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二)

 唐朝蘄州雙峰山道信禪師,承璨禪師後。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製《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有緣根熟者說。


 

  璨禪師就是三祖僧璨,信禪師就是道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這句話的份量非同一般。達摩禪傳到了第四代祖師道信禪師的時候,再一次把禪宗的大門打開,發揚光大,使禪宗這一法在中國得到廣泛弘揚。因為在四祖以前,禪宗在中國一直被佛教界當作異端來對待,初祖、二祖都受到過來自教內的“存見之流”的迫害。經過初祖到四祖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到了四祖,禪宗才逐漸為中國佛教界所認可。當時到四祖大師這裏來參學的人很多,天下學禪的人都把雙峰山的道信禪師作為最權威的禪修老師。

  道信大師有兩本著作,一本是《菩薩戒法》,一本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這兩本書都是“為有緣根熟者者說”。根器沒有成熟的人,法不當機,說了作用不大。

  “諸佛心第一”包括哪些內容呢?四祖引用《大品般若經》的話說:

 

 

《大品經》雲: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這一段話把“諸佛心第一”的要義解釋得非常明白。諸佛心是什麽呢?諸佛心就是無所念,念佛心就是無念。什麽是無念呢?即念佛心名為無念。無念不是什麽都不念。無念是隻有一念,沒有第二念。無念是無能無所,非有非無。不要把無念和有念對立起來,以為有念的反麵是無念。如果有念的反麵是無念,那還是有念。這裏所講的無念,是“即念佛心名為無念”。念佛的這一念心達到清淨無染、無能無所的地步,當下就是無念。

  四祖進一步講到:“離心無別有佛”,離開心就沒有佛;“離佛無別有心”,離開佛也就沒有心。所謂“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成佛是由這顆心來成,所以“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四祖大師在這裏把佛法的要義和盤托出,把佛法修行的宗旨、過程和要點講得非常透徹,深刻地揭示了心與佛的一致性、統一性、無二性。

  禪宗是心地法門。四祖禪法的特點,就是以念佛法門使我們的心有所依托,從而使我們的煩惱能夠在念佛的過程中逐步消融。各位在思想上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四祖大師所提倡的念佛禪和淨土法門所說的念佛是有區別的。今天淨土法門所提倡的念佛,是以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四祖大師提倡的念佛禪,最後是要達到無念。既然是無念,就無所謂求東求西。當下就是淨土,當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四祖大師的念佛禪,是以念佛作為調心、攝心的方法,然後達到心佛不二的境界,最後連念佛的這一念也沒有,也就是無念的境界。

 

《文殊說般若經》雲: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係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諸佛心第一”是四祖禪法的見地,《文殊所說般若經》中的“一行三昧”是四祖禪法的實踐功夫。“一行三昧”是什麽呢?“法界一相,係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法界一切法皆是一相,即一實相。法界一切法,一法之所印,所謂涅槃佛性。一切法皆因緣生滅,緣生性空。沒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以我們當下一念心係緣法界,直見空性一切法因緣所生,其性本空。當下一念心完全安住在諸法緣起性空的境界上,不起分別,進入正定,即為一行三昧。一行無二行,直至心不二。修一行三昧先要學般若,要如說修學。因為般若性空的道理,就是講法界一切法因緣所生,然後又要專心致誌係心一佛。認識到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的心不一定就能安定下來。我們的心還是在妄想紛飛,那怎麽辦?這就要找一個方法,使心能夠安住在一個境界上,做到心一境性,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就要係心一佛,然後專稱名字,念念相續,能夠使當下一念心安住在一佛號上,就能見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因為無量諸佛同一法身,能見一佛就能見一切佛,如此就能夠入一行三昧,具無量功德。所謂一行就是一種專一無二的修行方法。四祖的念佛禪,見地透徹,方法簡易,但是實修起來,難度很大,並非一蹴而就。希望各位道友善用其心,認真體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徹悟大師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