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八)

 “所以初地菩薩,初證一切空,後證得一切不空,即是無分別智。”

  菩薩修行一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初地以前是凡夫菩薩,初地以後才是入聖位的菩薩。菩薩從凡夫到達初地,最開始是證得“一切空”,後證得“一切不空”。什麽是一切空呢?人也空,法也空,一切煩惱障、所知障空,所謂“二空”。一切不空又是什麽呢?就是具足無量的功德,又能從空生有,大興佛事廣度眾生,這叫不空。一切空是智慧,一切不空是慈悲。“真空”就是一切空,“妙有”就是一切不空。一切不空,不是在凡夫心態上的不空,是空了以後的不空,超越了有無、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凡聖之見的一切不空。簡單的說,一切空就是大智慧,一切不空就是大慈悲。具有大智慧,具有大慈悲,就是無分別智。

  “亦是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

  色本身就是空,“非色滅空”,不是說色沒有了才空。比如說這張桌子,用佛教的般若思想來看,桌子當體是空。一般人對於的理解,是這張桌子沒有了,那才叫空。這就是“色滅空”,色沒有了才空。為什麽佛教說“桌子當體就空”呢?明明桌子還在這裏起作用,怎麽會是空呢?大家首先要明確佛教所說的“空”的概念是什麽,然後才容易體會什麽是當體空。

  第一,空不是沒有,不是對有說空,是對空有概念都超越了的空。第二,空是指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條件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是條件的組合,所以說它是空。大家找一找看,我們這個禪堂裏麵有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要條件而獨立存在的?我們這個世界上,能找到一樣不要任何條件就能存在的東西嗎?一定找不出來。如果找得出來,佛說“眾緣生諸法”就說錯了。根本就找不出一個無條件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哪怕是一粒微塵,它也是有條件的存在。一切事物既是有條件的存在,所以說其性本空。不是講它根本不存在,而是講它的性質是空的。當然空義還有很多解說,我們隻要記住“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的存在,所以其性本空”就可以了。“有”是有條件的有,有條件就是緣起,因為是“緣起”,所以是“性空”。大家要好好思維這個法義,把它思維明白。不思維法義,繞來繞去,就會繞得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

  “菩薩修學空為證。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善須解色空義。”

  “菩薩修學空為證。” 菩薩證什麽呢?菩薩以空為證,證得二空所顯真如。二空就是人空、法空,或者說煩惱障空、所知障空。二空所顯的真如就是涅槃,一切法的寂滅相、一切法的空相,就是涅槃。“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我們新學的人直接就能看得見的空是虛空,是眼睛看到的空,不是真空。真空是什麽呢?既有一切空又有一切不空,才是真空,所謂真空妙有。

  “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修道如果見到真空,那就既不見空,也不見不空,一切的見解分別都不會產生。到此境界,沒有你開口處。因為一開口就是分別,一開口就是名言,是名言、是分別就非究竟。

  四祖告訴我們:“善須解色空義。”色與空的道理,非常微妙,一定要善於理解,不能曲解。“善解”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既要見到一切空,又要見到一切不空;既要掃除一切分別妄想,又要建立世間一切法。真諦上要空一切,俗諦上要建立一切。真諦一切空,就是真空;俗諦一切有,就是妙有。既要掃除一切見,又要建立一切法,世、出世間才能圓融。否則的話,佛法將是一個破壞世間的理論。所以佛法既要破除一切知見,又要建立一切法,使眾生活得真真實實,又不被煩惱所困擾。

  “學用心者,要須心路明淨,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後乃當為人師耳。複須內外相稱,理行不相違。”

  “學用心者”,就是說有心來修學佛法的人,“要須心路明淨,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後乃當為人師耳。”這是講一個修道的人,要想成為人天師表,必須要心路曆程很明白、很清淨。明白就是有智慧,清淨就是沒有貪心。有的人也說法,也度眾生,但他圖的是名聞利養,那就心不清淨。所以一定要理路明白,心地清淨,沒有任何名聞利養之心。說法就是說法,度生就是度生,都是本分事。而且還要“悟解法相,了了分明”,對於諸法的性相、界限、理路,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才能夠成為人天師範。

  “複需內外相稱,理行不相違。”裏麵是什麽外邊就是什麽,外邊是什麽裏麵就是什麽,表裏如一。外邊是什麽容易看得到,裏麵是什麽就很難看出來。裏麵是什麽呢?裏麵就是我們的心;外麵是什麽呢?外麵就是我們麵對的形形色色的相。要“內外相稱”,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理行不相違”,理論和實踐不相違背。理就是理論,行就是實踐。這也是從達摩祖師那裏繼承下來的。達摩祖師有《二入四行論》,“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理入”就是“藉教悟宗”,了悟佛法的真理;“行入”就是從行動上來實踐佛法的真理。

  “決須斷絕文字語言、有為聖道,獨一淨處,自證道果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地要證得般若性空之理,語言文字總是有限的,不能完全表達般若的甚深法義,所以要“斷絕文字語言”,同時也要“斷絕有為聖道”。聖道有“有為”、有“無為”。有為就有漏,無為才能無漏;有為落三界;無為才能出三界。然後要“獨一淨處”,獨自在清淨的地方,自修自證道果。我們現在是共修,真正修行到一定的境界,獨修是不可缺少的。“不破本參不住山,不破牢關不閉關。”破了本參才可以住山,破了牢關才可以閉關。所以獨修是有條件的,要透過三關才能獨修。 

  下麵這一段講說明作為人師應該注意的四種情況。前兩條是說不要亂印證,後兩條是說不要著常見和斷見。

  “或複有人,未了究竟法,為於名聞利養,教導眾生。不識根緣利鈍,似如有異,即皆印可。極為苦哉苦哉,大禍!”

  如果不講真修實證,亂印證,對自己來說是“苦哉苦哉”,對佛法來說則是“大禍”。亂印證的意思,就是隨便印證他人“開悟了”、“證果了”。自己心眼不明,隨便去印證人家,以求名聞利養。在古代,佛法是絕對重傳承、重印證的。你的師父是誰,你的師父是否印可你悟了道,這是你有沒有資格弘宗演教的基本條件。隻有師父印可了你是悟道之人,你才有資格傳法度眾生;師父沒有印可你悟道,不可以傳法度眾生。這種傳統禪宗一直保持到現在。雖然現在的傳法多少有點流於形式,但是印可的傳統仍然保持下來了。現在傳法往往是傳一紙源流,並沒有真正傳佛法,嚴格講起來也是亂印證。不過有這一紙源流,總算還有一點形式,內容以後慢慢去充實。

  “或見心路似如明淨,即便印可。此人大壞佛法,自誑誑他。”

  這比前一種情況稍微好一點。因為見到學人的心路好像是有點明白,像那麽回事,於是加以印可。

  “用心人有如此同異,並皆是相貌也,未為得心。真得心者,自識分明,久後法眼自開,善別虛之與偽。”

  雖然有這些亂印證,如果受了印證的人,以後開了法眼,就能分清真假。開法眼在小乘就是得初果,在禪宗就是悟道。法眼開了以後,虛假的印證自己可以辨別。上麵是講兩種亂印證的過失。亂印證對當事的人、對佛法、對後學是誤導。下麵講常見和斷見。

  “或複有人計身空無,心性亦滅,此是斷見,與外道同,非佛弟子。”

  這是講斷見。斷見又叫斷滅見,就是認為四大的身體沒有了以後,心性也就沒有了。在佛法裏麵來講,它是一種危害性最大的邪見。因為有斷見的人否認因果報應,否認生死輪回,他就會無惡不作,無所不為。

  “或有人計心是不滅,此是常見人,亦與外道同。”

  第二種是常見。這種人認為心是不滅的。為什麽說“心不滅”是常見呢?因為心既不能說它是生,也不能說它是滅,心是不生不滅的。修行到最究竟的地方,就能體驗這種不可言說的境界。到那時說心生不對,不生也不對,離四句、絕百非。

  “今明佛弟子,亦不計心性是滅。常度眾生,不起愛見;常學智能,愚智平等;常在禪定,靜亂不二;常見眾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滅,處處現形;無有見聞,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於法界。”

  這七點,都是講佛法的正義。第一點,“度眾生不起愛見。”因為有智慧,眾生相空;第二點,“常學智慧,愚智平等。”具有大智慧,又對所有的眾生無論是愚癡的還是有智慧的,都能平等對待。“常在禪定,靜亂不二;常見眾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滅……”這都是究竟的佛法,是佛法的正知正見。把這幾句話含蘊於心,自然對佛法的究竟處、對四祖思想的極則處,能有如實的理解。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