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心賦卷第三
註心賦卷第三
頓息疑情。現額珠於明鏡。
全澄亂想。獲真寶於春池。
體廣用深。
文豐理詣。攀覺樹以分枝。受輪王之解髻。
龍宮詮奧。海藏抽奇。空裏披文之際。
塵中剖卷之時。
覺華枝秀。忍草苗垂。臨太華之猶低。機前鵬翥。
比毗嵐之未速。言外鷹馳。
身泛禪河。手開玄鑰。執石為珍。
攬草成藥。
耆婆攬草無非是藥。達士見境無非是心。
受佛職兮寧齊天爵。
貿內珠而自省。不探驪龍。
受密印而明知。靡求乾鵲。
從因緣而生起。
不同兔角之無。向正法而施為。豈類乾城之有。
德業無盡。至理難論。恒一恒異。常泯常存。
不隱不顯。四聰而莫認真歸。
無性無形。
妙辯而難窮實說。
故知唯識唯心。無二無別。
萬法浩然。皆宗無相。舉一例諸。言思頓絕。
萬法而但空施設。
虗生虗滅。唯情想而成持。
似義似名。但意言而分別。
持種之門。
作生死之元始。
總報之主。
為涅槃之正因。
標實慧宗。
成真性軌。
具體而有法皆宗。
絕待而無塵可比。
神性獨立。絕待無比。
高高法座。非聲聞矬短之能昇。
赫赫日輪。豈外道嬰兒之所視。
無偏無黨。至極至尊。總千岐而得旨。搜一切而歸根。
眼底放光。照破十方之剎土。
意根演教。碾開一代之法門。
後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狀潛呈。
原夫業識之宗。何成教訓。能所不分。是非焉運。
因依轉相之內。倏起見心。
於此第二轉識中。初起見分。
俄關現識之間。忽陳相分。
光消積曀。影射重昏。
出迷之津。履玄之始。
義似華開。行同雲起。
當覆一簣之日。山聳千尋。元行初步之時。程通萬里。
妙峰聳於性地。仰之彌高。
法水涌於真源。酌而何竭。
世界將成之際。舉念全收。
乘急戒圓。
因成果滿。
該括有空。
交參主伴。
十玄門之資攝。無盡無窮。
六相義之融通。不常不斷。
鷲山正脈。鹿苑鴻基。真風長扇。慧範恒施。
隱顯無際而晦明相並。
念劫融通而延促同時。
唯自不動。於彼云云。
道在心而不在事。法由我而不由君。
一法纔徹。萬彚皆通。直論入道之處。靡離淨意之中。
諸佛不證真門。悟時無得。異生弗沈。死海。迷處全空。
旨不可見。義不可尋。理短而甘鞭屍吼石。
請說而願捧足傾心。
廣長舌之敷揚。
暫披而即能熏種。
五實語之剖析。
一覧而須納千金。
舉止施為。現大神變。
美惡無體。唯想任持。聲響冥合。形影相隨。
如急湍之水。逐南北而分流。
似蚇蠖之身。食青黃而不定。
金像舒光之日。起自誠心。
猶海幢常冥寂定。廣開佛事之門。
如金與鐶。展轉而更無差別。
忘心而照者。寶藏論云。唯道無根。靈固常存。唯道
沒。後有良醫。執鏡以照其額。珠陷入膚中。分明顯 現。此況一切眾生身中佛性。無智照之力。隱而不 現。後遇善友。得悟心鏡。了了見性。亦復如是。余曾 集心鏡錄一百卷。以心為鏡。洞徹十方。一法相宗。 以第八識為鏡。二法性宗。以如來藏性為鏡。如楞 伽經云。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言如來藏為鏡者。起信論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 種大義。與虗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一者如實 空鏡。遠離一切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 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 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 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 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 離和合相。純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 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釋曰。四 鏡之名者。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 謂體不無。能現萬像故。三淨鏡。謂[A1]已磨治。離塵垢 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 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 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為二。後二約體用為二。 又前二體。後二相。
大涅槃經云。王家有力士。眉間有金剛珠。因鬬而
大涅槃經云。如人遊春池。失瑠璃寶。諍競入水。取
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 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 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 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云何不見佛。一為不識自 心。二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 之果顯於法身。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果能 成因。則佛之眾生。果顯之法身。是因隱之本覺。因 能辦果。則眾生之佛。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 又華嚴演義云。謂真該妄末。妄徹真源。如波與溼。 無有不溼之波。無有不波之溼。其真妄所以交徹 者。不離一心故。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事顯。無 別真故。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 妄外有真。事無依故。若約涅槃生死說者。生死即 涅槃。妄徹真也。如波徹水源。涅槃即生死。真徹妄 也。如水窮波末。故中論云。生死實際。即涅槃際。涅 槃實際。即生死際。如是二際者。無毫𨤲差別。即是 交徹也。生死涅槃際既爾。乃至心境。能所。染淨。自 他。一切萬法。皆同一際。一際者。即無際也。實際也。 一切諸法。皆與實際為定量。今古凡聖不可易也。 所以云。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又 一切法皆如。豈妄外有真。又真如遍一切處。豈真 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徹。亦不壞真妄之相。則該 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徹真之妄。妄非妄而雲興。 故云當世諦而明真諦也。
即凡心而見佛心者。如華嚴經頌云。若以威德色
𦦨兮胡假世燈。
傳智
法華經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
佛佛授手。祖祖相傳。皆默傳心印。又華嚴經說海
生同日同時成佛。即日涅槃。又賢劫前。有佛號平 等。亦願己國及十方眾生亦同日成佛。即日滅度。 故淨名經云。觀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復更得。一 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華嚴經云。如來初成 正覺時。於自身中見一切眾生[A2]已成佛竟。[A3]已涅槃 竟。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以無性故。悉皆平等。隨染 緣時成眾生亦無性。隨淨緣時成佛亦無性。以皆 從緣生故。無性理同。故云實際無差。真空平等者。 經中頌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A4]已。 分別則不生。既達境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分 別。悟平等真空。問。如上所說。一切眾生[A5]已成佛竟。[A6]已涅槃竟。則何用諸佛出世。答。為劣解眾生。母胎 出現。上上根人。諸佛不出不沒。又為一切眾生不 知如是事故。諸佛出世說此實法。如淨名云。說眾 生空。是真實慈。又約化門。說成佛度眾生之義。即 化辯真。亦非二見。如有難云。諸佛有誓願。度盡一 切眾生。方成正覺。如今眾生未度。何得先成。有違 本願。如古師云。如實義者。諸佛皆有悲智二門。以 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菩薩闡提不成佛 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 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昔度盡誠言。又了眾生之 本如故。化而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 而無化。悲智自在。何局執耶。
如台教云。如過去有佛。號住無住。發願使己國眾
老子雖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有 因緣。而非正因緣。言道生一者。道即虗無自然。故 彼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謂虗通 曰道。即自然而然。是雖有因緣。亦成自然之義耳。 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緣 顯。則亦因緣矣。故教說三世修因契果。非無善因 惡因。故楞伽經。大慧白佛。佛說常不思議。彼諸外 道亦有常不思議。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 因於內證。豈得同耶。是則真常。亦因緣顯。淨名云。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法華云。諸佛 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經 云。一切諸法。因緣為本。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 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則真空中道。亦 因緣矣。若爾。涅槃十六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 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 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則外道 有因緣矣。釋曰。此明外道在因緣內。執於緣相。以 為常住。是故破之言無常耳。今明教詮因緣妙理。 具常無常。豈得同耶。況復宗者從多分說。所以因 緣是所宗尚。不應致疑。
三教所宗。儒則宗於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緣。然
真空是不空之空。空該有表。妙有是不有之有。有
修無照。又失圓修。李長者論云。策修而至無修。方 知萬法無修。又云。忻寂不當。放逸還非。以有作者 故。所以若執有滯空。皆不達自心一色一香中道 之旨。如華嚴疏云。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者。 若執禪者。則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常自明。不拂 不瑩。若執法者。須起事行。當求如來依他勝緣。以 成己德。並為偏執。故辯雙行。若言依本智者。約理 無偏。智性本具足故。若言而求佛智者。約事無所 求中。吾故求之。所以心鏡本自久翳塵勞。恒沙性 德並埋煩惱。是故須隨順法性。修證波羅蜜。以助 顯故。諸佛[A7]已證。我未證故。又理不礙事不妙理故。 事不礙理。求即無求故。若此之修。修即無修。為真 修矣。
若於真心執有修有證。違背天真之佛故。若執無
四聰而莫認真歸者。絕觀論云。夫道者。若言一人
無性無形者。華嚴經云。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識。唯應親省。莫能知之。故祖師傳法偈云。認得心 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如般 若無知論云。直言以真諦之所徵求般若之智。即 般若之智非是有知。何者。為真諦之緣。唯是中道 第一義空無相之理。所知之緣。既是無相。能知之 智。安得有知耶。故不然也。惑人皆緣色生識者。當 對色時。率爾眼識同時意識剎那起時見色。此色 即是第八識中相分依他似有境之色。此色當現 時。未有一切相。由此色境為緣。引生第二念尋求 心。此尋求心。即是第六意識。故云緣色生識。是名 見色者。由有尋求心生故。即此尋求心。緣本色境 不著。便即變影而緣。即變出一切森羅萬像之相。 遂於此影像相上。起其現量之心。不了本空。執為 實有。取色分劑。計從外來。故云是識見色。此即惑 境有相。惑智有知也。反此真智即不緣者。此明悟 人。不緣色生識也。何者。由其悟之人。達其諸法本 體皆空。猶如幻夢。無有真實。但從自識所變。畢竟 無前境界可得。故起信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 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 諸法。從本[A10]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 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為真 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當 知萬法。唯是自心現量見。妄計為有。若能心無妄 念。了法本空。即無一切境界之相。何有於色可緣。 既無有色可緣。即不緣色生識。故即無取相。無色 可緣。故即無有相。既無有相之惑境。即是無相之 真境。既無取相之惑智。即是無知之真智。此乃真 境無相。真智無知。為斯義故。以緣求智。智即非知 也。
此一心法門。是諸佛祕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
[A11]已絕詮量。
一旨而
諸法無體。但空生空滅。設標名立體。皆是眾生想
[A12]昧經云。佛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 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一本 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杜。又攝論云。從 願樂位。乃至究竟位。若欲入唯識觀修如行。緣何 境界。緣意言分別為境。離此無別外境。何以故。此 意言分別。似文字言說及義顯現。唯有意言分別。 無別有名言。菩薩能通達名無所有。則離外塵邪 執。又此義依名言。唯意言分別。前以遣名。此下依 名遣義。義者即六識所緣境。離名無別此境。名言 既唯意分別。故義亦無別體。菩薩通達無所有。亦 離外塵邪執。又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為量。前[A13]已遣名義。名義既無。自性及差別云何可立。若離 假說。無別名義自性及名義差別。由證見此二法 不可得故。名為通達。又六行集引識論云。凡夫從 本來意言分別有二種。一似名。二似義。名義攝一 切法皆盡。此名義俱是意言分別所作。離此無別 餘法。以此文證。故知凡夫妄見境界。或名或義。皆 是當時意言分別。如食浪蕩。妄見針火。據彼妄情。 意謂是實。不知妄見。謂有外火。據實唯是意作火 解。火則唯是意言分別。謂有火名。名是意言。謂有 火事。事是意言。眾生妄見自身他身地水火風等。 皆亦似彼。雖復就實唯識無外。據凡妄情。謂有能 所。如古德云。謂色等五塵界。是現量境。五識親證。 都無塵相。如來藏中頓現身器無塵相。六七妄想 謂有我法。想所現相。是分別變。分別變相。但可為 境。而無實用。如日發𦦨。帶微塵而共紅。非實紅也。 如水澄清。含輕雲而俱綠。非實綠也。如觀知畫像 而非真。若了藏性。了塵境而為妄。故經云。非不證 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
如金剛三
首楞嚴經云。元於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內外四大。
諸趣。及涅槃證[1]傳。
阿毗達經頌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
絕觀論云。云何為宗。答。心為宗。云何為本。答。心為
一切眾生不能出故。如經頌云。諸法不牢固。但立 在於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若了法空。意地 亦寂。則妄心幻境既虗。一道真心自現。心輪遍生 者。上塵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 等尋求。五等觀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 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 輪。一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於境 轉。名有分。二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 能引發。三其心覺[A14]已。於此境上轉。見照屬彼。四既 見彼[A15]已。便等尋求其善惡。五既察彼[A16]已。遂等觀徹。 六識其善惡。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語其善惡。七隨 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生。八動作既興。善惡而 廢。遂更返緣前所作事。九既返緣[A17]已。退歸有分。任 運緣故。名為九心。方成輪義。
意網彌布者。一切諸法從意生形。則知意如密網。
前五轉識。及第八識。俱在現量。現量者。得法自性。
三細識中。第一業識。未分能所。智解不生。如起信
法中。總有四分義。一相分。二見分。三自證分。四證 自證分。相分有四。一實相名相。體即真如。是真實 相故。二境相名相。為能與根心而為境故。三相狀 名相。此唯有為法有相狀故。通影及質。唯是識之 所變。四義相名相。即能詮下所詮義相分是。於上 四種相中。唯取後三相而為相分相。又相分有二。 一識所頓變。即是本質。二識等緣境。唯變影緣。不 得本質。二見分者。唯識論云。於自所緣有了別用。 此見分有五類。一證見名見。即三根本智見分是。 二照燭名見。此通根心俱有照燭義故。三能緣名 見。即通內三分俱能緣故。四念解名見。以念解所 詮義故。五推度名見。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於 此五種見中。除五色根及內二分。餘皆見分所攝。 三自證分。為能親證自見分緣相分不謬。能作證 故。四證自證分。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不 謬故。從所證處得名。此四分義。總以鏡喻。鏡如自 證分。鏡明如見分。鏡像如相分。鏡後弝如證自證 分。故云四分成心。
至第三現識。便立相分。如境現像。諸師所明一心
七覺支。八正道。此是一切菩薩助道之法。一一修 習並從心起。何者。夫身受心法。俱無自性。了不可 得。即四念處。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 性靈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虗空。 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 不干。即八正道。不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塵沙佛 法悉從心起。如入楞伽經偈云。爾時佛神力。復化 作山城。所有諸眾等。皆悉見自身。入化楞伽中。如 來神力作。亦同彼楞伽。諸山及園林。寶莊嚴亦爾。 一一山中佛。皆有大慧問。如來悉為說。內身所證 法。出百千妙聲。說此經法[A18]已。佛及諸佛子。一切隱 不現。羅婆那夜叉。忽然見自身。在己本宮殿。更不 見餘物。而作是思惟。向見者誰作。說法者為誰。是 誰而聽聞。我所見何法。而有此等事。彼諸佛國土。 及諸如來身。如此諸妙事。今皆何處去。為是夢所 憶。為是幻所作。為是實城邑。為乾闥婆城。為是翳 妄見。為是陽𦦨起。為夢石女生。為我見火輪。為見 火輪烟。我所見云何。復自深思惟。諸法體如是。唯 自心境界。內心能證知。而諸凡夫等。無明所覆障。 虗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能見及所見。一切不可 得。說者及所說。如是等亦無。佛法真實體。非有亦 非無。法相恒如是。唯自心分別。
三十七品法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
因心而迷。因心而悟。因心而生。因心而滅。如因地
一心無盡之義。如華開錦上。一心真如之行。猶雲
有見聞。皆是眾生自心影像。則說唯心說。聽唯心 聽。離心之外。何處有法。古德云。如來演出八辨洪 音。聞者託起自心所現。如依狀貌變起毫端。本質[A19]已無。影像如在。羣賢結集自隨見聞。依所聞見結 集自語。良以離自心原無有外境。離境亦無內心 可得。諸傳法者非授與他。但為勝緣。令自得法。自 解未起。無以悟他。自解不從他來。他解寧非自起。 是故結集及傳授者。皆得影像。不得本質。無有自 心得他境故。是知結集。乃是自心所變之經。至傳 授者。傳授自心所變之法。得影非質。思而可知。若 能常善分別自心所現。能知一切外性非性。此人 知見可與佛同。所說之法與佛無異。悟入自覺信 智樂故。
諸佛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凡
指之為自然。周孔詺之為渾沌。最初起處。如何指 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無先我心。更無餘 法。謂心法剎那自類相續。無始時界。展轉流來。不 斷不常。憑綠憑對。非氣非稟。唯識唯心。肇論鈔云。 老子云。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若佛教意。則以 如來藏性。轉變為識藏。從識藏變出根身器世間 一切種子。推其化本。即以如來藏性。為物始也。無 生無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動於性。即法性也。南 齊沈約均聖論云。然則有此天地以來。猶一念也。 融大師問云。三界四生。以何為道本。以何為法用。 答。虗空為道本。森羅為法用。問。於中誰為造作者。 答。此中實無造作者。法界性自然生。可謂總持之 門。萬法之都矣。光未發處。尚無其名。念欲生時。似 分其影。初因強覺。漸起了知。見相纔分。心境頓現。 首楞嚴經云。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 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虗妄。終 而復始。釋曰。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不覺念起。 念起即是動相。動相即是第一業識。未分能所。乃 覺明之咎也。從此變作能緣。流成了相。即明了知 性。為第二見分轉識。後因見分而生相分。即因了 發相。為第三相分現識。能所纔分。盡成虗妄。何者。 見分生於翳眼。相分現於幻形。於是密對根塵。堅 生情執。從此隔開真性。分出湛圓。於內執受知覺。 作有識之身。於外離執想澄。成無情之土。遂使鏡 中之形影。滅而又生。夢裏之山河。終而復始。但以 本源性海。不從能所而生。湛爾圓明。照而常寂。祇 為眾生違性不了。背本圓明。執有所明。成於妄見。 因明立所觀之境。因所起能觀之心。能所相生。心 境對待。隨緣失性。莫反初原。不覺不知。以歷塵劫。 所以首楞嚴經云。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 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 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 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 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 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 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 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 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 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 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虗空。虗 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 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 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 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 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溼為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 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 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𦦨。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 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 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釋曰。此二覺義。幽 旨難明。若欲指陳。須分皁白。大約經論。有二種覺。 一性覺。二本覺。有二種般若。一本覺般若。二始覺 般若。有二種心。一自性清淨心。二離垢清淨心。有 二種真如。一在纏真如。二出纏真如。此八種名。隨 義分異。體即常同。今一切眾生。祇具性覺。本覺般 若。自性清淨心。在纏真如等。於清淨本然中。妄忽 生於山河大地。以在纏未離障故。未得出纏真如 等。若十方諸佛。二覺俱圓。[A20]已具出纏真如等。無有 妄想塵勞。永合清淨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 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 再生枝葉。將此二覺。[A21]已豁疑情。如疏釋云。世界相 續文中有三。一先辯二真。二明其三相。三明其四 輪。且第一先辯二真者。經曰。佛言。富樓那。如汝所 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 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 常聞佛宣說斯義。釋曰。言二真者。一性覺妙明。二 本覺明妙也。性覺妙明者。是自性清淨心。即如來 藏性。在纏真如等。本性清淨。不為煩惱所染。名為 性覺。本覺明妙者。出纏真如也。從無分別智。覺盡 無始妄念。名究竟覺。始覺即本覺。悟本之覺。名為 本覺。故起信論。於真如門。名為性覺。於生滅門。名 為本覺。由迷此性覺。而有妄念。妄念若盡。而立本 覺。以性覺。不從能所而生。非假修證而得。本自妙 而常明。以真如之性。性自了故。故云性覺妙明。以 始覺般若。明性覺之妙。故云本覺明妙。又以始覺 之智。了本性故。則本覺明妙。故經中常說真如。為 迷悟依。故言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以本性清淨。是 性覺義。但以性中說覺。如木中火性。非是悟[A22]己。而 更起迷。故悟時始立本覺之號。悟本覺[A23]己。更不復 迷。故將二覺之名。以答富樓那難訖。上來雖於迷 悟二門。說二覺相。而未廣辯起妄因由。先真後妄。 故次下明。即當第二明三相門。文分為二。初立因 相。次立果相。即起信論三細義。初立因相。文又分 三。第一總問覺明之號。第二別答能所斯分。第三 同異發明。結成三相。且初總問覺明之號者。經曰。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 為明覺。釋曰。何故作此問耶。謂前標二覺之號。性 體即是覺明。妄起必託於真。故使依真起問。且佛 問意。汝稱覺明。為復覺性自明。名為覺明。為復覺 體不明。能覺於明。故稱覺明是明之覺。第二別答 能所斯分者。經曰。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則無所明。釋曰。準富樓那答意。必有所明當情。為 其所覺。若無覺之明。則無覺明之號。但可稱覺。而 無所明。故云則無所明。據佛本意。性覺體性自明。 不因能覺所明。方稱覺明。以真如自體。有大智慧 光明義故。祇緣迷一法界。強分能所。故成於妄。第 三同異發明。結成三相者。經曰。佛言。若無所明。則 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 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 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釋曰。此文正 釋迷真起妄之相也。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者。牒富 樓那語也。有所非覺。無所非明者。正破也。若要因 所明。方稱覺明者。此乃因他而立。非自性覺。故言 有所非覺。如緣塵分別。而有妄心。離塵則無有體。 豈成真覺。又釋若以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者。 故知覺體。本無明相。佛證真際。實不見明。若見於 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覺。但除能所之明。 方稱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故。華 嚴經云。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肇論云。般若無 知。無所不知矣。若因明起照。則隨照失宗。此則元 因覺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則是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乃是但隨能緣之相。覆真唯 識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風鼓水。波浪相續。澄湛之 性。隱而不現。後此迷妄生虗空之相。復因虗空成 立世界之形。於真空一心。畢竟無同異中。熾然建 立。成諸法究竟之異。皆因情想擾亂。勞發世界之 塵。迷妄昏沈。引起虗空之界。分世界差別為異。立 虗空清淨為同。於分別識中。又立無同無異。皆是 有為之法。盡成生滅之緣。未洞本心。終成戲論。無 所非明者。若能覺之體。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若 無所覺之明。則能覺之體。便非是明。故云無所非 明。故知覺之與明。互相假立。本無自體。豈成自性 覺。故云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此文雖簡約。道理昭 然。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縱破也。顯妄覺之體。無 湛明之用。若言但覺於明。何須覺體自明者。則自 性非明。便無覺湛之用。故云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者。釋妄覺託真之相也。何以 得知妄覺初起。有覺明之相耶。祇緣性覺必有真 明。所以妄覺託此性明。而起影明之覺。執影像之 明。起攀緣之覺。迷真認影。見相二分。自此而生。覺 明之號。因茲而立。問曰。此之妄覺。為見性明而起。 為不見明而起。若見真明。不合成妄。若不見真。則 不名為覺明。答曰。本性真明。非妄所見。妄心想像。 變影而緣。不了從自影生。妄謂見明之覺。以初無 別相。唯有真明。妄心想像此明。故有覺明之號。覺 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次下正明三相。相因而起也。 夫一真之覺。體性雖明。不分能所。故云覺非所明。 由影明起覺。能所即分。故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最初立異相也。 即如起信云。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 而有其念。名為動相。即是業相。既云不了一法界 相。不覺而起。即是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 因異立同者。即轉相也。異彼動相。故云異彼所異。 初之動相。異一真故。此之同相。異動相故。因異立 同者。前之初起。名之為動。動必有靜。相形而立。故 云因異立同。靜相似真。故名同相。同異發明。因此 復立無同無異者。即現相也。形前二相而立。故云 同異發明。非前二相。故云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起 信即云。業相。轉相。現相。此經即云。異相。同相。無同 異相。此為無明強覺。能所初分。展轉相形。立此三 相。以剎那生住異滅。體雖總是賴耶。約生滅相熏。 有其因種。因必有果。約當現行。所感位別。至果相 中。當廣料簡。第二果相者。經曰。如是擾亂。相待成 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 世界。靜成虗空。虗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 有為法。釋曰。彼前三相。互相形待。剎那剎那。生住 異滅。動息不住。相待成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者。 勞是勞累。塵是塵垢。既迷清淨之體。亂成塵想。塵 想相渾。能覆真性。故名為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者。覺明熏習。積妄成塵。擾惱相熏。故名煩惱。起為 世界。靜成虗空者。果相現前也。起是動相。動即是 風。四風動搖。積成世界。故云起為世界。動息之處。 即名為靜。是前同相。結成虗空。故云虗空為同。世 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者。彼前無同異相。結 成有情含藏識也。此之識體。無分別性。故云無同 無異。而能變起一切之相。故云真有為法。自後一 切諸塵境界。能熏所熏。隨所發現。皆從此識而生。 故起信論名為現識。能現六塵境界故。問曰。起信 三相。總是賴耶。何故此中。別配現識。答曰。此之三 相。總是無明。前後相熏。分能立所。起信攬前因種。 總是賴耶。此經以果相現行。分能變所變。即世界 為所變。現識為能變。能變既是賴耶。故配現識。又 起信論云。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棃 耶識。即此經無同無異相。名阿賴耶識。起信舉初 攝後。此經舉後攝初。因門果門。體亦不別。第三明 四輪成世界。即承前三相。起為世界。靜為虗空。彼 無同異真有為法。既言世界虗空。及有情相。世界 即地水火風四輪。次第從何妄想變此。不同有情。 即內根外塵。四生業果。受報輪迴。此之分位。即有 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自此[A24]已下。一一廣明。今此且 辯四輪成世界。文又分二。初明四輪成界。後辯草 木山川。且四輪成界者。經曰。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 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 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 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釋曰。覺明空昧。相待 成搖者。釋風輪及空界相也。由初妄覺。影明不了。 遂成空昧。如障明生暗。二相相形。覺明即是動相。 空昧即是靜相。一明一昧。一動一靜。剎那相生。如 風激浪。相待不息。於內初起。即名為搖。於外即成 風輪世界。是故世界之初。風輪為始。空昧即是虗 空。既無形相。不名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者。釋 地相也。因空異明。相待成搖。搖能堅明。以成於礙。 如胎遇風。即成堅礙。亦是執明生礙我。於內即是 覺明堅執。於外即成金寶。故云彼金寶者明覺立 堅。故知寶性因覺明有。是故眾寶皆有光明。小乘 但知業感。而不知是何因種。堅覺寶成。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者。釋火性也。堅執 覺性。即成於寶。搖動所明。即出於風。動靜不息。即 是風金相摩。於外即成火光。能成熟萬物。故言為 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者。釋水輪也。寶明之體。性有光潤。為火熱蒸。水便 流出。又覺明生愛。愛即是潤。於內即是愛明。於外 即成寶潤。火性上蒸。融愛成水。一切業種。非愛不 生。一切世間。非水不攝。故四大性。互相因籍。體不 相離。同一妄心所變起故。如虗空華不離心故。愚 人不了。心外執法。顛倒見故。次下辯草木山川之 異者。經曰。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溼為巨海。乾為洲 潬。以是義故。大海之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 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 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 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 續。釋曰。妄性不恒。前後變異。所感外相。優劣不同。 愛心多者。即成巨海。執心多者。即成洲潬。風性生 慢。火性生瞋。於色起愛。潬中流水。違愛生瞋。海中 火起。水邊平地曰潬。慢增愛劣。結為高山。愛增慢 輕。抽為草木。或瞋愛慢三。互相滋蔓。異類成形。草 木山川。千差萬品。先從妄想。結成四大。從四大性。 愛慢滋生。離有情心。更無別體。故云交妄發生。遞 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是以賦云。世界欲成 之際。舉念全收。非唯世界但有成壞。萬法悉從心 生。故經云。成劫之風。壞劫之風。皆是眾生共業所 感。業由心造。豈非心耶。
問。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窮本末。罔辯根由。莊老
一心。體用交徹。如色空章十門止觀。第一會相歸 性門。於中有二種。一於所緣境會事歸理。二於能 緣心攝散歸止也。第二依理起事門者。亦有二種。 一者所歸之理非斷空故。不礙事相宛然現前。二 由所入之止不滯寂故。復有隨事起於妙觀也。第 三理事無礙門者。亦有二種。一由習前理事。融通 交徹令無。二雙現前故。遂使止觀同於一念頓照 也。第四理事雙絕門者。由理事雙現。互相形奪故。 遂使兩相俱盡。非理非事。寂然而絕。是故令止觀 雙泯。迥然無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門者。即彼絕理 事之無礙境。與彼泯止觀之無礙心。二而不二。故 不礙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壞一味而 心境兩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門者。由理帶諸事全 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觀。於一事中見一切法。而 心無散動。如一事。一切亦爾。第七彼此相是門者。 由諸事悉不異於理。復不異於一事。是故以不異 止之觀。見於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亂。如一事。一 切亦爾。第八即入無礙門者。由交參非一。與相含 非異。體無二故。是故以止觀無二之智頓見。即入 三門同一法界。而心無散動也。第九帝網重現門 者。如於一事中具一切故。此一切內復各具一切。 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一事既爾。餘一切事亦然。 以止觀心境不異之智。頓見一切。各各重重悉無 窮盡。普眼所矚。朗然現前。而無分別。亦無散動。第 十主伴圓備門者。菩薩以普門之智。頓照於此普 門法界。然舉一門為主。必攝一切為伴。一切亦爾。 是故主伴伴主。皆悉無盡。不可稱說。菩薩三昧海 門。皆此安立。自在無礙。然無異念也。
有徹空源。空居有表。如波徹水源。水窮波末皆是
前後說。如海一滴。含百川味。二一多相容不同門。 此門約理說。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三諸法相即 自在門。此門約用說。就三世間圓融即入。而成無 盡。如金金色。二不相離。四隱顯祕密俱成門。此門 約緣說。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五微細相容安立 門。此門約相說。即一時齊現。似束箭齊頭。如瑠璃 瓶。盛多芥子。六因陀羅網境界門。此門約譬喻說。 約法相即互照重現無盡門。如兩鏡互照。傳輝相 寫。遞出無窮。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門約諸行說。 亦名廣狹門。亦名主伴門。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 八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約三世說。如一夕之夢。 翱翔百年。九唯心迴轉善成門。此門約心說。如徑 尺之鏡。見千里之像。十託事顯法生解門。此門約 智說。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此十玄門。法法皆具。 悉入一心無盡之旨。如海涌羣波。羣波即海。金成 眾器。眾器皆金。若以平等心是一義。差別心是多 義。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義。是同時相應義。以 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義。以一心攝一切心。是隱 義。以一切心資一心。是顯義。以不壞差別心而現 平等心。是多中一義。以不隱平等心而現差別心。 是一中多義。又微細心不礙廣大心。廣大心不礙 微細心。是一多不同義。亦是相容義。以一心為主。 一切心為伴。是主伴義。以一實心是純義。差別心 是雜義。差別心即一實心雜恒純。一實心即差別 心純恒雜。即諸藏純雜義。以一心帶一切心還入 一心。是帝網義。因心現境。見境識心。是託事顯法 義。長劫短劫延促時量。皆從積念而成。一心所現。 是十世義。因一心正義。演難思法門。究竟指歸。言 亡慮絕。即唯心迴轉義。自心既爾。彼心亦然。涉入 交羅。重重無盡矣。
十玄門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諸法相應無
夫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見者。得智無
原始要終。不離此法。該今括古。豈越斯門。如百門 義海云。遠近世界。佛及眾生。一切事物。莫不於一 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 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現。故知 萬法不出一心矣。夫心法者大約有三。一者四分 成心。二者心法四緣生。三者三量明心。四分成心 者。一自證分。是心體。二見分。是心用。三相分。是心 相。四證自證分。是心後邊為量果。八識心王各各 具四分義。心法四緣生者。一是因緣。從種子而生。 二是所緣緣。境牽生心用。三是等無間緣。念念相 續。四是增上緣。不相障礙。若闕一緣。心法即不生。 三量明心者。一是現量。得法自性。不帶名言。二是 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現前。且山河大地。 是第八阿賴耶識相分。眼識於第八識相分上。又 變起一重相分。同與明了意識初念中率爾心緣 時。是現量。後落第二念意識作解之時。便成比量。 若境不現前。緣過去獨影境中。是非量。凡一代時 教。說心地法門。不出四分三量料簡。廣說在宗鏡 錄中。又約妄心。有五種心。一率爾心。謂聞法創初。 遇境便起。二尋求心。於境未達。方有尋求。三決定 心。審知法體。而起決定。四染淨心。法詮欣厭。而起 染淨。五等流心。念念緣境。前後等故。又約境有三。 一性境。是現量心得。二帶質境。是比量心現。三獨 影境。是非量心緣。
此一心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得道之場。說法之本。
切法攝心。即彼顯而此隱。由顯時全隱而成顯。亦 全顯而成隱。相由成立。是故隱時正顯。顯時正隱。 如合日月。晦明相並。又十玄門中。祕密隱顯俱成 門者。謂諸法相攝之時。能攝則現。名之為顯。所攝 不顯。名之為隱。即隱常顯。即顯常隱。名曰俱成。常 情不知。名為祕密。次辯相者。且約一多相攝。以明 隱顯。有其六句。一一顯多隱。一攝多故。二多顯一 隱。多攝一故。三俱上二句。同時無障礙故。四泯約 相形。奪俱不立故。五具上四。是解境故。六絕上五。 是行境故。然一顯與多顯不俱。一隱與多隱不並。 隱顯顯隱。同時無礙。三昧章云。又事相隨理存亡 自在。亦融成十義。一以事全事。故事泯也。二以理 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亦存亦泯也。 四以二相奪故。非存非泯也。五以舉體全理。事相 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舉體全成。無不蕩盡 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義相順故。即存即泯俱存。 八以相奪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義同一 事法。存亡自在。無礙俱現。十以同時相奪義。故無 不盡。圓融超絕。迥出情表。亦深思可見。
百門義海云。若心攝一切法。即彼隱而此顯。若一
百門義海云。融念劫者。如見塵之時。是一念心所
一切眾生心。本具無漏功德。念念內熏。及至成佛
何更立文殊普賢行位之因。釋迦彌勒名號之果。 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等。答。此 是無名位之名位。無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 成果。是心標名。是心立位。釋論云。初觀實相名因。 觀成名果。故知初後皆心。因果同證。祇為根機莫 等。所見不同。若以一法逗機。終不齊成解脫。須各 各示現。引物歸心。雖開種種之名。皆是一心之義。 若違自心。取外佛相勝妙之境。則是顛倒。所以華 嚴頌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 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 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 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云何 不見佛。一者為不識自心。二者為不明隱顯。何者。 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因隱之 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 所云釋迦牟尼者。釋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 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 寂。動靜不干。故號釋迦牟尼。覺此名佛。彌勒者。此 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實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 卷舒。應現無方。成無緣化。故稱慈氏。阿彌陀者。此 云無量壽。即如理為命。以一心真如性無盡故。乃 曰無量壽。阿閦者。此云不動。即一心妙性。湛然不 動。妙覺位不能增。無明地不能滅。文殊即是自心 無性之本理。普賢即是自心無盡之妙行。觀音是 自心之大悲。勢至是自心之大智。乃至神通變化。 皆即一心矣。故般若經云。一心具足萬行。即斯旨 也。
問。眾義咸同成一蜜者。即成佛本理但是一心。云
肇論云。既無心於動靜。亦無像於去來。去來不以
在前。二者獨散意識境不在前。獨頭而起。如緣過 去境等。又不在定。但是散心所緣。故云獨散意識。 三夢中意識。此三種意識。皆是眾生自心業之影 像色。四定中意識。所現境界。即是坐禪人定中所 現。名定果色。如攝論云。如觀行人。定中所見色相 境界。識所顯現。定無境界。此於九想中。所變青黃 等色相。是定境。非所憶持識。憶持識有染汙。此境 現前所見分明清淨。則唯識之旨。於此彌彰。如依 鏡面。但有自面。無有別影。何以故。諸法和合道理 難可思議。不可見法。而令得見。定心亦爾。定心有 二分。一分似識。一分似塵。此二種實唯是識。若憶 持識是過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識。可言緣 現在外塵起。若散意識。緣過去塵起。若在觀中。必 不得緣外色為境。色在現前。又非緣過去境。當知 定心所緣色。即見自心。不見別境。以定中色。此定 外色。應知亦無別境。是知一心即萬法。萬法即一 心。何者。以一心不動。舉體為萬法故。如起信鈔云。 舉體者。謂真如舉體成生滅。生滅無性即是真如。 不曾有真如處不生滅。未曾有生滅處不真如。唯 我不動。於彼云云者。如長者論云。以一切眾生根 器為明鏡。佛於一切眾生心海。任物自見。各得自 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
萬法唯識者。總有四種意識。一者明了意識。境現
一切染淨諸法。是真性中緣起。一心。是緣起中真
古云。不讀華嚴經。焉知佛富貴者。以華嚴以心為
一是多。一能遍於多。多是一。多能遍於一。亦如毛
[A25]但了佛是心。萬法如鏡。是 以思益經云。思益菩薩放右掌寶光。一切四眾皆 如佛相。各坐寶蓮華座。下方四菩薩踊出。欲禮世 尊。乃發願言。今此眾會。其色無異。當知一切諸法 亦復如是。此語不虗。願釋迦如來現異相。令我禮 敬。即時釋迦如來。踊起七多羅樹坐師子座。
以凡聖一如。本無迷悟。
業由心造。罪是心生。若了自他唯心。即無逆順對
論。王禮為師。遂召外道。令如意論師立義。論師立 先因後果。集苦道滅。集是有漏因。苦是有漏果。道 是無漏因。滅是無漏果。外道遂來出過。外道云。汝 師出世。說苦集滅道四諦。何以弟子說集苦道滅。 有違師教過。如意救云。我不違師教。佛在世日說 先果後因者。為對不信因果有情。先說苦果。後說 集因。我今順因果說。亦不相違。此時外道朋黨熾 盛。眾中無證義人。王賜外道金七十兩。封外道論 為金七十論。如意此時墮負。嚼舌而終。至佛滅後 九百年。世親出世。披尋外道邪論。果見如意屈負。 遂造論軌論式等上王。救如意論師。王加敬仰。賜 世親金七十兩。封為勝金七十論。王令縛草鞭屍。 表外道邪宗。鞭草屍血出。所以云世親有鞭屍之 德。故知說須逗機。無證便墮。古人嚼舌。可謂為法 忘軀矣。鞭草出血者。是知理為神禦。邪法難扶。無 情出血。表心境一如矣。吼石者。昔劫初之時。有外 道名伽毗羅。修道得五通。造略數論。知世無常。身 不久住。恐後有人破我所造之論。遂欲駐身拒來 破者。便往自在天所。求延壽法。天云。我今變汝為 一物。最為長壽。其仙人遍報門徒。我今化為石。若 有異宗來難我法者。但教書於石上。我自答通。天 遂變仙人為一方石。可長一丈餘。在頻陀餘柑林 中。後陳那造因明論成。以宗因喻三支比量。破其 數論。弟子莫能通答。將陳那比量。往餘柑林。書於 石上。尋書出答。後又書比量於石。與弟子同封記 之。至明旦往看。石上書答訖。如是陳那又書比量 於石上。難彼外道。至二三日方答得。陳那復書。至 七日後方答。如是又書其石。並不書出答詞。被陳 那難詰。其石汗出。大吼振破。昇在空中。所以世云 陳那有吼石之能也。變身為石。而能形文對答者。 可謂心境同原。自他一際。有情無情。同一體性。如 漩澓頌云。若人欲識真空理。心內真如還遍外。情 與無情同一體。處處名為真法界。又首楞嚴經云。 根塵同原。縛脫無二。識性虗妄。猶若空華。知見立 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 是中更容他物。石吼振破者。是知妙理難虧。真心 莫易。可以摧邪轉正。去偽存真。且如金石至堅。尚 能隳壞。豈況浮言汎解。而能移易乎。
鞭屍者。佛滅後八百年。有如意論師出世。善能談
西天有陳那菩薩。世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也。山
神。歷劫不忘。如華嚴䇿林。問。罪有淺深。位有階降。 阿鼻地獄極惡罪人。如何頓超便階十地。若言經 力。或推佛光。何不獄中談經。何借光明常照。仰申 所以。用顯大違。答。圓頓教海。德用難思。諸佛威神。 利樂叵測。然其化物。要在有緣。地獄罪人。昔聞圓 法。具金剛種。得遇佛光。光流成道之時。則是根機[A26]已熟。冥機叩聖。感應道交。亦似萠芽。久含陽氣。東 風一拂。頓示抽條位雖頓圓。久因積善。若非其器。 亦不遇斯光。諸地久修。果無頓得。其由影隨質妙。 響逐聲倫。理數而然。亦何致惑。善惡之法。皆是熏 成矣。
法華經云。須臾聞之。即得阿耨菩提。又云。一句染
唯識稾本一百卷。臨入滅時。將付玄鑒居士云。支 那菩薩到。為將分付。此土如有人借看。[A27]但覓取金 一百兩。可借與看一遍。三藏於居士處。得此稾本 歸。翻為十卷。即成唯識論是也。又天親菩薩造唯 識三十頌。付一居士。亦囑云。若有要看者。索金一 兩。邇後門庭來求觀者。輸金如市。是知古人。重教 輕珍。敬人愛法。況聞之入道。便為出世之人。豈世 間珍寶而為酬比耶。故法華經偈云。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因明鈔云。玄鑒居士。是護法菩薩門徒。護法造得
證道歌云。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如
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無邊。以唯心之理。一 切法即一法。卷之無跡。因卷而說一。此法未曾一。 因舒而說多。此法未曾多。則非一非多。有而不有。 而多而一。無而不無。華嚴記云。一多十門分別者。 一孤標獨立者。即頌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 二法互奪故。故得獨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 而唯一。廢[A28]己同他。故云獨立。二雙現同時。即頌云。 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無一即無多。無多即無 一。故二雙現。更無前後。如牛二角。三兩相俱亡。即 前二俱捨也。四自在無礙者。欲一即一。不壞相故。 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準之。常一常 多常即。故云自在。五去來不動者。一入多而一在。 多入一而多存。若兩鏡相入。而不動本相。相即亦 然。六無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無力而持一。因多 有一。一無力持多。七彼此無知者。二互相依。皆無 體性。故不相知。覺首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 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用交徹者。即頌云。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義。九自性非有者。互為 因起。舉體性空。十究竟離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 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 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 言即入。不壞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徹故。口欲 言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唯證智知。同果海故。一 多既爾。染淨等無不皆然。又如善財遍求遍事。此 一乃即多之一。故至普賢一時頓圓。則是即一之 多。一多無礙。故曰難思。又三昧章云。一諸門融合。 圓明頓現。具足一切也。二隨舉一門。亦具一切。三 隨舉一義。亦具一切。四隨舉一句。亦具一切。五以 此圓分。俱是總相。是故融攝一切。六俱是別相。莫 不皆是所攝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攝義齊均同 故。八俱是異相。義各別不相離故。九俱是成相。緣 起義門正立俱現故。十俱是壞相。緣起無作同一 味故。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處世之門。事由心造。若以唯
夫十惡業。因從心生。果還心受。於生報。後報。現報。
淨名經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起信論
心鏡錄中。問。真心靡易。妙性無生。凡聖同倫。云何
如法華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以一心是
華嚴經云。海幢比丘。結跏趺坐。入於三昧。離出入
密嚴經頌云。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
註心賦卷第三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