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七)

 “或可諦看,心即得明淨,心如明鏡。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三、五年,心更明淨。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

  “諦看”就是認真管住我們這顆心,令雜念不起,煩惱不生,久而久之,這顆心就可以得到明淨,如同明鏡一般。用諦看的方法,“或可一年”,看它一年,“心更得明淨”,這是時間最短的;“或可三五年,心更明淨。”從時間上說,有一年開悟的,有三年開悟的,也有五年才開悟的。時間的長短,就看每一個人的根機如何,用功怎樣。就看他用功得不得法,是精進還是懈怠。根據這些因素而定。“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經道。”從開悟的時間上說,有頓、有漸。從開悟的因緣上說,有自悟,也有他悟。許多祖師用功幾十年,心裏明淨不了,經過老師一點撥,馬上就開悟。也有的不需要人說,他自己就能夠得解。“得解”實際上也就是開悟。《五燈會元》等禪宗語錄有很多這樣的記載。

  虛雲老和尚開悟,就沒有老師點撥。老和尚在高旻寺打七,護七師倒一杯茶,茶濺到他手上,手被燙了,杯子掉在地上,砰地一聲,開悟了。我們可能房子塌下來也開不了悟,打大雷也開不了悟。因為我們沒有用功啊!一定是用功到了那種境界,才會有那種結果。

  還有的是因為有人說,他就開悟了。六祖大師得法以後,從黃梅走回廣東。五祖麾下的五百弟子,覺得衣缽給一個沒有出家的行者得去了,心裏很不平衡。應該說,那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們跟五祖那麽多年都沒有得著衣缽,神秀大師為五百多人的教授,都沒有得到衣缽!他一個南蠻子,沒來幾天,就把衣缽拿走了!”盡管都是修行人,還是不免起心動念。其中就有一位慧明上座,曾經當過軍官。他說:“這不行!我一定要去把衣缽奪回來!”六祖在前麵走,他就在後麵追。一直追到江西、廣東兩省交界處的大庾嶺,把六祖追上了。當時六祖有所察覺,就把袈裟和缽盂放在石頭上,自己躲進草叢裏。慧明上座追上來,發現衣缽放在石頭上,喜不自勝,打算拎起衣缽轉回黃梅,結果拿不動。這時候他生起慚愧心,覺得絕對不是一領袈裟一個缽的問題。於是他就呼喚行者的名字。六祖走出來對他說:“袈裟在此。”慧明上座說:“我不為袈裟而來,我是為佛法而來。”六祖大師就讓他摒除萬念,然後對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麽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麵目?”一言之下,慧明上座馬上開悟了。這就是有人點破而心得悟解。

  “眾生心性,比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現。為謗三寶,破和合僧,諸見煩惱所汙,貪嗔顛倒所染,眾生不悟心性本來常清淨。故為學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別。今略出根緣不同,為人師者,善須識別。”

  眾生的心性就像掉在水裏的摩尼寶珠。水清了,珠子就顯現出來;水混濁,珠子就看不見了。“誹謗三寶,破和合僧。”這兩條在犯戒的罪過裏麵是最重的。出家眾受沙彌戒、比丘戒之前要問遮難,其中就有一條是否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壞僧團的團結。僧團為和合僧。六和合:“身、口、意、戒、見、利。”“身和同住,口合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口意三業要和合,戒要和合,見解要和合,利益要和合。牛奶每個人一瓶,餅幹每個人三塊,利合同均,不能有人享受特權。有特權思想,僧團就會產生矛盾。誰引起這件事,誰就是在破和合僧。如果有人在六和合任何一個方麵造成僧團的矛盾,那就是破和合僧。不管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都要維護僧團的安定團結、和合共住,維護僧團的和合是學佛人的第一要事。如果有這樣一些煩惱染汙,就很難悟解心性本來常住清淨。我們學道的人,有頓悟的,有漸悟的,也有的人罪業深重、障礙重重,頓悟、漸悟都沒有希望,因為善緣還沒有成就。眾生的根性不同,所以得悟解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每個學道的人,具體根機千差萬別。“為人師者”,作為一個善知識,就要善於識別眾生的根機,因人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千篇一律,那一定是有的人能受益,有的人不能受益。善於識別根機,是為善知識的第一要務。

  下麵四祖引用經典的語言,來說明悟理的淺深。

  “《華嚴經》雲: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依於如如,不依佛國。解時佛國皆亦如,即如國皆不依。”

  這段引文不是很完整,所以理解起來有一點費勁。現在我們先把 “如”、“國”以及“如如”這幾個詞弄明白,然後就容易理解了。“如”、“如如”都是指真如。“國”,就是國家、國土。真如是理,國土是事。

  普賢菩薩的身相,就像是虛空一樣。身相像虛空,一方麵是說明身相的廣大,另外一方麵是說明普賢菩薩的色身是無相的。“虛空無相”嘛!為什麽會這麽廣大呢?之所以廣大,因其無相,無相所以廣大。“依於如如”,普賢菩薩的色身所依托的,是真如的境界。真如就像虛空那樣無邊無際。真如無邊無際,所以普賢菩薩的身相也無邊無際。“不依佛國”,不依托佛國淨土,因為佛國淨土是事,如如是理。事相的國土總有其邊際,理體的真如就沒有邊際。

  “解時佛國皆亦如”,如果我們明白到普賢菩薩的身相如虛空是怎麽一回事,就可以知道佛國淨土同樣也是不離真如的。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淨則佛土不淨。佛國不離真如,佛國淨土也同樣是虛空無相,沒有邊際可言。

  如如是理,佛國是事,“佛國亦如”相當於後來華嚴宗講的理事無礙法界,“如、國皆不依”是事事無礙法界。到了最究竟的地方,如和國、理和事,一切對立麵都消失了,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所以理事皆不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沒有事理的名相。

  這是引《華嚴經》說明悟理的四個層次。

   “《涅槃經》雲:有無邊身菩薩,身量如虛空。”

  這與前麵普賢菩薩身相如虛空的意思一樣。無邊身菩薩是《涅槃經》裏麵的一位大菩薩,他的身體的形量也和虛空一樣廣大無邊。

  “又雲:有善光故,猶如夏日。”

  無邊身菩薩放大光明,照破一切無明黑暗,猶如夏天的太陽。夏天的太陽熾辣辣的,將無明煩惱燒得幹幹淨淨。

  “又雲:身無邊故,名大涅槃。又雲:大般涅槃,其性廣博。”

  涅槃也是真如之理,所以身無邊就是涅槃。大般涅槃其性廣大,包括一切。證得真如之理,就證得了涅槃。真如和涅槃是同一件事,不是兩件事。大家不要以為涅槃就是死了,就是圓寂了。一切法沒有生滅的對立、沒有善惡的對立、沒有成住壞空的對立。那種寂滅的狀態,就叫做涅槃。

  修行用功真正達到善惡都不思量,即使是一瞬間有那種心態,那一瞬間就是達到了大涅槃。可惜我們不能夠“直任運”,不能把握,不能恒久,一晃而過。就像露水一樣,一瞬間就沒有了,又回到生死裏麵。那麽該怎麽辦呢?天天繼續用功,總會有相應的時刻。用功純熟了,涅槃就會經常出現,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到最後把那一瞬間變成永恒,就是現證涅槃。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要現證涅槃,現法涅槃。

  四祖這裏舉的《涅槃經》的四句話,也有四個層次。第一句的身量,是講本自具足的佛性。悟到它,修行就有正確的見地作基礎。第二句“善光如夏日”,是講用般若見照破一切無明煩惱。第三句“身無邊名為涅槃”,是講智慧的觀照已經達到了任運無為的程度。第四句“其性廣博”,是講證得究竟涅槃以後那自由無礙的境界。這四種境界,可以是同時的,也可以是次第的。

  《華嚴經》和《涅槃經》都講到修行的四個層次。四祖這裏也提出修行的四個層次,隻不過他的分法,與《華嚴經》和《涅槃經》稍稍有些不同。《華嚴經》主要是就悟理的不同來分,偏重於見地;《涅槃經》主要從用功的不同階段來分,偏重於功夫。四祖禪法的特點,既高度重視見地,也特別注重功夫,所以他把兩者綜合起來,從行、解、證三個方麵來一個“四料簡”。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