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鈔會本卷第七

 第柒、部類品會者︰既知旨趣沖深.未審能詮文言廣陜。

此章有二︰壹、總辨來意.貳、開章解釋。

壹、總辨來意.可知。

於中有四︰壹、彰本部.貳、顯品會.參、明支類.肆、辨論釋。

貳、開章解釋︰第一、開章.第二、解釋。

第一、開章.可知。

壹、彰本部中︰性海之詮,常說遍說.言窮法界,難可限量.今自陜之寬,略為十類。

一、略本經︰即今所傳八十卷本,及舊譯六十卷.皆是十萬偈中之略.譯未盡故。

二、下本經︰謂摩訶衍藏.是文殊師利與阿難海於鐵圍山間結集此經.收入龍宮.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誦得流傳於世.故智度論此為不思議經有十萬偈.梁攝論中名百千經.西域記說遮拘槃國有此具本。

第二、解釋︰【摩訶衍藏是文殊等】者︰即結集法藏經說.有三阿難。一、阿難︰此云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陀︰此云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云喜海,持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名別。由此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慧齊備、文義並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於鐵圍山間】者,纂靈記說.然此記本是藏和尚製.後經修飾.其間經論所無,皆問日照三藏,乃西域相傳耳.而纂靈記及刊定記皆言智度論說.未見其文.金剛仙論亦同此說。云佛記鐵圍山外二界中間.召集阿羅漢八十億那由他,菩薩無量無邊恆河沙等結集。

【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大不思議經,有其三本等】者︰纂靈記引真諦三藏西域記說.龍樹別傳亦說入龍宮見經之緣.廣如別說。然龍樹按七卷楞伽經如來記云「大慧汝應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唐三藏西域記亦廣說其行

【遮槃國有其具本】者︰按隋開皇三寶錄.其于闐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槃國.彼國王歷葉相傳,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並皆試練.若小乘學者即遣而不留.摩訶衍人請留供養.王宮內有華嚴摩訶般若大集等經並十萬偈.王躬受持.親戶鑰.香華供養.種種莊嚴.懸諸綵旛.間以時果.誘諸王子.使入禮拜.令其迴向。又此國東南可二十里有山甚險.其內置華嚴大集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羅藏摩訶般若大雲等經.凡一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承,傳寶守護。初,東晉有沙門支法領.志樂大乘.捐軀求法.裹糧抗策以至遮拘槃國.竭誠請禱.遂得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東晉朝所譯是也。然而龍樹具本,以從上昇.法領半珠,遂行東土。聖凡證異.華梵音隔.修途阻絕.妙旨淪湑.落簡遺編,僅傳兼半。又按今于闐所進蓋逾四萬偈.其晉經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文多闕略,取悟無由。至八十卷爛然可見。雖十萬之偈未全.已四萬文多具.即上略本也。

三、中本經︰即彼所見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四、上本經︰即彼所見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上二本非閻浮提人心力能持.故不傳之。

五、普眼經︰即海雲所持.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但是入深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已下諸經並非凡力能受。

【即海雲所持】者︰是善財第三善友.如六十二經。

六、同說經︰謂約一類須彌山形世界,遍於虛空容毛端處,以言聲說無有窮盡.如不思議法品云「如一佛身,以神通力,轉如是等差別法輪,一切世法無能為喻.如是盡虛空界一一毛端分量之處,乃至一一化身皆如是說,音聲文字句義一一充滿法界等」.又阿僧祇品云「光中見佛不可說.佛所說法不可說.乃至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等」.此意但約一類音聲說法已不可結集.豈下位能持。

【不思議法品】者︰教起因緣法爾因中已引.【又阿僧祇品】者︰教體中帝網體中已引。

七、異說經︰謂樹形等,世界既異.其中眾生報類亦別.如來於彼現身立教,施設不同.不可定其色與非色言非言等.則部類難量。

【色與非色言與非言等】者︰色與非色對聲名等.謂為體中以聲為體,即色蘊攝.名等為體即非色蘊.故今並不可定之。【言非言】等,兼對諸法顯義體.聲名句文並屬於言.諸法顯義即非言等.今異界類別,故不可

八、主伴經︰謂遮那所說雖遍法界.然與諸佛互為主伴.如說十住時,十方來證皆言我國皆說等.則前七經皆有主伴。

九、眷屬經︰謂餘根器不能聞此通方之說.隨宜說教,令入此門.皆為此經勝方便故.名為眷屬.故下經云「普眼修多羅,以佛剎微塵數修多羅為眷屬等」.則前八皆有眷屬。

十、圓滿經︰謂此上諸本,總融為一無盡大修多羅海.隨一會一品、一句一文,皆攝一切,無有分限.故現相品云「毘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等」.故七十三中名圓滿因輪.此之謂也。

【七十三中,名圓滿因輪】者︰晉經但名圓滿修多羅.此是大願精進力夜神,敘昔為善伏太子,救於獄囚,半月行施,就戮時臨,如來入會為說此經。

貳、品會差別者.即顯今經與晉譯同異。

品會差別中二︰第一、總明.第二、別釋。

第一、總明.可知。

今經九會.以晉經第七會初闕十定品重會普光.故唯八會。今有三十九品.初會有六品。彼經唯三十四.由初會中唯有二品.一、世間淨眼品,即今世主品.二、盧舍那品,即今現相已下五品。初會闕四兼闕十定,故唯三十四品。餘諸品會大同.名有小異,至文當顯。

第二、別辨︰於中,一、明別.二【今有三十九品】下,彰品不同。

一、明會別者︰言【九會】者,下隨文釋中具列。

二、彰品不同者︰謂初三會各有六品.四有四品.五有三品.六有一品.七有十一品.八與九各唯一品.故三十九。

言九會者︰第一菩提場會第一經至第十一).第二普光法堂會(第十二至第十五).第三忉利天宮會(第十六至第十八).第四夜摩天宮會(第十九]至二十一).第五兜率天宮會(第二十二至三十三).第六他化自在天會(第三十四至三十九).第七重會普光法堂會(第四十至五十二).第八三會普光明堂(第五十三至五十九).第九逝多園林會(第六十盡第八十)。其九會名,至下疏辨。

言三十九品者︰以會會之中,各有序正等故.次第云何︰

第一會有六品者︰一、世主妙嚴品.二、現相品.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華藏世界品.六、毘盧遮那品。

第二會六品者︰第七名號品.八四諦品.九光明覺品.十菩薩問明品.十一淨行品.十二賢首品。

三會六品者︰第十三昇須彌山頂品.十四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五十住品.十六梵行品.十七初發心功德品.十八明法品。

第四會四品者︰第十九昇夜摩天宮品.二十夜摩宮中偈讚品.二十一十行品.二十二十無盡藏品。

五會三品者︰第二十三昇兜率天宮品.二十四兜率宮中偈讚品.二十五十迴向品。

第六會一品者︰即第二十六十地品。

第七會十一品者︰第二十七十定品.二十八十通品.二十九十忍品.三十阿僧祇品.三十一如來壽量品.三十二諸菩薩住處品.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三十四如來十身相海品.三十五隨好光明功德品.三十六普賢行品.三十七如來出現品。

第八會一品者︰即第三十八離世間品。

第九會一品者︰即第三十九入法界品。

所以前後次第爾者︰

第一會有六品者︰

一、夫聖人設教必有其漸.將欲命乎微言,先說三種世間嚴事.為九會之都序.起大法之原由.故受之以世主妙嚴品.同諸經之序分。

二、由致既彰,將陳正說.眾海興念,舉其問端.如來將酬,先現瑞相.口光遠召,菩薩來儀.毫光普說法主.震動剎網,以警群機。佛前現華表說依果.白毫出眾,彰教從佛流.總為說法之端倪.故受之以如來現相品。

、瑞相既著,法主將宣.如來長子即普賢菩薩.毫光既示懸解聖心.欲顯難思先明入定.內觀事理,外鑑根宜.上感佛加,下為物軌,故受之以普賢三昧品。

四、既入至定,諸佛讚揚.定起發言,言必真當.先陳如來依報.總說剎海源由.故受之以世界成就品。

五、成就乃總明剎海,次別彰本師昔所嚴淨.安布成立,無盡莊嚴.量等虛空,塵含法界.故受之以華藏世界品。

六、依報殊勝必有所因.其猶源遠流長,根深果茂.故說昔為太子,歷事難思.備修勝因,嚴淨剎海.即舉人顯法.故受之以毘盧遮那品。

上之六品總明所信因果為第一會.亦名舉果勸樂生信分也。

第二會有六品者︰

七、由上所信方舉依果.欲起深信復須識正.故先明如來三業正報.謂身語意。身是其總故先明之.應物成身隨宜立號.故受之以如來名號品。

八、言隨物欲廣說法輪.展四諦之法門,名周法界.一一世界各有四百億十千之名.故受之以四聖諦品。

九、身語既彰意業將顯.意玄叵測,仍帶身明.故足輪放光,照事警物.文殊普遍說智光明.雙照事理警令悟入.身智二照,合為一光,令二覺齊圓.故受之以光明覺品。

十、上之三品復為所信正報之果.次當正說十信法門有解行德.先明解窮玄智,謂十甚深。十首菩薩互相激揚.故受之以菩薩問明品。

十一、既有正解,復須正行.歷境造修,悲智雙運,無障不寂.故受之以淨行品。

十二、解行既圓便成勝德.住於圓位.以圓功德而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眾生.賢首說此.故受之以賢首品。

上之三品,明十信法。

第三會六品者︰

十三、由上十信已周,將說十住故.不動覺樹而昇釋天.體用無方赴於物欲.其猶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里隨南.北者見月千里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為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如來應現,類此可知。即體之用,無不普周.去住在緣,佛無動靜。不動而遍,以赴彼機.故受之以昇須彌山頂品。

十四、既至彼天,菩薩雲集,讚揚佛德,顯住體深玄.故受之以須彌頂上偈讚品。

十五、感應已交正陳所說.明信滿入位,得正定心.以深般若,住於真理.故受之以十住品。

十六、十住是位別行不同.若欲通修皆須淨行.故觀十種境入甚深觀。觀法盡也,正法當興.惑智亡也,真智方起.修佛十力,起四等心.悲智雙流.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受之以梵行品。

十七、行位既具,次彰勝德.十住之德後後過前.但明初住以況於後.初發心住德已難量.由無分齊等虛空界.舉斯勝德勸物發心.故受之以初發心功德品。

十八、自分已圓將趣十行.說於明門以為勝進.故受之以明法品。

第四會四品者︰

十九、上之六品十住已圓.將欲說行.亦須赴感.故受之以昇夜摩天宮品。

二十、佛既赴感助化讚揚,顯十行體皆依佛智.故受之以夜摩宮中偈讚品。

二十一、由致既彰,正說中賢十行之位.故受之以十行品。

二十二、自分已終,欲階後位。蘊積眾行,擬將迴向.故受之以十無盡藏品。

第五會三品者︰

二十三、前第四會行德既具,將說迴向,說主赴感.故受之以昇兜率天宮品。

十四、十方雲集助化讚揚,顯迴向願皆依佛智.故受之以兜率宮中偈讚品。

二十五、由致既彰,正說上賢十向之行.謂迴向三處而無障礙︰大悲普覆故迴向眾生.大智上求故迴向菩提.入理雙寂故迴向實際。三無前後,大願普周.故受之以十迴向品。

之三品已周。上賢離進趣相,更無勝進。

六會一品者︰

二十六、即十地一品.謂上之三會三賢既具、解行願周.親證真如有十重勝德.如地普載生成萬物.若四河入海同趣佛智.寶珠十德,漸漸增修.大地十山嶷然高出.大海十德,德德該通.為諸如來微妙智業.故受之以十地品。

第七會十一品者

二十七、即十定品.謂十地既滿將成正覺.十地勝進立等覺名.等覺法門量同法界.略申數義,以顯深玄.先明十定,窮盡法源.能為通用智慧之本.故受之以十定品。

二十八、依定之用量周法界,故受之以十通品。

二十九、定通難量特由智極.故終明智慧玄奧宏廣.故受之以十忍品.忍即智也。

十、上定通智用一一難量.若欲校量非數能數.故須歷數至不可說.積不可說以至十重.校量等覺功德難知.以況妙覺位德微細.阿僧祇為大數之首.故受之以阿僧祇品。

三十一、僧祇所說微細難知.念劫圓融,剎那莫窮其際.塵剎該攝,一塵有無盡普賢。今略陳指事,明窮一切時.故受之以如來壽量品。以劫為日,後後倍前.剎劫難窮,佛壽亦爾.故云壽量品。

三十二、復明遍一切處.上就實說,塵塵皆是諸佛菩薩所居.今指事就令歸心有在.故受之以諸菩薩住處品。

三十三、佛不思議法品者.上之六品辨等覺法門.等覺義周終明妙覺.妙覺之果略有二義︰一、不可說、二、可寄言。寄言之中復有二義︰一、差別說、二、平等說。差別說者,即次下三品.酬前諸因.因果別故。初總明佛德超言念.故受之以佛不思議法品。

三十四、次辨身相普周.總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一一相用遍周法界,深廣測.故受之以如來十身相海品。

三十五、大相既爾,隨好更多.一一好中有多光明.一一光明用周法界.破地獄苦.生兜率天.三重頓圓.十地速滿.彰其功用,故受之以隨好光明功德品。

三十六、上皆差別因果.次有二品明平等因果.謂因無異果之因.果無異因之果.因果交徹,平等不二.不二而二,因果歷然.因即普賢行門.故受之以普賢行品。

三十七、明果即十門出現,性起圓融.故受之以如來出現品。

上之六會,總辨修因契果生解分竟。

第八一會唯一品者︰

三十八、即離世間品︰由上差別平等因果生解既終.今攝解成行六位頓修.辨二千行門一時齊起.而處世無染.故受之以離世間品。

第九會唯一品者︰

三十九、即入法界品︰近望上文大行既具則證法界.遠取諸會,信解行願本在於證.依人證入,故次辨之。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即果法界.令諸大眾頓證法界。善財歷位漸證法界.漸頓該羅、本末融會,皆證法界.故受之以入法界品。

是知無盡教海唯證相應.無盡法門自此略畢.故末偈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此則言思道斷矣.故三十九品條貫真詮.令無盡法門宛如在目.故云今經有三十九品。

【初會六品彼經唯三十四】下︰辨晉經有闕.開合可知。

參︰明支類者︰

支類等者︰支即支流。支者,分也.亦如樹枝.從一樹身分出枝分.本即華嚴故。此中言流,如從一池流出諸派.大部如池,別行如派故.類即流類。此中言流.取相似流類之義.謂餘別行經,不從大部分出,義勢相似,即今經流類故。

於中復二︰一、顯支流.二、明流類。

一、顯支流者.即別行經.藏中兜沙經一卷是名號品.菩薩本業經一卷是淨行品.小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大十住經四卷及漸備一切智德經四卷並是十地品.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二卷是十定品.無邊功德經一卷是壽量品.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是出現品.度世經六卷是離世間品.羅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此等並是隨器受持大本支出。

【小十住經】者︰以古德譯十地亦云十住,或云十住地。今言小者,即地前十住.今言大者,即十地經.非以卷少為小等。

【漸備一切智德】者︰一切智即佛智.十地即佛智中十德.如海十德。以十地之法,後後深於前前,故云漸備。故地影像中,明十地行相次第現前,則能趣入一切智智,即漸備義.又如阿耨達池流出四河,復更增長乃至入海.又如寶珠十德,後後過前.皆漸備義。

【無邊功德經】者︰以前剎之劫為後剎之日.後後勝前.明功德無邊矣。

【羅摩伽】者︰即入法界之梵語。羅者,此云離垢染.摩者,轉義.伽者,一合義。謂離垢染轉.即淨法界.一合即入義。

二、明流類者︰謂修慈經一卷、金剛鬘經十卷、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並是華嚴流類.而非本部別行。或是別行來未盡者.未敢詳定.餘如纂靈記辨。

疏文有二︰一、正明是類.非本部之支派.二【或是別行】下,彰有支義。古德見今經所無,將為流類.本部來既未盡,是此別行復何可定.多聞闕疑.故云未敢詳定。

肆、論釋者.略舉其四︰

一、龍樹既得下本,遂造大不思議論.亦十萬頌.備傳西域。此方十住毘婆沙論十六卷,即是彼論釋十地中初之二地。

二、世親菩薩造十地論,釋十地品.魏朝勒那三藏及菩提流支各翻一本.光統奏請令二三藏參成一本為十二卷.即今見傳。

三、北齊劉謙之於清涼山感通造論六百卷,備釋一經。

四、後魏僧靈辨於五臺山頂戴此經,行道一載,遂悟玄旨,造論一百卷.亦傳於世。

北齊劉謙之等者,及與靈辨,並如纂靈記.下當重出.但今云行道一載,即是傳文。若準論序,不言年數.又但云於懸瓮山嵩巖寺頂戴華嚴經,勇猛行道足破血流,膝步殷勤,精誠感悟。不言清涼.多是隨方之人欲美其處,故取太原當處明之。傳既云在清涼,必託勝境.況傳中所明,經歷數處方終百軸。

 

第捌、傳譯感通,分二︰第一、明翻譯年代.第二、明傳通感徵。

第一、明翻譯年代︰此經前後通唯二譯,并其補闕,四本不同。

一、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於楊州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晉經五十卷或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謝司空寺者,即今潤州興嚴寺是.由興華嚴故。

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等者︰按纂靈記,本姓釋氏.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苗裔。覺賢三歲而孤.八歲喪母.為外氏所鞠.從祖鳩摩利聞其聰敏.乃度為沙彌.同學一月誦習,賢乃一日當之.及受具戒.博覽群經.多所綜達.少以禪律馳名.與同學僧伽達多遊處積年.知其已證不還果.常願遊方,以弘至化.會秦沙門智嚴至罽賓國.問彼國僧,誰可流化東土.咸云賢可。賢本受禪業於佛大仙。佛大仙時亦在罽賓國.知嚴求人東化.亦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正法,即賢其人也。嚴即披誠至請.賢遂默而許焉.於是辭師東邁.涉路三載.寒暑經.艱危罄受.或層巖四合,鳥道躋雲.或千里風行雪臥.每清暉啟曙即潛伏幽林.皓月良霄乃奔波永路.飛梯架捫索憑虛.危懼日尋.資糧時絕.至於交阯.漸達夷途.附舶海行,備經危險,方達青州東萊郡.聞羅什在長安.欣然而詣.後遊東.至安帝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請譯此經.別造淨室.其年三月十日起首.賢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道場寺詮譯.指文會理.通言適妙.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永嘉六年卒.時春秋七十有一.手屈三指.明得阿那含果.餘廣如傳。業公未詳氏族.風格秀整.學無常師.遍閱群教,每以為未能探微照極,常怏然不足.後遇覺賢.請譯華嚴.籌咨義理.數歲之後,廓然有所通悟.因顧其友人曰︰聖教司南,於是乎在.遂敷弘幽旨、為宗首,著旨歸兩卷,見行於世.今不見本者,以希聲初啟,未遑曲盡.時月淹久故多廢替。慧嚴、慧觀,即什公八俊之二.筆格高簡,經論深博,備於僧史。

謝司空寺者︰即道場寺.從檀越呼之.嚴觀二德,並此寺僧。

【今潤州興嚴寺】者︰晉時稱南揚州.其境廣闊.今分出為潤州耳。

二、大唐永隆元年,中天竺三藏地婆訶羅.此云日照.於西京大原寺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一、從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等十善知識。二、從彌勒菩薩後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十五行經.大德道成律師、薄塵法師、大乘基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潤文.依六十卷本為定。

【日照三藏】者︰住摩訶菩提及那爛陀寺.風儀溫雅.神機朗逸.負笈研精.琢玉成器.屬玄奘三藏傳教東歸.占風聖代.以永隆初至於京師.高宗弘顯教門.詔會龍象道成律師薄塵法師等十大德,於魏國西寺翻譯經論.時有賢首法師先以華嚴為業.每歎大教闕而未圓.往就問之.云齎第八會文來至此。賢首遂與三藏對校.果獲善財求善知識天主光等十善友文.乃請譯補闕.復譯密嚴等經十有餘部,合二十四卷.垂拱年中,右而臥,無疾而終。門人等建塔於龍門山伊水之右.後梁王武三思奏請置伽藍.制以香山為名.月殿,波涵倒景.珠旛散,影入飛雲.工不日成,乃迴天眷.法門盛事,今古莫儔。

、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

【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等】者︰具如開元釋教錄第九.證義譯文僧,總一十三人.俗官五人.弘景禪師有表.按經序中,本於大遍空寺親受筆削.故表云︰陛下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七曜垂象,景麗於三明.八體成文,光敷於五義.法寶分行而錯落.淨華入貫而昭彰.九會真詮辭中悉現.百城奧旨字下皆明。

四、即於前第三本中雖益數處脫日照三藏所補文殊按善財頂之文.即賢首法師以新舊兩經勘以梵本,將日照補文,安喜學脫處.遂得文續義連.其文之要至下當辨.今之所傳即第四本.其第三本先已流傳.故今世上之經猶多脫者.即第三本。願諸達識見闕而續之。

【其文之要至下當辨】者︰八十卷初疏中具明.意云.第七十七末,善財自云「我以文殊故.見諸難見者.彼大功德尊.願速還瞻覲」.七十九末,彌勒廣示後友,讚文殊德,令往問文殊.又云「善男子.汝當往詣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而問之言.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入普賢行門.云何成就.云何廣大.云何隨順.云何清淨.云何圓滿。善男子.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等.廣讚竟.次結云「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今既無彼文殊按頂十五行經.則令彌勒記言為虛.善財不依彌勒之教.先來擬往,復違昔心.又闕智照無二相文,則令後見普賢亦無因起.故今有之.諸過皆離.故云其文之要.上言文續義連。

第二、明傳通感應者︰自晉譯微言,則雙童現瑞.唐翻至教,則甘露呈祥.冥衛昭然.親紆御筆。

此段疏文分三︰一、正辨感應.二、出感應所以.三、感慶逢遇。

一、正辨感應有六(一)翻譯(二)造論(三)書寫(四)讀誦(五)觀行(六)講說。

(一)翻譯︰【晉譯微言,雙童現瑞】者︰謂初於道場寺譯經.堂前池內,每日有二青衣童子,從池中出.捧香散華.舉眾皆見.以此經久在龍宮.龍王慶此傳通.故令龍子給侍.亦有善神護諸左右.故下云冥衛昭然。

【唐翻至教,甘露呈祥】者︰即則天夢普天降甘露.故經序云.甘露流津,預夢庚申之夕.膏雨灑潤,後覃壬戌之辰.以其十四日辛酉初譯,前後各有一日有感微。

【冥衛昭然】下,成上二譯︰此句成上晉譯.如上已引.亦有善神執戟衛護左右故。言【親紆御筆】者,即成上唐譯。然事即因講.以則天言,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又是講新譯華嚴經.故入譯經之中。傳云.新經初譯之後,佛授記寺諸大德請藏和尚講.十月十五日開講.便即入文.至十二月十二日晚上講.講至華藏世界海震動之文.其講堂內及寺院中忽然震動.於時道俗數千共,歎未曾有。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及當寺大德明詮律師德感法師述茲靈應,具以奏聞.都維那慧表署狀為首.以聖曆三年臘月十九日,則天后親運御筆批云︰省狀具云.昨因敷演微言,弘揚祕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而標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當六種之應.披覽來狀,欣暢盈懷.宜付所司,頒示天下。此批及狀,具如別錄.故云親紆御筆。

論成西域則地震光流.志徹清涼則感通玄悟。

(二)造論,即世親菩薩.西域記云「」世親菩薩是無著之昆弟也.性與聰敏.良緣未具.遂以小乘為業.三端妙聳,峻若霜.四辯橫分,利如星劍。無著知小乘權教接引下機.慰疲俗而置化城.誘窮子而持糞器.遂設方便,託病在床.令喚世親,示將去世。世親聞已,不日至焉。無著見之,廣說病源,因開大教.云及吾未死之間,讀吾所習經典。世親即讀華嚴.乃見毘盧法界普賢行海.如日光而總照.若帝網之相含.因生信悟.歎曰︰可取利劍斷吾舌根.用明己讚小乘之失。兄止之曰︰如人因地而倒,亦因地而起.昔日以舌毀於大乘.今可將舌以讚大乘.遂入山披覽大乘造十地論.論成之日大地遍震,光明洞然。國主自謁曰︰得阿羅漢等果耶。答曰︰未得。既未得聖果,何以地動。答曰︰貧道小年不信大乘.今者良為造大乘論而得地動.故云地震光流。

志徹清涼感通玄悟者︰此有二人.一、劉謙之.二、靈辨法師。初中,傳云「北齊太和年中,第三王子於清涼山求文殊師利菩薩.燒身供養.其王子下有閹官劉謙之.自歎形餘.又王子焚軀之事.乃乞入山修道.既諧所欲.遂齎此經一部,晝夜精勤,禮懺讀誦.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絕粒飲水,垂三七日.形氣雖微,而丹懇著.忽感髭鬚盡生,復丈夫相.神彩通悟.洞曉幽旨.覃思精修,爰造斯經之論.始終綸綜,凡六百卷.遂以奏聞.高祖敬信,有倍常日.華嚴一教,於斯轉盛」。言【靈辯法師】者,傳云「後魏沙門靈辨,太原晉陽人.宿殖勝善.常讀大乘及見華嚴,偏加鑽仰.乃頂戴此經入清涼山寺.求文殊師利潛護.凡歷一歲,足破血流,肉盡骨穿,忽聞空中謂之曰︰汝止汝止,但思惟此經.於是披卷,豁然玄悟.後熙平元年歲次大梁正月於清涼寺敬造華嚴論,演義釋文一百卷.窮微洞奧.至二年初,徙居懸甕山嵩巖寺.造畢」.餘具如傳。若准論序,但云在懸甕感通.今據傳文,故亦清涼感通玄悟也。

其書寫也,則經輝五色.楮香四達.冬葵發瑞鳥銜華。

(三)書寫︰後魏安豐郡王延明,中山王元熙,並以宗室英靈,博通歸一.虔心無上.稽首圓宗.以香和墨寫華嚴經一百部.金字華嚴一部.皆五香為藏,七寶為函.靜夜良辰,清齋行道.即放神光五色,照曜堂宇.眾所咸因而發心,不可勝紀。

【楮香四達】者︰即僧德圓.不知氏族.天水人也.常以華嚴為業.讀誦受持.妙統宗極.遂修一淨園.樹諸穀楮,并種以香草,雜以鮮華.每一入園.必加洗濯.身著淨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載,香氣四達.後別立淨室,書寫此經.纔書數行.每字光發,照明院宇.又神人執戟,現形警衛.又有青衣梵童,無何而至.手執天華,亦申供養。餘如傳說。

【冬葵發】者︰即鄧元爽.華陰人.證聖年中,爽有親故暴死.經七日蘇。說冥中欲追爽.爽甚危懼.蒙彼使命令寫華嚴。寫竟.爽母墳側先種蜀葵.至冬已悴.一朝華發,璨然榮茂.鄉閭異之.乃為聞奏.則天皇帝為立孝門。

【瑞鳥華】者︰僧法誠隱居藍谷.後於南嶺造華嚴堂.藻潔中外.莊嚴既畢.乃圖畫七處九會之像.及屈弘文館書生張靜敬寫之.誠亦親執香爐,專精供養.後感瑞鳥,形色非常,華入室,旋遶供養,再三往復.經成之後精心轉讀者,多蒙感祐。

讀誦.則渺然履空.煥若臨鏡.每含舍利.適會神僧.涌地現金色之身.昇天止修羅之陣。

(四)讀誦︰隋禪定寺僧慧悟,京兆人.嘗與一僧同在終南西隱.悟受華嚴.一持涅槃.木食巖西,各專其業.忽有一人無因而至.拜問訊.既訖.云請一師就宅赴齋。二人相推。彼曰︰請華嚴法師。悟因隨往。乃是山神,請千羅漢.皆推之於上.食訖,皆飛空而去。神呼一童令侍.乃入師口中.因便得通.還歸取經.辭其友僧渺然而去。廣如傳說。

【煥若臨鏡】者︰即僧辯才.不知何許人.幼事裕法師.以華嚴為業.久而不悟.乃護淨.造香函盛經.頂戴行道.凡經三載.遂夢普賢指授玄義.因忽成誦.煥如臨鏡。

【每含舍利】者︰即樊玄智.安定人.弱歲修道於京城南.投杜順和尚.順令誦華嚴為業.勸依此經修普賢行.每誦經,口中頻獲舍利.前後數百粒。

【適會神僧】者︰即苑律師.京兆延興寺僧.以貞觀初,途經橋,舍於逆旅.日既將夕,因而寓宿.俄有異僧,儀服弊,同至。主人別房而止.遂命醇醪良肉,快意飲噉。律師持潔,勃然穢之。其僧食已.乃嗽以灰水.閉戶而誦華嚴.俄終一軸.苑乃束身抱愧.側聽玄音.未至五更,便終六帙。苑深自悔責.悲泣交懷.入房禮懺.因而分袂.不告名字.莫知所之。

【踊地現金色之身】者︰即慧祐法師.京崇福寺僧.戒行精苦.事儼和尚.專以華嚴為業.每清景良宵,焚香專誦出現一品.後時忽見十餘菩薩從地踊出現金色身.皆放光明.坐蓮華座.合掌斂念.聽誦此品.經了便隱。

【昇天止修羅之陣】者︰即般若伽.于闐國沙彌也.甚有戒行.每誦華嚴為業.忽有一人合掌竊謂曰︰諸天令弟子奉請法師.請師閉目.遂至天上.天王跪而請曰︰諸天今與修羅戰.屢被摧.今屈法師誦華嚴經.望法力加護。彌伽如其所請.乘天寶輅.執天幢旛.心念華嚴.以諸天眾,對彼勍敵。修羅見之,忽然潰散.須臾送歸.身染天香,終身不滅。

觀行則無生入證.偈讚排空.海神聽而時雨滂沱.天童迎而大水瀰漫。

(五)觀行︰即解脫和尚.姓邢氏.岱州五臺縣人.七歲出家.志業弘遠.初從介山抱腹巖慧超禪師處,詢求定捨.超有知人之鑒.識其才器.告眾曰︰解脫禪習融明.非爾輩所.未幾而大啟悟.後於五臺西南佛光寺立精舍.讀華嚴.復依經作佛光觀.屢往中臺東南,華園北,古大孚寺,求文殊師利.親承言誨云.菩薩告曰︰汝今何須親禮於我.可自悔責,必當大悟.後因自求乃悟無生,兼得法喜.遂慨茲獨善,思惟廣濟.祈誠大覺,請證此心.乃感諸佛現.說偈曰「諸佛寂滅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能開曉此法眼.一切諸佛皆隨喜」。解脫更問空中寂滅之法.若為可說得教人耶.諸佛即隱.但有聲告曰「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實法.一切無所見」.又本州都督請傳香授戒.法化既畢.將事東歸.都督及眾送至城東.日云暮矣.思欲焚香.乃聞城上空中聲曰「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布。諸佛聞此香.尋聲求救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故云偈讚排空。餘廣如傳。然或即大聖化身.事難詳究.德廣化博,未之有也。

【海神聽而時雨滂沱】者︰即僧道英.姓陳氏.蒲州人.年十八,二親為之婚娶.五載同居誓不相觸.後於并州炬法師筵下聽華嚴經.便落入太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觀.曾屬亢旱.講華嚴經以祈甘澤.有二老翁,各二童侍,常來在座.英每異之.後因問由緒。答云︰弟子並是海神.愛此經故共來聽受。英曰︰今為檀越講經.請下微雨.神乃二童.童便從孔中出.須臾霈.遠近咸賴焉.二翁拜謝,倏然而滅.故云海神聽而時雨滂沱.其行跡絕多.亦廣如傳說。

【天童迎而大水瀰漫】者︰即隋朝僧靈幹.姓李氏狄道人.依衍法師出家.年十八,能講華嚴.住興善寺.為譯經證義沙門.後遇疾而死.數日乃蘇.云往兜率天.見休遠二法師,並坐華臺,光暉絕世.謂幹曰︰與我報諸弟子,後皆生此。幹志奉華嚴.常依經作華嚴觀及彌勒天宮觀。至于疾甚.目睛上視,若有所見.沙門童真問之。答曰︰向見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宮.而天樂非久,終墮輪迴.蓮華藏是所圖也.言終氣絕.須臾復蘇。真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滿.華如車輪而坐其上.所願足矣.言絕而逝.故云爾也。

講說則華梵通韻.人天共遵.洪水斷流.神光入宇。

(六)講說︰即宋朝求那跋陀羅.唐言功德賢.中天竺人.初學五明諸論,靡不該通.後崇佛法.深入三藏.進學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匣,即得華嚴。師喜之.令其講說。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車朗奏聞.太祖遣使迎接.南譙王義宣等並師事之.集義學沙門七百餘眾.譙王欲請講華嚴經.以華言未通有懷愧歎.即朝夕禮懺.虔請觀音以求冥應.遂夢有人執劍,持一人首,來至其前曰︰汝何憂乎。於是具陳上事.即刎陀首.便置新頭.語令迴轉,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備悟華言,遂講華嚴至數十遍。餘如傳說。

【人天共遵】者︰即魏勒那摩提.此言寶意.中天竺人.博聞贍學.通誦一億偈經.尤明禪性.以正始初至洛陽,譯十地等論二十四卷.意神摽峻,慧悟絕倫.領受華音,妙窮清切.帝每令講華嚴經.精義頻發.嘗處高座.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大官.云天帝令來請法師講華嚴.意云法事所資,獨不能逮.都講焚香,維那梵唄,咸亦須之。講席眾僧悉皆同見.意熙怡微笑,告眾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講等僧亦同時殞.故云人天共遵。

【洪水斷流】者︰即僧法順.俗姓杜氏.京兆杜陵人也.操行高潔.學無常師.以華嚴為業.居山日.將欲種葵.地多蟲蟻.乃巡疆定封.蟲便外徙.盡力耕墾.一無所損。三原縣人自生聾.順乃召之與語.應言便愈.因詣南山.屬黃渠汎溢.止之斷流,徐步而過.將終之日,普會有緣.聲色不渝.言終而逝.葬樊川北原,今全身塔在長安南華嚴寺.事跡頗多.別傳云是文殊化身。

【神光入宇】者︰即藏和尚.僧法藏,字賢首.俗姓康氏.康居國人.初賢首母夢異光而孕.此為一光.及生而志慕無上.年十七,辭親求法於太白山.後慈親不愈,歸奉庭闈.綿歷歲時,能竭其力.時儼法師於雲華寺講華嚴經.賢首至中夜,忽見神光來燭庭宇。賢首歎曰︰當有異人發弘大教.及明,乃遇儼和尚.自是伏膺,深入無盡.此為二度神光入宇。又後於雲華寺講.有光明現從口出.須臾成蓋.眾所知見.又是神光.正取言同,即第二節神光入宇。取其講時,即第三節.語其生瑞,兼第一節.故云神光入宇。餘如別傳。

良以一文之妙攝義無遺.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獄.盥掌之水尚拯生靈.故讀誦思修功齊種智。

二、明感應所以︰於中有四句︰初上一句正辨所以.以一文一偈攝義無遺,極圓妙故.故普賢菩薩告善財言「我此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捨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釋曰︰以一是一切之一故,稱性之一也。

【故一偈之功下三句】,辨其功能.亦是感通之事︰初【一偈之功能破地獄】者︰纂靈記云︰京兆人姓王.名明幹.本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地獄門前見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誦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能排汝地獄苦。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誦此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後三日方蘇.憶持此偈.向諸道俗說之.參驗偈文,方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即覺林菩薩偈也。今經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意是同.意明地獄皆由心造.了心造佛,地獄自空耳.既一偈之功能破地獄.何況一卷一品一部之玄微.願思此言勉共傳誦。

【盥掌之水尚拯生靈】者︰即長耳婆羅門僧彌伽多羅,本師子國第三果人也.麟德年初,來儀震旦.高宗大帝甚加尊重.處於禁中.歲餘供養.多羅請尋聖.遂往清涼山,禮敬文殊.因出至西太原寺.時屬諸僧轉華嚴經.乃問曰.此是何經。答是華嚴。多羅肅然改容曰︰不知此處亦有是經耶.合掌歡喜,讚歎久之.言曰︰此大方廣,功德難思.西國相傳.有人讀此經,以水盥掌,水霑蟲蟻而捨命者,皆得生天.何況受持讀誦觀察思惟者歟.故云爾也。

【讀誦思修功齊種智】者︰上辨盥掌之水.今明讀誦思修,功至齊佛.即十地經解脫月問也.初金剛藏云「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釋曰︰聞尚齊於種智.何況讀誦思修.不可量也。經雖舉聞,為顯勝故,意通思修。故疏云讀誦思修功齊種智耳。

宿生何幸,感遇斯文.其事跡昭彰,備於傳記。

三、感慶逢遇.可知。餘諸感通具於傳記。上來所引,粗舉數條耳。

傳譯感通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鈔會本卷第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