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十四祖青原行思禪師
青原思祖。生吉州安成。劉姓。幼嵗出家。每羣居論道。祖唯默然。聞曹谿法席。乃往參禮。問。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曰。汝曾作甚麼來。祖曰。聖諦亦不為。曰。落何階級。祖曰。聖諦尚不為。何階之有。曹谿曰。如是如是。善自護持。即令首眾。嗣後又謂祖曰。汝宜分化一方。無滯於此。祖還本郡。剙青原靜居寺。說法三十餘載。開元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陞堂告眾。跏趺而逝。僖宗諡弘濟禪師。歸真之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五世石頭希遷禪師
師。生瑞州高安陳氏。冠歲詣曹谿得度。後大鑒示寂。師稟遺命。往謁青原。原問。子何方來。師曰。曹谿。曰。將得甚麽來。師曰。未到曹谿亦不失。師復問。曹谿大師還識和尚否。曰。汝今識吾否。師曰。識。又爭能識得。原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尋命致書南嶽讓禪師。歸復請曰。和尚曾許箇鈯斧子住山。祇今便請。原垂一足。師即禮辭。居南嶽之南臺。次說法於梁端兜率寺。唐德宗貞元六年庚午示寂。諡無際大師。墖曰見相。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六世藥山惟儼禪師
師。生絳州韓氏。年十七出家。博通經論。嚴持戒律。首造石頭之室。機緣少契。頭命謁馬祖。始悟前機。師仍返石頭。一日在石上坐。次頭問。汝在者裏作麽。師曰。一物不為。曰。恁麽只閒坐也。師曰。閒坐即為也。曰。汝道不為。不為箇甚麽。師曰。千聖亦不識。頭以偈贊曰。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相將祇麽行。自古上賢猶不識。造次凡流豈可明。後開法藥山。唐文宗太和八年甲寅順世。墖於院之東隅。諡弘道大師。化城之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六世天皇道悟禪師
師。生婺州東陽張氏。十四出家。謁石頭。問。離卻定慧。以何法示人。頭曰。我者裏無奴婢。離個甚麼。師曰。如何明得。曰。汝還撮得虗空麼。師曰。恁麼則不從今日去也。曰。未審汝早晚向那邊來。師曰。道悟不是那邊人。曰。我早知汝來處也。師曰。師何以贜誣於人。曰。汝身現在。師曰。雖然如是。畢竟如何示於後人。曰。汝道誰是後人。師從此頓悟。出住天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示寂 。法嗣四人。崇信、慧真、文齎、幽閑。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廿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六世大顛寶通禪師
師。實陳帝之裔。穎川人。祖官於潮開元間。師誕於潮郡。幼嵗慕雲林與藥山惟儼。並事惠照禪師。受戒已。同遊南嶽。參石頭和尚。得大無畏法。唐貞元初入羅浮至潮陽。開闢牛巖及靈山等處。韓愈問道。留衣致敬。事載傳燈錄。長慶四年一日告辭而逝。壽九十三。著有金剛經、心經釋義。塔在靈山左。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七世雲巖曇晟禪師
師。建昌王氏子。生有肉袒袈裟。幼出家石門。首謁百丈二十年。因緣不契。往見藥山。一日。侍立次。山問。百丈說甚麽法。師曰。丈有時道。三句外省去。六句內會取。山曰。三千里外且喜沒交涉。又問。更說甚麽法。師曰。有時上堂。眾集定。以杖趁散。復召眾。眾回首。丈曰。是甚麽。山曰。何不早恁麽道。今日因子得見海兄。師於言下頓省。便禮拜。後開堂雲巖。唐武宗會昌元年辛酉示寂。荼毘舍利千餘。諡無住大師。淨勝之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七世龍潭崇信禪師
師。渚宮人。未出家時為餅舖。住寺前。每日供餅十枚上天皇。皇受已。卻留一餅與之。曰。惠汝以蔭子孫。師曰。是某將來。何以 曰惠汝。曰。是汝將來。復汝何咎。師因悟入。遂投出家。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曰。自汝到來。未嘗不指示汝心要。師曰。何處是指示。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首良久。天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一月廿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八世洞山良价禪師
師。生會稽俞氏。落髮五洩。謁大溈。問無情說法話。不契。溈指參雲巖。有省。禮辭雲巖。因過水大悟。偈曰。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疎。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麽會。方得契如如。師於唐大中末。開法新昌之洞山。盛化中外。又得曹山深明的旨。由是洞山玄風大播天下。師一日聲鐘坐化。眾號慟不已。師忽開目。設愚癡齋。延七日乃寂。當咸通十年巳丑。壽六十三。諡悟本禪師。墖曰慧覺。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八世德山宣鑑禪師
師。簡州周氏子。侍龍潭。夜深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燈度與。師擬接。潭便吹滅。師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個甚麽。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來日潭陞座。曰。可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將疏鈔堆法堂。舉火焚之。師後唐懿宗咸通六年丑月告眾曰。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端坐而化。諡見性禪師。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九世曹山本寂禪師
師。莆田黃氏子。少業儒。年十九往福州靈石出家。登戒後謁洞山。山問。名甚。曰。本寂。山曰。那個聻。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入室數載辭行。山復問曰。子向何處去。曰。不變異處去。山曰。不變異處豈有去也。曰。去亦不變異。乃去。後開法于宜黃之曹山。學侶雲萃。復立三墜四禁。君臣偏正頌。顯發洞山之旨。元復辛酉問知事曰。今是何日。曰。六月十五。師曰。明日行腳去。次日焚香宴坐而化。葬於西麓。諡元證。塔曰福圓。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九世巖頭全奯禪師
師。泉州柯氏子。少禮青原誼公祝髮。往長安寶壽寺秉戒。後與雪峰。欽山為友。機用峻捷。謁仰山。參德山。執坐具上法堂瞻視。德曰。作麼。師便喝。德曰。老僧過在何處。師曰。兩重公案。翌日。德問曰。闍黎是新到否。師曰。是。德曰。甚處學得這虛頭來。曰。全奯終不自謾。德曰。他後不得孤負老僧。師住鄂州巖頭。值沙汰。乃於河邊作渡子。唐光啟間。寇至。索供無饋。遂剚刃焉。門人焚之。獲舍利四十九粒。建塔。諡清巖禪師。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九世雲居道膺禪師
師生幽州。玉田王氏。童丱出家。廿五成大僧。遊方參洞山。山每見其丰神天縱。機鋒卓絕。嘗贊曰。此子已後千人萬人把不住去在。一日山問。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師曰。始成孝養。自爾。山許為室中領袖。師住持雲居三十年。道徧天下。眾至千五百人。南昌鍾王師尊之。願為世世師。唐天福二年壬戌正月三日。問侍者曰。今日是幾。對曰。初三。師曰。三十年後但云秪者是。乃端然告寂。諡弘覺禪師。圓寂之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三十九世雪峰義存禪師
師。泉州南安曾氏子。參德山。問。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山打一棒曰。道甚麼。師曰。不會。至明日請益。山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後聞巖頭云。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師於言下大悟。便作禮起。叫曰。師兄。今日始是鰲山成道。再參洞山。山曰。據子因緣。合在德山。後回閩。開法雪峰。後梁太祖開平二年五月二日示寂。懿宗賜紫袈裟。號真覺大師。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世同安道丕禪師
師。開法洪州棲鳳山同安寺。不知何許人。因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金雞抱子歸霄漢。玉兔懷胎入紫微。曰。忽遇客來。將何抵待。師曰。金果早朝猿摘去。玉花晚後鳳銜歸。示寂。墖於本山寺前里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世雲門文偃禪師
師。嘉興張氏子。敏質生知。慧辯天縱。及長落髮。初參睦州。問。己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如是三次叩門。至第三日。州開門。師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 轢鑽。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大悟。睦州指見雪峰。師上雪峰。峰纔見便曰。因甚麼得到與麼地。師乃低頭。從此契合。後開法雲門。諸方推尊曰雲門宗。乾和七年四月順寂。塔於靈樹。諡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世玄沙師備禪師
師。閩之謝氏子。參雪峰。峰以其苦行呼為頭陀。一日峰問。那個是備頭陀。師曰。終不敢誑於人。翌日。峰召曰。備頭陀。何不徧參去。師曰。達磨(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之。每曰。備頭陀再來人也。出世玄沙。一日遣僧送書上雪峰。峰開緘。惟白紙三幅。乃問僧曰。會麼。曰。不會。峰曰。不見道。君子千里同風。僧回舉似師。師曰。山頭老漢。蹉過也不知。梁開平二年子月。示寂。壽七十。臘四十四。閩帥為之樹塔。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世鼓山興聖國師
師。系出大梁李氏。幼惡葷羶。樂聞鐘梵。年十二。有白氣數道騰於所居。師題壁曰。白道從茲速改張。休來顯現作妖祥。定袪邪行歸真見。必得超凡入聖鄉。題罷氣即隨滅。年十五。夢梵僧告曰。出家時至。遂依白鹿規禪師披削。參雪峰。峰搊住曰。是甚麼。師釋然了悟。亦忘其了心。惟舉手搖曳而已。峰審其懸解。撫而印之。後閩王建湧泉。迎師主席。賜號興聖。法道大行。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七日 ‧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同安觀志禪師
師。住洪州之同安。未詳姓氏。先同安將示寂。上堂曰。多子墖前宗子秀。五老峰前事若何。如是三舉無有對者。師出曰。夜明簾外排班立。萬里歌謠道太平。曰。須是者驢漢始得。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八日 ‧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雙峯廣悟禪師
師。諱竟欽。姓王氏。蜀益州人。幼投峨嵋山黑水寺出家。二十一歲具戒。巡禮。晚見雲門。契悟印證。時劉氏僭號嶺南。尤尚佛教。如靈樹知聖。雲門匡真。皆當時欽重。而師居其一。南漢劉晟。嘗召問。甚喜。賜以磨衲方袍。太平興國二年二月二十二日。與諸緇素夜話。焚香合掌而逝。僧臘六十二。世壽八十二。塔全身本山。至大中祥符九年。塔戶分裂。視之如生。緇素迎請。膠漆供雙峰山。地方崇拜。甚感靈異。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卅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香林澄遠禪師
師。漢州綿竹人。俗姓上官。參雲門。在眾時。一僧曰。看俗家失火。師曰。那裏火。曰。不見那。師曰。不見。曰。者瞎漢。時一眾皆言。遠敗闕。後明教寬。聞舉歎曰。須是我遠兄始得。後出世青城香林院。僧問。如何是衲衣下事。師曰。臘月火燒山。師將示寂。辭知府宋公璫曰。老僧行腳去也。通判曰。者風狂僧。八十歲行腳去那裏。宋曰。大善知識去住自由。師謂眾曰。老僧四十年方打成一片。言訖而逝。塔於本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三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地藏桂琛禪師
師。常山李氏子。參玄沙。沙問。三界惟心。汝作麼生會。師指椅子曰。和尚喚者個作甚麼。沙曰。椅子。師曰。和尚不會三界惟心。曰。我喚者個作竹木。汝喚作甚麼。師曰。桂琛亦喚作竹木。曰。盡大地覓一個會佛法底人不可得。師自爾無惑。開法地藏院。後唐天成三年戊子秋。示疾數日。安坐告終。荼毘收舍利。塔於院西隅。諡塔曰真應禪師。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四月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沖煦慧悟禪師
師。福州人也。姓和氏。幼不茹葷血。自誓出家。登鼓山晏國師剃度。得法受記。弘法鼓山。周顯德中。江南國主延住光睦。僧問。如何是大道。師曰。我無小徑。曰。如何是小徑。師曰。我不知有大道。次住廬山開先。晚居金陵淨德。聚徒說法。有聲於時。開寶八年歸寂。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四月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一世黃龍誨機禪師
師。清河張氏子。玄泉彥禪師法嗣。師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玄泉拈起一莖皁角曰。會麼。師曰。不會。泉放下皁角作洗衣勢。師便禮拜曰。信知佛法無別。泉曰。你見甚麼道理。師曰。某甲曾問岩頭。頭曰。你還救糍麼。救糍也祇是解粘。和尚提起皁角。亦是解粘。所以道無別。泉呵呵大笑。師遂有省。問。急切相投請師通信。師曰。火燒裙帶香。問。風恬浪靜時如何。師曰。百尺竿頭五兩垂。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四月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二世梁山緣觀禪師
師。住朗州梁山。不委族姓。嘗有上堂曰。垂絲千尺。意在深潭。一句橫空。白雲自異。孤舟獨棹。不犯清波。海上橫行。罕逢明鑒。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龍生龍子。鳳生鳳兒。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五月廿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二世智門光祚禪師
師。出世北塔。後住智門。僧問。如何是般若體。師曰。蚌含明月。曰。如何是般若用。師曰。兔子懷胎。上堂。山僧記得在母胎中有一語。今日舉似大眾。諸人不得作道理商量。還有人商量得麼。若商量不得。三十年後切莫錯舉。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五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二世法眼文益禪師
師。餘航魯氏子。參地藏。一日辭去。藏問。上座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指庭前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內。在心外。師曰。心內。藏曰。行腳人著甚來由。安片石在心頭。師無語。即放包依止。求決擇。近月餘。呈見解說道理。藏曰。佛法不恁麼。師曰。某甲解窮理絕也。藏曰。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師大悟。後於金陵。三坐道場。周顯德五年七月。國主親加禮問。剃髮沐身告眾訖。跏趺而逝。諡大法眼禪師。塔曰無相。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三世太陽警玄禪師
師。生江夏張氏。十九為大僧。參梁山。問如何是無相道場。山指觀音曰。者是吳處士畫。師擬對。山急索曰。者是有相底。那箇是無相底。師有省。便禮拜。山曰。何不道取一句。師曰。道即不辭。恐上紙筆。山笑曰。此語上碑去在。師神觀奇偉。童稚即日一食。住太陽。足不越限。脇不至席五十年。宋仁宗天聖五年丁卯七月十九。以偈寄王曙侍郎。其略曰。吾年八十五。修因至如此。問我歸何處。頂相終難覩。停筆而化。墖於本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三世雪竇重顯禪師
師。遂寧府李氏子。初經講席。究理窮玄。詰問鋒馳。機辯無敵。參智門。問曰。不起一念。云何有過。門召師近前。師纔近前。門以拂子驀口打。師擬開口。門又打。師豁然開悟。初住翠峰。後住雪竇。僧問。如何是諸佛本源。師曰。千峰寒色。曰。未審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雨滴巖花。七月七日。盥沐攝衣。北首而逝。塔全身於寺之西塢。賜號明覺大師。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三世天台德韶國師
師。處州龍泉陳氏子。參五十四員善知識。後到金陵謁法眼。眼一見。器之。眼上堂。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曰。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師於座下大悟。平生凝滯。渙若冰釋。遂以所悟白眼。眼曰。汝向後當為國王師。祖道光大。我不如也。尋回天台。覩智者大師遺蹤。有若舊居。居之。師有偈曰。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眼聞曰。即此一偈。可起吾宗。開寶五年壬申。集眾言別。跏趺而逝。塔於本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三世金陵法燈禪師
師。魏府人也。生而知道。辯才無礙。入法眼之室。上堂。某甲本欲居山藏拙。養病過時。奈緣先師有未了底公案。出來與他了卻。時有僧問。如何是先師未了底公案。師便打。曰。祖禰不了。殃及兒孫。曰。過在甚麼處。師曰。過在我。殃及你。江南國主聞此。問師曰。先師有甚麼不了底公案。師曰。現分析。次僧問。如何是西來密密意。師曰。苦。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且問小意。卻來與汝大意。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投子義青禪師
師。生青社李氏。幼試經得度。聽華嚴。至即心自性。忽猛省。謁浮山。時圓鑑夢得俊鷹畜之。遂令師看。外道問佛不問有言話。三年。鑑曰。汝記得話頭麼。師擬對。鑑掩其口。師開悟。且拜。鑑曰。汝妙契玄機耶。師曰。設有也須吐卻。自此復經三年。鑑每示洞上宗旨。師悉妙契。復出太陽頂相。曰。代吾續洞上宗風。無留此間。師住投子。遷海會。敝衣楮衾。不畜長物。宋神宗元豐癸亥五月。陞堂書偈而化。闍維舍利五色。葬三峰菴。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六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天衣義懷禪師
師。溫州永嘉樂清陳氏子。參明覺。明曰。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師擬議。明打出。如是者數四。尋為水頭。因汲水折擔忽悟。呈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萬仞峰頭獨足立。驪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明聞之。拊几稱善。後七坐道場。化行海內。師示寂時。門人才問。如何是畢竟事。豎拳示之。遂寢。推枕而寂。塔全身寺東。崇寧中諡振宗禪師。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廿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永明延壽禪師
師。餘航王氏子。於天台天柱峰習定。暨謁韶國師。器之。密授玄旨。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明年遷永明。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聽取一偈。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問。如何是大圓鏡。師曰。破砂盆。開寶八年臘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終。塔於大慈。後遷永明。宋太宗賜額曰壽寧院。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佛印了元禪師
師。浮梁人。姓林氏。字寶覺。生有祥光。鬚髮俱現。二歲琅誦詩書。既長。博覽典墳。卷不再舒。因讀楞嚴有省。辭親出家。禮寶積寺試法華。受具。後謁廬山開先寺暹道者。問荅敏捷。乃稱賞。遂嗣其法。謁圓通訥。訥曰。骨格似雪竇。後來之俊也。留掌書記。自江州承天遷淮之十方。廬之開先歸宗。潤之金焦。江西之大仰雲居。四十年間。縉紳之賢者多與之遊。宋元符元年正月四日。聽客語有會心者。一笑而化。如師真照。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四世雲居道齊禪師
師。洪州金氏子。徧歷禪會。學心未息。後遇法燈禪師。機緣頓契。有頌曰。接物利生絕妙。外主終是不肖。他家自有兒孫。將來用得恰好。師謂門弟子曰。達磨(摩)言。此方經唯楞伽可以印心。吾讀此經。偈云。諸法無法體。而說唯是心。不見於自心。而起於分別。可謂大慈悲父。如實極譚。僧問。如何是佛。師曰。汝是阿誰。師在東禪。雙林。雲居三處住持。著語要搜玄。 古代別等集。盛行於世。
|
|
|
贊曰
|
|
|
| |
四十五世芙蓉道楷禪師
師。生沂州崔氏。幼學辟穀。隱伊陽山。因試法華得度。謁投子於海會。乃問。佛祖言教如家常茶飯。離此之外。別有為人處也無。子曰。汝道寰中天子。還假堯舜禹湯也無。師欲進語。子以拂子摵師口。曰。汝發意來。早有三十棒也。師了然開悟。再拜便行。子曰。且來闍黎。師不顧。子曰。汝到不疑之地耶。師掩耳。後住東京天寧。大觀初兩度褒封賜紫。加定照師號。師悉讓還。宋徽宗重和元年戊戌五月十四。索筆書偈而逝。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五世圓照宗本禪師
師。常州無錫管氏子。至池陽謁天衣懷。懷舉天親從彌勒內宮而下。無著問曰。人間四百年。彼天為一晝夜。彌勒於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證無生法忍。未審說甚麽法。天親曰。祗說者個法。如何是者個法。師久而開悟。一日室中問師。即心即佛時如何。師曰。殺人放火有甚麽難。於是名播寰宇。師全身塔於蘇之靈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五世靈隱文勝禪師
師。雲居道齊禪師法嗣也。僧問。古鑑未磨時如何。師曰。古鑑。曰。磨後如何。師曰。古鑑。曰。未審分不分。師曰。更照看。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莫訝荒疎。曰。忽遇客來。作麼生。師曰。喫茶去。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六世丹霞子淳禪師
師。劍州賈氏子。弱冠為僧。徹證於芙蓉之室。上堂。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肇法師恁麽道。祗解指蹤話迹。且不能拈示於人。丹霞今日擘開宇宙。打破形山。為諸人拈出。具眼者辨取。以拄杖卓一下。曰。還見麽。鷺鶿立雪非同色。明月蘆花不似他。宣和已亥春示寂。塔全身於洪山之南。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六世宗賾慈覺禪師
師。洺州孫氏子。得法於廣照。繼席長蘆。僧問。達磨面壁。此理如何。師良久。僧禮拜。師曰。今日被這僧一問。直得口啞。上堂。冬去寒食。一百單五活人。路上死人無數。頭鑽荊棘。將謂眾生苦。拜掃事如何。骨堆上添土。唯有出家人。不踏無生路。大眾。且道向甚麼去。南天台。北五臺。參。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六世長蘆崇信禪師
師。受單傳之旨於圓照室中。後出世長蘆。僧問。佛未出世時如何。師曰。晴天著靴走。出世後如何。師曰。雨落赤腳行。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廿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六世智者嗣如禪師
師。壽春府夏氏子。生而祥光現舍。十四歲。依淨照於嘉禾資聖。照舉良遂見麻谷因緣。問曰。如何是良遂知處。師即洞明。後印心於長蘆信公。被旨住焦山。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黃面不是真金貼。曰。如何是佛向上事。師曰。一箭一蓮華。僧作禮。師彈指三下。後遷蘇之靈巖。退居包山。示寂。塔於寺後。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卅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七世真歇清了禪師
師。左綿雍氏子。襁褓入寺。見佛喜動眉睫。人咸異之。試經得度。扣丹霞之室。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擬對。霞曰。你鬧在。且去。一日。登缽盂峰。豁然契悟。逕歸侍立。霞掌曰。將謂你知有。師欣然拜之。住後上堂。云。我於先師一掌下。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師終於臯寧崇先。塔於寺西華相嵨。諡悟空禪師。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三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七世天童宏智禪師
師。隰州李氏子。得度于淨明寺。十四受具。十八遊方。至汝州香山成枯木。參問有省。後謁丹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曰。井底蝦蟆吞卻月。三更不借夜明簾。霞曰。未在。更道。師擬議。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師於言下釋然。遂作禮。霞曰。何不道取一句。曰。宏智今日失機遭罪。霞曰。未暇打得你去。後歷住長蘆。天童等剎。衲子雲臻。宋紹興丁丑十月八日。端坐告眾。書偈而逝。龕留七日。顏色如生。塔于東谷。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七世慈受懷深禪師
師。保福居煦禪師法嗣也。僧問。如何是佛。師曰。量才補職。僧云。補職後如何。師曰。天台杖子。問。如何是真實之體。師曰。今日好寒。僧云。意旨如何。師曰。千山萬山雪。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七世寶林文慧禪師
師。乃婺州智者嗣如禪師法嗣也。無語句機緣。祥符良度禪師。宣化德濟禪師。皆師之法嗣。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八世天童宗珏禪師
師。印心長蘆。出世天童。上堂。劫前運步。世外橫身。妙契不可以意到。真證不可以言傳。直得虛靜歛氛。白雲向寒巖而斷。靈光啟暗。明月隨夜船而來。正恁麼時。作麼生履踐。偏正不曾離本位。縱橫那涉語因緣。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十字街頭休斫額。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八世祥符良慶禪師
師。乃寶林文慧禪師法嗣。無語句機緣。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八世靈隱慧光禪師
師。錢塘夏侯氏子。慧林懷深禪師法嗣。僧問。飛來山色。示清淨法身。合澗溪聲。演廣長舌相。正當恁麽時。如何是雲門一曲。師曰。芭蕉葉上三更雨。曰。一向全提超佛祖。滿筵朱紫盡知音。師曰。逢人不得錯舉。上堂不用求真。何須息見。倒騎牛兮入佛殿。羌笛一聲天地空。不知誰識瞿曇面。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九世雪竇智鑑禪師
師。除州吳氏子。兒時。母為洗手瘍。因曰。是甚麽。對曰。我手似佛手。長失怙恃。依真歇於長蘆。時大休首眾器之。後遯迹象山。百怪不能惑。深夜開悟。復見休。蒙印可。住後上堂。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四十九世中竺元妙禪師
師。婺州王氏子。靈隱慧禪師法嗣也。僧問。如何是截斷眾流句。師曰。佛祖開口無分。曰。如何是函蓋乾坤句。師曰。匝地普天。曰。如何是隨波逐浪句。師曰。有時入荒草。有時上孤峯。上堂。黃昏雞報曉。半夜日頭明。驚起雪獅子。瞠開紅眼睛。上堂。去年梅。今年柳。顏色馨香。喝一喝。良久曰。若不得這一喝。幾乎道著依舊。且道。道著後如何。眼睛突出。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世天童如凈禪師
師。生而歧嶷。不類常童。長學出世法。參足庵於雪竇。庵令看柏樹子話。有省。呈頌曰。西來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對眼睛。落地枯枝纔 跳。松蘿亮槅笑掀騰。庵頷之。出世天童。六坐道場。兩奉天旨。法道之盛。可想見也。示寂說偈曰。六十六年。罪犯彌天。打個 跳。活陷黃泉。塔全身於本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世已庵深凈禪師
師。溫州人。中竺元妙禪師法嗣。上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沿街棟。達磨大師不會禪。歷魏遊梁乾打閧。上堂。風蕭蕭。葉飄飄。雲片片。水茫茫。江干獨立向誰說。天外飛鴻三兩行。師品行高卓。每與同參靈隱蘊衷禪師往來酬唱。深歎末法難乎其人。勘驗諸方。並無當意衲子。遂不付法嗣。雲門一宗自師而止矣。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一世鹿門自覺禪師
師參長翁淨。值淨上堂。舉靈雲見桃花悟道因緣。頌曰。一個烏梅似本形。蜘蛛結網打蜻蜓。蜻蜓落了兩邊翅。堪笑烏梅齩鐵釘。師不覺失笑曰。早知燈是火。飯熟幾多時。沒承印記。出世鹿門。示眾曰。盡大地是學人一卷經。盡乾坤是學人一隻眼。以這個眼。讀如是經。千萬億劫。常無間斷。諸人還看得讀得麽。如看讀得。老僧請他喫個無米油糍。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二世普炤一辯禪師
師。洪州黃氏子。年十一。丁父憂。遂出家。十八納戒。參鹿門。問。如何是盡乾坤是學人一隻眼。門曰。汝被一卷遮却也。師擬對。門搖手曰。不。快漆桶去。師於言下有省。出住青州普炤。遷東都萬壽。室中三百問。戡驗學者。聲被大河南北。師示微疾。說偈而逝。壽六十九。塔分仰山栖隱。陽臺清水院。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四月廿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三世大明僧寶禪師
師。參辯公於青州。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辯曰。昨日有人恁麼問。打出去也。師曰。今日又如何。曰。你得恁麼不識痛癢。師禮拜。辯曰。可惜許棒折也。師直得汗下。師初出住青州真堂靈塔。金貞元三年乙亥。遷滏陽大明。當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師為少林二十一世也。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四世玉山師體禪師
師。一日。侍大明次。偶於生臺。見雀拾食。乃拍手。雀飛去。大明向師背上打一掌。師驚顧之。明曰。若是雀子。我孤負你。不是雀子。你孤負我。師罔測。明曰。幸是可憐生。互相孤負去。師因有省。師侍大明十載。深加秘重。一日。抽單。罔不疑怪。或問。體侍者何往。明曰。諸方來。諸方去。何介意哉。曰。參學何如。明曰。道有參學。栽他頭角。道無參學。減他威光。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五世雪巖慧滿禪師
師。初謁普照寶公。公曰。兄弟年俊。正宜扣參。老僧當年。念念常以佛法為事。師避席曰。和尚而今何如。曰。如生冤家相似。師曰。若非此語。幾累我枉行千里。寶下禪床。握師手曰。作家。次造玉山。山舉洞山覩影話。師置疑。山曰不。疑言句是為大病。子既疑矣。則病發也。子知此病。則子藥也。一日。讀五位頌。至拆合旋歸炭裏坐。忽悟。曰。今日方知。病即藥也。白山。山曰。料掉沒交涉。師曰。和尚此回瞞我不得也。師禮拜而去。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六世萬松行秀禪師
師。生河內蔡氏。參勝默。看長沙轉自己話。無入。默曰。我只願你遲會。師忽有省。復看玄沙未徹語。參雪巖。偶見雞飛鳴。乃大悟。巖付衣。偈勉以流通大法。自是兩河三晉。咸仰師名。始住淨土。次遷萬壽。金章宗癸丑。迎入禁庭。躬自問法。賜錦袈裟。丁巳。詔住仰山。元太宗二年。復奉勅主萬壽。師博覽羣書。內外無不貫徹。三閱大藏。法錄若干行世。元定宗元年丙午夏。書偈而逝。荼毗。舍利無數。門人分墖供養。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七世雪庭福裕禪師
師。生太原文水張氏。參萬松。松問。從何處得箇消息。便恁麼來。師曰。老老大大。向學人納敗闕作麼。曰。老僧過在何處。師曰。學人且禮拜。暫為和尚蓋覆却。松大喜。師壬辰出住少林。定宗戊申詔住和林興國。憲宗辛亥徵至北亭問道。世祖庚申俾師總領釋教。復天下僧尼廢寺。賜號光宗正辯禪師。乙亥七月坐脫。師說法三十餘年。如鼓雷霆揭日月。後仁宗履位。仍追封師號。命詞臣撰文表其墖。尊隆特甚。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八世靈隱文泰禪師
師。生汾州陽城魏氏。首參雪峰恒。次參太原湥。皆有所詣。然終未脫略。復參雪庭。庭問。當機一句。試拈出看。師擬對。庭遽曰。家產被人藉沒了也。還在者裏叫屈。師大悟。曰。誰奈我何。庭曰。者風顛漢出去。師曰。仁義道中。且與一拜。執侍十載。後奉旨主少林。元世祖至元巳丑正月示微疾。謂維那曰。古人坐脫立亡即不無。於衲僧分上皆餘事也。山僧則不然。言畢而逝。闍維門人分靈骨舍利。建墖少林寶應兩處。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五十九世還源弗遇禪師
師。生霍州靈石王姓。薙染後徧歷諸方。雄辯無礙。聞靈隱泰公。道眼精明。乃參請焉。泰嘗謂師曰。我舉拂子。你向拂子上會。我纔良久。你作良久會。如何透得本分事。師面熱汗下。無對。一日聞泰上堂。舉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疎語。師當下大悟。越二年。遂印可。至元丙戌出世。開法永慶。乙未奉旨住少林。僧問。如何是西來的的大意。師曰。風送泉聲來枕畔。月移花影到牕前。仁宗皇慶癸丑冬示寂。壽六十九。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七日 ‧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世淳拙文才禪師
師。生平陽臨汾姚氏。初閱證道歌。至幻化空身即法身處。欣然有省。往參還源。呈所解。源詰曰。祇如道。君不見。是指阿誰。師曰。覿面親呈。更無回互。曰。墮坑落壍漢。作恁麽語話。師曰。和尚又作麽生。曰。塞斷汝口。師曰。勘破了也。源可之。元泰定甲子主少林。順帝至正壬辰五月。申誡門人。乃示寂。葬全身於雪庭墖右。春秋八十。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一世松庭子嚴禪師
師。生河南古緱氏縣。樊姓。初謁江月照。息菴讓。二公皆有所發。後謁淳拙。呈所解。拙曰。子不聞。蠱毒之家水莫嘗耶。師曰。也須吞得入。吐得出。曰。蒼天中更添冤苦。師曰。謝和尚記莂。開法南陽萬安。鄭之普照。大都天寧。浙之雲福。西京天慶。洪武己酉奉詔主嵩少。壬戌冬。周殿下請師說法。薦國母慈孝皇后賜師號。紫袈裟。旌異至甚。七十乃作退休計。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二世凝然了改禪師
師。生嵩陽金店任氏。參松庭。庭舉月印示眾。路逢死蛇莫打殺。無底籃兒盛將歸。與麼說話。若是鹵莽禪和。者裏如何透得。師曰。者箇是背觸。不得底意麼。曰。笑破山僧口。師罔措。庭曰。你在鬼窟裏討甚麼盌。師愈不安。一日。庭上堂曰。一言逈脫獨拔。當時師乃大悟。洪武庚午。出世祖庭。永樂辛丑。無恙。忽集眾敘別。說偈曰。行年八十七。相違在今夕。撒手威音前。金烏呌天碧。偈畢。儼然而寂。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三世俱空契斌禪師
師。生亳邑王氏。參凝然。求示心要。然曰。向達磨未來時道一句看。師無對。久之。覩秦封槐忽悟。呈方丈。然一見便曰。契斌參得禪也。師便喝。然曰。作麽。師曰。和尚何得贓誣人。又問。趙州勘婆。敗闕在甚麼處。師曰。一對無孔錘。曰。趙州意作麼生。師曰。荊棘林中。重加陷穽。曰。石頭道。書亦不通。信亦不達。是何意旨。師曰。千里同風。曰。青原垂足又作麼生。師曰。禍事禍事。然曰。洞上一宗在汝躬矣。景泰壬申示寂。墖少林。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四世無方可從禪師
師。生洛陽許氏。參俱空。空問。子曾參何人來。師曰。少室山前風悄然。曰。因甚一花開五葉。師曰。沒孔鐵錘百襍碎。曰。掠虛頭作麽。師曰。某甲見盡天下人。只解掠實。無一人掠虛者。曰。不打自招。師曰。老和尚慣用的不妨拈出。一日。閱曹山黑白五相契入。走方丈呈證。空舉天衣以五行者俱召實。上座因緣詰之。師即會得五位奧旨。初隱郟鄏定國寺。尋開法菩提。明成化癸巳。奉旨主少室。壬寅順世。墖於祖墳。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卅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五世月舟文載禪師
師。生蔚州廣寧王氏。因閱萬松拈古。至歸來背父之語。面墻久之。忽有省。參無方。便問。承師有言。當人一著。非假外來。直須向自己胸襟迸出。語未絕。方劈面便掌。師驚悟。偈曰。劈面攔腮。電光石火。立命安身絕影踪。臘月蓮花開朵朵。正德改元。奉勅住少林。參徒雲集。說法無虛日。嘉靖甲申。師年七十餘。遂結廬投老於三十六峰。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五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六世大章宗書禪師
師。生順德李姓。參月舟載。每聆舟舉衲僧巴鼻。無下口處。如此八載。偶聞雷聲大徹。尋開法興德。天慶丁巳。主少林。上堂。朔風凜凜。湖海冰堅。截斷眾流。是甚麼境界。到者裏。箇箇寒毛卓豎。更須轉身。一路始得。為甚麼聻不見道。太陽門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時時九夏。山僧今日。爐頭添炭。髩後增貂。使箇箇白汗滴滴。通身輕快。還知麼。凍雲開嶺岫。梅蘂噴清香。晚退居宗鏡。隆慶乙卯臘月坐脫。荼毗。骨分三處建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七世幻休嘗潤禪師
師。生南昌進賢王氏。閱楞嚴。至圓明了知不因心念處。有省。參大方蓮公。未決。復參小山。舉前話。山詰之。師又無所對。一日。山問疇夕之疑決不。師舉掌。山曰。毋以罔象問景耶。師曰。此外何有。曰。子試披衣自檢看。師如是。益加精進。究之二年。乃契證之。師因將洞山渠我話。呈偈略。曰。若要識此人。有箇真消息。無相滿虛空。有形沒踪跡之句。山遂付之。萬曆乙酉四月告寂。備載全錄。大宗伯樹聲。陸公文其石。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七世蘊空嘗忠禪師
師。參小山書公於少林。值山外出。師迎而問曰。達磨面壁石何在。山指曰。嗚。那青青黯黯處。師曰。指東話西作麼。曰。杜撰禪和。如麻似粟。師曰。者漢在者裏擬魔魅人。那山便打。師服勤三載。受囑後還旴隱從姑山。日唯趺坐。由此縛茆。廩山二十年。不與世接。萬曆戊子。忽告眾曰。我有件要了底事。汝等須知。乃豎拳曰。會麼。眾無對。復揮案一下。曰。吽吽。為汝了去。遂趨寂。墖於本山之麓。壽七十五。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八世慈舟方念禪師
師。古唐人。楊姓。參幻休。休問。甚處來。師曰。北方。曰。北方法道何似此間。師曰。水分千派。流出一源。曰。恁麼何用到此。師曰。流出一源。水分千派。休可之。尋遊初祖面壁處。忽大悟。乃曰。五乳峰前。好箇消息。大小石頭,塊塊著地。歸證于休。乃付之。休囑曰。遇風而止。子其知之。更覓一人。大振洞宗。於是遊方來會稽。諸士大夫請說法。於止風塗。時湛然澄公。以所得質之。師一見。喜其投旨。始悟休公之記。師示寂。塔顯聖南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八世無明慧經禪師
師。生撫州崇仁裴氏。九歲入鄉校。長依廩山。知有別傳之旨。遂辭山。結廬峨峰。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師有疑。究之。忘寢食。一日。因舉石大悟。偈有。欲窮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之句。走見山。通所以。山詰之。應對無滯。山與剃落。密承印記。復擔囊謁少室。入五臺。南還居閩之董巖。次住壽昌、寶坊、峨峰。萬曆戊午正月十六。索筆大書曰。今日分明指示。擲筆坐逝。荼毗。頂骨不壞。墖於方丈。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九世湛然圓澄禪師
師。會稽夏氏子。投隱峰。參誰字。三晝夜。有省。脇不就席者三年。看乾峰舉一不舉二話。豁然大悟。萬曆辛卯。謁慈舟于止風塗。舟問。止風塗向青山近。越王臺畔滄海遙。時如何。師曰。月穿潭底破。波斯不展眉。舟復以洞上宗旨。徵辨之。師以偈對。舟印之。曰。子日後截斷天下人舌頭去在。師凡八主大剎。獨於顯聖徑山湖之道場。眾盈八千。說法三十年。中興洞宗。椎拂無虛日。天啟丙寅示寂。全身墖于顯聖南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九世無異元來禪師
師。生舒城沙氏。參壽昌。看藏身沒踪跡話。有省。昌曰。蟻子解尋腥處走。青蠅偏向臭邊飛。是君邊事。臣邊事。師曰。臣邊事。昌叱之。復聞護法神倒地。不覺豁然。以偈呈之。昌終不肯。一日。如廁。覩人上樹。大悟。見昌。昌詰之。師一一響答。昌曰。子今日方信。吾不汝欺也。壬寅出住博山。次之董巖、大仰、鼓山。己巳赴金陵天界。請師行道三十年。大法慎重。座下英傑鱗集。不輕許可。示寂。墖於本山。壽五十八。當崇禎庚午年也。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九世晦臺元鏡禪師
師。生建陽馮氏。讀楞嚴。知見無見處。有得。質於壽昌。昌呵之。師驚悸。復閱楞枷。空無侍者。恍然神領。然終未慶快。及觀圓覺頌。急水灘頭快打毬。疑礙永拔。再質昌曰。某特以此事求和尚著眼。昌曰。此事何憑。師彈指。昌曰。猶疑你在。師呈偈。昌詰之。響答。昌付以偈。師拜受。戊午住東苑。崇禎庚午秋。一日。指巖下。謂行者曰。此處可埋我。者曰。設使死了埋了。又作麼生分發。師笑曰。恰好。行者再問。師已蛻去。塔於所指巖下。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日‧宣公上人作
|
|
|
| |
六十九世永覺元賢禪師
師。生建陽蔡氏。讀法華有省。走問壽昌。如何是清淨光明身。昌挺身而立。師曰。祇此更別有。昌起行。師當下如釋重負。隨入方丈通所得。昌遽棒之三。曰。向後不得草草。仍示偈曰。直饒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師疑。因甚更要棒下翻身。後因過劍津。聞僧誦。一時謦欬。俱共彈指。云云。徹見壽昌用處。崇禎甲戌住鼓山。次開元寶善。及浙之真寂。丁酉坐脫。塔鼓山。師通內外典。所著補燈。繼燈。禪餘諸書。百餘卷行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瑞白明雪禪師
師。生桐城楊氏。參雲門。門問。向來作什麼。師對。持毘舍偈。門曰。四大是假。妄心是空。阿誰拖你死尸來。師良久。門舉斬貓話。師當下知有。拋出蒲團。曰。一語下徐州。尋侍門於橋上。門曰。溪水潺潺。汝試道看。師曰。敲空有響。擊木無聲。門喜。越六日。聞鐘大徹。自是機辨杰出。門付囑。門逝。師繼主顯聖。崇禎庚午。開湖州弁山。古龍華。凡八坐道場。辛巳三月望。命侍僧扶入龕。書偈。以手招眾。眾前。師已逝矣。塔全身於龍華。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石雨明方禪師
師。生嘉興武塘陳氏。初閱楞嚴。如汝文殊處。身心世界。打成一片。後值雲門上堂曰。放下著。師慶快。呈偈。會得竿頭舒卷意。放生原是釣來魚。門加呵斥。適僧舉大慧剝荔枝話。師聞大悟。自是機鋒迅捷。門付之以偈。崇禎辛未。出住象田。次主顯聖。禹航。寶壽。雪峰。長慶。坐十餘大剎。順治丁亥結冬。佛日。忽語眾曰。世界勿寧。不如歸去好。越明正初三。上堂諄諄告別。七日上龍門。八日坐脫。闍維數珠。牙齒不壞。建墖龍門。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三宜明盂禪師
師。生錢塘丁姓。參雲門澄公。進堂坐不語。期正提撕。忽門入堂。高聲曰。放下著。師不覺有省。門問。懷州牛喫禾。為甚麼益州馬腹脹。師曰。問取露柱。曰。樹倒藤枯畢竟句歸何處。師曰。長江翻白浪。曰。尚疑你在。師呈偈。觸處逢伊。識得伊之句。門揶揄之。師拂袖出。曰。落花無限春山暮。就路還家聽鳥啼。嗣是。或入定連日。始住龍門。次化山。崇禎癸未繼席雲門。次主真寂。梵受。朱明十餘大剎。乙巳。辭世。墖全身於雲門顯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六月廿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爾密明澓禪師
師。生會稽王氏。謁貞白珊公於大慈。決志力參尋。探友德清。舟中聞鑼聲。有省。舉似雲門。門曰。此夙根所致耳。尚須知有向上一著。師唯唯。一日門上堂曰。放下著。師忽全身脫落。作偈曰。夜半霜寒月忽低。行人到此盡遲疑。翻身踏斷來時路。點點星輝斗柄垂。門可之。越二年。門付之。崇禎戊辰。出世東山國慶寺。次住梅墅。後兩主顯聖席。庚辰仍還東山。壬午夏。示微疾。絕食旬餘。化去時。談笑恍如平昔。墖全身於顯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雪關道誾禪師
師。生信州傅氏。參博山。因僧廠拽脫磨鼻有省。呈偈。山曰。直須死却識心。始得。師即揜關六載。忽大徹。作雪關歌。呈山。稱善。令開關首眾。山問。如何是人天眼目。師曰。頂門上。曰。還假照鑑也無。師曰。君不見。山曰。不虛參見作家來。師揜耳。丁卯後住瀛山。辛未繼博山席。丙午赴浙江虎跑。次妙行。崇禎丁丑歸鼓山。示微恙。閴然謐公問。和尚安否。師彈指。謐曰。末後句也須分付。師云。你道我生耶死耶。謐顧眎。師已逝矣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覺浪道盛禪師
師。生柘浦張氏。因大父坐化。輒疑甚。偶街行。聞貓聲有省。復閱百丈再參話。乃大悟。由此往謁壽昌。道經書林。見東苑。苑忽問。聞壽昌提唱維摩經否。師曰。聞。曰。彌勒得一生受記作麼生。師曰。大有人疑著。曰。你又恁麼去。師異之。因圍爐。師舉。古德劫火洞然。有云壞。有云不壞。此意如何。曰。你又恁麼來。尋呈所見。苑喜。以偈付之。師辨才無礙。萬曆巳未出世羅山。坐道場五十餘處。內外集六十餘種。巳亥示寂。墖於攝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鼓山為霖道霈禪師
師。建安丁氏子。年十五出家。十八納戒。徧歷講席。久參永覺。針芥投契。覺年八十。付以衣拂。說偈曰。曾在壽昌橋上過。豈隨流俗漫生枝。一髮欲存千聖脉。此心能有幾人知。潦倒殘年今八十。大事於茲方付伊。三十年中塩醬事。古人有語不相欺。逆風把柁千鈎力。方能永定太平基。康熙壬午九月初七日。集眾示寂。壽八十八。興鼓山寶福。白雲。廣福。開元四剎。著有華嚴疏論纂要等經論。共二十八種。一百九十六卷行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惟靜道安禪師
師。晉江人。俗姓胡。於德化戴雲山脫白。初參古杭和尚。無大省發。嗣依永覺。發明心地。初住鼓山。復遷金陵攝山。有聲於時。康熙戊辰四月朔日示寂。壽七十有二。有語錄行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嵩乳道密禪師
師。生泗州唐氏。年十四以祖母喪。悟身世之幻。投淮景會寺為僧。稍長歷講肄。棄之。謁憨山基隆。聞博山來和尚名。往覲之。又參金粟悟。雲門澄。再上博山。隨眾採茶次。覩澗底白雲飛出山頂。覺身心世界了不可得。衝口說偈呈山。山可之。即囑之以偈。歸臥鬱州山中。後出世開法。歷主七剎。祖生於萬歷戊子。寂於順治戊戌三月十一日。世壽七十一。塔於菩提社右。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世怡山空隱宗寶禪師
師。南海陸姓。年十六。自攜刀就磐石。禮佛剃落。縛茅於龍山。參向上事。一日閱語錄言。石壓笋斜出。崖懸華倒生。豁然冰釋。事母至孝。母卒。廬墓三月。後參愽山。山一日以倒騎牛入佛殿話。命眾下語。師呈頌曰。貪呈不覺曉。愈求愈轉渺。相逢正是渠。纔是猶顛倒。蟻子牽大磨。石人撫掌笑。別是活生機。不落宮商調。山為印記。後住羅浮。長慶。海幢。大弘博山之道。順治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端坐而逝。壽六十二。全身塔於羅浮華首臺。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蕃光凈璨禪師
師。生金陵朱氏。參弁山有省。尋掩關。聞樹果墮瓦聲大悟。偈有。數翻觸處却相逢之句。破關。再謁山于百丈。師曰。千里遠來。乞師一接。山便打。師曰。謝和尚接引。曰。草鞋錢教誰還。師曰。和尚尊前怎敢造次。山曰。喫棒了。呈欸。師曰。孟春猶寒。伏惟和尚尊重。便出。無何。山付以衣拂。順治丙戌。師繼弁山席。晚主姑蘇之金仙。師道行卓絕。勵眾身先。戊戌春坐脫。全身墖於弁山霅水橋北。壽五十九。嗣法弟子二十餘人。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久默大音禪師
師。嘉禾語溪姚氏子。遍歷講肆。博通典籍。參雲門。天童諸大老。聞瑞白和尚住鐵壁。居往參次。剛補 蓬。命破竹。師問曰。如何下手。瑞曰。劈篾去。恍有所入。後因托鉢因緣大悟。再參瑞於弁山。山問曰。正恁麽時如何。師曰。侍者點燈來。山曰。點後如何。師曰。照天照地。山曰。如此則遍界光明去也。師曰。難瞞和尚。山印可。繼席弁山。為第二代。示寂。墖於本山之北塢。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孤崖淨聰禪師
師。湖廣德安府人。久依黃檗雲門。復參瑞白和尚於紹興戒珠寺。拔為第二座。一日。瑞示眾曰。無垢世界因甚又要打造浴堂。師曰。若不打造怎顯無垢。瑞曰。誰不識汝是西堂師。拂袖而出。遂付以衣拂。師中興洞山。道震海內。江西之民皆稱洞山古佛再來。新豐一曲。唱高和寡。順治丁亥三月示寂。墖於金牛峯下。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二日 ‧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元潔淨瑩禪師
師。維揚莊氏子。參瑞和尚於紹興戒珠寺。看念佛是誰話。聞香板聲。值得虛空粉碎。入方丈呈白。瑞頷之。一日。瑞示眾。舉高峰海底泥牛話問眾。且道。是那一句能縱能奪。師指旁僧云。此個僧是紹興人。瑞便打。師便喝。瑞連棒打。出執巾瓶十二載。竭盡玄微。開法古洞山。雲嵓。弁山。顯聖諸剎。康熙辛吏年。示寂於顯聖。門人奉遺命。塔於江西雲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雲淙淨訥禪師
師。湖廣王氏子。參瑞老人於百丈。清明掃大智祖塔回。丈問曰。見祖師麼。師曰。骨瘦一條石。輕衣滿院林。丈曰。有何指示。師曰。和風撲面涼。丈曰。即今聻。師曰。相隨來也。丈曰。來後如何。師曰。雄峯 跳。丈曰。只得一半。師曰。已是多了。開法湖廣義山。於康熙癸丑四月二十三日示寂。塔於義山。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伴我淨侶禪師
師。德清張氏子。參弁山瑞老和尚。山問曰。如何是你自己。師擬對。山即打出。遂徹見山用處。大笑。山聞。喚進方丈。問曰。你昨夜為何大笑。師曰。今日又不笑也。山曰。又來那。師拂袖出。山示以偈。有金魚壁上行之句。復問曰。你且行行看。師拜云。驚天動地去也。山曰。未信你在。師曰。從教萬古疑殺。順治己丑。開法語溪。虎嘯。苕之。資福。弁山等剎。師道德高古。不現喜怒之色。儒林大賢。法門宗匠。示寂後塔於老弁山之右。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七月廿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遠門淨柱禪師
師。閩漳陳氏子。閱雲棲七筆勾。慨然堅出世志。參石雨和尚於晉明。雨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畢竟是個甚麽。師曰。天人群生類。皆承此恩力。雨曰。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又作麽生。師以頌答曰。春至花開日。秋來葉落時。兒孫元得力。室內不曾知。雨頷之。繼席佛日。中興龍唐。順治甲午臈月三十日。集眾曰。古人叫苦叫快活。弄鬼眼睛。山僧不作者般去就。何也。漢家自有制度。歛目常逝。墖全身於龍唐。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三疾淨甫禪師
師。紹興呂氏子。世業儒。矢志出塵。參萬法歸一。聞鶯聲大悟。遂謁密雲和尚於金粟。有相契語。密即出船子接夾山頌。示師續末後一句。師應聲曰。鶯鶯還是紅娘俏之句。密可之。後參三宜和尚於顯聖。宜問曰。望仙橋討本道。公驗曾納得否。師曰。昨日六分銀。請得玄沙錄。宜曰。未跨船絃好與三十棒。如何免得。師曰。道甚麽。宜深器之。有先輩漏網之語。出住吳興清涼寺。順治庚子冬示寂。門人建墖於凝翠庵後。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天愚淨寶禪師
師。江西新城歐氏子。久參弁山久默和尚。久示寂。復參寶壽石雨和尚。雨問曰。那裏來。師曰。弁山。雨曰。既在弁山。來遮裏作甚麼。師曰。特來親近和尚。雨曰。將甚麼來親近老僧。師遂舉手巾曰。麤手巾一條。雨曰。也是閑家具。師曰。日用也少他不得。後印記。順治丙申。開法禹航南山。越州顯聖。嘉禾興善。杭之紫雲四座道場。宗風丕振。師世壽六十有七。臘四十有一。康熙乙卯八月十三日示寂。塔於南山左壠。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多福淨啟禪師
師。杭州錢塘陳氏子。世業儒。依石雨和尚脫白。聽楞嚴至若見是樹。身心脫落。會得山河大地。刀剪不開。雨問曰。解制也未。師曰。某不曾結制。雨休去。參三宜老人於顯聖。問曰。古人道。月落後來相見。且道月落後如何相見。師呈香盒曰。謝師證明。宜曰。饒你恁麽道。只道得八成。師曰。同條枝上五更寒。宜含之。師隱鳳山二十餘年。道德高古。門庭冷落。不下法昌。康熙甲寅九月十六日示寂。塔於鳳山左肩之陽。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九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位中淨符禪師
師。生廬陵。劉氏子。少棄家薙染。首參愽山誾。次參弁山。雪令參三不是話。尋歸里掩關。值飛鳥銜梨墮地有省。後閱傳燈。見僧問九峯。如何是學人自己。峯曰。更問阿誰。忽然通身放下。從此於佛祖言教了徹無疑。謁寶壽方和尚。深器之。即付大法。時崇禎辛巳冬。愛浙之山水佳勝。遂栖止白巖。數年成叢席。撰述法門統系之書。名播天下。四方衲子奔趨者。如百川之赴巨海也。示微恙而寂。塔全身於寺之右。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南菴大依禪師
師。閩莆田吳氏子。年十二入泮。後見弟妹數人連歿。棄家薙髮。謁竹林豫公。值小參僧問話。師聞之。忽有釋然意。一日見首座開示鄰僧。頓覺身心脫落。北遊下相。結茆白鹿湖。偶泛湖。聞十頃花香。始打失平日所珍惜。受嵩乳密和尚囑。出世六座道場。晚年歸養淮之湖心寺。於康熙癸亥八月十七日示寂。世壽六十七。嗣法門人三十有七。全身建塔於江寧江浦縣西華山對鍾嶺。有語錄詩文百餘卷行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靈瑞弘曇禪師
師。諱弘曇。字靈瑞。生青州諸城蘇氏子。無他嗜好。獨有出世志。稍長愈發憤。時嵩乳密和尚行道沃州。師棄家求剃度。一日趨座前。未及禮拜。嵩震威一喝。師頓釋所疑。踴躍而出。即南遊。謁天童悟和尚。立石上。師作圓相呈之。悟顧視。師禮拜。悟驀頭一棒。師便喝。悟又打。師又喝。便出。歸省沃州。遂蒙付囑。開法於報恩。菩提。卓鍚。康熙辛亥冬。趺坐而逝。生萬曆壬寅十一月十六日。世壽七十。塔全身於報恩之右。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恒濤大心禪師
師。古田人。姓宋。年十三。依本郡上生寺德恊老人剃染。稟具於黃檗虛白和尚。侍鼓山霖公二十餘載。獲證心要。康熙壬午。霖集眾說偈。付以衣拂。囑繼席。師勵苦行。主湧泉二十七年。敝衣糲食。百廢摻作。有百丈風。雍正戊申十月二十五日示寂。壽七十七。塔於鼓山。著有拈古、懷古等頌行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山庾弘能禪師
師。諱弘能。字山庾。浙之餘姚潘氏子。幼多病。欲明生死。至三十三歲。讀高峰語錄。因禮師出家。首參瑞光徹。命參竹箆話。臂不沾蓆四十五日。有省呈頌。頌有踏翻大地并天花之句。瑞曰。那裏是汝踏翻處。師一喝。瑞曰。天花聻。師曰。敢為重宣。瑞曰。也須作禮三拜。師拂袖便出。嗣依菩提密和尚。透洞上宗旨。蒙印可。首住景會。南邁至江浦。道俗景從。請住獨峰。後憇暘谷菴示寂。世壽六十七。塔全身於暘谷之左。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七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靈燄弘燭禪師
師。山陽毛氏子。皈依菩提密和尚。即趨匡廬之棲賢。遙禮脫白。參博山誾和尚。偶夜聞林木震吼。忽全身放下。方知破家蕩產活計也。走天童參密雲悟和尚。久之。返淮。遂受菩提法印。即掩關枚里。康熙癸卯春。洪福虛席。四眾敦請出世。至癸亥冬夜。聞若山崩地裂之聲。因喜曰。時事至矣。五皷聞報鐘聲。呼侍者取水洗面。趺坐如平日。少頃。侍者作禮。師已逝矣。世壽七十四。塔全身於菩提塔之左。其嗣法者二人。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廿二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一世破巖弘繼禪師
師。生漣水濮氏。其年八歲。見同學衣縞素,疑而問之。荅曰。吾祖母死。師曰。人有死耶。即留意生死二字。十七入泮。三十三歲入國學。參雪嶠信。深蒙開示。疑情愈切。後經行林間。擡頭見柳梢月上。忽全身放下。惟女子出定公案。甚疑。偶見洛陽花開。頓爾打破疑團。順治甲午秋。受嵩乳密和尚囑。年六十出世。住卓鍚。語錄雜著。盛行於世。於康熙丙寅秋坐脫。時年八十有二。塔建於卓鍚之青龍岡。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廿三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子成傳遂禪師
師。乃淮之武氏子。母夢佛摩頂覺而生。六歲隨其父潛庵乾和尚薙染。十歲隨父參夾山豫。居然有主沙彌。後用心痛切。落落莫莫。笑語坐臥。時失次序。一夕朗咏漢人詩。至結髮為夫婦恩愛兩不疑。忽大悟。自此誵譌公案。迎刃而解。歸禮菩提。即命嗣其父潛庵乾和尚。後首眾報恩。觀音。檀度。每秉佛陞座。數百衲子圍繞。師說法如雷轟電掣。一眾欣然。於順治庚子三月示寂。時年二十九歲。塔全身於鉢池山中。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廿四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義雲興禪師
師。於崇禎八年生濟南。魏氏子。年十六矢志出塵。禮淮之報恩嵩乳密和尚薙染。聞恩誨曰。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久之。夜立次。見霜天一色。鴻鴈飛鳴。頓覺冰釋。質恩。恩曰。子可雕琢矣。師掩耳而出。聞一尊宿。舉狗子無佛性話。大豁疑碍。禮檀度依和尚。尚曰。江南近日佛法何似此間。師曰。前月念六離揚州。尚曰。賊是小人。師曰。恐駭聽聞。遂嗣其法。初開法金峯。次主石頭。檀度門下傑出數人。師獨居上也。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廿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古巖興莞禪師
師。生崇禎甲戌。淮郡袁氏子。九歲隨父禮菩提密和尚出家。初生時不食乳。母焚香拜禱許蔬食。方受乳。年十二。聞菩提示人參禪。遂躍然心動。領話頭。日夜參究。丙申春。參睡翁依和尚於報恩。凡見問話者。輙痛打之。有省。遂遍參諸方。謁天童忞和尚。纔禮拜。童便打。師曰。門庭施設已見。和尚妙手堂奧中事。更請垂示。童又打。師頓覺身心泰然。歸禮依和尚。嗣其法。初住文殊。嗣住湖心。集續近代尊宿錄行於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卅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童求傳昱禪師
師。金陵張興公先生仲子。生崇禎戊寅年。二十三祝髮。閱杖人錄。至廣額屠兒話。杖曰。放下便休。何必云我是千佛一數。頓覺身心慶快。度夏萬杉。聞擊香板聲。四體清輕。如新浴出。獨於後園驢喫艸句。胸中如填巨石。歸參棲霞依和尚。侍霞落堂。僧問。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霞便打。師當下胸次冰釋。霞以大法囑累之。初開法閩之夢筆。乙丑夏。辭湖心。還建州報恩。是秋坐脫。建塔於寺之西塢。有得法者四人。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卅一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子賢興紀禪師
師。生崇禎乙亥年。廿四禮靈展耆宿薙染。所參青州布衫話。後參報恩曇。曇問。汝習何法門。師舉青州布衫。曇詰之。師無對。自此疑情大發。晝夜提撕。堂坐不臥。一夕下樓。被樓板滯足跌倒。覺心胸中空空洞洞。扯破青州布衫。己酉春。謁卓錫繼。命入室。屢受綿密鉗錘。遂獲大法。於康熙壬子。開法兜率。并主卓錫。盛弘道法。龍象悉奔赴焉。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九月五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二世鼓山遍照興隆禪師
師。古田陳氏子。幼業儒。年二十五。忽厭世相。遂脫白。依恆濤和尚。究心宗。出嶺徧參。禮文覺禪師於北京。疑情頓發。一日。覺纔見。打一竹篦。師禮拜。覺曰。子見甚麽道理。曰。某甲不是野狐精。覺以手掩其口。云。離却口作麽道。師托開云。有口只堪喫飯。呈偈曰。啞子喫黃連。滿口說不得。只是自點頭。更到天氣熱。覺為印可。歸閩。濤命繼席。示寂。塔於鼓山。中丞余公。嚮師道風。執弟子禮。為敘其語錄行世。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九月六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三世白光德明禪師
師。霅川長興殷氏。年二十一。參埜山克歸和尚。尚一日問。日間杲日當空。夜間明月炤戶。日月不相炤。眾生 難覩。如何是不涉明暗一句。予曰。今夜普茶。來朝祝聖。呈偈曰。日當空。月炤戶。古往今來空裏舞。明暗雙消何所觀。碾破太虛誰解補。若解補。驚起木童撾石鼓。印記後。至漢陽。建歸元寺。於康熙癸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告寂。眾索偈。師書曰。至楚三十年。醜名徧播傳。也有說得好。不與我同參。若要我同參。咄。要與我同參。須要具者般始得。擲筆而逝。壽七十九。臘四十二。塔於本寺之陽。有語錄二卷。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九月八日‧宣公上人作
|
|
|
| |
七十四世了堂鼎徹禪師
師。江南甘泉人。韓昌黎五十三世孫也。少讀書。究性理。遊鼓山。禮道源和尚得度。習賢首教。出入圭峰。讀洞上古徹。於五位宗旨。俱有契發。閱大愚三玄三要。有云。放倒大愚。大愚好不。大夫用打作麽。我當日若見。只須瞥地覷他一覷。保他瓦解冰消。往往恩大難酬。三十年後不得錯舉。嗣法道源老人。
|
|
|
贊曰
或說偈曰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二日‧宣公上人作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