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
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然世 間日則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 邊不至一邊。又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慧 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有 內外方所晝夜之別。復次日行閻浮提。一切 卉木叢林。隨其性分各得增長。世間眾務因 之得成。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平等開發 無量眾生種種善根。乃至世間出世間殊勝 事業。莫不由之而得成辦。又如重陰昏蔽日 輪隱沒。亦非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 始生。佛心之日亦復如是。雖為無明煩惱戲 論重雲之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諸法實相 三昧圓明無際。而無所增。以如是等種種因 緣。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 加以大名。曰摩訶毘盧遮那也。成佛者具足 梵音。應云成三菩提。是正覺正知義。謂以如 實智。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 常無常等一切諸法。皆了了覺知故名為覺。 而佛即是覺者。故就省文但云成佛也。神變 加持者。舊譯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護念。 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 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若離如 來威神之力。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 餘生死中人。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而作 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 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 一切眾生。示種種諸趣所憙見身。說種種性 欲所宜聞法。隨種種心行開觀照門。然此應 化。非從毘盧遮那身或語或意生。於一切時 處。起滅邊際俱不可得。譬如幻師。以呪術力 加持藥草。能現種種未曾有事。五情所對悅 可眾心。若捨加持然後隱沒。如來金剛之幻 亦復如是。緣謝則滅機興則生。即事而真無 有終盡。故曰神力加持經。若據梵本。應具題 云大廣博經因陀羅王。因陀羅王者帝釋也。 言此經是一切如來祕要之藏。於大乘眾教 威德特尊。猶如千目為釋天之主。今恐經題大廣故不具存。入真言門住心品者。梵本具 有二題。初云脩真言行品。次云入真言門住 心品。竊謂入住之義以兼修行語。故離煩文 但著其一。真言梵曰漫怛攞。即是真語如語 不忘不異之音。龍樹釋論。謂之祕密號。舊 譯云呪。非正翻也。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 眾生自心。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 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諸菩薩。真語為門。自心 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 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 無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 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 門。三者心密門。是事下當廣說。行者以此三 方便。自淨三業。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 乃至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密。不復經歷劫 數。備修諸對治行。故大品云。或有菩薩初發 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 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龍樹以為如遠 行。乘羊去者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 通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不得云發意間云 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則此經深旨也。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者。梵音毘盧遮界宮者。經初五義。如智度中廣明。然此經 梵本。闕無通序。阿闍梨云。毘盧遮那大本。有 十萬偈。以浩廣難持故。傳法聖者。採其宗要 凡三千餘頌。雖真言行法文義略周。以非大 經正本故。不題通序。今以例加之。於義無傷 也。薄伽梵者。論師所解具有六義。今此宗中。 薄伽梵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 其本未有此名。世議觀其事迹。故號為能破 者。世尊亦爾。以大智明。破一切識心無明煩 惱。此等本自無生亦無相貌。然慧日出時。暗 惑自除。是故義名為破。釋論亦云。婆伽名 破婆名能破。能破婬怒癡。故名婆伽婆。二 乘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如盛香器餘氣故 在。又如草木薪火。以力薄故。灰炭不盡。如來 如劫燒火。一切都盡無烟無炭。故名婆伽婆。 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薄伽。是欲求因緣。 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 翻此義。云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知 見人。皆悉從是生。其有志求因緣得與相應。 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 息。而實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 是隱語。學者當觸類思之。又薄伽梵者。即 帶有聲。如人多有資財。名持資財者。以有 金故。名持金者。以如來具殊勝德故。名持眾 德者。釋論亦云。婆伽言德。婆者言有。是名有 德。婆伽名名聲。婆者言有。是名有名聲。一切 世間。無有德名聲如佛者。則其義也。經中多 譯為世尊。是歎德之總稱。西方語法。言及 尊者。不敢直斥其名。必先歎其功德。如云大 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頭陀大迦葉。持律優婆離等。故此經中。例云薄伽梵毘盧遮那。 今順此方文勢。或以世尊居下也。
經云。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法梵住如來加持者。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 法身。次云如來。是佛加持身。其所住處。名佛 受用身。即以此身。為佛加持住處。如來心王。 諸佛住而住其中。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 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而以自在神力。令 一切眾生。見身密之色。聞語密之聲。悟意 密之法。隨其根性分種種不同。即此所住名 加持處也。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故云廣大金 剛法界宮。大謂無邊際故。廣謂不可數量故。 金剛喻實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道。適無所 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不盡不壞。離諸過 罪。不可變易。不可破毀。故名金剛。如世間金 剛寶。有三事最勝。一者不可壞故。二者寶中 之上故。三者戰具中勝故。此與釋論三種金 剛三昧中喻。意大同。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者。所謂如來實相智身。以加持 故。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 所都。故曰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 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含 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 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 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曰自在天王 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 三界之表也。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次明 妙眷屬也。如來在此宮中。為獨處耶有眷屬乎。故云此中乃有無邊眷屬常所集會。所謂 執金剛等也。梵云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 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故舊譯云執金剛。 今謂持金剛。兼得深淺二釋。於義為勝。故隨 文便互為其辭。若世諦常途所表。則云生身 佛。常有五百執金剛神。翌從侍衛。然此宗密 意。伐折羅是如來金剛智印。如是智印其數 無量。能持此者亦復無邊。所以然者。心王所 住之處。必有塵沙心數。以為眷屬。今者心王 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 如是智印。唯佛與佛乃能持之。約菩提義。即 有無量無邊金剛印。約佛陀義。即有無量無 邊持金剛者。由此眾德。悉皆一相一味到於 實際。故名集會。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 名一切集會也。然以自在神力所加持故。即 從心王毘盧遮那。現加持尊特身。爾時無量 法門眷屬。一一皆現執金剛身。顯發如來威 猛大勢。譬如帝釋。手執金剛。破修羅軍。今此 諸執金剛。亦復如是。各從一門。持大空之戰 具。能壞眾生無相之煩惱。故以相況也。如來 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高無中邊。諸 大妙寶王種種間飾。菩薩之身為師子座者。 大眾已集。應有說法處。故次明所住樓閣及 師子座也。信解者。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 於是中間通名信解地。梵云微吃哩抳多。是 踴躍義。遊戲義。神變義。謂從初發心以來。 深種善根。起種種願行。莊嚴佛土。成就眾生。 恒殊勝進。不休息故。即是超昇騰躍義。如人 掉動鼓舞。能以善巧三業。普悅眾心。故此騰 躍。即名遊戲。如是遊戲。即是菩薩自在神通。 言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以一體速疾力 三昧。供養無量善知識。遍行無量諸度門。自 利利他法皆具足。能得如是如來智寶之所 集成。祕密莊嚴法界樓觀。於一切實報所生 最為第一。猶如真陀摩尼為諸寶之王。故 曰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也。其高無窮。當 知廣亦無際。以邊不可得故。亦復無中。此是 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當知如是樓觀。亦遍 一切處也。次明樓觀莊嚴之相。猶如有人以 種種雜色金剛。嚴飾金剛。然其體性無有差 別。今亦如是。還以如來種種功德寶王。間飾 樓閣寶王。何以故。更無有法出如是寶性故。 然此第一寂滅之相。以如來加持神力。令應 度者隨諸法門表像。若可見聞觸知。即以此 為門而入法界。如善財童子。入彌勒宮殿因 緣。此中應廣明菩薩之身為師子座者。上說 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次云大樓閣寶王。 亦即是如來身。今云師子座。當知亦爾。所以 云菩薩身者。謂本行菩薩道時。次第修行地 波羅蜜。乃至第十一地。當知後地。即以前地 為基。故云如來以菩薩身為師子座。釋論云。 譬如師子於眾獸中。獨步以無畏。佛亦如 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無畏。故名 人中師子。其所坐處。若床若地。皆名師子座。 今此宗明義。言師子者。即是勇健菩提心。從 初發意以來。得精進大勢。無有怯弱。猶如師 子隨所執縛。必獲無遺。即是自在度人無空 過義也。若淺略釋者。言諸菩薩深心敬法。乃 至以身荷戴佛。師子座。故曰菩薩之身為師 子座也。其金剛名曰虛空無垢執金剛。乃至 金剛手祕密主。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塵數等 持金剛眾俱。及普賢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 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等。諸大菩薩前後圍 繞。而演說法者。次明同聞眾也。問曰。佛所說 經。何故先明住處眷屬耶。答曰。譬如國王若 有政令。必先出居外朝制斷刑賞。時史署記 云。某時王在某處。與某甲大臣等集議。有如 是教命。欲令境內信伏行之不疑故。法王亦 爾。將說大法。必於大眷屬菩薩眾中令作證 明。以是因緣聞者生信。由信心故。能入如是 法中。修行得證。倍復生信。故先列眾也。虛空 無垢執金剛者。即是菩提心體。離一切執諍 戲論。如淨虛空無有障翳。無垢無染亦無分 別。如此之心。即是金剛智印。能持此印。名虛 空無垢執金剛也。復次虛空遊步執金剛者。 遊步是不住義。勝進義。神變義。以淨菩提心。 於一切法都無所住。而常進修萬行起大神 通。故曰虛空遊步。復次虛空無垢執金剛。即 阿字門平等種子。修無住行。譬如種殖方便 根牙漸生。故次明發行金剛印也。第三虛空 生執金剛者。如萠芽已生。四大時節為緣。虛 空不礙念念滋長。菩提心亦復如是。以無所 得為方便。萬行為緣。得真實生者。所謂大 空生。故名虛空生。第四被雜色衣執金剛者。 如萌芽增長。莖葉花。實漸次滋繁。菩提心樹 王萬德開敷。亦復如是。故云具種種色。復次 以種種法界色。染此無垢菩提心。成大悲漫 荼羅。故名被雜色衣。第五善行步執金剛者。 此善字。梵云毘質多羅。有端嚴義。種子義。譬 如已得果實。復還為種子也。善行步者。即是 諸佛威儀。謂善知時宜可度不可度等種種 通塞。以身口意方便。俯應群機。曲中規矩。皆 成佛事。故以為名也。第六住一切法平等執 金剛者。謂住一切佛平等性也。謂因果自他 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 平等。同一實際。能持此智印。故以為名也。然 上來五句。亦皆是如來真實功德。無深淺之 殊。為欲分別令易解故。作次第說耳。第七哀 愍無量眾生界執金剛者。此哀愍亦名救度。 謂已住平等法性。自然於一切眾生。發同體 悲愍之心。諸眾生界無量故。如是大悲亦無 限量。此是如來一功德。故能持者。因以為 名。第八那羅延力執金剛者。已發哀愍之 心。若具大勢。則能救護。故次明也。經中挍量 六十象力。不如一香象力。乃至末後那羅延 力最勝。佛生身一一毛孔。皆等那羅延力。故 以喻法界身那羅延力。第九大那羅延力執 金剛者。謂持祕密神通力也。如一闡提必死 之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明 見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緣。 心不怯弱。諸菩薩尚不能爾。故復明不共一 切摩訶那羅延力。第十妙執金剛者。妙名更 無等比。更無過上義。猶如醍醐融妙已極。不 可復增。常不變易。無間無雜。如來亦爾。一切 功德。悉皆無比無上。諸有所作。亦唯為此一 事因緣。故名妙執金剛。第十一勝迅執金剛 者。勝謂大空。大空即是遍一切處。故能起速 疾神通也。住此乘者。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不 動生死而至涅槃。故名勝迅。第十二無垢執 金剛者。即是離一切障菩提心也。譬如真金 體性純淨。若種種練冶眾寶磨瑩倍復光明。 則知初質。尚與微垢共住。能持此畢竟淨金 剛印。因以為名。十三刃迅執金剛者。此刃字。 梵文是忿中之忿利中之利。義翻猶如刀刃 也。持此金剛利智。一切難斷處悉斷。難滅處 悉滅。故以為名。十四如來甲執金剛者。如來 甲所謂大慈。由此嚴身故。攝護眾生施作佛 事。不為一切煩惱所傷無能降伏爼壞之者。 故以為名。十五如來句生執金剛者。句名住 處。即大空生也。諸佛自證功德。從如來性 生。此加持身。從如來自證功德生。以不離阿 字門故。名如來句生。十六住無戲論執金剛 者。所謂住大空慧也。謂觀緣起實相。無生無 滅不斷不常。亦非去來一異。是處諸戲論息。 法如涅槃。持如是智印。故得以為名也。十七 如來十力生執金剛者。謂佛方便智。如是妙 權從何處生。謂從如來十智力生。持如是印。 故得以為名也。十八無垢眼執金剛者。即如 來五眼。以菩提心畢竟淨故。以一切種觀一 切法。了了見聞覺知。無所罣礙。能持如是金 剛印。故以為名。十九金剛手祕密主者。梵云 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 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謂夜叉為祕密。以其身 口意。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舊翻或云密迹。 若淺略明義。祕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執金剛 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然是中深義。言夜 叉者。即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乃至彌勒菩薩等。猶於如是祕密神通。力 所不及。祕中最祕。所謂心密之主。故曰祕 密主。能持此印。故云執金剛也。如是上首十 佛剎微塵數等持金剛眾俱者。若具存梵本。 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云虛空無垢等。 虛空遊步等。乃至祕密主等。所以然者。此等 上首執金剛。一一皆有無量眷屬部類。大本 當具存耳。然統其綱要。則枝末隨之。於宗通 之用。不足為闕。所云十佛剎微塵數者。如來 差別智印。其數無量。非算數譬喻之所能 知。且以如來十種智力。各對一佛剎微塵。以 表眾會之數。世界海世界性。及一佛剎義。如 釋論中廣明。然此毘盧遮那內證之德。以加 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形色性類。 皆有表象。各隨本緣性欲。引攝眾生。若諸行 人慇懃修習。能令三業同於本尊。從此一門 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次列菩 薩眾。以四聖者而為上首。前明諸執金剛。一 向是如來智印。今此菩薩。義兼定慧又兼慈 悲。故別受名也。亦是毘盧遮那內證功德。如 執金剛有十佛剎微塵數眾。當知諸菩薩。法 門相對。亦有十佛剎微塵眾。以加持故。各得 從法界一門。現為一善知識身也。又般若釋 論。生身佛成道時。阿難密迹力士等。是名內 眷屬。舍利弗目建連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 諸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屬。 今謂佛加持身亦復如是。諸執金剛各持如 來密印。名內眷屬。諸菩薩大悲方便普門。攝 受無量眾生。輔佐法王。行如來事。名大眷屬。 故大品云。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者。當學般若波羅蜜也。普賢菩薩者。普是 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 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 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慈氏菩薩者。謂佛四 無量心。今以慈為稱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 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家。故曰慈氏。上云 普賢。是自證之德。本願已滿。欲化眾生令得 此道。故次明之。妙吉祥菩薩者。妙謂佛無上 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為吉祥。即是 具眾德義。或云妙德。亦云妙音也。言以大慈 悲力故。演妙法音。令一切聞。故次彌勒明之。 除一切蓋障菩薩者。謂障為眾生種種心垢。 能翳如來淨眼。不能開明。若以無分別法。滅 諸戲論。如雲霧消除日輪顯照。故曰除蓋 障。如來諸有所作。悉皆為此一事因緣。故次 妙音明之。復次行人。雖學般若波羅蜜。若無 禪定。猶如盲者雖遇日光。無所能為。故次文 殊妙慧。明除蓋障三昧也。此四菩薩。即是佛 身四德。有所偏闕。則不能成無上菩提。是故 列為上首。以統塵沙眾德。諸大菩薩者。具出 梵文。應云摩訶菩提薩埵。釋論云。菩提名 諸佛道。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是人盡欲得 諸佛功德。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 名薩埵。復次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 勇心故。多眾生中。起大慈悲成立大乘。能行 大道得最大處。故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大 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 埵。阿闍梨云。具據正義。當云菩提索哆。此索 哆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 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流便 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 隨順其辭。就踰伽宗。薩埵略有三種。一者 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 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為 名。二者有識薩埵。即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 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 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心。故以為名。 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 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 類之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 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 哆。於如是人中功業最大。堪能轉授一切眾 生。故名為摩訶薩埵。此等大眾。前後圍遶大 日世尊。以無量身口意供養恭敬。為聽法故。 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同聞法。即經所謂越 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三平等句法 門也。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十萬偈。若十 物剎微塵大眾。各各廣演身口意差別法門。 則無限量。此說法時分。復當云何。故結集者 云。爾時住於佛日而演說法者也。如世間時 分。則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 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晝夜各有初中後分。乃 至三十時等。剎那不住代謝相推。以淨眼觀 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終無始亦無去無 來。即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虛空。無有 時分修短之異。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 於無量劫。謂如食頃。或演食頃以為無量 劫。延促自在咸適眾機。無定相可得。故云如 來日也。如此時中佛說何法。即是身語意三 平等句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 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 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云平等也。句者梵云 鉢曇。正翻為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 進步舉足下足。其迹所住處謂之鉢曇。言辭 句逗義亦如是。故同一名耳。今就此宗。謂修 如是道迹。次第進修。得住三平等處。故名為 句。即以平等身口意祕密加持。為所入門。謂 以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 妙觀。為方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 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 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 行而行。以不到而到。而名為平等句。一切眾 生皆入其中。而實無能入者無所入處。故名 平等。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時彼菩薩 普賢為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毘盧 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 乃至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牙種生起者。謂 將說此平等法門。故先以自在加持感動大 眾。悉現普門境界祕密莊嚴。不可思議未曾 有事。因彼疑問而演說之。則聞者信樂倍增。 深入語義。如法華序分。從地踊出品因緣。 此中當廣說之。復次普賢祕密主等。上首諸 仁者。即是毘盧遮那差別智身。於如是境界。 久已通達。然此諸解脫門所現諸善知識。各 引無量當機眾。同入法界漫荼羅。為饒益此 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故。如來加持。奮迅示 現大神通力也。如師子王將欲震吼。必先奮 迅其身。呈現材力然後發聲。如來亦爾。將欲 必定師子吼。宣說一切智門。故先奮迅示現 無盡莊嚴藏。所謂莊嚴者。謂從一平等身。普 現一切威儀。如是威儀。無非密印。從一平等 語。普現一切音聲。如是音聲。無非真言。從一 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如是本尊。無非三昧。 然此一一三業差別之相。皆無邊際不可度 量。故名無盡莊嚴也。如來祕密慧經云。除蓋 障菩薩於法會中。欲知佛身量故。令大目揵 連尋之。目連上至梵宮。猶覩如來若對目前。 佛身威儀說法音聲。與本無異。乃至盡其神 力。往詣他方佛土。亦不異梵宮。爾時除蓋障 菩薩及以目連。不能測故。自往觀察。過十 方各如恒河沙世界。皆見如來。不起于座而 演說法。乃至周極十方盡其神通勢力。亦復 如是。然後還歸。方見除疑天女。去佛不遠見 入於三昧。便作是念。我聞此天女。通達無量 三昧門。我當觀之。今住何定也。又盡心力觀 之。不測其心所行之處。聚集無量天鼓。一一 皆如須彌山王。以神力同時發聲。欲令出定 而不能得。乃至佛言。我未發菩提心時。是天 女已能住此三昧。即是無邊際義也如是毘 盧遮那。普於十方一切世界。一一皆現佛加 持身。是一一身。各有十佛剎微塵數等。菩薩 金剛大眾。此諸大眾諸根相好。亦復無邊如 胡麻油。遍滿法界於中無空隙處。又如國王 有大庫藏。若須示人。則自在開發而陳布之。 故曰莊嚴藏也。復次此諸大眾。但以佛威神 力故。得見如是不思議境界。如來若捨加持。即不現前。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如行者 內修般舟三昧。外蒙神力護持。能以父母生 身見十方佛。如晴夜光無雲仰覩眾星。聽聞 法音了了無礙。然此境界。由行者心淨故生 耶。由佛加護故生耶。若由內心。即是從自 性生。若由佛力。即是從他性生。悉皆不異外 道論義。以自他無故。和合亦無。又復非無因 緣而得成就。何以故。內因外緣隨有所闕。即 不現前故。當知如是莊嚴之相。顯時無所從 來。隱時亦無所去。畢竟平等不出於如故。經 云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一切處起 滅邊際不可得。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 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 說真言道句法。此轉釋佛莊嚴藏。所以無盡 無邊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 之身也。雖常無起滅。而能以一切三業。普於 十方三世一切時處。說最實道教化群生。軌 匠其心令至佛道。
經云。薄伽華手菩薩等像貌。普於十方。宣說真言道清 淨句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 足。緣業生增長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牙種 生起者。又廣前相。言非但示現佛身。充滿十 方一切世界。所現金剛菩薩等身。亦復遍一 切處也。且如十佛剎微塵數。諸執金剛菩薩 等。身口心印差別不同。如是一一本尊像類 眷屬。皆如毘盧遮那。充滿十方一切世界。如 因陀羅網互不相妨。今略舉三聖者。以為稱 首也。執金剛對金剛智慧門。降伏方便。普賢 對如如法身門。寂災方便。觀音對蓮華三昧 門。增益方便。舉此三點。則無量不思議妙用。 皆已攝在其中。故特言之。所云等者。乃至諸 天八部五通神仙。以外現漫荼羅之所表示。 例可知也。如是等種種因緣無數方便。普門 應現教化群生。雖深淺不同麁細有異。然究 其實事。無非祕密加持。各能開示如來清淨 知見。若離如是實相印。餘皆愛見所生。與 天魔外道作諸營侶。豈得名為清淨句義耶。 次又釋言所謂清淨句者。即是頓覺成佛神 通乘也。若餘乘菩薩。志求無上菩提。種種 勤苦不惜身命。經無數阿僧祇劫。或有成佛 或不成佛者。今此真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 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 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已。若欲超昇佛地即 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復次行者。初發心時 得入狣(a) 阿字門。即是從如來金剛性生牙。當 知此牙一生。運運增進更無退義。乃至成菩 提。無行可增。然後停息。故云次第此生滿足。 此中次第者。梵音有不住義精進義遍行義。 謂初發心。欲入菩薩位故。於此真言法要。方 便修行。得至初地。爾時以無所住進心不息。 為滿第二地故。復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 至第三地。爾時以無所住進心不息。為滿第 四地故。復依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入五地。 如是次第。乃至滿足十地。唯以一行一道。而 成正覺。若於異方便門開顯密意。亦皆不離 如是寶乘也。緣業生者。謂為有情癡愛因緣。 造身口意種種虛妄不清淨業。乘如是業生 六趣身。增長輪迴備受諸苦。今修平等三業 清淨慧門。一切蘊阿賴耶業壽種子。皆悉焚 滅。得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一切如來平等 種子。從悲藏中生法性牙。乃至莖葉華果遍 滿諸法界。成萬德開敷菩提樹王。然以四不 生義觀之。都無所起亦無起處。當知此生。即是大空生也。故云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牙 種生起。復次如來所現。十佛剎微塵數等。諸 善知識及法界門。假令次第觀聽。則無量無 邊阿僧祇劫。不可周遍。以佛日加持故。於會 坐之頃皆悉現前。即是將說此經。示不可思 議神通瑞相也。如文殊師利。覩見白豪所照 萬八千土。諸菩薩種種因緣。皆是行菩薩道。 即知諸佛。將欲開權顯實說法華經。當知金 剛手等。亦復如是普見加持世界。唯說平等 法門。即知如來。將演遍一切乘自心成佛之 教。故下文所問。乘此而生也。爾時執金剛祕 密主。於彼眾會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 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乃至如是智慧。以 何為因。云何為根。云何究竟者。如來自證之 智。設以神力加持。亦不可示人。前云奮迅示 現無盡莊嚴藏者。皆外用之迹耳。智者見其 條末。則喻其宗本。如觀象迹超絕眾群。其所 踴踐倍復深廣。雖不覩其形。當知此象。身力 必大。又如迅雷澍雨。能令鳥獸震死。百川奔 湧壞山襄陵。雖不測其本。當知此龍威勢必 大。今諸大眾亦復如是。以觀如來無盡身口 意。能一時普應法界眾生。妙合根宜曲成佛 事。則知如來智力。必於一念。普鑒群機本末 因緣究竟無礙。照俗之權尚爾。其契實之境 界。當復云何。若法不然。則有微迹可尋。我已 盡覩然。不知是法從何得之。故執金剛手因 眾會疑心。而問佛言。云何如來應供正遍知。 得此一切智智也。梵本云怛他揭多者。怛他 是如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說義去義。如諸 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 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已。亦如諸 法實相。為眾生說。今佛亦如是。故名如實知 者。亦名如實說者。一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 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釋論 具含四義。然古譯多云如來。有部戒本云如 去。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說。今且順古題也。梵 本云阿羅訶者。阿羅是煩惱。訶是害義除義。 釋論謂之殺賊。佛以忍進鎧甲。乘持戒之馬。 定弓慧箭。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故以為 名。又阿名為不。羅訶名生。謂佛心種子。後世 田中不生矣。無明殼皮脫故。復次阿羅訶。是 應受供養義。以有如是功德故。應受天人最 上供養。故以為名也。梵本云三藐三佛陀者。 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故曰正遍知也。 釋論云。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說如來 如去故。應受最上供養耶。以佛得正遍智慧 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為一法二 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餘。是名三藐三佛陀。 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 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華無有點污。亦 能開敷一切眾生。故名佛也。梵云薩婆若那。 即是一切智智。釋論云。薩婆若多者。即一切 智。一切謂名色等無量法門。各攝一切法。如 是無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祇法門攝一 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 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 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 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知解。是名薩婆 若。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非但以 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竟實際常 不壞相。不增不減猶如金剛。如是自證之境。 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菴摩勒菓。可 轉授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 蒙定光授決之時。即應成佛。何故具修方便。 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又如目覩世人。為 刀杖所傷。雖復信其受苦無可疑惑。然種種 令說終不證知。若自身觸受乃得明了耳。問 意言。云何令我等。逮得如是自覺之慧。云何 得此慧已。能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隨種種 趣種種性欲。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所 謂安立無量乘。示現無量身。各各同彼言音。 住彼威儀。而此一切智道。猶同一味。所謂如 來解脫味。此妙方便。復云何而得也。此中種 種趣者。梵云娜衍亦名為行亦名為道。下云 大乘道等義同也。毘婆沙說有五道。摩訶衍 人多說六道。如是廣衍。乃至此世界中。已 有卅六俱胝眾生趣。何況十方一切世界耶。 性欲者。欲名信喜好樂。如孫陀羅難陀好五 欲。提婆達多好名聞等。乃至諸得道人。亦各 有所好。大迦葉好頭陀。舍利弗好智慧。離波 多好坐禪。優婆離好知毘尼。阿難好多聞等。 當廣說之。性名積習。相從性生。欲隨性作行。 或時從欲為性。習欲成性。性名染心。染心為 事欲名隨緣起。是事釋論中具明。種種方便 道者。龍樹云。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而所用 有異。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 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今毘盧遮那亦復如 是。能以遍一切處真金智體。造種種乘。復次 此中問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漫荼羅也。於 薩婆若平等心地。畫作諸佛菩薩。乃至二乘 八部等。四種法界圓壇。此一一本尊身語心 印。皆是一種差別乘也。且如有人志求五通 智道。即從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形。為說 瞿曇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勤不久。成此仙 身。更轉方便。即成毘盧遮那身也。如是或現 佛身說種種乘。乃至現非人身說種種乘。隨 類形聲。悉是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無非毒鼓 因緣。故經云。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也。 所以然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已來。 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 空諸法便成法界也。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 盡莊嚴藏大漫荼羅已。還用開發眾生平等 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漫荼羅。妙感妙應。皆不 出阿字門。當知感應因緣所生方便。亦復不 出阿字門。譬如大海中。波濤相激迭為能所。 然亦皆同一味。所謂鹹味也。復次執金剛承 佛神力。為欲發起大悲胎藏祕密方便故。復 說五種譬喻。所謂虛空地水火風也。初句云 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 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 別者。如此即是毘婆沙義。虛空無過無德。今 如來智身。離一切過萬德成就。云何得相喻 耶。但取其少分相似。以況大空耳。此中相況 有三義。一者虛空畢竟淨故。二者無邊際故。 三者無分別故。一切智心性亦如是。故以世 間易解空。譬難解空也。初云離一切分別。梵 云劫跛。次云無分別者。梵云劫跛夜帝。所以 重言。是分別之上更生分別義。例如尋伺。略 觀時名尋。諦察名伺。又如眼識生時有麁分 別。次意識生是細分別。舊譯或云。以劫跛為 妄執。喻意云。猶如虛空以無妄執分別故。無 分別亦無無分別也。又如虛空離種種顯形 色相。無所造作。而能含容萬像。一切草木因 之生長。有情事業依之得成。佛智虛空亦復 如是。雖離一切相常無分別起作。而無量度 門種種妙業。皆得成辨。故以為喻也。第二句 云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 人阿修羅依者。如世間百穀眾藥卉木叢林。 隨其性分無量差別。皆從大地而生根牙。乃 至莖葉花果次第成就。為一切眾生作依止 處。而養育之。亦不作是念。我今荷負一切世 間。不念恩德無有勞倦。增之不喜減之不憂。 深廣難測不可傾動。一切智地亦復如是。大 悲漫荼羅一切種子之所出生。即此諸乘無 量事業所依止處。於生死涅槃其心平等。世 間八風不能動搖。以如是等少分相似故。以 為喻也。第三句云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有 厭足。如是一切智智。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 者。譬如火種。假使積薪充滿世界。皆如須彌 山王。次第焚之無有怯弱。不作是念。我當燒 爾所薪。不燒爾所薪。熾然不息勝進無厭。要 所焚盡已。然後隨滅。如來智火亦復如是。燒 一切戲論煩惱薪盡。乃至緣待皆盡。即此慧 光亦無所依。復次如世間之火。貴賤所同用。 能於暗夜而作照明。迷惑顛墜者咸得正路。 又悉能成就一切諸物。如是一切智火。聖者 異生平等有之。於無始大夜之中。令諸行人 見如實道。次第成就一切佛法。故以為喻也。第四句云譬如風界除一切塵。如是一切 智智。除去一切諸煩惱塵者。如大風起時。烟 雲塵霧一切消除。大虛澄廓三辰炳現。蔚蒸 熱惱眾生皆得清涼。能使卉木叢林開榮增 長。亦能摧壞一切物類。又如風性遍無所依。 自在旋轉無能罣礙。如來慧風亦復如是。滌 除一切障蓋煩惱遊塵。令證涅槃清涼法性。 又復能令一切世出世間善法增長。摧壞無 明大樹。拔其根本。而此無障礙力。都無所依。 故以為喻也。第五句云譬如水界。一切眾生 依之歡樂。如是一切智智。為諸天世人利樂 者。如水大從高赴下多所饒益。能潤草木而 生華菓。又復本性清潔無垢無濁。悉能滿足 飢渴眾生。洗諸滓穢蠲除熱惱。澄深難入不 可測量。於坑塪之處性皆平等。如來智水亦 復如是。從真法界流趣世間。潤諸等持生助 道法。成大果實利益群生。體無煩惱故清潔。 能離諸惑故無垢。一相非異故無濁。諸有得 之思願盡息。獲清涼定洗除塵勞。湛寂難思。 證平等性。故以為喻也。復次金剛手說此五 喻。即是發起下文五字義也。狣(a) 阿字門為地。向(va) 嚩字門為水。先(ra) 囉字門為火。成(ha) 訶字門為 風。几(kha) 佉字門為空。又如世間種子。地水火風 為緣。虛空不礙。然後得生。隨闕一緣終不增 長。一切智性如來種子。亦復如是。即用一切 智門五義。自為眾緣。能至菩提常住妙果。所 謂不可思議不生不滅之因緣也。金剛手觀知如來獨一法界加持之相。心所惟忖。必知 將說如是法門故。先喻其功德。發起大會生 解之機。然後問佛。如是智慧。以何為因。云何 為根。云何為究竟耶。從此已後。如來智印即 定其心。廣分別說。例如彌勒菩薩。覩佛神通 之瑞。即時憤憤悱悱心有所存。為說是道場 所得法。為授菩提記。文殊發揮名體。指云妙 法蓮華。然後如來印以實相。乘機演說。令動 執之徒得離疑網。譬如春陽之始萌種甲坼。 雷風鼓動時雨潤灑。得離莩殼苗能出生。若 無機之人。雖則遇際會。不能發起深益也。毘 盧遮那佛。即告持金剛祕密主言。善哉善哉 執金剛。善哉金剛手。汝問吾如是義。汝當諦 聽極善作意。吾今說之。乃至諸法無相。謂虛 空相者。以執金剛手祕密主。預測如來加持 深意。又能發起時眾。作生解因緣。仰測聖心。 不失機會。故重言善哉善哉。我觀一切天人 沙門婆羅門。乃至淺行諸菩薩。無能於世尊 前。發如是問者。所以者何。以此三句義中。悉 攝一切佛法。祕密神力甚深之事故。復歎言 善哉金剛手。汝能問吾如是義也。以如來善 哉言音所加持故。爾時金剛手。無量功德倍 增。復明於所受法終無漏失。次即誡言汝當 諦聽極善作意吾今說之。亦為未來弟子。明 此囑耳。深心受法之儀式也。故釋論云。若人 心善直信。是人可聽法。若無是相。則不能解。 如說。偈云。聽者端身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 中。踊躍聞法心悲憙。如是之人應為說。及無 盡意經。用心聽法有二十三句功德。廣說之。
經云。又現執金剛普賢蓮因。悲為根。方 便為究竟者。猶如世間種子。籍四大眾緣。故 得生根如是次第。乃至果實成熟名為究竟。 然以中智觀之。畢竟不生不滅。是故因果義 成。若法不然。有生滅斷常之相。則墮於戲論。 皆悉可破。因果義不成也。今行者觀心實相。 亦復如是。出過一切戲論如淨虛空。於內證 所行得深信力。薩婆若心堅固不動。離業受 生成就真性生。萬行功德從此增長。故曰菩 提心為因也。此菩提心。為後二句因。若望生 死中所殖善根。則名為果。以覩佛法前相故。 譬如有人聞善知識言。汝今宅中自有無盡 寶藏。應自勤修方便而開發之。可使周給一 國常無匱乏。彼人聞已即生諦信。如說而行。 乃至施功不已漸見前相。爾時於寶藏功德。 離疑惑心。堪能發起殊勝加行。故菩提心。即 是白淨信心義也。釋論亦云。佛法大海信為 能入。如梵天王請轉法輪時。佛說偈言。我今 開甘露味門。若有生信者得歡喜此偈中。不 言施戒多聞忍進禪慧人能得歡喜。獨說信 人。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 不可思議。不動不倚不著無所得法。非一切 智人則不能解。故以信力為初。非由慧等而 能初入佛法。為令如是淨信心堅牢增長經 中次說大悲為根。根是能執持義。猶如樹根 執持莖葉花菓。使不傾拔也。梵音謂悲為迦 盧拏。迦是苦義。盧拏是剪除義。慈如廣植嘉 苗。悲如芸除草穢。故此中云悲。即兼明大慈 也。且如行者修供養時。若奉一花或塗香等。 即以遍一切處淨菩提心。興供養雲普作佛 事。發起悲願迴向群生。拔一切苦施無量樂。 由自善根。及與如來加持法界力故。所為妙 業皆得成就。即是普於一切智地。乃至無餘 有情界。皆悉生根也。隨行者以無住心所修 萬行。即由大悲地界所執持故。大悲火界所 溫育故。大悲水界所滋潤故。大悲風界所開 發生故。大悲虛空不障礙故。爾時無量度門 任運開發。由如牙根枝葉次第莊嚴。即是於 一切心法。具足因緣之義也。方便為究竟 者。謂萬行圓極無可復增。應物之權究盡能 事。即醍醐妙果三密之源也。又淨菩提心 者。猶如真金。本性明潔離諸過患。大悲如 習學工巧。以諸藥物種種練冶。乃至鏡徹 柔軟屈申自在。方便如巧藝成就。有所造作 隨意皆成。規製中權出過眾伎故。其得意之 妙難以授人也。如摩訶般若所明。六度十八 空三昧道品總持門等。皆入大悲句中。即彼 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說名方便。由內具 方便故。方便之業即是利他。是以梵音鄔波 娜。亦名發起。如從種子生果果還成種。故以 為名也。
經云。佛告金剛手。菩提心為心。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所也。如人雖聞寶 藏發意勤求。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故復 指言如上所明。第一甚深微妙之法。乃至非 一切智人則不能解者。此法從何處得耶。即 是行者自心耳。若能如實觀察了了證知。是 名成菩提。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得。問曰。若 即心是道者。何故眾生輪迴生死。不得成佛。 答曰以不如實知故。所謂愚童凡夫。若聞 是法少有能信。識性二乘。雖自觀察未如實 知。若如實自知。即是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譬 如長者家窮子。若自識父時。豈復是客作賤 人耶。爾時行者。正知心實相故。見一切法悉 皆甚深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倚 不著都無所得。畢竟如菩提相。故經復云祕 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小 分無有可得。無上正遍知義。前已說之。此中 言小分者。梵云阿耨。即是七微合成。於從緣 生色最為微小。故以為喻。言彼法者。離此無 相菩提心。外更無一法也。經中次說因緣云。 何以故。虛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 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者。譬如虛空遍一切處 畢竟淨故。離一切相無動無分別。不可變易 不可破壞。以如是等小分相似故。以喻無相 菩提心。然是中。復有無量無邊祕密甚深之 事。實非世間虛空所能遍喻。冀諸學者。得意 忘筌耳。又如虛空遠離戲論分別。故無知解 相無開曉相。諸佛自證三菩提。當知亦爾。唯 是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是中無知解法無知 解者。非始開曉亦無開曉之者。若分別少分 能所猶如微塵。即取法非法相。不離我人眾 生壽命。豈得名為金剛慧耶。復次經中自轉 釋。言何以故菩提無相故。如釋論云。佛智慧 清淨故。出諸觀上。不觀諸法常相無常相。有 邊相無邊相有去相無去相。有相無相。有漏 相無漏相。有為相無為相。生滅相不生滅相。 空相不空相。常清淨無量如虛空。是故佛智 無礙。若觀生滅者。不得觀不生滅。觀不生滅 者。不得觀生滅。若生滅實。不生滅不實。若不 生滅實。生滅不實。如是等諸觀皆爾。以如是 淨菩提心。出過諸觀離眾相故。於一切法得 無罣礙。譬如虛空之相亦無相故。萬像皆悉 依空。空無所依。如是萬法皆依淨心。淨心適 無所依。即此諸法。亦復如菩提相。所謂淨虛 空相。故經復云。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虛空相 也。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世尊誰尋求一切 智。誰為菩提成正覺者。誰發起彼一切智智。 佛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 故。本性清淨故。乃至無量功德皆悉成就。時 執金剛聞佛所說義。薩婆若慧唯是自心。乃 至無有少法出此心者。為未來眾生斷疑惑 故。而問佛言。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 智。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此中誰為能 求誰為所求。誰為可覺誰為覺者。又復離心 之外都無一法。誰能發起此心。令至妙果者。 若法無有因緣。而得成者。一切眾生。亦應不 假方便自然成佛。故佛答言祕密主自心尋 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雖眾 生自心實相。即是菩提。有佛無佛常自嚴淨。 然不如實自知。故即是無明。無明所顛倒取 相故。生愛等諸煩惱。因煩惱故。起種種業入 種種道。獲種種身受種種苦樂。如蠶出絲無 所因。自從已出而自纏裹。受燒煮苦。譬如人 間淨水。隨天鬼之心。或以為寶或以為火。自 心自見苦樂。由之當知離心之外。無有法 也。若瑜伽行人。正觀三法實相。即是見心實 相。心實相者。即是無相菩提。亦名一切智 智。雖復離諸因緣。亦非無因而得成就也。復 次世尊欲令眾生如實知自心故。更以方便 分別演說。所以然者。若但言自心不生不滅。 以無所因故義則難解。故先示其著處。經言 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如摩 訶般若。以無量門入諸法實相。今欲舉其宗 要。但觀內外十二處。即攝一切法也。行者心 無始來。多於內法取著心相故。先於內六處。 以即離相等方便。一一諦觀心不可得無生 無相無有處所。而作是念。此心或在外耶。復 於外六處如實觀之。心亦無生相無有處所。 猶恐錯誤更合觀之。於兩中間亦不可得。即 悟此心實性。本自無生無滅。畢竟常淨戲論 雲披。譬如珠力故水清。水清故珠現。定不從 餘處來也。
經云。祕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非黃。非赤非白。非紅紫非水精色。非長非短 非圓非方。非明非暗。非男非女非不男女者。 前約一切法明心實相已。今復約真我明心 實相。此宗辨義。即以心為如來應正等覺。 所謂內心之大我也。如有一類外道。不了自 心故而作是言。我觀真我其色正青。餘人所 不能見。或言正黃正赤。或言鮮白。或言如燕 脂色。今義云紅紫也。或言我見真我。其相極 長極短。乃至如男子相等。唯此是實餘皆妄 語。然此等眾相。悉從緣生無有自性。云何得 名真實我耶。對如是種種執故。佛說如來應 正等覺非青色等。所以者何。是青相畢竟不 生故。則為非青。青實相不壞故。而亦非非青。 當知如來應正等覺。無一定相可說。亦不離 如是諸相也。如有外道阿闍梨。於黑月夜引 諸弟子至大象前而告之言。我於今者示汝 真我。時彼眾人。或以目覩或以身觸。其視形 者則言。我今已識。真我其色甚白杭然高大。 其觸牙者則言。真我如戈。觸耳者則言如箕。 觸足者則言如柱。觸尾者則言如索。各隨所 遇情計不同。雖復更相是非。終不能識其真 體。若瑜伽行者。開發心明道時。照見心王如 來。如大明中目覩眾色。則不生如是諍論也。 次云祕密主。心非欲界同性。非色界同性。非 無色界同性。非天龍夜叉。乃至人非人趣同 性者。亦是對諸妄執。顯示自心無變易。故說 言此心不與三界同性也。有諸外道計。我性 即同欲界。或同色無色界。乃至謂非想處即 是涅槃。或言梵王毘紐天等生一切法。然此 三界。皆悉從眾緣生。求其自性。都不可得。況 令心性同於彼性耶。次廣分別無量諸眾生 趣。一一言之。皆不與彼同性。譬如虛空中雨 八功德水。一味淳淨。隨所受之器種種差別 故。或辛或酸。或溫或濁。然八功德性不與彼 同。溫解濁息時。清涼如故未曾變異。又如真 陀摩尼自無定相。遇物即同其色。然其寶性 不與彼同。若與彼同性者。是色隨緣生滅時。 寶性亦應生滅也。復次世尊將欲開示大悲 胎藏生漫荼羅故。先正開示心實相門。何以 故。如行者本尊三昧中。說有顯形男女等 相。及普門示現六趣之身。恐諸行人。不了心 因緣生故。於寶王真性而生戲論。故佛說言 如來非青非黃。乃至此心不與三界六趣同 性。若能如是觀察。則不障菩提心也。又經 云祕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 非見非顯現者。前說不在三處。已攝一切法。 為未悟者。復一一歷法分別。若心不與諸趣 同性。為住眼界等耶。乃至住意界耶。若心住 眼界者。眼從眾緣生故。性相自空無有住處。 況復心之實相住在眼中。如眼界者。乃至陰 入諸法皆應廣說。復次前已破種種外道。今 說不住諸法。為破邊見聲聞故。如犢子阿毘 曇中說。譬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象和 合有人法。是人法在不可說藏中。說一切有 道人言。神人一切法門中。求不可得。如兔角 龜毛常無。而陰界入實有自性。以如是戲論 法故。不識其心。若能觀心不住諸法。則心無 行處。戲論皆盡也。非見非顯現者。如有人言。 一切眾生本有佛知見性。但無明翳膜除時。 自能見理。或有人言。如是常理非可造作。但 除纏蓋雲霧除時。日輪自現。皆以世諦言之 耳。若淨菩提心。是可見可現之法。即為有 相。凡有相者。皆是虛妄。云何能見無上菩提。 又經中自說因緣。何以故。虛空相心離諸妄 執亦無分別。猶如虛空畢竟淨法。一切色像無 能染污之者。心性亦爾。一切分別無能染污 之者。若無分別。即是離一切相也。
經云。祕密主。如來應正等覺。非青者何。性同虛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 提。如是祕密主。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 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密滿足者。如上種種 入清淨門。皆為發明自心求菩提義。今復結 言虛空無垢即是心。心即是菩提。相本同一 相。而有三名耳。即此一法界心。雖因緣畢竟 不生。而不壞因緣實相。以不生故。則無能所 之異。以不壞故。亦得悲為根本。方便波羅密 滿足。即是究竟不思議中道義也。
經云。所以主。我說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眾。菩提心清 淨知識其心者。佛已開示淨菩提。略明三句 大宗竟。即統論一部始終。無量方便。皆為令 諸菩薩。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如此經者。當 知一切脩多羅意。皆同在此。如釋迦如來所 說法者。當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緣 隨宜演說法。無非為此三句法門。究竟同歸 本無異轍。故云我說諸法如是。乃至知識其 心也。
經云。祕密顯色。或形色或境界。若色若受想行識。若我 若我所。若能執若所執。若清淨若界若處。乃 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者。世尊前已廣說 淨菩提心如實相。以眾生未能得意懸悟。復 作方便。說此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亦為決 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故。如一切經中。或說 諸蘊和合中我不可得。或說諸法從緣生都 無自性。皆是漸次開實相門。彼言諸法實相 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心實相者。即是菩提。 更無別理也。但為薄福眾生。而不能自信作 佛。自信作佛者甚為難得。故世尊且令淨諸 垢障。將護其心。要令時義契合。然後為說即 心之印。今經則不如是。直約諸法令識其心。 所以為祕要之藏也。初句云謂若分段者。是 總舉從緣生法。以法待因緣成。必有差別相 故。行者當知如是觀察。今此分段中何者是 心。乃至分析推求都不可得。即知此心。出過 眾相離諸因緣。以知心性常如是故。爾時一 切諸法。自然不異於心也。顯色謂青黃等。形 色謂方圓等。境界謂六情所對。即六塵也。為 令人易解故。復歷法觀察。今此顯形眾色中。 何者是心。色本非情無覺知相。況於是中有 心可得。如顯形者。當知一切色塵亦如是。如 色塵者。乃至聲香味觸法亦如是。行者於外 塵中心不可得。復觀內身五蘊。亦如聚沫泡 炎芭蕉幻化。自求性實尚無所有。況於其中 而得有心。如是從麁至細去廣就略。乃至現 在一念識。亦無住時。又復從眾緣生故。即空 即假即中。遠離一切戲論。至於本不生際。本 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 是阿字門。以心入阿字門故。當知一切法。悉 入阿字門也。已說觀諸法實相。次明觀於我 相。故云若我若我所。若能執若所執。若清淨。 如上於諸陰中。種種方便觀心。而不可得。何 況我人壽者等法。從本以來但有假名。而於 其中有心可得。清淨者即外道所計。最極清 淨處。以為涅槃也。如長爪梵志。不受一切法 而受是見。今亦如是。取著觀空智慧。而生是 清淨想。即於如是想中。正觀自心無有生處。 得入真淨菩提心也。以上廣對五陰。次復說 十八界十二處。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陰界入義。阿毘曇中廣明。此三法已攝一切 法。復云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者。即是 摩訶般若等中。歷法廣明者是也。如於陰界 入分析求心。心不可得。當知六度萬行。乃至 一切總持三昧門中。種種求心亦不可得。以 心不可得故。是心常樂我淨非常樂我淨等 相。亦復如是不可得也。復次如聲聞人。初觀 陰界入時。即陰求我離陰求我。皆不可得。相 在亦不可得。爾時於八直道中。遠塵離垢正 法眼生。真言門菩薩亦如是。初觀陰界入時。 即陰求心離陰求心。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 得。故即時懸悟自心本不生際。於如來知見 大菩提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若不作如 是方便先從著處觀之。而但言是心遍一切 處畢竟無相。則一切眾生無由悟入。當知此 觀。最為祕要法門也。如餘遠離方便諸菩薩。 漸次修習戒定智慧。於無量劫。以種種門觀 人法二空。猶未能遠離心之影像。今真言行 者。於初發心時。直觀自心實相。了知本不生 故。即時人法戲論淨若虛空。成自然覺不由 他悟。當知此觀。復名法明道頓悟法門也。
經云。祕密主。云何知自心。謂若分段或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 障三昧者。入佛智慧。有無量方便門。今此宗。 直以淨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是初入一 切如來境界。譬如彌勒。開樓閣門內善財童 子。是中具見無量不思議事。難以言宣。但入 者自知耳。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 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 之道。故云法明道也。菩薩住此道時。從妄想 因緣所有煩惱業苦。皆悉清淨除滅。譬如有 人。暗中為利寶所傷。謂為蛇毒。以作毒想故 其心執著。便成毒氣遍入支體。垂欲命終 時。有良醫診之。曉其本末。即時引至傷處。以 明燈照之。猶見所傷之寶。有血塗相。其人了 知非毒。毒氣亦除。分別玩好之具而生喜樂。 行人亦復如是。因淨菩提心照明諸法故。少 用功力。便得除蓋障三昧。見八萬四千煩惱 實相。成八萬四千寶聚門。故經次云菩薩住 此修學。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蓋障三昧。若 得此者。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是中障有五 種。一者煩惱障。謂根本煩惱。乃至八萬四千 上中下品障。蓋淨心及由宿世偏習故。妨礙 道機不入佛法。二者業障。謂過去及現在世 造諸重罪。乃至謗方等經。是人雖有。得道因 緣。以先業障未除故。種種留難不入佛法。三 者生障。謂是人若得勝上無難生處。必當悟 道。然乘先業更受無暇之身。以報生即為 障不入佛法。四者法障。謂此人已得無障生 處。又有悟道之機。以先世曾有障法等緣故。 不逢善友不聞正法。五者所知障。謂此人乃 至遇善知識得聞正法。然有種種因緣兩不 和合。妨修般若波羅密。如大品魔事中廣 明。亦是先世。或曾差化道機故憙生此障 也。行者已得淨除五障三昧。爾時於自心中。 常見十方一切諸佛妙相湛然。如觀明鏡。乃 至於諸威儀去來睡寤。皆不離如是佛會因 緣。時諸聖者。常以勝妙方便啟悟其心。梵音 慰喻為決疑網。行者隨聞隨喜悟已。網障隨 除。不久成就一切佛法。故云若得此三昧者。 即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當知行人。則是位 同大覺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 竟妙覺大牟尼位。猶如淨月雖體無增減。然 亦明漸漸增。乃至第十五日。方能動大海潮 也。又行者猶與如來共同等住。即能以方便 力起五神通。不動本心遊諸佛剎。現種種身 語意。興種種供養雲。以無盡大願廣修諸度。 復由意根淨故。次得解無量語言音聲陀 羅尼。如一世間中三十六俱胝趣。隨彼上中 下性種類。若干方俗言辭。各各差別。皆曉其 旨趣。應以隨類之音。如一世界者。一切世界 亦如是也。梵本嚕多是大聲。羅尾多是小聲。 涅瞿衫者是長聲。又兼多聲。所以具足言之。 欲顯總持境界無所不了。對此方文字難以 具翻也。以得陀羅尼。故能知一切眾生心行。 謂如是眾生。瞋行偏多而貪性薄。或如是眾 生。貪行偏多而瞋性薄。乃至通塞之相無量 差別如釋論道種智中廣明。是菩薩。非但意根得知。乃至視聽臭觸。亦皆互用無礙。又 能觀彼根緣為除蓋障。以種種方便成熟眾 生。莊嚴佛土行如來事。當知真言門行者。 乃至一生可得成辨也。復次如上所說諸功 德。一切眾生皆悉如其本性。等共有之。但以 無明障蓋不自了知。未能起發如是祕密神 通之力。今此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以見法明 道故。即生獲除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故。 即能與諸佛菩薩同住。發五神通。以五神通 故。獲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獲此陀羅尼故。 能知一切眾生心行而作佛事。以能廣作佛 事。不斷如來種故。則於一切時一切處。常為 十方諸佛之所護持。猶如嬰童始生。父母愛 心偏重常不捨離。當知如是諸句。皆悉次第 相釋也。復次行者。以內具如上功德。外為諸 佛護持。是故處於生死而無染著。猶如蓮花 出水。不為淤泥之所染污。常以四攝方便拔 苦眾生。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祗劫。常在無間 獄中。身心精進熾然不息。無有退沒不辭勞 倦。何以故。淨菩提心。其性法爾如金剛故。如 是極堅固性。即是不從師得。住無為戒。無垢 無濁不可破傷。戒者梵云尸羅。是清冷義也。 譬如水性常冷。雖遇薪火因緣。則能灼爛諸 物。然其自性終不可遷。若除薪息火。自然清 冷如本。真言行者亦如是。獲除蓋障三昧時。 心之本性即是尸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 言住無為戒也。如聲聞淨戒。要由白四羯磨 眾緣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守護。如防利 刺。一期壽盡。戒亦隨亡之。此戒則不如是。世 世生處恒與俱生。不假受持常無失犯。又由 住斯戒故。實智增明。逮見不思議中道甚深 緣起。制止八顛遠離二邊。故經次云遠離邪 見通達正見。迦葉亦云自此以前。我等皆名 邪見人也。是中慧不正故說名邪見。由凡夫 二乘。不能決擇正知自心實相。於諦實之理。 乃至空謂不空不空謂空。不見古佛所行大 菩提路。今此菩薩。以照見心明道故即時無 礙智生。於一切法。皆悉現前通達無有錯謬。 猶如明目者。於日光中覩見種種諸色。雖無 量天魔。皆悉化作佛身。各說相似波羅密。終 不能動其少分疑網之心。故經次云。復次祕 密主。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 勤修。滿足一切佛法。以如是正見猶若金剛。 即是最上堅信解力。依此進修如實巧度故。 得諸佛力無所畏解脫三昧。及餘無量佛法。 皆悉成就也。龍樹以為如冶人。以種種方便 消融鑛石。然後成金。若神通者。能使土木之 類即成金體。故云不久勤修便得滿足。一切 佛法以是菩薩初發心時即名佛故。真實功 德不可度量。假使如來。於無量無邊阿僧祇 劫。分別演說猶不能盡。故佛言。取要言之。是 善男子善女人。無量功德皆成就也。爾時執 金剛祕密主。復以偈問佛。乃至不知諸空。非 彼能知涅槃。是故應了知空。離於斷常者。如 上佛說經之大旨。心實相門略已周備。時金 剛手。為令未來眾生。具足方便無復餘疑故。 以偈問佛。請世尊廣演其義。是中略有九句。 云何世尊說此心菩提生者。即是菩提心生 也。如花嚴諸經。廣歎發菩提心功德。今此中。 直問心之密印。云何了知此心菩提種子發 生。若已發生其性云何。第二句云。復以云何 相知發菩提心者。相謂性成於內。必有相彰 於外。如般若中廣明阿毘拔致相貌。今此中 亦問菩提心生時有何相貌也。
經云。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心勝自然智生說者。是如實歎佛功德。請敷 演前二句義。初云識心。是心自覺之智。次又 言心。即是心之實相。意明境智俱妙無二無 別。故重言之。自然智。即是如來常智。唯是 心自證心。不從他悟。言佛既於識心人中。最 為第一。必能知此菩提發生及其微相。唯願 說之也。第三句云。大動勇幾何次第心續生 者。大勤勇。即是佛之異名也。歎德而復發問。 有幾心次第而得是心也。第四第五句云。心 諸相與時願佛廣開演者。問此諸心差別之 相。及相續勝進。凡經幾時。而得究竟淨菩提 心也。第六句云。功德聚亦然者。言是心微妙 功德。亦願世尊廣開演之。故云亦然也。第七 句云。及彼行修行者。次問當以何行。云何修 行。而能獲得無上悉地。亦可分為二句也。第 八第九句云。心心有殊異唯大牟尼說者。謂 眾生異熟識心。與瑜伽行者殊異之心。亦願 世尊分別廣說。牟尼者是寂默義。言佛身語 心。皆究竟寂滅過語言地。以對二乘小寂不 可為譬故。云大牟尼也。阿闍梨言。如是九句。 或可分為十句從此以後迄至經終。皆是如 來酬九問之意。廣分別說。然佛觀當時眾會。 務令得意求宗。或後問先答文無定准。次或 轉生疑問以盡支流。如下文入大悲藏漫荼 羅等。即是答修行句。百字果等。即是答殊異 心及功德句。其餘隨有相應處。皆以類觀之。 義可知也。次如來答金剛手偈中。善哉佛真 子廣大心利益者。以從如來種性生。從佛身 語心生故曰真子。如前大日世尊。現廣大加 持境界。今祕密主。亦欲普為如是無量應度 眾生。使速成大行裂大疑網。同獲三平等句 無盡莊嚴故。佛歎言善哉佛子。汝今能以廣 大心。為利益無量眾生故發如是問也。次云 勝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 不能識者。略有七義故名大乘。一者以法大 故。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毘盧遮那遍 一切處大人所乘。二者發心大故。謂一向志 求平等大慧。起無盡悲願。誓當普授法界眾 生。三者信解大故。謂初見心明道時。具足無 量功德。能遍至恒沙佛剎。以大事因緣成就 眾生。四者以性大故。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 藏。無有缺減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 大故。謂如是妙乘。即法界眾生大依止處。猶 如百川趣海。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時大故。 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師子奮迅祕密神通 之用。未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謂諸法無邊 故。等虛空心自然妙慧。亦復無邊。窮實相原 底。譬如函蓋相稱。以如是七因緣故。於諸大 乘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故云最勝大乘 也。乘名進趣。句名止息之處。故云大乘句也。 心續生之相者。雖此心畢竟常淨。猶如虛空 離一切相。而亦從因緣起。有心相生。猶如大 海波浪。非是常有亦非常無。若常有者。不應 風颷止息則澄然而靜。若常無者。不應風 颷纔起鼓怒相續。當知是心從緣起故。即是 不生而生生而不生。無相之相相常無相。甚 深微妙難可了知。諸佛祕密之印。不妄宣示。 是故凡夫二乘兩種外道。非但不識無生滅 心。亦復不識生滅心。故云諸佛大祕密外道 不能識。我今悉開示一心應諦聽也。次偈云 越百六十心生廣大功德。其性常堅固知彼 菩提生者。是略答初問。云何即知菩提心生。 今佛告言越百六十相續心。即是淨菩提心。 如有人問云何知此乳中醍醐生。答言若乳 酪生熟蘇。麁濁變異之相。悉已融妙無復滓 穢。當知即是醍醐生也。行者最初開發金剛 寶藏時。見是心性如淨虛空超諸數量。爾時 離因業生。佛樹牙生。此牙生時。已遍法界。何 況枝葉花果。故云生廣大功德。以過心行戲 論故。不可破不可轉。猶若閻浮檀金。無能說 其過惡。故云其性常堅固。若知自心有如是 印。當知是菩提生也。次有一偈半。略答菩提 心相貌。以世間更無有法。可以表示淨菩提 心相者。唯除大虛空喻少分相似。故云無量 如虛空。譬如虛空。不為烟雲塵霧之所染污。 其性常住離諸因緣。假使八方大風吹盡世 界。亦不能令其動。自本初以來常自寂滅無 相。非適今也。心相亦爾。從無始以來本自 不生。以本不生故。無有一法能令染污動搖。 常住不變永寂無相。故云不染污常住。諸法 不能動。本來寂無相。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 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花敷。故云無量 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 故云正等覺顯現。梵本云三藐三佛陀菩提 現也。佛已略說如是心實相印。若行者與此 相應。當知已具堅固信力。然此信力。本從 真言門供養儀軌行法。如說修行得至淨菩 提心。故云供養行修行。從是初發心也。此中 供養有二種。一者外供養。二者內供養。下文 當應說耳。或有說言。但觀心性無相無為。 不應種種紛動行菩薩道。此說非也。如以四 種不生觀鑛中金性。雖復在因在果。常自無 減無增。若不以方便消融滓穢。則此不生之 金無由可得。行人亦復如是。若不以三種祕 密方便供養行門。消融百六十心鑛石之垢。 何以得此淨菩提心。龍樹阿闍梨中道正觀。 正以從緣起故。無生義成。而汝謂龜毛兔角 為無生。是故墮在失處。又如世人覩真金百練不移。以為妙性窮極。若五通仙人。以諸 藥物種種練冶。能化土石之類盡為金寶。其 有服食之者。住壽長遠神變無方。當知真金 性中。自有如是力用但世人無祕密方便故。 不能得耳。淨菩提心亦復如是。若以大悲萬 行。種種練冶。得成神變加持不思議業。故 不應未得謂得。保初心為極果也。
經云。願識心主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著我名我有。分別 無量我分。祕密主。若彼不觀我之自性。則我 我所生者。以下答心相續義也。欲明淨心最 初生起之由故。先說愚童凡夫違理之心。無 始生死者。智度云。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 始。經中佛言。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 可得。乃至菩薩。觀無始亦空。而不墮有始見 中。愚童義如前說。凡夫者正譯應云異生。謂 由無明故。隨業受報不得自在。墮於種種趣 中。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也。其所計 我。但有語言而無實事。故云執著我名。言我 有者。即是我所。如是我我所執。如十六知見 等。隨事差別無量不同。故名為分。次釋虛妄 分別所由。故云祕密主。若彼不觀我之自性。 則我我所生也。若彼觀察諸蘊。皆悉從眾緣 生。是中何者是我。我住何所。為即蘊異蘊相 在耶。若能如是諦求。當得正眼。然彼不自觀 察。但展轉相承。自久遠以來祖習此見。謂 我在身中。能有所作及長養。成就諸根。唯此 是究竟道。餘皆妄語。以是故名為愚童也。經 云復計有時者。謂計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 為因。如彼偈言。時來眾生熟。時至則催捉。 時能覺悟於人。是故時為因。更有人言。雖一 切人物非時所作。然時是不變因。是實有法。 細故不可見。以花實等果故。可知有時。何以 故。見果知有因故。此時法不壞故常。亦以不 觀時自性故。而生如是妄計也。
經云。祕密化者。謂地水火風虛空。各各有執為真實者。 或言地為万物之因。以一切眾生萬物。依地 得生故。以不觀地之自性。但從眾緣和合有 故。而生是見。以為供養地者。當得解脫次有 計。水能生萬物。火風亦爾。或計萬物從空而 生。謂空是真解脫因。宜應供養承事。皆應廣 說。
經云。地等變之理。以為真我。常住不動真性湛然。唯此是 究竟道離於因果。不觀心自性故。如是見生 以為真我。但住此理即名解脫也。
經云。瑜伽我者。謂學定者。計此內心相應淨不建立無淨者。是中有二種計。前句謂有 建立一切法者。依此修行謂之為淨。次句謂 此建立非究竟法。若無建立所謂無為。乃名 真我。亦離前句所修之淨。故云無淨也。由 不觀我之自性。有如是見生。廣說如上。
經云。建立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時者。謂一類外道計。自 在天是常。是自在者能生萬物。如十二門中 難云。若眾生是自在子者。唯應以樂遮苦。不 應與苦亦應但供養自在。則滅苦得樂。而實 不爾。但自行苦樂因緣。而自受報。非自在天 作。又若自在作眾生者。誰復作此自在。若自 在自作。則不然。如物不自作。若更有作者。則 不名自在。如彼論廣說也。計流出者。與建立 大同。建立如從心出一切法。此中流出。如從 手功出一切法。譬如陶師子埏填無間。生種 種差別形相。次云時者。與前時外道宗計少 異。皆自在天種類也。
經云。【典籍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9 冊 No. 1796《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0-04-07,更新日期:2019-09-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