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四)作者:淨慧老和尚

“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不可思議、法界、無差別相,這些都是我們經常接觸的一些佛學概念。佛法講到究竟處,往往隻能用“不可思議”來描述它。“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不可議”,思維和語言都說明不了,接近不了,唯證乃知,所以說“不可思議”。《華嚴經》覺林菩薩的偈語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什麽呢?“法界性”又是什麽呢?我記得小時候讀《佛教三字經》,開頭的幾句話就是:“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法界沒有始、沒有終、沒有內,沒有外,法界的性就是法身。“法界”在哪裏呢?“法界”距離我們有多遠?(師重重拍一下桌子)法界在哪裏?法界就在一擊當中,就在一喝當中,就在百草頭邊。“百草頭邊祖師意”,百草頭邊都是不可思議的佛法。
  《楞伽經》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概括為五類,所謂“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相”就是一切法的形相。從“相”上生起“名”,從“名”上起“分別”,就是世間法,就是生死;在“相”上無分別,以“正智”來觀察諸法實相,所得的結果是“如如”,就是出世間法,就是涅槃。“如如”是什麽呢?“如如”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涅槃的境界。同樣一件事物,它可以是流轉生死的根本,也可以是寂滅涅槃。相就是世間的萬事萬物。你在上麵安立“名言”——這個叫桌子、那個叫台子、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男的、這是女的這是好的、這是壞的……然後又在“名言”上麵產生“分別”,生起貪愛、憎恨,好惡之心。有這麽多的心,就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如果以“正智”觀察世間萬事萬物“緣起而性空”,於緣起法上不起分別,去掉人我是非、你好我醜,去掉貪、嗔、癡、慢、疑,得到的認識結果就是“如如”。“如如”就是事物的本來麵目,事物的本來麵目上麵沒有名言,沒有分別,不可思,不可議。
  是世間還是出世間,就看你在同一件事物上是迷還是悟。迷即眾生,悟即諸佛。比如說同樣是張三這個人,王五跟他是朋友,趙六跟他是冤家。同是一個人,朋友和冤家從哪裏來啊?從分別心來。分別是什麽呢?分別就是人們妄想,分別是好是醜,是男是女——他今天為什麽講這些話,是對我好,還是對我不好?——總在人我是非上麵計較。人是如此,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如此。比如說水,不會遊泳的人掉到水裏就會淹死,會遊泳的人也不能長時間呆在水裏,但是魚離不開水,整天在水裏它淹不死。同樣一件事物,能夠使人活,也能夠使人死。
  法界有狹義的解釋,也有廣義的解釋。狹義的解釋就是一法和一法之間,各有區別,各有界限。比如說十法界:天、人、修羅、地獄、鬼、畜牲、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十法界”。十法界中每一類生命現象之間,有苦樂的區別,有迷悟的區別,有聖凡的區別。這是法界狹義的解釋。“一真法界”是廣義的解釋。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因為十法界的本性是一致的,十法界都同一佛性。事上有區別,理上完全一致。從這兩種法界可以體會“法界一相”的道理。十法界同為一相,同為哪一相呢?同一生命因緣,同一真如佛性,同一緣起性空。“相”有千差萬別,但在“緣起性空”這一點上沒有差別。
  真正講到法界性,講到真如佛性,是一念未生以前的境界。一念未生以前的境界,就是“法界性”,就是“法界一相”。為什麽禪宗要參“父母未生之前”是什麽呢?因為“父母未生以前”,就是一切名言分別還沒有生起的時候,隻有離開了名言分別,才能找到本來麵目。一切諸法的本來麵目,也要在一念未生以前,在所有的名言分別還沒有生起之前來認識。在一切諸法上麵不起分別、不起愛惡、不起貪嗔,你所見的就是諸法實相。實相無相,離一切相就是諸法實相。無什麽相呢?無佛相、眾生相,無迷相、悟相,一切相皆無就是實相,就是諸法的本來麵目。
  打一個很淺顯的比喻。人們往往在一些特別的事情上,或者悲痛至極,或者高興得不得了。在這個時候,人們是用什麽方式來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呢?往往是放聲痛哭,或者哈哈大笑。為什麽呢?因為那種形式最直接,也最痛快,再也沒有比這更直接的方式了。高興的程度也說不出來,悲痛的具體感受也說不出來,隻有哭與笑才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世間法到了極致都說不出來,隻有用行為來直接表現它,諸法的實相更是不可思議。所以祖師們或者一喝,或者一棒,或者豎一個指頭,或者給你一拳頭,就是要借助於短距離地直接交流,完成師徒之間的心心相印。這種師徒之間的心心相印很有意思。如果你有一定的哲學知識,有一定的修行體驗,懂一些佛學道理,你再仔細地體會這種境界,往往也會有小小的啟發或領悟。所以不要把開悟看得高不可攀,當然也不要把悟看得輕而易舉。古來祖師就說:“小悟無其數,大悟十八回。”開悟可能天天都有,因為“悟”意思就是“明白”。關鍵是徹底不徹底,究竟不究竟。
  “一真法界”有時又名為“實相”,或者叫“不思議佛法”。所謂“不思議”,就是名言、分別不可到之處。思維分別到達不了,得不出結論,叫做“不可思”;語言文字表現不了、形容不了,叫做“不可議”。合起來就是“不可思議”。說雪不會感到清涼,說火也不會燒到口,這就是“名言不可到”。隻有親自用手觸摸,用口咀嚼,直接去接觸,才會有真實的感受。
  真正的悟境,更是一種言思不及的境界,根本不是一般的感受所能湊泊。一切事物的實相,名言到達不了,思維到達不了,隻有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時候,直接地與實相接觸,才能夠親證實相。釋迦在靈山會上,最後是怎麽把他一生“絕活”交代下去的呢?拈一朵花,百萬人天罔措,隻有迦葉破顏微笑。釋迦牟尼佛交代的不是三藏十二部,而是“拈花一笑”。各位想想看:妙不妙?拈花一笑之後,他一生的事情做完了,然後走到雙林樹下入大涅槃。佛法最精要的地方也是名言不到,隻能用動作、用微笑來表示。說到這裏希望大家不要誤會,認為名言沒有什麽用,實際上名言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沒有名言,世間的事業無從建立,佛法的俗諦也無從安立。佛以二諦說法——真諦與俗諦。俗諦不能建立,真諦也就無法表達。所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是可說的部分,“覺”是不可說的部分,離開了可說的部分,不可說的部分也了不可得。
  講到這裏,是不是大家都丈二金剛摸不到頭了?我想也不會。四祖大師講,他的法是為有緣根熟者說,最初傳譯《楞伽經》的求那跋陀羅也是這麽說的。按照《楞伽師資記》的傳承來排,四祖應該是第五代,因為在達摩以前還有一位求那跋陀羅。求那跋陀羅是《楞伽師資記》中所列的第一代祖師,四祖是第五代。第一代祖師這麽說,到了第五代還是這麽說,是為有緣的人、善根成熟的人說此殊勝法門。所以各位不要把佛法的究竟處,看得與自己無緣。佛法的究竟處從根本上來講是不立文字,但是畢竟也不離語言文字。“立”是什麽呢?“立”就是執著。“不離”是什麽呢?就是要利用語言文字作為方便,由語言文字進入到佛法的究竟。盡管佛法的極則是不可思、不可議,但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禪宗和教下一樣,也是非常嚴謹的。四祖大師當時在雙峰山弘揚禪法,為禪宗,為佛法的究竟處、極則處,立了大功勞。盡管佛法的極則是不可思、不可議,說不出來,但落實到實踐上,離開語言文字就沒有下手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