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要集三卷 日本 源信 撰

往生要集(三卷)
天台首楞嚴院沙門源信撰
往生要集卷上
夫往生極樂之教行。濁世末代之目足也。道俗貴賤誰不歸者。但顯密教法其
文非一。事理業因其行惟多。利智精進之人未 爲難。如予頑魯之者豈敢矣。是故
依念佛一門。聊集經論要文。披之修之。易覺易行。總有十門。分 爲三卷。一厭
離穢土。二欣求淨土。三極樂證據。四正修念佛。五助念方法。六別時念佛。七
念佛利益。八念佛證據。九往生諸業。十問答料簡。置之座右備於廢忘矣。
大文第一厭離穢土者。夫三界無安。最可厭離。今明其相總有七種。一地獄。
二餓鬼。三畜生。四阿修羅。五人。六天。 七總結第一地獄亦分爲八。一等活。
二黒繩。三衆合。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焦熱。七大焦熱。八無間。
初。 等活地獄者。在於此閻浮提之下一千由旬。縱廣一萬由旬。此中罪人互
常懷害心。若適相見如獵者逢鹿。各以鐵爪而互 爴裂。血肉既盡唯有殘骨。或獄
卒手執鐵杖鐵棒。從頭至足遍皆打築。身體破碎如沙揣。或以極利刀分分割肉。
如厨者屠魚肉。凉風來吹。尋活如故。欻然復起。如前受苦。或云。空中有聲云。
此諸有情可還等活。或云。獄卒以鐵叉打地。唱云活活。如是等苦不可具述

上依智度論・瑜伽論・諸經要集撰之
以人間五十年爲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其壽五百
歳。以四天王天壽爲此地獄一日一夜。其壽五百歳。殺生之者墮此中
已上。壽
量依倶舍。業因依正法念經。下六亦同之
優婆塞戒經。以初天一年爲初地獄日夜。
下去准之。此地獄四門之外。復有十六眷屬別處。一屎泥處。謂有極熱屎泥。其
味最苦。金剛嘴蟲充滿其中。罪人在中食此熱屎。諸蟲聚集一時競食。破皮噉肉
折骨唼髓。昔殺鹿殺鳥之者墮此中。二刀輪處。謂鐵壁周匝高十由旬。猛火熾然
常滿其中。人間之火比此如雪。纔觸其身碎如芥子。又雨熱鐵猶如盛雨。復有刀
林。其刃極利。復有雨刃如雨而下。 衆苦交至不可堪忍。昔貪物殺生之者墮此中。
三瓮熟處。 謂執罪人入鐵瓮中。煎熟如豆。昔殺生煮食之者墮此中。四多苦處。
謂此地獄有十千億種無量楚毒。不可具説。昔以繩縛人。以杖打人。驅人令行於
遠路。從嶮處落人。 薫煙惱人。令怖小兒。如是等種種惱人之者。皆墮此中。五
闇冥處。謂在黒闇處常爲闇火所燒。大力猛風吹金剛山。合磨合碎猶如散沙。熱
風所吹如利刀割。昔唵羊口鼻。二塼之中置龜押殺者墮此中。六不喜處。謂有大
火炎。晝夜焚燒。熱炎嘴鳥。狗犬野干。其聲極惡。甚可怖畏。常來食噉。骨肉
狼藉。金剛嘴蟲。骨中往來而食其髓。昔吹貝打鼓作可畏聲。殺害鳥獸者墮此中。
七極苦處。謂在嶮岸下常 爲鐵火所燒。昔放逸殺生之者墮此中
已上。依正法念經。
自餘九處。經中不説
二。 黒繩地獄者。在等活下。縱廣同前。獄卒執罪人臥熱鐵地。以熱鐵繩縱
横拼身。以熱鐵斧隨繩切割。台以鋸解。或以刀屠。作百千段處處散在。又懸熱
鐵繩交横無數。驅罪人令入其中。惡風暴吹交絡其身。燒肉焦骨楚毒無極
已上。
瑜伽論・智度論
又左右有大鐵 山。山上各建鐵憧。憧頭張鐵繩。繩下多有熱鑊。
驅罪人令負鐵山從繩上行。遙落鐵鑊。摧煮無極 觀佛三昧經 等活地獄及十六別
處。一切諸苦十倍重受。獄卒呵責罪人云。心是第一怨。此怨最 爲惡。此怨能縛
人送到閻羅處。汝獨地獄燒。 爲惡業所食。妻子兄弟等親眷不能救
乃至廣説
五地獄。各以 前前一切地獄所有之諸苦十倍重受。例應知之
已上。正法念經意
人間一百歳爲忉利天一 日夜。其壽一千歳。以忉利天壽爲一日夜。此地獄壽一
千歳。殺生偸盜之者墮此中。
復有異處名等喚受苦處。謂擧在嶮岸無量由旬。熱炎黒繩束縛繋已。 然後推
之墮利鐵刀熱地之上。鐵炎牙狗之所噉食。一切身分。 分分分離。唱聲吼喚無有
救者。昔説法依惡見論。一切不實不顧一切。投岸自殺者墮此中。復有異處名畏
鷲處。謂獄卒怒杖急打。晝夜常走。手執火炎鐵刀。挽弓弩箭。隨後走逐。斫打
射之。 昔貪物故殺人縛人奪食者墮此中
正法念經略抄
三。 衆合地獄者。在黒繩下。縱廣同前。多有鐵山兩兩相對。牛頭馬頭等諸
獄卒。手執器杖。驅令入山間是時兩山迫來合押。身體摧碎血流滿地。或有鐵山。
從空而落打於罪人。碎如沙揣。或置石上以巖押之。或入鐵臼以鐵杵擣。極惡獄
鬼。并熱鐵師子虎狼等諸獸。烏鷲等鳥競來食噉
瑜伽。大論 又鐵炎嘴鷲取其腸
已。掛在樹頭而噉食之。
彼有大河。中有鐵鉤。皆悉火然。獄卒執罪人。擲彼河中墮鐵鉤上。又彼河
中有熱赤銅汁漂彼罪人。或有身如日初出者。有身沈沒如重石者。有 擧手向天而
號哭者。有共相近而號哭者。久受大苦無主無救。又復獄卒取地獄人置刀葉林。
見彼樹頭有好端正嚴飾婦女。如是見已即上彼樹。樹葉如刀割其身肉。次割其筋。
如是劈割一切處。已得上樹已。見彼歸女復在於地。以欲媚眼上看罪人。作如是
言。念汝因 縁。我到此處。汝今何故不來近我。何不抱我。罪人見已。欲心熾盛。
次第復下。刀葉向上利利如剃刀。如前遍割一切身分。既到地已。而彼婦女復在
樹頭。罪人見已而復上樹。如是無量百千億 歳。自心所誑。彼地獄中如是轉行如
是被燒。邪欲 爲因
乃至廣説 獄卒呵嘖罪人。 説偈曰。非異人作惡。異人受苦報。
自業自得果。 衆生皆如是
正法念經 以人間二百歳爲夜摩天一日夜。其壽二千
歳。以彼天壽爲此地獄一日夜。其壽二千歳。殺生偸盜邪婬之者墮此中。
此大地獄復有十六別處。謂有一處名惡見處。取他兒子強逼。邪行令號哭者。
墮此受苦。謂罪人見自兒子在地獄中。獄卒若以鐵杖若以鐵錐刺其陰中。若以鐵
鉤釘其陰中。既見自子如是苦事。愛心悲 絶不可堪忍。此愛心苦於火燒苦。十六
分中不及其一。彼人如是心苦逼已。復受身苦。謂頭面在下。盛熱銅汁灌其糞門。
入其身内燒其熟藏大小膓等。次第燒已在下而出。具受身心二苦。無量百千年中
不止。又有別處名多苦惱處。謂男於男行邪行者。墮此受苦。謂見本男子。一切
身分皆悉熱炎。來抱其身。一切身分皆悉解散。死已復活。極生怖畏。走避而去
墮於嶮岸。有炎嘴鳥炎口野干而噉食之。復有別處名忍苦處。取他婦女者。墮此
受苦。謂獄卒懸之樹頭。頭面在下。足在於上。下然大炎燒一切身。燒盡復生。
唱喚開口。火從口入燒其心肺生熟藏等。餘如經説
已上。正法念經略抄之
四。 叫喚地獄者。在衆合下。縱廣同前。獄卒頭黄如金。眼中火出。著赭色衣。
手足長大。疾走如風。口出惡聲而射罪人。罪人惶怖叩頭求哀。願垂慈愍少見放
捨。雖有此言彌 増瞋怒大論 或以鐵棒打頭。從熱鐵地令走。或置熱鏊反覆炙之。
或擲熱鑊而煎煮之。或驅入猛炎鐵室。或以鉗開口而灌洋銅。燒爛五藏從下直出
瑜伽・大論 罪人説 偈。傷恨閻羅人言。汝何無悲心。復何不寂靜。我是悲心器。
於我何無悲。時閻羅人答罪人曰。已爲愛羂誑。作惡不善業。今受惡業報。何故
瞋恨我。又云。汝本作惡業。 爲欲癡所誑。彼時何不悔。今悔何所及
正法念經
人間四百歳爲兜率天一日夜。其壽四千歳。以兜率天壽爲此地獄一日夜。而壽四
千歳。殺盜婬飮酒者墮此中。
復有十六別處。其中有一處名火末蟲。昔賣酒加益水者。墮此中具四百四病
風黄冷雜各有百一
病。合有四百四
其一病力。於一日夜能令四大州若干人皆死。又自身蟲出。破其
皮肉骨髓飯食。復有別處名雲火霧。昔以酒與人令醉已。調戲 挊之令彼羞恥者。
墮此受苦。謂獄火滿厚二百肘。獄卒捉罪人令行火中。從足至頭一切洋消。 擧足
還生。如是無量百千歳與苦不止。餘如經文。又獄卒呵嘖罪人。説偈云。於佛所
生癡壞世出世事。燒解脱如火。所謂酒一法
正法念經
五。 大叫喚地獄者。在叫喚下。縱廣同前。苦相亦同但前四地獄及諸十六別
處。一切諸苦十倍重受。以人間八百 歳爲化樂天一日夜。其壽八千歳。以彼天壽
爲此地獄一日夜。其壽八千歳。殺盜婬飮酒妄語者墮此中。獄卒呵嘖罪人。説偈
云。妄語第一火。尚能燒大海。況燒妄語人。如燒草木薪。復有十六別處。其中
一處名受鋒苦。熱鐵利針。口舌倶刺。不能啼哭。
復有別處名受無邊苦。獄卒以熱鐵鉗拔出其舌。拔已復生。生則復拔。拔眼
亦然。復以刀削其身。刀甚薄利如剃頭刀。受如是等異類諸苦。皆是妄語之果報
也。餘如經説
正法念經略抄
六。 焦熱地獄者。在大叫喚之下。縱廣同前獄卒捉罪人臥熱鐵地上。或仰或
覆。從頭至足。以大熱鐵棒或打或築令如肉搏。或置極熱大鐵鏊上猛炎炙之。左
右轉之表裏燒薄。或以大鐵串從下貫之。徹頭而出。反覆炙之。令彼有情諸根毛
孔及以口中悉皆炎起。或入熱鐵鑊。或置熱鐵樓。鐵火猛盛徹於骨髓
瑜伽・大論
若以此獄豆許 之火置閻浮提。一時焚盡。況罪人之身軟如生蘇。長時焚燒。豈
可忍哉。此地獄人望見前五地獄之火。猶如雪霜
正法念經 以人間 千六百歳爲
他化天一日夜。其壽萬六千歳。以他化天壽爲一日夜。此地獄壽亦然。殺盜婬飮
酒妄語邪見之者墮此中。
四門之外復有十六別處。其中有一處名分荼離迦。謂彼罪人一切身分。無芥
子許無火炎處。異地獄人如是説言。汝速疾來。汝速疾來。此有分荼離迦池。有
水可飮。林有潤影。隨而走趣。道上有坑。滿中熾火。罪人入已。一切身分皆悉
燒盡。燒已復生。生已復燒。 渇欲不息便前進入。既入彼處。分荼離迦炎燃。高
大五百由旬。彼火燒炙。死而復活。若人自餓死望得生天。復教他人令住邪見者
墮此中。復有別處名闇火風。謂彼罪人。惡風所吹。在 虚空中無所依處。如輪疾
轉。身不可見。如是轉已。異刀風生。碎身如沙。分散十方。散已復生。生已復

散。恒常如是。若人作如是見。一切諸法有常無常。無常者身。常者四大。彼邪
見人受如是苦。餘如經説
正法念經 七大焦熱地獄者。在焦熱下。縱廣同前。苦
相亦同
瑜伽・大論 但前六地獄根本別處。一切諸苦十倍具受。不可具説。其壽
半中劫。殺盜婬飮酒妄語邪見並汚淨戒尼之者墮此中。此惡業人。先於中有見大
地獄相。有閻羅人。面有惡状。手足極熱。捩身恕肱。罪人見之極大忙怖。其聲
如雷吼。罪人聞之恐怖更増。其手執利刀。腹肱甚大。如黒雲色。眼炎如燈。鉤
牙鋒利。臂手皆長。搖動作勢。一切身分皆悉 麁起。如是種種可畏形状。堅繋罪
人咽。如是將去。過六十八百千由旬地海洲城。在海外邊。復行三十六億由旬。
漸漸向下十億由旬。
一切風中。業風第一。如是業風將惡業人去到彼處。既到彼已。閻魔王種種
呵嘖。呵嘖既已。惡業 羂縛出向地獄。遠見大焦熱地獄普大炎然。又聞地獄罪人
啼哭之聲悲愁恐魄受無量苦。如是無量百千萬億無數年 歳。聞啼哭聲。十倍恐魄。
心驚怖畏。閻羅人呵嘖之言。汝聞地獄聲。已如是怖畏。何況地獄燒。如燒乾薪
草。火燒非是燒。惡業乃是燒。火燒則可滅。業燒不可滅 云云 如是苦呵嘖已。
將向地獄。有大火聚。其聚擧高五百由旬。其量寛廣二百由旬。炎然熾盛。彼人
所作惡業勢力。急擲其身墮彼火聚。如大山岸推在險岸
已上。正法念經略抄之
此大焦熱地獄四門之外。有十六別處。其中一處。一切無間乃至 虚空皆悉炎
然。無針孔許一炎然處。罪人火中發聲唱喚。無量億 歳常燒不止。犯清淨優婆夷
者墮此中。復有別處名普受一切苦惱。謂炎刀 剥割一切身皮。不侵其肉。既剥其
皮。與身相連。敷在熱地。以火燒之。以熱鐵沸灌其身體。如是無量億千 歳受大
苦也。比丘以酒誘誑持戒婦女。壞其心已。 然後共行。或與財物之者墮此中餘如
經中説
正法念經略抄
八。 阿鼻地獄者。在大焦熱之下欲界最底之處。罪人趣向彼時。先中有位啼
哭説偈言。一切唯火炎。遍空無中間。四方及四維。地界無空處。一切地界處。
惡人皆遍滿。我今無所歸。孤獨無同伴。在惡處闇中。入大火炎聚。我於 虚空中。
不見日月星。時閻羅人以瞋怒心答曰。或 増劫或減劫。大火燒汝身。癡人已作惡。
今何用生悔。非是天修羅健達婆龍鬼。業羂所繋縛。無人能救汝。如於大海中。
唯取一掬水。此苦如一掬。後苦如大海。既呵嘖已。將向地獄。去彼二萬五千由
旬。聞彼地獄啼哭之聲。十倍悶 絶。頭面在下。足在於上。逕二千年皆向下行

法念經略抄
彼阿鼻城縱廣八萬由旬。七重鐵 城七層鐵網。下有十八隔。刀林周匝。四
角有四銅狗。身長四十由旬。眼如電牙如劍。齒如刀山舌如鐵刺。一切毛孔皆出
猛火。其烟臭惡。世間無喩。有十八獄卒。頭如羅刹。口如夜叉。有六十四眼。
迸散鐵丸。鉤牙上出。高四由旬。牙頭火流滿阿鼻城。頭上有八牛頭。一一牛頭
有十八角。一一角頭皆出猛火。又七重城 内有七鐵幢。幢頭火踊猶如沸泉。其炎
流迸亦滿城内。四門閫上有十八釜。沸銅踊出亦滿城内。一一隔間有八萬四千鐵
蜂大蛇。吐毒吐火。身滿城内。其蛇哮吼如百千雷。雨大鐵丸亦滿城内。有五百
億蟲。有八萬四千嘴。 嘴頭火流如雨而下。此蟲下時。獄火彌盛遍照八萬四千由

旬。又八萬億千苦中苦者。集在此中 觀佛三昧經略抄
瑜伽第四云。從東方多百踰繕 那三熱大鐵地上。有猛熾火騰焔而來。刺彼
有情。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復徹其髓。燒如脂燭。如是 擧身皆成猛焔。如從東
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由此因縁。彼諸有情與猛焔和雜。唯見火聚從四方來。
火焔和雜無有間隙。所受苦痛亦無間隙。唯聞苦逼啼叫之聲知有衆生。又以鐵箕
盛滿三熱鐵炭而簸揃之。復置熱鐵地上。令登大熱鐵山。上而復下。下而復上。
從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鐵釘而張之。令無皺 。如張牛皮。復更仰臥熱鐵地
上。以熱鐵鈷鈷口令開。以三熱鐵丸置其口中。即燒其口及以咽喉。徹於府藏從
下而出。又以洋銅而灌其口。燒喉及口。徹於府藏從下流出
已上瑜伽。言三熱者。
燒然。極燒然。遍極燒然
前七大地獄並及別處。一切諸苦以爲一分。阿鼻地獄一千倍勝。如是阿鼻地
獄之人。見大焦熱地獄罪人。如見他化自在天處。四天下處欲界六天。聞地獄氣
即皆消盡。何以故。以地獄人極大臭故。地獄臭氣何故不來。有二大山。一名出
山。二名沒山。遮彼臭氣。若人聞一切地獄所有苦惱。皆悉不憶。聞此則死。如
是阿鼻大地獄處。於千分中不 説一分。何以故。不可説盡。不可得聽。不可譬喩。
若有人説。有人聽。如是之人吐血而死
正法念經略抄 此無間獄壽一中劫 倶舍論
造五逆罪。撥無因果。誹謗大乘。犯四重禁。 虚食信施者墮此中 觀佛三昧經
此無間獄四門之外。亦有十六眷屬別處。其中一處名鐵野干食處。謂罪人身
上。火然十由旬量。諸地獄中此苦最勝。又雨鐵塼如盛夏雨。身體破碎猶如乾脯。
炎牙野干常來食噉。於一切時受苦不止。昔燒佛像燒僧房燒僧臥具者墮此中。復
有別處名黒肚處。謂飢渇燒身。自食其肉。食已復生。生已復食。有黒肚蛇繞彼
罪人。始從足甲漸漸齧食。或入猛火焚燒。或在鐵鑊煎煮。無量億歳受如此苦。
昔取佛財物食用之者墮此中。復有別處名雨山聚處。謂一由旬量鐵山從上而下。
打彼罪人碎如沙揣。碎已復生。生已復碎。又有十一炎。周遍燒身。又獄卒以刀
遍割身分。極熱白鑞汁入其割處。四百四病具足。常有長久受苦無有年 歳。昔取
辟支佛之食自食不與之者墮此。復有別處名閻婆度處。有惡鳥。身大如象。名曰
閻婆嘴利生炎。執罪人遙上空中。東西遊行。 然後放之。如石墮地。碎爲百分。
碎已復合。合已復執。又利刃滿道。割其足 脚。或有炎齒狗。來齧其身。於長久
時受大苦惱昔決斷人因之令人渇死之者墮此。 餘如經説
已上正法念經
瑜伽第四。 通説八大地獄近邊別處云。謂彼一切諸大那落迦。皆有四方四岸
四門。鐵墻圍遶。從其四方四門出已。其一一門外置四出園。謂煻煨齊膝。彼諸
有情出爲求舍宅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肉及血並即消爛。 擧足還生。次此煻煨
無間即有死屍糞泥。此諸有情 爲求舍宅從彼出已。漸漸遊行陷入其中。首足倶沒。
又屍糞泥内多有諸蟲。名孃矩吒。穿皮入肉。斷筋破骨。取髓而食。次屍糞泥無
間有利刀劍。仰刃爲路。彼諸有情爲求舍宅。從彼出已遊行至此。下足之時。皮
肉筋血悉皆消爛。 擧足之時。還復如故。次刀劍刃路無間有刃葉林。彼諸有情爲
求舍宅從彼出已・往趣彼陰。纔坐其下。微風逐起。刃葉墮落・斫截其身一切支節。
便即躃地。有黒黧狗。摣掣脊胎而噉食之。從此刃葉林無間有鐵設杜末梨林。彼

諸有情爲求舍宅便來趣之。遂登其上。當登之時。一切刺鋒悉回向下。欲下之時。
一切刺鋒復回向上。由此因縁。貫刺其身遍諸支節。爾時便有鐵觜大鳥。上彼頭
上。或上其 。探啄眼精而噉食之。從鐵設杜末梨林無間有廣大河。沸熱灰水
彌滿其中。彼諸有情尋求舍宅從彼出已。來墮此中。猶如以豆置之大鑊。 然猛熾
火而煎煮之隨湯騰湧周旋回復。於河南岸有諸獄卒。手執杖索及以大網行烈而
住。遮彼有情不令得出。或以索羂。或以網漉。復置廣大熱鐵地上。仰彼有情而
問之言。汝等今者欲何所須。如是答言。我等今者竟無覺知。 然爲種種飢苦所逼。
時彼獄卒即以鐵鈷鈷口令開。便以極熱燒然鐵丸置其口中餘如前説。若彼答言。
我今唯爲渇苦所逼。爾時獄卒便即洋銅以灌其口。由是因縁長時受苦。乃至先世
所造一切能感那落迦惡不善業未盡。未出此中。若刀劍刃路。若刃葉林。若鐵設
杜末梨林。總之爲一。故有四園
已上瑜伽・並倶舍意。一一地獄。四門之外各有四
園。合名十六別處。不同正法念經八大地獄十六別處名相各別
復有頞部陀等八寒地
獄。具如經論。不遑廣述之
第二。 明餓鬼道者。住處有二。一者在地下五百由旬。閻魔王界。二者在人
天之間。其相甚多。今明少分。或身長一。尺或身量如人。或如千瑜繕那。或如
雪山
大集經 或有鬼名鑊身。其身長大。過人兩倍。無有面目。手足猶如鑊脚。
熱火滿中焚燒其身。昔貪財屠殺之者受此報。或有鬼名食吐。其身廣大。長半由
旬。常求嘔吐困不能得。昔或丈夫自噉美食不與妻子。或婦人自食不與夫子。受
此報。或有鬼名食氣。世人依病。水邊林中設祭。嗅此香氣以自活命。昔於妻子
等前獨噉美食之者受此報。或有鬼名食法。於嶮難處馳走求食。色如 黒雲。涙流
如雨。 若至僧寺。有人呪願説法之時。因此得力活命。昔爲貪名利不淨説法之者
受此報。或有鬼名食水。飢渇燒身。周慞求水困不能得。長髮覆面。目無所見。
走趣河邊。若人渡河。 脚足之下遺落餘水。速疾接取以自活命。或人掬水施亡父
母。則得少分命得存立。若自取水。守水諸鬼以杖撾打。昔沽酒加水。或沈蚓蛾。
不修善法之者受此報。或有鬼名悕望。世人 爲亡父母設祀之時。得而食之。餘悉
不能食。若人勞得小物。誑惑取用之者受此報。
或有鬼生海渚中。無有樹林河水。其處甚熱。以彼冬日比人間夏。過踰千倍。
唯以朝露而自活命。雖住海渚見海枯竭。昔行路之人病苦疲極。欺取其賈與直薄
少之者受此報。
或有鬼常至塚間噉燒屍火。猶不能足。昔典主刑獄取人 飮食者受此報。或有
鬼生在樹中。逼迮押身如賊木蟲。受大苦惱。昔伐陰 凉樹及伐衆僧園林之者受此
正法念經 復有鬼頭髮垂下遍纒身 體。其髮如刀剌切其身。或變作火周匠焚
燒。或有鬼晝夜各生五子。隨生食之。猶常飢乏
六波羅密經 復有鬼一切之食皆
不能噉。唯自破頭取腦而食。或有鬼火從口出。飛蛾投火以 爲飮食。或有鬼食糞
涕濃血洗器遺餘
大論
又有依外障不得食鬼。謂飢 渇常急身體枯竭。適望清流走向趣彼。有大力鬼。
以杖逆打。或變作火。或悉枯涸。或有依内障不得食鬼。謂口如針孔。腹如大山。
縱逢飮食。無由噉之。或有無内外障而不能用鬼。謂適逢少食而食噉者。變作猛

焔燒身而出 瑜伽論 以人間一月爲一日夜成月年。壽五百歳。正法念經云。 慳貪
嫉妬者墮餓鬼道
第三。 明畜生道者。其住處有二。根本住大海。支末雜人天。別論有三十四
億種類。總論不出三。一者禽類。二者獸類。三者蟲類。如是等類強弱相害。若
飮若食未曾暫安。晝夜之中常懷怖懼。況復諸水性之屬爲漁者所害。諸陸行之類
爲獵者所害。若如象馬牛驢駱駝騾等。或鐵鉤斷其腦。或穿鼻中。或轡繋首。身
負重加諸杖捶。但念水草。餘無所知。又蚰蜒鼠狼等。闇中而生。闇中而死。蟣
蝨 等。依人身生。還依人死。又諸龍衆・受三熱苦晝夜無休。或復蟒蛇。其身
長大。聾騃無足。宛轉腹行。 爲諸小蟲之所唼食。或復有如一毛百分。或如窓中
遊塵。或如十千由旬。如是諸畜生。或經一時頃或七時頃。或經一劫乃至百劫千
萬億劫。或經一中劫乃至百千萬億劫。受無量苦。或遇諸違 縁數被殘害。此等諸
苦不可勝計。愚癡無慚徒受信施他物不償之者受此報
已上。諸文散在經論
第四。 明阿修羅道者有二。根本勝者住須彌山北巨海之底。支流劣者在四大
州間山巖之中。雲雷若鳴謂是天鼓。怖畏周章心大戰悼。亦常 爲諸天之所侵害。
或破身體。或夭其命。又曰。日三時苦具自來逼害。種種憂苦不可勝説
第五。 明人道者。略有三相。應審觀察。一不淨相。二苦相。三無常相
一不淨相者。凡人身中有三百六十之骨。節節相拄。謂指骨拄足骨。足骨拄
踝骨。踝骨拄 骨。 骨拄膝骨。膝骨拄髀骨。髀骨拄臗骨。臗骨拄腰骨。腰
骨拄脊骨。脊骨拄肋骨。復脊骨拄項骨。項骨拄頷骨。頷骨拄牙齒。上有髑髏。
復項骨拄肩骨。肩骨拄臂骨。臂骨拄腕骨。腕骨拄掌骨。掌骨拄指骨。如是展轉
次第鎖成
大經 三百六十骨聚所成。如朽壞舍。諸節支持。以四細脈。周匝彌布。
五百分肉猶如泥塗。六脈相繋。五百筋纒七百細脈。以爲編絡。十六麁脈鉤帶相
連。有二肉繩 。長三尋半 。於 内纒結。十六腸胃繞生熟藏。二十五氣脈猶如窓隙。
一百七關肉如破碎器。八萬毛孔如亂草覆。五根七竅不淨盈滿。七重皮裹。六味
長養。猶如祠火呑受無厭。如是之身。一切臭穢。自性潰爛。誰當於此受重憍慢
寶積經九十六 或云。九百臠覆其上九百筋連其間。有三萬六千之脈。三升之血在
中流注。有九十九萬之毛孔。諸汗常出。九十九重之皮而裹其上
已上。身中間骨
肉等
又腹中有五藏。葉葉相覆靡靡向下。 状如蓮華。孔竅空疎内外相通。各有九
十重。肺藏在上。其色白。肝藏其色青。心藏在中央。其色赤。脾藏其色黄。賢
藏在下。其色 黒。又有六府。謂大膓爲傳送之府。亦爲肺府。長三尋半。其色白。
膽爲清淨之府。亦爲肝府。其色青。小膓爲受盛之府。亦爲心府。長十六尋。其
色赤。胃爲五穀之府。亦爲脾府。三升糞在中。其色黄。膀胱爲津液之府。亦爲
腎府。一斗尿在中。其色黒。三膲爲中涜之府。如此等物縱横分布。大小二膓赤
白交色。十八周轉如毒蛇蟠
已上。腹中府藏
又從頂至趺。從髓至膚。有八萬戸蟲。四頭四口。九十九尾。形相非一。一
一戸復有九萬細蟲。小於秋毫 禪經。次第禪門等 寶積經云。初出胎時。經於七
日。八萬戸蟲從身而生。縱横食噉。有二戸蟲名爲舐髮。依髮根住常食其髮。二
戸蟲名繞眼。依眼住常食眼。四戸蟲依腦食腦。一戸名稻葉。依耳食耳。一戸名
藏口。依鼻食鼻。二戸。一名遙擲。二名遍擲。依唇食唇。一戸名針口。依舌食
舌。五百戸依左邊食左邊。右邊亦然。四戸食生藏。二戸食熟藏。四戸依小便道
食尿而住。四戸依大便道食糞而住。乃至一戸名黒頭。依脚食脚。如是八萬依止
此身。晝夜食噉。令身熱惱。心有憂愁。 衆病現前。無有良醫能爲除療
出第五
十七略抄
僧伽吒經説。人將死時。諸蟲怖畏。互相噉食受諸苦痛。男女眷屬生
大悲惱。諸蟲相食。唯有二蟲七日鬪諍。過七日已。一蟲命盡一蟲猶存
已上虫
縱食上饍衆味。經宿之間。皆爲不淨。譬如糞穢大小倶臭。此身亦爾。從少
至老唯是不淨。傾海水洗不可令淨潔。外雖施端嚴相。 内唯裹諸不淨。猶如畫瓶
而盛糞穢取
大論・止觀等意 故禪經偈云。知身臭不淨。愚者故愛惜。外視好顏色。
不觀内不淨
已上擧體不淨
況復命終之後。捐捨塚間。經一二日乃至七日。其身 膖脹色變青瘀。臭爛皮
穿膿血流出。鵰鷲鵄梟野干狗等種種禽獸。摣掣食噉。禽獸食已。不淨潰爛。有
無量種蟲蛆雜出臭處。可惡過於死狗。乃至成白骨已。支節分散。手足髑髏各在
異處。風吹日暴雨灌霜封。積有歳年。色相變異。遂腐朽碎末與應土相和
已上。
究竟不淨。見大般若止觀等
當知此身始終不淨。所愛男女皆亦如是。誰有智者更
生樂著。故止觀云。未見此相。愛染甚強。若見此已。欲心都罷。懸不忍耐。如
不見糞猶能噉飯。忽聞臭氣即便嘔吐。又云。若證此相。雖復高眉翠眼皓齒丹唇。
如一聚屎粉覆其上。亦如爛屍假著繪彩。尚不眼見。況當身近。雇鹿杖自害。況
歍抱婬樂。如是想者。是婬欲病之大黄湯
已上
二苦者。此身從初生時常受苦惱。如寶積經 説。若男若女適生墮地。或以手
捧。或承接。或冬夏時。冷熱風觸受大苦惱。如生 剥牛觸於墻壁
取意 長大之亦
多苦惱。同經説。受於此身。有二種苦。所謂眼耳鼻舌咽喉牙齒胸腹手足有諸病
生。如是四百四病逼切其身。名爲内苦。復有外苦。所謂或在窂獄撾打楚撻。或
劓耳鼻及刖手足。諸惡鬼神而得其便。復 爲蚊虻蜂等毒虫之所唼食。寒熱飢渇風
雨並至。種種苦惱逼切其身。此五陰身。一一威儀。行住坐臥。無不皆苦。若長
時行不暫休息。是名爲外若。住及臥亦復皆苦
略抄 餘諸有苦相。眼前可見。不
可俟説三無常者。涅槃經云。人命不停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云何縱
心令住惡法。出曜經云。此日已過。命即減少。如小水魚。斯有何樂。摩耶經偈
云。譬如栴陀羅駈牛至屠所。 歩歩近死地。人命亦如是
已上 設雖有長壽業。終
不免無常。設雖感富貴報。必有衰患期。如大經偈云。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要必有終盡。夫盛有必衰。合會有別離。壯年不久停。盛色病所侵。
命爲死所呑。無有法常者。又罪業應報經偈云。水渚不常滿。火盛不久然。日出
須臾沒。月滿已復缺。尊榮高貴者。無常速過是。今當懃精進。頂禮無上尊

非唯諸凡下有此怖畏。登仙得通者亦復如是。如法句譬喩經偈云。非空非海
中。非入山石間。無有他方處脱止不受死
騰空入海隱巖。三人因縁如經廣説
當知諸餘苦患或有免者。無常一事終無避處。須如説修行欣求常樂果。如止
觀云。無常殺鬼不擇豪腎。危脆不堅難可恃怙。云何安然規望百 歳。四方馳求貯
積聚斂。聚斂未足溘然長往。所有産貨徒爲他有。冥冥獨逝。誰訪是非。若覺無
常過我暴水猛風掣電。山海空市無逃避處。如是觀已。心大怖畏。眠不安席。食
不甘哺。如救頭然。以求出要。又云。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詐眠望 脱。忽聞斷頭
心大驚怖。遭生老病。尚不爲急。死事弗奢。那得不怖。怖心起時。如履湯火。
五塵六欲不暇貪染
已上取意 人道如此。實可厭離
第六。 明天道者有三。一者欲界。二者色界。三者無色界。其相既廣難可具
述。且擧一處以例其餘。如彼忉利天。雖快樂無極。臨命終時。五衰相現。一頭
上華鬘忽萎。二天衣塵垢所著。三腋下汗出。四兩目數眴。五不樂本居。是相現
時。天女眷屬皆悉遠離棄之如草。偃臥林間。悲泣歎曰。此諸天女我常憐愍。云
何一旦棄我如草。我今無依無怙。誰救我者。善見宮城於今經 絶。帝釋寶座朝謁
無由。殊勝殿中永斷膽望。釋天寶象何日同乘。 衆車苑中無復能見。麁澁苑内甲
冑長辭。雜林苑中宴會無日。歡喜苑中遊止無期。劫波樹下白玉軟石更無坐時。
曼陀枳尼殊勝池水沐浴無由。四種甘露卒難得食。五妙音樂頓 絶聽聞。悲哉此身
獨嬰此苦。願垂慈愍救我壽命。更延少日不亦樂乎。勿令墮彼馬頭山沃焦海。雖
作是言。無敢救者六波羅密經當知此苦甚於地獄。故正法念經偈云。天上欲退時。
心生大苦惱。地獄 衆苦毒。十六不及一。又大徳天即生之後。舊天眷屬捨而從彼。
或有威徳天。不順心時。驅令出宮不能得住
瑜伽 餘五欲天悉有此苦。上二界中
雖無如此之事。終有退沒之苦。乃至悲想不免阿鼻。當知天上亦不可樂
已上天

第七。總結厭相者。謂一篋偏苦非可耽荒。四山合來無所遁。而諸 衆生以貪
愛自蔽。深著於五欲。非常謂常。非樂謂樂。彼如洗癰置睫。猶蓋厭。況復刀山
火湯漸將至。誰有智者寶玩此身乎。故正法念經偈云。智者常懷憂。如似獄中囚。
愚人常歡樂。猶如光音天。寶積經偈云。種種惡業求財物。養育妻子謂歡 娯。臨
命終時苦逼身。妻子無能相救者。於彼三塗怖畏中。不見妻子及親識。車馬財寶
屬他人。受苦誰能苦分者。父母兄弟及妻子。朋友僮僕並珍財 死去無一來相親。
唯有黒業常隨逐
乃至 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來。業
報自招無代者。父母妻子無能救。唯當勤修出離因。是故應捨枷鎖業。善知遠離
求安樂。又大集經偈云。妻子珍寶及王位。臨命終時不隨者。唯戒及施不放逸。
今世後世爲伴侶。如是展轉作惡受苦。徒生徒死輪轉無際。如經偈云。 一人一劫
中。所受諸身骨。常積不腐敗如毘布羅山。一劫尚爾。況無量劫。我等未曾修道。
故徒歴無邊劫。今若不勤修。未來亦可然。如是無量生死之中。得人身甚難。縱
得人身。具諸根亦難。縱具諸根。遇佛教亦難。縱遇佛教。生信心亦難。故大經
云。生人趣者。如瓜上土。墮三途者。如十方土。法華經云。無量無數劫。聞是
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此人亦復難。而今適具此等縁。當知應離苦海往生淨土。
只在今生。而我等頭戴霜雪。心染俗塵。一生雖盡希望不盡。遂辭白日下獨入 黄
泉底之時。墮多百踰繕那洞然猛火中。雖呼天扣地。更有何益乎。願諸行者。疾

生厭離心。速隨出要路。莫下寶山空手而歸。
問。以何等相應生厭離心答。若欲廣觀如前所 説。六道因果不淨苦等。或復
龍樹菩薩勸發禪陀迦王偈云。是身不淨九孔流。無有窮己若河海。薄皮覆蔽似清
淨。猶假瓔珞自莊嚴。諸有智人乃分別。知其 虚誑便棄捨。譬如疥者近猛焔。初
雖暫悦後増苦。貪欲之想亦復然。始雖樂著終多患。見身實相皆不淨。即是觀於
空無我。若能修習斯觀者。於利益中最無上。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
雖處醜賤少聞見。能修戒智名勝上。利衰八法莫能免。若有除斷 眞無匹。諸有沙
門婆羅門。父母妻子及眷屬。莫 爲彼意受其言。廣造不善非法行。設爲此等起諸
過。未來大苦唯身受。夫造衆惡不即報。非如刀劍交傷割。臨終罪相始倶現。後
入地獄嬰諸苦。信戒施聞慧慚愧。如是七法名聖財。 眞實無比牟尼説。超越世間
衆珍寶。知足雖貧可名富。有財多欲是名貧。若豐財業増諸苦。如龍多首益酸毒。
當觀美味如毒藥。以智慧水灑令淨。 爲存此身雖應食。勿貪色味長憍慢。於諸欲
染當生厭。勤求無上涅槃道。調和此身令安隱。然後宜應修齊戒。一夜分別有五
時。於二時中當眠息。初中後夜觀生死。宜勤求度勿空過。譬如少鹽置恒河。不
能令水有鹹味。微細之惡遇衆善。消滅散壞亦如是。雖受梵天離欲娯。還墮無間
熾然苦。雖居天宮具光明。後入地獄黒闇中。所謂黒繩等活地獄。燒割剥刺及無
間。是八地獄常熾然。皆是衆生惡業報。若見圖畫聞他言。或隨經書自憶念。如
是知時以難忍。況復己身自經歴。若復有人一日中。以三百矛鑚其體。比阿鼻地
獄一念苦。百千萬分不及一。於畜生中苦無量。或有 繋縛及鞭撻。或爲明珠羽角
牙骨毛皮肉被殘害。餓鬼道中苦亦然。諸所須欲不隨意。飢 渇所逼困寒熱。疲乏
等苦甚無量。屎尿糞穢諸不淨。百千萬劫莫能得。設復推求得少分。更相劫奪尋
散失。清涼秋月患焔熱。温和春日轉寒苦。若趣園林衆果盡。設至清流變枯竭。
罪業縁故壽長遠。經有一萬五千歳。受衆楚毒無空缺。皆是餓鬼之果報。煩惱駃
河漂衆生。爲深怖畏熾然苦。欲滅如是諸塵勞。應修眞實解脱諦。離諸世間假名
法。則得清淨不動處
巳上。有百十行偈。今略抄
若存略者。如馬鳴菩薩頼吒和羅伎聲唱云。有爲諸法如幻如化。三界獄縛無
一可樂。王位高顯勢力自在。無常既至誰得存者。如空中雲須臾散滅。是身 虚僞
猶如芭蕉。 爲怨爲賊不可親近。如毒蛇篋誰當愛樂。是故諸佛常呵此身
巳上
中具演無常苦空無我。聞者悟道。或復堅牢比丘壁上偈云。生死不斷 絶。貪欲嗜
味故。養怨入丘塚。 虚受諸辛苦。身臭如死屍。九孔流不淨。如厠蟲樂糞。愚貪
身無異。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貪
著生煩惱。正念無貪欲。餘煩惱亦盡
已上 過去彌樓揵馱佛滅後。正法滅時。陀
摩尸利菩薩。求得此偈弘宣佛法。利益無量 衆生。或復仁王經有四非常偈。可見。
若樂極略者。如金剛般若經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
是觀。或復大經偈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 爲樂
已上 祇園寺
無常堂四隅。有頗梨鍾。鐘音中亦説此偈。病僧聞音苦惱即除。得清涼樂。如入
三禪垂生淨土。況復雪山大士捨全身而得此偈。行者善思念。不得忽爾之。如 説
觀察。應當離貪瞋癡等惑業。 如師子追人。不應作外道無益苦行。如癡狗追塊。

問。不淨苦無常。其義易了。現見有法體。何 説爲空。答。豈不經説。如夢
幻化。故例夢境當觀空義。如西域記云。波羅 痆斯國。施鹿林東。行二三里有涸
池。昔有一隱士。於此池側結盧屏迹。博習伎術究極神理。能使瓦礫爲寶。人畜
易形。但未能馭風雲陪仙駕。 閲圖考古。更求仙術。其方曰。命一烈士。執長刀
立壇隅。屏息絶言。自昏逮旦。求仙者中壇而坐。手接長刀。口誦神呪。收視返
聽。遲明登仙。遂依仙方。求一烈士。數加重貽。 潜行陰徳。隱士曰。願一夕不
聲耳。烈士曰。死尚不辭。豈徒屏息。於是設壇場受仙法。依方行事。坐待日曛。
曛暮之後。各司其務。隱士誦神呪。烈士按銛刀。殆將曉矣。忽發聲叫。時隱士
問曰。誠子無聲。何以驚叫。烈士曰。受命後至夜分。 惽然若夢。變異更起。見
昔事主躬來慰謝。感荷厚恩忍不報語。彼人震怒。遂見殺害。受中陰身。顧屍嘆
惜。猶願歴世不言以報厚徳。遂見託生南印度大婆羅門家。乃至受胎。出胎備經
苦厄。荷恩荷徳。嘗不出聲。洎乎受業冠婚喪親生子。毎念前恩忍而不語。宗親
戚屬咸見怪異。年過六十有五。我妻謂曰。汝可言矣。若不語者。當殺汝子。我
時惟念。已隔生世。自顧衰老。唯此稚子。因此其妻令無殺害。遂發此聲耳。 隱
士曰。我之也。此過魔嬈耳。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憤恚而死
已上略抄 夢境如
是。諸法亦然。妄想夢未覺。於空謂爲有。故唯識論云。未得眞覺。常處夢中。
故佛説爲生死長夜。
問。若作無常苦空等觀。豈異小乘自調自度。答。此觀不局小。亦通在大乘。
如法華云。大慈悲爲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爲座。處此爲説法
已上 諸法空觀
尚不妨大慈悲心。何況苦無常等催菩薩悲願乎。是故大般若等經。以不淨等觀亦
爲菩薩法。若欲知者。更讀經文。
問。如是觀念有何利益。答。若常如是調伏心者。五欲心微薄。乃至臨終正
念不亂。不墮惡處。如大莊嚴論勸進繋念偈云。盛年無患時。怠不精進。貪營 衆
事務。不修施戒禪。臨爲死所呑。方悔求修善。智者應觀察斷除五欲想。精勤習
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覺念。智者勤捉心。臨終意不散。不習
心專至。臨終必散亂
已上 又寶積經五十七偈云。應觀於此身。筋脈更纒繞濕皮
相裹覆。九處有瘡門。周遍常流溢屎尿諸火淨。譬如舍與 篅盛諸糓麥等。此身亦
如是。雜穢滿其中。運動骨機關。危脆非堅實。愚夫常愛樂。智者無染著。洟唾
汗常流。膿血恒充滿。 黄脂雜亂汁。腦滿髑髏中。胸膈痰癊流。内有生熟藏。肪
膏與皮膜。五藏諸腹胃。如是臭爛等。諸不淨同居。罪身深可畏。此即是怨家。
無識耽欲人。愚癡常保護。如是臭穢身。猶如朽城廓。日夜煩惱逼。遷流無暫停。
身城骨牆壁。血肉作塗泥。畫彩貪瞋癡。隨處而枉飾。可惡骨身城。血肉相連合。
常被惡知識。 内外苦相煎。難陀汝當知。如我之所説。晝夜常繋念。勿思於欲境。
若欲遠離者。常作如是觀。勤求解脱處。速超生死海
已上 諸餘利益可見大論・
止觀等
大文第二。 欣求淨土者。極樂依正功徳無量。百劫千劫説不能盡。算分喩分
亦非所知。然群疑論明三十種益。安國抄摽二十四樂。既知稱揚只在人心。今 擧
十樂而讃淨土。猶如一毛之渧大海。一聖衆來迎樂。二蓮華初開樂。三身相神通

樂。四五妙境界樂。五快樂無退樂。六引接結 縁樂。七聖衆倶會樂。八見佛聞法
樂。九隨心供佛樂。十増進佛道樂也
第一。 聖衆來迎樂者。凡惡業人命盡時。風火先去。故動熱多苦。善行人命盡
時。地水先去。故緩縵無苦。何況念佛功積。運心年深之者。臨命終時。大喜自
生。所以然者。彌陀如來以本願故。與諸菩薩百千比丘 衆。放大光明皎然在目前。
時大悲觀世音申百福莊嚴手。 擎寶蓮臺至行者前。大勢至菩薩 與無量聖衆同時
讃嘆。授手引接。是時行者。目自見之。心中歡喜。身心安樂如入禪定。當知草
菴瞑目之間。便是蓮臺結跏之程。即從彌陀佛後。在菩薩衆中。一念之頃得生西
方極樂世界
依觀經・平等覺經・並傳記等意 彼忉利天上億千歳樂。大梵王宮深禪定
樂。此等諸樂未足爲樂。輪轉無際不免三途。而今處觀音掌託寶蓮胎。永越過苦
海初往生淨土。爾時歡喜心不可以言宣。龍樹偈云。若人命終時。得生彼國者。
即具無量徳。是故我歸命
第二。 蓮華初開樂者。行者生彼國已。蓮華初開時。所有歡樂倍前百千。猶
如盲者始得明眼。亦如邊鄙忽入王宮。自見其身。身既作紫磨金色體。亦有自然
寶衣。鐶釧寶冠莊嚴無量。見佛光明得清淨眼。因前宿習聞 衆法音。觸色觸聲無
不奇妙。盡虚空界之莊嚴。眼迷雲路。轉妙法輪之音聲。聽滿寶刹。樓殿林池表
裏照曜。鳧鴈鴛鴦遠近群飛。或見衆生如駃雨從十方世界生。或見聖衆如恒沙。
從無數佛土來。或有登樓臺望十方者。或有乘宮殿住 虚空者。或有住空中誦經説
法者。或有住空中坐禪入定者。地上林間亦復如是。處處復有 渉河濯流。奏樂散
華。往來樓殿。禮讃如來之者。如是無量天人聖衆。隨心遊戲。況化佛菩薩香雲
華雲充滿國界。不可具名。
又漸迴眸遙以瞻望。彌陀如來如金山王。坐寶蓮華上處寶池中央。觀音勢至
威儀尊重。亦坐寶華侍佛左右無量聖衆恭敬圍繞。又寶地上寶樹行列。寶樹下各
有一佛二菩薩。光明嚴飾遍 瑠璃地。如夜闇中然大炬火。時觀音勢至來至行者前。
出大悲音種種慰喩。行者從蓮臺下。五體投地頭面敬禮。即從菩薩漸至佛所。跪
七寶階瞻萬徳之尊容。聞一實道入普賢之願海。歡喜雨涙渇仰徹骨。始入佛界得
未曾有。行者昔於娑婆纔讀經文。今正見此事。歡喜心幾乎
多依觀經等意 龍樹
偈曰。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第三。 身相神通樂者。彼土衆生。其身眞金色。内外倶清淨。常有光明。彼
此互照。三十二相具足莊嚴端正殊妙世間無比。諸聲聞 衆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
百由旬。或云十萬由旬。以第六天主比彼土 衆生。猶如乞匃在帝王邊。又彼土諸
衆生皆具五通。妙用難測。隨心自在。若欲見十方界色。不運 歩即見。欲聞十方
界聲。不起座即聞。無量宿命之事。如今日所聞。六道衆生之心。如明鏡見像。
無央數之佛刹。如咫尺往來。凡横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國。竪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一念之中自在無礙。今此界 衆生。於三十二相。誰得一相。於五神通。誰得一通。
非燈日無以照。非行歩無以至。雖一紙不見其外。雖一念不知其後。樊籠未出。
隨事有礙。而彼土衆生。無有一人不具此徳。不於百大劫中而種相好業。不於四
靜慮中而修神通因。只是彼土任運生得之果報。不亦樂乎多依雙觀經平等覺經等

龍樹偈云。人天身相同。猶如金山頂。諸勝所歸處。是故頭面禮。其有生彼國。
具天眼耳通。十方並無礙。稽首聖中尊。其國諸 衆生。神變及身通。亦具宿命智。
是故歸命禮
第四。 五妙境界樂者。四十八願莊嚴淨土。一切萬物窮美極妙。所見悉是淨
妙色。所聞無不解 脱聲。香味觸境亦復如是。謂彼世界以瑠璃爲地。金繩界其道。
坦然平正無有高下。恢廓曠蕩無有邊際。晃耀微妙奇麗清淨。以諸妙衣遍布其地。
一切人天踐之而行
已上地相
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七寶所成宮殿樓閣。高下隨心。廣狹應念。諸
寶床座妙衣敷上。七重欄楯百億華幢。垂珠瓔珞懸寶幡蓋。殿裏樓上有諸天人。
常作伎樂歌詠如來
已上宮殿
講堂精舍宮殿樓閣。 内外左右有諸浴池。黄金池底白銀沙。白銀池底黄金沙。
水精池底瑠璃沙。瑠璃池底水精沙。珊瑚琥珀硨磲瑪瑙。白玉紫金亦復如是。八
功徳水充滿其中。寶沙映徹無深不照
八功徳者。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輭。
五潤澤。六安和。七飮時除飢渇等無量過患。八飮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増益種種殊勝
善根。出稱讃淨土經
四邊階道衆寶合成。種種寶華彌覆池中。青蓮有青光。黄蓮
有黄光。赤蓮白蓮各有其光。微風吹來華光亂轉。一一華中各有菩薩。一一光中
有諸化佛。
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其聲微妙無不佛法。或演説苦空無
我諸波羅密。或流出十力無畏不共法音。或大慈悲聲。或無生忍聲。隨其所聞歡
喜無量。隨順清淨寂滅 眞實之義。隨順菩薩聲聞所行之道。又鳬鴈鴛鴦鶖鷺鵝鶴。
孔雀鸚鵡伽陵頻迦等百寶色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讃嘆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演
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彼諸菩薩及聲聞
衆。入於寶池洗浴之時。淺深隨念不違其心。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洗浴已訖各各
自去。或在空中。或在樹下。有講經誦經者。有受經聽經者。有坐禪者。有經行
者。其中未得須陀洹者則得須陀洹。乃至未得阿羅漢者得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
者得阿惟越致。皆悉得道莫不歡喜。復有清河。底布金沙。淺深寒 温曲從人好。
衆人遊覽同萃河濱
已上水相
池畔河岸有栴檀樹。行行相當葉葉相吹。紫金之葉白銀之枝。珊瑚之華 璖
之實。一寶七寶或純或雜。枝葉華果莊嚴映飾。和風時來吹諸寶樹。羅網微動妙
華徐落。隨風散馥。雜水流芬。況出微妙音宮商相和。譬如百千種樂同時倶作。
聞者自然念佛法僧。彼第六天萬種音樂。不如此樹一種音聲。葉間生華。華上有
果。皆放光明化爲寶蓋。一切佛事映現蓋中。乃至欲見十方嚴淨佛土。於寶樹間
皆悉照見。樹上有七重寶網。寶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宮殿中有諸天童子。瓔
珞光耀自在遊樂。如是七寶諸樹周遍世界。名華軟草亦隨處有柔軟香潔。觸者生
已上樹林
衆寶羅網彌滿虚空。懸諸寶鈴宣妙法音。天華妙色繽紛亂墜。寶衣嚴具旋轉
來下。如鳥飛空下供散於佛。又有無量樂器。懸處 虚空。不鼓自鳴。皆説妙法

上虚空
復如意妙香塗香抹香無量香。芬馥遍滿於世界。若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
起。凡自地至空。宮殿華樹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其香普
薫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復彼國菩薩羅漢諸衆生等。若欲食時。七寶之
机自然現前。七寶之鉢妙味滿中。不類世間之味。亦非天上之味。香美無比。 甛
酢隨意。見色聞香。身心清潔。即同食已。色力 増長。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又
彼土衆生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讃應法妙服自然在身。不求裁縫染治浣濯。
又光明周遍。不用日月燈燭。冷暖調和。無有春秋冬夏。自然 徳風温冷調適。觸
衆生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毎日晨朝吹散妙華遍滿佛土。馨香芬烈。
微妙柔軟。如兜羅綿。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 擧足已。還復如故。過晨朝已。其
華沒地。舊華既沒。更雨新華。中時晡時初中後夜亦復如是。此等所有微妙五境。
雖令見聞覺者身心適悦。而不増長有情貪著。更増無量殊勝功徳。凡八方上下無
央數諸佛國中極樂世界所有功徳。最爲第一。以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嚴淨妙事。
皆攝在此中。若觀如是國土相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

二種觀經・阿彌陀經・稱讃淨土經・寶積經・平等覺經・思惟經等意。記之
世親偈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 虚空。廣大無邊際。寶華千萬
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
光色。寶欄遍圍繞。無量寶絞絡。羅網遍 虚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衆生
所願樂。一切皆滿足。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第五。 快樂無退樂者。今此娑婆世界無可耽玩。輪王之億七寶不久。 天上之
樂五衰早來。乃至有頂輪迴無期。況餘世人乎。事與願違。樂與苦 倶。富者未必
壽。壽者未必富。或昨富今貧。或朝生暮死。故經言。出息不待入息。入息不待
出息。非唯眼前樂去哀來。亦臨命終隨罪墮苦。彼西方世界受樂無窮。人天交接
兩得相見。慈悲薫心互如一子。共經行於瑠璃地上。同遊戲於栴檀林間。從宮殿
至宮殿。從林池至林池。若欲寂時。風浪絃管自隔耳下。若欲見時。山川溪谷尚
現眼前。香味觸法隨念亦爾。或渡飛梯作伎樂。或騰 虚空現神通。或從他方大士
而迎送。或伴天人聖衆以遊覽。或至寶池邊慰問新生人。汝知不。是處名極樂世
界。是界主號彌陀佛。今當歸依。或同在寶池中。各坐蓮臺上。互 説宿命事。我
本在其國。發心求道之時。持其經典。護其戒行。作其善法修其布施。各語所好
喜之功徳。具陳所來生之本末。或共語十方諸佛利生之方便。或共議三有衆生拔
苦之因縁。議已追縁而相去。語已隨樂而共往。或復登七寶山
七寶山。七寶塔。
七寶坊。出十往生經
浴八功池。寂然宴默。讀誦解説。如是遊樂相續無間。
處是不退永免三途八難之畏。壽亦無量終無生老病死之苦。心事相應無愛別
離苦。慈眼等視無怨憎會苦。白業之報無求不得苦。金剛之身無五盛陰苦。一託
七寶莊嚴之臺。長別三界苦輪之海。若有別願。雖生他方。是自在生滅。非業報
生滅。尚無不苦不樂之名。何況諸苦耶。龍樹偈云。若人生彼國。終不墮惡趣及
與阿修羅。我今歸命禮
第六。 引接結縁樂者。人之在世。所求不如意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

不待。志雖舂肝膽 力不堪水菽。君臣師弟妻子朋友。一切恩所。一切知識。皆
亦如是。空勞癡愛之心。彌 増輪迴之業。況復業果推遷生處相隔。六趣四處不知
何處。野獸山禽誰辯舊親。如心地觀經偈云。世人 爲子造諸罪。墮在三途長受苦。
男女非聖無神通。不見輪迴難可報。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 爲父
母爲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若生極樂。智慧高明神通洞達。世世生生恩所知識。
隨心引接。以天眼見生處。以天耳聞言音。以宿命智憶其恩。以他心智了其心。
以神境通隨逐變現。以方便力教誡示導。如平等經云。彼土 衆生。皆自知其前世
所從來生。及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知彼諸天人民蜎飛蝡動之類。心意所念。
口所欲言。何歳何劫。當生此國。作菩薩道。得阿羅漢。皆豫知之。又華嚴經。
普賢願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
刹。我即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衆生界。無
縁尚爾。況結縁乎。龍樹偈云。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
群生
第七。 聖衆倶會樂者。如經云。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
得與如是諸上善人倶會一處
已上 彼諸菩薩聖衆徳行。不可思議。普賢菩薩言。
若有衆生。未種善根及種少善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若有衆
生得聞我名。於阿耨菩提不復退轉。乃至夢中見聞我者。亦復如是華嚴經意又云。
我常隨順諸衆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普賢身
相如虚空。依眞而住非國土。隨諸衆生心所欲。示現普身等一切。一切刹中諸佛
所。種種三昧現神通。一一神通悉周遍。十方國土無遺者。如一切 刹如來所。彼
刹塵中悉亦然
同經偈
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爲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一
切世界諸有情。聞名見身及光相。並見隨類諸化現。皆成佛道難思議
心地觀經
若但聞名者。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恒生佛家。若稱名字一
日七日。文殊必來。若有宿障。夢中得見。所求圓滿。若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
墮惡道。若行慈心者。即得見文殊。若有受持讀誦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
惡猛火。常生他方清淨佛土
文殊般涅槃經意。彼形像如經廣説 又百千億那由他佛
利益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利益。故若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受
持彼百千億諸佛名號
寶積經意
彌勒菩薩功徳無量。若但聞名者。不墮黒闇處。一念稱名者。除却千二百劫
生死之罪有歸依者。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上生經意 稱讃禮拜者。除百千萬億阿僧
祇劫生死罪
虚空藏・佛名經意 無量千萬劫所修願智行。廣大不可量。稱揚莫能盡
華嚴經偈。已上三菩薩。常在極樂世界。出四十華嚴經
地藏菩薩。 毎日晨朝入恒沙定。周遍法界拔苦衆生。所有悲願超餘大士
輪經意
彼經偈云。一日稱地藏。功徳大名聞。勝倶胝劫中稱餘智者徳。假使百
劫中讃説其功徳。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寶積經意
觀世音菩薩言。 衆生有苦。三稱我名。不往救者。不取正覺
弘猛海慧經
有稱念百千倶胝那庾多諸佛名號。復有暫時於我名號至心稱念。彼二功徳平等平

等。諸有稱念我名號者。一切皆得不退轉地 十一面經 衆生若聞名。離苦得解脱。
亦遊戲地獄。大悲代受苦
請觀音經偈 弘誓深如海。 歴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 刹不現身。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於苦惱死厄。能 爲作依怙。具一切功徳。慈眼視衆生。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法華經 大勢至菩薩曰。我能堪任度諸惡趣未度衆生 寶積經 以智慧
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故此菩薩名大勢至。觀此菩薩者。除無數劫阿
僧祇生死之罪。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觀經意 無量無邊無數劫。廣修願
力助彌陀。常處大衆宣法言。衆生聞者得淨眼。神通周遍十方國。普現一切衆生
前。 衆生若能至心念。皆悉導令至安樂
龍樹讃 又云。觀音勢至大名稱。功徳智
慧倶無量。具足慈悲救世間。遍遊一切衆生海。如是勝人甚難遇。一心恭敬頭面
已上
如是一生補處大菩薩。其數如恒沙。色相端嚴。功 徳具足。常在極樂國圍繞
彌陀佛。又諸聲聞衆。其數難量。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設
如大目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阿僧祇劫悉共計挍彼初會聲聞。所知數者猶如一
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其中般泥洹去者無央數。新得阿羅漢者亦無央數。而都
不爲増減。譬如大海雖減恒水。雖加恒水。而無増亦無減。諸菩薩衆復倍上數。
如大論云。彌陀佛國。菩薩僧多。聲聞僧少
已上 如是聖衆充滿其國。互 遙相
見遙相瞻望。遙聞語聲。同一求道。無有異類。何況復十方恒河沙佛土無量塵數
菩薩聖衆。各現神通至安樂國。瞻仰尊顏。恭敬供養。或齎天妙華。或燒妙寶香。
或獻無價衣。或奏天伎樂。發和雅音歌歎世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如是往來晝
夜不絶。東方去西方來。西方去北方來。北方去南方來。四維上下互亦如是。更
相開避猶如盛市。此等大士。一聞其名。尚非少縁。況百千萬劫。誰得相見者。
然彼國土衆生常會一處。互交言語。同問訊恭敬。親近承習。不亦樂乎
已上雙
觀經・觀經・平等經等意
龍樹偈云。彼土諸菩薩。具足諸相好。皆自莊嚴身。我今歸命禮。超出三界
獄。目如蓮華葉聲聞衆無量。是故稽首禮。
又云。十方所來諸佛子。顯現神通至安樂。瞻仰尊顏常恭敬。故我頂禮彌陀

第八。 見佛聞法樂者。今此娑婆世界。見佛聞法甚難。師子吼菩薩言。我等
無數百千劫。修四無量三解脱。今見大聖牟尼尊。猶如盲龜値浮木。又儒童捨全
身。而始得半偈。常啼割肝府。而遠求般若。菩薩尚爾。何況凡夫。佛在舍 衞二
十五年。彼九億家。三億見佛。三億纔聞。其餘三億不見不聞。在世尚爾。何況
滅後。故法華云。是諸罪衆生。以惡業因縁。過阿僧祇劫不聞三寶名。
而彼國衆生。常見彌陀佛。恒聞深妙法。謂嚴淨地上有菩提樹。枝葉四布。
衆寶合成。樹上覆寶羅網。條間垂珠瓔珞。風動枝葉。聲演妙法。其聲流布遍諸
佛國。其有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耳根清徹。 覩樹色聞樹香。甞樹味觸樹
光縁樹相。一切亦然。至成佛道。六根清徹。樹下有座。莊嚴無量。座上有佛。
相好無邊。烏瑟高顯。晴天翠濃。白毫右旋。秋月光滿。青蓮之眼。丹果之脣。

迦陵頻之聲。師子相之胸。仙鹿王之腨。千福輪之趺。如是八萬四千相好。纒絡
紫磨金身。無量塵數光明。如集億千日月。有時在於七寶講堂演暢妙法。梵音深
妙悦可衆心。菩薩聲聞天人大衆。一心合掌瞻仰尊顏。即時自然微風吹七寶樹。
無量妙華隨風四散。一切諸天奏諸音樂。當斯之時。 凞怡快樂不可勝言。或復現
廣大身。或現丈六八尺身。或在寶樹下。或在寶池上。隨 衆生本宿命求道時。心
所喜願大小。隨意爲説經法。令其疾開解得道。如是隨種種機説種種法。
又觀音勢至兩菩薩。常在佛左右邊。坐侍政論。佛常與是兩菩薩共對坐。議
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或時東方恒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 衆。皆悉往詣無量壽
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 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見彼嚴淨土。
微妙難思議。因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
應時世尊動容微咲。口出無數光。遍照十方國。迴光圍身三匝入頂。一切天
人衆踊躍皆歡喜。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佛。何縁咲唯然。願説。時梵聲猶雷。
八音暢妙響。當授菩薩記。告言。仁諦聽。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
土。受決當作佛。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 刹。知法如電
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徳本。受決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
土。必成如是刹
已上 況復水鳥樹林。皆演妙法。凡所欲聞。自然得聞。如是法
樂亦在何處乎
此中多依雙觀經・平等覺經等意
龍樹讃曰。金底寶間池生華。善根所成妙臺座。於彼座上如山王。故我頂禮
彌陀佛。諸有無常無我等。亦如水月電影露。 爲衆説法無名字。故我頂禮彌陀佛。
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第九。 隨心供佛樂者。彼土 衆生。晝夜六時。常持種種天華。供養無量壽佛。
又有意欲供養他方諸佛。即前長跪叉手白佛。佛則可之。皆大歡喜。千億萬人各
自飜飛。等輩相追倶同共散飛。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皆前作禮供養恭敬。
如是毎日晨朝。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及諸衣服伎樂一切倶具。
隨意出生供養恭敬。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受諸法樂。或言。 毎日三時供
養諸佛。
行者今從遺教。得聞十方佛土種種功徳。隨見隨聞遙生 戀慕。各相謂言。
我等何時得見十方淨土。得 値諸佛菩薩。毎對教文無不嗟歎。而若適得生極樂國。
或由自力。或承佛力。朝往暮來。須臾去須臾還。遍至十方一切佛 刹。面奉諸佛
値遇諸天士。恒聞正法受大菩提記乃至普入一切塵刹。作諸佛事修普賢行。不亦
樂乎
阿彌陀經・平等覺經・雙觀經意
龍樹偈云。彼土大菩薩。日日於三時。供養十方佛。是故稽首禮
第十。 増進佛道樂者。今此娑婆世界。修道得果甚難。何者。受苦者常憂。
受樂者常著。苦云樂。遠離解脱。若昇若沈。無非輪迴。適雖有發心修行者。亦
難成就。煩惱内催。惡縁外牽。或發二乘心。或還三惡道。譬猶水中之月隨波易
動。陣前之軍臨刃則還。魚子難長。菴果少熟。如彼身子等六十劫退者是也。唯
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徳。求菩薩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 爲衆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其餘衆生非

己智分。象子力微。身歿刀箭。故龍樹菩薩云。譬如四十里 氷。如有一人。以一
升熱湯投之。當時似氷減。 經夜至明。乃高於餘者。凡夫在此發心救苦。亦復如
是。以貪瞋境順違多故。自起煩惱返墮惡道
已上
彼極樂國土衆生有多因縁。故畢竟不退増進佛道。一佛悲願力常攝持故。二
佛光常照増菩提心故。三水鳥樹林風鈴等聲。常令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四純
諸菩薩以爲善友。外無惡縁。内伏重惑故。五壽命永劫共佛齊等。修習佛道。無
有生死之間隔故。華嚴偈云。若有衆生一見佛。必使淨除諸業障。一見尚爾。何
況常見。由此因 縁。彼土衆生。於所有萬物。無我我所心。去來進止。心無所係。
於諸衆生得大悲心。自然増進悟無生忍。究竟必至一生補處。乃至速證無上菩提。
爲衆生故示現八相。隨縁在於嚴淨國土。轉妙法輪度諸衆生。令諸衆生欣求其國。
如我今日志願極樂。亦往十方引接 衆生。如彌陀佛大悲本願。如是利益不亦樂乎。
一世勤修是須臾問。何不棄衆事求淨土哉。願諸行者努力匪懈
多依雙觀經並天台
十疑等意
龍樹偈云。彼尊無量方便境。無有諸趣惡知識。往生不退至菩提。故我頂禮
彌陀佛。我説彼尊功徳事衆善無邊如海水。所獲善根清淨者。願共衆生生彼國。
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大文第三。 明極樂證據者有二。一對十方。二對兜率
初。 對十方者。問。十方有淨土。何唯願生極樂耶。答。天台大師云。諸經
論處處唯勸衆生。偏念阿彌陀佛。令求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觀經・扛論等數
十餘部經論文。慇懃指授勸生西方。是以偏念也
已上 大師披閲一切經論凡十五
遍應知所述不可不信。迦才師三卷淨土論引十二經七論。一無量壽經。二觀經。
三小阿彌陀經。四鼓音聲經。五稱揚諸佛功徳經。六發覺淨心經。七大集經。八
十方往生經。九藥師經。十般舟三昧經。十一大阿彌陀經。十二無量清淨平等覺
已上。雙觀無量壽經・清淨覺經・大阿彌陀經。同本異譯也 一往生論。二起信論。
三十住毘婆沙論。四一切經中彌陀偈。五寶性論。六龍樹十二禮偈。七攝大乘論
彌陀偈
已上。智憬師同之 私加云。法華經藥王品。四十華嚴經普賢願。目連所
問經。三千佛名經。無字寶篋經。千手陀羅尼經。十一面經。不安 羂索。如意輪。
隨求尊勝。無垢淨光光明。阿彌陀等。諸顯密教中。專勸極樂不可稱計。故偏願
求。
問。佛言。諸佛淨土實無差別。何故如來偏 讃西方。答。隨願往生經。佛決
此疑言。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一。心
亂無志。實無差別。令諸衆生專心有在。是故讃歎彼國土耳。諸往生人。悉隨彼
願。無不獲果。又心地觀經云。諸佛子等應當至心求見一佛及一菩薩。如是名 爲
出世法要云云是故專求 一佛國也。
問。 爲專其心。何故於中唯撰勸極樂。答。設勸餘淨土。亦不避此難。佛意
難測。唯可仰信。譬若癡人墮於火坑。不能自出。知識救之以一方便。癡人得力
應務速出。何縱横論餘術計。行者亦爾。勿生他念。如目連所問經云。譬如萬川
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

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爲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
是故我説。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還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説
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已上阿彌陀經云。我見是利故 説是言。若有信者。應當
發願生彼國土
已上 佛誡慇懃。唯應仰信。況復非無機縁。何強拒之。如天台十
疑云。阿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衆生。又彼佛光明遍照法界念佛衆生。攝
取不捨。十方各恒河沙諸佛。舒舌覆三千界。證誠一切 衆生。念阿彌陀佛。乘佛
大悲本願力。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無量壽經云。末後法滅之時。特留此經百年。
在世接引衆生。生彼國土。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縁
已上
慈恩云。末法萬年餘經悉滅。彌陀一教利物偏 増。大聖特留百歳。時經末法滿一
萬年。一切諸經並從滅沒。釋迦恩重。留教百年
已上 又懷感禪師云。般舟三昧
經説。跋陀和菩薩請釋迦牟尼佛言。未來衆生云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令念阿彌
陀佛即見十方一切佛。以此佛特與娑婆衆生有縁。先於此佛專心稱念。三昧易成
已上 又觀音勢至。本於是土修菩薩行。轉生彼國。宿縁所追。豈無機應耶
第二。 對兜率者。問。玄奘三藏云。西方道俗並作彌勒業。 爲同欲界其行易
成。大小乘師皆許此法。彌陀淨土恐凡鄙穢。修行難成。如舊經論。七地已上菩
薩。隨分見報佛淨土。依新論意。三地菩薩始可得見報佛淨土。豈容下品凡夫即
得往生
已上 天竺既爾。今何勸極樂耶。答。中國邊州其處雖異。顯密教門其理
是同。如今所引證據既多。寧可背佛教之明文從天竺之風聞耶。何況祇洹精舍無
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佛淨刹想。具如下臨終行儀。明知。佛意偏勸極樂。西域
風俗豈乖之耶。
又懷感禪師群疑論。於極樂兜率立十二勝劣。一化主。佛菩薩別故。二淨穢
土別。三女人有無。四壽命長短。五内外有無
都率天内院不退。外院有退。西方
悉無退
六五衰有無。七相好有無。八五通有無。九不善心起不起。十滅罪多少。
謂稱彌勒名除千二百劫罪。稱彌陀名滅八十億劫罪。十一苦受有無。十二受生異。
謂天在男女膝下懷中。西方在華裏殿中。雖二處勝劣其義如斯。然並佛勸 讃。莫
相是非
已上凡立二界勝劣差別 慈恩立十異。前八不出感師所立。故不更抄。其
第九云。西方佛來迎。兜率不爾。感師云。來迎同也。第十云。西方經論慇懃勸
極多。兜率非多亦非慇懃云云感師又於往生難易立十五同義八異義。八異義者。
一本願異。謂彌陀有引攝願。彌勒無願。無願若自浮度水。有願若乘舟而遊水。
二光明異。謂彌陀佛光照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彌勒不爾。光照如晝日之遊。無
光似暗中來往。三守護異。謂無數化佛觀音勢至。常至行者所。又稱 讃淨土經云。
十方十兢伽沙諸佛之所攝受。又十往生經云。佛遣二十五菩薩。常守護行人。兜
率不爾。有護若多人共遊不畏強賊所逼。無護似孤遊嶮徑必 爲暴客所侵。四舒舌
異。謂十方佛舒舌證誠。兜率不爾。五 衆聖異。謂華聚菩薩山海慧菩薩發弘誓願。
若有一衆生生西方不盡。我若先去。不取正覺。六滅罪多少
如前 七重惡異。謂
造五逆罪亦得生西方。兜率不爾。八教説異。謂無量壽經云。横截五惡趣。惡趣
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兜率不爾。十五同義猶不可 説於難生。況異
有八門而乃説言難往。請諸學。尋理及教鑑其難易二門。可永除其惑矣
已上略
抄。但十五同義可見彼論
問。玄奘所傳不可不會。答。西域行法暗以難決。今試會云。西域行者多有
小乘
十五國學大乘。十五國大小兼學。四十一國學小乘 上生兜率大小共許。往他
方佛土。大許小不許。彼共許故。並云兜率。流沙以東盛興大乘。不可同彼西域
雜行。何況諸教興隆不必一時。就中念佛之教。多利末代經道滅後濁惡 衆生計也。
彼時天竺未興盛歟。若不爾者。上足基師豈容別著西方要決立十勝劣。勸自他耶。
問。心地觀經云。我今弟子付彌勒。龍華會中得解脱。豈非如來勸進兜率。
答。此亦無違。誰遮上生心地等兩三經。然不如極樂之文顯密且千。又大悲經第
三云。於當來世。法欲滅時。當有比丘比丘尼。於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牽兒臂而
共遊行。從酒家至酒家。於我法中作非梵行
乃至 但使性是沙門汚沙門行。自稱
沙門。形似沙門。當有被著袈裟衣者。於此賢劫彌勒爲首。乃至最後盧遮佛所。
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如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所
作功徳終不虚設
已上 心地觀經意亦如是。故彼經云龍華。不云兜率。
今案之。從釋尊入滅至慈尊出世。隔五十七倶胝六十百千歳
新婆娑意 其間
輪迴劇苦幾處乎。何不願終焉之暮即託蓮胎。而期留悠悠生死至龍華會耶。何況
若適生極樂者。晝夜隨念往來兜率宮。乃至龍華會中。新 爲對揚首。猶如富貴而
歸故郷。誰人不欣樂此事耶。若有別縁者。餘方亦佳。凡可隨意樂。勿生異執。
故感法師云。志求兜率者。勿毀西方行人。願生西方者。莫毀兜率之業。各隨性
欲任情修學。莫相是非。何但不生勝處。亦乃輪轉三途云云
大文第四。 正修念佛者。此亦有五。如世親菩薩往生論云。修五念門行成就。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一禮拜門。二讃歎門。三作願門。四觀察門。
五迴向門云云此中作願・迴向二門。於諸行業應通用之
初。 禮拜門者。是即三業相應之身業也。一心歸命。五體投地。遙禮西方阿
彌陀佛。不論多少。但用誠心。或應念觀佛三昧經文。我今禮一佛。即禮一切佛。
若思惟一佛。即見一切佛。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足 爲禮。皆是己身
私云。一切佛
者。是彌陀分身。或是十方一切諸佛
或應念能禮所禮性空寂。自身他身體無二。
願共衆生體解道。發無上意歸眞際。或應依心地觀經六種功徳。一無上大功徳田。
二無上大恩徳。三無足二足及以多足衆生中尊。四極難値遇如優曇華。五獨出三
千大千世界。六世出世間功徳圓滿。一切義依。具如此等六種功徳。常能利益一
切衆生
已上
經文極略。今須加言以爲禮法。一應念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故我歸命禮
無上功徳田。二應念慈眼視衆生平等如一子。故我歸命禮極大慈悲母。三應念十
方諸大士恭敬彌陀尊。故我歸命禮無上兩足尊。四應念一得聞佛名過於優曇華。
故我歸命禮極難値遇者。五應念一百倶胝界二尊不並出。故我歸命禮希有大法
王。六應念佛法衆徳海三世同一體。故我歸命禮圓融萬徳尊。若樂廣行者。應依
龍樹菩薩十二禮。又有善道和尚六時禮法。不可具出。設無餘行但依禮拜。亦得
往生。如觀虚空藏菩薩佛名經云。阿彌陀佛至心敬禮。得離三惡道後生其國


第二。 讃歎門者。是三業相應之口業也。如十住婆娑第三云。阿彌陀佛本願
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入必定得阿耨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 讃。無量光
明慧。身如眞金山。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禮。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縁。歎彼
佛功徳。我今歸命禮佛足千輻輪。柔軟蓮華色。見者皆歡喜。頭面禮佛足。眉間
白毫光。猶如清淨月。 増益面光色。頭面禮佛足。彼佛所言説。破除諸罪根。美
言多所益。我今稽首禮。一切賢聖衆及諸人天衆。咸皆共歸命。是故我亦禮。乘
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者。 諸佛無量劫。 讃揚其功徳。
猶尚不能盡。歸命清淨人。我今亦如是。 稱讚無量徳。以是福因縁。願佛常念我。
以此福因縁。所獲上妙徳。願諸衆生類。皆亦悉當得。彼論有三十二偈。今略抄
要。具在別抄。或復往生論偈。 眞言教佛讃。阿彌陀別讃。此等文一遍多遍。一
行多行但應至誠。不論多少。設無餘行唯依 讃歎。亦應隨願必得往生。如法華偈
云。或以歡喜心歌員頌佛徳。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一音既爾。何況常讃。
佛果尚爾。何況往生。 眞言讃佛利益甚深。不能顯露
第三。 作願門者。以下三門是三業相應之意業也。綽禪師安樂集云。大經云。
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爲源。云何菩提者。乃 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
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
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輪淨土論云。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
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者。即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
須發菩提心也
已上 當知菩提心是淨土菩提之綱要。故聊以三門決擇其義。行者
勿厭繁。一明菩提心行相。二明利益。三料簡。
初。 行相者。總謂之願作佛心。亦名上求菩提下化 衆生心。別謂之四弘誓願。
此有二種。一縁事四弘願。是即衆生縁慈。或復法縁慈也。 二縁理四弘。是無縁
慈悲也。
言縁事四弘者。一衆生無邊誓願度。應念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我皆令入無餘
涅槃。此心即是饒益有情戒。亦是恩徳心。亦是縁因佛性。應身菩提因。二煩惱
無邊誓願斷。此是攝律儀戒。亦是斷徳心。亦是正因佛性。法身菩提因。三法門
無盡誓願知。此是攝善法戒。亦是智徳心。亦是了因佛性。報身菩提因。四無上
菩提誓願證。此是願求佛果菩提。謂由具足前三行願。證得三身圓滿菩提。還亦
廣度一切衆生。
二縁理願者。一切諸法本來寂靜。非有非無非常非斷。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
波羅蜜。無明變爲明。如融氷成水。更非遠物。不餘處來。但一念心普皆具足。
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若謂無者即妄語。若謂有者即邪見。不可以心知。不可
以言辯。 衆生於此不思議不縛法中。而思想作縛。於無脱法中。而求於脱。是故
普於法界一切衆生。起大慈悲興四弘誓。是名順理發心。是最上菩提心
可見止
觀第一
又思益經。知一切法非法。知一切 衆生非衆生。是名菩薩發無上菩提心。
又莊嚴菩提心經云。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 衆生。
若能如是解。是名菩提修菩提。菩提非過去未來現在。如是心 衆生亦非過去未來

現在。能如是解。名爲菩薩。然於是中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若於一切法無
所得。是名得菩提。 爲始行衆生故。説有菩提
乃至 然於是中亦無有心。亦無造
心者。亦無有菩提。亦無造菩提者。亦無有衆生。亦無造衆生者
乃至云云
此二四弘各有二義。一云。初二願拔 衆生苦集二諦苦。後二願與衆生道滅二
諦樂。二云。初一約他。後三約自。謂拔衆生二諦苦。與衆生二諦樂。總在初願
中。 爲欲究竟圓滿此願。更約自身發後三願。如大般若經云。爲利有情求大菩提。
故名菩薩。而不依著。故名摩訶薩
已上 又前三是因是別。第四是果是總。四弘
已後可云自他法界同利益。共生極樂成佛道。心中應念。我與 衆生共生極樂。圓
滿究竟前四弘願。若有別願者。四弘前唱之。若心不淨。非正道因。若心有限。
非大菩提。若無至誠。其力不強。是故要須清淨深廣誠心。不 爲勝他名利等事。
而於佛眼所照無盡法界一切衆生。一切煩惱。一切法門。一切佛徳。發此四種之
願行也。
問。於何法中求無上道。答。此有利鈍二種差別。如大論云。如黄石中有金
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諸佛賢聖以智慧方便持戒
禪定引導。令得是涅槃法性。利根者即知是諸法皆是法性。譬如神通人能變瓦石
皆使爲金。鈍根者方便分別求之。乃得法性。譬如大治鼓石然後得金
已上 又云。
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觀禪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
清淨。菩薩也教。如文殊師利本縁。即引無行經喜根菩薩偈云。婬欲即是道。恚
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婬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道。譬
如天與地
已上 如是有七十餘偈。又同論云。一切法不可得。是名佛道。即是諸
法實相。此不可得亦不可得
略抄 又迦葉菩薩白佛言。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
唯願大世尊。 爲我分別説。又般若經云。一切有性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法句經云。諸佛依貪瞋。而處於道場。塵勞諸佛種。本來無所動。五蓋及五欲。
爲諸佛種性。常以是莊嚴。本來無所動。諸法從本來。無是亦無非。是非性寂滅。
本來無所動。
已上六文是利根人菩提心耳
問。煩惱菩提若一體者。唯應任意起惑業耶。答。生如是解。名之 爲惡取空
者。專非佛弟子。今反質云。汝若煩惱即菩提故欣起煩惱惡業。亦應生死即涅槃
故欣受生死猛苦。何故於刹那苦果猶厭難堪。於永劫苦因欣自恣作。是故當知。
煩惱菩提體雖是一。時用異故染淨不同。如水與氷。亦如種果。其體是一。隨時
用異。由此修道者顯本有佛性。不修道者終無顯理。如涅槃經三十二云。善男子。
若有人問是種子中有果無果耶。應定答言。亦有亦無。何以故。離子之外不能生
果。是故名有。子未出牙。是故名無。以是義故亦有亦無。所以者何。時節有異。
其體是一。 衆生佛性亦復如是。若言衆生中別有佛性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衆
生即佛性。佛性即 衆生。直以時異有淨不淨。善男子。若有問言。是子能生果不。
是果能生子不。應定答言。亦生不生
已上
問。凡夫不堪勤修。何處發弘願耶。答。設不堪勤修。猶須發悲願。其益無
量。如前後明。調達誦六萬藏經。猶不免那落。慈童發一念悲願。忽得生兜率。
則知。昇沈差別在心非行。何況誰人一生之中。不一稱南無佛。不一食施衆生。

須以此等微少善根。皆應攝入四弘願行。故行願相應。不 爲虚妄願。如優婆塞戒
經第一云。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槃安樂。如是之人。雖復慧施持戒多聞。
終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槃功徳安樂。如是之人。雖復少
施小戒小聞。即能獲得解脱分法
已上。於無量世。以無量財。施無量人。於無量佛
所。受持禁戒。於無量世無量佛所。 受持讀誦十二部經。名爲多施戒聞。以一把麨施一
乞人。一日一夜受持八禁讀一四句偈。名少施戒聞。如經廣説
是故行者隨事用心乃
至一善無空過者。如大般若經云。若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無有一
心一行空過而不回向一切智者
已上
問。云何用心。答。如寶積經九十三云。須食施食 爲具足一切智力故。須飮
施飮爲斷渇愛力故。須衣施衣爲得無上慚愧衣故。施坐處爲坐菩提樹下故。施燈
明爲得佛眼明故。施紙墨等爲得大智慧故。施藥爲除衆生結使病故。如是乃至或
自無財。當生心施。欲得開示無量無邊一切 衆生有力無力。如上布施是我善行

上。經文甚廣。今略抄之。可見
如是隨事常發心願。願令此衆生速成無上道。願
我如是漸漸成就第一願行圓滿檀度。速證菩提。廣度衆生。發一愛語施一利行。
同一善事。準此應知。若暫制伏一念惡時。應作是念。願我如是漸漸成就第二願
行斷諸惑業。速證菩提廣度衆生。若讀誦修習一文一義時。應作是念。願我如是
漸漸成就第三願行學諸佛法。速證菩提廣度衆生。觸一切事常作用心。我從今身
漸漸修學。乃至生極樂。自在學佛道。速證菩提究竟利生。若常懷此念。隨力修
行者。如渧雖微漸盈大器。此心能持巨細萬善。不令漏落必至菩提。如華嚴經入
法界品云。譬如金剛能持大地不令墜沒。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能持菩薩一切願行。
不令墮落沒於三界云云
問。凡夫不堪常途用心。爾時善根爲唐捐耶。答。若至誠心。心念口言。我
從今日乃至一善不爲己身有漏果報。盡爲極樂。盡爲菩提。發此心後。所有諸善。
若覺不覺。自然趣向無上菩提。如一穿渠溝。諸水自流入。轉至江河。遂會大海。
行者亦爾。一發心後。諸善根水自然流入四弘願渠。轉生極樂遂會菩提薩婆若海。
何況時時憶念前願。具如下回向門。
問。凡夫無力。能捨難捨。或復貧乏。以何方便令心順理。答。寶積經云。
如此布施。若無有力不能學之。不能捨財。是菩薩應如是思惟。我今當勤加精進
時時漸漸斷除慳貪悋惜之垢。我當勤加精進時時漸漸學捨財施與。常令我施心増
長廣大
已上 又因果經偈云。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而生隨喜
心。隨喜之福報與施等無異已上十住毘婆娑偈云。我今是新學。善根未成就。心
未得自在。願後當相與
已上 行者應當如是用心。
問。此中縁理發菩提心。亦可信因果勤修行道耶。答。理必可然。如淨名經
云。雖觀諸佛國。及與 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中論偈云。雖空亦不
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説。又大論云。若諸法皆空則無衆生。
誰可度者。是時悲心便弱。或時以衆扛可愍。於諸法空觀弱。若得方便力。於此
二法。等無偏黨。大悲心不妨諸法實相。得諸法實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
時便得入菩薩法位住阿鞞跋致地
略抄
問。若偏生解。其過云何。答。無上依經上卷明空見云。若有人執我見如須
彌山大。我不驚怖亦不毀呰。 増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髦髮作十六分。我不許可。
又中論第二偈云。大聖説空法。爲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佛藏經
念僧品。破有所得執云。有所得者。 説有我人壽者命者。憶念分別無所有法。或
説斷常。或説有作。或説無作。我清淨法。以是因縁漸漸滅盡。我久在生死。受
諸苦惱所成菩提是諸惡人爾時毀壞
略抄 又同經淨戒品云。我見人見 衆生見者多
墮邪見。斷滅見者多疾得道。何以故。是易捨故。是故當知是人寧自以利刀割舌。
不應衆中不淨説法
有所得執名爲不淨 大論並明二執過云。譬如人得行陝道。一
邊深水。一邊大火。二邊倶死。著有著無。二事倶失
已上 是故行者常觀諸法本
來空寂。亦常修習四弘願行。如依空地造立宮舍。唯地唯空終不能成。此是由諸
三諦相即。故中論偈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云
云更檢止觀。
問。執有之見。罪過既重。 縁事菩提心。豈有勝利耶。答。堅執有時。過失
乃生。所言縁事非必堅執。 若不爾者。應無見有得道之類。見空亦爾。譬如用火
手觸爲害不觸有。空有亦爾。
二明利益者。若人如説發菩提心。設少餘行。隨願決定往生極樂。如上品下
生之類是也。如是利益無量。今略示一端。
止觀云。寶梁經云。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無唾處。況受人供養。六十比丘
悲泣白佛。我等乍死。不能受人供養。佛言。汝起慚愧心。善哉善哉。一比丘白
佛言。何等比丘能受供養。佛言。若在比丘數修僧業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養。
四果向是僧數。三十七品是僧業。四果是僧利。比丘重白佛。若發大乘心者復云
何。佛言。若發大乘心求一切智。不墮數不修業不得利。能受供養。比丘驚問。
云何是人能受供養。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受揣食若須彌山。亦能畢報施主
之恩。當知小乘之極果不及大乘之初心
已上消信施
又云。如來密藏經説。若人父爲縁覺而害。盜三寶物。母爲羅漢而汚。不實
事謗佛。兩舌間賢聖。惡口罵聖人。懷亂求法者。五逆初業之瞋。奪持戒人物之
貪。邊見之癡。是 爲十惡者。若能知如來説因縁法無我人衆生壽者。無生無滅無
染無著。本性清淨。又於一切法。知本性清淨。解知信入者。我不 説是人趣向地
獄及諸惡道。何以故。法無積聚。法無集惱。一切法不生不住。因 縁和合而得生
起。生已還滅。若心生已滅。一切結使亦生已滅。如是解無犯處。若有犯有住。
無有是處。如百年闇室。若然燈時。闇不可言。我是室主。住此久而不肯去。燈
若生闇即滅。其義亦如是。此經具指前四菩提心
已上在彼經下卷。言前四者指四
教菩提心
華嚴經入法界品云。譬如善見藥王滅一切病。菩提心滅一切衆生諸煩
惱病。譬如牛馬羊乳合在一器。以師子乳投彼器中。餘乳消盡。直過無礙。如來
師子菩提心乳著無量劫所積諸業煩惱乳中皆悉消盡不住聲聞縁覺法中。大般若經
云。若諸菩薩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而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即能折
已上三文滅罪益
入法界品云。譬如有人得不可壞藥。一切怨敵不得其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
是。得菩提心不壞法藥。一切煩惱諸魔怨敵所不能壞譬如有人得住水寶珠瓔珞其
身。入深水中而不沒溺。得菩提心住水寶珠。入生死海而不沈沒。譬如金剛於百
千劫處於水中。而不爛壞亦無變異。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於無量劫處生死中。諸
煩惱業不能斷滅亦無損滅。又同經法幢菩薩偈云。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必
成無上尊。 愼莫生疑惑
已上。終不敗壞必至菩提益
又入法界品云。譬如閻浮檀金除如意寶勝一切寶。菩提之心閻浮檀金亦復如
是。除一切智勝諸功徳。譬如迦楞毘伽鳥在 中時。有大勢力餘鳥不及。菩薩
摩訶薩亦復如是。於生死 發菩提心。功徳勢力。聲聞縁覺所不能及。譬如波
利質多樹華一日薫衣。瞻蔔華婆師華雖千歳薫所不能及。菩提心華亦復如是。一
日所薫功徳香。徹十方佛所。聲聞縁覺以無漏智薫諸功徳。於百千劫所不能及。
譬如金剛雖破不全。一切衆寶猶不能及。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雖少懈怠。聲聞縁
覺諸功徳寶所不能及
已上。經中有二百餘喩。可見 賢首品偈云。菩薩於生死。最
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徳。深廣無涯際。如來分別説。
窮劫不能盡
此言發心通於凡聖。具見弘決 又同經偈云。一切 衆生心。悉可分別知。
一切刹微塵。尚可算其數。十方 虚空界。一毛猶可量。菩薩初發心。究竟一可測。
又出生菩提心經偈云。若此佛刹諸衆生。令住信心及持戒。如彼最上大福聚。不
及道心十六分。若此佛刹諸衆生。令住信心於法行。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
十六分。若諸佛刹恒河沙。皆悉造寺求福故。復造諸塔如須彌。不及道心十六分
乃至 如是人等得勝法。若求菩提利衆生。彼等衆生最勝者。此無比類況有上。
是故得聞此諸法。智者常生樂法心。當得無邊大福聚。速得證於無上道。寶積經
偈云。菩提心功徳。若有色方分。周遍虚空界。無能容受者云云
菩提心有如是勝利。是故迦葉菩薩禮佛偈云。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前
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又彌伽大士聞善財童子已發菩提心。
即從師子座下。放大光明照三千界。五體投地禮讃童子
已上。總顯勝利
問。 縁事誓願亦有勝利耶。答。雖不如縁理。此亦有勝利。何以知者。上品
下生業云但發無上道心。不云解第一義。故知唯是 縁事菩提心。若不爾者。與彼
中生業應無別
其一 往生論明菩提心但云。以拔一切衆生苦故。以令一切衆生得
大菩提故。以攝取 衆生生彼國土故云云若縁事心無往生力。論主豈不示縁理心

大論第五偈云。若初發心時。誓願當作佛。已過諸世間。應受世供養云云此
論亦但云願作佛。明事菩提心亦畢消信施
其三 止觀引祕密藏經已云。初菩提心
已能除重重十惡。況第二第三第四菩提心耶云云所言初者。是三藏教 縁界内事菩
提心也。何況深信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普願自他共成佛道。豈無滅罪
其四 唯識
論云。不執菩提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
已上 大士悲願尚執有起。則知事
亦有勝利
其五 餘如下回向門。
問。信解衆生本有佛性。豈非縁理。答。此是信解大乘至極道理。非必第一
義空相應觀慧。

問。十疑引雜集論云。若有願生安樂淨土。即得往生者。若人聞無垢佛名。
即得阿耨菩提者。此是則別時因全無行
已上 慈恩同云。願行前後。故説別時。
非謂念佛不即生也
已上 明知。有願無行。是別時意。云何上品下生之人。但由
菩提願即得往生耶。答。大菩提心功能甚深。滅無量罪生無量福。故求淨土隨求
即得。所言別時意者。但爲自身願求極樂。非是四弘願廣大菩提心。
問。大菩提心若有此力。一切菩薩從初發心。決定應無墮惡趣者。答。菩薩
未至不退位前。染淨二心間雜而起。前念雖滅 衆罪。後念更造衆罪。又菩提心有
淺深強弱。惡業有久近定不定。是故退位昇沈不定。非菩提心無滅罪力。且述愚
管。見者取捨。
三料簡者。問。入法界品云。譬如金剛從金性生非餘寶生。菩提心寶亦復如
是。大悲救護衆生性生非餘善生。莊嚴論偈云。雖恒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
自利心。是大菩提障。又丈夫論偈云。悲心施一人。功徳大如地。爲己施一切。
得報如芥子。救一厄難人。勝餘一切施。 衆星雖有光。不如一月明
已上 明自利
行非是菩提心之所依。得報亦少。云何獨願速生極樂。答。豈不前言。願極樂者
要發四弘願。隨願而勤修此豈非是大悲心行。又願求極樂非是自利心。所以然者。
今此娑婆世界多諸留難。甘露未霑苦海朝宗。初心行者。何暇修道。故今 爲欲圓
滿菩薩願行自在利益一切衆生。先求極樂。不爲自利。如十住毘婆娑云。自未得
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於泥。何能拯濟餘人。又如 爲水所漂不能濟溺。是故説
我度已當度彼。又如法句經偈説。若能自安身。在於善處者。然後安餘人。自同
於所利
已上 故十疑言。所以求生淨土。欲救拔一切衆生苦。故即自思惟。我今
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中。以境強故。自被 纒縛。淪溺三途。動經數劫。如此輪
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衆生苦。爲此求生淨土親近諸佛證無生忍。
方能於惡世中救衆生苦
已上 餘經論文具如十疑也。應知念佛修善爲業因。往生
極樂爲華報。證大菩提爲果報。利益衆生爲本懷。譬如世間植木開華。因華結果。
得果餐受。
問。念佛之行。 於四弘中。是何行攝。答。修念佛三昧。是第三願行。隨有
所伏滅。是第二願行。遠近結良縁。是第一願行。積功累徳。成第四願。自餘衆
善。例知不俟。
問。一心念佛。理亦往生。何要經論勸菩提願。答。大莊嚴論云。佛國事大。
獨行功徳不能成就。要須願力。如牛雖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佛國土由
願力引成。以願力故福慧増長
已上 十住毘婆娑論云。一切諸法。願爲根本。離
願則不成。是故發願。又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 爲現身。是故我歸
已上 大菩提心既有此力。是故行者要發此願。
問。若不發願者。終不往生耶。答。諸師不同。 有云。九品生人皆發菩提心。
其中品人。本雖是小乘。後發大心得生彼國。由彼本習暫證小果。其下品人雖退
大心。而其勢力猶在得生
慈恩同之 有云。中下品但由福分生。上品具福分道分
生云云道分者。是菩提心行也。
問。如菩提心。諸師異解。欣淨土心亦不同耶。答。大菩提心雖有異 説。欣

淨土之願。九品皆應具。
問。若淨土業依願得報。如人作惡不願地獄。彼不應得地獄果報。答。罪報
有量。淨土報無量。二果既別。二因何一例。如大論第八云。罪福雖有定報。但
作願者。修小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一切 衆生皆願得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
地獄。以是故。 福有無量報。罪報有量
略抄
問。以何等法世世増長大菩提願而不忘失。答。十住婆娑第三偈云。乃至失
身命。轉輪聖王位。於此尚不應忘語行諂曲。能令諸世間一切 衆生類。於諸菩薩
衆而生恭敬心。若有人能行如是之善法。世世得増長無上菩提願
文中亦有二十二
種失菩提心法。可見

往生要集卷上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84 No.2682 往生要集卷上
往生要集卷中
盡第六別時念佛門
◎第四。 觀察門者。初心觀行不堪深奧。如十住毘婆娑云。新發意菩薩。先
念佛色相云云又諸經中。 爲初心人多説相好功徳。是故今當修色相觀。此分爲三。
一別相觀。二總想觀。三雜略觀。隨意樂應用之
初。 別相觀者亦有二。先觀華座。觀經云。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
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
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華有八萬四千葉。
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
成遍布地上。釋迦毘楞伽寶以 爲其臺。此蓮華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
妙眞珠網。以爲挍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
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
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光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 爲金剛
臺。或作眞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爲華座想。如是
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
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
見面像。作此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已上。觀此座想者。滅除五
萬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次正觀相好。謂阿彌陀佛座華臺上。相好炳然莊嚴其身。
一。頂上肉髻無能見者。高顯周圓猶如天蓋。或樂廣觀者次應觀。彼頂上有
大光明具足千色。一一色作八萬四千支。一一支中有八萬四千化佛。化佛頂上亦
放此光。此光相次乃至上方無量世界。於上方界有化菩薩。如雲而下圍遶諸佛

集經云。恭敬父母師僧和上得肉髻相云云若於此相生隨喜者。除 却千億劫極重惡業不墮
三途

二。頂上八萬四千髮毛。皆上向靡右旋而生。永無褫落亦不雜亂。紺青稠密
香潔細軟。或樂廣觀者應觀。一一毛孔旋生五光。若申之時。修長難量
如釋尊
髮長。從尼拘樓陀精舍至父王宮。遶城七匝
無量光普照。作紺瑠璃色。色中化佛。
不可稱數。現此相已。還住佛頂。右旋宛轉即成蠡文
大集經云。不以惡事加衆生
故。得髮毛金精相
三。於其髮際有五千光。間錯分明。皆上向靡圍遶諸髮。遶頂五匝。如天畫
師所作畫法。團圓正等。細如一絲。於其絲間生諸化佛。有化菩薩以 爲眷屬。一
切色像亦於中現。
樂廣觀者可用此觀。
四。耳厚廣長輪埵成就。或應廣觀。旋生七毛流出五光。其光千色。色千化
佛。佛放千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此隨好之業因可勘。觀佛三昧經云。觀此好者。滅
八十劫生死之罪。後世常與陀羅尼人爲眷屬云云下云諸利益。亦依觀佛三昧經而註
五。額廣平正。形相殊妙 此好業因並利益可勘
六。面輪圓滿光澤熙怡。端正皎潔猶如秋月。雙眉皎淨似天帝弓。其色無比
紺瑠璃光
見來求者生歡喜。故面輪圓滿。觀此相者。除 却億劫生死之罪。後身生處面
見諸佛
七。眉間白毫右旋宛轉。柔軟如覩羅綿。鮮白逾珂雪。或次應廣觀。舒之直
長大。如白瑠璃筒。放已右旋如頗梨珠
丈六佛白毫。長五丈。右旋徑一寸。周圍三
於十方面現無量光。如萬億日不可具見。但於光中現諸蓮華。上過無量塵數
世界。華華相次團圓正等。一一華上一化佛坐。相好莊嚴眷屬圍遶。一一化佛復
出無量光。一一光中亦無量化佛。是諸世尊。行者無數。住者無數。座者無數。
臥者無數。或説大慈大悲。或説三十七品。或説六波羅蜜。或説諸不共法。若廣
説者。一切衆生至十地菩薩。亦不能知之
大集經云。不隱他徳稱揚其徳。得此相。
觀佛三昧經云。從無量劫晝夜精進。身心無懈。如救頭然。勤修六度三十七品十力無畏
大慈大悲諸妙功徳。得此白毫。觀此相者。除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

八。如來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不相雜亂。或次應廣觀。上下各生。有五
百毛。如優曇華鬚。柔軟可愛樂。一一毛端流出一光如頗梨色。遶頭一匝。純生
微妙諸青蓮華。一一華臺有梵天王。執青色蓋
大集經云。至心求於無上菩提。故
得牛王睫相。大經云。見於怨憎生於善心故
九。佛眼青白上下倶眴。白者過白寶。青者勝青蓮華。或次應廣觀。眼出光
明。分 爲四支。遍照十方無量世界。於青光中有青色化佛。於白光中有白色化佛。
此青白化佛復現諸神通
大集經云。修集慈心愛視衆生得紺色目相云云於少時間觀此
相者。未來生處。眼常明淨。眼根無病。除却七劫生死之罪
十。鼻修高直。其孔不現。如鑄金鋌。如鸚鵡嘴。表裏清淨。無諸塵翳。出
二光明。遍照十方。變作種種無量佛
事觀此隨好者。滅千劫罪。未來生處。聞上好
香。常以戒香爲身瓔珞也
十一。脣色赤好如頻婆果。上下相稱如量嚴麗。或次應廣觀。團圓光明從佛
口出。猶如百千赤眞珠貫。入出於鼻白毫髮間。如是展轉入圓光中
此脣隨好業等
可勘
十二。四十齒齊。淨密根深。白逾珂雪。常有光明。其光紅白映耀人目
集經云。遠離兩舌惡口恚心。得四十齒鮮白齊密相云云
十三。四牙鮮白。光潔鋒利。如月初出 大集經云。身口意淨故得四牙白相云
云觀此脣口齒相者。滅二千劫罪
十四。世尊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乃至梵天。其色如赤銅。或次
可廣觀。舌上五畫猶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遶佛七匝還從頂入。所有神變
無量無邊
大集經云。護口四過得廣長舌相云云觀此相者。除百億八萬四千劫罪。他世
値八十億佛
十五。舌下兩邊有二寶珠。流注甘露滴舌根上。諸天世人十地菩薩。無此舌
根亦無此味
大般若經有異説可勘。大集經云。飮食施與故得上味相
十六。如來咽喉如瑠璃筒状。如累蓮華。所出音聲。調韻和雅無不等聞。其
聲洪震猶如天鼓。所發言婉均。如伽陵頻音。任運能遍大千世界。若作意時無量
無邊。然爲利衆生。隨類不増減
大經云。 不訟彼短不謗正法。得梵音聲相。大集經
云。於諸衆生常柔軟語故云云
十七。頸出圓光。咽喉上有點相分明。一一點中出一一光。其一一光遶前圓
光滿足七匝。 衆畫分明。一一畫間有妙蓮華。華上有七佛。一一化佛各有七菩薩
以爲侍者。一一菩薩執如意珠。其珠金色光。青黄赤白及摩尼色皆悉具足。圓遶
諸光上下左右各各一尋。圍遶佛頸。了了如畫
無上依經云。衣服飮食車乘臥具諸
莊嚴物。歡喜施與。得身金色圓光一丈相云云
十八。頸出二光。其光萬色。遍照十方一切世界。遇此光者成辟支佛。此光
照諸辟支佛頸。此相現時。行者遍見十方一切諸辟支佛擲 鉢虚空作十八變。一一
足下皆有文字。其字宣説十二因縁。
十九。缺瓫骨滿相。光照十方作琥珀色。遇此光者發聲聞意。是諸聲聞見此
光明。分 爲十支。一支千色。十千光明。光有化佛。一一化佛有四比丘以 爲侍者。
一一比丘皆説苦空無常無我
已上三種。樂廣觀者應用之
二十。世尊肩項圓滿殊妙 法華文句云。恒令施増長故得此相
二十一。如來腋下悉皆充實放紅紫光。作諸佛事利益 衆生 無上依經云。於衆
生中爲利益事。修四正勤心無所畏。得兩肩平整而腋下滿相
二十二。佛雙臂肘明直傭圓。如象王鼻平立摩膝。或次應廣觀。手掌千輻理。
各放百千光。遍照十方。 化成金水。金水之中有一妙水。如水精色。餓鬼見除熱。
畜生識宿。狂像見者爲師子王。師子見金翅鳥。諸龍亦見金翅鳥王。是諸畜生各
見所尊。心生恐怖合掌恭敬。以恭敬故命終生天
大集經云。救護怖畏得臂肘傭。
見他事業佐助故得手摩膝相
二十三。諸指圓滿。充密纖長甚可愛樂。於一一端各生卍字。其爪光潔如華
赤銅
瑜伽云。於諸尊長恭敬禮拜合掌起立。故得織長指相
二十四。一一指間猶如雁王。咸有鞔綱金色交絡。文同綺畫。勝閻浮檀金百
千萬億。其色明達過於眼界。張時則見。斂指不見
大經云。修四攝法攝取衆生故
得此相
二十五。其手柔軟如 覩羅綿。勝過一切内外倶握 大集經云。父母師長若病苦。
自手洗拭。捉持按摩。故得手軟相
二十六。世尊頷臆並身上半威容。廣大如師子王 瑜伽云。於諸有情如法所作。
能爲上首而作助伴。離於我慢無諸獚悷。故得此相
二十七。胸有卍字名實相印。放大光明。或次應廣觀。光中有無量百千 衆華。
一一華上有無量化佛。是諸化佛各有千光利益衆生。乃至遍入十方佛頂。時諸佛
胸出百千光。一一光 説六波羅蜜。一一化佛遣一化人端正微妙状如彌勒安慰行者
見此相光者除十二億劫生死之罪
二十八。如來心相如紅蓮華。妙紫金光以爲間錯。如瑠璃筒。懸在佛胸。不
合不開團圓如心。萬化佛遊佛心間。又無量塵數化佛。在佛心中坐金剛臺放無量
光。一一光中亦有無量塵數化佛。出廣長舌放萬億光作諸佛事
念佛心者。除十二
億劫生死之罪。生生得値無量菩薩云云樂廣觀者應作此觀
二十九。世尊身皮皆眞金色。光潔晃曜如妙金臺。衆寶莊嚴。衆所樂見
經云。施衣服臥具得此相
三十。身光任運照三千界。若作意時無量無邊。然 爲憐愍諸有情故。攝光常
照。面各一尋
大經云。以香華燈明等施人得此相云云觀大光者。但發心見除却衆罪
三十一。世尊身相修廣端嚴 大論云。恭敬尊長迎送侍遶。得身直廣相
三十二。世尊體相縱廣量等。周匝圓滿如尼拘陀樹 大集經云。常勸衆生修三
昧得此相。報恩經云。若有衆生四大不調能爲療治。故得身方圓相。文句云。慈心平等
得此相云云
三十三。世尊容儀洪滿端直 瑜伽云。於疾病者卑屈瞻侍給施良藥故得身不
僂曲相。
三十四。如來陰藏平如滿月。有金色光猶如日輪。如金剛器。中外 倶淨。
經云。見裸施衣服故得陰藏相。大集經云。覆藏他過故。大論云。多修慚愧及斷邪婬故
道禪師云。佛言。若多貪欲色者即想如來陰藏相者。欲心即止。罪障除滅。得無量功 徳
三十五。世尊兩足。二手掌中。項及雙肩。七處充滿 大經云。行施之時所珍
之物。能捨不悋。不觀福田及非福田。得七處滿相
三十六。世尊雙腨漸次纖圓。如翳泥耶仙鹿王膊。膊鉤鎖骨盤結之間出諸金
瑜伽云。自於正法如實攝受。廣爲他説。及正爲他善作給使。得翳泥耶膊相
三十七。世尊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勝諸有情 大經云。不殺不盜。於父母
師長常生歡喜故。得跟長相
三十八。足趺修高猶如龜背。柔軟妙好與跟相稱 瑜伽云。感足下平滿・千輻輪
・纎長指三相之業。總能感得跟・趺二相。是前三相所依止故
三十九。如來之身。前後左右及以頂上。各有八萬四千毛生。柔潤紺青。右
旋宛轉。或次應廣觀。一一毛端有百千萬塵數蓮華。一一蓮華無量化佛。 一一化
佛現諸偈頌。聲聲相次猶如雨渧
無ヒ依經云。 修諸勝善法。無中下品。恒令増上。
得身毛上靡右旋宛轉相。優婆塞戒經云。親近智者樂聞樂論。聞已樂修。樂治道路除失

棘刺故
四十。世尊足下千輻輪文。網穀衆相無不圓滿 瑜伽云。於其父母種種供養。
於諸有情諸苦惱事種種救護。由往來等動轉業。故得此相云云見千輻輪相除 却千劫極重
惡業
四十一。世尊足下有平滿相。妙善安住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皆悉
怛然無不等觸
大經云。持戒不動。施心不移。安住實語。故得此相云云其足柔軟。諸
指纎長。鞔網具足。内外握等相。及業因同前手相
四十二。樂廣者應觀。足下及跟各生一華。圍遶諸光滿足十匝。華華相次。
一一華上有五化佛。一一化佛。五十五菩薩以爲侍者。一一菩薩頂生摩尼珠光。
此相現時。佛諸毛孔生八萬四千微細小光明。嚴飾身光。極令可愛。此光一尋。
其相衆多。乃至他方諸大菩薩觀此之時。此光隨大
已上 是諸相好行相利益廢立
等事。諸文不同。然今三十二略相多依大般若。廣相隨好及諸利益依觀佛經。
又相好業有其總別。言總因者。瑜伽四十九云。始從清淨勝意樂地。一切所
有菩提。資糧無有差別。能感一切相乃隨好云云言別因者。彼論有三種。一者六
十二因。具如論文。二者淨戒。若諸菩薩毀犯淨戒。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 况能
感大丈夫相。三者四種善修。一善修事業。二善巧方便。三饒益有情。四無倒回
已上
別因之中亦有多差別。今者且取因果相順者也。前後次第。諸文亦不同。今
者隨宜取爲次第也。相好間雜以爲觀法。亦是觀佛經之例也。順觀次第。大途如
是。逆觀反之從足至頂。觀佛三昧經云。閉眼得見以心想力。了了分明如佛在世。
雖觀是相不得衆多。從一事起復想一事。想一事 已復想一事。逆順反覆經十六
反。如是心想極令明利。然後住心繋念一處。如是漸漸擧舌向腭。令舌政住。經
二七日。然後身心可得安穩。導和尚云。十六遍後。住心觀白毫相。不得雜亂
二。 總相觀者。先觀如前衆寶莊嚴廣大蓮華。次觀阿彌陀佛坐華臺上。身色
如百千萬億閻浮檀金。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
五須彌山。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圓光如百
億大千界。光中有無量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以無數菩薩 爲侍者。如是有八萬四
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好。一一好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
世界。念佛 衆生攝取不捨。當知一一相中各具七百五倶胝六百萬光明。熾然赫奕
神徳巍巍。如金山王在大海中。無量化佛菩薩充滿光中。反咯現神通。圍遶彌陀
佛。彼佛如是具足無量功徳相好。在於菩薩衆會之中演説正法。行者是時都無餘
色相。須彌鐵圍大小諸山悉不現。大海江河土地樹林悉不現。溢目之者但是彌陀
佛相好。周遍世界之者亦是閻浮檀金光明。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
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高出一切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
曜。行者以心眼見於己身。亦在彼光明所照之中
已上依觀經・雙觀經・般舟經・大論
等意。此觀成後。隨樂作次觀耳
或應觀。彼佛是三身一體之身也。於彼一身所見不同。或丈六或八尺。或廣
大身。所現身皆金色。所利益各無量。與一切諸佛其事同一
應化身 又一一相好。
凡聖不得其邊。梵天不見其頂。目連不窮其聲。無形第一體。非莊嚴莊嚴。十力
四無畏。三念住大悲八萬四千三昧門。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恒沙塵數法門究竟圓
滿。與一切諸佛其意同一
報身 微妙淨法身。具足諸相好。一一相好即是實相。
實相法界具足無減。不生不滅無去來。不一不異非斷常。有 爲無爲諸功徳依此法
身。常清淨。與一切佛其體同一
法身
是故三世十方諸佛三身。普門塵數。無量法門。佛 衆法海。圓融萬徳。凡無
盡法界。備在彌陀佛一身。不縱不横。亦非一非異。非實非虚。亦非有無。本性
清淨。心言路絶。譬如如意珠中非有寶非無寶。佛身萬徳亦復如是。
又非即陰入界名爲如來。彼諸衆生皆悉有之。故非離陰入界名爲如來。離之
則是無因縁法。故非即亦非離。寂靜但有名。是故當知。所觀衆相即是三身即一
之相好光明也。諸佛同體之相好光明也。萬 徳圓融之相好光明也。色即是空。故
謂之眞如實相。空即是色。故謂之相好光明。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受想行識亦復
如是。我所有三惡道與彌陀佛萬徳。本來空寂一體無礙。願我得佛齊聖法王

上依觀經・心地觀經・金光明經・念佛三昧經・般若經・止觀等意
三雜略觀者。彼佛眉間有一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 於中復有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其光微妙具衆寶色。總而言之。七百五倶胝六百萬光明。
十方面赫奕。如億千日月。其光中現一切佛身。無數菩薩 衆會圍遶。復出微妙音
宣暢諸法海。彼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 衆生攝取不捨。我亦在彼攝取之中。
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或應起自心生極樂國。於蓮華中結跏趺
坐。作蓮華合想。尋蓮華開時。瞻仰尊顏觀白毫相。時有五百色光來照我身。即
見無量化佛菩薩滿虚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如是思想令心
欣悦。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已上依觀經・華嚴經等意。具在別卷
若樂極略者應念。彼佛眉間白毫相旋轉。猶如頗梨珠。光明肩照攝我等。願
共衆生生彼國。若有不堪觀念相好。或依歸命想。或依引攝想。或依往生想。應
一心稱念
已上。意樂不同故明種種觀 行住坐臥語默作作。常以此念在於胸中。如
飢念食。如渇追水。或低頭擧手。或擧聲稱名。外儀雖異心念常存。念念相續寤
寐莫忘。
問。彼佛眞身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但應觀像。何觀大身。答。觀經云。無量
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
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已上 明知。初心亦隨樂欲得觀眞身。
問。所言彌陀一身即一切佛身者。有何證據。答。天台大師云。念阿彌陀佛
即是念一切佛。故華嚴經云。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又觀佛三昧經云。若思惟一佛即見一切佛。
問。 爲如諸佛體性無二。念者功徳亦無別耶。答。等無差別。故文殊般若經
下卷云。念一佛功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 徳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
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徳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
差別相
已上
問。諸相功徳。肉髻梵音是爲最勝。今多勸白毫。有何證據耶。答。其證甚
多。略出一兩。觀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
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又觀佛經云。如來有無量相好。一一相
中。八萬四千諸小相好。如是相好不及白毫小分功 徳。是故今日爲於來世諸惡衆
生。 説白毫相大悲光明。消惡觀法。若有邪見極重惡人。聞此觀法具足相貎生瞋
恨心。無有是處。縱使生瞋。白毫相光亦復覆護。暫聞是語。除三劫罪。後身生
處生諸佛前。如是種種百千億種諸觀光明微妙境界。不可悉 説。念白毫時。自然
當生。又云。 麁心觀像。尚得如是無量功徳。況復繋念觀佛眉間白毫相光。又云。
釋迦文佛現行者前告言。汝修觀佛三昧力。故我以涅槃相力示汝色身。令汝諦觀。
汝今坐禪不得多觀。汝後世人多作諸惡。但觀眉間白毫相光。作此觀時。所見境
界如上所説
已上略抄。 上所説者。見佛種種境界也。諸餘利益。至下別時及利
益門應知
問。觀白毫一相亦名三昧耶。答。爾。故觀佛經第九云。若能 繋心觀一毛孔。
是人名爲行念佛定。以念佛故。十方諸佛常立其前。爲説正法。此人即爲能生三
世諸如來種。何況具足念佛色身。
問。何故不觀淨土莊嚴耶。答。今爲不堪廣行之者。唯勸略觀。若欲觀者。
應讀觀經。何況前明十種事。即是淨土莊嚴也。
問。何故不觀觀音勢至耶。答。略故不述。念佛已後。應觀二菩薩或稱名號。
多少隨意
第五回向門者。五義具足。是眞回向。一聚集三世一切善根
華嚴經意 二薩
婆若心相應。三以此善根共一切衆生。四回向無上菩提。五觀能施所施施物皆不
可得。能令諸法實相和合
大論意 依此等義。心念口言。所修功徳及以三際一切
善根
其一 回向自他法界一切衆生。平等利益 其二 滅罪生善共生極樂。普賢行
願速疾圓滿。自他同證無上菩提。盡未來際利益衆生
其三 回施法界 其四 回向
大菩提
其五
問。未來善根未有。以何回向。答。華嚴經 説第三回向菩薩行相云。以三世
善根而無所著。無相離相悉以回向。刊定記有二釋。一未來善根雖未有。今若發
願。願薫成種。攝持力故。未來所修任運注向衆生菩提。不待更回向也。二依此
教中。菩薩乃至修一念善。攝法性故。遍於九世故。用彼善根回向也。
問。第二何名薩婆若相應心。答。論云。阿耨菩提意。即是應薩婆若心。應
者。 繋心願我當作佛。
問。第三第四何故要共一切衆生。及以回向無上菩提。答。六波羅蜜經云。
云何少施功徳多耶。以方便力。小分布施回向發願。與一切衆生同證無上正等菩
提。以是功徳無量無邊。猶如小雲漸遍法界
乃至以一華一果施亦爾。大論意亦同
寶積經四十六云。菩薩摩訶薩所有已生諸妙善根。一切回向無上菩提。令此
善根畢竟無盡。譬如小水投于大海。乃至劫燒中無有盡。又大莊嚴論偈云。行施
不求妙色財。亦不願感天人趣。專求無上勝菩提。施微便感無量福
已上 故以諸
善根盡回向佛道。又大論云。譬如慳貪人無因 縁。乃至一錢不施。貪慳積聚但望
増長。菩薩亦如是。福徳若多若少。不向餘事。但愛惜積集向薩婆若
已上
問。若爾唯應回向菩提。何故更云往生極樂。答。菩提是果報。極樂是華報。
求果之人盍期華耶。是故九品業皆云。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問。發願・回向有何差別。答。誓期所求。名之爲願。回所作業趣向於彼。
謂之回向。
問。薩婆若與無上菩提。二無差別。何分爲二。答。論明回向。分之爲二。
故今順之。更檢論文。
問。次何故觀所有事。悉令空耶。答。論云。著心取相菩薩修福 徳。如草生
火易可得滅。若體得實相菩薩。以大悲心行 衆行。難可得破。如水中火無能滅者。
問。若爾應唱言空無所得。何故今云回施法界。答。理實可然。今順於國土
風俗。故云法界。理亦無違。所以然者。法界即是圓融無作第一義空。以所修善
回趣相應彼第一義空。名回施法界。
問。最後何意唱言回向大菩提耶。答。此是令與薩婆若相應也。此亦順土風
置之末後。言薩婆若即是菩提。如前論文。
問。有相回向無利益耶。答。如上數論。雖有勝劣。猶有巨益。如大論第七
云。有小因大果小縁大報。如求佛道讃一偈一稱南無佛。燒一捻香。必得作佛。
何況聞知諸法實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而行因 縁業亦不失
已上 此文深妙髻中
明珠。則知我等成佛無疑。歸命龍樹尊。證成我心願◎」
◎大文第五助念方法者。一目之羅不能得鳥。萬術助觀念。成往生大事。今
以七事略示方法。一方處供具。二修行相貎。三對治懈怠。四止惡修善。五懺悔
衆罪。六對治魔事。七總結行要
第一。 方處供具者。 内外倶淨。卜一閑處。隨力辨於華香供具。若有闕少華
香等事。但專念佛功徳威神。若親對佛像。須辨燈明。若遙觀西方。或須闇室

禪師許闇室
若供華香時。須依觀佛三昧經供養文意。其所得福無量無邊。煩惱自
減少。六度自圓滿
其文不異通途所用。故不更抄 若用念珠時。欲求淨土。用木 槵
子。欲多功徳。用菩提子乃至或水精蓮子等
見念珠功徳經
第二。 修行相貎者。依攝論等用四修相。一者長時修。要決云。從初發心乃
至菩提。恒作淨因終無退轉。善導禪師云。畢命爲期。誓不中止。二者慇重修。
謂於極樂佛法僧寶。心常憶念專生尊重要決云。行住坐臥不背西方。 㖒唾便痢不
向西方。導禪師云。面向西方者最勝。如樹先傾倒必隨曲。必有事礙不及向西者。
但作向西想亦得。三者無間修。要決云。謂常念佛作往生心。於一切時心恒想巧。
譬若有人被他抄掠。身爲下賤備受艱辛。忽思父母欲走歸國。行裝未辨。由在他
郷日夜思惟。苦不堪忍。無時暫捨不念爺孃。爲計既成便歸得達。親近父母縱任
歡娯。行者亦爾。往因煩惱壞亂善心。福智珍財並皆散失。久沈生死。制不自由。
恒與魔王而作僕使。驅馳六道苦切身心。今遇善 縁忽聞彌陀慈父不違弘願濟拔群
生。日夜驚忙。發心願往。所以精勤不倦。當念佛恩報盡 爲期。心恒計念。導師
云。心心相續。不以餘業間。又不以貪瞋等間。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令清淨私云。晝夜六時或三時二時。要具方法精勤修習。其餘時處。不求威儀。
不論方法。心口無廢。常應念佛。四者無餘修。要決云。專求極樂禮念彌陀。但

諸餘業行不令雜起。所作之業。日別須修念佛讀經不留餘課耳。導師云。專稱彼
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讃彼佛及一切聖衆等。不雜餘業
已上
問。其餘事業有何過失。答。寶積經九十二云。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
衆務。爲所不應。我説是人住於生死。又同偈云。戲論淨論處。多起諸煩惱。智
者應遠離。當去百由旬云云自餘方法具如止觀。
問。若爾在家人難堪念佛行。答。世俗人難棄 縁務。但常繋念西方。誠心應
念彼佛如木槵經瑠璃王行。又迦才淨土論云。譬如龍行雲即隨之。心若西遊。業
亦隨之云云
問。既知。修行總有四相。其修行時。用心云何。答。觀經云。若有 衆生願
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一至誠心。二深心。三回向發願心。善導禪師云。
一至誠心。謂禮拜讃歎念觀。三業必須眞實故。二深心。謂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
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未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
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三回向發願心。謂所作一切善根。悉皆
回向願往生故。具此三心必得往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略抄之。經文雖在上品上
生。如禪師釋者。理通九品。餘師釋不能具
鼓音聲經云。若能深信無狐疑者。必得
往生阿彌陀佛國。涅槃經云。阿耨菩提。信心 爲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説信
心則已攝盡
已上 明知。修道以信爲首。又善導和尚云。若入觀及睡時。應發此
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向西。十聲稱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諸菩薩清淨大海 衆
竟。而發見佛菩薩及極樂界相之願。即隨意入觀及睡得見。除不至心。
問。行者常途計念往生。其相似何。答。前所引要決欲歸本國之譬。是其相
也。又安樂集云。譬如有人於空曠 逈處。値遇怨賊拔劍奮勇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觀
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 爲脱衣渡。爲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
無暇。若著衣浮。復畏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餘心想間雜。行
者亦爾。念阿彌陀佛時。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無餘心想間雜。或念佛法身。
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願。稱名亦爾。
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
已上 元曉師同之。
問。念佛三昧。 爲唯心念。爲亦口唱。答。如止觀第二云。或唱念倶運。或
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又感禪師云。
觀經言。是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教令可稱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 絶。豈非
苦惱所逼念想難成。令聲不絶至心便得。令此出聲學念佛定亦復如是。令聲不 絶
遂得三昧。見佛聖衆皎然目前。故大集日藏分言。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大
念者大聲稱佛也。小念者小聲稱佛也。斯即聖教。有何惑哉。現見。即今諸修學
者。唯須勵聲念佛。三昧易成。小聲稱佛遂多馳散。此乃學者所知。非外人之曉
已上。彼經但云欲多見多欲小見小等。然感師既得三昧。彼所釋應師信。更勘諸本
第三。 對治懈怠者。行人不能恒時勇進。或心蒙昧。或心退屈。爾時應寄種
種勝事勸勵自心。或以三途苦果比淨土功徳。應作是念。我已惡道經多劫。無利
勤苦尚能超。修行少行得菩提大利。不應生退屈
惡趣苦淨土相一一如前 或縁往
生淨土衆生。應作是念。十方世界諸有情。念念往生安樂國。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生退屈 往生人如下利益門料簡門 或應縁佛奇妙功徳。略擧其要
一。應思念四十八本願。又無量清淨覺經云。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乘
大願船汎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喚 衆生令上大願船送著西方。若衆生肯上大
願船者。並皆得去。此是易往也此文出三卷淨土論心地觀經偈云。 衆生沒在生死
海。輪回五趣無出期。善逝恒 爲妙法船。能截愛流超彼岸。應念我何時乘悲願船

二。名號功徳。如維摩經言。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脱知見。
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 説法教化。成就衆生。
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 爲三藐三佛陀。名爲多陀阿伽度。名爲
佛陀。阿難。若我廣 説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衆
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要決云。維摩經
云。佛初三號。佛若廣説。阿難經劫不能領受。成實論釋佛之號。前之九號皆從
別義。總前九號名義功徳爲佛世尊。説初三號歴劫難周。阿難領悟莫能具悉。更
加六號以製佛名。勝徳既圓。念其大善也
已上要決 華嚴偈云。若有諸衆生。未
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
首楞嚴經文如下料簡門 應作是念。我今既
得聞佛尊號。願我當作佛如十方諸佛
三。佛相好功徳。六波羅蜜經云。於諸世間所有三世一切衆生學無學人及辟
支佛。如是有情無量無邊所有功徳。比於如來一毛功徳。百千萬分中不及其一。
如是一一毛端。皆從如來無量功 徳之所出生。一切毛端所有功徳。共成一髮功徳。
如是佛髮八萬四千。一一髮中各具如上功徳。如是合集共成一隨好功徳。一切隨
好功徳共成一相功徳。一切相功徳合集至百千倍。成眉間毫相功徳。其相圓滿宛
轉右遶。如頗胝迦寶。明淨鮮白。夜闇之中猶如明星。毫相舒之上至色界阿迦膩
吒天。卷之如舊復爲毫相。於眉間住。豪相功徳至百千倍。成肉髻相。如是肉髻
千倍功徳。不及梵音聲相功 徳。又寶積經有無數校量。學者可勘。又大集念佛
三昧經第五云。如此世界及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所有衆生。假使盡皆一時成
佛。彼諸世尊經無量劫皆還歎佛一毛功徳。終亦不盡。華嚴偈云。清淨慈門刹塵
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應作是念。願我當見
佛無邊功徳相
四。光明威神。謂平等覺經云。無量清淨佛
無量清淨佛者是阿彌陀佛也 光明
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有佛頂光明照七尺。有佛照一里。有佛五
里。有佛二十里。四十里八十里。乃至百萬佛國。二百萬佛國。八方上下。無央
數諸佛頂光所照。皆如是也。無量清淨佛頂中光明。炎照千萬佛國
已上取意。私
云。觀經云。彼佛圓光如百億大千界。此經云。頂中光照千萬佛國。二經意同耳
雙觀
經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勝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
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河沙佛 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是故
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
玄一師云。無與等故 炎王
光佛
一師云。最勝自在故 清淨光佛 一師云。滅三垢故。憬興師云。無貪善根所生故
歡喜光佛 一云。遇者悦意故。興云。無瞋所生故 智慧光佛 一云。智慧所發故。興
云。無癡所生故 不斷光佛 一云。恒相續故 難思光佛・無稱光佛 一云。不可稱歎盡
其所有故。自餘名義可知。不煩記
超日月光佛。若在三途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無
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脱。非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若有衆生
聞其光明威神功徳。日夜稱説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我説無量壽佛光明
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不能盡
已上取意。平等覺經別云頂光。觀經總云光明
譬喩經第三明釋迦文佛光明相云。佛滅百年有阿育王。國内民庶歌佛遺典。王意
不信念言。佛有何徳過踰於人。而共專信誦習其文。即問大臣。國中頗有見佛者。
答曰。聞波斯匿王妹出作比丘尼。年在西垂。云言見佛。王即自出往詣問曰。道
人見佛不耶。答云。實爾。問曰。有何殊異。道人曰。佛之功 徳巍巍難量。非我
愚賤所能陳之。粗説一事可知殊特。我時八歳。世尊來入王宮。即前禮足。頭上
金釵墮落在地。求之不得。怪其所以。如來過去。足 迹有千輻輪。現光明晃。七
日即滅。登時金釵與地同色。是以不見。光滅後得釵。乃知爲殊特。王聞歡喜。
心煥開悟
略抄 華嚴經偈云。一一毛孔現光雲普遍虚空發大音諸幽冥所靡不照。
地獄衆苦咸令滅。應作是念。 願佛光照我。滅生死業苦
五。無能害者。寶積經三十七云。風劫起時。世有大風。名僧伽多。彼風 擧
此三千世界須彌鐵圍及四大州八萬小州大山大海。高百踰繕那。乃至無量百千踰
繕那。已碎末爲塵。又撃壞滅焔摩天宮。乃至遍淨天所有宮殿。亦皆散滅。即以
此風吹如來衣。一毛端際尚不能動。何況衣角及全衣者
已上 十住詮云。諸佛不
可思議。假喩可知。假使一切十方世界衆生皆有勢力。設育一魔有爾所勢力。復
令十方一一衆生力如惡魔。欲共害佛。尚不能動佛一毛。況有害者。偈云。若諸
世間中。欲有害佛者。是事皆不成。以成不殺法。應作是念。願我當得佛金剛不
壞身
六。飛行自在。同論云。佛於 虚空擧足下足行往坐臥。皆得自在。若大聲聞
神通自在。一日過五十三億二百九十六萬六千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聲聞百歳所
過。佛一念過。乃至恒河中沙。一沙 爲一河。是諸恒河沙大劫所過國土。佛一念
中過。若欲蹈寶蓮華而去。即能成辨。如是飛行一切無礙。觀佛經云。於 虚空擧
足行時。千輻輪相皆雨八萬四千蓮華。如是衆華有塵數佛亦歩虚空
已上略抄
蹈空行。而千輻輪現於地際。 悦意妙香鉢特摩華。自然踊出承如來足。若畜生趣
一切有情。 爲如來足之所觸者。極滿七夜受諸快樂。命終之後往生善趣樂世界中
寶積經 若以四十里盤石從色究竟天下。經一萬八千三百八十三年到此地。直下
尚爾。推之應知。聲聞飛行。如來飛行。展轉不可思議。華嚴經慧林菩薩 讃佛偈
云。自在神通力。無量難思議。無來亦無去。 説法度衆生。應作是念。願我得神
通。遊戲諸佛土
七。神通無礙。十住論云。佛能末恒河沙等世界令如微塵。又能還合。或又
能變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令作金銀等。又能變恒河沙等世界大海水。皆使 爲
乳蘇等
已上 淨名經説菩薩不思議解脱云。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
掌中擲過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住。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
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 擧

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 擧一棗葉。而無所嬈。以須彌山納芥子中。
以四大海入一毛孔。亦復如是。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唯應度者乃知見之
已上
薩尚爾。何況佛力。故度諸佛境界經云。能令十方世界入一毛孔
乃至 於一微塵
能現無量無數不可説世界。一切衆生亦無迫窄。無量無數不可説劫威儀果報事。
能於一念中現。一念威儀果報事。於無量無數不可 説劫中現。如是所作。心無功
用。不作思惟云云華嚴經眞實幢菩薩偈云。一切諸如來。神通力自在。悉於三世
中。求之不可得。應作是念。我今亦不知爲佛神力轉在何佛土在誰毛孔。我於何
時得覺知之
八。隨類化現。十住論云。佛一念中。於十方無量無邊恒河沙等世界。變化
無量佛身。一一化佛亦能施作種種佛事已上四事神境通度諸佛境界經云。如來所
現無異功用無異思惟。隨衆生性自見不同。如十五日夜。閻浮提人各見月現在其
上。月不作意我現其上。華嚴偈云。如來廣大身。究竟於法界。不離於此坐。而
遍一切處。又云。智慧甚深功徳海。普現十方無量國。隨諸衆生所應見。光明遍
照轉法輪。應作是念。願我當見遍法界身
九。天眼明徹。十住論云。大力聲聞以天眼見小千國土。亦見中 衆生生時死
時。小力辟支佛見十小千國土。見中衆生生時死時。中力辟支佛見百小千國土。
見中衆生生時死時。大力辟支佛見三千大千國土見中衆生生死所趣。諸佛世尊見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世間。亦見是中衆生生時死時
已上 華嚴經偈云。佛眼廣大無
邊際。普見十方諸國土。其中衆生不可量。現大神通悉調伏。應作是念。今彌陀
如來。遙見我身業
十。聞聲自在。十住論云。假令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 衆生。一時發言。又
一時作百千種伎樂。若遠若近。隨意能聞。若欲於中聞一音聲。隨意得聞。餘者
不聞。又過無邊世界最細聲。能亦得聞。若欲令 衆生聞。能令得聞略抄華嚴文殊
偈云。一切世間中。所有諸音聲。佛智皆隨了。亦無有分別已上應作是念。今彌
陀如來。定聞我語業
十一。知他心智。十住論云。佛能知無量無邊世界現在 衆生心及諸染淨所縁
等。又能知無色衆生諸心
略抄 華嚴文殊偈云。一切衆生心。普在於三世。如來
於一念。一切悉明達。應作是念。今彌陀如來。必知我意業」
十二。宿住隨念智。十住論云。佛若欲念自身及一切 衆生無量無邊宿命。一
切事皆悉知。無有不知。過恒河沙等劫事。是人何處生。姓名貴賤 飮食資生苦樂。
所作事業所受果報。心何所行本從何來。如是等事。即能知見。偈云。宿命智無
量。天眼見無邊。一切人天中。無能知其限。應念願佛令我宿業清淨
十三。智慧無礙。寶積經三十七云。假使有人。取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一切草
木。悉燒爲墨。擲置他方恒河沙等世界大海。於百千歳就以磨之盡爲墨汁。佛從
大海中取一一墨滴分別。了知是某世界如是草木。其根其莖其枝其條華果葉等。
又如有人持一毛端霑水一滴。來至佛所。而作是言。敢以滴水持用相寄。後若須
者當還賜我。爾時如來取其滴水置殑伽河中。而 爲彼河流浪回復之所旋轉。和合
引注至于大海。是人滿百年已而白佛言。先寄滴水。今請還我。爾時佛以一分毛

端就大海内。霑本水滴用還是人 略抄 六波羅蜜經云。如是四州及諸山王用爲紙
素。八大海水以爲其墨。一切草木用爲其筆。一切人天一劫書寫。比舍利弗所得
智慧。十六分中不及其一。又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 衆生所有智慧。如舍利弗
等無有異。菩薩了達布施波羅蜜多所有智慧。過彼百倍。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
衆生。皆具布施波羅蜜多智慧。不及一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智慧。乃至般若亦復如
是。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衆生。皆具六波羅蜜智慧。不及一初地菩薩智慧 乃
至十地展轉如是。又此十地菩薩智慧。比汝慈氏一生補處菩薩智慧。百千分中不
及其一。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衆生所有智慧。皆如慈氏等無有異。如是菩薩坐於
道場降伏魔怨將成正覺所有智慧。於佛智慧。百千萬分不及其一。寶積經云。假
使十方無量無邊一切世界所有衆生。皆悉成就繋屬一生補處菩薩之智。欲比如來
十力之一處非處智。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乃至 烏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
譬喩所不能及。華嚴經偈言。如來甚深智。普入於法界。能隨三世轉。與世爲明
道。同經普明智菩薩讃佛偈云。一切諸法中。法門無有邊。成就一切智。入於深
法海
已上 應作是念。願今彌陀。照見我三業。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十四。能調伏心。十住論云。諸佛若入定若不入定。欲 繋心一縁中。隨意久
近如意能住。從此 縁中更住餘縁。隨意能住。若佛住常心。欲令人不知則不能知。
假使一切衆生知他心智。如大梵王。如大聲聞辟支佛。成就智慧知他人心。欲知
佛常心。若佛不聽則不能知。應念願令我得佛覺三昧
十五。常在安慧。同論云。諸佛安穩常不動。念常在心。何以故。先知而後
行。生隨意所縁中。住無礙行故。斷一切煩惱故。出過動性故。如佛告阿難。佛
於此夜得阿耨菩提。一切世間。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以盡苦道教化周畢。入
無餘涅槃。於其中間。佛於諸受。知起知住。知生知滅。諸相諸觸。諸覺諸念。
亦知起知住。知生知滅。惡魔七年晝夜不息。常隨逐佛不得佛短。不見佛念不在
安慧。偈云。其念如大海。湛然在安穩。世間無有法而能擾亂者。應念願佛除滅
我麁動覺觀心
十六。悲念衆生。大般若經云。十方世界無一有情如來大悲所不能照。寶積
經云。假使過於兢伽沙等諸佛世界。唯一 衆生是佛化限。爾時如來躬往其所。爲
説法要令其悟入。同經偈云。爲利一衆生。住無邊劫海。令其得調伏。大悲心如
是。 華嚴經文殊讃佛偈云。一一地獄中。經於無量劫。爲度衆生故。而能忍是苦。
大經偈云。一切衆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
乃至 衆生不知佛能救。故謗如來
及法僧。大論云。佛以佛眼一日一夜各三時觀一切 衆生誰可度者。無令失時。有
論云。譬如魚子。母若不念。子則爛壞。 衆生亦爾。佛若不念。善根即壞。莊嚴
論偈云。菩薩念衆生。愛之徹骨髓。恒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由此等義。有懺
悔偈云。如父母有子。始生便盲聾。慈悲心慇重。不捨而養活。子不見父母。父
母常見子。諸佛視 衆生。猶如羅睺羅。衆生雖不見。實在諸佛前
已上 應作是念。
彌陀如來常照我身。 護念我善根。觀察我機縁。我若機縁熟。不失時被引接
十七。無礙辨説。十住論云。若三千界所有四天下。滿中微塵數三千大千世
界衆生。皆如舍利弗。如辟支佛。皆悉成就智慧樂説。壽命如上塵數大劫。是諸

人等。因四念處。盡其形壽問難如來。如來還以四念處義答其所問。言義不重。
樂説無窮。又云。佛有所説。皆有利益。終不空言。是亦希有
乃至 若一切衆生。
智慧勢力皆如辟支佛。是諸衆生。若不承佛意欲度一人。無有是處。若是諸人説
時。乃至不能斷無色界結使一毫釐分。若佛欲度 衆生有所言説。乃至外道邪見諸
龍夜叉等。及餘不解佛語者。皆悉令解。是等亦能轉化無量衆生
乃至 是故佛名
最上導師。偈云。於四問答中。超 絶無倫匹。衆生諸問難。一切皆易得。若於三
時中。諸有所説者。言必不虚設。常有大果報
已上 華嚴經偈云。諸佛廣大音。
法界靡不聞。菩薩能了知。善入音聲海。淨名經偈云。佛以一音演 説法。衆生隨
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即神力不共法。又譬 喩經第三云。阿育王意不信
佛。時海邊有鳥。名爲鴹隨。其音甚哀和。頗有髣髴似佛音聲萬分之一。王聞其
音歡喜。即發無上道意。宮中綵女凡七千人。復發無上道意。王從是遂信三尊。
烏之音聲所度如是。況於至眞清淨妙音者乎
取意略抄 應念我何時得聞彼辨説
十八。觀佛法身。如文殊師利菩薩言。我觀如來。即 眞如相。無動無作。無
所分別。無異分別。非即方處。非離方處。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即三世。非
離三世。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染不染。無二不二。心言路 絶。若以此等眞如
之相觀於如來。名眞見佛。亦名禮敬親近如來。實於有情能爲利樂
大般若 占察
經下卷。地藏菩薩言。一實境界者。謂 衆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
無障無礙。猶如虚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
無別。不變不異。無増無減。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
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 眞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
猶如幻化無有定實
乃至 一切世界求心形状。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衆生無明
癡闇薫習因縁。妄現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無。妄自謂有起覺知想。
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乃至廣説以信解觀念
此理。 爲菩薩最初根本業也
此一實境界即是如來法身也。華嚴經一切慧菩薩偈云。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已上 應念我何時得顯本有

十九。總觀佛徳。如普賢菩薩云。如來功徳。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説
不可説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説不可窮盡
已上 又阿彌陀佛威神無極。如雙觀
經云。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龍
樹偈云。世尊諸功徳。不可得度量。如人以尺寸量空不可盡。同讃彌陀偈云。諸
佛無量劫。 讃揚其功徳。猶尚不能盡。歸命清淨人。應念願我得佛齊正法王
二十。欣求教文。般舟經云。是三昧難得 値。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億劫。但
欲得聞其名聲。不能得聞。何況得學者。轉復行教人。偈言。我自識念往世時。
其數具足六萬歳。常隨法師不捨離。初不得聞是三昧。有佛號曰具至誠。時智比
丘名和隣。彼佛世尊泥洹後。比丘常持是三昧。我時爲王君子種。夢中逮聞是三
昧。和隣比丘有斯經。王當從受此定意。從夢覺已即往求。輒見比丘持三昧。即
除鬢髮作沙門。學八千歳一時聞。其數具足八萬歳。供養奉事此比丘。時魔因縁
數興起。初未曾得一反聞。是故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清信女。持是經法囑汝等。

聞是三昧疾受行。常敬習持是法師。具足一劫無得懈 乃至 假使億千那術劫。求
是三味難得聞。假令世界如恒沙。滿中珍寶用布施。若有受是一偈 説。敬誦功徳
過於彼。雙觀經云。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
受持讀誦。如説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衆生聞此
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讀誦。如 説修行
已上 應作
此念。或過大千猛火聚。或經億劫應求法。我既値遇深三昧。如何退屈不勤修。
行者於此諸事。若多若少隨樂憶念。若不能憶念。須披卷對文。或決擇或誦
詠。或約慕或敬禮。近 爲勤心之方便。遠結見佛之因縁。凡三業四儀勿忘佛境界
矣。
問。信受憶念如來如是種種功徳。有何勝利。答。度諸佛境界經云。若於十
方世界微塵等諸佛及聲聞衆。施百味飮食微妙天衣。日日不廢滿恒沙劫。彼佛滅
後。 爲一一佛。於十方界一一世界。起塵數塔衆寶莊嚴種種供養。一日三時。日
日不廢滿恒沙劫。復教無數無量 衆生設諸供養。若有一人信此如來智慧功徳不可
思議境界。所得功徳勝彼無量
取意 又華嚴偈云。如來自在力。無量劫難遇。若
生一念信。速證無上道。餘如下利益門。
問。凡夫行人逐物意移。何常得起念佛之心。答。彼若不能直爾念佛。應寄
事事勸發其心。謂遊戲談笑時。願於極樂界寶池寶林中。與天人聖 衆。如是得娯
樂。若憂苦時。願共諸衆生。離苦生極樂。若對尊徳。當願生極樂如是奉世尊。
若見卑賤。當願生極樂。利樂孤獨類。凡毎見人畜。常應作是念。願共此衆生。
往生安樂國。若飮食時。當願受極樂自然微妙食。衣服臥具。行住坐臥。違縁順
縁。一切準知
寄事作願。是華嚴經等例也
第四。 止惡修善者。觀佛三昧經云。此念佛三昧若成就者。有五因 縁。一者
持戒不犯。二者不起邪見。三者不生憍慢。四者不恚不嫉。五者勇猛精進如救頭
然。行此五事正念諸佛微妙色身。令心不退。亦當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 徳念佛
力故。速疾得見無量諸佛
已上
問。此六種法有何義耶。答。同經云。以淨戒故。見佛像面。如 眞金鏡。了
了分明。又大論云。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或如服藥禁忌
已上
知。設服法藥不持禁戒。無由除愈煩惱病患。故般舟經云。不得破戒大如毛髮

上戒品
觀佛經云。若起邪念及貢高法。當知此人是増上慢破滅佛法。多使衆生
起不善心亂和合僧。顯異惑衆生。是惡魔伴。如是惡人。雖復念佛。失甘露味。
此人生處。以貢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賤家。貧窮諸衰無量惡業以 爲嚴飾。如此
種種衆多惡事。當自防護令永不生
已上邪見憍慢 六波羅蜜經云。無量劫中修行
諸善。無安忍力及智慧眼。一念瞋火燒滅無餘。又遺教經云。劫功 徳賊無過瞋恚。
又或處説云。能損大利莫過瞋。一念因縁悉焚滅倶胝廣劫所修善。是故慇懃常捨
離。大集月藏分説無瞋功徳云。常與賢聖相會。得著於三昧
已上 瞋恚 雙觀經
云。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云云又嫉毀他人。其罪甚重。如寶積
經九十一云。佛在施鹿園。時有六十菩薩。業障深重諸根闇鈍。頂禮佛足悲感流
涙。不能自起。時佛告言。汝等應起。勿復悲號生大熱惱。汝曾於倶留孫佛法中

出家爲道。自執著多聞持戒頭陀少欲。時有二説法比丘。多諸親友名聞利養。汝
等以嫉妬心妄言誹謗。令彼親友諸衆生無隨順心斷諸善根。由此惡業。於六十百
千歳中生阿鼻地獄。餘業未盡。復於四十百千歳中生等活地獄。復於二十百千歳
中生黒繩地獄。復於六十百千歳中生燒熱地獄。從彼歿已。還得爲人。五百世中
生盲無目。在在所生忘失正念障礙善根。形容醜缺。 人不喜見。常生邊地貧窮下
劣。從此歿已。於後末五百 歳中法欲滅時。還於邊地下劣家生。遺乏飢凍忘失正
念。設欲修善多諸留難。五百歳後。惡業乃滅。於後得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
時彼佛。當爲汝等授阿耨菩提記。時諸菩薩聞佛所説。擧身毛竪深生憂悔。便自
收涙白言。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擧露其過。我等即爲欺誑
如來。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欲樂遊戲歡 娯。終不伺求其
過。常生信敬起教師想。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
陀羅及於狗犬。則爲欺誑如來。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徳身自炫曜。
則爲欺誑如來。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爲欺誑如來。
時佛讃言。善哉善哉。以如是決定心。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増長

是故大論偈云。自法愛染故。毀訾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 脱地獄苦已上 嫉
同論偈云。馬井二比丘。懈怠墮惡道。雖見佛聞法。猶亦不自勉 已上 又若
無精進。行難成就。故華嚴經偈云。如 鑚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
怠者亦然
已上精進 讀誦大乘功徳無量。如金剛般若論偈云。福不趣菩提。二能
趣菩提。於實名了因。於餘名生因
已上觀佛經六種法畢。彼經嫉恚精進不具説之。
故以餘文釋成經意
般舟經亦有十事。如彼經言。若有菩薩學誦是三昧者。有十事。一不嫉 妬他
人利養。二悉當愛敬人孝順於長老。三當念報恩。四不忘語離非法。五常乞食不
受請。六精進經行。七晝夜不得臥出。八常欲布施終無惜悔。九深入慧中無所著。
十敬事善師如佛
略抄
問。 般舟經亦有四四十六種法。十住婆沙第九有百四十餘種法。念佛三昧經
有種種法。又華嚴經入法界品偈云。若有信解離憍慢。發心即得見如來。若有諂
誑不淨心。億劫尋求莫 値遇。觀佛經云。晝夜六時勤行六法。端坐正受當樂少語。
除讀誦經廣演法教。終不宣説無義之語。常念諸佛心心相續。 乃至無有一念之間
不見佛時。心專精故不離佛日。又遺日摩尼經 説。沙門墮牢獄有多事。或求人欲
得供養。或多欲積衣鉢。或與白衣厚善。或常念愛欲。或喜交結知友
文有多法
略抄
今何不擧彼等法耶。答。若廣出之。還令行者生退轉心。故略擧要。若堅
持十重四十八輕戒。理必助成念佛三昧。亦應任運持得餘行。況具六法或具十法。
何行不攝。故略不述。然麁強惑業令人覺了。但無義語。其過不顯恒障正道。善
應治之。或應依大論文。如人失火四邊 倶起。云何安處其内語説餘事。此中佛説。
若説聲聞辟支佛事。猶爲無益之言。何況餘事
已上 行者常於娑婆依正生火宅
想。 絶無益語想續念佛。
問。往生論 説念佛行法云。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
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 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

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
提門相違法。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
何等三。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爲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拔一切衆生苦故。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菩提大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
順菩提門法滿足
已上 此中何故不依彼論。答。前四弘中具足此六法。文言雖異。
其義無闕。
問。念佛自滅罪。何必堅持戒。答。若一心念。誠如所責。然盡日念佛。閑
撿其實。淨心是一兩。其餘皆濁亂。野鹿難 繋。家狗自馴。何況自恣心。其惡幾
許乎。是故要當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後悔何及。善思念之。
問。誠如所言。善業是今世所學。雖欣動退。妄心是永劫所習。雖厭猶起。
既爾以何方便治之。答。其治非一。如次第禪門云。一治沈惛闇塞障者。應觀念
應佛。三十二相中隨取一。或先取眉間毫相閉目而觀。若心闇鈍懸成不成。當對
一好嚴形像。一心取相縁之入定。若不明了。開眼更觀。復更閉目。如是取一相
明弓。次第遍觀衆相。使心眼開明。即破惛睡沈闇之心。念佛功徳則除罪障。二
治惡念思惟障者。應念報佛功徳。正念之中。縁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一切種
智。圓照法界。常寂不動。普現色身利益一切。功 徳無量不可思議。何以故。此
念佛功徳從縁善法中生心數。惡念思惟從縁惡法中生心數。善能破惡故應念報
佛。譬如醜陋少智之人。在端正大智人中即自鄙恥。惡亦如是。在善心中則恥愧
自息。 縁佛功徳。念念之中滅一切障。三治境界逼迫障者。應念法佛。法佛者即
是法性平等。不生不滅。無有形色。空寂無 爲。無爲之中既無境界。何者是逼迫
之相。知境界空故。即是對治。若念三十二相。即非對治。何以故。是人未縁相
時。已 爲境界惱亂。而更取相者。因此著魔。狂亂其心。今觀空破相。除諸境界。
在心念佛功徳無量。即滅重罪
略抄 別相治如是。今加三通治。一能了惑起驚覺
其心。呵責煩惱如驅惡賊。防護三業如擎油鉢。如六波羅蜜經云。結跏趺坐正念
觀察。以大悲心而 爲屋宅。智慧爲鼓。以覺悟杖而扣繋之。告諸煩惱。汝等當知。
諸煩惱賊從妄想生。我法王家有善事起。非汝所爲。汝宜速出。若不時出。當斷
汝命。如是告已。諸煩惱賊尋自散。次於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又菩薩處胎經
偈云。如彼犯罪人。 擎持滿鉢油。若棄油一渧。罪交入大僻。左右作伎樂。懼死
不顧視。菩薩修淨觀。執意如金剛。毀譽及惱亂。心意不傾動。解空本來淨。無
彼此中間。
二通用四句推求一切煩惱根源。謂此煩惱爲由心生。爲由縁生。爲共生爲離
生。若由心生者。更不待縁。或於龜毛兎角應生貪瞋。若由縁生者。應不用心。
或令眠人生於煩惱若共生者。未共各無。共時安有。譬如二沙雖合無油。或心境
倶合。那有不生煩惱時。若離生者。既離心離縁。那忽生煩惱。或虚空離二。常
應生煩惱。種種觀察既無實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非 内非外亦非中間。都無處
所。皆如幻有。非唯惑心。觀心亦爾。如是推求。惑心自滅。故心地觀經偈云。
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執迷謂非無。若能觀心體性空。惑障不生便解 脱云云又中
論第一偈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應依此偈用

多四句。
三者應念。今我惑心具足八萬四千塵勞門。彼彌陀佛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
門。本來空寂一體無礙。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水與 氷性非異處。故經云。
煩惱菩提體無二。生死涅槃非異處云云我今未有智火分故。不能解煩惱 氷成功徳
水。願佛哀愍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令解 脱。如是念已。擧聲念佛
而請救護。如止觀云。如人引重。自力不前。假傍救助則蒙輕 擧。行人亦爾。心
弱不能排障。稱名請護。惡縁不能壞
已上 若惑覆心不令欲修通別對治。須知其
意。常爲心師不師於心。
問。若破戒者三昧不成。云何觀佛經云此觀佛三昧是一切 衆生犯罪者藥。破
戒者護。答。破戒已後。 爲滅前罪一心念佛。爲此名藥。若常毀犯。三昧難成
第五懺悔衆罪者。設爲煩惱迷亂其心毀禁戒者。應不過日營修懺悔。如大經
十九云。若覆罪者。罪則増長。發露懺悔。罪即消滅。又大論云。身口意惡不悔
欲見佛。無有是處
已上 懺法非一。隨樂修之。或五體投地遍身流汙。歸命彌陀
佛。念眉間白毫相發露涕泣。應作此念。過去空王佛眉間白毫相。彌陀尊禮敬滅
罪今得佛。我今禮彌陀亦當復如是。須隨罪相哀請佛光。謂放檀光滅慳蔽罪。放
戒光滅毀禁罪。放忍辱光滅瞋恚罪。放精進光滅懈怠罪。放禪定光滅散亂罪。放
智慧光滅愚惑罪。如是若一日若至七日。除百千劫煩惱重障。或須臾間。坐禪入
定念佛白毫。令心了了無謬亂想。分明正住注意不息。除 却九十六億那由他等劫
生死之罪。或一心念彼佛神 呪。一遍能滅四重五逆。七遍能滅根本之罪
出儀軌
復心地觀經明理懺悔云。一切諸罪性皆如。顛倒因縁忘心起。如是罪相本來空。
三世之中無所得。非内非外非中間。性相如如倶不動。眞如妙理絶名言。唯有聖
智能通達。非有非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離名相。周遍法界無生滅。諸佛本來同一
體。唯願諸佛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願我早悟眞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
問。直觀念佛既能滅罪。何故更修理懺悔耶。答。誰言一一修之。但隨意樂。
何況觀衆罪性空無所有。即是眞實念佛三昧。如華嚴偈云。現在非和合。未來亦
復然。一切法無相。是即佛眞體。佛藏經念佛品云。見無所有名爲念佛。見諸法
實相名念佛。無有分別無取無捨。是眞念佛
已上 諸餘空無相等觀。準之皆應攝
入念佛三昧。
問。如是懺悔有何勝徳。答。心地觀經偈云。在家能招煩惱因。出家亦破清
淨戒。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
乃至 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
華。懺悔能見佛大圓鏡。懺悔能至於寶所。
問。此中何者 爲二最勝耶。答。若約一人。順機爲勝。若汎爾判。理懺爲勝。
故如來祕密藏經下卷。佛告迦葉言。若少不善。若其堅住堅執堅著。一切我 説名
之爲犯。迦葉五無間罪。若不堅住堅執堅著生於見者。我不説彼名曰爲犯。況復
餘少不善業道。迦葉我不以不善法而得菩提。亦不以善法而得菩提
乃至 解知煩
惱從因縁生名得菩提。迦葉云何爲解知從因縁所生煩惱。解知是無自性起法是無
生法。如是解知名得菩提。又決定毘尼經云。於大乘中發起修行。日初分時有所
犯戒。於日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中分有所犯戒。於日後

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 乃至 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不離一
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開遮戒。設有所犯。不應失
念妄生憂悔自惱其心。於聲聞乘有所犯者。便 爲破壞聲聞淨戒云云一切智心者。
準餘處説。是第一義空相應心。或可是願求佛種智心也。
問。若修懺悔能滅衆罪。云何大論四十六云。戒律中戒雖復細微。懺悔即清
淨。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又十輪經 説。造十惡輪罪。一切諸佛之
所不救。答。觀經。十念能滅五逆。觀佛經。念佛一相能滅十惡五逆。大經。闍
王懺除殺父之罪。般若經。讀誦解説能滅殺害三界衆生之罪不墮惡趣。華嚴經。
誦普賢願一念能滅十惡五逆。明知。大乘實 説無不滅罪然此論文。或是轉重輕受
非全不受。名之不除。或是隨轉理門之説。又感禪師會十輪經云。如來密意。欲
令畏罪等云云餘如下料簡念佛相門。此等皆是別時懺悔。然行者常當修三事。如
大論云。菩薩必須晝夜六時修懺悔隨喜勸請三事
略抄 五念門中。禮拜之次應修
此事。十住婆沙懺悔偈云。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於前。發露諸 黒惡。
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今身若前身。是罪盡懺悔。於三惡道中。若應受業報。
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
三三合九種者。身口意各有現生後業。從三煩惱起者。三
界煩惱也
勸請偈云。十方一切佛。現在成佛者。我請轉法輪安樂諸衆生。十方
一切佛。若欲捨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已上隨喜偈云。所有布施福。持
戒修禪行。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行三乘人。具足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
隨而歡喜
已上 又常行三昧。法華三昧。 眞言教等。皆各有文。隨意用之。若樂
略者。可依彌勒菩薩本願經一偈。經云。佛語阿難。彌勒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
鼻頭目手足身命。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王。布施與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根安樂之
行得致無上正眞之道。阿難白佛。彌勒菩薩以何善根得致佛道。佛語阿難。彌勒
菩薩晝夜各三正衣束體。叉手右膝著地。向於十方 説偈言 我悔一切過。勸明衆
道徳。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佛語阿難。彌勒菩薩以是善根得於無上正眞之
已上
問。修此懺悔勸請等事得幾處福。答。十住論偈云。若於一時中。福 徳有形
者。恒河沙世界。乃自不容受」
第六對治魔事者。問。種種魔事能障正道。或令發病患。或令失觀念。或令
得邪法。所謂若有見若無見。若明了若昏闇。若邪定若攀 縁。若悲若喜。若苦若
樂。若禍若福。若惡若善。若憎人若戀著。若心強若心軟。如是等事。若過若不
及。皆是魔事悉障正道。何以對治之。答。治道雖多。今但應依念佛一治。此中
亦有事理。一事念者。言行相應一心念佛時。諸惡魔不能沮壞。
問。何故不壞。答。佛護念故。法威力故。不能沮壞。如大般若對治魔事出
番番二法。其中云。一如所言皆悉能作。二 爲諸佛常爲護念。又般舟經云。若閲
叉鬼神壞人禪奪人念。設欲中是菩薩者。終不能中云云餘如下利益門。二中理念
者。如止觀第八云。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不以魔 爲戚。以
佛爲欣。安之實際
乃至 魔界即佛界。而衆生不知。迷於佛界横起魔界。於菩提
中而生煩惱。是故起悲。欲 衆令生於魔界即佛界。於煩惱即菩提。是故起慈悲

應作是念。魔界佛界及自他界。同空無相。此諸法無相。是即佛眞體。當知
魔界即是佛身。亦即我身。理無二故。而諸 衆生妄想夢未覺。不解一實相。生是
非想輪回五道。願令衆生入平等慧。如是深起無縁大悲。乃至雖觀佛妙色身。入
三空門不應執著。如熱金丸雖見色妙不可手觸。況於餘事生著生慢。作是觀時。
魔不沮壞。故大般若經亦説其治云。一觀諸法皆畢竟空。二不棄捨一切有情。又
大論云。十二入皆是魔網。 虚狂不實。於此中生六種識。亦是魔網虚狂。何者是
實。唯不二法。無眼無色。乃至無意無法等。是名實。令 衆生離十二入故。常以
種種因縁説是不二法已上
問。何故觀空魔不得便。答。彼論云。一切法中皆不著。不著故無違錯。無
違錯故魔不能得其便。譬如人身無瘡。雖臥毒屑中。毒亦不入。若有小瘡則死云
云又大集經月藏分中。他化天魔王發菩提心。受記發願云。我等護念現在未來諸
佛弟子與第一義相應住者。供給供養。若不順我教惱亂行者。即令彼類得種種病
退失神通
取意 明知。實魔不得便。權魔護念耳。前二種治皆有證據。故不更引
諸師所釋
第七總結行要者。問。上諸門中所陳既多。未知何業 爲往生要。答。大菩提
心。護三業深信。至誠常念佛。隨願決定生極樂。況復具餘諸妙行。
問。何故此等爲往生要。答。菩提心義如前具釋。三業重惡能障正道。故須
護之。往生之業念佛爲本。其念佛心必須如理。故具深信至誠常念三事。常念有
三益。如迦才云。一者諸惡覺觀畢竟不生。亦得消於業障。二者善根 増長亦得種
於見佛因縁。三者薫習熟利臨命終時正念現前
已上 業由願轉。故云。隨願往生。
總而言之。護三業是止善。稱念佛是行善。菩提心及願扶助此二善。故此等法 爲
往生要。其旨出經論。不能具之◎
◎大文第六。 別時念佛者有二。初明尋常別行。次明臨終行儀
第一。 尋常別行者。於日日行法不能常勇進故。應有時修別時行。 或一二三
日乃至七日。或十日乃至九十日。隨樂修之。
所言一日乃至七日者。導和尚觀念門云。般舟三昧經。佛告跋陀和。持是行
法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持戒完具。
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彼。隨所聞當念。去此十萬億佛 刹。其國名須
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譬如夢中所見。不知
晝夜亦不知内外。不由在冥中。有所蔽礙故不見。跋陀和。四衆常作是念時。諸
佛境界中。諸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 爲開闢無所蔽礙。是四衆不持天眼
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於此間終生彼問。便於此坐見之。
佛言。四衆於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
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常念我名。莫得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
當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 説法莫壞色。
何以故不壞色。故由念佛色身故得是三昧。己上明念佛三昧法此文在彼經行品
中。若覺不見佛。於夢中見之欲入三昧道場時。一依佛教方法。先須料理道場安
置尊像香湯掃麗。若無佛堂有淨房亦得掃灑。如法取一佛像西壁安置。行者等。

從月一日至八日。或從八日至十五日。或從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或從二十三日至
三十日。月別四時佳。行者等。自量家業輕重。於此時中入淨行道。若一日乃至
七日。盡須淨衣。鞋靺亦須新淨。七日之中皆須一食長齋。軟餅 麁飯隨時。醤菜
儉素節量。於道場中晝夜束心。相續專念阿彌陀佛。心與聲相續。唯坐唯立。七
日之内不得睡眠。亦不須依時禮佛誦經。數珠亦不須捉。但知合掌念佛。念念作
見佛想。佛言。想念阿彌陀佛眞金色身。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心眼前。正念佛
時。若立即立念一萬二萬。若坐即坐念一萬二萬。於道場 内不得交頭竊語。晝夜
或三時六時。表白諸佛一切賢聖天曹地府。一切業道發露懺悔。一生已來身口意
業所造衆罪。事事依實懺悔竟。還依法念佛。所見境界不得輒説。善者自知。惡
者懺悔。酒肉五辛極發願。手不捉口不喫。若違此語。即願身口 倶著惡瘡。願誦
阿彌陀經滿十萬遍。日別今佛一萬遍。誦經日別十五遍。或誦二十遍三十遍。任
力多少。誓生淨土願佛攝受。又白。諸行者但欲今生日夜相續專念彌陀佛。專誦
彌陀經。稱揚禮讃淨土聖衆莊嚴願生者。除入三昧道場。日別念彌陀佛一萬。畢
命相續者。即蒙彌陀加命得除罪障。又蒙佛與聖 衆常來護念。既蒙護念即得延年
轉長命安樂。因縁一一具如譬喩經・惟無三昧經・淨度三昧經等説。又觀佛經云。
若諸比丘比丘尼若男女人。犯四根本罪十惡等罪五逆罪。及謗大乘。如是諸人。
若能懺悔日夜六時身心不息。五體投地如大山崩。號泣雨 涙合掌向佛。念佛眉間
白毫相光。一日至七日。前四種罪可得輕微。觀白毫毛闇不見者。應入塔中觀像
眉間白毫。一日至三日合掌啼泣
已上 觀念門略抄之 大般若五百六十八明七日行
云。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心無疑惑。於七日中。澡浴清淨著新淨衣。華香供養。
一心正念如前所説如來功徳及大威神。爾時如來慈悲護念。現身令見。便願滿足。
若有闕少華香等事。但一心念功徳威神。將命終時必得見佛
已上 言前所説功徳
等者。如來大慈大悲 説法無礙。靜慮一念能現無邊類身。天眼天耳他心智無失念。
無漏離垢。得一切法自在平等功徳威神也。大集賢護經亦有七日行。如次利益中
説。又迦才淨土論云。綽禪師檢得經文。但能念佛一心不亂得百萬遍已去者。定
得往生。又綽禪師依小阿彌陀經七日念佛。檢得百萬遍也。是故大集經 ・藥師經・
小阿彌陀經。皆勸七日念佛者。此意明矣
已上 迦才 所言十日行者。出鼓音聲
經・平等覺經。至次利益門當知。
所言九十日行者。止觀第二云。常行三昧者。先明方法。次明勸修。方法者。
身開遮。口 説默。意止觀。此法出般舟三昧經。翻爲佛立。佛立三義。一佛威力。
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徳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
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十住毘婆沙偈云。是三昧住處。少中多
差別。如是種種相亦應須論議。住處者。或於初禪二三四中間。發是勢力能生三
昧。故名住處。初禪少。二禪中。三四多。或少時住名少。或見世界少。或見佛
少故名少。中多亦如是。身開常行。行此法時。避惡知識及癡人親屬 郷里。常獨
處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諸供具香餚甘果。
盥沐其身。左右出入改換衣服。唯專行旋。九十日 爲一期。須明師善内外律能開
除妨障。於所聞三昧處。如視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 當割肌肉供養師。況

復餘耶。承事師如僕奉大家。若於師生惡。求是三昧終難得。須外護如母養子。
須同行如共渉嶮。須要期誓願。使我筋骨枯朽。學是三昧不得終不休息。起大信
無能壞者。起大精進無能及者。所入智無能逮者。常與善師從事。終竟三月不得
念世間想欲如彈指項。終竟三月不得臥出如彈指項。終竟三月行不得休息。除坐
食左右。 爲人説經不得望衣食。婆沙偈云。親近善知識。精進無懈怠。智慧甚堅
窂。信力無妄動。口説默者。九十日身常行無休息。九十日口常唱阿彌陀佛名無
休息。九十日心常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或唱念倶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
唱念相繼無休息時。若唱彌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徳等。但專以彌陀爲法門主。擧要
言之。 歩歩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意論止觀者。念西方阿彌陀佛。去此十萬
億佛刹。在寶地寶池寶樹寶堂。衆菩薩中央坐説經。三月常念佛。云何念。念三
十二相。從足下千輻輪相。一一逆 縁念諸相乃至無見頂。亦應從頂相順縁乃至千
輻輪。令我亦逮是相。又念我當從心得佛。從身得佛。佛不用心得。不用心身得。
不用心得佛色。不用色得佛心。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故不用色心
得三菩提。佛色已盡乃至識已盡。佛所説盡者。是癡人不知。智者曉了。不用身
口得佛。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可得。自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見。
一切法本無所有。壞本絶本
其一
如夢見七寶。親屬歡樂。覺已追念不知在何處。如是念佛。又如舍 衞有女名
須門。聞之心喜。夜夢從事。覺已念之。彼不來我不往。而樂事然。當如是念佛。
如人行大澤飢渇。夢得美食。覺已腹空。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夢。當如是念。佛。
數念莫得休息。用是念當生阿彌陀佛國。是名如想念。如入以寶倚 瑠璃上。影現
其中。亦如比丘觀骨。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者。亦無有是。朋是意作耳。如鏡
中像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見其形。行人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
見。佛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
其二
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
我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 爲癡。心無相是泥洹。是法無可示
者。皆念所爲。設有念亦了無所有。念空耳
其三
偈云。心者不知心。有心不見心。心起想即癡。無想即泥洹。諸佛 從心得解脱。
心者無垢名清淨。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成大道。是名佛印。無所貪無所著。
無所求無所想。所有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可滅。無所壞敗。道要道本。是
印二乘不能壞。何況魔耶云云婆沙明新發意菩薩。先念佛色相相體相業相果相用
得下勢力。 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勢力。次念實相佛得上勢力。而不著色法
二身。偈云。不貪著色身。法身亦不著。善知一切法永寂如 虚空。勸修者。若人
欲得智慧如大海。令無能 爲我作師者。於此坐不運神通悉見諸佛悉聞所説悉能受
持者。常行三昧。於諸功徳最爲第一。此三昧是諸佛母佛眼佛父。無生大悲母。
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碎大千地及草木爲塵。一塵爲一佛刹。滿爾世界中寶用
布施。其福甚多。不如聞此三昧不驚不畏。況信受持讀誦 爲人説。況定心修習如
搆牛乳項。況能成是三昧。故無量無邊。婆娑云。劫火官賊怨毒龍獸 衆病侵是人
者。無有是處。此人常 爲天龍八部諸佛皆共護念稱讃。皆共欲見共來其所。若聞

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徳皆隨喜。三世諸佛菩薩皆隨喜。復勝上四番功徳。若不修如
是法。失無量重寶。人天 爲之憂悲。如齆鼻人把栴檀而不嗅。如田家子以摩尼珠
博一頭牛云云
四番功徳者。弘決云。又有四番果報。一不驚二結信受。定心修。四能
成就也
第二臨終行儀者。先明行事。次明勸念。初行事者。四分律鈔瞻病送終篇引
中國本傳云。祇洹西北角。日光沒處 爲無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以凡生貪染。
見本房内衣鉢衆具。多生戀著無心厭背。故制令至別處。堂號無常。來者極多。
還反一二。即事而求專心念法。其堂中置一立像。金薄塗之。面向西方。其像右
手擧。左手中繋一五綵幡。脚垂曳地。當安病者。在像之後。左手執幡脚。作從
佛往佛淨刹之意。瞻病者燒香散華莊嚴病者。乃至若有屎尿吐唾。隨有除之。或
説佛像向東。病者在前
私云。若無別處。但令病者面向西方。燒香散華種種勸進。
或可令見端嚴佛像
道和尚云。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三昧法。
正當身心迴面向西。心亦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 絶。決定作往生想
華臺聖衆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則向看病人説。既聞説已。即依説録記。又
病人若不能語。看病必須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若 説罪相。傍人即爲念佛。助
同懺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臺聖 衆應念現前。準前鈔記。又行者等眷屬六親
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
病人狂死墮三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愼。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縁
已上 作往
生想迎接想。其理可然。如大論説神變作意云。取地相多故。履水如地。取水相
多故。入地如水。取火相多故。身出 烟火等云云明知。於所求事取彼相時。能助
其事而得成就。非唯臨終。尋常準之。綽和尚云。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
心如野馬識劇猨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致信心豫自剋念。使積習成性
善根堅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刀風
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預結言要。臨命終時
迭相開曉。 爲稱彌陀名號願生極樂。聲聲相次使成十念
已上 所言十念雖有多
釋。然一心十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謂之十念。此義順經文。餘如下料簡。
次臨終勸忥者。善友同行有其志者。 爲順佛教爲利衆生。爲善根爲結縁。從
染患初。來問病床幸垂勸進矣。但勸誘之趣應在人意。今且 爲自身結其詞云。佛
子年來之間。止此界悕望。唯修西方業。就中本所期。是臨終十念。今既臥病床。
不可不恐。須閉目合掌一心誓期。自非佛相好勿見餘色。自非佛法音勿聞餘聲。
自非佛正教勿説餘事。自非往生事勿思餘事。如是乃至命終之後。坐寶蓮臺上。
從彌陀佛後。聖衆圍遮。過十萬億國土之間。亦復如是。勿縁餘境界。唯至極樂
世界七寶池中。始應擧目合掌見彌陀尊容。聞甚深法音。聞諸佛功徳香。甞法喜
禪悦味。頂禮海會聖衆。悟入普賢行願。今有十事。應當一心聽一心念。毎一一
念莫生疑心。
一先應發大乘實智知生死由來。如大圓覺經偈云。一切諸 衆生。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當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圓融無礙無二無別。而
由一念妄心入生死界來。無明病所盲。久忘本覺道。但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如幻無定性。隨心而轉變。是故佛子應念三寶翻邪歸正。然佛是醫王。法是良藥。
僧是瞻病人。除無明病開正見眼。示本覺道引接淨土。無如佛法僧。是故佛子先
應生大醫王想一心念佛。南無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藥
師瑠璃光佛
三念已上 南無阿彌陀佛 十念已上 次應生妙良藥想一心念法。南無
三世佛母摩訶般若波羅蜜。南無平等大慧妙法蓮華經。南無八萬十二一切正法。
次應生隨逐護念想。一心念僧。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普賢菩
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龍樹菩薩。南無三
世十方一切聖衆。南無極樂界會一切三寶。南無三世十方一切三寶
三念。已上。
或隨宜同音助念。或令聞鐘聲増正念。下去準之
二法性雖平等。亦不離假有。如彌陀佛言。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
佛土。必成如是 刹。故爲往生淨土。先應厭離此界。今此娑婆世界。是惡業所感。
衆苦本源也。生老病死輪轉無際。三界獄縛無一可樂。若於此時不厭離之當於何
生離輪迴耶。然阿彌陀佛有不思議威力。若一心稱名。念念之中滅八十億劫生死
重罪。是故今當一心念彼佛離此苦界。應作是念。願阿彌陀佛決定拔濟我。南無
阿彌陀佛。
見其十念以上信心勢盡應勸次事下去准之
三應欣求淨土。西方極樂是大乘善根界。無苦無惱處。一託蓮胎永離生死。
眼瞻彌陀之聖容。耳聞深妙之尊教。一切快樂無不具足。若人臨終時十念彌陀佛。
決定往生彼安樂國。佛子適得人身亦値佛教。猶一眼龜値浮木孔。若於此時不得
往生。還墮三惡八難之中。聞法尚難。何況往生。故應一心稱念彼佛。應作是念。
願佛今日決定引接於我往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四凡欲往生彼國者。須求其業。如彼佛本願云。設我得佛。十方 衆生聞我名
號。係念我國殖諸 徳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佛子一生之間。
偏修西方業。所修業雖多。 所期唯極樂。今須重聚集三際一切善根。盡迴向極樂。
應作是念。願由我所有一切善根力。今日決定往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五又本願云。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徳。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佛子久已發菩提心。及諸
善根迴向極樂。今須重發菩提心念彼佛。應作此念。願我 爲利樂一切衆生。今日
決定往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六既知佛子本來具往生業。今須專念彌陀如來令業 増盛。然彼佛功徳無量無
邊不可具説。今現在十方各恒河沙等諸佛。恒常稱讃彼佛功徳。如是稱讃設經恒
沙劫。終不可窮盡。佛子總應一心歸命彼佛功徳。應念我今一念之中盡以歸命彌
陀如來一切萬徳
南無阿彌陀佛
七佛子應念阿彌陀佛一色相。令心住一境。謂彼佛色身如閻浮檀金。威 徳巍
巍如金山王。無量相好莊嚴其身。其中眉間白毫。右旋婉轉如五須彌。七百五 倶
胝六百萬光明。熾然赫奕如億千日月。是即無漏萬 徳之所成就。大定智悲之所流
出也。須臾之間憶此相者。能滅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重罪。是故
今當憶念彼相決定滅除罪業。應作此念。願白毫相光滅我諸罪
南無阿彌陀佛
八彼白毫相若干光明。常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當知大悲光明決
定來照。如華嚴偈云。又放光明名見佛。彼光覺悟命終者。念佛三昧必見佛。命
終之後生佛前。故今應作是念。願彌陀佛放清淨光。遙照我心覺悟我心。轉境界
自體當生三種愛。令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九彌陀如來非唯以光遙照自與觀音勢至常來擁護行者。何況父母於病子。其
心偏重。動法性山入生死海。當知是時佛放大光明與諸聖 衆倶來引接擁護。惑障
相隔雖不能見。大悲願不可疑。決定來入此室。故佛子應作是念。願佛放大光明
決定來迎往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上第七八九條事。常應勸誘。其餘條時時用之
若病者氣力漸漸羸劣時。應云佛與觀音勢至無量聖衆倶來。 擎寶蓮華引攝佛子。
十正臨終時。應云。佛子知不。但今即是最後心也。臨終一念勝百年業。若
過此刹那。生處應定。今正是其時。當一心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微妙淨土八功
徳池中七寶蓮臺上。應作是念。如來本誓一毫無謬。願佛決定引攝我
南無阿彌
陀佛
或漸漸取略應念。願佛必引攝 南無阿彌陀佛 如是瞻病者氣色。隨順其所
應。但以一事爲最後一念。不得衆多。其詞進止可殊用意。勿令病者生攀縁。
問。如觀佛三昧經 説。佛告阿難。若有衆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
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車。 状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火焔化爲玉女。罪人
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風刀解時。寒急失聲。寧得好火。在車上坐。燃火
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終。揮攉之間。已坐金車。顧膽玉女。皆捉鐵斧。折截
其身。又言。復有 衆生。犯四重禁虚食信施。誹謗邪見不識因果。斷學般若。毀
十方佛。 偸僧祇物。婬佚無道。逼略淨戒諸比丘尼姊妹親戚。不知慚愧。毀辱所
親。造衆惡事。此人罪報。臨命終時。風刀解身。偃坐不定。如被杖楚。其心荒
越發癡狂想。見己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屎尿臭處盈流干外。爾時
罪人即作是語。云何此處無好城廓及好山林使吾遊戲。乃處如此不淨物間。作是
語已。獄卒羅刹以大鐵叉。 擎阿鼻地獄及諸刀山。化作寶樹及清涼池。火 焔化作
金葉蓮華。諸鐵嘴虫化爲鳧鴈。地獄痛聲如詠歌音。罪人聞已。如此好處。吾當
遊中。念已尋時。坐大蓮華云云寧知今日蓮華來迎非是火華。答。感和尚釋云。
以四義故知非火車。一以行。二以相。三以語四以佛。此四義異火華。一以行者。
觀佛三昧經説。罪人造罪犯四重禁。乃至毀辱所親不生悔過。不遇善友教令念佛。
故所見華是地獄相。今此下品等三人。雖復生來造罪。終時遇善知識。至心念佛。
以念佛故。滅多劫罪成勝功徳。感得寶池中華來迎。豈同前華也。二相者。彼經
説。風刀解身。偃臥不定。如被楚撻。其心荒越發狂癡想。見己室宅。男女大小
一切皆是不淨之物。屎尿臭處盈流于外。今此念佛。身心安穩。惡想都滅。唯見
聖衆。聞有異香。故不類也。三語者。彼經中説。地獄痛聲如詠歌音。罪人聞已。
如此好處。吾當遊中。觀經中言讃。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彼是詠歌之音。此陳滅罪之語。二音既別故不同也。四佛者。彼經。一切火 焔化
爲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坐金車已。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折
截其身。觀經言。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以此四義準知。
蓮華來迎不同觀佛三昧經説
已上 看病之人能了此相。數問病者所有諸事。依前
行儀種種教化

往生要集卷中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84 No.2682 往生要集卷中
往生要集卷下
大文第七明念佛利益者。大分有七。一滅罪生善。二冥得護持。三現身見佛。
四當來勝利。五彌陀別益。六引例勸信。七惡趣利益。其文各多。今略擧要
第一。 滅罪生善者。觀佛經第二云。於一時中分爲少分。少分之中能須臾間
念佛白毫。令心了了無謬亂想。分明正住注意不息念白毫者。若見相好若不得見。
如是等人除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設復有人但聞白毫。心
不驚疑歡喜信受。此人亦却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云。佛去世後。三昧正受想佛
行者。亦除千劫極重惡業
佛行歩相如上助念方法門 又云。佛告阿難。汝從今日持
如來語遍告弟子。佛滅度後。造好形像令身相足。亦作無量化佛色像及通身色。
及畫佛跡。以微妙絲及頗梨珠安白毫處。令諸 衆生得見是相。但見此相心生歡喜。
此人除却百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優填王作佛形像經云。作佛形像功徳無
量。世世所生不墮惡道。後皆得生無量壽佛國。大作菩提當得成佛。云云略抄又
云。老女見佛。邪見不信。猶能除 却八十萬億劫生死之罪。況復善意恭敬禮拜

達家老女。因縁如彼經廣説
又云。諸凡夫及四部弟子。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
重禁偸僧祇物。婬比丘尼破八戒齋。作諸惡事種種邪見。如是等人。若能至心一
日一夜繋念在前。觀佛如來一相好者。諸惡罪障皆悉盡滅。又云。若有歸依佛世
尊者若稱名者。除百千劫煩惱重障。何況正心修念佛定。寶積經第五云。如有寶
珠名種種色。在大海中。雖有無量 衆多駃流入於大海。以珠火力令水銷滅而不盈
溢。如是如來應正等覺證菩提已。由智火力能令 衆生煩惱銷滅亦復如是
乃至
復有人。於日日中稱説如來名號功徳。是諸衆生能離黒闇漸次當得燒諸煩惱。如
是稱念南無佛者語業不空。如是語業名執大炬。能燒煩惱。遺日摩尼經云。菩薩
雖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 爲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
已上諸
文滅罪
大悲經第二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若一劫若减一劫。以諸種種稱意一切樂具。恭敬尊重謙下供養。
若復有人。於諸佛所但一合掌一稱名。如是福 徳比前福徳。百分不及一。百千億
分不及一。迦羅分不及一。何以故。以佛如來諸福田中 爲最無上。是故施佛成大
功徳
略抄。以滿三千界辟支佛挍量亦爾 普曜經偈云。一切衆生成縁覺。若有供養
億數劫飮食衣服床臥具擣香雜香及名華。若有一心叉十指。專心自歸一如來。口
自發言南無佛。是功徳福爲最上。般舟經説念佛三昧偈云。假使一切皆爲佛。聖
智清淨慧第一。皆於億劫過其數。講 説一偈之功徳。至於泥洹誦詠福。無數億劫
悉歎誦。不能究盡其功 徳。於是三昧一偈事。一切佛國所有地。四方四隅及上下。
滿中珍寶以布施。用供養佛天中天。若有聞是三昧者。得其福祐過於彼。安諦諷

誦説講者。引譬功徳不可喩 破一佛刹爲塵。取一一塵亦碎如一佛刹塵數。以此一塵
爲一佛刹。若干佛刹滿中珍寶供養諸佛。以之爲比也。已上 生善
度諸佛境界經説。若諸衆生縁於如來生諸行者。斷無數劫地獄畜生餓鬼閻魔
王生。若有衆生一念作意縁如來者。所得功徳無有限極。不可稱量。百千萬億那
由他諸大菩薩。悉得不可思議解脱定。不能計挍知其邊際。觀佛經説云。佛告阿
難。我涅槃後。諸天世人。若稱我名及稱南無諸佛。所獲福 徳無量無邊。況復繋
念念諸佛者。而不滅除諸障礙耶已上滅罪生善。其餘如上正修念佛門
第二。 冥得護持者。護身呪經云。三十六部神王。有萬億恒沙鬼神爲眷屬。
護受三歸者。般舟經云。劫盡壞燒時。持是三昧菩薩者。正使墮是火中。火即 爲
滅。譬如大甖水滅小火。佛告跋陀和。我所語無有異。是菩薩者持是三昧。若帝
王若賊。若火若水。若龍若蛇。若閲叉鬼神若猛獸
乃至 若壞人禪。奪人念。設
欲中是菩薩者。終不能中。佛言。如我所語無有異。除其宿命其餘無有能中者。
偈曰。鬼神乾陀共擁護諸天人民亦如是。並阿須倫摩 睺勤。行此三昧得如是。諸
天悉共頌其徳。天人龍神甄陀羅。諸佛嗟歎令如願。諷誦説經爲人故。國國相伐
民荒亂。飢饉荐臻壞苦窮。終不於中夭其命。能誦此經化人者。勇猛降伏諸魔事。
心無所畏毛不竪。其功徳行不可議。行此三昧得如是
十住婆娑引此等文已。云唯
除業報。必應受者十二佛名經偈云。若人持佛名。 衆魔及波旬。行住坐臥處。不能得其
便
第三。 現身見佛者。文殊般若經下卷云。佛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
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貎。繋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
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於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導禪師釋云。 衆生障重。
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般舟經云。前所不聞經卷。是菩薩持
是三昧威神。夢中悉自得。其經卷各各悉見。悉聞經聲。若晝日不得者。若夜於
夢中悉得見佛。佛告跋陀和。若一劫若過一劫我説。是菩薩持是三昧者。説其功
徳不可盡竟。何況能求得是三昧者。又同經偈云。如阿彌陀國菩薩。見無央數百
千佛。得是三昧菩薩然。當見無央百千佛
乃至 其有誦受是三昧。已爲面見百千
佛。假使最後大恐懼。持此三昧無所畏。念佛三昧經第九偈云。若欲盡見一切佛。
現在未來及十方。或復求轉妙法輪。亦先修習此三昧。十二佛名經偈云。若人能
至心。七日誦佛名。得於清淨眼。能見無量佛
第四。 當來勝利者。華嚴經偈云。若念如來少功徳。乃至一念心專仰。諸惡
道怖悉永除。智眼於此能深悟
智眼天王頌 般舟經偈云。其人終不墮地獄。離餓
鬼道及畜生。世世所生識宿命。學是三昧得如是。觀佛經云。若有 衆生。一聞佛
身如上功徳相好光明。億億千劫不墮惡道。不生邪見雜穢之處。常得正見勤修不
息。但聞佛名獲如是福。何況繋念觀佛三昧
已上 安樂集云。大集經云。諸佛出
世。有四種法度衆生。何等爲四。一者口説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衆生。二者諸
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衆生但能繋心觀察。無不獲益。即是身業度衆生。
三者有無量徳用神通道力種種神變。即是神通道力度衆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
名號。若總若別。其有衆生繋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衆

生云云正法念經有此文云云十二佛名經偈云。若人持佛名。不生怯弱心。智慧無
諂曲。常在諸佛前。若人持佛名。七寶華中生。其華千億葉。威光相具足
已上
諸文。永離惡趣往生淨土
觀佛經云。若能至心繋念在内。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
佛無異。雖在煩惱。不 爲諸惡之所覆蔽。於未來世雨大法雨。大集念佛三昧經第
七。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 爲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彼聲聞縁覺二乘境界。若
人暫聞説此法者。是人當來決定成佛。無有疑也。同經第九云。但能耳聞此三昧
名。假令不讀不誦。不受不持。不修不習。不 爲他轉。爲他不説。亦復不能廣分
別釋。然彼諸善男子善女人。 皆當次第成就阿耨菩提。同經偈云。若欲圓滿諸妙
相。具足衆妙上莊嚴。及求轉生清淨家。必先受持此三昧已上又有經言。若於佛
福田。能殖少分善。初獲勝善趣。後必得涅槃。大般若經云。依敬憶佛必出生死
至涅槃。置此乃至爲供養佛。以一華散虚空亦如是。又置此。若善男子善女人等
下。至一稱南無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窮生死際善根無盡。於天人
中恒受富樂。乃至最後得般涅槃
略抄。大悲經第二同之 寶積經云。若有衆生。
於如來所起微善者。盡於苦際畢竟不壞。又云。若有菩薩。以勝意樂能於我所起
於父想。彼人當得入如來數如我無異。十二佛名經偈云。若人持佛名。世世所生
處。身通遊虚空。能至無邊刹。面覩於諸佛。能問甚深義
乃至 爲説微妙法。授
彼菩提記。法華經偈云。若人散亂心。入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大
悲經第三。佛告阿難。若有 衆生聞佛名者。我説是人畢定得入般涅槃。華嚴經法
幢菩薩偈云。若有諸衆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
已上諸文得菩

但聞名號勝利如是。況暫觀念相好功徳。或復供養一華一香。況一生勤修。
功徳終不虚。則知。値佛法聞佛號。非是少縁。是故華嚴經眞實慧菩薩偈云。寧
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
已上四門。總明念諸佛之利益。
其中觀佛經以釋迦爲首。般舟經多以彌陀爲首。理實倶通一切諸佛。念佛經通三世諸佛。
問。 觀佛經云。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又觀經云。佛告阿難。諸佛是法
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之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竹心想生
已上 此義云何。答。往生論智光
疏釋此文云。當知衆生心想佛時。佛身相皆顯現衆生心中。譬如水清即色像現。
而水與像不一不異。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是心作佛者。心能作佛。是心是佛
者。心外無佛。譬如火從木出不得離木。以不離木故即能燒。木 爲火燒。木即是
已上 亦有餘釋。學者更勘。私云。大集經日藏分云。行者作是念。是等諸佛
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唯我心作。於三界中。是身因 縁唯是心作。我隨覺觀。欲
多見多。欲少見少。諸佛如來即是我心。何以故。隨心見故。心即我身。即是 虚
空。我因覺觀見無量佛。我以覺心見佛知佛。心不見心。心不知心。我觀法界性
無窂固。一切諸佛皆從覺觀因縁而生。是故法性即是虚空。虚空之性亦復是空

此文同同觀經。光師釋亦無違。
問。知心作佛有何勝利。答若觀此理。能了三世一切佛法。乃至一聞即得解

脱三途苦難。如華嚴經如來林菩薩偈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華嚴傳曰。文明元年。京師人。姓王失其名。既無戒。曾不修善。
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門前。見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王氏誦此一偈。
謂之曰。誦得此偈能排地獄。王氏遂入見閻羅王。王問此人。有功 徳。答云。唯
我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説。王遂放免。當誦此偈時。聲所及處。受苦之人皆得
解脱。王氏三日始蘇。憶持此偈。向諸沙門説之。示驗偈文。方知是華嚴經第十
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説法品。王氏自向空觀寺僧定法師説云然也


第五。 念彌陀別益者。 爲令行者其心決定故別明之 滅罪生善。冥得護念。現
身見佛。將來勝利。如此
觀經説像想觀云。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又云。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又云。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思惟經云。若轉輪王。千
萬歳中。滿四天下七寶布施十方諸佛。不如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一彈指
頃。坐禪以平等心憐愍一切衆生。念阿彌陀佛功徳
已上滅罪生善
稱讃淨土經云。或善男子或善女人。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徳莊嚴。
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 爲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
如説行者。一切定於阿耨菩薩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觀經云。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又云。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大
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十往生經釋尊 説阿彌陀佛功徳國土莊嚴等已云。清信
士清信女。讀誦是經流布是經。恭敬是經不謗是經。信樂是經供養是經。如是人
輩縁是信敬。我從今日常使前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使是人無病無惱。惡鬼惡
神亦不中害。亦不惱之亦不得便
已上 仍至睡寤行住。所至之處皆悉安穩云云 唐士
諸師云。二十五菩薩擁護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亦不違彼經意也
二十五者。觀
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師子吼菩薩。
陀羅尼菩薩。 虚空藏菩薩。徳藏菩薩。寶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藏菩薩。光明王菩薩。
山海慧菩薩。華嚴王菩薩。 衆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定自
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 徳王菩薩。無邊身菩薩也
雙觀經彼佛本
願云。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勸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
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已上 冥得護持
大集經賢護分云。善男子善女人。端坐 繋念。專心想彼阿彌陀如來應供等正
覺。如是相好。如是威儀。如是大 衆。如是説法。如聞繋念。一心相續。次第不
亂。或經一日。或復一夜如是。或至七日七夜。如我所聞具足念故。是人必 覩阿
彌陀如來應供等正覺。若於晝時不能見者。若於夜分或夢中。阿彌陀佛必當現也
已上 觀經云。見眉間白毫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
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爲遍觀一切色相
已上見佛
鼓音聲經云。十日十夜。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禮敬彼佛。堅固正念。悉除
散亂。若能念心念念不絶。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並見十方世界如來及所
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於今少時所不能 覩。一切諸善皆悉迴向。願得往生安

樂世界。垂終之日。阿彌陀佛與諸大衆。現其人前。安愈稱善。是人即時甚生慶
悦。以是因縁。如其所願即得往生。平等覺經云。佛言。要當齋戒。一心清淨。
晝夜常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不斷 絶。我皆慈愍之。悉令生無量清淨
佛國
一日一夜亦如是。或可以此文置下諸行門中 雙觀經偈云。其佛本願力。聞名
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觀經。下品上生人。臨命終時合掌叉手。稱
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從化佛後生寶池中。同品中生
人。臨命終時。地獄猛火一時 倶至。聞彌陀佛十力威徳光明神力戒定慧解脱知見。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
接此人即得往生。同品下生人。臨命終時。苦逼不能念佛。隨善友教。但至心令
聲不絶。具足十念稱南無無量壽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已上往生淨土雙觀經説彌陀佛本願云。諸佛世界衆生之類。聞
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他方國土諸菩薩 衆。聞我名字
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觀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已上 成菩提將來勝利。餘如
上別時念佛門
第六。 引例勸信十。觀佛經第三。佛告諸釋子言。毘婆尸佛像法中。有一長
者名曰月徳。有五百子同遇重病。父到子前涕涙合掌。語諸子言。汝等邪見不信
正法。今無常刀截切汝身。 爲何所怙。有佛世尊名毘婆尸。汝可稱佛。諸子聞已。
敬其父故稱南無佛。父復告言。汝可稱法。汝可稱僧。未及三稱。其子命終。以
稱佛故生四天王所。天上壽盡。前邪見業墮大地獄。獄卒羅 刹以熱鐵扠刺壞其眼。
受是苦時。憶父長者所教誨事。以念佛故還生人中。尸棄佛出。但聞佛名不 覩佛
形。乃至迦葉佛時亦聞其名。以聞六佛名因縁故。與我同生。是諸比丘。前世之
時。以惡心故謗佛正法。但 爲父故稱南無佛。生生常得聞諸佛名。乃至今世値遇
我出諸障除。故成阿羅漢。又云。燃燈佛末法之中有一羅漢。其千弟子聞羅漢 説
心生瞋恨。隨壽修短各欲命終。羅漢教稱南無諸佛。既稱佛已得生忉利天
乃至
未來世當得作佛號南無光照已上第三卷略抄又第七卷文殊自説。於値遇禮拜過去
寶威徳佛。爾時釋迦文佛讃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乃於昔時一禮佛故。得値
爾許無數諸佛。何況未來我諸弟子勤觀佛者。佛 勅阿難。汝持文殊師利語。遍告
大衆及未來世衆生。若能禮拜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觀佛者。當知。此人與文殊
師利等無有異。捨身他世。文殊師利等諸大菩薩爲其和上云云
又云。時十方佛來跏趺坐。東方善 徳佛告大衆言。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
出世號寶威 徳上王佛。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禮拜佛像。見一寶像嚴顯
可觀。禮已諦視。 説偈讃嘆。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威徳上王佛國。大蓮華中結跏
趺坐。忽然化生。從此已後恒得値佛。於諸佛所淨修梵行。得念佛三昧。得三昧
已。佛爲授記。於十方面各得成佛。東方善徳佛者則我身是。東南方無憂徳佛。
南方栴檀徳佛。西南方寶施佛。西方無量明佛。西北方華徳佛。北方相徳佛。東
北方三乘行佛。上方廣衆徳佛。下方明徳佛。如是十佛。由過去禮塔觀像一偈讃
嘆。今於十方各得成佛。 説是語已。問訊釋迦文佛。 既問訊已。放大光明各還本

國。又云。四佛世尊從空而下。坐釋迦佛床。 讃言。善哉善哉。乃能爲於未來之
時濁惡衆生。説三世佛白毫光相。令諸衆生得滅罪咎。所以者何。念我昔曾空王
佛所。出家學道。時四比丘共爲同學。習佛正法煩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寶藏。
多不善業當墮惡道。空中有聲語比丘言。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之所犯謂無救
者。汝等今可入塔觀像。與佛在世等無有異。我從空聲入塔。觀像眉間白毫。即
作是念。如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四。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語已。如大
山崩五體投地。懺悔諸罪。從是已後。八十億阿僧祇劫不墮惡道。生生常見十方
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得三昧已。諸佛現前授我記別。東方妙喜國
阿閦佛。即第一比丘是。南方歡喜國寶相佛。即第二比丘是。西方極樂國無量壽
佛。第三比丘是。北方蓮華莊嚴國微妙聲佛。第四比丘是。時四如來各申右手。
摩阿難頂告言。汝持佛語。廣 爲未來諸衆生説。三説此已。各放光明還歸本國

上略抄
又云。財首菩薩白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世尊。亦名釋迦牟尼。
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憧憍慢邪見不信正法。知識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
世有佛像衆寶嚴飾。可暫入塔觀佛形像。時彼王子隨善友教。入塔觀像。見像相
好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眞身。比丘告言。汝今見像不能禮者。當
稱南無佛。是時王子合掌恭敬稱南無佛。還宮 繋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夢見佛像。
見佛像故心大歡喜。捨離邪見歸依三寶。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南無佛因 縁功徳。
値九百萬億那由他佛。逮得甚深念佛三昧。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爲其授記。從是
已來。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甚深首楞嚴三昧。爾時王子今我財
首是也。又云。佛言。我與賢劫諸菩薩。曾於過去栴檀窟佛所。聞是諸佛色身變
化觀佛三昧海。以是因縁功徳力故。超越九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於此賢劫
次第成佛
乃至 如是十方無量諸佛。皆由此法成三菩提。
迦葉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曰光明入涅槃後。有一菩薩。
名大精進。年始十六。婆羅門種。端正無比。有一比丘。於白 上畫佛形像。
持與精進。精進見像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來形像妙好乃爾。況復佛身。願我
未來亦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 啓父母求哀出家。
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當死。子白父母。若不聽我者。
我從今日不飮不食。不昇床座亦不言説。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
識八萬四千諸婇女等。同時悲泣禮大精進。尋聽出家。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
草爲坐。在畫像前結跏趺坐。一心諦觀此畫像。不異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
諸法亦復如是。無相離相體性空寂。作是觀已。經於日夜。成就五通具足無量。
得無礙辯得普光三昧。具足大光明。以淨天眼見於東方阿僧祇佛。以淨天耳聞佛
所説。悉能聽受滿足七月。以智爲食。一切諸天散華供養。從山而出來至村落。
爲人説法。二萬衆生發菩提心。無量阿僧祇人住於聲聞縁覺功徳。父母親屬皆住
不退無上菩提。佛告迦葉。昔大精進。今我身是。由此觀像。今得成佛。若有人
能學如此觀。未來必當成無上道。

譬喩經第二云。昔有比丘。欲度其母。母已命過。便以道眼天上人中 狩
薜茘中求索。了不見之。觀於泥黎。見母在中懊惋悲哀廣求方便。欲脱其苦。時
邊境有王。害父奪國。比丘知此王命餘有七日。受罪之地與比丘母同在一處。夜
安靖時。到王寢處。穿壁現半身。王怖 秡刀斫頭。頭即落地。其處如故。斫之數
反。化頭滿地。比丘不動。王意乃解知其非常。叩頭謝過。比丘言。莫恐莫怖。
欲相度耳。汝害父奪國不耶。對曰。實爾。願見慈救。比丘曰。作大功 徳恐不相
及。王當稱南無佛七日不絶便得免罪。重告之曰。愼莫忘此法。即便飛去。王便
叉手。一心稱説南無佛晝夜不懈。七日命終。魂神向泥黎門稱南無佛。泥黎中人
聞佛音聲。 皆一時言南無佛。泥黎即冷。比丘 爲説法。比丘母王及泥黎中人皆得
度脱。後大精進得須陀洹道
已上 諸文略抄
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我本往墮邪見家。惑網自我蓋我。於爾時名曰廣利。
妻名女。精進勇猛度脱無量。十善化導。我於爾時。心生殺獵。貪嗜酒肉。懶墮
懈怠。不能精進。妻時語我。止其獵殺。戒斷酒肉。勤加精進。得 脱地獄苦惱之
患上生天宮與一處我於爾時殺心不止。酒肉美味不能割捨。精進之心懶墮不前。
天宮息意。地獄分受。我於爾時居聚落内。近僧伽藍數聞揵鐘。妻語我言。事事
不能聞揵鐘聲。三彈指一稱佛。斂身自恭莫生憍慢。如其夜半。此法莫廢。我即
用之無復捨失。經十二年。其妻命終生忉利天。 却後三年。我亦壽盡。經至斷事。
判我入罪向地獄門。當入門時聞鐘三聲。我即住立。心生歡喜。愛樂不厭。如法
三彈指。長聲唱佛。聲皆慈悲。梵音朗徹。主事聞已心甚愧感。此 眞菩薩。云何
錯判。即遣追還送往天上。既往到已。五體投地。禮敬我妻白言。大師幸義大恩。
如見濟拔。乃至菩提不違教勅
已上
又震旦國東晋已來至于唐朝。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者。道俗男女合五十餘
人。出淨土論並瑞應傳。我朝往生者道俗男女亦有其數。具在慶氏日本往生記。
何況朝市隱徳山林逃名之者。獨修獨去。誰得知耶。問。下下品人五百釋子。臨
終同念。昇沈何別。答。群疑論會云。五百釋子但依父教一念佛。而不發菩提心
求生淨土慇懃慚愧。又彼不至心。復唯一念不具十念故
略抄
第七。 明惡趣利益者。大悲經第二云。若復有人。但心念佛一生敬信。我 説
是人當得涅槃果盡涅槃眞際。阿難且置人中念佛功徳。若有畜生。於佛世尊能生
念者。我亦説其善根福報當得涅槃
已上
問。何等是耶。答。同經第三。佛告阿難。過去有大商主。將諸商人入於大
海。其船卒 爲摩竭大魚欲來呑噬。爾時商主及諸商人。心驚毛竪各皆悲泣。嗚呼
奇哉。彼閻浮提如是可樂。如是希有。世間人身如是難得。我今當與父母離別。
姊妹婦兒親戚朋友別離。我更不見。亦不得見佛法衆僧。極大悲哭。爾時商主。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住於船上一心念佛。合掌禮拜高聲唱言。南無諸佛得大無畏
者。大慈悲者。憐愍一切衆生者。如是三稱。時諸商人亦復同時如是三稱。時摩
竭魚聞佛名號禮拜音聲。生大愛敬。聞即閉口。爾時商主及諸商人。皆悉安穩得
免魚難時摩竭魚聞佛音聲。心生喜樂。更不食噉餘諸衆生。因是命終得生人中。

於其佛所。聞法出家。近善知識得阿羅漢。阿難汝觀。彼魚生畜生道。得聞佛名
已乃至涅槃。何況有人得聞佛名聽聞正法
略抄 又菩薩處胎經八齋品云。龍子與
金翅鳥而説頌曰。殺是不善行。滅壽命中夭。身如朝露蟲。見光則命終。持戒奉
佛語。得生長壽天。累劫積福徳。不墮畜生道。今身爲龍身。戒徳清明行。雖墮
六畜中。必望自濟度。是時龍子 説此頌。時龍子龍女心意開解。壽終之後皆當生
阿彌陀佛國
已上。八齋戒龍子也
餘趣信佛語生淨土。准之。地獄利益如前國王因 縁並下麁心妙果。諸餘利益
如下念佛功能
大文第八。 念佛證據者。問。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
門。答。今勸念佛非是遮餘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
諸縁。修之不難。乃至臨終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故木槵經云。難陀國
波瑠璃王。遣使白佛言。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
未來世中遠離衆苦。佛告言。大王。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
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 槵子如
是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億。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
捨命得生第三炎魔天。衣食自然常受安樂。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除斷百八
結業。背生死流趣涅槃道獲無上果
略抄。感禪師亦同之 況復諸聖教中。多以念
佛爲往生業。其文甚多。略出十文。
一占察經下卷云。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
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増長速成不退
如上觀察
者。觀於地藏菩薩法身及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
徳圓滿又觀己身無常如幻可厭等也
二雙觀經。三輩之業雖有淺深。然通皆云一向
專念無量壽佛。三四十八願中。於念佛門別發一願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
正覺。四觀經。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念佛得生極樂。五同經云若欲至心生西
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六同經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 衆生攝取
不捨。七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 徳因縁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
説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乃至 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
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八般舟經云。阿彌陀佛
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當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九鼓音聲
經云。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徳臨欲終時。阿彌陀即與大衆往此
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十往生論。以觀念彼佛依正功徳爲往生業
已上
此中觀經下下品・阿彌陀經・鼓音聲經。但以念名號爲往生業。何況觀念相好
功徳耶。
問。餘行寧無勸信文耶。答。其餘行法。因明彼法種種功能。其中自説往生
之事。不如直辯往生之要多云念佛。何況佛自既言當念我乎。亦不云佛光明攝取
餘行人。此等文分明。何重生疑耶。
問。諸經所説隨機萬品。何以管見執一文耶。答。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云。
復次衆生初學是法。其心怯弱懼畏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謂以專心念佛因縁。隨願得往生他方佛土。如修多羅説。若人專念西
方阿彌陀佛。所作善業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已上 明知。契經多以念
佛爲往生要。若不爾者。四依菩薩即非理盡
大文第九。 明往生諸行者。謂求極樂者。不必專念佛。須明餘行任各樂欲。
此亦有二。初別明諸經文。次總結諸業
第一。 明諸經者。四十華嚴經普賢願・三千佛名經・無字寶篋經・法華經等諸
大乘經。隨求尊勝 ・無垢淨光・如意輪・阿嚕力迦・不空羂索・光明阿彌陀・及龍樹所
感往生淨土等呪。此等顯密諸大乘中。皆以受持讀誦等爲往生極樂業也。
大阿彌陀經云。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當念欲生阿彌陀佛國。十日十夜不斷
絶。我皆慈愍之。悉令往生阿彌陀佛國。殊使不能爾。自思惟熟挍計。欲度脱身
者。不當絶念。去愛勿念家事。莫與婦女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於愛欲。一心齋
戒清淨至專。念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 絶者。壽終皆往生其國。在七寶浴
池蓮華中化生
此經以持戒爲首
十往生彌陀佛國經云。吾今爲汝説。有十往生。云何十往生。一者觀身正念
常懷歡喜。以飮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阿彌陀佛國。二者正念世妙良藥施一病比
丘及以一切衆生。往生阿彌陀佛國。三者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於一切。往生阿
彌陀佛國。四者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心常懷喜。往生阿彌陀佛國。五
者正念孝順於父母。敬重於師長。不懷憍慢心。往生阿彌陀佛國。六者正念往詣
於僧坊。恭敬於塔寺。聞法解一義。往生阿彌陀佛國。七者正念一日一宿中受持
八戒齋。一日一宿中受持不破一。往生阿彌陀佛國。八者正念若能齋月齋日中遠
離於房舍。常詣於善師。往生阿彌陀佛國。九者正念常能持淨戒。勤修樂禪定。
護法不惡口。若能如是行。往生阿彌陀佛國。十者正念若於無上道不起誹謗心。
精進持淨戒復教無智者。流布是經法教化無量衆生。如是諸人等。悉皆得往生阿
彌陀佛國
彌勒問經云。如佛所説。願阿彌陀佛功徳利益。若能十念相續不斷念佛者。
即得往生。當云何念。佛言凡有十念。何等 爲十。一者於諸衆生常生慈心不毀其
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二者於諸 衆生常起悲心除殘害意。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
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
發一切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七者於諸衆生起尊重心。除我慢心謙下言説。
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九者近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 縁。遠離憒閙。散亂之
心。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想。寶積經第九十二。佛亦以此十心答彌勒問。其中第
六心云。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其餘九種。文雖少異意同前經。但結文
云。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云云
明非必具十爲往生業也。
觀經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
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
者。 如此三事名爲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
諸佛淨業正因。

又云。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三。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 衆生當
得往生。何等爲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
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徳。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
徳迴向願求。生極樂國。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
徳迴向願求生極樂。中品上生者。若有 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
五逆無諸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中品中生者。若有 衆生。若一日一夜受八戒
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 徳迴向願求。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下品上生者。或有 衆生作
衆惡業。雖不誹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衆惡法無有慚愧。臨終聞十二部經首
題名字。及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下品中生者。或有 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
戒。如此愚人。命欲終時。地獄 衆火一時倶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爲説阿彌陀佛
十力威徳。廣讃彼佛光明神力。亦讃戒定慧。解脱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
業故應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雖不能念佛。但至心令聲不 絶。具足十念稱
南無無量壽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雙觀經三輩業亦不出此。又觀經以十六觀 爲往生因。寶積經説佛前蓮華化生
有四因縁。偈云。華香散佛及支提。不害於他並造像。於大菩提深信解。得處蓮
華生佛前
已上 餘不繁出
第二。 總結諸業者。慧遠法師出淨土因要有四。一修觀往生。如十六觀。二
修業往生。如三福業。三修心往生。至誠等三心。四歸向往生。聞淨土事歸向稱
念讃歎等也。
今私云。諸經行業。總而言之不出梵網戒品。別而論之不出六度。細明其相
有其十三。一者財法等施。二者三歸五戒八戒十戒等多少戒行。三者忍辱。四精
進。五禪定。六般若
信第一義等是也 七發菩提心。八修行六念 念佛法僧施戒天。
謂之六念。十六想觀亦不出之
九讀誦大乘。十守護佛法。十一孝順父母奉事師長。
十二不生憍慢。十三不染利養也。
大集月藏分偈云。如樹果繁速自害。竹籚結實亦如是。如任騾懷喪自身。無
智求利亦復然。若有比丘得供養。樂求利養堅著者。於世更無如此惡。故令不得
解脱道。如是貪求利養者。既得道已還復失。又佛藏經迦葉佛記云。釋迦牟尼佛
多受供養故。法當疾滅云云如來尚爾。何況凡夫。大象出 窓。遂爲一尾所礙。行
人出家。遂爲名利所縛。則知。出離最後之怨莫大名利者也。但淨名大士身在家
心出家。藥王本事避塵寰居雲山。今世行人亦應如是。自料根性而進止之。若不
能制其心。猶須避於其地。麻中之蓬屠邊之厩。好惡由何乎
可見。佛藏經知是非

◎大文第十。 問答料簡者。略有十事一極樂依正。二往生階位。三往生多少。
四尋常念相。五臨終念相。六 麁心妙果。七諸行勝劣。八信毀因縁。九助道資縁。

十助道人法
第一極樂依正者。問。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是何身何土耶。答。天台云。應身
佛同居土。遠法師云。是應身應土。綽法師云。是報佛報土。古舊等相傳皆云化
土化身。此 爲大失。依大乘同性經云。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
悉是化身。又彼經云。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星王如來・龍主如來・寶徳如來等諸
如來清淨佛刹。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報身佛也。何者如來化身。
由如今日踊歩健如來・魔恐怖如來等
已上安樂集
問。彼佛成道爲已久如。答。諸經多云十劫。大阿彌陀經云十小劫。平等覺
經云十八劫。稱讃淨土經云十大劫。邪正難知。但雙觀經璟興師疏會平等經云。
十八劫者。其小字闕其中點矣。
問。未來壽幾何。答。小經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
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佛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善男子。阿
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號普光
功徳山王如來。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縁覺之名。其佛國土號衆寶普集莊嚴。普光功
徳如來涅槃正法滅後。大勢至菩薩即於其國成佛。號善住功徳寶王如來。國土光
明壽命。乃至法住等無有異。
問。同性經云報身。授記經云入滅。二經相違諸師何會。答。綽禪師會授記
經云。此是報身現隱沒相。非滅度也。 迦才會同性經云。淨土中成佛判爲報者。
是受用事身。非實報身也。
問。何者爲正耶。答。迦才云。衆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見土亦有萬別也。
若作此解者。諸經論中。或判爲報。或判爲化。皆無妨難也。但知。佛修行具感
報化二土也。如攝論加行感化正體感報。若報若化皆欲成就 衆生。此則土不虚設。
行不空修。但信佛語依經專念即得往生。亦不須圖度報之與化也
已上 此釋善
矣。須專稱念。勿勞分別。
問。彼佛相好何以不同。答。觀佛經 説諸佛相好云。同人相故説三十二。勝
諸天故説八十好。爲諸菩薩説八萬四千諸妙相好
已上 彼佛准之。
問。雙觀經云。從佛道樹高四百萬里。寶積經云。道樹高十六億由旬。十往
生經云。道樹高四十萬由旬。樹下有師子座。高五百由旬。觀經云。佛身量六十
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云云樹座佛身何不相稱。答。異解不同。或釋佛境界大小
不相礙。或釋寄應佛説樹量。寄眞佛説身量。又有多釋。不可具述。
問。華嚴經云。娑婆世界一劫。 爲極樂國一日一夜等云云由此當知。上品中
生經宿華開。當此間半劫。乃至下下生十二劫。當此間恒沙塵數劫。何名極樂。
答。設經恒沙劫。蓮華不開。既無微苦。豈非極樂。如雙觀經云。其胎生者所處
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
已上 有師云。胎生
是中品下品。有師云。九品所不攝。雖有異 説。快樂不別。何況判彼九品所經日
時。諸師不同。懷感・智憬等諸師。許彼國土日夜劫數。誠當所責。有師云。佛
以此土日夜説之。令衆生知云云今謂。後釋無失。且以四例助成。一者彼佛身量
若干由旬。不以彼佛指分疊爲彼由旬也。若不爾者。應似如須彌山長大之人。以

一毛端爲其指節。故知。不以佛指量説佛身長短。何必以淨土時刻説華開遲速耶。
二者如尊勝陀羅尼經説。忉利天上善住天子。聞空聲告汝當七日死。時天帝釋承
佛教勅。令彼天子七日勤修。過七日後壽命得延
取意 此是人中日夜而説。若據
天上七日者。當於人中七百 歳。不應佛世八十年中決了其事。九品日夜亦應同之。
三者法護所譯經云。胎生之人。過五百 歳得見於佛。平等覺經云。於蓮華中化生
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歳不能得出
取意 憬興等師以此文證此方五百歳也。今云。
彼胎生歳數。既依此間説。九品時刻。有何別義不同彼耶。四者若據彼界説九品
者。上品中生一宿。上品下生一日夜。即當此界半劫一劫。若許爾者。胎生疑心
者。尚經娑婆五百歳而速得見佛。上品信行者。豈過半劫一劫而遲開蓮華耶。有
此理故。後釋無失。
問。若以此界日夜時刻説彼相者。彼上上品生彼國已。不應即悟無生法忍。
所以然者。此界少時修行爲勝。彼國多時善根爲劣。既爾。上上品人於此世界。
一日至七日具足三福業。尚不能證無生法忍。云何生彼聞法即悟。故知。經彼國
土長遠時刻悟無生忍。然約彼名即悟。望此即億千 歳。或可上上人必是方便後心
行圓滿者。若不爾者。諸文桙楯。答。未知彼國多善劣。此界少善勝。
問。雙觀經説。於是廣植徳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轉相教化。立善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佛國爲善百歳。所以者何。彼
佛國土無爲自然。皆積衆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
爲善千歳
已上 是其勝劣。答。二界善根剋對可爾。然値佛縁勝。速悟無失。或
此經但顯修行難易。非顯善根勝劣。譬如貧賤施一錢。雖可稱美而不辨 衆事。富
貴捨千金。雖不可稱而能辨萬事。二界修行亦復如是。如金剛般若經云。佛世信
解未足爲勝。滅後爲勝。或有餘義。不能委曲。
問。如隨娑婆行因極樂階位有別。所感福報亦有別耶。答。大都無別。細分
有差。如陀羅尼集經第二云。若人不以香華衣食等供養者。雖生彼淨土。而不得
香華衣食等種種供養之報
文。彼違此佛本願。更思擇之 又玄一師・因法師同云。
約實而論亦有勝劣。然其状相似故。説無好醜。
問。極樂世界去此幾處。 答。經云。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有
經云。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倶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
問。二經何故不同。答。論智光疏意云。言倶胝者。此爲億也。那庾多者。
當此間畡數也。世俗言。十千曰萬。十萬。曰億。十億曰兆。十兆曰經。十經曰
畡。畡猶是大數也。百千倶胝即十萬億。億有四位。一者十萬。二者百萬。三者
千萬。四者萬萬。今言億者即是萬萬。 爲顯此義擧那由多
已上 此釋可思。
問。彼佛所化爲唯極樂。爲亦有餘。答。大論云。阿彌陀佛亦有嚴淨不嚴淨
土。如釋迦文。
問。何等是耶。答。極樂世界即是淨土。然其穢土未知處何。但道綽等諸師。
以鼓音聲經所説國土爲彼穢土。如彼經云。阿彌陀佛與聲聞倶。其國號曰清泰。
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 刹利之種。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
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

攬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阿彌陀佛
與大比丘六萬人倶
已上
問。彼佛所化爲唯極樂清泰二國。答。教文隨縁且擧一隅。論其實處不可思
議。如華經嚴偈云。菩薩修行諸願海。普隨 衆生心所欲。衆生心行廣無邊。菩薩
國土遍十方。又云。如來出現遍十方。一一塵中無量土。其中境界亦無量。悉住
無邊無盡劫。
問。如來施化事不孤起。要對機縁。何遍十方。答。廣劫修行成就無量衆。
故彼機縁亦遍十方界。如華嚴偈云。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轉衆生深重障。故能分
身遍十方。悉現菩提樹王下
第二。 往生階位者。問。瑜伽論云。三地菩薩方生淨土。今勸地前凡夫聲聞
有何意。答。淨土差別故無有過。如感師釋云。諸經論文説生淨土。各據一義。
淨土既有麁妙勝劣。得生亦有上下階降。又道宣律徳云。三地菩薩始見報佛淨土。
問。設非報土。惑業重者豈得淨土。答。天台云。無量壽佛國雖果報殊勝。
臨終之時懺悔念佛。業障便轉即得往生。雖具惑染。願力持心亦得居也。
問。若許凡夫亦得往生。如何通會彌勒問經云。念佛者非凡愚念。不雜結使
得生彌陀佛國
已上 答。西方要決釋云。知娑婆苦永辭染界。非薄淺凡。當來作
佛意專廣度法界衆生。有斯勝解故非愚也。正念時結使眠伏。故言不雜結使念也
已上 略鈔 意云。凡夫行人具此徳也。
問。彼國 衆生皆不退轉。明知非是凡夫生處。答。所言不退者。非必是聖徳。
如要決云。今明不退有其四種。十住毘婆沙云。一位不退。即修因萬劫不復退墮
惡律儀行流轉生死。二行不退。已得初地。利他行不退。三念不退。八地已去無
功用。意得自在故。四處不退。雖無文證。約理以成。何者。如天中得果即得不
退。淨土亦爾。命長無病。勝侶提 携。純正無邪。唯淨無染。恒事聖尊。由此五
縁。其處無退
已上略鈔
問。九品階位異不同。如遠法師云。上上生四五六地。上中生初二三地。上
下生地前三十心也。力法師云。上上行向。上中十解。上下十信。基師云。上上
十廻向。上中解行。上下十信。有云。上上十住初心。上中十信後心。上下十信
初位。有云。上上十信及以前能發三心能修三行者也。上中上下唯取十信以前發
菩提心修善凡夫。起行淺深以分二品也。所以諸師所判不同者。以無生忍位不同
故。仁王經無生忍在七八九地。諸論在初地或忍位。本業瓔珞經在十住。華嚴經
在十住。占察經説修一行三昧得相似無生法忍者也。故諸師各據一義也。中品三
生。遠云。中上是前三果。中中是七方便。中下是種解脱分善人。力法師同之。
基云。中上四善根。中中三賢。中下方便前人。有云。如次軟頂忍。有云。三生
並是種解脱分善根人也
已上六品亦有餘釋。見感禪師論 ・龍興記等下品三生無別階
位。但是具縛造惡人也。明往生人其位有限。寧知猶是竹找等分耶。答。上品之
人階位設深。下品三生豈非我等分耶。況彼後釋既取十信以前凡夫 爲上品二。又
觀經善導禪師玄義。以大小乘方便以前凡夫判九品位。不許諸師所判深高。又經
論多依文判義。今經所説上三品業。何必執爲深位行耶。

問。若爾。生彼不應早悟無生法忍。答。天台有二無生忍位。若別教人。 歴
劫修行悟無生忍。若圓教人。乃至惡趣身亦有頓證者。穢土尚爾。何況淨土。彼
土諸事莫例餘處。何處一切凡夫未至其位終無退墮。何處一切凡夫悉得五神通妙
用無礙耶。證果遲速例亦可然。
問。上品生人得益早晩。一向爾耶。答。經中且擧一類。故慧遠和尚觀經義
記云。九品人生彼國已。得益之劫數依勝而説。理亦有過之者
取意 今謂。汎論
九品。或復可有少分速於此者。
問。雙觀經中。亦有如彌勒等諸大菩薩當生極樂。故知。經中九品益依劣而
説。何言依勝耶。答。約生彼國始悟無生前後早晩。謂之依勝。更不論彼上位大
士。然彼大士於九品中攝與不攝。別應思擇。
問。若凡下輩亦得往生。云何近代。於彼國土求者千萬。得無一二。答。綽
和尚云。信心不深。若存若亡故。信心不一不決定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此三不相應者不能往生。若具三心不往生。者。無有是處。導和尚云。若能如上
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三五云云。
言如上者。指禮讃等五念門。至誠等三心。長時等四修也
問。若必畢命爲期者。如何感和尚云長時短時多修少修皆得往生耶。答。業
類非一故。二師倶無過。然畢命爲期。勤修無怠。令業決定。是爲張本。
問。菩薩處胎經第二説。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
作倡伎樂。衣被服飾香華莊。嚴。七寶轉開床。 擧目東視寶床隨轉。北視西視南
視。亦如是轉前後。發意 衆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
阿彌陀佛國億千萬衆。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
已上 以此經准 。難可得生 。答。
群疑論引善導和尚前文而釋此難。又自助成云。此經下文言。何以故。皆由懈慢
執心不牢固。是知。雜修之者 爲執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國也。若不雜修專行此業。
此即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
乃至 又報淨土生者極少。化淨土中生者不少。故經
別説。實不相違也
已上
問。設雖不具三心。雖不期畢命。彼一聞名。尚得成佛。況暫稱念。何唐捐
耶。答。暫似唐捐。終非 虚設。如華嚴偈説聞經者轉生時益云。若人堪任聞。雖
在於大海及劫盡火中。必得聞此經
大海者是龍界 釋文云。由餘業故。生彼難處。
由前信故。成此根器云云信華嚴者既而如是。信念佛者豈無此益。彼一生作惡業。
臨終遇善友。纔十念佛即得往生。如是等類。多是前世欣求淨土念彼佛者。宿善
内熟今開發耳。故十疑云。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並是宿善強。得善知識十
念成就云云。 感師意亦同之。故不唐捐。
問。下下品生若依宿善。十念生本願即有名無實。答。設有宿善若無十念。
定墮無間受苦無窮。明臨終十念。是往生勝縁
第三。 往生多少者。雙觀經云。佛告彌勒。於此世界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
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諸小行菩薩及修行少功 徳者。不
可稱計。皆當往生。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遠照佛國百八十億菩薩。寶藏佛國九
十億菩薩。無量音佛國二百二十億菩薩。甘露味佛國二百五十億菩薩。龍勝佛國

十四億菩薩。勝力佛國萬四千菩薩。師子佛國五百菩薩。離垢光佛國八十億菩薩。
徳首佛國六十億菩薩。妙徳山佛國六十億菩薩。人王佛國十億菩薩。無上華佛國
無數不可稱計不退諸菩薩。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
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無畏佛國七百九十億大菩薩 衆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
可稱計。皆當往生。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
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 説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
劫尚未能竟
已上 此諸佛土中。今娑婆世界。有修少善當往生者。我等幸遇釋尊
遺法。億劫一適預少善往生之流。應務勤修。莫失時焉。
問。若少善根亦得往生。如何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 徳因縁得生彼國。答。此
有異解。不能繁出。今私案云。大小無定。相待得名。望大菩薩名之少善。望輪
迴業名之爲大。是故二經義不違害
第四。 明尋常念相者。此有多種。大分爲四。一定業。謂坐禪入定觀佛。二
散業。謂行住坐臥散心念佛。三有相業。謂或觀相好或念名號。偏厭穢土專求淨
土。四無相業。謂雖稱念佛欣求淨土。而觀身土即畢竟空。如幻如夢。即體而空。
雖空而有。非有非空。通達此無二眞入第一義。是名無相業。是最上三昧。故雙
觀經阿彌陀佛言。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又止觀常行
三昧中有三段文。具如上別行中引。
問。定散念佛倶往生耶。答。慇重心念無不往生。故感師説念佛差別云。或
深或淺。通定通散。定即於凡夫終于十地。如善財童子於功 徳雲比丘所請學念佛
三昧。此即甚深法也。散即一切 衆生。若行若坐。一切時處。皆得念佛不妨諸務。
乃至命終亦成行
已上
問。有相無相業倶得往生耶。答。綽和尚云。若始學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
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又感和尚云。往生既品類差殊。修因亦有淺深各別。
不可但言。唯修無所得而得往生。有所得心不得生也 云云
問。若爾如何佛藏經説。若有比丘教餘比丘。汝當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
天。如是等思惟觀涅槃安樂寂滅。唯愛涅槃畢竟清淨。如是教者名 爲邪教名惡知
識。是人名爲誹謗於我助於外道。如是惡人。我乃不聽受一飮水。又言。寧成熟
五逆重惡。不成就我見衆生見壽見命見陰入界見等耶已上略鈔答。感師釋云。有
聖教復言。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如是等諸大乘經。訶有訶空
讃大讃小。並乃逗機不同。又有經言。今者阿彌陀如來應正等覺。具有如是三十
二相八十隨形好。身色光明如聚融金如是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已如
是次第得空三昧。又觀佛三昧經云。如來亦有法身十力無畏三昧解脱諸神通事。
如此妙處非汝凡夫所覺境界。但當深心起隨喜想。起是想已。當復 繋念念佛功徳。
故知。初學之輩觀彼色身。後學之徒念法身也。故言如是次第得空三昧。當須善
會經意勿生毀讃之心。妙知。大聖巧逗根機者
已上觀佛經第九説。觀佛一毛乃至
觀具足色身已。有所引之十力無畏三昧等文。
問。念佛之行。於九品中。是何品攝。答。若如 説行。理當上上。如是隨其
勝劣。應分九品。然經所説九品行業。是示一端。理實無量。

問。 爲如定散倶得往生。亦爲現身倶見佛耶。答。經論多説三昧成就即得見
佛。明知。散業不可得見。唯除別縁。
問。有相無相觀倶得見佛耶。答。無相見佛。理在不疑。其有相觀。或亦見
佛。故觀經等勸觀色相。
問。若有相觀亦見佛者。云何華嚴經偈云。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
法無相。以是不見佛。有見則爲垢。此則未爲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又
云。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如是解法性。即見盧舍那。金剛經云。若以色見
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答。要決通云。大師 説教義有多門。
各稱時機等無差異。般若經自是一門。彌陀等經復 爲一理。何者。一切諸佛並有
三身。法佛無形。體非色聲。良 爲二乘及小菩薩。聞説三身不異。即謂同有色聲。
但見化身色相。 遂執法身亦爾。故 説爲邪。彌陀經等勸念佛名。觀相求生淨土者。
但以凡夫障重。法身幽微。法體難縁。且教念佛觀形禮讃
略鈔
問。凡夫行者雖勤修習。心不純淨。何輒見佛。答。 衆縁合見非唯自力。般
舟經有三縁。如上九十日行所引止觀文。
問。以幾因縁。得生彼國。答。依經案之。具四因縁。一自善根因力。二自
願求因力。三彌陀本願 縁。四衆聖助念縁
釋迦護助出平等覺經。六方佛護念出小經。
山海慧菩薩等護持出十往生經
第五。 明臨終念相。問。下下品人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所言十念。何等念耶。
答。綽和尚云。但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 縁觀。經於十念無他念想間
雜。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續者。是聖者一數之名耳。但能積念凝思不 縁他事。
便業道成辨。亦未勞記之頭數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應依此。若始行人念者。
記數亦好。此亦依聖教
已上 有云。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之頃。名
一念也。
問。彌勒所問經。十念往生彼。一一念深廣。如何今云十聲念佛得往生耶。
答。諸師所釋不同。寂法師云。此 説專心稱佛名時。自然具足如是十。非必一一
別縁慈等。亦非數彼慈等爲十。云何不別縁而具足十。如欲受戒稱三歸時。雖不
別縁離殺等事。而能具得離殺等戒。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又可具足十念稱南無阿
彌陀佛者。謂能具足慈等十念稱南無佛。若能如是。隨所稱念。若一稱若多稱。
皆得往生云云感法師云。各是聖教。互 説往生淨土法門。皆成淨業。何因將彼爲
是。斥此言非。但自不解經。亦乃惑諸學者已上迦才師云。此之十念現在時作。
觀經中十念臨命終時作
已上 意同感師。
問。雙觀經云。乃至一念得往生。此與十念云何乖角。答。感師云。極惡業
者滿十得生。餘者乃至一念亦生。
問。生來作諸惡不修一善者。臨命終時纔十聲念。何能滅罪永出三界即生淨
土。答。如那先比丘問佛。經言。時有彌蘭王。問羅漢那先比丘言。人在世間作
惡至百歳。 臨死時念佛。死後生天。我不信是説。復言。殺一生命。死即入泥梨
中。我亦不信也。比丘問王。如人持小石置在水中。石浮耶沒耶。王言。石沒也。
那先言。如令持百丈大石置在船上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丈大石。

因船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不沒泥梨便生天上。何不信耶。其小石沒
者。如人作惡不知經法。死後便入泥梨。何不信耶。王言。善哉善哉。比丘言。
如兩人倶死。一人生第七梵天。一人生罽賓國。此二人遠近雖異。死則一時。到
如有一雙飛鳥。一於高樹上止。一於卑樹上止。兩鳥一時 倶飛。其影倶到耳。如
愚人作惡得殃大。智人作惡得殃少。如燒鐵在地。一人知燒。一人不知。兩人 倶
取。然不知者手爛大。知者少壞。作惡亦爾。愚者不能自悔。故得殃大。智者作
惡知不當。故爲日自悔。故其罪小
已上 十念滅衆罪。乘佛悲願船。須臾 得往
生。其理亦可然。又十疑釋云。今以三種道理挍量。輕重不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
云何爲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縁。三者在決定。在心者。造罪之時。從自虚妄顛
到心生。念佛心者。從善知識聞 説阿彌陀佛眞實功徳名號心生。一虚一實。豈得
相比。譬如萬年闇室。日光暫至而闇頓除。豈有久來之闇不肯滅耶。在 縁者。造
罪之時。從虚妄癡闇心縁虚妄境界顛倒心生。念佛之心從聞佛清淨眞實功徳名
號。 縁無上菩提心生。一眞一僞。豈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磣。傷
肌致骨。一聞滅除藥鼓聲即毒箭除。豈以深毒不肯出也。在決定者。造罪之時。
以有間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時。以無間心無後心。遂即捨命。善心猛利。是以即
生。譬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揮劍。須臾兩段。又如千年積草以大豆火焚
之時即盡。又如有人。一生已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
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猛利心
念佛。 眞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不得生淨土者。無有是處
已上
又安樂集云。以七喩顯此義。一少火喩如前。二躄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
日至千里。三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王。王慶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望。四劣夫
若從輪王行。便乘虚空飛騰自在。五十圍索喩如前。六鴆鳥入水。魚蜂斯斃。皆
犀角觸諸死者還活。七黄鵠喚子安。子安還活。豈可得言墳下千齡決無可甦也。
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豈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
之法乎。又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豈以三界 繋業爲重。疑彼小時念法爲
已上略抄 今加之云。一栴檀樹出成時。能變四十由旬伊蘭林普皆香美。二用師
子筋以爲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悉皆斷壞。三一斤石汁能變千斤銅爲金。四
金剛雖堅固。以羚羊角扣之。則灌然 氷泮
已上 滅罪譬 五雪山有草。名爲忍辱。
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六於沙訶藥。但有見者得壽無量。乃至念者得宿命智。七
孔雀聞雷聲即得有身。八尸利沙見昴星。則出生 菓實
已上 生善譬 九以住水寶瓔
珞其身。入深水中而不沒溺。十沙礫雖小。尚不能浮水。磐石雖大。寄船能浮

上總譬
諸法力用難思如是。念佛功力准之莫疑。
問。臨終心念其力幾許。能成大事。答。其力勝百年業。故大論云。是心雖
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勇健。故勝百歳
行力。是後心名爲大心。以捨身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爲勇健。如
阿羅漢捨是身著故得阿羅漢道
已上 由此安樂集云。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
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乃至便得往生 云云
問。深觀念力滅罪可然。云何稱念佛號滅無量罪。若爾以指指月。此指應能

破闇。答。綽和尚釋云。諸法萬差不可一概。自有名即法。自有名異法。名即法
者。如諸佛菩薩名號禁呪音辭修多羅章句等是也。如禁呪辭曰。日出東方乍赤乍
黄。假令西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嚙。炙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
時無骨。好攋掌摩之。口中喚言虎來虎來。患者亦愈。或復有人患脚轉筋。炙木
瓜杖熨之。患者即愈。或無木瓜。炙手摩之。口喚木瓜。患者亦愈也。名異法者。
如以指指月是
已上 要決云。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衆徳。故成大善
已上 彼文引淨名成實文具如上助念方法
問。若下下品造五逆罪。由十念佛得往生者。云何佛藏經第三云。大莊嚴佛
滅後有四惡比丘。捨第一義無所有畢竟空法。貪樂外道尼揵子論。是人命終墮阿
鼻獄。仰臥伏臥左脇臥右脇臥。各九百萬億歳。於熱鐵上燒。燃燋爛死已。更生
灰地獄・大灰地獄・活地獄・黒繩地獄。皆如上歳數受苦。於黒繩死。還生阿鼻獄。
彼在家出家親近并諸檀越。凡六百四萬億人。與此四師倶生倶死。在大地獄。受
諸燒煮。劫盡轉生他方地獄。劫成還生此間地獄。久久免地獄。生人中五百世。
從生而盲。後値一切明王佛出家。十萬億歳勤修精進如救頭燃。不得順忍。況得
道果。命終還生阿鼻地獄。於後値九十九億佛。不得順忍。何以故。佛説深法。
是人不信。破壞違逆破毀賢聖持戒比丘。出其過惡。破法因 縁。法應當爾
已上 略
抄。四比丘者。苦岸比丘。薩和多比丘。將去比丘。跋難陀比丘
十萬億歳如救頭燃。
尚不滅罪還生地獄。如何念佛一聲十聲。即得滅罪往生淨土。答。感師釋云。念
佛由五縁故滅罪。一發大乘心縁。二願生淨土縁。小乘人不信有十方佛故。三阿
彌陀佛本願縁。四念佛功徳縁。彼比丘但作四念處觀故。五佛威力加持縁。是故
滅罪得生淨土。彼小乘人不爾。故不能滅罪
略抄
問。若爾。云何雙觀經説十念往生。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答。智憬等諸師
云。若唯造五逆者。由十念故得生。若造逆罪亦謗法者。不得往生。有云。造五
逆不定業得往生。造五逆定業不往生。如是有十五家釋。感法師不用諸師釋。自
云。若不造逆人。論念之多少。一聲十聲 倶生淨土。若造逆人必須滿十。闕一不
生。故言除也
已上 今試加釋。餘處遍顯往生種類。本願唯擧定生之人。故云不
爾不取正覺。餘人十念定得往生。逆者一念定不能生。逆十餘一皆是不定故。願
唯擧餘人十念。餘處兼取逆十餘一。此義未決。別應思擇。
問。 逆者十念何故不定。答。由宿善有無念力別故。又臨終尋常。念時別故。
問。五逆是順生業。報時 倶定。云何得滅。答。感師釋之云。九部不了教中。
爲諸不信業果凡夫。密意説言有定報業。於諸大乘了義教中。説一切業悉皆不定。
如涅槃經第十八卷云。耆婆爲阿闍世王。説懺悔法罪得滅。又云。臣聞佛説。修
一善心破百種惡。如少毒藥能害衆生。小善亦爾。能破大惡。又三十一云。善男
子。有諸衆生。於業縁中心輕不信。爲度彼故作如是説。善男子。一切作業有輕
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決定。二不決定。又言。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
輕業可得作重。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癡之人現在
輕業地獄重受。阿闍世王懺悔罪已不入地獄。鴦掘摩羅得阿羅漢。瑜伽論 説。未
得解脱説決定業。已得解脱名不定業。如是等諸大乘經論。説五逆罪等皆名不定。

悉得消滅 轉重輕受相具出放鉢經
問。所引文云。智者轉重輕受。下品生人但十念已即生淨土。何處輕受。答。
雙觀經説彼土胎生者云。五百歳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而以此爲苦。雖
有餘樂猶不樂彼處
已上 准之。應以七七日六劫十二劫不見佛不聞法等爲輕受苦
耳。
問。 爲如臨終一念佛名。能滅八十億劫衆罪。尋常行者亦可然耶。答。臨終
心力強能滅無量罪。尋常稱名不應如彼。然若觀念成亦滅無量罪。若但稱名隨心
淺深。得其利益應有差別。具如前利益門。
問。口何以得知淺心念佛亦有利益。答。首楞嚴三昧經云。如有大藥王名曰
滅除。若鬪戰時以用塗鼓。諸被箭射刀矛所傷。得聞鼓聲箭出毒除。如是菩薩住
首楞嚴三昧時。有聞名者。貪恚癡箭自然拔出。諸邪見毒皆悉除滅。一切煩惱不
復動發
已上。觀見諸法眞如實相。見凡夫法佛法不二。是名修習首楞嚴三昧 菩薩既
爾。何況佛。聞名既爾。何況念。應知淺心念利益亦不虚
第六。 麁心妙果者。問。若爲菩提於佛作善證得妙果。理必可然。若爲人天
果修善根云何。答。或染或淨於佛修善。雖有遠近必至涅槃。故大悲經第三。佛
告阿難言。若有衆生樂著生死三有愛果。於佛福田種善根者。作如是言。以此善
根願我莫般涅槃。阿難。是人若不涅槃。無有是處。阿難。是人雖不樂求涅槃。
然於佛所種諸善根。我説是人必得涅槃
已上
問。所作之業隨願感果。何樂世報得出世果。答。業果之理不必一同。以諸
善業迴向佛道。是即作業隨心而轉。以鶏狗業。樂求天樂。是即惡見不令業轉。
是故於佛修諸善業。意樂雖異必至涅槃。故彼經擧譬言。譬如長者依時下種於良
田中。隨時漑灌常善護持。若是長者於餘時中到彼田所。作如是言。咄哉種子。
汝莫作種莫生莫長。然彼種子必應作果。非無果實
取意略抄
問。彼於何時得般涅槃。答。設雖久久輪迴生死。善根不亡必得涅槃。故彼
經云。佛告阿難。如捕魚師 爲得魚故。在大池水安置鉤餌。令魚呑食。魚呑食已。
雖在池中不久當出
乃至 阿難。一切衆生於諸佛所得生敬信。種諸善根修行布
施。乃至發心得一念信。雖復 爲餘惡不善業之所覆障。墮在地獄畜生餓鬼
乃至
佛世尊以佛眼觀見此衆生。發心勝故。從於地獄拔之令出。既拔出已置涅槃岸。
問。如此經意。以敬信故遂得涅槃。若爾。但一聞應非涅槃因既爾云何華嚴
偈云。若有諸 衆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答。諸法因縁不可思議。
譬如孔雀聞雷震聲即得有身。又尸利沙菓先無形質。見昴星時。菓則出生足長五
寸。依佛名號。即結佛因亦復如是。從此微因遂著大果。如彼尼拘陀樹從芥子許
種生枝葉。遍覆五百兩車。淺近世法猶難思議。何況出世甚深因果。唯應信仰。
不可疑念。
問。以染心 縁於如來者亦有利益耶。答。寶積經第八。密迹力士告寂意菩薩
云。耆域醫王合集諸藥。以取藥草作童子形。端正殊好世之希有。所作安諦所有
究竟。殊異無比往來周旋。住立安坐臥寐經行。無所缺漏。所顯變業。或有大豪
國王太子大臣百官貴姓長者。來到耆域醫王所。視藥童子與共歌戲。相其顏色病

皆得除。便致安穩寂靜無欲。寂意且觀其耆域醫王療治世間。其餘醫師所不能及
也。如是寂意。若菩薩奉行法身
信解觀察無陰種諸入。則名奉行法身也 假使衆生
婬怒癡盛。男女大小欲想慕樂。即共相娯。貪欲塵勞悉得休息。奉行法身。菩薩
尚爾。何況證得法身佛耶。
問。如欲想 縁有此利益。誹謗惡厭亦有益耶。答。既云婬怒癡。明非唯欲想。
又如來祕密藏經下卷云。寧於如來起不善業。非於外道邪見者所施作供養。何以
故。若於如來所起不善業。當有悔心究竟必得至於涅槃。隨外道見。當墮地獄餓
鬼畜生。
問。此文便違因果道理。亦復 増於衆生妄心。如何以惡心得大涅槃樂耶。答。
以惡心故墮三惡道。以一縁如來故必至涅槃。是故不違因果道理。謂彼衆生墮地
獄時。於佛生信生追悔心。由此展轉必至涅槃
見大悲經 染心縁如來利益尚如
是。何況淨心一念一稱佛大恩徳。以之可知。
問。諸文所説菩提涅槃。於三乘中是何果耶。答。初雖隨機得三乘果。究竟
必至無上佛果。如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
説。又大經明如來決定説義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又云。
一切衆生定得阿耨菩提故。是故我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又云。一切衆生悉皆有
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問。何故諸文所説不同。或説一聞佛定成菩提。或説應勤修如救頭燃。又華
嚴偈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答。若欲速解 脱。
不勤如無分。若期永劫因。一聞亦不虚。是故諸文理不相違
第七。 諸行勝劣者。問。往生業中念佛爲最。於餘業中亦爲最耶。答。餘行
法中此亦最勝。故觀佛三昧經有六種譬。一云。佛告阿難。譬如長者將死不久。
以諸庫藏委付其子。其子得已隨意遊戲。忽於一時 値有王難無量衆賊競取藏物。
唯有一金。乃是閻浮檀那紫金。重十六兩。金鋌長短亦十六寸。此金一兩價直。
餘寶百千萬兩。即以穢物纒裹眞金置泥團中。衆賊見了不識是金。脚踐而去。賊
去之後。財主是金。心大歡喜。念佛三昧亦復如是。當密藏之。二云。譬如貧人
執王寶印逃走上樹。六兵追之。貧人見已即呑寶印。兵衆疾至。令樹倒僻。貧人
落地身體散壞。唯金印在。念佛心印不壞亦復如是。三云。譬如長者將死不久。
告一女子。我今有寶。寶中上者。汝得此寶密藏。令堅莫令王知。女受父 勅。持
摩尼珠及諸珍寶藏之糞穢室家大小皆亦不知。 値世飢饉。持如意珠隨意即雨百味
飮食。如是種種隨意得寶。念佛三昧堅心不動亦復如是。四云。譬如大旱不能得
雨。有一仙人誦呪。神通力故。天降甘雨地出涌泉。得念佛者如善呪人。五云。
譬如力士數犯王法幽閉囹圄。逃到海邊。解髻明珠持雇船師。到於彼岸安穩無懼。
行念佛者如大力士挽心王鎖到彼慧岸。六云。譬如劫盡大地洞燃。唯金剛山不可
摧破。還住本際。念佛三昧亦復如是。行是定者住過去佛實際海中
已上略抄
般舟經問事品説念佛三昧云。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徳中最尊第一
已上
又至不退轉位有難易二道。言易行道即是念佛。故十住毘婆沙第三云。如世
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歩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提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乃至 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
不退轉
已上 文中擧過去現在一百餘佛。彌勒・金剛藏・淨名・無盡意・跋陀婆羅・
文殊・妙音・師子吼・香象・常精進・觀音・勢至等一百餘大菩薩。其中廣讃彌陀佛
也。於諸行中唯念佛行。易修證上位。知是最勝行。
又寶積經九十二云。若有菩薩多營衆務。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
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
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 爲人演説。是人乃爲供養於我。何以故。諸佛菩提從
多聞生不從衆務而得生也
乃至 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於一讀誦修行演 説菩薩之
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 説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
亦當親近供養承事。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 悦可。若於勤修智慧菩薩承事供養
當獲無量福徳之聚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出過一切三界所行。大集月藏分
偈云。若人百億諸佛所。於多歳數常供養。若能七日在蘭若攝根得定福多彼

閑靜無爲佛境界。於彼能得淨菩提。若人謗彼住禪者。是名毀謗諸如來。若
人破塔多百千。及以焚燒百千寺。若有毀謗住禪者。其罪甚多過於彼。若有供養
住禪者飮食衣服及湯藥。是人消滅無量罪。亦不墮於三惡道。是故我今普告汝。
欲成佛道常在禪。若不能住阿蘭若。應當供養於彼人
已上 汎爾禪定尚既如是。
況念佛三昧是王三昧耶。
問。若禪定業勝讀誦解義等。云何法華經分別功 徳品。以八十萬億那由他劫
所修前五波羅蜜功徳。挍量聞法華經一念信解功徳。百千萬億分之一分。何況廣
爲他説耶。答。此等諸行各有淺深。謂偏圓教有差別故。若當教論勝劣如前。若
諸教相對。偏教禪定不及圓教讀誦事業。大集・寶積約一教論。法華挍量偏圓相
望。是故諸文義不相違。念佛三昧亦復如是。偏教三昧當教 爲勝。圓人三昧普勝
諸行。又定有二。一者慧相應定。是 爲最勝。二者暗禪。未可爲勝。念佛三昧應
是初攝第八信毀因縁者。般舟經云。不獨於一佛所作功徳。不於二若三若十。悉
於百佛所聞是三昧。 却後世時聞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經卷。最後守一日一夜其福
不可計。自致阿惟越致。所願者得。問。若爾。聞者決定應信。何故聲聞有信不
信。答。無量清淨覺經云。善男子善女人。聞無量清淨佛名。歡喜踊躍。身毛 爲
起如拔出者。皆悉宿命已作佛事。其有人民疑不信者。皆從惡道中來。殃惡未盡。
此未得解脱
略抄。 無量清淨佛是阿彌陀也又大集經第七云。若有衆生。已於無
量無邊佛所殖衆徳本。乃得聞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不共之法三十二相
乃至 下劣
之人不能得聞如是正法。假使得聞未必能信
已上 當知生死因縁不可思議。薄徳
得聞難知其縁。如烏豆聚有一緑豆。但彼雖聞而不信解。是即薄徳之所致耳。
問。佛於往昔具修諸度。尚於八萬 歳不能聞此法。云何薄徳輒得聽聞。設許
希有。猶違道理。答。此義難知。試案之云。 衆生善惡有四位別。一惡用偏増。
此位無聞法。如法華云。 増上慢人。二百億劫常不聞法。二善用偏増。此位常聞
法。如地住已上大菩薩等。三善惡交際。謂垂捨凡入聖之時。此位中有一類之人。
聞法甚難。適聞即悟。如常啼菩薩須達老女等。或爲魔所障。或爲自惑障。雖隔

聞見。不久即悟。四善惡容預。此位善惡同是生死流轉法故。多難聞法。非惡 増
故。非一向無聞。非交際故。雖聞無巨益。六趣四生蠢蠢類是。故上人中亦有難
聞。凡愚之中亦有聞者。此亦未決。後賢取捨。
問。不信之者得何罪報。答。稱揚諸佛功 徳經下卷云。其有不信讃歎稱揚阿
彌陀佛名號功徳。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衆苦。
問。若無深信生疑念者終不往生。答。若全不信不修彼業不願求者。理不應
生。若雖疑佛智。而猶願彼土修彼業者。亦得往生。如雙觀經云。若有 衆生。以
疑惑心修諸功徳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
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 衆生生彼宮殿壽五
百歳。當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之衆。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已上
佛智慧罪當惡道。然隨願往生。是佛悲願力。清淨覺經以此胎生 爲中輩下輩人。
然諸師所釋不能繁出。
問。言佛智等。其相云何。答。憬興師以佛地經五法今名五智。謂清淨法異
名佛智。以大圓鏡等四如次當不思議等四也。玄一師。佛智如前。以後四智逆對
成事智等四也。有餘異解。不可煩之
第九。 助道資縁者。問。凡夫行人要須衣食。此雖小縁能辨大事。裸餒不安。
道法焉在。答。行者有二。謂在家出家。其在家人家業自由。餐飯衣服何妨念佛。
如木樓經瑠璃王行。其出家人亦有三類。若上根者草座鹿皮一菜一果。如雪山大
士是也。若中根者常乞食糞掃衣。若下根者檀越信施 但少有所得即便知足。具
如止觀第四。況復若佛弟子專修正道無所貪求者。自然具資 縁。如大論云。譬如
比丘貪求者不得供養。無所貪求則無所乏短。心亦如是。若分別取相則不得實法。
又大集月藏分中。欲界六天日月星宿天龍八部。各於佛前發誓願言。若佛聲聞弟
子住法順法。三業相應而修行者。我等皆共護持養育。供給所須令無所乏。若復
世尊。聲聞弟子無所積聚。護持養育。又云。若復世尊。聲聞弟子住於積聚。乃
至三業與法不相應者。亦當棄捨不復養育。
問。凡夫不必三業相應。若有缺漏應無依怙。答。如是之問難是即怠無道心
者之所致也。若誠求菩提誠欣淨土者。寧捨身命豈破禁戒。應以一世勤勞期永劫
妙果也。況復設雖破戒。非無其分。如同經佛言。若有 衆生。爲我出家剃除鬚髮
被服袈裟。設不持戒。彼等悉已 爲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家不持戒者。有以非
法而作惱亂罵辱毀訾。以手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 鉢及奪種種資生具者。是人則
壞三世諸佛眞實報身。則挑一切天人眼目。是人爲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三寶種
故。令諸天人不得利益墮地獄故。 爲三惡道増長盈滿故云云爾時復有一切天龍乃
至一切迦吒富單那人非人等。皆悉合掌作如是言。我等於佛一切聲聞弟子。乃至
若復一持禁戒。剃除鬚髮著袈裟片者。作師長想護持養育。與諸所須令無乏少。
若餘天龍乃至迦吒富單那等作其惱亂。乃至惡心以眼視之。我等悉共令彼天龍富
單那等所有諸相缺減醜陋令彼不復得與我等共住共食。亦復不得同處戲笑。如是
擯罰
已上取意 又云。爾時世尊告上首彌勒及賢劫中一切菩薩摩訶薩言。諸善男
子。我昔行菩薩道時。曾於過去諸佛如來作是供養。以此善根與我作於三菩提因。

我今憐愍諸衆生故。以此報果分作三分。留一分自受。第二分者。於我滅後與禪
解脱三昧堅固相應聲聞。令無所乏。第三分者。與彼破戒讀誦經典相應聲聞。正
法像法剃頭著袈裟者。令無所乏。彌勒我今復以三業相應諸聲聞 衆比丘比丘尼優
婆塞優波夷寄付汝手。勿令乏少孤獨而終。及以正法像法毀破禁戒著袈娑者寄付
汝手。勿令彼等於諸資具乏少而終。亦勿令有旋陀羅王共相惱害身心受苦。我今
復以彼諸施主寄付汝手
已上 破戒尚爾。何況持戒。聲聞尚爾。何況發大心至誠
念佛耶。
問。若破戒人亦爲天龍所護念者。云何梵網經云五千鬼神拂破戒比丘跡。涅
槃經云國王群臣及持戒比丘。應當苦治驅遣呵嘖破戒者耶。答。若如理苦治。即
順佛教。若非理惱亂。還違聖旨。故不相違。如月藏分佛言。國王群臣見出家者
作大罪業大殺生大偸盜大非梵行大妄語及餘不善。如是等類但當如法擯出國土城
邑村落。不聽在寺。亦復不得同僧事業利養之分。悉不共同不得鞭打。若鞭打者。
理所不應。又亦不應口罵辱。一切不應加其身罪。若故違法而謫罪者。是人便於
解脱退落。必定歸趣阿鼻地獄。何況鞭打爲佛出家具持戒者
略抄
問。人間擯治。差別可然。非人之行猶未決了。梵網經一向拂跡。月藏經一
向供給。那忽乖角。答。 爲知罪福旨。要須決人行。不可必決非人所行。若制若
開。各生巨益。或復如人意樂不同。非人願樂亦不同耳。學者應決。
問。因論生論。於彼犯戒出家之人供養惱亂。得幾罪福。答。十輪經偈云。
被恒河沙佛解脱幢相衣。於此起惡心。定墮無間獄
袈裟名爲解脱幢衣 月藏分云。
苦惱亂彼。其罪多於出萬億佛身血之罪。若供養之。猶得無量阿僧祇大福 徳聚


問。若爾。一向應供養之。何可治之招大罪報耶。答。若有其力不苦治之。
彼亦得罪過。是佛法大怨。故涅槃經第三云。持法比丘見有破戒壞正法者。即應
驅遣呵嘖擧處。若善比丘見壞法者。置不呵嘖驅遣擧處。當知是人。佛法中怨。
若能驅遣呵嘖擧處。是我弟子。眞聲聞也
乃至 諸國王及四部衆。應當勸勵諸學
人等。令得増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學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毀正法者。王者大臣四
部之衆。應當苦治。又云。若有比丘。雖持禁戒。爲利養故。與破戒者坐起行來
共相親附同其事業。是名破戒
乃至 若有比丘。在阿蘭若處諸根不利。闇焼鈍瞢
少欲乞食。於説戒日及自恣時。教諸弟子清淨懺悔。見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
令清淨懺悔。而便與共説戒自恣。是名愚癡僧
已上略抄 明知。若過若不及皆是
違佛勅。其間消息都在得意
第十。 助道人法者。略有三。一須明師善内外律。能開除妨障。恭敬承習。
故大論云。又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
師。功徳歸之。二須同行如共渉嶮。乃至臨終互相勸勵。故法華云。善知識者是
大因縁。又阿難言。善知識者是半因縁。佛言。不爾。是全因縁也。三於念佛相
應教文。常應受持披讀習學。故般舟經偈云。此三昧經 眞佛語。設聞遠方有是經。
用道法故往聽受。一心諷誦不忘捨。假使往求不得聞。其功 徳福不可盡。無能稱
量其徳義。何況聞已即受持
以四十里四百里四千里爲遠方也
問。何等教文念佛相應耶。答。如前所引西方證據。皆是其文。然正明西方
觀行並九品行果。不如觀無量壽經
一卷。薑良耶舍譯 説彌陀本願並極樂細相。
不如雙觀無量壽經
二卷。康僧鎧譯 明諸佛相好並觀相滅罪。不如觀佛三昧經
卷或八卷。覺賢譯
明色身法身相並三昧勝利。不如般舟三昧經 三卷或二卷。支婁
迦譯
念佛三昧經 六卷或五卷。功徳直共玄暢譯 明修行方法。不如上三經並十往
生經
一卷 十住毘婆娑論 十四卷或十二卷。龍樹造。羅什譯 日日讀誦。不如小阿
彌陀經
一卷五紙羅什譯 結偈總説 不如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或名淨土論或
名往生論。世親造。菩提留支譯。一卷
修行方法多在摩訶止觀 十卷 及善導和尚觀
念法門並六時禮讃
各一卷 問答料簡。多在天台十疑 一卷 導綽和尚安樂集 二卷
慈恩西方要決 一卷 懷感和尚群疑論 七卷 記往生人。多在迦才師淨土論 三卷
並瑞應傳 一卷 其餘雖多。要不過此。
問。行人自應學彼諸文。何故今勞著此文耶。答。豈不前言。如予之者難披
廣文。故聊抄其要耶。
問。大集經云。或抄寫經法洗脱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他經。由此業縁
今得盲報云云而今抄經論。或略多文。或亂前後。應是生盲因。何 爲自害耶。答。
天竺震丹論師人師。引經論文。多略取意。故知。錯亂經旨是 爲盲因。省略文字
非是盲因。或復於彼十法行中。初書寫行 脱文是過。爲開解等抄非過。況今所抄
多引正文。或是諸師所出文也。又至不能出繁文者。注或云乃至。或云略抄。或
云取意。是即欲令學者易勘本文也。
問。所引正文誠可生信。但屡加私詞。蓋招人論謗耶。答。雖非正文。而不
失理。若猶有謬。苟不執之。見者取捨令順正理。若偏生謗亦不敢辭。如華嚴經
偈云。若有見菩薩修行種種行起善不善心。菩薩皆攝取已上當知生謗亦是結縁。
我若得道。願引攝彼。彼若得道。願引攝我。乃至菩提。互爲師弟。
問。因論生論。多日染筆劬勞身心。其功非無期。何事耶。答。依此諸功 徳。
願於命終時。得見彌陀佛無邊功徳身。我及餘信者。既見彼佛已。願得離垢眼。
證無上菩提
往生要集卷下
-----------------------------------------------------------------------------------------------------------------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84 No.2682 往生要集卷下
永觀二年甲申冬十一月。於天台山延 暦寺首楞嚴院。撰集斯文。明年夏四月。
畢于其功矣。有一僧夢。毘沙門天。將雨丱童。來告云。源信所撰往生要集。皆
是經論文也。一見一聞之倫。可證無上菩提。須加一偈廣令流布。他日語夢。故
作偈曰
已依聖教及正理 勸進衆生生極樂
乃至展轉一聞者 願共速證無上覺

佛子源信。暫離本山頭陀于西海道諸州名嶽靈窟。適遠客著岸之日。不圖會
面。是宿因也。然猶方語未通。歸朝各促。更封手札述以心懷。側聞。法公之本
朝三寶興隆。甚隨喜矣。我國東流之教。佛日再中當今。刻念極樂界歸依法華經
者熾盛焉。佛子是念極樂其一也。以本習深故。著往生要集三卷備于觀念。夫一
天之下一法之中。皆四部 衆。何親何疎。故以此文敢附歸帆。抑在本朝猶慚其拙。
況於他郷乎。然而本發一願。縱有誹謗者。縱有讃歎者。併結共我往生極樂之縁
焉。又先師故慈惠大僧正
諱良源 作觀音讃。著作郎慶保胤作十六相讃及日本往
生傳。前進士爲憲作法華經賦。同亦贈欲令知異域之有此志。嗟乎一生苒苒。兩
岸蒼蒼。後會如何。泣血而已。不宣以狀
正月十五日 天台楞嚴院
申狀
大宋國
賓旅下
返報
大宋國台州弟子周文徳謹啓。仲春漸暖和風霞散。伏惟法位無動尊體有泰。
不審不審。悚恐悚恐。唯文徳入朝之初。先向方禮拜禪室。舊冬之内。喜便信啓
上委曲。則大府貫首。豐島才人附書状一封。奉上先畢計也。經披覽歟。欝望之
情朝夕不休。馳憤之際遇便脚重啓達。唯大師撰擇往生要集三卷。捧持詣天台國
清寺。附入既畢。則其專當僧請領状予也。爰緇素隨喜。貴賤歸依。結 縁男女弟
子伍佰餘人。各發虔心。投捨淨財。施入於國清寺。忽飾造五十間廊屋。彩畫柱
壁莊嚴内外。供養禮拜瞻仰慶讃。佛日重光。法燈盛朗。興隆佛法之洪基。往生
極樂之因縁。只在於斯。方今文徳忝遇衰弊之時。免取衣食之難。仰帝皇之恩澤。
未隔詔勅。并日之食甑。重欲積塵。何避飢饉之惑。伏乞大師垂照鑒。弟子不勝
憤念之至。敬表禮代之状。不宣謹言
二月十一日 大宋國弟子周文徳申状
謹上 天台楞嚴院源信大師禪室 法座前
原本之異本奧書曰往生要集者。一代聖教之肝心。九品往生之目足也。流布
之雖多。摺寫之本惟尠。仍彫文字於形木整句偈於貫花。其志相企其力不叶。祈
請三寶勸進諸人。以其助成熟此功 徳。縱祕之閫内。將弘之世間。若有借請之輩。
可勿悋惜之心而已
于時仁安三年六月十九日彫刻畢
承元四年四月八日刻彫畢。願主大法師實眼。勵微力於自心 抛財寶於佛界。迄功
于一百枚。但此模者。先年之比。有聖人勸進十方刻彫之。於此所不慮之外逢失
火燒失畢。仍以自力刻之偏是爲四恩七世無縁法界成佛得道也
甲本奧書曰
今此要集者。源出 横川。流傳四海但文字加減。何是何非。文義倶妙。取捨無據。
廣考諸文。或古本云。自此本文有兩本。遣唐本留和本。今本是遣唐本也。祇園

精舍無常院文有二行餘。是留和本也已上故知。遣唐本再治本明矣。今以送唐本
開板鏤印。以此功徳自利利他。我與衆生同會樂邦
建長五年歳在癸丑四月肇彫九月畢功
願主道妙
乙本奧書曰
延久二年四月十日。平等院南泉坊。多本取集讀相給。其中以善本日野點畢。其
衆皇宮大夫殿。其爲張護樺尾阿闍梨以爲講師 云云
承安元年十二月十一日書寫畢
沙門弘惠本也
傳領十達
傳領英弘
右往生要集上中下三卷令感得也
于時慶安三年十一月中旬傳領老僧尊純記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