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正文(十一)

大師言:“善知識,汝等盡誦取此偈[一],依此偈修行,去慧能千裏,常在能邊。依此不修,對麵千裏[二]遠。各各自修,法不相待。眾人且散,慧能歸漕溪山。眾生若有大疑,來彼山間,為汝破疑,同見佛性。”
    合座官僚道俗,禮拜和尚,無不嗟嘆:“善哉大悟,昔所未聞。嶺南有福,生佛在此,誰能得知。”一時盡散。
    大師住[三]漕溪山,韶、廣二州行化四十餘年。若論門人,僧之與俗,約有三五千人[四],說不可盡。若論宗旨,傳授《壇經》,以此為依約[五]。若不得《壇經》,即無稟受。須知去處[六],年月日、姓名,遞[七]相付囑。無《壇經》稟承,非南宗弟子也。未得稟承者,雖說頓教法,未知根本,終不免諍。但得法者,隻勸修行。諍是勝負之心,與佛道違背。
    校記
    [一]原本無“此偈”,據敦煌本補。
    [二]原本“千裏”上有“底”。
    [三]“住”原本作“往”。
    [四]原本作“三十五千”,缺“人”字,此據敦煌本改。
    [五]原本“依”作“幼”,缺“約”字,參敦煌本、鈴木校本改。
    [六]“去處”原本作“法處”,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改。
    [七]“遞”,原本作“遍”字,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改。
    世人盡傳南能北秀[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禪師於南荊府當陽縣[二]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師於韶州城東三十五裡漕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頓漸?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漸頓。
    校記
    [一]原本作“南宗能比宗”,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校。
    [二]原本“當陽縣”作“堂楊縣”。
    神秀師常見人說慧能法疾,直指見路[一]。秀師遂喚門人誌誠曰:“汝聰明多智。汝與吾至漕溪山到慧能所,禮拜但聽,莫言吾使汝來。所聽得意旨,記取卻來與吾說,看慧能見解與吾誰疾遲。汝第一早來,勿令吾怪。”
    誌誠奉使觀喜,遂行。半月中間,即至漕溪山,見慧能和尚,禮拜即聽,不言求處。誌誠聞法,言下便悟[二],即契本心[三],起立即禮拜,白言:“和尚,弟子從玉泉寺來,秀師處,不得契悟[四]。聞和尚說,便契[五]本心。和尚慈悲,願當教示。”
    慧能大師曰:“汝從彼來,應是細作。”
    誌誠曰:“不是。”
    六祖曰:“何以不是?”
    誌誠曰:“未說時即是,說了即不是。”
    六祖言:“煩惱即是菩提,亦復如是。”
    大師謂誌誠曰:“吾聞汝禪師教人唯傳戒定慧。汝和尚教人戒定慧如何?當為吾說。”
    誌誠曰:“秀和尚言戒定慧,諸惡不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此即名為戒定慧。彼作如是說,不知和尚所見如何?”
    慧能和尚答曰:“此說不可思議。慧能所見又別。”
    誌誠問:“何以別?”
    慧能答曰:“見有遲疾。”
    誌誠請和尚所見戒定慧。
    大師言:“汝聽吾說[六],看吾所見處:心地無非自性戒[七],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癡自性慧[八]。”
    大師言:“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上根智人,得悟自性[九],亦不立戒定慧。”
    誌誠言:“請大師說不立如何?”
    大師言:“自性無非無亂無癡,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一〇],有何可立?自性頓修,亦無[一一]漸次,所以不立。”
    誌誠禮拜,便不離漕溪山,即為門人[一二],不離大師左右。
    校記
    [一]原本“指”作“旨”。惠昕本此句作“直指見性”。
    [二]原本“悟”作“吾”字。
    [三]、[四]、[五]原本“契”作“啟”,據敦煌本改。
    [六]原本“汝”前多一“如”字。
    [七]原本“無”下有“疑”字,敦煌本同,據惠昕本刪。
    [八]原本在“無亂”、“無癡”下各有一“是”是,參惠昕本刪。
    [九]原本缺“性”字,參惠昕本加。
    [一〇]原本“常”作“當”,“法”下有“照”字,參敦煌本、惠昕本校。
    [一一]原本作“立有”,敦煌本同。此參惠昕本改。
    [一二]原本缺“門”字,據敦煌本加。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