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慧大士附錄卷第四
善慧大士附錄卷第四
智者大師
人。以初生膚體璨然光白。不似赤子。故以為名字焉。 八世祖畯。仕吳。至散騎常侍郎。故侍中玄之弟也。畯 生陟。宣威將軍。陟生胤。康樂令。自胤生豐。至法師祖 考。世為郡據史。竝有美名。初。法師母劉氏夫人。夢見 長人。手擎金像。令夫人含之。又見紫光入戶。繞身數 帀。因而體重。遂即有娠。生法師。法師誕育之日。一室 盡明。又有神異之香。年六歲。識性開敏。每與諸兒同 戲。[A1]但累甎為高座。聚沙為佛塔而[A2]已。舍南有果林。熟 時。諸小兒爭來拾果。更相毀鬬。法師以所得分與諸 兒。法師叔父少好射獵。每得禽獸。還家剝剔。羣兒競 觀。法師獨不窺。人問之。答曰。麞鹿於草中各自覔活。 小父逐而殺之。令兒心中痛楚。不忍見也。家人以獵 肉與之。法師不肯食。於是更他處求得魚肉與。法師 亦不復食。家人言。此非小父所殺也。魚水中物耳。答 曰。雖非小父所殺。水中.岸上。痛苦一等。家人感其言。 遂不復強也。劉夫人感此事。遂亦不食。法師又常悲 桑蚕纏縛生死。因此遂不衣縑纊。以戒行終身。家世 本奉道。法師幼童之時。忽白其父母言。兒欲事佛。父 母恠而問曰。汝家世世奉道。汝那獨知佛耶。答曰。兒 心中自如此耳。年八歲。遇遊僧過門乞飲。法師歡喜。 自將飲與之。欲問佛法。而來及言。道人因舉手指東 方曰。剡中有佛法。法師當時不觸剡中是何處。更欲 發問。便失道人所在。還問其父母曰。剡在何處。遂言 見道人之狀。舉家驚恠。尋覔道人。竝無見者。因語法 師。剡縣此去二百餘里。境內多事佛法。師請父母。求 往剡。父母以其尚幼。不許。至年十二。始許焉。法師既 至剡中。遍遊諸寺。彌年忘返。家人亦遂其雅操。粮餉 優給。不復禁也。法師乃究窮經藏。玅盡根本。闔境道 俗咸相敬重。號為居士。乃為謠曰。少達玅理樓居士。 在剡六年。年十七。始有出家之志。因還鄉里辭親友。 兼念叔父迷於射獵。苦諫甚切。叔父乃偽許之。心實 不從。是夜。叔父夢見赤衣使者將力士數人。手持矛 戟謂之曰。汝無殺害眾生。菩薩諫汝。何為不從。因提 予欲[A3]刺之。有頃。驚覺。汙流浹背。遲明。即馳見法師。求 壞獵具。法師歡喜。乃與叔父行達射獵之處。其地名 較田。山上有鹿十餘頭。從山上綠草而行。送法師數 里。垂至烏傷縣。望見人家。□□□然齊住。法師𮨇而 彈指曰。令汝老壽當之深山曠野。無追射獵。鹿乃徘 徊躑躅。似相戀惜。其德感通如此。法師還剡。泰始四 年。遂往上虞東山寺落髮出家。法名慧約。師事比丘 慧靜為和尚。慧靜。吳興餘杭人也。本姓邵氏。[A4]秣陵南 林寺業法師弟子也。才識清遠。為宋世名僧。著命源 佛性論。見重於世。慧靜乃與法師還山陰天柱寺。後 復同住梵居精舍。尋移西臺寺。講經看論。窮觀山水。 所至。輒採雜菓擣治服之。慧靜深相賞異。謂法師曰。 非直吾遺聲餘論。因子不朽。其興崇釋氏。非子而誰。 及慧靜泥洹之後。法師復還天柱。方覃思於大品諸 經。窮盡奧義。齊竟陵文宣王出鎮會稽。聞法師名德。 深相敬重。後有釋智秀等諸僧。亦負當時德望。同在 王所。見王致殊禮於法師。有不悅之色。王曰。此上人 者。豈今日法師也。乃釋氏之領袖耳。羣僧乃服。是時 齊中書侍郎周顒為剡令。少好佛理。慕法師名德。法 師亦重顒有隱逸之志。遂出剡與顒相見。深相敬重。 及顒去官。遂擕法師至都草堂寺。時河南褚淵為司 空。始請法師講淨名經.勝鬘經。後淵有疾。頓伏衾枕。 法師參問。淵晝睡未及見。忽夢云。菩薩來也。遂覺。命 左右求之。無有見者。閽人曰。適約上人來。聞公睡眠。 去矣。淵遂遣人追請。於路及之。得與偕至淵所。靜坐 良久。淵病不覺自瘳。由是舉家敬奉。謂為神異。後淵 為尚書令。啟勅令法師於省中居住。時左僕射𢲲揶 王儉。亦崇信佛法。及淵薨後。又啟法師依舊居省中。 至儉為丹陽尹。亦擕在郡廨。講通法華.大品。禮敬殊 特。人問法師曰。既絕糓清虗。高蹈物表。今朝貴接請。 常有喜色。得無以勢乎。法師答言。貧道意樂便往。不 知物議也。周顒聞之。謂人曰。法師外身為法所在。弘 濟萬物。宰相天下。具瞻一人。信向四方。仰則教化之 所。因是以喜也。法師行菩薩心。豈以遊朱門為貴寵 耶。齊給事中樓幼瑜者。法師之族祖也。以儒學知名。 年[A5]已耆宿。每見法師。輒起作禮。或問之。幼瑜曰。此人 乃菩薩身耳。方為天下師。豈惟老夫耶。時人多以幼 瑜呼法師為菩薩笑之。唯王儉.周顒以幼瑜之言為 信。及王儉薨後。法師還草堂。周顒時為太子僕。與吳[A6]興沈約同在東宮。情好甚睦。約於此始得至寺與法 師相識。屢相嗟嘆。以為道安.慧遠無以尚也。約常白 法師曰。鑽仰致敬。誠在無[A7]己。但法師非弟子所得致 屈耳。脫可致屈。願法師不忘。法師曰。貧道齋戒禮佛。 觸處而可。豈有難致耶。昔褚王二公常供養於尚書 省.僕射省。檀越後若作此官。能見要請。豈敢不從。約 曰。法師若此言。恐今身無緣矣。初。法師二親既沒。墳 壠未修。乃欲東歸改葬。到隆昌元年。促裝登途。會沈 約除東陽太守。聞法師此行。遂與之同舟。及到郡。營 葬事。賻贈甚厚。墓成。法師遂遊金華山。住赤松㵎。採 藥服餌。時有道士丁德靜。隱居此山。為山精所惱。後 德靜醉臥。忽有毒蛇嚙足而死。觀宇空廢。縱有道士。 輒為精蛇所嬈。竟不能居也。□山縣令徐伯超聞之。 曰。山精為害。由道士皆不能精進所致耳。試推此觀 與約公。必能清衛。於是乃共入㵎請法師。法師不辭。 直移入觀。居住良久。晝臥。忽見二青衣女子。資質妹 麗。擕手歌吟。從㵎水中出。法師徐起正坐。語之曰。汝 等二精魅。放橫來久。然此地[A8]已屬我。汝等何敢來耶。 仍說法化之。女子承受。頂禮而退。自此後。觀中無復 妖恠也。法師在觀逾年。餌藥斷糓。所進麻棗而[A9]已。會 沈約被代。因更相隨出都。還居草堂寺。至天監元年。 約為尚書僕射。啟勅請法師居省中。約遂禮法師曰。 草堂之言。今果然矣。師笑曰。子產有云。多言或信。約 曰。弟子始願不及。此榮生望外。豈非佛乎。信奉愈至。 約尋為佐僕射尚書令。法師竝隨在省中。常以說法 為務。時有二白蝙蝠。現草堂寺東門上。毛色美澤。眾 僧相謂曰。仙人合藥。常用此物。求不可得。有緣至耳。 必為法師瑞應也。乃籠將入省。以與法師。法師熟視 良久。曰。我服食數十年。常噉草木根葉。尚懷不必。今 合藥用眾生皮骨者。豈人心哉。服汝縱能使我長生。 久視白日飛騰。義不忍害汝以成[A10]己也。於是送還草 堂寺放之。少頃。又有二頭現法師梁下。法師呪而遣 之如初。後不復見也。後約為丹陽尹。又請法師在郡 供養。約少時往詣法師所。神氣不樂。仰頭看屋。謂法 師曰。昔王褚二公供養法師。竝為京尹。今弟子復得 繼跡前修弟子過去。後朝賢居此者。復應奉請法師。 亦可安居此屋。弟子朝露耳。不知法師當復見如弟 子輩幾人。法師瞪目視。不言良久。答曰。檀越前生種 福。今身受報。既足方便輪轉。貧道在此世界未得滅 度。猶應助世教化。別有緣會。當非復此屋也。約曰。弟 子得見法師此時不。答言。不見也。約因指同來客應 豐之曰。伊年少。見不。答言。不見也。約不懌而退。其年 約薨後。法師還居草堂寺。至後年。應豐之又亡。豐之 者。南頓人。奉道精進。多所感通。為沈約所知。始病。弟 子進藥。豐之曰。何用服此。約公言驗。吾必不起矣。數 日而終。天監十一年。武帝始請相見。禮敬甚優。常預 後堂齋講。上每與師說法清談。動經晨夜。賞遇崇信。 無與比者。上將受菩薩淨戒。乃玅擇法門。窮推戒行。 時大德僧四方雲集。師道所向。獨歸法師。十八年二 月二十九日。詔取四月八日當受菩薩戒。又於杜姥 宅設無遮。僧尼供分千僧入華光殿。設會祀皇天.后 土.社稷.五岳.四瀆。賑濟天下孤獨惸寡。放生天下物 命。宣勅七日四更。從杜姥宅行城南門入到會所。是 日丁巳。詔曰。梵網經云。居帝王位者。應先受菩薩戒。 故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 宴居儼思。深念至歸。不發弘誓願受菩薩戒。豈能起 慈悲心。行平等行。觀視眾生。猶如一子。所以受持正 法。在子不疑。欲以億兆同茲福慶。凡天下罪無輕重。 咸赦陰之。是日。延法師於等覺殿上受菩薩戒。修八 關齋。設無遮大會。朝野白黑十餘萬眾。香華伎樂。法 事之盛。振古未有也。是日。皇帝欲令法師先示現形 相。乃詔請四字導師。爾時。僧徒有千餘人。舉座無能 導者。咸推法師焉。法師為其文曰。願皇成佛。午後。皇 帝方欲受戒。先頂禮於法師。而請曰。弟子頂禮法師。 法師勿使外人知之。於是法師遂合掌入澡瓶中。少 選化成五色雲臺而出。法師在瓶中結加趺坐。須臾 之間。便即復身如初。謂皇帝曰。貧道化身入瓶中。亦 請陛下無令外人知之。遂於等覺殿佛前東面說法 受戒。皇帝披福田之衣。對佛北面受戒。受戒畢。上親 執弟子之禮。上與法師語。呼為闍棃。與臣下言。稱為 智者。佗日法師入內。常施漆牀於東面。法師入就榻 立。上先作禮。然後竝坐焉。爾後。皇儲王公以下。舉國 臣民一切盡敬。六宮妃主莫不受業。京邑名僧.朝野 士庶。蒙度脫著錄者四萬八千人。法師尊重極焉。始 受戒時。有一乾鵲歷階而上。無所畏懼。戒畢而去。又 兩孔雀俱欲昇階。驅之不飛。行至戒壇。宛頸聽法。上 曰。此鳥必欲滅度。更受佗果。是時法師重為說法。及 後數日。同時而死。初。郡孝廉有樓道一者。法師之族 叔也。齊永明中。年八十餘。傳言云。我少時常隨法師 曾祖道盇。憩其墓側。聞道益歎曰。昔有墓師指相吾 家山云。後代當有苦行達道為王者師。今吾子孫但 好射獵。寧有此望哉。自道盇歎後三十許年。而法師 生焉。及生而神異。為帝者師。故知相者之言驗矣。始。 法師才思清逈。至於制作文章亦皆臻玅。常與湘東 王諮議范賁友善。及賁亡。法師乃臨其喪。賦詩曰。
智者大師。俗姓樓氏。名靈璨。字德素。烏傷縣竹山里此詩傳於天下。為世所重。是後。精修經藏。深證無生。 世間辭句則鄙而不為也。中大通四年。師夢見舊宅 盡朱門白壁。及寤。便發心以宅為寺。遂奏請置寺。謂 此地本是我生育之所。因立名為本生寺。又詔改所 居竹山里為智者里焉。大同元年秋八月。法師知緣 盡。乃使人伐寺門外樹枝曰。鑾輿當至。此枝妨道。至 九月六日。現身有疾。北首右脇而臥。謂弟子曰。我夢 四大眾旛華迎我。我凌虗而去。此間福報當盡。至十 六日。詔使舍人徐儼入寺問疾。法師曰。今夜當去。及 至五更二唱。有異香滿室。法師又謂弟子曰。夫生者 自然恒數。汝等當以慧定存心。勿起亂想。言畢而滅。 時年八十四。是日皇帝及百辟果來臨喪。先是。法師 臥疾時。見道場內有老翁被髮執錫。乃謂人曰。汝見 此不及遷樞日。眾僧議葬寺之東巖。至二十九日壬 申。詔葬於獨龍山。與寶誌菩薩鄰墓。故知病時見老 翁者。乃誌公也。法師臨終時。常所乘青牛忽大鳴吼。 淚涕交橫。遂不飲水草。日向羸瘠。每至朝暮哭。臨時 又鳴吼如初。及葬日。詔使牽。從部伍。自寺至山亦涕 泣聲鳴不絕。又始建墓之日。有雙白鵠飛來繞旋。悲 唳馴狎於人。有若家禽。至葬後三日。則不復現矣。大 同三年。詔使從都載龍虎甎於本生寺前招魂。為墎 一所。令於本生寺樹碑。使國子祭酒蕭子雲為之文。 又於草堂寺樹碑。令度支使王筠為之文。
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併洒秋風前。嵩頭陀法師
谷叢林之間。其地多楓香樹。因號為香山法師。居此[A11]已久。無人知者。後有採薪人遇見。形甚枯槁。神氣爽 邁。獨坐大樹下。因就與語。甚悅。法師謂曰。此處堪造 寺。恨力寡不能自致耳。樵者乃請法師出山。向俗人 家供養。法師曰。有不種五辛處。吾乃往矣。樵者思惟。 乃有一家。先世[A12]已來。未甞種此。即將法師往其家。於 是邑聚之人。迭供養之。乃與人相擕向所居之處。以 四本作臬釘地曰。此可置寺矣。後因暫遊松峭山南。 遇梁常侍樓偃。偃亦有倫鑒。見法師眉目秀異。知非 常人。因與語。大悅。法師謂曰。貧道是外國凡僧。頭陀 至此。與檀越過去深有因緣。今欲共弘佛事。舟航羣 生。乃與偃期來歲八月。至所居松林下相見。于時佛 法尚劣。偃猶未識心之所期。又疑其或是聖人。故至 時。芟薙別棘。開路向二十里。方達法師所。見法師披 糞掃之衣。加趺而坐。懽然謂偃曰。菩提之道。利益處 廣。當與檀越共崇建三寶。蕩汰六塵。若一失正報。曠 劫不復人身。盲龜遇孔。豈可復期。偃聞是言。乃與從 者共發道心。崇弘正法。法師乃與偃等。瞻視地勢。見 千岩秀出。四向環繞。因號向者四臬所釘之地為龍 腋。遂共立一精舍。名香山寺。又於其傍造一小倉。止 容一斛許米。狀甚朴陋。法師令籴米一斛以實之。日 取此米供僧及施貧乏。將盡。人即送來。未甞空匱。時 人號為常滿倉。後人或嫌此倉太小。更廣大之。加以 彫飾。則一空之後。竟歲無施米者。其倉至今猶在。時 村邑聚落信向者。多捨稻田。以給四方學道者。後有 山賊數十人。皆持軍器來劫財物。法師但閑房安坐。 無有怖畏。賊既不能得入。但揚聲大罵。令僧速出。法 師於房徐謂之曰。我狀兒惡。不堪與檀越相見。須臾。 羣賊手足皆不得動搖。如被人繫縛。因即頔地。精神 潰亂。不復相知。賊率惶怖謝罪。良久方得醒悟。是時。 鄉中士庶謂。此賊巨蠧。共縛以上郡。賊徒令其毋入 山。詣法師所請。法師但輭言謂之曰。且莫大憂。復當 自解。至四月八日。果遇赦免。爾時。寺中共建靈剎。設 無遮法會。道俗萬眾共引麻䋏舉剎。䋏忽中斷。引者 皆顛躓。莫知何計。法師乃發念曰。有何魔事使之然 乎。因出身上銀瓶。水瀉於盋裡。乃內外攬之。忽大悲 泣。須臾。呪而作禮。禮畢。欣然而笑。即捧盋繞剎一周。 剎乃不假人功。屹然自立。爾時。有沙門慧凱。暫辭還 家。母密為烹鷄。凱意無人知。遂與其母私食之。及明 還山。法師以冥知之。因訶責之。復次有人於市鬻菜 果以為齋供。遇主人不在。遂竊少薑還。以備供養。及 中時。僧徒咸坐。主人次第行食。法師盡受諸物。唯不 受薑。因謂曰。不許而取。何為濫竊。主人䠞蹐而[A13]已。普 通元年五月三日。縣令蕭子睦將往寺頂禮法師。先 過村落。受百姓酒食之饋。醉飽然後入寺。法師閉房 不出。唯傳言。明府速返矣。蕭令勃然作色。心欲放火 焚寺而未發。因更欲稍前。良久不得進。遂却還縣。明 日。近寺檀越來問法師曰。昨明府拜謁。何以不前。法 師何以不出。答曰。遊戲相過。貧道是以不出。立心放 火焚寺。明府是以不前。向後此境當三十年大[1]早。常 侍樓偃遽以此言白蕭令。大恐。即馳至寺。虔誠禮請 懺悔。師因為說菩提玅道。蕭令悅受而去。法師以其 年三月十四日。始在近村赴齋會。便不肯還山。眾人 苦請法師。誓不北𮨇。乃言曰。貧道緣會而來。緣盡而 去。於是士女悲戀涕泣。相繼道路。是日。法師卒爾南 行。望見南山有紫雲盇上。乃喜曰。此處可以置寺矣。 行至余山。江水泛溢。船人不肯渡。法師乃布繖水上。 手把鐵魚磬。截流而渡。南至稽停塘下。見大士沂水 求魚。因發大士神玅之跡。并示以修道之所而去。行 至萊山。當紫雲盇處遂止。而立精舍於其山頂。號萊 山寺。法師常謂人曰。萊山王而不久。香山久而不王。 此寺從是信施者多財物殷贍。僧徒來者相繼隨事。 能給自數十年之外。其地既依據林嶺。或時有鬼物。 故居者甚不安穩。稍稍引去。遂至荒廢。後近村長老 共移此寺額於直北十里平川中置。乃得安堵。香山 則貧富適中。至今如初。法師又於寺南山中。多種菓 樹。每晨夕躬自履行。於道上重逢大士。甚悅。因摩大 士頂曰。自念余當西邁。不值菩薩道興。遂各還其所 居。法師至寺數日。乃留住鐵魚磬。而鐵魚磬者。以鐵 為之。狀似魚形。此寺晨昏至今擊之。法師西至金華 縣界南山下曰。此亦可以置寺。又以杖[A14]刺地曰。此可 以穿井矣。爾後竟以此地置龍盤寺。以杖[A15]刺處鑿井。 井不甚深。雖亢陽。不竭。法師又於西行至龍丘界。望 見南山巖勢孤秀。又曰。此亦可以置寺矣。因居止其 中。建立蘭若。後號此為龍丘巖寺。寺成後。法師更西 行。入萬善山口。見山盤勢紆。又欲置立精舍。忽遇三 檀越。乃指示以其所。三人遂共發願言。當給施粮食。 以獎成此功德。法師問曰。檀那家居遠近。答曰。不近 不遠。是此間地主耳。乃各自稱姓。一曰陳氏。一曰趙 氏。一曰蘇氏。竝不言其名字。及精舍向成。號曰離六 塵寺。三人遂相與辭別而去。莫知所終。法師又西行 至孟度山。此山先有白鹿。及常聞鐘磬之響。更於此 地置立精舍。號三藏寺。始。法師發迹置香山寺。及此 凡七所。得山川之形勝。黑白供養。逮今猶然。三藏事 畢。法師却還龍丘巖寺。及入滅。大士心自知之。乃謂 諸弟子曰。嵩公[A16]已還都率天宮中待我。我同度眾生 之人去[A17]已盡矣。
法師名達摩。不知何國人。所居在雙林北四十里岩慧集法師
貧賤。常有執𭐘之若。于時。身有郡縣徭役。恐被追攝。 逃匿天台山。鬀髮為僧。頭陀苦行。精勤佛法。既避官 事。不恒一處。聞有東陽大士。深解大乘。遂夜行往雙 林。既不的知方所。但任運而往。每至四衢道口。一心 閉目。從其所趣。乃得路直至大士所。先是大士言。我 捨財寶。為三界受苦眾生設法會。爾後。心小憂。即於 是夜夢見釋迦佛。慰謂我言。汝勿憂也。我當遣一沙 門來助汝。復於是夜夢中。口生一小兒。仰臥我膝上。 熟看我面。我謂小兒曰。汝識我不。答曰。何以不識。彌 勒佛耳。小兒墮地。即成大德沙門。覺後三日。法師至。 大士與解說法門。遂朗然開悟。是時。梁武帝廣招英 俊。四方雲集。唯雙林大士尚未延請。大士從容為法 師曰。上人若能修習無漏聖道者。當為我詣國捨頭 相證。誓使解脫。法師因爾依止大士。為苦行弟子。乃 發菩提之心。弘闡正法。不恡軀命。遂求詣國自陳說 大士行願度眾生之意。法師至都。突進自陳大士德 業。因被呵責。自理得免。續詣宮門。擊鼓將陳所由。得 罪付錢署。一年在役中教化。造立甎塔數層。主者伏 其勇猛精進。啟請釋放。後得還山。道俗謂大士是白 衣人。而有沙門弟子。多生疑惑。及興毀謗。法師乃與 居士傳普愍共議。於三寶前立志誓曰。若大士道法 不弘。各隨苦行。弘布正道。普愍乃劓鼻燒指。廣作佛 事。續詣縣令蕭詡。弘道布教。普愍曰。實心為法。左右 曰。君心在內。云何見。普愍即出外借刀。割耳一隻。以 表心志。蕭令及左右讚美。先大士常謂人曰。慧集是 觀音。普愍是文殊。及此迭相證明。毀傷髮膚。非此不 能也。法師自是布施.放生.救苦.治病。遊行郡國。不以 艱苦告勞。自唱無量樂。因說偈曰。大士兜率來。震動 遊諸國。蓮華帀地生。特許迎彌勒。普光初學道。無邊 世界動。迴天復轉地。并入一毛孔。爾時。人間唱此偈 者。多不領解。或有會其理者。謂大士既是彌勒佛分 身。法師又為觀音降迹。經云。彌勒下生。雨華遍地。觀 音登覺。方成普光如來。偈言震動諸國。即彌勒下生 之時也。迴天轉地。即是觀音應變之跡也。法師常至 會稽龍華寺。見一跛扶兩杖而至曰。病[A18]已四十年。乞 療。法師曰。但一心念我。跛者從之。少頃。法師令放一 杖。跛者從之。次復令放一杖。便拂衣而去。跛者依止。 便能趨走。法師又於市中見一老病人耳聾。云。[A19]已數 載矣。良醫不能治。法師亦曰。一心念我。念[A20]已。即使人 喚之。聾者稍聞。三喚全愈。乃去。至太末縣。有景[言*進]道 人。心有癥結疾。又一僧久患白癩。二僧俱來乞療。法 師又令各一心念我。遂皆愈。又於信安縣遇一比丘 尼。積年癲癎。亦來求療。法師又令一心念我。念[A21]已亦 愈。法師凡所救治。皆不俟湯藥。唯令一心念我。又令 以財物布施。則其疾隨事而愈。不可勝紀。其後。時有 疾愈者來相報。法師受之。迴施乞人。法師或於道路 逢遇乞人。衣服破弊。即脫衣而與之。換著惡衣去。又 好放生。每見人家有網罟之具。輒取焚之。見賣生物。 不論貴賤。直投水中。然後令賣主取直。又至長山縣 豐江村。與漁人竝行。若乞筐中魚放之。漁人不與。而 提筐浴于江測。法師因是取筐投之江中。漁人大怒。 拳捶無度。法師深自引咎。又於東陽市魚欲放。遇有 一人與法師爭買。以充家饌。法師不得魚。因謂爭買 者曰。食放生魚。恐致膓痛。其人不信。將還與家人食 之。皆心膓楚痛。轉就困篤。彼即追悔。求法師懺罪。即 往其家。少頃隨愈。又至會稽市中買生。見有兩船載 生。法師即盡覆之水中。而謂魚主曰。此是放生之錢 耳。不宜多取。法師結放生之事。至死不替。常於道路。 值大雨雪。衣服不沾。香潔倍常。法師精心苦行。履歷 險阻艱辛。無有厭倦。因燒兩指而為法炬。供養三寶。 後即燒六指。供養諸佛。行至迮溪。遇魚四船。苦求買 放。既無見物。求立券約。至於潛白山取直。仍相隨行。 緣路放生。衣資略盡。即以其月十三日。入於潛上牧 里靈山尼寺。更燒二指。指既燒盡。進燒兩臂。又有人 來苦求法師所燒之臂血。用以治病。法師欣然舉臂[A22]刺血與之。是日又燒舊瘡。光明洞然。其臂既盡。乃以 其夜滅度。時太同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年四十七。諸 僧共葬于潛印渚。初。法師之未亡也。謂徒眾曰。我死 後七日。當示瑞相。及至時。諸道俗設無遮大會。爾時。 平明有神光五色。徧繞剎柱。久而不𢿨。又於寺內放 大光明一日一夜。大眾咸覩。皆發菩提心。
闍棃。俗姓王。名虵之。吳郡富春右鄉大括里人。家本慧和法師
永嘉年中。隨五王南遷蘭陵。子孫居焉。法師年數歲 時。舉家不在。獨處私室。忽見有一人金色。與之共戲。 爾後行遊。金人輒與出入。至十餘歲。遊興皇寺。志公 見之。旋繞三帀。歎伏久之。年二十得度。居敬愛寺。於 是考論經律微玅奧義。靡不周究。時有雲法師者。法 門博贍。道俗所歸。一見法師。深相賞遇。恒令覆講。不 盈旬時。盡曉經中微旨。雲公[A23]己仰之不逮矣。年未三 十。[A24]已究解諸佛祕藏。講論無歒。當時復有頭陀寺隱 法師者。名稱高遠。四方歸依。慧和法師乃賣身供養。 鞠躬諮稟。隱公云。若能於空山曠野。城邑聚落。唱三 昧名首楞嚴法。其利甚深。能成眾行。法師從之。每至 下講後。輒於岐路間高唱是言。時有不逞弟子。或罵 辱歐捶。法師怡然自若。及隱公將欲遷化。法師乃諮 謀後事曰。誰可依止。答曰。東陽傅大士。自然智慧。深 解大乘。可依為師範。于時。大士在都。居蔣山。與梁武 帝紹興正教。法師禮謁。請為弟子。初寓會稽彥闍棃 所。彥曰。我是懈怠人。豈可見和法師耶。乃更修飾衣 服。沐浴清淨。引入房內。綢繆久之。法師遂辭往東陽。 時東陽徒眾知法師將到。居士普愍往縣過上申侯。 語忽道。和闍棃於都立誓為大士弟子。今當故來供 養。家師今將至矣。申侯聞是語。抗聲罵言。普愍貢高。 合治皇太子數請和闍棃尚不能致。豈有遠來見大 士義。普愍不答。後十一日。闍棃果至。上申侯即往禮 問訊。問曰。那忽至此。答曰。故來禮大士。上申侯心大 慙恧。因隨闍棃入山頂禮。并設檀會。大士見法師來 至。歡喜讚歎。為說無上菩提之道。法師伏膺供養。不 避艱苦。梁大同元年。法師語其弟子法泉曰。急須買 甌桸.糗屑.食具及行竈。人或不知其故。至明年十一 月。偽北齊王高洋遣使迎接法師。遂去。則知甌桸等 具。果是行裝矣。既至鄴郡。深見禮接。供養數月。師因 示有疾。洋躬往看侍醫藥。遂於鄴都定國寺滅度。時 年六十。法師未疾之日。遺語謂智瓚等曰。祇憂死後。 諸人葬我土中耳。智瓚曰。既不葬土中。則若何而可。 法師曰。意願轝置野澤中。以肉施須者食之。願令食 者發菩提心。汁流落地。潤十方世界中草木。悉成藥。 治一切眾生病苦。餘骨風吹。一一微塵在一佛所。變 成如意寶珠供養。然後普雨十方世界。為飲食物。給 與眾生。及滅度後。智瓚對眾人說之。眾人不從。遂共 殯葬。始。法師自幼及長。僧祇八部。佛覺三昧。研覈凡 書。檢校秦篆。多知弘益。又講大乘義一百二十遍。大 涅槃五十遍。首楞嚴四十餘遍。在廣陵誦出大乘義 六十九科。諸學徒共執筆錄出為十八卷。名教一卷。 并序一卷。合二十卷。法華義疏十卷。傳於世。初。始城 寺有素法師。當夢見人捧大束文字云。是和法師善 簿。因問曰。我有此不。答曰。有。遂出一小卷曰。此是也。 明日。法師來。說此夢乃是法師拈香火結緣。法師稟 性謙恭。不曾受人禮拜。拜則答之。每與人講說義。得 財施。則先將奉佛。次將布施齋會處。見倚像。則起立 不敢坐。為人受戒得嚫。悉還世尊曰。受此戒者是佛。 慧和奉述而[A25]已。豈可受施。法師性又儉約。坐臥不御 氈被。但用芻麻。堪耐風寒則可也。有人揑作法師像 於塔龕中。法師遽令打碎。其謙挹如此。
法師俗姓馬氏。本扶風茂陵人。遠祖以衣冠世族。晉No. 1335-B
所撰
善慧大士錄以示。予端憂之。暇取而觀之。病其文繁 語俚。不足以行遠。且歲月或舛焉。乃為刊正。總為四 卷。凡大士應迹終始。及所著歌頌悉備矣。一時同道 之人。亦附見于末。紹興十三年三月望。
No. 1335-C
潛溪別集第七題善慧大士錄後曰。
所撰善慧大士錄八卷示浙東安撫使樓公炤。樓公 病其文繁語俚。而歲月復訛。芟為四卷。凡大士應迹 始終。及所著歌頌悉備。時紹興十三年之春三月也。 今寶林住持佛日大師致凱。持以示予。予猶恨其刊 削未□。欲重定之。會抱疾而未能。然而古文殿修撰 龍津居士羅公。亦甞患頴書繁纇。無以發明甚深難 解之義。為之刪潤。復造文以表出之。梁溪李忠定公 讀而悅之。作偈以贊龍津與樓公。盇同時人□乎。其 不及見此書也。余因記其事卷後。而歸諸佛日幸訪 龍津之本而刻焉。則余雖未能重□要。不足深憾也[A26]已。
昔者定光大師元湛主寶林日。以唐國子進士樓頴No. 1335-D [1]傅大士傳
八日。降于雙林鄉傅宣慈家。本名翕。年十六。納劉氏 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與里人稽亭浦 摝魚。獲[A27]已。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謂之愚。 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 兜率宮衣鉢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圓光 寶蓋。大士笑謂之曰。鑪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 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 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 籠盛去。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 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天嘉二年。 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 為我補處也。其山頂黃雲盤旋若蓋。因號雲黃山。梁 武帝請講金剛經。士纔陞座。以尺揮按一下。便下座。 帝愕然。誌公曰。陛下會麼。帝曰。不會。誌公曰。大士講 經竟。又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唯大士端坐不 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大士曰。法地若動。一 切不安。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僧邪。 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大士以手指靸履。帝曰。 是俗邪。大士以手指衲衣。甞作心王銘曰。觀心空王。 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 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 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 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A28]已。 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 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沉。 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 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 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沈。 清淨心知。如世黃金。般若法藏。竝在身心。無為法寶。 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 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 聲是。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 流水不流。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 主。不逐四時凋。四相偈。曰生。曰老。曰病。曰死。識託浮 泡起。生從愛慾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星眼隨 人轉。朱唇向乳開。為憐迷覺性。還却受輪迴。覽鏡容 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A29]已老。趨拜復還虧。身似臨 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眈有漏。不肯學無為。忽染沉 痾疾。因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楚痛抽 千脉。呻吟徹四隣。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嗔。精魄隨 生路。遊魂入死關。祇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 嘶立。庭花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 弘願力。降生人間。示仝揚化。無垢稱現長者之像。玅 吉祥示儒生之形。其事盖可證也。善慧大士。本能仁 真子。而位居補處。猶遙于華林之㞧。而現分身於沙 界。厥應化無方。非凡流所測。古人贊云。道冠儒履釋 加沙。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癡坐雙林 待龍華。行實詳載于錄中矣。余雛學時。曾遊[冓*者]肆。聽 四教集解。其中至于引斯錄。明梁慧約傳。始知有此 書。蘄之遐邇。竟不克獲。適搜古藏。雖得一本。蠧損漫 漶。字蹤不全。憂之尚矣。日者又遇一本。對閱校讐。義 趣得通。因傍加國語。命是印生。用欲流通。尚惜數處 有泯滅字。后之覽者。以善本補闕為幸矣。旹
元祿第七歲次甲戌臘月八日嗣祖沙門伯映泰書 于大應禪舍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