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心賦卷第三
註心賦卷第三
註心賦卷第三
頓息疑情。現額珠於明鏡。
大涅槃經云。王家有力士。眉間有金剛珠。因鬬而沒。後有良醫。執鏡以照其額。珠陷入膚中。分明顯現。此況一切眾生身中佛性。無智照之力。隱而不現。後遇善友。得悟心鏡。了了見性。亦復如是。余曾集心鏡錄一百卷。以心為鏡。洞徹十方。一法相宗。以第八識為鏡。二法性宗。以如來藏性為鏡。如楞伽經云。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言如來藏為鏡者。起信論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虗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離和合相。純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釋曰。四鏡之名者。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故。三淨鏡。謂[A1]已磨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為二。後二約體用為二。又前二體。後二相。
全澄亂想。獲真寶於春池。
體廣用深。
文豐理詣。攀覺樹以分枝。受輪王之解髻。
即凡心而見佛心者。如華嚴經頌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云何不見佛。一為不識自心。二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果能成因。則佛之眾生。果顯之法身。是因隱之本覺。因能辦果。則眾生之佛。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又華嚴演義云。謂真該妄末。妄徹真源。如波與溼。無有不溼之波。無有不波之溼。其真妄所以交徹者。不離一心故。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事顯。無別真故。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若約涅槃生死說者。生死即涅槃。妄徹真也。如波徹水源。涅槃即生死。真徹妄也。如水窮波末。故中論云。生死實際。即涅槃際。涅槃實際。即生死際。如是二際者。無毫𨤲差別。即是交徹也。生死涅槃際既爾。乃至心境。能所。染淨。自他。一切萬法。皆同一際。一際者。即無際也。實際也。一切諸法。皆與實際為定量。今古凡聖不可易也。所以云。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又一切法皆如。豈妄外有真。又真如遍一切處。豈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徹。亦不壞真妄之相。則該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徹真之妄。妄非妄而雲興。故云當世諦而明真諦也。
龍宮詮奧。海藏抽奇。空裏披文之際。
塵中剖卷之時。
覺華枝秀。忍草苗垂。臨太華之猶低。機前鵬翥。
比毗嵐之未速。言外鷹馳。
身泛禪河。手開玄鑰。執石為珍。
攬草成藥。
耆婆攬草無非是藥。達士見境無非是心。
傳智𦦨兮胡假世燈。
受佛職兮寧齊天爵。
貿內珠而自省。不探驪龍。
受密印而明知。靡求乾鵲。
如台教云。如過去有佛。號住無住。發願使己國眾生同日同時成佛。即日涅槃。又賢劫前。有佛號平等。亦願己國及十方眾生亦同日成佛。即日滅度。故淨名經云。觀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復更得。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華嚴經云。如來初成正覺時。於自身中見一切眾生[A2]已成佛竟。[A3]已涅槃竟。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以無性故。悉皆平等。隨染緣時成眾生亦無性。隨淨緣時成佛亦無性。以皆從緣生故。無性理同。故云實際無差。真空平等者。經中頌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A4]已。分別則不生。既達境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問。如上所說。一切眾生[A5]已成佛竟。[A6]已涅槃竟。則何用諸佛出世。答。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現。上上根人。諸佛不出不沒。又為一切眾生不知如是事故。諸佛出世說此實法。如淨名云。說眾生空。是真實慈。又約化門。說成佛度眾生之義。即化辯真。亦非二見。如有難云。諸佛有誓願。度盡一切眾生。方成正覺。如今眾生未度。何得先成。有違本願。如古師云。如實義者。諸佛皆有悲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菩薩闡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昔度盡誠言。又了眾生之本如故。化而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無化。悲智自在。何局執耶。
從因緣而生起。
三教所宗。儒則宗於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緣。然老子雖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有因緣。而非正因緣。言道生一者。道即虗無自然。故彼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謂虗通曰道。即自然而然。是雖有因緣。亦成自然之義耳。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緣顯。則亦因緣矣。故教說三世修因契果。非無善因惡因。故楞伽經。大慧白佛。佛說常不思議。彼諸外道亦有常不思議。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因於內證。豈得同耶。是則真常。亦因緣顯。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法華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經云。一切諸法。因緣為本。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則真空中道。亦因緣矣。若爾。涅槃十六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則外道有因緣矣。釋曰。此明外道在因緣內。執於緣相。以為常住。是故破之言無常耳。今明教詮因緣妙理。具常無常。豈得同耶。況復宗者從多分說。所以因緣是所宗尚。不應致疑。
不同兔角之無。向正法而施為。豈類乾城之有。
德業無盡。至理難論。恒一恒異。常泯常存。
若於真心執有修有證。違背天真之佛故。若執無修無照。又失圓修。李長者論云。策修而至無修。方知萬法無修。又云。忻寂不當。放逸還非。以有作者故。所以若執有滯空。皆不達自心一色一香中道之旨。如華嚴疏云。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者。若執禪者。則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常自明。不拂不瑩。若執法者。須起事行。當求如來依他勝緣。以成己德。並為偏執。故辯雙行。若言依本智者。約理無偏。智性本具足故。若言而求佛智者。約事無所求中。吾故求之。所以心鏡本自久翳塵勞。恒沙性德並埋煩惱。是故須隨順法性。修證波羅蜜。以助顯故。諸佛[A7]已證。我未證故。又理不礙事不妙理故。事不礙理。求即無求故。若此之修。修即無修。為真修矣。
不隱不顯。四聰而莫認真歸。
無性無形。
妙辯而難窮實說。
此一心法門。是諸佛祕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唯應親省。莫能知之。故祖師傳法偈云。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如般若無知論云。直言以真諦之所徵求般若之智。即般若之智非是有知。何者。為真諦之緣。唯是中道第一義空無相之理。所知之緣。既是無相。能知之智。安得有知耶。故不然也。惑人皆緣色生識者。當對色時。率爾眼識同時意識剎那起時見色。此色即是第八識中相分依他似有境之色。此色當現時。未有一切相。由此色境為緣。引生第二念尋求心。此尋求心。即是第六意識。故云緣色生識。是名見色者。由有尋求心生故。即此尋求心。緣本色境不著。便即變影而緣。即變出一切森羅萬像之相。遂於此影像相上。起其現量之心。不了本空。執為實有。取色分劑。計從外來。故云是識見色。此即惑境有相。惑智有知也。反此真智即不緣者。此明悟人。不緣色生識也。何者。由其悟之人。達其諸法本體皆空。猶如幻夢。無有真實。但從自識所變。畢竟無前境界可得。故起信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諸法。從本[A10]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為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當知萬法。唯是自心現量見。妄計為有。若能心無妄念。了法本空。即無一切境界之相。何有於色可緣。既無有色可緣。即不緣色生識。故即無取相。無色可緣。故即無有相。既無有相之惑境。即是無相之真境。既無取相之惑智。即是無知之真智。此乃真境無相。真智無知。為斯義故。以緣求智。智即非知也。
故知唯識唯心。無二無別。
一旨而[A11]已絕詮量。
萬法浩然。皆宗無相。舉一例諸。言思頓絕。
萬法而但空施設。
虗生虗滅。唯情想而成持。
似義似名。但意言而分別。
如金剛三[A12]昧經云。佛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杜。又攝論云。從願樂位。乃至究竟位。若欲入唯識觀修如行。緣何境界。緣意言分別為境。離此無別外境。何以故。此意言分別。似文字言說及義顯現。唯有意言分別。無別有名言。菩薩能通達名無所有。則離外塵邪執。又此義依名言。唯意言分別。前以遣名。此下依名遣義。義者即六識所緣境。離名無別此境。名言既唯意分別。故義亦無別體。菩薩通達無所有。亦離外塵邪執。又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為量。前[A13]已遣名義。名義既無。自性及差別云何可立。若離假說。無別名義自性及名義差別。由證見此二法不可得故。名為通達。又六行集引識論云。凡夫從本來意言分別有二種。一似名。二似義。名義攝一切法皆盡。此名義俱是意言分別所作。離此無別餘法。以此文證。故知凡夫妄見境界。或名或義。皆是當時意言分別。如食浪蕩。妄見針火。據彼妄情。意謂是實。不知妄見。謂有外火。據實唯是意作火解。火則唯是意言分別。謂有火名。名是意言。謂有火事。事是意言。眾生妄見自身他身地水火風等。皆亦似彼。雖復就實唯識無外。據凡妄情。謂有能所。如古德云。謂色等五塵界。是現量境。五識親證。都無塵相。如來藏中頓現身器無塵相。六七妄想謂有我法。想所現相。是分別變。分別變相。但可為境。而無實用。如日發𦦨。帶微塵而共紅。非實紅也。如水澄清。含輕雲而俱綠。非實綠也。如觀知畫像而非真。若了藏性。了塵境而為妄。故經云。非不證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
持種之門。
作生死之元始。
總報之主。
為涅槃之正因。
阿毗達經頌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1]傳。
標實慧宗。
成真性軌。
具體而有法皆宗。
絕待而無塵可比。
神性獨立。絕待無比。
高高法座。非聲聞矬短之能昇。
赫赫日輪。豈外道嬰兒之所視。
無偏無黨。至極至尊。總千岐而得旨。搜一切而歸根。
眼底放光。照破十方之剎土。
意根演教。碾開一代之法門。
意網彌布者。一切諸法從意生形。則知意如密網。一切眾生不能出故。如經頌云。諸法不牢固。但立在於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若了法空。意地亦寂。則妄心幻境既虗。一道真心自現。心輪遍生者。上塵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觀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一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於境轉。名有分。二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能引發。三其心覺[A14]已。於此境上轉。見照屬彼。四既見彼[A15]已。便等尋求其善惡。五既察彼[A16]已。遂等觀徹。六識其善惡。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語其善惡。七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生。八動作既興。善惡而廢。遂更返緣前所作事。九既返緣[A17]已。退歸有分。任運緣故。名為九心。方成輪義。
後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狀潛呈。
原夫業識之宗。何成教訓。能所不分。是非焉運。
因依轉相之內。倏起見心。
於此第二轉識中。初起見分。
俄關現識之間。忽陳相分。
至第三現識。便立相分。如境現像。諸師所明一心法中。總有四分義。一相分。二見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相分有四。一實相名相。體即真如。是真實相故。二境相名相。為能與根心而為境故。三相狀名相。此唯有為法有相狀故。通影及質。唯是識之所變。四義相名相。即能詮下所詮義相分是。於上四種相中。唯取後三相而為相分相。又相分有二。一識所頓變。即是本質。二識等緣境。唯變影緣。不得本質。二見分者。唯識論云。於自所緣有了別用。此見分有五類。一證見名見。即三根本智見分是。二照燭名見。此通根心俱有照燭義故。三能緣名見。即通內三分俱能緣故。四念解名見。以念解所詮義故。五推度名見。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於此五種見中。除五色根及內二分。餘皆見分所攝。三自證分。為能親證自見分緣相分不謬。能作證故。四證自證分。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不謬故。從所證處得名。此四分義。總以鏡喻。鏡如自證分。鏡明如見分。鏡像如相分。鏡後弝如證自證分。故云四分成心。
光消積曀。影射重昏。
三十七品法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此是一切菩薩助道之法。一一修習並從心起。何者。夫身受心法。俱無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處。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靈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虗空。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不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塵沙佛法悉從心起。如入楞伽經偈云。爾時佛神力。復化作山城。所有諸眾等。皆悉見自身。入化楞伽中。如來神力作。亦同彼楞伽。諸山及園林。寶莊嚴亦爾。一一山中佛。皆有大慧問。如來悉為說。內身所證法。出百千妙聲。說此經法[A18]已。佛及諸佛子。一切隱不現。羅婆那夜叉。忽然見自身。在己本宮殿。更不見餘物。而作是思惟。向見者誰作。說法者為誰。是誰而聽聞。我所見何法。而有此等事。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身。如此諸妙事。今皆何處去。為是夢所憶。為是幻所作。為是實城邑。為乾闥婆城。為是翳妄見。為是陽𦦨起。為夢石女生。為我見火輪。為見火輪烟。我所見云何。復自深思惟。諸法體如是。唯自心境界。內心能證知。而諸凡夫等。無明所覆障。虗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能見及所見。一切不可得。說者及所說。如是等亦無。佛法真實體。非有亦非無。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別。
出迷之津。履玄之始。
義似華開。行同雲起。
當覆一簣之日。山聳千尋。元行初步之時。程通萬里。
諸佛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凡有見聞。皆是眾生自心影像。則說唯心說。聽唯心聽。離心之外。何處有法。古德云。如來演出八辨洪音。聞者託起自心所現。如依狀貌變起毫端。本質[A19]已無。影像如在。羣賢結集自隨見聞。依所聞見結集自語。良以離自心原無有外境。離境亦無內心可得。諸傳法者非授與他。但為勝緣。令自得法。自解未起。無以悟他。自解不從他來。他解寧非自起。是故結集及傳授者。皆得影像。不得本質。無有自心得他境故。是知結集。乃是自心所變之經。至傳授者。傳授自心所變之法。得影非質。思而可知。若能常善分別自心所現。能知一切外性非性。此人知見可與佛同。所說之法與佛無異。悟入自覺信智樂故。
妙峰聳於性地。仰之彌高。
法水涌於真源。酌而何竭。
世界將成之際。舉念全收。
問。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窮本末。罔辯根由。莊老指之為自然。周孔詺之為渾沌。最初起處。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無先我心。更無餘法。謂心法剎那自類相續。無始時界。展轉流來。不斷不常。憑綠憑對。非氣非稟。唯識唯心。肇論鈔云。老子云。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若佛教意。則以如來藏性。轉變為識藏。從識藏變出根身器世間一切種子。推其化本。即以如來藏性。為物始也。無生無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動於性。即法性也。南齊沈約均聖論云。然則有此天地以來。猶一念也。融大師問云。三界四生。以何為道本。以何為法用。答。虗空為道本。森羅為法用。問。於中誰為造作者。答。此中實無造作者。法界性自然生。可謂總持之門。萬法之都矣。光未發處。尚無其名。念欲生時。似分其影。初因強覺。漸起了知。見相纔分。心境頓現。首楞嚴經云。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虗妄。終而復始。釋曰。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不覺念起。念起即是動相。動相即是第一業識。未分能所。乃覺明之咎也。從此變作能緣。流成了相。即明了知性。為第二見分轉識。後因見分而生相分。即因了發相。為第三相分現識。能所纔分。盡成虗妄。何者。見分生於翳眼。相分現於幻形。於是密對根塵。堅生情執。從此隔開真性。分出湛圓。於內執受知覺。作有識之身。於外離執想澄。成無情之土。遂使鏡中之形影。滅而又生。夢裏之山河。終而復始。但以本源性海。不從能所而生。湛爾圓明。照而常寂。祇為眾生違性不了。背本圓明。執有所明。成於妄見。因明立所觀之境。因所起能觀之心。能所相生。心境對待。隨緣失性。莫反初原。不覺不知。以歷塵劫。所以首楞嚴經云。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𦦨。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釋曰。此二覺義。幽旨難明。若欲指陳。須分皁白。大約經論。有二種覺。一性覺。二本覺。有二種般若。一本覺般若。二始覺般若。有二種心。一自性清淨心。二離垢清淨心。有二種真如。一在纏真如。二出纏真如。此八種名。隨義分異。體即常同。今一切眾生。祇具性覺。本覺般若。自性清淨心。在纏真如等。於清淨本然中。妄忽生於山河大地。以在纏未離障故。未得出纏真如等。若十方諸佛。二覺俱圓。[A20]已具出纏真如等。無有妄想塵勞。永合清淨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葉。將此二覺。[A21]已豁疑情。如疏釋云。世界相續文中有三。一先辯二真。二明其三相。三明其四輪。且第一先辯二真者。經曰。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釋曰。言二真者。一性覺妙明。二本覺明妙也。性覺妙明者。是自性清淨心。即如來藏性。在纏真如等。本性清淨。不為煩惱所染。名為性覺。本覺明妙者。出纏真如也。從無分別智。覺盡無始妄念。名究竟覺。始覺即本覺。悟本之覺。名為本覺。故起信論。於真如門。名為性覺。於生滅門。名為本覺。由迷此性覺。而有妄念。妄念若盡。而立本覺。以性覺。不從能所而生。非假修證而得。本自妙而常明。以真如之性。性自了故。故云性覺妙明。以始覺般若。明性覺之妙。故云本覺明妙。又以始覺之智。了本性故。則本覺明妙。故經中常說真如。為迷悟依。故言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以本性清淨。是性覺義。但以性中說覺。如木中火性。非是悟[A22]己。而更起迷。故悟時始立本覺之號。悟本覺[A23]己。更不復迷。故將二覺之名。以答富樓那難訖。上來雖於迷悟二門。說二覺相。而未廣辯起妄因由。先真後妄。故次下明。即當第二明三相門。文分為二。初立因相。次立果相。即起信論三細義。初立因相。文又分三。第一總問覺明之號。第二別答能所斯分。第三同異發明。結成三相。且初總問覺明之號者。經曰。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釋曰。何故作此問耶。謂前標二覺之號。性體即是覺明。妄起必託於真。故使依真起問。且佛問意。汝稱覺明。為復覺性自明。名為覺明。為復覺體不明。能覺於明。故稱覺明是明之覺。第二別答能所斯分者。經曰。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釋曰。準富樓那答意。必有所明當情。為其所覺。若無覺之明。則無覺明之號。但可稱覺。而無所明。故云則無所明。據佛本意。性覺體性自明。不因能覺所明。方稱覺明。以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祇緣迷一法界。強分能所。故成於妄。第三同異發明。結成三相者。經曰。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釋曰。此文正釋迷真起妄之相也。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者。牒富樓那語也。有所非覺。無所非明者。正破也。若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此乃因他而立。非自性覺。故言有所非覺。如緣塵分別。而有妄心。離塵則無有體。豈成真覺。又釋若以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者。故知覺體。本無明相。佛證真際。實不見明。若見於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覺。但除能所之明。方稱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故。華嚴經云。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肇論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矣。若因明起照。則隨照失宗。此則元因覺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則是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乃是但隨能緣之相。覆真唯識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風鼓水。波浪相續。澄湛之性。隱而不現。後此迷妄生虗空之相。復因虗空成立世界之形。於真空一心。畢竟無同異中。熾然建立。成諸法究竟之異。皆因情想擾亂。勞發世界之塵。迷妄昏沈。引起虗空之界。分世界差別為異。立虗空清淨為同。於分別識中。又立無同無異。皆是有為之法。盡成生滅之緣。未洞本心。終成戲論。無所非明者。若能覺之體。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若無所覺之明。則能覺之體。便非是明。故云無所非明。故知覺之與明。互相假立。本無自體。豈成自性覺。故云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此文雖簡約。道理昭然。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縱破也。顯妄覺之體。無湛明之用。若言但覺於明。何須覺體自明者。則自性非明。便無覺湛之用。故云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者。釋妄覺託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覺初起。有覺明之相耶。祇緣性覺必有真明。所以妄覺託此性明。而起影明之覺。執影像之明。起攀緣之覺。迷真認影。見相二分。自此而生。覺明之號。因茲而立。問曰。此之妄覺。為見性明而起。為不見明而起。若見真明。不合成妄。若不見真。則不名為覺明。答曰。本性真明。非妄所見。妄心想像。變影而緣。不了從自影生。妄謂見明之覺。以初無別相。唯有真明。妄心想像此明。故有覺明之號。覺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次下正明三相。相因而起也。夫一真之覺。體性雖明。不分能所。故云覺非所明。由影明起覺。能所即分。故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最初立異相也。即如起信云。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名為動相。即是業相。既云不了一法界相。不覺而起。即是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者。即轉相也。異彼動相。故云異彼所異。初之動相。異一真故。此之同相。異動相故。因異立同者。前之初起。名之為動。動必有靜。相形而立。故云因異立同。靜相似真。故名同相。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者。即現相也。形前二相而立。故云同異發明。非前二相。故云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起信即云。業相。轉相。現相。此經即云。異相。同相。無同異相。此為無明強覺。能所初分。展轉相形。立此三相。以剎那生住異滅。體雖總是賴耶。約生滅相熏。有其因種。因必有果。約當現行。所感位別。至果相中。當廣料簡。第二果相者。經曰。如是擾亂。相待成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釋曰。彼前三相。互相形待。剎那剎那。生住異滅。動息不住。相待成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者。勞是勞累。塵是塵垢。既迷清淨之體。亂成塵想。塵想相渾。能覆真性。故名為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者。覺明熏習。積妄成塵。擾惱相熏。故名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者。果相現前也。起是動相。動即是風。四風動搖。積成世界。故云起為世界。動息之處。即名為靜。是前同相。結成虗空。故云虗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者。彼前無同異相。結成有情含藏識也。此之識體。無分別性。故云無同無異。而能變起一切之相。故云真有為法。自後一切諸塵境界。能熏所熏。隨所發現。皆從此識而生。故起信論名為現識。能現六塵境界故。問曰。起信三相。總是賴耶。何故此中。別配現識。答曰。此之三相。總是無明。前後相熏。分能立所。起信攬前因種。總是賴耶。此經以果相現行。分能變所變。即世界為所變。現識為能變。能變既是賴耶。故配現識。又起信論云。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棃耶識。即此經無同無異相。名阿賴耶識。起信舉初攝後。此經舉後攝初。因門果門。體亦不別。第三明四輪成世界。即承前三相。起為世界。靜為虗空。彼無同異真有為法。既言世界虗空。及有情相。世界即地水火風四輪。次第從何妄想變此。不同有情。即內根外塵。四生業果。受報輪迴。此之分位。即有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自此[A24]已下。一一廣明。今此且辯四輪成世界。文又分二。初明四輪成界。後辯草木山川。且四輪成界者。經曰。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釋曰。覺明空昧。相待成搖者。釋風輪及空界相也。由初妄覺。影明不了。遂成空昧。如障明生暗。二相相形。覺明即是動相。空昧即是靜相。一明一昧。一動一靜。剎那相生。如風激浪。相待不息。於內初起。即名為搖。於外即成風輪世界。是故世界之初。風輪為始。空昧即是虗空。既無形相。不名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者。釋地相也。因空異明。相待成搖。搖能堅明。以成於礙。如胎遇風。即成堅礙。亦是執明生礙我。於內即是覺明堅執。於外即成金寶。故云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知寶性因覺明有。是故眾寶皆有光明。小乘但知業感。而不知是何因種。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者。釋火性也。堅執覺性。即成於寶。搖動所明。即出於風。動靜不息。即是風金相摩。於外即成火光。能成熟萬物。故言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者。釋水輪也。寶明之體。性有光潤。為火熱蒸。水便流出。又覺明生愛。愛即是潤。於內即是愛明。於外即成寶潤。火性上蒸。融愛成水。一切業種。非愛不生。一切世間。非水不攝。故四大性。互相因籍。體不相離。同一妄心所變起故。如虗空華不離心故。愚人不了。心外執法。顛倒見故。次下辯草木山川之異者。經曰。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大海之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釋曰。妄性不恒。前後變異。所感外相。優劣不同。愛心多者。即成巨海。執心多者。即成洲潬。風性生慢。火性生瞋。於色起愛。潬中流水。違愛生瞋。海中火起。水邊平地曰潬。慢增愛劣。結為高山。愛增慢輕。抽為草木。或瞋愛慢三。互相滋蔓。異類成形。草木山川。千差萬品。先從妄想。結成四大。從四大性。愛慢滋生。離有情心。更無別體。故云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是以賦云。世界欲成之際。舉念全收。非唯世界但有成壞。萬法悉從心生。故經云。成劫之風。壞劫之風。皆是眾生共業所感。業由心造。豈非心耶。
乘急戒圓。
因成果滿。
該括有空。
有徹空源。空居有表。如波徹水源。水窮波末皆是一心。體用交徹。如色空章十門止觀。第一會相歸性門。於中有二種。一於所緣境會事歸理。二於能緣心攝散歸止也。第二依理起事門者。亦有二種。一者所歸之理非斷空故。不礙事相宛然現前。二由所入之止不滯寂故。復有隨事起於妙觀也。第三理事無礙門者。亦有二種。一由習前理事。融通交徹令無。二雙現前故。遂使止觀同於一念頓照也。第四理事雙絕門者。由理事雙現。互相形奪故。遂使兩相俱盡。非理非事。寂然而絕。是故令止觀雙泯。迥然無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門者。即彼絕理事之無礙境。與彼泯止觀之無礙心。二而不二。故不礙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壞一味而心境兩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門者。由理帶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觀。於一事中見一切法。而心無散動。如一事。一切亦爾。第七彼此相是門者。由諸事悉不異於理。復不異於一事。是故以不異止之觀。見於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亂。如一事。一切亦爾。第八即入無礙門者。由交參非一。與相含非異。體無二故。是故以止觀無二之智頓見。即入三門同一法界。而心無散動也。第九帝網重現門者。如於一事中具一切故。此一切內復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一事既爾。餘一切事亦然。以止觀心境不異之智。頓見一切。各各重重悉無窮盡。普眼所矚。朗然現前。而無分別。亦無散動。第十主伴圓備門者。菩薩以普門之智。頓照於此普門法界。然舉一門為主。必攝一切為伴。一切亦爾。是故主伴伴主。皆悉無盡。不可稱說。菩薩三昧海門。皆此安立。自在無礙。然無異念也。
交參主伴。
十玄門之資攝。無盡無窮。
十玄門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諸法相應無前後說。如海一滴。含百川味。二一多相容不同門。此門約理說。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三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約用說。就三世間圓融即入。而成無盡。如金金色。二不相離。四隱顯祕密俱成門。此門約緣說。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五微細相容安立門。此門約相說。即一時齊現。似束箭齊頭。如瑠璃瓶。盛多芥子。六因陀羅網境界門。此門約譬喻說。約法相即互照重現無盡門。如兩鏡互照。傳輝相寫。遞出無窮。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門約諸行說。亦名廣狹門。亦名主伴門。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八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約三世說。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九唯心迴轉善成門。此門約心說。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像。十託事顯法生解門。此門約智說。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此十玄門。法法皆具。悉入一心無盡之旨。如海涌羣波。羣波即海。金成眾器。眾器皆金。若以平等心是一義。差別心是多義。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義。是同時相應義。以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義。以一心攝一切心。是隱義。以一切心資一心。是顯義。以不壞差別心而現平等心。是多中一義。以不隱平等心而現差別心。是一中多義。又微細心不礙廣大心。廣大心不礙微細心。是一多不同義。亦是相容義。以一心為主。一切心為伴。是主伴義。以一實心是純義。差別心是雜義。差別心即一實心雜恒純。一實心即差別心純恒雜。即諸藏純雜義。以一心帶一切心還入一心。是帝網義。因心現境。見境識心。是託事顯法義。長劫短劫延促時量。皆從積念而成。一心所現。是十世義。因一心正義。演難思法門。究竟指歸。言亡慮絕。即唯心迴轉義。自心既爾。彼心亦然。涉入交羅。重重無盡矣。
六相義之融通。不常不斷。
鷲山正脈。鹿苑鴻基。真風長扇。慧範恒施。
此一心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得道之場。說法之本。原始要終。不離此法。該今括古。豈越斯門。如百門義海云。遠近世界。佛及眾生。一切事物。莫不於一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現。故知萬法不出一心矣。夫心法者大約有三。一者四分成心。二者心法四緣生。三者三量明心。四分成心者。一自證分。是心體。二見分。是心用。三相分。是心相。四證自證分。是心後邊為量果。八識心王各各具四分義。心法四緣生者。一是因緣。從種子而生。二是所緣緣。境牽生心用。三是等無間緣。念念相續。四是增上緣。不相障礙。若闕一緣。心法即不生。三量明心者。一是現量。得法自性。不帶名言。二是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現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相分。眼識於第八識相分上。又變起一重相分。同與明了意識初念中率爾心緣時。是現量。後落第二念意識作解之時。便成比量。若境不現前。緣過去獨影境中。是非量。凡一代時教。說心地法門。不出四分三量料簡。廣說在宗鏡錄中。又約妄心。有五種心。一率爾心。謂聞法創初。遇境便起。二尋求心。於境未達。方有尋求。三決定心。審知法體。而起決定。四染淨心。法詮欣厭。而起染淨。五等流心。念念緣境。前後等故。又約境有三。一性境。是現量心得。二帶質境。是比量心現。三獨影境。是非量心緣。
隱顯無際而晦明相並。
百門義海云。若心攝一切法。即彼隱而此顯。若一切法攝心。即彼顯而此隱。由顯時全隱而成顯。亦全顯而成隱。相由成立。是故隱時正顯。顯時正隱。如合日月。晦明相並。又十玄門中。祕密隱顯俱成門者。謂諸法相攝之時。能攝則現。名之為顯。所攝不顯。名之為隱。即隱常顯。即顯常隱。名曰俱成。常情不知。名為祕密。次辯相者。且約一多相攝。以明隱顯。有其六句。一一顯多隱。一攝多故。二多顯一隱。多攝一故。三俱上二句。同時無障礙故。四泯約相形。奪俱不立故。五具上四。是解境故。六絕上五。是行境故。然一顯與多顯不俱。一隱與多隱不並。隱顯顯隱。同時無礙。三昧章云。又事相隨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義。一以事全事。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相奪故。非存非泯也。五以舉體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舉體全成。無不蕩盡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義相順故。即存即泯俱存。八以相奪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義同一事法。存亡自在。無礙俱現。十以同時相奪義。故無不盡。圓融超絕。迥出情表。亦深思可見。
念劫融通而延促同時。
問。眾義咸同成一蜜者。即成佛本理但是一心。云何更立文殊普賢行位之因。釋迦彌勒名號之果。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等。答。此是無名位之名位。無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標名。是心立位。釋論云。初觀實相名因。觀成名果。故知初後皆心。因果同證。祇為根機莫等。所見不同。若以一法逗機。終不齊成解脫。須各各示現。引物歸心。雖開種種之名。皆是一心之義。若違自心。取外佛相勝妙之境。則是顛倒。所以華嚴頌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云何不見佛。一者為不識自心。二者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所云釋迦牟尼者。釋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故號釋迦牟尼。覺此名佛。彌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實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應現無方。成無緣化。故稱慈氏。阿彌陀者。此云無量壽。即如理為命。以一心真如性無盡故。乃曰無量壽。阿閦者。此云不動。即一心妙性。湛然不動。妙覺位不能增。無明地不能滅。文殊即是自心無性之本理。普賢即是自心無盡之妙行。觀音是自心之大悲。勢至是自心之大智。乃至神通變化。皆即一心矣。故般若經云。一心具足萬行。即斯旨也。
唯自不動。於彼云云。
道在心而不在事。法由我而不由君。
萬法唯識者。總有四種意識。一者明了意識。境現在前。二者獨散意識境不在前。獨頭而起。如緣過去境等。又不在定。但是散心所緣。故云獨散意識。三夢中意識。此三種意識。皆是眾生自心業之影像色。四定中意識。所現境界。即是坐禪人定中所現。名定果色。如攝論云。如觀行人。定中所見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定無境界。此於九想中。所變青黃等色相。是定境。非所憶持識。憶持識有染汙。此境現前所見分明清淨。則唯識之旨。於此彌彰。如依鏡面。但有自面。無有別影。何以故。諸法和合道理難可思議。不可見法。而令得見。定心亦爾。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識。一分似塵。此二種實唯是識。若憶持識是過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識。可言緣現在外塵起。若散意識。緣過去塵起。若在觀中。必不得緣外色為境。色在現前。又非緣過去境。當知定心所緣色。即見自心。不見別境。以定中色。此定外色。應知亦無別境。是知一心即萬法。萬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動。舉體為萬法故。如起信鈔云。舉體者。謂真如舉體成生滅。生滅無性即是真如。不曾有真如處不生滅。未曾有生滅處不真如。唯我不動。於彼云云者。如長者論云。以一切眾生根器為明鏡。佛於一切眾生心海。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
一法纔徹。萬彚皆通。直論入道之處。靡離淨意之中。
諸佛不證真門。悟時無得。異生弗沈。死海。迷處全空。
以凡聖一如。本無迷悟。[A25]但了佛是心。萬法如鏡。是以思益經云。思益菩薩放右掌寶光。一切四眾皆如佛相。各坐寶蓮華座。下方四菩薩踊出。欲禮世尊。乃發願言。今此眾會。其色無異。當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此語不虗。願釋迦如來現異相。令我禮敬。即時釋迦如來。踊起七多羅樹坐師子座。
旨不可見。義不可尋。理短而甘鞭屍吼石。
鞭屍者。佛滅後八百年。有如意論師出世。善能談論。王禮為師。遂召外道。令如意論師立義。論師立先因後果。集苦道滅。集是有漏因。苦是有漏果。道是無漏因。滅是無漏果。外道遂來出過。外道云。汝師出世。說苦集滅道四諦。何以弟子說集苦道滅。有違師教過。如意救云。我不違師教。佛在世日說先果後因者。為對不信因果有情。先說苦果。後說集因。我今順因果說。亦不相違。此時外道朋黨熾盛。眾中無證義人。王賜外道金七十兩。封外道論為金七十論。如意此時墮負。嚼舌而終。至佛滅後九百年。世親出世。披尋外道邪論。果見如意屈負。遂造論軌論式等上王。救如意論師。王加敬仰。賜世親金七十兩。封為勝金七十論。王令縛草鞭屍。表外道邪宗。鞭草屍血出。所以云世親有鞭屍之德。故知說須逗機。無證便墮。古人嚼舌。可謂為法忘軀矣。鞭草出血者。是知理為神禦。邪法難扶。無情出血。表心境一如矣。吼石者。昔劫初之時。有外道名伽毗羅。修道得五通。造略數論。知世無常。身不久住。恐後有人破我所造之論。遂欲駐身拒來破者。便往自在天所。求延壽法。天云。我今變汝為一物。最為長壽。其仙人遍報門徒。我今化為石。若有異宗來難我法者。但教書於石上。我自答通。天遂變仙人為一方石。可長一丈餘。在頻陀餘柑林中。後陳那造因明論成。以宗因喻三支比量。破其數論。弟子莫能通答。將陳那比量。往餘柑林。書於石上。尋書出答。後又書比量於石。與弟子同封記之。至明旦往看。石上書答訖。如是陳那又書比量於石上。難彼外道。至二三日方答得。陳那復書。至七日後方答。如是又書其石。並不書出答詞。被陳那難詰。其石汗出。大吼振破。昇在空中。所以世云陳那有吼石之能也。變身為石。而能形文對答者。可謂心境同原。自他一際。有情無情。同一體性。如漩澓頌云。若人欲識真空理。心內真如還遍外。情與無情同一體。處處名為真法界。又首楞嚴經云。根塵同原。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若空華。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石吼振破者。是知妙理難虧。真心莫易。可以摧邪轉正。去偽存真。且如金石至堅。尚能隳壞。豈況浮言汎解。而能移易乎。
請說而願捧足傾心。
廣長舌之敷揚。
暫披而即能熏種。
法華經云。須臾聞之。即得阿耨菩提。又云。一句染神。歷劫不忘。如華嚴䇿林。問。罪有淺深。位有階降。阿鼻地獄極惡罪人。如何頓超便階十地。若言經力。或推佛光。何不獄中談經。何借光明常照。仰申所以。用顯大違。答。圓頓教海。德用難思。諸佛威神。利樂叵測。然其化物。要在有緣。地獄罪人。昔聞圓法。具金剛種。得遇佛光。光流成道之時。則是根機[A26]已熟。冥機叩聖。感應道交。亦似萠芽。久含陽氣。東風一拂。頓示抽條位雖頓圓。久因積善。若非其器。亦不遇斯光。諸地久修。果無頓得。其由影隨質妙。響逐聲倫。理數而然。亦何致惑。善惡之法。皆是熏成矣。
五實語之剖析。
一覧而須納千金。
因明鈔云。玄鑒居士。是護法菩薩門徒。護法造得唯識稾本一百卷。臨入滅時。將付玄鑒居士云。支那菩薩到。為將分付。此土如有人借看。[A27]但覓取金一百兩。可借與看一遍。三藏於居士處。得此稾本歸。翻為十卷。即成唯識論是也。又天親菩薩造唯識三十頌。付一居士。亦囑云。若有要看者。索金一兩。邇後門庭來求觀者。輸金如市。是知古人。重教輕珍。敬人愛法。況聞之入道。便為出世之人。豈世間珍寶而為酬比耶。故法華經偈云。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舉止施為。現大神變。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處世之門。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無邊。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無跡。因卷而說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說多。此法未曾多。則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無而不無。華嚴記云。一多十門分別者。一孤標獨立者。即頌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二法互奪故。故得獨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廢[A28]己同他。故云獨立。二雙現同時。即頌云。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無一即無多。無多即無一。故二雙現。更無前後。如牛二角。三兩相俱亡。即前二俱捨也。四自在無礙者。欲一即一。不壞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準之。常一常多常即。故云自在。五去來不動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兩鏡相入。而不動本相。相即亦然。六無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無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無力持多。七彼此無知者。二互相依。皆無體性。故不相知。覺首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用交徹者。即頌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義。九自性非有者。互為因起。舉體性空。十究竟離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壞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徹故。口欲言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唯證智知。同果海故。一多既爾。染淨等無不皆然。又如善財遍求遍事。此一乃即多之一。故至普賢一時頓圓。則是即一之多。一多無礙。故曰難思。又三昧章云。一諸門融合。圓明頓現。具足一切也。二隨舉一門。亦具一切。三隨舉一義。亦具一切。四隨舉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圓分。俱是總相。是故融攝一切。六俱是別相。莫不皆是所攝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攝義齊均同故。八俱是異相。義各別不相離故。九俱是成相。緣起義門正立俱現故。十俱是壞相。緣起無作同一味故。
美惡無體。唯想任持。聲響冥合。形影相隨。
如急湍之水。逐南北而分流。
似蚇蠖之身。食青黃而不定。
金像舒光之日。起自誠心。
猶海幢常冥寂定。廣開佛事之門。
如金與鐶。展轉而更無差別。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