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正文(八)

一切經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無世人[一],一切萬法本亦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二],智為大人。迷人同於智者[三],智人與愚人說法,令彼[四]愚者悟解心開。迷人若悟解心開[五],與大智人無別。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戒[六],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淨名經》雲[七]: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校記
    [一]原本作“我若無智人”,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改。
    [二]原本“小人”作“小故”。
    [三]原本此句作“問迷人於智者”。
    [四]原本“彼”作“使”,從鈴木校本。
   
    [五]原本缺“解”字,據惠昕本補加。
    [六]原本“戒”作“我”,《梵綱經》雲:“……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詳見二三頁校記[八]。
    [七]原本無此四字,據惠昕本補。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將此教法流行後代[一],令[二]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三],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為化道,令得見性[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五]。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校記
    [一]原本“是故”作“是頓”,據敦煌本改。“將此教法”作“以教法”,參惠昕本校。
    [二]原本“令”作“今”。
    [三]原本缺“不”字,參惠昕本“若不自悟……”補加。
   
    [四]原本作“見佛”,從下文看應作“見性”。惠昕本作“所謂化道,令得見性”。
    [五]“救不可得”原本無,敦煌本同,據惠昕本補。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一];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賊[二]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三]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校記
    [一]“不著一切法”五字原本無,據敦煌本補。
    [二]原本“六賊”,敦煌本同,鈴木校改“六識”。實際以不改為宜,把“六識”稱“六賊”也見於北宗神秀的《觀心論》。
    [三]“若”原作“莫。
    善知識,後代得吾未予者[一],常見理法身不離汝左右。善知識,將此頓教法門於[二]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三]佛教。終身受持而不退者[四],欲入聖位,然須傳受。從上已來,默然而付衣法,發大誓願,不退,即須分付。若不同見解,無有誌願,在在處處,勿妄宣傳,損彼前人,究竟無益。若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校記
    [一]原本缺“法”字,據惠昕本加。
    [二]原無“於”字,據惠昕本加。
    [三]“事”原作“是”,敦煌本同,鈴木校改改為“是”是。惠昕本作“如事佛……”。
    [四]惠昕本此句作“終身而不退者”。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