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三經指南卷上--- 卍新續藏第 37 冊 No. 0675 佛祖三經指南

佛祖三經指南序
禪家有所謂佛祖三經者不知昉自何時然傳習久大都少高遠廣博之譚皆日用切近之誨不過防浮情誡邪業而軌之於正道是學佛之初門而迪蒙之寶訓也凡為僧者不可不知正如為山九仞功必始於一簣若舍一簣而談九仞雖童稚亦知其必無成也近世禪流浮慕高遠恥談卑近見此等書輙掉頭弗顧妄以為上根上智不屑及此也不知上根上智正不妨兼脩中下如飲光尊者一笑傳衣稱宗門第一祖而力行頭陀終身不舍豈根智之弗若哉今此輩根智視飲光為何如也不過妄情難制樂於放逸故託言高遠自便其私吾知其必自暴自棄而茲霈子初註是經用為末學指南會意發揮亦自明暢其亦有一簣之思云。
鼓山永覺老人題於聖箭堂
No. 675-B 自序
佛祖之道高而無上深不可測然造之必有門行之必有漸求可為蒙學之指南作千里之跬步者其唯三經歟昔世尊始成道機緣未熟不堪大法於是於鹿苑中隱實施權循循善誘三乘五乘咸備焉四十二章是也諸乘既經法華開顯如來出世事畢於是於雙樹間唱入無餘涅槃扶律譚常以為最後深誨遺教是也是二經者時雖有始終意實無二軌但始則近而詳終則嚴而切防妄情流逸峻正法藩籬謂非如來開物之妙權群機必由之要道乎第去聖既遙根器日劣往往出家之士亡失正因於如來大師始終明訓不啻秦人視越人之肥瘠所以圓顱方服雖類乎僧而實去婆羅門不遠此溈山警所由作也葢其言撥亂反正儆俗救弊深得先佛之遺旨可翼二經於不墜故古德合之目為佛祖三經以傳於世使後之學者於佛祖高深之道知所造詣不至墮於匪類廢於半塗則其為益豈不大哉(濡)弱冠始禮老和尚於荷山和尚愍其愚鈍首授是經且俾力行迨今十餘秊所矣出入禪講孜孜矻矻不至於畔道者此三經力也頃因山中無事客有扣余者曰昔大洪遂禪師於兵火之餘草衣木食為學者釋三經其言簡其理精葢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也今去大洪之世五百有餘載而世道法道交相為病益烈子能發其蘊以藥之乎余唯然起曰是余之志也烏敢飾讓於是頓忘孤陋黽勉從事凡朞月而藁成自署名曰指南葢欲使始發意者知所嚮往不至迷誤失錯入於險道耳若其藥病與否則余葢不暇計云。
旹歲在乙酉春王正月上元日序
凡例
  • 四十二章經遂師所解之本視藏本為少異竹窓嘗辯之謂遂師之本文義俱暢而藏本頗為未安故今亦宗遂本。
  • 遺教經馬鳴有論孤山有疏世不傳近所傳者宋淨源法師疏論節要而而雲棲和尚甞為之補註今憑之以作解。
  • 溈山警言似近而意實遠文似複而脉實貫近為註者凡一二家殊多浮泛不達作者之心故余僭更註之。
  • 雲棲竹窓諄諄於四十二章佛遺教二經者凡數節今錄其一以見意曰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天竺得佛經四十二章此聖教東流入震旦之始也今以其言近僧不持誦法師不陞座為人講演夫此經言不專近有遠者有言近而旨遠者人自不察也又遺教經乃如來入滅最後之要語喻世人所謂遺囑也子孫昧祖宗創始之來源是忘本也子孫背父母臨歿之遺囑是不孝也為僧者胡弗思也愚按二經實末法救病之良藥不可忽不可忽。
  • 唐太宗施行遺教經敕其勸勉僧尼辭意懇切因附載於此以見聖主護法之意云勅旨法者如來滅後以末代澆浮付囑國王大臣護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須備若縱情淫佚觸塗煩惱關涉人間動違經律既失如來玄妙之旨又虧國王受付之義遺教經是佛臨涅槃所說誡勒弟子甚為詳要末俗緇素並不崇奉大道將隱微言且絕永懷聖教用思弘闡宜令所司差書手十人多寫經本務在施行所須紙筆墨等有司準給其官宦五品上及諸州刺史各付一卷若見僧尼行業與經文不同宜公私勸勉必使遵行(出文舘辭林)
No. 675-1 佛祖三經指南卷上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佛凡說經皆有緣起或因一事為一人陞座演說至於立名或立一名或立多名如楞嚴淨名等是也唯此經是佛初成道時尋常日用中隨機開導非止因一事為一人也故其問教義大小頓漸不一其說亦無有定名後經家約章立之其章凡四十有二故名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能說教主四十二章所說之法七種立題中則人法立題也按六離合釋是佛所說之四十二章經則依主帶數也又四十二章即經則持業帶數也經如常解具四義謂貫攝常法也。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後漢東漢也按梁高僧傳云攝摩騰本中天竺人善風儀解大小乘經常以遊化為任昔經往天竺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會敵國侵境騰惟曰能說此法為地神所護使所居安樂今鋒鏑方始曾是為益乎乃發誓亡身躬往和勸遂二國交歡由是顯譽逮漢永平中明皇帝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奉答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為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尋訪佛法愔等於彼遇見摩騰乃要還漢騰矢志弘通不憚疲苦冐涉流沙至於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漢地有沙門之始也時大法初傳未有歸信故騰蘊其深解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少時卒於雒陽騰所住處即雒陽城西雍門外白馬寺是也。
竺法蘭亦中天竺人誦經論數萬章為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蘭與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蘭乃間行而至既達雒陽與摩騰同止少時便善漢言愔於西域獲經即為翻譯所謂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後因寇亂移都四部失本不傳唯四十二章經見在可二千餘言漢地見存諸經唯此為始也昔漢武帝穿昆明池得黑問東方朔朔云不知可問西域胡人後法蘭既至眾人追問蘭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然此是也朔言有徵信者甚眾蘭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餘譯者翻字翻音變梵語為華言也。
世尊成道作是思惟離欲寂諍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勅一一開悟。
合掌敬諾而順尊勅。
成道菩提樹下成無上道也思惟成道後三七日觀樹思惟也離欲寂靜即所思施權闡化之法離欲令袪煩惑寂靜令證滅果以二者是出苦之要三乘之弄引故云最勝住定降魔者佛始成道魔來嬈亂故不起那伽而降伏之鹿野苑者古帝王養鹿之園也四諦謂苦集滅道即世出世兩重因果五人者以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族三人謂阿提拘利舅氏二人謂憍陳如十力迦葉尋訪給侍同學苦行日食一麻米或七日食一麻米垂滿六年形體羸瘦猶如枯木菩薩自念為滅邪外自餓非道我當受食然後成佛即從座起詣河沐浴有牧牛女淨居天勸令施乳糜即取奉上呪願受食五人見驚謂為退轉各還所止共修異法佛既成道因念五人緣熟可為說法於是至鹿苑中為三轉四諦法輪陳如最初開悟其四人亦相繼而悟佛唱善來鬚髮自墮皆為沙門證阿羅漢比丘梵語此云乞士亦云破惡亦云怖魔以應果上應供殺賊無生三義世尊成道佛寶也四諦法寶也五人僧寶也三寶從茲住世為人天第一福田復有繼五人為比丘者如三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是皆久事外道空無所得既獲遇佛如闇得燈如貧人得寶故說自心中所疑求佛進止世尊教勅一一開悟如下四十二章是也又經無豐約皆具序正流通唯此經序中括三分合為一章蓋別是一例不同常途自世尊成道至而證道果是序分復有比丘至一一開悟即正宗分合掌敬諾而順尊勅是流通分下四十二章則別列正宗也此屬經家所序非佛正說故自別為一章。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此示沙門法也沙門梵語此云勤息謂勤修三學息滅三毒也辭親出家等沙門之實也了境唯識曰識心知法即性曰達本悟五陰法自性不生今則無滅本來涅槃曰解無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等沙門之行也二百五十戒詳具戒本進止清淨者謂謹潔無犯皎如氷霜也四真道行謂四果證真之道行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助道品等阿羅漢等沙門之果也阿羅漢此云殺賊殺見思賊也亦云無生我生盡不受後有也亦云應供具智斷功德堪應人天大供養也以具三明六通故能飛行變化出分段生死故得曠劫壽命德重道高故住動天地也次為三果阿那含此云不還於欲界壽終時其靈神直往十九天斷上二界思而證阿羅漢十九天色究竟天也以欲界一地為一天合色界十八天為十九也次為二果斯陀含此云一來以欲界殘思未盡更須一上天上一還人間欲殘思始盡而證三果也次為初果須陀洹此云預流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而思惑未斷須於天上人間經七生往反始斷欲界前六品而證二果也然預流一來斷證次第常途皆同此說惟今經獨言即得阿羅漢者蓋是約利根言之不由階漸超證極果也如四肢斷不復用者以愛欲乃三界受生根蒂阿羅漢愛欲既斷無復受生之緣喻如四肢既斷無復四肢之用也。
右經第一章。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
此為利根示頓教也汙濁心源者愛與欲也愛欲既斷則心源可默識矣言心源者一心之源乃如來藏性也實相無相謂之佛深理法本無法謂之無為法皆藏性之異稱耳此性如摩尼珠渾體圓淨求其異相了不可得若有毫末許內外道業等可言者皆未見道也故道人之行履也內無所得以無內可得也外無所求以無外可求也心不繫道以心即是道繫念乖真也亦不結業以塵境本空根無所偶也體本寂滅故無念無作性自天真故非修非證此豈待涉僧祇歷諸位而後尊貴者哉本不可得而名強名之曰道。
右經第二章。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眾生戀著此身於財食睡三者妄起愛欲欲起則智昏愛興故神昧沙門受道可如是乎故制沙門去世資財等慎勿再者叮嚀之辭謂此外不可復加也使人下二句出其過意謂身心澹泊則志慮虗閒不為愛欲所愚蔽庶幾入道也或謂是三者皆不能行柰何曰不可妨他行者也問誰是能行者曰知無常者知道者能之。
右經第三章。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
是惡若止名十善者是以止為善也不殺而護生等是以行為善也夫三界輪轉唯心所造一三業也縱之而為惡種三途之苦因反之而為善熟人天之樂果譬為治者善化之則宼賊皆為良民不善化之則良民將為賊子是故舉足動步開口動舌起心動念之間智者當自慎之。
右經第四章。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無心越理謂之過悔者追悔前非息心改行也未預聖流孰能無過但愚者不悔罪海轉深智者知非心病漸損。
右經第五章。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撓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撓亂如毀謗打罵之類當無嗔責者華嚴云菩薩於他起嗔心即成就八萬障門是知嗔之為害甚大當惡來撓亂嗔心起時當以佛知見禁息之尚不見有況有人乎自惡猶自害也。
右經第六章。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罵猶謗也佛誡惡人不可謗佛以佛不受謗禍還歸自也故設喻明之聲響影形喻因果不爽。
右經第七章。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身賢不可毀禍必滅
佛誡惡人不可害賢以賢者不可害秪自害耳故設二喻明之。
右經第八章。
佛言愽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愽聞猶多聞也愛道猶慕道也多聞以慕道則全是口耳之學與道轉遠故必難會守志者不為岐路所惑也奉道者一心在道也不為岐路所惑而一心在道則道必可得故其道大。
右經第九章。
佛言覩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普賢十大願隨喜功德其一也功德不出六度而布施足以該之故惟云覩施道也見他勝事而心生憎嫉則其罪無窮覩人施道而助之歡喜則其福甚大沙門問此福盡者意謂此施福既為彼隨喜之而得福則此人之福不亦盡乎佛為釋疑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以炬各分之或熟食或除冥而此炬之火如故一人之福數千百人隨喜之而皆得福此人之福不損但仗彼為增上緣耳況又展轉相傳其𦦨愈熾則其福不愈大乎。
右經第十章。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夫擇田投種自惡人至於三世諸佛極矣然猶云不如飯無念住修證之人者以其凡聖情盡超諸格量故其福獨勝也秪如此人畢竟如何供養金菓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後鳳來。
右經第十一章。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覩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愽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覩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此佛略示人情之難事二十種蓋欲人轉難為易化情向道也如知貧窮無羨餘則減口體以行施豪貴易起業則降志以學道貪生難棄則引義自決佛經難覩則信樂希求乃至不善解方便則深思愽究令心慧開發必使掀翻窠臼不為諸難所封是稱人中大丈夫也。
右經第十二章。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宿命六通之一也至道大道也夫道本現成由迷故隔若能淨其心守其志則道必可會如趙州謂汝但究理坐看二三十年不會截取老僧頭去心本靈明由貪欲故昧若能內無所欲外無所求則心光獨露而曠劫之事一念皆知猶如磨鏡垢去明存胡漢俱現也。
右經第十三章。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道非行則弗至真非守則外移若能行道守真則不背於理故善然尚局在人天至於行之守之而合於道則可超出凡倫優入聖域故曰大也。
右經第十四章。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暇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力莫多於忍辱以忍辱之人達無我我所故雖惡境來加而心不懷惡八風來撓而心加安健所謂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也故為人所尊明莫最於滅心垢以心垢滅者靈光獨露得一切智古今所有無不知見所謂恒沙界外一滴之雨盡知頭數也不謂明乎。
右經第十五章。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澄水喻心本清淨手攪喻愛欲渾濁不覩影喻不見道心中濁興謂由愛欲故眾欲並起也水清則毛髮可鑑心淨則道體畢露不捨愛欲而能見道者未之有也。
右經第十六章。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上皆破無明而見道此章獨見諦而滅無明文影略耳。
右經第十七章。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𨤲失之須臾。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言其有體本寂滅言其無幻相儼然故云念無念念等悟其旨者不滯於有無獨超物外故與此法近迷其旨者滯於有無永墮塵區故與此法遠也況此法言語路絕不可以言語求非物所拘不可以事物取蓋惟證者方知非情所測若以有思惟心擬議於事物之迹則毫𨤲之差天地懸隔須臾之失永劫沉淪可不慎哉。
右經第十八章。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劫火洞然大千俱壞天地世界何常之有眾生覺性靈靈不昧直下與諸佛所證智果同體不二豈有間然蓋無常為入道之門靈覺是本有佛性二者能觀之如灸病得穴而道之得旦暮可待豈不疾乎。
右經第十九章。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念猶觀也以眾生認身為我故令觀此身唯有四大假名而無我者如堅者名地濕者名水暖者名火動者名風何者名為我乎若四者即我則我有四若四者非我則離四之外我安在哉由此觀之我不可得其身心之相惟如幻耳毗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是故學者貴知幻也。
右經第二十章。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抂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貪世常名謂貪世間庸眾人所求之名抂功勞形謂無益身心性命徒費力耳香聞質燼喻名著身喪危身之火而在其後者謂享虗名於生前受實禍於身後也清涼國師云求大名稱者若勝負心是修羅因若我慢心是外道因是也。
右經第二十一章。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之則有割舌之患。
刀蜜喻財色小兒喻無智之人不足一餐喻利少割舌喻害多也。
右經第二十二章。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驅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驅驅役勞貌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者謂為妻子之故雖行險僥倖亡身失命之事亦甘為之也夫愛欲泥深凡夫自溺火宅門狹羅漢能超昔國一禪師謂崔趙公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亦以是哉。
右經第二十三章。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愛欲莫甚於色者以是根蒂中帶來為輪迴受身之本故大而無外也所以佛有賴一之嘆今欲界眾生能為道而不為欲所敗者佛知見力耳昔有法師問大義禪師曰欲界無禪禪歸色界此土憑何而立禪義曰法師秪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是也。
右經第二十四章。
佛言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執炬喻欲情內熾逆風喻欲境橫陳燒手言愛欲之人必遭愛欲之害也良以婬習研磨不休自耗其精則火界熾然其於生也尚有痟渴等疾則其死也感大猛火之報故楞嚴云十方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豈不然哉。
右經第二十五章。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逾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此佛之降魔也眾生所以流浪於色欲者於此不淨妄生淨想耳如知其為革囊眾穢雖掩鼻而過之可也況躭戀乎寶積云愚人昏迷念不淨躭染臭穢膿血身諸欲迅滅歸無常永沉地獄閻羅界假令變化如汝等色身殊勝滿世間我無一念貪欲心常生如夢如怨想或曰魔以惡心向佛罪莫大矣而佛為說法便得果證何也答曰凡見佛無空過者蓋既見佛則化惡為善反邪歸正又根熟故得道也。
右經第二十六章。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夫為道者一句總標猶木在水下舉喻學道之人下合法謂學道者順道而修如木在水尋流而行若瞥起一念為情欲所惑則是觸兩岸為有為所滯則是為人取嬈於邪見則為鬼神所遮疲於精進則為洄流所住墮於空寂則腐敗也惟負大根器者羅籠不住呼喚不回驀直向前執得為礙哉所以世尊皆云吾保者示其必得終不虗也。
右經第二十七章。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呵羅漢乃可信汝意。
夫瞥嗔瞥喜乍善乍惡猶如野馬無暫停住意可信乎古云須作心師勿師於心是也敗道喪志傷神耗體皆因女色色可會乎古云寧近毒蛇勿親女色是也得阿羅漢乃可信意者以見思既盡如家賊袪而主人用事復何疑乎。
右經第二十八章。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心。
長阿含經云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云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自撿其心與此全同我為沙門下乃正心思念母子姊妹等乃假想對治也。
右經第二十九章。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此示遠離行也乾草喻欲念火喻欲境達境原空知心本寂各不相到當處解脫是真避也。
右經第三十章。
佛言有人患婬不止欲自除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患婬不止而欲斷陰可謂切志於道者但不知斷心為得其要徒斷陰無益也何者心生種種法生如功曹行從者俱行心滅種種法滅如功曹止從者俱止苟邪心不止而斷陰果何益乎又引先佛偈示之曰欲不自生生於第六意識意不自生生於思想兩心所其王所二心相因而起各不相到當體無生故云各寂靜其寂靜之心不有狀貌非關起滅故云非色非行此又世尊示斷心之要智者宜善思之。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告善住天子言若人一心專精自守貪欲心發即應覺知方便除散應作是念此是空此不淨求此欲心生處滅處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是中誰染誰受染者誰為染法如是觀時不見能染不見所染不見染事以不見故則無有取以不取故則無有捨以不捨故則無有受不捨不受則名離欲寂滅涅槃偈意正同。
右經第三十一章。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三界生死愛為根本愛則憂憂失其愛也憂則怖怖失其愛也怖有五一不活怖二惡名怖三大眾威德怖四死怖五墮惡道怖愛本也憂怖其末也本既不存則末將安立乎然愛欲根深非智莫拔故經云身苦所逼迫由貪著渴愛斷滅諸渴愛惟佛智為勝其佛智者真伐生死根之利斧也。
右經第三十二章。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鬪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此示精進度也萬人喻眾魔戰喻以智滅惑挂鎧出門喻發心入道怯弱喻志不堅牢半路而退喻自畫而不進格鬪而死喻稍進而無功得勝而還喻破魔得道眾魔共四種一蘊魔二死魔三煩惱魔四天魔。
右經第三十三章。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絃緩如何對曰不鳴矣絃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夫懈怠不能進道人皆知之而不知其進銳者亦有失道之患故即彈琴喻之謂沙門學道必心調適得中乃可得道也蓋暴疲惱退四者相因而來行至於退則無所不至矣罪不亦加乎清淨安樂正所謂適中之行也興善寬禪師云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又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知此進道則無過不及之患矣。
右經第三十四章。
佛言如人鍛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眾生結習在心如鐵含滓若非鍛煉功深曷由使行清淨而成就真正法器哉。
右經第三十五章。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得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復列此九難者欲人自慶其所得而勉其所未得也無脩無證難者以慕果發心刻意修證為之或易若夫修證俱忘天真自如非見性者不易入作故為最難也。
右經第三十六章。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戒為得道之基蓋因戒生定由定發慧也若不順戒則定慧無由發生雖日近佛何益寶積云雖有眾生見我色身不護其戒何所得耶如提婆達多雖遇於我猶墮地獄若復有人於來世中勤修我教則為希有如見我身無有異也此意正同。
右經第三十七章。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大乘以八識連持一期色心不斷功能曰命小乘以出入息為命今言呼吸間者且約小乘言之謂呼時吸滅吸時呼滅蓋彼彼不相知念念不停駐也壽者之相當體寂滅其於道不既近乎故佛以知道許之。
右經第三十八章。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一代時教大小頓漸萬萬不同總如來後得智中流出一音所演無異法也故以食蜜喻之後人勝負情深性相異旨大小殊宗各黨專門互相非是豈如來大師之意乎遂師云教海一味隨機萬差信順修行皆離苦得樂斯言得之矣。
右經第三十九章。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此為行道而不知用心者誡也謂身雖行道而心緣世諦與磨牛何異哉故行道者務在心行而身非其所重也華嚴云心常不與世心和合名為精進是也。
右經第四十章。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汙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汙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夫為道者一句總標如牛負重下舉喻沙門當觀下合法謂眾生負痴愛重擔而行情欲泥中惟直心念道庶幾免苦其或心稍不端而左右顧視有所覬覦其不遭其沒溺者幾希矣。
右經第四十一章。
佛言吾視王候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弊帛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花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窹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此佛示之知見開悟眾生也視尊位如隙塵知無常也金玉如瓦礫心無貪著惠施不恡也紈素如弊帛不求美飾也界訶池油等大小也大千界者釋迦所主之土也阿耨池此云無熱惱乃西域池之最大者塗足油西域風俗每用油塗足取其清涼且消毒也方便如化寶聚黃葉止兒啼也無上乘如夢金帛歸無所得也佛道如眼前花赴機暫應也禪定如須彌柱境風識浪莫能傾動也涅槃如晝夕窹遠離夢想也倒正如六龍舞以六龍升降互為正倒無定位也平等視眾生如一真地以一直法界絕自他也興化如四時木者謂繁興大用隨機設化任運起滅而我本無心喻如四時流行草木榮悴而天本無言也以上皆如來自受用境界蓋由識謝情亡智通無礙法爾如是也。
右經第四十二章。
佛說四十二章經終
佛祖三經指南卷上

【經文資訊】卍新續藏第 37 冊 No. 0675 佛祖三經指南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