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90

卷一

宗鏡錄中略出大意

夫若不入觀心法門,會萬物為自己者,則一理不立,一事不成。何以故?理因心顯,事假心成。若無於心,決定無有一法而可建立。故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以萬法本無自體,但從識變。心若不起,諸境皆空,心生法生,心滅法滅,此之謂矣。

若不觀心,何以得道?故云:「心即是道。」道則是心。又云:「道非心外,行在言前。」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得源矣。

若不觀心,何以成佛?以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又云:「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覺心即是,唯此一心即是佛,見此心即是見佛。是以「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

以無性故,隨淨緣而成佛,隨染緣而墮凡。然雖處凡身,覺性不動。如真金像弊服所覆,猶無價寶垢衣所纏,若貧女而懷聖胎,同青蓮而未出水。時節有異,心性無差。如瓶貯醍醐,隨諸器而不等;猶水分江海,遂流處而得名。

此是上上根人,一念法界,直聞直受,頓入頓修。若中下之根,見多訛謬,空領唯心之旨,微細義理不通。或執心為空,或執心為有;或知心名而不識心體,或了心理而不具心行。真妄莫辨,本末焉明。所以五性不同,三乘有別。宗分南北,見其親疏,況末代淺根,寧無疏漏耶。

如圭峰揀云:

如北宗明眾生本有覺性,如鏡有明性,妄念淨則心性覺悟,昏塵盡則鏡體光明。

評曰:此但是染淨緣起之相,反流背習之門,而不覺妄念本無,心性本淨,悟既未徹,修豈稱真?

其洪州云:起心動念,彈指動目,所作所為,皆是佛性全體之用,更無別用。如世人一念命終,全身都未變壞,即便口不能言,眼不能見,耳不能聞,足不能行,手不能作,故知能言語動作者,必是佛性。

評曰:北宗則分別動作,一切是妄;洪州則分別動作,一切是真。若存他則失己,爭肯會同?

牛頭云:諸法如夢,本來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悟。理宜喪己忘情,方絕苦因妄果。

評曰:此以忘情為修,洪州以念念全真為悟,任心為修。此以本無事為悟,忘情為修。

如上三家見解異者,初一皆妄,次一皆真,後一皆無。若就行說者,初伏心滅妄,次信任情性,後休心不起。

今荷澤宗者,是釋迦降世,達磨西來之意也。將前望此,此乃迴異於前。將此攝前,前則全同於此。謂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前達磨所傳清淨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迷時煩惱,知非煩惱;悟時神變,知非神變。然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此知是一切含生心體,心是名,知是體。如水是名,濕是體。此知非能所分別之知,亦非智照證悟之知,乃是真性自然靈知,任運了然,亦非作意。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故云空寂知,空寂即是無相,以神解之性,雖無形相,而靈知不昧。故云寂知,亦云寂照,亦云無相之知,亦云無知之知。

如肇論云:

放光云:「般若無所有相,無生滅相。」道行云:「般若無所知。無所見。」此辨智照之用。而曰無相無知者何耶?果有無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經云:「聖心無知,無所不知。」信矣。

空寂即是無相,即是無知。論云:「無所不知。」又云:「乃曰一切知者。」此知即是真知,同空寂之知。亦云:「無念之知。」若有念而知,凡夫境界;若無念無知,二乘境界;若無念而知,諸佛境界。空寂即是無念,亦云無住之知。有所住,如人入闇,即無所見。無所住,如日月光明,照見種種色。

特以喻顯:

如一摩尼珠一靈心也,唯圓明淨空寂知也,都無一切差別色相此知本無一切分別,亦無一切善惡也。以體明故,對外物時,能現一切差別相以體知故,對諸緣時,能分別一切是非好惡,乃至經營造作世間種種事數,此是隨緣義也。色相自有差別,明珠不曾變易愚智善惡自有差別,憂喜愛憎自有起滅,能知之心不曾間斷,此是不變易義也。

然珠所現色,雖有百千般,今且取與明珠相違之黑色以況,靈明知見與黑闇無明,雖相違,而是一體法喻已具。謂如珠現黑色時,徹體全黑,都不見明靈知之心,在凡夫時,全是愚癡貪愛,都不覺知,如無如來知見大圓鏡智。故經:身心等相皆是無明也。若癡孩子或村墅云見之,直是黑珠迷人但見定是凡夫。上都喻六道眾生,已下諸宗教之人。

有人語云:「此是明珠。」灼然不信,卻嗔前人,謂言欺誑。任說種種道理,終不聽覽或向道:「汝今了了能知,現是佛心。」直不照察,但言某乙鈍根,實不能入。此是大小乘法相及人天教中,著根之人,意所見如此也。

縱有肯信所言說是明珠者,緣覩其黑,亦謂被黑色纏裹覆障,擬待磨拭揩洗,方去黑闇或普清潔也。得明相出現,始名親見明珠北宗見解如此也。

復有一類人,指示云:「即此黑闇便是明珠。」明珠之體永不可見。欲得識者,即黑便是,乃至即種種青黃皆是,致令愚者的信此言,專記黑相,或認種種相,以為明珠。或於異時見黑槵子、未吹、青珠、碧珠,乃至赤琥珀、白石瑛等珠,皆云是摩尼珠。或於異時,見摩尼珠都不對色時,但有明淨之相,卻不認之,以不見有諸色可識認故,疑恐局一明相故洪州見解如此也,愚者彼宗後覺也。異時乃至黑槵子等者,心涉世間分別塵境時,見貪、愛、嗔、慢之念也。琥珀白石瑛者,如慈、善、謙、敬之念也。不對色時者,無所念也。但有明淨者,了了自知無念也。疑局者云:唯認知是偏局也。

復有一類人,聞此種種色皆是虛妄,徹體全空,即計此一顆珠都是其空,便云都不執定,方是達人,認有一法,便是未了。不悟色相皆空之處,乃是不空明瑩之珠。牛頭見解如此也,聞說空者,諸部般若說空經也。計此一顆珠等者,計本覺性,亦空無所有。認有等者,聞說諸法空寂之處,了了能知,是本覺真心,體不空。不空者,涅槃經云:如瓶空者,謂瓶中無物,名為瓶空,非謂無瓶。即明真心之中,無分別貪嗔等念,名為心空,非為無心者,但謂遣卻心中煩惱也。故知,牛頭但遣其非,未顯其是。從此已下喻澤意也。

何如直云唯瑩淨圓明,方是珠體?唯空寂知也,若但說空寂,而不顯知,即何異虛空。亦如圓顆瑩之瓷團,雖淨,無明性。何名摩尼?何能現顯?洪州牛頭但說無一切,不顯靈知,亦如此也。其色乃至一切青黃色等,悉是虛妄善惡分別,舉動為如,洪州所說,起心動念等也,用心動念皆妄。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知彼宗認虛妄為真性也。正見黑時,黑元不黑,但是其明。青元不青,但是其明。乃至赤白黃等,一一但見瑩淨圓明,即於珠不惑。一切皆空,唯心不變。迷時亦知,知元不迷。念起亦知,知元無念。乃至哀樂喜怒愛惡,一一皆知。知元空寂,空寂無知,即於心性了然不惑。此上皆迴異諸宗也,故初標云:將前望此,此即迴異於前也。

但於珠不惑,則黑既無黑,黑即是珠,諸色皆爾。即是有無自在,明黑融通,復何礙哉?此同彼二宗,黑即無黑,牛頭洪州俱云:「一切皆無也,黑即是珠。」已下同洪州云:「一切皆是佛性,凡聖善惡皆無所礙。」故初標云:將此攝前,即全同於此。已下喻意。再將荷澤本宗,揀三宗也。

若不認得明珠是能現之體,永無變易又明荷澤認得也,但云黑等是珠洪州,或擬離黑覓珠北宗,或言明黑都無者牛頭,皆是未見珠也都法。

問:「據大乘經及古今諸宗禪門,乃至荷澤,所說理性皆同。云無善無惡,無果無因,無凡無聖,無是無非,無住無為,不可證不可說。今何獨標荷澤為正?」答:「荷澤於空無相處,指示知見,了了常知,不昧心性。是故諸教,只說此知,無住無生等,令人認得,便覺自心。經生越世,永無間斷,乃至成佛也。」

荷澤又束無為無住,乃至不可說等種種之言,但云空寂知,一切攝盡。空卻諸相,猶是遮遣之言。唯寂是實性不變動義,不同空無也。知是當體表顯義,不同分別也,唯此方為真心本體。故始自發心,乃至成佛。唯寂唯知,不變不斷,但隨地位,名義稍殊。

謂約了悟時,名為理智理即是寂,智即知也。約發心修時,名為止觀。止息麤緣,契於寂也。觀照性相,冥於知也。約任運成行,名定惠。因止緣而心定,定者寂然不變。因觀照而發惠,惠者知無分別矣。約煩惱都盡,功行圓滿,成佛之時,名為菩提涅槃。菩提梵語,此云覺,即是知也。涅槃梵語,此云寂滅,即是寂也。當知始自發心,乃至畢竟,唯寂唯知。若知二宗但言空寂無為等義,而闕菩提等義。

問:「洪州亦云靈覺及鑒照等,何異於知?」答:「今指示即愚智善惡,乃至禽畜等心性,皆自然了了常知,異於木石。其覺智等言,即不通一切為。迷者不覺,愚者無智。心無記時,即不名鑒等,豈同心體自然常知?故花嚴疏主,《答順宗所問心要》云:『無住心體,靈知不昧。』又云:『任運寂知。』又云:『雙照寂知。』花嚴經亦揀知與智別。

況洪州雖云靈覺,但是標眾生有之。如云皆有佛性之言,非的指示,指示則但能語言等。若細詰之,即云一切假名,無有定法。且統論佛教,有遣顯二門,推其實義,有真空妙有,究其本心,具體具用。今洪州牛頭,以拂跡為至極,但得遣教之意。真空之義,唯成其體。失於顯教之意,妙有之義,闕其用也。」

問:「洪州以能語言動作等,顯於心性,即當顯教,即是其用。何所闕耶?」答:「真心本體有二種用,一者自性本用,二隨緣應用。猶如銅鏡,銅之質是自性體,銅之明是自性用。明所現影,是隨緣用,影即對緣方現。現有千差,明即光明,明唯一味。以喻心常寂是自性體,心常知是自性用,此能語言能分別動作等,是隨緣用,今洪州指示能語言動作等,但是隨緣用也,闕自性用也。」

又顯教有比量顯,現量顯。洪州云:「心不可指示,但以能言語等驗之,知有佛性。」是比量顯也。荷澤直云:「心體能知,知即是心,不約知以顯心。」是現量也。

如諸祖所說,心之一字,言不頓彰義,分別前後。若約一言之內,皆攝無邊。以無漏性德,真如萬行,一心本具故。所以云:「提綱則網正。舉領則衣齊。」自是聞者乖宗,多隨語轉,聞有執有,聞空滯空,見解偏枯,致茲差誤。迷佛方便執指循文,都不知證下之旨。

若頓機一覽,豁悟無疑,凡聞一言,便知說心,更無異法。豈存四句,寧墮百非。乃至聞說有為,則知舉有為心宗便攝法界,聞說無為,亦是舉無為心端,亦具法界。或說真諦俗諦,凡掛言詮,盡圓照之一心,理事具足。此皆多是後學誤領錯傳,故非宗師之咎矣。

且如洪州所宗直論真性,不辨邪正異同,此則唯逗上上之機。一聞千悟,頓圓大覺,不涉漸修,種現俱消,正習咸斷。如經云:「見若諦,習亦除。」於理則絲毫不差,約行則無復上慢。如圭峰所揀,頗令精微,俯為羣機,恐成叼濫,洞明體用,分析異同於後學進修,甚為利益。理事無滯,祖教並行,妙旨豁然,可為龜鏡。

若不觀心,何以成凡聖?以凡聖但名,於一心實際中,無毫釐凡聖可得。故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心能天堂,心能地獄。如有頌云:「一切眾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諸眾生,悉住五薀中。諸薀業為本,諸業心為本,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

若不觀心,何以出家?故云:「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為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惠,無住無著,即名出家。」又有偈言:「無瞋是持戒,心淨是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

若不觀心,何成正報?以因心造業成身,故古頌云:「天龍阿修羅,地獄鬼羅剎,心常為導主,如王行三界。心將詣天上,復行於人中;心將至餓道,心輪轉世間。」

若不觀心,何成依報?以只於自心性相,分身土二名。以自心相義名身,以自心性義名土。故知主伴依正,不離五薀。五薀性空,即是一心平等。又云:「見法從緣,則知國由心現。由心現故,有而即空。空為法源,萬法由生。見法性源,是真智惠。」

又有頌言:「心住於世間,世間住於心,於此不妄起,二非二分別。」既全是心,誰言一二?但有言說,皆是識心,計度分別。如有頌言:「諸法寂滅非寂滅,遠離此二分別心,知諸分別是世見,入於正位分別盡。」

若不觀心,何以窮源?故云:「窮源莫二,執跡多端。若據本以討源,則千途無異轍,若三江之浩渺,並出於岷山也。」又云:

此觀心法為大根人,善識法要,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源,所謂眾生心也。一切諸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觀心性,不得心源,即知萬法皆無根本。

如是則可比知,我心為諸法本。聖教正理,證若恒沙。如有頌言:「天地風空虛,波池方大海,皆真內所作,外義俱非有。」又云:「聖教及正理,各別有功能,而生於信惠,無一不成故。」若無此一心觀門,無由信惠,離唯識理,無成佛期。如千人排門,不如一人拔開。

餘教如排門,見有善惡之境,妄修功行。種種對治,如剝色蕉,謂有真實;猶食蒗蕩,妄見針火。都不知凡聖之境,從本以來皆是意言分別。此意言有二,一似名,一似義。名義攝,一切法皆盡此名義,但是意言分別所作,離此無別餘法。

故知:「自他內外事相,唯是一心轉變。」若佛唯識,但有真心。故云:「唯有真如及真如智獨存,說名法身。」可謂理事之宗,凡聖之地矣。如是信入,況一人拔關,無不應時開悟。

若不觀心,何以得體?以凡聖諸法,皆自心為體。故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惠身,不由他悟。」以此心體,橫遍豎周,從體起用,用無差別。如布青陽,令處處春色;皆同似折白檀香,片片如本香無異。

若不觀心,何以達本?以一切諸法,皆以第八阿賴耶識心為本,則本立而道生,根成而果熟。如無綱,目不立;無皮,毛靡附。又此根本識心,遍在諸法。如沫在浪,若油遍麻,似鹹處鹽,猶青住色,光潛日月,香薀沈檀,泥在於瓶。無常遍境,心無間斷,亦復如是。

故有頌云:

如地無分別,庶物依以生。藏識亦復然,眾境之依處。

如人以己手,還自捫其身;亦如象以鼻,取水自霑灑。

復似諸嬰孩,以口含其指;如是識分別,現境還自緣。

是心之境界,普遍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

內外諸世間,一切唯心現。

若不觀心,何以成觀?故云:「一心三觀,三觀一心。」理事圓融,開合自在,若心空十法界空,心假十法界假,心中十法界中。

唯心識觀云:

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所有緣念,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

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諸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或花嚴四觀,普賢十觀,乃至絕觀,皆不離心,而得成就。

若不觀心,何以辨名?以一切法,本自無名,無名而有名者,皆從心起,心即名也。其能如是解者,即於正觀心中,見一切諸佛菩薩,乃至無邊教義,無不知也。

若不觀心,何以明教?以因心立教,因教明心。一切言說義宗,教理行果,悉皆是心,無不收盡。以一切言語,由覺觀心;一切諸行,由於思心;一切義理,由惠心故。

即觀一念因緣,所生之心生滅,即起藏教。故云:「佛告諸比丘,謂一切者,只是一法。何等為法?心是一法。」離心無一切法也。

觀心因緣所生之法空,即起通教。

觀心因緣所生即假名,具足一切恒沙佛法,依無明阿賴耶識,分別無量聖諦,即起別教。

觀心因緣所生,具足一切十法界法,無所積聚,不縱不橫,不思議中道二諦之理,即起圓教。

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乃至五味半滿,無盡真詮,悉從一心而演,從真如出,依法界流。故云:「破一微塵,讀大千經卷。」

若不觀心,何以成用?以凡有施為,皆是一心真如之妙用。故云:「繁興大用,起必全真。」如截金杖,寸寸是寶;猶體諸法,一一皆心。

若不觀心,何以提宗?以萬法一心為宗,宗者尊也。故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則一法為宗,萬象皆爾。如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又如一花開,天下春;一事實,萬法真。所以舉一例,諸無煩廣覽。

故云:

說教本窮無相理,廣讀元來不識心。

識取心了境,識心了境禪河靜。

若能了境便識心,萬法都如達婆影。

又如頌言:「如飯一粒熟,餘粒即可知,諸法亦復然,知一即知彼。」譬如攢酪者,嘗之以指端,如是諸法性,可以觀察,所以蔟義天星象,指在一塵;卷教海之波瀾,歸乎一滴。

若不觀心,何以立行?以行從心成,理能導行。故有頌云:「若不證真如,焉能了諸行?猶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

如解脫長者,告善財言:

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乃至所見十方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習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遍住十方一切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心,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於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擴大自心;佛十力,照察自心。

是以心該萬法,謂非但一念觀佛,由於自心,菩薩萬行,佛果體用,亦不離心。乃至佛之三身,十波羅密,菩薩利他等行,並依自法,融轉而行。即眾生心中,有真如體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修行,引出報身。由心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由心中有真如法性,自在無慳貪,今日修學,順法性無慳,引出檀波羅密等。

當知三祉修行道,不曾心外得一法、行一法。何以故?但是自心,引出自淨行性,而起修之。故知,摩尼沈泥,不能雨寶,古鏡積垢,焉能鑒人?雖心性圓明,本來具足,若不眾善顯發,萬行磨治,方便引出,成其妙用,則永翳客塵,長淪識海,成妄生死,障淨菩提。

若不觀心,何以入位?以心心圓融,位位即佛。故云:「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以一心圓融不礙,隨事行布。如一圓珠有八萬四千孔,隨入一孔,全收珠體。故云:「八萬四千法門,門門解脫。」何以俱成解脫?但唯自心,無別法繫縛故。如魚在水,若鳥翔空,出水則鱗枯,離空則翼墜,人不識心亦如是。

若不觀心,何以知因果?以大乘因者,即是實相;大乘果者,亦是實相。一切無有不由心者,萬象森羅,皆是善惡報應,業之影像,自心所招,增上等流之果。故云:「若入此觀法,則智與心相應。」是以,因由心學,果是心成;境由心現,解由心起。分位神通,是心力用。造作是心現起,分別是心決擇,所得是心,乃至尋求知識,造諸佛土皆是心。故云:「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作。」

是以心垢,則娑婆現相;心淨,則花藏含空。迴轉而恒起識輪,交羅而匪離心納。故海幢不起寂定,應作十方佛事之門。善財不出道場,遍歷一百十城之法。乃至號阿閦佛者,此云不動,以一心於諸境界中不動故。處凡身而不滅,居聖體而不增。登一相而不昇,淪五道而不墜,故云不動。

稱阿彌佛者,此云無量壽。以一心真如,妙理性無盡,故稱無量。達大道心,虛通無礙,名為菩薩。了心所生,因緣性離,即名緣覺。從心所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即號聲聞。十心數法即十大弟子,文殊即妙惠根本之心,普賢即圓行無盡之心,觀音即大悲之心,勢至即大智之心。

但有真俗二諦,世出世間,一切凡聖名字,皆是心作,離心更無一法。如離海無水,離空無雲。則一切善惡境界,皆是心光。一切聖妙受用,皆是心果。故云:

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天成。

光超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

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恒沙而用,混沌而成。

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於蔭入之坑。

方知自心殊勝如是,仰為千聖,讚之靡窮,遍覽羣經,釋之莫盡。若契同心性,何德不收?以一切諸法,隨所依住,皆於一心,頓圓滿故。故云:「若有人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何者?聞經心信無疑,覺此信心明淨,即是見釋迦佛。若心所中,惠數分明,是見身子。諸餘心數分明,是見諸比丘僧,慈悲心淨,是見諸菩薩。即心便是,亦無所見。是以善財童子,頓了無能所處,便成佛故。又如頌云:「所取不可取,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一心不思議。」

若不觀心,何以照明佛性?夫佛性者,即如來藏,是真識心。此心中具有一切恒沙佛法,如妄心中具有恒沙染法,是心與法同一體性,故名如來藏。即一切眾生有如來藏,能為佛因,名為佛性。如睡心中有覺悟性,如黃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銀性。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此性即是眾生自覺,故名為我,我即佛性。

夫佛性者,義有多門。若約智則名本覺性,智性自了故,以平等性智了本性故。或名大圓鏡智,普照無遺故。若約定是說,或名不思議定,情智絕待故。亦名真如三昧,萬行根本故。亦名一行三昧,一念法界故。亦名金剛三昧,常不傾動故。亦名法性三昧,恒無變易故。

諸佛智光明海,無量觀行,皆從此生。若不體此理,非佛智。故以此佛智,證斯本理,理則不待照而自了,智則必資理而自了,智則必資理而成。故智理無興廢,寂照靈知,弘之在人,覺有先後,人有照分,功由理發,失理則失照,要見此理方成佛耳。

此理即是一心,物該萬有,頓悟頓修,更無漸次。為未了不入之者,於一心法,分出多門,義演恒沙,乃至無盡。如有頌言:「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雖然未了,性且無鍔,時機契會,自然開發。如貧女室中金藏,雖未掘而覺寶匪移;若力士額上明珠,任鬥沒而光明常在;猶雪山筩中藥味,暫流出而正體恒存;如大地底下金剛,縱穿斷而堅慳不壞。

又夫佛性體有三因:一應得因,二加行因,三圓滿因。又應得因中具有三性:一住自性性,二引出性,三得果性。以住自性之理,在凡而即具。以引出性之事,成果而不虛。以應得之文,處染而何失?以至得之道,證聖而無疑。

故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佛者是覺,人有靈知之覺。今第一義空,與之為性,故名佛性。非情無覺,但持自體,得稱為法。今真性以之為性,故名法性。故云:「假說能所,而實無差,同一性故。」外典亦云:「天地萬物,同稟陰陽之元氣也。」既稱同稟,豈有別緣。

故知:有情無情,有性無性,皆同一道,所為唯心,或號真如,或稱靈智,或云妙性,或說真心,或號真知者。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此是本體常知,不假作意。所以云:此心有真實了知義。稱靈知者,此是靈覺之性。故云:此心有大智慧光明義。

云妙性者,是不假義,無變異義。故云:不變隨緣,名之為心;隨緣不變,名之為性。說真心者,即是真實自性清淨心。故云:此心有遍照法界義。是以本師,最後究竟垂示,唯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如應盡還源品云:

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相。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

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閒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

又復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性虛空。等不可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

又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悉皆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

又云:

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惠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惠,及婬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惠,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猶覺性。

善男子,但願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即名為隨順猶覺性。

是知:了心即境,達境唯心,則處處無生,塵塵隨覺性矣。

若不觀心,何了緣起?以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乃至四緣十二因緣,六因五果等。一切差別義海,百法明門,悉是心成,更無果法。如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若水疊千波不離溼;以金分萬器,皆是一金。

若不觀心,何辨性相?菩薩觀一切法,皆以心為自性,如是而住。相有二種:一影像相,山河大地,皆是心之影像;二所執相,諸相無體,隨執而生。相又二種,一如外顯現,二如內顯現。如外是相,如內是思維。內即是心體,外即是心用,任展恒沙,用周法界,皆不離於心也,性以處內,相以表外,內外雖分,一心不動,則心非內外,內外是心。

若不觀心,何窮理事?以性空之理,相虛之事,互成互奪,隱顯同時,皆是一心開合之旨。合唯一性,開作萬像。緣性無妨,體用自在,以一心真如之法,法爾隨緣,隨緣之法,法爾歸性。

若不觀心,何以成信?以菩薩十信之初創發心時,即觀本識自性,緣起因果之體,得成正信。故云:「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是知: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即是顯識第八本心。

如云:

一切三界,但唯有識者。一是顯識,二分別識。顯識者即是本識,轉作五塵四大等。分別識即是意識,於顯識中分別,作人天長短,大小男女,一切萬物等。乃至譬如依鏡色,影色得起顯。如是緣顯識,分別識得起。顯識如鏡,分別識如鏡中像,像依鏡現,如意識緣本識起。

又云:

由此轉識,能迴轉造作無量諸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或轉作我,或轉作識,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如此造作迴轉也,或於自於他,互相隨逐者,於自則轉為五陰,或為色陰,乃至識陰。於他則轉為怨親中人,種種不同,望自五陰,故稱為他,如是自他互相轉作,前後不同。故云:互相隨逐也。

種種所作,並皆是識,無別境界。起種種分別等者,一一識中,皆具能所,能分別即是識,所分別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別性。故云:「起種種分別,及所分別也。」由如此義,離識之外,更無別境,但唯有識。

是知:諸器世間,山河大地,身根種子,皆是第八阿賴耶識之相分,於中分別高下、長短、好醜、精粗,悉是意識計度。故知:無有一法,非心所標。可謂現證法門,能杜羣疑矣。

若不觀心,何能稱悟?以心包法界,知一即一切故。即之於心,了之無際矣。以昔迷時,皆是遍計分別所執之性,邪思妄見,情有理無,但執似生,無毫釐實。空中垂髮,火上旋輪,燄水乾城,浮雲奔電,乃至機中見鬼,繩上生蛇,諸境有無,亦復如是。如有頌言:「內外一切物,所見唯自心,有情心二性,能取及所取。心體有二門,即心見眾物,凡夫性迷惑,於自不能了。」

故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識相識性,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但是識,是以心識二名,本唯一體,若性若相,若能若所,若內若外,若自若他,本末融通,悉皆是識。如墜地獄,惡業熟時,銅狗鐵山,共相逼害,業謝即空;如油盡燈滅。或似處夢,見善惡之事,雖無實境,而有作用;或見毒蛇,雖不被螫,然有疑毒,能令悶絕,流行心迷。

又如求梵天咒術,夢中親聞天授,天實不來,以天為增上緣,自心感見,復曾聞乎?夫求子息,夢見有人,共為交集,便得其子。又如有人思他國婬女,彼實不來,夢中從事。或於夢中,被人趨逐,奔走驚嚇。或得寶拜官,喜慶交集,雖無實事,欣感宛然。俱唯是心,與覺無異。只如二乘,但信夢中唯識,不信覺時唯心。且如外見佛形,皆是轉識所現。

如釋迦文佛,化五百力士之時,舉石空界,吹散為塵,後還合成,復擎掌中,令彼力士,伏我慢心。故佛有言:「我實不舉其石,安置虛空,亦不吹散,皆是我積劫熏修,慈善根力,令彼自心,見如是事。」可現證斯旨,一切例然。

又如金地、酪酥河、肉山、魚、米皆不離菩薩能變之心,更無外境。故云:諸佛菩薩變地為金者,以妙觀察智,繫大圓鏡智,及異熟識,令地種不起,金種生現。以此為增上,能令眾生,地滅金生,名之為變,非為便轉地成金。

又如福德之人,捉石為金;業貪之人,遇金為石。金非石而石現,石非金而金生。轉變皆心,金石無體。又似神通之者,地作水相,水作地形,悉隨意成,無有虛妄。故云:一切物中,皆有可轉之理。如僧護見身為寂瓶等。當知:色法皆隨感現,色無定體,隨心所變。

此理元是如來藏中不思議法,隨心取著,成外成內,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平等法界,方寸無虧,則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本自一心,隨機見異,如不識驪珠,認為魚目,魚目空有其名,珠體宛然不易。然此唯心法,是最上乘,四緣四分,道理而成。三量三宗,詮棟而立。故非耶謬,大旨皎然,眾聖羣賢,無邊誓願之同稟,千經萬論,恒沙正義之俱詮。

若不觀心,何以成頓?以心如寶印,文字頓現,更無前後際故。約斷障說,如斬一婁絲,萬條頓斷。若修德說,如染一婁絲,萬修頓色。故云一念與性相應,八萬波羅蜜行,一時齊用。如有頌言:「如是知心識,明解一切法,一切知見人,速成等正覺。」

若不觀心,何以破疑辨惑?故云:求大乘者,所疑有二,夫大乘法體為一?為多?如其是一,即無異法,無異法故,無諸眾生,菩薩為誰發弘誓願?若是世多法,即非一體,非一體故,物我各別,何得起同體大悲?由是疑惑,不能發心。

今為譴此二疑立一心法,開真如生滅,體用二種門。立一心法者,遣彼物疑,明大乘法,唯有一心,一心之外,更無別法。但有無明,迷自一心,起諸波浪,流轉六道。雖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動作六道故。得發弘誓之願,六道不出一心,故能起同體大悲。如是依於一心,能遣二疑,得發大心,具足佛道。此說一心,破出世菩薩疑惑也。

破世間凡夫疑惑者,只謂一切眾生,不了自心為境,惑亂於不見處見,向不聞處聞。如餓鬼同見膿河,翳眼妄觀蠅髮,醉人看轉日,熱病現珠形,定中覩香花,夢裏乘船筏,罪人怖銅狗,病士飲盃蛇。斯皆是自心,識變所作,不能明了,妄起愛憎。如西施愛江,嫫母嫌鏡,豈知妍醜在我,何關物乎。

又如云:似一美色,婬人見之,以為淨妙,心生染著。不淨觀人,觀之種種惡露,無一淨處。等婦見之,妒瞋憎惡,目不欲見,以為不淨。婬人觀之為樂,妒人觀之為苦。淨行之人,觀之得道。無預之人,觀之無所適莫,如見土木。若此美色實淨,四種人觀,皆應見淨,若實不淨,四種人觀,皆應不淨。以是故知好醜在心,外無定也。

又如凡夫食是轉王毒,人間淨是諸天穢;如共食寶器,任福而飯色不同;似一無為隨證,而三乘有別。故知境本非善,但以順己之情,便名為善;境本非惡,但以違己之情,便名為惡。是知:實無外境,唯想變情生。

以此證知斯門不謬,是諸佛最上之妙理,第一之真詮。猶如地,發生萬物;猶如海,容受百川;猶如鏡,一道照臨;猶如秤,審量一切。故有頌言:「此即是佛最勝之教理,審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鏡,照耀如明燈,亦如試金石,正道之標相,遠離於斷滅。」可斷纖疑,同正斯理。如未入者,應須靜慮,虛襟澄神,寂照如同眼見,豈言說之能及乎?若動念起思,返失真鑒。故云:「如人動目,天地傾搖。」故不能如實知也。但如密室之燈,自然朗耀,此之心法唯證。

乃知神妙無方,至理玄邈,三際求而內得,二諦推而莫知。無像無名,不可以測其深廣。無依無住,不可察其指蹤。細入無間之中,不可言其小;大包乾象之外,不可以語其深。至道虛玄,孰能合有?幽靈不墜,孰能合無?

邊分法界而非多,性合真空而非一,體凝一道而非靜,用周萬物而匪勞。如如意珠,天上勝寶,狀如芥栗,有大功能,淨明五欲。七寶琳瑯,非內畜,非外入,不謀前後,不擇多少,不作麤妙。稱意豐儉,降雨滾滾不添,不盡利益無窮。蓋是色法,尚是如此,豈況心神妙,寧不具一切法耶。

此第一義諦,觀心法門,非淺智承當,劣根信入,鷰雀焉攀鴻鵠之志,井之蛙寧探滄海之淵?如金翅鳥飛翼奚及。若毗沙門寶,貧室難儔。比師子哮乳時,貍弗能作。似香象所肩擔,驢不能勝。須遇大機,一聞千悟,同驛馬見鞭影,速入正途。如日出照高山,頓明心地。如有頌云:「便是猶倍句,動目即差違,若問曹谿旨,不更待揚眉。」

若不觀心,何以出生死?是以凡夫貪著,無常計常,念念輪迴,新新生滅。雖年百歲,猶若剎那。如東逝之長波,似西垂之殘照,擊石之星火,驟隙之迅駒,風裏之微燈,草頭之懸露,歸崖之朽樹,爍目之電光。

若不遇斯觀門,則萬劫虛浪生死。是以生死無際,如旋火輪,一息一眴之中,有四百生死。煙迴電轉,命若懸絲。如羊就屠,似肉趣市。當祿命盡處,風火散時,勢不可臨,威不可遏。如師子正飢困,毒蛇吸大風,惡鬼振瞋心,渴馬護惜水。死王奮力,甚畏於彼。若欲了絕,不無其門,但先斷業繩,次開心訣。

如云:「心外有法,生死輪迴;無心外法,生死永棄。」是知了心實相,眾患俱銷,如伐樹除根,生死之苦永絕。猶灸病得穴,煩惱之流病不生。又若毗藍之風,卷羣疑而淨盡;猶劫燒之火,蕩異執而無餘。若以漸教漸修,執事戒定,不入斯門,但除枝葉。

故云:「身被戒鎧,心無惠劍者,則不能懷結使之元首。」若不觀心,妙惠成就,終不能斷無明根本。如日光現而絕暗冥,業跡盡而無惡境。是以若不在現量,焉知法空?空惠若成,當處解脫,則異生不墮生死海,迷處全空,諸佛不證真如門,悟時無得。

若不觀心,何以證涅槃?以諸行皆以大涅槃心為本。故云:「安置諸子於祕密藏中,我亦自入其中。」又云:「此大般涅槃,是諸佛放捨身命之處。」則自他始終,究竟指歸之處。千聖同稟,百民交歸。

方知:凡亦是心,聖亦是心。如清亦是水,濁亦是水。以所習處下,不能自弘,則溺塵勞耳。若以心託事,則狹劣為相,所局不能自在。故若以事從心,則廣大,以心無住無依,則能放曠。故大凡世人,多外熏其事,而內不曉其心,是以所作所為,俱非究竟,所以附處卑故耳。

如檮縛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非其翼工,所託迅也。亦牆頭之草,角裏之聲,皆能致其高遠者,所託之勝也。如入此觀門,一一附於自心,則毛吞巨浸,塵納十方,豈非深廣乎?

故如來出世,為此一心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一切眾生心,即是佛心,契同無二。如藏中無寶,徒勞掘鑿。只有不寶,不廢人工。但發信心,必當見性。故云:「我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纔入斯門,一際平等。如水未入海則不鹹,薪未入火則不燒,境未歸心則不等。若以此觀之,萬事皆同一照。

若不信者,焉識此心,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覩。雷霆震地,聾者不聞。妙契即隣,不在身近。如福人出世,則琳瑯現矣。薄福者,出荊棘生焉。皆由自心,有現不現。如月上女偈答舍利子云:「我雖內室中,尊如目前現。仁稱阿羅漢,常隨而不見。」故須菩提不石室,親覩法身,阿難為佛侍者,不見佛面。

若不觀心,何脫境縛?以不知自識變起,而復自緣。如畫師畫出殊形,飜生愛著。以意識筆,三界圖。高下纔分,愛憎隨起。又如春蚕作繭,秋蛾撲燈,惡見自纏,無明自爇。

此觀心法,可以現知,如夜夢唯心,覺亦如是。且夢中見者,是夢中意識。現在見者,是明了意識。過未之境,是獨散意識。定中見者,是定中意識。是以若夢若覺,若散若定,皆不出四種意識。

且如現見青白物時,於現量中,得法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是圓成語,則不執為外色,皆是眼識見分。與同時明了意識,以比量計度分別為青,便成外解。以意辨為色,言說為青。故云:「皆是意言分別。」如眼識率爾任運見時,未分皂白。剎那流入意地,方執成境。以意緣時,眼識以過。世人多執,我眼現見,全無道理。

見以若不,見性明宗,於外別求,從他妄學者。如鑽水覓火,壓砂出油,此非正因,徒勞功力。若能尅辯事,諦了自心者,如從木出火,於麻出油。不壞正因,易得成就。不隔一念,功力立成。是以堅信不移,法空之虗聲自息。明誠可驗,靈潤之野𦦨俄停。豈假傍通,心魔頓絕。匪憑他術,識火俄銷除,不肖人莫窮斯旨。

所以云:依智不識者,謂識現行,隨塵分別,眼色耳聲,躭迷不覺。大聖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執,塵為識外。今人口誦其空,心未亡有。騰空不起,入火逾難,俱是心相封迷故爾。後得通達,隨心轉用,豈不鳥之遊空,自當如布之火浣,不足恠也。但羣生識性不同,致令大聖隨情別說,然據至道,但是自心。

故云:

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就世界依報以明心。又云:如如與真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終窮至實,畢到斯源,隨流感果,還宗了義。

又以一切境界,唯心妄動。若心不起,一切境界相滅。唯一真心,遍一切處。又依唯識,境本無體。境既不生,心亦隨滅。以心是所依,境是能依,所依既滅,能依不起。則疑銷能所,藤虵於是併空。見息對治,形名以之雙寂。

若不觀心,何息分別?以一切分別,皆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如有頌言:「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是諸分別,是法非生滅。」生滅唯心,法無動靜。

又如頌言:「種種隨心轉,唯心非餘法,心生種種生,心滅種種滅。眾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無義唯是心,無分別得脫。」何以得脫?以知唯心。

故如第六獨生散意,緣過去未來水月鏡像等,變起假相分。是此等相分,眾生第六識。妄構畫遍計,當情變起,都無心外實境。是知:入此觀門,盡通萬法,如箭射地,無不中者。若不入斯旨,即隨他轉,如箭射的,多乖少中。如有頌言:「行自境界中,獲得所應得;行他境界中,如魚墮陸地。」

若不觀心,何識幻化?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常不生,幻法從何立?又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既了物虗,即歸於真心之一故。又云:「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諸緣斷滅。」故知:六趣受身,唯化所變。三界有法,皆揑所成。莫不足躡乾城,渴思𦦨水,期空華結果,望石女生兒。若技女之出戲場,空迷智眼。如幻士之遊眾會,但誑自心。一向耽迷,孰能觀察?

明知無別理,但是妄心生,為八倒之根株,作四流之源穴,疾如掣電,猛若狂風。撇起塵勞,速甚瀑川之水;欻生貪欲,急過旋火之輪。遂乃結構四魔,驅馳十使,沈二死之河底,投八苦之𦦨中,醉迷衣裏之珠,徒經艱險,鬪沒額中之寶,空有悲號。皆因妄心,迷此真覺。

是知:昇墜在我,損益非他,妄作妄修,自當自受,必無前境而作對治。如昔有比丘,夜悞踏瓜皮,為是蝦蟇,因此惡道受苦,所以善從心起,自福其身。如珠現光,還照珠體。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生垢,銷毀其形。所以君子尚反,而不怨天尤人,況慕道參玄,不信斯旨?

若不觀心,何以行施?以無可與者,名為布施。心外有法,有可與者,能所不亡,不得三輪體空,入施法界故。

若不觀心,何以持戒?以大乘大菩薩戒,謂觀唯心。本無外色,無色可破,相空亦無,離取相過,故名持戒。又云:「一切凡聖戒,盡心為體。」故云:「雖信別相,不信一體,無差別相,名信不具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所有多聞,亦不具足故。」

若不觀心,何以忍辱?故云:「忍者於一剎那,盡一切相,及諸所緣。」是知:唯心無外境對持,方名為忍。故云:辱境若龜毛,方成真忍矣。

若不觀心,何成精進?故云:「若能心不起,進無有涯。」是知:起心即有境所緣,了心境俱空,方成精進。

若不觀心,何成禪定?是以若不分別諸境,是真調伏心。了一切法空,即常在三昧。所以云:「大菩薩定,謂觀唯識,不見境時,心無緣念,則是真。」如有頌言:「人生百歲,情多放逸。不如一日,歸心空寂。」

若不觀心,何成般若?以靈臺智性,諸佛由生,是嶮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煩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錍,沃渴愛之甘露,截癡之惠刃,給貧濟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虗設。故云:「不識玄旨,徒勞念淨。」

又云:「不求諸法性相因緣,是名正慧。」斯乃心性無生,能成妙慧。所以智慧者,大菩薩皆觀自心,意言分別,以為境界。從初發心乃至成佛,皆作此觀。以但唯識心分別,無前境,究竟唯一真空,更無所有。故云:「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蜜矣。」

若不觀心,何成方便?菩薩以無所得為方便,能入無邊幻網,四攝攝生故,心外無法,何所得耶?

若不觀心,何成大願?願從心生,故稱願海。世界所持唯風輪,萬行所唯願海。

若不觀心,何以成力?故云:「質微則勢重,質重則勢微。如地質重,故勢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風,風不如心。心無形故,力無上,神通變化。八不思議,心之力也。」此力能攝一切,能成一切。如魚母憶魚子,蜂王攝蜜蜂。魚母不憶,魚子不生;蜂王不攝,羣蜂不聚。一切國土,想力所持,諸緣境界,隨念而至。想空則境寂,念滅則相亡。如有偈言:「諸法不牢固,唯在於立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

若不觀心,何以成智?以心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此智凡聖皆具,用有淺深。故云:

終日圓覺,而未甞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盖證此也。如來為大事出現,盖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盖詮此也。

斯乃窮原之說,稱性之談。如闡普眼之法門,皆述理中之一義。似剖大千之經卷,非標心外之餘文。攝網提綱,一言無不略盡。即權顯實,殊說更無異盈。於眾義中,如從石選玉;向羣經內,猶披砂揀金。耀不二之慧燈,破情塵之暗惑,注一味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塵。

若能一句入神,歷劫為種,何以故?此心法門,於一切眾中,為首為師,為明為。故云:「一切法中,心為上首。」又:「一切明中,心明為上。」又佛以法為師。故云:「此事唯我能知。」如鏡挂高臺,似懸廣漠,孤光一照,萬慮皆銷。故云:不仰太山,靡覿千霄之狀;不遊大海,未覩沃日之奇。不入此門,焉知廣大?

若不觀心,何以成多聞?以但了心之一法根本,自然遍攝羣經,故云:「唯願少聞,多解義趣。」即此意也。是以種種諸法雖多,但是一心所作。於一聖道,立無量名。如一火因,得草火木火之號;猶一水就用,得或羮或酒之名。

以圓明邊,目之為珠。以深廣邊,稱之為海。以神解之性,號曰靈臺。以萬法宗,標名寶藏。則攬草無非是藥,執礫悉成金。滿室唯聞詹匐之香,空器遍盈甘露之味。舉足不離金色界,迴頭盡是旃檀林。則四辯六通,因茲而起,三乘五性,從此而惺。所以如來常不說法,名為具足多聞。則眾生心中佛無示,佛心中眾生無得,可謂一心念念,常轉法輪,而無間斷。

若不觀心,何以行慈?以不入無緣,不如礠石吸鐵,任運吸取一切眾生故。

若不觀心,何以運悲?以不了同躰,皆成愛見。故云:「自男生我女,徒妄想悲。」

若不觀心,何生淨土?故云:

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

又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是知,昔人有言:「萬事萬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乃至云:佛土常淨,豈待變而後飾,盖是變眾人之所見耳。

故云:

觀心性本淨,猶如虗空,即是性淨之境,境即也。觀智覺悟此心,名之為佛。初觀名因,觀成名果。若論自行,即是心王無染;若論化他,即是心數解脫智慧源。

但隨境界轉,意如火,事如法。不制自意地,唯從諸法流,斯皆失本迷源,隨流侚末。若能頓明意地,唯從諸法流直了心源,不求脫於諸塵,不繫縛於一法,可謂究末遇本,尋流得源矣。遂乃無功而自辯,無作而自成。顯此一心,萬法如鏡。

如是開示,究竟指歸。如八千聲聞,於法華會中,見如來性。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亦猶到寶所,更無所至。故云:「我法至久後,要見說真實。」若說權之法,初機隨語執生。且如毛道異生,居不定聚。若習性易染,猶若白絲。故云:「人性猶湍水,決東則東,決西則西。」又似尺蠖,食黃而身黃,食蒼而身蒼。

如第八含藏識中,十法界種子,一切俱有。隨所聞熏之力,發起現行。若聞此觀心,佛界種子自然開發。又此是真性中緣起,自在無礙法門。一一皆談如理實德,以法如是故。非約變化,對治權巧所說法。法皆得全力,非是分力。如金鑄成十法界像,一一像全得其金。猶十子對父,各各子全得其父。但隨緣名字,似有差別。則真如法位,本末皆同。

如有頌言:「諸色心現時,如金銀隱起,金處異名生,與金無前後。」如金銀隱起功德之像,龍鳳之形,前後俱是金,名字空差別。如云法身流轉五道,號曰眾生,覺心不起,名不動智佛。前迷作眾生,雖唯是識;後悟而成佛,亦不出心。

故云:隨緣非有之法身,亦不異事而顯現;寂滅非無之眾生,亦不異真而成立。故頌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則知古今日月,無異光明。法爾山河,常住世界。因情有異,隨智成差。然分別本空而無,異而無異,情非理外,差而無別。可謂一道真心,始終無變矣。

若不觀心,何以護正法?故云:「菩薩不須守護諸法,若菩薩但能善護自心,則能成就諸佛妙法。」又云:「但正其心,不尚餘學。」自心若正,萬境咸歸。自心若邪,諸塵有滯。若金剛寶置日中而無定形,猶玻瓈珠隨前塵而變眾色,似天意樹逐天意轉,比人間境逐人心成。

故云:「三界上下法,我說唯是心。」則一切法是心,心是一切法。又如一水生四種見,水無定相。猶一金鑄五趣人,金非別形。任背覺合塵,心元不動。縱猒異捨別,唯一真如。是知:十法界、五陰、三種世間,一際無差,唯心分別。

如有頌言:「無地及諸諦,無國土及化佛、辟支、聲聞,唯是心分別。心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以心不善觀,心性無諸相。」又云:「一切方海中,依此於眾生心想而住。」如是信入,抱澹然,不以佛為欣,不以魔為慼。如幻師於幻無著,知幻從我術生。似調馬見影不驚,如影從自身出。

故云:「無有少法,能取小法。」無作用故。但法生時,緣起力大。即一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即不離諸心心所。由緣起力,其性法爾,如是而生。所以即境是心故難入,即心是境故甚深。如是則芥納,塵含法界。壺日月毛孔,山河自然明見。

故云:「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之謂也。」所以云:歸根得旨,隨照失宗。如諸佛唯一法身,逐機感時。自異心雜,而但瞻青色;意淳,而唯覩金光。

若龍王布一味雨,隨處而各見不同,業淨則變作珠纓,罪垢則觀成刀劒。亦猶木母變色,起自孝思。金像舒光,先於敬意。似鏡鑒像,形曲而影凹。如谷答聲,語雄而響厲。故知:昇降在我,得喪由心。飲甘露而蹈雲霞,非他所授。臥煙燄而吐膿血,皆自所為。劒樹刀山,誰人淬鍊?蓮臺寶樹,何者崇?

故云:為善福隨,履惡禍追。響之應聲,善惡如音,非天龍鬼神所授,非先禰所為。造之者心,成者身口矣。又如偈言: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車于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如斯妙門,直指心地,如囊中有寶,不探示之,孰能知者?猶室內金藏,未遇智人,何由發掘?若珠蔽內衣裏,弗偶親友呵責,曷致富饒?似窮子之家珍,非長者之誘引,爭能承紹?如有頌言:「譬如暗中寶,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若不觀心,何以受持讀誦?以破塵出大千經卷,仰空寫無量真詮,念念轉法輪,有何遺忘?故云:

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音,遍誦眾典。

佛不說法,恒妙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

是以若遺文了義,如師子就人。若背義侚文,猶癡犬逐塊。

故云:「我所說者,義理非文。汝所說者,文語非義。」名字如塊,真理如人,無明癡犬逐名言塊,種智師子得理亡名。是以,但侚其名言者,只為不見自性。發萌芽於境上,起覺觀於心中,水動珠昏,雲飛月隱。如有頌言:「瞎狗吠茆藂,盲人唱賊虎,循聲故致迷,良猶目無覩。」

故知:須具眼,開發本心。是以智人打牛不打車,愚人磨甎不磨鏡。磨甎焉能照物,打車曷以進途?打車役苦身,只練邪見無益之行;磨甎似背圓教,唯成空下劣之乘,覩為不薦靈臺真如法寶。

此是諸佛大威德不思議法門,猶赫赫日輪,豈外道嬰孩之所觀?高高座,非少乘矬陋之能昇,蚊蚋而難負須彌,鷦鷯而焉吞澥。應須普賢長者子文殊大人,方可直下承當,頓圓無滯矣。

若不觀心,何以弘法?以一心為如來所說之根本,盖緣如來依此一心,而成就故。是則教理行果,皆依此心。從微至著,未甞離此。若離於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離此有者,皆外道教也。是以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如有頌言:

若一切唯心,世間何處住?

去來依何法?如何見地中?

如鳥虗空中,依心風而去。

不住不觀察,於地上而去

如是諸眾生,依分別風動。

自心中去來,如空中飛鳥。

見身資生器,佛說心如是。

故知:若未識心,不名弘法。

故云:一切諸法,悉出心中,心即大乘,心即佛性。又心攝諸教,觀一切眾生心中,具足一切法門。如來明審,照其心法,彼心說無量教法。從心而出,雖名義無盡,同詮一心。

故云:華嚴等經中,遮境唯識,名為唯心。辨中邊論,遮邊執路,名為中道。般若經中,明簡擇性,名為般若。法華經中,明究載,名曰一乘。勝鬘經中,遮餘虗妄,名一實諦。顯法根本,亦名一依,由空而證。又是空性,亦名為空。彰異出纏,顯攝佛德,佛從中出,名如來藏。明體不染,真實法性,名自性清淨心。功德自體,亦名法身。

無垢稱經,遮理無差別,名不二法門。大惠經中,表無起盡,亦名不生不滅。涅槃經中,彰法身因,多名佛性,離縛解脫,亦名涅槃。楞伽經中,表離言說,名不思議。瑜伽等中,顯不可施設,名非安立。攝大乘等,顯此遍常等,名圓成實。對法論等,明非妄倒,名曰真如。是以萬法隨心而住,讚之莫窮,但契一心,自含眾德。

故云:

至聖垂誥,鏡一心之玄極。大士弘闡,燭微言之幽致。雖忘懷於詮旨之域,而浩行於文義之海。盖欲寄象繫之迹,窮無盡之趣矣。

是知非言,無以立其文;非文,無以廣其義;非義,無以窮其玄。夫得其玄者,則一心無盡之宗矣。

故有頌云:

若欲三千大千界,教化一切諸羣生,

雲廣布無不及,隨其根欲悉令

毛端佛眾無有數,眾生心樂亦無極。

悉應其心與法門,一切法界皆如是。

若此弘法,所利何窮?直指自心,全提家寶。如傾囊倒藏,大施無遮。徹果該因,更無前後。可謂一念一時,所益際矣。故云:遮那之境界,眾妙之玄門。知識說之而不窮,善財酌之而不竭,文體之而寂寂,普賢證之以重重。是以,若隨其法性,如雲散長空,本無一物。若隨其智用,如華開春谷,佛事無遍。雖說遍恒沙,同遵一道矣。故云:「如來於一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若不觀心,何以建立道場?以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又云:「一切眾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故。」又道場者,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即道無不至,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閙,跡與事隣,乘動所遊,無非道場也。

所以棄諸盖菩薩白佛言:

世尊,曾聞如來而坐道場,道在何處?為近為遠?而可見不?

佛言:

善男子,法身遍滿,無非佛土,十方世界,五蔭精舍,性空自離,即是道場。云何問言為近遠耶?善男子,若能悟解道在身心,如是之人,則名為見諸法。

又云:

我坐道場時,不得一法,唯得顛倒煩惱所起,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

若不觀心,何明法相?以有為無為一切諸法相,皆從心出,無不心也。以心不守自性,能隨染淨之緣,成十法界之相,故稱法相。以正隨緣時不失自性,故稱法性。則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如水不守自性,隨風作波。正作波時,不失濕性。若失濕性,不能波,心性亦爾。

是知法性法相,真俗義門,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若順轉即名涅槃。故云:「心造諸如來。」若逆轉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虗妄,皆一心作。」

如水之體,無方圓,入方器則方,入圓器則圓。故云:「諸佛非天非人,而能天能人。」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矣。如有頌言:「譬如一心力,能生種種心。如是一佛身,普現一切佛。」如是通達,一際無差,非古非今,不增不減。

如有頌言:「如人掘路土,私人以為像。愚人謂像生,智者言路土。後時欲行,還將像填路。」像本非生滅,路亦無新故。所以生滅隨緣有異,新故約時不同,始末窮之,唯一路土。況前後聖,迷悟不同,初後觀之,但一心識。

如是則見自心之高廣,照無窮之聖應,遂乃未解者令解,未安者能安,恩覆大千,慈含法界。故云:「若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為作光明,應學般若波羅蜜多,斯之謂也。」

若不觀心,何以莊嚴?以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嚴具。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色,性相無二。如問云:「若佛法身,無有種種差別色相,云何能現種種諸色?」答:

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謂從本來,色心無二。色本性即心自性,說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說名法身。依於法身,一切如來所現色身,遍一切處,無有間斷。

又以無邊佛事,皆從一心而起。以從波羅蜜所一切寶盖,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等。故菩薩不待嚴,成就諸法,以一心自具故。是以觸境皆心,盡成佛事。

故云:雲臺寶網,盡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香積世界,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既語默視瞬皆說,則見聞覺知盡聽。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

如相者占人面色,辯貴賤之形。外道打髑髏之聲,察善惡之事。馬鳴有和羅之技,帝釋有法樂之臣。琴中傳意於秦王,脫荊軻之手;相如調文君之女,終獲隨車。是知:若色若聲,悉具一心法界。故云:「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矣。」

若不觀心,何以成菩提?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自性清淨心。湛然不動,盖是正覺無相之真智。其道虗玄,妙絕常境。聽者無以容其聽,智者無以運其知,辨者無以措其言,像者無以狀其儀。故云:「菩提心者,非有非造,離於文字。菩提即是心,心即是眾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薩修菩提心故。」

所以證心成菩提,故稱究竟。無一念而不成遍照,以一念頓圓故;無一法而不被光明,以念外無法故。如云:「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又云:「無有少法,與法同止。」

知:唯心一際法門,心外更無法可以對持,可以同止。所以云:「心不至境,境不至心。」凡所見境,唯所見心。則實際理地,諸佛不能行不能到,大魔王亦不能行不能到,以佛魔俱是實際一心,若能行能到,即成二法。何者?若有能行能到之人,則有所行所到之法。心外有法,不成菩提。今則逆順同歸,美惡齊旨,無非菩提矣。

如云:「五逆即菩提。」既五逆與菩提不出心性故。所以天魔即法界,即生死即涅槃門。談實相而不壞假名,論差別而不破平等。眼不見有不淨之剎,耳不聞有可惡之聲。外道尼乾經,皆是佛說;提婆達多言語,盡順正宗。則荊棘垂七重行樹之陰,梟獍說一道甚深之旨。

故云:「如瑠璃寶器,隨所在處,不失其性。」是知心亦如是,垢法隨流而不增,淨法返流而不減。若以空明即空現,若以色明即色現。隨法界緣,遍法界現。現無現性,緣緣自空。唯一真心,湛然不動。如有頌言:「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無垢名清淨,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則五道由心,雖遍丹臺,無染恒清。展六合而不弘,縮一塵而非溢。披毛戴角,而本性不殊,魄散形銷,而一靈常在。

若不觀心,何具道品?以身受心法,但一真心,俱無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處觀。善不善品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虗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虗空,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非邪非正,即八正道。

心境融通,自他一體,即四攝法。不得身口意,常隨智慧行,即十八不共法。乃至萬行因圓,十地果滿,直至受記成佛,皆不離一心。故云:「心淨無垢,則為受決。」又云:「不得一法,諸佛疾與受記。」此一心門,神性獨立,未曾即一法,未曾離一法,未甞同一法,未甞異一法。何者?以心外無法,見法是心,故稱無為之門,絕待之妙。如文履處盡為金,海惠來時純是水。

所以云:「一切諸法一心量,無心外法。以無心外法故,豈一心法與一心法作障礙事?亦一心法與一心法作解脫事?無有障礙,無有解脫。」又云:「不見一切諸法,是菩提相。不證一法而證諸法,是故說為應正遍知。」

此六自在王,恒常清淨,要凡即凡,要聖即聖,不拘,迷悟焉定。羣生根由,諸佛性命,但隨緣生,不與物競。似指南車,萬物同歸;如解鷄犀,四面皆正。故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為心自在,則無盡法財珍寶,常出掌中。十方一切虗空,皆為智藏。

若不信自法,而取前塵,猶舉手摘遙星,投身撈水月,吹魚網而欲令氣滿,取響而擬藏筐中,豈有得時?之甚矣!如今取勝妙境,猶美女愛鏡裏之容,厭違逆境。若惡馬自怖日中之影。又取境之者,如空中求空。捨法之人,若畏空狂走。取捨而不離空內,憎愛而俱在心中,以不正觀,成茲倒見。

如有頌云:

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

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心,云何正道。

彼由顛倒想,增長一切惡。

又云:「第一義諦者,但唯是心,若不了心,皆成世諦。」所以云:以肉眼觀無真不俗,以法眼觀無俗不真。然若識心,則肉眼是佛眼,或不了心,則天眼成翳眼。

如云:「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翳。」且二乘以無漏智,修得天眼,云何却成障翳?以藏通二教,雖具六通,不能一心即具法界,皆以滅心為極果。設使別教大乘,能知一切法趣,此心今未圓具,須歷別修行,次第生起,俱存教道,不入圓通。以此觀門,唯上根直受爾。

若不觀心,何成佛事?以萬法隨心迴轉,善成一切,能令凡聖交徹,大小相含,隱顯互成,一多融攝。故云:「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所以云:「此之供具,皆是無作法所印,無上心所成。」是以華藏山河,皆成佛事。

善財知見,悉入法門。輪王坐妙寶床時,入四禪而離五欲。菩薩著法性冠處,見一切法,悉現在心。或寂寞無言,示心輪而顯妙;或虗空絕相,化闍王以悟真。袈裟懸於高幢,香飯取於上土。或目擊而存道,或異相而傳心。一毫智慧之心光,示種種塵勞之佛事。

乃至如法華身內,積大圍之山川。摩耶腹中,展不可說之世界,一塵中見難思之佛國,針鋒上立無邊之身雲。以四海之渺瀰,攝歸毛孔。用須彌之高廣,內入芥中。飛佛土於十方,未移本處。擲大千於界外,含識莫知。日月懸於毫端,供具現於體內,腹納劫燒之𦦨,火事如然,口吸十方之風,身無損減。斯皆自心轉變,不動而遠近俄分,一念包容無礙,而大小相入。

或云:香積去此,有四十二恒河世界者,即是經歷四十二位心地法門。或云:散華瓔珞空中,成四柱之寶臺者,即是常樂我淨,一心四德之涅槃。所以云:此華盖等,皆是無生法忍之所生起。或佛言:彼時鹿王者,即我身是。即結會古今,明自心一際之法。

或教中凡有空中發聲告示,言下息疑者,並是頓悟自心,非他境界。如解脫和尚得遇化佛,因請問深旨。佛乃隱身不現,空中說偈云:「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知真實法,一切無所見。」因茲悟道。又如楞伽王聞佛說法後,佛與四眾,忽然不見。因此思惟,頓入唯心之旨。

或法華移天人於他土,即是三變心田。或維摩取來此方,斯乃即穢明淨。或丈室容於高座,寶蓋現於大千。未離兜率,般涅槃。不起樹王,而昇忉利。執手經無量之劫,登閣見三世之因。釋迦眉間,出菩薩身雲之。普賢毛孔,示諸佛境界之門。小器出無限之嘉羞,仰空而雨難窮之珍寶。不動此處,遍坐道場。十剎寶坊,合為一土。聞經於五十小劫,猶若剎那之時。現通七日之中,舒之為一大劫。

如王質遇仙碁,一局經三年,而謂食頃。周穆皇隨於幻士,積多歲,實謂剎那。尚能以短為長,以長為短。故知:非干多時劫,唯識所成耳。

乃至六相義十玄門,皆是一心圓融,顯現無礙。六相義者,一心為總相,多心為別相,乃至能同能異,能成能壞,皆是一心本末建立。十玄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乃至隱顯門,帝網門,具德門,自在門,安立門,十世門,託事門,皆於此由心迴轉,善成一門,無量教義,一時成就。

以平等心是一義,差別心是多義。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義。是同時相應義,以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義。以一心攝一切心,是隱義。以一切心資一心,是顯義。以不壞差別心,而現平等心,是多中一義。以不隱平等心,而現差別心,是一中多義。又微細心不礙廣大心,廣大心不礙微細心,是一多不同義。

以一實心是純,差別心是雜,差別心即一實心,雜恒純;一實心即差別心,純恒雜,即諸藏純雜義。以一心帶一切心,還入一心,是帝網義。因心現境識心,是託事顯法義。長劫短劫,延促時量,皆從積念而成,一心所現,是十世義。因一心正義,演難思法門,究竟指歸,言亡慮絕,即唯心迴轉義。自心既爾,他心亦然。入交羅,重重無盡。

並是圓機入處,悉堪投足栖神。且如觀味聞香,皆能悟道。華飛釧動,盡可證真。語默嘗合,玄微動止。未離法界,乃至恒沙義聚,無量法門,舉一例諸,俱不出自心之法。故知:菩薩隨世所作皆表心。故淨名經云:「不捨道法,現凡夫事。」如云:「一念於一切處,為一切眾生,示成正覺。是菩薩園林,法身周遍,盡虗空一切世界故。」

知不用天眼視,徹見十方際,曷假天眼?耳聽遍聞法界聲,寧仗神足通,疾至十方土?端坐寂不動,諸佛常現前。緊那羅琴,豈假調品而韻?似無聲之樂,何須彈擊而成?故云:「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又云:「我有一語,不過直與,於毫末,大無方所,本自圓成,不勞機。」

若不觀心,何以懺悔?以了一心,真性解脫,能空煩惱、繫縛、九結、十使等。若比餘法懺滌,校其功力,如千斤,不如真金一兩。似一栴檀樹,四千由旬伊蘭林,能令煩惱即菩提故。

若不觀心,何以滅罪?以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故云:

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

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沒。

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如是懺悔,猶翻大地,非除枝葉。如云:「夫免三塗惡業者,要須離有無二見,證解一心,方得解脫。」此乃是真阿蘭若處,正修行門,無別指歸,究竟安隱。

故云:「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乃至除病止飢,唯心所宰。如吞虵得病,豈有實境當情?懸砂止飢,皆是幻心想起。或輸忠立孝,亦心所成。故云:河嶽不靈,唯人所感。是以箭銜石虎,奚功力之所致。三軍告醉,豈麴爇之所成。魚躍水池,非網羅之所捕。笋抽寒谷,匪陽和之所生,皆是自心內感外現。

又如唐德宗朝,驃國有使。帝問:何以知朕臨朝?對云:我國三年,牛馬頭向東而臥,水無巨浪,海不揚波,所以知中夏有華風,乃陛下之聖德。復有珠還合浦,劒去吳都,虎負子而過江,鳳呈祥而入境。且牛虎無計度分別,珠劒本屬無情,豈能感德知恩?抱強負弱,全是人心之所感,真唯識義之所成。如篤善則天座擁前,習惡則火車盈側,命富則玉堂金屋,業貧則瓮牖席門。但將心鏡照之,萬事難迯影跡。

如有偈言:「亦不從天生,亦不從地出。但是空心性,照世間如日。」更不見者,是盲者咎。故云:雲月運,舟行岸移。不知妄想之雲自飛,真月何動?豈悟攀緣之舟常泛,覺岸匪移。

若不觀心,何以報恩?故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此則名為報佛恩。」是以若報佛恩,無先弘法,裂邪見網,竪正法幢。若欲闡揚,離心非正。心若正,萬法皆正,心若邪,萬法亦邪。若離自心外,欲破他邪,此乃立自立他,見正。如卸甲入陣,弃火焚,欲希破歒下種,無有是處。但能守護自心,即是護持正法。亦是普念十方如來,亦名報恩,亦名滿願,亦是無非菩薩捨身命處,亦是諸佛畢竟般涅槃處。

則一切寶王所有諸法,一切至教攝化之門,一切宗旨秘密之藏,一切因果甚深之事,此皆於此心,無不圓足。是以羣賢起,咸入此門。萬法浩然,宗一無相。故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則過去諸佛說,現在諸佛今說,未來諸佛當說。若能談斯妙法,弘此圓宗,以凡夫業報之身,同佛所知;用父母所生之眼,齊如來見。可謂下佛種子於眾生身田之中,抽正法芽向煩惱欲泥之內。然後七覺華發,菩提果成,展轉相生,至無盡際,有茲法利,愍彼未聞。

故聲聞覩斯大事,自鄙無堪,或號泣而聲振大千。或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若菩薩聞茲妙旨,懺悔前非。或云:從無量劫來,為我之所漂流。或言:我等歸前,悉是邪見人也。是以偶斯正教,地難酬,任身座肉燈,皮紙骨筆,乃至常啼東請,善財南求,藥王燒手,普明刎頭,皆不能報一句之恩。

故云: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唯持此心,是名真報恩。如有頌言:「假使造寶塔,其數如恒沙,不如剎那頃,思惟於此經。」又弘餘法,未足為難。如云若立有頂,為眾演說無量餘經,亦未為難。乃至足動大千界,手把虗空行,亦未為難。能說是經,是則為難。

故知:

竭海移山,非無為之力,任使虗履水,皆有漏之通。曷若開諸佛心,演如來藏,紹菩提種,入一乘門,能託聖胎,成真佛子。何以故?謂得本故。如從源出水,因乳得酥,鑿山求金,而不鑿樹。鑽乳求酥,而不鑽水。以樹無金,水無酥故。

以決定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特令開悟,返照絕疑,無有不得之者。入此觀門,即如來性,菩提道果,應念俱成。如下水之船,便風之火。若隨他教,不此正觀,設福智齊修,不成就。如求乳鑽水,離山鑿金,任歷三祇,豈有得理。

若不觀心,何以伐苦?以心同法界,眾生受苦之處,即是菩薩心。故云:說苦受互起,無有定體,令知苦無生,不妄受故。是知:說法名為伐苦,以眾生不知故,造罪業,遺失真性,驟外塵。揑目而生三界之華,迷頭而認六趣之影。捨真慈父,傭賃外方。背智王,覊栖他國,貧窮孤露,歷劫無依。

聞此觀心頓成,遭遇本來妙旨,拂霧瞻天。無始塵勞,猶擎湯沃雪。遂乃裂魔罥,趠欲泥,摧慢山,竭愛水。貨衣珠而大富,寧探驪頷之珠?領家藏以長榮,豈假連城之寶?可謂即凡成聖,點礫為金,轉酥酪作醍醐,變毒藥而成甘露。使寒𦦨,必死重生,萎草逢春,枯田遇雨。掘眾生之乾土,涌諸佛之智泉。抽聲聞之燋芽,結一乘之圓果。如此開示,不負前機。如解後之方,似出囊中之寶。

若不觀心,何以明三寶?以心能大覺,即是佛寶。心能軌持,即是法寶。心能和合,即是僧寶。又云:心王即是佛寶,心數即僧寶,所緣實際,無王無數,即法寶故。

若不觀心,何以了四諦?以心為苦實際,名苦諦。心性無和合,名集諦。心本寂滅,名滅諦。心本圓通,名道諦。

若不觀心,何以明三乘?以觀心空,出聲聞乘。觀心假,出菩薩乘。觀心中,出諸佛乘。故知:諸乘從心建立。所以云:「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既無五乘之法,亦無能乘之人。以離人無有法,離法無有人故。

若不觀心,何以運神通?以一心不動,遍應十方,無來去相,即是神足通。心含三世,猶如眼見,即宿命通。以自心知他心,即他心通。不以二相見,即天眼通。聲處全聞,即天耳通。了境是心,不起對執,即漏盡通。

若不觀心,何成解脫?以一心門,具足真解脫。古佛慈勅:「諸佛解脫,只令於眾生心行中求。」不於餘處求。何者?只謂眾生繫縛心,是佛解脫心。縛脫似異,心性全同。以因心成縛,因心成解。故如求火須木,求水須氷。以氷木是水火所出之源,求無不獲。

如自心,是羣生之本性,諸佛之果源。諸佛常同,眾生自異。若決定於心求之,無不成現。是知:縛脫同原,真俗無際,如今古之日照無明,過現之風皷不二動。似濫觴一滴,與四海之濕性無差;若芥孔之空,等大虗之包含靡別。

若不觀心,何明三藏?以一切教藏皆從心生。故云:「一切諸法,畢竟寂滅。心寂滅故,云究竟毗尼。」即心出律藏。一切善惡等法,唯心所持,經緯無盡,即心出經藏。觀心能研義,即心出論藏。

若不觀心,何以降四魔?以一切障難皆是心魔。故云:若阿蘭若比丘,當坐禪之時,或有異境現前,但念唯心境界,無不速滅。又云:

譬如兩木相揩,則火自生,還燒其木,火不從風出,不從水出,不從地出。其四魔者,亦復如是,皆從心生,不從外來。譬如畵師畵作形像,隨手大小。雖因緣合,有彩有板有筆,畵師不畵,不能成像。四魔如是,心堅固,便無所起。

故知:萬像雖備色等,皆是無記法門,焉能運為建立?又此六塵是鈍,不能自立,不能自名。一切能依無力,須假所依心成。今時學人,若不直下頓明自心,練行設滿三祇,終不成辦。何者?以所治之過患無邊,不能治之功德何盡。

又真俗境闊,差別門深。若一一依通,分求分解,似持螺酌海,折草量天,枉役思勞神,罔窮邊際。若能通達,悉是自心,則收法界於中,指十方於眼際。寶剎難思,教海弗待,尋而自知。諸佛無盡身雲,不動念而常見;發行而便超極地,成果而不隔初心。此是諸佛所證之門,菩薩所乘之道。

又云:言大乘者,謂是菩薩所行之路,及佛勝果。為得此故,修唯識觀,是無過失,方便正路。為此類故,顯彼方便,於諸經中,種種行相而廣說,如地水火風并持物。品類難悉,方處無邊。由此審知,自心相現。遂於諸處,捨其外相,遠離欣慼。復觀有海,喧靜無差。弃彼小途,絕大乘望,及於諸有耽著之類,觀若險,深生怖畏,正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粮,易為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遊行處,猶若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

又有頌云:

未了境唯心,起種種分別。

達境唯心,分別則不生。

既了境唯心,便捨外塵相。

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

若不觀心,何以殺六賊?從一心起,生三顛倒。一心顛倒,二見顛倒,三想顛倒。心如停賊主人,見是賊身,想如賊脚,根塵是賊媒,內外構連,劫盡家寶。見劫眼根善,聲劫耳根善,香劫鼻根善,味劫舌根善,觸劫身根善,法劫意根善。遂使法財傾竭,智藏空虗。如怨詐親,誰有知者,如或識賊,賊不能為。若了境識心,終不為外塵所侵,內結能縛。

若不入此唯心觀門,未習學之者,則情牽萬境,意起百思。投五欲旋火之輪,未曾略暇。陷五濁狴牢之處,何省暫離?塵網千重,密密而常籠意地;愛繩萬結,條條而盡繫情田。聳高阜於慢山,橫遮法界;涵長波於貪海,吞盡欲流。若蟻聚蜂攢,攀緣擾擾;如鼠偷狗竊,結構營營。八苦之𦦨長燒,二死之河恒沒。

迷現量而失自心體,逐比非而妄認外塵。終日將心取心,以幻幻。似狗齩枯骨,自嚥其津;如象鼻取水,還沐體。必無前境,而作對治。自從受身含識來,居三界塵勞之內。猶熱病見鬼,於非怨處認怨;若翳眼生華,向無愛中起愛。妄出妄歿,空是空非,都不覺知,莫能暫察。今更不信,復待何時?

然一切眾生,雖具佛性,若不開導,似有如無。應須勸發圓修,普令成其法器。故云:譬如琵琶方響,雖有妙音,若無妙指,則不能發。是以樂蘊奇音,指妙而宮商應節;人懷覺性,智巧而動用宜真。故須速入此觀心門,何往不從,無求不利,照之如鏡,何法而不明?歸之如海,何以而不入?千年闇室,破之唯一燈。無始塵勞,照之唯一觀。

如云:

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商人通估,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不遠,利在前也。漁人入海,海水百仞,衝波迸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

此乃世間勤苦,求利之志耳。斯乃求世寶,資業身,增生死,背菩提,尚能殞命亡軀,捍勞忍苦,志求不退。

如或堅求至道,曉夕忘疲,不向外求,虗襟澄慮,密室靜坐,端拱寧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無不獲。況道在心,信無不得矣。此乃求覺寶,養法身,生死,成菩提,匪勞神,不動念,靡足,焉用功,自然冥契耳。

若不觀心,何以辯染淨?以真心不守自性,隨惡緣而成染,隨善緣而成淨。當隨緣時,不失自心本性。又染淨相待,真妄互熏。隨緣似生,俱無自體。故云:見垢實性,即無淨相。

若不觀心,何達二諦?以心真如門即真諦,心生滅門即俗諦。此二諦俱能生一切法故。又心成三諦者,以有心也,一切法,即是有諦;心無也,一切法無,即是無諦;有無不二,即是中道第一義諦,乃至一實諦,無諦,及百法,八諦,華嚴十諦,皆是一心體用,開合不同故。

若不觀心,何以和光?若凡聖各別,不得名和;心體離念,不得眾生相。法界即我,我即法界,名和。故知:若歸一心,有何差別?無一法而不順,能成孝義之門;無一念而不和,盡為無諍之道。遂得法國土,無一境而不降;靜佛邊疆,絕一塵而作亂。定父子於今日,唯我家風;會天性於此時,更無異種。可謂蘭出蘭葉,檀出檀枝,海湧千波,千波即海矣。

如有頌言:

一身及無量,燃火及霪雨。

心心體不異,故說是心。

心中但是心,心無而生。

種種色形相,所見唯是心。

既達斯宗,名為復本,性雖本具,道假人弘。然後定慧更修,等持互顯。則智非禪,無以發其照;禪非智,無以窮其幽。

斯乃海之迅航,燭宗門之皎日,昇第一義天之兩翼,駕大白牛車之二輪。散妄亂而似風吹雲,破愚闇而日照世,動邪見之深,拔無明之厚根。為大覺海之陰陽,作寶華王之父母。俻一乘之基地,堅萬行之垣墻。

是以今時自理未通,仍乖習學,似牛羊眼,罔辯方隅。同愚癡心,不分菽麥。智燈既闇,定水全枯。綆短而不勾深泉,翅弱而不能遠翥。唯堅我執,成萬有之瘡疣。偏起著心,作四魔之根蒂。境飃識𦦨,燒盡善根,業動心風,吹殘白業。著嗔魑魅之鬼趣,墮癡羅剎之網中,被貪愛王之拘留,遭魔怨主之役。誰能暫省,傚此圓修?

歷千佛而不,炷萬燈而莫曙。嗟乎人身易失,佛世難逢,虗度時光,空喪天日。如有頌言:

盲龜浮木孔,時時猶可值。

人一失命根,億劫復難是。

海水深廣大,三百三十六。

一針投海底,求之尚可得。

設或有慕道,又多是妄求,唯意解情思,並是隨言徇義,俱不見性,盡隨依通。如携兔角之弓,駕龜毛之箭,以無手之者,擬射碎須彌之山。似傾壓沙之油,點無煙之火,貯漏巵之內。欲照破圍之陰,徒役狂心,無有是處。

如今但直了斯旨,知解自銷,反爾忘緣,然無寄。如有頌言:「若人見般若,論義心皆絕。猶如日出時,朝露。」可謂施微功而獲大果,少學而齊上賢。圓萬德於少成,促三祇於一念。似戰士受輪王之寶,同長者得摩尼之珠,應用無窮,自他兼利。

若不觀心,何以稱富?故云:大富無過知足。何者?以一心具足萬行,更無心外法可求。是以悟心得道之人,懷抱曠然,大忘天下。如云:「金剛寶藏無有缺減。」是以身中表一相,含無邊功德之門,眉間放一毫,照一萬八千世界。此寶無價,不遠當人,求之無形,用之無盡也。

所以云:

夫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識物靈照,內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乃至其寶也,奐奐煌煌,朗照十方,隱寂無無,物圓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奇特無根,妙用常存,眴目不見,側耳不聞。

若不觀心,何以稱貴?以道在即貴故。綿密難見,隱顯如神,五目難覩其容,二聽不聞其響,迎之不見其前,隨之弗得其後。提實相印,作物外之宗師;入真如門,紹法王之嫡子。得法國土,處萬有尊,巍巍堂堂,三界獨步。聖歸命,無一事而不賓。眾哲投成,無一塵而不伏。故云:自從識得此明珠,釋梵輪王俱不要。

若不觀心,皆成疎外。所以天下至親,無過於心。故偈云:「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又云:「我與為親,智者善調心,則得生善趣。」若心外有見,則二法生,二則成疎,念念違背。若得一則無諍,得一則宜宗。是以十方諸佛,常正念無二之法。

云:「一即是心,心即是一。無一別心,無心別一。一切諸法,平等一味。一相無相,作一種光明心地之海。」如是則自他無對,能所不生,念念冥真,心心合道。如有頌言:乃至有所立,一切皆錯亂。若見唯自心,是則無違諍。又如頌言:

身資生住持,若如夢中生

應有二種心,而心無二相。

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觸,

如心不自見,其事亦如是。

若入此觀門,內外皆成法眷屬,眾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理性相關。故稱如來,為世間之父,一切眾生,為諸佛子。約自證法,則禪定為父,般若為母,而生真淨法身。若利他法,則方便為父,慈悲為母,而生應化佛身。

故云: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波羅蜜為乳母,尸羅波羅蜜為養母,忍辱波羅蜜為嚴具,精進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浣濯人,善知識為教授師,一切菩為伴侶,一切善法為親屬,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善法為家處,得諸忍法為家族,大願現前為家教。以清淨智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勤修不斷大乘為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繫菩薩為王太子,成就廣大真實菩提為淨家族。此是自心出世法屬。

若心生世間親眷,則無明為父,貪愛為母,六根為男,六塵為女,識為媒嫁,出生無量煩惱子孫。則以三界為家,四趣為路,我慢為墻壍,妄執為門庭,疑悔為親,顛倒為侶,邪見為導,謬解為師,駕六入之舟船,入輪迴之障海,住五蘊之窟宅,九結之煩籠。乃至用業為田,癡為種子,貪愛為水,澆名色芽,發起無量無邊生死之果。

故云:「有念即生死,無念即泥矣。」故知:八萬四千法門,一切真俗之境,皆從心所現,心為所現,法為能現。心為主,法為伴,能所相攝,主伴更資,隱顯俱心,卷舒唯識。

若不觀心,皆成倒。以心外見法,名為;理外別求,名為倒。凡夫常等四倒,聲聞無常等四倒,乃至九十六種外道等,皆為不了自心,盡成迷倒。以心為境,迷自作他,豈非倒耶?然既不取境,亦不可滅,以境自虗,因心執有。若著境,若滅法,二俱成倒。如有頌言:

覺但是內心,不滅於外法。

轉虗妄分別,即是中道法。

唯心無可見,離於心不生。

即是中道法,我及諸佛說。

是以本師引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五眼所見,一心所知。示此於無量劫來,求得此信之法。自覺聖智,親證法門。凡聖同倫,一際平等。以外道見隔,眾生業遮,菩薩執權,二乘取證,俱不明達,盡昧圓常。若逝多林中,眇目聲聞,罔覩華嚴之佛事;似恒河岸上,針喉餓鬼,不見清淨之波瀾。如大富盲兒,處寶藏而不知不見;猶業貧之士,遇珠珍而變作毒蛇。空負性靈甘絕分,而猶爛自樂。

捨本逐末同𧏙蜋,而逐塊虗行。不偶斯文,一生空過。普勸後學,莫擲光陰,可以佩荷書紳,可以驚嗟刻骨。非施功力,即凡心而見佛心,不動塵勞;當肉眼而開法眼。如千秋之夢,一覺頓惺;似九五之尊,凡庸直受。今得聞此重重委曲真實之談,若更不肯信入此總持觀心法門,謂之大失。

故云:若不觀心,設勤苦修行,即是天魔外道眷屬,為彼之所驅馳,方處三界牢獄。設求出者,必墮二乘三惡道坑,自斷法身慧命,誅滅菩提眷屬,是破佛法國土大乘之家。凡所施為,皆無觀慧,雖身出家,而心不入道;雖披染服,未挂大乘之衣。

是含識界中,從無始際來,內為五蔭,外為六塵所梏。觸途現境,寓目生情。如獼猴而五處俱黏,類𧉑𬟼而諸塵盡泊。所以見不超於色界,聽不出於聲塵。若投網之魚,猶處籠之鳥,進退俱阻。𦍞羊之觸藩,驚懼齊臨;似乳鷰之窠幕,常居恐畏之世。長受苦惱之身,但了一心,無相自顯。六趣狴牢,五欲籠檻,自然超,出必由戶,莫不因斯道矣。故云:「六道羣蒙,自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故知:「無明妄風,皷心海而易動;本覺真性,夢長夜而難惺。」遍境提宗,盈懷而弗悟;觸途示道,目擊而罔知。似美玉投泥,自埋高價;如真金混礫,枉匿光輝。是以祖師特地西來,諸佛驚入火宅,令知塵是識,了物即宗。無始元因心迷,今日還從心悟。如因地而倒,復從地而起身。因方故迷,還因方而悟道。

是知:心非迷悟,迷悟是心。既達本心,鑒同千日,湛然寂照。非從境生,含虗任緣,未嘗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無蹤,卷之無迹。如澄潭瑩野,明鏡懸空,萬像森羅,奐然明白,不入,無住無依。斯則千聖冥歸,萬靈交會,佛佛授手,祖祖相傳,遂即揚性起功德之門,頓具真如相用。

似磨鏡,如瑩神珠。光徹十方,影透法界。則一切眾生,莫不承我恩力;十方諸佛,莫不賴我威光。不為延促之所拘,豈令大小之能轉?便能隨緣應跡,赴感侚機,不動道場,分身法界。常在此,而恒在彼,不居方,而不離方。

入此觀門,自在如是。會差別之迹,徹平等之原。如金剛山,純現金光;似師子王,師子圍繞,猶摩梨之山內,盡出栴檀;若諸天入雜林,更無優劣,比須彌南面,靡現珠形;如金沙大河,無復迴曲。況識一火,是熱則天下火皆熱;知蜜能甜,例一切蜜盡甜。

如有頌言:「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見有種種?又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慮不畢?可謂頓入究竟無餘。則能息遊心,坐參知識,言語斷,心行滅矣。若開菩提路,妙旨難量;截煩惱門,殊功莫敵。如金剛之斧,欲擬皆空。等無翳之日光,所臨俱朗,等養由駕箭,一一啼猿。同香象渡河,步步到底。比好堅之樹,出過羣林;似頻伽鳥聲,超餘音韻。直下得力。如師子就人;一鎚便成,猶王之寶器。

若海水蕩無不盡,猶劫火燒無有餘。將師子為琴絃,一奏而眾音斷絕;以善見藥而治病,纔服萬病咸銷。如那羅箭之功,勢穿皷;金剛之力,擬碎金山。遇斯法,應須自慶。此是精實之義,絕妙之宗。牽衣而縷縷俱來,提綱而孔孔皆正。照中為晨旭之照,珠中為摩尼之珠,華中為青蓮之華,瑞中為優鉢之瑞,可謂「大中大,圓中圓,真中真,妙中妙。」

根本法輪之內,更處其心。生在金輪種中,復為嫡子。以少方便,疾同菩薩。似觀經尺鏡中,現千里之影;如窺牖隙之內,見無際之空。囊括智源,一生參學事畢;冠戴行海,出世大事功終。其由溺巨海而遇芳舟,長空而乘靈。開藏取寶,剖蚌得珠。慧月入懷,靈丹在握。則萬邪莫迴其致,千聖靡易其儀。說此法門,甚為希有。

如一手接四天下之雨,藕絲懸須彌之峯。蚊脚登山,石筏渡海,以難信故,罕遇其機。若了達之人,如明識歸家道路;當信入之者,頓知正宗。此觀心一門,無邊妙義,或得手擎頂戴,口誦心思,目矚耳聞,意緣念想,則熏于識,染于神,發其機,繼其種,不可輕慢,自起障心。

如不信法華一乘是成佛門,則身心狂亂;不識涅槃三寶是常住法,則唇口乾。以不識不信故,捨背內心,馳求外境。如遺真金拾礫,弃大海存漚,執魚目為珠,掬水泡作寶,是以背心求道者,譬如癡賊,弃捨金寶,擔負瓦礫,此之謂也。既不識真寶,便成謗心;則解背圓詮,謬說般若。罔知乳之正色,唯談鵠雪;不辯象之真體,空述秤箕。似入雜之金,同添水之乳。全埋意地,不出蔭城。今時學人,例皆如此。

是知實相之教,真訓之言,於無量國中,尚不聞名字。設或遭遇,深計曩緣,若不聞說自心,焉知如是奇特?始悟不鏡方寸,辜負平生。如云:「帝網未張,千瓔焉覿,宏綱忽舉,萬目自開。」且如范賤萬畝之田,以貴人片說;楚莊輕千之國,而重申叔一言。古人求法,尚立雪幽庭。聞教則輸金若市,乃剜身打髓,入火投巖,盡為求聞於未聞,悟於未悟。一句超於百億,一言證於菩提。此非少緣,須生兢慎矣。

故云:「知色心空,得佛何難?」又云:須臾聞之,即得究竟菩提故。若能如是悟解,則境智俱閑。然後畢故而不造新,隨緣而常合道。無依如水月,不繫若虗舟。以虗空為心,匪嶮𡾟於時俗;用法界為量,寧隕於世途。意無所緣,不馳驅於境界;心無所寄,豈適莫於區?遂得逆順竝行,怨親普救,善惡同化,利鈍咸收,理事齊觀,權實雙用。乘戒兼急,正助相資,修性互成,體用周俻。

如萬善同歸頌云:

  菩提無發而發,  佛道無求故成,
  妙用無行而行,  真智無作而作。
  悲悟其同體,  行慈深入無緣。
  無所捨而行檀,  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  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  禪定知心無住。
  鑒無身而具相,  證無而談詮,
  建立水月道場,  嚴性空世界。
  羅幻化供具,  供養影響如來,
  懺悔罪性本空,  勸請法身常住。
  迴向了無所得,  隨喜福等真如,
  讚歎彼我虗玄,  發願能使平等。
  禮拜影現法會,  行道步躡真空,
  焚香妙達無生,  誦經深通實相。
  散華顯諸無著,  彈指以表去塵,
  施為谷響度門,  修習空華萬行。
  深入緣生性海,  常遊如幻法門,
  誓斷無染塵勞,  願生唯心淨土。
  履踐實際理地,  出入無得觀門,
  降伏像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  同證寂滅菩提。

一卷

治曆五年正月二十三日酉時□書寫了



【典籍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65 冊 No. 1290《觀心玄樞》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2-03-30,更新日期:2020-07-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所編輯
【資料說明】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黃繹勳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版權宣告】詳細說明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