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中邊論卷下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辯中邊論卷下
愛樂增長淨 如次即五果
究竟順障滅 離勝上無上
謂正行所緣 及修證無上
正行有六種 謂最勝作意
隨法離二邊 差別無差別
最勝有十二 謂廣大長時
依處及無盡 無間無難性
自在攝發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說十度 名波羅蜜多
精進定般若 方便願力智
饒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脫
無盡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如所施設法 名作意正行
此增長善界 入義及事成
此助伴應知 即十種法行
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 諷誦及思修
行十法行者 獲福聚無量
勝故無盡故 由攝他不息
隨法行二種 謂諸無散亂
無顛倒轉變 諸菩薩應知
出定於境流 味沈掉矯示
我執心下劣 諸智者應知
二相染淨客 無怖高無倒
知但由相應 串習或翻此
有義及非有 是於文無倒
似二性顯現 如現實非有
知離有非有 是於義無倒
言作意彼依 現似二因故
於不動無倒 謂知義非有
非無如幻等 有無不動故
離一切分別 依勝義自相
以離真法界 無別有一法
故通達此者 於共相無倒
知顛倒作意 未滅及已滅
於法界雜染 清淨無顛倒
知法界本性 清淨如虛空
故染淨非主 是於客無倒
有情法無故 染淨性俱無
知此無怖高 是於二無倒
幻等無分別 本性常清淨
及雜染清淨 性淨喻虛空
無減亦無增 是十金剛句
亂無亂二果 及彼二邊際
異性與一性 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與斷滅
所取能取邊 染淨二三種
分別二邊性 應知復有七
謂有非有邊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無用
不起及時等 是分別二邊
十波羅蜜多 增上等修集
印內持通達 增證運最勝
起堅固調柔 不住無障息
廣大一切義 除諸不吉祥
令獲勝生增福慧 疾證廣大三菩提
辯中邊論卷下
辯得果品第六
已辯修位。得果云何。頌曰。
器說為異熟 力是彼增上愛樂增長淨 如次即五果
論曰。器謂隨順善法。異熟力。謂由彼器增上力。令諸善法成上品性。愛樂謂先世數修善力。今世於善法深生愛樂。增長謂現在數修善力。令所修善根速得圓滿。淨謂障斷得永離繫。此五如次即是五果。一異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離繫果。復次頌曰。
復略說餘果 後後初數習究竟順障滅 離勝上無上
論曰。略說餘果差別有十。一後後果。謂因種性得發心果如是等果展轉應知。二最初果。謂最初證出世間法。三數習果。謂從此後諸有學位。四究竟果。謂無學法。五隨順果。謂因漸次應知。即是後後果攝。六障滅果。謂能斷道即最初果。能滅障故說為障滅。七離繫果。謂即數習及究竟果。學無學位如次遠離煩惱繫故。八殊勝果。謂神通等殊勝功德。九有上果。謂菩薩地。超出餘乘未成佛故。十無上果。謂如來地。此上更無餘勝法故。此中所說後六種果。即究竟等前四差別。如是諸果但是略說。若廣說即無量果總義者。謂攝受故。差別故。宿習故。後後引發故。標故。釋故。此中攝受者。謂五果。差別者。謂餘果。宿習者。謂異熟果。後後引發者。謂餘四果。標者謂後後等四果。釋者謂隨順等六果。分別前四果故。
辯無上乘品第七
已辯得果。無上乘今當說。頌曰。
總由三無上 說為無上乘謂正行所緣 及修證無上
正行有六種 謂最勝作意
隨法離二邊 差別無差別
最勝有十二 謂廣大長時
依處及無盡 無間無難性
自在攝發起 得等流究竟
由斯說十度 名波羅蜜多
論曰。最勝正行有十二種。一廣大最勝。二長時最勝。三依處最勝。四無盡最勝。五無間最勝。六無難最勝。七自在最勝。八攝受最勝。九發起最勝。十至得最勝。十一等流最勝。十二究竟最勝。此中廣大最勝者。終不欣樂一切世間富樂自在。志高遠故。長時最勝者。三無數劫熏習成故。依處最勝者。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為依處故。無盡最勝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無窮盡故。無間最勝者。由得自他平等勝解。於諸有情發起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無難最勝者。於他有情所修善法但深隨喜。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自在最勝者。由虛空藏等三摩地力。令所修施等速圓滿故。攝受最勝者。無分別智之所攝受。能令施等極清淨故。發起最勝者。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至得最勝者。在極喜地。等流最勝者。在次八地。究竟最勝者。在第十地及佛地中。菩薩如來因果滿故。由施等十波羅蜜多。皆有如斯十二最勝。是故皆得到彼岸名。何等名為十到彼岸。頌曰。
十波羅蜜多 謂施戒安忍精進定般若 方便願力智
饒益不害受 增德能入脫
無盡常起定 受用成熟他
論曰。此顯施等十到彼岸各別事業。如次應知。謂諸菩薩由布施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普能饒益。由淨戒波羅蜜多故。於諸有情不為損害。由安忍波羅蜜多。故他損害時深能忍。受由精進波羅蜜多故。增長功德。由靜慮波羅蜜多故。起神通等能引有情令入正法。由般若波羅蜜多故。能正教授教誡有情令得解脫。由方便善巧波羅蜜多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能令施等功德無盡。由願波羅蜜多故。攝受隨順施等勝生。一切生中恒得值佛。恭敬供養常起施等。由力波羅蜜多故。具足思擇修習二力伏滅諸障。能令施等常決定轉。由智波羅蜜多故。離如聞言諸法迷謬。受用施等增上法樂。無倒成熟一切有情。如是已說最勝正行。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頌曰。
菩薩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如所施設法 名作意正行
此增長善界 入義及事成
此助伴應知 即十種法行
謂書寫供養 施他聽披讀
受持正開演 諷誦及思修
行十法行者 獲福聚無量
勝故無盡故 由攝他不息
隨法行二種 謂諸無散亂
無顛倒轉變 諸菩薩應知
出定於境流 味沈掉矯示
我執心下劣 諸智者應知
論曰。此中出定由五識身。當知即是自性散亂。於境流者。馳散外緣即外散亂。味沈掉者。味著等持惛沈掉舉即內散亂。矯示者。即相散亂。矯現相已修定加行故。我執者。即麁重散亂。由麁重力我慢現行故。心下劣者。即作意散亂。依下劣乘起作意故。菩薩於此六散亂相。應遍了知當速除滅。如是已說無散亂轉變。無顛倒轉變云何應知。頌曰。
智見於文義 作意及不動二相染淨客 無怖高無倒
知但由相應 串習或翻此
有義及非有 是於文無倒
似二性顯現 如現實非有
知離有非有 是於義無倒
論曰。似二性顯現者。謂似所取能取性現。亂識似彼行相生故。如現實非有者。謂如所顯現實不如是有。離有者。謂此義所取能取性非有故。離非有者。謂彼亂識現似有故。如實知見此中義者。應知是名於義無倒。於作意無倒者。頌曰。
於作意無倒 知彼言熏習言作意彼依 現似二因故
於不動無倒 謂知義非有
非無如幻等 有無不動故
論曰。前說諸義離有非有。此如幻等非有無故。謂如幻作諸象馬等。彼非實有。象馬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諸象馬等而顯現故如是諸義無如現似所取能取。定實有性亦非全無。亂識似彼所取能取而顯現故。等聲顯示陽焰夢境及水月等。如應當知。以能諦觀義如幻等。於有無品心不動散。如實知見此不動者。應知是於不動無倒。於二相無倒者。謂於自相及共相中俱無顛倒。於自相無倒者。頌曰。
於自相無倒 知一切唯名離一切分別 依勝義自相
以離真法界 無別有一法
故通達此者 於共相無倒
知顛倒作意 未滅及已滅
於法界雜染 清淨無顛倒
知法界本性 清淨如虛空
故染淨非主 是於客無倒
有情法無故 染淨性俱無
知此無怖高 是於二無倒
無倒行總義者。謂由文無倒。能正通達止觀二相。由義無倒。能正通達諸顛倒相。由作意無倒。於倒因緣能正遠離。由不動無倒。善取彼相。由自相無倒。修彼對治無分別道。由共相無倒能正通達本性清淨。由染淨無倒。了知未斷及已斷障。由客無倒。如實了知染淨二相。由無怖無高二種無倒。諸障斷滅得永出離。此十無倒如次安立。於彼十種金剛句中。何等名為十金剛句。謂有非有無顛倒。所依幻等喻無分別。本性清淨雜染清淨。虛空喻無減無增。為攝如是十金剛句有二。頌言。
應知有非有 無顛倒所依幻等無分別 本性常清淨
及雜染清淨 性淨喻虛空
無減亦無增 是十金剛句
且初安立十金剛句。自性者。謂自性故。所緣故。無分別故。釋難故。自性故者。謂三自性。即圓成實遍計所執及依他起。是初三句如次應知。所緣故者即三自性。無分別故者。謂由此無分別即無分別智。及於此無分別即本性清淨。如次應知安立境智。謂三自性及無分別。釋難故者。謂所餘句。且有難言。遍計所執依他起相。若實是無云何可得。若實是有不應諸法本性清淨。為釋此難說幻等喻。如幻事等雖實是無而現可得。復有難言。若一切法本性清淨。如何得有先染後淨。為釋此難說有染淨及虛空喻。謂如虛空雖本性淨。而有雜染及清淨時。復有難言。有無量佛出現於世。一一能度無量有情。令出生死入於涅槃。云何生死無斷滅失。涅槃界中無增益過。為釋此難說染及淨無減無增。又有情界及清淨品俱無量故。第二安立彼自性者。如有頌言。
亂境自性因 無亂自性境亂無亂二果 及彼二邊際
異性與一性 外道及聲聞
增益損減邊 有情法各二
所治及能治 常住與斷滅
所取能取邊 染淨二三種
分別二邊性 應知復有七
謂有非有邊 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 有用并無用
不起及時等 是分別二邊
論曰。若於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一名為一邊。為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無我乃至儒童。見有我者定起此執。我異於身或即身故。若於色等執為常住是外道邊。執無常者是聲聞邊。為離此執說中道行。謂觀色等非常無常定執有我。是增益有情邊。定執無我是損減有情邊。彼亦撥無假有情故。為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我無我二邊中智。定執心有實。是增益法邊。定執心無實。是損減法邊。為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於是處無心無思無意無識。執有不善等諸雜染法。是所治邊。執有善等諸清淨法。是能治邊。為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於二邊不隨觀說。於有情法定執為有。是常住邊。定執非有是斷滅邊。為離此執說中道行。謂即於此二邊中智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為一邊。若執有明所取能取各為一邊。如是執有所治諸行能治無為。乃至老死及能滅。彼諸對治道所取能取各為一邊。此所能治所取能取。即是黑品白品差別。為離此執說中道行。謂明與無明無二無二分。乃至廣說。明無明等所取能取皆非有故。雜染有三。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煩惱雜染復有三種。一諸見。二貪瞋癡相。三後有願。此能對治。謂空智無相智無願智。業雜染。謂所作善惡業。此能對治。謂不作智。生雜染有三種。一後有生。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後有相續。此能對治。謂無生智無起智無自性智。如是三種雜染除滅說為清淨。空等智境。謂空等法三種雜染。隨其所應。非空等智令作空等。由彼本性是空性等。法界本來性無染故。若於法界或執雜染或執清淨各為一邊。本性無染非染淨故。為離此執說中道行。謂不由空能空於法。法性自空乃至廣說。
復有七種分別二邊。何等為七。謂分別有分別非有各為一邊。彼執實有補特伽羅以為壞滅。立空性故。或於無我分別為無為。離如是二邊分別說中道行。謂不為滅補特伽羅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際亦空後際亦空中際亦空。乃至廣說。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為一邊。執有所斷及有能斷。怖畏空故。為離如是二邊分別。說虛空喻。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為一邊。執有遍計所執色等。可生怖故。執有從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為離如是二邊分別說畫師喻。前虛空喻為聲聞說。今畫師喻為菩薩說。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為一邊。為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幻師喻。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復捨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要。託所緣識方生故。由斯所喻與喻同法。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為一邊。執如實觀為正為邪。二種性故。為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兩木生火喻。謂如兩木雖無火相。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此如實觀亦復如是。雖無聖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正性聖慧。如是正性聖慧生已。復能除遣此如實觀。由斯所喻與喻同法。然如實觀雖無正性相。順正性故亦無邪性相。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為一邊。彼執聖智要先分別方能除染。或全無用。為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初燈喻。分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為一邊。彼執能治畢竟不起。或執與染應等時長。為離如是二邊分別說後燈喻。如是已說離二邊正行差別。無差別正行云何。頌曰。
差別無差別 應知於十地十波羅蜜多 增上等修集
論曰。於十地中十到彼岸。隨一增上而修集者。應知說為差別正行。於一切地皆等修集布施等十波羅蜜多。如是正行名無差別六正行總義者。謂即如是品類最勝。由此思惟如所施設大乘法等。由如是品無亂轉變修奢摩他。及無倒轉變修毘鉢舍那為如是義修中道行而求出離。於十地中修習差別無差別行。如是已說正行無上。所緣無上其相云何。頌曰。
所緣謂安界 所能立任持印內持通達 增證運最勝
論曰。如是所緣有十二種。一安立法施設所緣。二法界所緣。三所立所緣。四能立所緣。五任持所緣六印持所緣。七內持所緣。八通達所緣。九增長所緣。十分證所緣。十一等運所緣。十二最勝所緣。此中最初謂所安立。到彼岸等差別法門。第二謂真如。第三第四如次應知。即前二種到彼岸等差別法門。要由通達法界成故。第五謂聞所成慧境。任持文故。第六謂思所成慧境。印持義故。第七謂修所成慧境。內別持故。第八謂初地中見道境。第九謂修道中乃至七地境。第十謂即七地中世出世道品類差別分分證境。第十一謂第八地境。第十二謂第九第十如來地境。應知此中即初第二。隨諸義位得彼彼名。如是已說所緣無上。修證無上其相云何。頌曰。
修證謂無闕 不毀動圓滿起堅固調柔 不住無障息
論曰。如是修證總有十種。一種性修證緣無闕故。二信解修證。不謗毀大乘故。三發心修證。非下劣乘所擾動故。四正行修證。波羅蜜多得圓滿故。五入離生修證。起聖道故。六成熟有情修證。堅固善根長時集故。七淨土修證。心調柔故八得不退地受記修證。以不住著生死涅槃。非此二種所退轉故。九佛地修證。無二障故。十示現菩提修證。無休息故。無上乘總義者。略有三種無上乘義。謂正行無上故。正行持無上故。正行果無上故。何故此論名辯中邊。頌曰。
此論辯中邊 深密堅實義廣大一切義 除諸不吉祥
論曰。此論能辯中邊行故名辯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能緣行義。又此能辯中邊境故名辯中邊。即是顯了處中二邊所緣境義。或此正辯離初後邊中道法故名辯中邊。此論所辯是深密義。非諸尋思所行處故。是堅實義。能摧他辯非彼伏故。是廣大義。能辯利樂自他事故。是一切義。普能決了三乘法故。又能除滅諸不吉祥。永斷煩惱所知障故。
我辯此論諸功德 咸持普施群生類令獲勝生增福慧 疾證廣大三菩提
辯中邊論卷下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