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自釋 卷五---入中論 月稱菩薩造 法尊法師譯

 入中論卷五

有計我執之境,為五蘊,有計唯心者。若如彼宗,乃至有諸蘊生時,即應有我執轉,以有我執事故。頌曰:證無我時斷常我 不許此是我執依 故雲了知無我義永斷我執最稀有
  設若常我是我執境,由無彼故可斷我執。然汝計餘法(五蘊)為我執境,由見無餘事(常我)而斷我故。借此唯於汝論為然,其實毫無關係。今以喻明。頌曰:見自室壁有蛇居雲此無象除其怖 倘此亦能除蛇畏 噫嘻誠為他所笑
  設有愚人室有可怖毒蛇而不知畏,安閒居住而不設法救治,但心念無象豈能免蛇噬。如是計五蘊及唯心為我境者,知無常我,仍不能除緣蘊我執,亦定不能解脫生死。
  如是已說我非即蘊,當說能依所依,我亦無性。頌曰:于諸蘊中無有我 我中亦非有諸蘊 若有異性乃有此 無異故此唯分別
  若有異性能依所依乃能應理。如雲盤中有酪,世間許盤與酪異性,乃成能依所依。然諸蘊非異我,我亦不異諸蘊,故蘊與我無能依所依性,我亦非有蘊
  。頌曰:我非有色由我無 是故全無具有義 異如有牛一有色 我色俱無一異性
  我與諸蘊一性異性如前已破。若計我有蘊者,不異而有,如雲天授有色。異性而有,如雲天授有牛。然我與色,一性異性二俱非有,故計我有色,亦不應道理。
  今當總結以上諸破,由所緣行相顛倒數量門,明薩伽耶見。頌曰:我非有色色非我 色中無我我無色 當知四相通諸蘊 是為二十種我見
  五蘊無我,然薩伽耶見,由四種相執蘊為我,遂成二十種薩伽耶見。若謂應作五相觀察。中論亦雲:非蘊不離蘊,彼此不相在,如來不有蘊,何處有如來。此成五分。雲何只說二十種見耶?曰:二十種薩伽耶見,是經所建立。彼見若不緣蘊,則不執我。但以四相,緣蘊而轉,無第五相。以離五蘊,別無可執為我之事,故薩伽耶見唯二十種。中論中說第五異品,當知是為破外道宗。
  經說:以金剛智杵摧壞二十種薩伽耶見高山,而證預流果者。頌曰:由證無我金剛杵 摧我見山同壞者 謂依薩伽耶見山 所有如是眾高峰
  薩伽耶見山,未以聖金剛智杵摧壞之前,從無始生死以來,起自無明地基。豎窮三界,橫遍十方,日日增長煩惱巉岩。若以現證無我金剛智杵摧壞之後,與最高峰同時壞者,當知彼即此見高峰。
  今當破正量部所計實有補特伽羅。頌曰:有計不可說一異 常無常等實有我 複是六識之所識 亦是我執所緣事
  離諸蘊外無我可取。故非離蘊別有補伽羅,亦非即蘊自性,犯有生滅過故,是故我與諸蘊一性異性俱不可說。如不可說一異,如是亦不可說是常無常,然是六識所識。又此補特伽羅,亦可說是實有,以說是造者受者故,生死涅槃,系縛解脫,所系屬故,亦許彼是我執境事。此說非理。頌曰:不許心色不可說實物皆非不可說 若謂我是實有物 如心應非不可說此頌顯示,不可說者,定非實物。次明假有。頌曰:
  如汝謂瓶非實物 則與色等不可說 我與諸蘊既叵說 故不應計自性有
  如許瓶與色等,不可說是一性異性,而是假有。如是我亦應是假有,如瓶。如是二頌已明破立。今更明一性異性為實法所依,以我非是實法所依而破實我。頌曰:
  汝識不許與自異 而許異於色等法 實法唯見彼二相 離實法故我非有若如汝計,我實有者,則定當如識不異自體,而異色等,然此非有。應知非實法所依故,我非實有,如瓶。
  由是觀察,計我實有,皆不應理。頌曰:故我執依非實法 不離五蘊不即蘊 非諸蘊依非有蘊
  若分析我執境,計是實有不應道理。以非離蘊別有,亦非即蘊自性,又非諸蘊之所依,亦非以諸蘊為所依而依。諸蘊為顯能依所依,故略文攝更互相依,計我有蘊亦不應理。是故隨計假我,或計我不可得,然不應許,如前所說行相之我。頌曰:此依諸蘊得成立
  如為不壞世俗諦故,唯許依彼因緣有此法生,如是此中許假有者,雖破上述有過諸相,然為世間名言得安立故,亦許依止諸蘊假立之我。現見施設名言我故。為欲成立假我義故,今以外喻明所說義。頌曰:如不許車異支分亦非不異非有支 不依支分非支依 非唯積聚複非形
  此中一品、異品、能依品、所依品、具有品,此五品如前已說。積聚品與形狀品,更當成立。為明彼義。頌曰若謂積聚即是車 散支堆積車應有
  此雖於前已說,今更說者,是為顯示餘過失故。以是頌曰:
  由離有支則無支 唯形為車亦非理
  若離有支,則亦無支,故支非有。為當說是何者積聚而成車耶?此亦字所
  攝義,謂唯形狀為車不應道理,唯積聚為車亦不應道理。何則?以離有支,則
  無支故。是故唯形為車亦不應理,無有支義是彼自宗所許。
  複次,若計唯形為車。且問彼形,為是支分之形?為是積聚之形?若計為
  支分形狀差別者,為是不舍原有之支形耶?抑棄舍原形別有異形耶?若謂不舍
  原形,不應道理。何以故?頌曰:
  汝形各支先已有 造成車時仍如舊 如散支中無有車 車於現在亦非有
  若謂未成車前,輪等形狀差別,造成車時,仍如舊者。如于爾時諸散支中都無有車,則定當知造成車時亦無有車,以支分形狀無變異故。若計第二義,則有餘形以為車者,此亦非理。頌曰:若謂現在車成時 輪等別有異形者 此應可取然非有 是故唯形非是車
  車眾支分,輪軸轄等形狀差別,如方、長、圓等,若謂于成車時,離原有者,有餘輪等形狀差別,新生起者,則應可取,然實不可取。如具輻輞轂等差別形狀之輪,于成車時,未見本形有所變異,如是軸等之形狀亦無變異。故許支分之形狀為車,不應道理。
  若謂輪等積聚之形狀差別是車者。此亦非理。頌曰:由汝積聚無所有 彼形應非依支聚 故以無所有為依 此中雲何能有形
  倘所言積聚,有少實體,乃可假立依彼之形。然所言支聚都無所有,雲何依無所有假立形狀。汝許假法必依實故。若謂積聚,雖非實有,亦可依彼假立不實之形狀者。頌曰:如汝許此假立義如是依於不實因 能生自性不實果 當知一切生皆爾
  依自性不實之無明,生自性不實之諸行;依自性不實之種子,生自性不實之芽苗。如是當知一切因果,皆自性不實,徒費百千劬勞,執著無肉可食之物影假鹿,此複何為?頌曰:有謂色等如是住便起瓶覺亦非理
  此中有雲:于色等如是安住上,便起瓶等覺心。亦以車喻而破。複次頌曰:由無生故無色等 故彼不應即是形
  色等不生如前已說。由無生故,色等非有。計無所有為假立瓶等之因,及計瓶等以實法為因,均不應道理。故瓶等非是色等形狀差別。
  問曰:若以所說七相推求車無所有,則車應無。世間依車所立之名言,皆應斷絕,然現見世雲:取車、買車、造車等。由是世間所共許故,車實是有。答曰:此過唯汝乃有。謂以前說七相推求,車不應理。然汝許是以理推求有所得法,而後安立。不許有餘方便成立,故取車等世間名言,于汝宗中雲何得有,然于我等全無過失。
  何則?頌曰:雖以七相推求彼 真實世間皆非有 若不觀察就世間 依自支分可安立
  如前所說:如不許車異支分等,以七相推求。隨於勝義、世俗,車均不成。然若不觀察,唯就世間如立青等與受等,唯緣起性。如是亦可許依輪等支分假立名車。由許依緣假立,故我宗中,全無失壞世聞名言之過。即彼敵者亦應共許此義。
  又此宗中,由世間共許門,非但能成立依車之名言,即此所有諸名差別,皆可不加觀察,由世間共許門而自許也。頌曰:可為眾生說彼車 名為有支及有分 亦名作者與受者
  此中如車觀待輪等自支即名有支,觀待輪等各分即名有分,觀待能取輪等作用,即名作者,觀待所受即名受者。複有倒解佛經義者,謂唯支聚,都無有支,以離支聚不可得故。如是唯有眾分,都無有分。唯有諸業都無作者,唯有所受都無受者,以離所受無可得故。住如是見,一切世間世俗,皆顛倒說,若如所許,即以前因亦當破壞所許支等。故遮。頌曰:
  莫壞世間許世俗
  由世間世俗,若如前觀皆不可得,若不觀察,唯就世許,則皆可有。故瑜
  伽師,以此次第,如前觀察,速能測得真實淵底。頌曰:
  七相都無複何有 此有行者無所得 彼亦速入真實義 故如是許彼成立
  倘所言車少有自性,則瑜伽師審觀察時,于七相中隨於一相,定有自性可
  得。然實無所得,故所言車,唯是由無明翳障蔽慧眼者之所妄計,實無自性可
  得。諸瑜伽師生是定解,即能速疾悟入真實義。亦字表示亦不壞世俗,故應許
  此是不加觀察由共許而成立。諸有智者,當知此宗唯有功德,全無過失。
  問曰:諸瑜伽師雖不見有車,然見有彼支聚,此應是有。答曰:汝於燒布
  之灰中尋求縷線,誠屬可笑。頌曰:
  若時其車且非有 有支無故支亦無
  設作是念:車拆毀時,豈無輪等支聚可得:雲何可說無有支故,支亦非有
  ?曰:此亦不然。起是念者,是由先見與車相屬,乃知輪等是車支分,餘不知者,唯見輪等,觀待各自支分,自是有支。由彼未見輪等與車相屬,故亦不知是車支分。
  複次,當依此喻了知彼義。頌曰:如車燒盡支亦毀 慧燒有支更無支
  喻如火燒有支之車,彼諸支分一定燒毀。如是以觀察木互相摩擦,發生無所得之慧火,燒毀車時,則成為慧火燃料之支分亦皆燒毀不能獨存。如為不壞世俗諦故,諸瑜伽師速能悟入真實義故,觀察車義立為假有。頌曰:如是世間所共許依止蘊界及六處 亦許我為能取者
  如依輪等假立名車,輪等為所取,車為能取。如是於世俗諦中,為不斷滅世間名言故,亦許我是取者,如車。五蘊、六界、六處,是我之所取,以依蘊等假立我故。如輪等為車之所取,如是蘊等亦是我之所取。如于世間名言,安立所取與取者之建立,如是業與作者之建立,亦當如車而許。頌曰:所取為業此作者
  蘊等所取安立為業,我即安立為作者。
  若許我是依緣假立,則非堅不堅等分別之所依。故應遮遣常無常等分別。頌曰:非有性故此非堅 亦非不堅非生滅 此亦非有常等性 一性異性均非有
  依諸蘊假立之我,非是堅性,亦非不堅性。若我是不堅者,中論雲:所受非是我,彼有生滅故,雲何當以受,而作於受者。又雲:先無而今有,此中亦有過,我則是作法,亦為是無因。若五蘊是我,則我有生滅。然汝不許我有生滅,故五蘊非我。計我不堅不應道理。如是計堅亦不應理。如中論雲: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過去世中我,不作今世我。若謂我即是,而身有異相,若當離於身,何處別有我。此中亦無常住等性。如論師於觀如來品雲: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寂滅相中無,邊無邊等四。邪見深厚者,則說無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如是性空中,亦不應思惟,如來涅槃後,雲有或雲無。我與諸蘊,一性異性,亦皆非有。中論雲:若五蘊是我,我即有生滅,若我異五蘊,則無五蘊相。又雲:即薪非是火等。何故於我不可分別堅不堅等?論曰:非有性故。若我有少自性,乃可於彼分別堅不堅等。由我全無自性,故彼非有。如經雲:世間依怙說,四法無有盡,謂有情虛空,菩提心佛法。若彼法實有,寧不有窮盡,無實不可盡,故說彼無盡
  若以七相推求,常無常等決定非有。若人不見無性,由無明增上故執為有性。次由薩伽耶見執著為我,是則流轉生死無窮。頌曰:眾生恒緣起我執 於彼所上起我所當知此我由愚癡 不觀世許而成立
  推求我時,外道之理,由見即蘊非理,遂倒執彼自性,謂我異蘊。內教諸部,由見離蘊無有異我,或又誤執唯蘊是我。諸有無倒瞭解如來所說義者,見彼非有,而得解脫。又天、人、鬼、畜等一切眾生,皆由無知隨逐,恒緣彼我起我執心;緣彼所自在轉或系屬彼者,眼等內法,與諸外法,起我所執心。然彼我者,是由無知所成,非有自性。此雖非有,然由愚癡假立名言。故瑜伽師
  ,見我畢竟無有可得;由我不可得故,則眼等所取亦皆不起。諸瑜伽師,由不見少法是有自性故,解脫生死。中論雲:若內外諸法,我我所皆滅,諸取亦當滅,取滅故生滅
  雲何無我,亦無我所。頌曰:由無作者則無業 故離我時無我所 若見我我所皆空 諸瑜伽師得解脫
  如無陶師則無有瓶,故無我時亦無我所?如是由見我與我所,皆不可得,則即不見生死,諸瑜伽師當得解脫。若不見色等,則彼不起緣色之貪等煩惱,是故聲聞獨覺,不受後有而般涅槃;諸菩薩眾,雖見無我,然由大悲增上力故,乃至未證無上菩提,恒生三有。故諸智者應當勤求如所說之無我。我及我所唯是假立與車相同,如觀察車等七相非有,如是瓶等余法皆應例知。然是由余世間共許而有,佛不觀察亦許為有。頌曰:瓶衣帳軍林鬘樹舍宅小車旅舍等 應知皆如眾生說 由佛不與世諍故
  經說:世與我諍,我不與世諍。故不應違害世間所許也。
  複次,世間以何等法施設名言。頌曰:功德支貪相薪等 有德支貪所相火 如觀察車七相無 由余世間共許有
  如瓶是有支,泥等為彼支,瓶是有德,紺青花紋等是彼之功德。瓶是所相,鼓腹翻口長項等是彼之能相。如是衣等當知亦爾。貪為染著,有貪謂貪之所依;火是能然,薪是所然,此中皆是以支為因施設有支。觀待有支施設諸支,乃至觀待于薪安立為火,觀待于火安立為薪,與車喻相同。此等唯是世聞名言,於此等上觀察不轉。非唯支等是互相觀待而立,即因果二法亦是相待而立。頌曰:因能生果乃為因若不生果則非因 果若有因乃得生 當說何先誰從誰
  因果二法,當知亦是要有彼法乃有此法。因果二法皆無自性,若如汝說因果二法有自性者,此二法中為先有因?抑先有果?為先從因生果?抑先從果立因?是故當知因果亦唯假立,相待而有,非自性有,如車。
  複次,若謂因自性能生果者,為與果合而生?為不合而生?頌曰:
  若因果合而生果 一故因果應無異 不合因非因無別 離二亦無餘可計
  若謂因與果合而生者,合則成一如江海水合,不可分別此法是因,彼法是
  果,當雲何法由何法生。若不合而生者,如不相合,不生其餘非果,如是不合亦應不生此果;或不合而能生,應生一切法。其計因果有自性者,離生所生合不合外,複無第三可計,故有自性因,定不能生果。是故頌曰:因不生果則無果
  若時因不能生果是則無果。頌曰:離果則因應無因安立因法為因者,是以生果為因由,若無有果亦成因者,則因法之為因應無因由。故因果法非有自性。
  汝宗如何?頌曰:此二如幻我無失 世間諸法亦得有
  若如他宗,能生所生是有自性,則於彼上此觀察轉。若如我宗,諸法皆由顛倒遍計而生,自性不生,如同幻事。雖無自性,然是分別境界。如眩翳人所見毛輪,於彼法上不可思惟,故我無有所說過失。世間不觀察所立諸法亦皆得有,故一切皆成。此中他作難雲,如觀因果為合而生?為不合而生?汝亦同犯。頌曰:能破所破合不合此過於汝寧非有
  若謂能破與所破相合而破,過失如前。若謂不合,過亦同前。離此二外,亦無第三可計。如是汝之能破,非有破除所破之功能,由汝能破反被他破,故因果法亦即成立。是故頌曰:汝語唯壞汝自宗故汝不能破所破
  複次頌曰:
  自語同犯似能破 無理而謗一切法 故汝非是善士許 汝是無宗破法人
  此中自語同犯如前已說。無理而謗一切法者,汝言:同是不合故非能生。此有何理?如磁石不合,唯於可能處乃吸引鐵,非吸一切。如眼不合,唯見可能處之色,非見一切。如是因雖不合而生果,要可能者乃生,非生一切不合者。如是全無正理謗一切法,故汝非是善士之所許可。複次汝是破法人,不立自宗唯破他宗者,名破法人。汝之觀察無自宗,唯破他宗故。為答此難。頌曰:
  前說能破與所破 為合不合諸過失 誰定有宗乃有過 我無此宗故無失
  汝雲:自語同犯似能破。此于我宗不同犯過。何以故?以我宗中能破所破合亦不破,能破所破不合亦不破,以能破所破,俱無自性故,是故不應思惟合與不合。如經雲:具壽須菩提!為以生法得無生得?為以無生法得無生得?須菩提言:具壽舍利弗!我不許以生法得無生得,亦不許以無生法得無生得。舍利弗言:具壽須菩提!豈無得無證耶?須菩提言:具壽舍利弗!雖有得有證,然非以二相。具壽舍利弗!若得若證唯是世間名言,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亦唯世間名言,於勝義中無得無證。此謂由犯二邊過故,破以生法與無生法得。然彼二法若全無亦不應理,故不觀察于世間名言,許有得證。如是能破所破若合不合雖皆非有,于名言中當知能破破於所破。複次頌曰:如日輪有蝕等別於影像上亦能見 日影合否皆非理 然是名言依緣生如為修飾面容故 影雖不實而有用 如是此因雖非實 能淨慧面亦達宗
  如所言影像都無少法,觀與日輪為合而生?為不合而生?雖一切種俱不應理。然由色緣現前,即有影像可見,亦能了知欲知之義。如是自性本空之能破,能破於所破;自性本空之正因,能立其所立,不犯二邊過失。故言自語同犯過失,不應道理。由慧即面,故名慧面;言淨慧面,謂由斷除無明,令慧清淨。言能者,謂見彼因有斯能力,由於假有者,以彼雙關推征,不應道理。故依二邊,于中觀師若破若答,皆不得便。如提婆雲: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於彼欲興難,畢竟不能申。中論雲:依空間難時,若人欲有答,是則不成答,俱同於所立。由此亦當說能生因。
  此中有雲:中論此時是能生因,非能顯因。合不合難,是能顯因,非能生因。故我自語非似能破。此不成答。由說有過之事,他不忍可。如能生因,則能顯因,亦有過失,故彼答難不應道理。複次,此為成立中論所立宗故,自出能立,他舉能破,答彼難時,僅答似破,此亦唯是他人所破。故唯吾之答覆最為端嚴。複次頌曰:若能了因是實有及所了宗有自性 則可配此合等理 非爾故汝唐劬勞
  汝將不淨宗之過失,妄為淨宗安立,是于我等唐設劬勞都無有益。如破眩翳人所見發等一性多性,圓形黑色等,於無翳人都無妨害。如是觀察無自性之因果,汝執二邊而破亦無妨難。故汝所立,眼及磁石等喻雖不相合,而有作用,亦應破除,以彼犯過亦相等故。汝今棄舍無自性之正道,愛著惡分別之斜徑,分別臆造,障蔽真道,汝何用此大劬勞為?複次頌曰:
  易達諸法無自性  難使他知有自性 汝複以惡分別網 何為於此惱世間
  如以自宗極成夢幻等喻,能使通達世間諸法皆無自性。若令了知諸法有性,則非易事,以無共許喻故。以是我能破一切難,無人能答。是誰使汝故惱世間?諸世間人如蠶作繭,已為煩惱惡分別繭之所纏縛,汝今何為,複於其上,更以惡分別絲結成堅網,周匝遍繞故惱世間。汝應棄此妄諍,一切諸法如同影像,既無自相,亦無共相,豈有現量或比量耶?此中唯一現量,謂一切智智。複次頌曰:了知上說餘破已重破外答合等難 雲何而是破法人 由此當知餘能破
  前安立緣起,及安立假設,破除他宗所餘能破,善了知已。進觀因果為相合生,為不合生,外人為答此難所說道理,則應重破。中論所說,唯遣分別,吾前已說。中論寧有破法之過?我此中亦非破他宗,以無可破性故。我豈是破法之人?又汝所立此相,由何能成正相,有誰不立自宗唯破他宗。故此破法人相,畢竟非理。如是等餘能破即由此宗而當了知。始從彼非彼生豈從他。至觀察速當得解脫。明法無我。次從慧見煩惱諸過患。直至此頌,明人無我。
  今當宣說空性差別。頌曰:
  無我為度生 由人法分二
  略說無我有二:謂法無我與人無我。何故演說二種無我?曰:為度生。謂佛世尊,為欲度脫諸眾生故,說二無我,其中為度聲聞獨覺,說人無我故。為度菩薩證得一切種智故,說二無我。聲聞獨覺雖亦能見緣起緣性,然由彼等於法無我不圓滿修,唯有斷除三界所行煩惱方便,可立彼等圓滿修習人無我義。頌曰:
  佛複依所化 分別說多種
  由所化眾生有種種意樂,即此二種無我。佛複分別演說多種。頌曰:
  如是廣宣說 十六空性已 複略說為四 亦許是大乘
  經雲:複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數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性自性空。如是廣說十六空已。又雲:複次善現!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複說四空,又說此諸空性名為大乘。若空不空,都無少法。如是諸行,唯由所化眾生增上,隨世俗說,如說色等。中論雲: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此中且說內空。頌曰:
  由本性爾故 眼由眼性空 如是耳鼻舌 身及意亦爾
  非常非壞故 眼等內六法 所有無自性 是名為內空
  經雲:雲何內空?內為內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當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此中常者謂不舍本性,此複暫住即滅,非全壞故。此謂若法有自性,則應是常,或永失壞?中論雲:性從因緣出,是事則不然,性從因緣出,即名為作法,性若有作者,雲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論師論中所說差別行相,如是本性。論師許有耶?曰:如薄伽梵說: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說法性可許是有。此法性為何等?曰:即眼等之本性。眼等本性為何?曰:謂不造作,不觀待他,離無明翳慧所通達之本性。此性有耶?曰:誰雲此無?此若無者,諸菩薩眾複為何義,修學波羅蜜多道。然諸菩薩為通達此法性故,如是勤修百千難行。如經雲:[善男子!當知勝義,不生、不滅、不住、不來、不去。非諸文字所能詮表,非諸文字所能解說,非諸戲論所能覺了。善男子!當知勝義,不可言說,唯是聖智各別內證。善男子!當知勝義,若佛出世,若不出世。為何義故,諸菩薩眾,剃除鬚髮,披著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既出家已,複為證得此法性故,勤發精進,如救頭然,安住不壞。善男子!若無勝義,則修梵行,徒勞無益。諸佛出世亦無有益。由有勝義,故諸菩薩名勝義善巧]。外曰:噫!既不許少法是有自性,忽許無所造作,不待他成之本性,汝誠可謂自相違者。答曰:是汝未了中論意趣。此中意趣謂愚夫所取眼等緣起自性,即是彼等本性者,則修梵行徒勞無益,由彼非是眼本性故。為見此性而修梵行,則成有益。此複我待世俗諦故,說不造作,不待他成。若性非是愚夫所見,說名本性則應道理。唯此非勝義事,亦非無事,以此本性即寂滅故。又此本性,非唯論師許有,亦能令他受許此義,故立此本性為二極成。有說熱等為火等本性,如彼所說畢竟非理。由是緣起,即造作故,有所待故。以有彼故,則說無造,不待他成,不應道理。此中謂無勝執性故,於世俗中如義成立故,廣辨已了,當說正義。此中言眼等由眼等性空者,顯自性空。非說眼等由離內作者故空,亦非由二取性空,謂由此一法無彼一法,說名為空。此中外空。頌曰:
  由本性爾故 色由色性空 聲香味及觸 並諸法亦爾 色等無自性 是名為外空
  經雲:雲何外空?外謂外法,即是色等。色由色空,乃至法由法空,如前非常非壞,本性爾故。等廣說義,遍入下釋一一空中。頌曰:
  二分無自性 是名內外空
  經雲:內外諸法,無內外法自性,名內外空。頌曰:
  諸法無自性 智者說名空 複說此空性 由空自性空
  空性之空性 即說名空空 為除執法者 執空故宣說
  經雲:雲何空空?空謂一切法空。此空複由空空,是名空空。有執空性為實法者,為破彼等執空法故,說此空空。如雲:[為破諸分別,故說甘露空,若複執著空,佛說極可呵]。頌曰:
  由能遍一切 情器世間故 無量喻無邊 故方名為大
  離十方外,別無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由方能遍一切眾生,故名為大。由遍十方而修慈無量等。十方即是無量之喻,由無邊際,故亦名大?頌曰:
  由是十方處 只十方性空 是名為大空 為除大執說
  經雲:雲何大空?謂東方由東方空。有執十方無量,於十方上起實大執,為除被執,說此大空。如勝論派執方為實。頌曰:
  由是勝所為  涅槃為勝義 彼由彼性空 是名勝義空
  為除執法者 執涅槃實有 故知勝義者 宣說勝義空
  經雲:雲何勝義空?勝義謂涅槃。當如此中涅槃由涅槃空。有執涅槃為實法者,為除彼執,故說此空。義謂所為句,或所知句。頌曰:
  三界從緣生 故說名有為 彼由彼性空 說名有為空
  經雲:雲何有為空?有為謂三界,當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頌曰:
  若無生住滅 是法名無為 彼由彼性空 說名無為空
  言由彼者謂由無為。經雲:雲何無為空,無為謂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當知此中無為由無為空。頌曰:
  若法無究竟 說名為畢竟 彼由彼性空 是為畢竟空
  經雲:雲何畢竟空?究竟謂常究竟斷究竟,若法究竟不可得,是名畢竟,當知此中畢竟由畢竟空。頌曰:
  由無初後際 故說此生死 名無初後際 三有無去來
  如夢自性離 故大論說彼 名為無初際 及無後際空
  經雲:雲何無際空?若法初後不可得,則無中間。若法初後中間俱不可得,即無去來。當知此中初後中間,由初後中間空,非常非壞。初謂初際,後謂後際。頌曰:
  散謂有可放 及有可棄舍 無散謂無放 都無可棄舍
  即彼無散法 由無散性空 由本性爾故 說名無散空
  經雲:雲何無散空?散謂可放可棄可舍。當知此中無散由無散空。散謂有可舍,無散謂全無可舍。頌曰:
  有為等法性 都非諸聲聞 獨覺與菩薩 如來之所作
  故有為等性 說名為本性 彼由彼性空 是為本性空
  經雲:雲何本性空?謂諸法本性!無作、無為,非聲聞作。頌曰:
  十八界六觸 彼所生六受 若有色無色 有為無為法 如是一切法 由彼性離空
  此是一切法空。經雲:雲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謂有為無為,十八界謂內六處,外六處,六識身。六觸,謂眼和合觸,至意和合觸。由觸為緣所生六受,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頌曰:
  變礙等無性 是為自相空
  何為色等自相,為廣說故。頌曰:
  色相謂變礙 受是領納性 想謂能取像 行即能造作各別了知境 是為識自相 蘊自性謂苦 界性如毒蛇
  由攝持義同說界以毒蛇為相。頌曰:
  佛說十二處 是眾苦生門
  以是出生眾苦之門故。頌曰:
  所有緣起法 以和合為相
  和合為緣起相。以緣起,是由和合之所顯故。頌曰:
  施度謂能舍 戒相無熱惱 忍相謂不恚 精進性無罪
  精進,以攝持善法為相故。頌曰:
  靜慮相能攝
  能攝一切善法故。頌曰:
  般若相無著
  趣向涅槃故,不著一切故。頌曰:
  六波羅蜜多 經說相如是 四靜慮無量 及餘無色定 正覺說彼等 自相為無嗔
  世尊說彼無嗔為相,由離嗔恚乃能得故。頌曰:
  三十七覺分 自相能出離
  出離謂解脫。以此是出離生死之因,能得出離,故名能出離,即以能得解脫為相。靜盧等義如前已說。頌曰:
  空白無所得 遠離為自相
  由諸法無所得,不為分別垢所染汙。故空解脫門以遠離為自相。頌曰:無相為寂滅 第三相謂苦 無癡八解脫 相謂能解脫
  無相解脫門,由相不可得故,寂滅為相。第三謂無願解脫門,此以苦與無癡為相。由正觀察諸行為苦,及以正慧觀諸行性,不希願故,故第三解脫門以苦與無癡為相。八解脫者,謂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諸色,是第二解脫。淨解脫第四靜慮性,是第三解脫。四無色解脫,如前已說。想受滅,是第八解脫。此諸解脫,能從等至障中得解脫故,以能解脫為相。頌曰:
  經說善決擇 是十力本性
  下文所說十力,當知以善決擇為相。由善決擇無障礙相,故名為力。頌曰:
  大師四無畏 本性為堅定
  四無所畏者,謂佛自稱。我是正等覺者。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若餘世間,依法立難,佛於是法非正等覺。我於彼難正見無因。如經廣說。或佛自稱,我已永盡諸漏。廣說乃至,依法立難。佛於是漏猶未永盡,或佛宣說,諸障礙法染必為障,廣說如前。或佛宣說正出離道,諸聖修習決定出離,決定通達,正盡眾苦,作苦邊際,乃至廣說。此諸無畏,以極堅定為相,誰亦不能有所動故。頌曰:
  四無礙解相 謂辯等無竭
  四無礙解至下當說,彼等以無竭為相。頌曰:
  與眾生利益 是名為大慈 救護諸苦惱 則是大悲心喜相謂極喜 舍相名無雜
  大慈,以與作利益為相。大悲,以救護諸眾生苦惱為相。大喜,以極歡喜為相。大舍,以離貪嗔無雜為相。頌曰:
  許佛不共法 共有十八種,由彼不可奪 不奪為自相
  佛十八種不共法。如經雲:[善現!始從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終至無依入般涅槃。于中如來,常無誤失,無卒暴音,無忘失念,無不定心,無種種想,無不擇舍,志欲無退,精進無退,憶念無退,等持無退,般若無退,解脫無退。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若智若見於過去世無著無礙,若智若見於末來世無著無礙,若智若見於現在世無著無礙]。此十八種佛不共法,以不可奪為相,由常無誤失等,他人不能得其便故.此等廣釋,如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應當了知。頌曰:
  一切種智智 現見為自相 余智唯少分 不許名現見
  若有為自相 及無為自相 彼由彼性空 是為自相空
  已說自相空。頌曰:
  現在此不住 去來皆非有 彼中都無得 說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 由使自性離 非常亦非壞 是不可得空
  過去未來,已滅未生故,現在不住故,三世皆非有。經雲:[不可得謂此中求三世不可得,當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頌曰:
  諸法從緣生 無有和合性 和合由彼空 是為無性空
  和合性謂從和合所生,由從因緣生故,和合性非有。自性謂無性,彼之空性,即無性自性空。如是已廣說十六空,當說四空。頌曰:
  應知有性言  是總說五蘊 彼由彼性空 說名有性空
  有性謂五蘊。此有性由有性空。頌曰:
  總言無性者 是說無為法 彼由無性空 名為無性空
  無性謂無為法,虛空涅槃等。此無性由無性空,是為無性空。頌曰:
  自性無有性 說名自性空 此性非所作 故說名自性
  自性謂本性,非聲聞等之所作故。自性由自性空,是為自性性空。頌曰:
  若諸佛出世 若佛不出世 一切法空性 說名為他性 實際與真如 是為他性空
  他性謂最勝性,其最勝性謂常有性,或言他性,謂殊勝智所通達性。彼由彼性空,或言他性為彼岸所有,出世間故名為他性,即是實際,由不變故即真如義。空性為相之空性,名他性空。頌曰:般若波羅蜜廣作如是說
  今當說信解般若波羅蜜多菩薩不共功德,結述般若品。頌曰:
  如是慧光放光明 遍達三有本無生 如觀掌中庵摩勒 由名言諦入滅定
  言如是者,顯前所說觀察道理。由前觀察,發生慧光,放大光明,灼破障蔽真實之黑暗。彼複由世俗諦力,入滅盡定。滅定自性,亦非棄舍救護眾生之意樂。頌曰:
  雖常具足滅定心 然恒悲念苦眾生
  此菩薩加行屬生死攝,增上意樂屬涅槃攝。故于無依眾生,恒時增長大悲。頌曰:
  此上複能以慧力 勝過聲聞及獨覺
  第六地菩薩以上,第七地等,能以慧力,勝過佛之聲聞弟子及諸獨覺。頌曰:
  世俗真實廣白翼 鵝王引導眾生鵝 複承善力風雲勢 飛度諸佛德海岸
  此菩薩之世俗功德,亦增上熾盛,能引導深植善根之眾生群鵝,其飛度于諸佛功德大海之彼岸者,厥為二諦,即此菩薩之白廣雙翼也。

  第七菩提心遠行地
  已說發第六心,今說第七發心。頌曰:
  此遠行地於滅定 刹那刹那能起入 亦善熾然方便度
  入滅定者,請入實際。說真如名滅,此中息滅一切戲論故。此第七遠行地菩薩,于第六地所得滅定,刹那刹那能入能起。經雲:[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又此地中方便波羅蜜多亦最清淨。當知唯由般若行相差別,名為方便、願、力、智度,善擇法時即是慧度,非餘相故。第八菩提心不動地
  已說發第七心,今說第八發心。頌曰:
  數求勝前善根故 大士當得不退轉 入於第八不動地
  又彼菩薩,數數為求勝過以前之善根,即當入於第八不動地,得不退轉,彼數數得勝前善根者。經雲:[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排牽而去。若至大海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視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複如是。積集廣大菩提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頌曰:
  此地大願極清淨 諸佛勸導起滅定
  又此菩薩初發心時,所發百萬阿僧祇等十種大願,於此地中皆得清淨,故此地中願波羅蜜多最為增上。此不動地菩薩立為童真地,第九地時得法王子。第十地時,得佛灌頂,如轉輪王。不動地菩薩,入滅定時,諸佛世尊勸令起定。經雲:[佛子!此住不動地菩薩,由本願力故住此法門流。諸佛世尊與彼起如來智,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此勝義忍隨順佛法。然善男子!我等所有十力,汝應為欲成就此法,勤加精進,勿複放棄如此忍門。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常現在前,種種尋伺常相侵害,汝當湣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廣說乃至[若諸佛世尊,不與此菩薩起一切智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由其如是起滅定故。頌曰:
  淨慧諸過不共故 八地滅垢及根本 已盡煩惱三界師 不能得佛無邊德
  無分別智如旭日東昇,所有三界行一切能感生死之煩惱,如同黑暗,及其根本皆悉消滅。此地菩薩由斷彼煩惱故,為三界尊長。然于爾時猶未獲得諸佛世尊之功德,為得彼功德故,複更精進。經說:[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故知此地已離三界欲,若未離欲定不能得究竟涅槃故。若此地菩薩已離三界欲,則生死永滅,如何圓滿一切佛法耶!頌曰:
  滅生而得十自在 能於三有普現身
  此地雖已滅除生死,然由證得十種自在,由此之力受意生身,能現種種身,故此菩薩圓滿一切資糧都不相違。十種自在,如經雲:[得壽自在,於不可說不可說劫加持壽量故。得心自在,已於無量無數等持智觀入故。得財自在,以能示現一切世界無量莊嚴具,莊飾加持故。得業自在,應時能現業果加持故。得生自在,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得願自在,於隨所欲佛刹時分,示現成佛故。得勝解自在,已能示現一切世界佛充滿故。得神通自在,諸佛刹中皆能示現神通遊戲故。得智自在,已能示現佛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覺故。得法自在,已能示現無邊無中法門明故]

  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已說發第八心,今說第九發心。頌曰:
  第九圓淨一切力 亦得淨德無礙解
  第九地菩薩,力波羅蜜多,最極清淨,亦得四無礙解清淨功德。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此中以法無礙解、了知一切諸法自相。以義無礙解,了知一切諸法差別。以詞無礙解,善能無雜演說諸法。以辯無礙解,能知諸法次第相續無間斷性。

  第十菩提心法雲地
  已說發第九心,今說第十發心。頌曰:
  十地從於十方佛 得妙灌頂智增上 佛子任運澎法雨 生長眾善如大雲
  又此菩薩住十地時,獲得十方諸佛灌頂。如經雲:[又此菩薩證得百萬阿僧祇三摩地已,最後名一切智智灌頂大三摩地而現在前。此三摩地才現前已,有大寶王蓮花出現,其花量等百萬三千大千世界]。廣說乃至[以滿百萬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蓮花而為眷屬,菩薩身量與其蓮花正等相稱。此三摩地現在前故,示坐寶王蓮花座上,彼適坐已,十方一切佛刹諸佛眾會,皆從眉間白毫相中,出大光明,入此菩薩而為灌頂]。又此菩薩智波羅蜜多最極清淨,為欲生長世間善根稼穡故,任運降澎甘露法雨,猶如大雲。
  已說發第十心,今說從第一菩提心起所得功德之數。頌曰:
  菩薩時能見百佛 得佛加持亦能知 此時住壽經百劫 亦能證入前後際
  智慧起入百三昧 能動能照百世界 神通教化百有情 複能住遊百佛土
  能正思擇百法門 佛子自身現百身 一一身有百菩薩 莊嚴圍繞為眷屬
  如經雲:[既出家已,一刹那頃、瞬息、須臾,能證菩薩百三摩地,見百如來,彼佛加持皆能了知。能動百世界,能往百刹土,能照百世界,成熟百有情,能住壽百劫。於前後際各能入百劫,於百法門能正思擇,示現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圍繞]。頌曰:
  如極喜地諸功德 如是住於無垢地 當得功德各千種
  如發第一菩提心菩薩,所得功德皆是百數。即彼功德,發第二菩提心之菩薩,各得千數。又彼功德,於第三菩提心等五地時。頌曰:
  余五菩薩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 次得百千俱胝量 後得俱胝那由他 百轉千轉諸功德
  此中發第三菩提心之菩薩,當得百千所說功德。發第四心菩薩,當得百俱胝功德。發第五心菩薩,當得千俱胝功德。發第六心菩薩,當得百千俱胝功德。發第七心菩薩,當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功德。以上功德,計算俱窮,當以微塵而數。頌曰:
  住不動地無分別 證得量等百千轉 三千大千佛世界 極微塵數諸功德
  菩薩發第八心,如所說功德,當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頌曰:
  菩薩住于善慧地 證得前說諸功德 量等百萬阿僧祇 大千世界微塵數
  發第九心菩薩,所說功德,與百萬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相等。頌曰:
  且說於此第十地 所得一切諸功德 量等超過言說境 非言說境微塵數
  菩薩發第十心,如上述功德,當得不可說不可說轉佛刹微塵數。言且說者,顯說功德之次序,謂猶不止此數。又此菩薩,頌曰:
  一一毛孔皆能現 無量諸佛與菩薩 如是刹那刹那頃 亦現天人阿修羅
  發第十心菩薩,能無分別,於自身中一一毛孔,示現無量諸佛,各有無數菩薩而為眷屬。刹那刹那,各現異相,又能於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示現五趣有情,人等各異不相紊亂。亦字攝未說者,謂于應以帝釋、大梵、護世、人王、聲聞、獨覺、如來等身而教化之有情,即能任運示現帝釋等身而為說法。此諸功德差別,廣如經說。
  已說菩薩地功德,下略說佛地功德,由稱頌門,贊佛世尊。頌曰:
  如淨虛空月光照 生十力地複勤行 於色界頂證靜位 眾德究竟無與等
  譬如明月於淨虛空中,能照耀一切眾生。如是已得第十發心,淨治能障佛法之黑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為得佛地故複更精進修行。由此精勤故,諸佛世尊唯於色究竟天得無上智,此地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諸功德至此為極,最殊勝故。亦是無等,以無與此相等者故,更無過上者故。世尊于彼成正等覺時,一刹那頃即得一切智智。頌曰:
  如器有異空無別 諸法雖別性無差 是故正知同一味 妙智刹那達所知
  如瓶盤等器雖有差別,然彼上之虛空毫無差別,同無礙故。如是色受等法雖有差別,然彼上之真實義,無生為相,亦無差別。是故當知此真實義唯是一味,此複唯以一刹那智周遍了知。故佛世尊,唯以一刹那智而得一切智智也。
  外問,頌曰:
  若靜是實慧不轉 不轉而知亦非理 不知甯知成相違 無知者誰為他說
  既安立無生為色等諸法之真實義。又安立彼為可知。若時安立寂靜為真實義,則於彼義,應許智慧畢竟不轉。以若於不生為性之真實義,智慧轉者,為以何行相轉。由無行相,故於真實義,智慧應不轉,若慧不轉,則說決定所知,不應道理,雲何可說遍了知此耶?若謂不知即是遍知真實義,亦不應理。何以故?若不遍知,寧是能知,應成相違。說不知為知互相矛盾,故不遍知,如何是知。若無有心,則亦無知者,汝等誰複為他宣說,雲我知真實義。如是行相,而令他了知耶?是故此說不應道理。答彼頌曰:
  不生是實慧離生 此緣彼相證實義 如心有相知彼境 依名言諦說為知
  此中若識隨取彼相,即說此識了知彼境。如識生時帶青行相,即說知青。如是此智生時,隨取真實義之行相,即安立為知真實義。為顯此智隨取彼相,故曰:[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即依緣彼行相而立。言[如心有相]等,是取共許之喻,如前已說。故由假名立為達真實義,實無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
  又汝說雲:若無知者,誰複為他宣說真實義如是行相耶?今當解釋,此智雖是不生,然於世間亦非不能顯示真實。頌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 化身虛空及餘物 彼力發音說法性 世間由彼亦了真
  諸佛如來,住何色身現證法界,此身是由百福所感,具足不可思議種種身相,是諸菩薩受用法樂之因,即於現在仍說法要。如雲:[曼殊室利!當知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由此百福所感色身,發出如來加持音聲,世間堪聞如是行相正法器者,便能無倒瞭解真實。不但百福所感色身,即此加持之化身,發出顯示諸法真實義之聲音,世間由此亦能瞭解真實義。又非但化身,即如虛空,及餘草木岩壁等物,雖無心心所,然由彼力,亦能發出聲音,世間由此瞭解真實。諸無心心所法,現在既無分別作用,雲何能為說法之因耶?當舉外喻以明斯義。頌曰:
  如具強力諸陶師 經久極力轉機輪 現前雖無功用力 旋轉仍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 現前雖然無功用 由眾生善與願力 事業恒轉不思議
  由何力故,雖無分別,而能稱其所化機宜,饒益無邊諸有情界,謂諸菩薩昔發大願,如佛世尊現無分別,猶摩尼寶及如意樹,隨其所宜饒益眾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動,教化眾生而不失時。願我亦能如是。由此願力,與諸眾生堪聞是法善業成熟,故有如是事業差別。由是當知,現前雖無功用,而能宣說法真實義,饒益有情。
  今當說佛法身。頌曰:
  盡焚所知如乾薪 諸佛法身最寂滅 爾時不生亦不滅 由心滅故唯身證
  智慧自性身,盡焚一切如同乾薪之所知。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行相之智,即是諸佛法身。是故經雲:[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爾時法身不生不滅,依此故雲:[曼殊室利!當知不生不滅,即是如來增語]。由於此智真實義境,諸心心所畢竟不轉。故依世俗,立為唯由身證。頌曰:
  此寂滅身無分別 如如意樹摩尼珠 眾生未空常利世 離戲論者始能見
  若身現證此真實義,即說彼身為寂滅性,由其永離心心所故,性雖寂滅,然能饒益有情。故雲:[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義謂此身雖無分別,如如意樹及摩尼珠,亦為成滿所欲之因。此身為利世間故,盡未來際,常住於世。言常者,表久遠住。是故當知,生死未空,虛空未盡,諸佛恒以此相饒益有情安住世間。又此百福相好莊嚴之身,唯諸菩薩已離戲論,久修福智二種資糧,證得無垢淨慧鏡者,始能現見;有戲論者,則莫能見。
  餘等流身,或從法身起,或由色身之力而起。唯以調伏眾生因緣而起,為顯此身威力差別亦不可思議。頌曰:
  能仁於一等流身 同時現諸本生事 自生雖已久遷滅 明瞭無雜現一切
  未得一切智智之前,無始以來自本生事,雖皆久已遷滅。然為顯示彼一切故,便能同時,於一等流身中,明瞭無雜任運示現,一切本事,如明鏡中現眾色相。
  又佛往昔行菩薩行,于何所,為何事,如何行,如是一切,皆能于一身中任運示現。頌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 諸佛身行威力等 聲聞僧量如何行 諸菩薩身若何等
  演說何法自若何 如何聞法修何行 作何佈施供佛等 於一身中能普現
  諸佛世尊昔行佈施波羅蜜多時,供事何等諸佛世尊,於何等佛刹,以吠琉璃寶,瑪瑙寶,帝青寶,頗胝迦寶為地,寶樹圍繞縱橫相等,其中有情差別莊嚴,諸佛世尊示現降生等相,於一身中皆能示現。又彼諸佛世尊,身行之殊妙威力,及彼聲聞僧眾,數量若干,如何修行法隨法行,乃能成彼聲聞僧伽。又彼諸佛之佛刹中,諸菩薩眾,相好嚴身形量具足,如何受用衣食臥具等事,演說何法,為說一乘抑說三乘,如是一切於一身中,皆能示現。又于爾時自身若何,為生婆羅門等何等種姓成就何等色身智慧,為是在家,為是出家。聽聞法已,為受有餘學處,或無餘學處。修何種行,以何衣食莊嚴具等,供養諸佛世尊及彼聲聞菩薩,經幾久時,供幾許量,如是一切於一身中皆能示現。如說修行佈施波羅蜜多本事。頌曰:
  如是持戒修忍進 禪定智慧昔諸生 彼等無餘一切行 於一毛孔亦能現
  此接前頌[於一身中能普現]句,顯往昔所修六度諸行皆能於一身中普現。又非但能於一身中普現一切,即於一毛孔中亦能普現一切諸行。又非唯能現自所修行。頌曰:
  諸佛過去及未來 現在盡於虛空際 安住世間說正法 救濟苦惱眾生者
  彼初發心至菩提 一切諸行如己行 由知諸法同幻性 於一毛孔能頓現
  且如通常幻師,唯以咒力尚能於自身中,示現種種物相。何況諸佛世尊與諸菩薩,已知諸法本性與幻事性全無差別,豈不能現,誰有智者仍不能解或反生疑。是故智者,當由此喻增上信解。
  如自諸行與諸佛行,於一毛孔皆能頓現。頌曰:
  如是三世諸菩薩 獨覺聲聞一切行 及餘一切異生位 一毛孔中皆頓現
  已說身圓滿次顯雖無分別,而得隨欲自在圓滿。頌曰:
  此清淨行隨欲轉 盡空世界現一塵 一塵遍於無邊界 世界不細塵不粗
  諸佛世尊,隨所欲門,能於一微塵境上,示現盡虛空際一切世界,然世界不細,微塵亦不粗,各住本性,而能隨欲示現也。又雲:[一塵遍於無邊界]。謂諸佛世尊,略起欲念,即能現一微塵,遍於無邊一切世界。如是頌曰:
  佛無分別盡來際 一一刹那現眾行 盡瞻部洲一切塵 猶不能及彼行數
  佛無分別,盡未來際,每一刹那示現眾行之數量,盡南贍部洲所有微塵數量,猶不能及。此等是由不共功德門,稱讚世尊。
  佛地是由十力所顯,故當略說少分差別。頌曰:
  處非處智力 如是業報智 知種種勝解 種種界智力
  知根勝劣智 及知遍趣行 靜慮解脫定 等至等智力
  宿住隨念智 如是死生智 諸漏盡智力 是謂十種力
  此中且說,處非處智力。頌曰:
  彼法定從此因生 知者說此為彼處 違上非處無邊境 智無礙著說名力
  言彼法定從此因生者,僅是一例。有從因生者,如從不善業生不可愛異熟;有從此得者,如從聖道能得涅槃,如是等類皆此中攝。若彼法定從此因生,即說此是彼處,處是因義;與上相違,即名非處。謂若此法不生彼法,此法即非彼法之處。如從善業不生不可愛果,及得見道不更受第八有。故此遠離一切障品之智,即立為諸佛世尊之力。如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廣說。
  今當說業異熟智力。頌曰:
  愛與非愛違上相 盡業及彼種種果 智力無礙別別轉 遍三世境是為力
  可愛業,非可愛業,愛非愛雜業,能盡因無漏業,與彼三業之異熟,亦如其業有種種差別。總凡三世所攝一切世間,自性差別,佛皆遍知。此遍一切所知之智,於任何境皆無礙著,即安立為世尊之業異熟智力。如經廣說。
  今當說種種勝解智力。頌曰:
  貪等生力之所發 有劣中勝種種欲 餘法所覆諸勝解 智遍三世名為力
  此中貪字表示煩惱,故亦攝嗔等。等字則攝信等善法。生字表示貪等種子。由此出生貪等故,故由貪等與信等種子,所攝持之意樂,即名增上勝解。及增上意樂,欲志勝解。又此勝解,雖由餘法之所覆蔽,然佛一切種智,亦能知彼自性差別。即安立為諸佛世尊之種種勝解智力。如經廣說。
  今當說種種界智力。頌曰:
  諸佛善巧界差別 眼等本性說名界 正等覺智無邊際 遍諸界別說名力
  本性、自性、空性,是諸異名。諸佛善巧一切界差別之智,了知眼等界性為內空等相。於此無量差別無障礙轉,即安立為種種界智力。廣如經說。
  今當說根勝劣智力。頌曰:
  遍計等利說名勝 處中鈍下說名劣 眼等互生皆了達 種智無礙說名力
  遍計謂不實增益。遍計即根,能生貪等有自在故。等字攝信等諸善法因;勝字謂殊勝;劣字謂處中與鈍下位;眼等,謂眼等二十二根。此中了達諸根自性,與互為因果之無礙智,即安立為根勝劣智力。廣如經說。
  今當說遍趣行智力。頌曰:
  有行趣佛有行趣 獨覺聲聞二菩提 天人鬼畜地獄等 智無障礙說為力
  此中行謂道跡,若于何行,有趣一切道之本性,即名遍趣行。有行能趣佛地,有行能趣獨覺菩提,有行能趣聲聞菩提,有者趣天,乃至有者趣地獄。等字表示有種種相,此中若有某行能趣某處,諸佛如來即如實知,彼行趣於彼處。是故世尊於一切行無障礙智,即安立為遍趣行智力。如經廣說。
  今當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染淨起智力。頌曰:
  無邊世界行者別 靜慮解脫奢摩他 及九等至諸差別 智無障礙說名力
  無邊世界中,由行者差別,遂有無邊差別。靜慮有四,解脫有八,奢摩他謂等持,於善所緣心一境性為相。次第等至有九,謂四靜慮、四無色、想受滅等至。雜染因謂無明與非理作意等。清淨因謂聽聞正法與如理作意等。佛智于彼由行者差別,有無邊差別之靜慮等,無障礙轉。即安立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染淨起智力。廣如經說。
  今當說宿住隨念智力。頌曰:
  過去從癡住三有 自他一一有情生 盡情無邊並因處 彼彼智慧說為力
  言從癡者,是說隨念之境。謂從無始生死傳來一切宿住。言盡情者,攝無邊際諸有情界。言並因者,攝彼之因緣。如經說:[我曾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等。其中若念:[如是形狀]。是並行相隨念。若念:[我從彼死生於某處,從某處死生於此處]。是並處所隨念。余文即並因隨念。如是於一切宿住並因緣、處所、行相。諸佛世尊智無障礙,是為宿住隨念智力。諸佛世尊由此力故,於過去世心心所皆如實知。實知有無善根,如應說法皆令有果。廣如經說。
  今當說死生智力。頌曰:
  盡虛空際世界中 一一有情死生時 於彼多境智遍轉 清淨無礙說名力
  死謂諸蘊壞滅,生謂結生相續。一切世間若死若生盡虛空際,由種種業之所支配。如是一切,諸佛世尊於一刹那皆能任運如實遍知。世尊此智究竟清淨,於任何境都無障礙,即安立為死生智力。諸佛世尊非但能知有情死生,以淨天眼亦能了知無量無邊成劫壞劫。如經廣說。
  今當說漏盡智力。頌曰:
  諸佛一切種智力 速斷煩惱及習氣 弟子等慧滅煩惱 於彼無礙智名力
  此中煩惱,謂無明與貪等,能煩惱三界故。若法於心染著、薰習,隨逐而轉,是名習氣。煩惱邊際,薰習、根本、習氣,是諸異名。聲聞獨覺以無漏道斷除煩惱,然終不能斷彼習氣。如油花等雖已除去!然瓶衣等,由與彼等久相觸故,猶有微習可得。如是諸阿羅漢雖已斷除煩惱,習氣仍在。由昔世中多作猿猴,故跳躍而行。由昔世中作婆羅門,故喚他為婢,世尊雖遮,終不能改。其中無明習氣,能障了達所知,貪等習氣亦為身語如是行相之因。無明與貪等習氣,唯由一切種智于成佛時乃能永斷,非餘能斷。故若盡斷一切煩惱習氣,及斷能使習氣相續之煩惱,諸佛妙智於彼一切無障礙轉,即安立為漏盡智力。如經廣說。
  如是一切究竟圓滿如來智境,不可思議。複具其餘一切功德,恒時不離法身而住。一一功德若廣分別,唯有虛空方堪為喻。能為墮入欲有見及無明四暴流中,無依怙者,作大依怙。諸佛世尊如是十力,于普光明佛地究竟清淨。諸佛色身一一毛孔,大丈夫相及諸隨好,力無所畏,及不共佛法等功德差別,唯是諸佛所行境界。設若宣說,以是諸佛自智境故,壽量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不作余事汲汲宣說,猶不能盡,何況菩薩獨覺聲聞,豈能了知宣說諸佛一切功德。
  當以譬喻,顯示斯義。頌曰:
  妙翅飛還非空盡 由自力盡而回轉 佛德無邊若虛空 弟子菩薩莫能宣
  如妙翅鳥羽翅豐滿,仗承風力善能致遠,然彼非由虛空窮盡而還,是由自力用盡而回轉也。如來功德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且諸菩薩安住十地,證得不可思議解脫,尚不能盡說如來功德,何況獨覺或諸聲聞,豈能了知功德究竟。非由功德已盡而止,是由自身慧力已盡而止也。
  若時彼等於佛功德尚不能知,不能宣說。何況我等被無明翳之所障蔽,于如實義皆不現知,豈能贊說如來功德。故非我處。頌曰:
  如我于佛眾功德 豈能了知而贊言 然由龍猛已宣說 故我無疑述少分
  如是我于如來功德,雖全不知,然能無疑述少分者,是依他教而說。故曰:[然由龍猛已宣說]
  此論中總說諸佛甚深法性與廣大功德。頌曰:
  甚深謂性空 余德即廣大 了知深廣理 當得此功德
  今當說佛化身,此是聲聞、獨覺、菩薩共同境界,共同方便,隨其所應,亦是異生境界,任運成為善趣等因。頌曰:
  佛得不動身 化重來三有 示天降出胎 菩提轉靜輪
  世有種種行 為多愛索縛 佛以大悲心 鹹導至涅槃
  雖佛世尊已出三界,然以化身,隨順世間現示有父母等,重來三界,如其所應演說正法。諸有情界有種種行,佛皆導令安住涅槃,言以大悲心者,謂非為名聞及望報恩等。
  如是已說如來身建立。次明佛於一乘說有三乘,是密意教。頌曰:
  離知真實義 餘無除眾垢 諸法真實義 無變異差別此證真實慧 亦非有別異 故佛為眾說 無等無別乘
  若不了知真實義,不能盡斷一切煩惱。諸法所有不生為性之真實義,都無別異,如前已說。雖見有異,然彼無別,故真實義性無變異。由無差別無變異故,則緣真實義之智,亦同一性。若自性有多者,則智不能通達真實,以如本性未通達故。如是由真實義唯有一故,緣真實義之智,亦無差別,故唯一乘,非有三乘。經曰:[迦葉!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無二無三。言大乘者,大謂諸佛世尊,由永斷無明證得離障智故,諸佛之乘故名大乘。或乘即大,名為大乘。由具不可思議佛智者,住彼乘故。或由能緣無邊諸法差別故,或由永斷一切無知故。由彼是乘,亦即是大,故名大乘。
  若大涅槃唯有一者,雲何經說以聲聞獨覺乘,亦能般涅槃耶!此是如來密意語言。頌曰:
  眾生有五濁 能生諸過失 故世間不入 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 具智悲方便 昔曾發誓願 度盡諸有情
  能令身心都無堪能,故名五濁。謂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壽命濁,由是煩惱增上轉因,彼能摧壞殊勝勝解,故亦阻止希求如來無上妙智。是故世間於佛甚深難通達智,不能趣入。然佛世尊,不因眾生暫非法器,即便棄舍不令解脫。由佛世尊具足妙智大悲方便,往昔曾發廣大誓願:願我度盡一切有情。故于度眾生事,不稍懈廢,更求其餘度生方便,要由余門滿所願故。
  由諸眾生有多障緣障入大乘,複應將諸世間安立涅槃。頌曰:
  以是如智者 導眾赴寶洲 為除眾疲乏 化作可愛城
  佛令諸弟子 念趣寂滅樂 心修遠離已 次乃說一乘
  此喻廣如妙法蓮華經說。略謂如大商主,于未至寶洲之中間,為休憩故,變作化城。如是世尊,亦於未至大乘之前,由於方便善巧門中,依止寂滅快樂,宣說聲聞獨覺二乘,而為得入大乘方便。後為已斷生死煩惱者,宣說唯一大乘。彼等亦當如佛,圓滿資糧證得一切智智,宣說一乘之理,如集經論等應當了知。
  今當宣說世尊證菩提時與住世時。頌曰:
  十方世界佛行境 如其所有微塵數 佛證菩提劫亦爾 然此秘密未嘗說
  諸佛世尊,由化身門,雖現降生與涅槃等,然化身之因,成菩提時量,今當宣說。謂如佛智所行境界,盡爾許世界中所有微塵數量,世尊成佛之劫數亦爾。昔未修集善根者所難以信解,故此秘密未可為說。若能於此增上信解,即得無量福德資糧,故亦有處為彼宣說。
  如是已說證菩提時,其後當說住世時量。頌曰:
  直至虛空未變壞 世間未證最寂滅 慧母所生悲乳育 佛豈入於寂滅處
  世尊系從般若波羅密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之所養育。是故當知世尊未來之壽量,是直至虛空未壞,一切世間未皆成佛,終不入於大般涅槃,諸佛為欲饒益一切有情,盡未來際救度眾生,此大悲心,其相雲何?頌曰:
  世間由癡啖毒食 如佛哀湣彼眾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勝依不入滅
  食謂五欲塵。由貪著而食,是啖雜毒之食,能為大苦之因故。執彼為實者,是由愚癡過患而生。如佛世尊,于彼生死眾生啖毒食者,所生之哀湣。假使慈母,見自愛子誤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由大悲心所養成者,豈入涅槃。
  由大悲心,能阻止入涅槃之意樂,故佛世尊,觀見世間為種種苦之所迫切,不般涅槃。頌曰:
  由諸不智人 執有事無事 當受生死位 愛離怨會苦
  並得罪惡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滅 故佛不涅槃
  由不智人,執實有事,深信業果生人天趣,此定當受生死位苦,亦當受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諸有成就邪見執無事者,當墮地獄等諸罪惡趣,亦定當受前說眾苦。故佛世尊,緣苦眾生起大悲心,遮止佛意不入涅槃,常住世間。頌曰:
  月稱勝苾芻 廣集中論義 如聖教教授 宣說此論義
  如離於本論 餘論無此法 智者定當知 此義非餘有
  如離中論,餘論未有無倒圓滿說此空性法者。如是智者決定應知,我等此中所說論義,並釋妨難,如空性法,亦是餘論所未有者。是故有說,經部所說勝義,即中觀師所許世俗,當知此說是未了知中論真義。有說薩婆多部所說勝義,即中觀師所說世俗,當知彼等亦是未知中論真義,以出世法與世間法相同,不應理故。故諸智者,當知此宗是不共法。有由不知菩薩意趣,不解真實義者,僅聞此文便生布畏,遂即棄舍此出世法,今為無倒顯論真義。頌曰:
  由怖龍猛慧海色 眾生棄此賢善宗 開彼頌蕾拘摩陀 望月稱者心願滿
  若謂:上座世親、陳那、護法等諸論師,彼等是否聞文生怖,棄舍無倒顯示緣起義者,即如是答。如何乃能通達此義?頌曰:
  前說深可怖 多聞亦難解 唯諸宿習者 乃能善通達
  由見肊造宗 如說有我教 故離此宗外 莫樂他宗論
  如諸外道,昔未植信解空性之習氣,雖斷欲色無色三界煩惱,自能創立宗派,然於能仁所說勝義,不能信解。如是彼等,雖已成就如是多聞,然無信解空性種子,故猶不能瞭解空性。若有宿世建樹信解空性習氣,即於現在,唯由因力,亦能通達空性淵底。雖執外道邪論為真實者,現見唯由因力,亦能測度空性淵底。故除中觀宗外,由見他宗臆造之理亦如說有我之邪教,應當舍離愛樂之心,不以為奇。唯增上信解空性之正見,最為稀有。頌曰:
  我釋龍猛宗 獲福遍十方 惑染意藍空 皎潔若秋星
  或如心蛇頂 所有摩尼珠 願普世有情 證真速成佛
  此入中論,是能光顯深廣理趣,安住大乘,成就不可奪之智悲,能於壁畫乳牛構取牛乳,破除實執之月稱阿闍黎所造。
  證多如經錄 倘後有譯者 依本釋翻譯 正直善觀察
  迦濕彌羅聖天王時,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論師,與西藏跋曹日稱譯師,於迦濕彌羅無比大城寶密寺中,依迦濕彌羅本翻譯。後於拉薩惹摩伽寺,印度金鎧論師,與前譯師,依照東印度本善加校改決擇。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入中論 月稱菩薩造 法尊法師譯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