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自意三昧--- 南嶽慧思尊者 -撰 TÌ TỰ Ý TAM MUỘI--- Nam Nhạc Huệ Tư Tôn Gỉa soạn Đời Tùy''隋朝(581年—619年)
随自意三昧--- 南嶽慧思尊者 ---撰 "隋''
行威儀品第一
住威儀品第二
坐威儀品第三
眠威儀品第四
食威儀中具足一切諸上味品第五
語威儀品第六
隨自意三昧目次(終)......No. 903.....
---隨自意三昧行威儀品第一
行威儀品第一
住威儀品第二
坐威儀品第三
眠威儀品第四
食威儀中具足一切諸上味品第五
語威儀品第六
隨自意三昧目次(終)......No. 903.....
---隨自意三昧行威儀品第一
凡是一切新發心菩薩。欲學六波羅蜜。欲修一切禪定。欲行三十七品。若欲說法教化眾生。學大慈悲起六神通。欲得疾入菩薩位得佛智慧。先當具足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及學妙法蓮華三昧。是諸菩薩最初應先學隨自意三昧。此三昧若成就。得首楞嚴定。隨自意三昧者。先以大悲眼觀眾生。舉足下足具六波羅蜜。菩薩行時先觀眾生起一子想。亦如幻化如影如空。不可得想。而自舉身作輕空想。觀地而行如履虗空。自令[巳>己]身不曲不直。[巳>己]身直行不遲不疾。亦不左右[(厂@((既-旡)-日+口))*頁]視。又不轉頭及望。若欲望時舉身皆轉。如象王視。步步進時。觀眾生勿令損傷。是時眾生即大歡喜。心無恐怖無所復畏。是時名為檀波羅蜜。名無畏施。問曰。檀波羅蜜者云何。有三種施。一者飲食。二者財寶。三者說法。飲食布施增長壽命。衣服布施能遮寒熱。醫藥布施能除患苦。說法布施能破邪見。增長慧命得三乘果。施者.受者.飲食財寶三事俱空。無自無他無所得故。名檀波羅蜜。問曰。是菩薩行時舉足下足於諸眾生空無所得。有何利益。而言具足六波羅蜜。答曰。財食等施。增長凡夫生死身命。醫藥等法但除外小病。不能除眾生生死怖畏。聽法之時。或有記心或無記心。或有漏心或無漏心。未必皆善。是時施主或有我所或無我所。或是波羅蜜或非波羅蜜。隨自意三昧中菩薩行時。以輕空身如影夢化。以大悲眼觀眾生。亦不著眾生想。亦不著無眾生想。是時眾生見菩薩威儀容貌端直而作是念。是人慈悲護念我等。即解菩薩意。離一切怖畏。大歡喜故。即發菩提心。眾生是時發菩提心。不名有記不名無記。不名有漏不名無漏。不得我所不得無我所。即得無生智。云何而言非波羅蜜。菩薩行時。眾生歡喜無所畏故。善攝行威儀。無傷損故。此即是施眾生命。不得[巳>己]身不得眾生。亦不得威儀想。無所得故。此豈非是檀波羅蜜。眾生見菩薩威儀。解菩薩意。離怨結想得無生解。離煩惱結住菩薩心。此豈非是除眾生病。增長慧命智。慧命者即是波羅蜜。菩提心者盡智.無生智。煩惱盡故名為盡智。十二因緣畢竟不生故。是名無生智。此即是般若波羅蜜。汝云何言非波羅蜜。菩薩行時。以無畏施利益眾生。名檀波羅蜜。於諸眾生無所損傷。離罪福想。名尸波羅蜜。菩薩行時。心想不起亦不動搖。無有住處。十八界一切法不動故。名為羼提波羅蜜。具足忍辱故。菩薩行時。不得舉足下足心。無前思後覺。無生滅。一切法中無動無住。是名精進毗梨耶波羅蜜。菩薩行時。不得身心。一切法中無受念著。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不得中道故。一切法中不亂不味。離定亂想故。是名禪波羅蜜具足。能起諸神通故。菩薩行時。頭等六分如空如影如夢化炎。無有生滅亦無斷常。無兩中間。三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畢竟空無所得。既無繫縛亦無解脫。是名般若波羅蜜智慧具足。是故菩薩行威儀。舉足下足。念念具足六波羅蜜。問曰。此義出何經中耶。答曰。出首楞嚴經中。有眾生得聞首楞嚴名。勝得四禪四空定。問曰。汝向說新發意菩薩學隨自意三昧。若得成就。是時名為首楞嚴定。我今不解首楞嚴定。云何菩薩行威儀中舉足動步而常入定。具足一切諸波羅蜜。唯願仁者為我解說。答曰。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此義。菩薩行時。未舉足欲舉足。未生念欲生念。先觀未念欲念心未起念時。無有心想。亦無心.心數法。是名心性。是心性無有生滅。無明無闇。無空無假。不斷不常。無相貌。無所得故。是名心性。亦名自性清淨心。是自性清淨心者是涅槃。不能覺了者即是生死。妄念思想未生時。是時畢竟無心者。名為無始。求自性清淨無始心畢竟空寂。名為能破眾生。是故佛言。無始空破眾生。畢竟空破諸法。無始空破未念心。畢竟空破欲念心。是無始空破無始無明。畢竟空破有始無明。問曰。汝向者說無始空破眾生。無始空者既是性空。諸法若性自空即無有和合。云何有眾生可破。答曰。是假名和合。虗妄顛倒非是實眾生。實眾生者名為心性。夫心性者。無有生死亦無解脫。一切眾生無始來受。故倒觀本源。無始亦空。無始空者是名性空。性空者是真實眾生。真實眾生無有生死。眾生若能解。即是無生智。爾時生死即是涅槃。更不別有涅槃之法。是故佛言。眾生涅槃本自有之。非適今也。以是義故。新學菩薩欲行時。觀未念心不可得。問曰。未念心滅。欲念心生。未念心不滅。欲念心生。答曰。未念心滅竟。欲念心生。難曰。汝未念心既滅。欲念心從何生。汝若未念心滅。欲念心生。是事不然。何以故。未念心既滅。名為斷盡者。名為死滅。若未念心盡滅。以欲念心自生者。便是兩心各不相知。心不能自知心。如指不自觸指。心亦如是。汝若一心。即無前後。復墮常中。汝若二心。生滅各異。復墮斷中。未念念心常。亦無此理。斷亦無此理。欲念心亦然。如汝向者答我。未念心滅竟欲念心生者。便是兩心。若有兩心。即有兩神。便是邪見。何以故。若有兩神。唯一有眾生即有兩眾生。即是外道義。兩神若前後亦不可。若一時亦不可。若兩神共合作一亦不可。若一能作兩亦不可。皆是外道義。何以故。般若經中一切眾生畢竟不相續。一切法亦不相續。若心及一切不相續。云何有斷前滅後生。若前滅後生者。即不相知。云何令人憶一生來事念持不忘。汝若一念中知。便應忘一切事各滅壞。若心常住不變易者。亦不能知一切法。何以故。無前因後果故。常亦無因果。斷亦無因果。亦無罪福。復無業報。瓦石無異。皆是外道義也。是故佛法中眾生心性不斷不常。畢竟不相續。無心無無心。汝未念心若不滅。欲念心自生。是亦不然。何以故。無一斷一常故。亦無前常後斷故。若未念心不滅。欲念心不生。無兩常並故。是事不然。若前念非不滅。後念非不生。是事亦不然。何以故。若得非滅。可得非不滅。既無非滅。即無非不滅。若得不生。可得非不生。既無非生。云何見非不生。非不不不滅非不不不生亦如是。皆不可得。亦無是不可得。觀菩薩既不得未念心。生滅斷常即無無明。亦不得欲念心。無諸行。是故明與無明其性無二。智者了達。凡夫謂二。明與無明雖無有二。亦非是一。是故菩薩行時。舉足下足與念念心足不自知。足亦不自知行與不行。亦不自知履地不履地。亦不自知隨道不隨道。地亦復無是念。此菩薩履我上行。不履我上行。虗空亦無是念。是菩薩於我中過不過。亦不自知是虗空非虗空。菩薩心數畢竟不生。亦無不生之想。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亦不在餘處。亦無不在。從旦涉路行至暮。無有動想。復無不動想。亦無所經由。而善了知歷涉之處。雖無去者而有所到。雖無受者而得果報。如虗空中雲。雖無心想而能降雨。雖無主我能遍方所。遠望即見。近觀即無。推尋此雲本無生處。能令眾生虗妄見有往還所起。出無分散。還無積聚。不能自生。亦不從他生。山石無念。我能生雲及以不生。雲亦無念。我從山出。不從山出。各不相知。諸法亦爾。眾生此身猶如浮雲。生時空生。滅時空滅。雖空能見善惡造罪眾生。如雲雨雹傷害五糓及殺人畜眾生亦爾。是身雖空。行十惡者失人天報。墮在三途。如雹傷糓。行有漏善者失三乘道。如殺人畜。人者喻佛。畜獸者喻緣覺.聲聞。眾生亦爾。身心雖空。行有漏業。善惡果報如天雨雹。若有持戒修福禪定道品次第聖行智慧神通及化眾生。如彼好雲。農時要月興致甘雨。五糓豐熟華茂盛。人獸快樂。眾生亦爾。身心雖空。持戒清淨修禪道品次第聖行。三界傍報五戒十善及有漏禪人天快樂。如五糓成熟。無漏禪定聖行道品智慧神通。譬如樹木華菓茂盛。大慈悲雲實相法雨。雨於人華各得成實。人者佛道具足。獸者喻緣覺.聲聞。三乘聖果。上中下別。皆因持戒行善修禪獲得此報。破戒之人終不能得持戒。雖皆是空。業報各別。如涅槃中說有二種果。色味相似。一名迦羅迦果。食者命終。復有一果名鎮頭迦。食者長命。得力得色。增壽益筭。破戒之人如迦羅迦果。持戒之人如鎮頭迦果。身心雖空果報不失。菩薩行時。身心無定無亂。亦能覺了一切眾事。覺及所覺俱不可得。無有諸大陰界入。眾魔群盜不得入。是故名為首楞嚴定。從初發心終至佛果一。切聖行皆如隨自意三昧。無初發心。無果可至。亦不失因果。因果雖在。亦無受者。雖無受者。果不敗亡。雖不敗亡。亦無處所。何以故。因空故無有作。果空故無有想。因之與果正是一空。更無別空。觀此空法。無空可得。是名空空。一切皆空名為大空。不失因果名為中道第一義空。菩薩觀察生死諸行及修道聖行。一切皆是第一義空。是故佛言。眾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眾生。菩提眾生無一二。知如此名世尊。菩薩行時。觀此身心一切威儀。無行無住無坐無臥無起無立。亦無去無來無出無沒無生無滅。亦無一切陰界諸入。是故維摩經云。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諸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因者即是無明。緣者即是諸行。是故佛言。因眼見色。因心思覺。生貪愛心。愛者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名之為行。若能反流觀無明源及心性空。思愛亦空。無業無行。即無諸法生。無緣和故。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覺此盡本源。故稱真沙門。亦名無生忍。復名無起法忍。菩薩觀色心。無垢無淨不動不變。猶如虗空無想可得。名之為空亦非是空。何以故。眾生此身頭等六分假名色身。本由一念[忘>妄]念心生。隨業受報天人諸趣。猶如化生夢幻之體亦不可得。菩薩既知妄念心空。即無妄念。非是空假。色身亦爾。如影如空求不可得。是故佛言。眾生色身。此色身生時但空生。滅時亦空滅。頻婆娑羅王聞佛說此。得第三果次第。即得無生法忍智。是故般若經中曇無竭菩薩語薩陀波崙言。法無來無去。空法即是佛。無相法無生。空法無滅。法亦如是無來無去。即佛從無住法亦如是。既無有住亦無來無去。是故菩薩行威儀中。觀此未念及欲念心性自清淨無有動變。故得不動三昧。發一切智慧。解一切佛法。從初發心終至佛果未曾動變。亦不從一地至一地。一念了知三世之事。凡聖心想國土世界劫數遠近眾生煩惱根性差別一念盡知。是名菩薩遍覺三昧。亦得名為照明三昧。以此三昧神通力故。湛然不變色身變現十方國土。隨感不同說音聲亦復如是。則名為首楞嚴定力隨自意三昧具足成就。
住威儀品第二
菩薩立時。諦觀此身色之空法。頭等六分如空中雲。氣息出入如空中風。身色虗妄如空中華。云何得知息實相。先觀三性。後觀假名。何等三性。一者心性。二者色性。三者息性。復有三性。一者心性。二者眼性。三者意性。先觀前三性。若先觀心性。沉細難知。若先觀色性。麤朴難解。應先觀息。是息由心遍色處中易知。何以故。先觀息實。然後觀息遍身。還歸實相。所以者何。若先觀有。即受念著。顛倒難遣。是故新學菩薩先觀息實相。觀其出入。是息出時從何處生。相貌何似。根源何處。求之不得。無源無生都無處所。復觀入息從何方來。入至何處。諦觀此息來無方所。入無所至。無來即是無生。無至即是無滅。入息既無生滅。中間亦無相貌。無能知者亦無見者。知此入息因如虗空由入有出。入者既無出者亦然。知出入息畢竟空寂。空是息不能自生。心念即息動。無念即息盡。是息由心故有生滅。心即是主。諦觀此心今在何處。身內觀察。從頭至足從皮至髓。一一諦觀都不見心。內若無心。在外有也。復觀身外諸方遠近。四維上下及以中間。一一觀察都不見心。諸方既無。可在中間。搖動出入遍身外中間悉觀亦不見心。誰能觀心復無觀者。是心既無相貌。名字亦無。是名觀心實相。若心與息俱無名相。我今色身從何處生。誰之所作。諦審觀察責身源由。是身無主從妄念心生。因息得立。心息既空身亦寂滅。常修此定。深澄空法。離諸假名。知一切空。具足正見無復妄念。然後觀息遍身出入。先觀鼻中氣息往還入出。次觀遍身。從頭至足從皮至髓。毛孔汗垢氣息一時微細出入。審諦觀察明了見之。觀此色身五相次第歸空寂滅。第一相者。初觀此身皮肉筋骨猶如芭蕉。從皮至髓氣息一時入出無礙。觀此氣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一色芭蕉觀。第二相者。次觀身分芭蕉之觀轉虗空明淨。猶如聚沫。名為水沫觀。第三相者。觀此沫觀一切身分轉空明淨。如水上泡。名為泡觀。第四觀相者。觀此泡觀轉空微薄。猶如泡影。名為影觀。第五相者。觀此影觀一切身分不見相貌。猶如虗空名虗空觀。菩薩具足五種明觀。一切身分如空中華。譬如世間於虗空中見有一華。不依壚壁不依林藪。忽爾化生。遠望即見近觀即無。愚人不了謂實有華。智者覺了本來無華。眾生色身如虗空華。畢竟空寂無生無滅。菩薩觀身如空中立亦復如是。菩薩爾時自觀此身如淨瑠璃。空無所有。以此觀法利益眾生增長法身。名為檀波羅蜜。為法施。菩薩立時。以此觀法引導眾生。令諸眾生見菩薩形。發歡喜心。具清淨戒。離罪福相。是名菩薩持戒尸羅波羅蜜。菩薩立時。知此身中六情無主。亦知身外六塵無形。亦知中間六識無相。是身空寂無十八界。一切陰界及心本性。畢竟空寂無有生滅。世間八法不能令動。故名為菩薩忍辱羼提波羅蜜。世八法者。利.衰.毀.譽.苦.樂.稱.譏。菩薩立時。一切心相無生住滅。一切法不住前際不住後際不住中際。無三際故。既無生際即無住際亦無滅際。一切法中雖無去住而大精進。身心無勌自利利他。是名菩薩具足精進毗梨耶。菩薩立時。不見內心立。不見外心立。不見內外心立。色身空寂。亦無立相。諸陰亦然。於一切法中不味著。無定無亂。畢竟空故。入不動三昧。普現法界一切色身饒益眾生。是名菩薩具足禪波羅蜜。菩薩立時。知此色身無自無他。如鏡中像。如炎如化夢如幻。無有壽命亦無我人。無眾生滅。亦無隱顯復無出沒。諸法自爾。無取無捨。覺了一切眾生根性。隨感差別。是名般若波羅蜜。具足智慧神通藏故。
坐威儀品第三
四種身威儀中。坐最為安隱。菩薩常應跏趺端坐不動。深入一切諸三昧門。觀察一切眾生根性。欲安立之令得解脫。是故菩薩常入禪定。起六神通。能淨五眼。肉眼.清淨天眼.通達慧眼.見真法眼.觀察佛眼。覺了一切。能度十方世界無量眾生。不前不後一時得道。是故菩薩常在禪定。問曰。菩薩何故四種身儀中多在坐威儀。餘法亦應得獨言跏趺坐。答曰。此是坐禪入道之人坐禪之法。餘威儀中取道則難。多有動散。結跏趺坐。心直身正。斂念在前。復欲教諸弟子入禪定。是故菩薩結跏趺坐。餘坐法者是凡夫人坐法。動散心多不得入定。其心難攝。結跏趺坐身心正直心易攝故。欲教弟子學此坐法。捨諸外道邪見威儀。有諸外道顛狂心亂。或常翹脚。或傍身欹足。或一足獨立。或五熱炙身。以是種種邪見身心不安。菩薩坐時。令諸眾生見者歡喜發菩提心。離諸怖畏入菩薩位。是名法施檀波羅蜜。菩薩坐時。身心不動。眾生見者能發淨信。離殺害心捨諸惡業。具足大乘菩薩律行。是名持戒尸波羅蜜。菩薩坐時。知一切法陰界諸入畢竟不動。能令眾生離高下心不起諍論。是名忍辱羼提波羅蜜。菩薩坐時。能令眾生見者歡喜。捨十惡業行。行十善道。修脫勇猛精進身心不懈。具足精進毗利耶波羅蜜。菩薩坐時。能令眾生捨離味著。能斷貪愛。心無定亂畢竟寂滅。亦令眾生起神通力。何以故。是諸眾生見菩薩坐禪。深心愛樂情無捨離。譬如往昔雪山林中有一仙人坐禪入定。是時亦有無量外道在此山中邪見苦行。翹脚散足。或一足獨立。多不安穩。是時復有五百獼猴山中遊行。見此仙人林中禪定結跏趺坐。合眼合口氣不出。獼猴眾中有二老獼猴。愛樂仙人學其坐禪合眼入定。信心重故即得神通。成辟支佛。如是次第五百獼猴皆得成就辟支佛道。是諸獼猴念此山中邪見外道身不安穩。是老獼猴往到其所。於外道前自敷草蓐結跏趺坐合眼入定。是時五百獼猴捉諸外道兩脚結跏趺坐。老獼猴捉諸外道兩脚結跏趺坐。老獼猴示諸外道。各以手指捻外道眼令合。如坐禪法。五百外道各生慚愧。此坐安穩身不欹側。是道無疑。各作是念。此諸獼猴必見聖人。得其道迹復來教我。信心慇重。是老獼猴見諸外道信心決定。即現神通種種變化。五百獼猴各現神變。外道見[巳>已]心生歡喜。心勇即發神通成辟支佛。坐禪威儀能令畜生及諸外道信心歡喜成辟支佛。天人六趣諸眾生等愛樂菩薩坐禪威儀。發菩提心得三乘道皆亦如是。是名菩薩禪波羅蜜。菩薩坐時。知一切法其性常定。知身無主。無我無人。是身色陰。如空中月影現眾水。色相寂滅。不於三界現身口意。法身普現十方世界。實無色心往還來去示現眾生。能令眾生各各感見。隨應說法稱機得道。如阿修羅琴不以手皷。安置空地無人之處自出種種微妙音聲。能令天人所聞各各別異。稱意歡樂。菩薩禪定亦復如是。實無覺觀係念思惟。亦無色像現身口意。眾生各各感應不同。如空月。是名菩薩禪波羅蜜。菩薩坐時。雖無心陰界入。見於一切法皆如夢想無覺觀心。具足無量一切辨才。一念悉知三世九道凡聖差別。思覺不同優劣差別。不預思惟知過去世無礙。知未來世無礙。知無為無礙。知世諦無礙。知真諦無礙。知第一義諦空無礙。離常定。一念遍在十方佛前。現神通力種種變化供養之具供養諸佛。一時變現入六道中。菩薩色身對眾生機隨應說法。一念受持一切佛法。悉知諸佛弟子種數。一念能轉法諸佛法輪。盡知眾生煩惱利鈍差別。成聞菩薩音聲不同。能斷煩惱。雖無色像陰界入諸見。具足如此無量辨才。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問。般若波羅蜜名何等法。答曰。般若波羅蜜名一切種慧。三乘智慧盡到其邊。是名彼岸。名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問曰。如是智慧從何處生。答曰。無有生處。何以故。如大品經中先尼梵志問佛世尊。如來所得一切智慧從何處得。佛答先尼。無有得處。如是智慧。非內觀中得是智慧。非外觀中得是智慧。非內外觀中得是智慧。亦非不觀得是智慧。是時先尼梵志即於佛一切智中得生信解。深入般若波羅蜜。是故言無有得處。更有人言。問曰。何者為內觀。何者為外觀。何者為內外觀。云何言亦非不觀得是智慧。答曰。內觀者是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觀者是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外觀者中間六識。眼識觸因緣生諸受。乃至鼻.舌.意識觸因緣生諸受。菩薩觀內六根性空無所得。觀外六塵性空無所得。觀中六識性空無所得。若不觀察亦不能得。是故佛言。亦非不觀得是智慧。無所得即是智即是慧。所以者何。大品經一心具萬行品中。佛告須菩提。諸法無所有性即是道即是果。若於諸法中有見者。此人無果。壞法性故無道果。是故佛言。諸法無所有性。即是道即是果。諸法者即是眾生十八界。內有六根界。外有六塵界。中有六識界。觀內六根能破貪瞋婬恚愚凝無明調慢諸煩惱結。能破自身我見及離我所。無有壽命眾生主者。離受念著。畢竟空故是名智。無所得故名之為慧。觀外六塵。於色塵中青黃赤白女等色是名外身。起貪愛心能生煩惱。菩薩爾時觀此外身。修死尸想。膖脹爛壞九想具足。乃至十想成就。歸空盡滅更不復生。觀察覺了能破煩惱是名為智。無所有性是名為慧。聲.香.味.觸.法亦復如是。觀察中識無分別想。無自生處。假內外因緣和合而生。都無自性。觀內六根空無有主。觀外六塵空無形色。和合想不可分別即無六識。是時智慧無有得處。若不坐禪明了觀察是十八界。亦不能得如是智慧。是故佛言。亦非不觀得是智慧。眾生五識但能當境。能知現在五塵之事。不能究竟囑當受持。然此意根雖無處所。遍能囑當五識之事。然其意識都不曾往與五識[含>合]。雖無往還能懸囑當。五塵五識因緣之事雖無住處囑當。五識計校思惟遠近受持皆悉不忘。善惡無記亦復如是。如是意根意識雖無處所亦不動搖。如夢中識六能覺了。總攝六根之事。凡俗愚人是六種識隨緣繫縛。亦不能知五根有處意根無處。謂各各緣。不能了知總別之想。是名凡夫分張識相生死根栽。非是聖慧。新學菩薩用第七識剛利智。觀察五陰十八界等無有集散虗妄不實。無名無字無生無滅。是時意根名為聖慧根者。從得信根乃至慧根。如是五根中說。因此信慧二根。力無所畏。總說有二種用。內能覺了破煩惱結。入無間三昧。得解脫智。能覺一切眾生根性。外能摧伏天魔外道。宿命神通皆得具足。發言可信實不虗謬。名為信慧。善轉眾生住七覺慧。故名聖慧根。聖名無著亦名清淨。能度眾生立照為聖。無著者。以聖慧根。覺知六根空無有主。覺知六塵無色。覺知六識無名無相。如是三六無滅。無取無捨。斷一切受。故名無著。雖知[巳>己]身及外眾生諸法實相。亦能生知眾生根性。是故名聖。得陰界實相。捨一切著。故名無著。若無愛著即無染累。了知諸法自性清淨畢竟寂然。諸法者是十二入.十八界妄念心。凡夫不了能作生死無。眾宋結集遍行六趣是名眾生。菩薩以此聖慧根力善教道之。令諸眾生同證聖慧。故言清淨能度眾生。為天人作教師。故名阿闍梨。阿者名一。得一切法。從初不生亦無有滅。是名自覺。名之為阿。闍者是眾生。菩薩能以一相聖慧覺說眾生。令得解脫。是故名闍。以此自覺覺他無上慧阿二事留名後代。眾生所歸永劫不絕。是故名梨。是故佛言眾生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眾生性。菩提眾生無二。知如此作天人師。凡夫六根聖人六根。是凡聖根無一無二。不覺是凡夫。覺了是聖人。生死煩惱根即是聖慧根。凡夫醜陋不淨身即是相好妙法身。菩薩爾時觀此眼根作是念。何者是眼。云何名根。作是觀時。知此眼根無主若空。無主即無眼根。求根不得亦無有眼。但以虗妄所見青黃赤白種種諸色。貪愛念故名之為眼。無眼故不了。如向諦觀知無根情。若無眼即無情。識既空無主無分別者。亦無虗妄種種諸色。各各不相知故。亦無和合。畢竟寂滅空無所有。如是觀竟。亦無能觀法。無所得故。無眼無眼名字是為眼。無作解脫門亦得名為無縛。何以故。既無繫縛誰解脫者。是時無根無色塵。既無根塵亦無有識。是故名為無眼無分別者。復次耳根聞聲。菩薩爾時諦觀此耳誰能聞。耳根聞耶。耳識聞耶。聲能自聞。為用意識聞。如是觀[巳>已]。非耳根聞。非耳識聞。亦非聲自聞。意識亦不能自聞。何以故。耳根無覺知故不能聞。若耳根能聞。聾人應能聞聲。聾人不聞故。當知耳根不能聞。耳識一念不能分別一。故亦不能聞。是聲無根故。不能自覺亦不能聞。意識亦不能聞。眾緣和合乃得聞聲。所以者何。先耳聲相對。然後意識生。與耳合故則能分別音聲。一一觀察空無聞者。若無根聞即無有識。根不往受。聲不來入。各不相知亦不相見。聲如空響無生無相。耳無根無識畢竟空故。無耳無耳名字耳。解脫門既無縛者。亦無解脫。凡夫不了。謂我能聞。是故名為聞聞。新學菩薩斷一切受。得薩婆若。證實相慧門。得音聲忍。無取無捨。名為聞亦名不聞聞。得性空智。亦得名為不聞不聞。略說耳根。其義如此。復次鼻聞香者。誰能聞。觀此所臰香從何方來。何處生也。入至何處。受者是誰。相貌何似。如此觀時。知是香觸無所從來。入無所至。亦無受者。復無相貌。不可分別。空無所有。鼻無根無識無臰無香。亦無名字鼻解脫門。既無縛者亦無解脫。亦善通達一切眾香。舌嗜味者。諦觀此味從何所來。何方所生。入至何處。誰受味也。相貌何似。唇受味也。齒受味也。舌受味也。咽受味也。如是觀時。了知此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復無住處。亦無受者。無生無滅。亦無相貌。無舌無味無根無識亦無名字。舌解脫門。既無縛者亦無解脫。亦能善知一切味相。身受觸者。男女眾事細滑痛癢麤澁冷暖輕重堅柔。如是等觸能生貪愛瞋喜等事。眾生為此乃至失命不知慚愧。為此輪轉六道生死。新學菩薩諦觀此觸。從何處生。由愛因緣。我若不拔如是愛根。必當生惱。身心惱故名之為苦。因緣生故無常。不自在故無我。虗妄故無實。無實故空。諦觀此身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從頭至足薄皮縛纏褁。內有肌肉筋骨髓[腦-月+骨]血脉屎尿肝膽膓𦝩虫疽膿血。種種不淨充滿身中。凡夫不知謂是好物。忽爾無當命盡死去。膖脹爛壞虫散離散。頭脚異處白骨在地。風吹日炙火燒作炭散滅歸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相.無壽命亦無生滅。猶如虗空。是名鈍根壞色歸空。若利根人諦觀此身色性。自性空非色滅空。何以故。我今此身本從一念心生。妄念之心無形無色。無有方所。猶若虗空。心亦如是空無相貌。知心寂滅身亦無主。生如浮雲生。滅如雲散滅。麤觀如此。若細觀者。我今此身猶如雲影。如雲空中行。地上見影。實無能有見。此身亦如是。幻化難了別。空雲是行東。雲影是人身。雲散影即無。東盡人亦然。是身本無體。無色亦無形。行東及身影。本來常寂然。如此觀時。無身無身名字。是名身無作解脫門。既無縛者亦無解脫。知身如此。亦能善解一切諸觸無所得故。言法者。一善。二不善。三者無記。今欲觀察意觸法者。當以非善門.非不善門.非無記門。破前虗妄執著善.不善.無記等無明。新學菩薩應先觀察意觸諸法。問曰。餘五根皆有處所。眼.耳.鼻.舌.身有可見處。今此意識相貌何似。住在何處。為當在內。為當在外。為在中間。為在五藏。為何所似名意識。答曰。非五根。非五識。非內外。非中間。亦不在餘處。何以故。五藏對五根。五根對五塵。根塵合生五識。今此意根都無處所。復無相貌。而能記物。何以故。譬如有人臥眠熟時。無情塵識而能夢見陰界諸入。乃至覺時猶故不忘。觀察此夢都無方所亦無住處。無色無形而能物。如睡眠夢乃至覺時觀。不見夢主及不見所夢陰界數重都不可得。而復不忘。意亦如是。雖復不在五藏.五情.五塵.五識.五觸.五受。雖不在此三十事中。而能鑒照三十數重善.惡.無記。亦不在三十事外。所以者何。五根不相知。意根即不爾。亦在亦不在。云何亦在亦不在。若意識不導。五識不成。不能分別。是故不得言不在五識。如人有病聾盲齆啞及身舌頑疵。意識是時於五識中無用。不得言在。問曰。上耳根義中說意識但能識過去。五塵不得識現在。五塵若如此者。與今義相違。所以者何。若意識導五識能識五塵者。即是現在義。云何而言不識現在五塵。答曰。過去有二種。一者過去過去。二者現在過去。過去過去者是遠過去。現在過去者是近過去。一念心中前思後覺。譬如行者到法師所聽法時。忽爾初聞說法之聲名之為思。憶念分別名之為覺。初聞說法未解語意名現在塵。憶念法師語分別中事名之為覺。名現在義。前思是耳識。後覺是意識。更有一解。義則不然。初聞聲未能思惟是耳識。思惟分別是意識。問曰。耳分別聲。意分別法。云何言耳[伹>但]能聞不能分別。答曰。此所言者當根說義。耳分別聲者。意識合用非耳獨能。如人思惟觀行之時。傍邊人喚意識不照聲。耳則不能聞。聲云何得。如昔二年少比丘常修禪觀。有一老比丘是二年少比丘初出家時師。喚二弟子在一房中坐床上噉飲食。復有比丘床前坐喻噉飲。住牀上一比丘思惟觀察地上比丘。是時有師隔一人坐。喚觀行比丘。大喚五聲。耳都不聞其師喚聲。是故得知意識不照。耳不聞聲。云何而言耳獨能聞聲。更有一谷。有諸人等在講法眾中坐。意識專觀往昔眾事。亦復覺現在外緣。乃至下講。都不曾聞法師語聲。以是定知。意不屬當。耳不聞聲。問曰。昔有一人禪定寂嘿。耳聞遠近種種音色。一時歷歷不相雜亂。復有一人坐定定寂嘿都不聞聲。此二種人各入何定聞異。答曰。坐禪寂嘿聞一切聲。一時能聞不雜亂者。有二種人。一種人未能甚深禪定。始入初禪住一念前。名為微細寂靜一心。但聞住處城隍內外遠近數里種種音聲。不能遠聞諸方國土。二種人者。是人得入甚深禪定。得天耳通。能聞小千國土一切音聲。乃至二千國土三千大千國土一切音聲。亦聞十方一切音聲。若復有人禪定寂嘿。不能聞一切聲者。亦有二種人。一種人者。未得禪定。初禪前得細住心。名曰住觸。不自覺知猶如眠熟不夢之人。此是魔鬼𨳲其心識。狀似禪定都不自知。入時不覺至出乃知心識。問何處去。更有一種人禪定。不聞一切聲者。此人薄禪罪重入死心定。此非好禪。此是障道定。其人頑癡。自謂我今得寂滅涅槃。亦復名為滅盡定。此非涅槃道。設使經劫住是禪中。不盡道法。名障道罪。亦名魔鬼奪其識去。魔力持之狀似禪定。更有一種人。禪定嘿然不聞一切諸道音聲者。此人名為自在禪定。欲聞十方一切音聲即時得聞。意不欲聞即不能聞。是故名為自在禪定。亦得名為日入三昧。何以故。昔日佛在田中阿蘭若處林中禪定。近邊田中耕者二人。持中有四時天風雨靂地動。四牛二人一時怖死。佛不聞也。佛答言。我不聞聲。其人重問。佛入無心定也。答言不入無心定。其人復問。若有心識云何不聞。佛答人言。我有心識。恒無妄念。我時故入日三昧。不取音聲是故不聞。譬如日入一切不照。我亦如是。是名菩薩自在禪定。復如舍利弗山中禪定。值毗舍闍鬼將領諸鬼山中遊行。時舍利弗斷其路坐。礙不得過。毗舍闍鬼即大瞋恚。以金剛杵盡力極打舍利弗頭。振動三千大千世界。時舍利弗不覺不知。從定出時覺頭皮多少異常。起來問佛。世尊我今頭皮多少異常。佛言。毗舍闍鬼以金剛杵極力打汝頭。振動三千大千國土。值汝入定。若不入定碎如微塵。問曰。是舍利弗入何禪定力能如此。答曰。一切禪定力皆能如此。若入金剛壁定三昧。天魔外道毗舍闍鬼所不能近。若欲近時。天魔外道鬼神即自碎滅。況復能打。問曰。一切禪定無受念心。云何舍利弗入大禪定。毗舍闍打頭皮少異。答曰。令後人知禪定力。故作此問。留名後世引導眾生。是名菩薩自在禪定。菩薩復有自在禪定。若入禪定若出禪。定行住坐臥身心無定無亂。常能示現一切佛事。上人能覺下人不如。是名菩薩自在禪定。問曰。眾生六識是生死識。不是智慧。涅槃經云。依智不依識。今此意識是何等識。而能如是種種巧用智慧無差。答曰。一切眾生用智有異不得一等。愚癡凡夫用六情識。初心菩薩用二種識。一者轉識。名為覺慧。覺了諸法慧解無方。二者名為藏識。湛然不變。西國云阿梨耶識。此土名為佛性。亦名自性清淨藏。亦名如來藏。若就隨事。名智慧性。覺了諸法時名為自性清淨心。識之與心二用各別。凡夫六識名為分張識。隨業受報天人諸趣。菩薩轉名第七識。能轉一切生死惡業。即是涅槃。能覺凡夫六分張識令無變易。即是藏識。此第七識名金剛智。能破一切無明煩惱生死結使。即是佛法。譬如健將降伏四方夷狄怨賊。諸國弭伏皆作民子。第七健識勇猛金剛決斷諸法。亦復如是。藏識者名第八識。從生死際乃至佛道。凡聖愚智未曾變易。湛若虗空亦無垢淨。生死涅槃無一無二。雖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見。無言能空。何以故。無空無無想。亦無有無作。
不合亦不散 亦相法亦無 善惡虗空華
解即會其如 能了是聖人 不了是惡夫
法雖無一二 愚智不共居 不了是有為
了者即無餘
解即會其如 能了是聖人 不了是惡夫
法雖無一二 愚智不共居 不了是有為
了者即無餘
眠威儀臥品第四
昏夜寢息 當願眾生 休息諸行
心淨無穢
心淨無穢
身四威儀中 眠臥最安樂 菩薩涅槃臥
諸行皆寂莫
諸行皆寂莫
新學菩薩安穩臥時。知一切法皆如臥相。寂不動搖。云何為安。不危者為安。夫安穩者。何者是也。不動不流名為安也。何法不動。何法不流。所謂眼對色生貪愛。必造諸行業。貪愛為動。行業為流。隨業受報天人六趣豈非流也。如大集經中佛告舍利弗。因眼見色生貪愛者。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名之為行。至心專念名之為識。由識造業遍行諸趣。當觀此眼。識在何處。何者是根。誰能見色。色從何生。精非是眼。如清盲人眼精不壞根亦不破。如好眼人不能見色。生盲謝時即能見之。然此盲法初無生處。又無滅處。盲法不自知我是盲能遮於色。亦不作念不能遮色。眼不自知我色法盲來遮我。亦不作是念盲不遮我。各不相知。眼色亦爾。何者是眼。清自非眼。童人亦非眼。色亦非是眼。精及中淚亦非是眼。迬骨亦非是眼。若一一是眼。應有眾多眼。無多眼故。當知非一一是眼。若共成一眼。是義不然。無和合故。盲及眾緣一一皆空。無有集散。各無生滅。空明亦然。畢竟空寂。如是觀時無多無一。即無有眼。亦無名字。不斷不常。無諸陰界。無貪無愛亦無無明。都無相貌。如睡無夢都無所見。明與無明俱不可得。無行亦無識。亦復如是。亦無一切陰界諸入。是故維摩經言。所見色與盲等。一切諸法畢竟不動。不動者即是不流。如人臥時。一切事息都無思覺。諸法亦爾。是名安眠。不動曰安。不現曰隱。寂滅為眼。菩薩自覺。復以此法覺悟眾生增長慧命。是名眼義。法施檀波羅蜜。菩薩臥時。善惡欲界不可得故。亦以此法利益眾生。是名持戒尸波羅蜜。菩薩臥時。一切陰界不動搖故。自利及眾生。是名忍辱羼提波羅蜜。菩薩臥時。一切陰界無生住滅。自利及他。是名精進毗利耶波羅蜜。菩薩臥時。一切陰界無定亂故。能利眾生。是名定智禪波羅蜜。菩薩臥時。一切陰界入如虗空華。無決定相。能利一切法界眾生畢竟解脫。皆得菩提亦悉具足行住坐義。菩薩雖眠。應化普現無量法界。一切威儀。眾生感皆得稱機安穩而臥。同證涅槃。萬行休息。如人睡眠。是名菩薩眠義中般若波羅蜜。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同上三威儀不復更重廣說。
食威儀中具足一切諸上味品第五
菩薩得飲食時。先應呪願。兩手合掌。心念一切十方凡聖。而作是言。
此食色香味 上獻十方佛 中奉諸賢聖
下及六道品 等施無前後 隨感皆飽滿
令諸施主得 無量波羅蜜
下及六道品 等施無前後 隨感皆飽滿
令諸施主得 無量波羅蜜
若得食時 當願眾生 得禪悅食
無餘味想 若得食時 當願眾生
得法喜食 甘露味想 噉飲食時
當願眾生 飡涅槃飯 到彼岸想
飯食[巳>已]訖 當願眾生 種智圓滿
覺眾生想 澡𡃤飲訖 當願眾生
妙覺常住 湛然明淨 新學菩薩
得飲食時 一心受食 無雜念想
念時香氣 如旃檀風 一時普遍
十方世界 凡聖隨感 各得上味
凡夫聞香 發菩提心 餓鬼聞香
一時飽滿 捨餓鬼身 發菩提心
畜生聞香 即得飽滿 捨禽獸形
發菩提心 地獄聞香 捨地獄苦
得人天身 發菩提心 是名菩薩
受飲食時 布施一切 檀波羅蜜
施者受者 色香味觸 空無生滅
是名法施 檀波羅蜜 新學菩薩
[巳>已]所受食 色香美味 熏諸行人
皆得法喜 離五怖畏 是無畏施
檀波羅蜜 新學菩薩 [巳>已]所受食
色香美味 施飲食時 不觀眾生
持戒破戒 但觀法性 無差別想
能令眾生 罪福心息 是名淨戒
畢竟解脫 平等三昧 尸波羅蜜
新學菩薩 [巳>已]所施食 色香美味
能令眾生 聞香心定 得不動味
深達實相 離我淨心 具足忍辱
羼波羅蜜 新學菩薩 以食施時
觀此施心 無生住滅 所施飲食
及以受者 無生住滅 離陰界入
能令眾生 聞香飽足 離三想心
得不住法 亦無去來 是名精進
具毗梨耶 諸波羅蜜 新學菩薩
受飲食時 觀前施主 施食之心
無生無滅 非內非外 亦非中間
亦無定亂 畢竟寂滅 亦無滅想
亦無無滅 我受食心 亦如施主
於食食心 同一無二 一切眾生
受我施者 我及眾心 所施飲食
三事皆空 與前施主 等一法性
無施無受 無飲食想 能令眾生
善根增長 菩薩身心 雖常在定
能令十方 一時普現 眾生隨機
隨感即現 及聞說法 稱機得道
知煩惱性 即是菩提 是名寂定
禪波羅蜜 新學菩薩 受飲食時
觀陰界入 誰見飲食 誰受此食
食不自知 我是飲食 我非飲食
亦不自知 我無我所 亦無食言
菩薩受我 及以不受 新學菩薩
如是觀時 無一切受 亦無不受
知飲食性 不曾動搖 得不動智
入如來智 施者受者 及見食者
皆如食性 不曾動搖 得不動智
亦能如實 知一切法 是名如實
如來實智 所以者何 如經中說
佛世尊問 鴦掘魔羅 云何一學
鴦掘答佛 夫一學者 名之曰淨
如來戒也 非是二乘 聲聞緣覺
所持戒也 如偈中說 鴦掘魔羅
復答佛言 今當分別 大小乘意
一切眾生命 皆依飲食住 此即聲聞乘
非是摩訶衍 所謂摩訶衍 雖食常堅固
云何名為一 謂一切眾生 皆以如來藏
畢竟恒安住
無餘味想 若得食時 當願眾生
得法喜食 甘露味想 噉飲食時
當願眾生 飡涅槃飯 到彼岸想
飯食[巳>已]訖 當願眾生 種智圓滿
覺眾生想 澡𡃤飲訖 當願眾生
妙覺常住 湛然明淨 新學菩薩
得飲食時 一心受食 無雜念想
念時香氣 如旃檀風 一時普遍
十方世界 凡聖隨感 各得上味
凡夫聞香 發菩提心 餓鬼聞香
一時飽滿 捨餓鬼身 發菩提心
畜生聞香 即得飽滿 捨禽獸形
發菩提心 地獄聞香 捨地獄苦
得人天身 發菩提心 是名菩薩
受飲食時 布施一切 檀波羅蜜
施者受者 色香味觸 空無生滅
是名法施 檀波羅蜜 新學菩薩
[巳>已]所受食 色香美味 熏諸行人
皆得法喜 離五怖畏 是無畏施
檀波羅蜜 新學菩薩 [巳>已]所受食
色香美味 施飲食時 不觀眾生
持戒破戒 但觀法性 無差別想
能令眾生 罪福心息 是名淨戒
畢竟解脫 平等三昧 尸波羅蜜
新學菩薩 [巳>已]所施食 色香美味
能令眾生 聞香心定 得不動味
深達實相 離我淨心 具足忍辱
羼波羅蜜 新學菩薩 以食施時
觀此施心 無生住滅 所施飲食
及以受者 無生住滅 離陰界入
能令眾生 聞香飽足 離三想心
得不住法 亦無去來 是名精進
具毗梨耶 諸波羅蜜 新學菩薩
受飲食時 觀前施主 施食之心
無生無滅 非內非外 亦非中間
亦無定亂 畢竟寂滅 亦無滅想
亦無無滅 我受食心 亦如施主
於食食心 同一無二 一切眾生
受我施者 我及眾心 所施飲食
三事皆空 與前施主 等一法性
無施無受 無飲食想 能令眾生
善根增長 菩薩身心 雖常在定
能令十方 一時普現 眾生隨機
隨感即現 及聞說法 稱機得道
知煩惱性 即是菩提 是名寂定
禪波羅蜜 新學菩薩 受飲食時
觀陰界入 誰見飲食 誰受此食
食不自知 我是飲食 我非飲食
亦不自知 我無我所 亦無食言
菩薩受我 及以不受 新學菩薩
如是觀時 無一切受 亦無不受
知飲食性 不曾動搖 得不動智
入如來智 施者受者 及見食者
皆如食性 不曾動搖 得不動智
亦能如實 知一切法 是名如實
如來實智 所以者何 如經中說
佛世尊問 鴦掘魔羅 云何一學
鴦掘答佛 夫一學者 名之曰淨
如來戒也 非是二乘 聲聞緣覺
所持戒也 如偈中說 鴦掘魔羅
復答佛言 今當分別 大小乘意
一切眾生命 皆依飲食住 此即聲聞乘
非是摩訶衍 所謂摩訶衍 雖食常堅固
云何名為一 謂一切眾生 皆以如來藏
畢竟恒安住
新學菩薩 如此觀時 凡夫聖人
本末究竟 平等無二 亦能善達
凡聖始終 究竟一乘 差別之相
亦如色入 法界海說
本末究竟 平等無二 亦能善達
凡聖始終 究竟一乘 差別之相
亦如色入 法界海說
色入法界海者即是色藏法界海。色藏法界者即是識入法界海。識入法界海者即是識藏法界海。智入法界海者即是智藏法界海。亦得名為色集法界海。識集法界海。智集法界海。佛與凡夫一切具足。名本末究竟平等。此法身藏。唯佛與佛乃能知之。法華經中總說難見。華嚴中分別易解。是名菩薩受食施食。性雖空寂。具足中道智慧藏。亦名色心神通之藏。是名摩訶衍摩訶般若波羅蜜。受食施食具足此義。一念一時色心音聲普遍十方一切世界。能令三乘各獲其道。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如上所說。
語威儀品第六
語威儀中具足一切上妙巧音聲普應眾心稱機品。新學菩薩若欲語時。先起慈悲孝順之心。靜心正念。一切音聲。一時普遍。十方凡聖所聞不同。以此音聲普興供養。聖人唯聞歌詠讚嘆。十方菩薩同音讚佛。修羅彈琴。乾闥作樂。天龍雨華。眾妙供具四事具足。供養諸佛及大菩薩.一切眾聖等無差別。天人六道聞三種聲。一者輭美語聲。二者苦切語聲。摧伏剛強眾生。三者雜語。隨時調伏無決定聲。菩薩一語能感眾聲。不先思惟應時自發。對機稱情。無礙辨才力能如此。知人天聞之離欲得道。四趣聞之離苦得樂發菩提心。新學菩薩觀語而有聲出。支原觀之。咽喉舌齒都無聲相。何以故。求和合者不可得故。唇非是聲。齒亦非聲。咽喉及舌亦非是聲。頰骨及愕亦非是聲。一一緣中求聲不得。咽喉舌齒各不相知。性無和合亦無散滅。知此音聲如空中響。非斷非常亦無生滅。都無相貌。復觀念心為在何處。相貌何似。如此觀時。知此念心非外亦非中間。猶如虗空都無相貌。無得故。無語無語名字是名語無作解脫門。雖無語者。能以一語普現眾聲。一語一時現無量語。何故能爾。由本誓願大慈悲心為眾生故。一語能現無量音聲。眾生感聞各各不同。解脫亦然。誓願慈悲力能如此。非但一語一時能現無量音聲。色身普現十方世界。對眾生眼色像不同。隨機感悟一時得道。所以者何。新學菩薩以本誓願。不惜身命護佛正法。大精進力。不退轉力。念眾生身。以大慈悲欲度眾生。凡所言說麤言輭語苦切雜語。皆能利益無量眾生。
如佛仙所說 麤言及輭語 眾解音不同
皆歸第一義 一切國土中 眾生相殺害
菩薩現於世 降伏使和安 或為人天王
或為國大臣 或現作猛將 方便摧惡人
四方怨歒息 國豐使民安 或現行十善
方便化眾生 或作邑中主 造像及造經
開門廣布施 方便化眾生 或現作沙門
持戒不惜身 廣說三乘教 方便度眾生
或現作童朦 始學初發心 或現又修學
朽老過百年 或現在城邑 或現入深山
或現行瞋腦 方便引眾生 或現作四眾
或稱是聲聞 或稱辟支佛 或為無上尊
新學諸菩薩 一音現眾聲 一色無量形
方便對眾生 忍辱慈悲力 誓願應眾生
禪定神通力 普現眾色爾
皆歸第一義 一切國土中 眾生相殺害
菩薩現於世 降伏使和安 或為人天王
或為國大臣 或現作猛將 方便摧惡人
四方怨歒息 國豐使民安 或現行十善
方便化眾生 或作邑中主 造像及造經
開門廣布施 方便化眾生 或現作沙門
持戒不惜身 廣說三乘教 方便度眾生
或現作童朦 始學初發心 或現又修學
朽老過百年 或現在城邑 或現入深山
或現行瞋腦 方便引眾生 或現作四眾
或稱是聲聞 或稱辟支佛 或為無上尊
新學諸菩薩 一音現眾聲 一色無量形
方便對眾生 忍辱慈悲力 誓願應眾生
禪定神通力 普現眾色爾
新學菩薩以大慈悲誓願力故。方便慈愍諸眾生故。凡所言說。眾生聞之皆得正信發菩提心。是名法施波羅蜜。新學菩薩以隨自意三昧力故。一切語時。能令眾生聞者覺悟。深達法性離空假心。亦無斷常。見諸眾生持戒毀戒。性無垢淨。無罪無福相。亦能持戒不惜身命。新學菩薩誓功德力。利益如是無量眾生。是名持戒尸波羅蜜。新學菩薩欲說法時。以此法性無名三昧。眾生聞者。心想寂滅得不動三昧。是名忍辱羼提波羅蜜。新學菩薩若說法時。麤言輭語性皆平等。無生住滅。眾生聞者得無住三昧。是名精進毗梨耶波羅蜜。新學菩薩說法語言。一語雖現無量音聲。心無定亂。能令眾生聞者解悟。發菩提心。得不動三昧。是名寂定禪波羅蜜。新學菩薩說法語言。眾生聞者離陰入。具足辨才無量智慧。如身如影如夢如化如雲如幻。無所得故。得寶幢三昧。即能具足一切三昧。獲得辨才陀羅尼門。通達一切凡聖彼岸。是名菩薩語威儀具足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隨自意三昧一卷(畢),,,✍️✍️✍️,,,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