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九)(2) 作者:淨慧老和尚

“如人學射,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後箭射前箭,筈筈相柱,不令箭落。喻人習道,念念注心,心心相續,無暫間念。正念不斷,正念現前。”   這是用比喻來說明斷煩惱的過程。斷煩惱是從粗到細,“如人學射”,攝心破煩惱就像學射箭一樣,“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後箭射前箭,筈筈相拄,不令箭落。”這就把斷煩惱、破無明的這個思維修的過程,講得非常生動。“準”就是靶。子學射箭,先射大靶子,因為手還不準。這是比喻要先破粗重的煩惱。一個人愛罵人,就要注重修口業,修口德,不要罵人。貪心重的人,應注重修布施,止息貪念。這樣來淡化粗重的煩惱和無明。   “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這時候的煩惱和無明就很小很微細了。“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把煩惱和無明細化,就是塵沙煩惱。像微塵那樣細小的煩惱和無明,也都要一一斷盡。微細的起心動念都不放過,功夫就可以成片,淨念就能夠不間斷,就像“後箭射前箭,筈筈相拄,不令箭落”一樣。筈就是箭的末端。箭箭相連,不令箭落地,不要讓觀照的力量有所間斷,也就是前麵講的“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斷”。   “喻人習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續,無暫間念,正念不斷,正念現前”,這句話在前麵也講過,不過這句話和前麵的比喻結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明確。從文法上講,這叫“合喻”。學道就像學射箭一樣,隻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要心心念念,專注不移,要“正念不斷,正念現前。”這種修行的要求,難度確實很大。     “又經雲:以智惠箭,射三解脫門。筈筈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無不得。忽然而遺失,憶念無忘時。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鏃猶在。如此受苦痛,亦無暫忘時。念念在心,其狀當如是。”   經上也講:以智慧之箭,射三解脫門。三解脫門是哪三個呢?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空、無相、無願。“空”就是觀一切法緣起性空。觀緣起性空以後,對於緣起性空的道理也不要起執著,這叫“無相”。然後在一切事物上,在一切法上,沒有貪求心,沒有願欲心,這叫“無願”。願就是欲望的意思。對於世間的、出世間的一切事物,不要生起喜悅之心。如果生起喜悅之心,還是法縛,不是順解脫,還是不能自在。隻有真正達到空...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九)(1) 作者:淨慧老和尚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的核心內容,就是守一不移。這裏有幾句話非常扼要,如果能夠照此方法和要求去做,修行的實踐問題就有一個圓滿的答案。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無問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係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什麽是“空淨眼”?空就是般若性空的道理,空淨眼就是般若見,就是無漏慧。守一不移,就是要以般若空的眼光、以清淨的心態來觀察某一對象,把心放在這個對象上,念茲在茲,莫換題目。這也就是《遺教經》所說的“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種禪定方法最古老、最根本,由此才能達到禪定最基本的要求“心一境性”。大家注意這個“看”,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智慧眼、用空淨眼來看,實際上就是觀照。“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看這一物,隻此一念專心不動。四祖大師自十二歲起跟從三祖僧粲大師,七十二歲圓寂,六十年不倒單,用的就是“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的功夫。   “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急手”兩個字用得非常生動。心要打妄想怎麽辦?就要像用手去抓一樣,馬上把它抓回來,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急手還攝來”就是趕快把它抓回來,不要讓它向外馳散。我們觀照此心,如人牧牛,如果牛要偷吃莊稼,就要趕緊把繩子緊一下,讓它回過頭來吃本分草料。   下麵打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如繩係鳥足,欲飛還掣取。”用繩子把鳥的腳綁住,鳥就不會飛掉了。鳥是比如我們的心,繩子就是一行三昧中的念佛、觀心。有了這條繩子,心才不會亂跑。   “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打妄想實際也隻是一種習慣,你現在用繩子牽住它,不讓它亂跑,日日如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不停止觀照,不停止覺照,“泯然心自定”,時間長了,自然而然風平浪靜,心得禪定。希望我們在家出家二眾,能夠很好地體會這幾句話。掌握了這幾句話的要求和方法,就知道怎樣真正用功夫。   從“守一不移者”到“泯然心自定”,一共有十一句,如果把第一句作為題目的話,剛好是十句。這十句,每一句都很精要、很具體,都有可操作性。四祖所傳播的禪的思想、禪的實踐,既樸實又具體。四祖的禪法,吸收了當時諸家的觀法。四祖大師一住十年的廬山大林寺,大林寺是東晉廬山慧遠之徒孫曇詵(361~440)所創建,當時有智者大師的再傳弟子在那裏弘揚止觀法門。四祖大師年青的時候在那裏一住十年,一定相...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八)作者:淨慧老和尚

“所以初地菩薩,初證一切空,後證得一切不空,即是無分別智。”   菩薩修行一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初地以前是凡夫菩薩,初地以後才是入聖位的菩薩。菩薩從凡夫到達初地,最開始是證得“一切空”,後證得“一切不空”。什麽是一切空呢?人也空,法也空,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空,所謂“二空”。一切不空又是什麽呢?就是具足無量的功德,又能從空生有,大興佛事廣度眾生,這叫不空。一切空是智慧,一切不空是慈悲。“真空”就是一切空,“妙有”就是一切不空。一切不空,不是在凡夫心態上的不空,是空了以後的不空,超越了有無、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凡聖之見的一切不空。簡單的說,一切空就是大智慧,一切不空就是大慈悲。具有大智慧,具有大慈悲,就是無分別智。     “亦是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   色本身就是空,“非色滅空”,不是說色沒有了才空。比如說這張桌子,用佛教的般若思想來看,桌子當體是空。一般人對於的理解,是這張桌子沒有了,那才叫空。這就是“色滅空”,色沒有了才空。為什麽佛教說“桌子當體就空”呢?明明桌子還在這裏起作用,怎麽會是空呢?大家首先要明確佛教所說的“空”的概念是什麽,然後才容易體會什麽是當體空。   第一,空不是沒有,不是對有說空,是對空有概念都超越了的空。第二,空是指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條件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是條件的組合,所以說它是空。大家找一找看,我們這個禪堂裏麵有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要條件而獨立存在的?我們這個世界上,能找到一樣不要任何條件就能存在的東西嗎?一定找不出來。如果找得出來,佛說“眾緣生諸法”就說錯了。根本就找不出一個無條件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哪怕是一粒微塵,它也是有條件的存在。一切事物既是有條件的存在,所以說其性本空。不是講它根本不存在,而是講它的性質是空的。當然空義還有很多解說,我們隻要記住“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的存在,所以其性本空”就可以了。“有”是有條件的有,有條件就是緣起,因為是“緣起”,所以是“性空”。大家要好好思維這個法義,把它思維明白。不思維法義,繞來繞去,就會繞得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    “菩薩修學空為證。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善須解色空義。”   “菩薩修學空為證。” 菩薩證什麽呢?菩薩以空為證,證得二空所顯真如。二空就是人空、法空,或者說煩惱障空、所知障空。二空所顯的真如...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七)作者:淨慧老和尚

“或可諦看,心即得明淨,心如明鏡。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三、五年,心更明淨。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   “諦看”就是認真管住我們這顆心,令雜念不起,煩惱不生,久而久之,這顆心就可以得到明淨,如同明鏡一般。用諦看的方法,“或可一年”,看它一年,“心更得明淨”,這是時間最短的;“或可三五年,心更明淨。”從時間上說,有一年開悟的,有三年開悟的,也有五年才開悟的。時間的長短,就看每一個人的根機如何,用功怎樣。就看他用功得不得法,是精進還是懈怠。根據這些因素而定。“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經道。”從開悟的時間上說,有頓、有漸。從開悟的因緣上說,有自悟,也有他悟。許多祖師用功幾十年,心裏明淨不了,經過老師一點撥,馬上就開悟。也有的不需要人說,他自己就能夠得解。“得解”實際上也就是開悟。《五燈會元》等禪宗語錄有很多這樣的記載。   虛雲老和尚開悟,就沒有老師點撥。老和尚在高旻寺打七,護七師倒一杯茶,茶濺到他手上,手被燙了,杯子掉在地上,砰地一聲,開悟了。我們可能房子塌下來也開不了悟,打大雷也開不了悟。因為我們沒有用功啊!一定是用功到了那種境界,才會有那種結果。   還有的是因為有人說,他就開悟了。六祖大師得法以後,從黃梅走回廣東。五祖麾下的五百弟子,覺得衣缽給一個沒有出家的行者得去了,心裏很不平衡。應該說,那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們跟五祖那麽多年都沒有得著衣缽,神秀大師為五百多人的教授,都沒有得到衣缽!他一個南蠻子,沒來幾天,就把衣缽拿走了!”盡管都是修行人,還是不免起心動念。其中就有一位慧明上座,曾經當過軍官。他說:“這不行!我一定要去把衣缽奪回來!”六祖在前麵走,他就在後麵追。一直追到江西、廣東兩省交界處的大庾嶺,把六祖追上了。當時六祖有所察覺,就把袈裟和缽盂放在石頭上,自己躲進草叢裏。慧明上座追上來,發現衣缽放在石頭上,喜不自勝,打算拎起衣缽轉回黃梅,結果拿不動。這時候他生起慚愧心,覺得絕對不是一領袈裟一個缽的問題。於是他就呼喚行者的名字。六祖走出來對他說:“袈裟在此。”慧明上座說:“我不為袈裟而來,我是為佛法而來。”六祖大師就讓他摒除萬念,然後對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一言之下,慧明上座馬上開悟了。這就是有人點破而心得悟解。    “眾生心性,比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現...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六)作者:淨慧老和尚

“略舉安心,不可具盡,其中善巧,出自方寸。”   四祖道信大師說:“略舉安心,不可具盡,其中善巧,出自方寸。”上麵講過的話,都是教我們如何安心。安心實際上就是講的安心法門。修學安心法門,一是要有善知識開導,另外也要自己善用其心。自己從修行實踐中一點一點摸索經驗,所以說“其中善巧,出自方寸。”善巧也就是方便,善巧就是智慧。安心不是盲目就可以做到,有善巧方便才能夠安頓其心。安頓其心實際上就是安頓我們的生命。這裏所說的一切,都是講如何在煩惱的生活中安頓生命。這是學佛的第一要義,也是人生的第一要義。所以四祖大師就講,要學一行三昧,必須先學般若;並且在學習般若的過程中,要做到“如說修行”。說的就是做的,做的就是說的。言所行,行所言,言行一致,就叫“如說修行”。    “略為後生疑者,假為一問:如來法身若此者,何故複有相好之身,現世說法?信曰:正以如來法性之身,清淨圓滿,一切像類悉於中現,而法性身,無心起作。如頗梨鏡懸在高堂,一切像悉於中現,鏡亦無心,能現種種。”   四祖大師接著說:“略為後生疑者,假為一問。如來法身若此者,何故複有相好之身?”這個問題是從“法身無相”引申出來的。如果說如來法身無相,為什麽還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四祖回答說:“正以如來法性之身清淨圓滿,一切像類悉於中現,而法性身無心起作。如頗梨(玻璃)鏡懸在高堂,一切相悉於中現,鏡亦無心,能現種種。” 所謂法身無相無不相。正因為法身無相,沒有執著,所以能現種種相。如果法身有一個固定不變的相,其他的相就無法顯現了。法身就像一麵鏡子,鏡子裏麵什麽相也沒有,但是能現種種相。當然這隻是一個比喻,不是說法身真的就是一麵鏡子。正因為鏡中無相,所以“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外”來了現“老外”,中國人來了就現中國人。如果鏡中固有一物不動,就顯現不出我們的本來麵目。如來法身也是這樣,正因為法身無相所以能現種種相。鏡子現相的時候,它不會說:“哦!我現在現了什麽相。”鏡子是無心而現相。法身也是如此,“性亦無心”,也是無心現相。如果是有心現相,就有局限性,不能圓融無礙、應物無方。     “經雲:如來現世說法者,眾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盡淨,則知如來常不說法,說是乃為具足多聞。聞者,一切相也。”   如來之所以要現世說法,是因為眾生有妄想。眾生如果都成了佛,佛也就不會來世間現種種相。所謂佛為一大事因...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五)作者:淨慧老和尚

“《大品經》雲: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這是接著上麵“更無所緣念”而來的。《大品般若經》說:“無所念者,是名念佛。” 念佛念到無念的境界,不是說這一句佛號也沒有了。這個時候的心態,說隻有念佛這一念不對,說什麽念也沒有也不對,這種情況沒有辦法用語言描述。如果一定要說,那就是隻有念佛這一念,同時又沒有念佛這一念。因為是唯此一念,沒有第二念。這種狀態就是無所念,也就是常說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四祖大師就說:“何等名為無念,即念佛心,是名無所念。”達到心無二用的境界了,不用起心動念提起佛號,一切都現現成成,即此一念念佛之心就名為無念,當下就是清淨法身現前。   “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這四句話把心與佛的關係,闡釋得明明白白,這也是六祖所說的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在心外去找佛,心外去找淨土,那就是頭上安頭,騎牛覓牛。    “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識”就是我們認識的主體,在這個地方,“識”是“心”的同義語,也就是心。心沒有形相,佛也沒有形相。佛有“無相之相”,而無“有相之相”,所以說“佛無相貌”。也就是說:佛離分別,不能以妄想執著之心來認識佛,在佛上起分別,同樣是妄想。“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我們的心難得安,如果能悟到這個道理,心就可以安得住了。“知”在這裏的意思就是“悟”。   安心法門是禪宗的根本法門。二祖慧可在達摩大師那裏,就是從“安心”契入的。達摩到中國來傳授最上乘的佛法,卻找不到能夠接受這種最上乘佛法的人,於是就在嵩山麵壁九年。最後有一位法師去了,那就是二祖慧可。慧可見到達摩就表示要求法,達摩不管他,考驗他一天、兩天,不理,三天、四天還是不理。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降大雪,二祖依然堅立不動,天明積雪過膝。達摩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二祖流著眼淚說:“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祖師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能忍。怎麽能夠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二祖聽了達摩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能夠求得最上乘佛法,暗自取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以表示自己求法的決心。達摩祖師見此情景,覺得...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四)作者:淨慧老和尚

“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不可思議、法界、無差別相,這些都是我們經常接觸的一些佛學概念。佛法講到究竟處,往往隻能用“不可思議”來描述它。“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不可議”,思維和語言都說明不了,接近不了,唯證乃知,所以說“不可思議”。《華嚴經》覺林菩薩的偈語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什麽呢?“法界性”又是什麽呢?我記得小時候讀《佛教三字經》,開頭的幾句話就是:“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法界沒有始、沒有終、沒有內,沒有外,法界的性就是法身。“法界”在哪裏呢?“法界”距離我們有多遠?(師重重拍一下桌子)法界在哪裏?法界就在一擊當中,就在一喝當中,就在百草頭邊。“百草頭邊祖師意”,百草頭邊都是不可思議的佛法。   《楞伽經》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概括為五類,所謂“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相”就是一切法的形相。從“相”上生起“名”,從“名”上起“分別”,就是世間法,就是生死;在“相”上無分別,以“正智”來觀察諸法實相,所得的結果是“如如”,就是出世間法,就是涅槃。“如如”是什麽呢?“如如”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涅槃的境界。同樣一件事物,它可以是流轉生死的根本,也可以是寂滅涅槃。相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你在上麵安立“名言”——這個叫桌子、那個叫台子、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男的、這是女的這是好的、這是壞的……然後又在“名言”上麵產生“分別”,生起貪愛、憎恨,好惡之心。有這麽多的心,就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如果以“正智”觀察世間萬事萬物“緣起而性空”,於緣起法上不起分別,去掉人我是非、你好我醜,去掉貪、嗔、癡、慢、疑,得到的認識結果就是“如如”。“如如”就是事物的本來麵目,事物的本來麵目上麵沒有名言,沒有分別,不可思,不可議。   是世間還是出世間,就看你在同一件事物上是迷還是悟。迷即眾生,悟即諸佛。比如說同樣是張三這個人,王五跟他是朋友,趙六跟他是冤家。同是一個人,朋友和冤家從哪裏來啊?從分別心來。分別是什麽呢?分別就是人們妄想,分別是好是醜,是男是女——他今天為什麽講這些話,是對我好,還是對我不好?——總在人我是非上麵計較。人是如此,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比如說水,不會遊泳的人掉到水裏就會淹死...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三)作者:淨慧老和尚

四祖大師的念佛禪,既有圓融的理論體係,也有可供操作的實踐方法;既有見地方麵的內容,又有功夫方麵的內容。依此修行,一定會有所成就。   四祖大師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為有緣根熟者說”,是為有緣的人、根基成熟了的人說此法門。說到這裏,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個要求太高了,恐怕我沒有份吧?”其實緣也好,根也好,都有一個培養、培植的過程,它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沒有緣可以結緣,根沒有熟可以通過修行善法使它盡快成熟。所以我經常提倡,修學佛法的人要“廣結人緣、廣結善緣、廣結法緣、廣結佛緣”。結緣就有緣,每個人對此法門都有緣。因為你有人緣、善緣、法緣、佛緣,所以能夠來到四祖道場參加這次禪七法會,聽到這個殊勝的法門,這就說明你的善根成熟了,能夠修此法門。   人們往往說修禪宗很危險,要上根利智。那麽請問:修哪個法門不危險?修哪個法門不要善根利智?所謂“中國難生,佛法難聞”,“中國難生今已生,佛法難聞今已聞”,那就算是有善根,就算是上根利智。千萬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總認為自己根機淺。“丈夫自有衝天誌,不向他人行處行。”每個人隻要有這樣的誌向,就是上根利智。所以說有誌者事竟成,立大誌就能成大器。修行的最終目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從一開始就要向最高的目標看齊,向最高的目標去努力,這樣就會事半功倍。善根或者根機從本質上來說,人人平等,沒有高下之分。正像六祖所說的:“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沒有南北,獦獠身與和尚身雖然不同,佛性有何差別?”要知此事沒有僧俗之別、男女之分,不存在誰的善根深、誰的緣分好,就看我們能不能下大決心、立大誌向,有衝天大誌,就能展翅高飛。有修行的決心,有突破的誌向,就能一超直入如來地。   見地上講是如此,落實到功夫上,還是要踏踏實實去做,一丁點毛病都不要放過。有學人問趙州和尚:“老和尚啊!你一百多歲了,還有幾顆牙呢?” 趙州和尚說:“我隻有一顆牙齒。”學人說:“那您吃飯怎麽辦呢?”趙州和尚說:“我粒粒咬著。”一顆牙齒,每一粒米到口裏他都能咬著。這是什麽意思呢?這是說的功夫上的話。就是說他的功夫已經很純熟了,但是在保任的過程中,他還是一點也不放過,“粒粒咬著”,沒有一念雜念,沒有一念是心有二用,念念無二,念念無念,念念無求,靈明獨照,與佛境界無二無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達到每一粒米都不放過,粒粒咬著,那是什麽境界?那就是一心不亂,那就是一心專注的功夫。 ...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二)作者:淨慧老和尚

< 唐朝蘄州雙峰山道信禪師,承璨禪師後。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製《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有緣根熟者說。> ---   璨禪師就是三祖僧璨,信禪師就是道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這句話的份量非同一般。達摩禪傳到了第四代祖師道信禪師的時候,再一次把禪宗的大門打開,發揚光大,使禪宗這一法在中國得到廣泛弘揚。因為在四祖以前,禪宗在中國一直被佛教界當作異端來對待,初祖、二祖都受到過來自教內的“存見之流”的迫害。經過初祖到四祖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到了四祖,禪宗才逐漸為中國佛教界所認可。當時到四祖大師這裏來參學的人很多,天下學禪的人都把雙峰山的道信禪師作為最權威的禪修老師。   道信大師有兩本著作,一本是《菩薩戒法》,一本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這兩本書都是“為有緣根熟者者說”。根器沒有成熟的人,法不當機,說了作用不大。   “諸佛心第一”包括哪些內容呢?四祖引用《大品般若經》的話說: -《大品經》雲: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這一段話把“諸佛心第一”的要義解釋得非常明白。諸佛心是什麽呢?諸佛心就是無所念,念佛心就是無念。什麽是無念呢?即念佛心名為無念。無念不是什麽都不念。無念是隻有一念,沒有第二念。無念是無能無所,非有非無。不要把無念和有念對立起來,以為有念的反麵是無念。如果有念的反麵是無念,那還是有念。這裏所講的無念,是“即念佛心名為無念”。念佛的這一念心達到清淨無染、無能無所的地步,當下就是無念。   四祖進一步講到:“離心無別有佛”,離開心就沒有佛;“離佛無別有心”,離開佛也就沒有心。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成佛是由這顆心來成,所以“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四祖大師在這裏把佛法的要義和盤托出,把佛法修行的宗旨、過程和要點講得非常透徹,深刻地揭示了心與佛的一致性、統一性、無二性。   禪宗是心地法門。四祖禪法的特點,就是以念佛法門使我們的心有所依托,從而使我們的煩惱能夠在念佛的過程中逐步消融。各位在思想上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四祖大師所提倡的念佛禪和淨土法門所說的念佛是有區別的。今天淨土法門所提倡的念佛,是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四祖大師提倡的念佛禪,最後...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四祖道場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四祖其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師。能夠在祖師座下、雙峰山前,能夠在古老的禪宗祖庭,一起用功辦道,因緣很難得。這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種諸善根,而是在無量無邊恒河沙數諸佛前種諸善根,才能有此一會。所以懇切希望各位,不要小看此一會,不要辜負此一會,不要空過此一會,一定要在這二七一十四天當中,在生死份上討個分曉,使自己的生命有一個新的開始。   四祖當年在此開創道場,聚眾五百多人,耕田博飯,以療饑瘡,然後一心打坐參禪。四祖說,隻管坐禪,不要說話,也不要看經,不要打妄想,隻要守一不移。守的什麽“一”呢?“係念一佛,隨佛方所,端身正坐。即此念佛心便是佛。”不要向心外求佛,求心就是求佛,即心是佛。有人問四祖:還要不要求生西方呢?四祖說:心淨即佛土淨,心淨當下即佛土,不要求西方。”西方就在目前,西方就在當下,能夠自己心地清淨,十方國土悉皆清淨。有一念心與佛相應,就能念念與佛相應。能與一佛相應,就能與無量諸佛相應。無量諸佛共一法身,我此一念與諸佛共一法身,不需要向東向西。向東向西,就是在向外馳求,向外馳求與佛了不相關。四祖的禪門,強調“諸佛心第一”,他是把“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作為修行的根本。   四祖是最早以係心念佛作為禪宗修行法門的倡導人,一直到五祖、六祖,也都在沿用這一法門。雖然六祖沒有明顯地叫人念佛,但是六祖經常講“無念、無相、無住”這“三無”。怎樣才能達到“三無”呢?首先是“以無念為體”,如四祖所說,什麽是無念呢?“即此念佛心,便是無念。”為什麽呢?一心念佛時,心心念念無有二念,無有二念之念便是無念。所以四祖禪法的特點就是念佛禪。在這次禪七法會中,我計劃每天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專門講四祖的禪法。在《楞伽師資記》裏麵,有一篇四祖禪的的資料,叫做《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我準備根據這篇資料介紹四祖的禪法。以四祖禪為契機,我們就能真正找到一個在今天的時空環境下落實修行的法門、落實生活禪的法門。生活禪的要旨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四祖念佛禪的要旨是:“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從理念到方法,生活禪與念佛禪可以相互融入,從而形成適應現代佛教學人修行的方便法門。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這篇文章,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在敦煌發現的,記載這篇文章的《楞伽師資記》,是唐代淨覺...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Phật Thuyết Đại Thừa Kim Cang Kinh Luận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1.             文殊師利菩薩問佛。云何名金剛經。 2.             金剛經中。佛常讚歎受持四句偈等。未審云何是四句偈。 3.             云何四生。造何等業。受形稟命。種種不同。 4.             以何知見名為五眼。 5.             云何是清淨佛身。 6.             云何是無餘湼槃。 7.             以何工夫修證。能超凡夫入聖道果。 8.             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等之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9.             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種善根。 10.         云何修證得六度波羅蜜。 11.         云何行持名善知識。 12.         修何福業得生天堂。 13.         云何是外道六師。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