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寶鬘論廣釋 第三品 積菩提資--- 中觀寶鬘論頌 第四品 國王行為
中觀寶鬘論廣釋
喇拉秋智仁波切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第三品 積菩提資
丙二(教誡修學無上菩提之因——二資糧)分六:一、成為資糧之理;二、是何果之資糧;三、教誡積累二資不懈怠;四、二資之本體;五、二資之分支;六、積累二資生功德之理。
丁一(成為資糧之理)分四:一、勸勉國王聽聞;二、福資無邊之理;三、智資無邊之理;四、彼二之果無邊。
戊一、勸勉國王聽聞:
不可思福中,出生佛妙相,
大乘聖教說,大王如實聽。
從大菩提之主因的角度而言,上文中已宣說了三種,所有無邊資糧可歸集在二資中,因而在此講解。雖然已經宣說了“如若具足如是身語業而獲得佛果後成為具如是妙相者”,但卻沒有解釋以何等福德才能成就這些,所以接下來該加以宣講:由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中出生佛陀的一切妙相的道理前文中並沒有作闡述,為此作者以勸勉的口吻稱呼道:大王,要再度諦聽。應當依照大乘的所有聖教中如何宣說,而如是宣講。
戊二(福資無邊之理)分二:一、真實宣說;二、雖無量但於所化前說為有量。
己一(真實宣說)分六:一、獨覺等十倍福德資糧能成就佛陀一毛孔;二、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成就一隨好;三、形成所有隨好之百倍福德成就一妙相;四、形成所有妙相之千倍福德成就白毫相;五、形成白毫相之十萬倍福德成就無見頂相;六、形成無見頂相之千萬倍福德成就六十梵音相。
庚一、獨覺等十倍福德資糧能成就佛陀一毛孔:
能生諸緣覺,有學及無學,
無餘世間福,如世無有量。
以此十倍福,成就一毛孔,
佛陀諸毛孔,皆與彼同成。
能產生一切世界中安住的所有緣覺、小乘的一切有學聖者及無學阿羅漢的福德以及能產生所有世界無一剩餘之善趣的一切福德,如同世間界無量一樣,也不可估量,以此等福德的十倍數,能成就佛陀的一毛孔,佛陀的所有毛孔均是與之相同福德而形成的。
庚二、成就所有毛孔之百倍福德成就一隨好:
能生諸毛孔,所有之福德,
以彼之百倍,許成一隨好。
盡彼福德數,感得一隨好,
究竟即如是,直至八十間。
能生成所有毛孔的百倍福德承許為成就一隨好,盡其福德所有數量,才能形成一隨好,直至最終,都是如此類推,乃至究竟形成八十隨好之間。
庚三、形成所有隨好之百倍福德成就一妙相:
成就八十好,所有福資糧,
以此百倍成,大士一妙相。
成就八十隨好的所有福德資糧,再換算成百倍,以此成就大士的一妙相。
庚四、形成所有妙相之千倍福德成就白毫相:
成卅二相因,乃是大福德,
此等千倍成,滿月白毫相。
成就三十二相的因是廣大的福德,將這些福德再換算成千倍,以此能成就大士額頭眉宇間舒展量達一肘、如海螺般右旋、色如滿月的一白毫相。
庚五、形成白毫相之十萬倍福德成就無見頂相:
白毫相之福,十萬合為一,
能生無見頂,怙主之肉髻,
能形成白毫相的這些福德換算成十萬倍,合而為一,能生如何觀看也不現、如何衡量也不能盡、怙主佛陀的無見頂相。關於無見頂相,有這樣的歷史:從前,有一名叫持力的聖者其神變于上方無量世間界已到盡頭,但仍不見能仁的頂髻之巔。
庚六、形成無見頂相之千萬倍福德成就六十梵音相:
成頂髻相福,廣大千萬倍,
當知能生一,十力者法螺。
以成就無見頂相的福德廣大千萬倍可以成就十力者佛語深密具六十分支的梵音聲中的一支。大目犍連去往西方無數世界也聽得到佛陀的語聲。由此也可了知這種功德。
己二、雖無量但於所化前說為有量:
此福雖無量,然如說十方,
世界皆十倍,略言具限量。
如是成就佛陀功德的福德雖然無有限量,但正如上述的世間福德十方無邊無餘周遍說成是它們的十倍一樣,佛陀的功德儘管不能定量一概說成“僅此而已”,然而相應所化眾生的意樂,只是為了令他們生起信心、趨入解脫道,而大略說具有限量罷了。
戊三、智資無邊之理:
佛陀色身因,亦如世無量,
爾時法身因,如何有所量?
何時佛陀的色身之因也如世間無邊無際一樣,不可衡量,爾時,具二清淨的法身因——智慧資糧又如何能有所衡量的呢?因為無邊之故。
戊四、彼二之果無邊:
一切因微小,尚生廣大果,
佛因無有量,難思果有量。
譬如,無憂樹或尼枸盧樹的種子如芥子般微小,但從中能生出枝繁葉茂、樹蔭可容納國王及四大軍隊乘涼其下,同樣,一切果的因儘管微乎其微,但尚能生出廣大之果,那麼成佛之因不可估量,實在難以想像果有限量,因為以思維無法估量“至此為止”。比如,依止殊勝對境的善法無論如何微小,但能出生無窮無盡的果報,統治四大洲的我乳國王曾在三十五代與天王帝釋分享天界的榮華富貴據說也是供養七顆豌豆的果報。成佛的因是菩薩與菩提心,菩薩以善巧方便使一切事無不成為資糧,如《經莊嚴論》中雲:“具諸大方便,惑成菩提支……”總而言之,堪為菩薩方便與智慧之本體的二資糧不是由方便、智慧單方面所成就的,智慧以外的佈施他眾等五種及四攝等方便的一切資糧稱為能攝集修行刹土、成熟眾生、眷屬受用廣大、神通、幻化等一切增上生法的善根,智慧是能肯定、清淨此等方便無倒自性的因。尤其關於以菩提心普皆回向的善根增長力,《寶篋經》中說:“文殊,種種妙藥以四大攝持而得增長。文殊,如是善根若皆以菩提心攝持而回向遍知佛果,則得以增上。”以這種方式在無數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誰衡量也無法測度。
丁二、是何果之資糧:
諸佛之色身,由福資所成,
法身若攝略,由慧資所生。
是故此二資,獲得正覺因,
如此總言之,恒依此福智。
對於某果安立某因,上述諸佛的色身是以無緣智慧作為俱有緣,由近取因有緣福德資糧所形成,因為是歷經多劫積累資糧的果報。法身之因雖然不可估量,但歸納而言,即是由多劫修行無緣甚深智慧資糧所生。為什麼呢?因為十力、四無畏等一切智慧本體的法,成辦一切利益,如身體般而稱為身,其近取因是智慧資糧,其他資糧的一切事也是俱有緣。
因此,浩如煙海般的這二大資糧,是獲得無上佛果之因,欲求迅速獲得佛果依靠這樣的因而成就。總而言之,希望恒常依止這些福德、智慧資糧。
第一頌是表示是何果之因,第二頌教誡依止二資糧,應當按照《六十正理論》中所說的回向偈而了知。如《無惱龍請問經》中雲:“依何緣生彼未生,彼生自性並非有,依緣之法彼空性,誰知空性即智者。”阿闍黎龍樹菩薩在《正理集》中所闡述的諸法唯是緣起如幻所有的內容,歸納而言,如此來推理:所知(有法),自性空性(立宗),是緣起故(因),如影像般(比喻)。無自性也就是,無而顯現無欺緣起,如同影像。務必要通達遠離承認“絕對有、絕對無”二諦無別的真如。之後緣成辦二利之果而互不分離,反反復複修行緣顯現許的佈施等福德資糧以及無有耽著三輪等分別念、證悟離戲之智慧資糧,猶如良種的苗芽一樣。以成就所成的無欺緣起能獲得二身雙運任運自成之果。
有些對此頗為精通之人承許說:“基中觀二諦雙運、道中觀二資雙運、果中觀二身雙運。”如果是中觀,就是離戲,而絕不是無遮單空。所謂的戲論,就是說耽著有無、三時的心境,緣起顯現許如是不成立,因此說,除顯現許外單獨的中觀或空性不存在。
丁三(教誡積累二資不懈怠)分三:一、略說;二、廣說;三、攝義。
戊一、略說:
由正理教說,令得安慰因,
成就菩提福,於此勿懈怠。
由無需感受身心的眾多痛苦、能輕而易舉積累資糧的正理和以三觀察清淨、能賜予定解的諸多大乘教中所說的發心與積資能使補特伽羅獲得歡喜與安慰的這一原因,將對積累資糧生起莫大的喜悅之情。由於福德資糧決定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因等,因此,作者教誡道:對此,切切不可懷有“如果僅積累無邊資糧則不能成佛”的怯懦心裏而懈怠。依靠如上所說微小的因,能生廣大資糧的道理以及慈悲菩提心隨喜他者的善法、普皆回向等菩薩的善巧方便的不共特色,無有困難而集聚資糧。如果生起懈怠的對治法——精進心,則依靠人的身份迅速可成就大菩提。經中說:妙臂,此外,菩薩如是真實回向,成為獅子、猛虎、豺狼,甚至變成蚊蠅之此等眾生尚且亦將成就真實圓滿正等覺,何況已轉成人,縱為生命何故退失獲得圓滿菩提之精進?萬萬不可。《宣說夢境經》中雲:“功德縱然何等微,以勝心攝得菩提。”與其他眾生相比,轉生為人更為榮幸,堪為了知方便的殊勝法器,因而如果內外順緣具足,那麼輕易便可成佛。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至尊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中說:“轉為人眾生,無量一刹那,得圓滿佛故,切莫甘怯懦。 ”
戊二(廣說)分二:一、教誡於福德資糧不懈怠;二、教誡於積二資糧不應懈怠。
己一(教誡於福德資糧不懈怠)分三:一、發菩提心之福德無邊;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三、因具四無量故易成佛。
庚一、發菩提心之福德無邊:
諸方虛空地,水火風無邊,
如是許苦難,有情無邊際。
菩薩以慈悲,於彼無邊眾,
救離諸痛苦,決定置佛位。
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不可估量的所有十方,虛空無量無邊,如是地水火風都是無邊無際,同樣承許,苦難重重的輪回有情也無邊無際。大王,諸位大尊主菩薩以慈悲心驅使(發心),付諸行動(加行),將所緣境不可思議、茫茫無邊的有情從輪回與惡趣的痛苦中解救出來,直接、間接必定安置到佛陀的果位。
從發殊勝菩提心開始就要披上堅忍不拔的盔甲,再這樣去身體力行。此外,關於菩薩的擐甲精進至高無上,《無盡慧經》中雲:“不以‘於此數劫中披上盔甲,於此數劫中不披盔甲’劫數計算希求菩提,而披上不可思議之盔甲,僅此輪回之如此多前際成為一日,如是十五日為半月,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以此年數計算,於十萬年間,發一菩提心,見一善逝阿羅漢真實圓滿正等覺,以此數計算發恒河沙數菩提心,見善逝,而了知一眾生之心行;以此數計算亦為一切眾生發心,見一切善逝縱成了知一切眾生之心行,然不怯而披盔甲乃菩薩無盡之鎧甲。”《經莊嚴論》中雲:“佛子以大勤,成熟有情眾,為他一善心,百億劫不厭。 ”菩薩的甚深密行不是他眾的行境,以這樣的誓願而行。《華嚴經》中雲:“寧願唯我受痛苦,而我不願令一切眾生墮入惡趣,縱然我於此自投羅網,也應從地獄、旁生處、閻羅主手中贖回一切眾生。我為一切有情,願將一切痛苦受蘊自身感受。我于有情說正直真實語,願為眾所信賴,真實不欺。我不舍一切有情,何以故?我緣一切有情發菩提心,如是為一切眾生悉皆解脫,非貪自樂而真實趨入無上真實圓滿菩提……”其中(對菩薩大願)作了廣述。
庚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
如是堅定者,無論醒或眠,
自真實受起,縱有放逸時,
有情無邊故,常積無邊福。
由彼無邊因,不難證佛果。
我們要清楚,立下誓願的菩薩如此堅定不移,無論醒覺還是睡眠,從真實受此誓願起,縱然有心不專注善法而放逸的情況,但由於輪回的一切有情無邊無際的緣故,如同眾生無邊一樣,菩薩也成了恒時積累無邊福德。因為具有無邊的因,所以具無邊功德的佛果不難獲得。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盡心盡力立下不舍發心的誓願。《吉祥鬘獅吼經》中雲:“誰為菩提而精進,彼等猶如山王般,高聳極堅不動搖,切莫捨棄所立誓。”關於發菩提心的功德,《吉祥施請問經》中雲:“菩提心福德,設若有形色,遍滿虛空界,較彼更超過。”詳細內容當從《華嚴經》等中了知。菩提心誓言堅定者所作的善根相續不斷,《華嚴經》中雲:“我若為利樂無邊群生而披上盔甲,則緣利樂一切有情無邊的善根無邊,縱放逸或沉眠,然於晝夜中心之刹那始終增長至圓滿。”這是因為菩提心的習氣存留在意識中而不間斷隨從的緣故。此論和《入行論》第一品中所說的一切內容都來源於此。
庚三、因具四無量故易成佛:
誰住無量時,為無量有情,
求無量菩提,欲無量善法。
菩提雖無量,以四無量資,
無需長久時,何故不獲得?
任何菩薩在輪回不間斷期間安住無量劫,為了無量有情脫離痛苦,而欲求獲得具無量功德的大菩提果,想成辦二資糧所攝的無量善法。儘管大菩提果不可估量,但以上述的四種無量的無邊資糧,不歷經長久時間為什麼不能獲得呢?必定能獲得,為此不應該畏懼經劫漫長與眾生無邊而要生起歡喜心。《未生怨王除悔經》中記載:“從前,威嚴佛及二位大弟子化緣途經路邊,有三個孩童在玩耍,他們對佛生起信心而供養各自的裝飾品,兩個小孩緣二大弟子而發願說“願我們變成他們這樣”,一個小孩緣佛而發願說“願我變成他這樣”,結果這個小孩先成佛而成為釋迦佛,另兩個小孩成為他的二大弟子,依靠佛陀講經說法才獲得阿羅漢果位。當時,世尊說:“倘若欲求迅速涅槃,當為遍知佛果而發心,快速之乘即是大乘。”這說明,供養對境與供品雖然相同,但是由發大乘心所牽引導致果有著天壤之別。親睹佛陀的身色後起信心而發菩提心也是如此。《般若攝頌》中雲:“菩薩欲求久流轉,勤眾生利修刹土,厭心塵許亦不生,彼精進度無懈怠。”
己二(教誡於積二資糧不應懈怠)分五:一、總說以二資能消除身心痛苦;二、以福德消除身苦;三、以智慧消除意苦;四、無有於積資生厭之因;五、宣說大悲之威力。
庚一、總說以二資能消除身心痛苦:
依於無邊福,以及無邊智,
迅速能消除,身心之痛苦。
對於修行大菩提懈怠實不合理,原因是,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只是為自利而樂於成辦輪回的瑣事,才給自己帶來無邊的痛苦,而成辦二利的方便絲毫也不具備。雖然沒有迅速獲得佛果而在資糧道、加行道,儘管也會因以前的業力以及眼前所犯的墮罪而導致痛苦,但菩提心的威力非同尋常,正如以劫末火的比喻以及英勇護送者的比喻等宣說利益的那樣。作為證悟諸法無生的聖者來說,不存在由業力牽引等情況,因為具有無邊福德資糧與智慧無邊資糧的對治力,能無餘快速消除菩薩的身心痛苦,所以要萬分喜悅而精勤。
庚二、以福德消除身苦:
罪感惡趣身,遭饑渴等苦,
彼止惡修福,他世無苦楚。
積累資糧不會感受身苦的道理是這樣的,造罪而投生惡趣,身體遭受饑渴、寒熱等無量痛苦,菩薩不造罪業而以積資的福德如果投生其他世間,則唯一享受安樂,而絲毫不會遭受惡趣等苦。經中雲:“福德能得解脫勝,福德世間得美名,杜絕惡趣獲善趣,是故無上尋福德。”
庚三、以智慧消除意苦:
由癡生意苦,貪嗔怖欲等,
彼依無依慧,迅速得消除。
積累二資也無有意苦的憂惱,對一切萬法遠離有無邊見離戲實相之義愚昧不知而導致意苦,追求對境的貪心及對魔障等的恐怖、希望獲得他財的欲望等無有止境地萌生而心煩意亂,菩薩積累資糧而無有迷現的痛苦,他憑著通達諸法之根本、基、所依無有自性之實相義的智慧而遣除愚癡,再以獲得穩固之力也就能快速斷除意苦。如同了知幻化的軍隊一樣。正如《般若攝頌》中所說:“知眾迷如獸入網,智者如鳥翔空中。”菩薩尚且對滅諦的安樂也不貪著,更何況說輪回的快樂呢?由於了達苦樂的事物無實,也不會對痛苦心驚膽戰。《月燈經》中雲:“不應貪安樂,不應拒痛苦。”
庚四、無有於積資生厭之因:
若以身心苦,全然損無害,
乃至世間際,引世何厭離?
苦短尚難忍,何況時久長?
無苦安樂時,無邊有何妨?
無有痛苦所惱者,正像剛剛所說的那樣,根本無有身心痛苦的損害,也就不存在絲毫心生厭離的原因。假設菩薩乃至世間流轉期間一直安住,而引導所有世人脫離輪回苦海,怎麼會生起厭離心呢?絕不會厭離。《經莊嚴論》中雲:“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例如,對於被身心痛苦所折磨的人們來說,即便時間很短暫,尚且也覺得漫長而難以忍受,那麼長期受逼迫就更不言而喻了,就像重病纏身者的晝夜一般。菩薩無有身心痛苦,始終享受安樂,縱然在遙遙無期的時間裏安住又有何妨呢?完全心甘情願而無有一絲一毫的不情願,因而不容置疑,理所應當兢兢業業積資而不應懈怠。如同健康之人的晝夜一樣。為什麼呢?一旦由修成一劫顯為一刹那並能接受痛苦的同類因可以獲得苦轉為樂的等持。《父子相會經》中說:“世尊,具有于諸法轉樂之等持,何者獲得此等持,彼菩薩于所緣之諸法皆感樂受,亦不曾感受非苦非樂之等舍,雖遭有情地獄折磨,也安住在樂想之中……”其中有廣說。
庚五、宣說大悲之威力:
既無身之苦,豈有意之苦?
彼憫世間苦,長久而安住。
如果有人問:那麼,菩薩絲毫也無有內心的苦惱嗎?
自利的痛苦絲毫也無有, 既然不存在身體的痛苦,又怎麼會有內心的痛苦呢?少許也無有,理由前文中已經說明。然而,菩薩以大悲力憫念世間不離痛苦而傷懷,這是殊勝善舉而不是不情願之義。菩薩是以大悲而長久住於輪回中,《入行論》中雲:“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為眾處生死,菩薩豈疲厭?”菩薩為利益他眾而安住輪回的原因僅是憐愛可悲的有情而已。
戊三、攝義:
故成佛經久,智者不懈怠,
為盡罪功德,恒常當勤此。
由於遠離身心二苦的緣故,希望遣除眾生痛苦的異生位者雖說獲得成佛時間經久,但所有具有智慧的人應該堅持不懈,為滅盡罪惡、獲得功德,要恒常精勤積累二資,得地之後便具有一刹那也能積累多劫資糧的方便,因此獲得“若想則七天即可成佛;若想則可獲得累劫安住”的自在。如果證悟輪涅等性的見解,那麼輪回就成了寂滅的安樂,以大悲心安住在如夢有情為迷亂顯現的痛苦所逼迫的輪回中毫不費力地積累資糧。關於此理,《經莊嚴論》中雲:“自德利眾喜,故意幻化生,(自嚴及自食,園地與戲喜,如是四事業,)悲者非餘乘。”此外,如果不喜大乘的見行並懼怕輪回於是背道而馳,則儘管僅僅捨棄輪回的因果也將墮入寂滅之邊。彼論又雲:“舍發心之士,得利他心法,見勝大密義,棄樂趨寂滅。 ”
丁四(二資之本體)分三:一、教誡離違品而依本體;二、三毒與相反之果;三、真實二資。
戊一、教誡離違品而依本體:
了知貪嗔癡,是過盡斷除,
知無貪嗔癡,是德敬依止。
作者教誨道:了知平庸而貪求欲望之對境的貪心、怒氣衝衝的嗔心與不知取捨的癡心是眾多痛苦的來源而成為大過失後要徹底予以斷除;了知無貪、無嗔、了達實相而無癡的善根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後要恭敬依止。
戊二、三毒與相反之果:
由貪轉餓鬼,以嗔引地獄,
癡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以上述的一切罪惡僅說是墮惡趣,而於此具體分析來說明:
貪執受用等而轉生餓鬼界,以加害他眾的嗔心而引入地獄,以愚癡雖有引至善趣的情況,但大多數投為旁生。以與之相反的三種善根則獲得天趣及人趣。斷除三毒所生一切業的善法暫時獲得天、人身份,究竟得證菩提。《三摩地王經》中雲:“以不淨觀常息貪,以安忍力除嗔恨,依智慧力遣愚癡,將獲佛贊之菩提。”
戊三、真實二資:
舍過取功德,是增上生法,
以智盡執著,乃決定勝法。
捨棄三毒的一切過失,取受三種善根的功德,暫時是擺脫惡趣增上生之法,成為以菩提心所引發的福德資糧,無誤了知緣起之義而盡除對萬法之實執的一切方便,是決定勝之法,稱為菩薩智慧資糧。我們應當認識到貪等所生的不善業及無貪等所生的有漏善業等如夢之理,《宣說諸法無生經》中雲:“不緣貪心如是嗔,癡心永時皆不緣,了知諸法如虛空,誰知此理成君主。”
丁五(二資之分支)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分二:一、福德資糧之分支;二、智慧資糧之分支。
己一(福德資糧之分支)分三:一、興建應供境;二、供養應供境;三、遮止供非應供境。
庚一(興建應供境)分二:一、新建應供境;二、供養已有應供境。
辛一、新建應供境:
興建起敬仰,佛像與佛塔,
壯觀之經堂,廣設敷具等。
諸寶所鑄造,形狀極莊嚴,
佛像端坐於,精製蓮花上。
國王你要大力興建令人肅然起敬、由珠寶等材料所造的佛像,裝有殊勝舍利的佛塔、諸多經典存放的僧眾經堂,要做到材料美觀、佈局雄偉壯觀,廣泛鋪設僧眾所坐的敷具,並且安排管理員等,飲食用具要應有盡有。暫且不說珍寶材料所造的大型佛塔,甚至由下等材料造小泥塔,哪怕中柱只有針大小、頂蓋僅有松樹葉大小,福德也不可估量。《白蓮經》中雲:“何者壁面色圖畫,百福德飾圓滿身,自繪抑或令他繪,彼等皆將得菩提。”
精心建造由種種珍寶所成的佛像、形狀莊嚴,端坐在能工巧匠精心繪製的精美圖案蓮花墊上,由所有寶珠莊嚴得賞心悅目。《華嚴經》中說一切文字經函是法身的舍利,也就是色身。一切佛像等是由眾生的福報、緣分(和佛陀菩薩的)願力及大悲而化現的。《白蓮經》中雲:“化現諸多佛像已,饒益眾生行善法。”所謂的泥塔小像,是殊勝法身的影像或者真正色身、工巧所成,遇到這一切,就等於現見佛陀,而智慧法身不會顯現於我們前眼。對此,經中雲:“善逝無窮盡,善法如影像,真如善逝無,世人見影像。”自己的心如果能平等起信,那麼所依無論怎麼也好,都會獲得真佛的加持,這樣的教證與公案多之又多,因而應當心生歡喜。如《繞塔功德經》中雲:“供養現在我,供未來舍利,平等起信心,福德無差別。”
辛二、供養已有應供境:
殷重而護持,正法比丘僧。
殷重而護持先前已有的正法經典與比丘僧眾,使之飲食、資具免遭怨敵損害。經中說:如若恒常不斷修法施、無畏施與慈悲心,修復陳舊腐朽之所依,則暫時也獲得長壽、不為魔害等廣大利益。又雲:“現見佛塔已,何者複修造,是故具大力,身高無畏懼。”
庚二、供養應供境:
黃金寶瓔珞,佩諸佛塔上,
金剛金銀花,珊瑚及珍珠,
帝青吠琉璃,藍寶供佛塔。
如雲:“世間所有樂,皆供三寶生。”以許多精美金頂、珠寶瓔珞佩在所有佛塔上。金銀材料所做的美花與金剛寶、珊瑚、珍珠各種奇珍異寶、帝青寶,及由這所有珠寶所成的吠琉璃、藍寶石供養佛塔,在佛塔上系上美花等,塗敷妙香,如此這些的等流果暫時長久獲得的利益,經藏及律藏中有許多公案。《花積總持經》中說:“遊戲獅子當知,善逝阿羅漢、真實圓滿正等覺具無量功德,是故供養其之異熟也無量;遊戲獅子,善逝無論安住抑或涅槃,一切供養者即如是,以三乘中一乘而涅槃;遊戲獅子,見善逝阿羅漢真實圓滿正等覺而心得清淨,以清淨心供養、承侍財和妙衣等一切,當知何者若於具善逝涅槃之芝麻許舍利佛塔作供養,其異熟與前等同。於善逝之供養無有分別或他體。”又雲:“遊戲獅子,供養善逝百年抑或千年,以一切舒適資具承侍,或者,何者於善逝涅槃之佛塔,以菩提心真實攝持而供養一朵鮮花或者撒一捧淨水或者香水或者花片或者塗香後以歡喜心駐足言‘頂禮佛陀出有壞’,遊戲獅子,依此功德彼者經劫或百劫或千劫,甚至十萬劫中也無倒墮惡趣之處,于此不應生懷疑、疑惑、猶豫。”
于諸說法師,供養及承侍,
做生歡喜事,六法敬依止。
此外,對修行正法與講經說法者供養,以妙衣等物品及鋪設坐墊等恭敬承侍,做令他們歡喜的一切事,以前面所說的六法畢恭畢敬依止。
事師而恭聆,服侍與問訊,
及諸菩薩前,恒常敬供養。
講法時,以承侍上師的方式恭敬聆聽,做他們的隨從等,盡力奉行他們需要的一切事,問訊請安,菩薩無論身份好壞,都是包括天人在內的應禮處、應供處。因此,對於不是為自己講法的一切菩薩,也要恒常恭敬而以所作所為供養。《東山部律儀》中說:“舍利子言:‘世尊,于初發心菩薩亦應頂禮;甚轉為旁生之菩薩亦頂禮。’”
庚三、遮止供非應供處:
莫於他外道,敬供及頂禮,
愚者依彼緣,將執具過者。
大王,你切莫對大自在天等所說的其他外道本師及眷屬,心生恭敬,身體作供養、頂禮等。如此一來,不了知功過差別的愚者們依靠你恭敬他們為緣,就會貪執諸如自在天之類具有貪等過患的補特伽羅而棄此佛教而成為外道徒。由此我們也應該知曉捨棄冒充善知識而宣說顛倒之法的人。《毗奈耶經》中雲:“二大尊者,了知外道的一切本師顛倒說法後說道:‘劣慧顛倒說,共稱為劣道,彼法若如是,非法將如何?’”應當按照此中所說而捨棄諸如此類的事。
己二、智慧資糧之分支:
繕寫佛經典,彼生之諸論,
先前當惠施,經函及筆墨。
如果有人準備繕寫佛陀的經典及以佛陀為增上緣所形成諸如《寶鬘論》一類的所有論典,那麼所用的經函、紙張也要相應施予。用於寫書如海智慧資糧法身舍利的優質墨汁、筆要提前奉送。《寶積經》中雲:“于無財物者,施法佛倍贊。”因此,務必要努力奉行。
境內辦學堂,師資 諸事宜,
田地定當賜,為智得增長。
自己的境內興辦學堂,教授讀誦、書寫、算數等的教師薪水之事宜,住宅等以及剛剛講的田地要賜予,以此他們的生活水準與安定住留得到切實保障,這是為了自他智慧資糧全面得以增長的方便,因而要不間斷行持。以此將迅速輕易實現一切所願。《方廣莊嚴經》中雲:“具福之人成所願……”《阿育王降龍品》中雲:“奇哉供三寶,見此果如何,海內安住龍,我調制服也。”又雲:“自欲得功德,諸天及人眾,真供圓滿佛,無生無流轉……”其中宣說了許多這方面的道理。
戊二(廣說)分二:一、福德資糧之分支;二、智慧資糧之分支。
己一(福德資糧之分支)分四:一、施捨自財之十四資;二、利他方便相應施捨;三、佈施一切無主物;四、佈施求援之特殊對境等。
庚一、施捨自財之十四資:
以十四頌宣說:
為除老幼病,有情之苦惱,
于境醫發師,賜田令安居。
一、為了消除年邁老人、未成熟的幼兒、四大不調的病人這些有情疾患等痛苦,對自己境內治病救人的醫生、理髮師,將自己擁有的田地部分收入或薪水妥善給予,令他們安居樂業。
旅舍及花園,橋池議事廳,
泉榻食草木,令慧巧匠造。
二、城鎮、道路的交通要塞,旅客落腳的旅店,城市中心草坪四周圍繞,種植花草樹木等的花園、湖泊等內部相互交錯等處中間隔開,用石頭砌成通道的橋樑,沐浴的水池以及來來往往等聚會議事的總會廳,公共飲用的水泉、床榻、臥具、飲食、草木等所需的用品,命令明確了知或者通曉這些有聰明才智的人來建造。
于諸村寺城,修建集會處。
三、在有一戶等的村落、放置佛典的寺院、具有四種姓及商業等的諸城市中要修建總的會議廳。
于諸缺水路,令人造水渠。
四、在缺少水的一切道路,要命人建造水渠。
於病無依怙,苦逼下劣者,
悲憫恒攝受,撫育敬親近。
五、對於病人等無依無靠、因病而痛苦不堪憂愁可憐、種姓下賤、窮困潦倒、勢單力薄等軟弱無能的眾生,國王你要以悲憫之心恒常攝受、庇護而撫育、保護他們,行為要做到彬彬有禮親近他們。
應時之飲食,啖食穀水果,
乞求彼等士,施前用非理。
六、適合歲月時節,冬暖夏涼新鮮合意的飲食、啖食、五穀雜糧以及水果,當諸位比丘與乞討的人前來索求這些物品時,在沒有給予他們之前,國王不應該自己先享用,因此要先作供施。
靴傘濾水器,除刺之用具,
針線及涼扇,置於涼亭中。
七、為了方便無有靴子的人、遭受酷熱等逼惱者,將靴子等、傘、篩檢程式、拔刺的用具及零碎的用品,針線、消解熱惱的涼扇這些都要放置在水閣亭處。
三果與三辛,酥蜂蜜眼藥,
消毒置涼亭,亦書咒藥方。
八、訶子、毛訶子、餘柑子三果,與生薑、蓽撥、胡椒三辛,酥油、蜂蜜,眼藥以及消毒藥、藥布也要放在涼亭處,簡略書寫僅僅念誦也去病的咒語、四百零四種藥方提供給眾人。
塗身足頭油,搖籃及糊羹,
瓶盤板斧等,請置涼亭中。
九、為了旅客,身油、足油、頭油、嬰兒的搖籃、像稀粥一樣的麵糊、取水的瓶器以及盛肉等用的盤子,劈柴等的板斧等,急需的物品,請放在涼亭等處。
芝麻米糧食,糖油皆具足,
淨水所裝滿,小缸置涼處。
十、為了方便煮飯、熬粥等,裝有芝麻、大米、雜糧、食品、糖、油的小缸以及裝滿淨水的缸放在無有陽光的陰涼處。
蟻穴之洞口,食水糖穀堆,
恒常記心中,亦為眾人行。
十一、有許多螞蟻出沒的洞穴口,要堆積食品、水、糖、五穀雜糧等,恒時不要忘卻而記在心中,國王你也隨心隨力為所有人提供方便。
餐前與餐後,恒常於餓鬼,
犬蟻鳥類等,隨意施飲食。
十二、在自己用餐之前及完畢之後,將殘羹剩飯佈施給餓鬼、狗、螞蟻、鳥類等,對他們隨心隨力常常施捨飲食。
災害饑饉年,壓迫及瘟疫,
戰敗之領地,廣攝諸世人。
十三、對於受到敵人怨家等侵害、莊稼遭到冰雹等摧殘,此外各種損害紛紛出現,惡性瘟疫、被敵所毀等慘遭失敗而成為可憐對境的世人們,以飲食等種種方便廣泛呵護、攝受。
于諸苦農夫,攝以種子食。
十四、對於悲慘的農夫,要以種子、食物來攝受。
庚二、利他方便相應施捨:
廢除強賦稅,分支皆消減,
賑災而濟貧,減免關卡稅。
先王強制下令的徭役、沉重的賦稅都是不應理的,因此要全部廢除。莊稼的所有分支稅也要一概減少,要全力以赴賑濟因負債累累而受難的災民們。新王所制定有害他眾的船費、關卡稅、經過關卡要道等處的旅客們的稅收都要免除,過分的關卡稅等也要消減。
彼等門前候,苦難亦當除。
自境或他境,盜匪須平息。
商人從他鄉而來時,要在財物上蓋印,那些商販在門口等候被拒之門外所受的嚴寒酷暑等苦難也要予以解除。國王對於自己境內或他地的所有盜賊土匪要千方百計給予平息。
貨潤須平衡,價值令合理。
當財物多少均衡之時,不能將價值控制得過高,商品的利潤也要趨於平衡。如果(國王發現)物價不平等,就取消(經營者所定的)平等價格。如果價格同等,那麼消除低價使之合情合理。
群臣所稟奏,自當皆知曉,
有益世人事,一切應常做。
如凡利已者,汝即有恭敬,
凡謂利他事,如是汝敬之。
對你多費口舌又有什麼用呢?你要認真聽取群臣的稟奏,當然也可能會有危害世間的啟奏,因此對於他們的所有奏摺與想法,要全面觀察而做到瞭若指掌,作為國王你自身唯一為世界著想,所以,凡是有利於治國安邦、世界和平之事要恒常成辦。對於他人所言與自己的事業也必須三思而後行。《本生傳》中雲:“如汝利益眾生者,入於非正士之道,輕視而為實非理,三思而行方合理。雖有過亦現似善,善妙亦見稍非理,未經殊勝理觀察,不曉需事之分寸。”如同凡是說“對你自己如何如何利益”,你都予以重視並恭敬一樣,對於凡是說“如何如何利益他眾”的事情,國王你也應當唯一為他利著想而恭恭敬敬集中精力去做。經中雲:“見喜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竭力令眾生見即生喜如是當為。何以故?世尊,菩薩非有他所為,普皆成熟眾生而行持……”要依照此中所說而行持。
庚三、佈施一切無主物:
如地水火風,藥草及林木,
自於一須臾,令他隨意用。
若行七步頃,懷舍諸物心,
菩薩所生福,無量如虛空。
此外,如同無主人所擁有的地、水、火、風,以及藥、林苑的樹木隨意令他享受一樣,大王自己的身體、受用一切如果根本不成立,則也應當於一須臾間,不執為我所而讓他眾隨心所欲享用。《無愛子請問經》中雲:“于何物不應有不舍心、不佈施心。”由於不耽著受用並以舍心佈施的緣故,甚至在行七步期間,儘管行為上沒有做到,但對受用的一切財物懷有施他舍心的菩薩,所生福德資糧如虛空般不可估量,所以理應如是而行,而不應執為我所。《稀有智慧經》中雲:“彌勒,普皆依止、修習舍心,若能屢次作意,則將圓滿佈施。”《寶雲經》中雲:“若問何為佈施度,即思維一切財物以及果施捨於他眾。”
庚四(佈施求援之特殊對境等)分三:一、佈施人之依據;二、佈施其他求援者;三、合法佈施。
辛一、佈施人之依據:
貌美之女兒,若賜所求者,
依此分別得,受妙法總持。
往昔大能仁,同時而賜予,
八萬裝飾女,及一切資具。
如果有人認為:佈施女兒是遮止的吧。
並非遮止,如果國王將自己貌美端莊的女兒等以珍寶飾品精心打扮而賜給諸追求者,那麼依此佈施將分別獲得圓滿受持妙法之名義的總持。可以這樣佈施有據可依,大能仁在昔日成為無邊稱法王等時,將佩帶奇珍異寶諸裝飾品的八萬美女連同她們所需的服飾等一切資具一併賜予他人。因此,這種佈施是合理的。《十地經》中雲:“何時千數轉輪王,爾時連同海諸地,四洲珍寶遍充滿,我供先前諸佛陀。為徹尋覓法身故,昔日悅意且珍惜,彼等物我無不舍,多劫惜命尚佈施。”
辛二、佈施其他求援者:
種種光亮衣,及諸裝飾品,
香鬘諸受用,湣施諸乞者。
白紅等色彩斑斕、各式各樣、光彩奪目、亮麗潔淨的高檔服裝及一切裝飾品,香鬘飲食等受用,要以仁慈心腸誠摯地給予一切前來乞求的人們。《般若攝頌》中雲:“一切受用觀無常,若自然起大悲心,由從我家施他家,極為應理當了達。施誰彼者不生畏,何物置家彼生畏,不足共用須常護,若施不招罪與害。”
辛三、合法佈施:
何者無法義,極度生憂傷,
即刻賜彼樂,此施最殊勝。
任何人如果不具足聽聞法義的順緣,因此而極度憂傷,可憐兮兮,如果你想立即賜給他順緣,那麼沒有比這更殊勝的佈施了,因為這實際上就是你給予了他所要聞受的正法。經中雲:“所有一切佈施中,法施為最我所說。”
若于誰有利,毒亦作佈施,
佳餚若無益,于彼莫施予。
猶如被蛇咬,斷指謂有利,
佛說若利他,不樂亦為之。
如果有人問:菩薩該施給他人毒物嗎?
答:如果知曉對患者等某些人來說毒物也有利益,那麼, 不僅是其他藥物等,就算是毒物也應施予,因為對他者有利必須放在主要位置上。縱然是上等的佳餚,但如果了知對他者不利,則這種食物也不可給予那一對境,因為何時何地都必須要斷除損害的緣故。經中說,不成利益眾生之事當捨棄。比如,對於被蛇所咬的人,據說如果砍斷手指方有利。同樣的道理,大能仁佛陀說,如果究竟利他,則暫時不安樂也要為之,就像依藥治病一樣。
己二、智慧資糧之分支:
共有二十五種,以十二頌說明。
于妙法法師,本當勝承侍,
恭敬而聞法,亦作法佈施。
一、對於正法與講說內明論典及說法者,本應當供以最上等的衣服、飲食等承侍。
二、斷除驕傲自滿的心態而畢恭畢敬聽聞正法,並高度讚歎。
三、經函等正法方面的佈施也要慷慨而為。
莫愛世間語,應喜出世言,
如自欲功德,亦令他生起。
四、切莫喜好散亂害他或者無利無害的各種世間俗語,因為會成為正法的違緣。如雲:“世間悅意語,應時當言說,種種散亂詞,畏故永莫言。”
五、應當唯一對出離輪回的方便等出世間忠言心生歡喜,因為能實現國王的一切利益。
六、猶如自己欲求生起聞思修的功德一樣,也要令他人生起這些功德。
聞法無厭足,攝義且分析,
供養上師尊,恒常敬呈稟。
七、先前三番五次聽受的法,仍舊不厭足,需要在數劫之間廣泛求法。
八、所聽聞的一切意義要善加歸納,念念不忘而受持。
九、正法的句義、了義、不了義等深入細緻加以分析而宣說。經中雲:“具目若有光,現見諸色法,如是善惡法,聽聞而了知。”三學及其果位也是來自於聽聞。經中又雲:“以聞知諸法,以聞去罪惡,以聞斷非義,以聞得解脫。”
十、恭敬供養講經說法等諸位上師各種供品,恒常恭敬陳述所作所為。
莫讀順世論,斷除諍義慢,
不贊自功德,評說敵功德。
十一、不要閱讀世間順世派等的所有惡論,因為使智慧顛倒錯亂而成為智慧資糧的違緣。
十二、應當竭盡全力斷除帶有我慢心理而對觀點的意義爭論不休,因為律藏與《俱舍論》中說一味致力於辯論是外道的做法,也是輪回與惡趣之因。
十三、切莫以貪執自方而在他人面前炫耀讚歎宣揚自己的功德“如此如此”。
十四、不僅是對中等者等,甚至連仇敵也不要詆毀而應評說他的功德。《攝集經》中雲:“贊自毀他之菩薩,魔攝慧淺當了知。”
莫中他要害,亦莫以噁心,
揭露他過咎,當觀己過錯。
十五、猶如箭中心臟一般,在展開辯論的過程中或者某一時間,萬萬不要以宣揚對方的缺點等而擊中要害,因為會刺傷別人而成為惡業。《毗奈耶經》中雲:“惡語傷人之斧頭。”其中宣說了說惡語的諸多過患。
十六、在無有利益的情況下,也不要以噁心公開揭穿他人不可告人的過失。
十七、應當一再觀察自己三門的一切過錯,而予以斷除。《寶積經》中雲:“覆蓋自諸錯,觀察他過失,此二如毒火,智者棄此過。”
他由何種過,常為智者責?
自應盡斷彼,有力亦止他。
十八、以何種過失致使別人常常受到了知取捨的諸位智者所呵責,以此為緣,自己不依靠他者而要徹底斷除這些過失,如果有能力,還要制止他人而令他無有罪過。如雲:“設若過充滿,然不觀待他,自己知遣除,彼為智者相。”
他害莫嗔恚,應念宿業感,
為後不受苦,自當離諸過。
十九、對於他人無緣無故非理加害自己,應當想到這是往昔宿業的報應,而不要嗔恨作害者,《勇部王傳》中說:“度過眾流轉,大海業為因,是故汝不忍,諸害即非理。”如果以怨報怨、以牙還牙,那麼將成為後世痛苦之因而屢屢受苦,因此為了不再遭受痛苦,自己要做到遠離嗔恨的過患,如此一來也將滅盡宿業。《三摩地王經》中雲:“凡愚非真實,當忍諸打罵,亦受辱拖扯,于諸余菩薩,我曾發害心,昔我造罪業,一切得清淨。”
毫不求回報,于他行饒益。
二十、如果發放佈施,則無有希求對方回報或者異熟果報,而始終用佈施及果報一併來饒益他眾,就像自己享用飲食不求回報一樣。《四百論》中雲:“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為取而舍施,如商賈應呵。”
有苦唯自受,樂與求共用。
二十一、當別人給自己帶來痛苦時,這種痛苦自己一人默默忍受,而應當將安樂與乞求者共同分享。如《攝集經》中雲:“聞他惡行粗惡語,謂是自樂菩薩喜。”
縱然富如天,亦莫起驕慢,
窮困如餓鬼,亦莫生怯懦。
二十二、不用說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傲氣十足或者自甘怯懦,縱然獲得天人的富足圓滿也萬萬不要趾高氣揚,哪怕是窮困潦倒衰敗得像餓鬼一樣,也切切不可心生怯懦,悶悶不樂。如雲:“修行解脫者,遠離引業故,方現異苦樂,縱興莫驕慢,縱衰莫怯懦。”
縱說真實語,損己失王位,
恒說為自利,莫言其他語。
二十三、縱然由於言語利益他眾的真實語而導致自利方面喪失生命或者失去國政,也要恒常講說無上真實之法語,縱然由於有損於他而得以生存、擁有王位,實際上也相當於已經死亡或失去了王位,因為失去了正法之故。《十地經》中雲:“是故國王我,縱舍所惜命,享受世間樂,亦不舍三寶。”因此,除此之外永遠也不要說不真實的語言。斷除害他、一心利他是菩薩的主要學處。《菩提心釋》中雲:“善趣所欲果,惡趣不欲果,由利諸有情,及害所出生。依於有情得,無上之佛果,梵王護世間,彼等豈有獲?”
如此說禁行,恒常依此行,
由此具吉祥,亦成正量者。
二十四、要恒常依照上述所說之言教的禁行而實際奉行。這樣去做,在現世中大王你也會一切吉祥,在整個人間,成為眾所信賴的殊勝正量之士,因此要堅定不移去行持。
汝恒于一切,三思而後行,
由見真實義,而不隨他轉。
二十五、國王你時時刻刻要對一切取捨之處,首先善加觀察該做不該做而取捨好壞,依靠無誤照見真實取捨的一切意義而不隨他轉,也就是說無需問別人,心穩固不動。關於這一點《本生傳》的教證前文中已引用過。
丁六(積累二資生功德之理)分二:一、所生五種共同功德;二、所生二十五種特殊功德。
戊一、所生五種共同功德:
共有四頌。
由法王位安。
一、由於奉行正法所生的這些功德,對國政無害,因而可以使王位安定興盛。
名聲之華蓋,廣大遍諸方。
二、人們傳揚“某某人對弘法利生做了如何如何的事”而使美名的勝幢、華蓋廣大遍佈諸方。
群臣盡敬重,死緣何其多,
生緣何其少,彼等亦死緣。
是故恒修法。如此常修法,
自與諸世間,悉皆心悅意,
以此為最佳。
三、奉行正法能攝受眷屬,這是一種規律,由此不僅堪為諸方的皈依處,而且也會贏得自他諸位屬臣的恭敬愛戴。經中雲:“若以自然美名德,具悅眾生之威力,獲得偽德恭敬者,燃起難忍嫉妒火。”《解憂書》中雲:“如是諸眾生,悉皆面臨死。”因此,務必要迅速修行正法,因為自己的住宅等無不成為死緣。死緣極其眾多,儘管存活的因緣也有微乎其微的部分,但也面臨著摯友所欺、房屋倒塌、食不消化等的威脅,雖然自以為積累財產是生存之緣,但諸如為了積財而喪命,實際上這些也沒有不成為死緣的。所以,與為了生存而積累財產相比,更應當恒常修行正法。《教王經》中雲:“生老病死如磨紋,死主惡魔如信使,死緣思維不可及,無不成為死緣事,此身食養終歸亡。”如果能夠做到這樣恒常修法,那麼一切世間與自己,自他二者都會以行法而舒心悅意或者心滿意足。這種快樂是最好不過的,並且僅此足矣,因此要如是而行。
也許有人會想:如果恒常唯一修行正法,那麼就不需要成辦世間的受用了嗎?
這順便可得,因而無需刻意去成辦。《妙臂經》中雲:“譬如有士為果故,生長稻穀非為秸,得稻穀後無勵力,禾秸之堆順便生。如是有者欲菩提,造福雖非為受用,然而猶如禾秸堆,未成之中成受用。”
由法眠安穩,安樂而覺醒。
四、如果加害對方,結果就會整天顧慮重重,心裏懷著“他曾經害過我”的憎恨而徹夜難眠,醒覺時也是心神不安,菩薩的殊勝法就是不加害對方,這樣一來也就無有怨敵的畏懼,也不會因耿耿於懷而心煩意亂,依靠正法可心安理得地入眠,並且在安樂的狀態中醒來,因而要努力修法。
由內無過咎,夢中亦見樂。
五、意樂清淨的內心無有貪嗔等過患,因而驗相表現在甚至夢中也見到歡喜快樂的瑞兆。《毗奈耶經》中雲:“造福今喜後世樂,二者歡喜極歡喜,諸業成熟見極喜,去處善妙後世喜。”
戊二(所生二十五種特殊功德)分二:一、廣說;二、攝義。
己一、廣說:
有十九頌。
竭力孝父母,承侍種姓主,
善用忍行施,柔語無離間,
實語始終行,獲得天王已,
依舊成天王,故當依此法。
一、主要以大悲為前行而用衣食等孝養父母雙親,自性種族恭敬的諸位主尊也要承侍,善加享用無罪的衣食等自己的受用,修行安忍、發放佈施,語言無有粗暴溫文爾雅,無有挑撥離間之語,唯一說真實語。只是在這一生期間奉行此八法,以此可感得天王的果報,爾後仍舊屢屢成為天王。因此,要依止連續獲得如是增上生人天安樂的正法。據說作百次供施便可感天王果報。
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
不及須臾間,修慈一分福。
人天等慈愛,彼等亦守護,
意喜身樂多,無有毒刃害,
無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縱然未解脫,亦得慈八德。
倘若有人心想:如果無有所佈施的財物,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積累資糧了嗎?
二、下面以比喻來說明還有更為殊勝的資糧,三百罐飲食是《雞豆醫療術》中所說,能煮十鬥粥的陶瓷罐,煮三百罐,具有六種味道,舌的境、根、識三者接觸即感到舒適的佐料品種,或者具有六十種蔬菜這般豐盛的飲食,每日三時中認真佈施,也比不上在一須臾間修願眾生得樂之慈心的廣大福德少許的部分。《因緣品》中雲:“每月千供施,如是行百年,不及慈眾生,十六分之一。”修慈心的功德在現世中也成為人天之主尊而受到一切眾生慈愛,那些非天也以仁慈護佑,正如慈力王的傳記那樣。無有嗔恨而常常心曠神怡,身體安樂。無有毒物、人非人之兵刃的危害。無勤當中萬事遂意,如願以償。後世將轉生到梵天世界,《涅槃經》中對相關公案有明確記載。即便他人嗔恨,但由於自己能夠修行慈心而心平氣和,從而可行持自他二利。經中雲:“誰知他煩亂,彼前自寂靜,彼行自與他,二者之利益。”即便依此暫時沒有能從三有中解脫,但眼前也能獲得修慈心之法八種功德。
若令諸有情,堅發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穩固菩提心。
三、如果能讓那些沒有發菩提心的有情發起殊勝菩提心,並且想方設法令他們堅定不移,那麼依此等流自己將在今生與後世中恒常獲得穩如山王般的菩提心。經中說:于裝有佛身舍利之藏、七種珍寶所造、面積等同三千世界之佛塔,每日廣作種種供養,遠遠比不上將一位所化眾生安置於大菩提道的福德。這是月稱菩薩在《四百論釋》中引用的。
由信離無暇,依戒生善趣。
憑依修空性,不執一切法。
四、資糧之中以信心對業果誠信不疑而奉行取捨,結果永遠不會轉生到無暇之處。
五、依靠持戒轉生到人天諸善趣中。
六、憑著修習所通達的甚深空性而感得具有減少功德之違品、不失對治的不放逸,並對一切諸法無執無著的智慧。
正直具正念,思維得智慧。
恭敬證法義,護法具智慧。
七、以信心十足的清淨意樂在聞受正法等時,無有狡猾的心裏而保持正直的心態,由此可獲得內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聰明才智。
八、平時思維正法,可獲得智慧藏或大智慧。
九、對於妙法與說法者恭恭敬敬行事可感得通達法義。
十、為使所聞受的一切正法不失去而加以護持,將成為具有敏銳智慧者。
依憑聞正法,施法無障礙,
感得伴諸佛,迅速成所欲。
十一、依靠在聞受正法與平等進行法施的過程中,無有吝惜秘訣等過患的障礙,可感得恒常依止諸佛,承蒙攝受,並且一切所求之事無有阻礙迅速得以實現。關於此等的教證,《迦葉品》中雲:“恭敬說法者,不求利養也,不思唯偈頌,所聞法示他。”《念住經》中說:“聽聞演揚妙法已,盡力弘揚之智者,趨至斷除老與死,至高無上之果位。”與財施相比,法施更為殊勝,《彌勒獅吼經》中雲:“三千世界遍黃金,以此佈施一切眾,講說四句一偈頌,如是饒益非如是。”關於不忘而受持所聞之一切法的功德,《善逝秘密經》中雲:“受持妙法之福德,一切佛陀極鄭重,俱胝劫中作宣說,然而不能說究竟。”
無貪成法利,無吝增受用,
無慢成主尊,法忍獲總持。
十二、不貪著妙欲可成就一切法利,因貪執而破戒後忘失所聞,並以積累妙欲而導致一事無成。
十三、串習舍心而毫不吝嗇能使受用增之不盡,這是自然規律。
十四、無有我慢的相續中一切功德自然而然生起,因而成為上上下下眾所敬仰的主尊。也就是俗話所說的,傲慢的山岡上存不住功德水。其依據,在《寶篋經》中說:“文殊,譬如大海初存時,首先存於一切大地內之低處,爾後水流將無勤而流淌。同理,無有我慢之菩薩無勤而現前佛陀之一切法。”
十五、以對空性法門無所懼怕而全然接納的法忍可獲得不忘陀羅尼。
以授五精華,及作無畏施,
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十六、將糖、酥、蜂蜜、芝麻油、鹽等五種精華恭敬授予他眾,作為受到怨敵恐嚇者的護送者,解救他們於危難之中而作無畏施,依此可使一切魔眾無機可乘,具足無愛子力等成為大力之最的佛陀。
佛塔供燈鬘,暗處置燈盞,
油燈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十七、在佛塔上供酥油燈、花鬘等,在漆黑一片的暗室內放置燈盞,為油燈加油,依此可獲得天眼,如阿那律尊者的傳記 一樣。
供養佛塔時,敬獻妙樂器,
鈴鐺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十八、在對佛塔作供養時,有條件則獻上樂器、鈴鐺、聲音動聽的海螺以及妙鼓,依此將獲得天耳通。
不舉他過失,不說諸殘疾,
隨護他心故,獲得他心通。
十九、在無有必要的情況下,不揭露他者三門的過失,當面背後從不談論說瞎子等殘疾缺陷,隨從護持他心,想方設法不傷別人心,由此可獲得了知他眾種種心的他心通。律藏等中說,甚至說一般人或旁生的過失,過患也相當嚴重,經中說尤其是如果評說菩薩的過失,則過患無量無邊。《寶積經》中雲:“何者分別菩薩行,當知彼等乃瘋人。”
施履及車乘,服侍羸弱者,
乘騎奉上師,智者得神變。
二十、對一切貧窮者施予鞋、車乘,攙扶無法行走的羸弱者,以乘騎侍奉上師或者供養車輛,侍奉上師得以休息,了知修行如此之因的智者可獲得一變多、多變一等神境通。
為法而行事,憶念法句義,
法施無有垢,故得宿命通。
二十一、為了正法而苦行興建經堂,如是念念不忘而銘記正法的一切句義,對以前聽聞的所有法要再三回憶,不圖回報的法施無有顛倒宣說等罪垢,依此將獲得回憶自他先前諸世的宿命通。經中雲:“數百劫中極罕見,於此妙法生歡喜,欲解脫求功德者,切莫尋求世間事。”
如實盡了知,諸法無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盡一切漏。
二十二、如實徹底了知一切萬法在勝義中體性不成立,進而加以修習,將獲得現量知曉滅盡三界煩惱障的離果與解脫道等的第六通,即永盡一切漏的最殊勝神通。《般若五百頌》中雲:“盡尋不得法,心不現有實,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
為度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潤修行,成具殊勝佛。
二十三、為了救度一切有情脫離輪回,了知真如的智慧即通達萬法平等的智慧資糧,並非是單空而是以大悲浸潤,修行證悟空性的智慧與大悲藏,比如,見道聖者的根本慧定一體三智相無餘修行完全清淨究竟時,三智或佈施等一切功德無不齊全而成為具一切殊勝相的如來,也就是成為遍知佛陀,因為證悟輪涅或諸法平等性與大悲緊密相聯的智慧即是成佛的主因。
種種願清淨,佛刹即清淨。
二十四、十萬、無數、十大願等各種願力遠離自私自利之作意,清淨無垢,將來待自己成佛的佛刹唯一出生純淨的有情而得清淨。所有世間界直至某尊佛陀調化所化眾生的一切世界,即是佛刹。佛刹中具有圓滿清淨、廣大住處和受用也是來源於多發清淨願。經中雲:“如龍王顯示,雲集虛空界,如是佛以願,出現諸刹土。”
寶獻能仁王,得放無量光。
二十五、以珍寶供養能仁王佛陀將獲得放射遍及無邊光芒的功德。
關於以上所有內容多數來源於諸大經典,當從中了知。
己二、攝義:
故知業果理,隨同而行持。
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因此,依照奉行上面所說的業果善資則所生果報的因果規律或者隨因而生果的道理後實地加以行持,實際上就是要恒常利益其他有情,這自然也就是利益大王你自己。《嘎雅夠熱經》中雲:“文殊,諸菩薩之行為當從何入手,依于何者?文殊答言,天子,諸菩薩之行即從大悲入手,依於有情。”可見,菩薩的無量善行與佛果的無量功德的原因也是由這一甚深方便的威力所生。《菩提心釋》中雲:“一切聲聞離貪故,豈非獲得下菩提?倘若未舍諸有情,則得圓滿佛菩提。”《攝正法經》中說:“世尊,諸菩薩之身業無論如何,語及意業無論如何,以見解趨入有情,隨大悲……思維成辦利益一切有情,思維我修行成辦安樂之法。”《經莊嚴論》中雲:“愚者勤自樂,未得恒受苦,堅持喜利他,涅槃成二利。 ”
教王中觀寶鬘論中,積菩提資第三品釋終。
-----------------------------
中觀寶鬘論頌
龍樹菩薩造 索達吉堪布 譯
第四品 國王行為
難知忍不忍,故王行非法,
或作非理行,屬下多讚歎。
于他有利語,逆耳尚難說,
況
為令汝歡喜,亦為憫有情,
利你縱逆耳,唯吾定呈白。
佛言于弟子,慈憫應時說,
真柔合意語,是故出此言。
堅穩若宣說,無嗔諦實語,
如沐浴妙水,理當聞受持。
我為汝宣說,現後有利事,
知已應修行,自他有益法。
由昔施乞者,得利若不施,
忘恩起貪著,後世不得利。
今生做事者,無薪不負糧,
乞者未付薪,後時成百倍。
恒發廣大心,喜行廣大業,
由依廣大業,生諸廣大果。
國王當廣行,下者難思事,
法事三寶依,而具大名聲。
若做何法事,他者毛不立,
死後無美名,大王甯不為。
為諸廣大事,離慢生歡喜,
能摧低者怯,乃至諸財盡。
汝棄一切物,無權尋去處,
唯為正法行,方至你面前。
先王諸財富,已屬新王有,
豈成先正法,安樂名聲否?
享財此生樂,佈施他世樂,
未享未施耗,唯苦豈安樂?
臨終臣走狗,輕汝重新王,
望其慈愛者,無權不予施。
是故在位時,財速做法事,
常住死緣中,如狂風中燈。
先王所興建,寺院等道揚,
他造彼一切,依照前軌護。
令不害行善,守戒慈新來,
實語忍無諍,恒精進者行。
盲人病弱者,孤苦貧殘疾,
不遮彼等眾,平等獲衣食。
具法前無求,居於他國境,
亦當予攝受,如應盡力為。
一切法事主,應委精進人,
聰明不浪費,如法皆不損。
明規具法親,貼心淨不嗔,
族貴秉性賢,感恩任大臣。
慷慨無貪勇,柔和適度行,
堅恒不放逸,具法委將軍。
法軌清淨為,識事
如法平等柔,任命耆宿首。
每月於彼等,親自聽收支,
聽已當吩咐,法等一切事。
汝政為正法,非為名欲妙,
彼極具勝果,反之無實義。
人君現世界,多數互吞併,
汝當如實聽,政法兩其美。
智耆宿貴族,知理警罪業,
善良見必要,汝常多委任。
罰逮毆打等,合理亦莫為,
妙以悲憫潤,恒常作攝受。
於造極重罪,一切諸有情,
王汝亦恒常,唯生悲利心。
于造重罪者,尤當更悲憫,
彼等自受損,大士悲憫處。
一日或五日,釋放諸輕犯,
餘眾亦如應,非皆不釋放。
汝無釋放心,彼生非律儀,
由此惡戒中,不斷積罪業。
何時囚未放,爾時理髮師,
沐浴及飲食,醫藥令安樂。
如于不肖子,指望成大器,
憐愛行懲罰,非嗔非為財。
極嗔行殺人,觀察詳知已,
不殺不損害,而當擯出境。
所轄諸境內,派專使視察,
恒以不放逸,正念行法事。
自于功德境,廣供敬承侍,
廣大隨順行,餘亦如應為。
國樹具忍蔭,盛開恭敬花,
博施碩果累,民眾群鳥棲。
若王好施捨,威風眾歡喜,
如豆蔻胡椒,所包沙糖丸。
若依理觀察,不失汝王位,
不成非應理,成法離非法。
王位非他世,帶至不帶去,
依法所得故,不應行非法。
國位如資本,苦資相輾轉,
儘量不成彼,國王當策勵。
王位如資本,王位資相傳,
儘量獲得彼,國王當策勵。
縱得四洲地,然轉輪王樂,
唯一僅承許,身心此二已。
身體之樂受,痛苦偽裝已,
心想之自性,唯由分別改。
世間一切樂,唯苦偽造已,
僅是分別故,彼樂實無有。
洲境處及家,轎墊衣臥具,
飲食象馬女,一一而享用。
何時心趨入,爾時稱之樂,
餘者不作意,爾時樂實無。
眼等五種根,緣取五境時,
若無分別執,爾時無有樂。
何時任何境,何根了知時,
餘非緣餘境,爾時無有境。
由根緣境時,若於過去境,
意緣而證知,則自以為樂。
此即由一根,了知一對境,
境無根亦無,根無境亦無。
猶如依父母,方說出生子,
如是依眼色,方說產生識。
過去未來境,有根無外境,
此二別無故,現在亦無境。
猶如眼錯亂,能執旋火輪,
如是依諸根,能取彼對境。
諸根及諸境,許是大種性,
大種各無境,此等實無境。
大種若各異,無薪應有火,
和合成無相,其餘定如是。
大種二相中,無境聚無境,
聚合無境故,色法實無境。
識受想及行,一切皆如是,
各體無境故,勝義中境無。
猶於苦偽造,真樂起我慢,
如是於樂毀,痛苦亦起慢。
現無體性故,捨棄值樂愛,
及離痛苦愛,見此而解脫。
若謂誰見心,名言中說心,
無心所無心,實無不許俱。
如是真如中,知無眾生已,
猶如無因火,無住取涅槃。
菩薩具如此,而許定菩提,
彼唯以悲心,受生至菩提。
佛于大乘中,宣說菩薩資,
於彼了不知,極嗔而詆毀。
不曉功與過,或功作過想,
抑或嗔功德,致使謗大乘。
明知損他過,利他乃功德,
誹謗大乘人,稱之嗔德者。
不顧自利益,一味喜利他,
功德源大乘,嗔彼遭焚毀。
具信以誤持,嗔恨另一方,
信士尚說焚,何況由嗔離?
如醫術中說,以毒能攻毒,
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違?
共稱一切法,意主意先行,
雖苦以益心,行利豈無益?
苦利後尚為,何況為自他,
安樂與利益,此法是古規。
若舍小安樂,能見大安樂,
願王見大樂,拋棄小安樂。
設若不安忍,醫師為病癒,
予藥于患者,此非應嗔處。
凡成損害者,智者見有益,
一般與特殊,論中皆贊許。
大乘之中說,先具大悲行,
無垢之智慧,有心誰謗彼?
於極深廣義,懈怠未修行,
自他之諸敵,由癡謗大乘。
施戒忍精進,禪慧悲體性,
彼即是乘故,此豈有謬論?
施戒行利他,勤忍為自利,
禪慧解脫因,總攝大乘義。
二利解脫義,略言佛聖教,
唯六波羅蜜,故此是佛語。
菩提之大道,福智之自性,
佛說大乘教,愚盲不納受。
功德如虛空,說佛德無量,
佛陀殊勝性,大乘說忍此。
聖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蘊,
故佛優勝性,無量何不忍?
大乘說無生,餘說盡空性,
盡智無生智,實同故當受。
空性佛陀體,如是依理觀,
二乘智者前,如何不等同?
如來密意說,非易了知故,
說一乘三乘,中立護自身。
中立無成罪,嗔罪不成善,
故欲己善者,切莫嗔大乘。
聲聞彼乘中,未說菩薩願,
行為及回向,豈能成菩薩?
加持成菩提,佛陀未曾說,
此義較佛勝,正量他誰有?
加持四聖諦,及菩提分道,
共同聲聞中,佛果以何勝?
住菩提行義,彼經未曾宣,
大乘中說故,智者皆當受。
猶如聲明師,令先讀字母,
佛陀為所化,宣說堪忍法。
有前為遮止,罪業而說法,
有前為造福,有前說依二,
有前俱不依,深法疑者畏,
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如是諸智者,切莫嗔大乘,
能成圓菩提,故當尤誠信。
倍信大乘者,依彼所說行,
證無上菩提,兼得一切樂。
施戒安忍法,特為在家說,
大悲精藏法,應當穩固修。
若由世蠻橫,依法難持政,
為法與名譽,汝應作出家。
第四品終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