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註---卍新續藏第 37 冊 No. 0669 四十二章經註


△將釋此經疏科文分四。初釋經題目。
佛說四十二章經
此一題之中。有人有法。有能有所。人法雙題。能所合目。故曰佛說四十二章經。此是總標。向下別釋。佛說者。乃我佛金口之宣揚。縱無礙之辯才。談合機之妙法。故曰佛說。又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者。十號之一。究竟覺了諸法實相。名圓滿覺。又說者悅也。得機而說。稱悅佛懷。所謂震圓音而警眾。揚妙義以符機。故為說也。四十二章者。章。篇也。言此經四十二篇。使人人捨惡趣善。斷障除惑。超凡入聖。到菩提岸。故為四十二章也。經者。具串攝常法也。謂串穿義理。攝化機宜。三世不遷。十界同軌。故為經也。是故佛即人也。四十二章即法也。經之一字。是能詮之文。上六字。是所詮之義。是以人法雙題。能所合目。故曰佛說四十二章經。
△二譯經人時。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後漢者。對前曰後。亦名東漢。即漢明帝時。永平七年。帝夢金人身長丈六。項佩圓光如日。飛空而至。旋繞殿庭。指其帝座曰立教。旦問群臣。時傅毅奏曰。臣按周書異記云。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子時分。有五色祥光貫太微宮。時王問群臣所以。有太史蘇由對曰。西方有大聖人生焉。却後千年。教法流於此土。陛下所夢者將必是乎。明即遣秦景蔡愔王尊等一十八人。同往西域求覓至月氏國。遇摩騰竺法蘭二梵僧。所持釋迦佛畫像一軸。四十二章經十住斷結經等。白馬之。還於洛陽漢地。即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奏引入闕。獻金佛像。布大喜。館於鴻臚寺。帝勅於城西雍門外立寺。亦名鴻臚寺。因有五嶽道士褚善信費屬才等上本奏云。陛下不信華夏之言。反信夷狄之語。臣等與伊將經焚驗真假。臣等若勝。將胡人貶逐戎狄。伊若得勝。臣當斬首。帝準其奏。遂立焚經臺。并辯驗神通。褚等尋常神通變化。或騎草龍飛昇。或虗空往來等。及至臺下焚經之時。道經悉為燼。有尹喜於火中搶出道德二經。其餘盡焚。褚等亦不能飛昇往來。神通皆無。佛像佛經。火遂變為蓮華。涌在空中。不損一毫。道士既敗。或自縊有之。或落髮者有之。或奔井有之。褚等頭目盡皆斬首。云云。帝遂勅旨改鴻臚為白馬寺。安制佛像。摩騰竺法蘭居之。翻譯諸經等。云云。
△三註述名號。
宋鄖郊鳳山蘭若嗣祖沙門守遂註。
鄖郊者。即湖廣鄖陽府是也。鳳山就形得名。此山似鳳。又即山名也。蘭若者。即梵語。此云寂靜處。嗣祖者。言其老師紹續佛祖之位也。沙門者梵語。此云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故號為沙門。上守下遂。是老師之名也。註者。言邊有主曰註。又分文析義曰註。
△四釋經本文二。初經家標序三。初序始成正覺。
世尊成道。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
△二序傳法度人。
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淨界法身。本無出沒。大悲願力。示現受生。八相道成。佛寶也。思惟方便。離欲為戒。生定發慧。降魔顯正。轉法度人。法寶也。四諦。謂苦集滅道。真俗兩重因果。隨根修證。大小有異。憍陳如五人。佛初出家。雪山修道。淨飯王命家族三人。一阿濕婆。二提。三摩訶男。舅氏二人。一憍陳如。二十力迦葉。五人隨衛。後各捨往鹿苑。共修異道。世尊始成正覺。先為三轉法輪。五人皆獲果證。僧寶之始也。
△三序懷疑請教。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勅。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勅。
比丘。宋言或名持淨戒。或名破煩惱。或名淨乞食。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故譯者存義名焉。懷疑請教。應病授方。信悟獲安。敬順流布。昔世尊入滅。經於千載。後漢永平年中。明帝因夢金像。乃知佛教將被東夏。遣蔡愔使西國。遇摩騰竺法蘭二梵僧。白馬貝葉梵文。屆止洛都。譯梵成漢。首出此經。被機啟訓。最為精要。文約義備。序分流通。見於上。下四十二章。明捨惡趣善。除惑斷障。超凡入聖之深旨也。
△二金口親宣分四十二。初出家證果。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
欲色二界。至無想天。共十九天。以上即五不還天。
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沙門。宋言義訓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三界輪轉。愛欲為因。割愛辭親。身出家也。識心達本。心出家也。出家有三。一辭親。出世俗家。二悟道。出五蘊家。三證果。出三界家。大比丘二百五十戒。以殺盜淫妄四法為根本。其餘枝末。並依此四法而生。若犯根本。枝末難生。則無由證果。若一一堅持不犯。隨見修所斷煩惱。階漸不同。故所證隨異。初果須陀洹。宋云入流。二果斯陀含。宋云一來。謂一來天上。一來人間。便證涅槃。三果阿那含。宋云不來。四果阿羅漢。宋云不生。煩惱斷盡。證生空。如四肢斷。即無為果也。
△二斷欲絕朕。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
達本情忘。知心體合。
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
外絕攀緣。內非守寂。
無念無作。非修非證。
一相一行。無證無得。
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靈機絕朕。階級那收。
△三割愛去貪。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
鬚髮除而息愛。資財去而捨貪。
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
頭陀上行。無戀著也。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暗蔽愚癡。愛欲所致。
△四善惡並明。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善惡性空。猶如反掌。止惡行善。是順聖道。自性本無殺。持不殺戒。乃至自性本無貪瞋癡。持不貪等戒。八萬四千煩惱。變為波羅蜜門。隨機差降。分上中下品。具載大經。
△五轉重令輕。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罪始濫觴。禍終沒頂。惡心不息。業海轉深。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改過自新。罪隨心滅。
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病得汗則身安。人改過則心淨。
△六忍惡無瞋。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齊致。被撓何瞋。怨親等觀。魔自退衂。
△七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
慈善根力。假引世喻。罵佛自禍。其理昭然。
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身口由心。影響難捨。
△八塵唾自汙。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墮。逆風颺塵。塵不至彼。還坌身。賢不可毀。禍必滅
害賢招報。如唾天颺塵。反自汙坌。昔歌利害佛。佛不瞋恨。而成正覺。歌利罪畢。遇佛得記。
△九返本會道。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
世智辯聰。博聞強記。增長我慢。去道遠矣。
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堅志體道。量包法界。
△十喜施獲福。
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
施為萬行之首。助喜尚爾。況施福乎。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火逢炬而火事無窮。福隨心而福報無盡。
△十一施飯轉勝。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上以擇田投種。優劣倍增。住相求報。還滋愛本。以生心動念。即乖法體。今既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則取捨情亡。三輪空寂。亦如維摩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為具足法施。即斯義也。
△十二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覩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難事眾多。略開如上。順情為易。逆意為難。若順理而逆情。縱棄命而可作。若順情而背理。雖見好而不求。有勢不臨。心行平等。好廣學而謙下。見未學而不輕。貧窮而隨力行檀。豪貴而回光學道。知色欲之過患。悟是非之顛邪。更能觸境無心。善解方便。常會善友。隨化度人。處處值諸佛出興。念念轉大千經卷。運用成菩薩大行。施為入無量妙門。正眼常明。諸塵莫惑。豈封滯於難易情執者哉。
△十三問道宿命。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心淨無欲。真智顯露。曠劫之事。一念皆知。
△十四請問善大。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行道守真。萬行無取。志與道合。修證雙忘。
△十五請問力明。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有四種。謂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諦察法忍。無生法忍。今言忍辱。耐怨害也。理亦通四。思之可見。
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心垢淨盡獨耀無私。具一切智。對揚有準。
△十六捨愛得道。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攬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心水濁而影像昏。欲垢盡而道可見。
△十七明來暗謝。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妄覺無明既滅。本覺性明常存。
△十八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
念即無念。行即無行。言即無言。修即無修。歸根得旨。唯證乃知。
言語道斷。非物所拘。
言思路絕。分別意窮。
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第一義諦。擬議則墮。
△十九假真並觀。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
有為之法。畢歸磨滅。
觀靈覺。即菩提。
靈知寂照。本來是佛。
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悟無常之法。識靈覺之性。一念相應。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
△二十推我本空。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堅者名地。潤者名水。煖者名火。動者名風。推窮四大。其性各異。誰為我者。
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知身無我。起滅如幻。以如幻智。入如幻法門。
△二十一名聲喪本。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
世名浮利。唐勞其功。人不學道。虗生浪死。
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貪求聲名。非徒無益。迷真逐妄。抑致身後之禍。良可悲夫。
△二十二財色招苦。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味著財色。如舐利刃之蜜。貪少滋味。自招長劫之痛苦也。
△二十三妻子甚獄。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堂堂丈夫。情色驅役。殞身沒命。迷不為苦。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知非離欲。即凡夫而非凡夫。居塵不染。乃出塵阿羅漢也。
△二十四色欲障道。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
愛欲過患。義類多種。障道長惡。無甚女色。
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滋生死。障涅槃。唯欲色欲一端。楞嚴亦云。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二十五欲火燒身。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逆境界之風。執無明之炬。豈免自燒者也。
△二十六天魔嬈佛。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
佛初成道。天魔波旬以玉女嬈亂耳。
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
人見女色。妄起淨想。故生染著。不知元是不淨。薄皮包裹。
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魔不得便。迴邪歸正。問道開悟。證小乘初果。
△二十七無著得道。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不觸生死涅槃兩岸。不為人天有漏善業所取。不為邪見鬼神所遮。不為三界洄流所住。亦不腐敗於二乘滅定。決入薩婆若海。
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情欲不能惑。眾邪不能嬈。正進無為。道遠乎哉。
△二十八意馬莫縱。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意馬難調。戒為轡勒。色欲染習。敗道喪身。
得阿羅漢。乃可信汝意。
意根滅盡。證阿羅漢也。昔西國有道人。山中修行。得五神通。一日因雨泥躂倒。遂以呪力。令十二年不雨。國王知是道人呪力。乃生憂慼。下詔云。若有人降得此道人者。賞金千斤。有一淫女來白王言。我當能降。王聽往彼。禮拜道人。摩觸身體。因起染心。便失神通。雨澤滂流。女人騎道人頸。來見國王。王乃嘉賞。故知敗道喪志。禍由女色。可不慎與。可不慎與。
△二十九正觀敵色。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
習近生情。迷失正念。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正念觀察。心淨意解。生居濁世。如蓮華出水。善巧方便。假想對治。觀諸眾生無始輪迴。皆我親屬。悉願度脫。則惡念想自然息滅也。
△三十欲火遠離。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情染如乾茅。欲火當遠離。
△三十一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除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
顛倒由心。徒傷身體。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
兵隨印轉。將逐符行。
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
心寂。妄想不生。五蘊本空。欲情何起。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引先佛偈。以為明證。
△三十二我空怖滅。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眾生妄認四大以為我身。順情生愛。違情生憂。乃有五種怖畏。所謂不活怖。惡名怖。大眾威德怖。死怖。墮惡道怖。若能悟我本空。則分別頓息。誰為愛者。復何憂怖哉。
△三十三智明破魔。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鬬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道人與眾魔戰。當挂淨戒鎧。持禪定心。秉智慧劍。無一法可當情。則破魔得勝。亦如法華云。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義同此也。
△三十四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絃緩如何。對曰。不鳴矣。絃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學道之人。善用其心。不急不緩。內不滯空。外不取相。上無攀仰。下絕躬。即清淨安樂。行可進矣。道可得矣。
△三十五垢淨明存。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逐情造業。是謂垢染。順理進修。乃名清淨。
△三十六展轉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五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前列二十難。未說發菩提心。今自離惡道。至無修無證。略盡修行始末。雖宿植善根。歷修萬行。發廣大心。甚為希有。然恐尚存希冀。取捨未忘。毫釐繫念。還成有住之功。瞥爾情生。墮在修證之位。故末云無修無證。則不落功勳。方謂難中之難矣。
△三十七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近佛違戒。不免輪迴。憶戒遠佛。得道證果。
△三十八生即有滅。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以依業引第八識不斷功能曰命。凡夫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念念遷謝。不知不覺。焉能悟解無常苦空之道。
△三十九教海無差。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教海一味。隨機萬差。信順修行。皆離苦得樂。喻似食蜜。中邊皆甜。亦如飲海。巨細眾生皆得飽滿。
△四十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動止四儀。是生滅法。心本不生。寂而常照。體斯理者。乃真行道。
△四十一直心出欲。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五欲深泥。沒溺可畏。非直心念道。何由出離乎。
△四十二達世知幻。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
擾擾不停。似有非實。
視金玉之寶。如瓦礫。
積聚山高。無益於道。
視紈素之服。如敝帛。
假以蔽形。不取飾好。
視大千界。如一訶子。
大千之廣闊。眾生之依報。有漏善法共業而成。觀之如訶子。本為小耳。楞嚴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
阿耨。宋言無熱惱。以龍得名。池深廣也。以耨池之深廣。比智海如涓滴耳。
視方便門。如化寶聚。
化現法財。濟諸貧乏。
視無上乘。如夢金帛。
開導未悟。令生信樂。
視佛道。如眼前華。
隨機赴感。本自不生。
視禪定。如須彌柱。
識浪境風。不能漂動。
視涅槃。如晝夕寤。
圓寂照永。離諸夢想。
視倒正。如六龍舞。
六龍升降。本非正倒。隨見妄執。生正倒想。若了見妄。誰為正倒。
視平等。如一真地。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視興化。如四時木。
造化之法。古今遷變。生住異滅。春夏秋冬。以因眾生業緣。遂有榮枯衰盛之相。若了緣起不思議解脫法門。則知起唯法起。滅唯法滅。須信道劫火洞然毫末盡。青山依舊白雲中。
(終)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7 冊 No. 0669 四十二章經註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