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五)

 “《大品經》雲: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這是接著上麵“更無所緣念”而來的。《大品般若經》說:“無所念者,是名念佛。” 念佛念到無念的境界,不是說這一句佛號也沒有了。這個時候的心態,說隻有念佛這一念不對,說什麽念也沒有也不對,這種情況沒有辦法用語言描述。如果一定要說,那就是隻有念佛這一念,同時又沒有念佛這一念。因為是唯此一念,沒有第二念。這種狀態就是無所念,也就是常說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念佛。所以四祖大師就說:“何等名為無念,即念佛心,是名無所念。”達到心無二用的境界了,不用起心動念提起佛號,一切都現現成成,即此一念念佛之心就名為無念,當下就是清淨法身現前。

  “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這四句話把心與佛的關係,闡釋得明明白白,這也是六祖所說的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在心外去找佛,心外去找淨土,那就是頭上安頭,騎牛覓牛。

  “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識”就是我們認識的主體,在這個地方,“識”是“心”的同義語,也就是心。心沒有形相,佛也沒有形相。佛有“無相之相”,而無“有相之相”,所以說“佛無相貌”。也就是說:佛離分別,不能以妄想執著之心來認識佛,在佛上起分別,同樣是妄想。“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 我們的心難得安,如果能悟到這個道理,心就可以安得住了。“知”在這裏的意思就是“悟”。

  安心法門是禪宗的根本法門。二祖慧可在達摩大師那裏,就是從“安心”契入的。達摩到中國來傳授最上乘的佛法,卻找不到能夠接受這種最上乘佛法的人,於是就在嵩山麵壁九年。最後有一位法師去了,那就是二祖慧可。慧可見到達摩就表示要求法,達摩不管他,考驗他一天、兩天,不理,三天、四天還是不理。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降大雪,二祖依然堅立不動,天明積雪過膝。達摩憫而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二祖流著眼淚說:“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祖師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能忍。怎麽能夠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二祖聽了達摩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能夠求得最上乘佛法,暗自取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以表示自己求法的決心。達摩祖師見此情景,覺得慧可是真正的法器,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二祖慧可遂稟達摩祖師說:“諸佛法印,可得聞乎?”達摩說:“諸佛法印,非從人得。”慧可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摩說:“拿出心來,我給你安!”此一逼拶,直叫慧可前無進路,後絕退路,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就回他一句:“我與汝安心竟”。就在“覓心不可得”、“與汝安心竟”這一問一答,短兵相接的緊要時刻,二祖的心境就出現了書上所說的“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的境界,前念不生,後念不起,中間也不立,大悟現前。這就是安心。

  安心也有種種不同的層次。我們平常也講“心安理得”,覺得自己心安了,這不是真正的安心。真正的安心是像二祖那樣“覓心了不可得”。《楞伽經》的翻譯者求那跋陀羅說有“四種安心”。“一者背理心”,這是講凡夫心。凡夫的心安在哪裏呢?安在背向真理的地方,安的是背理之心,背向真理,不是麵向真理。“二者向理心”,這是講二乘心。“謂厭惡生死,以求涅槃,趣向寂靜。”麵向著真理,但還沒有與真理冥合。“三者入理心”,這是講菩薩心。菩薩已經斷除了煩惱、所知二障,以無分別的正智體悟到了“理智如如”的境界,已經進入了真理裏麵,所以菩薩是“入理安心”。但是“能所未忘”,因為有入就有出,有入有出就有間斷。“四者理心”,隻有佛的心與真理完全合一,心和真理不是兩回事,而是一回事,所以叫“理心”。“非理外理,非心外心,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為理;理能照明,名之為心。心理平等,名之為佛心。” 佛心是平等無分別的,所以佛心就是真理;真理具有照破一切無明的作用,所以真理就是佛心。可見安心也有一個層次,先要做到“麵向真理”,然後“進入真理”,最後“心與理合一”,才是真正的安心。禪宗講,隻要真正大徹大悟,就能“見與佛齊”。大徹大悟的境界,就是“理心合一”,就是究竟安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