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觀莊嚴論略釋卷二

 卷二

道相智品第三(攝般若第二會二五卷帝釋品至三六卷清淨品)

(戊二)釋趣彼方便道相智分二。(己一)釋道相智之支分。(己二)釋道相智之本性。今初。

  調伏諸天故。  放光令隱闇。  境決定普遍。  本性及事業。

道相智因果自性三法隨一所攝大悲任持之殊勝功德。是道相智支分之相。界限從醒覺大乘種性乃至佛地。

由如來本性之光明隱蔽欲色諸天異熟光明者。為令了知由摧伏其增上慢心故。乃能發心及生道相智之智德。又為摧彼諸天增上慢令堪生道相智故。此顯遠離生道相智之障礙增上慢現行。次明道相智唯發菩提心者乃生起故境各別決定。總謂一切有情皆可生道相智故云普遍。不求斷自身欲有諸漏為本性。成就利他殊勝作用。是為道相智之五支也。

(己二)釋道相智之本性分三。(庚一)知聲聞道之道相智。(庚二)知獨覺道之道相智。(庚三)知菩薩道之道相智。初又分二。(辛一)自性。(辛二)順決擇分因。今初。

  道相智理中。  由諸四聖諦。  行相不可得。  當知聲聞道。

由發心廻向通達空慧三法任持。為欲攝受聲聞種性所應知之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是知聲聞道道相智之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

道相智理者。即此品中四聖諦上無常等十六行相。由發心廻向真實不可得之空慧三法任持門中。當知修此聲聞道相。四諦無常等十六行相者。謂因緣生故無常。隨煩惱業轉故苦。無異體清淨之我故空。無自體之我故無我。是苦諦上之四相。是苦之根本故名因。數數生苦故名集。招猛利苦故名生。與後生果作助緣故名緣。是集諦上之四相。是斷除煩惱之離繫故名滅。是寂滅苦之離繫故名靜。是利樂自性之離繫故名妙。是苦不再生之離繫故名離。此是滅諦上之四相。是趣解脫之道故名道。是對治煩惱之道故名理。由現證之體性不顛倒行故名行。能從根本拔除苦及煩惱故名出。此是道諦上之四相。苦諦上四相互違。餘三諦上四相義同。

(辛二)順決擇分因。

  聖聲聞道中。  由色等空故。  空無別為煖。  由彼無所得。  許為至頂位。  忍位於色等。
  破住常等理。  依於十地等。  由廣說無住。  即名第一法。  由佛以現智。  不見諸法故。

了知聖聲聞道之道相智因。有四順決擇分。謂色等勝義空故。通達空性與色等無分別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煖位。通達色等勝義無所得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頂位。通達色等於勝義中破除安住常無常等理。此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忍位。依於十地者謂通達極喜地等勝義無所住如經廣說。此慧所攝持之加行道即世第一法。何故如是十地勝義無耶。謂十地是無。以佛世尊現知一切法。於勝義中不見有十地故。

若爾此處之加行道與第一品所說之加行道。有重複失。答云。前品所說是為了知勝出聲聞之加行道。此中所說。是為令了知以通達空性慧攝持而修四諦無常等十六行相。故無過失。

(庚二)知獨覺道之道相智分三。(辛一)所依差別。(辛二)如何了知彼道。(辛三)釋順決擇分因。初又分二。(壬一)正說。(壬二)斷諍。今初。

  自覺自證故。  亦不依他教。  是故當宣說。  麟喻智甚深。

由三別法(發心廻向空慧)任持門中。為欲攝受獨覺種性所應了知之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知獨覺道道相智之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言自覺者指獨覺阿羅漢。此於最後有時。不須依仗他師教授自能證得菩提。其亦字者表於彼時自亦不用言語為他說法。此麟喻智當說較聲聞為甚深。非如聲聞可依言教能了彼智。唯以身表現神通說法甚深智故。

(壬三)斷諍。

  若誰於何義。  欲聞如何說。  於彼彼彼義。  無聲如是現。

獨覺無聲云何說法耶。如是說法無違。若有誰等所化有情。於何等義欲聞如何行相言說。即於彼等所化。有彼彼義。雖無聲音亦如是現也。

(辛二)如何了知彼道。

  遠所取分別。  未離能取故。  當知由所依。  攝為麟喻道。

當知麟喻道。由三法差別所攝。謂遠離色等外境所取分別。未能遠離內識能取實執分別。就所依差別。是依獨覺乘所攝法之法性為所依種性故。

(辛三)釋順決擇分因。

  開闡假法性。  無違相為煖。  頂由達色等。  無減等所顯。
  忍由內空等。  不執色等故。  色等無生等。  相為第一法。

了知獨覺道之道相智因。順決擇分有四。謂開闡色等勝義中無名言中假有。不違法性。是為煖位。頂位是由通達色等勝義無減等所顯。忍位由通達內空等故了知色等勝義不可執。世第一法。了知色等勝義無生等相。

(庚三)知菩薩道之道相智分二。(辛一)見道。(辛二)修道。初中又二。(壬一)略標剎那。(壬二)廣釋修相。今初。

  由諦與諦上。  忍智四剎那。  說此道相智。  見道具功德。

現證空性慧所攝持之大乘諦現觀。即是大乘見道之相。界限唯在大乘見道。

此說大乘見道人身中具大功德勝利之見道。由依苦集諦及滅道諦上忍智四剎那而說故。

(壬二)廣釋修相。

  真如與諸智。  無互能所依。  故不許差別。  廣大無能量。  無量無二邊。  住彼於色等。
  執為佛自性。  無取無捨等。  慈等及空性。  證得佛陀性。  遍攝諸淨法。  除遣諸苦病。
  滅除涅槃執。  諸佛守護等。  不殺害生等。  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  所修布施等。
  廻向大菩提。  是道智剎那。

道相智所攝之見道中有十六剎那。謂苦諦真如與佛現證彼之智。於勝義中無互相能依所依之性。於勝義中不許能所依差別現證無彼之大乘見道即苦法忍。廣大者謂色等由勝義實空法界體性故。其能緣之般若波羅蜜多亦成廣大即苦法智。現證苦諦於勝義中無能量之量。是苦類忍。現證苦諦勝義無量。即苦類智。此是苦諦四相。四中第一剎那是所治種子之真能治無間道。後三剎那是從彼所治種子解脫之解脫道。以下諸相准此應知。現證集諦勝義無常斷二邊是集法忍。住彼集法忍之瑜伽師。於色等上定執佛性實空。即集法智。現知集諦於勝義中無取捨等即集類忍。修慈悲等四無量之功德即集類智。此是集諦四相。現證色等真實空之空性。即滅法忍。所修善根能得佛果即滅法智。具足遍攝滅類忍中一切淨法種類功德即滅類忍。具足除遣外界一切苦害及內身一切病惱之功德即滅類智。此是滅諦四相。息滅實執湼槃之戲論。即道法忍。安住道法智之瑜伽師有為諸佛守護之功德即道法智。能得斷除殺生等十惡。遍知十善相一切相智之因理自己安住亦安立他。此智即道類忍。所修布施等六度廻向大菩提果。即是大乘見道道類智。此是道諦四相。道相智品此十六剎那一座無間而生故。

(辛二)修道分二。(壬一)修道作用。(壬二)有作用之修道。今初。

  遍息敬一切。  能勝諸煩惱。  怨敵不能害。  菩提供養依。

由修大乘修道力故所得勝利。即是大乘修道作用之相。界從修大乘修道第二剎那乃至佛地。

大乘修道作用有六。起上諸道心得自在名遍息滅。由摧慢故恭敬善知識等一切眾生。由不隨煩惱轉故勝伏貪等諸煩惱。他諸怨敵不能損害。此四是士用果。自力能辦大菩提果是等流果。修道位菩薩隨所住處皆成可供養處。是增上果。

(壬二)有作用之修道分二。(癸一)有漏修道。(癸二)無漏修道。初又分三。(子一)勝解修道。(子二)廻向修道。(子三)隨喜修道。初中又二。(丑一)正釋。(丑二)勝利。今初。

  勝解謂自利。  俱利及利他。  當知此三種。  各有下中上。
  別別為三品。  又以下下等。  復各分為三。  共二十七種。

信解佛母(即般若波羅蜜多)為三利之根本大乘隨現觀。即大乘勝解修道之相。界從初地乃至最後心。

當知大乘勝解修道有三種。謂有自利自他俱利利他之勝解修道故。此三種勝解修道復各分下中上三品。其下中上品。又各分為三種。謂下下品等。如是許勝解修道為二十七種。

(丑二)勝利。

  般若波羅蜜。  於諸勝解位。  由三種九聚。  讚事及稱揚。

由修勝解修道之力所得勝利。即勝解修道勝利之相。界從修勝解修道第二剎那乃至佛地。

若於教道果三種般若波羅蜜多修勝解時。佛以三類九品如其次第後後轉勝。讚美承事稱揚令發歡喜故。

(子二)廻向修道。

  殊勝徧廻向。  其作用最勝。  無所得行相。  不顛倒體性。  遠離佛福品。  自性念行境。
  有方便無相。  諸佛所隨喜。  不繫於三界。  下中及上品。  是餘三廻向。  生大福為性。

能轉自他隨一善根令成大菩提之支分有分別大乘隨現觀。即大乘廻向修道之相。界從初地乃至最後心。

成就殊勝廻向之修道位菩薩。具足最勝作用能轉自他善根為大菩提之支分。此廻向有十二種。謂有勝作用之廻向。於所廻向物破除實執無所得行相之廻向。於能廻向心破除實執不顛倒體相之廻向。於廻向者破除實執遠離之廻向。於自善法與佛善法破執實好惡。名念佛福德資糧自性為行境之廻向。於六度善法破執實好惡。名有善巧方便之廻向。破執實三輪為無相廻向。知名言中緣起如幻而緣佛地名諸佛隨喜廻向。於名言中不廻向為三有之因名不繫三界廻向。餘有下中上三品廻向出生廣大福德為性。

(子三)隨喜修道。

  由方便無得。  隨喜諸善根。  是此中所說。  修隨喜作意。

於自他隨一善根而修歡喜有分別大乘隨現觀。即大乘隨喜修道之相。界從初地乃至最後心。

修道位菩薩之隨喜。由名言中有所得之方便與勝義中無所得之智慧二所攝持。於自他善根深修隨喜相應之淨信。即此處所說大乘有漏隨喜作意修道。此諸修道立為有漏者。是就有分別漏而立。非所治品之有漏也。

(癸二)無漏修道。分二。(子一)引發修道。(子二)清淨修道。今初。

  此自性殊勝。  一切無作行。  立法不可得。  是大義利性。

能立究竟智德之大乘無漏隨現觀。即引發修道之相。界從初地乃至十地。

引發修道就所相不同差別為五。謂此修道自體性。是無倒見色等實性之慧。若不由此慧攝持。布施等餘五度不能成佛。故是殊勝方便。此慧行相謂知一切法無勝義生。即於一切不起實有作行。即由自性殊勝等之道。將通達諸法不可得之慧。安立於行者相續。令得究竟義利廣大之佛果。是大義利性。

(子二)清淨修道分四。(丑一)因差別。(丑二)境差別。(丑三)果差別。(丑四)自性差別。今初。

  依佛及施等。  善巧諸方便。  此是勝解因。  諸法衰損因。
  謂魔所魅著。  不信解深法。  執著五蘊等。  惡友所攝持。

能立究竟斷德之大乘無漏隨現觀。即清淨修道之相。界從初地乃至十地。外緣親近諸佛。內緣修行施等。及善巧方便止觀雙運。是於清淨修道勝解之因或順緣。此清淨修道等法衰損之因或違緣者。謂被魔所魅著及惡友所攝受。是外違緣。若種性下劣不能信解深法及根器下劣執著五蘊等實有。是內緣違。此等即不生清淨修道之因也。

(丑二)境差別。

  果法清淨性。  即色等清淨。  以彼二無異。  不可分故淨。

沙門果解脫道。由自因無間道斷垢之清淨。彼境色等亦由彼垢斷而清淨。以由一種所治遠離所成之二種清淨。自性無異。亦不可用異理。分別令異。故說為一種清淨。

(丑三)果差別。

  惑所知三道。  斷故為弟子。  麟喻佛子淨。  佛一切最淨。

聲聞阿羅漢解脫道。由自所治品之清淨。即聲聞弟子之清淨。以是唯斷貪等煩惱所顯之清淨故。獨覺者為麟喻之清淨。是斷煩惱及斷所取分別一分所知障所顯之清淨故。聖位菩薩者。為聖佛子之清淨。是斷煩惱障能取所取分別三道垢所顯之清淨故。最極清淨法界所出生之佛果滅諦。即無上佛陀之清淨。是一切種斷煩惱所知二障及習氣所顯之清淨故。

(丑四)自性差別分二。(寅一)是否最清淨之差別。(寅二)立佛清淨為最清淨。今初。

  對治九地中。  上上等諸垢。  謂由下下等。  諸道能清淨。

有作是念。此非說二乘清淨之時。云何於此宣說清淨之餘而說佛與二乘是否最清淨耶。答。亦可述此差別。以於三界九地中對治修所斷能取所取分別上上品諸垢。其對治自性如其次第謂大乘修道下下品等道能清淨二障。二乘不能斷二障故。

(寅二)立佛清淨為最清淨。

  由斷諍門中。  道能量所量。  由是平等性。  遍對治三界。

佛清淨為最清淨者。由於能治所治次第斷過門中。許大乘修道由能量之智與所量實空平等性故。是能盡清淨三界諸障之真對治故。

此處之諍者。謂下下等九種修道。斷除上上等九種實執不應道理。譬如羸劣士夫不能摧伏強力怨敵。於劣怨敵不須強力士夫。如是下品修道不能斷除上品實執。斷下品實執不須上品修道故。答云無過。譬如浣衣。洗除粗垢不待勤勞。洗除細垢。須大劬勞。如是能治所治亦應理故。

一切智品第四(攝般若第二會三六卷無標幟品)

(戊三)釋淨道智之支一切智分二。(己一)一切智自體。(己二)總結三智。初中又三。(庚一)釋遠近道。(庚二)一切智加行。(庚三)修加行之果。初又分三。(辛一)遠近道之理。(辛二)成立彼理。(辛三)所治能治之差別。今初。

  非此岸彼岸。  不住其中間。  知三世平等。  故名般若度。

現證無我慧所攝持復是小乘現觀種類。即一切智相。界遍一切聖者皆有。觀待世俗事是破有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觀待世俗事是破寂滅邊現觀種類大乘聖智。即悲不住寂滅之道相智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

菩薩一切智道般若波羅蜜多。由慧故不住生死此岸。由悲故不住湼槃彼岸。於彼二岸中間亦勝義不住。以是雙破二邊現證空性智所攝持之現觀故。如是不住三有寂滅二邊之一切智。即是近諸佛菩薩者。以是現證三世諸法平等無實自性智所攝持之現觀故。此中兼說聲聞獨覺之一切智。是遠離真一切智道般若波羅蜜多者。以彼不知三世諸法平等實空故。

(辛二)成立彼理。

  彼由緣相門。  非方便故遠。  由善巧方便。  即說為鄰近。

若有一切智遠離大悲實執所縛。即與果般若波羅蜜多遠離之一切智相。界從小乘見道乃至小乘無學道。大悲與空慧所攝持大乘聖智住小乘現觀種類者。即與果般若波羅蜜多鄰近之一切智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

有作是難。聲聞與菩薩之一切智不應分遠近。以通達三世諸法平等性。即知一切法性。聲聞菩薩皆知彼法性故。如龍猛菩薩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說空即緣起義。二乘亦通達緣起性故。為答此難故說。此處所說二乘之一切智可說為遠。由緣一切法與道執有實相。非修果般若波羅蜜多之方便故。彼由遠離大乘善知識。及遠離通達無自性慧等之善巧方便故。菩薩聖者之一切智可說為近。由生果般若波羅蜜多善巧方便所攝持故。彼由長時親近大乘善知識聽受無倒教授。於引生聞思等慧善巧方便故。

(辛三)所治能治之差別分五。(壬一)一切智相執所治。(壬二)能治。(壬三)果上相執所治。(壬四)能治。(壬五)結。今初。

  色蘊等空性。  三世所繫法。  施等菩提分。  行想所治品。

若一切智遠離方便及殊勝慧。是所治品一切智相。界從小乘見道乃至無學道。若於如所有性所攝之色蘊等補特伽羅我空。盡所有性所攝三界繫諸法。及於布施等菩提分道。起真實行想。此想所縛之道。即是菩薩道所治品。以是彼歧誤處故。

(壬二)能治。

  施等無我執。  於此令他行。  此滅貪著邊。

安住大乘現觀種類方便勝慧所攝之大乘聖智。即對治品一切智相。界從大乘見道乃至佛地。

自於布施等六度住無我執。亦於此上安立諸餘眾生令他修行。如是通達所依道相三法皆無實之智。即能於所依及道滅除貪著之邊。以是彼貪正對治故。

(壬三)果上相執所治。

  執佛等微細。

於佛等境起微細實執繫縛。修禮拜等雖是福德資糧之因而能對治不信等。然是菩薩道之所治品。以是彼歧誤處故。

(壬四)果上之能治分三。(癸一)是所治品之理。(癸二)正對治。(癸三)傍義。今初。

  法道最甚深。  自性遠離故。

於果上微細實執。亦是菩薩道之所治品。以諸法道究竟真義最為甚深。是自性遠離之法性故。

(癸二)正對治。

  知諸法性一。  故能斷貪著。

現知諸法同一自性所謂實空。由此菩薩智能斷果上實執。以是彼真對治故。

(癸三)傍義。

  由遣除見等。  故說難通達。  色等不可知。  故為不思議。

說勝義諦難通達者。以唯是究竟內智所證。遮遣見色等之名言量所能知故。又勝義諦說為不可思議。以名言量不能了知從色等乃至佛不共法是世俗法性。其究竟實性唯是聖根本智所見故。

(壬五)結。

  如是一切智。  所治能治品。  無餘諸差別。  當知如經說。

如是此一切智品中所說之所治品能治品等一切智之無餘差別。當知皆是如經所說也。

(庚二)切智加行分二。(辛一)加行差別。(辛二)自性。今初。

  色等無常等。  未圓滿圓滿。  及於無貪性。  破實行加行。  不變無造者。
  三難行加行。  如根性得果。  故許為有果。  不依仗於他。  證知七現事。

於世俗性自性差別顛倒執著。及於勝義性自性差別顛倒執著。修彼隨一對治之菩薩瑜伽。即此一切智品所說菩薩加行之相。界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

此中所說菩薩一切智加行有十種。就境分四。就自性分三。就作用分二。就證知譬喻有一。初之四種。謂於色等事破實執行之加行。於彼別法無常等破實執行之加行。於功德所依圓滿未圓滿破實執行之加行。於無實貪性破實執行之加行。次之三種。謂於所作業破除實執謂不變加行。於造者破除實執謂無造者加行。於果破除實執謂三種難行加行。三種難行者謂三智之中。一切相智於勝義無所得。於世俗須經三無數刧修二資糧方能證得。是所為難行。道相智於勝義無所得。於世俗須學三道。乃至未圓滿成熟嚴淨不證彼果。是加行難行。一切智須自身生起由此門中利益二乘種性。然自不證唯斷煩惱之果。是所作難行也。次之二種。謂如三種所化根性而令得果。故許為有果加行。由勝利門救護等事不依仗他加行。就七種現事證知無自性加行為一也。證知七現事及喻者。謂諸有漏緣起。皆非實有。唯由執著習氣所變現故。譬如夢事。又即前宗。唯是因緣和合所現故。譬如幻事。又即前宗。雖如是現若如是有成相違故。譬如陽燄。又即前宗。唯仗緣現故。譬如谷響。又即前宗。唯從習氣相如是現故。譬如影像。又即前宗無實所依如是現故。譬如乾闥婆城。又即前宗。無實作者如是現故。譬如變化。

(辛二)加行自性。

  不執著色等。  四種平等性。

於境有境破除實執慧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一切智品所說菩薩加行平等性相界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

此處所說之加行有四平等性。謂於色等自性。青等相。差別。有境。無實執著之加行有四種故。

(庚三)修加行之果分二。(辛一)略標剎那。(辛二)廣釋行相。今初。

  苦等諸聖諦。  法智及類智。  忍智剎那性。  一切智見道。

此處所說現證離戲論大乘諦現觀。即此處所說大乘見道之相。界唯在大乘見道。緣苦等四諦所生法智類智。法智忍類智忍等。謂無間道所攝之八忍。解脫道所攝之八智。此十六剎那體性。即一切智品所說之大乘見道也。

(辛二)廣釋行相。

  色非常無常。  出二邊清淨。  無生無滅等。  如虛空離貪。
  脫離諸攝持。  自性不可說。  由宣說此義。  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  畢竟淨無病。  斷除諸惡趣。  證果無分別。
  不繫屬諸相。  於義名二種。  其識無有生。  一切智剎那。

色等無常相者。謂勝義中離常無常。故非常非無常。苦相者。謂勝義中離苦非苦。故出常斷二邊。空相者謂勝義中離空不空。故名清淨。無我相者謂勝義中非我無我性。故無生無滅。等取非染非淨。是苦諦諸相。有漏業及愛取。謂苦因非因勝義非有。故如虛空。又彼於勝義中非集非無集。故離貪等一切煩惱。又彼於勝義生苦不生苦皆不繫屬。故脫離諸攝持。又彼脫離是苦緣非苦緣。故自性不可說。此是集諦諸相。滅諦離煩惱義。於勝義中若滅無滅皆不繫屬。故宣說此滅諦義。於勝義中不可惠施於他。又彼於勝義中無苦靜不靜。故皆不可得。又彼於勝義中離妙非妙。故遠離常斷二邊畢竟清淨。又彼於勝義中無離不離。故具足不生一切疾病之勝利。此是滅諦諸相。道諦現證真空之智。由勝義中離道非道。故斷除地獄等惡趣。又彼於勝義中是理非理不相雜亂。故於證預流果等之方便。無諸分別。又後於勝義中脫離是行非行。故與諸法實有相不相繫屬。又彼於勝義中。無出不出生湼槃。故於所詮所知義與能詮聲。皆不生有能所取二相之識。此是道諦諸相。如是行相之一切智剎那。即是菩薩之見道也。

(己二)總結三智。

  如是此及此。  又此三段文。  當知即顯示。  此三品圓滿。

如是廣說三智已。經云。善現於一切法非有自在等。此段經文。總結一切智。又云善現如是境非捨三界等。此段經文。總結道相智。又云善現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從佛法乃至獨覺法不取不捨等。此段經文。總結一切相智。當知此三段文即是般若經中顯示以三智為所詮三品之圓滿總結文也。

圓滿一切相現觀品第五之一(攝般若第二會三七卷不可得品至五二卷習近品)

(丁二)廣釋四加行分二。(戊一)自在因果。(戊二)堅固因果。初中又二。(己一)自在因一切相加行。(己二)果頂加行。初中又二。(庚一)一切相加行總建立。(庚二)從順解脫分釋生起次第。初中有三。(辛一)一切相加行自性。(辛二)修加行之德失。(辛三)加行之性相。初又分二。(壬一)智相差別。(壬二)明勝加行。初又分二。(癸一)略標。(癸二)廣釋。今初。

  一切智差別。  行相為能相。  由三種智故。  許行相為三。

總修三智行相慧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一切相加行之相。界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修三智隨一行相慧所攝持之菩薩瑜伽。即菩薩能治品智相之相。界從大乘資糧道。乃至最後心。

了知四諦上無常第十六行相一切智之諸差別。由善現起對治執五蘊常等所治品之能治行相。而摧伏彼執等之菩薩瑜伽。為此所說能修對治之能相。此能對治之行相。許有三種。由三智決定故。

(癸二)廣釋分三。(子一)一切智相。(子二)道相智相。(子三)一切相智相。今初。

  始從無邊相。  乃至無動相。  三諦各有四。  道中說十五。

從經云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無邊波羅蜜多。就苦諦無常相。至云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動波羅蜜多。說道諦無動相。此諸經文。於前三諦各說四相。於道諦上說十五相。共說一切智二十七種相。前三諦各有四相者謂苦無常。勝義無生。遠離異體我。自我分別不能屈伏。如其次第即苦諦無常苦空無我四相。生苦之愛因勝義無住。集勝義如虛空。尋伺勝義不可說。感後有之受愛緣勝義無名。如其次第即集諦因集生緣四相。滅勝義無行。靜緣不可奪。妙解脫無盡。離垢之滅無生。如其次第即滅諦滅靜妙離四相。道諦說十五者。分為三種。屬煩惱障無漏對治。屬所取分別所知障有漏對治。及彼無漏對治。初有四相。謂現證無作者補特伽羅我之菩薩見道。是道諦相。如是現證無知者補特伽羅我。無移轉者補特伽羅我。無調伏煩惱補特伽羅我之菩薩見道。如其次第即道諦上道理行出四相。所知障有漏對治有五相。謂外境無自性如夢。外境勝義無生如響。外境無滅如影像。外境本來寂靜如陽燄。外境自性湼槃如幻事。此是大乘修道五後得智。所知障無漏對治有六相。謂現證所執外境無染。外境無淨。無習氣薰染。無差別戲論。無味著智德之慢。已得不退之無動轉相。此是菩薩見道現證無所取之六根本智。

(子)二道相智相。

  於因道及苦。  滅中如次第。  說彼有八七。  五及十六相。

道相智有三十六相。謂如其次第緣集諦因之道相智有八相。緣道諦有七。緣苦諦有五。緣滅諦有十六。是經中所說故。初緣集諦有八者。謂大乘見道身中現證無我之智。遠離染著欲塵之欲。於彼不執著而住。寂滅樂後有愛相。如其次第。即集諦之因相上。愛境界欲。愛不離貪。樂後有愛之對治。又如是智。現證無貪著境。無瞋恚境。無愚痴境。即集相上貪瞋癡之對治。又如是智。現證無非理作意之煩惱境。即生相上執著常樂我淨等之對治。又如是智。現證無自在有情相。即緣相上執著自在有情之對治。第二緣道諦有七者。謂於無量有情啟開解脫道之道智相。啟開之理須不繫生死湼槃二邊之道智相。此二是道相。了知法界無離壞之道智相。了知之理須現證無取著聲聞獨覺道永離戲論之道智相。此二是理相。不分別實有之道智相。此須現證無限量法性之道智相。此二是行相。無實滯礙之道智相。即是出相。第三緣苦諦有五者。謂五取蘊剎那壞故是無常相。行苦性故是苦相。遠離異體之作者故是空相。無補特伽羅之我性故是無我相。實體空故是無相相。第四緣滅諦有十六者。謂離煩惱之滅。有內空。外空。內外空三相。靜相中有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八相。妙相即本性空相。出離相中有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三相。唯出離相者謂無性自性空一相。此就十六種有法。而明十六種離垢法性之滅諦。如是道相智三十六種相。集諦相是就能治所治門中說。道諦相就所立與能立門中說。苦諦相就自相共相門中說。滅諦相是就勝利門中說。

(子三)一切相智相。

  始從四念住。  究竟諸佛相。  道諦隨順中。  由三智分別。
  弟子及菩薩。  諸佛如次第。  許為三十七。  卅四三十九。

從念住相。乃至佛相。分為三聚。謂隨順聲聞弟子所有者三十七。隨順菩薩所有者三十四。唯佛所有者三十九。如是分為三智之理。謂隨順三類補特伽羅身中之道諦。分為三智故。

宣說一切相智之相時。何故宣說共聲聞獨覺菩薩之相耶。由一切相智攝盡一切聖人之智德種類。故無過失。

此中分三。隨順聲聞弟子所有一切智相。隨順菩薩所有道相智相。一切相智不共相。初者謂以慧觀察有漏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之別相。及觀察無常苦空無我皆真實空之共相。安住正念。即四念住。其自性謂緣身受心法四事。各修別共二相。念慧隨一之入道現觀。為入四諦之取捨而修也。不善已生令斷。未生令不生。善已生令增長。未生令生之四正斷。自性謂於能治所治勇悍取捨之精進入道現觀。為斷已生不善等而修也。依止欲三摩地。依止精進。依止心三摩地。依止簡擇諸法之觀三摩地觸證心一境性之四神足。自性謂對治五過失修八斷行所得三摩地入道之現觀。五過失者謂懈怠。忘教授。沈掉。不作行。作行。八斷行者謂懈怠對治之信欲勤安。忘教授對治之正念。沈掉對治之正知。不作行對治之作行。作行對治之不作行。此為變化種種相而修也。深忍諦理之信。勇悍取捨之精進。不忘所緣行相之念。心一境性之三摩地。簡擇實性之慧根。是為五根。自性謂於引生自果聖道能自在轉加行道煖位以上之信等五法。為速證聖諦及速圓滿加行道而修。深信四諦之信。趣證四諦之精進。不忘所緣行相之念。心一境性之三摩地。簡擇四諦相之慧力。是為五力。自性謂加行道忍位以上之信等五法。所為與根同。專緣四諦不散亂支謂念。自體支謂擇法。出離支謂精進。饒益身心勝利支謂喜。無染污支謂輕安。安住支謂定。自性支謂捨。是七菩提分。自性謂見道所得之念等七法。為斷見所斷及速圓滿滅道而修。見道以上根本智見。在後得時以觀察慧簡擇諸法。名為正見。欲為他說發起言語之尋名正思惟。語業清淨之智名正語。身業清淨之智名正業。身語二業清淨之智名正命。斷修所斷勇悍精進名正精進。任持不忘奢摩他所緣之念名正念。於念所取境專注之三摩地名正定。是為八聖道支。自性謂發生自果聖道之因聖者身中之智。見道未生令生。已生為令圓滿而修。如是七聚三十七法。諸聲聞弟子亦有。菩薩亦修。由一切智道相而說也。此七聚法界限若如俱舍。初聚立於資糧道。次四聚立於煖等四加行位。聖道支立為見道。菩提分立為修道。若依集論。初三聚如其次第在下中上三資糧道。中二聚在加行。後二聚如其次第在見道修道。

第二隨順菩薩所有道智之相。此有六類。第一對治道類。謂對治我見空解脫門。對治彼相續非理作意無相解脫門。對治願求三界為勝義應得無願解脫門。第二變化道類。謂修瑜伽師由內住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即有色觀色解脫。又瑜伽師由內住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無色觀色解脫。勝解一切色相同一淨味解脫。即淨解脫。第三現法樂住道類。謂四無色定各從自定障解脫。即四無色解脫。又滅粗受想而解脫。即滅解脫。前三解脫名變化道者。以成就種種變化作用故。後五解脫名現法樂住道者。謂即於現法成就三摩地安樂住之作用故。第四出世間道類。差別有九。謂出世間道性之四靜慮四無色等至及滅盡等至。此九由前前漸次而得後後。故名九次第定。第五能斷道類謂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此是見道無間道所攝之四。第六成佛道類十度。謂從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之六。更加方便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為十。此是隨順菩薩所有道相智道三十四相。

第三唯佛所有一切相智之相。有三十九。初十力者。謂知從布施感大資財是為處。感貧乏是非處之智力知微細業異熟智力。知種種勝解智力謂樂善趣樂三乘。知世間界之自性住種及修所成種非一智力。知信等根上中下三勝非勝智力。知往增上生及决定勝一切道。及彼相違無礙著智力。知染淨智力。隨念自他往昔一切生智力。知一切眾生死生智力。知聲聞獨覺盡煩惱障。諸佛盡一切垢漏盡智力。四無畏者。自云我成正覺無能如法攻難。謂智無所畏。為利他故宣說煩惱障所知障障礙解脫與一切智。無能如法攻難。謂說障礙法無所畏。宣說一切智等道定能出生三菩提。無能如法攻難。謂說出離道無所畏。自云我已盡一切漏無能如法攻難。謂說自斷德圓滿無所畏。四無礙解者。謂無障礙了知諸法異名謂法無礙解。能無障礙了知諸法自相共相謂義無礙解。能無障礙了知諸有情語謂詞無礙解。能無障礙了知諸法自性及行相差別謂辨無礙解。十八不共佛法者。謂六不共行。六不共證。三不共事業。三不共智。初者謂如來不與醉象等同行身行無失。不在稠林發無義狂呌語行無失。不忘失所作及遲誤時等念無失。無時不住空定。生死湼槃無勝義取捨異想。於可化所化時至未至無不觀察放捨。第二謂希求利有情之欲。樂往利所化處之精進。不忘調伏有情方便之念。於此專一之定。簡擇一切法之慧。永斷諸障之解脫。皆無退失。第三四威儀中調伏有情之身業。宣說具法具義之語業。大慈大悲等意業皆智為先與智俱行智隨行轉。第四謂於過去未來現在智無障礙轉。如來相者。謂佛身如所有智。於離一切垢真如常不起定。自然相者。謂佛身盡所有智。於一切盡所有法心自在轉。正等覺相者。謂具前二分。於如所有盡所有一切相現正等覺智。如是三智中。一切智三十七相者。謂諸聲聞以斷煩惱障為主名無煩惱漏。道相智三十四相者。謂諸菩薩不以斷煩惱障為主假名有漏。一切相智三十九相者。謂諸佛盡斷二障故唯是無漏。

卷二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