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9 冊 No. 243《圓覺經大疏》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述
大方廣圓覺經疏序
妙虗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是眾生之本源故曰 心地是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 寂靜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 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 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閟故曰密嚴國統眾 德而大備爍羣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 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 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 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 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 未極圓覺者菩薩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 也離圓覺無六道捨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 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 此也如來為一大事出現蓋為此也三藏十二部一 切脩多羅蓋詮此也然如來垂教指法有顯密立義 有廣略乘時有前後當機有深淺非上根圓智其孰 能大通之故如來於光明藏與十二大士密說而顯 演潛通而廣被以印定其法為一切經之宗也圭峰 禪師得法於荷澤嫡孫南印上足道圓和尚一日隨 眾僧齋于州民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遇圓覺了 義卷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告其師師撫之曰 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經諸佛授汝耳禪師既佩南 宗密印受圓覺懸記於是閱大藏經律通唯識起信 等論然後頓轡於華嚴法界宴坐於圓覺妙場究一 雨之所霑窮五教之殊致乃為之疏解凡大疏三卷 大鈔十三卷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修證義一十 八卷竝行於世其敘教也圓其見法也徹其釋義也 端如析薪其入觀也明若秉燭其辭也極於理而已 不虗騁其文也扶於教而已不苟飾不以其所長病 人故無排斥之說不以其未至蓋人故無胸臆之論 蕩蕩然實十二部經之眼目三十五祖之骨髓生靈 之大本三世之達道後世雖有作者不能過矣其四 依之一乎或淨土之親聞乎何盡其義味如此也或 曰道無形視者莫能覩道無方行者莫能至況文字 乎在性之而已豈區區數萬言而可詮之哉對曰噫 是不足以語道也前不云乎統眾德而大備爍羣昏 而獨照者圓覺也蓋圓覺能出一切法一切法未嘗 離圓覺今夫經律論三藏之文傳于中國者五千餘 卷其所詮者何也戒定慧而已修戒定慧而求者何 也圓覺而已圓覺一法也張萬行而求之者何眾生 之根器異也然則大藏皆圓覺之經此疏乃大藏之 疏也羅五千軸之文而以數卷之疏通之豈不至簡 哉何言其繁也及其斷言語之道息思想之心忘能 所滅影像然後為得也固不在詮表耳嗚呼生靈之 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 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 道為能耳人而不為吾未如之何也已矣休常遊禪 師之閫域受禪師之顯訣無以自効輒直讚其法而 普告大眾耳其他備乎本序云。
夫血氣之屬必在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本乎一心專一氣而致柔脩一心而成道心也者冲 虗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 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 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 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虗偽緣會而 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 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德用無邊皆同 一性性起為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方之 海印超彼太虗恢恢焉晃晃焉逈出思議之表我佛 證此憫物迷之再歎奇哉三思大事既全十力能摧 樹下魔軍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寶藏然迷頭捨父悟 有易難故仙苑覺場教興頓漸漸設五時之異空有 迭彰頓無二諦之殊幽靈絕待今此經者頓之類歟 故如來入寂光土凡聖一源現受用身主伴同會曼 殊大士創問本起之因薄伽至尊首提究竟之果照 斯真體滅彼夢形知無我人誰受輪轉種種幻化生 於覺心幻盡覺圓心通法徧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 沈岸實不移因舟行而鶩驟頓除妄宰空不生華漸 竭愛源金無重鑛理絕修證智似階差覺前前非名 後後位況妄忘起滅德等圓明者焉然出廐良駒已 搖鞭影薶塵大寶須設治方故三觀澄明真假俱入 諸輪綺互單複圓修四相潛神非覺違拒四病出體 心華發明復令長中下期 克念攝念而加行別徧互 習業障惑障而銷亡成就慧身靜極覺徧百千世界 佛境現前是以聞五種名超剎寶施福說半偈義勝 河沙小乘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噫巴歌和 眾似量騰於猿心雪曲應稀了義匿於龍藏宗密髫 專魯誥冠討竺墳俱溺筌罤唯味糟粕幸於涪上針 芥相投禪遇南宗教逢斯典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 軸之中義天朗耀頃以道非常道諸行無常今知心 是佛心定當作佛然佛稱種智修假多聞故復行詣 百城坐探羣籍講雖濫泰學且師安叨沐猶吾之納 謬當真子之印再逢親友彌感佛恩久慨孤貧將陳 法施採集般若綸貫華嚴提挈毗尼發明唯識然醫 方萬品宜選對治海寶千般先求如意觀夫文富義 博誠讓雜華指體投機無偕圓覺故參詳諸論反復 百家以利其器方為疏解冥心聖旨極思研精義備 性相禪兼頓漸使游刃之士無假傍求反照之徒不 看他面斯其志矣大者絕諸邊量方廣正而含容圓 者德無不周覺者靈源不昧修多羅總指諸部了義 者別歎斯文經者貫穿義華以之攝化羣品故云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也。
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大方廣圓覺經大疏目錄
- (二首) 序文
卷首- (一之三) 先經十門通釋
卷上之一- (四之十) 先經十門通釋
卷上之二- 卷上之三
- 卷上之四
- 至二十五有清淨 自普眼啟請
卷中之一- 卷中之二
- 卷中之三
- (彌勒章) 訖清淨慧章 自知欲可厭
卷中之四- 自威德啟請 訖辨音章
卷下之一- 自淨業啟請 訖淨業章
卷下之二- (圓覺章) 自普覺啟請 至安置淨居
卷下之三- 卷下之四
- 疏科文上下卷
卷尾
(終)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目錄No. 243
大方廣圓覺經大疏上卷之一 歸命妙色身 無礙辨才智 所位清淨覺
所流修證門 妙德普賢尊 十二百千眾
我發深弘誓 莊嚴要略經 願三寶慈哀
冥資方便慧 一切法門海 潛流入我心
心通義相生 風畫空中現 文文符聖意
句句合群機 身心入覺城 同受無為樂
教興皆由是矣若原佛本意則唯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等雖 說三乘所證之法及調伏事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別者有十所為故說此經一顯示因行有本故謂 文殊問本起因地佛說一切如來皆依圓照淨覺 了無明空因此發清淨心方可修波羅蜜等二泯 絕果相成圓故謂泯絕菩提涅槃二轉依故唯是 清淨覺性方為無始無終不增不減究竟之果故 說涅槃昨夢佛國空華等三決擇悟理應修故謂 普賢問意云覺性本圓一切如幻幻空無體誰曰 修行如其不修何因證覺佛說因起幻智以除諸 幻幻盡智泯覺心圓明然今唯說空幻者溺於無 修修習之徒縛於有得良由悟修之意似反而符 故最難明理須決擇四窮盡甚深疑念故謂菩薩 難意云眾生本佛今既無明十方如來後應煩惱 佛答意云即此分別便是無明故見圓覺亦同流 轉如雲駛月運等但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如翳 差華亡等眾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鮮 解解亦難臻此境今經決了實謂窮源苟能精通 群疑自釋五斷除輪迴根本故謂發業成種無明 為根潤業受生貪愛為本若不識其相賊即能為 若不達其空永不可斷故答文殊彌勒究了盡其 根源六搜索菩提隱障故謂我人眾生壽命等四 相雖名同諸教而行相深密從麤至細展轉難除 其猶眼睫非朗鏡而不照我亦如是非了教而不 明故淨業一章重重搜索七少文能攝多義故如 論中說(凡引論不出名題者皆起信也)或有眾生廣聞而取解或 少聞而多解或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此之三類初或文廣義略如大般若等或文義俱 廣如華嚴等二文義俱略如般若心等三文略義 廣即彼論此經謂一軸之文二十八紙義具終教 頓教(此二正是所宗之旨)空宗(普眼文中修二空觀及顯塵識界一一清淨如大般若) 相宗(五性差別修證地位)亦該小乘(分析四大界分別觀及不淨觀)兼含圓 別(歷根識塵大三界二科一一云三等不動周徧法界無壞無雜如一室千燈等又三觀別修及依一 法性顯戒定慧等)通決悟修義意(一一法門皆入了悟托法而修故觀門之首一 一云悟淨圓覺以淨覺心方云修如是如是等)具足頓漸禪門龍藏徧探 無備於此八一法巧被三根故謂普眼觀門被上 根也三觀諸輪被中根也三期道場被下根也(二皆 漸也)言一法者一一文中無不標依圓覺結入圓覺 九令修稱性深禪故然諸家禪定之門不出色四 空四唯起信直修真如三昧此經便入圓覺觀門 雖三根漸頓之殊所入無非圓覺十勸事離相明 師故然諸隨相之教所說修行有軌可則有跡可 依故未必長隨善友師傅此經說惑元無復云除 斷說佛本是復曰勤修一切儀式類皆如此末世 後學難可依從必須離相明師觸向曉喻故令親 近盡命亡軀四儀之中無執其相勿恨彼去勿慢 彼來如是承事歸依方能悟入圓覺是以善財童 子初遇文殊既興開發覺心便教親近善友亦由 法界宗旨隱顯難明故以事師為後之軌。
初中二一總二別總者酬因酬請顯理度生一代謂三藏二藏通稱藏者以含攝故初三藏者一修 多羅古譯為契經契謂契理契機經謂貫穿攝化 即契理合機之經(依主)契經即藏(持業)正翻為線線能 貫華經能持緯此方不貴線稱故存於經然天竺 呼線席經并索聖教皆曰修多羅故梁攝論譯為 聖教古德見此儒墨皆稱為經遂借彼席經以目 聖教則雙含二義俱順兩方借義助名更加契字 揀異席經甚為允當為其義相即佛地論有二一 貫二攝故彼論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 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雜心有五一涌泉(注而無竭)二出生(展轉滋多)三顯示(示理事等)四繩墨(楷定正邪)五結 鬘(線能貫華結鬘故然西域四物雖殊義意相似故同一修多羅之目而聖教多含自具其四將此五 義對詳可見已下更說)二毗奈耶此云調伏謂調練三業制 伏過非調練通於止作制伏唯明止惡就所詮之 行彰名調伏之藏亦名毗尼此翻云滅滅有三義 一滅業非二滅煩惱三得滅果或名尸羅此云清 涼離熱惱因得清涼果故亦名波羅提木叉此云 別解脫三業七支各各防非故(就因)亦翻為隨順解 脫(據果)三阿毗達磨此云對法法有二種一勝義法 謂即涅槃是善是常故二法相法通四聖諦(相者性也 狀也)對亦二義一者對向向前涅槃二者對觀觀前 四諦其能對者皆無漏慧及相應心品言對法者 法之對故故對法藏特明慧論世親攝論說有四 義謂對故數故伏故通故對義同前數者於一一 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自共相等無量差別故伏 者能勝伏他論故通者此能通釋契經義故亦名 優波提舍此云論義亦名磨怛理迦此云本母(教為 義本如母)然此三藏約其所詮略有二門一則經詮三 學律唯戒定二學論唯慧學二則三藏之中經正 詮定毗尼詮戒論詮於慧兼各通三第二明二藏 者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即由前三藏詮示聲聞理 行果故名聲聞藏詮示菩薩理行果故名菩薩藏 三乘唯二藏者由緣覺多不籍教出無佛世故若 出佛世攝屬聲聞理果同故若約教行別者即開 三乘以為三藏如普超大悲等經入大乘論說然 此經三藏之中契經藏攝二藏之內菩薩藏收若 此攝彼即兼該三二二空觀前先令持戒三期修 中說安居故剛藏菩薩徵難佛故深必該淺故(上來 藏攝竟)次乘攝者略有六重初謂一乘十方佛土中 無二亦無三也次謂二乘即前二藏所詮也三即 三乘開加緣覺也四者四乘加最上乘(亦名佛乘)故梁 攝論成立正法具有四乘(四品觀緣起成四種菩提亦可配此)梁朝 光宅法師約法華經亦立四乘謂臨門三車即是 權教三乘四衢等賜大白牛車即是實教大乘以 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並無體故諸子皆 索故(經文不言求牛車人出門即得又不言索車唯是二乘但云三車俱索明知三乘皆是方便然 約權實相對故為四乘權既無體即為一也謂約教則廢三立一約理則開三顯一約行即攝三為一約 果則會三歸一又廢立局教餘三通三)華嚴教義分齊亦料揀一乘 大乘有十義別一權實別(義在四乘中)二教義別(臨門三車 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但是教故故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亦不可云以佛教言但約二乘以經不揀故 彼求牛車之人尋教至義亦同羊鹿俱不得故)三所期別(以白牛車非是宅內所許三車 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皆云非本所望亦不可云但約二乘經不揀故)四德量別(宅內但云牛車不言餘德而露地所授乃七寶大車寶網寶鈴等無量眾寶莊嚴此即體具過恒沙德也 又彼但云牛不言餘相此云白牛肥壯多力其疾如風等用殊勝也又云多諸儐從而侍衛等行眷屬也 又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此顯一乘主伴具足教義無量也)五寄位別(本業 仁王等經粱攝十地等論皆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於出世 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法六地寄緣覺法七地寄菩薩法此如三乘八地已去寄一乘法)六付 囑別(法華經云於未來世若有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令得佛慧故若有不信受者當 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解云餘深法者即大乘也非一乘故云 餘非小乘故云深也法華別意正在一乘故作此囑也)七根緣別(華嚴性起品云佛子 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若未聞此經或聞不信受隨順是等猶為假 名不得名為真實菩薩釋曰此多劫修菩薩行又不聞不信此一乘經若非三乘權教菩薩是何人也當 知正是法華經內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八信順別(華嚴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類鮮 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信解此法甚為難釋曰此品正明 信位及成佛等事既越三乘恐難信受故舉三乘對此決之)九顯示別(華嚴第九地偈 云若眾生下劣示以聲聞道若復根少利為說辟支佛若有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眾生為說菩薩 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乘說無盡佛法)十本末別(大乘同性經云所有 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一智藏大海此文約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一 乘三乘差別耳此上十證足為龜鏡而守株之者聞說駭神深可悲矣故經云所未聞經聞之不疑為希 有也)五謂五乘除一乘加人乘天乘也六謂無量乘 華嚴經云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如 是乃至無有量今此經文初及四中唯一乘攝二 三五中唯大乘攝無量乘中有其二意若以隨機 設教多門名無量則於無量乘中唯實教攝若以 彼宗一切諸法一一皆能顯義益物一一無不該 攝名為無量者則全能攝若約此經攝彼乘等則 除無量乘中一一圓融之義及一乘中主伴無盡 之義餘皆攝也流通文云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 如大海不讓小流等故(上來乘攝竟)後分攝者謂十二 分教也舊云十二部經恐濫部袟改名分教(十二中各 有二相如注配)一契經(一總相涅槃云始從如是我聞終至歡喜奉行皆修多羅二別相雜 集云謂長行綴緝略說所應說義又有異名謂法本直說聖教或但名經)二應頌(一與長行 相應之頌由長行說未盡故二為後來應更頌故)三授記(一記弟子生死因果二記菩薩 當成佛事)四諷誦(謂孤起偈一為易誦持故二為樂偈者故)五因緣(一因請方說為 重法故二因事方說知本末故)六自說(一為令知而請法故二為令所化法慇重故念佛慈 悲為不請友)七本事(一說佛往事二說弟子往事)八本生(說昔受身一說如來 二說餘者)九方廣(一廣大利樂二廣陳正法)十未曾有(一德業殊異二法體希奇 故)十一譬喻(一為深智說似令解真故二為淺識就彼取類誘令信故)十二論 議(一以理深故論二以義不了故論並循環研覈或佛自論或菩薩相論)然此十二 於大小乘有說六通六局者(因緣譬喻論議局小故涅槃云護大乘者 受持九部授記自說方廣局大法華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餘六皆通也)且約一相(大缺三者但約因緣中因事制戒譬喻中誘引論議中非了小缺三者但約授記中記成佛自說中不請 友方廣中廣大利樂)然實大小皆具十二(大三小三各取餘之一義)深密 中菩薩依十二分教修奢摩佗瑜伽云佛為聲聞 一一具演十二分教然此經者十二分中唯二所 攝謂修多羅方廣若此攝彼即攝九分貫攝之義 通故正宗一一重頌故記安心人成就佛智故因 請方說故說佛因地法行故六度非因涅槃非果 故題云方廣故二十七喻故普賢有徵剛藏有難 故唯不攝伽陀自說本生等三也(藏乘分攝竟)。
二藏乘分攝者三法即為三門初藏次乘後分藏離合有殊或一味不分或開宗料揀今將略敘且 啟二門初則不分後明分教不分之意其有五焉 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二一音普應一兩普滋 故三原佛本意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 故五多種說法成枝派故故不可分即後魏流支 姚秦羅什立一音教是此意也其分教者有其八 意(初五翻前後三別說)一理雖一味詮有淺深故二約佛音 雖一教隨機異故三本意未申隨佗意語故四言 有通別就顯說故五由辨權實不住枝流故六王 之密語語同事別故七不識佛意以深為淺失於 大利以淺為深虗其功故八諸佛菩薩亦自分故 以斯等意開則得多失少合則得少失多但能虗己求宗分亦何乖大旨今明分教復有四重(從二至五) 第一立二種教自有兩家謂西秦讖三藏半字滿 字(即前二藏)唐初印法師(江南)屈曲(謂釋迦經逐機說故如涅槃等)平道(謂舍那經逐法性自在說故即華嚴經)前且對小顯大後則約佛化 儀但滿及屈曲皆闕分於權實餘亦有理第二立 三種教自有二門初敘此方後明西域初謂南中 諸師同立三教一頓教謂華嚴經初成佛頓說故 二漸教始自鹿苑終於鶴林從小之大故(齊隱士劉虬立 二教全同上二)三不定教(劉公無此)謂別有一經雖非最初頓 說而明佛性常住圓頓之理(勝鬘等也)又亦有大先於 小之經(央掘等也)故云不定就漸教中約時開合諸師 不同初但分二先半後滿或分為三(虎丘山岌法師)一有 相教(十二年前)二無相教(齊至法華)三常住教(最後涅槃此與唐三藏三 教大同至敘西域中說)或分為四(宋朝岌法師)即於無相之後常 住之前指法華經為同歸教或開為五(即前劉公)於有 相教之初取提胃經為人天教上來諸師皆於漸 中約時開異若不加不定則招難尤多以初有大 故雖加不定猶有妨難以十二年前亦說二空(成實 阿含智度有文)十二年後方制廣戒第三時同歸教中亦 云世間相常住常住教中亦有小乘見佛涅槃之 相提胃經中亦有三乘得道故知約時尅定則有 所乖揀去不定從多分說亦有理在(敘此方竟)二西域 者即今性相二宗元出彼方故云西域唐初中天 竺日照三藏云近代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 德論師一曰戒賢二曰智光並神解超倫聲高五 印六師稽顙異部歸誠大乘學人仰之如日月獨 步天竺各一人而已然所承宗異立教互違謂戒 賢則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 瑜伽等論立三種教以法相大乘為了義即唐三 藏所宗謂佛初於鹿苑轉四諦法輪說諸有為法 緣生(破外道自性因等)無我(翻外計我)然猶未說法無我理即 阿含等是第二時中雖依徧計所執說諸法空(翻破 小乘)然依佗圓成猶未說有即諸部般若第三時中 具說三性三無性等方盡大乘正理即解深密等(初有次空故非了義後說中道方為了義此依深密經所判)二智光論師遠承 文殊龍樹近稟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 亦立三種教以無相大乘為真了義謂佛初鹿苑 說小乘明心境俱有(破外同前)次說法相大乘境空心 有(漸破小乘故由彼怖空且存假名接引)後為上根說無相大乘心 境俱空平等一味方為了義(此三次第如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 經說)問此二所說既各聖教互為矛盾可和會不答 有三義一約祖宗天親龍樹之流則不假和會得 佛意故二約末學護法清辨之類則可和會立宗 諍故三約此方轉承末計則須料揀時澆處異執 轉堅故初中既並聖言各有旨趣逐機利益隨病 對治何須強會即智論四悉檀中各各為人悉檀(一世界二為人三對治四第一義)亦是攝論四意趣中眾生樂欲 意趣(一平等二別時三別義四樂欲)於一法中或讚或毀是故二 說不假和會二者見趣漸起一味漸分各立宗源 黨己斥彼致令傳授之輩或廢或興修習之徒住 空住相故今和會所冀如初於中二初會所立三 時教二會所宗空有義初者然二三時所明了義不 了義各有其意法相宗約攝生寬狹言教具缺明了 不了法性宗約益物漸次顯理增微明了不了初 中又二先約攝生寬狹者依深密經初時唯為發 趣聲聞乘者說二時唯為發趣修大乘者說此二 各唯攝一類機攝機狹故皆非了義第三時中普 為發趣一切乘者說普該三乘攝機周盡方為了 義二約言教具缺者初時唯說小乘二時唯說大 乘互皆有缺教既不具各非了義第三時者通說 三乘教既具足方為了義戒賢所立依此門判後 法性者亦二初約益物漸次者謂初時所說唯令 眾生得小乘益益未究竟故非了義第二時中雖 益通大小然不能令趣寂二乘俱得大益是故此 說亦非盡理第三時中普皆令得大乘之益縱入 寂者亦令迴向無上菩提(唯此一事實故)方為了義二約 顯理增微者初說緣生實有次說緣生假有後說 緣生性空前二顯理未窮會緣未盡故非了義後 一顯理至空會緣相盡方為了義(初唯中小二乘次添大乘以成 三乘後唯一乘)智光所立依此門判由有如此二種門故 是以聖教各依一勢明了不了互不相違後會所 宗空有義者於中又二先敘異說後會無違異說 中二一有二空一者說此緣生決定不空以有因 緣之所生故猶如幻事不可言無若言空者應非 緣生如兔角等若爾則便斷滅因果破壞二諦以 若無心心所法何斷何證何修何益故論云若一 切空何有智者為除幻敵求石女兒以為軍旅如 是設有處說緣生空者應知此就徧計所執說緣 生法無二我故密意言空非謂彼法舉體全無若 此無者則是斷無惡取空見甚為可畏經云寧起 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論云若復見 於空諸佛所不化如是空見既是深過明知緣生 決定不無瑜伽深密決定說有不可違故二者言此 緣生法決定是空以從緣生必無自性故猶如幻事 不可言有設有處說從緣生法體是有者應知但 是隨俗假說非謂彼法體實不空以若有體則不 從緣不從緣故則無見斷證修是壞二諦大品云 若諸法不空則無道無果中論云若一切法不空 則無三寶四諦成大邪見智論云觀一切法從因 緣生從因緣生則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皆空又若 言此幻事不空者今且問汝幻巾為兔兔為在巾 內為在巾外為即巾有為離巾有為有皮毛為有 骨肉既並絕無依何執有當知此兔不待滅而自 亡本不生而虗現是故要由性空得存二諦又汝以 我宗為空見者此過屬汝何者若汝立有則不籍緣 不籍緣故則斷因果豈非空見橫執有法豈非有見 有無二見雙負汝宗何不生畏我所說空離有無 見汝自空見非關我宗又汝云何有智者為除幻 敵等者諸大乘經何處不說諸法如幻如化菩薩 修幻智斷幻惑成幻行得幻果等於如是教豈不 違害何不生怖又汝宗主無著菩薩順中論內遵 承龍樹稱阿闍梨既師其說釋彼餘論況汝後流 而輒毀謗入楞伽中佛說龍樹住初歡喜地能破 有無見往生安樂國既云破有無見何曾是空此 既佛所讚歎餘生毀謗與佛違諍非釋種矣第二 會無違者諸緣起法未嘗有體未曾損壞無體無 壞無二無礙為緣起法是故龍樹等雖說盡有之 空而不滅有有既不損則是不違有之空則離有 離空之真空也無著等雖說盡空之有而不損空 空既不損即是不違空之有是故亦離空離有之 幻有也當知二說全體相與際限無遺雖各述一 義而舉體圓具故無違也如其不爾恐墮空無勵 意立有不達此有是不異空之有是故不受彼空 反失自有失自有者良由取有又若恐墮有所得 故猛勵立空不達此空是不異有之空是故不受 彼有反失自空失自空者良由取空是故舉體全 空之有無著等說舉體全有之空龍樹等說非直 二說互不相違亦乃二義相由全攝故無二也問 若爾何故清辨護法後代論師互相破耶答此乃 相成非是相破何者為末代有情根器漸鈍聞說 幻有謂為定有故清辨等破有令盡至畢竟空方 乃得彼緣起幻有若不至畢竟性空則不成彼緣 起幻有是故為成有故破於有也又彼聞說緣生 性空者謂為斷無故護法等破空存有幻有存故 方乃得彼無性真空若不全體至此幻有則不是 彼真性之空是故為成空故破於空也若無如此 後代論師以二理交徹全體相奪無由得徹緣起 甚深是故相破反是相成由幻有真空有二義故 一極相順謂冥合一相舉體全攝二極相違謂各 互相害全奪永盡若不相奪永盡無以舉體全收 故極違方極順也龍樹無著等就極順門故不相 破清辨護法據極違門故須相破違順無礙方是 緣起是故前後皆不相違餘準上思之諸法無不 和會耳三約此土承襲者良以去聖時遙源流益 別況方域隔遠風俗攸殊翻譯流通三難五失相 承傳襲各黨其宗然晉魏已來猶崇理觀譯經貴 意傳教宗心是以大德架肩高僧繼踵爰及貞觀 名相繁興展轉澆訛以權為實致使真趣屈於異 端雖餘乳色渾無乳味法藥流布惑病唯增既性 教蔑然故道流閴爾若不料揀何指所歸然大乘 教總有三宗謂法相破相法性(如下宗趣中說)護法清辨 各立互破但是前二而傳襲者皆認法性之經成 立自宗之義今將法性對二宗料揀即為二門一 對法相二對破相初中二先辨異後會通辨異者 謂性相二宗有多差別今隨類束略敘十條一一 乘三乘別二一性五性別三唯心真妄別四真如 隨緣凝然別五三性空有即離別六生佛不增不 減別七二諦空有即離別八四相一時前後別九 能所斷證即離別十佛身有為無為別初二相對 釋後八相躡釋且初二義者由性有五一不同故 令乘有三一權實如法相宗意以一乘為權三乘 為實故深密三時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為 若過若不及皆非了義第三時中有性者成無性 不成方為了義故云普為發趣一切乘者又云一 乘是密意說明知是權皆以性定五故故楞伽中 佛告大慧有五種種性一聲聞乘性二辟支佛乘 性三如來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無性無性之人 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能證無上菩提但 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般若深密莊嚴瑜伽亦如上 說若法性宗意則以三乘是權一乘為實法華經 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 便說以性無二故乘唯一故法華云知法常無性 等涅槃云佛性者名為一乘師子吼者名決定說 決定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 佛又法華第三說趣寂聲聞云我於餘國唯以佛 乘而得滅度智論亦同法華論中亦云根未熟故 菩薩與記作是言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意欲 方便令發心也(彼以未字不順己宗判為論錯)楞伽勝鬘密嚴皆 說二乘必無永滅明知趣寂決定迴心涅槃第九 廣破闡提斷善不能發心當文即云彼一闡提雖 有佛性而為無量罪垢所纏即知無有無佛性人 況前引楞伽五性自迷其文且彼經釋第五性云 大悲菩薩常不入涅槃非焚燒善根者則明闡提 後必入矣是知前來所引經論皆是未說法華涅 槃之前就其長時權說定性無性矣妙智經梁攝 論成立正法中皆以一乘居三乘後明知深密三 時不能定斷一切聖教以非後故(後敕破前)法華涅槃 方能決了皆以一乘一性破三五矣然破三顯一 法華為先故最難信解佛現在世猶多怨嫉況滅 度後今果有保執三五不信一者經文驗矣(初二義竟) 餘八相躡釋者初法相宗說有八識從業惑生一 期報盡便歸壞滅以其識種引起後識依生滅識 種建立生死及涅槃因故所立真如常恒不變不 許隨緣依佗是有非即真空經說空義但約所執 一分眾生定不成佛名生界不減真俗二諦迢然 不同(謂遍計是俗此俗即空依佗是俗不空圓成為真一向不空空有既異二諦體殊真俗四 重皆不相 〔雜〕)因滅非常果生非斷同時四相滅表後無 根本後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 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既世出世智依 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 無漏以生法必滅一向說故如是義類廣有眾多 具如瑜伽雜集等說法性宗者所立八識通如來 藏但是真如隨緣成立故說真如具不變隨緣二 義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 不增不減第一義空該通真妄(涅槃云唯一仁王云無二)故雖 空不斷雖有不常四相同時體性即滅故滅與生 而得同時(淨名楞伽起信)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 即是證如既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覺同本則有 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 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涅槃云若言如來 同有為者死入地獄如是義類亦有眾多次第對 上如楞伽等經起信等論後會無違者然二宗各執 所據則互相乖反若得意會釋亦不相違謂就機 則三(三草)約法則一(一雨)新熏則五本有無二若入理 雙拂則三一俱亡今約佛化儀判教故能三能一 是故競執是非達無違諍二對破相者亦二初辨 異者略有五別一無性本性別二真智真知別三 二諦三諦別四三性空有別五佛德空有別謂無 相宗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即是真如能了此者即 名真智(未了無性者無真智也)所詮法義不出二諦有謂依 計空謂圓成雖說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虗妄無得 乃真離一切相名佛功德若法性宗則明自性清 淨常住真心方是實理故論出真如體云唯是一 心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於理智徹於染淨(華嚴問明 品說佛境智佛境知問答皆別)所詮法義具足三諦色等即空為 真諦(鏡影即空)空即色等為俗諦(空不壞影)一真心性非空 非色能空能色為第一義諦(鏡中之明)徧計情有理無 依佗相有性無圓成情無理有相無性有一切 諸佛自體皆具常樂我淨十身十智真實功德相 好通光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略辨此五 餘可例知後會通者謂一切法既皆真心緣起會 緣無性還即真心始不異本知外無智餘諦性等 例之可明但教有終始之殊法無淺深之異(此方西域 立三教竟)第三陳隋二代天台智者禪師立四種教一 三藏教(下根之人始終隨教故)明因緣生滅四真諦理正教 小乘傍化菩薩二通教三乘同稟故明因緣即空 無生四真諦理是大乘初門正為菩薩傍通二乘(大品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等)三別教不共二乘人說故此教 正明因緣假名無量四真諦理的化菩薩不涉二 乘不名不共而云別者兼欲揀非圓故以一因逈 出一果不融歷別而修故不得因果圓融四圓教 正明不思議因緣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別 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為圓(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皆別皆圓) 然此四教由三觀起從假入空析體異故有初二 教從空入假從假入中有別教起三觀一心中得 有圓教起又此四教不局定一部一部之中容有 多故又更以四種化儀收之謂頓漸(同前劉公)不定(互知) 祕密(互不知)初對外道戒定慧故立此三事迢然不 同故智論名為三藏成實亦然通教意融三故別 教依一法性而顯三故圓教三一無障礙故此師 立義理致圓備但辨華嚴兼別法華唯圓有小失 也第四華嚴宗主賢首大師立五種教廣有別章 大同天台但加頓教其五者何一小乘教二大乘始 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初即天台藏教以隨機 故隨佗語故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其揀邪正辨 凡聖分忻厭明因果然其所說法數有七十五但 說人空不明法空(雖阿含云無是老死亦不明顯)唯依六識三毒 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就佛意即通就言教即隱 故宗習之者隨言執理隨相執體造論弘傳相承不絕廣如宗趣所辨)二始教者亦 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定有三隱一極)同許定性 無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為一教此既未盡大 乘法理故立為始有不成佛故名為分廣說法相 削繁錄數猶有一百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 數決擇分明故少諍論三終教者亦名實教定性 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 立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少說法相多說法性 所說法相亦會歸性故無諍論上二教並依地位 漸次修成總名為漸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 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思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 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云初地即為八乃至無所有何次)總不說法相唯辨真 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 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都遣呵教觀離毀相泯 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 生如淨名默住是其意也問此若是教更何是理 答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別為一類離念機故亦可 對治滯相(空有)人故即順禪宗五圓教者明一位即 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 成正覺等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即華嚴經也所說 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如帝網珠重 重無盡然此所判理盡義周故清涼大師用為準 的今亦依之然更從支什一音至天台四教如次 配攝以顯周盡初總為一謂圓教攝於前四一一 同圓(海中百川無非海也)唯是如來一大善巧一音所演二 者初一是半後四皆滿前四屈曲後一平道三 者初三是漸(於中如次是智光三時前二是戒賢三時也)四是不定第 五為頓(慈恩劉公皆判華嚴為頓故)四者初是藏教二中空 是通教相及三四皆是別教第五名圓已知五教 貫於群詮未審此經與彼何攝今顯此義分為 三門一彼全攝此此分攝彼謂圓教也(諸佛依正二果自在 無礙塵沙大用及一切諸法法爾互相即入重重融攝等義此經不說若但約直顯一真法界之體及觀 中一多無礙等義此經即同)二此分攝彼彼不攝此謂初二也(文中斷我除愛修二空觀又云亦攝漸修一切群品故能攝彼也然皆約圓明覺心假設方便修習 始終無體一一但是覺明故非彼等所攝也)三彼此尅體全相攝屬即 終教也(此經亦依如來藏故文云知幻即離等及云名為頓教大乘故)權實對辨 訖。
三權實對辨者然西域此方古今諸德立宗判教已知此經唯屬實教(如前尅體)未知 所詮義理分齊如何今約論明染淨諸法從本至 末略有五重以顯諸宗分齊淺深初唯一心為本 源是心則攝世出世間法等即此圓覺妙心也經 標圓覺為宗本故又說染淨皆從覺心所現起故 華嚴即一真法界與一切諸法為體性故(然華嚴雖有四 種法界而彼疏云統唯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體絕有無等論中欲究妄本故約凡標心此經意 顯淨源故約佛標覺華嚴稱性不逐機宜對待故直顯一真法界至於能起染淨一切諸法則三義皆同 三法體一也)二依一心開二門一者心真如門即是一 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 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 之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乃至如法界性 等)二者心生滅門謂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經五 名中一名如來藏自性差別及云種種生於覺心等)三依後門明二義一者 覺義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 覺乃至始覺(覺圓明故顯心清淨乃至眾生本來成佛)二者不覺義謂 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猶如 迷人依方故迷(眾生顛倒如迷方易處等)念無自相不離本覺(此無明者非實有體等)自此之前正是此經宗旨始末所詮 之義分齊四依後義生三細一者業相以依不覺 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二者能見相以依動 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 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由有無始本起無明是故動念息念皆歸迷悶等) 唯識宗教唯齊此門以為諸法生起之本此三正 是梨耶體故(初即自體分二即見分三即相分)故彼論引阿毗達 磨經偈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以彼宗未顯此識與真如同以一心 為源又不言依如來藏說為此識故所詮分齊不 到前之三重問彼說賴耶既不約如來藏則與此 異何得云是彼分齊耶答由此論後段亦云以依 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則同彼 故問此論前說依無明有阿賴耶後云依梨耶有 無明豈不二文自相柔盾答有三釋一由此梨耶 有二義故謂由依真心有不覺動彼本覺心體起 滅方名梨耶三相又即此梨耶還却與無明為依 故論云三相與不覺相應不離何者謂前義依迷(不覺)起似(梨耶)即不覺真心成藏識後迷似為實即依 此識有無明二云梨耶有二義謂覺不覺前別就 本說故云依覺有不覺今就都位論故云依梨耶 有無明此即二義中不覺之義正在梨耶中故得 說依也三云此中正意唯取真心隨緣之義此隨 緣義難名目故或就未起說依真如有無明或約 成就起已說依梨耶有無明然此二名方盡其義 是故文中前後綺互言耳唯識於三釋二義中各 唯約後義以說無明今亦唯指後義為彼分齊問 中間一釋云梨耶是都位具覺(不生滅)不覺(生滅)二義 唯識中賴耶但是生滅豈同此耶答約此所通不 約彼執故五依最後生六麤(彌勒章初明輪廻本末)謂一者 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法執俱生)二者 相續相依於智相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 斷故(法執分別)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 苦樂心起著故(我見俱生)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 別假名言相故(我見分別上四皆惑五業六苦即三道矣)五者起業相 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繫苦相 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然小乘宗教所詮分齊唯 後四麤人乘天乘唯齊五六諸教分齊深淺歷然 淺不至深深必該淺是知圓覺極盡五重(然五重中曲論 有十三法人乘天乘唯詮末二小乘有四唯識具九起信十三)標云幽深良在斯 矣。
第四分齊幽深者委何等根機而能信解修證然約即時悟入各隨 宿種不同若就畢竟而論一切無非所被且約即 時料揀者又二初揀信解之器後揀修證之器初 謂樂著名相以文為解者繫滯行位高推聖境者 情尚於空觸言而賓無者自恃天真輕厭進習者 固執先聞擔麻棄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 是器非器之中堅持不捨者障於信欲罷不能者 障於解(又依名求利不淨心說亦障實解)如次反上即能信解名 為器也後揀修證者二初明非器即經中我人眾 生壽命等四相(體相微細故唯障證入不障信解也)文云一切眾生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不能入清淨覺動念息 念皆歸迷悶乃至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 終不能成一切聖果後明是器經云當求正知見 人心遠二乘法離四病者應當供養不惜身命見 其清淨乃至過患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亦如善財童子樂親善友故得一生圓普賢行也)統而言之非其種者證 小果入劫位亦不能入當其器者居凡劣處末世 亦能入也(如華嚴說二乘六度不及八難)後明畢竟普收者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但得聞之無不獲益謂宿機深者 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亦皆熏成圓頓種性 如華嚴經食金剛喻若約五性配者正被菩薩及 不定性令修觀行證入兼為餘性作遠因緣故經 文一一科段皆云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等三聚 中則為正定令增妙行為不定聚令修信心為邪 定聚作遠因緣故下文云能令未來末世眾生不 墮邪見(新熏本有之義前已辨之)所被機竟。
五所被機宜者此經所詮境界既說如上幽深未(五中 前三通大小乘取捨不同各為一說)一音聲為體諸佛唱(唱號)詞(言詞)評(評量)論(論說)語音(宮商等)語路(語所行處)語業(語用)語表(令佗生解)是 謂佛教其名句文但顯佛教作用非佛教體離聲 無別名等攝假從實故二名句文謂次第行列次 第安布次第聯合能詮諸法自性差別二所依故 聲是所依非正教體但展轉因故謂語起名等名 等方能顯義此三離聲雖無別體而假實異亦不 即聲今以體從用故取名等三雙取為體由前二 說皆有教理為定量故俱舍云牟尼說法蘊數有 八十千彼體語或名此色行蘊攝即雙存也故十 地經有空中風畫之喻本論釋云風喻言音畫喻 文字清涼云以余之意亦應雙取若就前二有去 取者寧依名等良以音聲正就佛說容為教體流 傳後代書之竹帛曾何有聲豈無教體書是色法 亦與名等為所依故(色聲俱是色法皆實也)四徧於六塵一 切所知境界總有生解之義悉為教體如淨名光 明塵勞楞伽動身直視等五通攝所詮體瑜伽云 諸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 依此明教義相成若不詮義文非教故二唯識門 謂總收前五並不離心唯識等云一切所有唯識 現故然通就諸教本影相對以成四句一唯本無 影謂即小乘不知唯識故二亦本亦影即大乘始 教謂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是妙觀察智相應淨 識之所顯現名本質教(佛地云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 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佗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若聞者識上所變文義名 影像教(佛地云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此雖親依自善根起而就強 緣名為佛說故二十唯識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護法論師等皆立此 義三唯影無本謂大乘實教離眾生心佛果無有 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大悲大智為 增上緣令彼所化根熟眾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 是故聖教唯是眾生心中影像(華嚴偈云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 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也)龍軍堅慧論師等並立此義四非 本非影如頓教說非直心外無佛色聲眾生心內 影像亦空性本離故止言絕慮即無教之教耳(佛言 我從得道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此前四說皆有其益自淺之深 攝眾生故三歸性門文二一正攝歸性二說聽全 收初謂此識無體唯是真如故論云是故一切法 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乃至唯 是一心故名真如即前之心境同入一實諸聖教 從真流故不異於真故攝論中名為真如所流十 二分教唯識釋勝流真如云謂此真如所流教法 於餘教法最為勝故是知如來言說皆順於如(金剛 三昧云義語非文仁王說十二部皆如)二說聽全收者又有四句一 佛真心外無別眾生以眾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則 唯說無聽故所說教唯佛所現二眾生心外更無 別佛以佛真心即眾生真心則唯聽無說故所說 教即眾生自現三佛真心現時不礙眾生真心現 故說聽雙存二教齊立四佛即眾生故非佛眾生 即佛故非眾生互奪雙亡即說聽斯寂(淨名云無說無聞) 四無礙門謂前三門心境理事同一緣起混融無 礙交徹相攝以為教體以一心法有真如生滅二 門故二皆各攝一切法故(教體竟)。
六能詮體性者略作四門一隨相門於中有五別即二初通者統論佛教因緣為宗謂古來諸德 皆判儒宗五常道宗自然釋宗因緣因緣有二一 內二外外謂穀子水土人時而芽得生泥團輪繩 陶師而器得成內謂十二因緣外由內變本末相 收為一緣起故佛教從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 緣二字然有四重一因緣故生死成壞涅槃云我 觀諸行生滅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二因緣故 即空謂不自佗共生等故無生也三因緣故即假 如鏡像水月之流緣會不得不現四因緣故即中 若言不從因緣即是定有定無斷常二過故中論 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謂是假名亦是中 道義(四句如次配前四重)涅槃亦說聲聞等四品菩提皆由 觀之而得故佛教之宗因緣收盡然約佛涅槃後 賢聖弟子相承傳習通大小乘宗途有五一隨相 法執宗即小乘諸師依阿含等經所立以造諸論 於中又三一我法俱有宗(犢子部等)立五法藏謂三世 無為及我餘部呼為附佛法外道二無我因緣宗(除一及三所論諸部)一切諸法不離色心生滅從緣本無有 我於中或立三世無為或分五類或無過未唯有 現在或現在中在蘊為實在處界假或世俗是假 出世為實然皆離我及邪因無因故異外道三因 緣但名宗(一說部等)立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由從緣故 無定實體如鉄之剛遇火即鎔如水之柔遇寒即 堅明知從緣則無定性此乃出世亦假名耳二真 空無相宗即龍樹提婆依般若等經所立以造中 觀等論三唯識法相宗即無著天親依解深密等 經所立以造唯識等論四如來藏緣起宗即馬鳴 堅慧依楞伽等經所立以造起信等論於中復有 二義初眾生相盡唯是法身良以情識本空名相已盡未甞見一眾生流轉生死眾生寂滅即法身 故(淨名云一切眾生即寂滅相又云皆如也涅槃云十二因緣即是佛性論云離念相者即是平等法 身等此與前宗異者云云可知)後法身緣起全是眾生謂眾生及 佛皆是生滅有無善惡境界良以情識不破識所 現佛同眾生故(楞伽云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涅槃云佛性隨流成別 味不增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良由如來藏是法身在纏 之稱故約在纏及法身反覆互奪曲成此二(雖有二義 必互相知若互不知便同無相及法相宗也但由於中崇尚各異故說二矣)此經宗於 前門(良由染相本寂故得覺性本圓義如別宗說)兼之後義五圓融具 德宗謂事事無碍主伴具足重重無盡即華嚴經 然此五宗對前五教互有寬狹謂一宗容有多教 一教容具多宗故又教約佛意權實有殊宗就人 心所尚差別故宗與教其旨不同後別明此經者 又有總別總以心境空寂覺性圓滿凡聖平等為 宗令修行者忘情等佛觀行速成為趣謂倒心妄 境如杌鬼繩蛇元自空無不待除滅(文云非作故無等)依 佗水月鏡像全體即是圓成(四大不動故覺性不動等)故凡聖 靈覺真心本來清淨圓滿(覺圓明故乃至根塵四大徧滿法界等)行 者如斯了悟自然喪己(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等又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忘 情(即縛脫等八不)情忘即等佛心等佛為真觀行(即普眼觀成同 佛)亦可鉤鏁前文成三重宗趣謂如上為宗令修 行者忘情等佛為趣又忘情等佛為宗令觀行速 成為趣又前趣為宗令惑業消滅(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等)永 絕輪迴(知彼如空華即免流轉等)起大神用(初淨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等) 安樂(便能內發寂滅輕安等又云三事圓證故名究竟涅槃也)自在(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煩惱涅槃不相留礙)為趣(上所注引皆觀成功用等文)別者有五對一教 義對教說為宗義意為趣二事理對舉事為宗顯 理為趣三境行對理境為宗觀行為趣四行寂對 觀行為宗絕觀為趣五寂用對絕觀心寂為宗起 大神用為趣此五亦是從前起後漸漸相由矣。
七宗趣通別者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通證復有其門故以心傳心歷代不絕自佛囑迦葉 展轉于今灯灯相承明明無盡然初五師兼之三 藏毱多之後律教別行罽賓已來唯傳心地黃梅 門下南北又分雖繼之一人而屢有傍出致令一 味隨計多宗今略敘之(但敘隨機可用者不敘邪辟之流也)會通圓 覺(由此經首末偏明修證故敘諸禪宗以會之)有拂塵看淨方便通經 有三句用心謂戒定慧有教行不拘而滅識有觸 類是道而任心有本無事而忘情有籍傳香而存 佛有寂知指體無念為宗徧離前非統收俱是象 體上之諸宗不出定慧悟修頓漸無定無慧是狂 是愚偏修一門無明邪見此二雙運成兩足尊故 天台修行宗於止觀其頓漸悟修者頓悟(日出孩生)漸 修(霜消孩長)為解悟漸修頓悟(伐木入都)頓修漸悟(磨鏡學射)漸 修漸悟(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鑒漸遠)並為證悟若云頓悟頓 修(斬染綟絲)則通三義謂先悟(廓然頓了)後修(不著不證曠然合道)為 解悟先修(服藥)後悟(病除)為證悟修(無心忘照)悟(任運寂知)一時 即通解證若云本具一切佛德為悟(如飲大海)一念萬 行為修(得百川味)亦通解證若約楞伽地前(信住行向)四漸(菴羅熟陶器成大地生習藝就)聖位(初地八地報身法身)四頓(明鏡現物日月照色藏識 知境佛光然曜)則修行為漸證理名頓此圓覺經備前諸 說謂文殊一章是頓解悟普眼觀成是頓證悟三 觀本(威德章)末(辨音章)是漸證悟又普眼觀通於解證 又三觀一一首標悟淨圓覺次明行相後顯成功 初中為對是頓悟漸修中後為對是漸修頓悟(又普 眼觀示漸修頓悟)三期道場是漸修漸悟普賢後段是頓 悟頓修(又清淨慧章有忘心頓證)更有餘文不能繁述此等頓 漸皆語用心不同前門但是判教苟得其意皆成 定慧如其失旨不成妄想即墮無記冀諸學者審 而修之。
八修證階差者謂若但約教文唯生義解忘詮修唐言覺救北印度罽賓人也於東都白馬寺譯不 載年月續古今譯經圖記亦同此文北都藏海寺 道詮法師疏又云羯濕彌羅三藏法師佛陀多羅 長壽二年龍集癸巳持于梵本方至神都於白馬 寺翻譯四月八日畢其度語筆受證義諸德具如 別錄不知此說本約何文素承此人學廣道高不 合孟浪或應國名無別但梵音之殊待更根尋續 當記載然入藏諸經或失譯主或無年代者亦多 古來諸德皆但以所詮義宗定其真偽矣前後造 疏解者京報國寺惟慤法師先天寺悟實禪師薦 福寺堅志法師并北京詮法師總有其四皆曾備 計各有其長慤邈經文簡而可覽實述理性顯而 有宗詮多專於佗詞志可利於群俗然圓頓經宗 未見開析性相諸論迢然不闕故今所為俱不依 也其所依者已伸於序末。
九敘昔翻傳者開元釋教目錄云沙門佛陀多羅三一總辨名二配法義三具解釋初中三一敘立 名二顯得名三明取捨初者。
十隨文解釋於中二初解題目後釋本文題中文或佛滅後結集者立如阿彌陀入楞伽之類今此 經目是佛自立五種名也流通分中文云此經名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 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 別二者諸經得名有其多種或以人為目或以法 為名人有請說等殊法有法喻等別或體或用或 果或因或能詮所詮或真妄境智乍單乍複其類 不同今經五名已含多種大者是體方廣是用圓 覺是果祕密王三昧是因又王是喻三昧是法修 多羅了義是歎能詮餘皆所詮如來是能證人即 當其智決定境界是境兼餘皆法如來藏是在纏 之名即真妄和合斯則人法總彰法喻皆舉具體 具用有果有因詮旨雙題真妄俱顯方諸經目莫 備於斯了義之名照然義現其每字別釋得名如 下所辨三明取捨者文中雖五首題唯二良以宗 本體用是法義之宏綱詮旨功能是言象之皎鏡 事周理盡須建五名簡要標題且存兩號。
然諸經教或佛說時便自立名如法華金剛之類法解義義即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故論中欲 顯大乘深隱性相道理先開此二論云摩訶衍者 略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法指一心義開三大正 同此也心是如來藏心即圓覺在纏之名義謂體 相用即如次是大方廣論文為欲發起眾生大乘 信根故就凡夫位中目此圓覺為眾生心也今經 題目十一字中圓覺兩字正是其法大方廣三字 是圓覺體用之義經之一字正是能詮教法修多 羅了義五字歎教法勝能之義故正宗之初佛自 標本唯立圓覺中間處處牒前起後標結指陳一 一只言圓覺不言大方廣也或唯覺之一字是法 餘四皆義故文中或但云覺或淨覺大覺妙覺覺 性覺心覺相等能詮法義配此可知是則上五字 總屬所詮下六字總屬能詮矣。
二配法義者凡欲解了義經論先須明識法義依所詮五字略為二釋一以三字對兩字二以四字 對一字前對中三字者如次是圓覺體性德相業 用(三大)然各二義大者當體得名常徧為義當體者 不同法相宗揀小之大大外有小可揀猶是分限 豈為至大今以圓覺體無邊涯絕諸分量強名大 也(慤云大者敘心靈之絕量)常徧者常則竪通三世徧則橫該 十方竪者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有一法先之唯 此先於諸法故名大也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 為常橫者十方窮之無有涯畔涅槃又云所言大 者其性廣博猶如虗空方者就法得名(方是法也)軌持 為義軌生物解在持自性持自性者一切眾生皆 有本覺雖流浪六道受種種身而此覺性不曾失 滅生解者眾生悟入知見雖因善友開示然其智 解從覺性生如水土之潤生糓等芽芽從種生不 從水土故文云圓覺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 授菩薩廣者從用得名廣多廣博為義廣多者此 圓覺性本有過塵沙之妙用潛興密應無有休息 無有窮盡廣博者此無盡之用一一同於覺性無 有邊際無有分限故文云覺性徧滿圓無際故當 知六根徧滿法界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 徧滿法界問華嚴經題亦云大方廣與此同異答 配屬三大則同釋義隨宗則異華嚴疏釋大云一 切相用皆同真性而常徧故持則雙持性相具十 玄門軌則一切諸法一一皆能生解如觀一切見 百門義等廣則能包能徧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一 一對此同異可知圓覺者直指法體若不尅體標 指則不知向來說何法大說何法廣圓者滿足周 備此外更無一法覺者虗明靈照無諸分別念想 故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 空界等此是釋如來藏心生滅門中本覺之文故 知此覺非離凡局聖非離境局心心境凡聖本空 唯是靈覺故言圓也故下文說涅槃昨夢世界空 華眾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覺故又云幻滅覺圓 滿然此圓覺於諸經中隨宗名別涅槃經但約凡 夫身中本有此性悟之決定成佛故名佛性法華 約稱讚唯此一法運載眾生至於寶所餘乘不能 餘法皆劣故名一乘妙法淨名但約住此性者神 變難量非口可議非心可思故名不可思議解脫 金剛但約此性顯發能破煩惱故名般若餘類可 知皆是圓覺門中差別之義良由未決定的顯無 明本無眾生本佛故雖神用繁廣勝德無邊不得 標題直名圓覺禪門離念無念亦是此中拂迹遮 過之意然以心傳心密意指授非今簡牘所論且 約形言對此辨矣後四字對一字釋者唯覺之一 字指法餘四盡是釋義意言此覺有廣大義有方 圓義以廣對大以方對圓謂體大而用廣理方而 義圓方是正直不徧(揀小)不邪(揀外)圓是滿足無虧無 缺(揀諸菩薩)亦可大方是體(大方無隅)廣圓是用(慤云廣越塵沙圓無 間缺)謂體大而方正不偏用廣而圓滿無缺故復以 方連大以圓連廣又四字中上三字是別圓字是 總意明此覺具足三大之德故名圓也是則總別 之德具彰法義之門雙指故名大方廣圓覺後能 詮六字者於中先配後釋配者修多羅三字總指 諸經了義兩字歎此一卷此一卷是諸經決了之 義也故下文云是十二部經清淨眼目經之一字 正是此圓覺能詮之體後釋者修多羅之義已如 前釋了義者決擇究竟顯了之說非覆相密意含 隱之談然諸經中何者了義何者不了義清涼答 順宗皇帝所問諸經了義云佛一代教若約本為 一事則八萬度門莫非了義若圓器受法無法不 圓得之由人亦皆了義此二不足揀別今約開方 便門示真實相則有了不了故淨名涅槃寶積等 經皆云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 小乘教了義經者謂大乘教大乘教復有了不了 謂有大乘雖六度悲智兼修而定說三乘不一亦 非了義若有會歸一極以玄鑪陶於群像智海總 乎萬流無二無三無不成佛中道理觀不共二乘 方為了義又大寶積經云舍利弗問佛何等經中 名為了義何等經中名不了義佛告舍利弗若諸 經中宣說世俗名不了義(小乘一藏唯說俗諦雖云四真諦望於真如還 成世俗法相一宗經論亦多說世俗少說勝義)宣說勝義名為了義(的指勝義 方是唯真不俗即圓覺也下文云圓覺出一切清淨真如涅槃故所流出者亦是安立真如對此還成世 俗)若諸經中宣說作業煩惱名不了義(業煩惱等相教廣明 說真性處百分無一從多而說屬不了義)宣說煩惱業盡名為了義(下文 云永斷無明又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又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若諸 經中宣說厭離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義宣說生 死涅槃二無別名為了義(涅槃及種種幻化既出於覺心即二法同 源正是無二也又云生死涅槃如夢及不厭愛等)若諸經中宣說種種文 句差別名不了義(法相宗漏定漏為無為一切定別)宣說甚深難 見難覺(差別即無差別)名為了義(下云有思惟心測度圓覺如取螢火燒須彌山 終不能著)釋曰據上說了義行相皆與圓覺相當佛自 料揀固應無惑雖諸經中亦有了義之說然非句 句始終故各隨別義標題唯此圓覺首末顯了直 破差別之相五性斷證總屬輪迴全成了義宗旨 故特標了義如法華一部獨受妙名經者契經亦 如上釋逐便從簡又略契字問修多羅與經但唐 梵文異今雙置題目豈非繁重答上則總指諸部 此則唯目當經對總歎別故非重也亦如大方等 修多羅王經豈不亦修多羅王四字是總指諸部 以歎其經耶又如法華歎云諸經之王若存梵語 兼稱歎之文標題目者應云妙法蓮華諸修多羅 王經即與此無異彼不兼之此乃兼者各是譯人 之意耳上來總釋首題中二名竟餘祕密王等三 號住流通分中至文當解。
三具解釋者於中分二初釋所詮後釋能詮且初分第三流通分以三分之興彌天高判冥符西域 今古同遵所以三者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示 微言先敘由致故初有序分由致既彰當根受法 故次演正宗正宗既陳務於展轉利濟非但益於 當會復令末世流傳永曜法燈明明無盡故結以 流通今初序分中諸經多有二序一證信序如是 之法我從佛聞標記說時說處分明大眾同聞非 謬以為證據令物信受經無豐約非信不階由是 經初必須證信故智論云說時方人令生信故二 發起序發明生起正宗之法如淨名寶蓋法華毫 光之類然證信亦云通序諸經皆同故亦云經後 序佛說法時未有故發起亦云別序諸經各別故 亦云經前序佛光自發起方說正宗故今此經文 即前序中便是發起謂佛入大光明藏與一切佛 同住眾生清淨覺地現諸淨土菩薩主伴皆入三 昧同一佛境以表因果無異凡聖同源顯發此經 旨趣如是故無別發起序也將解證信總序三門 一述建立之由二明建立之意三則正釋經文初 者則佛臨滅度阿難請問四事佛一一答我滅度 後汝等當依四念處住一以戒為師(二)默擯惡性 比丘(三)一切經初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 某眾若干人等(四)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有五一種子二 住處三自體四自相五究竟)二觀受是苦(受與苦各三一苦受苦苦二樂受壞苦三 捨受行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餘三文易故不牒 釋二明建立之意者意有三焉一斷疑故謂結集 時阿難昇座欲宣法藏忽然自身相好如佛眾起 三疑一疑佛重起說法二疑佗方佛來三疑阿難 轉身成佛故說此如是我聞等言三疑頓斷既言 我從佛聞即自非佛明矣(真諦三藏引律云爾此通如是我聞)二息 諍故智論云若不推從佛聞言自製作則諍論起 今廢我從聞聞從佛來故經傳歷代妙軌不輟(此局 我聞)三異邪故外道經初皆立阿優為吉(此局如是)三釋 文者然證信序具六成就謂信聞時主處眾六緣 不具教則不興必須具六故云成就今隨文便均 於廣略總分三段一信聞時主二說處依真三同 體法眾今初。
二釋本文者一卷總分三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
已具四種成就餘二成就後二各一先 且合釋如是我聞者指法之詞也如是之法我從 佛聞佛地論云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 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彼言如是當 說如我所聞釋曰宣法藏者不云阿難乃言菩薩 者以佛地經在淨土說故論釋結集者云是菩薩 不指聲聞今圓覺經亦淨土說正同彼論矣華嚴 疏引纂靈記云摩訶衍藏是文殊師利與阿難海 於鐵圍山間結集故與畢鉢羅窟不同集法傳云 阿難有三一阿難此云歡喜持聲聞藏二阿難䟦 陀此云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 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名別大法念經亦說三種 但喜賢却是其初第二復云喜持三則同也上合 釋竟此下離釋。
解曰此文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故肇公云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 資之道成又聖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稱 如是(劉虬釋也此唯約所詮理)又真不違俗故名如俗順於真 為是(真諦三藏釋也約所詮理事)又如者當理之言(言理相順謂之如也) 是者無非之稱(生公釋也此同遠公說事如事說理如理能詮之教稱於理事也) 又有無不二為如如非有無為是(此約所詮理事無二)若唯 就當經釋者凡聖因果不異圓覺名如唯此因果 方離過非為是(華嚴疏云無障無礙法界曰如唯此無非為是應隨教門深淺以顯 如是不同)。
如是者信成就也智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云何稱我我有四種一凡夫徧計二外道宗計三 諸聖隨世假分賓主(大小乘法相)四法身真我(法性)今是 後二非那慢心而有所說故無過也聞謂耳根發 識大小乘宗各有三說或耳或識或俱俱者為正 然或具四緣八緣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 若無相宗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空故不壞假 名即不聞聞耳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 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真俗 無礙之法門也然阿難所不聞之經有云如來重 說有云得深三昧自通若推本而言即阿難是大 權菩薩何所不了如不思議境界經說況同文殊 結集何滯迹而疑焉。
我聞者聞成就也我即文殊及阿難海五蘊假者揀異餘時也謂如來說經時有無量不能別舉一 言略周故 但云一時如涅槃云一時佛在恒河岸 等又諸方時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時若約當宗 即說聽之時心境泯理智融凡聖如本始會此諸 二法皆一之時然一與時皆無自體但隨世假立 婆伽婆者主成就也涅槃云能破煩惱名婆伽婆 三德之中即當斷德斷德即顯法身也此宗法報 不分淨土說經非應化矣故佛地經云是薄伽梵(六義)最清淨覺極於法界盡虗空窮未來際彼論云 次顯諸佛異餘大師(異說餘經之佛)故說世尊功德又為 其餘生淨信故況彌勒般若頌云應化非真佛亦 非說法者耶若約諸經多是佛字具云佛陀此云 覺者謂覺了真妄性相之者據大雲金剛疏引論 中心體離念以釋佛字則知有念終不能覺故論 又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無始來念念相續 未曾離念故又云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 佛智故然覺有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若以常釋此唯揀凡今則從此便異於二乘及權教菩薩)二覺佗覺一切法無 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若約佛地論 即具十義(智障諦覺喻各二)若依華嚴即說十佛(成正覺願業報 住持涅槃法界心三昧本性隨樂)若出其體即圓覺也(四成就竟)。
一時者時成就也師資合會說聽究竟總言一時無礙剎土亦不定分自佗受用故曰依真亦如華 嚴云普賢身相如虗空依真而住非國土釋此一 門疏文有二初通疑難後正釋文初中或問曰外 道言教首建阿優孔老篇章不標處所佛經異此 故必以序分為初彰說處則山城有依明說人則 主伴無雜六種成就千代楷模邪正區分實由斯 矣今云入光明藏三昧正受現諸淨土與諸菩薩 同入等者但是真智所造之境非化身形相之依 既不言佛在何山城國邑則說經主處文不顯彰 幸為釋通覬無所惑答曰夫三身一體四土一性 聖言三四者立教有權實對機有隱顯(劣機隱淨現穢勝機 隱穢現淨)若揀邪教定釋宗則唯標變化身土(說大小乘法相 及大乘破相顯性等經)若除細惑彰妙境則直顯受用自佗(圓覺密嚴之類十有餘本)然此了教委窮識智之體備搜性相 之源深究無明之根圓彰無漏之界經宗既詮實 境教主須明真佛故受用身居受用土為諸大士 說圓覺經然諸大乘經同是淨土說者即深密解 脫經(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法界殿如來境界放大光明普照之處)法集經(婆伽 婆在虗空法界無差別住處)稱讚大乘經(婆伽梵住法界藏)密嚴經(住出 過三界密嚴之國)諸佛心印經(住如來境界眾寶道場)興顯經(在如來建 立之土)大毗盧經(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入印法門經(住如來住 持境界)方等王虗空藏經(遊如來無礙智智行處)佛地經(住最勝光 曜放大光明普照無邊世界周圓無際超過三界所行之處然如是我聞等言一一皆準深密讚之) 略舉十經是此類也然淨土說經儀式稍異學識 淺者或謗或疑故佛地論中具有徵釋但解此論 自及三隅(十經之意例此皆解)故載其文(次第錄此一段)以遮愚惑 聖言定量不假餘詞論曰受用變化二佛土中今 此佛土何土所攝說此經佛是為何身(此下有四初謬次正 三徵責四圓了初云)有義此土變化土攝說此經佛是變化 身(外難云既爾何故經云住最勝超過三界所行處豈是穢土耶下答云)佛為化地 前等令其欣樂修因故暫化作淨土妙身神力加 眾令暫得見(次云)有義此土受用土攝說此經佛是 受用身此淨土量無邊際故(難初義云)若暫化作加眾 令見應如餘經分明顯現(法華三變淨土淨名足指按地經文皆云佛神 力等)經不說故(佛地不然)是受用身土(結成)若爾此是地上 菩薩所應見聞何故於此化佛土中結集流布(假設) 傳法菩薩為欲示現一切智者(法報佛身)及所居處(淨土) 超過世間(化身穢土)如是示現(此下說現勝之意意有四焉一云)欲令 所化生欣樂故(二云)為令發願當生如是淨土見如 是佛聞如是法修彼因故(三云)為生廣大勝解有情 及諸菩薩勝歡喜故結集流布(結上三也四云)又是勝法 於此宜聞然處若非勝化身相麤不可宣說(下結)故 受用身居受用土為初地上諸菩薩說令傳法者 結集流通(總結成正義次下又假設外難云)若爾何故不但說彼 所說法耶(何不但以化身標住山城等處然後但就經內讚說真身淨土勝妙等法如無 量壽觀經等耶下又出不標說處之過云)若不說處及能說者(若不說有形相 名字化身化土如釋迦在祇園等也)不知此法何處(在何處說)誰說(是何人說) 一切生疑(由無主處缺六成就故)故須具說(結也後窮盡道理和會釋云) 如實義者釋迦牟尼說此經時(不妨還是釋迦世尊)地前大 眾見佛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地上大眾見受 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故亦有雙標淨穢者如等目王三昧經等)所 聞雖同(同聞正宗法義)所見各別(有見在舍衛國摩竭耆闍祇園之類身長丈六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有見在光明無邊清淨國土盧舍那身徧法界有八萬四千相好等有見毗盧遮那 在華藏世界及無邊世界一一塵中身具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相好等)雖俱歡喜信 受奉行(各信所見身土所聞之法)解有淺深所行各異(各隨所見所解 而修其行)而傳法者為令眾生聞勝希願勤修彼因當 生淨土證佛功德故就勝者所見結集言婆伽婆 住最勝等(出結集菩薩隱化身穢土位號名相但彰真身淨土境界之意也諸餘經教例 亦如然由隨機益故但各就本經意趣隱真身淨土顯化身穢土等也故前云對機有隱顯也)釋 曰論釋分明不假別議驗前經等類例照然然前 所列之經(十經兼圓覺)皆詮殊勝之事境深細之理趣 至於領受結集瓶注不遺者非登地菩薩則不堪 任故淨土宣揚唯大士親受展轉流布則群類普 霑問華嚴大經宗趣圓博佛土是華藏世界佛身 毗盧遮那尚標穢境之中人天七處(初會摩竭提國二及七八 普光明殿三忉利天四夜摩五兜率六佗化九祇園並不離欲界故)佛地經等何不 然耶答大聖設教權實多門總一切經不出三意 謂諸餘經等欲令隨識者趣入故唯舉化身穢土 佛地等經欲令隨智者領受故偏舉真身淨土華 嚴則識智融通淨穢交徹法界圓攝稱性而談(不逐 機宜屈曲)故釋迦全是毗盧不壞娑婆而見華藏是以 標舉則給孤(九會摩竭初會同於濁世四處在欲天皆是五濁境)閻浮(三處在天 竺)釋相則金地(經說摩竭云其地堅固金剛所成)蓮臺(經云見佛坐蓮華藏 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圍繞一一塵中亦復如是)一一普周法界(佛身一一 肢節一一毛端佛土一一微塵皆徧法界)二類各有宗趣何執一而難 乎然佛化儀隱顯殊迹一身異應一音異聞故教 海無邊權實叵測且天竺小乘宗人尚有總不信 大乘經典況時澆(佛滅度百年毱多持律不如佛在六群乳味不如佛在水味況 今向二千年耶)處異(震旦與天竺隔遠)詎免疑流今以聖言分明 顯示庶袪其惑直入真乘然一部經入由證信故 須通決勿厭文繁上來通釋疑難竟。
二說處依真者處成就也謂佛入法性源現無邊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之本源神(妙用難測)通(自在無壅)光明之性體塵沙德用並 蘊其中百千通光皆從斯起故云藏也亦名法性 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諸分別智與理冥名為入矣 然諸佛有常光放光若約常光光即是藏謂心性 本明迷之似暗妄想既盡顯煥無涯故論云心性 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徧照法界若約所放光及 所起通即神通光明之藏(持業依主配之可知)然通與光數 皆無量若取類說者通即或六或十光則身光智 光三昧正受者唐梵雙彰安住藏中不受諸受名 為正受(又三昧此云正思謂在定時於所緣境審正思察故正揀尋伺思揀昏沈如曉公說) 二明與凡聖同體者既入其源即同其體故論云 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華嚴亦云如 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又月上經云我亦當知十方佛皆悉同體覺一法 真如體性無有二無量眾生同實際文中二初明 聖同。
解曰藏即寶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諸佛眾生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本覺真理名 如能證始覺之智名來始本不二名曰如來是則 眾生有本無始是如不來光嚴者重重交光照曜 炳著住謂安住永絕攀緣持謂任持不失不壞後 明凡同。
解曰一切即十方三世故華嚴云十方諸如來同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滅故平等皆同一際即圓覺本際也既與覺體無 異故隨體圓滿周徧法界慤云首楞歎虗空之小 圓覺嗟法性之寬比之常談海形牛跡不二隨順 者隨順不二也西國語倒譯者迴文不盡故也生 死涅槃為二凡夫順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 故云隨順又依報則淨穢不二正報則生佛不二 尅體則身心不二通該則自佗不二與此相應是 隨順矣然凡聖平等復有多義且依佛說佛佛平 等法身智身無增減故若依眾生生生平等煩惱 業苦有支皆等若生佛相望者凡夫現在等佛過 去進修得果等佛現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此約 三世互望煩惱佛即本有今無眾生即本無今有 菩提即眾生本有今無諸佛即本無今有約迷悟 異則說今本涅槃之性非三世攝故知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若以性淨而說則佛與眾生現今平等 不妨迷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別亦無差別眾 生寂滅即是法身法身隨緣即是眾生故寂滅非 無之眾生恒不異真而成立隨緣非有之法身恒 不異事而顯現又如前引華嚴心佛眾生三無差 別亦是平等是故染淨三世一切諸法無不平等 況稱性互收如是解者名為善住平等心地二稱 真現土。
解曰凡聖身心取相似異相皆虗妄當體寂滅寂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釋其義相二出其體性三嚴之方便四身土一異 初中然土雖多種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 三變化土若開受用有自有佗則成四土統唯二 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融而為一有異餘宗又一 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理齊平有質不成 搜源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形奪圓融無有 障礙次出體者小乘八微權教唯心實教法性又 四土各別出體分性相者為權融攝者為實三方 便者若經本起皆如來神力故法性如是故眾生 行業故此通淨穢然隨宜攝物佛應統之故皆稱 佛土若就行則唯淨非穢然淨有二種一世間淨 離欲穢故以六行為方便上二界為淨土二出世 間淨此復二種一者出世所謂二乘以緣諦為方 便權教說之無別淨土約實言者出三界外別有 淨土二乘所居智論有文二出世間上上淨此謂 菩薩即以勝解萬行而為方便以實報七珍無量 莊嚴而為其土此復有二一者真極佛自受用相 異兼忘為方便二者未極等覺已還故仁王云三 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未極之中復有 二種一八地已上一向清淨以永絕色累照體獨 立神無方所故其淨土色相難明二七地已還未 出三界無漏觀智有間斷故非一向淨若依瑜伽 入初地去方為淨土三賢所居皆稱非淨此分受 用變化別故然約圓教十信菩薩即有淨土後身 土一異者又二初且約權教略配後據實義廣釋 初中謂自性身依法性土餘之三身皆依自土鏡 智淨識由昔所修因緣成熟從初成佛盡未來際 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自受用 身常依而住平智慈力由昔所修隨十地菩薩變 為淨土小大劣勝前後改轉佗受用身依之而住 成智慈力由昔所修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 土淨穢小大前後改轉佛變化身依之而住後廣 釋者問法性身土為別不別別則不名法性性無 二故不別則無能依所依答經論異說統收法身 略有十種土隨身顯乃有五重一依佛地論唯以 清淨法界而為法身亦以法性而為其土性雖一 味隨身土相而分二別智論云在有情數中名為 佛性在非情數中名為法性假說能所而實無差 唯識亦云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性相異 故謂法性屬佛為法性身法性屬法為法性土性 隨相異故云爾也又云此佛身土俱非色攝雖不 可說形量大小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虗空徧 一切處故華嚴云普賢依真住等一切如來皆同 所證故上文云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身心寂滅平 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二唯以大智而為法 身所證真如為法性土故無性攝論云無垢無罣 礙智為法身故三亦智亦如而為法身梁攝論中 及金光明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法身故 此則身含如智土則唯如四境智雙泯而為法身 經云如來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隨爾依於此義諸 契經中皆說如來身土無二五此上四句合為一 無礙法身隨說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總別五句 相融形奪泯茲五說逈然無寄以為法身土亦如 也此上單就境智以辨七通攝五分及悲願等所 修恒沙功德無不皆是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 理故融攝無礙即此所證真如體大為法性土依 於此義身土逈異八通報化色相功德無不皆是 此法身收故攝論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攝然有 三義一相即如故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屬智法 身三智相並是功德法故名為法身其所依土則 通性相淨穢無礙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眾生見燒 淨土不毀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 持通有四句謂色身法身各依色相土及法性土 故(單雙互望)此上通諸大乘教九通攝三種世間皆為 一大法身如華嚴說具十佛故其三身等並是此 中智正覺攝故土亦如之十上分權實唯以第九 屬於圓教若據融攝總前九義為一總句是謂如 來無礙身土義隨隱顯不可壘安是故此經即於 不二之境現諸淨土達者尋文無生局見上言土 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屬前三身二者雙泯屬於第 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之所依故四融三世間屬 於第九五總前諸義即第十依釋義門竟。
解曰先釋義後鎖文初中淨土之義四門分別一無心現諸淨土者無念而應緣如鏡無心而現像 故肇公云淨土穢土蓋隨眾生之所宜淨者示之 以寶玉穢者示之以瓦礫美惡自彼於我無定無 定之土乃名淨土隨類普應故云諸也前凡聖一 體即從自受用入法性土也此應諸菩薩即從法 性現他受用故次云與大菩薩乃至同住如來平 等法會第三同體法眾文三一總標。
次銷本文言於不二境者佛無現土之念如明鏡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云覺則所求佛果薩埵云有情則所化眾生此約 境釋又此人有了悟之覺餘緣慮之情此約心釋 又此是求菩提之有情此約能所釋摩訶大也信 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證大道行大行赴大果故故 華嚴地前即云摩訶薩也然今列者但是地上後 十萬人標數也二別列。
解曰先標類具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此翻菩提標立千差皆有所表此等是十萬中標領表十二 段法門如次各於一門而為請問之主良以初心 識昧未解諮求故菩薩慈悲騰疑為請今各以所 詮法義對釋其名文理昭然非強穿鑿智者詳焉 文殊師利者梵語訛也正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 即智德深妙謂道成先劫已稱龍種尊王現證菩 提復曰摩尼寶積實為三世佛母豈獨釋迦之師 影響華嚴一切咸見是以禮妙慧而不忘敬本勸 善財而增長發心印無言於不二之門答光明於 三點之會談般若玄致屢質本師說權實雙行頻 驚小聖至德若此非妙云何普賢者略有三釋一 約自體體性周徧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 曲[冰-水+齊]無遺曰普隣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等覺)德無 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準華嚴三聖圓融觀文 殊表解普賢表行行解同體即是毗羅遮那是為 三聖故此菩薩常為一對今第一究真妄以成正 解故當文殊第二徵幻法而明正行故當普賢良 由此經是稱性真身說圓滿覺性故人法儀式懸 符華嚴三普眼者由此法門令觀身心無體根識 塵境世及出世自身佗身一切清淨徧滿法界一 切眾生普同諸佛觀行成就頓見如此境界是真 普眼也此含悲智謂普見諸法清淨是大智普眼 普見眾生成佛是大悲普眼四金剛藏者從喻為 名金剛堅而復利堅則無物可壞利則能壞一切 此菩薩智亦爾煩惱不能侵外魔不能動堅也能 破諸障斷人疑惑利也故起三重甚深之難以消 末世之疑疑心既無即具無盡功德故復云藏五 彌勒者此云慈氏慈是其姓過去遇大慈如來願 得斯號由此得慈心三昧又由母懷時便有慈心 故以慈為氏族字阿逸多此云無勝勝德過人故 今以姓而呼但云彌勒由此門深究愛根蕩除細 惑所以五性修證皆屬輪迴彌勒是等覺菩薩一 生補處表除微細惑習即得正覺圓明也六清淨 慧者表在此門修證地位因果相中而智慧不住 不著虗心忘相不為行位差別之相所染(若慧不清淨即 落地位滯因果乖覺性)七威德自在者三觀成就功用猛利 邪魔不能嬈妄惑不能侵或八辨音者佛以一音 逗於萬類雖此門統明三觀而隨機單複不同故 二十五輪各皆證入此菩薩善能辨別隨類圓音 故當其問九淨諸業障者一切業障盡依四相而 生此門問答除之諸業自然清淨十普覺者從前 諸過已離四相又除然於用意行心仍餘作止任 滅之病覺猶未普至此決擇四病覺性無瑕普覺 諸病故當此矣若具指者普覺本末普覺麤細普 覺深淺十一圓覺者然此正宗中諸菩薩等與佛 問答發揚本意欲顯圓覺但緣節節過患未盡義 意未圓收機未普故表法菩薩未標圓覺之名今 有三意得名圓覺一前雖病盡理圓仍恐下根難 入又此曲開方便三期道場即上中下普歸圓覺 二由前節級行解已圓至此名為證極證極之境 更無別體唯是圓覺三最初標指圓覺為陀羅尼 門者從本起末今顯義已周還至圓覺者攝末歸 本表此三意故當此門十二賢善首者調柔善順 曰賢賢之與善義意無別賢謂亞聖善則順理首 是頭首欲使萬善齊興俱順真理成正因位亞次 聖果者必藉經教經教流通是賢善之首故流通 分中當此菩薩三總歎。
解曰夫聖人無名為物立稱多依行德隨宜別標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齊佛果廣業故行彌法界虗心故智周萬物而不 為外身故功流來際而非已今此但歎主伴入定 同佛會之德者發揚正宗融攝一切為圓滿覺之 由致也諸經歎德皆亦各隨所宜言與眷屬者稱 性之眾必具主伴(如華嚴經)故此十萬各有眷屬(外徒眾內 法行)由入定故同住佛境(不同前之諸佛但云住持不云入定)當爾之 時凡聖體同因果一相故云平等法性之會名法 會也上來三段不同總明證信六成就竟然此序 既含發起(義如前科)此經又越餘詮欲顯逈超應云六 種殊勝謂所聞圓覺是性相源(如是)能聞結集是文 殊等(我聞)說經之主是佛法身(婆伽婆)說聽會時心境 融合(一時)說經之處淨土真源聽眾同體皆入三昧 故也序分竟。
解曰然夫大士必崇德廣業虗心外身崇德故進法門節節佛答總十一段束之為二初一問答令 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後十問答令依解修行隨根 證入此乃前頓信解後漸修證也亦可初一信次 五解次四行後一證(至下更辨今且依前)。
自下大文第二正宗分中有十一菩薩相次請問所修一切皆邪縱使精勤徒為勞苦權宗多云先 且漸修功成後自頓悟若華嚴此經教相儀式皆 先頓同佛解方能修證故彼經十信位滿便成正 覺然說三賢十聖歷位修行(通妨云云)故此文殊段中 頓彰信解之境後普賢等十菩薩節級顯示總別 觀行(普賢最初問云聞此圓覺境界云何修行等)。
夫欲運心修行先須信解真正以為其本若不正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信解圓通方為行本 今則頓信本有圓覺本無無明頓出生死名為真 正真者揀妄則不同迷倒凡夫但將妄念修行正 者揀邪則不同執見異宗及諸外道三聖觀又云 信若不信法界信則是邪復云成本起因者著初 發起之因也然此經說因意深文略若不會通諸 教管窺者信解難生今於文前懸為開示根尋本 末總有三重初了圓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 行了覺性者四大非我五蘊皆空空病亦空了然 自覺聖凡相異異則不真生佛體同同豈增減依 此悟解終始無殊然堪發心學菩薩行見聞影響 何實何虗雖應形聲誰主誰宰不依此悟所作非 真自謂修行元是結業故華嚴云不能了自心云 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又云設有菩 薩無量百千億那由佗劫具行六波羅蜜修習種 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或聞 不信順悟入不得名為真實菩薩若聞此法信解 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具菩薩法離世間法深 入如來境界故論中亦先開示二覺次令發三心 後方修五行(如次配此三重然就初門中引者初門之意最難信用故)顯著若 是幸不踟蹰。
今初言信解真正者華嚴三聖觀云有信無解增故華嚴二千行法最初以菩提心為所依然有心 體心相心德言心體者大悲大智大願三種心是 大願是總悲智是別願者樂欲樂欲何事唯發心 願樂通達諸法救度眾生故成悲智是故論云信 成就發心者略說三種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即是大智無所執著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 故即是大願謂四弘等(對四諦故)三者大悲心救護一 切苦眾生故心相者所發之心要無分齊謂約悲 願則大悲盡度眾生大願盡修諸行約大智念真 如則上無菩提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中無萬行可 修故淨名云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 皆為無分齊也心功德者若依上發心一念之德 過於虗空諸佛同讚多劫不盡故善友翻禮童子 羅漢推敬沙彌雖始終不殊而先心難矣是以彌 勒二百二十二喻廣顯功能。
二發菩提心者既悟圓覺則堪發大心為萬行本 (種子生佛法 良田長白法 大地持世間
淨水洗煩惱 大風吹無礙 盛火燒見薪
淨日照世間 盛月法圓滿 明燈放法光
淨目見安危 大道入智城 慈父訓菩薩
慈母生菩薩 導師知要道 帝王願自在
鉗㧞身見刺 命持大悲身 甘露不死界
淨瑠性明潔 鼓覺煩惱睡 無畏毗笈珊陀
無生 念力 住水 日精 璃寶宅迦王子)
已發心當修諸行故善財所見 諸善知識一一云我已先發阿耨菩提心未知云 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然對上了悟即是依理而 修對上發心即是以行酬願難思佛法即之於心 非向外求非數佗寶廣有萬行統之三學要唯定 慧車輪鳥翼互闕無能以是菩薩所依賴故天台 宗於止觀意在斯焉此第三門即普眼章已下皆 是上三重因兼果成四故我清涼大師答順宗皇 帝所問諸經了義綸貫始終亦如次全同此四謂 一明識不思議境使信解居懷二真正發菩提心 令棲志高尚三巧安止觀萬行助修四迴向菩提 因果圓滿今本起因即彼一二隨根修證即彼三 四是知顯示從凡至聖始終炳著者莫尚斯焉若 約從本起末攝末歸本論因果者復成四句一所 從之本是因因(本起因也)二起末正是其因(六度萬行)三攝 末正是其果(菩提涅槃二轉依果)四所歸之本是果果(生佛同成 正覺)然一與四但是覺性故華嚴所宗性因性果是以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初心即得菩提果後猶稱。
三修菩薩行者既光明殿皆斯義矣(彼疏云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 然本起之義泛釋難明故此一章拔茅連茹實藉 因果相照教理相符文雖稍繁為後綱領傍論已 竟。
菩薩善財初後俱託文殊智身位地始終同會普 次釋本文文中有四一伸請二讚許三佇聽四正已具上文餘皆諮求法要恭敬之 儀也在大眾中從座起者亦表與一切凡聖同住 法性從法空之體起悲濟之用頂禮佛足者以己 最尊之頂禮佛最卑之足敬之至矣敬是意業意 業無狀但以身口表之下標歎大悲世尊在發問 之首即口業矣由隨文便故科之在後然汎論三 業歸敬者欲顯諸聖有天眼天耳佗心故淨三業 故成就三輪因故或在明而遠在闇而近在闇而 復遠故身語意如次伸敬今文殊等但是請問之 軌俱非上說右遶者隨順之義表順覺性三帀者 顯佛一體三寶三身三德表自願滅三道等故諸 有三數表義例知長跪者表安危不易叉手者表 信解合體心境交參理智冥符定慧無二次正陳 詞句文三初問本起之心。
解曰文殊表法要本為眾生故偏舉大悲之德又阿含經說六種 力中如來唯以大悲為力六波羅蜜經云云何大 悲能除重檐示勝義故成就有情住法性故諸來 法眾者從法性起皆稱法性之眾也說於者但是 請說而非問也如來下正是所請請意云夫求果 者必觀於因因若非真果還是妄如造真金佛像 先須辨得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故首楞嚴經 云若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欲求如來不生滅果無 有是處又云汝觀因地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同 則尅證異則不成言如來本起者佛昔本因所起 最初之心也如上廣釋清淨者圓照本體元無煩 想因地者因行所依之地法行者稱法性之行下 文佛答圓照淨覺本無無明等為因體也大集經 憍陳如問佛云何名為法行法行比丘佛言若有 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為四眾敷揚廣說思 惟其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 比丘能觀身心心不貪著外一切相謙虗下意不 生憍慢不以愛水溉灌業田亦不於中植諸種子 滅覺觀心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如是比 丘我則說之名為法行如是比丘若願獲聲聞菩 提緣覺菩提如來菩提即能得之憍陳如如工陶 師埏埴調泥置之輪上隨意成器法行比丘亦復 如是下文佛答圓照淨覺本無無明等為本起初 因也占察經亦云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 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最初根本業者所 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由信解力增長故疾 入菩薩種性(信成就入初信也)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 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平 等普徧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以一切眾 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 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所以者何 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釋曰以 信解一實為最初業全同今經也配釋可知佛頂 經亦然二問發心離病。
解曰即前第一重也詳佛答處文相皎然諮求法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華嚴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魔所攝持既為 魔攝即過患眾多故請說發心因緣令得永離且 中間忘失善根猶被攝持況都未發心修行豈離 魔業言及說者揀此非前大乘中者揀宗非小清 淨心者菩提心中大智心也直心正念真如故清 淨矣離諸病者一發之後永無忘失無忘失故魔 惑不嬈下佛答有無俱離覺照亦泯能所絕等此 即不發一切心名真發清淨心也若遠而論之至 於輪迴根本四相四病亦答此意雖下文節節自 有別問然此一段之問是諸問根本後為欲備收 中下之機故諸門展轉問答以盡此中之理亦如 華嚴初會發四十問近則當會答盡遠則九會方 終三遠被當來。
解曰即前第二發菩提心也故偈直云菩提心矣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一萬年末法即為末世去聖遙遠深可懸憂故顯 益中偏垂結指又初標此會後結當來影略而言 現未俱益金剛三昧經中解脫菩薩亦為末劫中 五濁眾生請宣一味決定真實令等同解脫(曉公因此 四句判教)求大乘者不墮邪見者謂末法中正解難得 其有或縱心五欲或宗習異道或執滯二乘者置 之言外縱有發意唯求大乘若不聞此法門亦墮 邪見離本心外別有所求見妄見真並為邪見不 必六師(義如前說)故華嚴云一切眾生皆墮邪見後三 展虔誠。
解曰末世者佛滅度後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作是語善之至也大乘了義理合宣揚針芥未投久默斯 要既當嘉會根熟咸臻將演妙門必資發問今之 所請實謂起予利樂實多再三歎善善男子者順 理剛斷乃能下牒所問詞正述善之所以得住持 者安心覺海永絕攀緣住持萬行無漏無失汝今 下許也誡令審諦勿雜餘緣無以生滅心行聽實 相法智論偈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 中踊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三佇聽。
解曰先讚後許善哉善哉者智論釋云再言之者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渴思冷水如饑思美食如病思良藥如眾蜂依蜜 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四正說文二初長行後 偈頌(下皆同此)初中四一標示真宗二推窮妄宰三釋 成因地四結牒問詞一中復二初明本有覺心後 明悟則成佛初中又二一示本體。
解曰歡喜者默聽也即是願樂欲聞十地經云如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雖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圓覺且塵經未出寶藏猶 埋既不自知宛受貧苦唯佛全得其用故但標大 覺有之。
解曰無上法王即是佛也於法自在更無有上然已來持之不失故(有以攝散釋總持義義與此殊)然陀羅尼有三 謂多字一字無字今即無字無字即無邊際故言 大也故大寶積經陀羅尼品云如來之智攝諸善 巧所有宣說無不清淨無有少法所得皆歸於空 乃至此是諸菩薩等入陀羅尼門問文字既非真 實何用傳經答大品般若云總持非文字文字顯 總持由般若大悲離言以言說若據智論即云陀 隣尼梵音小異耳論自翻為能持亦云能遮謂種 種善法持令不失惡不善心遮令不生既言持善 遮惡即是萬行之本故此標之矣。
大陀羅尼者此云總持圓覺體中塵沙德用從本出(出淨如次文出染如下文)入者若悟圓覺則百千萬法悉皆 悟入故下文云圓覺明故顯心清淨乃至徧滿等 是知欲了萬法須從圓覺中入又從本起末為出 攝末歸本為入迷之則出悟之則入有出入義故 名為門此中門者是根本義不同世法門淺室深 故寶積經連次前云由是門故出生廣大差別覺 慧此則無門之門門清淨故形相門者則為非門 所言門者猶如虗空一切諸法依於虗空而有生 滅又荷澤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皆說根本矣名 為圓覺者正指其所屬當本體也義具題中二彰 德用。
門者是出入義出者一切染淨諸法皆從圓覺流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
顯示諸門功德無有窮盡應用無有疲厭名為流 出故論云若心有動則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 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 示現言一切者總標清淨者揀諸有漏有漏之法 背真理故性本無故真如等者略舉其四以例百 千將欲釋之二門分別初開章解義後依義釋經 初中四法各為四別一釋名二出體三辨種類四 明業用。
解曰流出者非別有法從中流出於外但依覺性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又 真者體非偽妄如者性無改異偽是詐偽鍮如真 金妄是虗妄影如本質異就橫說多物同時而各 殊改約竪論一體前後而變易今皆離此故曰真 如謂此實體於未來際常如過去(釋竪)於色中常如 受中(釋橫)真實相如非為妄似二出體者若約法數 即真如無為今依起信以一心為體論云心真如 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 滅乃至竟無變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等三辨種 類者或唯一如體中說或二安立非安立故依言 離言故或說有七顯於染淨中常如其性故或立 十種對十重障辨其德故四明業用者論云真如 用者諸佛因地攝化眾生不取相者以如實知眾 生及興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 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 種之用即與真如等徧一切處釋曰依真如故發 智斷惑證體起用若不依之則取我我所相無由 修證故知萬德萬行皆是真如用也。
初真如中一釋名者真謂真實顯非虗妄如謂如(若云陀即是覺者)義 見題中二中約心數即別境中慧若取圓備即攝 論云二智二斷為菩提體智論云菩提菩提斷俱 名為菩提依今經者即是始覺合本三中或說唯 一理智合故即寂之照故或開為二大品明有性 淨菩提修成菩提或分為三約三乘故如十地論 又起信本覺始覺究竟覺或開為四涅槃經說四 品智慧觀十二緣得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菩提又 大圓等四智菩提或分為五如大品智論說發心 等(等於伏明出到無上)四中謂緣二諦斷二障證二空現萬 像印群機該動寂通因果因圓果滿無不由之業 用無邊不可具載。
菩提四者一中梵語菩提此翻云覺悉備形名絕朕識智難收今以無名之名亦為四 別一中涅槃正名寂滅取其義類乃有多名總以 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 真性妙絕相累為寂二中據六無為即真如擇滅 論其圓寂即摩訶般若解脫法身為體所以三者 翻三雜染故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相累永寂故然 此三德不離一如如一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即 解脫圓體法身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 天之目如世之伊名祕密藏為大涅槃三中或說 唯一即大涅槃或二性淨方便淨或三謂自性真 應(又約三乘)或四一自性清淨(通凡)二有餘依三無餘依(通二乘)四無住處(唯佛)四中囊包終古導達群方靡不 度生靡不成就故彼經云能建大義又華嚴云不 為菩薩示現涅槃欲令常見佛圓滿故但為令眾 生生欣樂戀慕故現出現沒佛日常現淨心器中 心濁器破則不得見。
涅槃者蓋眾聖歸宗冥會之所寂寥無為而廣大蜜多波羅此云彼岸蜜多云到迴文順此應云到 彼岸也謂離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到涅槃彼岸 然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但以迷倒妄見 生死名為此岸若悟生死本來空寂名到彼岸若 就修習分位說者要七最勝之所攝授諸有所修 名波羅蜜七謂安住(菩薩性)依止(菩提心)意樂(悲愍有情)事 業(一切)巧便(無相智攝)迴向(無上菩提)清淨(不為障雜)若七隨缺 非波羅蜜故諸度等名具四句(一施非度等)然五位通 修佛方究竟別者又二初舉數謂對六蔽漸修佛 法成熟有情故但說六止觀相由定慧相即故唯 說五對治十障證十真如故有其十若總翻諸染 即有八萬四千(義如下釋)後正釋但釋十名已兼六矣 謂輟己惠人名施防非止惡為戒堪受諸法未能 忘懷為忍鍊心於法為精精心務達為進心慮寂 靜為禪推求揀擇為慧方法便宜故名方便希求 樂欲為願不可屈伏名力如實決斷為智二中亦 有通別通則大菩提心而為體性別者復有相性 二宗相者施戒忍進如次以無貪受學無瞋懃等 各及所起三業為體禪則等持餘五擇法性者皆 從真如性功德起三中通則如釋名中舉數別則 有三一者前六各三後四各二一施三者財法無 畏二律儀攝善饒益三耐怨害安受苦諦察法四 被甲攝善利樂五安住引發辨事六生法俱空無 分別慧七迴向拔濟八求菩提利樂佗九思擇修 習十受用法樂成熟有情(前前麤後後細易難修習故次第如此)二 者觀心(華嚴疏說)三者空心(金剛三昧經說)四中相無相別(二宗) 相宗者謂六中前三增上生道感大財體及眷屬 故後三決定勝道能伏煩惱成熟有情及佛法故 其後四者助六令圓滿故謂七助前三餘八九十 次助後三如深密說又由前前引發後後復由後 後持淨前前又此十中一一相攝互相順故若但 說六六攝後四若開為十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 四皆是後得智攝無相宗者准菩提資粮論以般 若為初餘五依次般若成五五助般若論偈云既 為菩薩母亦為諸佛母般若波羅蜜是覺初資粮 施戒忍進定及此五之餘(餘四)皆由智度故波羅蜜 所攝。
波羅蜜四者一中復二初通後別通者具云波羅妄變異即是真如無法不知本無煩惱無法不寂 本無生死即是菩提涅槃無慳貪毀禁嗔恚懈怠 動亂愚癡即是六波羅蜜餘諸無量無漏等法皆 例此知問云准此菩提涅槃各唯一義如何上說 無邊德耶答全體即圓覺故別中皆具總故揀之 則幻化昨夢收之則一一圓通思之中間云及者 有其二義一揀前義顯因果義別二合集義非但 流出理果亦及因也教授菩薩者顯上所流真如 等法之業用也謂約其情執即似都無妄盡功圓 元非新得頓悟理者依之修行能生物解名為教 授故論云順本性故修檀波羅蜜等涅槃亦云諸 佛師法後明悟則成佛。
上來解義竟從此依義釋文謂圓覺自性本無偽佛方名本起之因一切等者敘其所問皆依者無 佛不然圓照者顯能悟之心圓通照了離於偏局 清淨覺相者明所悟也寂寥虗廓了無情塵此中 相即是性非為相貌但以初悟之時見有所悟之 覺能所未忘故云相也此正同善財初遇文殊表 信智見其身相後遇文殊表證智不見身相永斷 等者本覺既顯無明本無畢竟不生名為永斷(涅槃 云云)塵沙諸佛以此為因如是用心方成佛道必若 心存妄念帶此妄念修行多劫虗事劬勞畢竟不 成佛果(如前所引積行菩薩)。
解曰上且標指宗源未曰酬其問目今顯悟之成云何無明。
此徵釋無明者有其二意一由前云永斷無明恐 謂定有可斷欲待斷盡方成佛道故今徵釋顯其 本空二謂此無明是八萬塵勞之根十二因緣之 首河沙煩惱由此而生塵劫輪迴以之不絕非相 定後還作貍身無為坑中猶名病行今欲明清淨 覺性顯示圓頓妙門不先推破無明所作盡扶顛 倒故決真心本有便推妄性元無依此了悟分明 始得名為因地。
解曰徵此無明作何行相從何表顯知是無明然三辨種類四明業用五正釋文初中明者擇法無 彼明故名為無明又雖有本覺之明而無始覺之 照論名不覺不者是無覺者是明但文異耳亦名 為癡(唯識百法)迷(諸經)亦名為顛倒(此經)二出體相者華嚴 云於第一義諦不了名曰無明者此明迷自此經 云認四大等者即明認佗理實而言但迷自必認 佗認佗必迷自二文互舉也論云不覺者謂不如 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 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眾生亦爾依覺故 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釋曰此雖出體便顯體空 正當此經兩段文矣俱舍中說明所治者是無明 體唯識中說覆蔽真實迷於理事然有共不共若 取發業即行蘊中迷理起者此等出體比起信論 未徹其源何者起信依無明為因方生賴耶識此 等所說乃是六七心所況迷自認佗之行相似有 本空之根源既無的示之文豈盡無明體性三種 類者謂根本枝末共與不共相應不相應迷理迷 事獨頭行俱覆業發業種現宿惑四業用者準論 所說能生三細依華嚴即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 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今經云由此故有輪轉生 死統而言之一切有漏之法無不皆是無明之所 住持無有不是無明發起故論云當知世間一切 境界皆依無明而得住持又下文云身心等相皆 是無明餘如徵中五釋文者文分為三一[怡-台+安]定其 非二正釋其相三出其過患今初。
二釋者釋此無明五門分別一顯得名二釋體相泛指甲乙云是罪人未出罪名所作何事故言按 定其非文中先法後喻法中一切眾生者除圓了 覺性其餘悉該言種種顛倒者心識狂亂為顛背 覺合塵為倒倒有所執顛但荒狂(或顛者頂也倒者頂下足上也)其 相不一故云種種種種之相如下所明喻中如人 乍至川原或入聚落忽然心惑以東為西既一方 迷餘三俱轉故云易處此喻四倒及下四雙然正迷 之時方亦不轉忽然醒悟還是舊方反推此迷了無 蹤跡無本來處無今去處第二正釋其相文二一法。
解曰謂此但標眾生云皆顛倒未顯顛倒之相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是事今則迷自法身認佗四大迷自真智認佗緣 念是其相也故肇公云法身影於形㲉之中真智隱 於緣慮之內正當此段文中先明認身後明認心 所言認者執為我也認身者然四大從緣假和合 有無我無主畢竟是空故淨名云是身如影從業 緣現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如空離我我所又 如下文皮肉筋骨皆歸於地等然凡夫種種造業 長劫輪迴只由迷自法身執此四大為我認心者 略為二釋一者六塵是境識體是心心對根塵有 緣慮相慮相如影舉體全無自心靈明本非緣慮 今認緣慮謂是自心念念隨之飄沈苦海如珠明 徹本非青黃對青等時即有影像愚執其色謂是 其珠如迷自心認緣影也故唯識云諸心心所依 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乃至亦是法執首楞 嚴云若分別心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 非常住若塵滅時此心即同龜毛兔角其誰修證 無生法忍故知緣影決定是空若清淨真心本無 緣慮靈知不昧無住無依今認緣心誠為妄矣二 者此一句經譯者迴文不盡應云緣六塵影六塵 影是所緣妄識是能緣六塵無實猶如影像從識 所變舉體即空故此緣心亦無體也餘同前解前 標顛倒云種種者通論即我法二執於中各有種 種相縛(下二空觀初當具敘破也)及凡夫二乘同有三倒各有四 倒(下四念處觀中當釋)若尅就此文即上迷身迷心總有四 對顛倒謂四大非我認為我法身真我而不認是 第一對四大如幻本無而見有法身真實本有而 見無是第二對緣念生滅非心認為心真心了然 而不自認是第三對緣念如珠中黑色全空而執 有真心如珠中明相實有而見無是第四對一三 我執二四法執如斯等見不因師宗但是凡愚任 運如此既四對八隻不同故云種種二喻文二初 直喻前文。
解曰正釋顛倒之相也如述某甲有如是過作如別見月空華幻月皆喻妄見眾生一念迷心瞖自 圓明覺性而於圓明體上妄見生滅身心故云空 實無華病者妄執妄執之言正對前妄認之語若 悟真如無相但是一心如空本無華天唯一月故 首楞云見聞如幻瞖三界若空華聞復瞖根除塵 銷覺圓淨又云汝身汝心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 是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亦可別配二喻謂華喻認 身月喻認心身則但因心迷當體妄認如空華但 因目瞖外無別依心則內根外塵相依而起如幻 月下因揑目上因本月相依而生故配身心照然 義現然月喻例華亦應云月實無二揑者妄執經 文影略故不具之又為一解瞖揑皆喻見分空華 二月皆喻相分眼喻智慧空及本月喻真理世親 般若論以瞖喻相分者據釋處之意取所見之華 也後展轉倒見。
解曰瞖眼觀空裏無華妄見華揑目望月輪月邊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虗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
牒前成其轉倒惑空性者虗空自性清淨無物今 執華生空處即似空變成華妄見虗空無生而生 無物成物是迷惑虗空之性也亦復迷彼等者既 執華從空而生即不知從瞖而起瞖則實是華之 生處非謂真實之華若具法合應云非唯惑此真 空自性亦復迷彼身心生處此乃但恠空裏有華 不覺眼中有瞖外嫌身心苦惱不知內畜迷情三 出其過患。
解曰由妄執故牒前生起轉計所以非唯下帖義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故名無明。
第二顯本空文三初標定。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推其本際元是妙明故論云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又云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了斯無體諸 行不生不生故無滅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知十 一支法皆有所因惟此無明橫從空起今悟無明 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滅也次喻釋。
解曰言無體等者但是假名內外求之了不可得見言語路絕故約喻釋謂睡時夢物直見是有故 前種種說其行相寤欲求之終不可得故此顯示 云無體也問求不得者何處滅去故經答云如眾 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有定滅處問若無滅處 即應還在以何義故言空無也經又答云無生處 故見幻華時若實是有今不見時即說滅處見時 本無生處不見何尋滅處問前云實華生處此復 何通答約前妄執之時而言有也悟了始知有時 元無以法合之昭然可見故首楞云此迷無本性 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此正是無生之理若決定忍可於心名無生忍華 嚴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 常現前後斷疑。
解曰前說種種過患皆歸無明今云無體道理難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明既若無體生死復何所依必若生死亦無云何 前說生死故此釋云無明及與生死本末一切俱 無但以眾生於此無中迷情橫見生死故云於無 生中妄見生滅前就橫見故說有此就實論故說 無言是故等者指前文說處也。
解曰恐有疑云前說生死輪迴只由無明妄執無 大文第三釋成因地上來所說妄空真有者有佛釋即悟妄等也既知萬法如空華豈更見有輪轉 還丹一粒點鐵成金真理一言點凡成聖亦釋因 不異果如斯因地方為真修上皆悟妄此下頓出 生死也亦無等者非唯無輪轉之法亦無受輪轉 之人我我所亡方成解脫即是照見五蘊皆空度 一切苦厄意令修道者外遺世界內脫身心不計 身身同虗空不起心心同法界非作等者非我造 作觀行故使身心空無本性空寂元來無故故金 剛三昧經云若化眾生不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 大焉次展轉拂迹釋成正因。
解曰如來等者牒前所標即依真也知空華下正泯其拂心三遮其斷滅但不起心分別空有不是 無心四總結離過是真無念(拂迹之由下自徵釋)後成因是 則等者有無既不當情斯即心言路絕清淨覺體 從此顯彰但不背之合塵即名隨順亦非別有能 順故羅什云無心於合合者合焉隨順淨覺故言 淨覺隨順如是執盡病除然後興心運行則聚沙 畫地合掌低頭皆成佛道如斯修習可謂正因後 徵拂所由釋歸圓實。
解曰於中初拂迹拂有四重一拂覺妄之智二又何又拂有無俱絕約何修行釋意云相因相待皆 是從緣從緣之法豈實有體生心動念即乖本性 失正念故圓覺性體俱無如是等故於中曲分兩 節初明諸法(二句)後顯一心(六句)。
解曰先徵意云身心幻妄許可全空知覺稱理因猶若虗空本自不生今無可滅非謂拂之方令空 也故佛藏經云一切法空無毫末相等(等取諸文非一)常 不動者一切法如(淨名)不來去也為非已去非未來 非現起故故法句云諸法從本來寂滅無所動法 華亦云常自寂滅相又華嚴有大自在天王得知 一切法不生不滅(上句)不來不去(下句)無功用(非作故無等) 解脫門(淨覺隨順)。
虗空性者一切法空不生滅也謂如上相因諸相後總釋經意初中六門分別(此是經題義含全部故備釋也)一釋 名二出體三種類四行相五業用六勸信今初由 三義故得名為藏一隱覆義二含攝義三出生義(佛性論亦有三義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然局於此至文當示也)隱覆者復有 二義一者藏如來故名如來藏謂眾生心具諸佛 德但以迷倒都不覺故名藏也(藏有如來有財釋也)理趣 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勝鬘云生死二法是 如來藏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如來藏 經云一切眾生貪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乃至 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便以九喻喻之一 萎華(貪使)佛身(真法界身)二巖蜂(嗔使)淳蜜(說一味法)三糠糟(癡使) 粳米(說種種法)四糞穢(增上貪等)真金(真如不變)五貧家(根本無明)寶 藏(法身佛性)六菴羅(見惑)內實(二身佛性)七弊衣(修惑)金像(法身)八 貧女(不淨地垢)輪王(報身)九燋模(淨地諸垢)鑄像(化身)二者佛性 論如來藏品云如來自隱不現故名為藏(隱覆中文)含 攝者有其三一體含用謂如來法身含攝身相國 土神通大用無量功德而為彼等之所依止故名 為藏(金器)二聖含凡佛性論云一切眾生皆在如來 智內故名如來藏(所攝中文上二皆持業釋)三因含果謂因地已攝果地一切功德亦如佛性論說(能攝中文)出生者(論三義中無此)謂此法身既含眾德了達證入即能出生 故十地證真能成佛果是以十地論釋地義云能 生能持又釋金剛藏云藏即名堅其猶樹藏謂如 樹心堅密能生長枝葉華實地智亦爾能生無漏 因果亦能生成人天道行(此以理智合為如來亦持業釋)此三義 者初約迷時後約悟時中間尅體二出體者即論 中一心也論又依此顯二門故楞伽云寂滅者名 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十地經云云)勝鬘名為自性 清淨心此下經云如來圓覺妙心涅槃即名佛性 唯識但就染相名為藏識故密嚴云佛說如來藏 以為阿賴耶等楞伽亦云如來藏藏識三種類者 佛性論云如來藏有五種一如來藏(自性)二正法藏(因也如前出生義也)三法身藏(至德)四出世藏(真實)五自性清淨 藏(祕密)勝鬘經云如來藏者是法界藏(論中初二華嚴亦云入法 界藏智無差別也)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 之四名初總相次尅體三已證四約迷時客塵不 染故次文云此自性清淨如來藏縱為客塵煩惱 所染猶是不思議如來境界(縱為猶是四字此本缺也流志譯者具矣) 四行相者然此如來藏心約真妄和合總有二種 行相謂此經下云如來藏自性差別論云真如生 滅然真妄各有二義真謂不變隨緣妄謂體空成 事真中不變妄中體空即真如自性也(勝鬘云如來藏離有 為相常住不變)真中隨緣妄中成事即生滅差別也真如 性中復有二種勝鬘云有二種如來藏空智所謂 空如來藏若脫若離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具 過河沙不思議佛法論中亦云如實空如實不空 義全同此後釋生滅亦有二相謂漏無漏無漏復 二有為無為(無為亦在生滅門者具如論疏辨也)有漏亦二謂善不 善五業用者前二行相皆有業用之義初真性者 有其二業一能持自體河沙功德從本已來不失 不壞二能禦客塵河沙煩惱無始時來不染不污 後生滅亦有二業一能起惑造業曠劫長受六趣 生死故楞伽云如來藏者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 一切趣生乃至若生若滅二能知真達妄發心修 行證三乘果如前所引十地論等由後二業故寶 性論引經偈云無始時來性作諸法依止依性有 諸道及證涅槃果長行引勝鬘釋云性者如來藏(唯識釋云界以因義釋隨自宗故)依止者如來藏是依是止是建 立諸道者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證涅槃 者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六勸信者 既諸佛因果終始依之故入道行人先須信解(寶性 云是一切智者境界何故乃為愚倒凡夫說耶偈答以有怯弱心等云云)離此別信信 則墮邪故密嚴經呵為惡慧必須了之方知正道 故勝鬘云若於無量煩惱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 於出纏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華嚴初會普 賢即入如來藏身三昧意在此也然雖此心凡聖 等有但果顯易信因隱難明故淺識之流輕因重 果願諸道者深信自心應捨難捨之妄緣求見難 見之妙理妙理者即自心也故勝鬘經云有二法 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一也)彼心為煩惱所染(二也) 若料揀信解之器者是非各三非器三者一身見(執蘊為我)二四倒(無常苦無我不淨)三失空(離空如來藏義修空者三類云云) 具如寶性論說是器三者一自成就甚深法智二 成就隨順法智三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 非我境界如勝鬘說又反三非三是復成三是三 非可以意得上來釋義竟。
次如來藏下顯一心也略啟二門初唯釋如來藏變以釋上拂迹之由即二種行相中真如門也言 如來藏者總標次二句空藏後三句不空藏無起 滅者釋上所知生死等無知見者釋上彼知覺等 謂對生死起者即云執情見生死滅者即云知覺 今以如來藏中既無可起可滅何有能執能知又 迷時生死非起淨心非滅故無迷也悟時淨心非 起生死非滅故無悟也無悟故無知見矣此乃非 唯不可識識抑亦不可智知識智俱如方為自體 真實識知光明徧照為下三句不空藏矣如法界 性者界性與藏心體同義別別有其二一者在有 情數中名如來藏在非情數中名法界性如智論 明佛性法性之異二者謂法界則情器交徹心境 不分如來藏則但語諸佛眾生清淨本源心體如 云能造善惡能起厭求就法界言則無斯義據此 則藏心尅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混則普該之義 易信尅則徧周之理難明故指藏心如法界性亦 乃攝其二義之別歸於一體之同方顯覺妄因依 誠非究竟圓實究竟者竪窮三際始終常然圓者 體徧十方滿者眾德具足良由如來藏性本自如 斯豈須減舊添新滅惑生智是以三重泯絕冥合 覺心將此為本修行始得正名因地第四結牒問 詞。
釋經意者今此文中約藏自性離有為相常住不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問長行與偈但數字滿三十二即為一偈二名 伽陀頌此云諷頌或名直頌謂以偈說法非頌長 行三名祇夜頌此云應頌四名蘊䭾南頌此云集 施頌謂以少言攝集多義施佗誦持故為何意故 經多立頌略有八義一少字攝多義故二諸讚歎 者多以偈頌故三為鈍根重說故四為後來之徒 故五隨意樂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說故八長 行未說故今此經十一段偈於前四中皆是祇夜於 後八中正唯三七義兼一五六全非二四八又慈 恩說十謂利鈍前後曲直難易真俗取捨標釋智 辨解持說行對會可知然長行偈頌相望有五對 之例謂有無廣略離合先後隱顯今經問目皆長 有偈無答皆長廣偈略餘隨相當對文當指今此 段中五偈重諷長行更無別義故如次依前四段 科之但經文有少增減故科段名亦少殊二正陳 文四初一偈諷了悟本覺。
解曰汎論偈頌總有四種一名阿耨窣都婆頌此二五句諷推破無明。
上二段皆長離偈合三七句諷拂迹成因。
菩提心者長隱偈顯下諸偈頌例此唱經。
鏡照心頓能信解至於長久修證則節級不同良 以障有淺深根有利鈍習氣厚薄心行依違故須 處處隨根引令得出然其修證階降雖殊必藉本 因故云依解前則信解此則行證故華嚴八十卷 文亦唯四字攝盡所謂信(初會)解(其次六會)行(第八一會)證(第九 一會)此乃文雖廣略妙軌攸同綸緒始終唯斯二典 文中二初徵釋用心後廣明行相所以然者以悟 修之理一異難明意實相符言而似反故須徵釋 令解用心然後隨住隨緣廣為明其行相初徵釋 文中大科四段不異初門伸請中三亦同前例今 初進問威儀。
自下大段第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謂創因法法非真復何修習故解與行進退相違徵釋用心實 由斯矣此問從前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等文而來 意云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將幻還除幻幻幻 何窮盡幻者謂世有幻法依草木等幻作人畜宛 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草木然諸經教 幻喻偏多良以五天此術頗眾見聞既審法理易 明及傳此方翻成難曉今依古師解華嚴如幻之 文法喻各開五法喻中五者如結一巾幻作一馬 一所依巾二幻師術法三所幻馬四馬有即無五 癡執為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心識三依佗起法 四我法即空五迷執我法下諸幻喻皆倣此知二 斷滅誰修問。
解曰初二句解後二句行謂一切如幻正解方成幻生本來清淨知之即已何有修行故此遮云本空 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云何得脫苦不 了如幻境界者未達緣起事相也從來不達事妄 想不解脫今還不了知如何得解脫溺斯意者近 代尤多但恃真如不觀力用四請修之方便。
解曰意恐惑者又云一切如幻無不是覺覺性無已知決定應修故問對治之 門如何永離諸幻論云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方便 種種熏修終無得淨首楞云理則頓悟乘悟併消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對於蹔離故言永離謂初觀 一體雖覺全真後遇八風紛然起妄行如窮子解 似電光何法修治永除病本然經云一切眾生作 何方便兩句之間文意斷絕譯之太略應添分別 演說等言意則連續達者詳焉後亦頻爾正陳詞 句竟後三展虔誠。
解曰上遮不修之失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作是語二讚許。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佛說生於覺心未為正答所問且要標之為本憑 之顯幻盡覺圓故得修幻義成幻盡元非斷滅故 論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乃至無明滅智性 不壞如風止動滅濕性不壞等。
解曰云義本者以普賢但徵修幻不問幻之所生偈云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如來 圓覺妙心者即性淨真心離相故圓非空故覺染 而不染故妙中實名心(如勝鬘或名一心 〔等〕)(如華嚴起信也)汎 言心者總有四種梵語各異翻譯亦殊一紇栗陀 謂肉團心二緣慮名心謂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 故(或名為意等無間故或名為識能了別故)三質多謂集起心即第八 識集諸種子起現行故(故楞伽云藏識說名心也)四乾栗駄謂 堅實心堅實心者即此所辨雖凡聖同依唯佛圓 證故標如來皆生者謂本覺心體為因根本不覺 為緣生三細業識為因境界為緣生六麤故楞伽 云大慧不思議熏(無明)不思議變(真如)是現識因取種 種塵及無明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是知此無明 等皆無自體無自體故必假所依依圓覺心而生 起也如幻馬無體必依於巾巾喻真心馬即蘊界 配前五法本末應知問真能生妄真是妄源何故 云無明無體答妄託真起說真為源現且迷真真 本無妄如第二月託本月而起說本月為起二之 依本月實無二輪即是二無其體故經說種種生 於覺心不是心生種種然諸經論俱說萬法一心 三界唯識宗途有異學者罕知違於己解則拒而 不受若無備述曷究指歸今約五教對彰權實皎 然斯得第一愚法聲聞教假說一心謂實有外境 但由心造諸業之所感招故曰唯心不即是心此 即有宗依十二處教執心境俱有故唯識破云復 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第二大乘 權教明異熟賴耶名為一心(揀無外境故唯心心所別相見不同但皆 是心即名一義)於中曲分三門一相見俱存以說一心此 通八識及諸心所并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 等熏習力故變起三界依正等報如成唯識說二 攝相歸見故說一心亦通王所(即安慧所立也)但所變相 無別種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故二十唯識論云 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 事(解深密經亦作是說)三攝所歸王故說一心唯通八識以 彼心所依王無體亦心變故大乘莊嚴論云能取 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第 三大乘實教明如來藏藏識(入楞伽文)唯是一心(理無二體) 於中二門一攝前七識歸於藏識故說一心謂七 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有別體故楞伽云藏 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文云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異亦 不可得(然此上二門既是經文及無著論雖義當護法所破豈遵枝末而背本耶故列為其 次轉深也)二總攝染淨歸如來藏故說一心謂如來藏 舉體隨緣成辦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是故一 心二門皆無障礙故密嚴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 賴耶此明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染性常 淨即真如門二門唯一心也第四大乘頓教泯絕 染淨故說一心謂清淨本心元無染淨對妄想垢 假說名淨妄既本空淨亦相盡唯本覺心清淨顯 現為破諸數假言一也故此文云種種生於圓覺 妙心楞伽亦云不壞相有八識無相亦無相其文 非一第五一乘圓教總該萬有即是一心謂未知 心絕諸相令悟相盡唯心然見觸事皆心方了究 竟心性如華嚴說良由皆即真心故成三義一融 事相入義謂一切事法既全是真心而現故全心 之一事隨心徧一切中全心之一切隨心入一事 中隨心迴轉相入無礙二融事相即義謂以一事 即真心故心即一切時此一事隨心亦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亦然三重重無盡義謂一切全是心故 能含一切所含一切亦唯心故復含一切無盡無 盡也皆由一一全具真心隨心無礙故此上五教 總有八門後後轉深門門義別前不攝後後必收 前覽者細詳令分菽麥然皆說一心有斯異者蓋 以經隨機說論逐經通人隨論執致令末代固守 淺權今本末會通令八門皆顯詮旨相對復為三 門初約所詮逆次順法從七至一展轉起末謂本 唯非染非淨一法界心(七也)由不覺之名如來藏(六也) 與生滅合成阿黎耶識(五也)復由執此為我法故轉 起餘七成八種識(四也)各由識體起能見分(三也)由能 見故似外境現(二也)執取此境為定實故造種種別 業共業故內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諸法(一也)二約 能詮順文逆法從一至七展轉窮本謂佛對下劣 根性未能頓達所起根本者且言從業所感此則 初聲聞教(一也)次為機稍勝者說能所感一切唯識(二三四也)展轉乃至(五六)唯一真心名頓教(七也)等(備如上說)皆 由根有勝劣故令說有淺深若執前前即迷後後 始終通會方盡其源三能詮所詮逆順本末皆無 障碍由稱法性直談不逐機宜異說故(八也亦如上說)唯 心之義經論所宗迷之則觸向面墻解之則萬法 臨鏡況此標為義本如何不盡源流達者審之勿 嫌繁廣。
文中言種種幻化者有漏心心所法蘊處界等故(前疑幻盡斷滅)然上說 幻從覺生染緣起也此明幻盡覺滿淨緣起也故 論云有四種法(一真如二無明三妄心四妄境界也)熏習義故染法 淨法起不斷絕(云云)染法者以依真如法故有於無 明無明熏習真如故則有妄心妄心熏習無明不 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妄境界妄境界染法緣 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能造有三謂身口意所造 亦三善惡不動)受於一切身心等苦(謂三途四洲六欲三界也)故勝鬘 云不染而染法身不增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 名曰眾生華嚴云心如工畫師等淨緣起者論云 以有真如法故熏習無明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 求涅槃以厭求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 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種種方便起隨順行(順本性故 修檀度等)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力故無明即滅無明 滅故心無有起境界隨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 自然業(眾生雖等有真如而未有熏習力者因緣缺故)然淨緣起據諸教 說有分有圓分淨者謂二乘教於二執等名唯說 一權教大乘則竪論往昔橫說餘凡及娑婆等皆 云非淨故名分也言圓淨者謂有宿機聞佛圓教 悟自身心本來常樂我淨故不執有五蘊之我貪 瞋漸息業報隨亡稱性修行顯發性上過於河沙 功德妙用盡未來際無有斷盡不同染法成佛則 斷以真如法常熏習故成唯識論能所熏中皆揀 真如者約一類教且說一分可思議義今此論者 約楞伽等實教具不變隨緣二義如前所引不思 議熏變等然淨緣起翻前染緣緣無自性染淨俱 融合法界性起唯性起故無斷盡如華嚴說依此 方名幻盡覺滿(悟修行相如普眼章)文中分三一舉喻該釋 前文(該前義本)二法合唯談本義(答難釋疑即本義也)三兼拂同 幻之覺今初。
此下第二明幻盡覺滿以釋前疑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以眼翳空裏見華既翳時華依空現故言從空而 有如圓覺妙性畢竟無生但以心迷性中現妄既 迷時妄依覺現故言生於覺也後兩句正喻此段 釋疑之文謂翳差則見華滅於空中華雖滅而空 常在然華生時不生滅時不滅有翳有差見生見 滅二法合唯談本義。
解曰前兩句喻前義本謂空中畢竟實無起滅但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滅所了是幻能了亦幻則前疑云幻幻何修今答 意云不妨以幻除幻前疑幻盡斷滅今答意云能 所雙亡即契圓覺故云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其猶 波因水起波滅水存幻從覺生幻滅覺滿三兼拂 同幻之覺。
解曰幻心因幻滅者謂此幻心由智了達方得除幻二恐云對妄之覺是幻不對妄者本有之覺即 應非幻若起此心起即如幻三若云覺妄之覺本 有之覺總無即名為真者此意亦如幻也舉要而 言起心動念云妄云真無非幻也相躡起念勢極 三重矣幻滅名不動者若依泯絕無寄分別不生 圓覺真心自然顯現元無幻化故言不動三令離 幻顯覺正示用心即正答前請問修習之意也前 不疑合修不修但於修中疑用心違妨一向但請 如何修行離幻兼已自遮不修之失故前段釋疑 了此段正示用心後段即會通方便漸次之語既 令離幻修行便已通得不修之失疑也故無別答 之文文中三謂法喻合法中二初展轉離幻。
解曰有三重拂一拂覺妄之覺對緣而起故亦是之心言如幻者揀非幻心三遣離幻之離四遣離 離之離亦可一離妄二離覺三遣離四遣遣皆言 遠離者有二一止二觀止離者休心息意永不追 攀如人遇怨不應共處觀離者虗妄之法體性皆 空如夢枷鎻寤則已離故下文云知幻即離又入 佛境界經云諸法猶如幻如幻不可得離諸幻法 故略而言之不繫之為止不計之為觀俱以止觀 離之則定慧平等後密顯真覺(文無覺字)。
解曰此之展轉有其四重一離諸幻境二離離幻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灰飛煙滅。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燒二木木火既盡煙自然滅既成灰燼任運飛散 不同二木形質為礙如次四節以配於法本段喻 所修幻妄木燧喻能修幻智煙喻離灰喻遣經文 先云灰飛譯之倒也定合是煙先滅餘灰飛散喻 中缺於顯覺蓋文略也前法後合悉皆具有若欲 具之應以地喻圓覺由前木等本從地出燒滅總 盡唯有地存如種種幻化生於圓覺妙心幻化數 重遣盡圓覺元來不動三合。
解曰如有一段乾本以一木燧鑽之火出還將却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幻故佛示用心竟結答不作方便亦無漸次如是 乃能永離諸幻會通 間中之文也但能知之是幻已名為離段得離幻即元是覺更無階級漸變為 覺如人夢見身病問醫求藥寤來既知是夢更欲 作何方便若待方便修之漸離即是實法何名幻 化若執實有還是偏計何名修行故云爾也一切 菩薩下結真成離亦是通結前用心之文第二偈 諷亦為四段初五句諷幻從覺生。
解曰前云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標指生無明之言長無偈有次七句諷幻盡覺滿。
展轉拂迹長有偈無次一偈半諷展轉離幻。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其結酬之文長有偈無徵釋用心竟。
【典籍資訊】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第 9 冊 No. 243《圓覺經大疏》
【版本記錄】發行日期:2020-08-27,更新日期:2020-07-12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