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十牛圖解說-(2)--- (10之6)

 禪宗十牛圖解說(106)

             --第六圖 騎牛歸家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這個家本來是空無的,第五圖是用繩索、鞭子來訓練這一頭野牛,因為開發出您的自性以後,隨伴著一個野性的,是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習氣毛病還在,都要大費周章地調理,把一切的習氣毛病能夠推翻斷盡,才能夠騎牛歸家,它才會順從您,這個是要花費很大的精神和心力,有的時間要花很長。雖然是短短的十個圖,在第五圖的牧牛階段,所花的時間最長,需要好幾年,也有一、二十年的,等到能夠騎牛歸家,大概已經知道佛法是在講什麼,也大略已經了知了。

 

序言

序曰:「干戈已罷,得失還無。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橫身牛上,目視雲霄。呼喚不回,撈籠不住。」

「干戈已罷,得失還無。」

我們的習氣毛病,它深深的種植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您說有,但是沒有對境的時候,它好像又沒有,當有因緣來的時候,它就趁這個機會顯現出來,您才知道:我原來還有這個習氣毛病,還有這個執著。所以要把它調理,這就是對心的戰鬥,是要大動干戈的。它不聽,您要它順伏、馴服,這中間就有很多的戰鬥發生,如果習氣比較重的,干戈的時間與程度就會越大;習氣比較淡薄的,能夠以菩提自性的清淨心照破它、觀破它,不隨它的業緣轉,干戈的程度就比較少。因此這在牧牛的階段,多少都是要大動干戈的。

每 個人修行也不是都那麼順的,除了有外在的冤親債主要去對付以外,對內心的這種習氣也要很用心的去擺平,而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大動干戈,得到的是什麼?也沒得到什麼,如果有所得,那是走錯路了。

因為我們自性清淨,本來是空無沒有什麼的,所以這中間還有一個可以得到的東西,那就不是您自己的,譬如在《楞嚴經》裡面所講的色陰魔相、受陰魔相,甚至於想陰魔相,不管根與心所產生的一些神通力量都不是您的,如果還執著在這些,可能就會迷失掉的!因此修得清淨心的境界時,也沒有得到什麼;那又有失去什麼呢?嚴格講起來,也沒有失去什麼,習氣毛病本來就不是您的,所養成的一切個性、見解、執著,這些本來也都不是您的,只是經薰習變成您的一種習氣,本來不是您的東西,現在把它丟掉了,也是沒失去什麼。而在這一頭牛被您調伏以後,得失都沒有了,在這個時候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怡然自得、了無罣礙。

「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

又譬如在這個時候,行者具有的一種神通力量,可以預知很多事情,在此時,由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尚未調伏之故,也就容易抓著所悟知的這些事情在煩惱、放不開。然而到這個時候,因為這一頭野牛被您馴服以後,已經能夠充分的掌握它、控制它,人、牛兩者之間,就能夠搭配得挺好,而習氣毛病沒有,也就會無所謂了。所以,此時這頭馴服的牛,能與自心覺知搭配無礙,生活起來就會非常的自在,也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唱樵子之村歌,吹兒童之野曲,這表示水火交融在一起,沒有什麼罣礙的。我們以前為什麼會生活在那麼痛苦的深淵之中?都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毛病掛帥,而沒有辦法讓我們的自性去應一切緣,去轉一切境界,現在已經漸漸除去習氣毛病,野牛也就變成非常馴從的牛,自然就清淨合流,不必再戰鬥了,也都現起歌舞昇平的樣子;在一般的生活上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戰鬥、沒有戰爭,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載歌載舞、逍遙自在。這跟我們自性是一樣的,它清淨以後,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罣礙了,在這個時候就會覺得很悠閒,不必再費心地去管這一頭野牛了。

「橫身牛上,目視雲霄。」

第六圖是這個人橫跨在牛背上,當然是已經能駕馭著這一頭牛了,而這一頭牛神通廣大,它想做什麼就能夠成就什麼,這在《楞嚴經》裏面的想陰魔相中,您都可以去體會。而這個人橫身在牛上,目視雲霄,眼睛往上看,不必再費心地去低下照顧這一頭牛,它也不會走錯路,不會再貪戀芳叢,它已經很乖順,該怎麼做,它就會怎麼做,不會迷惘的。

「呼喚不回,撈籠不住。」

過去種種誘惑的因緣,這個時候,如果再走過來誘惑它,它也不會回應,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在此已經斷盡,貪、瞋、癡、慢、疑等種種的毛病,即使有因緣再次地誘惑著它,它也不會起心相應,所以說呼喚不回。修行者這個時候,很自在、很優閒地眼睛看著天上的雲霄,也不怕它會走錯路,因為它已經達到了這個境界,種種的因緣誘惑不了它,呼喚不回。

撈籠不住,「撈籠」可以說是一種輪迴的根本,「不住」是能夠超越三界,這個三界就像是我們的牢籠一樣,您做一切因就有一切的果,做色界的因,就有色界的果報,種了無色界的因,就有無色界的果報,這些都是三界內的福報,您做了以後,就會感召而去受生。等到這一頭牛讓您訓練到清淨以後,超越三界了,要抓住在這三界中是不容易的,它能夠自在不會陷入在這三界裡面。

所以從這個序我們可以知道,干戈之間的驚天動地,所得到是什麼?實際上是都沒有,只有恢復到我們原來清淨的自體了,不必再花心緒在這一頭野牛身上,因為它的習氣已經滅盡了,它覺悟的自性已經抬頭,不必再操心地去看管它,它可以超越三界,而不受世間上一切因緣所迷惑的。接著我們看頌曰:

 

三、頌言解釋

cow6.gif (5905 bytes)

頌曰:
「騎牛迤邐欲還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第六圖   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

迤邐就是玩耍之意,有一點像泰國話的發音「哆累」,「哆累」也是玩耍的意思。在我們的國語很難出現這個字詞,也就是騎著牛很優閒地去玩耍,不急不徐,一邊走一邊玩,然後回到家來了。

「羌笛聲聲送晚霞」

這在描寫北邊的姜族,他們所喜歡吹的笛子,一聲一聲幽雅地,在夕陽之下吹送著,非常的自在,也是在讚嘆夕陽、彩虹、雲霞的綺麗,在這樣美麗的風光中,吹笛者心情是非常的愉悅,面對著晚霞,優雅的笛聲、優閒的人們,一切是那麼地祥和、自在。所以騎著這一頭自性的牛,要回到我們本是空無的家,用這個自然的笛聲來歌頌外在的自然界,沒有什麼特別,太陽的起落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現象,沒有一些怪力亂神的神通,只是証到這頭野牛清淨以後,也沒有什麼特別,如上面所說的得失還無。

「一拍一歌無限意」

這個人騎在牛背上,一個節拍、一個節拍地唱著歌曲,聽起來是密意連綿!一拍一歌之間,自然去感受與體會自然界之現象。在沒有清淨以前,還不認識您的自性,等到清淨以後,它可以跟您搭配的很好,也就是說您也可以跟它配合起來,而我們覺知的體性,本來就可以了知一切境界,知境後能自在無礙,正是佛性的顯露。

我今天聽到一個廣播說,美國的一個科學家,研究眼睛看東西的問題,他所研究的結果是:眼睛不能看東西,是大腦在看東西。其實,我們大腦看東西也只是看所有世界裡面的一個邊緣,一點點而已,但是這一篇報告用來印證與闡釋佛法,就很不簡單了。我們佛性的大圓鏡智,本來就是能夠看所有的十方虛空,所有的一切境界及十二類眾生,待我們的煩惱障、所知障沒有了,它就能夠鑑照時空都不受限制的世界,這就是大圓鏡智。

如果用我們的大腦去看的話,也只是看世界是那麼大之中的一點點邊緣而已,所以眼晴是不能看東西的,就像照相機的鏡頭一樣,只是照個物像而已,要認知這個境界就是底片,而這個底片並不是照相機鏡頭的框框而已,是能現十方世界的一切在他的心中,這就是佛的境界。釋迦牟尼佛修證到大圓鏡智,過去、未來都沒有時間的限制,虛空沒有空間的限制,其實這種智慧我們本來都具足的,但因妄執而不見了。

除盡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以後,慢慢地學習要認知它,要配合它,不要自我主張,很多事情您不出主意,大圓鏡智它可以明辨、鑑照得清清楚楚的,不要急躁,一急躁就不能夠一拍一歌無限意,會急躁就表示還有習氣,這個習氣還是沒有斷盡,所以習氣沒有斷盡,習氣它就會掛帥,它會要當老大。

這在經過您的牧牛,徹底的摧毀一切的執著以後,我們的佛性慢慢地就會抬頭,佛性包括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修證到大圓鏡智,就是佛的境界,接下來成所作智就是神通變化的範圍,大圓鏡智只有靜態的鑑照,能夠鑑照一切境界,這不是神通,是心鏡的功能;真正的神通是由成所作智發起,成所作智利用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五識,能夠產生神變,您想顯現什麼境界?它就能顯現什麼境界出來,所謂的「無中生有」,從空中化有,從有中化空。後面這兩個智慧,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夠做到的,但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要知道的,也許無始劫以後,能夠修證到佛性時,我們也有這個境界的。

現在這一頭野牛把它調伏以後,要學習跟它一拍一歌成無限意,無限意就是從冥冥之中去體會,互相深深致意,不是用講的。我們修佛法知道佛性以後,很難用語言敘講,如果有起心動念,那就不對了。譬如有個心念來,您讀到了這個心念,懂得一些事情後有所動作,那已經不是您的佛性。佛性是言語道斷,不能夠用嘴巴去講的,要用心的感通、心的感知。而把野性調伏以後,習氣沒有了,您就能夠體會這個一拍一歌無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真正地認識自性本來的樣子以後,這個才是所謂的知音,知音就不必要用語言、文字,不必要擠眉弄眼地作記號、作暗號的,因為既然是知音就用心去感通,互相的了知、體會它要做什麼、知道什麼,言語道斷。以上是一種騎牛歸家的描述,接著看解說:

 

四、解說

「行者面對著種種妄想、習氣、毛病,使用種種功用行以調伏之,終究使這頭野牛漸漸馴伏而願聽命於主人。行者修證到牛性所具有之覺知,慢慢能趨於淡薄,不再隨緣相應,自在之本性漸顯。此時行者已可騎於馴服牛之背上,雙手奏笛,悠閑自得,踏步還回本來的家。行者開悟後之種種功用行,至此已漸可不用,與妄想、習氣干戈後之祥和蜜意油然而生,終究將回復自己本來面目矣。和曰:「萬法生滅是他家,不即不離性自霞。惺惺相惜秘密意,心有靈犀通伯牙。」

「行者面對著種種妄想、習氣、毛病,使用種種功用行以調伏之,終究使這頭野牛漸漸馴伏而願聽命於主人。」

因為行者在心沒有清淨以前都是要學習的,學習認識佛性以外,還要把以前的習氣毛病都給斷盡,各種方法都可以用,有的誦經、有的觀照心的意念、有的打坐、、,不管用什麼方法,將養這個自性與妄想習氣這兩個部分,都是所謂的功用行。因為有習氣才要用方法來對治它,如果習氣都沒有了,也就沒有所謂的佛法要用,也產生不了作用,所以大德們說:「佛說一切法,唯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清淨了就毋用一切法。

現在剛好處在斷與不斷之間,我們還是要用所謂的功用行來調伏妄習,終究使這一頭野牛漸漸的馴伏而願意聽命主人,雖然所譬喻的是一頭牛與一個主人,但是要搞清楚的是,主人就是我們的覺性,野牛就是我們的習氣,這二者是一而二、二為一的東西,是沒有分別的。雖然十牛圖所畫的是一個人、一頭牛,其實這兩者是共通的,所表述的是同樣一個東西,為了說明方便,所以總是有一個人、一頭牛。到第八圖的時候,只有一個圓圈什麼都沒有,人也忘了、牛也忘了,人牛都不見也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回到老家,真正悟到自性就是這樣子,在這裏所講野牛的部分就是代表我們的習氣,這位幸福的主人翁,就代表我們的覺知。

行者修證到牛性所具有之覺知,慢慢能趨於淡薄,不再隨緣相應,自在之本性漸顯。我們的這一頭牛除了野性以外,還有一個覺知的神通力量,這個覺知的神通力量,一般人在中陰的時候,是感召一切境而去受生的,現在修到這個階段,也就是等於提早讓覺知現出來,它也同樣可以感召很多的境界,但是要慢慢地讓它不要那麼敏感,要慢慢的淡泊下來,這就是我們要修空觀的時候。

這一期我們在網路上講十八種空,《大般若經》裡面所講的十八種空,從字義上逐一的去解釋,為什麼要修「空」?「空」有種種不同的認知,如果用大乘佛法或禪宗來講「一切法皆空」,一句話就完了,那《大般若經》為什麼要分別十八種來闡述什麼叫做空?當然其中又有不同的境界。

要修空觀,就是要讓覺知的敏感度降低,在還沒有解脫以前,不要那麼地敏感,要慢慢地淡薄,不然十方一切因緣那麼的多,動不動就去感召了,如何能夠解脫?所以要先修到空以後,才能夠對一切跟您有因緣的,慢慢地感召懸絕,不去相應,我們修行的緊要關頭就是在這裡,如果沒有做到感召懸絕,把業緣懸空,沒有把它斷絕掉的話,這補特伽羅的中陰身,還是很敏感的,有覺知而且非常的銳利,無所不應,那時您不是就跟一般的凡夫一樣,還是要去受生的!因此這就是要使它慢慢地不那麼的敏感。

禪宗祖師大德們,他們的行為就可以用來認知一個修行的層次,譬如說您不問他,他不回答您,不管覺知的本心知不知道,如果剛開始知道,但是他能夠讓覺知的心,慢慢地淡薄不再那麼敏感,他不會主動說明體知之事。如此,您問他話,他才回答;您不問,他不會答。禪宗行者公案裡,是從參訪中問答彙集而來的。參訪的人提出問題,禪師才回答,禪師不主動的去了知很多的境界,有太多的人、事、物了,在每一個世界裏面的芸芸眾生那麼多,哪一個跟您沒有因緣的?多少都有因緣的,所以要求得解脫就要修空觀,然後慢慢地能夠趨於淡薄,不再隨緣相應。

在受陰魔相、想陰魔相之間,也許隨時隨地可以跟一切因緣相應,然後神通歷歷,好像很不得了,到最後您的感召力量越來越淡薄,什麼事情都不管,越是不管事情,佛性清淨自性才會慢慢地顯現出來,本性才漸漸地顯露。

此時行者已可騎於馴服牛之背上,雙手奏笛,悠閑自得,踏步還回本來的家---空而無礙。主人翁到這個時候才認知這一頭牛的本來,能夠認知它也就能夠輕易地駕馭著它,也因為它不會那麼隨便地去攀緣,所以才能夠好好地控制它,騎於馴服牛之背上,雙手奏笛,悠閑自得。干戈、戰鬥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有時候還會懷念那一段時光,非常的熱鬧,好像神通無量,現在越修行越平淡了,越平淡越能夠悠遊自得的,也才能夠得到解脫的智慧。

我們看外面很多的修行人,一生好像叱吒風雲一樣的,隨時都在風風雨雨之中,那是沒有走過來,若走過來時,高潮也就趨於平淡。所以祖師大德們常常講修行就是要入聖,然後要回凡,回凡就是歸於平淡。入聖的過程之間當然是很熱鬧的,其覺知歷歷、無所不知、無所不黏,但因為您的修空,空掉一切法,才能夠證得一切法不黏,諸法黏不住您,一切因緣要怎麼黏都黏不住您,這樣才有一點解脫的境界。這個時候牛被您馴伏以後,騎在牛背上面,雙手奏著笛子,悠閑自得,踏步還回本來的家---空巢,本來的家就是空無的家,是沒有一個家的家。

「行者開悟後之種種功用行,至此已漸可不用,與妄想、習氣干戈後之祥和蜜意油然而生,終究將回復自己本來面目矣。」

剛開始的時候,誦經、拜懺、禮佛、懺悔,甚至於觀照您的心念,對人、事、物的反應等等的八萬四千法門,好像都用過,到這個時候,野牛馴服了,習氣毛病沒有了,對一切境都不反應了,那還有什麼用功法的?只吃飯睡覺,沒有一法可用,至此已漸可不用種種功用行了。

與妄想、習氣干戈後之祥和蜜意油然而生,終究將回復自己本來面目矣。在這個修行過程之間,不是只有內在的妄想習氣,還有很多的冤親債主在製造一切境界,使得您生起妄想習氣相應,產生煩惱,或者迷失自性。這個也得用種種的法門來對治,在干戈之後的祥和蜜意,只有清淨的自性與覺知的本心這兩個心,能夠產生惺忪相惜,這個時候終究將回復自己本來面目矣!不要被文字相所迷惑,本來面目是怎麼樣?是沒有一個面目的面目,是空無、無相的清淨,如果錯認本來面目有一個面目,那就是還執著一個有相,沒有的!因此要認知自性它是一個覺知,但沒有一切相的執著。

 

伍、和頌解釋

「萬法生滅是他家,不即不離性自霞。惺惺相惜秘密意,心有靈犀通伯牙。」

「萬法生滅是他家,不即不離性自霞。」

我們這一頭野牛還沒有清淨以前,它執著一切法,一切法都有生、有滅,這不是我本來的家,這是它的家。不即不離性自霞,如果面對一切因緣法、生滅法,而不去執著它,就能夠悠然自得。不即的「即」,是執著之意,不離的「離」是逃避之意,不執著、不逃避,那自性面對一切境就能夠悠然自得。

我們修行到一個境界,要做到不即不離,那就是清淨的自性本來對境界的狀態,沒有一個習氣,說這個我喜歡,我想據為己有。或者是對這個境界產生厭惡的心,我討厭、我想逃避、走開,不管是即或離這都是不對的。

也許我們看到佛像,非常喜歡佛像的莊嚴,那就已經是即了,執著佛像的美好,馬上一醒過來:「不對!我不能執著那個相。」這個念頭一起也是不對的,這叫做離了,所以您覺得「不對!我執著那個境界。」這個就是離,而有這個念頭生起來的時候也是不對的,要不離,執著也不對,要不即不離。這麼說要怎麼做呢?佛像起來自起來,我看著它,佛像滅自滅,他自生自滅跟我都沒有關係,要做到這樣子,才有點消息。另外換一個譬喻來說,有一個魔鬼的像起來,不能夠馬上閉著眼睛不看,閉著眼睛就是要離了,害怕或者是不喜歡才要離,這個也是不對,所以我們面對一切境界,知道它是生滅法,要練到對一切法都不即不離,自性自然就非常地自在無礙。

「惺惺相惜秘密意」

能夠做到自性(佛性)面對一切因緣,起一切生滅法時,自己可以定住,而能夠處在不即不離的狀態時,其實已經認識了您的本性。認知以後,如同一位知心的朋友,互相的惺惺相惜,得到知音一樣,更何況是認知了您的自性,這中間還含著很多的神秘,它的濃情蜜意以外還有一種秘密的,不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述說的一種意境。您會用它,就可以行菩薩道做很多的事情;您不會用它,就是還沒有把這一頭牛訓練、調伏得清淨,所以就沒有這種惺惺相惜秘密意的狀況產生。

「心有靈犀通伯牙。」

我們自性清淨以後,它本來就可以了知很多的因緣、境界,您與它之間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時候,除能夠生活無礙以外,隨著因緣還有很多的事情,可以依您的心通力的感知而去做事情,所以知音在於互相的認知,才能夠不迷於境,而隨意起靈通變化。



 禪宗十牛圖解說(107)

             --第七圖 忘牛存人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回到老家以後,忘牛存人,牛是我們覺知的佛性,為什麼我們會知道它?因為有一個不清淨的部分、心態,才會感知有一個覺知的佛性存在。修到初禪的時候,有一個覺知的心可用來觀照妄想,如果沒有妄想,這個覺知的心也沒有,這就是您的覺性已經慢慢地融入思想、腦筋裡面去,牛當然不見了。

我們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是盡量把妄想心與佛性分離,用我的佛性來觀照我的妄想、來修心。修清淨以後,這個覺知又回到與起心動念的當下在一起,又合而為一。所以,修行的第一個階段是一個心,您的心就是妄想心,修到初禪的境界就有兩個心,慢慢地擴展到有八個心,您都可以了知,到最後心清淨以後,又回到一個心,要把覺知的心也忘掉了,所以這個圖叫忘牛存人,就是覺性不見了,這個人的習氣毛病已經沒有了。這時候的人已經不是一般的人,他的思想、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不會有黑業,做的都是白業。在第七圖的時候,首先要忘掉覺知的心,還存一個人,而到第八圖的時候人也不見了。

忘牛存人首先要把覺知的心性,放在人的思想、腦筋、意識心裡面去,慢慢地會覺得「即心即佛」,牛都不見了,但是人的心還在,所以人的起心動念都是佛心的反應,也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這個心不是一般凡夫的心。修行回到清淨心識以後,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則都是覺悟的感知一切境所起的念,這就是所謂「法爾」現象。

法爾現象是修行到心清淨以後,自性可以感知過去、未來一切因緣境界,人家問什麼就講什麼,不必要用神通力去觀,會有自然流露出來的話語,也就是這個樣子。因此祖師大德嵩嶽元珪禪師說:「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法。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神通?據這位大德所說釋迦牟尼佛沒有神通,但是釋尊對一切法的生起,卻都是法爾的現象,所宣說的自然都是真理,很自然地流露不假其他,所以我們對這個覺悟的心,要慢慢地淡薄它、把它淡忘掉,最後存人,就是這個第七圖的忘牛存人。

 

二、序言解說

序曰:「法無二法,牛目為宗,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如金出礦,似月離雲,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法無二法,牛目為宗,」

如果法有二種以上的法就不是佛法,佛法只有一個,故叫做不二法門。我們在寺廟牌樓常常可以看到的不二門,要進入佛法的大門,只有一條路,也就是只有一個門,沒有第二個門,叫做不二法們。佛法也是一樣,要修到真正的佛法,要修大乘的佛法,沒有兩種法只有一個,是修無為法。

牛是我們的體性,牛目是表體性有能見的眼睛一樣,它的作用是無所不看,無所不照,不管用什麼名詞來解釋,現在以牛代表我們的佛性。另外也有以兔子來比喻作不同的名稱,亦即以種種的佛法來闡釋這些現象,而牛目為宗與用蹄兔作比喻是不同的異名而已。

「喻蹄兔之異名,顯筌魚之差別。」

牛目本示體性,但光牛目僅示佛性之本,未示佛性之用。若也以蹄兔來述說佛性性用之一面,則牛目、蹄兔並無二致,全在指說佛性本來功能。我們知道佛有「空」的一面,也有「不空」能應萬種緣的一面。若再以筌、魚來做說明,筌就是我們要裝魚的漁籠袋子,魚是要放在筌裡面的,魚是所獲得的漁獲,筌、魚二者有什麼差別呢?佛法有一個主,我們常常所講說的體性,還有體性之外的現象,這兩種之間是不同的,體性就如筌一樣,可以裝很多的魚,魚只是我們筌裡面的一條。如果我們的體性以空來做比喻的時候,空中可以出一切的現象,這就有差別現象,而筌裡面的魚有大魚、小魚,有不同種類的魚無量無邊。這些魚也會滅的,會轉換的,而筌並不能見其變。故筌是顯示不生滅法,魚則顯示生滅之法。

如金出礦,似月離雲,」

也可以另外用一個比喻來說明自性顯露,您的自性就像金子一樣,但金子是從哪裡來的?是從金礦裡面提煉出來的,金礦裡面不是只有金,還有其他成份的銀、銅、鐵等其他的礦屬,雜質一大堆的,而佛法所言為何?是從金礦裡面去提煉金子出來,所得到的金子是去了雜質,去了不是含金成份的礦屬,才能夠獲得金子,而得到的才是純金。雜質的去除代表著修行的過程,心清淨後,心能發亮,代表著體性顯露,得金之體。

又另外以月出雲端來比喻,我們所要找到的佛性就像月亮一樣,月亮本來存在虛空中,但是被諸雲遮住了,看不到月亮,如果能夠把這些雲撥離,月亮就現出來了。但月亮出現,不見得要旁邊的雲團滅,主要月不被雲遮,能共存中,月亮明現其光鋩,也是可以的。所以佛法沒有什麼二法,主要是找回這一頭野牛的眼睛一樣的,野牛是代表清淨的自性,眼睛是代表無所不知、無所不看、無所不照的,因此必須要能夠用種種方法,如此地去鍛鍊出來。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如果把金子從礦屬裡面提煉出來,或者能夠撥開遮蓋月亮的一些雲塵,讓它清淨顯露出來,您就等於找到這頭牛了,也能以牛之目,用諸於一切境而不迷失。找到了牛以後,能心發光的時候,有如同一道非常銳利的、無所不破的光鋩,掃向三千界中,又能追到無始前的時間,此時間有多久遠?是在威音劫外。威音是為一尊佛的佛號,是地球因緣成後,在莊嚴劫時的第一尊出現的佛,是蠻久遠以前的一尊佛,意思是說不管多遠以前都不受時間所限制的,或者是可以講,阿羅漢證到八萬劫以內的事都知,光鋩都可以照到,智慧可以了通。但是修佛法證到佛性真的顯現出來的時候,不受時空所限制,是可達到威音劫外。

 

三、圖頌解說

cow7.gif (5905 bytes)

頌曰:
騎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
   
鞭繩空頓草堂間

 第七圖   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行者干戈後,馴服野牛,騎在牛背上,悠遊自得地已經回到了老家,回到老家來的時候,牛也空兮人也閑,為什麼牛會空掉了?因為已經沒有習氣毛病,讓它來扮演警察,所以這一頭牛無所事事,因此也就不見哪!這是已經達到另一個境界了。剛開始入初禪時,體性要扮演警察,隨時在觀照您的妄想、習氣,現在心已清淨,覺性已經不必了,現在也不會再亂犯錯,這個時候這頭牛空掉了,覺知的自性也不見哪!其實真的空掉覺知心嗎?不是的,是覺知心與應緣心合一,此應緣心以前也存在,只是凡夫覺知後,隨著以自熏習氣相應,認第二念起為自心,不認第一念對境的應緣心為心。

現在因修行斷習、斷妄,使牛性與應緣心一致,如此看來,似覺知心不見,只存有人的樣子。故此圖說忘牛存人,但此人非凡夫之人,是指能應緣覺知一切法的人。至此境界人要幹什麼呢?無所事事,以前與心、習氣戰鬥,是隨時來對治內、外境界,隨時調理內心的妄想執著。現在沒事做了,因為野牛的妄想、習氣已經被您馴服了,故說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

以前馴牛時,早起晚睡,總有做不完的功課,現在野牛已馴服了,沒事可做,只有隨緣休息、睡大覺。太陽已經照到三隻竹竿那麼高了,您依然還在睡覺!這所講的是什麼呢?以前很用功,三點就起來準備四點開始用功,戰戰兢兢地、精進地在用功,現在無事可做了,所以睡覺睡得很晚了才起來,表示無所事事。

「鞭繩空頓草堂間。」

鞭子是用來打牛的,打的是這一頭野牛,現在牛已經是清淨牛了,不必再打了。繩索要綁的是這頭野牛,然而如今一搭一唱已經是無限意了,也不必再綁住它,所以把鞭子、繩索,都丟到草堂間不用了;這段所表達的意義是,一個人修證到心清淨以後無所事事時,就無事可做,若此人不去行菩薩道,真的不知要幹什麼好?祖師大德們常說的:「吃飯、睡覺、窩屎就是在修行。」沒有事做了,到清淨的時候,如果不去行菩薩道真的是沒事做了,不去度化眾生,您要做什麼?還是沒事做啊!

 

四、解說說明:

「行者至此境界,根性所發之神通力與本真之覺知,已漸為體性空所攝。馴伏後牛之能知能覺功夫,因行者心垢之淨除,已漸能不為境轉,心、性如如,牛蹤何在?行者騎牛返家後,已忘卻馴牛事,更無牛蹤,蓋行者一切微細習氣即將淨盡故。此時行者對諸外境已能不攀緣,更無煩惱心起,無是非、善惡之分別,已可息心達本源,恢復到威音王佛(莊嚴劫第一佛)久遠以前,未迷失時之本來面目矣。和曰:「牛隨人也回家山,性無可見人始閑。吃飯睡覺說修行,種種功用草堂間。」

「行者至此境界,根性所發之神通力與本真之覺知,已漸為體性空所攝。」

根性所發之神通力,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色陰魔相、受陰魔相,以及剛剛所講的覺知歷歷的本真,二者都歸入體性空所攝受了。我們一切法的基本是空性,所以一歸入空性,靈知靈覺的心,也就會慢慢地不那麼覺知歷歷,亦即不隨緣應緣,就無覺知歷歷之境。而六根所具有的根性,就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覺知性、心性等等,對一切境界有特殊的神通力,到這個時候慢慢地為體空所攝。

「馴伏後牛之能知能覺功夫,因行者心垢之淨除,已漸能不為境轉,心、性如如,牛蹤何在?」

馴伏後的牛能知能覺的功夫,因為修行人的心垢清淨,已漸能不為境轉;沒有馴伏以前,這一頭牛的能知能覺還是覺知歷歷,我們修行人的心垢還沒而淨盡的時候,就隨著因緣、境界在流轉、煩惱,而到這個時候已經不為境所轉,心、性如如,心是我們空性對一切因緣所起的一切法、所現的一切法,我的自性空掉了所以能無礙,因此心、性合一,心、性如如。這時候的心是真心,真心應一切緣所現的境,能夠自性如如,那根本都無所謂了!所以牛蹤何在?不必存在了!此時的心沒有妄想,是真心,性本來空,面對一切因緣所起的心,都是自性的反應,自性反應是對境界了知,了知完了以後就完了;沒有像以前未清淨的時候,了知以後妄想、習氣跟它相應,煩惱隨之而起,現在沒有了,所以牛蹤有沒有必要存在?不必存在了!

「行者騎牛返家後,已忘卻馴牛事,更無牛蹤,蓋行者一切微細習氣即將淨盡故。」

以前戰鬥的事情忘記了,更何況沒有一頭牛的蹤跡在哪裡!因此有相對的才有覺知,如果習氣毛病還沒有滅除,才有感覺我是有一個覺知歷歷的真心在,然後可以體會一個不正常的心態。現在不正常的心態沒有了,這一頭牛當然就不見了,因為修行者一切微細的習氣即將淨盡的緣故。也可說行者至此境界,即心即佛,僅一心念,無有第二念後的妄心、妄習,故牛蹤不見了。

「此時行者對諸外境已能不攀緣,更無煩惱心起,無是非、善惡之分別,已可息心達本源,恢復到威音王佛(莊嚴劫第一佛)久遠以前,未迷失時之本來面目矣。」

此時行者對諸外境已能不攀緣,有能力不黏了,更沒有煩惱的心會起來,什麼是喜怒、哀樂、是非、善惡?都沒有了,沒有分別了,此時行者已經可以息心達到清淨的本源,恢復到還沒有迷失以前的威音王佛(莊嚴劫第一佛)久遠以前的樣子。

在我們這個宇宙銀河系,前前、後後有三千佛要出現來弘法,過去一千佛是莊嚴劫的佛,莊嚴劫的第一佛就是威音王佛,過去莊嚴劫千佛滅後接著是現在賢劫千佛,賢劫千佛的第四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宇宙世界,將來還有九百九十六位佛要出現來弘化,現在賢劫千佛滅後,接著是未來星宿劫千佛,以後還有一千位佛。如果過去、現在、未來三千位佛都出現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地球世界就要滅亡了,緣盡就要滅了,那時才真正的地球要滅亡。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影射到時空的無窮無盡,我們尚未迷失以前,就是這個樣子,一直到您對境界一念起無明心的時候,才迷失掉了。

 

五、和頌

「牛隨人也回家山,性無可見人始閑。吃飯睡覺說修行,種種功用草堂間。」

「牛隨人也回家山,」

這一頭牛清淨的體性,我們用很大的功夫把它馴伏以後,牛隨人也回到我們這個清淨自性的老家來了,也就是空性悟得的家鄉。

「性無可見人始閑。」

空性本來就是空的,性是無自性,性本來是空空如也,沒有什麼可見的,有可見的就表示還有習氣毛病,故還要用功。現在性無可見,所以人也沒有什麼可以忙碌的,因此人就開始無事可做了。性有覺知,表示人還有餘習,還有自我意識,如此覺性還是存在。當心淨後,自性覺知已與人的覺知合一,自無性可覺,此時心性合一,故說行無可見,人當然無所事事了。

「吃飯睡覺說修行,」

肚子餓了就吃飯,人睏了就睡覺,網上文章裡面(網上公案文章「用功異同」)談到吃飯、睡覺的問題。有源律師來參訪,與大珠慧海禪師對答說:「和尚還用功否?」「用功!」「您怎麼用功?」「我的用功方法很簡單,就是肚子餓了就吃飯,身體睏了就睡覺,這就是我的用功方法。」有源律師他就很奇怪了「飢餐、困眠就是修行,而一般人也都是這個樣子,所有的大眾都是肚子餓了就吃飯,身體困了就睡覺!」「非也!非也!跟我不一樣!」「有何不一樣?」「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般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要吃魚、吃肉、吃海鮮、鮮活的、還要活魚三吃、、、,他們就不是在吃飯,百般需索!睡覺不睡覺,百般挑剔,要睡軟床、水床、電動床,硬床、木床、竹床都不睡,毛病很多,怎麼會一樣呢?單單一個吃飯、睡覺就很不簡單的,我們要有什麼就吃什麼,飯不檢擇,眠不求舒適,不要挑剔了!從生理健康而言,睡木板床對於健康比較有益處,脊椎也比較不會彎曲,因此吃飯、睡覺也都是在修行的。

「種種功用草堂間。」

在牧牛、馴牛之間,種種用功的東西都不必用了,都丟到草堂間裡。覺知的心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慢慢地沒有了,只有存一個人的心,但這人的心是清淨心,第一念覺知後,無有自習的心。到了下一個圖第八圖的時候,人牛俱忘,人也忘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禪宗十牛圖解說(108)

             --第八圖 人牛俱忘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我們的行為、妄想、習氣,慢慢地淡薄、消滅了,覺知的牛性,慢慢地不再那麼地敏感,所以第七圖中的牛不見了,但還有一個覺知心;等到真正的清淨以後,卻已經回復到還未修行以前的樣子,也就是沒有一個覺知很強的牛,也沒有妄想習氣很濃厚的人,如此一個不那麼敏感、清淨的,慢慢地對於不相干的因緣就不會去強干預,這個時候的牛與人,在修行過程之間的對立,此時慢慢地就消滅掉了。

所以第八圖是一個大圓圈,大圓圈代表圓滿、代表空無,從這裡面能夠現一切的境,也不必有什麼神通的,而它本身就具有映照一切因緣,可預知往後哪件事情會如何,那件事情該怎麼去做,從無形中都有了這個能力現出來,因此第八圖就是人牛俱忘的,僅留下一面大圓鏡。

 

二、序言說明

「凡情脫落,聖意皆空。有佛處不用遨遊,無佛處急須走過。兩頭不著,千眼難窺,百鳥含花,一場unchar9B.gif (898 bytes)unchar8B.gif (898 bytes)(慚愧)。」

「凡情脫落,聖意皆空。」

凡夫的情結,善、惡、順、逆,一切的執著,一切的習氣都能不黏,都沒有了,就脫落了,這是聖人之境。而凡情就是對一切境界,會生起一個凡情來相應。如今要相應一切境都相應不起來了,因為一切的毛病都脫落了,聖意也空亡了。

聖意一般而言,就是剛開始悟道的人,覺知的心很強,對錯誤的習氣很在意,慢慢地妄習不見,使他覺知的能力淡薄了、空了,一到空的時候,就是一切因緣都黏不上他了,也就是他不愛去管閒事了,故感知的力道沒了,應緣的力道沒了,就能超越三界的因緣。

這是有兩個現象的說法,一個現象是如果以習氣而言,就是凡情脫落了,所以對一切外在的因緣不再那麼地敏感,不去感知、不去相應。當眾生的一切因緣直接對照過來,因為已經悟到空了,所以感知、覺知就不再那麼地敏感,也就不相應了。還有一個現象就是悟到空時,修行人對一切境解脫知見會慢慢具足,會建立起解脫知見來了。以前修了好久都沒有辦法把握自己,在這個階段自然間,對一切法都能夠無礙、都空掉了,之後連空覺也沒有了。

「有佛處不用遨遊,無佛處急須走過。」

什麼叫做佛?就是覺知歷歷,一切境界都能夠知道。這是開悟的時候所引發出來的一種神通,也在表明自己本身還有一個凡夫的情見,所以才會去覺悟一切境,因此用你能夠覺知一切的這個能力,去面對一切的因緣,這段時間會很熱鬧。很多人在這時候會玩起神通異能,玩起心的超能力,如此就會迷失在這個魔相裡面了,因此這裏警告你,有佛處不用遨遊,不要那麼地愛玩、那麼地逍遙自在,而且沉迷在這種體性的覺知功能上面。

何謂無佛處?就是已經証得空、無相、無願三三昧的聖境。我們說修行要學習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是修行者從悟道開始,到七地以前的菩薩都是要學習的空、無相、無願這三種禪定。修証到以後,什麼都空掉了!什麼都無所謂了!什麼都不執著了!佛在哪裡?佛當然就不見了,覺知的心不見了。

有的人看到很多的師父,或者是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前面這一段有佛處的時候,都轟轟烈烈的神通異能無量,有很多怪里怪氣的事情,有很多都可以講的,大書特書的。但到後來心死掉,對一切境都不那麼地敏感,証到空、無礙了,慢慢地就沒有那麼稀奇、神奇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了,只是多一份隨緣、自在的樣子。

但修得解脫道的人,他的心地是不一樣的,他隨時都知道法的真實,且不被境所轉,覺知一切境,不迷糊在一切的事相上面,就是在一般的起居生活之間,也不會迷失自己,能夠掌握自己的方向該怎麼走?該怎麼做?在這三三昧証到以後,可以說無佛處急須走過,不要執著空太久,一執著空太久會變成頑空,有時候佛性會死掉的。

為什麼要讓它進入無佛的境界呢?當然是為求得解脫,所以中陰身阿賴耶識這個覺知、攀緣的心,要讓它慢慢地能夠無礙,不要那麼地敏感,每一件事情都那麼地清楚,一直地走到了這個空無礙的境界以後,你要趕快走過去,不要待在空裏面太久,不然佛性是會死掉的,也就是靈知靈覺的心,可能就不會那麼地管用了,回復到跟凡夫沒有兩樣的心境。

「兩頭不著,千眼難窺。」

是哪兩頭呢?兩頭或者是謂兩邊,都是我們佛法修證的一個目標,或者是過程,即空、有這兩邊,斷見、常見是錯誤的。斷是遮有,一切”有”沒有了,看成一切相都是空、沒有。如果你這樣一直地執著空時,就會變成空是永恆(常),常是永恆,就會變成是永遠的空,如此會變成執著空。

而執著有的人呢?他認為一切法怎麼會沒有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法而生的,怎麼會沒有?所以執著有的人,他很在意一切的有相,在意一切的靈知靈覺,法或者是在有佛處他很執著、他很喜歡,這些都是偏執有相。

如果是沒有走到無佛處,沒有走到空的時候,就是沒有解脫。所以像世間禪的聖人,他們是証到我空,有自我解脫的知見,但是世間禪裡面的這些天神,他們也有開發出自己的自性覺知、神通,但是為什麼不能夠証到解脫?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走過無佛處,沒有走過空的這一條路,他們一直執著有,或者是有一個神通,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些神通可以修。他們所感知的這些境界,認為確實有它存在,確實有那個相,但是卻沒有辦法去轉它。

悟到空的人卻是不一樣的,是有那個相,但是到最後都變成沒有那個相了,由於因緣不具足,所以成就不了一個業相。好像你的神通可以看到該怎樣!該那樣!但是卻都沒有怎麼樣了,轉了。而轉了後你說有沒有?要轉也是因緣法,不轉也是因為本身的業所感召,這中間就牽涉到三界眾生的禪定,而與修佛法的禪定不一樣的地方,當然因不一樣,果也會不一樣。

開始修行佷執著有相,是沒有辦法証得解脫的,雖然已有靈知靈覺的心,也可以感知事情,那是沒有用的!而你即使知道也預防不了,如同會算命的一樣,流年排得很準,只會算命,卻是沒辦法化解,這就是執著有的毛病。

修空觀的能夠凡情脫落,聖意皆空,空的這一邊就修証到了,証到以後,如果沒有把它前面靈知靈覺的佛性再找回來的話,那有什麼用哪?佛性還是死掉了。故到這個時候,就不要一直再執著空、斷見,一直執著空以為是永恆的、才是常,不要有這個常見、斷見,所以空、有兩邊不執著,這樣子是否跟一般人一樣呢?不執著空,如果執著空就是有聖意,不執著有,一執著有就像凡夫一樣,那怕有什麼禪定,即使有天神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力量,也都是沒有用的。

因此兩頭都不執著時,千眼難窺,就是具足千對眼睛一樣,有能力能夠觀察,也看不出你的能耐、境界為何。亦即是空、有不執著時,沒有人能夠判斷你修到哪個境界。有時候看起來沒有境界,而沒有境界確是有很深、很不可思議的解脫知見,有能夠掌握與轉一切因緣的能力,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是卻有一種瀟灑的、自在的心,在這個週遭之間,生活得非常的自在!

「百鳥含花,一場 unchar9B.gif (898 bytes)unchar8B.gif (898 bytes)(慚愧)。」

法融和尚要入牛頭山修行時,因德性高超,感得百鳥啣花供養,百鳥啣花供養獻瑞,是代表修行者的德行值得供養與祝賀。但是行者反觀自身的以前種種,或者現在修証的境界,其實仍然是無所成、仍然成不了果地佛,所以自己覺得一場 unchar9S.gif (898 bytes)unchar8S.gif (898 bytes)unchar9S.gif (898 bytes)unchar8S.gif (898 bytes)是依據地方的俚語(土話),勉強翻譯就是自感慚愧的意思,慚愧什麼呢?以前那麼精進地奮鬥,都是因為無明、無知,現在恍然大悟,凡塵脫落、瀟灑自在,不管過程之間,從開始修行一直見到牛蹤,進而抓到這一頭野牛,好好的馴伏了它,中間多多少少都有種種的一些遺憾,然而終歸是無所得!何有所得?沒有!只是過程之間的一場忙碌、戰鬥!

 

三、圖頌解說

cow8.gif (590 bytes)

頌曰:
鞭索人牛盡屬空
   
碧天廖廓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熔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第八圖   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

七地以前菩薩還有功用行,修去除內心的習氣毛病,所用的東西是鞭索,要加諸於人及牛身上。牛者對清淨體性而言,是要認識它,熟識它,而對於人性的習氣則要斷除它。

以前拿著鞭子、繩索,要綁住這一頭野牛,現在不必綁了,因為這一頭野牛已經馴伏了,如今這一頭牛也不見哪,不見了故不需要鞭打,也不需要綁了。鞭索就是代表工具,代表所使用的一切佛法,至此時不必用了,人的習氣不見,而牛的清淨體性也不見哪!都清淨時何需動用到佛法,不必用了,所以鞭索、人牛都屬於空了。

「碧天廖廓信難通。」

碧雲青天,浩瀚無量無邊,在有佛處,有的人可以觀照其他的世界,上天宮下凡塵,在覺知歷歷的時候,一切隨緣。有時候卻演變成很多奇奇怪怪的事件,譬如有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神我跑到哪裡去了?或者是跑到哪個世界去了?有一個人在上個禮拜六特別專程到道場來,他表示聽我們以前在大乘精舍所錄的錄音帶,層次上對他很適合、很投緣,因為他是有境界的,所以聽了感觸很深,覺得好像遇到知音一般。他也看了很多其他的書,聽很多錄音帶,但所講的都是未到深處,只是一些皮毛而已。聽到我們的後,他就到道場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更多的錄音帶?或者是其他的資料?有關參證篇的部分,我們沒有真正的列舉出來,也沒有再製造錄音帶,都是以前在課堂上所講的,課堂上所講的錄音帶,都有保留起來,有機會我們會為他準備一些他需要的。

據他言:他在打坐的時候(此位大德尚未結婚,已年近五十歲),自己找個時間到深山內去修行打坐,精進、練氣、用功的結果,一、兩年下來氣通了。氣通後打坐時神我都會亂跑,有一次竟然跑到很多巨人(天神)的國度去,結果那些人看了他也很詫異,然後他也嚇得趕快就飛跑。他說那時候的意識心態想飛就都會飛起來,想變何方式就變成何方式,有時竟然還是倒著飛的,像飛機一樣可以倒著飛。因為他跑到的是天神的國度,天神的身高都很高大,據他表示有幾層樓高,其實不止,都是幾十里計的(1由旬20),最小也有二、三十里的。

修行到一個層次的時候,與天上的其他一切世界都是相通的,為甚麼?因為有時候是因緣的感召,有時候是無聊亂想,而想到哪裡就跑到哪裡去了,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們,在起心動念之間,逼得您不得不執仗牧牛,不讓你亂想,好的不想、壞的也不想,更不會胡思亂想其他的人、事、物,或是其他的世界,因為一想就會到那裡去,或想到某人,某人就會現在心中,造成亂攀緣。

剛悟的人,覺知歷歷,與你有因緣的,都會感召到,有些是被動感召,有些是主動去應緣。當行者修證到空、無相、無願三三昧時,人、牛俱忘的時候,入空了,人心與碧天廖廓反而不通了,故言「碧天廖廓信難通」,兩相斷絕了。通好不好呢?通就是有因緣果報的牽扯,現在不通,就是懸空了、感召懸絕了,因此這個時候佛法不必用,人也空了,牛也空了,哪個天界、或者是世界,還會與你有緣嗎?沒有了!斷訊、斷絕了!

「紅爐焰上爭熔雪,」

一般的凡夫在人世間,爭爭奪奪、打打殺殺的,或者是業力的牽扯、心靈的戰鬥,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所爭的都是像火爐上,火焰很大的鍋爐上面的雪,雪在火焰上轉眼被化成空了,有何可爭的?所爭的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不必再爭了,也沒有一個心去爭哪,人、牛皆空,佛法也不必用了。控制一切內心的執著,且能看開一切的因緣,不隨緣攪和。走那麼遠的冤枉路,折騰了一些歲月時日,覺悟後到此方能合祖宗。

「到此方能合祖宗。」

現在修証到這裡,解脫知見証到了,一切因緣纏不上你,才合乎禪宗祖師大德們所要求的,人、牛俱忘的境界,凡聖不居的境界,也就是這個樣子。

 

四、詳解文說明

行者至此境界,除凡夫之情滅,內心清淨外,對空之證悟後,所衍生對空執著之聖意,已漸漸能超越,終究將空亦滅,即空其空也。行者內心僅見一圓圈,亦無牛來亦無人。行者我、法執俱泯,體性與真識渾然一體,是謂心性合一。住有境不要遨遊攀緣,住空境涅槃亦不是究竟,空有兩邊不著,千聖不知,縱虛空廣大無障礙,卻無訊息要溝通。行者至此回想起,往昔修行之心路歷程,不免慚愧不已,本無所失亦無所得,只瞭解到世間名、聞、利、養,種種有何可爭,一切均是造作諸魔業之根本也。和曰:「功用種種人我空,天上人間歉難通。寄居世間何所爭,清淨心源歸性宗。」

「行者至此境界,除凡夫之情滅,內心清淨外,對空之證悟後,所衍生對空執著之聖意,已漸漸能超越,終究將空亦滅,即空其空也。」

修行者修証到這個凡聖情盡境界,除了凡夫的情見滅除,內心清淨以外,這是對空的證悟以後所衍生出的境況,如果行者所衍生出來對空執著的話,而且認為那空的境界就是聖人之意,那就是執空不放;為什麼聲聞、緣覺稱為聖人?因為是執著空的相,得解脫知見。而菩薩則是超越空,是證入空、有不二的境界,境界當然是更高了。

對空證悟以後所衍生出來對空的執著,行者會認為這是一種聖意,是悟得空。此悟空要漸漸地能夠超越,終究將空也滅了。在我們六結使裏面動、靜、根、覺、空、滅,把空也空掉,就進入滅的境界,滅卻一切境能夠無礙,因此以空其空也,故曰空空。第一個空是動詞的空,把你所証到的空,不要執著了而把它空掉,這空空就是存有其境。

「行者內心僅見一圓圈,亦無牛來亦無人。」

聖意不見,覺知的心也沒有了,凡夫的情見也不見,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呢?都沒有了,以前扮演牛、警察角色的,現在不必用了,因為沒有人的情見,那存有牛幹什麼?所以牛也可不見了,至此當然凡情脫落、人也不見了。

「行者我、法執俱泯,體性與真識渾然一體,是謂心性合一。」

行者我執、法執,都泯滅掉了後,體性與真識渾然是一體的,體性本來是空,真識是第八意識,這兩者不受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影響,所以二者結合為一體,到這個時候心清淨了,自性應一切因緣,所產生的心念,才是所謂的心,這時候的心是屬於真心,不是以前您的妄想、習氣所現的一切境界的心。這裏的心是真心,體性空應緣所現的一種念,這個念是真心的心。我們的體性本來是空,應緣就起自性,然後就現出那個心境,這個心是清淨的心,不是你妄想的心,因此這兩個心與性已合一,才能說「即心即佛」之意境。

凡夫這個心是妄想、習氣反應的心,所以是人的心,而修証到人、牛俱忘這個境界時,人不見哪,自性本清淨了,應緣所現的那個心念,是真心所現的,一真皆真,而所感覺的是錯不了。如果用覺知的心,來察照這個真心應緣所現的念,一真皆真。

我們常常說「即心即佛」,在這個時候就是「即心即佛」的境界,一個清淨的心,體性空應緣所現的心就是佛心,也就是真正自性所覺悟一切境的真實境界。故修行要不要有什麼神通?不必有什麼神通的!但僅是觀照這個心起心滅,卻是可以知道很多的事情,這就是法爾,法爾現象。

「住有境不要遨遊攀緣,住空境涅槃亦不是究竟,空有兩邊不著,千聖不知,縱虛空廣大無障礙,卻無訊息要溝通。」

為甚麼心要攀緣?就是剛悟的時候覺得好玩,靈知靈覺的心很敏感、很強、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因此產生種種的有為相。但行者住有境時不要遨遊、不要攀緣;住空境、涅槃的時候,這也不是究竟,不執著於一切法而能入空,不是覺得很好嗎?也不是很好的,要空、有兩邊都不黏、無著,都不執著,到這個境界時千聖不知,縱然虛空廣大沒有障礙,卻是一切無音訊要溝通,為什麼要溝通?有溝通,就有因緣,可能會生到哪一天、哪一界地去了。故不要也不必溝通了,因為你已經是証到空、無的境界,不執著一切境,解脫知見已有,故不會去任何一界地溝通了。

「行者至此回想起,往昔修行之心路歷程,不免慚愧不已。 」

早知如此也不必花那麼大的精神力量,倒頭來是無所得,對於種種修證之現象,有點悔不當初,當初怎會如此,因無知才會弄出一些糗事!然而現在走到了又如何?又與諸佛、菩薩的境界,仍然是差十萬八千里之遙。諸佛、菩薩悟空以後,才能夠產生種種神變,祥瑞的相,化身無量千萬億,你能否化?到這個時候還是不能夠化,故還是有很多事情必須要學習的,所以尚有事要做,何有值得高興的呢?

「本無所失亦無所得,」

修行過程之間,好像得、失是滿多的,但是失去的是妄想、習氣、毛病的部份,祖師大德們講:「去年貧窮,今年更貧窮。」這不是在說關於錢的問題,而是以前內心裡面,常常要滿足的慾望心,以及很多的妄想、習氣毛病,而現在就覺得越來越貧窮了,心意念越來越沒有,慾望越來越減少,這就是所謂失的一面。那還得到什麼呢?住有境有佛處,那種種的魔相、魔境,也不必去求、也度過去了,一切無所得。有所得是老覺得有一個東西可以得到,譬如學到一個什麼神通,然而佛法並非追求這些,是追求自我清淨,回復到原來最清淨而証空無的境界,然後才開始的心通力認知,自性清淨自然就能夠現種種的神通變化,能夠証到這裏的時候,才能夠進一步去學「心」如何產生神變相,所以不管怎麼樣,心是無所得、也無所失!

「只瞭解到世間名、聞、利、養,種種有何可爭,一切均是造作諸魔業之根本也。」

最近在網路上,把心中心的法本「佛心經」刊載上去了,如果有讀到就可知道,佛告訴我們要修佛心中心法,一是需要發心自利、利他而修,不為名、聞、利、養而用,為求得自我解脫、度眾生,才修佛心中心法,所學的法一座六印,不因為要成名,不為了求得有人家供養,或者是其他的大利益而使用這些法,如果是為了能夠這樣而採用了這些法,還是再造業,當然「心」也用不好的。

 

五、和頌解說

「功用種種人我空,天上人間歉難通。寄居世間何所爭,清淨心源歸性宗。」

「功用種種人我空,」

悟道以後要修空、無相、無願三三昧這些佛法,七地以前的菩薩種種功用行都要用的,進而修証到人空--我空;其實人跟我,是同一體的,如果沒有我就沒有人,有我就有人、我的對立,沒有我,眾生跟您是同一體的,二者沒有對立、沒有分別,而這種種功用行,有很多的法能修証到我空。

「天上人間歉難通。」

天上人間都是善趣者出生處,但真實修證者,不要去感召種種天報,而出生到哪一個天界去了;歉難通是很好的,不是說不通天上就覺得很惋惜,因為沒有那個因緣的種子,如果你出生到天界的哪一天,也只是天道中的眾生,最後壽盡還是要去受輪迴的,出世一世又一世的,為什麼要出生到天道去享福?修佛法的解脫道、行菩薩道的自在就在這裡,而在人世間也是自在的!

「寄居世間何所爭,」

到這個境界,暫時寄居在這個人世間,如果是馬上羽化,馬上到四禪天的五淨居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去,這是聲聞、緣覺的聖人所居住處所,然而到五淨居天去居住,壽命那麼長,也不再來人間受生,這是只修得自我解脫。現時是短暫的寄居在世間,心清淨了而有什麼可爭的?

「清淨心源歸性宗。」

自性清淨凡情脫落了以後,回到清淨本源,清淨本源的心就是佛心,就是我們自性本空,可以隨緣應化,這才是禪宗所要追尋的,一個最高的境性歸元。



  禪宗十牛圖解說(109)

             --第九圖 返本還源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第九、十圖是後來才加上去的,本來只有畫八個圖,即稱是八牛圖,後來是為了強調大乘必須行菩薩道,故加上此二圖。若修行有得後不度眾生,則是自了漢,那就不完美了。第八圖不往前走,是滯留在一片空裡面的話,有的人就會誤會修行到此就完結了,一直執著在一片空裡。如此永遠空空,不是就犯了頑空嘛!所以再進一步的在空之間,能夠讓自性能映照一切法相,因此就有第九圖,也就叫「返本還原」。

什麼叫做「返本還原」呢?未迷失前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去除一切妄想、執著以後,這個鏡子已經抹得光亮了,這心鏡應該能夠映照一切境界,能映照就能照世間一切法,超世間一切法相。為什麼諸佛菩薩有大圓鏡的智慧?因為諸佛、菩薩妄想、習氣的妄執都已經清淨了,遂就能夠映照一切境界以及一切相,如此,一切山河大地與你都是一體的,你就是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就是你了,眾生就是你,你就是眾生。

 

二、序言說明

「本來清淨,不受一塵。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為之凝寂。不同幻化,豈假修治,水綠山青,坐觀成敗。」

「本來清淨,不受一塵。」

諸佛、菩薩有大圓鏡智,可以映照一切境界,而我們尚未迷糊以前,本來也是這個樣子,自性空本來是清淨無礙外,回到本來的佛性時,是不受絲毫的污染與微塵的。在此境界,要認識清楚,本來阿賴耶識中種子無量,但妄執心沒有,習氣毛病去盡時,就是回到本來清淨之體,空性圓滿,無一塵可黏,當然就無所謂煩惱。

「觀有相之榮枯,處無為之凝寂。」

回到本來的佛性時,要保持的心,是對世間上一切有相,能知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人也是這樣、畜生也是一樣,一切的有情眾生都是隨著因緣果報在轉的,因此不要感情用事,要有超然的能力去觀一切有相的榮枯,該榮華富貴的也是因為有他的果報,該衰敗的也是因為因緣滅,就枯萎了。

我們以前還未凡情脫落的時候,常常會對於人世間的起起、浮浮很在意,哪一個人看他因緣來時起高樓,過幾年眼看他高樓塌了,難免就會感慨萬千!也不必這樣了,這是因果報應。所以你要有這種豁達的心胸,因為你是回到本來清淨的心,已能無煩惱,不必為了眾生的起起、落落而傷感。也許沒有關係的,你會看得很開,但有時候還有感情作用,與你最親近的家人、朋友等發生問題時,也有這些現象的時候,難免都會有一些煩惱。

既然回到清淨的本來,你就有一種自在無礙的心,來無所黏,過無蹤跡,可以觀看外在一切事情的榮枯,而能夠有這種心力量去觀看外相的榮枯,你就會有一種無為的情操。要證到空、無相、無願,那個無為的心,又要感覺一切境,又要能夠凝住不動、寂寂然地,那就是佛性自然、本來的樣子。所以你處在無為,而無為的背後有一個堅定不被境轉、寂寂然的體,非常地精湛的體性,在面對著一切因緣現象之法時,都不被境所黏、所轉。

「不同幻化,豈假修治。」

體性處在無為凝寂境界的時候,不隨著外在的一切有相,來轉換變成你自己種種的心意念,相歸相,不隨一切境界再引起一切心的作用。在開始的時候,為什麼在有佛處會那麼的熱鬧呢?這是因為常常感知後,隨著境在轉,而現在已經處在無為的境界,有這個能力可以不隨一切境去幻化,既然已經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還需要假借其他的法來修、來調理嘛?不必用了,因為回到清淨的本源以後,就不必要再修甚麼了。你的自性面對一切境界,都不被它所轉,所以不假修治,自然而成就的這種無漏功德,沒有煩惱了,不被一切境所黏,也是自然而然地達到了這個境界。

「水綠山青,坐觀成敗。」

佛性能映照世間、超世間一切事,有如映照青山綠水等自然景觀。這些種種的自然景觀,是種種因緣際會,對我並不構成任何的影響,因此就有這種自在無礙的心,可以坐看、觀照世間的成敗,哪一個人成功了?而哪一個人失敗了?時間改變,人際變遷,不管是親人或者是不相關的人,應該都要有這種平等的心、平等性,觀看世間的一切相,而佛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三、圖頌解說

cow9.gif (590 bytes)

頌曰:
返本還源已費功
   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紅。

 第九圖   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

修行者自開悟後,了知自性與習氣之妄與真,為要回到本來的面目,回到自性本來清淨的源頭時,到底花費了多少的時間與功夫?當然很費功,是費了很大的力量,才把這一頭牛馴服。

修佛法最重要的觀念是返本還源,不是有一法可得,是恢復原來具有的佛性功能,此佛性本源是什麼?是能鑑照一切法、十方界的真心,是具有無漏功德的體,對境不黏、無煩惱的體,是具足所有鑑照的光明,不被一切境所迷的。

「爭如直下若盲聾。」

證得無所不能知、不能照的境地時,到目前這個階段、這個狀況,卻好像沒有眼睛、沒有耳朵一樣,難得要像聾子、像瞎子一樣,不聽不聞,為甚麼呢?因為不被外境所轉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嗅而不覺。到這個時候,真的都做到了,看似看了,但是了知於心中就好,也不會有甚麼幻化的心來跟它相應,很淡薄!

有的人修到一個境界的時候,即使是自己家裏的父母生病了,或者是發生什麼事了,好像跟我都沒有關係一樣,不痛不癢,我這種心態對嗎?我的心死掉了嗎?為什麼沒有感情了?質疑自己了,而心死了就是這個樣子,回到本來清淨源頭的時候也是這樣,大部份的人走到空無的時候,都是這個樣子。

為什麼菩薩要再轉回頭?因為守著空無、執著空無,就會一直空下去,菩薩轉回頭來還是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再來度化眾生,所以又有憂、喜、苦、樂等等覺受,感覺了卻是不會造成煩惱。

「庵中不見庵前物,」

在自性裡面,見聞覺知猶在,為何不見庵前物呢?因為覺知與境界兩者是一體的,要看自性以外的物相當然是看不到,因為您就是它,它就是您。庵中無物,庵外也無,庵外有物,內、外是一體的,內、外沒有分別,怎麼可以在一體之間,看到另外一個相呢?就是有所見,因無直接因緣,也會難得去攀緣,好像什麼事與我無關了。

「水自茫茫花自紅。」

一切自然景觀,讓其自然地運轉,不要興起觸景生情之凡情。諸水照樣分支流入茫茫大海中,是浩翰無量。諸水居高處往低處流,流入平面積聚成海,茫茫一片,動性、靜性與我自性了無牽掛。萬物照常生滅,春有百花,花開豔麗,時移境轉花落自然成。而紅花的豔麗,也不因為你的修證層次而改變,宇宙萬物仍然是那麼的自然運轉!

 

四、詳解文說明

「行者處此清淨體性,了悟本來清淨,不受一塵,悟得不垢不淨,來無所黏,過無蹤跡。一切萬物無非諸佛法性身,自然應化,即是本源。行者清淨心體隨緣應化,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不同幻化,豈是藉因修治而得?行者湛湛清淨自性,面臨世間森羅萬象而能如如不動,管他春花秋月,夏涼冬雪;管他人何以情,事何以故。人、法二空智,面對諸現象,於心了無罣礙,體會諸法無實無主,返照現實生活,始能了悟無為法之真實義。此時行者心中了了總知,且作佯痴愚鈍,坐觀眾生成成敗敗,猶如四季變換,只能讓它水自茫茫花自紅。和曰:「圓滿菩提盡全功,落得清淨裝啞聾。眼前事物總盡知,且待無心裝糊塗。」

「行者處此清淨體性,了悟本來清淨,不受一塵,悟得不垢不淨,來無所黏,過無蹤跡。」

以前未修證時無明時,佛性也不因為無明、污垢而減少一些,現在是清淨了,也不因為清淨而多增加一點,自性本來就是這樣子,它的另一個功用是:「來無所黏,過無蹤跡」,因緣法來的時候起心相應,但不會被它黏上,境過以後就沒有蹤跡了,不必頻再回想了,不會留下一點點的痕跡。我們一般人最喜歡說:「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而修行是不能這樣的,一留下痕跡就有因緣果報,所以過了以後,就不要留下蹤跡。

「一切萬物無非諸佛法性身,自然應化,即是本源。」

庵中不見庵前物,我與萬物皆是一體,萬物就是您,您就是它,你心清淨了,萬物也自清淨,你含笑萬物也含笑,你心情好,周圍之間的萬物也都覺得雀躍了。佛性自然應化一切緣,你的自性會自然的應緣一切,這就是我們本來源頭的體性,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行者清淨心體隨緣應化,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不同幻化,豈是藉因修治而得?」

行者自受用身是對於一切法,無煩、無惱,自性清淨了。他受用身是眾生一想到您,您就會自然地應化,形成一個化身,去應眾生緣。譬如你意想觀世音菩薩,有必要時菩薩就會化個分身顯現,因菩薩能化身千萬億,這跟你胡思亂想所化起的不真實化境是迴然不同的。此等功夫是心淨後自然現起的,豈是藉因修治而得?是自然能夠顯現出來的功夫。

「行者湛湛清淨自性,面臨世間森羅萬象而能如如不動,管他春花秋月,夏涼冬雪;」

無門禪師寫了一首很好的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我們的心念都隨著外境在起起、落落,也都沈迷在這些現象上,而此時行者面對世間上森羅萬象,管他春花秋月,夏涼冬雪,管它什麼境界也都能不去罣礙,因心清淨故。

「管他人何以情,事何以故。」

不必去管人情世故,行者自自在在的,面臨世間森羅萬象,能如如不被境轉。解脫的人都是這個樣子,目空一切,什麼都不管了。

「人、法二空智,面對諸現象,於心了無罣礙,體會諸法無實無主,返照現實生活,始能了悟無為法之真實義。」

什麼叫做無為法?是面對一切境,心不為境所轉,了知一切境,不為一切境所黏、所影響而起煩惱,進而能先知一切境,不為境所黏,這就是無為法,無為不是沒有感知的,無為是能夠感知,而心不隨境去起幻化種種的一切法。

「此時行者心中了了總知,且作佯痴愚鈍,」

達到這個境界的行者,對什麼事情都清清楚楚的,了知一切因緣果報,但要佯作痴愚遲鈍,假裝非常的愚笨、遲鈍,對大小事情都沒有什麼反應。如果沒有做到佯痴愚鈍,就是有法的執著,預知或看到這個,要雞婆參與一下,看到那個也講一下,這就是有法的執著。很多事情佛性都能夠了知,但是要能難得糊塗,才能自在無礙,有如鄭板橋先生所說的:「難得糊塗」,是知道,但要假裝什麼都不知道。

「坐觀眾生成成敗敗,猶如四季變換,只能讓它水自茫茫花自紅。」

坐觀眾生該成就成、該敗就敗,當然這個時候是為了要自我解脫,就有這種需要;而在後來行菩薩道是不一樣的,菩薩是能應緣,廣結一切因緣,觀世音菩薩是千處祈求千處現,是要幫眾生化解苦難,不能夠坐觀成敗,這是屬於成道以後的事情了。而要得到自我解脫,看事情要看得開,猶如四季變換,只能讓它水自茫茫花自紅,一切順其自然。

 

五、和頌解說

「圓滿菩提盡全功,落得清淨裝啞聾。眼前事物總盡知,且待無心裝糊塗。」

「圓滿菩提盡全功,落得清淨裝啞聾。」

菩提自性要讓它圓滿成就,覺是覺了,無礙是無礙了,要讓它真實地做到,做到後要落得清淨裝啞聾,這個時候還沒有行菩薩道前,要求自我解脫,雖然看了很多的事情,看是看了,但是沒有你的事,最好就不要管哪,裝聾作啞了。

「眼前事物總盡知,且待無心裝糊塗。」

行者為了要滅掉法執,就要將無所不知的覺知心放下,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證過程,是有其意義在。如果法執不滅,所看、所感、所知的,都要把它講出來、表現出來,就沒有辦法去斷掉法的執著,表示五根面對六塵境,為境所黏、所影響而擺脫不了。因此要滅掉法的執著,玄而上的,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都要放下,這是第九圖所表達的,不是空的一面,是回到清淨本源的佛性,空不空皆有的境界,是知而不黏,能夠放下,也才能夠徹底的拋開我的執著、法的執著,練得一身的清淨武功,才能夠到市場去打拼,也就是第十圖的入unchar6.gif (924 bytes)垂手,今天就講到這裡,以後只剩下一個圖了!



 禪宗十牛圖解說(1010)

             --第十圖 unchar6.gif (924 bytes)垂手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
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前言

unchar6.gif (924 bytes)的意思就是進入市集、到菜市場,比較熱鬧的地方,入unchar6.gif (924 bytes)垂手也就是以靜態的心,隨緣度化一切眾生,垂手等待一切眾緣。上一次我們講到,自然界的景觀無非都是般若,所以你體會到自性清淨,自性是跟一切世間諸有相並沒有分別,不是因為脫離自然界或者現象界,而能夠獨立成就佛法。所以返本還原時,離不開這世間的一切現象,而這第十個圖就是要開始行菩薩道。

禪宗行者經過此大風大浪,風光無限的神通力後,因能全都放下,終於能走出輪迴的洪流中。此時埋自己之風光,讓千聖亦不能得知你的修證,然後遵循前賢的道路,以化導眾生為職志。禪宗行者行菩薩道,不是用一些怪力亂神的方法,或神通異能的力量,去幫眾生化解一切的業障,而是要以自在無礙的心,去與眾生習氣週旋,使他們能徹底覺悟,然後痛下決心出離世間,故頌說:「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這樣才是禪宗行者的風範,以自在無礙的心力,於不知不覺中,使頑石點頭,枯木開花,改造眾生的習氣,帶領他門走出三界九地的輪迴洪流中。

 

二、序言解說

「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賢之途轍,提瓢入市,策杖還家,酒肆魚行,化令成佛。」

「柴門獨掩,千聖不知。」

這第十圖的序言,在開始講十牛圖時,已經給各位介紹過了,這一段序是很好的修行者,在成就後的寫照。一個修行人心不清淨,所以要把柴門打開才能打理,故要開悟。待心已清淨後,此柴門老是開著幹什麼?既已修得差不多時,就要把此柴門讓它掩起,不再讓眾生或眾聖感知,或說不去感知眾緣。

如果把心眼打開以後,體性就會現出,法身會現起來。我們禪宗所說的黑漆桶,一般修行沒有把黑漆桶打破,是沒有辦法真修行的,也就是說根深蒂固的觀念,沒有辦法把它淡薄。黑漆桶打破以後,一方面覺知的自性可以觀照它,二方面或掃到的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它都會起現行,再加上我們面對人、事、物以及一切境界,尤其在逆境,或不好的境界,那更能夠誘發出內心所潛在的習氣出來,所謂的現出來者就是要轉,要能夠知道轉。

所以柴門打開以後才能夠真正的實修,要怎麼去實修呢?也就是前所介紹的,要修無所修,就是面對諸因緣的時候,能夠轉移內心的執著,不讓一切境來黏,而你的空性也就會更圓滿、更靈活,不被一切業來抓住,這樣慢慢地證得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的時候,這個門不關,也就永遠沒有辦法再繼續走下去,而也不能夠去行菩薩道。

故「柴門獨掩,千聖不知」是說我們的體性清淨後,就要回凡才能入人群,行菩薩道是要用講的,要走入人群。如果一個有些神通異能的人,但是要他講卻是講不出佛法來。佛法是從體會之間,然後用你的智慧來講出來的,不是用你的神通變化去說法,那個會誤導眾生的。所以為了要走入人群,為了要從智慧中去得到解脫,才要柴門獨掩。

修行第一階段的心眼打開以後,到這個時候要把它關起來,當然這種關閉,氣脈力道也會慢慢地退失,但已有一個能力,讓你的體性能夠觀照十方虛空一切因緣。四禪境界的時候氣充滿了,你的起心動念這都能夠成就,那修佛法也是一樣,尤其是大乘的佛法,要開悟沒有氣是不行的,而開悟是打開心扉了,氣很旺、經絡通了,那一直通下去有什麼用呢?要靠智慧,所以修得差不多的時候,這個門就要關起來,關起來以後呢?跟一般眾生並沒有兩樣,如果你修到可以發光,有一類眾生可以看到你會發光,甚至於有的人,打坐也可用他的眼根看到人同樣的發光。你能夠發光,別人就知道你的所在,也能夠知道這裡有一個人,有一個物體。

無神通菩薩,他並不現光、也不現什麼化相,跟凡夫沒有兩樣,只是智慧非常的殊勝、銳利,能轉一切的煩惱,能判斷一切的事情,這些都能夠非常的自在、能解脫。到了這個境界,聖人與聖人之間的認知,不是從他的境界去認知,但是可以從他修證的智慧、意念、行為去認知,這個到底修得如何?而不是因為他能夠有神通異能。因此,也無須讓千萬個聖人知道你境界的必要。

「埋自己之風光。」

風光是來自以前種種的執著,才有顯現出異能的風光,而另有所謂自己的風光是指那並不好的習氣,這種風光不能與諸佛菩薩合成一空無的體,若合的話就是不異不一,大家的體性都是空無的,才能夠與諸佛菩薩的心相應、體性相融,這是不異。還未成佛前,每個菩薩修證都有不同,故說不一。你自己所具有的風光是有個別的,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其所現的異能,有的現這個、有的現那個,所以用八萬四千法門,所修出來的都有不同的境界,這些都跟你的解脫、你的自性清淨沒有什麼直接相關的,所以還要把它埋沒下來,也就是說不要去炫露這些,當然還有一些習氣毛病,本來就是要斷的,那怪力亂神的部分,也是要超越它,不要去玩弄這些。

修佛法到最後要自甘寂寞,如果不能夠自甘寂寞,自顯出平凡,那就不能去做為一位菩薩,菩薩是用講的來度眾生。譬如在一個法會裏面,可以講佛法度化很多眾生。然而如果你有什麼神通異能,人家來請教你,一對一,總是一對一的,這個影響力並不大,所以要現凡夫身,現平常人的樣子去與眾生相處。

「負前賢之途轍,」

還沒有成為聖人以前的大德們,或者是已經證得有所果位的聖人,他們的路是怎麼走的,離不開發菩提心。修行有一個成就的時候,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因為自己已經有能力,多少可以做些度化眾生的事情,要求佛果不是一直追求就有了,要求佛果一定要從度化眾生來累積,得到福德與智慧。我們常常說的,還沒有開悟以前的地前菩薩,所修的福德大概都是佈施、持戒等福德之類的,福是從佈施來,德是從持戒而來。地上菩薩的福德不是從佈施來,不是從守戒來,地上菩薩的福德是從發菩提心,度化眾生而來的。前賢都是這樣行菩薩道的,所以我們要學習前人的做法,依循他們所走的路途,我們也是要這麼來做。

「提瓢入市,策杖還家。」

提了一個裝水的水瓢(古代裝水有的用胡瓜陰乾,中間掏空後可以裝水),提著裝水的瓢,走到熱鬧的菜市場中,尋找有緣可度的眾生。行者手裏拿著手杖,背部背著水壺,回到人世間。這個家不是回到自己的家,以前還沒有出家以前,都是跟眾生攪和在一起,現在修法有成,還是再進入眾生族群中,要度化眾生,也就不能離開眾生。

「酒肆魚行,化令成佛。」

行者進入賣酒的酒坊,或者是賣魚的魚市場,遇到有緣的眾生,全要化令他了知佛法,為他解說佛法,使他接受佛法,親近佛法,走向覺悟的大道。從開始修行的非常熱鬧,真正在修行的時候是很熱鬧的,熱鬧是在內心裡面,別人不知道,不管是心或者是神通變化都是在心中,但要把它淡薄了,把這種力量,也就是《楞嚴經》所說的這些魔相淡化了,才能夠去行菩薩道。而行菩薩道也有一個好處,能夠增加智慧,智慧俱足的話,修行過程之間的色陰、受陰魔相都能夠控制、滅除,想陰是可以探討它的心功能、功用,色、受、想這三個境界都還有著魔的危險,尤其是色陰、受陰這兩個不淨的話,就直接受外來的魑魅魍魎這些客邪所干擾,這都是直接的。

想陰魔境中感情作用滅了,不再被這些客邪搞得天翻地覆,接著就能進入行陰的魔境中探討心的功用。若想陰未破,此時難免會偏向於追逐神通,所以這個魔,就會透過被魔所依附的第三者,現一些神通變化的異能來炫耀、來干擾你,那你就會著迷,由於你也很喜歡這些神通,才會用心去追逐、觀照、探討它,看到人家現出這些不可思議的神通以後,你認為這個就是佛,佛的境界大概就是這樣的,所以就聽他的。這一類的魔都是教你行淫慾,破佛律儀。如果是真佛的話,一定是教你斷淫慾,一定是守戒清淨,那會能夠現神通,但其德行卻是很糟糕,這怎麼會是佛呢?定是魔!

色、受、想、行、識這五關,前面色、受、想這三個,要捨一切法不能夠去用,在什麼時候才可以開始去觀照心呢?進入行陰的時候,才開始真正修行,以前是求解脫、斷煩惱,在這裡開始才是要真正的觀。剛開始時行陰微細,阿賴耶識藏很多的種子,所以要去觀,觀察它、觀照它,就會觀起十二類眾生的因緣,以宿命智通去觀,從這裏面去觀、去探討,到這裏才開始可以去用心,可以開發出宿命通、宿命智通,了知十二類眾生的因緣果報的道理。你如果有錯誤的觀念,還是會在這個時候撥無因果、或者有斷滅相,這些魔相都是錯誤的觀念、執著,不能圓滿,這是在行陰區宇的時候所現的現象。

我們在網路上文章,講到想陰魔相滅時,接著下來將講行陰,也就是說我們了解經典裡面所講的,到哪個階段修証到了,才能夠做什麼事,如果沒有修証到那個境界,就不要去做什麼事,一方面心未清淨,要觀也觀不起來,要觀眾生因緣也觀不起來。如果第六、七意識破滅了,想陰不再飄浮,那才能夠真正的入行陰的種種,去研究、去思考,所以要這樣從受、想滅到行陰滅之間,要去行菩薩道,讓你的心更成熟,智慧也更圓滿,然後有機緣的話,也才可以進一步的研究這個心了。

 

三、圖頌解說

cow10.gif (590 bytes)

頌曰:
露胸跣足入unchar6.gif (924 bytes)
   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
   
直教枯木放花開。

 第十圖   入unchar6.gif (924 bytes)垂手

 

「露胸跣足入unchar6.gif (924 bytes)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第十圖中的大德很自在,所穿的衣服也自在,他把胸膛露出來了,古代的人有時不穿鞋子、赤著腳,這也沒有罣礙的樣子,到市集裡面來,入unchar6.gif (924 bytes)來。

因為旅途勞累,土灰沾滿整個臉部,但是心情怡悅,菩薩並不因為一切的勞累而覺得苦楚,所以永遠保持著一個非常開朗、快樂的心境,更沒有所謂好、壞的境界,永遠保持著一個平常心、歡喜心。

我們看很多的大德,甚至於我們的同學,做起事來雖然忙得不可開交,但是卻忙得很愉快。上一次上海下濤法師來道場開示,他天天都有節目忙,但是他也說忙得非常的愉快。佛教裏面的這些菩薩們,在度眾生之間,當然每一個人都是非常的辛苦,很忙、很勞累,有的是忙得沒時間生病,有的是生病了,照樣還是繼續去做,繼續忙、繼續去度眾生,很多有的甚至於坐輪椅,他仍然可以趕路去出席法會,實在是不可思議。

很多師父一上台講經的時候精神抖擻,講得非常的有精神,然而一下台就病懨懨的,病得沒有力量。所以養生的功夫,有時還是需要做得好,氣要養得好,氣機能夠養得好,就不會那麼累了,起碼是上台有精神,下台後只要休息、調息一下,馬上就恢復體能,必須要有這些功夫。體能衰落了,更必須要調養,氣機不能退失,不退失就必須要斷食、打坐,這也都撇不開的。

我講課有一個好處,可以陪你們一起打坐,禪修有什麼好處?我陪你們一起打坐,一座兩小時、一小時半,也都是在充電,這樣就是逼得大家一起坐,你坐我也坐,如果能夠把持這樣,到七老八十的時候,還可以這樣打坐的話,體力應該不會退失、退轉。否則年紀大衰老時,體力就會愈不行了,當然營養方面也必須要注意的、要照顧的,如果營養方面不照顧好,肌肉細胞、我們內臟的細胞,它們會老化,營養不給照顧好,當然它就會越來越衰退了,也要注意補充維他命、礦物質。這部分是世間法裏面的東西、養生的東西,還是必須要注意的,這是題外話了。

「露胸跣足入unchar6.gif (924 bytes)來,抹土塗灰笑滿腮。」前面兩句所講的是他身體的型態,在旅途勞頓之間,並不以身體的種種,以及沾染灰塵而感到不舒服,仍然表現得很快樂,後面這兩句「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就是在講它的功用,如何來度眾生,進入這個市集,而抱持著歡喜心,來跟有緣眾生結緣、度眾生。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這個主要在講修禪的人,證悟到空、無相的時候,本身對法並不執著的;對法不執著以後,在度化眾生之間,也不一定要用世間禪裡面的這些神仙的神通。佛法與修世間禪的最大不同,是一個要求解脫,一個是執著心的神通異能。

自我的解脫在過程之間,對於法的執著要滅除,而法的執著滅了以後,才能夠悟空,才能夠對於一切相不執著,而是以”對待的空”看一切法,雖然是有相,但是無住的話就是無相,能夠做到無住,等於是無相。當然三三昧之間還有一個無願,在七地以前的菩薩要修無願,有所願的時候就有所求,有所求就是還犯有法的執著。所以在還沒有證得解脫以前,一切法都不能用,一切法都不能夠起,七地以前菩薩都是要捨一切法,除了悟空以外,還要能夠做到不黏,能夠做到不黏,那才能以對待的體性,來看一切法而能無住。

或以十波羅蜜而言,六波羅蜜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一般的六地菩薩,以菩薩每地分別都要去修的這個六波羅蜜,七地菩薩修方便法,為什麼要用方便法呢?因為你一下子做不到悟空、無相、無願的境界,所以要用方便法,以方便波羅蜜去做,去修證到這三三昧的境界。能夠修証到以後,就跨入另一個八地菩薩的不動地,不動地菩薩,除了心如如不動以外,在五、六、七地的菩薩修這個方便法,於禪定、般若之間所得到的智慧,能夠造成對一切境如如不動,能夠如如不動的時候,這是一個修行的分水嶺,這在七地以前因為還有法的執著,故要修空、無相、無願這三三昧,來證得解脫。

如果以《楞嚴經》的魔相而言,色、受、想這三陰種種的魔相,也是要超越的,不去用它,這樣可以證得真正的三三昧,也是因為進入無、不動了,這個時候又進入行陰、識陰,這兩個在五陰之間是另一種境界,所以在不動之間就觀我們靜態的一種鑑照功夫,因為你去掉了想陰的這些境界,不去胡思亂想、不去玩這個心,你就有辦法解脫。

心中心法的初祖大愚法師,當然他是度眾心切,他生在比較雲老法師的後代,但也離不了多久,其實也是受他的薰習,也是受教於他,然而沒有像這老法師這麼有地位、有名。既然有了成就要來度眾生,為了宏法就現一些神通,他就現神足通,飛在空中,大家看了驚嘆不已,因此在大江南北造成轟動。他在空中飛來飛去,以前的阿羅漢、辟支佛才有這個境界,大家都很震撼,因此求灌頂、學修法的一大堆,有五、六萬多的人,成就的卻是只有幾個。根據我們音老上師所講,只有七、八、九個,沒有超過十個以上,這是他所認知的。

所代表的意義是:修法不是那麼簡單,要開悟也要看因緣、福德,不是說很有興趣去修這個法,就會有所成就,你過去的因緣是如何?現在的智慧怎麼樣?你的心態怎麼樣?你是為眾生而去修法的嗎?還是為神通而去修法的?或者是修法了以後有神通,就搞一些名聞利養的事?這種種的心態不正,當然果也不正的,所以佛教徒不能夠現一些神通來蠱惑眾生修法;到後來初祖也承認不是很好的結果,不久他就隱遁了,遂他就把宏法的工作交給二祖王上師,自己就隱遁了。所以既然佛法要求解說,不能夠以世間禪裡面的這些神通來蠱惑眾生,這是另一個層次的意義。

再者是既然悟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你度眾生是要以這個空無的心,去跟眾生磨,這個「磨」是很有意思的,你的習氣偏向於瞋心很重嗎?瞋心很重,禪師要度你,他就會跟你磨,要吵架,他就跟你吵架,吵架了以後,他又好像以平常心一樣對你,無所謂的對你。

禪師有一種你不能預知的能力,他可以因為吵架之間,把你的神識抓住了,或者是不抓住你的識神也可以,他讓你的魂魄或者是影相,會進入他的心裡面去了,然後把你加以修正,怎麼的修正呢?就是以空無的心法,或者是以心通力所學到的無上心法,來消滅你的業。如果你瞋心很重,在經過一回、二回、三回地磨練,他不必現神通,就用他空無的心的體性,來跟你磨,磨到後來你的脾氣都沒有了,因為他沒有執著,你跟我吵,吵完以後他還像沒有發生事情一樣的對待你。而凡夫吵了以後心有不甘,不甘又沒有辦法,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被磨到連角都沒有了,這就是禪宗所具有的特色:直教枯木放花開,頑石點頭。

禪師他一定要悟到空,一定能夠了解無相的體與有相之間的對待,然後利用他的心通力,來與眾生「磨」,所以才能直教枯木放花開。不管是枯木放花開、或頑石點頭,意思都是一樣的,只是對待頑固的眾生,不以神通來誘惑他、來修學,而是以他修証到的真正所具有的體空以及心通力,來度化眾生;所以禪師他有一些行為,你如果不到那個境界,是沒有辦法了解的。因為他無礙,你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他都不在意,他認為可度他就度,有因緣他就度,也不強求什麼的,若有所強求,那就不會自在的。

很多的道場或是哪個人,你看到的這個人好像經濟能力滿不錯的,又那麼大方,就特別的照顧、特別的另眼相看,意思就是好像得罪不起這個大護法一樣。假使還有這種心態時,那就沒有辦法自在,也表示你還有分別心,還有法的執著,還是不能夠隨緣,這個就是自己還沒有自在、還沒有無礙。所以境界修到哪裡?只要明眼人一看就很清楚了,也不須什麼神通,你只要用智慧去看,就可知道這個人修到哪裡。一個人即使他有什麼神通,可以知道過去、未來,但是有什麼用?有一些事情還是放不下,有一些事情還是轉不了,不能夠自在,這個就可以知道,他還是在什麼境界的。所以修佛禪或者是修解脫道是很真實的,除了自我的體會以外,也是要有自我的修證,如果做不到,那就跟一般禪定沒有什麼兩樣的,因為做不到解脫的境界,還是離不開世間禪定的範圍。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這兩句話也在說明,禪者的一種風範,他怎麼度人、感化人?他怎麼用他的方法去度?要懂得他的意思。

 

四、詳解文說明

「行者證得我、法二空智,再體會諸法真實相,已能圓滿菩提,此時行者要去小乘而就大乘,行菩薩道。行者心光已能內斂,讓柴門獨掩,埋自己之風光,恢復凡夫相,入世而度化眾生。因行者已具足解脫知見,雖住俗而不厭俗,入世而不著相。行者已具足大解脫、大智慧,與諸有緣眾生集聚一堂,雖不現神通幻化事,但能教枯木開花,頑石點頭。蓋行者已不著一切人、我、善、惡、凡、聖、染、淨等分別相,以空無的心體,應眾生萬種緣。因行者心得自在故,身亦自在;身心皆自在故,得轉一切外境,是謂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和曰:「慈悲喜捨入世來,利益群生樂滿腮。無我無心通法爾,頑石枯木轉心開。」

「行者證得我、法二空智,再體會諸法真實相,已能圓滿菩提。」

行者修證到這個境界,已經是得到我空、法空的智慧,我空就能夠不在乎於對自己能生、能滅的那個自我的執著,也不在乎於外界對他的好、壞、順、逆的一種表現,怎麼樣的他都自在。順,他也自在,不順,他也自在,這樣子才能夠把我的執著滅掉。那無始劫以來,對於根本法的執著-俱生法的執著,也就是我們輪迴的根本,在去掉了我的執著,還只是煩惱沒有而已,還沒有真正的斷掉輪迴的根本。所以在行陰區宇之間,你才能夠了知法的根本,浮塵根之究竟樞穴,這是在《楞嚴經》所講的。你有能力去觀到輪迴的根本-阿賴耶識的法塵,才能進而再滅掉它,不受它的影響,而能夠做到這樣,法就空了。所以我空、法空這二種智慧不是用空談,是要能夠去體會而後做得到解脫。

做到以後,諸法真實相就是講無相的境界,講有法是因緣而生的法,到此時的行者已經不因妄想而起一切心,或者他打妄想,但是也不會執著為真。到行陰區宇的時候,想陰滅,你就有一個能力是:白天不打妄想,晚上不做夢,也就是經典上所說的寤寐恆一,寤就是醒的時候,寐是睡覺的時候,這兩種時間情況也都一樣、恆一,而且不是一下子有、一下子沒有,是永遠的沒有這種妄想,也沒有做夢,這樣子才是想陰盡。故這樣看起來經典所說的境界,末法時期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也因為很難,所以修行能夠進入行陰境界的寥寥無幾。

修證到行陰區宇的時候,就有天眼通、宿命通的能力,沒有這能力就免談,只有一些鬼神通、陰陽眼、、,那都是不入流的。能夠修證到這種第十圖所說的境界是為菩薩,您已經有能力,可以去體會諸法的真實相,諸法的真實相是因緣而生的法,因緣生諸法,那就有如如不動的體性去了知境界,但也不會受到影響。所以追根究底,法生、法滅對他而言都已沒有意義;可以去了知這個境界,但是我不會迷糊,這才是悟到空,原來一切法也是空,畢竟空,沒有什麼真正的可以罣礙的,要罣礙的,因為我空、法空所以也罣礙不起來,這是很自然的能夠做到的,因已經能夠圓滿菩提了。

有的偏於空、有的偏於有,這兩個都是不圓滿法,那有的是根本沒有悟到空,然後執著一切有,那更是離譜的,連解脫道都談不上。有的悟到妄有不真,即不受它的影響。有的悟到空,絕對的空悟到以後,你就能夠很瀟洒自在地,不受一切境界的影響。這個境界證到以後,再回過來面對與承認世間裡面還有因緣的種種法,當因緣法生起的時候,也能夠鑑照這個因緣,能夠面對這個境界,但有一個自在無礙的體性,面對這些都能夠自在、能夠無礙,這就進入空、有不二的境界。所以能夠修證到空、有不二的境界,那才是圓滿的菩提自性,我們覺悟的心除了解脫以外,還可鑑照一切因緣,還要有能力不受它的影響。

「此時行者要去小乘而就大乘,行菩薩道。」

此時行者要去小乘而就大乘,小乘證到是我執空了,或者分別法執空了,但是俱生法執尚未滅,所以要去小而回大,再進一步地修證,俱生法執滅了,才能夠進入行陰區宇的境界。在這個時候,你悟到基本的空而解脫了,應該要去行菩薩道,行菩薩道之間,你多少要去體會心的用,多少都會體會一切法是因緣而生的,然後再進一步的去磨練。

不是我不看,是把頭栽在泥沙裡面像駝鳥一樣,眼不見為淨,然後我就自在了,那種都是假相,是要更進一步的進入人群、進入頑固眾生之中,然後與眾生攪和在一起,同時能夠覺得眾生雖然頑固得不可理喻,但是你也以善導善誘,同時也不會受眾生的影響、再生起煩惱。

從眾生可度的這種情況去發展,可以再磨練你對法的了解,不是只有空,是在有相之間而無住、而不受它的影響,才能夠了解大乘佛法的精髓是在這裏。因此能夠由小向大,才能夠從行菩薩道之間去體會,心原來還有更大的功用。

到最後,行者能夠再繼續去修證時,就有諸菩薩的神通變化會起來,以前不去用這個心,現在你可嘗試去用這個心,也就是剛剛所說的,進入行陰區宇的境界,可以以你的願力,繼續再修下去。

「行者心光已能內斂,讓柴門獨掩,埋自己之風光,恢復凡夫相,入世而度化眾生。」

十牛圖裡面所講的「不用神仙真秘訣」是用空無的體性度化眾生,行者心光已能內斂,這是要埋沒自己,不能夠表現一些神通來蠱惑眾生,所以難免要柴門獨俺,埋自己之風光,恢復凡夫相,入世而度化眾生。這一句話從兩部份來說,一部份是身體,如果是氣充滿時,當然靈知靈覺是非常的銳利,但是你不能夠用講的去弘法,只用一個心,眾生實在所受的影響較少,來請教的人是一個、兩個,沒有辦法像一些菩薩,一站上講台,幾千、幾萬個人受感化、教化,這種影響才大。

有一些神通力,並非只是人家來請教,而一個、一個地來幫忙與化解就完了,這種偏向於小局面的,要影響就要大的局面。你有凡夫的境況,就有腦筋、有嘴巴,以前不用第六意識,現在回過來再用第六意識思考,如何來善導善誘化度眾生?如何來講一些佛法,讓他們一念之間能夠入無生法忍,這個就是恢復凡夫相的緣由,而你已然恢復了凡夫相。

第二個層次是代表修行已經有個境界、告一段落,不必再打開你的心眼,然後擁有一些靈知靈覺,不一定要處在那個情況。所以我們修行還沒有定力,就靠色身的氣來幫助你定,或有一天不管真氣的有無,照樣能夠自在無礙,那才是真正的修到解脫了。

很多人靠氣來維持定力,想不開的事情,因為斷食的結果比較看開了,這還是一種變相的有為法。如果哪一天丹田不見了、真氣沒有了,但是面對事情源源不斷的來,也仍然能夠自在無礙,用平常心去應對,這個功夫才是比靠外來的,或者是內在的真氣在維持定力的修證,其境界要來得更高。

再過來,最後的解脫是要靠智慧的,即剛剛所說的十波羅蜜裡面最後是”智”--第七是方便波羅蜜,第八是願波羅蜜,第九是力波羅蜜,第十是智(智慧)波羅蜜。以佛法所講求的是用智慧度到彼岸,用智慧來度眾生也是一樣的,所以後面的方便、願、力、智,這四個波羅蜜,是大乘菩薩所要用的方法。

悟得解脫的智慧,是要再回凡,回凡當然就等於是出出世間,再入群眾之間,所以回凡是心的更進步,不是回凡好像就是退步了,不是的!而是更能夠容納一切世間的有相。

「因行者已具足解脫知見,雖住俗而不厭俗,入世而不著相。」

再入世的時候你已經具足了解脫的智慧,雖住俗而不厭俗,入群眾之間,以前是很厭惡的,這個人怎麼那麼壞?這個地方怎麼那麼髒?這些人怎麼有這些習慣?如果以前早就唾棄他們了,因為還在求清淨,還要求乾淨,不屑與他們為伍,現在為了要讓您的心練得更完美,所以現在雖然跟芸芸眾生攪和在一起,但並不因為他們的一些習氣毛病,而不能夠接受、容納,或周圍之間的環境,也都能夠承受而不會受不了。

「行者已具足大解脫、大智慧,與諸有緣眾生集聚一堂,雖不現神通幻化事,但能教枯木開花,頑石點頭。」

住俗而不厭俗,入世而不著相,因為行者已具足大解脫、大智慧,所以才能夠做到這樣。這我們剛剛所說的,用什麼功夫?就是用無礙、自在、空無的心,去跟眾生一起磨練,所以就能夠使枯木開花,頑石點頭。

「蓋行者已不著一切人、我、善、惡、凡、聖、染、淨等分別相,以空無的心體,應眾生萬種緣。」

一切人、我,善、惡,凡、聖,染、淨等分別相都不具足,這就是平等法,悟得平等性了,就沒有這些分別心。眾生有種種的因緣,你以空無的心去協助他,或者去斷他的習氣毛病。

「因行者心得自在故,身亦自在;」

心能夠自在,身才能夠自在,如果是身受外邪控制,那心有時候也就不得自在。在初階段修行的時候,如果你氣比較旺、比較通順,就會覺得今天定力好像比較足夠,事情比較不黏上,比較看得開、可以解脫;如果哪天您的丹田被冤親債主給予封住了,氣起不來了,或者感冒了,然後你也覺得我還是能自在,那才是真的自在。有的人就不行了,氣不通,身不順,心就亂了,有很多的同學都有這種情形,這是難免的。所以你要練到,不管是身體氣通與不通,都能夠自在。身心能夠維持一個自在,你就能夠控制得了身心。如果是別人控制你的身,那身心也就會不自在,如身體沒有氣、身體病痛,心就慌亂、煩惱。聖人證到這個空無的心體時,身心當然都能夠自在、無礙。

「身心皆自在故,得轉一切外境。」

身心能自在,當然就有能力轉一切外來的境界,因心通力無阻礙故。如果轉不了外境,就必須要多加用功,打坐、唸佛、拜佛都可以,讓心安住、讓氣脈通順。如此,你不必動用什麼法,過一陣子客邪沒有你的辦法時,就是你嬴了。其實修佛法是很簡單的,只要你不倒下去,最後就是你嬴了,因為他用的是有為法,不管是要害你,或者是要讓你煩惱,你都能無所謂,不倒下去的話,你就能渡過此逆境。因為一切法都無常,他不可能天天都這麼搞,就是業力或果報,也不是一直沒完沒了的,最後他還是得不到了,你就是最後的贏家。所以以這種空無的心體去應萬緣,讓身心都能夠自在,就能夠顯現出真功夫,不必用一些神仙真祕訣的功夫。

「是謂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不必用神仙真功夫,能顯現出無上的力量,這是空無的心體所能現起的力量,所以能直教枯木放花開。枯木已經枯了,為什麼能夠再回復生機?且還可以再開花結果?這都是因為你,以空無的心體,來面對眾生諸種因緣,能夠讓他們轉移習氣,再引起一切佛性的生機。

 

五、和頌解說

「慈悲喜捨入世來,利益群生樂滿腮。無我無心通法爾,頑石枯木轉心開。」

「慈悲喜捨入世來,」

古僧大德以四無量心,此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要解釋可是一大篇幅,在《大般若經》的法相中已有列出,請你慢慢地去研讀。簡單講慈、悲、喜、捨,就是我們常常在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及隨喜功德、捨一切法,抱持著這四種心態,再來到人世間。

「利益群生樂滿腮。」

如果菩薩只有利益人的層次,則這個功夫並不夠,還要對鬼神、天神都能夠利益。同時也要有一套功夫,才能夠折服鬼神、天神之類的,人是最壞了,要能夠折服有緣、無緣的眾生,而且是以德服人,不是以什麼神通來服人。好人、壞人都能夠利益均霑,以滿臉的笑容,愉快的心情,來度化眾生而不累。

「無我無心通法爾,」

行者已去掉我、法二執,諸法之間不要有一個我,諸法之間不要有一個心,只有空無的心體。沒有我的執著、沒有法的執著的時候,所現出來的體性是空無,從體性空就會現出法爾的現象。

更大的成就可證得宿命智通,宿命智通與宿命通有什麼不同?宿命通可能就是用你的天眼去觀,宿命智通是用智慧讓法爾現起的,如果用觀的還有一個時空的限制,八萬劫(1344百萬年)以內的過去與未來的限制。而宿命智通就是佛的境界,從心裡面現出來的法就沒有限制了,沒有時空能限制,你只要讓它現,就能讀出一切法爾。本來這是阿賴耶識的佛性都具有的力量,不可思議的,因此最起碼要修証到無我、無心,就能夠通法爾的現象,這是佛的境界,而一切法從心地起。

「頑石枯木轉心開。」

人或眾生,沉迷於恩恩怨怨中,受制於習氣、毛病中,有如頑固的石頭、枯萎的木頭。禪宗行者因證得無我、無心的這種空體,如此的心體滋潤眾生心,而使他們能夠開悟,得解脫知見。本來有如頑石、枯木的心態,最後在禪師的磨鍊下,頑固的心開了,枯萎的心再生了,這是我們跟它來相和的一首偈語。

 

六、結語

「上述十牛圖略述行者修行過程中,如何克服我、法二執,證入般若佛智,具足涅槃妙心,並進而再入世化眾。其功夫全賴行者親自行履,若不親證,則甘草、黃連,難言其味矣!」

一個所謂禪宗行者,若說有修證,一定要經過此十牛圖的過程,若沒有全部依各圖走一趟,那你說真的有所開悟,這還是個大疑問。尤其在見牛(3)、得牛(4)、牧牛(5)之路途上,若說行者見牛、得牛,開悟了、見性了,但卻無牛可牧,馬上就顯得多有修證,多了不起,那不是認知有問題,就是著魔而不自知。另一個有開悟的行者,若不能修入空,像第八圖一樣,一物也無,一境也無所見,則未達究竟,更不好自認已有修證,還得繼續用功。若是一個過來人,當會讚嘆古僧大德,毫無掩飾地把修證的真正過程,那麼真實地記錄下來,讓我等後學能有所遵循,才不會走錯路,不會錯認境界。

涅槃是寂靜不二的空體,所產生的神通妙用,法爾的現象就是妙心。甘草是甜的,你沒有去嚐過甘草,怎麼會知道它是有持久的甘味,而甜又甜到什麼程度?黃連是很苦的,如果沒有去嚐試一下,怎麼會知道它是苦到了什麼程度?多苦?所以修行都必須要實修實證的,你才能夠了解古僧大德們,甚至於世尊與諸大菩薩所說的法,是在講什麼的?這十牛圖的解脫,我們花了幾堂課把它講完了!阿彌陀佛!(全文完)

 

      班,

      山。

      熟,

      間。

 王安石 大德 ─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徹悟大師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