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August, 2024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十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      【經】 其地堅固,金剛所成 。上妙寶輪,及眾寶華,清淨摩尼,以為嚴飾。諸色相海,無邊顯現。摩尼為幢,常放光明,恆出妙音.眾寶羅網,妙香華纓,周帀垂布.摩尼寶王,變現自在 .雨無盡寶,及眾妙華,分散於地.寶樹行列,枝葉光茂。佛神力故,令此道場,一切莊嚴,於中影現。 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瑠璃為幹.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疏,垂蔭茹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為其果.含揮發燄,與華間列.其樹周圍咸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故.其菩提樹恆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 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遍十方.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教。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萃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 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纓絡.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迴間列。摩尼光雲,互相照耀。十方諸佛化現珠王.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 貳、莊嚴道場分者︰ 總明歎佛依正二報,及菩薩神力莊嚴道場分.此如帝網之重重。於此一段文中,明如來本性中,行四種因感四種果報。於一心性中有四種因行十波羅蜜.又於其中,各得十種莊嚴。 何者為四種因果︰第一、明法身因,報得金剛地果.第二、明萬行因果.第三、明大悲因果.第四、明如來大智隨萬行因果。 第一、明法身因,報得金剛地果.經云【其地堅固】者是也。其地上有十種莊嚴.即以十波羅蜜以成依報.金剛地為正報。何者為十種莊嚴︰ 一、以法性中大智以為壇體.即一行中具十行總圓故。以此經宗一行即一切行,主半恆圓滿故.故以寶輪圓滿用嚴金地.明一即一切故。 二、以寶華以嚴金地:明其性戒清潔,猶如妙華開敷菡萏,令人樂見,發生自他善因果故。 三、摩尼寶以嚴金地:「摩尼」者,此云離垢寶也。以忍行清高,心無諸垢,所招依果故。 四、諸色相海以嚴金地:以精進般若蜜,總該眾行,能招自他果故.得諸色相海以嚴金地。 五、摩尼為幢莊嚴者:明定體恆淨,無傾動故,所招果也...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九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第三、明教體者:依涉法師釋出經教體云:一切聖教,四法為體.名句文身語為性故.以先慣習相領解故.此為四。聞持流布,令法久住故。然此法依六處轉:一者依法,謂十二分教故.二者依義,隨位相故.三者依彼時,說去來今自他事故.四者依處,要在世界國城故.五者依數,一十百千至微塵故.六者依彼補特伽羅,必有說佛時故.由斯六處,得有正法久住。「補特伽羅」者,此云數取趣也。如上依涉法師立教體竟。 今通玄以自管闚,以此大方廣佛華嚴經立其教體.約立十法以為教體.廣乃無盡。 一、一切眾生根器,佛一圓音,一念三世,無始無終,常轉法輪,以為教體。 二、一切聖凡境界,莊嚴果報以為教體。此乃見境發心,不待說故.見惡厭之.見善樂之.總能起善故.又一切法,無非佛事故。 三、一切法自性清淨以為教體.以觀察力心契自相應故.不待說故。 四、以行住坐臥四威儀以為教體.見敬發心,不待語故。 五、以佛菩薩出現涅槃以為教體.以此法事令諸眾生見敬及念戀發心故。 六、以佛菩薩神通道力以為教體.現諸自在,見者發心,不待文句故。 七、以無常苦空為教體.觀者發心,不待語故。 八、以無言寂然為教體.即淨名居士默答,不待名句文及以語故。 九、以名句文身語及眾生根為教體.藉言方現故。 十、以法界一切法本真為教體.眾生法之,能淨垢故。 大要言之.一切眾生諸煩惱海,一切眾生隨分善根,人天樂果、聲聞圓覺菩薩佛乘、解脫涅槃、名句文身語業等,及一切善惡果報、虛空法界、言與無言,一切法無非教體.以自觀智,或以聞法,或自思維,內薰智現,能離諸惡,及得涅槃,說與不說,皆是教體。若無煩惱,即無教體。     第四、總陳眾會者:於中大意,其義有三:   一、總舉會數.二、陳其會意.三、說佛出世所由。          一、總舉會數者:其會有十。 二、陳其會意者:初會在菩提場中.明示現初成正覺.為化眾生故。 第二會在普光明殿:明法報及行所行報得,依正二報所居之宅.是故於此品初,重言【如是我聞】。顯起初會.為初蘭若菩提場體。不離此體得道,此處報宅所居故。猶如世人於靜處得道,方始歸來.示現此法本無來去遷其時分。 第三昇須彌山頂帝釋宮,是第三會.明從普光明殿中說十信之位.於其地上創起信心。今於帝釋天宮,表其進修之位,法行增...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八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一 稽首十方清淨海.法界真報盧遮那.六位因果諸菩薩.文殊普賢大海眾.所說法門清淨輪.果德圓滿金剛句.我今釋此微妙典.將欲廣利諸眾生.唯願眾聖垂加護.令於法門無罣礙.諸有見聞獲大利.皆同遮那清淨海。 夫闡教弘經,須分四義︰第一、長科經意.第二、明經宗趣.第三、明其教體.第四、總陳會數。 第一、長科經意者 .略作十段長科︰一、明如來始成正覺.二、明舉果勸修.三、明以果成信.四、明入真實證.五、明發行修行‧六、明智悲相入.七、明蘊修成德.八、明利生自在.九、明諸賢繼位.十、明令凡實證。 一、明始成正覺者.即世主妙嚴品是。 二、明果勸修者:即現相品已下,至毗盧遮那品,總五品經是.及世主妙嚴品,舉佛所成之果,令使人修。 三、明以果成信者:即從佛名號下,至賢首品,六品經是.亦通取前世主妙嚴品已來總是。便以十箇智佛,以為自心之果.以不動智佛為首.明自心智,隨分別性,無所動故。 五、入真實證者:從昇須彌山頂品已下六品經是.以十住為體.住佛智慧家生故。 四、發行修行者:從夜摩天宮下四品經是.以十行為體.行佛行故。 六、明智悲相入者:從昇兜率天宮品已下三品經是.以十迴向為體.體圓真俗,成大悲故。 七、明蘊修成德者:從他化自在天中十地一品是.蘊修前三法,令慣習成就故。 八、利生自在者:十定品已下,乃至普賢行品等,十二品經總是。以十地中蘊德成功 .十一地利生行滿.方名法行圓滿佛。於始於終.無作體性.不移毫念.為以法界圓明大智之性.為十住見道之初。無時念故.三世無性故.總一時故.此非情識所知.唯智會故。 九、諸賢寄位者:即已上六位諸菩薩,并佛出現世間品亦是.皆從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現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迴向十地,及等覺位十一地法門。令凡夫信入倣學,依跡不迷其事。 十、明令凡實證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進修方便行。不離體用.不壞方便.其智彌高.其行彌下.逐根行滿,故名進修。隨力堪能.安立諸位.隨位知行.令不迷因果。使學者善明總別.依位成功.不滯始故.不離初故。即如下文善財等眾、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各列有五百.具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一地五位。一位有十,通為五百.如六千比丘,通信亦不退,總云六千.一萬諸龍,以明萬行。如是之眾,並是凡夫.皆信是法界佛果智境門故,而登十住十地.故名令凡實證。 已上十段長科經意竟.於中廣意至文方明.如法界一品...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第七

  第伍:明見佛差別︰ 夫佛身性相,一體無差.器有萬端,依根各異.情存想隔.見絕體齊.身立影生.情留佛異。佛由情應,以此乖真.心盡情亡,智身自稱.隨緣無作,動寂俱真.如是相應名毗盧遮那佛也。 「毗盧遮那」者︰名種種光明遍照也.以法身悲智示相教光.用對諸根隨情現色.為情乖相別.見異佛殊.以體用混收,本是毗盧遮那一智身也。只可歸真去假,不可滯假亡真。 略立十門見佛差別.使得留心創信者,返末而還原也︰一、人中見佛,但有三十二相。二、諸天見佛,但有八十種好。三、諸龍見佛,或同人所見.或見但為大龍王也.餘畜例然。四、諸仙人見佛,但見仙人。五、諸餘外道,還見佛與己同類。六、八部神等,見佛與己為王。七、小乘人見佛,為大聲聞。   八、緣覺人見佛,還為緣覺。九、權教中菩薩見佛,但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福智充遍三千大千世界。十、一乘教中菩薩見佛,為十佛剎塵蓮華藏世界海,為法界主。具云十佛剎塵蓮華藏世界,為明無盡,總攝一切剎故.福智充滿一切諸剎,無盡相海重重故。 如上十種見佛不同.皆由發心之時,信樂差別.以信樂力故,見佛不同。是故當知發心之者.發廣大心.信廣大教門.發廣大願.行廣大行.入廣大智.利益成就無盡眾生.即得速成菩提行願.福智悉皆圓滿。若不如是,終非畢竟成大菩提.勞而功少.何如直往一切智之本智中也。   第六:明說教時分︰ 夫創證覺心,道源虛寂.智圓三世,始終俱盡。會萬象.齊有無.混去來.印今古。豁達唯神.恬怕應真.情亡智立.想絕悲存.圓聲遐布,隨根受益。一雨普滋,百卉齊得.如空谷響,稱擊成因.諸機獲益,任智無心.剎那無際,焉存古今。 略依權實,且立十種教起前後時分不同: 一、如力士經說.佛初成道,一七日思惟已,即於鹿園說法。 二、如大品經說.佛初鹿園轉四諦法輪.無量眾生發聲聞心,乃至獨覺心、大菩提心等。 三、如法華經說.三七日詣鹿園說法。 四、如四分律及薩婆多論.六七日方說法。 五、如興起行經及出曜經.七七日方說法。 六、如五分律.八七日方說法。 七、如大智論.五七日方說法。 八、如十二遊經.一年不說法。 九、依今唐朝藏法師.判如來成道,定經二七日後,方說華嚴經。 十、此論今依此華嚴經法界門,總不依如上說.如此經以法界本智性自體用理事大悲本實為宗.不依情量時分之說.古今見盡.常轉法輪.無始無終.法本如是。 如上所說.總依根自見時分.並非如來有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