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大師遺集
徹悟大師遺集
喚醒、了睿輯錄
徹悟大師行略
師諱際醒。字徹悟。一字訥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縣人。族姓馬。父諱萬璋。母高氏。師幼而穎異。長喜讀書。經史群籍。靡弗采覽。二十二歲。因大病。悟幻質無常。發出世志。病已。至房山縣。投三聖庵榮池老宿剃髮。越明年。詣岫雲寺恆實律師圓具。次年聞香界寺隆一法師開演圓覺。師與會焉。晨夕研詰。精求奧義。遂悟圓覺全經大恉。復依增壽寺慧岸法師。聽講相宗。妙得其要。後歷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聽法華楞嚴金剛等經。圓解頓開。于性相二宗。三觀十乘之恉。了無滯礙。乾隆三十三年冬。參廣通粹如純翁。明向上事。師資道合。乃印心焉。是為臨濟三十六世。磐石七世也。三十八年。粹翁遷萬壽寺。師繼席廣通。率眾參禪。策勵後學。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聲馳南北。宗風大振。每憶永明延壽禪師。乃禪門宗匠。尚歸心淨土。日課十萬彌陀。期生安養。況今末代。尤宜遵承。遂棲心淨土。主張蓮宗。日限尺香晤客。過此惟禮拜持念而已。五十七年。遷覺生寺。住持八年。百廢盡舉。于淨業堂外。別立三堂。曰涅槃。曰安養。曰學士。俾老病者有所依託。初學者便于誦習。師于禪淨宗旨。皆深造其奧。律己甚嚴。望人甚切。開導說法。如瓶瀉雲興。與眾精修。蓮風大扇。遐邇仰化。道俗歸心。當時法門為第一人。嘉慶五年。退居紅螺山資福寺。以期終歲。奈因衲子依戀追隨。致難避跡。師為法為人。心終無厭。遂復留眾。俄成叢席。擔柴運水。泥壁補屋。一飲一食。與眾共之。如是者又十年。十五年二月。詣萬壽寺掃粹祖塔。辭諸山外護。囑曰。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宜各努力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三月還山。命豫辦荼毘事物。十月十七日。集眾付院務。命弟子松泉領眾主持。誡曰。念佛法門。三根普被。無機不收。吾數年來。與眾苦心建此道場。本為接待方來。同修淨業。凡吾所立規模。永宜遵守。不得改絃易轍。庶不負老僧與眾一片苦心也。臨示疾半月前。覺身微病。命大眾助稱佛號。見虛空中幢幡無數。自西而來。乃告眾曰。淨土相現。吾將西歸矣。眾以住世相勸。師曰。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吾得臻聖境。汝等當為師幸。何苦留耶。十二月十六日。命監院師貫一。設涅槃齋。十七日申刻。告眾曰。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佛親垂接引。吾今去矣。眾稱佛號愈勵。師面西端坐合掌曰。稱一聲洪名。見一聲相好。遂手結彌陀印。安詳而逝。眾聞異香浮空。供奉七日。面貌如生。慈和豐滿。髮白變黑。光潤異常。二七入龕。三七荼毘。獲舍利百餘粒。門弟子遵遺命。請靈骨葬于普同塔內。師生于乾隆六年十月十四日未時。終于嘉慶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申時。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法臘四十有三。所著有示禪教律念佛伽陀行于世。嘉慶十七年壬申九月既望。有師之弟子惺聰者。持師之行實。請敘于余。余與師相契有年。素蒙開誨。啟迪良多。師真過量人也。六根通利。解悟超常。既具辯才。兼持苦行。始終如一。余所目睹。故此錄不容一字假飾。愧余不文。特質言之。以傳信云爾。
拈花寺慕蓮杜多體寬申敬敘
原敘
世之稱淨業者。自晉遠法師始。仰體佛慈。大啟渡門。鑿池植蓮。建堂立誓。于時十八賢眾。百二十三人。得自在力。念而無念。無生而生。心印遞傳。迄至于今不墜。有夢東禪師者。法門之元嗣也。夙具定慧。參契淵微。始則悟圓覺一經要義。繼而了解三藏十乘妙旨。盡棄舊習。專注淨業。虛其衷。平其氣。歷廿載如一日。無退轉心。克隨西生之願。是以圓信圓解饒益眾生者。即以之證彌陀法界。遺集具存。讀之而益信師之所言。曰願。曰信。曰行。曰罪業懺除。曰善根成熟。要惟兢兢於一心之生。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心之廣也。慮墜偏小。發大菩提。心之宏也。任運感業。合道轉業。心之權也。清珠濁水之投。種瓜種豆之穫。鑄金成麵之具。心之緣也。經所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尤反覆求詳。三致意焉。又謂一寸時光。一寸命光。欲後之學者。於恆河沙數中。履捷行簡。速出生死之關。共證安樂之境。拯拔群迷。胥登彼岸。其意亦何厚乎。師平昔於語言文字。不欲究心。然偶一拈吟。大之總攝無餘。細之圓融無礙。對機立教。真理兼包。如阿伽陀藥。無病不療。如如意珠。無願不滿者。其如斯乎。余竊念宗教兩門語錄。浩如煙海。疏經注義。法恉昭明。而淨業之修為入道正軌。自龍舒大佑諸集外。言者闕如。宜師言之不可煙沒也。師之高弟松泉。以是集付刊。問敘于余。余即師文之奧衍者申言之。是為敘。
三寶弟子誠安謹識
附念佛伽陀原敘
訥堂老人率眾精修持名法門。備極誠懇。於廣通覺生兩蘭若。歷有年所。茲乙卯冬。復以教義宗乘各詠偈百首。闡其要妙。舉以示眾。如輩【按偈為了如所錄故云】當時一聞。心盪神怡。若深有領會焉。因仰體老人為眾苦心。諄諄如是。若不刊布。久必煙沒。遂壽之梨棗。以期修淨業者。共為參味云爾。
嘉慶元年歲次丙辰佛歡喜日 受業弟子心雨稽首謹題
另敘
有清中葉。夢東老人繼蓮池蕅益而起。宏闡淨土法門于京北之紅螺山。迄今百有餘年。海內稱淨土門庭。首推紅螺焉。師早年文字悉自焚棄。門人喚醒了睿輯錄餘燼。益以晚年所作。由師手自刪定為兩卷。師西逝後。門人松泉刻于北方。名夢東禪師遺集。其念佛伽陀一卷。先已別行。旋由浙江錢伊庵居士節其上卷。合念佛伽陀仍為兩卷。易名徹悟禪師遺稿。刻于杭城。清季揚仁山居士又稍加刪節。改名語錄。刻于金陵。揚州藏經院遂以附淨土十要之後。合刻行世。而原集之在北方者。後人獲師遺稿。次第增入。雖較完足。稍傷陵雜。適同人以集板漸形漫漶。公議集資排印。爰重為編次。釐為三卷。附荷紅螺山普泉老和尚以本山所奉遺像見示。亟冠卷首。並為目錄。便檢尋云。
甲戍仲春 菩薩戒弟子徐顯瑞識
自敘
余自乾隆癸巳。住持京都廣通寺。領眾參禪。間有東語西話。筆以記之。至丁酉歲。以宿業深重。多諸病緣。因思教乘五停心觀。多障有情以念佛治。且此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悉歸心。我何人斯。敢不皈命。於是朝暮課佛。而禪者願隨者頗夥。因順時機。且便自行。遂輟參念佛。時門牆見重者。謗燄四起。余以深信佛言不顧也。十餘年來。所有積稿。一旦付之丙丁童子。不意為多事禪者。于灰燼中撥出若干則。然百不存一矣。嗣後為業風所吹。歷主覺生資福兩剎。為虛名所誤。往往有請開示索題跋者。迫不得已而應之。日久歲深。復積成卷。戊辰夏。逢春李居士在山聽講。聞法有悟。遂欲付之剞劂。余曰不可。身既隱矣。焉用文為。此世間隱者之言尚然。余已棲心淨土。復何文字可留。居士堅請不已。爰弁數語。用示皆不得已之言也。
嘉慶歲次庚午九月重陽後三日 訥道人書於資福二有丈室
訥堂老人一生苦心為法真誠。誨人不倦。住廣通時。著作法語偈頌題跋甚富。逮輟參後。一意西馳。從前所作。盡令焚之。乾隆五十四年冬。睿始親炙座下。次歲解制。同學喚醒師欲旋梓里。臨行遺余鈔本語錄一卷。題曰碎瑚析檀。內有山居詩偈等作。余甚愛而吟玩之。惜未暇問出何人手筆。壬子夏。老人遷住覺生。睿亦隨往。一日老人見之問曰。此錄燒已數年。子安得有此。睿述所由。老人曰。當時所焚如此者數本。此必喚醒多事。私竊留者。仍命焚之。睿始知為老人之稿本也。由是愈加珍秘。且私囑同人將各所記憶。或別有收藏者。求而時襲之。然希圖完璧不可得也。及老人退居紅螺山寺。已期靜養。由禪者追隨不捨故。體恤眾心。復成叢席。丁卯昶亭居士來山聽講。法喜怡神。深生感激。索所存語句。並堅請老人開示淨土宗旨。及啟信發願立行用心修持等文。合前詩偈等篇。共為兩卷。而老人復將宗門中語句刪去大半。今所傳者止此耳。念佛伽陀久已別行。嘉慶乙丑。又得老人山中講前法語一篇。不忍棄置。今附集內。顧睿劣機淺識。謬承齒錄。自慚未能克振先宗。光揚法道。但恪守成規。謹仿腳跡而已。每生厭離。竊常私祝老人現屆蓮邦。何吝文殊金臂。遙摩睿頂。一安慰之也。抑或未敢私先導師。必待彌陀同至。始攜睿手往育珍池乎。心懷劇切。語吐真實。良由苦海濤洶。業風無定。此生錯過。後世何追。更祈老人于寶華上。無量光中。遙相攝受。
嘉慶二十二年佛成道日 不肖了睿謹識
重刻敘
余輯徹師遺稿成。或問念佛往生之道有要術乎。余曰。有。確信而已矣。淨土三資糧。曰信。曰願。曰行。確信而願行在其中矣。憶昔從學單華藏夫子請益當世諸大德。即耳都中徹悟老人名。蓋淹貫宗教。而宏揚淨土者。慕之。丙寅遊燕。竊幸獲禮座矣。至則師已移居紅螺。相距信宿程。以俗羈不果行。悵緣慳者久之。戊寅之春。真益子自京攜師集來。余獲讀焉。歎其示眾之語語悲激。往生之種種確鑿。密授北濟宗風。曠遊南台教海。不覺涕泗悔憤。何當年之阻于咫尺。遽交臂而失之耶。嗟夫。娑婆忍土。境苦而壽促。稍知發大心者。孰不警惕無常。思出生死。然終以不得其門而止。即有多生善根。皈敬三寶。且知有最上往生之捷徑。又或以一己之見聞未確。反疑傳載或過其實。卒至懷疑自誤。甘忍以待死。吁。確信之難生有如是耶。今徹師之西歸也。數月前辭囑外護。次第諸務。則預知時至之確也。幢旛盈空而來。諸大菩薩繼至。臨終之頃。彌陀親接。則報終境現。佛菩薩接引之確也。然猶師一人之獨見也。若夫異香浮空。七日如生。髮白變黑。舍利鱗砌。此則當時眾見眾知。往生之確瑞遍布支那。而無所用其纖疑者也。人若聞此而仍不知霍然猛省。步武後塵。努力今生以了當生死。是誰之過歟。余嘗考震旦自遠公開淨土法門為初祖。其後可登祖位者。殆不乏人。而自古沿傳。以善導。承遠。法照。少康。永明。省常。蓮池。思齊。諸師為淨宗九祖。余維徹師行履。盡未來際。足以聞風興起。後有繼列祖位者。殆不可遺也。適胥城貝寶巖先生續以師念佛伽陀相贈。而松濤開士謂宜重合梓以廣其傳。首捐刻資若干。遂擇兩集之精談宗教淨者刊之。其餘雜著。備體而已。蓋以資天下後世會宗教而同歸淨土。尤當於三資糧中。決以確信往生為先務故也。松師勸人念佛僧。西天目淨文長老之戒子也。
清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己卯夏六月既望 虎林三寶弟子錢伊庵謹敘
徹悟語錄。洵為淨宗最要開示。倘在蕅益老人前。決定選入十要。然具法眼者。肯令此書煙沒不傳乎。以故錢伊庵居士于嘉慶二十四年擇要節略。名徹悟禪師遺稿。刊布南方。同治七年。杭州諗西師依伊庵本。重刻于杭州。同治十年。楊仁山居士又稍節之。改名語錄。刻于金陵。光緒十六年。揚州貫通和尚刻淨土十要。依仁山本。附于十要後以行。今排十要原文。特附于十要第十之後。仍依仁山本。但加錢敘于首。俾閱者咸知此書之源委云。所願見者聞者。同皆深入淨宗法界。直登上品蓮臺。庶不負徹悟老人一番大慈悲心也。
民國十九年庚午仲冬 釋印光識
—示眾—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已無念心體惟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嗔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蝡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者。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他人矣。
一切境界。惟業所感。惟心所現。即其現處。當體即心。凡在有心。不能無境。不現佛境。便現九界之境。不現三乘之境。便現六凡之境。不現天人鬼畜之境。便現地獄境界。佛及三乘所現境界。雖有優降不同。要皆受享法樂而已。三界諸天所現之境。但唯用禪定五欲之樂。人道之境。苦樂相間。各隨其業。多少不同。鬼畜之境。苦多樂少。至於地獄。則純一極苦。如人夢中所見山川人物。皆依夢心所現。若無夢心。必無夢境。設無夢境。亦無夢心。故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於因中察果。當須觀心。設於果處驗因。當須觀境。故曰。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果必從因。因必剋果。茍真知此心境因果一如不二之理。而猶不念佛求生淨土者。吾不信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豬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鑽。驢皮袋。馬皮袋。何所不取。此個人身。最為難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已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然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於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哉。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經云。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語。一是佛言。何重何輕。何取何捨。學者但當盡捨舊習。虛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
石霜遷化。眾舉泰首座繼席住持。時九峰虔為伺者。乃曰。若繼住持。須明先師意。泰曰。先師有什麼意。我會不得。虔曰。先師尋常教人。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萬年一念去。其餘則不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泰云。此但明色一邊事。虔云。原來未會先師意。泰云。裝香來。香煙盡處。我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左右即裝香。香煙未盡。泰即化去。虔撫其背曰。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曹山堂上坐。紙衣道者從堂下過。山曰。莫是紙衣道者麼。衣曰。不敢。山曰。如何是紙衣下事。衣曰。一裘纔掛體。萬法悉皆如。山曰。如何是紙衣下用。衣曰。諾。便化去。山曰。汝祇解恁麼去。不解恁麼來。衣復開目問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山曰。未是妙。夫坐脫立亡。未明大法。固非了事。然其造詣工夫。殊非易易。果能回此一段精神。專心念佛求生淨土。當必穩得上品上生。豈更遭人檢點哉。如紙衣進問。如何是妙。山答云。不借借。衣便珍重化去。噫。與其不借而借臭穢胞胎。何如不借而借香潔蓮花。直以胞胎臭穢。蓮花香潔而論。已自勝劣懸殊。況出胎隔陰。作主大難。而蓮胞一敷。勝緣具足。此則日劫相懸。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矣。無怪乎永明大師。謂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此真語也。實語也。大慈悲心淚出痛腸之語也。學者幸勿忽諸。最初迷真起妄。則曰一念妄動。末後返妄歸真。則曰一念相應。是則起妄之後。歸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隨淨緣。即佛法界。迷。隨染緣。即九法界。十方虛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國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報。是此一念情想合離。四大依報。是此一念動靜違順。唯依此念。變現諸法。離此念外。無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從緣而起。緣無自性。全體法界。故得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離過絕非。不可思議。法爾具此威神。法爾具此功用。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帝網珠光。難齊全體。南柯夢事。略類一班。此理悟之最難。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擔。終必全身受用。可謂參學事畢。所作已辦矣。如或未能。但當任便觀察。隨分受用耳。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然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奈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則心與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而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轉為蓮胞。便是樂邦自在人矣。若正恁麼時。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與佛合。則業能縛心。而前境仍舊。來報依然。還是忍土苦眾生也。然則我輩有志出離。求生淨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奮然而發也哉。
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鬱頭藍弗。習非非想定於水邊林下。每定將成。多為魚鳥所驚。因發惡願曰。吾他日後。當作飛貍。入林食鳥。入水食魚。後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壽活八萬大劫。天報既終。遂墮為飛貍。入林水以食魚鳥。此惡願也。與性相違。尚有大力用。八萬劫後能滿。況稱性之善願乎。神僧傳。載一僧於石佛前。戲發願曰。如今生生死不了。願來生作威武大臣。後果作大將軍。此戲發之願也。尚終得遂。況至誠所發之願乎。復載一僧。博通經論。所至無所遇。乃咨嗟歎息。傍一僧曰。汝學佛法。獨不聞未成佛果。先結人緣。汝雖明佛法。其如無緣何。其僧曰。我即終於此乎。傍僧曰。吾代汝為之。問其僧有何所蓄。曰。無他。僅餘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變價置買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鳥昆蟲甚多之處。置食於地。復教以發願。乃囑曰。汝二十年後。方可開法。其僧如所囑。至二十年後始開法。受化者多少年。蓋皆受食之禽鳥昆蟲也。此願力之不可思議也。尚能以他人之願。攝彼蟲鳥。脫異類而入人道。豈自願不能自度耶。佛以四十八願。自致成佛。而我所發之願。正合佛攝生之願。此則直以發願。便可往生。而況佛有不思議大慈大悲。如瑩珂。酒肉無擇之人。後閱往生傳。每讀一傳。為一首肯。遂斷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現身慰之曰。汝陽壽尚有十年。當好念佛。吾十年後來接汝。珂曰。娑婆濁惡。易失正念。願早生淨土。承事諸聖。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後來接汝。三日後果得往生。又懷玉禪師。精修淨業。一日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執銀臺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進。志在金臺。今胡不然。銀臺遂隱。玉彌加精進。二十一日後。復見佛菩薩遍滿虛空。前持銀臺者易金臺而至。玉遂泊然而逝。劉遺民。依東林。結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見佛現身。劉念曰。安得如來手摩我頭乎。佛即手摩其頭。復念曰。安得如來衣覆我體乎。佛即以衣覆其體。嗚呼。佛之於眾生。無所不至。真可謂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臺即易金臺。欲手摩頭即摩頭。欲衣覆體即覆體。佛既慈悲一切眾生。豈獨不慈悲我乎。佛既滿一切眾生之願。豈獨不滿我之願乎。大慈悲心。無有揀擇。安有此理。是以真能發願。則信在其中。信願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願行三種資糧。唯一願字盡之矣。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倘置佛名而別修三乘聖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鈞之弩。為鼷鼠而發機。況造六凡生死之業乎。倘置淨業而別取權乘小果。亦是虛度光陰。亦是以如意寶珠。而貿一衣一食。況取人天有漏之果乎。如是珍重。如是愛惜。則心專而佛易感。行勤而業易精。果得真生淨土。親見彌陀。時承開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證法界。延一念為長劫。促長劫為一念。念劫圓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愛惜之報乎。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練。不免撞墻磕壁。墮坑落塹矣。唯淨土一門則不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但發願持名。即得往生。此乃佛心佛眼。親知親見之境界。非彼三乘賢聖。所能知見也。但當深信佛言。依此而發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為知見。不必另求悟門也。餘門修道。必悟後依法修習。攝心成定。因定發慧。因慧斷惑。所發之慧有勝劣。所斷之惑有淺深。然後方可論其退與不退。唯此淨土門中。唯以信願之心。專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身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轉。又餘門修道。先須懺其現業。若現業不懺。即能障道。則進修無路矣。修淨業者。乃帶業往生。不須懺業。以至心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又餘門修道。須斷煩惱。若見思煩惱分毫未盡。則分段生死不盡。不能出離同居國土。唯修淨業。乃橫出三界。不斷煩惱。從此同居。生彼同居。一生彼土。則生死根株便永斷矣。既生彼土。則常常見佛。時時聞法。衣食居處。出於自然。水鳥樹林。皆悉說法。同居土中。橫見上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圓證三種不退。一生便補佛位。然則淨土一門。最初省求悟門。末後不待發慧。不須懺業。不斷煩惱。至極省要。至極徑捷。及其證入。至極廣大。至極究竟。學者當細心玩味而詳擇之。毋以一時貢高。失此殊勝最大利益也。
一窮人遙望。見錢一串。就而取之。乃蛇也。遂瞠立於其傍。復一人至。得錢一串攜去。夫錢非蛇也。而蛇現者。唯業所感。唯心所現也。錢上之蛇。固是業感心現。而蛇上之錢。獨非業感心現乎。錢上之蛇。一人之別業妄見也。蛇上之錢。多人之同分妄見也。一人之妄見。其妄易知。多人之妄見。其妄難知。以易知例難知。難知亦易知矣。然則蛇固蛇也。錢亦蛇也。推此而往。內而根身。外而境界。由一方而至十方。以及四大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皆此錢上之蛇也。但唯心之蛇既現。便能螫人。唯心之錢既現。便得享用。非謂唯心。便無外境。且娑婆之穢苦。安養之淨樂。皆唯心現。唯心之穢苦既現。則遭大逼迫。唯心之淨樂既現。則得大受用。既穢苦淨樂皆唯心現。何不捨唯心之穢苦。以取唯心之淨樂。而乃久經長劫。甘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
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墻。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正修淨業時。倘達磨大師。忽現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汝但捨置念佛。吾即以此禪授汝。但當向祖師作禮。謂我先已受釋迦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祖師雖有深妙禪道。吾則不敢自違本誓也。縱或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曰。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耳。今更有殊勝法門。超于彼者。汝當且置念佛。吾即為說勝法。亦秪可向佛稽首陳曰。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如來雖有勝法。吾則不敢自違本願也。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謂深矣。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其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果得染緣已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亦不可得。果得淨業已熟。則臨終時。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專心待佛。後佛現。乃曰佛來也。遂合掌而逝。夫臨欲命終。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謂千古修淨業者之標榜矣。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夢之又夢。輾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覺之又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同。所以夢者未嘗同也。可概論乎。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以持名念佛。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所繫菩薩。可知少分。自餘一切聖賢。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況下劣凡夫乎。然十一善法。以信居初。信心之前。更無善法。五十五位。以信為始。信位之前。別無聖位。故菩薩造起信論。祖師作信心銘。以信心一法。為入道要門也。昔王仲回問於楊無為曰。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王欣然而去。未久。楊夢仲回致謝。謂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楊後見仲回之子。問及仲回去時光景。及去之時節。正楊得夢之日。噫。信之時義大矣哉。
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發稱性四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無量長劫。修習大行。至於因圓果滿。自致成佛。法藏轉名彌陀。世界轉名極樂。彌陀之所以為彌陀者。深證其唯心自性也。然此彌陀極樂。非自性彌陀。唯心極樂乎。但此心性。乃生佛平等共有。不偏屬佛。亦不偏屬眾生。若以心屬彌陀。則眾生乃彌陀心中之眾生。若以心屬眾生。則彌陀乃眾生心中之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但佛悟此心。如醒時人。眾生迷此心。如夢中人。離醒時人。無別夢中之人。豈離夢中之人。別有醒時之人耶。但夢中之人。當不自認為真。亦不離夢中之人。別求醒時之人。唯應常憶醒時之人。憶之又憶。則將見大夢漸醒。而夢眼大開。即夢中能憶之人。便是所憶醒時之人。而醒時之人。非夢中人也。夢中人眾多。醒時人惟一。十方諸佛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此乃即一即多。常同常別。法爾自妙之法也。念佛之意。大略如此。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二語。上句說事。下句說理。事是即理之事。謂生即不生。非直以生為生也。理是即事之理。謂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為不去也。兩句作一句看。則事理圓融。所謂合之則雙美也。若兩句作兩句看。則事理分張。所謂離之則兩傷也。若不合此兩句作一句。便當演此兩句作四句。謂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去則實不去。不去而去。雖為四句。義亦無增。合為一句。義亦無減。總一事理圓融耳。與其執去則實不去之理。不如執生則決定生之事為得。何也。以執事昧理。猶不虛入品之功。若執理廢事。便不免落空之誚。以事有偕理之功。理無獨立之能故也。以有生為生。則墮常見。以不去為不去。則墮斷見。斷常雖同一邪見。而斷見之過患深重。故不若執事之為得。然總不如圓會二句為佳耳。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阿祈達王臨終。為趕蠅人以拂拂面。一念嗔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云。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既舉。則言外之心不作佛。心不是佛。心作九界。心是九界。心不作九界。心不是九界。等義俱彰矣。噫。果明此理。而猶不念佛者。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不唯是觀經一經綱宗法要。實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大法綱宗。不唯釋迦一佛法藏綱宗。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藏綱宗。此宗既透。何宗不透。此法既明。何法不明。所謂學雖不多。可齊上賢也。
真法無性。染淨從緣。一真既舉體成十界。則十界全體即一真。是故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吾人現前一念能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無名。以名召德。名外無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不二。生佛宛然。本離四句。本絕百非。本遍一切。本含一切。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蓮宗行者。當從者裏信入。
殺生一事。過患至為深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生可殺乎。造重業。縱殺心。結深怨。感苦果。皆由一殺所致。是以殺心漸猛。殺業漸深。漸以殺人。以及殺其六親。甚而積為刀兵大劫。可悲也矣。蓋皆由不知戒殺之所致。茍知戒殺。牲且不忍殺。況殺人乎。況殺六親乎。牲不忍殺。刀兵大劫。何所從來。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知人之父兄不可殺。亦戒殺之漸。但不知殺父兄者。由於不戒殺始也。
人之所以不戒殺者。由於不達因果之理。因果者。感應也。我以惡心感之。人亦以惡心應。我以善心感之。人亦以善心應。人但知感應見於現生。而不知感應通於三世也。人但知感應見於人道。而不知感應通於六道也。果知感應通於三世六道。六道中皆多生之父兄。殺可不戒乎。縱知感應通於六道。亦不知感應通於世出世間也。以無我心感。則聲聞緣覺之果應之。以菩提心六度萬行感。則菩薩法界果應之。以平等大慈。同體大悲感。則佛法界果應之。噫。感應之道。可盡言哉。
須知一句阿彌陀佛。以唯心為宗。此惟心之義。須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現量。比量。聖言量也。謂親證其理也。如羅什大師。七歲隨母入佛寺。見佛缽。喜而頂戴之。俄而念曰。我年甚幼。佛缽甚重。何能頂戴。是念纔動。忽失聲置缽。遂悟萬法唯心。高麗元曉法師。來此土參學。夜宿塚間。渴甚。明月之下。見清水一汪。以手掬而飲之。殊覺香美。至次日清晨。乃見其水為墓中控出。遂惡心大吐。乃悟萬法唯心。便回本國著述。此皆現量親證也。比量者。借眾相而觀於義。比喻而知也。諸喻之中。夢喻最切。如夢中所見山川人物。萬別千差。皆不離我能夢之心。離夢心外。別無一法可得。即此可以比喻。而知現前一切萬法。但唯心現也。聖言量者。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千經萬論。皆如是說。已約現等三量。楷定唯心。更約事理二門。辨明具造。謂由有理具。方有事造。理若不具。事何所造。所以理具。但具事造。離事造外。無別所具。由有事造方顯理具。事若不造。爭知理具。所以事造。祇造理具。離理具外。別無所造。只此一念心中。本具十界萬法。即此一念隨緣。能造十界萬法。理具。如金中本具可成瓶盤釵釧之理。事造。如隨工匠爐鎚之緣。造成瓶盤釵釧之器。又理具。如麵中本具可成種種食物之理。事造。如水火人工之緣。造成種種食品也。已辨事理。復約名體同異。揀定真妄。佛法中有名同而體異者。有名異而體同者。名同體異。如心之一名。有肉團心。有緣慮心。有集起心。有堅實心。肉團心。同外匹大。無所知識。緣慮心。通於八識。以八種識皆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則是妄。集起心。唯約第八。以能集諸法種子。能起諸法現行故。此則真妄和合。堅實心者。即堅固真實之性。乃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今言唯心者。乃堅實純真之心也。名異體同者。如諸經中所說真如。佛性。實相。法界等。種種極則之名。皆此堅實純真心也。已揀真妄。還約本有現前。折衷指點。以諸經皆言無始本有真心。夫既曰本有。即今豈無。而今現有。即本有也。若無無始。則無現前。若離現前。豈有無始。是故不必高尊本有。遠推無始。但現前一念心之自性。即本有真心也。以現前一念。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離此現前一念之外。豈別有真心自性哉。古德云。威音那畔。不離今世門頭。眾生現行無明。即是諸佛不動智體。其庶幾乎。由上四義。以顯唯心。故一以唯心為宗也。又一句阿彌陀佛。以唯佛為宗。以一切萬法。既唯心現。全體唯心。心無彼此。心無分際。於十界萬法。若依若正。假名實法。隨拈一法。皆即心之全體。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橫遍。如心豎窮。以唯心義成。唯色唯聲唯香唯味唯觸唯法。乃至唯微塵。唯芥子。一切唯義俱成。一切唯義俱成方成真唯心義。若一切唯義不成。但有唯心之虛名。而無唯心之實義。以一切唯義俱成。故曰法無定相。遇緣即宗。唯微塵。唯芥子。尚可為宗。八萬相好莊嚴之果地彌陀。反不可以為宗耶。故以唯佛為宗。又以絕待圓融為宗。於十界萬法。隨拈一法。無非即心全體。具心大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離於四句。絕於百非。獨體全真。更無有外。彌滿清淨。中不容他。一法既爾。萬法皆然。各約諸法當體。絕待無外。是為絕待。又以十界萬法。各各互遍。各各互含。一一交羅。一一該徹。彼彼無障無礙。各各無壞無雜。如當臺古鏡。影現重重。如帝網千珠。迴環交攝。此約諸法迭互相望。是為圓融。今合絕待圓融為一宗。正絕待時即圓融。正圓融時便絕待。非離絕待別有圓融。絕待。絕待其圓融。非離圓融別有絕待。圓融。圓融其絕待。絕待圓融。各皆不可思議。今共合為一宗。則不思議中不思議也。又超情離見為宗。以但約諸法絕待。離過絕非。已超一切眾生情妄執著。三乘聖賢所見差別。若約諸法圓融。圓該四句。融會百非。尤非凡情聖見之所能及。故總立超情離見為宗。初以唯心為宗。次以唯佛為宗。三以絕待圓融為宗。末以超情離見為宗。總此四重宗旨。方是一句彌陀正宗宗旨。豈易言哉。
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華嚴全經。雖有五周四分之殊。以因果二字。該盡無餘。四十一位因心。無一心而不趨向果覺。四十一位所修種種法行。豈非皆念佛法行也。而末後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全經一大結穴。不其然乎。又華嚴者。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佛果。此萬行非念佛行耶。華嚴。具婆須密女。無厭足王。盛熱婆羅門等無量門。然皆顯示毗盧境界。此無量門。非即念佛門耶。法華一經。從始至終。無非開示悟入佛知佛見。此非始終唯一念佛法門耶。楞嚴最初顯示藏性。明成佛之真因也。其次揀選圓通。示成佛之妙行也。後歷六十聖位。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證佛地之極果也。背此則成七趣沉淪。向此則明五魔擾亂。末後云。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若能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末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地獄所受苦因。為安樂國。此則徹始徹終。唯一念佛法門也。總佛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半滿權實偏圓頓漸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得非總一大念佛法門耶。至如禪宗。達磨大師西來。但當曰。直指人心見性便了。而云成佛者。非宗門亦念佛門耶。故合二派五宗千七百則公案。不過指點當人本源心性。顯示本有清淨法身。法身橫遍豎窮。無所不遍。而參禪人。要須時時現前。頭頭相應。此何在而非念佛法門哉。至如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一棒打殺。與狗子喫等語。皆顯示法身向上勝妙方便。是真念佛也。往往無知之輩。謂宗門中人。不宜念佛。此不唯不知念佛。豈真知宗哉。不唯宗教兩門如是。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縱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於念佛法門之外。以彼去來動靜。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花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三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唯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心不亂。唯淨心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眾生所以輪迴者。六道也。餘趣眾生。為驚瞋苦樂所障。無暇向道。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但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人身豈易得乎。人道眾生。從生至壯。以及老死。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非世間塵勞生死業緣耳。佛法豈易聞乎。得人身已難。況得男子身。六根具足尤難。聞佛法已難。況聞彌陀名號。淨土法門尤難。何幸而得難得之人身。何幸而聞難聞之佛法。聞之而猶不肯信。不深為可惜也哉。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而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以勇猛力行。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三不退。決定一生補佛。既得生淨土矣。曠大劫來生死業根。則從此永斷。既一生補佛矣。至極尊貴無上妙覺。則便得圓成。此一念真信所關係者。豈淺淺哉。茍非障道緣薄。生死業輕。久種善根。宿因深厚者。何以能爾。然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但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善根。雖聞種種緊要開示。都無一言所入。雖遭種種逆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是為真業力深重。真善根輕尟。則亦莫可如何也矣。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已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佛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念念憶念於我。念念攝化於我。我於同體心性之中。雖遭眾苦。不知仰求於佛。不知憶念於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業。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業。何所不造。三途八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慚。思之可怖。設今更不念佛。依舊埋頭造種種業。依舊從頭受種種苦。可不愧乎。可不懼乎。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已造之業。無可如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既今豈無。祇欠悟證耳。求悟心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已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大勢至菩薩云。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大士親證實到境界。吐心吐膽相告語也。我今念佛。必得見佛。一得見佛。便脫眾苦。即開悟有期。果得開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慚愧矣。佛尚可不念乎。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性元空。一切善法。性本自具。但以久隨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元空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隨悟淨之緣者。求其直捷痛快。至頓至圓者。無如持名念佛之一行矣。以能念之心。本是全真成妄。全妄即真。所念之佛。亦本全德立名。全名即德。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能所兩忘。心佛一如。於念念中。圓伏圓斷五住煩惱。圓轉圓滅三雜染障。圓破五陰。圓超五濁。圓淨四土。圓念三身。圓修萬行。圓証本真。而圓成無上妙覺也。一念如是。念念皆然。但能念念相續。其伏斷修證。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矣。以是全佛之心。念全心之佛。實有自心果佛全分威德神力。冥熏加被耳。一句佛號。不雜異緣。十念功成。頓超多劫。於此不信。真同木石。捨此別修。非狂即痴。復何言哉。復何言哉。
問。諸方皆有淨土。何專讚西方。求願往生耶。答。此非人師意也。乃金口誠言。分明指示故。大乘顯密諸經。同指歸故。令初心人專注一境。三昧易成故。四十八願為緣。緣強故。十念為因。因勝故。佛與眾生。偏有緣故。此土眾生。無論僧俗男女老幼善惡之人。當其處極順逆苦樂境緣之時。多必由中而發。衝口而出。念佛一聲。然不念佛則已。凡念佛必念阿彌陀佛。此誰之然。蓋眾生久蒙佛化。久受佛恩。與佛緣深故也。且此彌陀一經。羅什最初譯成。東林遠祖。即與一百二十三人。結社念佛。其一百二十三人。以次漸化。臨終皆留瑞應。雖鸚鵡。八八兒念佛。化時皆有瑞相。此非眾生與佛緣深。謂之何哉。又無量壽經云。當來經道滅盡。我以願力。特留此經。更住百年。廣度含識。夫不留他經。而獨留此經者。豈非以此法門。下手易而攝機普。入道穩而獲益速耶。以是而知。其時愈後。此法愈當機矣。
世間眾生。當處急難痛苦之時。嗥叫父母。呼天喚地。不知父母人天王等。不能救我生死。盡我輪迴。以其同在生死輪迴故耳。三乘聖人。雖出生死。無大悲心。無益於我。諸菩薩等。雖有大慈悲心。以其心證各有分限。未能普利眾生。滿一切願。十方諸佛。雖皆證窮法界。然我感之不易。縱感極而見。不過暫時離苦。終非究竟。唯阿彌陀佛。但得一見。即頓脫生死。永斷苦根矣。唯此一句阿彌陀佛。是所當盡心竭力者。予曾有偈云。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然而念佛不難。難於堅久。果能堅持一念。如生鐵鑄成。渾剛打就。如一人與萬人敵。千聖遮攔不住。萬牛挽不回頭。如是久之。必能感通相應。若其未能如此用心。便謂佛言無驗。佛心難感者。夫豈可哉。但得一念感通。便頓出生死。直登不退。穩成佛果。豈易事也哉。
知小而不知大。見近而不見遠者。此眾生之常分也。如阿彌陀佛。於諸眾生。有大恩德。眾生不知也。佛於無量劫前。對世自在王佛。普為惡世界苦眾生。發四十八種大願。依願久經長劫。修菩薩行。捨金轉輪王位。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千萬億。此但萬行中內外財布施一行也。如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圓修萬行。力極功純。嚴成淨土。自致成佛。分身無量。接引眾生。方便攝化。令生彼國。然則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若以眾多觀之。佛則普為一切眾生也。若以一人觀之。佛則專為我一人也。稱性大願。為我發也。長劫大行。為我修也。四土為我嚴淨也。三身為我圓滿也。以致頭頭現身接引。處處顯示瑞應。總皆為我也。我造業時。佛則警覺我。我受苦時。佛則拔濟我。我皈命時。佛則攝受我。我修行時。佛則加被我。佛之所以種種為我者。不過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欲我永脫眾苦。廣受法樂也。欲我輾轉化度一切眾生。直至一生補佛而後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雖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聞開示。安知此意。不讀佛經。安曉此理。今而後。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盡報歸誠。拼命念佛而已。復何言哉。一切眾生。為利鈍十使所使。久經長劫。流轉生死。受大苦惱。不能出離。可悲也。十使者何。即身。邊。邪。見。戒。此五為利使。以發動輕便。故貪。瞋。癡。慢。疑。此五為鈍使。由利使所生。對利說鈍故。此之十使。眾生或多或少。各有偏重。若帶之修道。但唯增長邪見煩惱。決無相應分。如欲斷之實難。以此十使。於四諦下歷三界九地。有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但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若見思二惑。毫髮未盡。分段生死。不能出離。此所謂豎出三界也。甚難甚難。然此十使。總名眾生知見。古德謂眾生知見。須以佛知見治之。佛知見者。即現前離念靈知也。然此靈知。不能孓然自立。必隨緣起。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緣起。離十界外。無別緣起故。欲隨佛界緣起。無如以信願心。持佛名號。但信貴深。願貴切。持名貴專。果以深切專勤之心。信願持名。即是以佛知見而為知見。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見。治眾生知見也。熾然十使心中。但置一信願持名之心。即轉生界緣起。為佛界緣起。此於修道門中。乃點鐵成金極妙之法耳。只須赤體擔當。久久勿替。管取金臺可以坐待。寶蓮不日來迎。是為從此同居。生彼同居。橫出三界。較之豎出者。不亦省力也哉。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度。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但得一歷耳根。便為有緣。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應。信心果真。願不期發而自發。只將此信願二法。常存在心。如忠臣之奉明君密旨。孝子之受慈父嚴命。憶念不忘。作為第一件要事。不論所處境界。靜鬧閒忙。多念少念。總皆為往生正因。只恐把作近似間耳。【或作只恐介在勤怠間耳】吾人曠大劫來。久在輪迴。豈永不發出離之心。修向道之行耶。皆廢於因循。敗於怠惰。所以常在生死。受大苦惱。今聞持名簡要法門。若仍因循故轍。安於覆敗。可謂第一等無血性漢子矣。
所謂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之謂。謂牢持於心而不暫忘也。稍或一念間斷。則非執持也。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也。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焉。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如蠟人向火。薄處先穿。但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一心不亂乃淨業之歸宿。淨土之大門。若未入此門。終非穩妥。學者可不勉哉。
修習一切法門。貴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萬法唯心。不知心唯萬法。但知心外無佛。不知佛外無心。但知無量為一。不知一為無量。但知轉山河大地歸自己。不知轉自己歸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萬法。豈真知萬法唯心哉。既不知佛外無心。豈真知心外無佛哉。所謂一個圓球。劈作兩半。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則真唯心義不成。果透真唯心義。則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則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體大用。橫遍豎窮。獨體全真。包羅無外。所念既爾。能念亦然。是謂以實相心。念實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絕待。念念圓融。以絕待故。全超一切法門。無與等者。以圓融故。全收一切法門。無出其外者。此之謂法無定相。遇緣即宗。繁興大用。舉必全真。一句阿彌陀佛。須恁麼信。恁麼念。方是不思議中不思議也。
生佛不二。平等共有者。唯此現前離念靈知耳。諸佛以隨悟淨因緣。悟之又悟。淨之又淨。悟淨之極。故其靈知橫遍豎窮。廣大無外也。眾生以隨迷染因緣。迷之又迷。故其靈知局然促然。介爾微劣也。然即此介爾靈知。與諸佛廣大靈知。覿體不二。毫髮無差。使其得隨悟淨之緣。業盡情空。則此介爾之知。當下轉為廣大無外之靈知矣。如一星之火。能燒萬頃荒田。然此現前一念靈知。若約所知之境。固有廣狹勝劣之不同。若約能知之知。則全體無異。如同一火也。燒檀則香。燒糞則臭。所燒雖殊。能燒之火無二。又如同一水也。清濁不同。同一鏡也。昏明有異。清濁雖殊。濕性不二。昏明雖異。光體是同。水同一濕也。濁者可使澄之而清。鏡同一光也。昏者可使磨之而明。光昏者為帶垢耳。垢非光。光者鏡之本體也。水濁者為雜塵耳。塵非濕。濕者水之本性也。此一念靈知。如水之濕。如鏡之光。如火之燒。舉體無異者也。唯其舉體無異。故於修道方便門中。便有多門。有但仰慕諸聖者。有但尊重己靈者。有外慕諸聖內重己靈者。有不慕諸聖不重己靈者。若但仰慕諸聖者。如本分念佛之人。以知諸聖皆已先證我之己靈。語默動靜。皆堪垂範。我曹若不仰慕諸聖。則進修無路矣。故或專持名號。或觀想音容。三業虔誠。六時敬禮。傾心皈命。盡報遵承。及乎時至緣熟。感應道交。心地大開。靈光獨露。乃知我之己靈。原與諸聖平等無異。亦不可不自尊重也。又但尊重己靈者。如宗門參禪者。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唯欲十二時中。四威儀內。獨露當人面目。受用本地風光。離心性外。毫無取著。所謂任他千聖現。我有天真佛也。及乎造詣功深。悟證已極。乃知一切諸聖。皆久已先證我之己靈者。尤不可不仰慕也。又外慕諸聖內重己靈者。夫欲尊重己靈。必須仰慕諸聖。唯其仰慕諸聖。正是尊重己靈。又仰慕諸聖。必須尊重己靈。若不尊重己靈。豈能仰慕諸聖。此則內外交修。心佛等重。既無偏執。進道彌速。至於力極功純。全體相應。乃知諸聖。但不過先證我之己靈而已。無庸仰慕。而我之己靈者。亦不過平等齊於諸聖而已。何勞尊重。又不慕諸聖。不重己靈者。此謂寸絲不挂。心佛兩忘。徹底撒開。迴無依倚。外遺世界。內脫身心。一念不生。萬緣坐斷。至於久久功熟。圓滿證入。本靈獨露。諸聖頓齊。雖不仰慕諸聖。乃善仰慕。雖不尊重己靈。卻真尊重。此之四路。學者自諒根性。各隨好樂。但當一門深入。久之必皆有相應。切不可妄生執著。輕發議論。出奴入主。是一非餘。不唯背妙道而成障礙。將恐謗大法而招愆尤也矣。
楞伽經云。諸聖所知。轉相教授。妄想無性。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起信論云。若有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智故。華嚴合論云。頓悟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此佛經祖語。菩薩知識造論。皆就現前一念指點。顯妄性本空也。夫妄本空而真本有。非佛而何。但眾生久隨污染之緣。未能頓復其本空耳。須以清淨緣起。漸而轉之。以吾即佛之因心。念吾即心之果佛。因果從來交徹。心佛法爾一如。而吾即心之果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本自不可思議。且吾即佛之因心。深信切願。專懇持名。亦復不可思議。能於念念中。齊澄眾染。圓顯本空頓契靈源。直趣果海。然則清淨之緣。無過此者。但於念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但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門。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者也。及乎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
念佛當生四種心。云何為四。一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二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三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亦不能有成。長久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無不成。如此成者。皆是上品。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雜著—
般若淨土兩門大義
般若。乃即緣起而明性空。雖性空而不壞緣起。淨土。乃即性空而明緣起。雖緣起而不礙性空。此則空有兩門。互不相礙也。不特於此。正以緣起故性空。若非緣起。說誰性空。此則緣起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緣起。若非性空。何從緣起。此則性空為緣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兩門不但不相礙。且復迭互相成矣。即古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緣起性空。既在同時。任運便有雙泯雙存之面目。雙泯雙存。同時無礙。即是向上圓融不思議第一義諦。圓融第一義諦。即是當人本源心性之異名。是知佛說種種般若門。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佛說種種淨土門。亦無非顯示此本源心性。從本源心性。流出種種般若淨土法門。而種種般若淨土法門。皆悉指歸本源心性。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昔有人問雲棲大師云。參禪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師答云。若然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噫。旨哉言乎。夫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本非兩物。用融通作麼。然則般若淨土兩門。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無可分。亦且合無可合。分合尚著不得。況可更論其相成相礙也哉。
西有解
西有者。謂西方的的是有。但含事理空有等種種義相耳。若謂定方實有。不可移易。此凡情執著之常有也。若謂一切境界。循業發現。即其現處。當體全空。此則非有而有。有即非有。真空妙有二諦交徹之有也。若互奪雙亡。二諦俱泯。則非空非有之有也。若相成兩立。二諦俱存。則即空即有之有也。若正雙泯時。便雙存。正雙存時。便雙泯。雙泯雙存同時無礙之有也。又此有緣起性空。不墮有句。性空緣起。不墮空句。二義只成一法。不墮亦有亦空句。一法宛具二義。不墮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超之有也。又此有性空緣起。該得有句。緣起性空。該得空句。二諦雙存。該得亦有亦空句。二諦俱泯。該得非有非空句。此則四句全該之有也。又唯全超故全該。設有一句不超。亦不能全該四句。唯全該故全超。設有一句不該。亦不能全超四句也。此則圓教有門之有也。又西方依正莊嚴。皆一切眾生性所本具。特借彌陀大願為增上緣因。一顯發耳。曾何片法之新得哉。此則西有者。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又有句固是有句。有句亦是空句。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一句即四句也。一句既即四句。四句亦即一句。有句固是有句。空句亦是有句。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全一即四。全四即一。一四圓融。不可思議。又此有空等四句。執之則成四種邪見。通之則為四方便門。執成邪見網。永墮外道種族。通為方便門。便入聖賢階位。故曰。般若如大火聚。觸著便燒。此謂四邊不容執著也。又曰。般若如清涼池。隨方可入。此謂四門皆堪入道也。然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所謂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天地懸隔也。
相相離相,心心印心略解
原夫境逐念生。念泯則相相離相。妄依真起。達真則心心印心。惟其離也有相皆歸實相。即斯印矣。無心不屬真心。是以滯相迷真。頭頭障礙。背塵合覺。法法圓通。心相大端。略申管見。精微詳釋。以俟多聞。
華嚴經節略要旨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毗盧遮那如來。於菩提道場。初成正覺。七處九會。一音頓演。稱性法門也。按西域記。此經有三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塵論。下本猶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集結之後。收入龍宮。以上中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龍樹大士。但於龍宮記出此本。流布人間。而經來此土。有晉唐兩譯。佛陀波陀羅所譯。六十卷。三十四品。唐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三十九品。即今經也。然文雖未備。義已周圓。神而會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後。共有七處九會。古德判為五周四分。曲盡精詳。今古同遵焉。第一會說毗盧遮那如來依正因果法門。經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舉果勸樂生信分。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聖位中修證之圓因妙果。非善惡因果之謂也。後皆倣此。】其次六會。以次說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覺法門。共四十一卷。三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差別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會。說離世間法門。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託法進修成行分。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會。有本有末。初如來現相放光。具答諸菩薩心念所請果海中事三十問。令其現證。為本會。後文殊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令六千比丘頓證十信滿心。指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為末會。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中證入因果周也。以前三十八品。雖廣談法界因果。但令生信開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證入。茍無此證。前之信解行俱為虛設。故以證終焉。詳夫全經之大旨。統惟一真法界焉。蓋圓該萬有。唯是一心。?體全真。融通交攝。是為諸佛極證之果海。亦即眾生本有之心源也。然法界勢含四重。【謂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也。】重重無盡。因果緣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覺也。】位位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於圓融。差別非離平等。平等其差別。初則舉法界而全成因果。萬德萬行昭然。後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塵廓爾。雖四重六位有殊。隱顯開合無定。而原始要終。究不離乎一真法界。故曰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是以一心萬法。舒卷自由。三際十方。縱橫無礙。十世古今互現。無邊剎境交羅。猶帝網之千珠。光含眾影。類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標華藏。具見染淨之融通。而佛號毗盧。直示應真之不二。五周四分之金文。瀾翻於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燦於義天。可謂教啟無上圓宗。法窮甚深理窟者矣。故得若聞若見。圓文殊智鑒於自心。或誦或持。啟普賢行門於遍界。人人入金剛之藏。塵塵樹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辦。則我即善財。但使法界願周。而誰非淨滿。經云。此經不入一切餘眾生手。論云。誰囑最上大心凡夫。斯言豈無謂哉。故知排斥久修開士。聾瞽上德聲聞。是皆所以融權執。引大心之深意也。然則食金剛之少許。固已植乎聖因。剖大經於微塵。終有待夫智者。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千重樓閣。指聲彈而頓開。非貝頁之所能詮。豈管窺可得而測。謬承叱命。愧乏精思。勉述大端。聊備采覽云爾。
如欲詳明者。藏中有清涼觀國師疏鈔。棗柏李長者合論。其疏盡精微。沖深包博。而論得大體。痛快直截。二者參而觀之。則華嚴大旨。無餘蘊矣。
楞嚴二決定義
初義蓋示根中之湛性為真因。真因得而後果證可期。二義蓋指根中之結相為惑本。惑本明而後斷修有要。湛性者。六根之性也。不變之真也。結相者。六根之相也。隨緣之妄也。斯則唯一六根。特相妄性真之別耳。惟其相妄。故須解之令盡。惟其性真。故可依而為因。然真既不變則妄即本空。而妄既緣起。則真必全隱。約妄緣起而真全隱。修德固不可缺。且真不變而妄元空。性德尤所當明。性德固資修德而顯。修德全依性德而成。合二門之義而觀之。則真妄交融。性修雙妙之旨。無餘蘊矣。然則推此而往。根身世界。物物頭頭。真也妄也。圓陀陀。活潑潑。渾無定相。云為動作。心心念念。性也修也。淨灑灑。赤裸裸。了無定執。夫如是則何惑不斷。何果不成。而實亦無斷無不修。無成無不成。特對迷心倒見者強分別耳。
楞嚴頓歇漸修說
前云汝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勞肯?修證。似令一念頓歇也。此云菩提涅盤。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多聞。祇益戲論。似令歷劫漸修也。阿難之根。不劣於滿慈。而滿慈之位。差勝於阿難。何其修證難易之相懸若是耶。此蓋世尊據念劫圓融之理。頓漸不二之宗。顯妄空以奪法執。斥徒聞而策真修。即所謂看孔著?。應病與藥也。試論之。一念歇狂。頓也。不了則流為長劫。歷劫勤修。漸也。究亦不離于一念。此念劫頓漸。似相懸而實不離也。況乃念性元空。時節無體。迷時似有隔異。悟後本自圓融。一念本不殊長劫。而長劫原祇是一念。復何念劫頓漸之可疑哉。向使滿慈不索妄因而執實有。阿難不溺多聞而廢進修。則世尊頓歇漸修之說。亦不容拈出矣。
楞嚴經知見無見說
楞嚴經知見無見一語。至為要妙。總攝一切諸要妙句。以其即是見猶離見也。華屋之門也。狂心頓歇也。不取無非幻也。聞復翳根除也。歸無所得也。滅妄名真也。全修在性也。覓心了不可得也。心空及第歸也。子轉身而就父也。臣退位以朝君也。父子投機也。君臣道合也。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緣起無生也。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剎那而登正覺也。體得無心道也。休也。諸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也。一超直入如來地。回頭慚愧好兒孫也。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也。撒手到家何所似。更無一物獻尊堂也。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也。即此見聞非見聞。無餘聲色可呈君也。根既不立。塵無所緣。根塵兩亡。靈光獨耀也。類此句義。不能盡舉。唯此四句。攝盡無餘。所謂緊要處佛法無多子也。果能一念相應。是為真轉全經。古德如慈明圓。權大道。棲賢舜。廣道者等諸人。於大見道後。皆作此工夫。謂之無心體道。以其是還鄉要路。歸真秘訣也。
金剛經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說
金剛經圓明五眼。洞徹三心一段。乃解上文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之義。謂眾生所以為眾生者。為有妄心故也。三心既不可得。眾生豈復可得。眾生不可得。誰為能發之人。三心不可得。何為所發之心。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又妄心不可得。則全妄即真。眾生不可得。則全生即佛。果見到全妄即真。全生即佛。是為不發而發。稱性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此發心。何更有法可得。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一乘決疑論說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此古德大慈悲心淚出痛腸語也。良以我釋迦如來。為眾生故。修證此法。無央數劫。行諸一切難行法行。捨所愛之國城妻子。頭目腦髓。不知其幾萬千億。至於道成。仍以平等大悲。順悉檀義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無明長夜之寶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諸子以依違之見。肆口詆呵。障正法門。瞎將來眼。疑誤眾生。殊非小小。謂其無罪。寧有是處。玆以一乘之理。剖決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蕩迷雲而淨盡。耀佛日以重光。誠為法門一大金湯矣。當是時也。諸子天眼法執。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隨喜。正使未忘未通。定當頓獲勝益。故知此論之作。非特有益於法門。實則有益於諸子。不唯有益於諸子。且深有益於天下後世之學者。請即流通。以廣法施。
禮佛說
趙州古佛。城東老姥。戒慎乎其所不聞。恐懼乎其所不睹。固是眼同千日。耳如幽谷。卻不解道無固必。又何妨因我禮汝。今將垂範後昆。卻乃調翻前古。雖似截鶴續鳧。然亦不無小補。忽有個傍不甘的。搖手道何苦何苦。彼既一十。汝乃二五。某應之曰。一棚傀儡大家舞。
紅螺普同塔說
沙門者。學死者也。夫四大如幻。五蘊性空。生本不生。死本不死。是之謂不生不死。達此者之謂無生。契此者之謂涅槃。是謂參學事畢。所作已辦。生。幻也。死。幻也。涅槃亦幻也。以幻塔而藏幻骨。是謂收因結果。了幻中之幻。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恰與理合。著此骨堆。不唯無我。即骨堆亦空。了此則證四聖。昧此則墮六凡。是知生佛十界。均不外此骨堆耳。本色道人。觸此骨堆。定能於百骸未散時著眼。四重淨土。何土也。九品蓮臺。何臺也。生此土。登斯臺。受大法樂。得大自在。而於得生本起宿因之地。能無一念及乎。
嘉慶丁卯秋重九日
個菴老人生塔說
諸緣無性。生從何來。大地絕塵。塔將安寄。無生之生。色身法身不隔。非塔而塔。七尺八尺何妨。直饒如斯會取。要與老人相見。猶似蘆溝橋上望潼關。尚大遠在。況夫必待頑石高豎。幻蹟詳陳。縛見聞於影響。塗眉目於虛空。認假相假名為實法。執一事一行而論人。竊知老人之頭。將不屑於橫點矣。或曰。子作是說。理固善矣。然則建塔植樹。非老人之意歟。得毋過尊而失其實。余曰。不然。獨不聞古有修無縫塔。栽無影樹者乎。借巧樣於鄰菴。垂嘉訓於末學。實一時之偶合。亦千載之佳話也。或人笑曰。無縫塔。何塔也。無影樹。何樹也。乃以此塔此樹而擬之。何迂謬之甚也。噫。是不唯不識無縫塔。無影樹。即此塔此樹。亦何嘗識。正所謂執相徇名者也。試一於此澄心斂念。審諦觀之。所謂無縫塔無影樹者。其果離此塔樹為有別耶。抑亦即此塔樹而便是乎。如是諦觀久之。必大有以發明。至彼此即離之凝滯。廓然而盡。自親見老人首肯是說於言象之表矣。或人退。遂以是說質諸老人。老人笑而不答。命勒之塔末。
闡教禪師塔銘
師諱通理。字達天。家直隸新河。族趙氏。父名士公。嘗閱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寶。師生??之年。投本邑妙音鐸師?染。從祖顯如珍公受學。年十一。侍顯至檀越家。值眾僧誦法華經。師隨誦之。若宿習然。舉眾稱異。謂再來人也。至年十九。禮岫雲德彰律師稟具足戒。遂依座下學律。未幾辭去。遍遊講席。謁衍法元香巖來等諸老宿。皆以大器期之。雍正三年乙巳。居妙峰石草精舍。撰法華新疏。至方便品初。疑情頓發。執筆經旬。一詞難措。偶讀經至如是相處。恍然大悟。回觀諸經。向所疑滯者皆洞然矣。歲庚戍。出世遺光。一住二十餘年。道風大振。乾隆辛未。受檀那請。開法於嘉興寺。居無何。復領香界之命。甲申。修三山菴為休老所。遂有終焉之志。丙戍夏。皇六子質王力挽復出主拈花寺。師受濟北密印於古梅成禪師傳賢宗教觀於永祥煥法主。城市山林。歷遷四剎。皆以苦心實行為住持。著述講演為佛事。乘戒俱急為策進。福慧圓修為自宗。兼復善開喻而接納不倦。故四方學者。奔赴恐後。爰以道聲日著。上達宸聰。於辛卯冬仲。賜紫色伽黎以?異之。壬辰。開清字譯館翻大藏諸經。師統三宗。通曉經旨。沙門日於館所講證大義。庚子冬。復蒙?旨。封闡教禪師。時年八十矣。辛丑。盡出衣缽之資。修華嚴永安塔。次年夏。示微疾。至六月十三日集眾告別。泊然而逝。師生於康熙辛巳。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三。門弟子奉全身塔於永安塔前。師貌溫和。氣剛果。質體豐厚。慧解過人。持身尚儉約。不憚勞苦。所至輒有興建。處順逆之際。操行無少變。有古尊宿風。住遺光嘉興日。敗壁頹垣。殊不介意。日與學者坐瓦礫堆中。激揚法華楞嚴等要旨。行道垂六十年。戒傳十四期。說法三十餘會。居常除齋粥蒞眾外。便焚香註經。執筆輒竟日。若忘人間世。臨示寂。猶命弟子取圓覺新疏稿讀之。師危坐靜聽。恐錄者或有訛脫也。其生平著述。珍重可知矣。晚年嘗語人曰。老僧無別長處。特六十餘年未離佛法耳。蓋誠諦語也。有法華等六疏行世。嗣法弟子若干人。多唱教一方者。拈花懷公。師之高弟也。乙巳春。具行狀以塔上之銘見囑。余惟法華經藏深固幽遠。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而況末法宏經此土尤難。自非靈山得記之人。無敢發是願者。今也不讀成誦。一悟大通。盡形壽以闡揚。廣流通而著述。於戲。師其地湧眾中之一耶。抑為如來所使之人乎。不然。亦必白毫光中。以無量喻。為眾講法。修菩薩行而求佛道者也。故焚香叉手。敬為銘曰。
道本無迷。人自不悟。佛降西乾。教流東士。
文字性離。體即般若。非證罔通。知音蓋寡。
一會靈山。儼然未散。與麼現前。豈拘禪觀。
指點鏡燈。卷舒華藏。廣大門風。何慚向上。
師其適生。千年之後。跡踵天台。家世賢首。
披忍辱衣。坐法空座。秉願宏經。垂老不墮。
名剎四遷。殊恩兩被。燄續輝聯。雲凝花墬。
塔影高標。真身不滅。萬象森羅。熾然常說。
重建中天寺十方常住碑記
原夫插莖草以建梵剎。坐微塵而轉法輪。事是恁麼事。人須恁麼人。余於同學友人銷塵法師見之矣。法師幼脫白於武清邑東北孝力觀音寺。具戒後。依增壽慧岸道翁法主習性相宗。遂蒙印可。未幾歸受業事師。理院務有年。以道義聞。孝力村東八里許有寺名中天。門近通衢。頹廢日久。唯基址尚存。法師過而有感。願為興復。遂捐資倡募。鳩公集材。親董厥事。歷十餘年方始落成。曰佛殿。曰懺壇。曰僧堂。曰丈室。以及客寮雲廚十方旦過。凡叢林所宜有者咸備焉。復置地若干頃。用充香火。為壇那無盡福德藏。工既竣。丐余文記其事。且曰。將請一名德法師主之。宣演教乘。接待雲水。如法熏修。隨緣津濟。使吾佛大法流通。與邦人結出世緣。作永永傳賢之所。而剃度無與焉。噫。大哉行願。不?與日月爭光矣。維法師數年苦行。一片血心。不惜勞瘁。不私眷屬。唯汲汲然以上續慧命。下廣福田為務。且復功成不居。卑以自牧。尊賢重法。宏護唯誠。此豈南閻浮提後五百歲可多得之事耶。夫佛性之在眾生。如水之在地。鑿而汲之以廣利濟。要待其人。經不云乎。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生。是故說一乘。又曰。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以是故知中天此舉。乃普與一切見聞隨喜者。深植菩提種子。頓了大事因緣也。今而後凡居斯位者。當必以法師之心為心。以法師之行為行。庶幾元風不墬。慈化日隆。其益塵寰而垂來劫。有不可得而限量者。抑又須知如上所示招提種種莊嚴。種種利益。咸於法師偶然感發一念心中。圓滿成就。初無欠少。雖後數年種種措辦。特不過完此最初一念而已。離此念外。別更何有。萬法唯心。於茲益信。一念既爾。念念皆然。一草一塵。莫不如是。夫如是。謂建梵剎竟可謂無梵剎可建亦可。謂轉法輪竟可。謂無法輪可轉亦可。法性如是。非強為也。然法性平等。非有自他。既法師偶有所感。能順法性入解脫門。建無可建之梵剎。轉無可轉之法輪。當必有感法師之感者。相繼而起。感復致感。感之不已。將見莖草遍插於處處。法輪大轉於塵塵。此實余所深望。而亦法師之至願也矣。為之記。
壽萬壽蓮筏和尚序
和尚。余同門也。家世姑蘇。姓王氏。童年?染。依寶華山文海律師具戒。雲水三十年。參南北知識四十餘人。末上入先師萬壽粹老人室。乃印心焉。甲午冬。出世西山普覺寺。未幾。復遷萬壽。所至雖以宗門住持。而時或兼傳戒法。數年以來。期經四建。而壇下稟受者輒千餘指。今秋重九。大戒將圓。適值和尚六旬初度之辰。其嗣法得戒諸弟子。欲順世緣。用酬法乳。炷香作禮請余為文以祝。因而曉之曰。壽者之相。乃我執之異名。如來於圓覺般若等經。揭而斥之。其無可取也明矣。然經有云具壽。或云無量壽者。何耶。蓋具壽以戒言。重臘非重齒也。無量壽以心言。依性不依形也。以戒為壽。持之即具。以心為壽。悟則無量。若是。則孰不可以具壽。而孰不可以無量壽乎。況因戒名僧。僧而無戒果僧乎。約心論悟。悟不了心非悟也。且夫戒也者。所以續慧命也。戒不持則戒命無以存。心也者。所以體法身也。心不悟則法身無以顯。法身顯。我身諸佛身。同一身也。慧命存。我命眾生命。無二命也。保是身。延是命。是謂壽得其正。以之自壽壽世。則亦無不壽矣。是故應知和尚之開壇授戒。囑累傳心。是先以是壽壽諸子。諸子當妙悟自心。精持佛戒。亦還以是壽壽和尚。庶幾和尚授得其授。而諸子受不徒受也。抑又須知和尚推此壽而壽諸子。即所以壽眾生。亦所以自壽也。諸子能以此壽而自壽。正所以壽和尚。亦所以壽諸佛也。其為壽也。不亦大乎。其為祝也。不亦至乎。若夫一介之軀。六十之年。特空塵海漚。電光石火耳。焉用祝。諸子聞而歡喜踴躍。遂焚香散花。持是以為壽。
淨土津梁跋
乙巳仲秋。衍法志公和尚。會刻淨土經論文集成。囑跋數語。余因歷觀三經。明因舉果。大開淨土之門。三論。顯理破迷。的示唯心之要。龍舒文。導初機而精詳曲盡。指歸集。采眾善於事理圓通。或問數紙。搜決禪者孤陋之疑。法語一章。力振行人因循之弊。雲棲願文。自註戒殺放生等篇。莫非往生急務。助行要門。至若蓮花世界詩。雖文出遊戲。而理實圓常。況寫境傳神。引心入觀。攝化門中為不可少。善哉念佛一門。得此諸說。無機不被。無路不通。統萬流而歸淨土。誠為一大津梁矣。爰為題名曰淨土津梁。然而津梁雖設。履踐在人。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所貴賈勇先登。占寶蓮之上品。玄關直踏。獲法忍於無生。佛記早承。願輪速轉。遍剎網而縱橫應化。盡劫波以輾轉津梁。則苦海勞生。由是而蒙利濟者。可復量哉。如其逐世波而忘返。趨顯道以苟安。或則玩津梁而不進。守津梁以自足。不驚汨沒?竮之苦。卒致問橋戀筏之譏。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義也矣。或曰。和尚秉單傳之宗。以祖道自任。當依本分直截示人。夫唯心淨土。當處現成。自性彌陀。?體不隔。乃為是津梁之說。以起人心外有法。去來取捨之見乎。噫。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本分直截耶。去來取捨耶。於此緇素分明。許汝會唯心自性。如或未然。莫寐語好。
跋德全禪人血書蓮經
無我而靈者。佛知見也。有我而昧者。眾生知見也。生佛知見無殊。特一妄我間之耳。夫大迷之本存乎我。而我之最愛者莫過身。茍眾生之身見不亡。我執不破。則生死輪迴。?能自已。德禪人密發九品淨願。書成七軸蓮經。以無情之霜刀。刺難出之身血。十指瀝乾。一心不動。偉矣哉。真無邊苦海中頓空我見。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噫。禪人初發是念。蓮華種植時也。日漸刺書。蓮花增長時也。七卷功圓。蓮花光香具足時也。如是則禪人之淨因已成矣。但當莫忘本願繫心念佛。直待此方報謝。彼土花開。即見佛聞法。因圓果滿時也。雖然。即今試問禪人。方金刀裂肉。血筆縱橫時。其知疼痛而成點畫者。靈耶昧耶。我耶非我耶。佛知見耶。眾生知見耶。於此了然。則佛國非遙。寶蓮正放。或猶未也。請分明記取。以質諸彌陀老子。
跋明初禪人血書蓮經
金刀未舉。斑管未拈。盡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蓮華經。於斯見徹。謂靈山一會未散可也。謂靈山一會本不曾會亦可也。向當時喝散可也。於今日再會亦可也。大用現前不存軌則。如王寶劍。殺活臨時。如是刺血。如是書經。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可以暢本師出世之懷。可以來古佛泥洹之塔。直令十二類生。迎刃而命根頓斷。無邊法藏。點筆而文彩全彰。莫不滴滴歸源。言言得髓。奚止刺無能刺。書無所書。舖好花於錦上。指明月於天邊也哉。明禪人年齒尚少。向道唯誠。刺血書經。皈心樂土。果能聞是說而不生驚怖。是為解第一義。上品生因。如其未然。直須十二時中。四威儀內。以書經之念。念念忘緣。刺血之心。心心憶佛。管取金臺可以坐待。妙諦不日親聞。否則必見我為能書。經為所書。彼是刺血時。彼是書經處。以生滅心。取實相法。轉不輕行。為我慢幢。不特全迷妙法。遠背佛心。且深負此一點百劫千生不易發起之勇猛淨信。為可惜矣。禪人其勉之。
跋禪人勇建血書楞嚴經莊嚴淨土
首楞嚴者。稱性大定之名也。以如來藏心而為體性。以耳根圓通而為入門。以窮極聖位而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稱性之行。還復證入藏性全體。一經大旨。義盡於斯。故文殊於是請結經名。此後復明昧此難免七趣沉淪。修此須防五魔擾亂者。但反襯正宗。以補足其間要務耳。經中兼明淨土。其處有四。第一大勢至法王子。親稟念佛法門於超日月光佛。其所陳念法。至為切要。而大士修因契果。自利利他。唯以念佛。皆悉具足。第二乾慧地中云。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夫乾慧地。雖圓伏五住。見思尚猶未斷。何以便不續生。蓋超同居穢土。生同居淨土矣。智者大師是其明證。第三情想昇沈中云。純想即飛。便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清淨國土。隨願往生。前乾慧地。猶屬聖位。此則博地凡夫。純想之心。便往生有分。此蓋我釋迦如來大慈悲心。熾然輪迴之中。特地拈出此橫出三界之要道耳。古今未入聖位之人。臨終往生者。是其證也。第四流通分中。若有一人身具重罪。將招極惡。一念宏法。變其所受地獄苦因。為安樂國。重罪尚然。況輕罪乎。況無罪乎。無福尚然。況有福乎。況多福乎。一念尚然。況多念乎。況終年終身乎。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古今宏法諸師。現相往生者。皆其證也。夫念佛法門。專逗十方之機。三根齊被。耳根圓通。專逗此方之機。惟利上根。且示阿難以就路還家。故文殊大士曲為揀選。非謂耳根獨勝。念佛便劣也。讀經者不可不知。禪人血書此經。流通大法。實為希有難能之行。其於往生。當必有分焉。
書蓮經普門品後
題標妙法。何法也。品號普門。何門也。說者謂一光東照。十界圓彰。隨類現身。應念脫苦。未為非是。特其末耳。直須未舉以前。向世尊開口不得處。大士迴避不及時。親見法法此法。門門此門。正與麼時。不與麼會。始具看經眼。否則入海算砂。執指為月。不唯埋沒己靈。見惜明眼。將恐普門漸閉。而妙法終隱矣。默超居士有見於此。得是經而裝?之。囑綴數語。普為見聞隨喜者。震塗毒鼓。食少金剛。其意豈淺淺哉。
二有室跋
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金口誠言。分明指示。而世之昧者。猶謬執唯心。橫生異議。可悲也。因特書此以名余室。用警省焉。余以二有名室。或者淺之。?。是尚不知即空之有。有而非有。況復雙泯雙存。超四句。該四句。圓教有門之有。與夫性具本有之有耶。其謂之淺也宜矣。無庸辯。
覆香嚴居士書
月內廿九日得尊扎。備悉一切。欣慰無量。讀扎內有念佛期過三七。尚未見相好云云。觀此用心之切。立行之猛。此百日內。當必有大不思議之成就。但此時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存之則增燥動。而翻為障礙矣。此係修行門中微細心病。不可不知。直須深信諦了。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現前。即一念相應。念念現前。即念念相應。但使此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離此念外。別求效驗。便是間斷。便不親切。便入歧路矣。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謂也。鄙見如此。不識居士於意云何。至如長水之問。瑯琊之答。鍼鋒直截明白。不可更為蛇足。果能於此正眼洞開。?破瑯琊。捉敗長水。楞嚴大旨。思過半矣。然雖如此。正好擲向他方世界。且自一心念佛。若曰開少解路。則不勞拈出矣。柴紫錄。久聞其名。第未親見其書。未可懸斷。寺中近日。唯嘉園居士兼旬或一至。此外無別客?。不慧逐日與諸衲子揮塵談經。罷即焚香晏坐。或讎校華嚴。或檢閱津梁。別亦無事。楞嚴已講竟六卷。約於後七月間。可圓全部。因思半載之內。兩終此經。亦閻浮提人生一大快事也。然唯循行數墨而已。絕無一字之新得。并書以博一笑。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書
仰惟居士。深入淨宗。廣陳法施。自他並利。解行俱圓。可謂現居士身。修菩薩行。不違本願。不忘佛囑者矣。向得三經新論。妄為評題。不見罪責。已出分外。茲復寄示種種新刻。囑令論定。益覺?顏。山野維教乘大旨。麤知向方。而幼失問學。語不成文。故兩處住持二十餘年。檀護之門。未投隻字。今感居士。虛懷遠問。為法之誠。遂頓忘固陋。罄己所知。直詞以告。其當否去取。惟高明以自裁焉。念佛決疑兩論。皆發前人所未發。一以見慧解之超卓。一以彰衛道之真切。並沒量大人。出格作用。可續入藏。永永流通。序跋皆精當。間有可商之處。簽辯於後。
與瑞一李居士書
屢有書來。曾未覆答。師資心契。諒不我疑。聞在南中竭力辦公。盡心護法。修持不輟。勸導惟殷。此則自行化他。二利並舉。世法佛法。一道齊行。或雁信時通。或口碑傳誦。每一聞見。且慰且欣。因思道無不在。豈分朝野。而修證之際。實有易難。的論修道。出家尚不易。況在家耶。居家已難。況居官耶。故知即塵勞為佛事。化熱惱作清涼。茍非忍證無生。位登不退。深入如來之室。權現宰官之身者。恐終不免塵緣漸染。而道念日微也。今賢契信向此道未久。便能於衝繁官署。猛切乃爾。非宿善根力。謂之何哉。雖然。猶須痛念三界無安。肉身苦惱。生死路險。人命無常。幸聞佛法。幸生信心。幻境幻緣。隻眼?破。佛心佛行。赤體擔當。淨業得修且修。宦場可下便下。無少生留戀。無虛棄光陰。務期事辦一生。花開上品。庶幾不負自己多生熏習之善願。我佛長劫護念之慈恩。而成一世出世間之勇猛丈夫焉。
尺香齋白詞
死生事大。來日無多。道業未成。實深慚懼。尊客相看。午後炷香。非敢輕疏。幸垂鑑恕。
款待白詞
米不蓄一粒。菜不蓄一莖。一任往來者喫得飽膨脝。吾斯未能。實有深愧。某自住此剎。十餘年來。片板自擔。門庭日冷。向唯法道難通。今併食輪有礙。因集兩序相與而謀。衲子缽盂。從來無底。諸天華雨。那得常飛。若乃拖布袋以逢人放憨。固為可恥。便即鳴楗椎而開門散眾。尤不自安。反覆籌度。別無長策。亦唯此事稍可變通。既蒸沙難以療饑。而畫餅豈堪供客。此後凡大衲尊官。檀那法侶。或偶然經過隨喜。或專為光顧降臨。到來原不因齋。接待但應盡禮。只者點敬心不減。勝滿?香飯別炊。務在一眾同遵。便從今日約定。斷不以來人或豐或儉。總請隨大眾同苦同甘。實欲省緣。非敢慢客。伏希鑒恕。莫怪空疏。
衣單疏
衲僧三百六十骨節。在在撐天?地。道人八萬四千毛竅。一一徹古通今。且不資三事斜披。六銖高挂。又豈藉金針暗度。玉線橫抽。蓋為法身久昧。情執彌堅。未徹一真之極致。難空四大於現前。寒暑迭遷。不無逼惱。龍象雲集。宜肅觀瞻。是以裸四體於長年。墮邪宗之謬計。著三衣於後夜。定吾教之常儀。令範既垂。昔賢共相依稟。芳規未墬。末學敢不遵承。奈何天際唯高。剪春雲而莫及。寒威特甚。編秋草以難堪。故雖靜掩禪關。直欲蒲團坐破。而乃孤堅鐵脊。翻憐布衲披殘。緬維一雙鞋留。既解個中著眼。七斤衫破。寧無格外知音。欲使禪和子赤體擔當。要憑大居士毫端點出。將看雲水別增氣象。人天共仰威儀冷暖自知。誰肯道一絲未挂。果因不昧。君定獲多福何疑。
資福寺講前提綱 【庚申五月十一日】
禪提向上綱宗。教闡離言大義。向上綱宗。固是教外別傳。離言大義。亦即教內真傳。教內教外。別傳真傳。名雖似異。實本無殊。悟別傳之謂宗通。得真傳之謂說通。二通俱備。三軌無違然後得座披衣。橫身為物。如王寶劍。殺活臨時。設自宗不通。安能說法。而無言啟迷。何名達者。但宗貴用到。教須說到。畢竟用又用個什麼。說又說個什麼。用說俱到。則宗教掃土矣。何似我淨業門中。別有方便。祇消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將他三藏十二分教典。一千七百則公案。一串穿來。更無少賸。又管甚說到說不到。用到用不到。但暮暮朝朝。只恁麼念。雖然。此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後生晚進。也不得草草。山僧今將世間常情之所共知一問。問諸大德。隨己所見。各下一語。期與通方上士。共展風規。出格高流。互揚法道。直得紅螺山率群峰而騰歡作舞。珍珠泉湧巨浪而喝采揚聲。也未為分外事。且道如何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須離座。便請速道。【眾無語】師云。諸人既珍重吝詞。山僧只得自代去也。復舉前問。著語云。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但如此下語。足令文字法師。脫胎換骨。卻未免助禪和子儱侗之機。不惜饒舌。再代一轉。復舉前問。著語云。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若與麼下語。足與虛頭禪客。抽釘拔?。亦未免增座主家廉纖之見。欲得十分親切。一等痛快。本山今日初轉法輪。山僧更代一語。有何不可。復舉前問。遂合掌珍重。稱南無阿彌陀佛。復云。山僧恁麼說話。設有個傍觀的呵呵大笑。又且如何解。笑者是我同參。老氏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復有人云。下士聞道。勤而行之。上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適才傍觀之笑。於斯二者。孰同孰異。且笑既同笑。行又同行。上士下士。何自而分。所以道。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毫釐無差。亦天地懸隔。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則固是。毫釐無差。因甚亦天地懸隔。復珍重稱南無阿彌陀佛一聲。顧眾云。有差耶。無差耶。懸隔耶。不懸隔耶。良久云。良馬不知何處去。阿難依舊世尊前。
為闡教禪師入塔
無方大道契環中。悲願高深海嶽同。應跡但隨緣起盡。千江一月去來空。恭惟拈花堂上法伯老和尚。三宗並闡。四剎迭興。古道儼存。大方獨步。八十二年廣陳法施。百千萬劫。恒轉化輪。千花座上。撒絕類之戒珠。微笑堂前。提無文之祖印。疏釋六經。漲起難思法海。宗崇五教。傳來無盡心燈。悟蓮經於早歲。白牛曾吐古黃金。叼聖澤以優隆。丹鳳晚銜雙紫詔。德行巍巍。獨尊乎當世。道香馥馥。四布於遐方。正宜與法門作大主宰。何期息緣事而入寂光。使水雲失最勝依止。人天增無限悽惶。正恁麼時。瓣香初?。盃茗三傾。且作麼生與老人相見。赤日當天釀白汗。熏風入座動微涼。
為均伯老和尚入塔
七十餘年遊戲身。去年今昔總同塵。泥牛耕罷回途處。劫外風光另有春。恭惟白衣堂上均翁法伯老和尚法雷初震。敗納於青塔招提。金錫罷搖。活埋向白衣蘭若。懸宗鏡於機先。不留影像。續心燈於室內。轉見光輝。示慳吝乃等凡情。即塵勞而為佛事。不唯彰水雲之跡幻。要且見貪欲之性空。所以聖財法寶。尋常間一串穿來。習氣識情。末梢頭從空放下。到者裡長安不住。一步密移。藏明月於懷中。橫全身於物外。且正恁麼時。老人收因結果立命安身一句。畢竟如何。萬象環羅無縫塔。紅塵隔斷九仙橋。
慈壽寺熏塔
遍十方是座團?古塔。光放有時。盡大地是個清淨法身。緣感即應。是知時節因緣。全彰佛性慈光妙應。不外當人。事是恁麼事。人須恁麼人。變淨土。集分身。非老釋迦不可。請香飯。借師座。唯大居士為能。道本貫乎古今。法豈間於凡聖。由是瓣香珍重。即一念而過未齊熏。三拜殷勤。遍法界而遠近頓禮。全真全應之佛身。?今塵塵出現。即縫無縫之寶塔。從此刻刻放光。故得誠傾緇素。喜動見聞。共植無上圓因。終成究竟妙果。幸逢斯會。愧乏長才。不唯法無可說。亦復讚莫能及。聊為頌曰。
古塔經年誰禮熏。結緣還待有緣人。試看緇素歡騰處。已放祥光滿剎塵。
得戒和尚塔前供
炷香云。道衍華臺。來春風於葉葉。戒傳心地。建佛事於塵塵。恭惟岫雲堂上第七世得戒本師老和尚。得真解脫。具大慈悲。嚴開遮於毫末。空止作於機先。開示人天正路。廿有餘年。安立定慧初基。眾機萬數。某當初無授受中。既爾師資分定。今日絕獻納處。宜乎感應道交。然則無縫塔前。殷勤展拜。一眾觀瞻。大寂定裡。再四點頭。阿誰證據。雲外九峰橫碧漢。巖前萬樹動秋風。
—讚—
念佛堂釋迦佛像
三藏汪洋。五乘浩渺。惑亂眾生。猶更嫌少。開念佛門。倒也卻好。只有一事。計較宜早。若到他年。廣行此道。娑婆界空。事或難保。香無人焚。地無人掃。當與麼時。不得懊惱。
阿彌陀佛像
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該法報化。絕去來今。當陽獨露。遍界難尋。突兀妙峰。未足為高。淵澄香海。未足為深。腦後一鎚。頂門一鍼。七珍池沼水投水。九品蓮花金博金。
皈命世尊。無量光壽。誓重如山。慈逾於母。為我現身。為我垂手。證我發心。滅我宿垢。醒我愚癡。淨我身口。惠我寶蓮。出我險有。天未足高。地未足厚。我其云何。焚香稽首。
一心皈命。我佛阿彌。大誓大願。大慈大悲。胡為乃爾。直至於斯。身為我現。手為我垂。罪容我懺。名許我持。拔我之苦。覺我之迷。護我以念。接我以時。資我法乳。育我蓮池。親授我記。常為我師。佛其如是。我復何之。萬緣東謝。一意西馳。虛空可壞。此志不移。
金容獲一?。血淚滿雙?。稽首大慈父。願隨歸去來。
讚血畫彌陀佛像
慚愧走他鄉。?竮苦遍嘗。追思腸寸寸。回首淚行行。刀裂不堅指。
血塗無量光。慈恩何以報。珍重一爐香。大悲熏曠劫。滴血現全身。
本自關天性。何曾隔點塵。為憐三界苦。與種九蓮因。
故國歸猶未。瞻依雨淚頻。指端滴血現全身。同體悲深覺更親。不轉慈眸應待我。長舒金臂欲攜人。淨光煥赫空今古。嘉號宣傳遍剎塵。總為天真無間隔。見聞瞻禮盡圓因。
霜刀自刺苦身根。血染彌陀佛一尊。豈是指端無痛覺。不知何以報慈恩。
瀝乾指血畫彌陀。畫得彌陀意若何。暮禮朝參常供養。臨終導我出娑婆。
四八端嚴像逼真。墨花香染血痕新。始知生佛原無間。豈但三身祇此身。
金刀刺破娘生指。赤血塗成法界身。父子天真從此合。一回相見一回親。
筆鋒點滴血花香。影現彌陀老法王。不羨人天求富樂。願垂接引放慈光。
要向珍池結勝因。慈容點染血精神。幾回稽首殷勤白。赤色蓮花最可人。
愧久孤恩恨且哀。真誠畫個血如來。從今母子常相憶。刀斧應教?不開。
聖凡不隔一微塵。底事分明證始親。誰信皮囊腥穢血。頓成妙麗紫金身。
真身指出血淋淋。說法明明在現今。四土九蓮渾不隔。從來無法外唯心。
讚乘吼觀音丈夫相
廿五圓通功獨殿。當陽首中文殊選。神奇將謂有多般。耳朵原來皮兩片。
毛蟲走出補陀崖。楊柳?乾南海浪。一片老婆心不休。堂堂重現大人相。
淨瓶打失知何日。楊柳空持到此方。甘露不曾施一滴。爭教火宅頓清涼。
按?當陽不去來。情知救苦念頭灰。沈沈那管人瞻禮。盡日思量覓善財。
寶蓮四色曾誰問。宏願千重祇自忙。好把身心都放下。晨昏受我一爐香。
讚大士像
宏願等虛空。含靈共景仰。垂慈雖有方。赴感何曾往。大士顧無言。善財欣合掌。始知巧逗機。不在脣皮上。尚未空諸有。何能滿大哀。忍歸安養去。親自補陀來。萬古枝楊柳。群靈個善財。普門原不閉。豈待指彈開。觸著毫端便現身。悲深那怕惹紅塵。肝腸何止十分熱。面目常隨萬類新。淨水遙含空界月。楊枝暗露劫前春。相逢盡解低頭拜。親見慈容有幾人。
圓通面目本分明。不識誰人畫得成。月上千峰看有象。風鳴萬籟聽無聲。普門未必須彈指。大道何嘗禁夜行。試向補陀岩畔問。聖凡曾有幾多爭。
悟圓老宿像
滿地布黃金。未免俗氣。當陽插莖草。猶欠事功。爭似者老師。平地起孤堆。伽藍自建。連囊贈滯貨。檀度圓成。佛法僧三尊等供。施受物一體全空。六七十年。妄想慳貪。總成佛事。百千萬劫。齋田寶殿。常放光明。且畢竟渠是阿誰。京北大牛房村觀音寺裡杜多悟公。呵呵。
輪珠未轉佛心通。田服閒披色本空。道範祇應天眼對。高?豈在畫圖中。
本然安老宿像讚
九重城裡。十字街頭。金錫高卓。實行密修。三十載光陰。渾如一日。百千般境界。不換雙眸。淳樸出自天真。非關造作。瓦礫翻成金碧。豈待營謀。天共白雲曉。水同明月流。資糧老去擬勤積。牢把輪珠念不休。咦。現有菴居標榜在。時人何更學虛頭。
菴隱皇都幾十秋。紅塵堆裡見清修。生平得力無多子。一味尋常老實頭。
實頭念佛最相宜。一句洪名密自持。萬妙千玄都不會。坐看花放寶蓮池。
縱橫四土聲前淨。自在三身象外彰。如是念時非有念。珠輪未轉又何妨。
伽黎色帶煙霞古。珠數香分??清。定久不知誰是佛。長空萬里月孤明。
觸目明宗猶是鈍。入門辨主尚嫌遲。如何?面堂堂處。念佛依然問是誰。
個菴老人像讚
情性是一味冰冷。面皮得恁麼瘢黑。九重城裡。四十載混俗和光。十字街頭。半個菴騎聲蓋色。人天盡力。推挽不前。佛祖致竟。奈何不得。武接寒山之步。六百首唾出便休。心折潛子之風。十二章行如不及。杖龍活欲舞。腦蓋慣與敲開。鞋虎睡方酣。腳跟何處摸?。一毫端上戲分身。從此含靈重被惑。咦。不是我儂親法叔。定教趁入無生國。
鶴林比壽。梵網提綱。菴居無玷。僧史有光。
法空寶耆宿像
半肩雲衲披殘。百八輪珠捏扁。法爾無事相關。不是有心擔板。便經億萬斯年何妨。任他佛魔都來不管。過現未十世。一坐渾忘。法報化三身。個中圓滿。面目如此分明。相逢直須具眼。設有?面不識的。更問道念佛的畢竟是誰。你且燒香禮拜了。再向你道未晚。
—偈頌—
念佛伽陀
教義百偈
一句彌陀。我佛心要。豎徹五時。橫該八教。
一句彌陀。意旨如何。知音常少。木耳偏多。
一句彌陀。大意分明。蛇生弓影。藥出金瓶。
一句彌陀。名異方便。普攝群機。旁通一線。
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一句彌陀。臨終佛現。四辯親宣。六方共讚。
一句彌陀。成佛標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一句彌陀。證三不退。祇此一生。便補佛位。
一句彌陀。滿十大願。豈得普賢。錯教了辦。
一句彌陀。白牛駕勁。其疾如風。行步平正。
一句彌陀。如來藏心。水外無浪。器原是金。
一句彌陀。妙真如性。春在華枝。像含古鏡。
一句彌陀。清淨實相。絕議難思。難名難狀。
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覿體全真。交羅無礙。
一句彌陀。大圓智鏡。身土影含。重重掩映。
一句彌陀。空如來藏。萬法未形。一真絕相。
一句彌陀。圓滿菩提。天無更上。雲不與齊。
一句彌陀。大般涅槃。一輪明月。萬里空寒。
一句彌陀。開般若門。十虛萬法。一口平吞。
一句彌陀。華屋開門。從者裡入。快隨我來。
一句彌陀。入王三昧。似地均擎。如天普蓋。
一句彌陀。得大總持。轉一切物。使十二時。
一句彌陀。性本自空。星皆拱北。水盡朝東。
一句彌陀。法界緣起。淨業正因。菩提種子。
一句彌陀。如鏡照鏡。宛轉互含。重疊交映。
一句彌陀。似空合空。了無痕縫。卻有西東。
一句彌陀。一大藏經。縱橫文彩。絕待幽靈。
一句彌陀。一大藏律。瞥爾淨心。戒波羅蜜。
一句彌陀。一大藏論。當念心開。慧光如噴。
一句彌陀。一藏秘密。發本神通。具大威力。
一句彌陀。渾全大藏。戒定慧光。流出無量。
一句彌陀。繩本是麻。奈何不會。翻疑作蛇。
一句彌陀。罕聞罕睹。影現鏡林。響宣天鼓。
一句彌陀。無可譬喻。古鏡當臺。水銀墮地。
一句彌陀。老婆心苦。運萬斛舟。發千鈞弩。
一句彌陀。明明是有。四辯八音。婆心苦口。
一句彌陀。的的是無。鎔他萬像。入我洪鑪。
一句彌陀。亦無亦有。夢裡山川。鏡中華柳。
一句彌陀。非有非無。捺著便轉。水上壺盧。
一句彌陀。第一義諦。尚超百非。豈落四句。
一句彌陀。妙圓三諦。最清涼池。大猛火聚。
一句彌陀。得大自在。轉變聖凡。融通世界。
一句彌陀。有功者賞。王膳盈前。髻珠在掌。
一句彌陀。里仁為美。居卜來歸。枯樁非鬼。
一句彌陀。非難非易。九品蓮華。一生心力。
一句彌陀。就路還家。可惜痴人。棄金擔麻。
一句彌陀。橫出娑婆。你信不及。吾末如何。
一句彌陀。歸元捷徑。緊要資糧。唯信願行。
一句彌陀。要在信深。蓮芽九品。抽自此心。
一句彌陀。要在願切。寸心欲焚。雙目流血。
一句彌陀。要在行專。單提一念。斬斷萬緣。
一句彌陀。誓成片段。拌此一生。作箇閒漢。
一句彌陀。只恁麼念。百八輪珠。線斷重換。
一句彌陀。不急不緩。心口如一。歷歷而轉。
一句彌陀。愈多愈好。如人學射。久習則巧。
一句彌陀。攝心密持。如人飲水。冷煖自知。
一句彌陀。譬猶掘井。就下近泥。價廉工省。
一句彌陀。類如鑽火。木煖煙生。暫停不可。
一句彌陀。全身頂戴。人命無常。光陰不再。
一句彌陀。如救頭然。盡十分力。期上品蓮。
一句彌陀。妙圓止觀。寂寂惺惺。無雜無間。
一句彌陀。險路砥平。直抵寶所。不住化城。
一句彌陀。如水清珠。紛紜雜念。不斷自無。
一句彌陀。頓入此門。金翅擘海。直取龍吞。
一句彌陀。塵緣自斷。師子遊行。驚散野干。
一句彌陀。驀直念過。一踏到底。香象渡河。
一句彌陀。無相心佛。國土莊嚴。更非他物。
一句彌陀。無為大法。日用單提。劍離寶匣。
一句彌陀。無漏真僧。雪山藥樹。險道明燈。
一句彌陀。滿檀那度。裂破慳囊。掀翻寶聚。
一句彌陀。滿尸羅度。都攝六根。圓淨三聚。
一句彌陀。滿羼提度。二我相空。無生忍悟。
一句彌陀。滿毗梨度。不染纖塵。直踏玄路。
一句彌陀。滿禪那度。現諸威儀。藏甚枯樹。
一句彌陀。滿般若度。境寂心空。雲開月露。
一句彌陀。想寂思專。未離忍土。已坐寶蓮。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唯心之妙。法爾如然。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凡情不信。亦宜其然。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決定不信。真箇可憐。
一句彌陀。一朵寶蓮。直饒不信。已染識田。
一句彌陀。宏通敢惰。入大悲室。坐法空座。
一句彌陀。無盡寶藏。八字打開。普同供養。
一句彌陀。斷諸煩惱。全佛全心。一了百了。
一句彌陀。滅除定業。赫日輕霜。洪爐片雪。
一句彌陀。能空苦報。世界根身。即麤而妙。
一句彌陀。圓轉三障。即惑業苦。成秘密藏。
一句彌陀。解難解冤。慈光共仰。法喜均沾。
一句彌陀。報未報恩。裂纏綿網。入解脫門。
一句彌陀。空諸惡趣。萬德洪名。那容思議。
一句彌陀。機逗人天。參差三輩。掩映九蓮。
一句彌陀。化兼小聖。回狹劣心。向無上乘。
一句彌陀。超然無礙。文殊普賢。大人境界。
一句彌陀。微妙難思。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一句彌陀。列祖奉行。馬鳴造論。龍樹往生。
一句彌陀。因緣時節。異香常聞。蓮社創結。
一句彌陀。利大象龍。永明禪伯。智者教宗。
一句彌陀。感應非輕。少康化佛。善導光明。
一句彌陀。有教無類。雄俊入冥。惟恭滅罪。
一句彌陀。是無上禪。一生事辦。曠劫功圓。
一句彌陀。理非易會。百偈俄成。三尊加被。
宗乘百偈
一句彌陀。五宗公案。八裂七華。不勞判斷。
一句彌陀。指向上路。不可言傳。直須神悟。
一句彌陀。切忌莽鹵。瓜徹蒂甜。瓠連根苦。
一句彌陀。何敢相嘲。合取狗口。打折驢腰。
一句彌陀。現成公案。但辦肯心。必不相賺。
一句彌陀。正好活埋。拗折竹枝。燒卻草鞋。
一句彌陀。死了未燒。佛曾有約。天不須招。
一句彌陀。莫問宗教。未擲藤條。先焚疏鈔。
一句彌陀。計甚易難。三條竹蔑。七箇蒲團。
一句彌陀。拳拳牢執。捏鐵稱錘。出黃金汁。
一句彌陀。親切受持。一牛飲水。五馬不嘶。
一句彌陀。念來便好。不用分疏。顓蒙合道。
一句彌陀。悟機尤妙。念極情忘。寒灰豆爆。
一句彌陀。誰知如此。百丈鼻頭。雲門足指。
一句彌陀。正好轉身。山盡無路。溪回有村。
一句彌陀。踏上頭關。水不是水。山依舊山。
一句彌陀。萬重關透。佛手驢腳。面皮多厚。
一句彌陀。格外宗通。泥牛吼月。木馬嘶風。
一句彌陀。三玄三要。除卻楊修。阿誰知妙。
一句彌陀。天然五位。只為分明。卻難領會。
一句彌陀。全賓全主。師子咬人。鵝王擇乳。
一句彌陀。四重料揀。收放卷舒。頂門有眼。
一句彌陀。四種藏鋒。巖頭去後。誰善斯宗。
一句彌陀。藏身無跡。此意誰知。華亭空憶。
一句彌陀。本分禪宗。橫擔榔栗。直入千峰。
一句彌陀。密轉不已。自己山河。山河自己。
一句彌陀。大有來由。暗中書字。窗裡出牛。
一句彌陀。誰善舉揚。龜毛拂短。兔角杖長。
一句彌陀。六八宏願。冷便穿衣。飢來喫飯。
一句彌陀。是何宗旨。雪峰輥毬。天龍豎指。
一句彌陀。得要明宗。攬草成藥。破壁飛龍。
一句彌陀。全機勘破。勝金剛王。超木上座。
一句彌陀。舊案全翻。喝退臨濟。棒走德山。
一句彌陀。法身向上。如何若何。徒勞讚謗。
一句彌陀。一點靈明。無星稱上。兩頭恰平。
一句彌陀。一箇主翁。若然兩物。用著融通。
一句彌陀。坐鎮寰宇。燒返魂香。擊塗毒鼓。
一句彌陀。切莫顢頇。月圓當戶。日出連山。
一句彌陀。重新指點。拽下禪床。未是正眼。
一句彌陀。成群合夥。覷井覷驢。是渠是我。
一句彌陀。居下待卜。盜入賊家。僧投寺宿。
一句彌陀。父子投機。慈顏咫尺。愧久背違。
一句彌陀。君臣道合。聖德天淵。慚難報答。
一句彌陀。且淺商量。薰風南來。殿閣微涼。
一句彌陀。子細商量。心外無法。東土西方。
一句彌陀。的當商量。店中焚被。庫下賣薑。
一句彌陀。含靈普育。日麗山川。春榮草木。
一句彌陀。九品蓮華。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一句彌陀。九品蓮華。布帛非儉。錦繡非奢。
一句彌陀。九品蓮華。故鄉作客。別國為家。
一句彌陀。九品蓮華。壺盧架上。卻結冬瓜。
一句彌陀。曾聞多嘴。雁過長空。影沈寒水。
一句彌陀。今重告語。生實不生。去決定去。
一句彌陀。念者為誰。曾得了也。猶欠鍼錐。
一句彌陀。撥塵見佛。佛亦是塵。塵是何物。
一句彌陀。於意云何。兩段不同。收歸上科。
一句彌陀。願樂欲聞。草木真香。山水清音。
一句彌陀。惟德是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一句彌陀。別啟玄關。一般雲月。各自谿山。
一句彌陀。是殺人刀。當場拈起。鬼哭神嗥。
一句彌陀。是活人劍。略露鋒鋩。龍騰豹變。
一句彌陀。轟雷掣電。法眼卷簾。三平斷案。
一句彌陀。臨機自由。芭蕉拄杖。黃龍拳頭。
一句彌陀。不用嘵嘵。但歸山去。自有柴燒。
一句彌陀。頗深意致。買石雲饒。移花蝶至。
一句彌陀。說山中話。六月松風。人間無價。
一句彌陀。安樂故土。胡不歸來。鬧市有虎。
一句彌陀。轉身就父。無計承歡。何敢背忤。
一句彌陀。法本常住。綠樹啼鶯。動便飛去。
一句彌陀。不勞融貫。心佛眾生。本來一串。
一句彌陀。佛眼難窮。通身綿密。八面玲瓏。
一句彌陀。()字三點。喚破沙盆。作正法眼。
一句彌陀。千車同軌。王庫寶刀。祖庭真髓。
一句彌陀。坐大寶蓮。彌勒非後。釋迦不前。
一句彌陀。全心相委。似金博金。如水投水。
一句彌陀。百千卷經。水中鹽味。色裡膠青。
一句彌陀。常寂滅相。時至華開。鶯啼柳上。
一句彌陀。是究竟道。下士聞之。呵呵大笑。
一句彌陀。殊非草草。救取丹霞。喚回趙老。
一句彌陀。萬古空平。當人面目。大地眾生。
一句彌陀。明珠走盤。看則有分。道即應難。
一句彌陀。豐儉隨家。香巖錐子。真淨袈裟。
一句彌陀。建大法幢。寰中道契。化外魔降。
一句彌陀。震大法雷。臥龍奮迅。蟄戶洞開。
一句彌陀。吹大法螺。木童撫掌。石女高歌。
一句彌陀。擊大法鼓。日月停輪。山河起舞。
一句彌陀。無邊眾生。同時度竟。豈待更稱。
一句彌陀。無盡煩惱。輥成一團。全身靠倒。
一句彌陀。無量法門。慈氏樓閣。武陵桃源。
一句彌陀。無上佛道。不許夜行。投明須到。
一句彌陀。且不是佛。名本非名。物原無物。
一句彌陀。何止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一句彌陀。心佛雙彰。兩輪互照。一統無疆。
一句彌陀。心佛兩亡。水歸滄海。雲去帝鄉。
一句彌陀。離見超情。水清月現。印壞文成。
一句彌陀。恰有明證。趙州狗子。卻無佛性。
一句彌陀。宗提格外。劫火洞然。者箇也壞。
一句彌陀。道出大方。寂光有相。佛性無常。
一句彌陀。人人知有。從東過西。進前叉手。
一句彌陀。大家委悉。向下文長。付於來日。
一、信生必有死 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 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後世。
三、信輪回路險 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時長 三途一報五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 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淨土 如今娑婆無異。的的是有。
七、信願生即生 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 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 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 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語故。則造後四。不信佛語。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淨業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卷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
甲子七月 訥堂道人書
念佛偈【四言十二首‧五言二首‧七言五十一首】
自性彌陀。彌陀自性。執性廢修。因樂成病。
彌陀自性。自性彌陀。皇風一片。帝網交羅。
佛非性外。性即佛中。如水投水。似空合空。
佛在性中。性豈佛外。本自圓融。云何隔礙。
極樂唯心。心唯極樂。離土論心。翻然大錯。
唯心極樂。極樂唯心。山自高高。水自深深。
未明唯土。豈達唯心。碔砆非玉。()金非金。
欲會唯心。須明唯土。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窮禪宗髓。提教網綱。阿彌果佛。安樂西方。
九品寶蓮。在腳跟底。不念彌陀。孤負自己。
信手瓣香。至心一拜。本分修持。大人境界。
見聞隨喜。信願持名。功圓曠劫。佛補一生。
欲明安樂國。端的是西方。唯土宗非謬。即心理更長。
寂光原有相。佛性卻無常。未委深深旨。何妨問願王。
一聲佛號一聲心。須信心深佛更深。夢眼未開情逐逐。慈光常照夜沈沈。
一聲佛號一聲心。落落圓音聞現今。何事世間癡漢子。猶將黃葉謗黃金。
一聲佛號一聲心。山自高兮水自深。不落宮商閒曲調。鍾期未必是知音。
一聲佛號一聲心。法藏門開深復深。萬論千經都話盡。分明題目祇而今。
一聲佛號一聲心。格外投機句甚深。無限含靈毛卓豎。大家齊著頂門針。
一聲佛號一聲心。葉茂由來根自深。不借東風些子力。優曇香綻古叢林。
一聲佛號一聲心。覺海靈源勿淺深。四十二重因果相。都廬不墮去來今。
一聲佛號一聲心。直下分明豈外尋。鞭影未勞頻舉示。白牛運出古黃金。
一聲佛號一聲心。向上全提入髓深。臨濟德山如未肯。任教棒喝惱叢林。
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雙忘趣轉深。定久不知誰喚醒。滿天霜月照幽林。
娑婆界捨唯心穢。淨土蓮開自性香。不向此宗親見徹。西方端的是何方。
明明大道古今通。天地毫釐辨異同。誰識西方無量壽。原來卻是主人翁。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痴迷一念入娑婆。長劫沉淪可奈何。穢土欲翻成淨界。全機撥轉念彌陀。
自憐身作太平僧。了死脫生卻未曾。但願名標蓮()裡。不須高列上傳燈。
話到無常祇自悲。百年彈指欲何為。惟求慈父垂哀憫。小小蓮花與一枝。
圓發三心心愈切。單提一念念彌堅。盡生不起餘思想。要種西方上品蓮。
學道經今四十年。還鄉出要尚茫然。輪珠百八閒拈起。心佛眾生一串穿。
彌陀自性兩相當。雙照雙遮總不妨。念到圓融無礙處。時聞一陣藕花香。
猛切持名如救頭。娑婆那更可遲留。即今撒手便歸去。已較前賢輸一籌。
一句洪名一寶蓮。聲聲流出自心田。但教念念能相續。不怕彌陀不現前。
已知安養是吾家。歸去休教路更差。不念塵緣唯念佛。珍池高占寶蓮花。
我念彌陀有課程。晨昏十萬句分明。但教盡報常如此。淨業誰論成不成。
個事分明見最真。從來無法及心親。一聲喚著一聲應。端的彌陀非別人。
故鄉一別久經秋。切切歸心不暫留。我念彌陀佛念我。天真父子兩相投。
一阿彌了又阿彌。除卻阿彌總不知。搯到念珠繩索斷。飯香菜熱已多時。
一聲佛號時中憶。九品蓮香靜裡聞。樂國已知原不遠。休教更隔念紛紜。
僧拙但知專淨業。客來幸勿帶紅塵。世間多少奇男子。不識西方路最真。
尋常粥飯個閒僧。律教禪宗百不能。佛號六時常密轉。一心不亂竟何曾。
淨土唯心我獨知。癡人空自泣多歧。故鄉歸去便歸去。金色花開正是時。
唯心淨土幾人知。六字洪名須密持。拶到水窮山盡處。樂邦不隔一絲絲。
波清月現看偏好。地暖花開喻更親。佛號一聲蓮九品。高低分位屬何人。
佛土雖遙千百億。腳跟有路是通津。奈何多少思歸客。都把彌陀作別人。
十念得生佛有願。一心不亂我無疑。寶蓮已信標名字。未委花池第幾枝。
曾與彌陀有宿緣。尋常歷歷現吾前。者回不斬塵情斷。深負珍池大寶蓮。
專志持名興不孤。千回百轉過輪珠。彌陀我但時時念。那管彌陀念我無。
彌陀日念百千轉。不亂一心竟未曾。禪客那堪頻啟請。重開貝葉可憐生。
唯心具造理分明。九品蓮胎念念成。試展金經聽講演。更無一句不相應。
林巒眨眼變青黃。總是無常信息忙。穢土但超輪轉苦。蓮池下品又何妨。
明明四土非他土。的的三身祇此身。身土都來穿一串。一回舉著一回親。
一句彌陀念便獃。恰如死了未曾埋。娑婆已竟多生債。淨土而今歸去來。
一句彌陀念便親。千生萬劫種來因。娑婆不結娘生業。要作蓮池自在人。
割斷塵緣百不思。通身著力念阿彌。娑婆深厭輪迴苦。早向花池占一枝。
十萬彌陀念已週。案前古鼎尚香浮。尚衣不覺沉沉睡。極樂翛然一夢遊。
六字洪名密憶持。工夫冷暖自家知。娑婆不作輪迴夢。穩看花開七寶池。
空澄海湛寂光土。日照天臨法界身。父子相逢重會合。一團和氣滿門春。
要作蓮池自在人。娑婆肯更惹紅塵。心神早送歸安養。此地空餘鏡裡身。
一朵花含一聖胎。名書某甲亦奇哉。從來因果唯心現。底事分明不用猜。
洪名六字水清珠。方寸澄澄百慮無。個裡風光難舉似。長天萬里月輪孤。
彌陀已悟主人翁。極樂同居路正通。諸上善人俱會處。何妨某亦在其中。
已今當願已今生。金口親宣語最明。何事娑婆猶戀戀。自甘極苦尚多情。
示眾偈(六首)
泥牛海底喫金鞭。轉步踏翻碧浪天。誰識皮毛參異類。自甘耕牧了殘緣。
三車門外原無法。五字脅邊不是禪。在處青山饒水草。眠雲臥月自年年。
會取吾家向上宗。移星換斗自從容。老祖曾未來東土。童子何須過別峰。
流出靈源波湛湛。照歸古鏡影重重。相逢不吝閒拈示。百尺樓頭一擊鐘。
坐斷劫前一點空。卻來赤手展家風。何妨傍戶揖賓客。未許當堂見主翁。
與奪靈機格外轉。縱橫活路腳跟通。千門洞啟恣遊戲。赫赫金烏出海東。
寥寥大化絕疏親。一片花含萬古春。少室九年情已露。曹溪一宿話維新。
謾勞慈氏頻彈指。應惜遊人遍問津。椎拂未拈知落處。到頭猶是眼中塵。
生死牢關未透時。腳跟一句好提持。不教覓水逢泥止。那得亡羊逐路歧。
驀地寒灰爆黑豆。灼然大寶獲春池。到頭始信原無事。弓影非蛇祇自疑。
參禪本為了生死。緊要先須識自己。項上頭非鏡裡頭。娘生嘴是虛空嘴。
眼中不著一星沙。耳底常容大海水。擬剔眉毛早隔山。那堪更問張三李。
講圓覺經畢示眾偈(七首)
炎炎長夏苦跏趺。貝葉頻開興不孤。十二章經都話遍。不知真個覺圓無。
皮袋年來病不休。渾無氣力按牛頭。相逢偶與閒拈示。猶憶歌聲下酒樓。
一重雪上一重霜。今歲還同去歲涼。擔板禪和猶不會。更煩人為點茶湯。
相逢不用作麼生。此事頭頭總現成。鶴膝自長鳧脛短。更嫌何處不分明。
智慧為船精進篙。一撐直渡惡波濤。境風順逆猶堪懼。端在梢公舵把牢。
陣雲初歛劍光凝。十里長河夜鎖冰。脫屩圍爐相對坐。大家俱是太平僧。
為惜流光荏苒過。殷勤開演貝多羅。非云擊節明經義。聊與諸人遣睡魔。
覆講大義(八首)
每覆講預日侍者下某某籤。此次磬鳴眾集。始知侍者誤送籤。師遂拈以為題云。
臭口不開趣正長。名言纔墮便亡羊。為憐摘葉尋枝去。大義當頭特舉揚。
事出平常理最玄。磬聲一擊耳門穿。言前有句如何說。大義渾該三百篇。
莫更談玄論有無。盈前海眾嘴盧都。個中大好真消息。不但人空法亦如。
機先一句是如何。清磬聲中漏泄多。說默雙離誰不二。等閒疑殺老維摩。
瓶瀉河流成底事。雨花動地也徒然。大家高挂娘生口。聽取虛空講卻圓。
磬聲三扣報知音。誰道堂前草丈深。法座未登講已竟。到頭一著勝雙林。
現成證據豈矜誇。畢竟空生非作家。座上果無能說者。看渠何處散天花。
懶隨清磬證圓通。一任燈王寶座空。如是來還如是去。堂堂格外展家風。
解制示眾偈
結冬又解冬。鑄印還銷印。暗地撒明珠。當頭截露刃。
禹門驚迅雷。棧道試神駿。毒鼓已頻撾。劫燒無賸燼。
當人莫自欺。個事宜親信。此去到諸方。不須重問訊。
我空偈(四首)
三心澄湛波間月。四大紛紜空裡花。擬向個中尋主宰。程途萬里未云賒。
百骸食盡身猶在。二客相持鬼本無。莫笑含生無倒斷。將刀誰肯自輕屠。
解云體盡冰還在。會取緣生火自空。拶到水窮山盡處。不知誰是主人翁。
水綠山青明歷歷。鴉鳴鵲噪韻囂囂。可憐誤識東君面。王庫何曾有此刀。
資福寺講前示眾偈(十六首)
兩寺皇都偶夢遊。霜華已染鬢絲秋。一聲退鼓歸來晚。雲自高飛水自流。
白木柴床支講臺。紅螺古寺法新開。漫嫌頑石頭難點。且得虛空笑滿腮。
六十韶光瞬息過。業緣猶繫苦娑婆。還鄉一曲難成調。且自逢場唱哩羅。
從來國土本唯心。個話顢頇古到今。不是老僧親道破。森羅萬象盡沉吟。
相逢盡說土唯心。豈識唯心理甚深。擎塵每徵唯土義。一沉吟了一沉吟。
盤走珠兮珠走盤。唯心唯土兩無端。不知死語從來活。算盡河沙祇自瞞。
老病頭陀缺主裁。杖梨扶上講經臺。驢脣馬嘴渾閒事。惹得虛空笑滿腮。
有無生否去耶非。咫尺蓮邦歸未歸。一自毫端輕漏泄。金烏夜半潑天飛。
大小慈尊賺善財。一聲彈指閣門開。直饒入後樓還閉。不合當初自外來。
家居百事總相當。渴飲饑餐樂有常。豈料跨門纔一步。翻然故國盡他鄉。
拈來窮子衣中寶。恰是輪王髻上珠。大施門開饒利濟。從來一物卻原無。
杯銜弓影病難消。幾度逢君舌苦饒。肝膽者回都吐盡。奈何依舊首橫搖。
寶珠出篋將懸處。明鏡當臺未照時。萬別千差無欠少。個中消息幾人知。
一句彌陀法界宗。千門萬戶盡羅籠。只須淨念能相繼。四土三身影現重。
西方淨土本唯心。直透唯心義甚深。親見彌陀曾問訊。珍樓羅列樹陰森。
為愛追隨重法情。山房九夏話無生。重玄極妙如何說。萬里長天孤月明。
開爐示眾偈(二首)
火種親從鷲嶺傳。性空無我寄諸緣。一星撥轉寒灰裡。大地山河俱洞然。
青煙突起死柴頭。舜若多神赤汗流。驚得泥牛吞卻月。森羅萬象笑抬眸。
題誠齋居士照
乙巳秋日誠齋居士自攜其照索題。且曰余習性多瞋。無以自解。願為說法。并施以對治之門。因說偈曰。
一身如影像。萬事等空花。於此試諦觀。瞋習何所有。心本自無瞋。境空瞋何有。心境兩無瞋。合亦不應有。譬如兩空手。合之亦無物。有因尚不生。無因瞋何有。瞋生何處來。瞋滅何處去。正當於瞋時。瞋為在何處。四句本無生。三際不可得。居士何自知。習性多瞋怒。此知所知瞋。為復是即知。為復是非知。知此瞋之知。此知為即瞋。此知為非瞋。瞋若即是知。有知即應瞋。知若即是瞋。知應不知瞋。此瞋若非知。非知便無瞋。此知若非瞋。知瞋即兩心。瞋者為阿誰。阿誰知此瞋。展轉竟不知。不知更是誰。如是諦觀察。久之當自曉。隻眼洞然開。無著慚惶處。昔本為迷迷。今復因瞋了。瞋尚本非瞋。了復何所了。昨日與今朝。自倒還自起。從此徹根源。何瞋復何喜。
個菴老人斗室偈
一斗之室。置法空座。太虛不寬。毫端不窄。有松兩株。有竹幾個。明月夜來。清風曉過。老更何為。佛也不做。衲以遮身。粥以療餓。歲月任遷。蒲團任破。常在其中。經行坐臥。
觀空應真
無道可悟。無心可安。撩天鼻孔。不受人瞞。一領布衲。一個蒲團。盡未來際。作如是觀。
頌楞嚴經(十首)
經題
劈破虛空露一機。未開口處示全題。可憐眼底無珠者。誤認經前廿字題。
頂門突出破沙盆。的的無門是法門。怪殺瞿曇機不密。晴空迸作一條痕。
證信序
法王法要豈輕宣。滿座知音道有傳。話到點頭側耳處。祇園一會尚儼然。
發起序
道力何堪不自量。等慈妄擬墮淫房。定門縱使重重啟。也是閒刓好肉瘡。
四大章
四大毒蛇性本空。等閒拶著便成龍。飛騰可惜無人識。幾度頻埋下土中。
虛空藏章
法身親證等虛空。也是無端枉用工。試把鏡珠都放下。諦觀何法不圓融。
彌勒章
習氣難忘是利名。世間出世幾多爭。看他補佛情猶在。大似唯心定未成。
大勢至章
個中無路與人行。攜手歸來已隔程。若待攝心勤念佛。他年緩緩證無生。
道場加行頌
秘密門開妙總持。須知神用力難思。但教心口一如轉。便是習忘業淨時。
聖凡物我體元同。感應休疑道有窮。天自高寒波自湛。誰推明月落潭中。
開講楞嚴頌
花香鳥語圓通性。水綠山青常住心。一部楞嚴渾漏泄。不須低首更沉吟。
頌金剛般若經
剛道即非又是名。等閒一舉便超情。有求有得全封見。無說無聞總隔程。
如是降伏如是住。若為色相若為聲。分明一段劫前境。八百餘家畫不成。
頌般若心經(十二首)
經題
滾滾洪波無盡頭。孤帆高掛下中流。夜深明月來相照。兩岸蘆花一色秋。
生佛同乘沒底船。漚花影裡去仍還。一篙撐塌東西岸。明月團團下九天。
觀自在菩薩節
從來五蘊性元空。豈借區區一照功。要看勞生開夢眼。金烏夜半潑天紅。
風休雲靜地天空。畫筆詩情寫未工。花落亂隨流水去。夢回閒臥月明中。
色不異空節
真空幻色兩無殊。道得分明在半途。覿面未開宗正眼。徒勞水上按葫蘆。
活潑明珠走玉盤。色空空色辯還難。拈來幾度從容看。兩不成雙一不單。
諸法空相節
萬里晴空湛玉壺。重重法界一塵無。僧繇也皺雙眉斷。此景如何上畫圖。
聖凡無地著名模。擬涉毫端便染汙。直下分明擔荷得。迢迢十萬隔程途。
以無所得節
冒死身經百戰場。歸來真個便封王。雖云高爵尊寰宇。逸格風流輸子房。
月滿江澄湛不流。遊人到此盡停舟。漁翁老大曾經慣。移棹攢眉過別洲。
故說般若節
說了殷勤復自誇。可憐心事已如麻。當時若解牙三打。也勝重鋪錦上花。
勞勞重復論前功。一片婆心未有窮。不得末梢頭句好。穩教千古錯流通。
頌禪人血書蓮經求生淨土
血染蓮經七軸長。一橫一點盡含香。他年海會談因地。十指光流照此方。
頌番僧轉世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晝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頌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古佛口門高挂鎖。鐵牛腳下痛加錐。任他千聖頻呼喚。榔栗橫眉更顧誰。
頌聖人不是無心祇是無心心耳
無心恰是聖人心。聖不無心趣轉深。會取無心端的旨。無心心卻無無心。
頌察秋毫之末不自見其睫
洞燭秋毫不見睫。由來專向境邊涉。而今驀地回光照。始覺從前被眼遮。
心花頌
心華無種如何種。紅紫芬芳另有春。白雪立深香乍冷。蒼顏皺破色初新。
翩翻葉布迦文國。蓓蕾臺承淨滿身。未瞎娘生雙鬼眼。空教覿面隔前塵。
頌雪彌勒
天宮不住下塵埃。已是無端惹禍胎。只個幻身不自了。那般笑口為誰開。
日光定裡如何見。樓閣門前甚處回。似此行藏渾沒據。爭教補闕待當來。
—歌詞—
擬證道歌
永嘉大師證道歌。直截痛快。言約義豐。洵為古今絕唱。辛丑夏六月禪坐之隙。為禪者演說一過。頗有會心處。因躡其每段兩短句。續而歌之。非敢與大師較美。聊自娛耳。
君不見。是甚麼。眨上眉毛早錯過。欲會吾宗端的旨。耳門塞斷聽重歌。證實相。無人法。萬里還家只一霎。通身是口道應難。未動舌根恰恰恰。頓覺了。如來禪。鼻孔依前脣上邊。曠大劫來祇者是。何分東土與西天。無罪福。無損益。空裡何須尋鳥跡。一性圓明萬境閒。三千剎海澄虛碧。誰無念。誰無生。滾滾黃河徹底清。夜半日輪當午照。更嫌何處不分明。放四大。莫把捉。天真不在工雕琢。寒暄動靜總無干。十二時中自卓犖。決定說。表真乘。一言道斷古今憑。龍官天界咸珍重。長夜明明照世燈。摩尼珠。人不識。六宮八國空狼籍。波斯不解自囊藏。幾度逢人頻戲擲。淨五眼。得五力。血戰功高碑可勒。塞北安南一陣收。雕弓永挂狼煙息。常獨行。常獨步。腳跟不踏今時路。寰中物外任逍遙。千聖齊應聽指呼。窮釋子。口稱貧。徹骨窮來有幾人。信手打開無盡藏。磚頭瓦礫盡奇珍。無價珍。用無盡。十方九界隨時賑。等教立地證菩提。無奈當人不自信。從他謗。任他非。我尚非我他是誰。不捨大慈洪誓願。金毛獅子現全威。觀惡言。是功德。賊馬騎將好趕賊。捉得賊來馬也閒。一齊趁入無生國。宗亦通。說亦通。大用縱橫不墮功。教海掀翻言默絕。禪關坐斷悟迷空。獅子吼。無畏說。威音那畔一聲徹。須彌走入藕絲中。無位真人驚吐舌。行亦禪。坐亦禪。全身突出未生前。十虛圓裡無今古。說甚香林四十年。幾回生。幾回死。自倒依前還自起。驀地回光返照時。幾乎笑破娘生嘴。入深山。住蘭若。竹篾三條钁一把。佛法從教爛卻休。人前指甚鹿為馬。覺即了。不施功。萬別千差一照中。剎剎塵塵全體現。更教何處不圓通。但得本。莫愁末。腳跟路活乾坤闊。神通三昧幾何般。一著當陽貴獨脫。江月照。松風吹。跏趺石上夜忘歸。泥牛入海無消息。個裡風光舉似誰。降龍缽。解虎錫。遞代持來作準的。為問泥犁幾度開。須彌山子如何喫。不求真。不斷妄。道人行處難名狀。和衣睡倒月明前。一覺醒來天大亮。心鏡明。鑑無礙。胡來漢現空多態。若教撞著老東平。決定與君重撲碎。豁達空。撥因果。空王殿上披枷鎖。回光一念脫樊籠。迷悟分明機在我。捨妄心。取真理。忙忙馳逐何窮已。直饒生斷兩頭機。也是全身墮死水。損法財。滅功德。賊是親家防不得。冷地一回看破渠。慚惶無限偷心息。大丈夫。秉慧劍。寒光閃灼陵天岸。當頭一擲不留情。魔佛都教成兩段。震法雷。擊法鼓。驚起大蟲咬殺虎。萬象森羅無處尋。木人回首雙睛努。不可毀。不可讚。為君格外通方便。和聲送出太分明。切忌看他手裡扇。取不得。捨不得。八字打開撫隱匿。猶更低頭犯忖量。當來緩緩問彌勒。默時說。說時默。晏坐巖前天帝悅。四十九年一字無。千古萬古分明極。建法幢。立宗旨。大似虛空安兩耳。一自拈花賺飲光。兒孫浪說分皮髓。法東流。入此土。五宗二派昭千古。爭知教外別無傳。一十原來是二五。真不立。妄本空。孤峰絕頂路難通。從來不坐空王殿。那復分身萬象中。心是根。法是塵。根塵無性性元真。若教認著元真處。又是重添古鏡塵。嗟末法。惡時世。吾道陵夷堪泣涕。安得驚群大丈夫。祖燈展轉憑相繼。作在心。殃在身。焦脣拔舌豈無因。泥犁多少酸辛輩。半是閻浮謗法人。栴檀林。無雜樹。枝葉扶疏香四布。鼻孔休教少半邊。風來猶待兩三度。獅子兒。眾隨後。爪牙未露不如狗。有時跳入野狐群。一喝乾坤顛倒走。圓頓教。勿人情。堂堂古路少人行。善財去後樓常閉。龍女來時珠正明。非不非。是不是。個裡淆訛誰共委。生鐵饅頭當面拋。等閒塞斷虛空嘴。種性邪。錯知解。烏焉成馬何足怪。三翻四覆為宣揚。漆桶依然還不快。亦愚癡。亦小騃。是非好惡曾何解。三途六趣互相吞。自賣到頭還自買。獅子吼。無畏說。虛空口啟山河舌。石人拍手笑呵呵。此曲阿誰曾聽徹。不思議。解脫力。個般受用何窮極。重重法界一毫端。隱顯縱橫無不得。法中王。最高勝。腳跟不動常相應。騰騰日用自忘機。信手拈來無少賸。了了見。無一物。綠水洋洋山鬱鬱。借問路人渾不知。殷勤為舉龜毛拂。日可冷。月可熱。古今此道曾無別。丈夫眼裡誰無珠。肯謗山僧謂有說。
示學者
個裡分明一事無。那堪特地起規模。無端翳眼空華現。致使重黏鬼戶符。
腳跟既已涉程途。直捷紆曲迴自殊。萬事無如生死切。單刀直入是良圖。
直入何曾間語默。精誠一念超勤惰。話頭舉處萬機忘。()地普天成一個。
無事甲邊休住腳。將心待悟渾成錯。思量擬議轉無端。一鏃三關須透過。
透過還宜踏向上。身心一拶空無相。驀然豆子爆寒灰。者朵心華燦爛放。
撒卻層層眼底障。打開灼灼光明藏。到斯不必自矜誇。且喫山僧手中棒。
棒頭觸瞎頂門眼。別有風光來歲晚。入海泥牛眠不醒。鼻端一線輕牽轉。
生死長途真個險。相逢不禁因相勉。不於言外解知歸。謂我說禪謗不淺。
挽羯摩阿闍黎岫雲靜觀老和尚
化緣畢矣願輪移。酸淚滴連不自持。已識浮生身是幻。難忘面命語多慈。東寮指點經親授。【予曾執侍東寮從師過報恩經故云】南塔殷勤讖預垂。【圓具後隨師南塔院拔草次師指某顧謂諸戒兄弟曰此子他日出世當先於汝曹今然】圓淨戒珠光照夜。陰森覺樹老椏枝。三宗道合因無我。萬里傾心為有師。法雨頻霑期此際。迷津倦濟欲何之。九峰雲掩千花座。四色蓮開七寶池。丈室徘徊勞想像。樂邦迢遞忍棲遲。殘霞古木風來處。秋水石潭月落時。哀慕未能空象外。林泉巖壑總成悲。
祝闡教禪師八十壽(三首)
性天寥廓。覺海淵澄。高深畢睹。今昔孰曾。維師降靈。殆非偶爾。
乘大願輪。為如來使。冰霜三聚。煙水百城。孤峰絕侶。鵬舉師行。
契古南心。接賢宗武。據曲()床。擊大法鼓。道行四剎。聞達九重。
光輝泉石。奔騰象龍。奮筆註經。扣關擊節。白髮青燈。老而不輟。
慈父孝子。法王忠臣。承先啟後。師乎其人。德斯壽斯。胡為乎祝。
聊爾殷勤。嶽培一鞠。
閻浮地勝超尋常。千佛出興古道場。生緣幸托薄天堂。況當御世遭輪王。
開士應緣來帝鄉。願輪高駕何軒昂。獅搏鵬舉見行藏。顯密權實難測量。
白馬西來歲月長。五乘八藏實汪洋。古今註疏滋分張。歧多遂爾致羊亡。
為憐末學別雌黃。博采群詮定宗綱。措詞析義精且詳。該括五教宗清涼。
時揮塵尾吐詞章。河流四辯韻鏗鏘。獰龍威鳳逐騰翔。零亂天花雨座傍。
金鎞妙手開生盲。高風四播傾遐方。番僧入賀對舉揚。三宗五部語琅琅。
紫衣昔曾惹御香。師號今更叨天光。春秋八十老風霜。榮辱心知師已忘。
片言用祝壽彌昌。維持此道答吾皇。僧史他年照縹緗。拈花萬古轉芬芳。
歲月靈椿秀氣鍾。神資道味貌如松。法華深悟不遷旨。般若巧傳無住宗。
願海正翻波浩浩。心燈早續焰重重。卻慚無物為師壽。倩得須彌第一峰。
為潭柘監院琮公七旬壽
重興千載舊叢林。令德維新道俗欽。一片悲田耕不盡。幾重願海探彌深。
石潭見底常含月。老柘陵空正布陰。鼻孔曾無措大氣。謾勞相向話從心。
為廣善復公法主五旬之慶
雲奔水赴競相依。赫赫聲光動帝畿。頑石真教頭自點。天花時傍座前飛。
荃睇都脫情無滯。境觀重空道入微。濟物應將籌論室。誰云四十九年非。
鐵冶亭長江濯足圖
幻質本來空。寓形良有以。乾坤一葉舟。今古長江水。
船子覆何曾。龐公吸未已。快哉無垢人。濯足靈源裡。
小徑蒔花
繞徑植花叢。殷勤奪化工。源頭汲活水。葉底露春風。
既委真猶幻。何妨色是空。西來無限意。漏洩此園中。
題柏石小照
坐斷千差不染塵。何妨身外更分身。百城南去門庭舊。萬里西來面目新。
柏老已傳佳話遍。石靈應解點頭頻。水雲未委深深意。猶謂師將境示人。
山居(三十首)
謁罷禪筵及講叢。歸來茅屋四山中。黃精紫芋食無盡。活水乾柴用不窮。
雲淨夜寒猿嘯月。林深日暖鳥吟風。遙思海上同參者。此意何能一信通。
一龕寂寂枕孤峰。極目煙巒色轉濃。瀑布真垂千丈壁。懸巖倒長萬年松。
苔封古徑樵歌斷。月照深林塔影重。借問菴中誰是主。銜花百鳥覓無蹤。
山空人靜水淙淙。獨自披衣對夜缸。花氣隔簾侵石榻。鐘聲和月到松窗。
塵塵三昧機先露。擾擾狂心定後降。通曉坐來渾似睡。夢魂幾度落蓮邦。
結茅一住便相宜。心眼空來說向誰。竹榻通宵塵夢斷。蒲團竟日素懷怡。
看梅待月歸來晚。聽瀑臨風睡去遲。此趣未居山不委。居山能得幾人知。
千峰如畫掩柴扉。石徑苔深人跡微。流水影含空界月。落花香襲老僧衣。
此宗本自無迷悟。大道何曾有是非。客到不將拳指示。任教人話鈍禪機。
我儂性癖愛幽居。卜得重巖搆小廬。滿地白雲常近榻。繞門流水自成渠。
清晨和露食林果。入夜挑燈讀佛書。消受幾多閒歲月。雅懷此外復何如。
兩鬢斑花歲月徂。青山入眼漸模糊。坐來定裡眉毛重。老去胸中佛法無。
臨澗自憐禪影瘦。穿雲唯喜杖藤枯。盤桓不厭頻相對。階下支離松幾株。
半間()屋足幽棲。巖岫參差覆戶低。就蔭頻來松樹下。消閒徐步板橋西。
晴峰有色時窺座。皓月無聲夜落溪。對客不談玄字腳。從教千古錯標題。
寄跡空山為學獃。更教何事可干懷。經書高向虛空挂。佛祖深於實際埋。
雲淨月圓當夜戶。雨餘花落覆春階。客來懶共閒饒舌。門額題懸止止齋。
幽巖竟日坐堆堆。口滿醭花衣滿苔。但向眉間懸寶劍。誰於肚裡著寒灰。
咄哉縱火婆休去。久矣銜花鳥不來。莫把野狐涎唾我。此間明鏡不當臺。
南枝梅蕊報先春。造化傳來消息真。燄吐冰河宛有象。氣融雪谷杳無垠。
草鞋跟底山川舊。竹杖頭邊歲月新。萬疊雲峰圖畫裡。何妨老我一閒身。
機先得旨不關文。紙燭纔吹鈔便焚。執謝無庸情繾綣。心空豈礙境紛紜。
看山見見見非見。聽瀑聞聞聞不聞。此意是誰堪共委。好將一榻臥松雲。
山家沒事到黃昏。分付兒童早掩門。自牯自回九曲澗。黃猿不戀六花村。
風鳴萬籟聲初靜。月上千峰影半吞。翻憶()竮途路者。無端辜負草鞋跟。
萬緣脫略海天寬。塵世無交宜隱巒。不有桃花驚客眼。唯餘梅子濺牙酸。
傳燈誰共挑燈話。指月時攜就月看。往事回觀堪一笑。此心十載倩人安。
山外環溪溪外山。紅塵飛不到林間。巖邊朽木甘他朽。嶺上閒雲羨我閒。
撞彩何難斫一指。脫空未慣說三關。葛藤樁子連根拔。壁立門前路絕攀。
期從幽壑了殘緣。面壁誰拘定九年。折柄钁頭堪著力。落床枕子不驚眠。
移花偶惹春風至。汲水常擔夜月還。一領袈裟零亂甚。那來佛法與人傳。
為愛林泉趣頗饒。市塵隔絕路迢遙。千更竹樹居幽僻。一個蒲團坐寂寥。
晝靜窗中山色澹。日高簾外鳥聲嬌。定回滿目皆生意。乘興扶筇過小橋。
鐵犁木耙久曾拋。投老情懷百不膠。饑腹欲填斸紫芋。漏房將補斬黃茅。
溪邊苔厚牛無跡。谷口雲橫鳥覓巢。道者行藏唯自信。世途何用苦相嘲。
藏身自畫地為牢。選得一峰高又高。籬壁深栽玄兔角。衡門重覆白龜毛。
窗開時放煙霞入。夜靜唯聞虎豹號。住後不知誰是我。清風明月兩囂囂。
鶴骨撐撐背欲駝。劇憐歲月密相過。寥寥吾道堪誰寄。咄咄人生奈老何。
閒向溪流徵面目。漫從石壁寫伽陀。年來得個休心訣。一榻翛然伴睡魔。
潦倒無羈野衲家。饑來喫飯渴來茶。磚頭磨鏡人皆笑。心字書門我亦嗟。
放曠不尋新事業。忘機潑撒舊生涯。近時也向巖前坐。沒個天人更散花。
曲徑重林山半央。竹籬低護矮茅堂。一灣流水千溪月。滿塢梅花十里香。
夜戶雪埋禪榻冷。曉鐘夢破地爐霜。他年待到臺山日。好與文殊細較量。
疏拙難堪應世情。餘生贏得寄柴荊。且無活計卷脣钁。儘有家私折腳鐺。
亭畔開池宜浣月。籬邊種菊喜餐英。敢云野況齊安養。差勝人間閒利名。
不坐蒲團不看經。主人更說甚惺惺。眼中曾不著金屑。空裡何須釘鐵釘。
雨濺落花香滿地。風驚懸瀑嚮虛庭。客來問我山中境。一片寒松萬頃青。
萬峰羅拜最高層。斗室中藏個老僧。花發千林春若錦。雲鄰四壁夏如冰。
且無隙地栽瓜豆。那得閒情打葛藤。怪底經年人跡少。陵空鳥過不堪登。
同群鶴鹿老林丘。萬壑千巖儘自由。不向鬚眉驚夢幻。肯將寒暑記春秋。
閒聽好鳥時鳴止。笑看白雲自去留。爛煮黃精()得飽。倚松枕石睡齁齁。
韶光一去杳難尋。鬢染霜花老漸侵。肩上橫將朽木擔。胸頭賸有壁觀心。
當機誰發拈花笑。向日躬穿補衲鍼。遮莫秋風扇四野。滿林黃葉正如金。
若魯如愚百不堪。亂峰深處著茅龕。曾無聲跡勞他覓。那有幽奇到我探。
杖挂苔衣仍靠壁。經穿蠹字未開函。山靈似解寂寥甚。日遣閒雲傍座參。
峰迴()合屋頭尖。塵外風光足四簷。滿徑幽香花浸露。半床虛白月篩簾。
心從歇去禪饒味。機到忘來虎不嫌。林壑久深投老約。何妨華髮鏡中添。
年來無力下巉巖。竟日齋餘口便緘。腰瘦難圍三朿篾。身輕爭挂七斤衫。
灰寒古鼎猶重撥。草滿空階亦懶芟。客到也須高著眼。謾勞相對話諵諵。
紙鳶
放去收來一線牽。等閒出沒太虛邊。無心落影留春水。得意乘風破曉煙。
質幻自應超象外。音希誰解聽聲前。可憐都作兒童戲。幾度空勞下遠天。
和惺齋主人原韻
跏趺百慮未全澄。已是人間無事僧。說法閒將三寸舌。酬機賸有一枝藤。
香花此日來天界。公案他年入祖燈。獨愧蒲團空幾破。深禪妙悟竟何曾。
偶作(三首)
五蘊山頭個朽廬。六窗虛豁任緣居。空華誰復分榮落。幻影無勞問我渠。
二鼠齧藤情促促。四蛇盤篋體如如。雲林一段閒消息。黑漆屏風醉後書。
湖海年來懶搆廬。寄懷何處不幽居。三千剎土行無跡。一個蒲團坐有餘。
今古任教說去住。佛魔自是沒親疏。溪山雲月活蘭若。無用心心門壁書。
八面郎當個故廬。是誰於此解安居。創來莫問年多少。到者方知地有餘。
香盡古爐煙寂寂。月移空界影徐徐。就中一種真奇絕。戶牖不開見十虛。
落花(十首)
小院春移興索然。蜂癡蝶戀尚蟬聯。殘紅墮雨埋幽徑。冷艷流香膩逝川。
一片愁含三際外。幾枝夢斷五更前。薄情最是東風惡。吹落無心似去年。
禪心久不為春傷。無那飛紅照眼光。風妒暗催辭故本。苔嬌遙倩點新妝。
講臺晝靜翻晴雨。丈室窗空映晚塘。愁殺東園將宿蝶。夢魂從此不成香。
撲撲餘香襲衲衣。隔簾時見鳥銜飛。一林春老吟情淡。三徑苔深客屐稀。
是境是心勞我辨。非空非色定誰歸。東風莫教吹便盡。留取些些襯草菲。
無奈留春不住何。朱英玉蕊亂辭柯。月憐影瘦光應減。鳥怨枝空罵定多。
香水潺湲牽客思。綠蔭掩映動樵歌。頭陀未慣空心眼。見見聞聞墮臼窠。
東西逐逐二輪忙。斷送春光去渺茫。夢蝶驚風心欲醉。錦苔過雨地生香。
高樓有興空裁句。短杖無聊日倚牆。自笑年來禪力薄。也隨浮幻動愁腸。
鳥怨春歸啼錦叢。窗開滿地盡殘紅。幽崖有約還期坐。病室何人更滯空。
再放下時應具眼。未拈起處好欽風。憑欄珍重舒長望。豈在紜紜物態中。
暮雨朝風興尚幽。流光易過眼睛頭。金烏啄破千枝血。玉兔踏殘滿地愁。
仙洞溪流春片片。江城笛弄恨悠悠。誰探藏海榮枯本。彈指一登慈氏樓。
紅銷香冷欲何任。節序摧殘故惱人。不禁已添頭上雪。可堪重減眼前春。
愁風愁雨更愁露。墮水墮苔兼墮塵。化母不知工省費。擬將鋪地繡長茵。
雨聲纔過又風聲。花事年來興不盈。幽鳥多情春竟去。夜窗無賴月偏明。
五衰何處終天相。十劫還他重法情。眼底閒愁拋未得。經旬高臥掩柴荊。
春光歲歲去還來。經慣無庸著甚哀。不逐殘芳驚睡眼。從教細草沒靈臺。
依牆遊屐全黴雨。倒地詩瓢半裡苔。定起忽過村圃暮。清風明月兩徘徊。
閱歸元鏡
大方無滯見通人。用處投機法法親。觸目已成三聖觀。和聲與種九蓮因。
一乘本不容株守。二諦何嘗是浪陳。解展化權常格外。空花也放少林春。
香嚴居士肖像
富貴場中偶現身。靈根久不昧前因。誰曾在欲能離欲。君獨同塵不染塵。
萬劫情關期力透。一聲佛號與心親。他年九品蓮高占。應是而今畫裡人。
偶成(四首)
輦路橫門外。皇都峙寺傍。禪關白晝掩。端坐一爐香。
古柏根盤地。剎竿頂指天。客來休借問。此外更無禪。
浩浩紅塵迷白晝。堂堂古路透皇都。知他來去忙忙者。腳底還曾踏著無。
寺近皇都靜若山。機忘何地不閒閒。經年祇解貪趺坐。豈料浮名滿世間。
題慈因講寺太湖石
經年怪底久沉埋。孤硬無情觸處乖。試看生公未入座。依稀他卻點頭來。
病中示眾(二首)
輪迴偶憶骨毛寒。四十年光一指彈。禪病通身醫不得。祇應高臥且加餐。
適從鄰院參新座。又共劉郎結淨因。竟日勞勞忙未了。不知身是病中身。
三週哭師(三首)
憶昔泥洹示早秋。經今屈指已三週。斷腸不耐頻追思。恩怨重重若為酹。
烏藤白拂共傳心。皮髓分時論芥鍼。白浪洪波空浩渺。黃金骨具欲誰尋。
自恨當年缺主張。祇將九拜當尋常。而今有口如何說。沉水一爐淚兩行。
立春
蒲團瞌睡正酣濃。忽報春光歲裡通。鞭起泥牛急著力。一犁耕破古長空。
香嚴公松泉小照(三首)
淨業曾經細較量。數年相與集津梁。跏趺竟日成三昧。不是堆堆學坐忘。
蓮蕊書名勝祖燈。宗風不羨嶺南能。金臺一任來遲早。且作人間帶髮僧。
一句彌陀萬慮休。腳跟不動出閻浮。相逢若問唯心旨。松自青青水自流。
挽戒臺度公(四首)
白髮盈頭走市塵。知他未了是何緣。無端夜奏還鄉曲。一日能教萬口傳。
不愛深山坐寂寥。九重城裡打塵勞。腳跟自有通宵路。突兀須彌未是高。
無位真人赤肉團。紅塵堆裡許誰瞞。臨行一句分明說。勿謂從空放下難。
來兮有象波含月。去也無心鳥跡空。撥轉上頭關()子。金烏突出一輪紅。
自題肖像(六首)
鼻孔纔通氣。斑麻數不清。祇須看嘴臉。何用問生平。
參久禪為悟。翻殘教未通。可憐個面目。也入畫圖中。
披殘肩上衲。捏遍手中珠。一句彌陀佛。還曾記得無。
豈但投機拙。何嘗見諦通。將他無量壽。喚作主人翁。
兩處皇都寺。一生淨土心。從來無所住。料得有知音。
真身原有相。幻質卻無形。覿面相逢著。不須話姓名。
徹悟大師遺集終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