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二十九(經文卷七之一)

明 交光大師 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九(經文卷七之一)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鑑述 
蒲州萬固沙門妙峰福登校 

寅三總結遠魔分三。卯一酬問重訂嚴戒。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

初問道場。便說云何攝心入三摩地。故佛結酬前問也。妙門即耳門也。末句。言持之潔白無點汙也。

卯二拔本必不滋末。

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

四重為諸罪根本。餘為枝葉。心三。謂貪瞋癡。口四。即小妄綺語兩舌惡口。良以既經細絕。麤必不生也。問。婬殺盜是極麤身業。何反謂其細於心三。大妄語是極重口業。何反謂其細於口四。答。婬殺盜若約身犯極麤。今從心念絕之。令一念不生。故細於心三。大妄獲罪雖重。而約稱因果不實。則比惡口等似未同其麤鄙。故猶細於四口矣。

卯三絕塵決定遠魔。

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

不遺失。即不漏落一念於四重中也。於六塵而但舉四塵。語之略也。蓋塵依念住。念絕而塵何所依。魔托塵入。塵忘而魔何所托。故能遠魔也。正教持戒竟。

丑二助以咒力。分為二科。寅一正以勸持讚勝。又分為三科。卯一戒不能除。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

宿習。謂過去惑業種子也。溫陵曰。現業易制。自行可違。宿習難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隱然若有驅策而不能已。宿習之使也。

卯二轉教咒遣。

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

佛頂光。詳現初救阿難時。溫陵曰。摩訶薩怛多般怛囉。此云大白傘蓋。即藏心也。量廓沙界曰大。體絕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傘蓋。○顯咒全是真心體用。祕密章句。威力無量。能除宿昔惑業習種。其實苦報亦能除之。今四重正屬惑業。故云然也。

卯三讚咒最勝。

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

溫陵曰。無見頂者。華嚴九地知識自說為佛乳母。初生親捧持。諦觀不見頂。示頂法不可以見見也。○佛已入定。便表無為。光中化佛。顯是無為心佛。此首二句表本覺究竟二妙果也。頂者。理極無上之相。蓮者。稱真敷行之相。此經令行人先明本具極理。實相知見。是為從頂發輝。此屬密因。然後稱真修證。是為坐寶蓮華。此屬顯因。即修證了義。故此中二句表密顯二妙因也。末句總結。如來現相。見咒中具證如是。極為殊勝。當深信持之。必令戒成也。

寅二況顯除習無難。又二。卯一促舉無修尚證。又三。辰一舉愛習甚深。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

辰二示蒙宣脫證。

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

吳興曰。愛心永脫。指初聞咒得阿那含也。成阿羅漢。指前文殊簡圓通後也。○四果雖由聞法。推其拔脫之力。仍當歸功於咒。非咒拔脫。何由而得聞法以至證羅漢哉。

辰三表無修速資。

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

但依如來。歸功咒力。

卯二況顯發心必除。分二。辰一明發無上心。

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

本以學人。不同本以婬女也。發無上心。不同無心修行也。

辰二喻除之最易。

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

吳興曰。塵譬宿習。風如神咒。順風揚塵。散之則易。誦咒除習脫之匪難。○咒力雖如風。而復助無上心人。故更是順風。宿習雖如塵。而有學宿習更是微塵。反顯婬女乃為多塵。而無心修行猶如逆風也。歷明預先嚴戒已竟。

子二略示場中定慧。溫陵謂初標三學而終止四戒者。定慧已備前文。似亦知定慧屬前圓通。然亦不於場中說定慧處表彰耳門。遂令行人不知道場中所修復是何門。豈前語亦大略言之。而非見徹之論乎。且此初請略說文中但詳於戒。而生定生慧無處表彰。豈標徒具三。而釋之惟一乎。以定慧既不越前。即不如說戒之詳而已。豈全無耶。是故今科略示場中定慧也。又分為二科。丑一因戒生定。分三。寅一牒戒擇師。又三。卯一牒前持戒。

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

前雖科為預先嚴戒。理實但以詳明四戒當嚴。所以此科方是於未入道場之前。實起持戒之行。是以下科方教擇師也。從心止絕前之四事。故曰清淨。不可更添別戒。

卯二正教擇師。

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

卯三不遇難成。

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

寅二誦咒結界。

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

真際曰。誦咒百八表滅百八煩惱也。○道場詳在後請。上二科方是因戒意耳。

寅三定中求佛。

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

此科方是所生之定。良以眾生心水淨。諸佛影現中。若非定中。必無求現之理。故知此已在定求也。然定即反聞自性。入流亡所。但加求佛灌頂之念而已。因戒生定竟。

丑二因定發慧。又二。寅一約戒願久定。前不兼後。後必兼前。前科但牒戒而生定。此雖總標因定。而文中雙牒戒定為因。又加發願。類求灌頂也。又為三。卯一歷舉行人。

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

白衣兼優婆塞優婆夷。雖不擇僧俗。而男女決定各從其類。必非男女混同一場也。

卯二牒戒明願。

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

首句略舉婬戒。次句總該後三戒。菩薩願不出四洪。亦所以為感佛機也。

卯三剋期久定。

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

凡出道場而復入。則必澡浴。外潔其身也。六時行道。即專注反聞。經行排遣。內攝其心也。晝夜十二時。六時行道。六時靜坐。均調昏散矣。如子時行道丑時靜坐。寅時行道卯時坐等是也。然行中坐中所習。皆反聞自性入流亡所而已。末二句結成剋期久定。不寐有二意。一除昏睡不覺。二戒忘失反聞。此科正牒定。而明因定二字。下科乃生慧也。

寅二許顯加發慧。

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定心為生慧之親因。摩頂安慰。佛之威力為助緣。所謂啐啄同時。朗然大悟也。然開悟渾含淺深諸相。不可一定。若得動靜不生。發須陀洹見道之慧。若得聞所聞盡。發阿羅漢人空慧。若得空所空滅。成法空慧。若得寂滅現前。發圓通無上知覺慧也。孤山曰。若見此像。當觀空寂。是佛顯然。是魔則滅。初請略說一科已竟。

庚二重請詳示。分二。辛一重請說道場。前雖言入道場。而未說道場如何建設。故重請說之。又分為二科。壬一阿難重請。又分為二科。癸一述已開悟。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

自揣但習反聞。不須道場。可成無學。即聞所聞盡等三空諸果位也。

癸二代請軌則。

末法修行。建立道場。云何結界。合佛世尊清淨軌則。

壬二世尊重說。分三。癸一道場建設。此中表法理所不無。然亦聖心所知之境。本難盡測。姑就古人舊說存之以備觀覽。實非修行正要。學者亦不必過泥。而反誤耳門正修之旨趣矣。詳之。又分五。子一所建壇式。又二科。丑一塗壇地。又二。寅一正用牛糞和香。

佛告阿難。若末世人願立道場。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此牛惟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

溫陵曰。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法不孤起。事不唐設。如華嚴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五位行相。即世諦以彰明。凡所設施。必有取像。則此壇場用度無非表法也。山為高土。雪山。純淨上信也。大力白牛。純淨大根也。香草清水。妙善淨智也。茹退。充實遺餘也。上栴檀。為十香之首。十度之總。萬行之冠也。長水曰。雪山牛乳。純是醍醐。所有茹退。最為香潔。○茹者食也。退。即糞也。十度。謂施戒忍進定慧方便願力智也。

寅二揀用黃土合香。又四。卯一揀不堪用。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

略一糞字。

卯二別用黃土。

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黃土。

溫陵曰。原為平土。中信也。地皮。未淨也。五。數之中。黃。色之中。取中中淨信也。

卯三合十種香。

和上栴檀。沈水蘇合熏陸鬱金白膠青木零陵甘松。及雞舌香。

溫陵曰。十香。十波羅密法香也。

卯四細羅塗地。

以此十種細羅為粉。合土成泥。以塗場地。

溫陵曰。細羅為粉。推之以為微妙萬行也。夫欲取如來寂滅場地。必本於廣大信心。而資乎淨智妙善。以養成純一大根。充實遺餘。猶足以合法香冠十度。故可嚴成寂滅場地也。上信大根有不可得。則求其次焉。故取中中信心。雖未能冠乎十度萬行。而能具之者。亦可以嚴成。

丑二定壇相。

方圓丈六。為八角壇。

長水謂壇乃除地之墠。似是。若壘土為之。經當明言層級。今並無之。顯是平地塗為八角也。溫陵曰。壇。寂滅坦實之體也。體具八正。故為八角。為攝八邪。故方丈六。

子二所設莊嚴。分四。丑一壇心華缽。

壇心置一金銀銅木所造蓮華。華中安缽。缽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隨安所有華葉。

溫陵曰。壇心蓮華。中道妙行也。蓮之為物。華實同體。染淨同源。表妙行大致也。用金銀銅木所造者。表妙行云為也。金銀。百鍊愈精而不變。銅剛而能同。義之像也。木能上罩以覆其下。仁之像也。夫依體起行。精而不變。剛而能同。或以義制。或以仁覆。無過不及。凡皆會於中道。乃所以為妙行也。缽為應器。表隨量應物也。露為陰澤。以秋降。八月。秋之中也。水中華葉。即仁覆之行隨澤所施。此又隨量應物陰利潛化之表也。

丑二缽外列鏡。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缽。

溫陵曰。圓鏡。大圓鏡智也。各安八方圍繞華缽者。智行相依。隨方圓應也。

丑三鏡外華爐。

鏡外建立十六蓮華。十六香爐。間華鋪設。莊嚴香爐。

溫陵曰。鏡外蓮華香爐各十六。而間設者。華表妙行。香表妙德。鏡外。即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攝。德行相熏。庶久而俱化。兩忘邪正也。

丑四爐焚沈水。

純燒沈水。無令見火。

溫陵曰。純燒沈水無令見火者。反德藏用。滅伏覺觀。然後能契寂滅場地也。

子三所獻供養。分為二。丑一八味陳供。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為煎餅。並諸沙糖。油餅。乳糜。蘇合。蜜薑。純酥。純蜜。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以奉諸佛及大菩薩。

溫陵曰。表以法喜禪悅獻二尊也。權教開許乳酪。實教遮禁。而復取以享奉者。意在融權實。同邪正。故八味亦各十六。圍繞華外。表融權攝邪之法喜隨行施設也。

丑二兩時致享。

每以食時。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壇前別安一小火爐。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熾。投是酥蜜於炎爐內。燒令煙盡。享佛菩薩。

溫陵曰。佛以日中受食。故每以日中致享。中夜例日中也。蜜成於華。表和融法行也。酥成於乳。表和融法味也。半為中數。三為成數。小香爐。方寸覺心也。以香沐炭。發覺之法也。藥王然身。先服兜樓婆香。意取發燄。故取沐炭然令猛熾。投酥蜜於炎爐燒令煙盡者。行法既成。不可終滯。當於覺心勇猛�眺牷C使習氣併鑠。緣影俱亡。豁然如所謂紅爐點雪者。然後為佛所享。

子四所奉尊像。又復分為三科。丑一四外旛華。

令其四外遍懸旛華。

溫陵曰。四外旛華。外行嚴飾也。

丑二四壁內聖。又二。寅一總標。

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

寅二別列。分二。卯一當陽五如來。

應於當陽張盧舍那。釋迦。彌勒。阿。彌陀。

溫陵曰當陽正位盧舍那等。寂場真主也。彌勒。當來真主也。阿居東。彌陀居西。智悲真主也。

卯二左右二菩薩。

諸大變化觀音形像。兼金剛藏。安其左右。

溫陵曰。諸大變化觀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也。金剛藏常領金剛護持咒人。伏魔斷障真主也。

丑三門側外護。

帝釋。梵王。烏芻瑟摩。并藍地迦諸軍茶利。與毗俱胝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

溫陵曰。門側左右。釋梵等眾有力外護也末法修行凡賴於此。一有闕焉。必不成就。烏芻。火頭金剛。藍地迦。青面金剛。軍茶利。金剛異號也。毗俱胝。三目持鬟髻是也。頻那夜迦。即豬頭象鼻二使者。

子五所取照映。

又取八鏡覆懸虛空。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溫陵曰。壇中之鏡混物有依。行人之智也。空中之鏡離物無依。諸佛之智也。混物有依者。方能照物。未能照己。必得乎離物無依住智交相為用。然後物我互照。心境雙融。諸佛眾生身土相入。不勞動步。不待擬心。法法遍周。事事無礙。舉目千聖齊現。觸處萬象昭然。一華一香。遍供塵剎。一行一相。充擴無窮。不假神通。不涉情謂。寂場法法本如是也。道場建設竟。

癸二修證節次。分二。子一三七初成定慧。又分為二科。丑一三七功夫。就分為三科。寅初一七禮誦行道。

於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阿羅漢號。恆於六時誦咒圍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

溫陵曰。凡所蘄向。以皈依三寶為最初方便。故初七日至誠頂禮如來菩薩羅漢名號。所以假其不思議力發行助道也。○他力也。

寅次二七專心發願。

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我毗奈耶先有願教。

若圖總略。不出四洪。溫陵曰。依毗尼教。專心發願也。行願堅強。則得大勇猛。吳興曰。先有願教者。如梵網經十大願等是也。

寅後三七一向持咒。

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囉咒。

溫陵曰。時無間歇。咒無遍限。一向誦持。遂能以精誠感格。進力克功也。

丑二末日定慧。分三。寅一佛現摩頂。

至第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交光處。承佛摩頂。

此可見前三七中亦具麤略定心。但兼禮念願咒。非不攝心反聞也。若心水不淨。佛何由而現乎。溫陵曰。鏡交光處。則生佛智照。感應道交也。

寅二定心成就。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

此方專習反聞。不令一念緣彼聲塵。專注前解聞中妙境。所謂入流亡所也。此應坐習為多。時或經行排遣。但一味反聞無間。

寅三慧心成就。

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

首句顯定心為親因。道場持咒等為助緣。因緣力故。所以能令也。末二句。發慧妙境也。身心意兼真妄。約明字。但是真身真心大智慧光明顯現之相。而淨字雖亦說真。兼顯妄身妄心了不可得。為真淨之所以也。末句雙喻明淨。且真身真心即是聞性。聲塵忘而六塵俱捐。故極明淨。此在定中發慧。暫得與寂滅現前境界相應也。三七初成定慧已竟。

子二百日頓證聖果。分三。丑一先防不成由不清淨。

阿難。若此比丘本受戒師。及同會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淨者。如是道場。多不成就。

不成就者。但是不能剋期取證。警擇師友不可濫取非人。

丑二正示期滿有證初果。

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

利根。謂惑障俱輕。慧性明悟者也。孤山曰。陀洹。按位即圓初信。若依涅槃。乃是初入別圓地住也。○依初解。則當齊於動靜不生。斷八十八使。亦但位齊小乘見道。非真取小果也。依後解。則當徹至寂滅現前。位齊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二釋俱通。涅槃借小乘四果名位。以次當大乘住行向地矣。

丑三後開未成亦見佛性。

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若依圓師前解。則位在五觀。依後解。則位在十信。次於所證必然之理。即是了了見於佛性。自信本來尊貴。亦不患於不證。所謂已到不疑之地矣。修證節次已竟。

癸三結答酬請。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

吳興曰。壇法行相。此土末世行之惟艱。然所誦咒下文亦許不入道場。故使有緣隨器受益。重請說道場已竟。

辛二重請說神咒。分三。壬一會眾重請。又分二。癸一述己自請。又為三。子一述遭術遇救。又三。丑一述多聞未證。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愛。求多聞故。未證無為。

恃愛前已釋過。小乘以四果為無為。

丑二述被邪咒禁。

遭彼梵天邪術所禁。心雖明了。力不自由。

初果力弱故也。

丑三述賴咒轉救。

賴遇文殊。令我解脫。

須補文殊將咒往護。

子二敘蒙咒未聞。

雖蒙如來佛頂神咒。冥獲其力。尚未親聞。

天如曰。昔阿難密承咒力。得解婬難。故曰冥獲未聞。

子三請重宣廣利。

惟願大慈重為宣說。悲救此會諸修行輩。末及當來在輪迴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脫。

身解脫者。謂消業離苦也。意解脫者。謂破惑證真也。

癸二同眾普請。

於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佇聞如來祕密章句。

壬二如來重說。分二。癸一正說神咒。又三。子一咒前光相。又四。丑一如來放頂光。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

斯光所表。具足多義。今略分釋之。此科與次科表顯中之密。以自如來當身所現也。肉髻即無見頂。表法身理。從頂放光。表依理起智。光具百寶。表智含萬用。

丑二光中現如來。

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

光中涌蓮。表依智發行。化佛坐蓮。表行嚴妙果。

丑三化佛放頂光。

頂放十道百寶光明。

此科與次科表密中之密。以又從化佛重現也。斯即所謂從佛頂中之佛頂。放寶光中之寶光。表斯咒尊中之尊。妙中之妙也。十光。亦表十力深智。具足萬用。無求不應。見攝受之慈。

丑四光中現金剛。

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

表無量祕密神用。降伏魔外。無惡不摧。見折伏之威。

子二大眾欽聽。

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哀祐。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畏。謂畏其威。愛。謂愛其慈。抱。懷也。眾生以此二懷承順如來。而神化無所留滯矣。咒中密具此諸妙理。故表彰之。

子三神咒章句。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羅訶帝三藐三菩陀寫(一)薩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釤(二)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三毗迦切)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囉娑迦僧伽喃(五)南無盧雞阿羅漢跢喃(六)南無蘇盧多波那喃(七)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八)南無盧雞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十)南無提婆離瑟(十一)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十二)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十三)南無跋囉訶摩泥(十四)南無因陀囉耶(十五)南無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囉耶(十七)烏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無婆伽婆帝(二十)那囉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訶三慕陀囉(二十二)南無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無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訶迦羅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囉(二十六)毗陀囉波拏迦囉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無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囉耶(三十三)南無般頭摩俱囉耶(三十四)南無跋闍囉俱囉耶(三十五)南無摩尼俱囉耶(三十六)南無伽闍俱囉耶(三十七)南無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輸囉西那(三十九)波囉訶囉拏囉闍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二)南無阿彌多婆耶(四十三)跢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囉訶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四十七)阿芻鞞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囉訶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無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闍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囉婆囉闍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無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補師毖多(五十七)薩憐捺囉剌闍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囉訶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雞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囉訶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無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雞都囉闍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囉訶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無薩羯唎多(七十二)翳曇婆伽婆多(七十三)薩怛他伽都瑟尼釤(七十四)薩怛多般怛籃(七十五)南無阿婆囉視耽(七十六)般囉帝揚岐囉(七十七)薩囉婆部多揭囉訶(七十八)尼羯囉訶揭迦囉訶尼(七十九)跋囉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囉密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囉耶儜揭唎(八十二)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薩囉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八十五)赭都囉失帝南(八十六)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剎怛囉若闍(九十)波囉薩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訶揭囉訶若闍(九十三)毗多崩薩那羯唎(九十四)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九十五)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囉(九十七)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九十八)阿般囉視多具囉(九十九)摩訶般囉戰持(百)摩訶疊多(百一)摩訶帝闍(二)摩訶稅多闍婆囉(三)摩訶跋囉槃陀囉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囉(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闍耶(七)跋闍囉摩禮底(八)毗舍嚧多(九)勃騰罔迦(十)跋闍囉制喝那阿遮(十一)摩囉制婆般囉質多(十二)跋闍囉擅持(十三)毗舍囉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補視多(十五)蘇摩嚧波(十六)摩訶稅多(十七)阿唎耶多囉(十八)摩訶婆囉阿般囉(十九)跋闍囉商羯囉制婆(二十)跋闍囉俱摩唎(二十一)俱藍陀唎(二十二)跋闍囉喝薩多遮(二十三)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屈蘇母婆羯囉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囉菟瑟尼釤(二十七)毗折籃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闍囉迦那迦波囉婆(二十九)嚧闍那跋闍囉頓稚遮(三十)稅多遮迦摩囉(三十一)剎奢尸波囉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囉羯拏(三十四)沙鞞囉懺(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七誦者至此稱弟子某受持)烏(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四十一)虎(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羅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五十)虎(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薩婆藥叉喝囉剎娑(五十三)揭囉訶若闍(五十四)毗騰崩薩那羯囉(五十五)虎(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囉尸底南(五十八)揭囉訶娑訶薩囉南(五十九)毗騰崩薩那囉(六十)虎(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囉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薩怛他伽都瑟尼釤(六十五)波囉點闍吉唎(六十六)摩訶娑訶薩囉(六十七)勃樹娑訶薩囉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訶薩泥帝隸(六十九)阿弊提視婆唎多(七十)吒吒迦(七十一)摩訶跋闍嚧陀囉(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囉(七十四)烏(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麼麼(七十七)印兔那麼麼寫(七十八至此句準前稱名若俗人稱弟子某甲)囉闍婆夜(七十九)主囉跋夜(八十)阿祗尼婆夜(八十一)烏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薩多囉婆夜(八十四)婆囉斫羯囉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囉密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囉尼部彌劍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烏囉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闍檀茶婆夜(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條怛婆夜(九十三)蘇波囉拏婆夜(九十四)藥叉揭囉訶(九十五)囉叉私揭囉訶(九十六)畢唎多揭囉訶(九十七)毗舍遮揭囉訶(九十八)部多揭囉訶(九十九)鳩槃茶揭囉訶(二百)補丹那揭囉訶(一)迦吒補丹那揭囉訶(二)悉乾度揭囉訶(三)阿播悉摩囉揭囉訶(四)烏檀摩陀揭囉訶(五)車夜揭囉訶(六)醯唎婆帝揭囉訶(七)社多訶唎南(八)揭婆訶唎南(九)嚧地囉訶唎南(十)忙娑訶唎南(十一)謎陀訶唎南(十二)摩闍訶唎南(十三)闍多訶唎女(十四)視比多訶唎南(十五)毗多訶唎南(十六)婆多訶唎南(十七)阿輸遮訶唎女(十八)質多訶唎女(十九)帝釤薩鞞釤(二十)薩婆揭囉訶南(二十一)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二十二)雞囉夜彌(二十三)波唎跋囉者迦訖唎擔(二十四)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二十五)雞囉夜彌(二十六)茶演尼訖唎擔(二十七)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二十八)雞囉夜彌(二十九)摩訶般輸般怛夜(三十)嚧陀囉訖唎擔(三十一)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三十二)雞囉夜彌(三十三)那囉夜拏訖唎擔(三十四)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三十五)雞囉夜彌(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三十七)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三十八)雞囉夜彌(三十九)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擔(四十)毗陀耶闍瞋陀夜彌(四十一)雞囉夜彌(四十二)迦波唎迦訖唎擔(四十三)毗陀耶闍瞋陀夜彌(四十四)雞囉夜彌(四十五)闍耶羯囉摩度羯囉(四十六)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擔(四十七)毗陀耶闍瞋陀夜彌(四十八)雞囉夜彌(四十九)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擔(五十)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五十一)雞囉夜彌(五十二)毗唎羊訖唎知(五十三)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訖唎擔(五十五)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五十六)雞囉夜彌(五十七)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擔(五十八)毗陀耶闍瞋陀夜彌(五十九)雞囉夜彌(六十)阿羅漢訖唎擔毗陀耶闍瞋陀夜彌(六十一)雞囉夜彌(六十二)毗多囉伽訖唎擔(六十三)毗陀耶闍瞋陀夜彌(六十四)雞囉夜彌跋闍囉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訖唎擔(六十七)毗陀耶闍瞋陀夜彌(六十八)雞囉夜彌(六十九)囉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兔那麼麼寫(七十二至此依前稱弟子名)婆伽梵(七十三)薩怛多般怛囉(七十四)南無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囉剌迦(七十六)波囉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薩怛多缽帝唎(七十八)什佛囉什佛囉(七十九)陀囉陀囉(八十)頻陀囉頻陀囉瞋陀瞋陀(八十一)虎(八十二)虎(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訶(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囉提訶多泮(八十九)婆囉波囉陀泮(九十)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九十一)薩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薩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薩婆藥叉弊泮(九十四)薩婆乾闥婆弊泮(九十五)薩婆補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補丹那弊泮(九十七)薩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薩婆突澀比犁訖瑟帝弊泮(九十九)薩婆什婆犁弊泮(三百)薩婆阿播悉摩梨弊泮(一)薩婆舍囉婆拏弊泮(二)薩婆地帝雞弊泮(三)薩婆怛摩陀繼弊泮(四)薩婆毗陀耶囉誓遮犁弊泮(五)闍夜羯囉摩度羯囉(六)薩婆囉他娑陀雞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囉縛耆你弊泮(九)跋闍囉俱摩唎(十)毗陀夜囉誓弊泮(十一)摩訶波囉丁羊叉耆唎弊泮(十二)跋闍囉商羯囉夜(十三)波囉丈耆囉闍耶泮(十四)摩訶迦囉夜(十五)摩訶末怛唎迦拏(十六)南無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囉訶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訶羯唎曳泮(二十一)羯囉檀持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嘮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邏囉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質(三十)薩埵婆寫(三十一)麼麼印兔那麼麼寫(三十二至此依前稱弟子名)突瑟吒質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質多(三十四)烏闍訶囉(三十五)伽婆訶囉(三十六)嚧地囉訶囉(三十七)婆娑訶囉(三十八)摩闍訶囉(三十九)闍多訶囉(四十)視毖多訶囉(四十一)跋略夜訶囉(四十二)乾陀訶囉(四十三)布史波訶囉(四十四)頗囉訶囉(四十五)婆寫訶囉(四十六)般波質多(四十七)突瑟吒質多(四十八)嘮陀囉質多(四十九)藥叉揭囉訶(五十)囉剎娑揭囉訶(五十一)閉隸多揭囉訶(五十二)毗舍遮揭囉訶(五十三)部多揭囉訶(五十四)鳩槃茶揭囉訶(五十五)悉乾陀揭囉訶(五十六)烏怛摩陀揭囉訶(五十七)車夜揭囉訶(五十八)阿播薩摩囉揭囉訶(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囉訶(六十)唎佛帝揭囉訶(六十一)闍彌迦揭囉訶(六十二)舍俱尼揭囉訶(六十三)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六十四)阿藍婆揭囉訶(六十五)乾陀波尼揭囉訶(六十六)什佛囉堙迦醯迦(六十七)墜帝藥迦(六十八)怛隸帝藥迦(六十九)者突託迦(七十)昵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隸瑟密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薩婆什伐囉(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達嚧制劍(七十八)阿綺囉鉗(七十九)目佉嚧鉗(八十)羯唎突嚧鉗(八十一)揭囉訶揭藍(八十二)羯拏輸藍(八十三)憚多輸藍(八十四)迄唎夜輸藍(八十五)末麼輸藍(八十六)跋唎室婆輸藍(八十七)毖栗瑟吒輸藍(八十八)烏陀囉輸藍(八十九)羯知輸藍(九十)跋悉帝輸藍(九十一)鄔嚧輸藍(九十二)常伽輸藍(九十三)喝悉多輸藍(九十四)跋陀輸藍(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你什婆囉(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薩般嚧訶凌伽(四百)輸沙怛囉娑那羯囉(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烏陀迦(三)末囉鞞囉建跢囉(四)阿迦囉密唎咄怛斂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質迦(七)薩婆那俱囉(八)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九)末囉視吠帝釤娑鞞釤(十)悉怛多缽怛囉(十一)摩訶跋闍嚧瑟尼釤(十二)摩訶般賴丈耆藍(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闍那(十四)辮怛隸拏(十五)毗陀耶槃曇迦嚧彌(十六)帝殊槃曇迦嚧彌(十七)般囉毗陀槃曇迦嚧彌(十八)跢姪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隸(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囉跋闍囉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闍囉謗尼泮(二十五)虎都嚧甕泮(二十六)娑婆訶(四百二十七)

孤山曰。諸經神咒例皆不翻。五不翻中。即祕密不翻。於四例中。即翻字不翻音。天台會之。不出四悉。天如曰。孤山所引天台四悉檀。悉。遍也。檀。施也。諸聖以四法遍施眾生也。初世界悉檀者。隨方異說。令生歡喜益也。二為人悉檀者。生善益也。三對治悉檀者。破惡益也。四第一義悉檀者。入理益也。○祕咒非但只是梵語。仍是一切聖賢祕密之言。蓋梵語此方不曉。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曉解者也。至於祕咒。非但天竺常人不知。理應下位聖賢不達上位之咒。大端聖賢宏化。例有顯密二教。如醫療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則顯說病源藥性。及炮治之法。如佛顯教。二者授藥。則都不顯說。但惟與藥令服愈病而已。不必求知何藥何治。如佛密教。故今祕咒正同授藥。不必求解。若解生則咒喪矣。眾生但當信持之。自蒙諸益也。又祕咒雖不可作解。亦有少分應知。三義略盡。一者理法力。謂以一字含無邊妙理而稱為陀羅尼。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斯之威力。全具所詮之理。如此方元亨利貞。亦可避凶致祥矣。二者威德力。謂諸佛菩薩一切權實聖賢威德深重。具大勢力。稱其名號。隨願如意。如今世間有勢力人。亦可假其名聲伏惡脫難也。三者實語力。佛菩薩一切聖賢起大悲心愍眾生故。出誠實語。咒願眾生離苦得樂。革凡成聖。故誦之可以隨言成益。如世之實修行人。尚可咒願吉凶。隨言成就。何況證理入位聖賢。真慈誓願。安可測度。此與咒詛義相當也。略述由此三義。故持之得不測神功。然須確信。專持。功滿。方收成效。若猶豫。間斷。中輟。或壇戒不能如法。而謗咒無功者。招大罪苦。良以世俗咒禁蛇蠍瘡瘧者尚有明驗。而況聖真威靈所寓。安有虛詞。切宜戒之。世人有謂咒之不翻。隱其鄙俚之言。恐人輕笑。此真無知妄謗。少有智者當亦不惑於斯言也。至於四悉利物者不止祕咒。凡佛放光現通說法諸設施。第一便欲人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惟為一大事因緣。即入理益也。其人未能悟入者。則且與第二斷除煩惱種習。即破惡益也。久之障盡。後當悟入矣。其人又未能破惡者。則且與第三令其興起善心。建立善行。善力漸強。惡習自退矣。其人又未能興善。則且與第四令生歡喜。即歡喜益也。亦是與其且種輕少善根。為上三作遠因緣耳。其人或又不能生於歡喜反成憎謗者。則佛早已鑑機。默然無為也。若約一大時教。華嚴正惟入理。而略兼後三。小乘教正惟破惡。而略兼後二。人天教正惟生善。而略兼後一。諸雜趣正惟歡喜。謂且救護拔苦令其生喜。亦可漸向上三矣。今獨論祕咒四悉。諸師所列。皆從劣向勝為序。一世界歡喜者。謂隨方利物。如持之以脫難求財等。而天台所謂誦神王名部落驚懼者。但脫鬼難一途而已。二為人生善者。如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其精進等。而天台比於軍號相應無所訶禁者。亦明生善無礙而已。三對治破惡者。如令婬心頓歇等。而天台譬彼貧人詐瞋聞偈頓息者。亦以喻明誦咒之人不自知其惡破之由也。四第一義入理者。如入無生忍等是也。而天台喻以智臣解語餘人不知者。亦但喻其咒力發悟之由人所不測也。大端明祕密。四悉利益。非如顯教可知其故。若可測知。何貴祕密。行人但當確信堅持。無勞思議也。正說神咒已竟。

癸二說咒利益。分二。子一諸佛要用。可見非但眾生離此咒而無賴。諸佛離此而亦缺用多矣。又分為三。丑一指示全名。

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囉祕密伽陀微妙章句。

頂光聚三字。據實元於頂光化佛說之。仍各有表。頂表尊勝。光表威靈。聚表神用。伽陀。明其咒中有頌。大段曰章。如分五會是也。細分曰句。微妙者。明其隱微奧妙不可測也。

丑二備彰諸用。又三。寅一總標因果。

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出生二字明作密因。得成二字表助極果。見佛初心究竟皆不能離。誠要用總相也。

寅二別列要用。又復分為六科。卯一降魔制外用。

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以咒威力。令無惑亂也。

卯二現身說法用。

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

乘者。依憑之意。咒心者。但依吳興通指全咒為咒心。即心咒之謂也。蓋祕密藏中精要之法。故稱咒心。若是。則心字是喻。類如般若心經之心。非指悉怛等六字為心也。彼是咒名耳。又詳跢姪他乃即說咒曰。則唵字以下方是正咒。不過八句三十四字。前皆三寶并諸外護威名。及實語助咒之類。若不能全持者。可從唵字持之。亦如準提九聖字之例是也。坐蓮普應者。現佛身成道相也。含者。內祕為本之意。謂本此密理以演顯教也。

卯三自他授記用。

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

摩授者。謂以咒加持。令必成佛。此可喻於蜾蠃咒螟蛉也。自蒙授記者。可見有持此咒者。佛知必成佛道。故授記也。

卯四救苦救難用。

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啞。冤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飢渴貧窮。應念銷散。

此中所具八苦。八難。亦與常途別異。尋常以生老病死配冤憎等後四為八苦。今以三塗及根缺配之為八也。而又贅以大小諸橫。盡其餘苦耳。如藥師諸橫是也。八難亦與諸經不同。今以賊兵王獄風水火飢為八也。饑渴即是饑饉。又贅以貧窮。亦盡其餘難耳。

卯五事師嗣法用。

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

咒力能令四事具足。及得他心。故成事師之用。又能開心。通達法要。故成嗣法之用。

卯六攝親轉小用。

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

親因。即歷劫親緣也。攝受。如提獎阿難是也。祕密實乘必廢三立一。小乘聞多驚疑。咒力能令決了不疑也。

寅三總結始終。

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前節從初成道以至入涅槃。次節自正法以至末法。皆憑咒力。可謂始終全用。不能離也。

丑三更明無盡。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囉咒。從旦至暮。音聲相聯。字句中間。亦不重疊。經恆沙劫。終不能盡。

此無盡方約諸佛要用已自無盡。非並眾生用也。諸佛要用已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二十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卷三十(經文卷七之二)

明 交光大師 述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三十(經文卷七之二)
明京都西湖沙門交光真鑑述 
蒲州萬固沙門妙峰福登校 

子二眾生利賴。此眾生理該九界。文多就分二。丑一別指勝名。

亦說此咒名如來頂。

比上全名。此為略目。獨稱佛頂。特顯尊勝。欲眾生至敬奉持勿慢易也。

丑二備彰威力。分三。寅一首示行人必賴以勸持。又二。卯一正示誦方遠魔。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夫小乘三果以前。未出分段。故云未盡輪迴。此即如前欲入道場剋期取證者也。不持必定招魔。故前道場中教專持也。今文不持下。反言激勸必當持也。由是而知一切行人。誰不當持哉。今世現見山中靜修叢林多廢持咒。往往發風發顛。縱不成顛。亦多見於怖人媚人境界。皆此弊也。聖言豈有虛乎。問。何無菩薩。答。此有三義不缺菩薩。一者佛用已該。如自果未成蒙佛授記。事善知識推法王子是也。二者借名該大。如七信前借小聖名。十地去為大羅漢。故知圓通道場取羅漢者。決菩薩根性。及已回心而非定性也。三者生有深位。如決定菩提。了知沙劫。悟無生忍。何非菩薩。

卯二開許不誦書帶。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氈。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白氈。天竺之物。紙類也。有價直無量者。此土無之。

寅二詳伸護生助道以出由。所以必勸持帶者。正由力能護助。故曰出由。又前勸持中略說助道護生。故此言詳伸也。又二。卯一總標二意。

阿難。我今為汝更說此咒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末四句。二句護生。二句助道也。

卯二別列多功。分二。辰一約眾生以顯各益。又三。巳一救護災難。又為二。午一紀時指人。

若我滅後末世眾生。有能自誦。若教他誦。

午二正明救難。分二。未一惡緣不能成害。

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未二惡生不能加害。分二。申一不能加害。又三。酉一加咒不著。

如是乃至龍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

酉二加毒即化。

心得正受。一切咒詛厭蠱毒藥。金毒銀毒。草木蟲蛇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溫陵曰。金銀入藥。或能發毒。○心得正受。咒力持成三昧也。問。上卻惡咒何不須於正受。答。惡咒非形磈之物。可以正咒遮令不得加身。何須自身三昧。今有形之毒已入身中。非自身三昧安能化為甘露。故須正受。

酉三起惡不得。

一切惡星。並諸鬼神。磣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惡。

申二仍加守護。

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皆領深恩。常加守護。

溫陵曰。以誦咒利彼。故諸惡鬼王皆領深恩。救護災難已竟。

巳二助成道業。分六。午一資發通明。為下諸科張本。不先發通明。則隔陰多昏。豈能長劫脫惡生勝以至證果乎。又分三。未一明聖眷護咒。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

約果德。皆深位菩薩。約現身。則力士奮威之相。蓋護災鬼神可以與力。助道非菩薩不可。是以首明菩薩陰侍。

未二舉散心亦從。

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

此約悠悠修行之人。未決定常住三摩地者。但常持咒。故亦隨從。非放逸穢惡之輩。

未三況菩提心人。又分三。申一先以標人。

何況決定菩提心者。

此須常住三摩中。而又持咒希求速得圓滿菩提是也。本經所宗。即耳根圓通為妙三摩提。

申二冥加開發。

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

菩薩能以神力加被。令人心開。陰。暗。速。催也。良以菩薩心精與行人心精通�恣C一體無二。而菩薩心力。兼彼咒力。故能暗催行人令其開心矣。

申三圓證通明。

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溫陵曰。即所謂成就眾生出世間智也。○記憶雖但似於宿命。然河沙紀劫。而又云周遍。決洞三世。且了知無疑。似涉三明。何況沙劫迥超小乘八萬。當知仍是菩薩殊勝六通三明矣。

午二遠離雜趣。生雜趣中。或染惡習。或墮重苦。深妨道業。修心人皆發願不生雜趣。故此科在助道業中。分三。未一標時至果。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

第一劫。初發決定菩提心時。後身。即因滿降生成佛之身。可見全為中間修行時得無妨礙也。

未二不生神鬼。

生生不生藥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并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

藥叉羅剎等現觀音圓通。富單那加云迦吒者。亦眷屬類也。

未三不生貧賤。

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

背念曰誦。圖印曰寫。密佩曰藏。貧則困苦。賤則役苦。皆妨道業。離不可樂。定生可樂也。長水曰。以持尊勝也。

午三常生佛前。常隨佛學。修證必速。分三。未一共佛功德。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此科尚是生佛界之由。以多福德因緣方生。今持咒能感諸佛惠錫功德。故得定生。彌陀經謂念佛即是多福。當由惠錫。

未二共佛生處。

由是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

由是者。由前佛錫功德。故得常共佛生也。

未三共佛熏修。

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

此方生後功德。既常隨佛。凡佛功德一一有分。故得生必際會。親炙薰染。長劫而不離也。

午四眾行成就。又分為五。未一成具戒行。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未二成精進行。

未精進者。令得精進。

未三成智慧行。

無智慧者。令得智慧。

未四成清淨行。

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未五成齋戒行。

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人有宿障。屢欲齋戒。不得成就。咒能成之。或業礙地礙。及無師無壇。不得齋戒。許但持咒。同於齋戒。

午五諸罪消滅。分為四。未一破戒罪滅。又分二。申一輕重齊消。

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消滅。

溫陵曰。未受時者。未持咒時也。可見持咒之後不可更造也。

申二食噉並宥。

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

此有三說酌量。觀經之一字。似未持之前經過之事。持咒之後悉皆宥之。非持咒之人縱恣無度也。又或持咒人有不得已偶經此事。並可宥之。亦非縱恣也。或真慈開許不能具齋戒者亦聽持之。旋可消罪。如冰投湯之喻。顯咒殊勝而已。準前未受之語。前二說理長。若參四律三漸之文。則真修希證之人。清淨持之為上也。

未二違式罪滅。分二。申一不淨即淨。

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此亦行頭陀行。清貧不備。令持之勿疑。非富饒故意為此。

申二不壇即壇。

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

前之壇法。極難全備。此許無壇持咒。勿疑功德差別也。況若更能常住大定。是真寂滅場地。當亦愈於徒有壇相而不具定心者矣。

未三極重罪滅。

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此未發心持咒之前所犯。可仗咒力滅盡。不可更疑不盡。決非令持咒無畏。肆犯此惡也。孤山曰。比丘四棄。即殺盜婬妄四根本重罪。梵語波羅夷。此云棄。謂犯此者永棄佛法邊外。猶如死屍。大海不受也。比丘尼復加四棄。曰觸。入。覆。隨。即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觸。第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屏處共立共語。共行。身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隨舉大僧供給衣食。即為僧所舉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隨彼也。通上故名八棄。僧所舉者。即舉訐之義也。

未四極遠罪滅。又分為二科。申一積罪未懺。

阿難。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

申二以咒滅盡。

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消雪。

解讀誦者不書亦可。不解誦者。書帶安置兼之尤妙。

午六速悟無生。

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圓實初住便證此忍。別教當在地上。詳前發通。乃是定心成就所發。今悟無生。乃是慧心成就所發。前但了知不昧。未必實證萬法無生應知後位深於前位。況得此忍之後。罪福皆空。聖凡情盡。可以魔佛一如。方能遍涉苦惡諸趣而無礙無擇。故知此科超前諸科。而為助道之成功矣。又所謂出世間智者。發通成始。而無生成終也。按六科前四。即為人生善悉檀。第五對治破惡。第六第一義入理也。而前之救難。後之應求。乃世界歡喜悉檀也。餘可類知。助成道業已竟。

巳三稱遂願求。前救難屬悲。拔苦。此應求屬慈。與樂。分二。午一生前願求。分四。未一求男女。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未二求長命。

求長命者。即得長命。

未三求果報。

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

此中福利果報。及修行果報。似皆渾含。若修行果報。通上三悉。大端助道業中已有修行果報。此應多是福利果報。

未四求身色。

身命色力。亦復如是。

此是長命。復兼聰明不衰百體康健者也。

午二命終往生。

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此約稱願。故別於助道也。約眾生以顯各利已竟。

辰二約國土以顯普益。前明各人誦帶。各得其益。此惟書寫安置以普益合國合邑等。此正世界悉壇也。分三。巳一諸難消除。又分三。午一先舉難處。

阿難。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或復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

午二安城迎供。又分為二科。未一教以安咒。

寫此神咒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闍上。

溫陵曰。支提。此云可供養處。即淨剎之通稱也。脫闍云幢。

未二供佩身家。

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午三結難消除。

一切災厄。悉皆消滅。

巳二兆民豐樂。

阿難。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庶安樂。

此須約舉國咸知信敬。或君臣守令悉遇知音。教民敬重。方獲靈通。譬持咒者多久方靈。暫時豈能速效。此亦如是。至敬方靈。若也咒雖遍有。束之高閣。曾無敬禮。或更置於猥褻之地。塵穢不收。而責咒無驗者。亦惑之甚也。餘皆倣此。思之。

巳三惡星不現。分為二。午一略標。

亦復能鎮一切惡星。隨方變怪。災障不起。人無橫夭。杻械枷鎖。不著其身。晝夜安眠。常無惡夢。

午二詳釋。又分為二科。未一釋諸星現災。

阿難。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作種種形。出現世時。能生眾生種種災異。

溫陵曰。八萬四千。應眾生煩惱業也。二十八。則四方之紀。八。則五行之經。及羅計孛也。順則福應。逆則災應。所謂惠迪吉從逆凶也。能生災異者。亦應其逆而已。如彗孛飛流應同分。非星之為也。

未二釋鎮消方量。

有此咒地。悉皆消滅。十二由旬成結界地。諸惡災祥永不能入。

溫陵曰。以咒力什乎百順。故惡變悉滅於天。災祥不入其境。祥。吉凶之先兆也。二詳伸護生助道以出由已竟。

寅三承明行人必證以結勸。初科勸持。是舉初修卻魔以示勸。此科結勸明言決定開心。是舉終證以欣勸也。分二。卯一承明故說保安。承明佛說本意多為保安行人爾。又分二。辰一保護安隱。

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

辰二遠離魔冤。

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卯二正示無過必證。又三。辰一舉現未之人。

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

辰二明不犯四過。

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淨僧。於此咒心。不生疑悔。

四過。謂一壇差。二戒缺。三師穢。四疑悔。犯一則難現生取證。遠因而已。故知前之開許。非許真修之輩也。

辰三決必得心通。

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為妄語。

父母生身。言不待後身方證也。吳興曰。心通者。據前所說不出三義。一者證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於座得須陀洹也。二者發解。謂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三者宿命。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矣。如來重說已竟。

壬三會眾願護。問。咒自有力。何勞人護。答。唵字後方為正咒。前皆歸請三寶威力。或各心咒。以諸聖護生願同故也。又有八部神王名號。固亦有本願。而兼遵佛敕。且以護生功德嚴自果也。至於凡類小神。霑咒妙力。脫苦得樂。所謂皆領深恩守護也。是以行人持咒自力。又兼外護他力。由是持帶功德巍巍。不可測知矣。問。真慈之於行人。無不可護。何必令其持咒方護。答。咒有神功。令其先生自力。又假呼請為緣。且咒如天子之敕。故領敕者。尊勝幹國。諸王臣無不護之。否則卑劣無幹。莫之護也。又持咒如讀書人。必為世用。王臣無不作養薦拔之。不讀無用。則養薦何施。又行人如戰士。咒如利刃甲冑。諸聖如助戰之人。故甲兵具者可以助其必勝。不具。則助何益哉。略述少義。足明咒護須兼。持者可勿疑矣。分二。癸一外眾護持。以具世間之相。未標菩薩之號。故云外也。然其權實不定。若權現。則皆內祕菩薩。外乃假名。若實凡夫。則外乃實號也。又分五。子一金剛力士眾。

說是語已。會中無量百千金剛。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如佛所說。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

此現具執金剛身。不同後之菩薩也。修菩提者。以持咒修耳根圓通為上。後皆倣此。

子二兩天統尊眾。

爾時梵王。并天帝釋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審有如是修學善人。我當盡心至誠保護。令其一生所作如願。

審。猶果也。一生如願。謂令現生取證。及心通也。此入理悉檀。若作事事如願。即餘三悉矣。

子三八部統尊眾。

復有無量藥叉大將。諸羅剎王。富單那王。鳩槃茶王。毗舍遮王。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亦於佛前合掌頂禮。我亦誓願護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圓滿。

誓常護。令大果速成就也。

子四照臨主宰眾。

復有無量日月天子。風師。雨師。雲師。雷師。并電伯等。年歲巡官。諸星眷屬。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安立道場。得無所畏。

師伯。亦主宰統尊之稱。年歲巡官。即四直功曹之類。特護道場者。是於剋期取證之人倍護令不畏魔。非全不護隨便修眾也。

子五地祇天神眾。

復有無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無色界天。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護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無魔事。

山海神。川嶽主也。土地。地祇類也。水陸空行。舉三居以該多眾也。萬物精祇。如主樹木苗稼等神。以上皆有形之類。下該無形。風神王似舜若多。主空神也。經云。其形如風。無色界天無業果色。皆無形類也。而同言稽首者。或仗佛威光。暫能現身也。溫陵謂補全三界四大亦通。但缺火神。外眾護持已竟。

癸二內聖護持。本跡雙彰。故標內教之聖。分三科。子一指人敘儀。

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證究竟堅固之理。故稱金剛。祕跡護持。故稱藏。慈威尊勝。折攝並行。故稱王菩薩。是其常儀。降魔。則現持杵忿怒金剛之相。故云爾。

子二顯本久護。

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功業久成。即歷位斷證已極。不取涅槃。但不偏取寂滅而實圓住三祕密藏。常隨下。表其不捨眾生。帶果行因。以酬護生本願。皆自顯其本。

子三正明護持。分為四。丑一定散俱護。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餘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

道場經行。俱攝心正定之時。即反聞自性入流亡所等時也。乃至下。亦是發心起修之後。但初心間斷。有時散心。菩薩亦不以其散心而不護也。由是而觀。持咒修行之人亦當自知尊重。不應作破戒穢行以仰愧於菩薩也。

丑二魔魅盡祛。分為二。寅一正明盡祛。

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大自在亦色界魔天。

寅二開除發心。

除彼發心樂修禪者。

彼。指諸小鬼神。發心好禪。彼亦自護行人。故不祛除。許令親近。

丑三違越不滅。

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

殞。壞也。寶杵擬之即碎。不待觸擊。孤山曰。以上群靈。皆獲本心。住首楞嚴。能建大義。示現菩薩諸天鬼神等像。護持行人耳。而言以寶杵碎首者。若涅槃殺闡提。仙預誅淨行。皆由住無緣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

丑四常令如意。

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如願準前。自初喻華屋請修。以至此文。當為巧修正助周。夫二修雖皆最初方便。而耳門深入是為正修。而道場持咒皆為助行。是知方便修人自分利鈍二根。根稍利者。固不必道場等助。而自可解耳根以入圓通。如阿難是也。根稍鈍而不能促入者。方用後門助之。問。此既一周。何無證悟之人。答。證悟在正行之末。此但助行。故無證悟。其於經題四實法中。正屬修證了義耳。說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門深入一大科已竟。

戊三說禪那。令住圓定歷位修證。此答阿難妙禪那之請也。然與上科皆不離前性定華屋。前如得門而入。此如升堂入室之次第。但兼前緣了二因。定慧雙融為勝耳。分二。巳一阿難謝教請位。又三。庚一具儀陳白。

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庚二謝請之言。又分為二。辛一述過謝益。此與上科亦可總屬上謝修之尾。奈文理連下。今作謝前請後之科。又二。壬一述多聞未修。

我輩愚鈍。好為多聞。於諸漏心未求出離。

諸漏心。謂微細煩惱住地深惑。不止四住。愚則難明。鈍則難斷。況耽強記而未專求。故久未出離也。

壬二謝蒙教獲益。

蒙佛慈誨。得正熏修。身心快然。獲大饒益。

慈誨。即前選根加行二門開示也。正助分明。進修無惑。故快然饒益也。

辛二正以請位。又分二。壬一確指果前。

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地。未到涅槃。

壬二歷請諸位。

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為等覺菩薩。

乾慧。信前一位也。長水曰。信。住。行。向。及加行。名四十四心也。○前是舉其中位。下乃原始要終。故所謂漸次者。即最初乾慧之前三漸次也。當云其始也。用何漸次發足修行。其終也。詣何方所深入地上。末二句易知。窮極因位也。深研此文。當有錯簡。至何二句當在三摩地下。則始終順序。不費曲釋。今作先舉中位。而後要始終。乃將錯就錯。終不順也。試詳之。此問中所顯五十九位。以彼欲明修因。故但問因位。加妙覺。成六十位矣。

庚三拜同眾仰。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

巳二如來對示緣起。緣起。謂染淨二緣皆依心起。眾生依本覺而起不覺。即染緣起。而遂成十二類生無邊生死。諸聖依不覺而起始覺。即淨緣起。而遂成六十聖位無邊果海。分為三科。庚一如來讚許。

爾時世尊讚阿難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懸者。遠也。先也。懸示者。言未及深證。預先懸遠而談所歷諸位。乃至極證寶所亦無不委示也。無上正修者。顯此中所示皆了義修證。非同不了義也。

庚二大眾誠聽。

阿難大眾。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刳者。刮剔也。刳心。謂虛淨其心。絕無疑質辯難。但惟一心渴仰承聽之也。

庚三正以說示。又二。辛一總以略標。復分為二科。壬一所依真如。

佛言。阿難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來無有世界眾生。

妙性即真如。在生滅門即本覺圓明。謂純是無上知覺。名言未彰。義相未涉。故離諸名相。凡言世界眾生。且兼依正。名相是假法。依正是實法。又首句是圓成實性。為能離。次句是遍計執性。末句是依他起性。為所離也。

壬二所起生滅。依真如而有生滅。分二。癸一略示染緣起。

因妄有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

因妄有生者。即依無明而展轉遂至無情發生有情受生也。滅。即無情之壞。而有情之死。此對待必然也。

癸二略示淨緣起。

滅妄名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

發真歸元。則世界眾生一皆消殞。由是生滅已復真常。故曰滅妄名真。此是實果。下但稱出果名而已。約名真二字稱菩提。以菩提即真智也。約滅妄二字稱涅槃。以涅槃即無生滅也。然菩提轉煩惱。而涅槃轉生死。故曰二轉依號也。

辛二各以詳示。分為二科。壬一詳示染緣起則遍成輪迴。又二。癸一勸識顛倒。須識顛倒染果。後可翻取淨果。此所以未談聖位而先敘輪迴之故也。又三。子一按定問意。

阿難。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

真三摩地但宗耳門圓通。直詣二字即具含果前諸位。涅槃即極果也。

子二勸先識倒。

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

凡言眾生世界。則世界即情世間。惟正非依。吳興曰。世界顛倒。蓋指正報。即十二類生也。答阿難所入地位。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為凡。悟之為聖。皆正報之事。非器界之謂也。○此蓋於一正報。分約因果成二倒耳。至後自見矣。

子三結歸所問。

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

阿難原問佛三摩地中位次。今云不顛倒。即正定。所謂位由悟入也。

癸二徵釋二倒。又二。子一徵釋眾生顛倒。又分為三。丑一徵起。

阿難。云何名為眾生顛倒。

丑二正釋。分三。寅一順流成有。順之一字。即任運所起俱生之惑。窮源而論。雖遠依無明。雙兼二執。而近約分段親依。仍多界內之思惑耳。成有者。蓋從本無生死中。順流而起生死之業也。分三。卯一推敘從無而有。

阿難。由性明心性明圓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溫陵曰。性明心。指真如體也。性明圓。言不守自性也。由其不守自性。故因妄明而發妄性。因妄性而生妄見。於是從無相真。成有相妄。○明圓。即能流動之意。故不守自性。乃隨緣義也。妄明即無明。妄性即業識性。妄見即二執俱生。以上並屬於惑。下之從無成有者。即業成必招果報之相。此有字即十二因緣中有支。乃任運趣生之業也。然究竟二字。即展轉取著造作成就之意。故此有且勿作身相會之。下世界內分段二字。方是身相也。

卯二曉示雖有恆無。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無根本。

上有字即能有之惑。下所有即業也。次句總明無因。蓋明此業非真能因。此惑非真所因也。住者。相續之謂也。方生曰有。相續不斷曰住。蓋有為能住。惑為所住。末句總言二相悉皆無本可據也。既無因無本。所以雖有恆無也。

卯三判決依無妄立。

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

吳興曰。本此無住者。住即依也。推本至末。了無所依也。○無住。即了無根本之惑業也。此世界在眾生之上。而又加一及字。即所兼帶之依報山河大地等也。如云此無住本不但為眾生之本。而山河大地。及與眾生。皆依之而建立也。若是。生先界後。方是說情世間。舊註不達界生先後之辨。有依有正。輒分總別。不顧與上徵辭矛盾。欠研究耳。又真心亦有無住之義。如無住處涅槃。乃不滯一法之謂。非今經意也。順流成有已竟。

寅二邪復成非。邪之一字。即欣厭所起分別之惑。若窮源而論。仍同上科遠依無明。及兼法執。若近約分段親依。亦多界內之見惑也。成非者。蓋因久流生死。疲厭求復。不知出要。展轉邪修也。分為三。卯一本無可復。

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

妄業不能虧曰本圓。妄惑不能蔽曰本明。此本圓明。即不變之性體。眾生特為迷此不變之性。故生虛妄惑業。而追窮妄性。了無實體。亦無依據。總言真不變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則妄無可離。真既不變。則真無可復矣。

卯二諸復皆非。既無可離可復。則凡求復者皆非真也。又二科。辰一先以況顯。又二。巳一先明正復猶非。

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此舉內教小乘及大乘權漸順正理而復真者。尚皆非真得於真如之性。亦以其於無可離者而強離。於無可復者而強復故也。此可見惟圓頓人不離之離不復之復方為得矣。

巳二況顯邪復益非。

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此指一切外道。不見正理。種種邪修。盡是非真求復也。宛成非相者。言顯然墮於邪妄因果。展轉支離。違遠圓通。背涅槃城。同後陰魔之黨矣。

辰二後以詳陳。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轉發生。

此並屬惑。即是見惑。下科方結為業。至後世界方以說身即果。故舊釋身受非是。今非生。即非因計因。謂妄計邪修為生果之因也。非住。即非果計果。謂妄計諸無常處為常住之果也。非心。即邪智也。總攝一切邪妄見解。標樹宗旨。各各自謂明本來心也。非法。即邪境也。總攝一切邪妄修證。建立法門。各各自謂得無上法也。末句總結。謂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互相引發。故展轉發生。諸復皆非已竟。

卯三結惑成業。

生力發明。熏以成業。

生力。即邪惑之力。發明。即依惑造作。熏。習也。蓋初熏始稱發明。熏久習定。所謂業已成矣。不可改移也。亦是熏成業種。必招邪果之隨眠也。

寅三總明招感。

同業相感。因有感業相滅相生。

總承前二科俱生分別二種惑業。明招感互滅互生之果報也。良以眾生所以受分段生死者。必親依見思二惑造業招感。然見思互有輕重。或等分。且窮其初起。必思先而見後。故經中前後歷敘之。其於俱生。惑業略而顯妄多。以任運簡易。而妄源不可不首彰也。於分別。則顯妄少而惑業詳。以邪計多端而妄源不勞於重敘也。至此科。乃雙承總明招感也。同業者。以業同必同聚也。相感者。以聚久不無順逆二事互相感動其心也。因有感業者。亦成業種之意。如以順事相感動者。則成恩愛不捨之業種。以逆事相感動者。則成冤恨不捨之業種。末句略彰隔生之酬報。以見惑業所以為生緣也。以冤恨聚者則相滅。以恩愛聚者則相生。此亦約現業以定來果。非正談果報。在下世界顛倒科中。正釋已竟。

丑三結成。

由是故有眾生顛倒。

由是者。即由此二惑二業之故也。故知眾生乃約因而說也。徵釋眾生顛倒一科已竟。

子二徵釋世界顛倒。分三。丑一徵起。

阿難。云何名為世界顛倒。

丑二正釋。分二。寅一釋成世界名數。又二。卯一釋成名字。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無住所住。遷流不住。因此世成。

此科釋成世界二字。前之惑業為能有。今之正報為所有。因果成就。由是分段生死之身從無生而妄生。約此分段根身。建立有情之界。而界之名字由此而得也。又此妄生本非能因所因。本無能住所住。自是念念遷流不住之法。因此三世相續而成。而世之名字由此而得也。

卯二釋成數量。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變化眾生。成十二類。

身之四方。即左右前後。此約世界本數交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皆應數而成變化。

寅二推由六想成輪。問。既曰推由。豈不是因。答。此取受生時循聲逐色而取著成輪。所謂潤生。而非潤業。故屬果不屬因也。分為三。卯一示吸塵次第。

是故世界因動有聲。因聲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觸。因觸有味。因味知法。

吳興曰。最後知法者。知即意根。法即法塵。以後例前。則有聞聲見色等義。況云六亂妄想。是知見聞覺知皆歸妄想。○夫受生雖由外塵引心而最初先由自心發動。方乃聞聲等也。故曰因動有聲。且塵來應心。聲必先至。亦以聲最通遠。而耳又偏利。故聲居六亂之先循聲必至覓色。故次曰因聲見色。近色則必至聞香。聞香則必至覺觸。覺觸則必至嘗味。嘗味則必至知法。知法。謂緣想不捨也。蓋是由疏轉親。漸成逼近取著之相。一切眾生顛倒趣生皆由此也。

卯二明成業輪轉。

六亂妄想成業性故。十二區分由此輪轉。

業者。習也。性者。不可改轉之意。所謂習以性成也。莫作業因會之。塵雖惟六。而一因一有。迭至六句。則成十二。故感十二區分輪轉。且因有二字即根塵故。亦合乎十二數矣。

卯三結循塵旋復。

是故世間聲香味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

略舉四塵。仍攝十二。故曰窮十二變。旋復者。周而復始之義也。正釋一科已竟。

丑三結成。此之結成世界文甚詳而多者。要顯染緣起而遍成之輪迴。故翻成淨緣亦有多位矣。分為三。寅一總以結成。

乘此輪轉顛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若非有色。若非無色。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乘此輪倒者。即乘上之根塵旋復。此猶牒上潤生無明。起下文所成之界。是有下。方詳所成世界。每四生各為一聚。後八生不出色想分別。迷真成妄。色心二字盡之矣。此方列名。至下經文自釋。

寅二別以詳列。二。卯一別列類生。夫輪迴顛倒。和合亂想。諸類雖可通具。而各以偏勝。故有差別。又三。辰一卵胎濕化四生。吳興曰。依殼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潤而興曰濕生。無而忽有曰化生。如是四生。由內心思業為因。外殼胎藏濕潤為緣。藉緣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所以先說。胎生具三。濕生具二。化生惟一。謂思業也。此依瑜伽。分為四科。巳一卵生。

阿難。由因世界虛妄輪迴動顛倒故。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沈亂想。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魚鳥龜蛇。其類充塞。

溫陵曰。卵惟想生。虛妄。即想也。想體輕舉。名動顛倒。卵以氣交。名和合氣成。想多升沈。名飛沈亂想。故感魚鳥飛沈之類也。十二類各八萬四千者。各由八萬四千煩惱感變也。羯邏藍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羯邏藍等在胎之位。隨取成文。非各局一也。

巳二胎生。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豎亂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人畜龍仙。其類充塞。

溫陵曰。胎因情有。雜染。即情也。情生於愛。名欲顛倒。胎以精交。名和合滋成。情有偏正。名橫豎亂想。故感人畜橫豎之類。遏蒲曇云皰。即胎卵漸分之相也。○偏正者。按後情想均等。生於人間。正也。情多想少。流入旁生。偏也。世教言人得五常之全。畜得五常之偏。環師意多在後說也。

巳三濕生。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和合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含蠢蝡動。其類充塞。

溫陵曰。濕以合感。執著。即合也。合由愛滯。觸境趣附。名趣顛倒。濕以陽生。名和合煖成。所趣無定。名翻覆亂想。故感蠢蝡翻覆之類也。蔽尸云軟肉。濕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無前二位矣。○濕生染香。應改聞香趣附。

巳四化生。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轉蛻飛行。其類充塞。

溫陵曰。化以離應。變易。即離也。離此託彼。名假顛倒。觸類而變。名和合觸成。轉故趣新。名新故亂想。故感報亦爾。蛻。脫故趣新也。如虫為蝶。轉行為飛。如雀為蛤。蛻飛為潛。凡以不同形而相禪。皆轉蛻也。羯南云硬肉。蛻即成體。無軟相也。自下皆稱羯南者。諸類通稱止此。若第五缽羅奢佉曰成形。則各隨狀貌。非通稱也。吳興曰。無而忽有。理合在茲。天如曰。若論天獄鬼等皆有化相。則岳師無而忽有之說亦有理焉。宜備取之。○化生染處名和合觸成。經云。地獄及諸天。一一皆化生。轉托業化。即宜收盡。以天染處。地獄聞腥。故也。但速疾無難而已。是皆轉托業化。非無而忽有意生妙化也。

辰二色想有無四生。分四。巳一有色。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休咎精明。其類充塞。

資中曰。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堅執不捨。名為留礙。障隔不通。名障顛倒。精明顯著。因此受生。故名色相。星辰日月。吉者為休。凶者為咎。至於爝火蚌珠。皆是此類。溫陵曰。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其想已結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涅槃云。八十神皆因留礙想元。成此精耀。此推至精至神亦未離乎乘彼輪轉。顛倒相也。

巳二無色。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空散銷沈。其類充塞。

溫陵曰。厭有著空。滅身歸無。名銷散輪迴。迷漏無聞。名惑顛倒。厭有歸無。則依晦昧空。故和合暗成。而名陰隱亂想。即無色界外道類也。此有想無色。而不成業體。故亦稱羯南。又有惑業昏重。形色銷磨。體合空昧。識附陰隱。亦空散銷沈類也。○此之二類。前類即無色界天。未止外道。亦兼凡夫聖人。聖。即鈍根那含。惟無業果色。而有定果也。更應別屬空散。謂散心即空。無色相也。後類即主空神。方純外道。二色俱無。更應別屬銷沈。謂惡取空昧。銷磨沈沒也。又解中謂有想無色。而又不成業體。憑何亦稱羯南。仍當云。雖無業體。不妨業繫有生。故亦稱羯南。取義而稱也。

巳三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神鬼精靈。其類充塞。

溫陵曰。虛妄失真。邪著影像。無所託陰。從憶想生。於罔象中。潛結狀貌。其神不明而幽為鬼。精不全而散為靈。無有實色。但有想相。○罔相者。似無不無之意。蓋神鬼精靈相不可見。而實暗中有相。故曰陰隱潛結。眾生邪慕靈通。逐影憶想。時或�貝縐ㄓ均C久當生墮其類矣。

巳四無想。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精神化為土木金石。其類充塞。

資中曰。外道計無情有命。金石堅牢。或習定灰凝。思專枯槁。心隨境變。遇物成形。如華表生精。黃頭化石之類是也。溫陵曰。不了諦理。固守愚癡。癡鈍之極。則頑冥無知。而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也。

辰三有無俱非四生。此之四生妄之甚。誠如溫陵所謂迷情愈妄。化理轉乖也。分四。巳一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

溫陵曰。水母之類。以水沫為體。以蝦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綿著浮偽。彼此異質。染緣相合。故曰因依。資中曰。和合巧偽。屈己從他。或假託因依。遞為形勢。資身養命。業果相循。不從自類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有情身內八萬戶蟲。並是此類。○此生若約水母。亦有身形。體如豆粉。狀類裀褥。人取食之。故不屬無色。特以待他形用。不能自全色力。而言非有色也。資中取類戶蟲亦似矣。

巳二非無色。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

溫陵曰。邪業相引。使性情顛倒。而乘咒託識。不由生理。妄隨呼召。即世間邪術咒詛。精魅厭物。因而有生者也。○資中引蝦蟆以聲附卵。收類似寬。不切咒詛。現見世間有咒樟柳木人令其說報吉凶。故溫陵之解為是。此若推論因果。必是生生好為咒詛。害物傷生。因果相酬。等流相似。故受此生也。

巳三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

溫陵曰。二妄相合。性情罔昧。異質相成。生理迴互。如彼蒲盧。本為桑蟲。非有蜂想。而成蜂想。吳興曰。以異質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資中有解。因果似倒。此必因中好為誣罔。取他納為己有。故果中亦被他物取為己有。

巳四非無想。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

若推論此生。原為懷冤圖報而來。故曰非無想也。而輪迴顛倒皆以冤殺為名。且以父母生養。至恩至愛。而被吞食之苦。以子蒙至恩之愛。而返逆吞食。若有映於雪恨者。此誠不忍聞見而怪之甚也。故曰怪成食父母想。此若推論因果。必是蒙人至恩至愛而反以負恩讎害。世間現見此事亦甚多也。而彼冤對來酬此恨。故成斯生。舊註獨此生推原不甚明爽。故別解之。孤山曰。土梟破鏡。按史記孝武本紀云。祠黃帝用一梟鏡。孟康曰。梟。鳥名也。食母。破鏡。獸名也。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祠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今云鳥者。恐譯人誤。或鳥字合是等字。後人妄改耳。別列類生已竟。

卯二勒成名數。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

別以詳列已竟。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三十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