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心賦卷第四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註心賦卷第四
若空孕色。猶藍出青。馬鳴因茲而製論。
釋迦由此而弘經。
外道打髑髏之時。察吉凶之往事。
相者占人面之際辯。貴賤之殊形。
大體平分。玄基高峙。十心九識之宗。
三細六麤之旨。
根身國土。因本識而先生。
妍醜高低。從分別而潛起。
金地酥河。匪出化源之意。
人波鬼火。寧離業識之心。
跡現多門。光韜實地。不用天眼而十方洞明。
豈運神通而千界飛至。
不起樹王。六欲而早昇忉利。
堅貞難並。泡沫非同。立絕相之相。
運無功之功。
慈勑分明。始因四念之處。
教文審的。終歸三點之中。
性非造作。
性地圓成。非干意造。故圓教立無作四諦。
理實鎔融。
明之而心何曾動。昧之而路自迷東。
揑目之處。飛三有之虗華。
迷頭之時。認六塵之幻影。
鵠林大意。須歸準憑。
法華經頌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事絕纖毫。本無稱謂。因用之而不窮。從讚之而成貴。
絕觀通人。破塵上將。作智海之健舟。為法筵之極唱。
言言合道。法法隨根。對大心之高士。談普眼之法門。
厚地金剛。穿之而始終不壞。
雪山正味。流之而今古恒存。
如三十三天共食寶器。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似一無為。隨證而三乘有別。
正業常新。恒居本位。統一心之高廣。
燭微言之周備。
了宗之際。殞十方之虗空。
懺罪之時。翻無邊之大地。
一華開而海內春。一理現而法界真。
如二乘之蒙佛記。
似窮子之付家珍。
水未入海之時。不成鹹味。
境若歸心之日。方可言均。
夢宅虗無。
化源寂滅。
破疑情而藤蛇併融。廓智地而形名雙絕。
心行處滅。當放身捨命之時。
執迹多端。窮源孤邁。非世匠之所成。豈劫火之能壞。
白毫光裏。出莫測之身雲。
無生葢中。現大千之世界。
釋門挺價。法苑垂箴。
無聲之樂寂寂。
真如之海沈沈。
應量出生。如龍王之降雨差別。
循業發現。猶人間之隨福淺深。
既達心宗。應當瑩飾。鍊善行以扶持。澄法水而潤澤。
照世行慈而不謬。先洞三明。
觀根授道而無差。須憑十力。
杜源大士。立志高強。
或剝皮出髓而誓思繕寫。
或投巖赴火而志願傳揚。
身燭千燈。瀝懇而唯求半偈。
足翹七日。傾心而為讚華王。
忘身東請。為般若之真源。
藥王燒手。報莫大之深恩。
普明刎頭。求難思之妙術。
能祛冰執。可定行藏。
證自覺之聖智。
入本住之道場。
步步而到泥徹底。
箭箭而破的穿楊。
齊襟而唯思舉領。整綱而祇要提綱。
如忉利雜林。靡作差殊之見。
猶須彌南面。純舒金色之光。
無為無事。全當實相之門。唯寂唯深。頓悟法空之旨。
縱淺縱深。靡出一心之際。
任延任促。但當唯識之時。
大矣圓詮。奇哉正轍。
六神通而焉可變。四辯才而莫能說。
傳印而盡繼曹溪。得記而俱成摩竭。
可謂履道之通衢。悟宗之真訣。
【典籍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63 冊 No. 1231《心賦注》
馬鳴菩薩。是西天第十二祖師。造一千部論。數內
無三寶四諦。世出世間等法。如肇論云。為莫之大 故。乃反於小成。施莫之廣故。乃歸於無名。何謂小 成。通百千恒沙之法門。在毛頭之心地。何謂無名。 形教遍於三千。無名相之可得故。以唯是一心故。 如傅大士行路難云。君不見心相微細最奇精。非 因非緣非色名。雖復恬然非有相。若凡若聖[A1]己之 靈。此靈無形而常應。雖復常應實無形。心性無來 亦無去。流轉六趣實無停。正覺覺此真常覺。方便 鹿苑制尊經。
諸佛證心成佛。從心演教。因心度人。若離於心。亦
增一阿含經云。佛與鹿頭梵志俱行。至大畏林。取
定慧論云。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若言有相。問者不
等義。有十心門。一假說一心。則二乘人。謂實有外 法。[A2]但由心變動。故說一心。二相見俱存故說一心。 此通八識及諸心所。并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 支等熏習力故。變現三界依正等報。三攝相歸見 故說一心。亦通王數。但所變相分。無別種生。能見 識生。帶彼影起。四攝數歸王故說一心。唯通八識。 以彼心所依王無體。亦心變故。五以末歸本說一 心。謂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經偈 云。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異亦不 可得。六攝相歸性說一心。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 如來藏平等顯現。餘相皆盡。一切眾生即涅槃相。 經云。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七性相俱融說一 心。謂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辦諸事。而其自性本不 生滅。即此理事混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 礙。八融事相入說一心。謂由心性圓融無礙。以性 成事。事亦鎔融不相障礙。一入一切。一一塵內。各 見法界。天人脩羅等。不離一塵。九令事相即說一 心。謂依性之事。事無別事。心性既無彼此之異。事 亦一切即一。如經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十帝 網無礙說一心。謂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復有一 切。重重無盡。皆以心識如來藏性圓融無盡。以真 如性畢竟無盡故。觀一切法即真如故。一切時處 皆帝網故。九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 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九真識。九 識者。以第八染淨別開為二。以有漏為染。無漏為 淨。前七識不分染淨。以俱是轉識攝故。第八既非 轉識。獨開為二。謂染與淨。合前七種。故成九識。又 第九識。亦名阿陀那識。密嚴經說九識為純淨無 染識。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 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
十心者。華嚴疏云。此一心。約性相體用本末即入
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 轉相。即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 現相。即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 境界。第一業相。未分能所。第二轉相。漸立見分。第 三現相。頓現相分。論云。不覺故心動者。動為業識。 理極微細。謂本覺心因無明風。舉體微動。微動之 相。未能外緣。即不覺故。為精動隱流之義。精者細 也。隱者密也。即是細動密流難覺故。所以云不覺。 謂從本覺有不覺生。即為業相。喻如海微波。從靜 微動。而未從此轉移本處。轉相者。假無明力。資助 業相。轉成能緣。有能見用。向外回起。即名轉相。雖 有轉相。而未能現五塵。所緣境相。喻如海波浪。假 於風力。兼資微動。從此擊波轉移而起。現相者。從 轉相而成現相。方有色塵山河大地器世間等。如 仁王經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有說初識。隨於 何趣續生位中。最初剎那第八識也。識有緣慮。異 於木石。有說初識。如楞伽經云。諸識有三種相。謂 轉相。業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 自真相。業相者。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極 微細故。轉相者。是能見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雖 有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故。現相者。即境界相。依 前轉相。能現境故。又云。頓分別知自心及身。安立 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 時任運現故。此是三細。即本識故。最初業識。即為 初依生起門為次第故。又遠劫來。時無初始。過未 無體。熏習唯心。妄念為初。違真起故。又從靜起動。 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 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 即神解性。不同虗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 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云。本覺真心。不籍妄 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又 釋云。初剎那識異於木石者。謂一念識有覺受故。 異於木石。即顯前念中有末心所見赤白二穢。即 同外器木石種類。此識生時。攬彼為身。故異木石。 問。遠劫無始。名初識耶。答。過去未來無體。剎那熏 習。唯屬現在。現在正起妄念之時。妄念違真。名為 初識。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應知橫該 一切處。豎通無量時。皆是即今現在一心。決無別 法。所以法華經云。我觀久遠猶若今日。則三世情 消。契無時之正軌。一真道現。證唯識之圓宗。[A3]已上 釋三細相訖。次解六麤相者。論云。後以有境界緣 故。復生六種相。故名麤。六麤者。一起計。一者智相。 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生愛。二者相 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三取著。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 樂。心起著故。四立名。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 別假名言相故。五造業。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 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受報。六者業繫苦相。以住 業受報。果不自在故。上三細六麤。總攝一切染法。 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一心而起。
三細者。一者業相。即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
三界。但唯有識。識有二種。一顯識。即是本識。此本 識。轉作五塵四大等。二分別識。即是意識。於顯識 中。分別作人天長短大小男女諸佛等。分別一切 法。譬如依鏡影色得起。如是緣顯識。分別識得起。 又轉識。能迴轉造作無量識法。或轉作根。或轉作 塵。轉作我。轉作識。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或於 自於他。互相隨逐。於自則轉為五陰。於他則轉為 怨親中人。一一識中。皆具能所。能分別是識。所分 別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別性。由如此義。離識 之外。更無別境。但唯有識。又轉識論。明所緣識。轉 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一切所緣。不出此 二。此二實無[A4]但是識轉作二相貌也。又論云。雖非 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 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 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 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釋云。眼等雖有 所依所緣之色。而是識所變現。非是心外別有極 微以成根境。但八識生時。內因緣種子力等。第八 識變似五根五塵。眼等五識。依彼所變根。緣彼本 質塵境。雖親不得。要託彼生。實於本識色塵之上。 變作五塵相現。即以彼五根為所依。以彼及此二 種五塵為所緣緣。五識若不託第八所變。便無所 緣緣。所緣緣中。有親疏故。然眼等根非現量者。色 等五塵。世間共見。現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現量得。 除第八識緣及如來等緣。是現量得。世不共信餘 散心中無現量得。此但能有發識之用。比知是有。 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別有大種所造之色。此功 能言。即是發生五識作用。觀用知體。如觀生芽。比 知種體是有。所以密嚴經偈云。眼色等為緣。而得 生於識。猶火因薪熾。識起亦復然。境轉隨妄心。猶 鐵逐礠石。如乾城陽𦦨。愚渴之所取。中無能造物。 但隨心變異。復如乾城人。往來皆不實。眾生身亦 爾。進止悉非真。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妄見蘊 等法。覺[A5]已本寂然。四大微塵聚。離心無所得。
根身器世間。從第八識而建立。如唯識論云。一切
恢廓。善巧之門甚深。
矗然端直。靡歷光陰。德用之道
若不先了真如一心。為自行化他之本。曷能酬本
見是水。餓鬼見是火。魚見是窟宅。故知前塵無定 相。轉變由人。如云。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識論 云。身不定如鬼者。或見猛火。或見膿河等。實是清 河。無外異境。然諸餓鬼。悉皆同見膿滿河而流。乃 至慳悋業熟同見此。若由昔同業各熏自體。此時 異熟皆並現前。彼多有情同見斯事。實無外境。為 思憶故。準其道理。世間亦然。共同造作所有熏習 成熟之時更無別相。色等相分從識而生。是故定 知不由外境。識方得起。現見有良家賤室貧富等 異。如是便成見其色等應有差別。同彼餓鬼見成 非等。然諸餓鬼雖同一趣。見亦差別。由業異故。所 見亦然。彼或有見大熱鐵圍。融煑迸灒。或時見有 屎尿橫流。非相似故。或有雖同人趣。薄福之人。金 帶現時。見為鐵鏁。或見是蛇。吐其毒火。是故定知。 雖在人趣。亦非同見。但唯識變。法無差別。如先德 云。人水鬼火。豈在異方。毛海芥山。誰論巨細。一塵 一識。萬境萬心矣。又襄邑縣有賴鄉。鄉中有廟。廟 有九井。若齋潔入祠者。汲水則溫清。若濫濁入祠 者。汲水則混濁。又漢時鄭弘。夜宿郊外一川澤。忽 逢故友。四顧荒榛。沽酒無處。因投錢水中。各飲水 而醉。故知境隨業識而轉。物逐情感而生。若離於 心。萬法何有。
唯識論云。且如一水。四見成差。天見是寶嚴地。人
華嚴疏云。菩薩悟普法故。名為普眼。眼外無法。故
[A6]已般涅槃。
未離兜率。雙林而
華嚴論明如來八相成道。釋天猶未下。母胎猶未
華嚴經云。不離覺樹而昇釋天。古釋云。若約處相
處。即是心賦所明一切眾生身受心法。如經云。佛 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 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虗空。名身念處。觀 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 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 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又 云。譬如國王。安住[A9]己界。身心安樂。若在他界。則得 眾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於[A10]己境界。則 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想。自境界者。 謂心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華手經云。佛告䟦陀婆羅。於爾時世。一切善人應作是念。我等當 自依四念處者。於聖法中。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 以故。一切諸法常住自性。無能壞故。一切諸法皆 名念處者。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豈 能壞乎。若有二法。則有相壞。大寶積經偈云。得無 動處者。常住於無處。無動處者。則自心境界。此境 界即無處所。如金剛三昧經云。心無邊際。不見處 所。論釋云。心無邊際者。歸一心原。心體周遍。遍十 方故無邊。周三世故無際。雖周三世。而無古今之 殊。雖遍十方。而無此彼之處。故言不見處所。大法 炬陀羅尼經云夫念處者。云何念義。當知是念。無 有違諍。隨順如法。趣向平等。離諸邪念。無有移轉 及諸別異。唯是一心。
大涅槃經最後垂示。總前教迹同此指歸以四念
解脫。法身。般若。夫法身即是人人須有。靈智故名 般若。若得般若。則一切處無著。不為境縛。即是解 脫。又若顯法身而得解脫。則功全由般若。非唯此 二法。一切萬行皆因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 如導。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若 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 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 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 禪。不入金剛定。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 無為果。故知般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 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 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識 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愛之甘露。截癡網之 慧刃。給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虗設。祖師 云。不識玄旨。徒勞念淨。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 以此三法。不縱不橫。非一非異。能成涅槃祕藏。如 大涅槃經云。佛言。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 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 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字。三點 若並。則不成∴。縱不成∴如魔醯首羅面上三目。 乃得成∴。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 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 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 眾生故名入涅槃。所以云。法身常。種智圓。解脫具 一切。皆是佛法。無有優劣。故不縱。三德相冥。同一 法界。出法界外。何處別有法。故不橫。能種種建立。 故不一。同歸第一義。故不異。雖三而一。雖一而三。 一則壞於三諦。異則迷於一實。在境則三諦圓融。 在心則三觀俱運。在因則三道相續。在果則三德 周圓。如是本末相收。方入大涅槃祕密之藏。古德 云。此之三德。不離一如。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 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一明淨 圓珠。明即般若。淨即解脫。圓體即法身。約用不同。 體不相離。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天之 目。似世之∴。名祕密藏。為大涅槃。又台教類通三 軌法。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即是三德。以 真性軌為一乘體。此為法身。一切眾生悉一乘故。 以觀照軌為般若。祇點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觀照 第一義空。以資成軌為解脫。祇點真性法界含藏 諸行。無量眾善即如來藏。三法不一不異如點。如 意珠中論光論寶。光寶不與珠一。不與珠異。不縱 不橫。三法如是。
三點者。如世∴字三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所謂
起信論云。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
為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乃 至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又西 天外道。以持呪力。能移山塞海。及得五神通。皆不 免生死。但能覺了即心是佛。復能開示自覺覺他。 紹隆佛種。此難信之法。淺機難解。故云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是以寶藏論云。通有五種。一曰道通。二 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 狸老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 何謂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中陰了生。神龍隱 變。此謂報通。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 往來。藥餌靈變。此謂依通。何謂神通。靜心照物。宿 命記持。種種分別。皆隨定力。此謂神通。何謂道通。 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華。影像無主。此謂道 通矣。
法華經頌云。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
色界中所有之法。皆是揑出。本無來處。徹底唯空。 又如揑目生華。有何真實。唯有真心遍一切處。有 佛無佛。性相常住。故經云。眼病見空華。除瞖不除 華。妄心執有法。遣執不遣法。又一切國土。皆想持 之。取像曰想。若無想則無境。如盛熱時。地蒸炎氣。 日光爍之。遠望似水。但是心想。世間所見。皆如𦦨 水。無有真實。如華嚴經頌云。勇猛諸佛子。隨順入 妙法。善觀一切想。心想方世間。眾想如陽𦦨。令眾 生倒解。菩薩善知想。捨離一切倒。眾生各別異。形 類非一種。了達皆是想。一切無真實。十方諸眾生。 皆為想所覆。若捨顛倒見。則滅世間想。世間如陽𦦨。以想有差別。知世住於想。遠離三顛倒。譬如熱 時𦦨。世見謂為水。水實無所有。智者不應求。眾生 亦復然。世趣皆無有。如𦦨住於想。無礙心境界。
首楞嚴經云。三界有法。揑所成故。於欲界色界無
首楞嚴經云。佛言。富樓那。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
意絕思惟者。寶雨經云。如理思惟。是名供養一切
有三義者。一無心現約止。二所現空約觀。三無別 體約止觀契合。又一約心。二約境。三心境兩冥。又 一約智。二約理。三理智冥契。就第三義中疏先正 釋。後自體顯照故名為覺者。通妨謂有難言。若無 別體。何能普現眾生心行。故答云。自體顯現。如珠 有光。自照珠體。珠體喻心。光喻於智。心之體性。即 諸法性。照諸法時。是自照故。引起信文甚分明。然 論問曰。虗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 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 不可分劑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 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 念。以眾生忘見境界。故心有分劑。以妄起想念不 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 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觀得解。皆能開 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猶珠現光而還照珠體者。如古釋云。止觀無所現
密嚴經頌云。照耀如明燈。又如試金石。正道之標
至遐方。猶乘舟而坐昇彼岸。如經所說。言大乘者。 謂是菩提薩埵所行之路。及佛勝果。為得此故。修 唯識觀。是無邊失方便正路。為此類故。顯彼方便。 於諸經中種種行相而廣宣說。如地水火風并所 持物。品類難悉。方處無邊。由此審知自心相現。遂 於諸處捨其外相。遠離欣慼。復觀有海喧靜無差。 棄彼小途。絕大乘望。及於諸有耽著之類。觀若險 崖。深生怖畏。五趣中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 資糧。易為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 遊行處。猶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 隨意而轉。以了此界一法是心。則此知無邊法界 皆是我心。故云善遊行處猶若掌中。又入楞伽經 偈云。不生現於生。不退常現退。同時如水月。萬億 國土見。一身及無量。身火及霔雨。心心體不異。故 說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無心而生。種種色形相。 所見唯是心。佛及聲聞身。辟支佛身等。復種種色 身。但說是內心。又肇論云。淨名曰。不離煩惱而得 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則玄道在於 妙悟。妙悟在於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有無齊觀 則彼[A12]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澄觀和尚云。實相心界者。依此心所生諸剎。譬如 大海所生諸物。皆無不海。一切諸法皆從實相心 所生。皆無不心。是故當知眼中所見色。耳中所聞 聲。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經云。一切法 唯一相故。於諸法中。若了觀心。如同眼見。
若決定信入此唯識正理。速至菩提。如登車而立
此真心體。寂而常照。猶如鏡光。無有斷絕。如高成
不知之說。旨微罕見。故發幢英之問。有天名曰幢 英。問文殊師利。所言本際。為何謂乎。文殊答曰。眾 生之原。名曰本際。又問。眾生之原。為何謂乎。答曰。 生死之本。為眾生原。又問。於彼何謂為生死本。答 曰。虗空之本。為生死原。幢英於是抱玄旨而輟問。 如悟不住之本。若然。則因緣之始。可聞而不可明。 可存而不可論。問。虗空有本乎。答無。問。若無有本。 何故云虗空之本為生死原。答。此猶本際之本耳。 則於虗空無本。為眾本之宗。化表無化。為萬化之 府矣。故知人心為凡聖之本。則凡亦是心。聖亦是 心。以所習處下。不能自弘。諸佛將眾生心登妙覺。 眾生將佛心溺塵勞。若以心託事則狹劣。若以事 從心則廣大。凡世人多外重其事。而內不曉其心。 是以所作皆非究竟。以所附處卑故耳。如搏牛之䖟。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非其翼正。所 託迅也。亦如牆頭之草。角裏之聲。皆能致其高遠 者。所託之勝也。如入心法中。一一附於自心。則能 毛吞巨海。塵含十方。豈非深廣乎。
如法性論云。問。本際可得聞乎。答。理妙難觀。故有
大涅槃經云。雪山
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此一
皆是背覺合塵。不識自心境界。故云。海枯終見底。 人死不知心。若是聲聞緣覺。但證生空。亦執心外 有其實境。若藏通二教菩薩。設識自心。皆是緣生 無性。徹底餐空。若大乘別教菩薩。雖知常住不空 之心。能含十法界性。即今未具。直待熏修。次第生 起。唯圓教菩薩。知自心即具十法界。一念圓足。則 悟心大士。方了圓宗。高翥義天。深遊性海。豈凡小 權漸之所建乎。又滄溟者。即況如來智海。如華嚴 經云。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乃 至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眾寶無量。眾生無量。所依 大地亦復無量。佛子。於汝意云何。彼大海為無量 不。答言。實為無量。不可為喻。佛子。此大海無量。比 如來智海無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 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隨眾生心為作譬喻。而 佛境界非譬所及。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智 海無量。從初發心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應知所 住眾生無量。一切學無學聲聞獨覺所受用故。應 知住地無量。從初歡喜地乃至究竟無障礙地諸 菩薩所居故。
夫真如一心。圓信難解。且如在家凡夫。出家外道。
羣經之府。眾義之都。寫西來之的意。脫出世之真模。
鑽冰覓火者。違法性故。如心外求道。從乳求酥者。
法華經云。其車高廣。高則豎徹三際。廣則橫亘十
一念纔起。五陰俱生。背覺合塵。即是捨父逃逝。循
中意識。如唯識論云。如夢觸女形。能出不淨。覺時 亦爾。未觸女形之時。由極重染愛現前。便致如斯 流溢之相。由於夢有等無間緣差別力故。遂便引 起非理作意。以此為因。便見遺洩。又如小兒夢遺 尿等事。如似夢中雖無實境。能出不淨。又如夢食 毒等。應身成病。有悶絕流汗之事。此亦由其唯識 有用。又如論云。諸地獄中所有獄倅狗烏等。所有 動作。不待外緣。彼地獄受罪眾生。先罪惡業。為任 持故。如木影舞。同眾生相。所以首楞嚴經云。晝則 想心。夜成諸夢。以夢覺俱不出心故。夢中無境。唯 心成事。與覺無異。如小乘立九難。難大乘師云。我 信夢中唯識。不信覺時。以有實作用故。因以夢喻。 如出不淨等亦有實作用。遂破彼疑。應立量云。覺 時境色是有法。定唯識為宗。因云以有實作用故。 同喻如汝夢中境色。是以華嚴經頌云。菩薩了世 法。一切皆如夢。非處非無處。體性恒寂滅。諸法無 分別。如夢不異心。三世諸世間。一切悉如是。夢體 無生滅。亦無有方所。三世悉如是。見者心解脫。夢 不在世間。不在非世間。此二不分別。得入於忍地。 又大智度論云。佛說諸法。無有根本定實如毫釐 許所有。欲證明是事。故說夢中受五欲譬。如須菩 提意。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性。今何以故現有 眼見耳聞法。以是故。佛說夢譬喻。如人夢力故。雖 無實事。而有種種聞見瞋處喜處。覺人在傍。則無 所見。如是凡夫人。無明顛倒力故。妄有所見。聖人 覺悟。則無所見。一切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 無為。皆不實虗妄。故有見聞。如幽冥錄。焦湖廟有 一柏杌。或云玉杌。杌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 估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 巫即遣林近杌邊。因入坼中。遂見朱門瓊室。有趙 太尉在其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祕書郎。歷 數十年。並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杌傍。林愴 然久之。又菩薩行者是想念生。此有二意。一要須 想念方能起行。如夢從想故。智論之中。所聞見事。 多思惟念。故夢見也。二。夫大覺是佛。近而說之。七 地[A17]已前。猶為夢行。八地為覺。如夢渡河。八地無明 未盡。亦是夢境。唯佛一人故稱大覺。如華嚴記云。 覺夢相成。故須說覺。於中初以覺成夢。以未覺時 不知是夢故。於中初要在覺時方知是夢者。正辨 須覺。所以謂大夢之外。則必有彼大覺之明。謂我 世尊方知三界皆如夢故。上引楞伽歎佛能了於 夢。次。正在夢時不知是夢者。謂為實故。為諸凡夫 長眠大夜。不生厭求。故叡公云。夢中瞻夢。純昏心 也。次。設知是夢亦未覺故者。此通妨難。謂亦有人 夢知是夢。如人重眠。忽有夢生。了知我夢。以睡重 故。取覺不能。喻諸菩薩從初發心。即知三界皆夢。 豈非是覺。何用更說覺時。故今釋云亦未見覺。未 大覺故。故起信論云。若人覺知前念起惡。令其不 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有生滅故。無明覆心不自 存故。次云。覺時了夢知實無夢者。非唯覺時知夢。 亦知無夢。如八地菩薩夢渡河喻。證無生忍。不見 生死此岸。涅槃彼岸。能度所度皆叵得故。況於大 覺。故經云。久念眾生苦。欲㧞無由脫。今日證菩提。 豁然無所有。然由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者。上辨 以覺成夢。此辨以夢成覺。對夢說覺。無夢無覺。既 了夢無夢。對何說覺。故覺夢斯絕。如無不覺。則無 始覺。覺夢雙絕。方為妙覺也。
三界是夢宅。故云長眠三界中。所夢之境。皆是夢
凡聖境界。悉從心化。以一切萬法不離心故。如金
論偈云。於藤生蛇知。見藤即無境。若知藤分
心。似鳥翔空無有隔礙。則念念歸真。心心至道矣。 如始教云。十法界三科十八界如丈。一法界五陰 如尺。唯在識心如寸。如今去丈論尺。去尺論寸。若 達心具一切法[A19]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如今去色 論心。去心所論心王。如一一尺無非是寸。及一一 丈無非是尺。是故丈尺全體是寸。故知若真諦。若 俗諦。若有為。若無為。一剎一塵。無非是心。既頓悟 一心。全成圓信。則心外無一法可解。心內無一法 可思。懷抱豁然。永斷纖疑矣。
若心外緣他境。如魚在陸不得自在。若背境歸自
華嚴經云。如來白毫相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一切
維摩經云。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
成異味而有別。如經偈云。譬如虗空中。雨八功德 水。到鹹等住處。生種種異味。如來慈悲雲。雨八聖 道水。到眾生心處。生種種解味。如華嚴經云。佛子。 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於大海中降雨之 時。乃至從他化天至於地上。於一切處所雨不同。 所謂於大海中雨清冷水。名無斷絕。於他化自在 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於化樂天雨大 摩尼寶。名放大光明。於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 垂髻。於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種種莊嚴具。於三十 三天雨眾妙香。名為悅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 名為覆葢。於龍王宮雨赤真珠。名涌出光明。於阿 脩羅宮雨諸兵仗。名降伏怨敵。於北鬱單越雨種 種華。名曰開敷。餘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 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 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 法王亦復如是。欲以正法教化眾生。先布身雲彌 覆法界。隨其樂欲。為現不同。
如龍王雨。隨人間天上能感之緣。因自業而不同。
形。隨心轉變。如迷時菩提為煩惱。悟時煩惱為菩 提。但隨迷悟之心。菩提性常不動。夫論一心。獨立 絕妙。豈在文賦詞句而廣敷演乎。祗為眾生不了 真心。妄起差別。[A20]但有一法纔生。並為心病。執有成 妄。達空成真。如淨名經云。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 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則以此法而作佛 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 切淨妙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 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生法師云。若投藥失所。 則藥反為毒矣。苟曰得愈。毒為藥也。是以大聖為 心病之醫王。觸事皆是法之良藥。苟達其一。眾事 皆備矣。菩薩既入此門。便知佛土本是就應之義。 好惡在彼。於我豈有異哉。
如福德人執石為寶。猶業貧者變金為蛇。法無定
[A21]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 解脫門。乃至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 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 彌陀如來。隨意即見。乃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 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 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A22]己 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 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 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 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遍往一切 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 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 澤自心。應以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 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 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 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故知摩尼沈泥。 焉能雨寶。明鏡匿垢。曷以照人。猶眾生心久積塵 勞似障真性。今雖明達。要假真修。故云設有餘習。 還以佛知見治之。則成出纏真如。離垢解脫。究竟 清淨矣。
華嚴經云。解脫長者言。我
三明者。一過去宿命明。二未來天眼明。三現在漏
直了真心實觀之人如杜源。漸教法學之人如尋
身。我當為說。仙人遂上高巖。投身直下。羅剎接得。 為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A25]已。寂滅為 樂。則是悟心性之樂。如智度論云。如犢子啾啾鳴 喚。見母即止。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至法性即住。萬 法到心。諸緣並絕。
大涅槃經云。有仙人於羅剎求法。羅剎言。汝能捨
大方便佛報恩經云。昔有轉輪聖王。就婆羅門求
善財童子南行。遍法界參五十三員善知識。得一
常啼菩薩東行。於法涌菩薩求學般若。常啼者。常
䆳幽奇。舉文難述。任身座與肉燈。用海墨而山筆。
沖
法華經云。藥王菩薩。燃百福莊嚴臂。供養日月淨
大方便佛報恩經云。有婆羅門。於普明王乞頭。王
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於他。離 見妄想。上上勝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是 以覺自心成聖智。如密嚴經頌云。如地無分別。萬 物依以生。藏識亦復然。眾境之依處。如人以[A29]己手。 還自捫其身。亦如象與鼻。取水自霑灑。復似諸嬰 孩。以口含其指。如是識分別。現境還自緣。是心之 境界。普遍於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內外 諸世間。一切唯心現。
楞伽經云。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
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 字。亦不[A30]已說當說。無說是佛說。大慧白佛言。何言 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說。一自 得法。二本住法。云何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 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 離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 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 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 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仁王經觀空品云。若有修 習聽說。如虗空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又諸佛所 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非自製作。般若論云。須菩 提言。如來無所說。此義云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 說。餘佛不說。如密嚴經頌云。譬如百川流。日夜常 歸往。如地有眾寶。種種色相味。諸有情受用。隨福 而招感。如是賴耶識。與諸分別俱。增長於生死。轉 依成正覺。故知溺生死河。登菩提座。皆是自心致 此昇降。是以先德云。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 不求心。
楞伽經云。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
況此一心祕密法門。如提綱舉領。撮要而談。亦云
[A31]已用諸河之水。爇一塵而皆含眾味之香。
浴滄溟而
大涅槃經云。如人入海中浴。
佛地論云。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
西天有外道。供養梵天求呪。遂於夢中見天授呪
源。此一心八識。微細難知。唯佛能了。且八識心王。 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根本。能生起前之七識。如起 信論云。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 識。古德釋云。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者。 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不 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相。生滅之相莫非 神解故。生滅不離心相。如是不相離。故名和合為 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若一即無和合。若 異亦無和合。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又如來藏清 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云和合。非謂別有生滅。 來與真合。如動水作波。波非外合。謂生滅之心。心 之生滅。無相故。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 本覺起。而無二體。不相捨離。故云和合。如大海水。 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捨離。生與無生若是一 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心神之體亦應隨滅。墮於 斷邊。若是異者。依無明風熏動之時。靜心之體不 應隨緣。即墮常邊。離此二邊。非一非異。又上所說 覺與不覺。二法互熏。成其染淨。既無自體。全是一 覺。何者。由無明故成不覺。以不覺義熏本覺故。生 諸染法。又由本覺熏不覺故。生諸淨法。依此二義。 遍生一切。故言識有二義。生一切法。
千經萬論。正談人空法空。悟入一心之旨。八識之
不能知。藏即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此云我愛執 藏。即是一切眾生第八根本識心。第八識心。即如 來藏。以一切外道眾生。不能了達。執為藏識。佛言。 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 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解曰。七識念念生滅 無常。當起即謝。如何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 既非染依。亦非無漏涅槃依矣。其如來藏真常普 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隨緣成事。受苦樂果。與七 識俱。名與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識依此而得 生滅。云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即是真如隨緣。故 受苦樂等。又云。常與無明七識共俱。無有斷絕。意 云。如來藏以隨緣故。名阿賴耶識。故與無明共俱。 說大海如阿賴耶。波如無明七識。水即如來藏。云 無斷絕者。無始時來。相續不斷故。如來藏者。即所 熏之淨性。隨染緣成虗偽等者。即能熏之染幻。識 藏即所成賴耶也。為善不善因者。謂此性隨善緣 起諸善法。性即為善因。隨不善緣起諸不善法。性 即為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者。隨善受樂。性在其 中。隨惡受苦。性亦在其中。若生若滅者。循環諸趣。 萬死萬生。如技兒等。如人作戲。變改服章。體是一 人。初未曾易。故楞伽經頌云。心如工技兒。意如和 技者。五識如音樂。妄想觀技眾。所以草堂和尚偈 云。樂兒本是一形軀。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 雖改變。始終奴主了無殊。故知清淨如來藏一點 真心。不增不減。湛然常住。以不守自性。隨染淨之 緣。遂成凡聖十法界。雖即隨緣。又不失自性。在凡 不減。處聖不增。如水隨風作波之時。不失溼性。一 切眾生真心亦復如是。隨相轉變。性常不動。故還 源觀云。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隨緣之時。法爾歸性。
起信疏云。經頌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
神通三昧。乃至於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 於諸佛出興於世。入般涅槃。如是之相。皆無所得。 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 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分別如 來出世及涅槃相。佛子。如日中陽𦦨。不從雲生。不 從池生。不處於陸。不住於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 非清非濁。不堪飲潄。不可穢汙。非有體非無體。非 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 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 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於世及涅槃相。諸佛 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佛子。此三昧 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於此三昧入[A34]已而 起。起[A35]已不失。是知非唯佛教以心為宗。三教所歸。 皆云反[A36]己為上。如孔子家語云。衛靈公問於孔子 曰。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於廟堂之上。則政治 矣。何如。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 人惡之。所謂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A37]己 之謂也。是知若反[A38]己以徇物。則無事而不歸自心。 取捨忘懷。美惡齊旨。是知[A39]但了一心。無相自顯。則 六趣塵牢。自然超越。出必由戶。莫不因斯道矣。如 古德云。六道羣蒙自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 痛矣。所以諸佛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 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華嚴經明一念 能為無盡之事。故云一心超勝。如經云。一者。佛一 跏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二。一切諸佛說一義 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 切世界。四。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佛身。五。一處中 悉能示現一切世界。六。於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 諸法。無所罣礙。七。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 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九。一念中普緣三世 佛及眾生。心無雜亂。十。於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 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還源觀引論云。由依唯識 故。境本無體。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 生。由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 至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唯識序云。離心之境克 湮。即識之塵斯在。帶數之名攸顯。唯識之稱兆彰。 故得一心之旨。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恒然而無 盡矣。
華嚴經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次第遍往諸佛國土
心唯識之時。故云。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法華 玄贊疏云。如經中說一時者。即是唯識時。說聽二 徒心識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 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說。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 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聽者心變三世亦爾。 唯意所緣。是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古德言 一時者有四。一則不定約剎𨚗。二則不定約相續。 三則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則不定 約成道[A40]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聽者根熟。 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談。說聽事訖。總名為 一時。今不定約剎𨚗等者。聽法之徒根器或鈍。說 時雖短。聽解時長。或說者時長。聽者亦久。於一剎𨚗。猶未能解。故非剎𨚗。亦不定說。若約相續者。猶 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聽者 得淨耳意。聞一字時。一切能解。故非相續。由於一 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 劫。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聽究竟名 時。亦不定說。若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一日 一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恒 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A41]已下。上諸天等。無此四時 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流行 不遍故。亦不定說。若約成道[A42]已後年數時節者。三 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道[A43]已來近遠 各不同故。釋曰。上所說不定約剎𨚗時。及相續時。 與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及約成道[A44]已後年數 時節。名為一時者。以根有利鈍。長短不定。上界下 界。時節無憑。但說唯心之一時。可為定量。無諸過 失。事理相當。既亡去取之情。又絕斷常之見。不唯 一時作唯識解。實乃萬義皆歸一心。則稱可教宗。 深諧祕旨。能開正見。永滅羣疑。所以經云。一切諸 法。以實際為定量。又云。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 一切種智故知但說大無過。夫言大乘者。即是一 心之乘。乘是運載義。若論運載。豈越心耶。又夫不 識心人。若聽法看經。但隨名相。不得經旨。如僧崖 云。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又釋法聰。因聽慧敏 法師說法。得自於心。蕩然無累。乃至見一切境。亦 復如是。若不觀心。盡隨物轉。是故大乘入道安心 論云。若以有是。為是有所不是。若以無是為是。則 無所不是。一智慧門。入百千智慧門。見柱作柱解 得柱相。不作柱解。觀心是柱法。無柱相。是故見柱 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得如是。故華嚴經頌云。世 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如經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等。時即是一
如來圓教。正說一心。經云。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
[A45]已窮源穴。
攀枝而直到根株。尋水而
心為萬法根本。故華嚴經云。菩薩知一切法即心
韶州曹侯溪。是第六祖能大師住處。示眾云。善惡
此一心門。能收一切。故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註心賦卷第四(終)
音釋
恢枯迴反 鍵渠演反門鍵 爝音雀炬火也 逗都后反住也止也 罩即教反 迄許訖反至也 殆徒解反近也 瞬舒閏反目動也 㲉苦角反鳥卵 荕音斤荕骨也 憍舉喬反逸怒也 旍子盈反旍旗也 攬盧減反 謬靡幼反訛也 炙之石反 閦初六切 挺徒逞反出也 該古來反咸也備也 溉古代反灌也 壓烏甲反鎮也降也 這音者 繽疋賓反繽紛也 駢部田反 瞥篇滅反 樞昌朱反本也 饉渠刃反饑也 跳徒聊反躍也 醪音勞濁酒也 蘖魚列反曲蘖 恃音市依也 磁疾之反 紇呼吸反又胡吉反 駛疎事反疾也 剌盧達反僻也 揩苦皆反摩揩也 鄙邦美反陋也 餮他結反貪食也 姬與之反王妻別名又居夷反 駟音四 瓢皮霄反 蓽音必 遽其據反急疾也 撻他達反打也 怒乃故反嗔也 綰烏板反繫也 餻音羔 脹音帳腹滿也 㗖徒濫反噉也食也 籤七簾反 黲倉敢反 揖衣入反讓也 褾方小反袖端 鬻音育賣也 噪思號反呼噪也 齅許救反以鼻取氣 仞而振反七尺曰仞 賈音古商賈也 格古伯反式也 紳音申帶也 烹鋪庚反 鍛都換反鍊也 刈魚計反獲也取也 繩音乘索也 悸甚李反心悸也 杌吳鶻反木机也 模莫胡反規也 謫陟革反 蝕音食日月虧 蒭測隅反 訣音決別也 勃蒲沒反星名 彗祥衛反星名 𧦘音𠕀謗也 弑施侍反臣殺君曰弑 譏居依反排也 誣音無枉也 僭子念反天命不僭也 沵郎計反妖氣 膚甫無反皮也 閉音蔽 險和儉反㠁也 派疋賣反分派也 泓烏橫反水深也 坦他但反平也 闢皮益反啟也 蔽必袂反掩也 錠音定錫屬 媸初之反妍媸也 杲古老反日出明白也 芒武芳反草端麥芒 釐里之反理也 溢盈訖反滿也 礫盧的反瓦礫也 潯徐林反傍水涯也 敲苦交反擊也 緩胡管反舒也 銛息廉反利也 闃苦臭切寂靜也 梟古堯切鳥名 獍君命反獸名 剔湯力反解骨也 摘陟革反手取也 蔕音帝草木根也 抑於棘反屈也按也 濕失入反水沾也 狹胡甲反 菌渠殞反又求免反 冑直祐反介冑也 矛音牟戈矛也 𭝟居於反傲也 彖通貫反 衒音縣自媒也 諂丑𤥎反諂傷也 倏音叔走疾也 爛盧旦反 獺他達反水中獸名 涸移各反水竭也 罥姑泫反掛也 蠅余凌反青虫也 捕皮布反 槁枯老反 橈奴巧反亂也 炳兵永反炳煥明也 嚙魚列反 卒麤鶻反暴也 彝以脂反常也法也 戞居轄反 淵於玄反深也 泳為命反潛行水中 騫音牽 詎音巨豈也 爍晝樂反灼爍也 嚬蒲真反笑也 呻音申呻吟也 隙袪力反壁縫也 諳於含反 㴾蒲鶻反 觴式羊反 侔音牟等也均也 荄音皆草根也 驅匡愚反 殄徒演反滅也 捷慈葉反 緯移貴反經緯也 猗於離反長也倚也 洹胡端反 𣛴呼感反 啑所甲反 拶資轄反逼拶也 踉音良跳踉也 癲都連反 蹶居月反失脚又走也 潰胡對反散也亂也 躡尼輒反履也 牖胡柳反 鎞邊兮反 晶音精光也 槩古代反平㪷斛槩 縮所六反[A47]斂也退也 攄良據反木名又初離反 璽斯氏反王印曰璽 甄居延反又側鄰反 萎於為反䔍也 怡與之反和也悅也 㵒扶沸反水溢也 偃於碾反偃仰也 鳧音符野鴨也 循音巡 突徒鶻反 禦魚舉反禁也 恍火廣反 惚呼骨切 蟄直立反 牝扶履反又毗忍反 𣷽資任切 扞音翰以手扞物 滋子之反水名 確口角反堅固也 圃音布園圃也 𧉑音太 [A48]𬟼音[A49]末 齧魚列反 鏃作木反箭鏃 繢胡對反畵繢也 湻之純反又是倫反沃也清也 鬬都豆反鬬競也 燼疾刃反燭燼也 眇亡沼反 逮音代及也 奧烏到反深也藏也 翥章恕反舉也飛也 鑰音藥關也 貿莫候反交易市賣 顥音皓大也 懆七到反持也志也 矬昨禾反矬短也 痒音養皮痒也 弝音覇弓弝也 曀於計反陰也 纇郎對反麤絲也 剖普后反判也破也 蚌蒱牓反 簣求位反土簣也 探他含反取也 潬大亶反水中沙堆 藪思候反 絞古巧反 蔓音萬 脈牟伯反 範扶減反 趠勅角反遠也 瓚才[A50]但反又才口反 扄㧓榮反 閦初六反 瘀依倨反血瘀也 彚音謂類也 柑音甘木名 汎敷陷反 攸音由 藁呼勞反 厥居月反其也 湍他端反水湍也 蚇音尺 蠖烏鑊反 慍於閏反怒也 峙直里反住基也 矗初六切又勅六反直貌 迸里更反 灒音讚水濺也 屎式視反 尿奴吊反 榛側詵反 戢阻立反[A51]斂也止也 檝音接舟檝 醯虗兮反 眚釋幸反 魑丑知反 禰奴禮反 䖟武康反 斵陟莫反 礫郎擊反小石曰礫 䇶音角竹名 貯展呂反 蛙烏華反 鑽子算反錐鑽也 錙子思反 銖音殊分銖也 嘷胡勞反叫也 殞餘准反滅也 洩思列反 巫音無 箴知林反規也棟也 繕時現反 剜烏完反 刎無粉反 捫音門摸也 技其里反 潄蘇奏反又尸候反潄口也 圜音還圜圍 徇亂閏反 湮音因落也沈也 緒徐呂反
粤音曰語辭也 治直之反【典籍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63 冊 No. 1231《心賦注》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