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念佛真實義" Tịnh thổ niệm Phật chân thật nghiã


現今修習淨土念佛法門,主要依止有五部經典《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尤其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法一一皆釋說禪觀法義,所觀西方淨土之種種莊嚴及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諸智慧光明,亦名觀佛三昧海。由於甚深因緣,行者最近為一長者謝老先生,世壽八十七,引導臨終念佛併助念法會,雖然謝老先生終生從未相信佛,亦不唸佛,但善根因緣故,臨終一刻,卻會多次點頭示意,表達他已在默唸阿彌陀佛名號,助念法會中亦顯現莊嚴境相令其家屬安心。故行者深感修行念佛三昧的重要與淨土五經的殊勝!尤其觀無量壽經中之第十四觀、十五觀、十六觀等,佛所教示臨命終時淨土念佛行儀,悉能與往生者相應,依其因緣受佛護念而往生善域,見證不凡,真實不虛!
故依此因緣併多年淺修,拙筆將此篇定名為【淨土念佛真實義】,並以此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與長者謝老先生(法號寶訓)在天之靈。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無量諸眾生。悉受西方記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空空世界海。渺渺虛空輪
有緣齊受度。應機而化導
從今一直去。念念見彌陀
在現今科技發達且忙碌的現實大環境中,稱名唸佛,是一種適時善巧方便之法,雖然只是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確實也已種下善根因緣,所謂『一聲稱名,佛種牙萌』,此亦是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所發大慈大悲願力故。
是否稱名唸佛,口唸稱名阿彌陀佛,未來臨終一念或助念臨終者,即能確定能往生西方淨土嗎?
一般我們雖然僅是口唸稱名阿彌陀佛,由於聽聞佛法或周遭善因環境影響,我們心中自然會浮現出阿彌陀佛或西方三聖,甚或西方淨土莊嚴法相,雖非刻意觀想,亦無人教導,但確會很自然地浮現於我們腦海中,即使是粗想略觀,亦是殊勝助緣。
如果我們累世宿業非常淡薄,且過去、現在淨業善根因緣故,雖僅口唸稱名阿彌陀佛,加上其他助緣,的確亦能往生西方淨土,但是具足這種累世淨業正因且能念佛之有情眾是非常稀少的,因此我們必須瞭解,僅是口唸阿彌陀佛名號,要確定未來能夠往生西方淨土,如淨土五經佛所說,是必須具備各種因緣與條件方能成就。
淨土念佛法門,由淺而深,易入證深!
我們詳細閱讀並思惟此五部經典,會發現淨土念佛法門,顯然悉包含稱名念、觀相念、觀想念、實相念等四種念佛方法,悉皆圓融相通,此四種念佛由〔有相〕的有為法,漸進趣入〔無相〕實相的無為法,似由淺而深,易入證深,可說融攝禪、淨、密。釋尊亦以自己過去世中名為〔大精進菩薩〕為例,示現以凡眾之身修行念佛法門之過程,其間行法顯然並非狹義之稱名唸就能往生淨土之易行法。
五方便念佛門
隋朝天台智者大師(智顗)撰 (大正藏經第47冊No.1962)
念佛有五種法門:
『從淺至深,如是分別,原夫圓觀亦無淺深,而淺深宛然。敘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諸佛大慈悲常教勅說法。諸菩薩等以種種方便,令眾生易解;又自以種種方便,開示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說是般若波羅蜜?佛言:《欲令諸菩薩等增長念佛三昧故 》』。
『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十信菩薩及三賢菩薩,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初地菩薩乃至八、九、十地菩薩亦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但以念知差別,隨義立名,眾生迷名,妄生異解!』。
名號,是文字,北傳各國與其它地區所唸誦之阿彌陀佛名號皆依當地的語言模式發音,與我們所唸名號音調差異很大,且與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之梵字阿彌陀佛名號全名《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Amitābhāya Tathāgatāya),亦相差很大,因此了義淨土五經併念思惟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之真實義,是淨土念佛行者很重要的概念。
佛說無量壽經 (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接近結尾時有一段經文是值得我們修行淨土念佛,審察思慮:
『佛告彌勒菩薩。有五種困難,(一)如來興世難值難見。(二)諸佛經道難得難聞。(三)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四)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五)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大方等大集經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皆可度脫』。又云『修於念佛,觀諸如來平等無二。修於念法,觀一切法同一性相。修於念僧,觀一切僧無有退轉』。
念佛與唱佛不同,唱者口也,念者思惟也。〔唯依念佛〕之念佛法義與念佛三昧,於現今末法時期已經普遍被講述為稱名唱或默唸佛號即易得而入之易行法。
由於我們受累世因緣及諸煩惱障所牽連罣礙,令本然具足自性清淨如來藏識,隱而不現,故自心不淨化,妄執染濁是很難降伏的,雖以自我意識力,自覺能一心專念稱佛名號,但宿習業執,心識染污,以妄念妄,顛倒全然不知,念念妄相繼,如何與聖域淨土相融呢?
云何念念妄相繼?
一切諸法皆從心所起,是心攝心,並產生種種境相,心與相,兩者因緣和合,產生〔妄〕有,此妄即是由心生起之念頭、分別、緣慮等所顯現的一切種種境界,此境界是虛偽不實,但隨心所緣並自然於我們念頭中不斷湧現,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與相,起心動念自然而然形成念念相續的現像,此現像是〔妄念相續〕迷惑無知,所以一切法唯心造作,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
 
有時侯我們的妄想是很難察覺到的,因為我們的〔念〕是處在妄想中,以妄想〔念〕妄想,怎能察覺到呢?所以自己會感覺無妄念。
世尊成道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所教四念處,念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念即內觀之義,念者今心,(今)當下、(心)思惟,所謂憶念受持,念佛心是真心而住!                       
尊將入涅槃時,大般涅槃經云:『憶持誦念佛所說法,即是如佛住世』。憶持誦念,經藏通稱《持誦》。持誦,並非單指唸誦、讀誦而已,持誦之〔持〕,依經義可解釋為〔善持正,正念生起,憶念受持,所謂正心行處,思惟觀照〕,持名念亦復如是!   
我們在讀誦心經時,心經經文教導我們遠離顛倒,就必須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此故即是梵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云『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而住,亦是心經梵文第四十四句《尾賀囉底》,義指住持正受、得入其境》此境住處係必須透過止、觀、寂靜審慮,如經所云觀照五蘊(色、受、想、行、識)皆自性空,所謂諸法實相,如實觀行方能令心不顛倒。                                       
【阿彌陀經】云: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告舍利弗:『若有男子、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執持名號,亦是佛所說[正受持]名號,【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弈』。
執持名號,並非僅是口唸佛名號而已,在此末法時期,我們凡眾之無始妄心,很難只依靠《稱名》就能攝伏的,此無始妄心染濁習性依隨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緣時時顯現,常令我們顛倒無知,故佛說『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已非常明確教誡我們凡眾首要具《善》必須今生與過去累世宿習染濁淡薄或純善者,依此善緣方能受佛護念,宿習染濁深厚,業障深重者,臨命終時必受各種障礙所繫縛,顛倒之心生起,是不可能往生西方淨土,尤其臨終病痛苦者,業障現前,驚慌失措,一句佛號亦可能痛得無法念出,因此具德善知識之引導因緣力,讓臨終者提起正念是很重要的。
 

淨 土 念 佛 真 實 義

兹將淨土法門所依止之部經典重點節錄經文綱要並依經解說,讓我們念佛行者皆能瞭解佛所教導的念佛真實法義,尤其較普遍之《佛說阿彌陀經》中佛所說〔善男子、善女人〕具《善》者、〔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念佛三昧〕〔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是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很重要的條件,因此詳加釋義說明,以利瞭解真實法義如法修持,並祈願有情因緣皆具大信心,確保今世此生能往生西方淨土。

    
項目
綱要【經文與釋義說明 】
《壹》
《貳》
【執持名號】
《叁》
【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拾壹》
《拾貳》臨終往生境相是真?是偽?
《拾叁》地藏菩薩所說【決定往生十方淨土】之條件
《拾肆》
《拾伍》
願同念佛人。依般若而住。盡生極樂國
《壹》【善男子、善女人】具《善》者
具《善》者。淨業正因。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夫人: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修行淨土念佛,將來欲往生西方淨土,信、願以外,修行首要身、口、意必須悉能趣入善業,應當修學淨業三福,聚集福德資糧,方為佛所稱『善男子、善女人』
 
返回【綱要1】
《貳》執持名號

【執持】,以廣義解釋即專注一心、集中正念生起憶念受持,亦即繫思惟。執持名號並非僅口稱或默唸名號而已。
 
【執】堅住住心一境,心集中,亦云【繫
【持】善持正。正念生起,憶念受持,亦云【思惟】
 
執、持,皆悉當下一心,是心淨念,是正受持
 
中常云:持誦、持咒,持名念佛,所持亦同義,所謂正心行處。
 

持名、持誦,並非單指唸誦而已,持名、持誦之持,同樣解釋為:「善持正,正念生起,憶念受持,所謂正心行處,思惟觀照」。
 
持誦之義,應同釋尊將入涅槃所云:『憶持誦念佛所說法,如佛住世』。故持誦等同『憶持誦念』。
 
持誦真言咒語、陀羅尼、經文或諸佛菩薩之名號亦復如是同一義,請參考經文:
 
大般涅槃經: 東晉法顯譯
 
爾時如來告力士言:『一切諸行皆悉無常。恩愛合會必歸別離。設我住世。若滿一劫。會亦當滅。我所說法但當憶持誦念勿忘。此則不異我在世也』。
 

【執持】,亦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云【繫念諦觀】,請参考經文:
 
爾時韋提希白佛言:
 
『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憶念受持)。教我正受(得入三昧)』。
 
世尊告韋提希言:
 
『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如來)阿羅呵(應供)三藐三佛陀(正遍知)。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韋提希夫人懇求世尊,教導其思惟、正受之法,以確定未來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思惟、正受,亦是《阿彌陀經》佛所説執持同一義理,執持名號即是憶持誦念名號,亦是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應當一心繫念諦觀』。
 
佛所說[執持]即是如實[繫念思惟],我們凡眾繫念思惟是有粗糙、有微細的。大智度論云:『佛所演說,亦深亦淺,觀實相故深,巧說故淺』。
 
如來是真實語者,依經藏所知,摩訶衍菩薩乘念佛行者,以一法印謂【諸法實相】,依般若波羅蜜多是寶,相應三昧是印,諸三昧所有印皆而印之,謂與實相般若相應,故名為【寶印三昧】。此寶印與念佛三昧(正受)悉同一理,得此三昧能得大道,今世今生決定往生淨土。
 
巧說稱名,由淺而深,易入證深,稱名往生念佛亦應如是漸進增上,以此寶印印之,此亦與智者大師述相應合,隋天台智者大師撰云: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諸菩薩等以種種方便,令眾生易解;又自以種種方便,開示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說是般若波羅蜜?佛言:《欲令諸菩薩等增長念佛三昧故》.....但以念知差別,隨義立名,眾生迷名,妄生異解!』。
 
念佛行者應能了知種種念佛言語或方法,不管深或淺皆應攝入此一法印,念佛行者應如是執持,包含稱名念佛觀相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等悉應如是,是名淨土念佛真實法義。
 
 
佛說阿彌陀經
經文字義與梵文對照參考
(白色字標示)
玆列舉佛說阿彌陀經,一段經文中所描述往生西方淨土之因緣條件,佛說阿彌陀經是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所譯,是普遍通用之漢譯本,另外大唐三藏法師玄奘所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兩種譯文比對說明,並與佛說阿彌陀經中之原版梵文相關字義互相對照,以供參學佛說阿彌陀經之往生因緣條件。 

鳩摩羅什譯:-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玄奘譯:-
『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
『又,舍利子!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淨佛土者,一切皆應信受發願,如說修行,生彼佛土。』
原版梵文阿彌陀經 (釋義以利對照):-

佛說阿彌陀經。經文字義對照
梵義說明(1)
《佛說阿彌陀經》梵文中之古聖鳩摩羅什翻譯為【執持】,而古聖玄奘法師則譯為【思惟】,依玄奘法師翻譯之經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之【思】,依經文實義,係指正念思惟、如理思惟、作意正思惟、亦云繫念思惟,亦即繫念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功德名號與極樂世界之功德莊嚴,並非一般之妄想思惟、念欲思惟、或憶想分別、計度分別。
 

梵義說明(2)
鳩摩羅什翻譯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玄奘法師則譯為『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皆指已具備諸善與淨業正因。
玄奘法師所指淨信】之善男子或善女人,淨信是指修習十信位且六根清淨者,方堪稱為【淨信】,不是一般自我意識之相信,亦非因聽聞佛法而以意識心去相信,亦不是境界現前而相信,亦非受周遭環境影響而相信之信。
華嚴經云:『佛境甚深難可思。普示眾生令得入。其心樂小著諸有。不能通達佛所悟。若有淨信堅固心。常得親近善知識。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

大乘密嚴經云:『若人有淨信。善巧行諸禪。愛樂佛功德。專精以迴向。即於佛勝土。蓮華而化生。眾相以莊嚴。皎鏡無塵垢。』
 
菩薩瓔珞本業經所列之十信位,通稱十種信心:《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慧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佛說修行是心,十信有十心所,具足此十種信心,則淨信堅固,但是十種信心中,如果有幾項具足,或是十種皆正在修習中但非具足,雖還是凡夫,未能入初住位〔賢者〕,但已積聚〔信〕根因緣亦是殊勝非常。
依十信位,我們應可自我檢驗,修行淨土念佛法門,所建立之信心是否真實【淨信】,所發之願心,是否真實【淨願】。
 
十種信心  《玄奘法師所指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信心於一切諸佛大乘甚深法藏,生起深信心。於淨土法門,了知並相信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與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念心修習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及念天。
精進心精勤修學淨業三福聚集福德資糧。
定心修止以定心,繫念安住,遠離妄想分別與欲念、計度分別
慧心修觀以生慧,思惟觀察,了知諸法實相,緣起性空。
不退心進求菩提無有退轉。心進安然保持不失。
迴向心以所修一切善根,迴向法界有情,進而迴向無為菩提。
護心應自防護,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正念思惟,觀察境界真實義,復當守護正法為他分別廣說。
戒心受持三聚淨戒,一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
願心解了諸法,修習滿足一切淨願,是真實願心。

華嚴經賢首菩薩品
 
文殊師利菩薩偈言:〔簡擇〕

信是寶藏第一法。信能捨離諸染著
信解微妙甚深法。究竟必至如來處
 
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
信能除滅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信能逮得無師寶。長養最勝智慧門
信力堅固不可壞。正心信向佛菩提
 
信能示現一切佛。是故演說次第行
信樂最勝甚難得。譬如隨意妙寶珠
 
信於法門無障礙。淨信離垢心堅固
信能超出眾魔境。示現無上解脫道
 
深心淨信不可壞。恭敬供養一切佛
深信正法及聖僧。信敬三寶故發心
 
梵義說明(3)
繫念思惟時,一心不亂》
 
鳩摩羅什翻譯為一心不亂』,玄奘法師則譯為『繫念不亂』,繫念亦云《住心一境,心集中》,故與鳩摩羅什所譯一心不亂』相同義境,當下是心專注一心皆是一心。如果我們淨信堅固,當繫念思惟阿彌陀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與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時,也就是說執持名號時,自然繫念安住、思惟觀察,令心不亂,所願往生西方淨土,決定圓滿成就
 

入法界體性經云:

『佛言。修道是何義。文殊師利言。世尊。修道者思惟證義』。
 
世尊臨般涅槃針對繫思維,作如下說明:
 
大般涅槃經云: (
 
『菩薩六念。念佛第一。又繫念思惟因緣力故得斷煩惱』。
 
『以何義名繫念思惟。所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修習如是三三昧者。是名菩薩繫念思惟』。
 
三三昧亦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云『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
 
故前言〔淨土念佛法門,顯然悉包含稱名念、觀相念、觀想念、實相念等四種念佛方法,悉皆圓融相通,此四種念佛皆必須繫念思惟,由〔有相〕的有為法,漸進趣入〔無相〕實相的無為法,似由淺而深,易入證深〕。
 
可見經中所說執持、繫是具微妙深義,是必須透過修習〔靜慮〕,亦是十信位中之定心(繫念以止)慧心(思惟以觀),方得入三摩地,都攝我們的六根,令心不亂,而通達般若波羅蜜多。假如我們僅稱唸阿彌陀佛名號,而不繫念思惟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所在,與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淨土,依自我意識以妄念妄,終其一生尚不知妄,臨終時境界現前,是很難令自心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
 
返回【綱要2】
《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一心不亂,是專注一心,無二用不雜想,當下心不散亂。念佛行者有時候是可以察覺到自己能够當下一心不亂。一般我們修習止觀或專注所緣一境,是可以令自心在頃刻間不散亂。
 
一心不亂,是【專注、止靜】的功能現像,念佛行者達到當下一心不亂之境界並不困難。
 
心不顛倒,心經所說內涵:『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而住』,義指《住持正受、得入其境》此境住處係必須透過觀照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所謂諸法實相,如實觀行方能令心不顛倒。
 
大般涅槃經,佛說『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此是累世宿習業緣所集,因緣對境即產生顛倒心,故令心不顛倒的條件則是《心經》所教誡之原則:『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大般涅槃經中佛亦直指四念住,此境住處即透過內觀身、受、心、法,自我觀察自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法無我的真義本質,能降伏妄想執着,不執着者心不迷惑。
 
我們凡眾具有三種顛倒即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是累世宿習無明所策使,無明即生,念念傷害,我們很難查覺到
 
云何不墮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 請参考經文與說明:
 
大般涅槃經壽命品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爾時佛告諸比丘:
 
『諦聽諦聽。汝向所引醉人喻者。但知文字未達其義。何等為義。如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迴轉生迴轉想。眾生亦爾。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以為煩惱之所覆故。雖生此想不達其義。如彼醉人於非轉處而生轉想。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死。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無我等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是顛倒法。有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諸法。汝諸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於無常中生於常想。於無我中生於我想。於不淨中生於淨想。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顛倒、心倒、見倒』。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隨喜品 (鳩摩羅什大師譯)
 
須菩提語彌勒菩薩:
 
『若諸緣諸事無所有,是善男子行菩薩乘者,取相於十方諸佛諸善根,從初發心乃至法盡,及聲聞諸善根學無學善根,一切和合隨喜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相故,是菩薩將無顛倒。無常謂常,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不淨謂淨、苦謂為樂、無我謂我,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若如緣如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迴向心亦如是,檀那波羅蜜,尸羅、羼提、毘梨耶、禪那、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我們凡眾導致此三種顛倒有四種原因,即是:
 
無常謂。是故生起想、心、見倒。
以苦謂。是故生起想、心、見倒。
無我謂。是故生起想、心、見倒。
不淨謂。是故生起想、心、見倒。
 
我們凡眾自稱《常樂我淨》。佛云『世間法者有字無義。不淨謂淨有想顛倒、心倒、見倒』。
 
佛所教示:『繫念思惟得入正受迴向菩提,不顛倒』。
 
我們修行淨土念佛法門,欲令心不顛倒,必須從初發心漸進修習以聚集善根資糧,應如《大般若經》佛所教導,於此生中平常所聚善緣併及受持隨所修集六念(備註一)之所有一切功德及所種善根,一切合集稱量現前發起,應以無所得、無相與一切有情皆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大寶積經,般若波羅蜜多品,佛告舍利子:『以如是妙善身語及以意行。迴向畢竟無為菩提。迴向無為菩提妙觀。又復迴向於薩伐若
(備註二)。是則名為無為善巧』。以無相、無所住著故,是行者將無顛倒,此為般若波羅蜜多無為智。故此迴向的心,是清淨無雜染的心,是至心、真心!

念佛行者,一般最初皆以生滅心,所緣佛相好,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所教導思維憶念佛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諸智慧光明,唱名或默唸名號皆應如是緣境,繫心專注一境。進而觀佛相好如鏡現像,唯心所現如水中月。念佛如是,必然正念生起,從念想現周徧法界,入一真如等如虛空,自性空無法界一相,一相無相無作無願,平等觀照作是思惟、觀察,如法漸修即能獲得剎那三昧,剎那頃能令塵翳無染、妄想不生,即所謂得入其境住持正受,令我們行者身心清淨,依此念心迴向無為菩提妙觀,是行者將無想顛倒、無心顛倒、無見顛倒,必生彼國淨土!
 
備註:
(一)
六念,《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第十四觀上品上生者,佛教誡念佛行者除了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以外,尚必須修行六念並迴向發願生彼佛國。何謂修行六念?
六念即六念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觀經云,隨所修集六念功德俱迴向無為菩提,確定往生西方淨土上品上生。
 

(二)
薩伐若,音譯同〔薩婆若〕,云一切種智,亦即究竟圓滿之佛智慧。迴向於薩伐若,所指即是迴向一真法界。

 
心不散亂不顛倒,心識清楚心淨安然,淨土必現!
心散亂顛倒無知,心識迷惑,心散染濁,淨土不現!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念住品 (三藏法師玄奘譯)
佛告最勝天王:
『天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習空行滅戲論法,作是思惟:所觀境界皆悉空無,能觀之心亦復非有,無能、所觀二種差別,諸法一相,所謂無相。如是思惟遣內外相,不見身心亦不見法,次第相續修學止觀:〔觀〕謂如實見法,〔止〕謂一心不亂。菩薩如是修觀行已即得淨戒,戒清淨故行亦清淨,是名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行清淨』。
我們凡眾累世無始妄執煩惱,是必須依止佛所教導的各種正行法儀,並且透過修止、修觀、禪那,亦即圓覺經所云三種妙法門,或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所教示之《一實境界、二種觀道》,才能開啟我們法爾本然清淨之心,故釋尊偈言:『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以此轉換我們雜染心識為妙觀察智,依此清淨無染之心念佛名號,所謂心淨佛土淨,性淨者方不合煩惱,不合煩惱者即不顛倒,不顛倒者即是平等,平等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必然往生淨土,不然僅是結緣念佛而已,染識尚深結緣念佛,在臨終的最後關頭,瞬間心散顛倒之識性頃刻現起,如此心染境相,往生西方淨土是不可能的。
返回【綱要3】
《肆》都攝六根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因地所修是念佛三昧,以其覺明圓通之智慧光遍照一切有情,並以淨土法門之念佛綱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教導我們念佛人,如能於今生此世真實奉行,得入三摩地者即是上品上生,悉能與西方莊嚴淨土相融相應,必定能往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聖域或十方淨土!入三摩地是指能依靜慮而住,攝持平等,所謂住持正受,行者三業根聚悉已清淨,堪以一剎那頃相應妙慧趣入般若,雖僅一坐間悉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自在於其中間能觀所觀、非觀非非觀(名正觀)剎那間能住一相無相,現證無量功德。
 
總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會歸一念,此念屬於〔意〕根,意根指第六意識,〔意〕旁攝其它五根,意根若清淨,諸根皆咸攝,根根念佛常住真心,此為俱生我體唯一法則,並無其它選擇,故云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主要是制伏我執妄念,此妄念係累世雜染潛伏所積宿習〔業識種子〕,及今生所作因緣,兩者因素交互作用,所產生而隱藏在末那識中,並直接反應在我們的〔意〕根,令煩惱妄念不斷洶湧而至,以自己意念還是很難阻擋它的牽引作用,因此〔意〕根必須透過各種修行方法如懺儀、靜慮等淨化,此潛伏染識方能漸漸淡化,所謂轉識成智,轉我們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識的基本條件在於根聚是否清淨,故〔意根〕若清淨,其它五根眼、耳、鼻、舌、身皆咸攝,念念悉清淨,念念佛土淨。
 
返回【綱要4】
《伍》淨念相繼

淨念者,念者今心,(今)當下、(心)思惟,正心行處,思惟觀照,如前所說悉圓融稱名念、觀相念、觀想念、實相念等,淨念者有 很多種情況,皆必須具備根本修行條件,兹僅舉例兩種以供參考:
 
出聲念,口唱佛號,併繫念思維:
 
口唱佛號耳聽音,耳聞意淨觀,音音滿虛空,念念正念生,身心所緣聲,音中佛光聚,身心於光明,稱念無雜想,念念不間斷,念念住心聲,淨念心相續
 
默念佛號,併繫念思維:
 
默念佛號,諦觀淨菩提,專念一如來,引量周法界,如來即法界,我界是法界,一相住莊嚴,平等無差別,繫緣等虛空,念念住身心,淨念心相續
 

〔說明〕
 
耳聞意淨觀,有很多種觀想法。主要依止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前十三觀所觀西方淨土之種種莊嚴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智慧光明功德。
 
諦觀淨菩提,主要則是觀察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繫心觀察清淨無礙,一相無相。
 
念念是淨念,妄想雜念不起,且令此清淨念相續不斷,能維持住一支香時間,是非常困難達成的
 
有時我們自心作意清淨,亦會自覺清淨相續,自淨其意是必須具備佛所教導的正確修行法則,例如〔淨覺心〕,覺者菩提,淨菩提心,就必先瞭解我的心相,阿賴耶識〔真〕與〔妄〕,當我們處在外在環境,如莊嚴氣氛、艶色、聲樂、冥想等或內在意志力抑制作用,短暫時間尚能自淨其意,當離開此所緣境與氣氛時,一但面對外來各種塵相染著,業障(妄識)即時現前。
 
 
返回【綱要5】
《陸》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恒集最勝,與觀無量壽經第八觀法【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是心是佛,與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一行三昧】繫緣法界,三者體相一如,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皆與一相莊嚴相應相契,甚深微妙。
 
大勢安立。念佛圓通
正受所依。諸業清淨
 
大般若經 (三藏法師玄奘譯)

佛告曼殊室利: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入如是三摩地者,應處空閑離諸諠雜,結跏趺坐不思眾相,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於一如來專心繫念,審取名字、善想容儀,隨所在方端身正向。相續繫念此一如來,即為普觀三世諸佛』。
 
因此釋尊教導我們,念佛欲進入此三摩地境界,必須事先聽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並且必須修習止觀禪定〔靜慮〕,然後方能入三摩地,若得此三摩地之行者,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是為至上。
 
念佛八十好。心心相續念
念佛真金色。安住無著心
念佛舍摩他。毘婆舍那等
念佛離生滅。恒集最勝業
 
 
返回【綱要6】
《柒》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世尊所說華嚴、涅槃、文殊、般若、大集、賢護、觀佛三昧、楞嚴等等,諸多經典所共同稱讚不可思議之淨土念佛三昧門。
 
我們修行淨土念佛法門,一定要了義念佛三昧,如不瞭解念佛三昧之義理,就不知如何能趣入此三昧(三摩地),不知如何依靜慮而住、攝持平等相對的就很難都攝我們之染濁六根,亦很難令我們清淨念能相續不斷,當各種因緣境界現前時,亦很難確定能捨離一切顛倒邪見,心顛倒淨土必不現。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云:
 
佛告阿難:
 
『念佛三昧云何是耶?所謂非色相生,亦非受想行識生,非前後邊際智慧生,亦非現在見聞所生』。
 
『其念佛三摩地,不可思議,於諸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無說、無示、無相、無名。此即名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是不受自身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內外境緣所束縛,亦超乎我們凡智見聞之範圍,念佛三摩地,是不可思議境,了知諸法相海無有自性,無有自性則無所行,故佛云:『非觀非非觀,但心憶念薩婆若,即觀諸法實相,方名為念佛三昧。』

返回【綱要7】
請參考→念佛三昧之義念佛所念,念念淨住,攝持平等
《捌》彌陀佛攝引眾生往生淨土【二根本願】

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廣度有情,其中有二根本願,係攝引我們凡眾於今生今世,往生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於因地所發的願。
第十八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
 
第十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說明〕
【至心信樂】之義:
所謂至心,是深心,至誠、至極之心是必須透過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能令我們法爾本具之如來藏(真識)逐漸顯明。真心者非雜染妄念之心,實際者本然清淨之心,故至心信樂是依此真心相信、依此實際樂願,亦即淨信堅固之心。  
                                  
《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云:
『至心,是一心、勇猛心、深心』。
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

 
《金光明經文句》
『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云至心』。
『至猶極也,心佛同源,今欲念佛,故須徹至己心實際』。
 
至心信樂,是必須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亦是地藏菩薩所說:『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智者大師所云:『今欲念佛,故須徹至己心實際』,亦是指念佛行者(乃至十念),悉皆必須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

《大般若經》佛所說〔實際〕,即是法界、真如、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虛空界、不思議界。法界之相即般若,等同虛空無邊界,菩提性相亦如是。


《大智度論》佛語須菩提:『為實際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菩薩知是法本末皆空,但眾生顛倒錯故,受如是苦。菩薩於此眾生起大悲心,欲破是顛倒故,求於實法,行般若波羅蜜,通達實際;種種因緣教化眾生,令住實際』。

請參考 →圖解【至心信樂】
 
【至心發願】之義:
至心所發往生西方淨土之願,亦同前義,修習滿足一切淨願,是真實願心。佛說念佛人今生今世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觀無量壽佛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是上品上生者

【發菩提心】之義:
請參考 →云何【發菩提心】
 
故我們念佛人應了知此心義,建立正確知見,如實修學,方能與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第十八願、第十九願相應正行!
 
返回【綱要8】
請參考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發菩提心。修行功德
《玖》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西方淨土之因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教導我們共有十六種觀想法,前十三觀,所觀西方淨土之種種莊嚴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諸智慧光明功德。
第十四觀、十五觀、十六觀等三種觀,則是確定往生西方淨土之九品人。審慮觀察九品經文,主要係具備下列三種不同的因緣,而成就九品各階對應之品位:

 
[壹]今生信願行證,修行戒定慧三無漏學,執持成就,通達般若。
[貳]過去累劫所聚集之善根福德因緣。
[參]命欲終時,具德善知識為說妙法之因緣。
依佛所説,上述各種因緣和合具足,悉能與西方聖域相應相融、確定往生西方淨土之九品人。具此因緣者,其臨命終最後階段,所顯現之境相,無論有無病痛,皆能放下執著,且意識清楚,心不顛倒。
前五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必然具備上述[壹]、[貳]項之因緣成就。
第六品,中品下生,今生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本應往生天界、十方善域,但亦具有第[貳]、[參]項之因緣和合所成。
後三品,即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今生具諸不善業,本應墮三惡道,則是必須具足第[貳]、[參]項之因緣和合所成。
淨土五經中,佛亦云,凡生西方有九品人,皆是阿鞞跋致,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皆是聖賢者,具足六神通,悉皆能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殊勝非常。

 
文已説明【執持】之重要性,今再述明:佛說阿彌陀經,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執持】,廣義解釋即心念集中、正念生起、憶持誦念,亦即繫念思惟。執持名號並非僅口稱名號或默唸而已。
執、持,皆悉當下一心,是心淨念,至心而念,是正受持。經中常云: 持誦、持咒,持名念佛,所持皆同義,所謂正心行處
 
法華經云,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累劫因緣所生,甚深微妙,唯佛與佛能知。因此我們念佛人,無論過去累劫因緣如何?於今生此世應依佛所教導,漸進修集[福德]資量以累聚善根因緣,並攝受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修集[智慧]資糧,相信因緣具足,亦是未來淨土九品人。
兹將九品往生西方淨土,經文所描述之因緣條件,逐品重點分為九項説明,以利我們念佛人,易於瞭解每一品位往生之真實義理。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第十四觀: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第十五觀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
第十六觀: 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壹上品上生
 
佛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說明〕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此心與前文所描述之【至心信樂】同義,所謂至心,是深心,至誠,至極之心!
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並非自我意識雜染妄執之心,而是必須透過修行三決定義(戒、定、慧),淨信堅固,淨願真實,與法相應,令實際本然清淨之心逐漸顯明,通達般若波羅蜜多,如此之心,方謂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
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云:
『至心,是一心、勇猛心、深心』。
『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
隨所修集六念功德,以如是妙善身語及以意行,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悉能確定往生西方淨土上品上生。
六念即六念處,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迴向的心,是清淨無雜染的真心!
上品上生者,是淨信堅固,淨願真實,與法相應之念佛行者,以其所修功德迴向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堪能以其所具自身賢善功德力,而往生西方淨土上品 上生。此亦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本願力故。
 
請參考 →何謂修行六念?(重述六念處)

[貳上品中生
 
佛云: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說明〕
 
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佛告最勝:天王當知!若菩薩摩訶薩,具足修行妙慧妙智,親近善友樂聞深法,了知諸法皆如幻等,悟世無常生必歸滅,心無住著猶若虛空。天王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如是法(第一義諦),聞諸如來不思議事,不驚、不怖亦不憂惱』。

佛言諸法性空,然世間凡眾顛倒謂【有】,是為世俗諦。實際真知,空無自性,諸法實相,【性空】為第一義諦
 
如來清淨藏。平等真法界
賢聖所歸趣。是真勝義諦
 
 
上品中生者,是善解義趣之念佛行者,以行大乘解第一義所修功德迴向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堪能以其所具自身賢善功德力,而往生西方淨土上品中生。此亦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本願力故。
 
[參上品下生佛云: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并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說明〕
 
發無上道心,亦即發無上菩提心,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菩提心(Bodhi-Citta) 。菩提,覺也。菩提心即覺心。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真淨適覺即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心】與如來體性無二無別。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佛告文殊師利:
『發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實際,無分別,不緣身心,是發菩提。不著諸法,不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譯)
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
『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亦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
 
發菩提心,是殊勝且嚴謹的事,是必須依經循法,了義菩提性相,如實修習,方能漸次趨入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義趣。
上品下生者,是發清淨無上道心之念佛行者,以其所修功德迴向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堪能以其所具自身賢善功德力,而往生西方淨土上品下生。此亦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本願力故。
 
[肆中品上生
 

佛云: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

 

〔說明〕
 
佛臨般涅槃〔遺教經〕
佛陀將入涅槃時,所說持戒之相:
『佛告諸比丘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戒律)。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修行諸戒,止惡趣善、善護心念、長養悲心、使不亂想、令心清淨。心不淨者係由累世染濁習性,諸如欲、貪、怒、瞋、迷、癡、憍、慢、慳、嫉、疑等種種塵垢所引起,宿習染濁有堅厚,有淡薄,此宿習染濁不淡薄,是心不淨。
 

品 上生者,是修行諸戒之念佛行者,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以其所修功德迴向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堪能以其所具自身賢善功德力,而往生西方淨土 中品上。此亦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本願力故。

 
[伍中品中生佛云: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說明〕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持沙彌戒,持具足戒:
持戒,《能持》者,義指能善持正,正念生起,一心立願,了知戒相,攝心為戒,正心行處,是為威儀無缺,戒香薰修
 
中品中生者,是威儀無缺,戒香薰修之念佛行者,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以其所修功德迴向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堪能以其所具自身賢善功德力,而往生西方淨土中品中生。此亦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本願力故。
 

[陸中品下生
 
佛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說明〕
我們凡眾具諸善行,孝養父母行世仁義,依此福報善根因緣,人命欲終時,本應往生天界、十方善域,但是依其過去累劫所聚集之善根福德因緣故命欲終時,適時值遇具德善知識,種種安慰為其廣說妙法,聞此妙法後,頃即命終,安然祥和,即往生西方淨土中品下生。此亦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本願力故。
中品下生,則是上述第[貳]、[參]項之因緣和合所成。
 
[柒下品上生佛云: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

〔說明〕
 
有眾生作眾惡業,應墮三惡道,然依其過去累劫所聚集之善根福德因緣故,命欲終時能適時值遇具德善知識種種安慰為其說妙法、讚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諸罪消滅,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此亦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本願力故。
 
下品上生,則是上述第[貳]、[參]項之因緣和合所成。
 
事實上,於現今末法時期,具諸不善之有情眾,能值遇此因緣力是難中之難,這正是《佛說無量壽經》佛告彌勒菩薩有五種困難之一。
 
[捌下品中生佛云: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

 
〔說明〕毀犯戒律,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依其過去累劫所聚集之善根福德因緣故,能適時值遇具德善知識,種種安慰為其說妙法、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此亦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之本願力故。

下品中生,則是上述第[貳]、[參]項之因緣和合所成。
 
事實上,於現今末法時期,具諸不善之有情眾,能值遇此因緣力是難中之難,這正是《佛說無量壽經》佛告彌勒菩薩有五種困難之一。
 
[玖下品下生

佛云:『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指憶念)。稱歸命無量壽佛。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今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之有情眾生,然依其過去累劫所聚集之善根福德因緣故臨命終時,能適時 值遇具德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善知識實際德行導引此臨命終人至心念佛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值遇此因緣力故,依佛願力,即得帶業往生極樂世界
下品中生,則是上述第[貳]、[參]項之因緣和合所成。
事實上,於現今末法時期,具諸不善之有情眾,值遇此因緣力是難中之難,這正是上述《佛說無量壽經》佛告彌勒菩薩有五種困難之一。
是善、是惡皆有機緣往生西方淨土!
佛所說,作不善業五逆十惡者,或無修行功德但具諸善行者,皆有機緣依上述不同因緣品位,往生西方淨土。但是此兩種善、不善之臨終人,可能宿世業障現前或病痛、驚慌失措或周遭環境與親人影響,是很難心不顛倒的,尤其病痛苦者,一句佛號亦可能痛得無法念出,因此具德善知識之引導因緣力,讓臨終者提起正念是很重要的。
大般涅槃經
 
爾時世尊。臨般涅槃。即將捨壽。而說偈言:
 
一切諸眾生。皆隨有生死我今亦生死。而不隨於有
一切造作行。我今欲棄捨一切有為法。皆悉歸無常
恩愛和合者。必歸於別離諸行法如是。不應生憂惱
生死甚危脆。身命悉無常常求於解脫。勿造放逸行
正念清淨觀。善護持禁戒我所說諸法。則是汝等師
頂戴加守護。修習勿廢忘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
 (摘錄自大正藏經第01No.0007)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法華經云,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累劫因緣所生,甚深微妙,唯佛與佛能知。
返回【綱要9】
請參考 →九品往生西方淨土摘錄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南北朝劉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383年-442年)
《拾》往生咒。亦名【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我們在讀誦【佛說阿彌陀經】,接近結尾時所唸誦之無量壽佛往生淨土神咒: 
 
 
 
此往生咒,亦名〔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又名〔四種甘露往生淨土神咒〕,非常普遍。
 
古梵音練習,係比對房山石經咒名《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如來根本陀羅尼》,依其漢字梵音之相似音分段為九句,內容有逐句與全文慢速、一般、木魚伴誦等,併梵義参考,以利瞭解咒義、憶持誦念,而無掛礙。

如法誦持往生咒,能令亡者蒙受阿彌陀佛之加持力,依其各自不同之宿世因緣,而能往生西方淨土或十方善處。
我們自己平常如法誦持,亦能受阿彌陀佛甘露灌頂並拔除累世宿習業障,令心安住,現世常得安隱、吉祥。

請參考經文: 
(摘錄自大正藏經第12冊No.0368)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出小無量壽經) 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呪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返回【綱要10】
古梵音練習→往 生 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拾壹》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如來甘露神咒
依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佛說〔無量壽佛陀羅尼〕,亦名〔阿彌陀佛根本陀羅尼〕,又名〔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如來甘露神咒〕,又名〔十種甘露往生淨土神咒〕,是值得我們修習持誦,請參考經文: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云: 〔節錄自大正藏經第19冊No.0930〕
唐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譯

『爾時金剛手菩薩。在毘盧遮那佛大集會中。從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為當來末法雜染世界惡業眾生。說無量壽佛陀羅尼。修三密門。證念佛三昧得生淨土。入菩薩正位。不以少福無慧方便得生彼剎。是故依此教法正念修行。決定生於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中略〕
『次結無量壽如來根本印。二手外相叉。作拳竪二中指頭相跓。如蓮華葉形。結成印已。誦無量壽如來陀羅尼七遍。以印於頂上散。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云:
 

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
亦名
(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如來甘露神咒)
字梵音
『此無量壽如來陀羅尼。纔誦一遍。即滅身中十惡四重五無間罪。一切業障悉皆消滅。若苾芻苾芻尼犯根本罪。誦七遍已。即時還得戒品清淨。誦滿一萬遍。獲得不廢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顯現身中。皎潔圓明猶如淨月。臨命終時。見無量壽如來與無量俱胝菩薩眾。圍遶來迎行者。安慰身心即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
 
古梵音練習→逐句練習木魚伴誦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光如來甘露神咒
 
梵文悉曇體

釋義参考
 
羅馬字梵音
 
 
 

觀淨菩提。圓明心月輪。微妙紇唎
 
紫磨金色光。常令現於前。熾然照法界
 
有情同共舟依此陀羅尼。悉乘往彼岸
 
 
返回【綱要11】
《拾貳》臨終往生境相是真?是偽?
首楞嚴經卷第九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
 
『以此心(自我意識)精研妙明其身內徹。又以此心成就清淨(自意清淨)。淨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淨土)。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聖證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占察善惡業報經  (隋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或有眾生得三業善相(三業俱已清淨)時,於一日一夜中,復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為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為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為作證。若人未得三業善相,但先見聞如此諸事者,則為虛妄誑惑詐偽,非善相也』。
 
依此經文,臨終往生者之家屬至親他人夢中所見境相,或透過靈通或顯現各種異相等,是真?是偽?建議應親自再求證,方令安心!
 
臨終情想升沉。捨報境相隨現
 
 

境相迷惑難分辨。六親眷屬咸悲惱
深恐亡者墮三塗。不知所措求無門
大悲菩薩憐愍心。善巧方便亦能行
諸天護念眾生緣。如理善後各得解
解了慎終示孝行。增長修學念佛心

 
請參考說明→臨終往生境相是真?是偽?
 
 
返回【綱要12】
《拾叁》地藏菩薩所說【決定往生十方淨土】之條件

占察善惡業報經  (隋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地藏菩薩摩訶薩:
『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佛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註解1),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註解2)。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註解3)』。
 

如上觀察者(註解1)
係指地藏菩薩摩訶薩所說,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必須修習二種觀道,《一者》修習唯心識觀,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二者》修習真如實觀。因信解力增長故,必然通達般若波羅蜜多,決定得生彼佛淨國。
『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全句經文,係指念佛行者如實依止一實境界修行,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於今生今世必能確定得生十方淨土!
所謂速獲不退,不退者即是《佛說阿彌陀經》所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拔致』,亦即往生西方淨土之所有眾生,皆是獲得不退轉地之賢聖菩薩。
《詳請參考》
如上觀察者(註解1)能向一行三昧(註解2)相似無生法忍(註解3)
【往生論】世親菩薩所云《五念門》亦復如是!

世親菩薩云: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如實修行奢摩他...如實修行毘婆舍那』。『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毘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
 
亦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亦名【往生論】,是世親菩薩所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主要是教導我們念佛人,以五念門如實修行,今生今世畢竟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
 
【往生論】世親菩薩云:
 
《五念門》

『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
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讚歎門。三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迴向門。云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云何讚歎。口業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云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摘錄自〔大正藏經第26No.1524〕
 
返回【綱要13】
《拾肆》世尊以自己過去世示現修行念佛三昧的過程
大寶積經,摩訶迦葉會中,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他自己過去世在家居士(名大精進)之身份,將修行念佛法門之經歷描述非常直接,似乎不適合我們現今科技發達且忙碌的現實環境,但却不失教誡我們末法修行者對於念佛三昧的修學概念。
世尊示現過去世以凡眾之身,修行念佛法門之過程,即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光明如來]涅槃後,尚值正法之中,有一優婆塞(在家居士)名大精進,他修行念佛法門的過程。
為了讓修習者易於瞭解念佛三昧,故依經文簡擇並備註說明其相關【觀】諸法如實【相】《念佛三昧》之要義,以供參考:
 
返回【綱要14】
請參考→世尊示現念佛三昧摘錄自大正藏經第11冊No.0310
《拾伍》【阿鞞跋致】、【無生法忍】釋義參考
佛説阿彌陀經: (三藏鳩摩羅什譯)
 
『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大智度論(聖者龍樹造。三藏鳩摩羅什譯)
 
『何等是阿鞞跋致地?』
 
『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復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致地;過聲聞、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致地』。
(摘錄自大正藏經25No.1509)

釋義參考:

無生者,從本以來,不生不滅,法爾本然,自性清淨,猶如虛空,離分別入於平等,無礙無相,故一相莊嚴,是為無生。

法忍者,堅住菩提、無漏法名為《忍》,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故住持不動,是為法忍。

得無生法忍者,悉善能分別有為無為諸法相,並且於第一義成就不動智慧,於菩提大道永不退轉,未來必能成就正等正覺之位,為不退轉位,故名阿鞞跋致。
 
返回【綱要15】
修行淨土念佛法門,如實依佛所教,信、願、行、證,惟阿彌陀佛願力攝受,悉能往生西方淨土,佛是真實言者,只怕我們所念,念念雜染,念念顛倒,殊然不知。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無量諸眾生。悉受西方記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空空世界海。渺渺虛空輪
有緣齊受度。應機而化導
從今一直去。念念見彌陀
 
 
普願有情。佛種牙萌。同證菩提
淨土念佛真實義。蓮華妙淨法供養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