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九)(2)
“如人學射,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後箭射前箭,筈筈相柱,不令箭落。喻人習道,念念注心,心心相續,無暫間念。正念不斷,正念現前。”
這是用比喻來說明斷煩惱的過程。斷煩惱是從粗到細,“如人學射”,攝心破煩惱就像學射箭一樣,“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後箭射前箭,筈筈相拄,不令箭落。”這就把斷煩惱、破無明的這個思維修的過程,講得非常生動。“準”就是靶。子學射箭,先射大靶子,因為手還不準。這是比喻要先破粗重的煩惱。一個人愛罵人,就要注重修口業,修口德,不要罵人。貪心重的人,應注重修布施,止息貪念。這樣來淡化粗重的煩惱和無明。
“初射大準,次中小準,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這時候的煩惱和無明就很小很微細了。“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把煩惱和無明細化,就是塵沙煩惱。像微塵那樣細小的煩惱和無明,也都要一一斷盡。微細的起心動念都不放過,功夫就可以成片,淨念就能夠不間斷,就像“後箭射前箭,筈筈相拄,不令箭落”一樣。筈就是箭的末端。箭箭相連,不令箭落地,不要讓觀照的力量有所間斷,也就是前麵講的“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斷”。
“喻人習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續,無暫間念,正念不斷,正念現前”,這句話在前麵也講過,不過這句話和前麵的比喻結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明確。從文法上講,這叫“合喻”。學道就像學射箭一樣,隻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要心心念念,專注不移,要“正念不斷,正念現前。”這種修行的要求,難度確實很大。
“又經雲:以智惠箭,射三解脫門。筈筈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無不得。忽然而遺失,憶念無忘時。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鏃猶在。如此受苦痛,亦無暫忘時。念念在心,其狀當如是。”
經上也講:以智慧之箭,射三解脫門。三解脫門是哪三個呢?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空、無相、無願。“空”就是觀一切法緣起性空。觀緣起性空以後,對於緣起性空的道理也不要起執著,這叫“無相”。然後在一切事物上,在一切法上,沒有貪求心,沒有願欲心,這叫“無願”。願就是欲望的意思。對於世間的、出世間的一切事物,不要生起喜悅之心。如果生起喜悅之心,還是法縛,不是順解脫,還是不能自在。隻有真正達到空、無相、無願,才能使此心自在,才能入解脫門。“筈筈相拄,無令落地。”智慧箭要一箭接一箭地射出去,不能有間歇,一有間歇妄想就會生起。
下麵的比喻,叫做“鑽木取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下麵又是一個比喻:“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無不得,忽然而遺失,憶念無忘時。”又好像家裏本來有如意寶珠,有了這個如意寶珠,一切所求都能如願,忽然珠子丟失了,你著急不著急呢?一定會很著急。那怎麽辦呢?趕快去找,心心念念想著要找回如意寶珠。這顆寶珠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如佛性。“又毒箭入肉,竿出鏃猶在,如此受苦痛,亦無暫忘時。”煩惱的毒箭射入肉中,箭竿是拔出來了,箭頭還在,痛苦難忍,必須馬上拔出來,不拔出來就有喪身失命的危險。“念念常在心,其狀當如是。”這些比喻,說的都是要我們在修行中必須常用智慧的覺照力量,要以智慧箭射解脫門。這些要求應該時時放在心中,要像射箭那樣一箭挨一箭地射,要像鑽木取火不得到火就不罷手,要像尋找丟失的如意珠那樣急切,要像拔出肉中的毒箭那樣刻不容緩。用這樣的心態來學法,無法不得,無修不成。
“此法秘要,不得傳非其人。非是惜法不傳,但恐前人不信,陷其謗法之罪。必須擇人,不得造次輒說。慎之慎之。”
四祖告誡我們:“此法密要,不得傳非其人。”這個修行的要領,非常秘密,非常重要,不得傳非其人,一定要慎重。像前麵所說的:“我此法要,為有緣根熟者說。”隻為有緣人說,隻為善根成熟的人說。“非是惜法不傳,但恐前人不信。”不是吝惜不傳法,隻是恐怕人們不信,“陷其謗法之罪。”“必須擇人,不得造次輒說。”如果傳非其人,不但不信還會誹謗此法,就使對方陷入謗法之罪。所以傳法必須擇人,不能隨便地傳非其人。造次就是隨便,不能造次,“慎之慎之”,慎之又慎。古代乃至今天都是如此。法擇人,師擇人。傳法要選擇人,師父收徒弟也要擇人。反過來,弟子也要選擇師父。在柏林寺出家的人,我事先都跟他們講清楚:要在這裏出家,自己要好好選擇。師父選擇弟子,弟子也可以選擇師父。出家的時候有幾個月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當中雙向選擇。師父、僧團選擇弟子,弟子也選擇師父和僧團。選擇得當,師資道合。任何一方覺得不合適,雖然沒有簽協議,口頭協議也就自然取消。你走你的,我走我的。這樣一來,傳法的人和學法的人都能以自覺自願的心態來接受佛法,接受傳承。
“法海雖無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亡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為得佛意。”
“法海雖無量,行之在一言。”佛教修行雖然有像大海一樣無量無邊的法門,運用的時候又能夠用得了多少呢?用之在一言,一句話就夠了。無量的法門,一句話就可以包括。“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是一句話,“諸佛心第一”是一句話,四祖的法門也是一句話:“守一不移。”你把這一言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行得實實在在,就能解決問題。“得意即亡言,一言亦不用。”如果領會了這一句話真實意義,連這一句話也不用,你隻管去做就好了,在做的時候,沒有說“我要守一不移”的必要。已經進入狀態了,這一句話變成了行動,有這一句話反而是障礙。“如此了了知,是為得佛意。”像這樣明明了了地知道此法的究竟處,就是真正得到了佛的本意,得到了佛法的根本。《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所講的五個問題的中心就是“諸佛心第一”,這五件事都是在圍繞著“諸佛心第一”來展開,都是要說明“諸佛心第一”,要明白“諸佛心第一”,要實踐“諸佛心第一”,要證到“諸佛心第一”。
(全文完)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