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卷下
婆藪槃頭菩 薩造 魏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 譯論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 註解
論曰: 「論曰」以下,此是解義分。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 生信。三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 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 「曰」者詞也,指下諸句,是議釋偈詞也,故言論曰。 願偈大意者: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起觀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示五念力者: 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 土,見彼阿彌陀佛。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 向門。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 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 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三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三 號」,即此如來、應、正遍知也。 「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 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 「應」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 故曰應也。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云何不壞?心行處滅, 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為生彼國意故。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三時,夜三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 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云何讚歎?口業讚歎。 「讚」者讚揚也;「歎」者歌歎也。讚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 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 「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 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 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 身」。 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 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此三句,輾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 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 與此相違,名與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問曰:「名為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 能破闇。若指月之指,不能破闇;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 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波羅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 如禁腫辭云:『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 而腫得差。 亦如行師對陣,但一切齒中誦『臨兵鬥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 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謂之「要道」者也。 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復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吾身得其效 也。 如斯近事,世間共知,況不可思議境界者乎。滅除藥塗鼓之喻,復是一事。 此喻已彰於前,故不重引。 有名異法者,如指指月等名也。」 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此譯名乃不乖大 意,於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為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 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為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為止。是知止 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雲木,安得榆 柳耶。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義: 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 一切惡。 二者彼安樂土,過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 三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 此三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譯「毗婆舍那」曰「觀」,但泛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 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為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婆舍那云觀者,亦有二義: 一者在此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 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 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 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毗婆 舍那故」。 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 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迴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 「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 土。 「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 ,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 故」。 觀行體相者,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眾生體」。 器分中又有三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三者入第一義諦。 國土體相者: 云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 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 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 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 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 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 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釋。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 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眾生。眾生福 盡,此舍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 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 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發願言:「若 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裏,若十裏,若百里,隨我 心願」。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 以此寶性力故。 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 「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 不求。 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為喻,故言相似相對。 又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 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 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 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 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 就。八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三者莊嚴眷屬功德成 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 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先舉章門,次續提釋。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意欲宮殿樓閣,若廣一由旬,若百由旬,若 千由旬;千間萬間,隨心所成,人各如此。 又十方世界眾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一時一日之頃,算 數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虛空,無迫迮相。 彼中眾生,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 彼國土量,能成眾生心行量,何可思議!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譬如迦羅求羅蟲,其形微小。若得大風,身如大山;隨風 大小,為己身相。生安樂眾生,亦復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 根,入正定聚,亦如彼蟲。 非身而身,焉可思議!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響也。一得生彼,無嗔忍之殊。人 色像,平等妙絕,蓋淨光之力也。 彼光非心行,而為心行之事,焉可思議!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 足;若欲令無,倏焉化沒。 心得自在,有踰神通,安可思議!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此云何不思議?其光曜事,則映徹表裏;其光曜心,則終盡無明。 光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 迦旃鄰陀」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寶例堅強,而此柔軟;觸樂應著,而此增道;事同愛作, 何可思議。 有菩薩字愛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經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發 菩提心。」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 三者虛空。 此三種所以并言者,以同類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類,所謂虛空、識、 地、水、火、風。二者無分別類,所謂地水火風虛空。 但言三類者,識一大,屬眾生世間故;火一大,彼中無故;雖有風,風不 可見故,無住處故。 是以六大五類中,取有而可莊嚴三種,並言之。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 錯光亂轉」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淨土人天,非水穀身,何須水耶?清淨成就,不須洗濯, 復何用水耶?彼中無四時,常調適不煩熱,復何須水耶?不須而有,當有 所以。經言:「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 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 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 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 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 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 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 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 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 行之道。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分無礙,雜樹異光色,寶 欄遍圍繞」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寶、無量寶,隨心稱意,莊 嚴具足。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 現。彼中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 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為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 法之性。 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醜,於此 悉見。蓋斯類也。 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 宣吐妙法音」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鏤真珠,百千雜寶, 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極盡嚴麗。自然 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 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 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 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 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 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 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 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 殊特。 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 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華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闇,終必消 除。 光明非慧,能為慧用,焉可思議! 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 即入正定聚。」 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云何不思議?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為正覺阿彌陀善力住 持,云何可得思議耶! 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爛,在火不燋, 得因緣則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 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三界,教化眾生;捨淨土命,隨願得生。 雖生三界雜生水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經正覺阿彌 陀善住持故。 莊嚴「眷屬」功德成就者:偈言「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 此云何不思議?凡是雜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濕、若化,眷屬若干,苦 樂萬品,以雜業故。彼安樂國土,莫非是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 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夫法界之內,皆為兄弟也。 眷屬無量,焉可思議! 莊嚴「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故。 此云何不思議?不食而資命,蓋所資有以也。豈不是如來滿本願乎! 乘佛願為我命,焉可思議! 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者:偈言「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此云何不思議?經言:「身為苦器,心為惱端。」而彼有身有心,而受樂 無間,安可思議! 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故。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 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 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 譏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此云何不思議?夫諸天共器,飯有隨福之色;足指按地,乃詳金礫之旨。 而願往生者,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亦如淄澠(食陵反)一味,焉 可思議! 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者?偈言:「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 此云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欲願往他方世界,無量佛剎,供養諸佛菩薩, 及所須供養之具,無不稱願。 又欲捨彼壽命,向餘國生,修短自在,隨願皆得。 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示現自利利他者: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 利益他功德成就故。 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 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是故十七種,雖 曰利他,自利之義,炳然可知。 入第一義諦者: 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第一義諦」者,佛因緣法也。此諦是境義,是故莊嚴等十六句,稱為妙 境界相。此義至入一法句文,當更解釋。 「及一句次第」者,謂觀器淨等,總別十七句觀行次第也。云何起次?建 章言:「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中有疑,疑言:「生為有本, 眾累之元。棄生願生,生何可盡?」為釋此疑,是故觀彼淨土莊嚴功德成 就,明彼淨土,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何 以言之?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言「生」者 ,是得生者之情耳。生苟無 生,生何所盡!盡夫生者,上失無為能為之身,下緬(醉亡善反)三空不 空之痼(廢也,病也,工路反)。根敗永亡,號振三千。無反無復,於斯 招恥。體夫生理,謂之淨土。淨土之宅,所謂十七句是也。 十七句中,總別為二。初句是總相,所謂是清淨佛土,過三界道。 彼過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種莊嚴功德成就相是也。 一者量,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既知量,此量以何為本,是故觀性, 性是本義。彼淨土,從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 生何等相,是故次觀莊嚴形相。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體。是故次觀種 種事。既知種種事,宜知種種事妙色,是故次觀妙色。既知妙色,此色有 何觸,是故次觀觸。既知身觸,應知眼觸,是故次觀水地虛空莊嚴三事。 既知眼觸,應知鼻觸,是故次觀衣華香熏。既知眼鼻等觸,須知離染,是 故次觀佛慧明照。既知慧光淨力,宜知聲名遠近,是故次觀梵聲遠聞。既 知聲名,宜知誰為增上,是故次觀主。既知有主,誰為主眷屬,是故次觀 眷屬。既知眷屬,宜知此眷屬若為受用,是故次觀受用。既知受用,宜知 此受用有難無難,是故次觀無諸難。既知無諸難,以何義故無諸難,是故 次觀大義門。既知大義門,宜知大義門滿不滿,是故次觀所求滿足。 復次此十七句,非但釋疑;觀此十七種莊嚴成就,能生真實淨信,必定得 生彼安樂佛土。 問曰:「上言知生無生,當是上品生者。若下下品人,乘十念往生,豈非 取實生耶。但取實生,即墮二執:一恐不得往生,二恐更生生惑。」 答曰:「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 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 即得往生。 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於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 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於所往生者心水, 豈不能轉生見,為無生智乎!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 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 滅。」 眾生體者,此分中有二重:一者「觀佛」。二者「觀菩薩」。觀佛者: 云何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觀佛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八種相,應知。 此觀義已彰前偈。 何等八種?一者莊嚴座功德成就。二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三者莊嚴口業功 德成就。四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五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六者莊嚴上首功 德成就。七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何者莊嚴「座」功德成就: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故。 若欲觀座,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身業」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若欲觀佛身,當依《觀無量壽經》。 何者莊嚴「口業」功德成就: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何者莊嚴「心業」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 者,無分別心故。 凡夫眾生,身口意三業以造罪,輪轉三界,無有窮已。是故諸佛菩薩,莊 嚴身口意三業,用治眾生虛誑三業也。云何用治? 眾生以身見故,受三途身、卑賤身、醜陋身、八難身、流轉身。如是等眾 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 家,畢竟得平等身業。 眾生以憍慢故,誹謗正法,毀訾賢聖,捐庳尊長(尊者君父師也,長者有德之人, 乃兄黨也)。如是人應受拔舌苦、喑啞苦、言教不行苦、無名聞苦。如是等 種種諸苦眾生,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 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 眾生以邪見故,心生分別。若有若無,若非若是,若好若醜,若善若惡, 若彼若此,有如是等種種分別。以分別故,長淪三有,受種種分別苦、取 捨苦。長寢大夜,無有出期。是眾生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若聞阿彌 陀如來平等意業;是等眾生,如上種種意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 畢竟得平等意業。 問曰:「心是覺知相,云何可得同地水火風,無分別耶?」 答曰:「心雖知相,入實相,則無知也。譬如蛇性雖曲,入竹筒則直。又 如人身若鍼刺、若蜂 螫(式亦反),則有覺知;若石蛭(之一反)噉,若甘刀割 ,則無覺知。如是等有知無知,在於因緣。若在因緣,則非知非無知也。」 問曰:「心入實相,可令無知。云何得有一切種智耶?」 答曰:「心有知,則有所不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無知而知,知即 無知也。」 問曰:「既言無知故無所不知。若無所不知者,豈不是知種種法耶?既知 種種之法,復云何言無所分別耶?」 答曰:「諸法種種相,皆如幻化。然幻化象馬,非無長頸鼻首足異。而智 者觀之,豈言定有象馬分別之耶!」 何者莊嚴「大眾」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 何者莊嚴「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何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 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 「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今當略示虛作之 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 人有輟(止也,貞劣反)餐養士,或釁起舟中;積金盈庫,而不免餓死。如斯 之事,觸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虛妄業作,不能住持也。 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 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 故曰成就。(得非作得二句疑是持非能持住非常住)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淨心菩 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 「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 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 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 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 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以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 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 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 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 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經多劫數,然後乃得。 此云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 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 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 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 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 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 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 可不從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 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 之理,未敢詳也。 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 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 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 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 亦其宜也。」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云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 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於何處坐,是故先觀座。既知 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 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既知三 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既知大眾有 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 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 句次第成已。 觀菩薩者: 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 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 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為四? 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 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 泥華故。 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 諸佛,教化眾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為諸菩薩,常 轉此法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言如須彌住 持也。 「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 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 使不絕。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 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 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一念一時無前後」也。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歎 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故。 「無餘」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 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 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 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 有所不善。觀行體相竟。 以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淨入願心。 淨入願心者: 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 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 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略說入一法句故。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為 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 法身。 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 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 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此三句,輾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 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 「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 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 也。 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為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 非色也。非於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夫非是 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 「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 言應知。 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 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 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 攝二種清淨義,應知。 夫眾生為別報之「體」 ,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然 諸法心成,無餘境界。眾生及器,復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 同清淨。 「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如淨食用 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 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 問曰:「言眾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否?」 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為比丘。 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 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三十二相,七寶即為所屬。雖未能為轉輪王 事,亦名轉輪王,以其必為轉輪王故。 彼諸人天,亦復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 得名清淨。」 善巧攝化者: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 「柔軟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 淨相資而成就也。 如實知廣略諸法。 「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 如是成就巧方便迴向。 「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三界眾生虛妄相 也。知眾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慈悲 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 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 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 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 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淨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 提心也。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 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 安樂淨土,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 凡釋「迴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若有一眾生 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 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栝(德念反) ,欲摘(聽歷反)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栝已盡。以後其身 而身先,故名巧方便。 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 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離菩提障者: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 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 離我心貪著自身。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苦;依悲故,遠離無 安眾生心。 三者依方便門,憐湣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 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湣一切眾生心;依外己故, 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順菩提門者: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 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 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菩提」是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 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 常樂,依何而得?依大乘門。大乘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 「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 名義攝對者: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 通權則備省眾機。省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然 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 方便之力也。 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 「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 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為眾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 則證實際。是故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 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 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 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三種不遠離,障菩提心。 「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三種障礙也。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 應知。 「樂」有三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禪二 禪三禪意識所生樂。三者「法 樂(五角反)樂(魯各反)」,謂智慧所生樂。 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自供 養心。是三種心,清淨增進,略為「妙樂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 佛生故;勝言勝出三界中樂;真言不虛偽,不顛倒。 願事成就者: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 生也。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 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 「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 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讚歎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 方便智業者,迴向也。 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 利行滿足者: 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 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眾數。入眾數已,當至修 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 宇(尤舉反)。修行成就已,當至 教化地。 「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遊戲地門。 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 此入出功德門,何者是?釋言: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 入第二門者:以讚歎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 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依如來名義讚歎,是第二功德相。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 界。是名入第三門。 為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德相。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 味樂。是名入第四門。 種種法味樂者,毗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眾生大乘味、畢竟 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 種,是第四功德相。 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 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遊戲有二義: 一者自在義:菩薩度眾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遊戲。 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眾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眾生,而實無一眾 生得滅度者。示度眾生,如似遊戲。 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 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 教化地第五功德相。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 「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 菩薩出第五門,迴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 「成就」者,謂以迴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 「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 菩薩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為佛。今言速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 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統而譯之,名為「無 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 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 知也。「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 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 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 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 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 之。當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 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 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復之難,所以得 速。二證也。 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 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 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 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 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禪定故,修習神通。 以神通故,能遊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 是等名為『他力』。 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無量壽修多羅優婆提舍願生偈,略解義竟。 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論初歸禮,明宗旨有 由;終云義竟,示所詮理畢。述作人殊,於茲成例。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卷下
讚阿彌陀佛偈 曇鸞祖師 造 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旁經奉讚亦曰安養)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一)現在西方去此界 十萬億剎安樂土 佛世尊號阿彌陀 我願往生歸命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二)成佛已來歷十劫 壽命方將無有量 法身光輪遍法界 照世盲冥故頂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三)智慧光明不可量 故佛又號無量光 有量諸相蒙光曉 是故稽首真實明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解脫光輪無限齊 故佛又號無邊光 蒙光觸者離有無 是故稽首平等覺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五)光雲無礙如虛空 故佛又號無礙光 一切有礙蒙光澤 是故頂禮難思議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六)清淨光明無有對 故佛又號無對光 遇斯光者業繫除 是故稽首畢竟依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七)佛光照耀最第一 故佛又號光炎王 三塗黑闇蒙光啟 是故頂禮大應供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八)道光明朗色超絕 故佛又號清淨光 一蒙光照罪垢除 皆得解脫故頂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九)慈光遐被施安樂 故佛又號歡喜光 光所至處得法喜 稽首頂禮大安慰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佛光能破無明闇 故佛又號智慧光 一切諸佛三乘眾 咸共歎譽故稽首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一)光明一切時普照 故佛又號不斷光 聞光力故心不斷 皆得往生故頂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二)其光除佛莫能測 故佛又號難思光 十方諸佛歎往生 稱其功德故稽首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三)神光離相不可名 故佛又號無稱光 因光成佛光赫然 諸佛所歎故頂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四)光明照耀過日月 故佛號超日月光 釋迦佛歎尚不盡 故我稽首無等等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哀湣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清淨大海眾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普為師僧父母及善知識法界眾生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歸命懺悔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五)阿彌陀佛初會眾 聲聞菩薩數無量 神通巧妙不能算 是故稽首廣大會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六)安樂無量摩訶薩 咸當一生補佛處 除其本願大弘誓 普欲度脫諸眾生 斯等寶林功德聚 一心合掌頭面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七)安樂國土諸聲聞 皆光一尋若流星 菩薩光輪四千里 若秋滿月映紫金 集佛法藏為眾生 故我頂禮大心海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八)又觀世音大勢至 於諸聖眾最第一 慈光照曜大千界 侍佛左右顯神儀 度諸有緣不暫息 如大海潮不失時 如是大悲大勢至 一心稽首頭面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十九)其有眾生生安樂 悉具三十有二相 智慧滿足入深法 究暢道要無障礙 隨根利鈍成就忍 二忍乃至不可計 宿命五通常自在 至佛不更雜惡趣 除生他方五濁世 示現同如大牟尼 生安樂國成大利 是故至心頭面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二十)安樂菩薩承佛神 於一食頃詣十方 不可算數佛世界 恭敬供養諸如來 華香伎樂從念現 寶蓋幢幡隨意出 珍奇絕世無能名 散華供養殊異寶 化成華蓋光晃耀 香氣普薰莫不周 華蓋小者四百里 乃有遍覆一佛界 隨其前後次化去 是諸菩薩僉欣悅 於虛空中奏天樂 雅讚德頌揚佛慧 聽受經法供養已 未食之前騰虛還 神力自在不可測 故我頂禮無上尊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一)安樂佛國諸菩薩 夫可宣說隨智慧 於己萬物亡我所 淨若蓮華不受塵 往來進止若泛舟 利安為務舍適莫 彼己猶空斷二想 燃智慧炬照長夜 三明六通皆已足 菩薩萬行貫心眼 如是功德無邊量 是故至心頭面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二)安樂聲聞菩薩眾 人天智慧咸洞達 身相莊嚴無殊異 但順他方故列名 顏容端正無可比 精微妙軀非人天 虛無之身無極體 是故頂禮平等力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三)敢能得生安樂國 皆悉住於正定聚 邪定不定其國無 諸佛咸讚故頂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四)諸聞阿彌陀德號 信心歡喜慶所聞 乃暨一念至心者 回向願生皆得往 唯除五逆謗正法 故我頂禮願往生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五)安樂菩薩聲聞輩 於此世界無比方 釋迦無礙大辯才 設諸假令示少分 最賤乞人並帝王 帝王復比金輪王 如是輾轉至六天 次第相形皆如始 以天色像喻於彼 千萬億倍非其類 皆是法藏願力為 稽首頂禮大心力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六)天人一切有所須 無不稱欲應念至 一寶二寶無量寶 隨心化造受用具 堂宇飲食悉如此 故我稽首無稱佛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七)諸往生者悉具足 清淨色身無可比 神通功德及宮殿 服飾莊嚴如六天 應器寶缽自然至 百味嘉饈倏已滿 見色聞香意為食 忽然飽足受適悅 所味清淨無所著 事已化去須復現 晏安快樂次泥洹 是故至心頭面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八)十方佛土菩薩眾 及諸比丘生安樂 無量無數不可計 已生今生當亦然 皆曾供養無量佛 攝取百千堅固法 如是大士悉往生 是故頂禮阿彌陀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廿九)若聞阿彌陀德號 歡喜讚仰心歸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則為具足功德寶 設滿大千世界火 亦應直過聞佛名 聞阿彌陀不復退 是故至心稽首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三十)神力無極阿彌陀 十方無量佛所歎 東方恒沙諸佛國 菩薩無數悉往覲 亦復供養安樂國 菩薩聲聞諸大眾 聽受經法宣道化 自餘九方亦如是 釋迦如來說偈頌 無量功德故頂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一)諸來無量菩薩眾 為植德本致虔恭 或奏音樂歌歎佛 或頌佛慧照世間 或以天華衣供養 或睹淨土興等願 如是聖眾悉現前 蒙八梵聲授佛記 一切菩薩增願行 故我頂禮婆伽婆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二)聖主世尊說法時 大眾雲集七寶堂 聽佛開示咸悟入 歡喜充遍皆得道 于時四面起清風 擊動寶樹出妙響 和韻清澈遏絲竹 踰於金石無倫比 天華繽紛逐香風 自然供養常不息 諸天復持天華香 百千伎樂用致敬 如是功德三寶聚 故我運想禮講堂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三)妙土廣大超數限 自然七寶所合成 佛本願力莊嚴起 稽首清淨大攝受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四)世界光曜妙殊絕 適悅宴安無四時 自利利他力圓滿 歸命方便巧莊嚴 寶地澄淨平如掌 無有山川陵穀阻 若佛神力須則見 稽首不可思議尊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五)道樹高四百萬里 周圍由旬有五十 枝葉布里二十萬 自然眾寶所合成 月光摩尼海輪寶 眾寶之王而莊嚴 周匝垂間寶瓔珞 百千萬種色變異 光焰照曜超千日 無極寶網覆其上 一切莊嚴隨應現 稽首頂禮道場樹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六)微風吹樹出法音 普流十方諸佛剎 聞斯音得深法忍 至成佛道不遭苦 神力廣大不可量 稽首頂禮道場樹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七)樹香樹色樹音聲 樹觸樹味及樹法 六情遇者得法忍 故我頂禮道場樹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八)蒙道場樹對六根 乃至成佛根清澈 音響柔順無生忍 隨力淺深咸得證 此樹威德所由來 皆是如來五種力 神力本願及滿足 明瞭堅固究竟願 慈悲方便不可稱 歸命稽首真無量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卅九)從世帝王至六天 音樂轉妙有八重 輾轉勝前億萬倍 寶樹音麗倍亦然 復有自然妙伎樂 法音清和悅心神 哀婉雅亮超十方 故我稽首清淨樂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十)七寶樹林周世界 光耀鮮明相映發 華果枝葉更互為 稽首本願功德聚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一)清風時時吹寶樹 出五音聲宮商和 微妙雅曲自然成 故我頂禮清淨薰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二)其土廣大無崖際 眾寶羅網遍覆上 金縷珠璣奇異珍 不可名寶為校飾 周匝四面垂寶鈴 調風吹動出妙法 和雅德香常流布 聞者塵勞習不起 此風觸身受快樂 如比丘得滅盡定 風吹散華滿佛土 隨色次第不雜亂 華質柔軟烈芬芳 足履其上下四指 隨舉足時還如故 用訖地開沒無遺 隨其時節華六返 不可議報故頂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三)眾寶蓮華盈世界 一一華百千億葉 其華光明色無量 朱紫紅綠間五色 煒燁煥爛曜日光 是故一心稽首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四)一一華中所出光 三十六百有千億 一一光中有佛身 多少亦如所出光 佛身相好如金山 一一又放百千光 普為十方說妙法 各安眾生於佛道 如是神力無邊量 故我歸命阿彌陀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五)樓閣殿堂非工造 七寶凋綺化所成 明月珠璫交露幔 各有浴池形相稱 八功德水滿池中 色味香潔如甘露 黃金池者白銀沙 七寶池沙互如此 池岸香樹垂布上 栴檀芬馥常流馨 天華璀璨為映飾 水上熠燿若景雲 無漏依果難思議 是故稽首功德藏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六)菩薩聲聞入寶池 隨意淺深如所欲 若須灌身自然注 欲令旋復水尋還 調和冷暖無不稱 神開體悅蕩心垢 清明澄潔若無形 寶沙映徹如不深 澹淡回轉相注灌 婥約容豫和人神 微波無量出妙響 隨其所應聞法語 或聞三寶之妙章 或聞寂靜空無我 或聞無量波羅密 力不共法諸通慧 或聞無作無生忍 乃至甘露灌頂法 隨根性欲皆歡喜 順三寶相真實義 菩薩聲聞所行道 於是一切悉具聞 三塗苦難名永閉 但有自然快樂音 是故其國號安樂 頭面頂禮無極尊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七)本師龍樹摩訶薩 誕形像始理頹綱 關閉邪扇開正轍 是閻浮提一切眼 伏承尊語歡喜地 歸阿彌陀生安樂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八)譬如龍動雲必隨 閻浮提放百卉舒 南無慈悲龍樹尊 至心歸命頭面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四九)我從無始循三界 為虛妄輪所回轉 一念一時所造業 足繫六道滯三途 唯願慈光護念我 令我不失菩提心 我讚佛慧功德音 願聞十方諸有緣 欲得往生安樂者 普皆如意無障礙 所有功德若大少 回施一切共往生 南無不可思議光 一心歸命稽首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五十)十方三世無量慧 同乘一如號正覺 二智圓滿道平等 攝化隨緣故若干 我歸阿彌陀淨土 即是歸命諸佛國 我以一心讚一佛 願遍十方無礙人 如是十方無量佛 咸各至心頭面禮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哀湣覆護我令法種增長此世及後生願佛常攝受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清淨大海眾 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普為師僧父母及善知識法界眾生斷除三障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歸命懺悔 讚阿彌陀佛偈 讚一百九十五 禮五十一拜
讚阿彌陀佛偈》概要(一) 《讚阿彌陀佛偈》略稱《讚彌陀偈》,曇鸞祖師仿龍樹菩薩之《十二禮》,依《大經》 之義,以七言一百九十五行之讚文和五十一之禮拜所寫成,奉讚阿彌陀佛依正二報之功德。
本偈分科,略標如次:
本偈冠頭之「南無阿彌陀佛」是顯一偈之體,阿彌陀佛之依正三嚴亦攝於名號之一 法,此於《論註》「無量壽」之名號釋亦言: 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眾之中說 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又本偈是依《無量壽經》讚歎安樂淨土之依正二報,故題號之下言「釋名無量壽傍經, 奉讚亦曰安養」。 讚偈內容,開頭之「現在西方去此界」與次之「成佛以來歷十劫」之二行是總讚阿彌陀 佛依正之德;次之「智慧光明不可量」到「頭面頂禮無極尊」是別讚阿彌陀佛三嚴之德。其 中始自「智慧光明不可量」到「故我頂禮無等等」是讚十二光德之如來莊嚴之內容,次從「 阿彌陀佛初會眾」到「菩薩聲聞入寶池--頭面頂禮無極尊」是讚聖眾與國土之莊嚴;最後 從「本師龍樹摩訶薩」到「十方三世無量慧--願遍十方無礙人如是十方無量佛,咸各至心 歸命禮」是結讚。其中最初之「本師龍樹摩訶薩」如同《論註》冠頭之引用《易行品》,顯 示相承之因由;次之「我從無始循三界」是說明造偈之意;最後「十方三世無量慧」之句乃 顯示偏勸阿彌陀佛淨土之理由。 親鸞大師於《教行信證》之〈信卷〉與〈真佛土卷〉中有五個地方引用本偈;而《淨土 和讚》之〈讚阿彌陀佛偈和讚〉四十八首正是依本偈所撰寫。
《讚阿彌陀佛偈》概要(二) 壹、
本《偈》是參考龍樹菩薩《易行品》之〈西方一佛章〉及《十二禮》與 天親菩薩之《願生偈》,依據《無量壽經》廣讚阿彌陀佛之德的七言一句之 歌。若仔細的注意,鸞祖注釋《淨土論》時,先承接龍樹菩薩,判定《淨土 論》是易行道之書;而本《偈》中則特別敬稱龍樹菩薩為「本師」,加上六 句之偈故,鸞祖之意如同注釋《淨土論》先以學理性開展龍樹菩薩的易行道 ;現在則以《大經》為典據,參酌天親菩薩之《偈》,盡情的歌詠易行道亦 即阿彌陀佛之德。可知鸞祖是以龍樹菩薩為本師,以天親菩薩為其後繼者, 而自己則是此二祖的奉事者。 那麼一覽本《偈》之構造,首先,卷首安立「南無阿彌陀佛」是舉出所 歸之體,所謂「顯歸敬之意」。其下「釋名無量壽」之注,是述本《偈》之 造意。其次入本文,短則四句一偈,長則二十六句一偈,共計歌詠五十偈。 每一偈都以歸敬之語為結,其間像所謂「真實明」、「平等覺」等佛之「德 名」多數出現,這很明顯地是仿效龍樹菩薩,即龍樹菩薩在其歌讚中立「自 在人」、「清淨人」、「無量德」之三種德號,每一偈添加歸禮之語。鸞祖 以此為則,更傾盡其豐富的思想,依《大經》之十二光佛,使用十二光之名 以外,另立二十五之德名,云: (1)真實明 (2)平等覺 (3)難思議 (4)畢竟依 (5)大應供 (6)大安慰 (7)無等等 (8)廣大會 (9)大心海 (10)無上尊 (11)平等力 (12)大心力 (13)無稱佛 (14)婆伽婆 (15)講堂 (16)清淨大攝受 (17)不可思議尊(18)道場樹 (19)真無量 (20)清淨樂 (21)本願功德聚 (22)清淨勳 (23)功德藏 (24)無極尊 (25)南無不可思議光 次,就本《偈》之內容,現在無暇一一敘述,僅依古德之說,示大科如次:
又,《論註》與本《偈》之異點,一二注意之:首先,《論註》是註釋 之書故,可說思想深廣;而《偈》是讚歌之故,可說感情豐富。因此,即使 廣讚淨土之莊嚴,也由於這是觀知願心莊嚴,並沒有像《註》之解義分所看 到的高超的止觀之談,一切都成為我等凡夫之行,而一味地歡喜歌詠。其次 ,如同《論註》大體上顯示因願「第十八願」之意,此《偈》則歌詠第十八 願成就文與付囑文之義。因此,《論註》以「十念念佛」為主,此《偈》則 以「一念往生」為本。其文: 諸聞阿彌陀佛號 信心歡喜慶所聞 乃暨一念至心者 回向願生皆得往 唯除五逆謗正法 故我頂禮願往生 若聞阿彌陀德號 歡喜讚仰心歸依 下至一念得大利 則為具足功德寶 設滿大千世界火 亦應直過聞佛名 聞阿彌陀不復退 是故至心歸命禮 誠然,曇鸞祖師《讚阿彌陀佛偈》一卷是淨宗文學之上乘,可見親鸞上 人之所以依此《偈》著作《讚阿彌陀佛偈和讚》之四十八首詠歌,有其道理。 貳、 順便一提,本《偈》之流通本,如同古德所注意到的有種種疑點,所以 想指摘之,而思考其原型。 一、每一偈在偈前置「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偈後置「願共 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可是不論那一首偈在其終了時都有歸敬之句故,難免 有重複之嫌,這是否後人仿效善導大師之《往生禮讚》而附加上去的呢? 二、本《偈》第十四首之後有南無至心等十行之文,這也與自述之讚文 重複故,當是後人所附加;卷尾十行之文也一樣。又,兩處之文都有「歸命 懺悔」,而未出懺悔之文,且使用鸞祖未用之「極樂」一語故,則更可知是 後人所附加。 三、本《偈》第四十七首讚歎龍樹菩薩,而言南無至心等;第五十首之 終言「如是十方無量佛,咸共至心歸命禮」,之後亦言南無至心等,也不適 當。 四、卷尾言「讚一百九十五,禮五十一拜」,也與內容有異,不免疑問。 要之,本 《偈》之原型,應只有最初之歸敬及其下之注與偈文,南無至 心(云云)及二處之十行之文,似是後人仿《禮讚》而妄予附加的;讚末之讚 一百五十九(云云)也一樣。
天親菩薩略傳 天親菩薩梵名婆藪槃豆(VASUBANDHU),新譯世親,佛滅後九百年頃,後於龍樹菩薩約二百年,西元五世紀初,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之富婁沙富羅城,婆羅門種族之家。父為國師,兄弟三人,兄名「無著」,弟名「師子覺」。兄乃菩薩根性人,於小乘教之說一切有部出家,修定得離欲,數次乘神通往兜率多天就學於彌勒菩薩,悟得大乘空觀,故名「無著」,並悉皆通達大乘經義,造大乘經論,解釋佛所說一切大乘教。而弟「師子覺」亦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得阿羅漢果。 天親菩薩亦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籍;神才俊朗,無可為儔;戒行清高,難以相匹。造《阿毘達摩俱舍論》二十卷,深受當時新日王及王母尊信,受王及王母請留,住其都城阿緰闍國,受其供養。 天親既先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小乘為是,不信大乘,謂摩訶衍非佛所說。無著菩薩既見此弟聰明過人,識解深廣該通內外,恐其造論破壞大乘。無著菩薩住在本國,遣使往阿緰闍國報天親云:「我今疾篤,汝可急來。」天親即隨使還本國,與兄相見諮問疾源。兄答云:「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天親又問:「云何賜由?」兄云:「汝不信大乘恒生譭謗,以此惡業必永淪惡道,我今愁苦命將不全。」天親聞此驚懼,即請兄為解說大乘,兄即為略說大乘要義。天親聰明殊有深識,即於此時悟知大乘理應過小乘;於是就兄遍學大乘義,後如兄所解,悉得通達解意,既明思惟,前後悉與理相應,無有乖背,始驗小乘為失,大乘為得;若無大乘,則無三乘道果。昔既譭謗大乘不生信樂,懼此罪業必入惡道;深自咎責欲悔先過。往至兄所陳其愚迷,今欲懺悔,未知何方得免,云:「我昔由舌故生譭謗,今當割舌以謝此罪。」兄云:「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若欲滅此罪,當更為方便:汝舌能善巧譭謗大乘,當以此舌善巧解說大乘。」無著菩薩歿後,天親菩薩方造大乘論,解釋諸大乘經。華嚴、涅槃、法華、般若、維摩、勝鬘等,諸大乘經論悉是天親菩薩所造。又造唯識論,釋攝大乘三寶性甘露門等諸大乘論。 凡天親菩薩所造,文義精妙,有見聞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餘邊土學大小乘人,悉以天親菩薩所造論為學本,異部及外道論師聞天親菩薩名,莫不畏伏。於阿緰闍國八十歲入滅。雖跡居凡地,理實難思議也。(以上依據《婆藪槃豆菩薩傳》真諦三藏譯《大正藏》第五十冊。) 古來稱天親菩薩為千部論主(小乘五百部,大乘五百部),其著作現存的有《唯識三十論》、《佛性論》、《十地經論》、《涅槃論》等二十九部。此等著作古來曾作系統性的分類,即玄奘門弟之「法寶」《俱舍論疏》中作六部份:小乘經論、般若經論、解深密經論、法華經論、如來藏經論、涅槃經論。而華嚴「澄觀」之《華嚴玄談》作五部份:小論、般若論、唯識論、法華論、十地論。 依此等多種著作,可窺知天親菩薩智慧深廣。而其晚年思想圓熟時期之代表作即是《唯識三十論頌》與《淨土論》。 關於大乘教之著作,主要如左: 唯識三十頌一卷 唐.玄奘譯 唯識二十論一卷 同上 攝大乘論釋十五卷 梁.真諦譯 佛性論四卷 同上 十地經論十二卷 後魏菩提流支譯 法華經論二卷 同上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一卷 同上 若言其信仰究竟在那一邊?此亦如龍樹菩薩,著書遍亙各宗教理,實難直下斷定;然而其主著之《攝大乘論釋》--無著菩薩《攝大乘論》之注釋--之結尾有 我說句義所生善 因此願悉見彌陀 由得淨眼成正覺 之語,就此可察知天親菩薩之意,乃在願生西方淨土;而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之冠頭亦以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 之偈呼應之。誠然此《願生偈》雖系小篇短章,卻深能吐露其信仰,故繼龍樹菩薩之後被推崇為淨土教之祖師。
曇鸞祖師略傳 曇鸞祖師中國大同府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西元四七六),家近五臺山,慕其神跡故,年未十五便發心出家。神智高遠,三國知聞,洞曉眾經,獨步人外;特於四論系(龍樹菩薩所著之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此四論皆是鳩摩羅什譯)之學,造詣甚深,後世謂之四論宗學者。中年後發心註解《大集經》,中途染病,權且停筆,四出求醫。行至秦陵,上望青霄,忽見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重複,歷然齊睹,瞬目之間,疾乃隨愈。便欲續注《大集經》,繼而思惟:人命危脆,旦夕無常,宜先學長壽不老術,使身體強健,方可長久住世,大弘佛法。乃前往金陵(南京)謁梁武帝,拜訪陶弘景(亦名陶隱居,西元四五六~五三六),求諸仙術;陶禮接之,欣然與之仙方十卷。歸途行至洛陽,遇北天竺菩提留支三藏,鸞祖問:「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留支唾地警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三有。夫長生不死,吾佛教始有之。」即以淨土經書授之曰:「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長得解脫,永離生死。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河沙之數有極,壽量之數無窮。此吾金仙氏(佛為大覺金仙,非一般神仙。)之長生也」。鸞祖一聞,豁然深悟,遂焚仙經,並舍四論講說,專精淨土,時年五十三歲;繼承龍樹菩薩《易行品》及天親菩薩《淨土論》思想,造《淨土論註》、《往生論註》,自行化他,流靡弘廣。南朝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稱曇鸞菩薩;而魏朝皇帝重之,號為神鸞,下敕令住並州大岩寺,晚年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徒蒸業,今號鸞公岩。於魏之興和四年(西元五四二)往生,壽六十七。臨終前夕龍樹菩薩現身來告其期曰:「吾龍樹也,所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相告。」鸞祖曰:「何以教我?」龍樹菩薩說偈曰:「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白駒過隙不可暫駐。已去者不可返,未來者不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可迴。」說已不見。鸞祖妙達言旨,知是告終,即半夜內發遣使者,遍告諸村白衣弟子,及寺內出家弟子,可三百餘人,一時雲集。鸞祖沐浴,著新淨衣,自執香爐,正向西坐,教誡大眾言:「地獄諸苦,不可不懼;西方淨土,不可不欣。」遂與大眾向西同音,高聲念佛而往生。此時僧俗,皆見旛花映院,多聞異香天樂。 留支三藏授與曇鸞祖師之淨土經典究為何經?唐之道宣律師謂《觀經》,明之雲棲大師謂《阿彌陀經》,日本法霖法師謂《無量壽經》,而東大寺傳承之三論系譜謂之《淨土論》;各說不同,頗難認定。然而考查歷代三藏法師悉皆翻譯與己有緣經論,以此經論為弘揚依據;又從鸞祖所撰《淨土論註》考之,則留支三藏所授佛典恐非淨土三部經,而正是天親菩薩之《往生論》。 曇鸞祖師之著書,始自《大集經》 (未完),並及於醫術、道教之書,然此等書籍皆失傳,唯淨土教理之書三部流傳於世,即: 一、《往生論註》二卷 二、《讚阿彌陀佛偈》一卷 三、《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 其中(一)是《往生論》之註,(二)是讚阿彌陀佛之誦偈,(三)是略論淨土。然第三之《略論安樂淨土義》一書,是否鸞祖真撰,疑點頗多,故後之淨土大德,甚少引用。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