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源諸詮集都序 --- 唐代宗密(780~841)著
重刻禪源詮序
鳴雖不同。道則未嘗 不同也。苟不同不足以為道。如仲尼之一貫。 老聃之無為。釋氏之空寂。人異道同。此其證 也。況夫禪教兩宗同出於佛。禪佛心也。教佛 口也。豈有心口自相矛盾者乎。奈何去聖時 遙。師承各異。教者指禪為暗證。禪者目教為 漸修。明暗未得其公。頓漸罔知攸定。迭為詆 毀殆若仇讎。非但鼓之空言。抑且筆之簡冊。 世道日下。弊將何如。昔圭峯禪師患之。遂將 教禪諸祖著述章句旨意相符者。集為一書。 名曰禪源諸詮。以訓于世。將使兩家學者知 一佛無二道。四河無異味。言歸于好。永無敗 盟。源詮之功。豈易量哉。予每見南方此弊尤 甚。安得人有是書一洗舊習。咸與惟新興念 至此。未嘗不廢食而歎也。今雪堂總統大師。 若有所契。特捐衣長復新諸梓。以廣流傳。千 里走書俾為序引。裴公相國既述于前。自視 何人敢此凌躐以貽識者之誚。然而此書平 生所愛慕者。何幸挂名其間。故不讓也。大德 七年七月住崑山薦嚴無外惟大序。
道不能自鳴。假人而鳴。
重刻禪源詮序
周法界。而細入微塵。非有非空。無內無外。後 之學禪者。志窮實相。以言語為苛纖。設教 者。務覈真詮。以空寂為誕肆。離為異門。莫明 統一。豈佛之道本然哉。於是以教三種證禪 三宗。謂依性說相。即息妄修心。破相顯性。即 泯絕無寄。顯示真心。即直明心性。江漢殊流 而同歸智海。酸醎異調而共臻禪味。至於空 宗性宗之別。頓修漸修之殊。莫不會其指歸 開示正覺。然又慮末學之易惑而難悟也。則 又旁行為圖朱墨以志之。自頓覺至成佛。十 重為淨。自不覺至受報。十重為染。淨染之源 由於聖凡。心法悉具真妄。是名藏識。不覺則 迷真逐妄歷劫輪迴。頓覺則舍妄歸真隨順 解脫。雖然學者要知真如闡教如標月指。若 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則詮圖兩忘。愚 智通為般若。垢淨俱證菩提。南岳天台南侁 北秀。與達磨東來宗旨無有差別。尚何禪與 教之分哉。唐大中時。裴相國休為之敘。復手 書是圖。付金州延昌寺。後傳唯勁師。再傳玄 契師。而圖行閩湘吳越間。國朝至元十二年。 世祖御廣寒殿。願問禪教要義。帝師及諸耆 德。以禪源詮對。上意悅命板行於世。後二十 有九年為大德癸卯。嗣法雪堂仁禪師。奉旨 之五臺。回途過大同。得金時潛菴覺公禪師 所書圖。益加考訂。錦粹以傳諸遠。俾圭峯禪 師研真顯正。化導群迷之意。永久不墜。其為 利益何可稱量。文原與師為方外交。乃隨喜 讚歎為之次序其說書諸編首。是歲閏月朔。 應奉翰林文字將仕佐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 編修官巴西鄧文原書。
禪源詮者。唐圭峯禪師之所作也。佛之道廣
重刻禪源詮序
與。一日謂余曰。愚甞患世之學佛者。不究如 來設教之因妄執空有競分大小。曰頓曰漸 曰禪曰律。訾訾紛紛千數百年。如護父足使 具受病。雖遇一二同志有以啟之。恨不能家 喻而戶曉也。幸得圭峯所述禪源詮。其文博 雅其旨切當。悉敘前所患者道其所以然。且 作圖示心一真實諦含三大義。無明緣染諸 相妄起。依修斷法獲證入理。提綱舉要如指 諸掌。昔至元十二年春正月。世祖皇帝萬機 之暇。御瓊華島延請帝師。太保文貞劉公亦 在焉。乃召在京耆宿問諸禪教乖互之義。先 師西菴贇公等八人。因以圭峯禪源詮文為 對。允愜宸衷。當時先師囑其弟雙泉泰公為 之記。仍命雪堂鏤板流行。愚以參問諸方。未 暇及此。向於雲中普恩興國二寺各獲一本。 後在京萬壽方丈。復得遼朝崇天皇太后清 寧八年印造頒行天下定本。與文士較正擬 欲刻梓以傳永久。請敘一言庸伸先師遺志。 余聞之喜曰。今子之心即圭峯師憂世之心 也。然不有斯文無以解其惑。不壽其傳無以 利其眾。學者覩之而情不遣解不生。亦何益 矣。古人所謂四難者。今三難不具其一。則在 諸方參學者儻能不負二師弘法利人之念。 盡心披玩。情遣解生。如王良總六轡馳通衢。 阿師駕般若航登彼岸。豈有不達者哉。翰林 待制朝列大夫同修。
雪堂禪師。智識雄邁行解圓通。喜修為。樂施
東裴休曰。未曾有也。自如來現世隨機立教。 菩薩間生據病指藥。故一代時教。開深淺之 三門。一真淨心。演性相之別法。馬龍二士。皆 弘調御之說。而空性異宗。能秀二師。俱傳 達磨之心。而頓漸殊稟。 荷澤直指知見。 江 西一切皆真。 天台專依三觀。牛頭無有一法。 其他空有相破。真妄相收。反奪順取。密指顯 說。故天竺中夏其宗實繁。良以病有千源藥 生多品。投機隨器不得一同。雖俱為證悟之 門。盡是正真之道。而諸宗門下通少局多。故 數十年來師法益壞。以承稟為戶牖。各自開 張。以經論為干戈。互相攻擊。情隨函矢而遷 變。(孟子曰。矢人豈不仁於函人哉。函人唯恐傷人。矢人唯恐不傷人。蓋所習之術然也。今學者但隨宗徒 彼此相非耳。函字。唐韻。從金䤴者。鎧甲也。周禮。函人為甲。即造甲之人。古字多單為之。故孟子亦單作)法 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紛拏莫能辨析。則向者 世尊菩薩諸方教宗。適足以起諍。後人增煩 惱病。何利益之有哉。圭峯大師久而歎曰。吾 丁此時不可以默矣(仲尼刪詩書正禮樂。皆不得已而為之。故述而不作。乃聖 人貴道不貴跡。意道吾久修當宗佛法。今忽和會諸宗。豈欲立跡哉。不得已也。丁當也。正當須和會之時也) 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融 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振綱 領而舉者皆順(荀子云。如振裘領。屈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據會要 而來者同趨(趨字平聲呼之。周易略例云。據會要以觀方來。則六合輻輳。未足多也。都序 據圓教以印諸宗。雖百家亦無所不統也)尚恐學者之難明也。又復 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隱顯。 法義之差殊。頓漸之異同。遮表之迴互。權實 之深淺。通局之是非(此下歎敘述顯。明而丁寧。欲人悟也)莫不提 耳而告之(毛詩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當時疾彼人不修德荒亂。言我不對面向汝說。又提耳 起耳。就耳邊告汝。汝終不改也。意說丁寧之甚)指掌而示之(論語云。知其說者之於天下 也。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言夫子語了指自手掌示弟子。言見此事分明。如掌中之物易了)嚬呻以 吼之。愛軟以誘之(此下歎慈悲憂念。如養赤子也)。乳而藥之。 憂佛種之夭傷也(無少善根而作闡提。是夭傷也)。腹而擁之(毛詩 云。腹我顧我。言慈母念幼子。腹中抱我。暫起去又回頭顧我念惜之深也)。念水火之漂焚 也(欲是水火)挈而導之懼邪小之迷陷也(既有善根。又離五欲。 復恐不入於大乘也)揮而散之。悲鬪爭之牢固也。大明不 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此下歎悲 智與佛同也。佛日雖盛。得吾師然後回光曲照。佛慈悲雖普。得吾師然後弘益彌多)若吾師者。 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盡除。順佛心而橫 亘大悲。窮劫蒙益。則世尊為闡教之主。吾師 為會教之人。本末相扶。遠近相照。可謂畢一 代時教之能事矣(自世尊演教至今日。會而通之。能事方畢)。或曰。自 如來未嘗大都而通之。今一旦違宗趣而不 守。廢關防而不據。無乃乖祕藏密契之道 乎。答曰。佛於法華涅槃會中。亦已融為一 味。但昧者不覺。故涅槃經。迦葉菩薩曰。諸佛 有密語無密藏。世尊讚之曰。如來之言。開 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為之祕藏。智 者了達則不名藏。此其證也。故王道興則外 戶不閉而守在戎夷。佛道備則諸法總持而 防在魔外(涅槃圓教和會諸法。唯簡別魔說及外道邪宗耳)不當復執情 攘臂於其間也。嗚呼後之學者。當取信於佛。 無取信於人。當取證於本法。無取證於末習。(都序。以佛語印諸宗以本法照偏說。故丁寧勸其深信)能如是則不孤圭峯 劬勞之德矣(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吾師之德。過於是矣。後之人觀其法而不生悲感。木 石無異。且須保重也)。
圭峯禪師集禪源諸詮為禪藏而都序之。河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亦名禪那理行諸詮集)
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後代。故都 題此名也。禪是天竺之語。具云禪那。中華翻 為思惟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 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 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 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亦名禪那理行者。此 之本源是禪理。忘情契之是禪行。故云理行。 然今所集諸家述作。多談禪理少談禪行。故 且以禪源題之。今時有但目真性為禪者。是 不達理行之旨。又不辨華竺之音也。然亦非 離真性別有禪體。但眾生迷真合塵。即名散 亂。背塵合真。方名禪定。若直論本性。即非真 非妄。無背無合。無定無亂。誰言禪乎。況此真 性非唯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 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出楞 伽經)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涅槃等經)亦是菩 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梵網經心地法門品云。是諸佛之本源。是菩薩道之 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門但是六 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 哉。然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 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 從定發。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 此無門。離此無路。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須 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又真性 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 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壓下而修者。是外道禪。 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 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 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若 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 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 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 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 相傳者。是此禪也。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 解。皆是前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義 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 諸禪行相。唯達摩所傳者。頓同佛體。逈異 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 提。失即成邪。速入塗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 人傳一人。後代已有所憑。故任千燈千照。暨 乎法久成弊錯謬者多。故經論學人疑謗亦 眾。原夫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 二門各相符契。今講者偏彰漸義。禪者偏播 頓宗。禪講相逢胡越之隔。宗密不知宿生何 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脫欲解他縛。為法忘於 軀命。愍人切於神情(亦如淨名云。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然欲罷不能驗。 是宿世難改)每歎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 律論疏。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 師說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 而難尋。泛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迹涉名相。誰 辨金鍮。徒自疲勞。未見機感。雖佛說悲增是 行。而自慮愛見難防。遂捨眾入山習定均慧。 前後息慮相計十年(云前後者。中間被勅追入內住城三年。方却表請歸山也) 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差別法義。羅列見於空心。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影 像昭昭。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但尋文之狂 慧者。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諸教。故懇情於心 宗。又因辨諸教而解修心。故虔誠於教義。教 也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禪也者。諸善知 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 眾。禪偈撮略。就此方一類之機。羅眾則渀蕩 難依。就機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問夫言撮略者。文須簡約。義須周足。理應撮 束多義在少文中。且諸佛說經皆具法(法體) 義(義理)因(三賢十地三十七品十波羅蜜)果(佛之妙用)信(信法)解(解 義)修(歷位修因)證(證果)雖世界各異化儀不同。其 所立教無不備此。故華嚴每會每位。皆結十 方世界悉同此說。今覽所集諸家禪述。多是 隨問反質旋立旋破。無斯綸緒。不見始終。 豈得名為撮略佛教。答佛出世立教與師隨 處度人。事體各別。佛教萬代依馮。理須委 示。師訓在即時度脫。意使玄通。玄通必在忘 言。故言下不留其迹。迹絕於意地。理現於心 源。即信解修證。不為而自然成就。經律疏論。 不習而自然冥通。故有問修道。即答以無修。 有求解脫。即反質誰縛。有問成佛之路。即云 本無凡夫。有問臨終安心。即云本來無事。或亦云此是妄此是真。如是用心。如是息業。 舉要而言。但是隨當時事應當時機。何有定 法名阿耨菩提。豈有定行名摩訶般若。但得 情無所念。意無所為。心無所生。慧無所住。即 真信真解真修真證也。若不了自心但執名 教欲求佛道者。豈不現見識字看經元不證 悟。銷文釋義唯熾貪嗔耶。況阿難多聞總持。 積歲不登聖果。息緣反照。暫時即證無生。即 知乘教之益。度人之方。各有其由。不應於 文字而責也。問既重得意不貴專文。即何必 纂集此諸句偈。答集有二意。一有雖經師授 而悟不決究。又不逢諸善知識處處勘契者。今覽之遍見諸師言意。以通其心以絕餘念。 二為悟解了者欲為人師。令廣其見聞增其 善巧。依解攝眾答問教授也。即上云。羅千界 即漭蕩難依。就一方即指的易用也。然又非 直資忘言之門。亦兼垂禪教之益。非但令意 符於佛。亦欲使文合於經。既文似乖而令合 實。為不易須判一藏經大小乘權實理了義 不了義。方可印定諸宗禪門各有旨趣不乖 佛意也。謂一藏經論統唯三種。禪門言教亦 統唯三宗(各在下文別釋)配對相符方成圓見。問今習 禪詮何關經論。答有十所以。須知經論權實 方辨諸禪是非。又須識禪心性相方解經論 理事。一師有本末馮本印末故。二禪有諸宗 互相違阻故。三經如繩墨楷定邪正故。四經 有權實須依了義故。五量有三種勘契須同 故。六疑有多般須具通決故。七法義不同善 須辨識故。八心通性相名同義別故。九悟修 頓漸言似違反故。十師授方便須識藥病故。 初言師有本末者。謂諸宗始祖即是釋迦。經 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諸祖 相承根本是佛。親付菩薩造論始末。唯弘佛 經。況迦葉乃至毱多弘傳皆兼三藏。提多迦 已下。因僧諍律教別行。罽賓國已來。因王 難經論分化。中間馬鳴龍樹悉是祖師。造論 釋經數千萬偈。觀風化物無定事儀。未有講 者毀禪禪者毀講。達摩受法天竺躬至中華。 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數為解事相 為行。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 傳心不立文字。顯宗破執。故有斯言。非離文 字說解脫也。故教授得意之者。即頻讚金剛 楞伽云。此二經是我心要。今時弟子彼此迷 源。修心者以經論為別宗。講說者以禪門為 別法。聞談因果修證。便推屬經論之家。不知 修證正是禪門之本事。聞說即心即佛。便推 屬胸襟之禪。不知心佛正是經論之本意(前敘 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以此答也)今若不以權實之經論對配 深淺禪宗。焉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二禪有 諸宗互相違反者。今集所述殆且百家。宗義 別者猶將十室。謂江西荷澤北秀南侁牛頭 石頭保唐宣什及稠那天台等。立宗傳法互 相乖阻。有以空為本。有以知為源。有云寂默 方真。有云行坐皆是。有云見今朝暮分別為 作一切皆妄。有云分別為作一切皆真。有萬 行悉存。有兼佛亦泯。有放任其志。有拘束其 心。有以經律為所依。有以經律為障道。非唯 汎語而乃礭言。礭弘其宗礭毀餘類。爭得和會也。問是者即收。非者即揀。何須委 曲和會。答或空或有。或性或相。悉非邪僻。但 緣各皆黨己為是。斥彼為非。彼此礭定。故 須和會。問既皆非邪。即各任礭定。何必會 之。答至道歸一精義無二。不應兩存。至道非 邊了義不偏。不應單取。故必須會之為一令 皆圓妙。問以氷雜火勢不俱全。將矛刺盾 功不雙勝。諸宗所執既互相違。一是則有一 非。如何會令皆妙。答俱存其法俱遣其病。即 皆妙也。謂以法就人即難。以人就法即易。人 多隨情互執。執即相違。誠如氷火相和矛盾 相敵故難也。法本稱理互通。通即互順自然。 凝流皆水鐶釧皆金故易也。舉要而言。局之 則皆非。會之則皆是。若不以佛語各示其意 各收其長。統為三宗對於三教。則何以會為 一代善巧俱成要妙法門。各忘其情同歸智 海(唯佛所說即異而同。故約佛經會三為一)三經如繩墨揩定邪正 者。繩墨非巧。工巧者必以繩墨為憑。經論非 禪。傳禪者必以經論為準。中下根者但可依 師。師自觀根隨分指授。上根之輩悟須圓通。 未究佛言何同佛見。問所在皆有佛經。任學 者轉讀勘會。今集禪要何必辨經。答此意即 其次之文。便是答此問也。四經有權實須依 了義者。謂佛說諸經。有隨自意語。有隨他意 語。有稱畢竟之理。有隨當時之機。有詮性 相。有頓漸大小。有了義不了義。文或敵體相 違義必圓通無礙。龍藏浩汗何見旨歸。故今 但以十餘紙都決擇之。令一時圓見佛意。見 佛意後即備尋一藏。即句句知宗。五量有三 種勘契須同者。西域諸賢聖所解法義。皆以 三量為定。一比量。二現量。三佛言量。量者。如度量升斗量物知定也。比量者。以因由譬 喻比度也。如遠見煙必知有火。雖不見火亦 非虛妄。現量者親自現見。不假推度。自然定 也。佛言量者。以諸經為定也。勘契須同者。若 但憑佛語不自比度證悟自心者。只是泛信。 於己未益。若但取現量自見為定。不勘佛語。 焉知邪正。外道六師親見所執之理修之亦 得功用自謂為正。豈知是邪。若但用比量者。 既無聖教及自所見。約何比度。比度何法。故 須三量勘同方為決定。禪宗已多有現比二 量。今更以經論印之則三量備矣。六疑有多 般須具通決者。數十年中頻有經論大德。問 余曰。四禪八定皆在上界。此界無禪。凡修禪 者。須依經論引取上界禪定而於此界修習。 修習成者。皆是彼禪。諸教具明。無出此者。如 何離此別說禪門。既不依經即是邪道。又有 問曰。經云。漸修祇劫方證菩提。禪稱頓悟剎 那便成正覺。經是佛語。禪是僧言。違佛遵僧。 竊疑未可。又有問曰。禪門要旨無是無非。塗 割怨親不嗔不喜。何以南能北秀水火之嫌。 荷澤洪州參商之隙。又有問曰。六代禪宗師 資傳授禪法。皆云。內授密語外傳信衣。衣法 相資以為符印。曹溪已後不聞此事。未審今 時化人說密語否。不說則所傳者非達摩之 法。說則聞者盡合得衣。又有禪德。問曰。達 摩傳心不立文字。汝何違背先祖講論傳經。 近復問曰。淨名已呵宴坐。荷澤每斥凝心。曹 溪見人結跏曾自將杖打起。今問。汝每因教 誡即勸坐禪。禪菴羅列遍於巖壑。乖宗違祖。 吾竊疑焉。余雖隨時各已酬對。然疑者千萬。 愍其未聞。況所難之者情皆遍執。所執各異。 彼此互違。因決申疑復增已病。故須開三 門義。評一藏經。總答前疑無不通徹(下隨相當文義一一 脚注。指之答此諸難。欲見答處。須檢注文也)七法義不同善須辨識者。 凡欲明解諸法性相。先須辨得法義。依法解 義。義即分明。以義詮法。法即顯著。今且約世 物明之。如真金隨工匠等緣作鐶釧椀盞種 種器物。金性必不變為銅鐵。金即是法。不變 隨緣是義。設有人問。說何物不變。何物隨緣。 只合答云金也。以喻一藏經論義理。只是說 心。心即是法。一切是義。故經云。無量義者從 一法生。然無量義統唯二種。一不變。二隨緣。 諸經只說此心隨迷悟緣成垢淨凡聖煩惱菩 提有漏無漏等。亦只說此心垢淨等時元來不 變常自寂滅真實如如等。設有人問。說何法 不變。何法隨緣。只合答云心也。不變是性。隨 緣是相。當知性相皆是一心上義。今性相二 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識真心。每聞心字將謂 只是八識。不知八識但是真心上隨緣之義。 故馬鳴菩薩以一心為法。以真如生滅二門 為義。論云。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心真如 是體。心生滅是相用。只說此心不虛妄故云 真。不變易故云如。是以論中一一云心真如 心生滅。今時禪者多不識義。故但呼心為禪。 講者多不識法。故但約名說義。隨名生執難 可會通。聞心為淺聞性謂深。或却以性為法 以心為義。故須約三宗經論相對照之法義 既顯。但歸一心自然無諍。八心通性相名同 義別者。諸經或毀心是賊。制令斷除。或讚心 是佛。勸令修習。或云善心惡心淨心垢心貪 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託境心生。或云心生 於境。或云寂滅為心。或云緣慮為心。乃至種 種相違。若不以諸宗相對顯示。則看經者何 以辨之。為當有多種心。為復只是一般心耶。 今且略示名體。汎言心者。略有四種。梵語各 別翻譯亦殊。一紇利陀耶。此云肉團心。此是 身中五藏心也(具如黃庭經五藏論說也)二緣慮心。此是八 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色是眼識境。乃至根身種子器世界是阿賴耶識之境。各 緣一分。故云自分)此八各有心所善惡之殊。諸經之中。 目諸心所總名心也。謂善心惡心等。三質多 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 行故(黃庭經五藏論。目之為神。西國外道。計之為我。皆是此識)四乾栗陀耶。此 云堅實心。亦云貞實心。此是真心也。然 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 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 目為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為真如。都 是如來藏。故楞伽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 者即如來藏。如來藏亦是在纏法身。如勝鬘 經說。故知四種心本同一體。故密嚴經云。佛 說如來藏(法身在纏之名)以為阿賴耶(藏識)惡慧不能 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如來清淨藏世 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鐶展轉無差別(指鐶等喻賴耶。金 喻真如。都名如來藏)然雖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三 是相後一是性。依性起相蓋有因由。會相歸 性非無所以。性相無礙都是一心。迷之即觸面向牆。悟之即萬法臨鏡。若空尋文句。或信胸襟。於此一心性相如何了會。九悟修頓 漸似反而符者。謂諸經論及諸禪門。或云先 因漸修功成。豁然頓悟。或云先須頓悟方可 漸修。或云由頓修故漸悟。或云悟修皆漸。或 云皆頓。或云法無頓漸頓漸在機。如上等說。 各有意義。言以反者。謂既悟即成佛本無煩 惱名為頓者。即不應修斷。何得復云漸修。漸 修即是煩惱未盡。因行未圓。果德未滿。何名 為頓。頓即非漸。漸即非頓。故云相反。如下對 會。即頓漸非唯不相乖。反而乃互相資也。十 師資傳授須識藥病者。謂承上傳授方便皆 先開示本性。方令依性修禪。性不易悟多由 執相。故欲顯性先須破執。破執方便須凡聖 俱泯功過齊祛。戒即無犯無持。禪即無定無 亂。三十二相都是空花。三十七品皆為夢幻。 意使心無所著。方可修禪。後學淺識。便但只執此言為究竟道。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 逸。故復廣說欣厭毀責貪恚讚歎勤儉調身調 息麁細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 向執相。唯根利志堅者。始終事師方得悟修 之旨。其有性浮淺者。纔聞一意即謂已足。仍 恃小慧便為人師。未窮本末多成偏執。故頓 漸門下相見如仇讎。南北宗中相敵如楚漢。 洗足之誨。摸象之喻。驗於此矣。今之所述。豈 欲別為一本集而會之。務在伊圓三點。三點 各別既不成伊。三宗若乖焉能作佛。故知欲 識傳授藥病。須見三宗不乖。須解三種佛教(前敘有人難云。禪師何得講說。余今總以此十意答也。故初已敘西域祖師皆弘經論耳也 ◎)。
禪源諸詮集者。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
之三種。如經斗稱足定淺深。先敘禪門。後以 教證。禪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 宗。三直顯心性宗。教三種者。一密意依性說 相教。二密意破相顯性教。三顯示真心即性 教。右此三教如次同前三宗相對一一證之。 然後總會為一味。今且先敘彈宗。初息妄修 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 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 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 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 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 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 須明解趣入禪境方便。遠離憒鬧住閑靜處。 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 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 台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迹即大同。見解即 別。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 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 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 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 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 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 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 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 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塵 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此便有。 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皆說此言。 便為臻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為法。荷澤 江西天台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三直 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 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 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 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 性。復有二類。一云。即今能語言動作貪嗔慈 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 佛。除此無別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 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 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 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 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 神妙。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二云諸法 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 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 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 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 我起貪嗔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 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 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 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 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 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既了諸相非 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 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然此兩 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然上三宗中。復有 遵教慢教。隨相毀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眾 之善巧。教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 行門各隨其便。亦無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 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次下判佛教總為 三種者。一密意依性說相教(佛見三界六道悉是真性之相。但是眾 生迷性而起。無別自體。故云依性。然根鈍者卒難開悟。故且隨他所見境相說法漸度。故云說相說。未彰顯故云 密意也)此一教中自有三類。一人天因果教。說善 惡業報令知因果不差。懼三途苦求人天樂。 修施戒禪定等一切善行。得生人道天道乃 至色界無色界。此名人天教。二說斷惑滅苦樂教。說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斷業惑 之集。修道證滅以隨機故。所說法數一向差 別。以揀邪正。以辨凡聖。以分忻厭。以明因 果。說眾生五蘊都無我主。俱是形骸之色。思 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 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 似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榮我)嗔(嗔違情境恐侵損我)癡(觸向錯解非理計校)等三毒。三毒 擊於意識。發動身口造一切業。業成難逃(影隨形響應聲)故受五道苦樂等身(此是別業所感)三界勝劣 等處(所居處此是共業所感)於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 貪等造業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還生。界 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劫劫生生輪迴不絕。 無始無終如級井輪。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 我(此上皆是前人天教中世界因果也。前但令厭下忻上。未說三界皆可厭患。又未破我。今具說之。即 苦集二諦也。下破我執令修滅道二諦。明出世因果。故名四諦教)不是我者。此身本 因色心和合為相。今推尋分析。色有地水火 風之四類。心有受(領納好惡之事)想(取像)行(造作一切)識(一一了別)之四類(此四與色都名五蘊)若皆是我。即成八我。況 色中復有三百六十段骨。段段各別皮毛筋 肉肝心肺腎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諸心數等亦各 不同。見不是聞。喜不是怒。既有此眾多之物。 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 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復無別法。翻覆 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心等俱是眾緣似 和合相元非一體。似我人相元非我人。為誰 貪嗔。為誰殺盜。誰修戒施。誰生人天(知苦集也)遂 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斷集諦也)但修無我觀智(道諦)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得 須陀洹果。乃至滅盡患累得阿羅漢果(滅諦) 灰身滅智永離諸苦(諸阿含等六百一十八卷經。婆沙俱舍等六百九十八卷 論。皆唯說此小乘及前人天因果。部帙雖多理不出此也)三將識破境教(說前所說境相。 若起若滅。非唯無我。亦無如上等法。但是情識虛妄變起。故云將識破境也)說上生滅等 法不關真如。但各是眾生無始已來法爾有八 種識。於中第八藏識。是其根本。頓變根身器 界種子。轉生七識。各能變現自分所緣(眼緣色。乃至七 緣八見。八緣根種器界)此八識外都無實法。問如何變耶。 答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 六七二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如 患(病重心昏見異色人物)夢(夢相所見可知)者。患夢力故。心似種 種外境相現。夢時執為實有外物。寤來方知 唯夢所變。我此身相及於外境。亦復如是。唯 識所變。迷故執有我及諸境。既悟本無我法 唯有心識。遂依此二空之智。修唯識觀及六 度四攝等行。漸漸伏斷煩惱所知二障。證二 空所顯真如。十地圓滿。轉八識成四智菩提 也。真如障盡。成法性身大涅槃也。解深密等 數十本經。瑜伽唯識數百卷論。所說之理。不 出此也。此上三類都為第一密意依性說相 教。然唯第三將識破境教。與禪門息妄修心 宗而相扶會。以知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 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 者。修唯識之心。故同唯識之教。既與佛同。如 何毀他漸門息妄看淨時時拂拭凝心住心專 注一境及跏趺調身調息等也。此等種種方 便。悉是佛所勸讚。淨名云。不必坐不必不坐。 坐與不坐任逐機宜。凝心運心各量習性。當 高宗大帝乃至玄宗朝時。圓頓本宗未行北 地。唯神秀禪師大揚漸教。為二京法主三帝 門師。全稱達摩之宗。又不顯即佛之旨。曹 溪荷澤。恐圓宗滅絕。遂呵毀住心伏心等事。 但是除病。非除法也。況此之方便本是五祖 大師教授。各皆印可為一方師。達摩以壁觀 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 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又廬山遠公與 佛陀耶舍二梵僧所譯達摩禪經兩卷。具明 坐禪門戶漸次方便。與天台及佚秀門下意 趣無殊。故四祖數十年中脇不至席。即知了 與不了之宗。各由見解深淺。不以調與不調 之行而定法義。偏圓但自隨病對治。不須讚 此毀彼(此注通前敘。有人問難余云。何以勸坐禪者。余今以此答也)二密意破 相顯性教(據真實了義。即妄執本空更無可破。無漏諸法本是真性。隨緣妙用永不斷絕。又不應 破。但為一類眾生執虛妄相障真實性難得玄悟。故佛且不揀善惡垢淨性相一切呵破。以真性及妙用不無。而且 云無。故云密意。又意在顯性。語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云密也)說前教中所變 之境既皆虛妄。能變之識豈獨真實。心境互 依空而似有故也。且心不孤起。託境方生。境 不自生。由心故現。心空即境謝。境滅即心空。 未有無境之心。曾無無心之境。如夢見物似 能見所見之殊。其實同一虛妄都無所有。諸 識諸境亦復如是。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 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故空中無色。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四諦。無智。亦無得。無業。無報。無修。無 證。生死涅槃平等如幻。但以不住一切無執 無著而為道行。諸部般若千餘卷經。及中百 門等。三論廣百論等。皆說此也(智度論百卷。亦說此理。但論主 通達不執。故該收大小乘法相𭱓同後一真性宗)此教與禪門泯絕無寄宗 全同。既同世尊所說菩薩所弘。云何漸門禪 主及講習之徒。每聞此說。即謗云。撥無因果。 佛自云。無業無報。豈邪見乎。若云佛說此言 自有深意者。豈禪門此說無深意耶。若云我 曾推徵覺無深意者。自是汝遇不解之流。但 可嫌人。豈可斥法。此上一教據佛本意雖不 相違。然後學所傳多執文迷旨。或各執一見 彼此相非。或二皆泛信渾沌不曉。故龍樹提 婆等菩薩。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其執有令 洞然解於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無 著天親等菩薩。依唯識教廣說名相。分析性 相不同染淨各別。破其執空令歷然解於妙 有。妙有者是不違空之有也。雖各述一義而 舉體圓具。故無違也。問若爾何故已後有清 辨護法等諸論師互相破耶。答此乃是相成。 不是相破。何者。以末學人根器漸鈍互執空 有故。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盡徹至畢竟真 空。方乃成彼緣起妙有。護法等破斷滅偏空 意存妙有。妙有存故。方乃是彼無性真空。文 即相破。意即相成(敘前疑南北禪門相競今於此決也)由妙有真空 有二義故。一極相違義。謂互相害全奪永盡。 二極相順義。謂冥合一相舉體全攝。若不相 奪全盡無。以舉體全收故極相違方極順也。 龍樹無著等就極順門故相成。清辨護法等 據極違門故相破。違順自在成破無礙。即於 諸法無不和會耳。哀哉此方兩宗後學經論 之者。相非相斥不異仇讐。何時得證無生法 忍。今頓漸禪者亦復如是。努力通鑒勿偏局 也。問西域先賢相破。既是相成。豈可此方相 非便成相嫉。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各各觀 心各各察念。留藥防病不為健人。立法防奸 不為賢士。三顯示真心即性教(直指自心即是真性。不約事相而示。 亦不約心相而示。故云即性。不是方便隱密之意。故云顯示也)此教說一切眾生 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不因斷惑成淨。故云性 淨。寶性論云。清淨有二。一自性清淨。二離垢清淨。勝鬘云。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此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 知。釋云。此心超出前空有二宗之理。故難可了知也)明明不昧了了常知(下引 佛說)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 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 自證得耽著生死。大覺慜之出現於世。為說 生死等法一切皆空。開示此心全同諸佛。如 華嚴經出現品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 如來智慧。俱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 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譬如有 大經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智體無邊廓周法界)書寫 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盡(喻體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 也)。此大經卷。雖復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 一微塵中(喻佛智。全在眾生身中圓滿具足也)如一微塵(舉一眾生為例)一切 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智慧明達(喻世尊也)具足 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天眼力隔障見色。喻 佛眼力隔煩惱見佛智也)於諸眾生無少利益(喻迷時都不得其用。與無不別) 即起方便破彼微塵(喻說法除障)出此大經卷。令諸 眾生普得饒益(云云乃至)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 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合書寫三千世界事)具足在於眾 生身中(合微塵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 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淨智眼。普 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 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 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 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 眾生修習聖道(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等)令離妄想。離妄想已 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問 上既云性自了了常知。何須諸佛開示。答此 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虛空木石。 故云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 達之智。直是一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故馬鳴 菩薩云。真如者自體真實識知。華嚴迴向品 亦云。真如照明為性。又據問明品說。知與智 異。智局於聖不通於凡。知即凡聖皆有。通於 理智。故覺首等九菩薩問文殊師利言。云何 佛境界智(證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本有真心)文殊答智 云。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過去未來現在事。無不了達。故自在 無礙)答知云。非識所能識(不可識識者。以識屬分別。分別即非真知。真知唯無 念。方見也)亦非心境界(不可以智知。謂若以智證之。即屬所證之境。真知非境界。故不可以 智證。瞥起照心。即非真知也。故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論云。心不見心。荷澤大師云。擬心即差。故北宗 看心是失真旨。心若可看。即是境界。故此云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不待離垢惑方淨。不待 斷疑濁方清。故云本清淨也。就寶性論中。即揀非離垢之淨。是彼性淨。故云。其性本清淨)開示諸 群生(既云。本淨不待斷障。即知群生本來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開示皆令悟入。即法華中開示 悟入佛之知見。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為此事也。彼云。使得清淨者。即寶性中離垢清淨也。此心雖自性清 淨。終須悟修方得性相圓淨。故數十本經論。皆說二種清淨二種解脫。今時學淺之人。或只知離垢清淨。離垢淨 解脫。故毀禪門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斥於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 性清淨性自解脫。漸修令得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成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壅滯。同釋迦佛也)。
◎ 上來十意理例昭然。但細對詳禪之三宗教
(此皆能知有無之智)真 知之知。有無不計(既不計有無即自性無分別之知)如是開示靈 知之心。即是真性與佛無異。故顯示真心即 性教也。華嚴密嚴圓覺佛頂勝鬘如來藏法 華涅槃等四十餘部經。寶性佛性起信十地 法界涅槃等十五部論。雖或頓或漸不同。據 所顯法體皆屬此教。全同禪門第三直顯心 性之宗。既馬鳴標心為本源。文殊揀知為真 體。如何破相之黨。但云寂滅不許真知。說 相之家。執凡異聖不許即佛。今約佛教判 定正為斯人。故前敘西域傳心多兼經論無 二途也。但以此方迷心執文以名為體故。達 摩善巧揀文傳心。標舉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體(知是心也)喻以壁觀(如上所敘)令絕諸緣。問諸緣絕時有 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問以何證驗 云不斷滅。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師即印云。 只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若所答不契。 即但遮諸非更令觀察。畢竟不與他先言知 字。直待自悟方驗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 之令絕餘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 知字。非總不言。六代相傳皆如此也。至荷澤 時他宗競播。欲求默契不遇機緣。又思惟達 摩懸絲之記(達摩云。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懸絲)恐宗旨滅絕。遂 明言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任學者悟之淺深。 且務圖宗教不斷。亦是此國大法運數所至。 一類道俗合得普聞故感應如是。其默傳者 餘人不知。故以袈裟為信。其顯傳者學徒易 辨。但以言說除疑。況既形言足可引經論等 為證(前敘外難云。今時傳法者說密語否。今以此答也。法是達摩之法。故聞者淺深皆益。但昔密而 今顯。故不名密語。豈可名別法亦別耶)問悟此心已如何修之。還依 初說相教中令坐禪否。答此有二意。謂昏沈 厚重難可策發。掉舉猛利不可抑伏。貪嗔熾 盛觸境難制者。即用前教中種種方便隨病 調伏。若煩惱微溥慧解明利。即依本宗本教 一行三昧。如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 身正意不依氣息形色。乃至唯心無外境界。 金剛三昧經云。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無生 禪。法句經云。若學諸三昧。是動非坐禪。心隨 境界流。云何名為定。淨名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行住坐臥)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佛所印身。據此即以答。三界空花四生夢寐。依 體起行修而無修。尚不住佛不住心。誰論上 界下界(前敘難云。據教須引上界定者。以管窺天但執權宗之說。見此了教理應懷慚而退)然此 教中以一真心性對染淨諸法。全揀全收。全 揀者。如上所說。俱剋體直指靈知。即是心 性。餘皆虛妄。故云。非識所識。非心境等。乃 至非性非相。非佛非眾生離四句絕百非也。 全收者。染淨諸法無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 業。乃至四生六道雜穢國界。心悟故從體起 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辨十力妙身淨剎。無所 不現。既是此心現起諸法。諸法全即真心。如 人夢所現事。事事皆人。如金作器。器器皆 金。如鏡現影。影影皆鏡(夢對妄想業報。器喻修行。影喻應化)故華 嚴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 悟。起信論云。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 六塵境界。乃至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 見心。無相可得。故一切法如鏡中相。楞伽云。 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能遍興 造一切趣生。造善造惡受苦受樂。與因俱故知一切無非心也。全揀門攝前第二破相教。 全收門攝前第一說相教。將前望此。此則逈 異於前。將此攝前。前則全同於此。深必該 淺。淺不至深。深者直顯出真心之體。方於中 揀一切收一切也。如是收揀自在性相無礙。 方能於一切法悉無所住。唯此名為了義。更 有心性同異頓漸違妨。及所排諸家言教部 帙次第。述作大意悉在下卷。
寶藏論亦云。知有有壞。知無無敗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典籍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5《禪源諸詮集都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0-04-07,更新日期:2019-09-12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