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外佛教文獻 第01冊 No.1 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 (1卷) 【方廣錩整理】 第 1 卷

 藏外佛教文獻 第01冊

No.1 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 (1卷)
【方廣錩整理】
第 1 卷

 

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

  〔題解〕

《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又名《達摩禪師論》,中國僧人假託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所撰典籍,著者不詳,一卷。

在敦煌遺書中,至今已經發現兩種題名為《達摩禪師論》的文獻。其一為日本橋本凝胤所藏,首殘尾存,尾題作「達摩禪師論」,係唐高宗開耀元年(681)所書,後被收入關口真大《達摩大師之研究》一書中。該文獻論述徐緩、唯淨、唯善等三種安樂法門,主張禪師必須自守戒行。另一種為日本田中良昭於法國敦煌特藏中發現的伯2039號。該號首尾完整,首題作「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尾題作「達摩禪師論」。論述禪門之法,先從「禪定門」順序至「安心門」,共列舉了十五種禪門之法的名稱。接著從「安心門」逆序至「禪定門」,逐一解釋這些禪門之法的意義。從內容看,上述兩種《達摩禪師論》應是同名的不同文獻。這兩種文獻均未為我國歷代經錄所著錄,亦未為歷代大藏經所收。

最近我們發現北京圖書館所藏敦煌遺書北新1254號(首殘尾脫)與北新1255號(首脫尾殘)所抄均為禪文獻,紙質、字體完全相同,本為同卷。後因紙縫粘接處脫落,遂成為兩件。綴接後文字相連無間。所抄寫的第一個文獻首殘尾全,無尾題,故不知名。第二個文獻首尾完整,首題作「禪策問答」,無尾題。第三個文獻首尾完整,首題作「息諍論」,無尾題。最後還抄寫了一則禪問答及若干禪詩。其後,經田中良昭先生鑒定,第一個闕名殘文獻即《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的又一個抄本。

1254號與新1255號本為一卷,依次所抄均為禪文獻,故應屬傳入敦煌的宗密《禪藏》的組成部分。對研究早期禪宗及宗密《禪藏》均有一定的價值。

與伯2039號相比,北圖本缺失首尾題及首部約三百餘字,但在對諸種法門一一解釋之後,末尾多了一段總結性文字,稱這些禪門之法均為往古大德禪師所作。最後並有一段關於大、小乘禪區別的問答。共約多出六百餘字。從文獻形態看,這些多出的文字顯然是後人增補的。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北圖本的產生比伯2039號的時代要晚。從兩本共同的部分看,內容略有差異,文字互有優劣,可資互校。

整理本綜合伯2039號及北新1254號,錄為全本。其中首部北圖本缺失部分,以伯2039號為底本,無校本;其後兩本共同部分,以北新1254號為底本,以伯2039號為甲本;最後北圖本獨有部分以北圖本為底本,無校本。底、校本的換用情況,在校記中隨文說明。

古代佛典在傳抄中增衍嬗變,甚為常見。有的在流傳中形成異本,應分別整理,如本書整理發表的《天公經》、《佛母經》等;有的雖然有差異,但不足以成為異本,可資互校。即使已經成為異本,因其出於同源,亦可以相互參校。因此,對同一主題內容的不同抄本,應整理為一本,還是分作異本,有時成為佛典整理中的一個難點。對《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本書擬先將北圖本與伯2039號合校為一本,發表在第一輯;然後將上述兩號分別整理,發表在第二輯。以此作為整理這一類佛典的一種嘗試,敬請讀者批評。

北圖本曾於199538日在日本京都禪文化研究所集體討論,此次整理吸收了討論會上的不少校訂意見,特別吸收了西口芳男先生對本文獻的校訂意見與註釋,特此說明。並向田中良昭、西口芳男及參加討論會的其他諸位先生表示感謝。

〔錄文〕

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一卷

禪門之法,如經論所說,乃有多義,非直一名。一名禪定門,亦名制心門,亦名照心門,亦名覺心門,亦名察心門,亦名正心門,亦名知心門,亦名了心門,亦名達心門,亦名徵心門,亦名息心門,亦名定心門,亦名悟心門,亦名住心門,亦名安心門。

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迷是自心變作,知境界唯是自心作此,觀自然漸合唯識觀智。唯識者,遮詮為義。遮卻雜染虛妄之法,詮取真如佛性者。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取不捨,不垢不淨,無為無染,無有自性,清淨湛然,常名唯識觀智。故言「亦名安心門」。此出《唯識論》。

又言「住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心即不起。無動故,心即安住。《維摩經》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故言「住心門」。

言「悟心門」者,由久看,心不起動,即自心體,即與道合。心虛空寂,無礙為道。故言「悟心門」。

言「定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於五欲境界,不亂不惑。由看心故,中不令亂。故《維摩經》云:「念定總持,辯才不斷。」故云「亦名定心門」。

言「息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息妄緣念,歸真寂定,故云「亦名息心門」。

言「徵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即見心中心、心數法,舉緣妄想,卻徵緣心,虛妄不可得故。故云「亦名徵心門」。

言「達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漸達自心,本性清淨,不為一切煩惱諸垢之所染污,猶如虛空。故云「亦名達心門」。

言「了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了自己心,無障無礙,靈通迅速,而體常住不動,畢竟寂滅,即涅槃相。故云「亦名了心門」。

言「知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來,知心生時,知心滅時;知過去心已滅不可得,未來心未至不可得,現在心不住不可得。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來、生、滅悉常善。故云「知心門」。

言「正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不令妄念輒生,正念不移。故云「亦名正心門」。

言「察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察煩惱賊,六根之中六個頭首大賊。六賊者,眼愛美色,耳貪好聲,鼻貪好香,舌貪美味,身貪滑細,意貪六塵。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若貪著生愛,即為所燒。故智者察六塵賊,不令得入。譬如關令守門,端坐專察,門中有人來去,悉須察慮,不得一人輒盜來去。察心亦爾。所云「察」者,即是覺察之義,覺察心口善惡等念,悉無遺漏。若有善念,即隨生滅;若有惡念,急手覺察,挫制斷除。常自覺察身心過失,故云「察心門」。

言「覺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即覺自心體性真如,無色無形,非常非斷,非外非內,亦非中間,離諸色相,不出不沒,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亦非方圓、大小、長短,離有離無,畢竟空寂。此是自家真如心、本性清淨心,不可以言說分別顯示。《維摩經》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心亦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與佛同體,與法相應。自體無為,即合僧義,即是僧寶。動成物執,即為法義,即是法寶。常覺,即為佛義,即是佛寶。照見心中三寶,復覺道在身中,若心內覓,不久見佛;若著相外求,累劫施功,去道轉遠。《華嚴經》云:自歸依佛,自歸依法、僧,此是心中一體三寶。《維摩經》云:「若自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正觀者,謂自觀身心,得禪定解脫道,故名正觀。邪觀者,謂身心之外,妄取境界,或見諸佛、菩薩、青、黃、赤、白、光明等事,並是想心妄見,與道相違。故名邪觀。又言覺心者,是覺悟之心,即是真佛,即是菩提。《無量壽觀經》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三昧經》云:「念佛祇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心識無形,佛無相貌。《維摩經》云:「煩惱即是菩提。」謂覺煩惱性空,無有處所,名為菩提。故名「覺心門」。

亦名「照心門」者,慧日明朗,照自心源。不以日月所照為明。《觀世音經》云:「慧日破諸闇。」故名「照心門」。

言「制心門」者,心為身之主,成敗之事,皆由自心,造惡並是心作,善則天堂所攝,惡則地獄所收,不離生死。大士發心,善惡俱斷,降伏自心,入無生正觀。《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辨。」故云「亦名制心門」。

言「禪定解脫心門」者,禪定能絕念,定即無思。心無思念,體性明淨,離諸結縛,名為解脫。《法華經》云:「禪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故云「禪定解脫心門」。

此大聖無相禪觀門,並是往古大德禪師所作,一依經論修學,非是今時謬說。

問曰:禪有大小以不?

答曰:禪觀門有數種。一、大乘觀門,二、小乘觀門。小乘聲聞觀法,即數息安般。安般即有次第:第一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即有所求,即有所見,即有所得。得生人天,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受快樂,報盡還墮三塗。即聲聞觀法。若依大乘觀法,無求無慾,無言無說,寂然無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漏無為,湛然常住。若依菩薩五門觀法,行時定、住時定、坐時定、臥時定、偃息時定、著衣時定、喫食時定、語笑時定,一切時中,無有間念。若依小乘觀法,身心俱動,即有出定,即有入定。若依菩薩觀法,無有出入,湛然一相,無有變異,身雖動作,心常不動。《維摩經》云:「心常安住,無礙解脫。」人身喻如何物?喻如車輪。人有十八識,車有十八輻。輪行千里轉,車軸恒如故,鉤心常不動。若無鉤心,車即破壞,不能運載。《頭陀經》云:「五陰以為車,無相以為牛,調御以為心,運載諸群生,趣向般若洲。」人亦如是,亦如十八識。車輪者,人身也。車有十八輻,人有十八識。車鉤心者,佛法也。車軸,人心也。內有六根,外有六塵,中間有六識。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名為六塵。六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名為六識。六根、六識、六塵各六,共為十八,亦名十八界。雖行住坐臥,舉動施為,心王常不動。心王若動,即流浪生死,不能運載法之財寶。《維摩經》云:「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蓮花雖在淤泥中生,不被泥之所污染。行人雖在五欲煩惱泥中坐,不被煩惱所染。

偈贊云:「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彼者,彼岸。浮囊者,心。守城者,不令賊入。賊者,六根是也。守護心,不令賊入。

錄文完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