東北方.為艮卦.艮為小男。又為山、為石.在丑寅兩間.表平旦創明.暗相已無.日光未著.像啟蒙之首。十住初心創見道也.故指文殊師利在東北方清涼山也.且取此閻浮之洲境位也.託法在於世間,使令易解。又經云「一切處文殊師利」.即明法身遍也。又過東方十佛剎微塵世界.有金色世界.有文殊師利.又十方文殊師利,所從來國,金色世界。金為白色.其相黃.體白而黃相者.即明法身佛性智也。體白淨清潔.非屬色形.身心無染.非如世間色白之白也。法身佛性.無心無身.任性無作.緣緣自淨.物物無心.唯無依智.名為白淨。若諸菩薩,證如是性、如是智,身皆黃色。為黃為福慶之色.無貪瞋恚.即有和氣.智慈益物之德也。經云「應真菩薩,皆真金色也」.故言文殊師利從金色世界來者.明一切處,法皆真也.表一真法界也。 普賢長子者.位在東方卯位.為震卦。震為長男.為頭、為首、為青龍、為吉慶、為春生.為建法則之初也。世間佛法,皆取東方為初首.表像日出咸照萬物悉皆明了,堪施作物,隨緣運用故。普賢為行首,故為長男。觀音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剛山之西阿.說慈悲經。西為酉位.酉為兌卦.兌為金、為白虎、為兇危、為秋煞.故以慈悲觀音主之.於不善處行慈是觀音也。文殊、普賢、觀音三法,是十方諸佛共行.為善財童子十迴向中,第七慈悲位中善知識。餘廣義,後當更明。 佛法無言.以用世間法,託事表之。有言說者皆是世間法。若也無言,起蒙何達.以此義故,用文殊、普賢、觀音,三德互為主伴,以成法則,化利眾生之首。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賢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別智。以此義故.或說文殊普賢為一切諸佛之師.或說文殊普賢為小男長子.三人互體,成一法界之體用也。即文殊為始見道初法身本智之門.普賢即為始見道之後行行之門.佛即二事之中無作體也。故以...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三

  第貳:明依宗教別: 夫大覺出興,稱真智而自在.法身無際,等群品以同軀.任器現形.應根施教.如空谷響,應擊成音.谷響無心.亦無處所.但以隨緣而能普應。如來設教亦復如是.稱自根緣得自心之法.隨根增廣而成熟之.示無常宗而成立教.對病施藥,病痊藥除。一念之間雨無量法.稱周法界對現色身。法既無窮.宗教無盡.無前後際,普備諸根.但為眾生,自分前後。且如毗盧遮那之教,無始無終,稱性無方,無斷無絕.隨其根類,自見入胎、出家說法、始終教行、入寂涅槃。其實如來本不如是.即法華經亦說「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以性海圓智,一念即無量劫也」.如是圓智,何有前後者焉。此經云「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初生涅槃」.又如此經中「兜率天子,三生十地.第二生上猶從惡道中來.蒙光照身,生於兜率天上.得離垢三昧.便見如來住金剛寶地,化大菩薩.在閻浮提,始入母胎」.又法華經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有何前後教之差別也.但隨一期同而且異。約立先德十家之教行也.約為軌範,餘可准知: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 第二、陳朝真諦三藏,立二教同時。 第三、後魏光統律師,立三種教。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種教。 第五、護身法師,立五種教。 第六、陳朝南獄思禪師、智者等,立四教同時。 第七、唐朝海東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立四教。 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三種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者:謂一切聖教,唯是如來一言音教.但隨根異故,種種差殊.如經「一雨所潤」等.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第二、陳朝真諦三藏立二教者.謂一、漸.二、頓︰約漸悟菩薩,大由小起.所設具有三乘之教,名為漸.即涅槃等經。若約直往頓機,大不由小起.所設教唯菩薩乘.是故名為頓.即華嚴經是。大遠法師亦同此說。 第三.後魏光統律師承習佛陀三藏立三種教者:一、漸、二頓、三圓:光師釋意:一、為根熟之輩.於一法中具足演說一切法.謂常與無常空不空等教.一切具說.更無漸次.故名為頓。 二、為上達之人分契佛境者.說於如來解脫無礙,究竟果德圓極祕密自在法門.故名圓教。於二教之上,分為三教。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種教者:一、因緣教:謂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教:謂成實論及經部等.三、不實教:謂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不實等.四、真宗教:謂華嚴涅...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二

  第八、大集經,以守護正法為宗者: 為此經在於欲界上,色界向下安立寶坊.集諸人天上下二界天人魔梵及八部鬼神龍等,及他方菩薩,皆就寶坊。諸鬼神等有不往者,四天王放熱鐵輪逐之.令往至佛所.如來悉敕令守護正法。眾魔王中,唯有一個魔王不順佛敕.待令眾生成佛盡,始當發菩提心。 第九、涅槃經,佛性為宗者:與華嚴經有十種別、一種同。 其十種別者:一、說法處所別.二、境界莊嚴化報別.三、大會來眾別.四、所建法輪別.五、所來之眾聞法別.六、報土淨穢別.七、佛身權實別.八、出生滅度規則別.九、示教行相別.十、從初為友軌範別。 一同者:如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純得醍醐.無有青黃赤白黑色。  一、說法處所別者︰涅槃經在拘尸那國,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說。華嚴經在摩竭提國菩提場中,寶菩提樹下說。故言說法處別。 二、境界莊嚴化報別者:如說此大涅槃經時.娑羅雙樹吉祥福地.縱廣三十二由旬.大眾充滿其間,無空缺處。爾時四方無邊眾菩薩.以其眷屬所坐之處或如鍼鋒.或如錐頭微塵.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諸大菩薩悉來集會.又文云「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軟.無有丘墟沙土礫石荊棘毒草.眾寶莊嚴,猶如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大眾悉見十方如微塵等諸佛世界.如於明鏡,自觀己身.見諸佛土,亦復如是」.又下文云「娑羅雙樹,忽然變白」.廣如經說。 如說華嚴經時.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又上下二十重。最下重中,略言「一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國周圍.一一國有十佛剎微塵數諸小國以為眷屬」.以上倍倍增。如是十蓮華藏世界中,金剛為地.樹臺樓閣、殿堂池海,皆眾寶莊嚴.如經所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如是」已下,直至「一切佛土不思議劫,所有莊嚴悉皆含容顯現」,是歎佛境界所有莊嚴.又下文華藏世界品廣說。如此莊嚴,即是如來自身實報之所莊嚴.非如此涅槃經中,以佛神力,為眾生故,暫化令淨。所以然者.為此涅槃經來眾,三乘根眾雜故.若不以佛神力持,無由自見。如華嚴中,一乘根純,無有雜眾.如聲聞為根別故,在其會內元來不見。經中雖然還有「以佛神力」,下文還有「法如是力」。所言「神」者.應真曰神.非同實是凡夫,加令暫見名之曰神。當知華藏莊嚴,本明實報涅槃神力,暫爾權施。又涅槃經,推佛淨土在於西方.過三十二恆河沙佛土之...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第一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含識之流,總法身為體.只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達本情亡.知心體合。今此大方廣佛新華嚴經者.明眾生之本際.示諸佛之果源。其為本也,不可以功成.其為源也,不可以行得。功亡本就.行盡源成。源本無功.能隨緣自在者.即此毗盧遮那也。以本性為先.智隨根應.大悲濟物.以此為名。依本如是.設其教澤.滂流法界.以潤含生。於是寄位四天.示形八相.菩提場內現蘭若以始成.普光法堂處報身之大宅。普賢長子舉果德於藏身.文殊小男創啟蒙於金色.以海印三昧周法界而降靈.用普眼之法門覩塵中之剎海。依正二報身土交參.因果兩門體用相徹.以釋天之寶網,彰十剎以重重.取離垢之摩尼,明十身而隱隱.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豪端.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其為廣也,以虛空而為量.其為小也,處極微而無跡。十方無卷非虧於小相之中.纖塵不舒含十方而非礙。於智海果德,殊分於五位之門.常住法堂,示進修於九天之上。此方如是.十剎同然。聖眾如雲.海會相入.智凡不礙,狀多鏡以納眾形.彼此無妨,若千燈而共一室。 此經總有四十品之勝典,玄開果德之門.百萬億之妙言,咸舉佛華之行海.十身十會闡十十之法門.十處十方啟十通而疏十辯。出現品內示因果以結始終.給孤獨園利人天之明法界.目連鶖子隔視聽於對顏.六千比丘啟十明於路上.覺城東際五眾咸臻.古佛廟前同登十智.善財發明導首.用彰來眾齊然。又成五位法門.具德行其軌範.令使啟蒙易達.解行無礙.還信首文殊之前.正證妙峰之頂。經過五眾,成一百一十之法門.至慈氏之園,結會一生之佛果.返示文殊之初友,明以果同因.後入普賢之妙身,彰體用圓極。 此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以無方為義.【方】以理智為功.【廣】則毫剎相含.【佛】乃體用無作.【華】喻行門可樂,能敷理事之功.【嚴】即依正莊嚴.【經】即貫穿縫綴。 世主妙嚴品者:菩薩示生皆為「世主」.同臻海會,故號「妙嚴」 . 「品」者 , 類會同流法門均隔為品 。 此經總有四十品之勝典.此品建初故稱第一.是故言〔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 釋此一部之經,總作十門分別:第壹、明依教分宗.第貳、明依宗教別. 第參、明教義差別.第肆、明成佛同別.第伍、明見佛差別. 第陸、明說教時分.第柒、明淨土權實.第捌、明攝化境界.第玖、明因果延促.第拾、明會教始終。   第壹、明依教分宗: 夫如來成道,體應真源.理事二門一多相徹.智境圓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