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全集+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40_02_03_03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
燉煌本『導凡趣聖悟解脫宗(或作「凡趣聖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論』一卷,有好幾個本子。伯希和本三五五九號,題「蘄州忍和上」。『續藏』與『大正藏』本,題為『最上乘論』,也作「第五祖弘忍大師述」。這部論是被傳說為與弘忍有關的。『宗鏡錄』(卷九七)說:「五祖忍大師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大正四八‧九四〇上),正與論文相合。但『楞伽師資記』(大正八五‧一二八九中)說:
「忍大師蕭然靜(原作「淨」)坐,不出文記。口說玄理,默授於人。在人間有禪法一本,云是忍禪師說者,謬言也」。
淨覺(是弘忍再傳)不承認忍禪師說,也許就是這部論。近人發現『楞伽師資記』慧可所說部分,與這部論的一部分相近,茲更比對如下:【圖片】
『楞伽師資記』中傳為慧可所說部分,一定是先出的,為『修心要論』所依據。如『修心要論』,就是「略說修道明心要法」的簡稱。在傳為慧可所說中,全文是次第連貫的(上引文略刪數句)。而在『修心要論』中,雖先後的次第相合,卻分散的編在各處。又如對論文字語言為道與靜坐,舉燈喻來說明,出於『大智度論』(大正二五‧一八〇下),而『修心要論』卻改為「無明心中學」,「無為心中學」,多一層禪語的色彩。傳為慧可所說的「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實是達摩「理入」說──「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的說明。理入的「凝住壁觀」,「堅住不移」,就是「顒(或作「凝」)然守心」,及『修心要論』的「守本真心」了。『修心要論』及附記中說:
「上來集此論者,直以信心,依文取義作如是說,實非了了證知」。
「導凡趨聖心決,初菩提達摩以此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大師弘忍,弘忍傳法如,法如傳弟子道秀等。是道信,有杜正倫作碑文。此文,忍師弟子取所聞(而)傳」。
全文明明不是弘忍說的,也不會是慧可。從「忍師弟子取所聞傳」而論,傳為慧可所說的,倒可能是弘忍所說:再由弘忍後人,擴充改編而成。這部『修心要論』,代表東山門下觀心的一流。
『修心要論』的主題,是:
「夫修道之體,自識當身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勝念十方諸佛」。
修道,要自識本來清淨的心性(與「智敏禪師訓曰:學道之法……先知心之根源」相合)。勸人「努力會是守本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自然與佛平等不二」。論中極力讚歎「守本真心」說:
「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
全文的重點,就是「守一」,「守本真心」,「守本淨心」。『修心要論』及其前身──「略說修道明心要法」,沒有說「念佛」,「看淨」,在「東山法門」中,代表『楞伽』舊傳而著重於「觀心」的。「略說修道明心要法」曾說到:「若了心源清淨,…… 解斯舉一千從」。這與『入道安心要方便』所引智敏禪師說:「先知心之根源。……一解千從,一迷萬惑」相合。『入道安心要方便』引智敏禪師說,『觀無量壽經』說,略舉「五事」,「傳大師獨舉守一不移」;「守一不移」就是「守本真心」的依據。『修心要論』的「觀心」說,近於「雜錄部分」的第二段說。『修心要論』的初學觀心方便,「依無量壽觀經:端坐正身,閉目合口,心(前)平觀(或作「視」),隨意遠近,作一日想守之」。與傳為神秀所說的:「若初心人攀緣多,且向心中看一字」相近。論中有一段觀心方便,所說極分明,說到「懲(應作「徵」)意看心」,最足以代表「看心」派的修法。如說:
「會是信心具足,志(原作「至」)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教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身,令氣息調。徵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熟視(或作「看」),則了(原誤作「乃」)見此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燄,業業(或作「曄曄」)不住。既(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穩看熟視,即反覆銷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虛凝,澹泊皎潔,吾更不能說其形狀」。
從道信到弘忍而樹立起來的東山法門,大海一樣的兼收並蓄,決不是但以「守本真心」為法門的。應從『入道安心要方便』──「主體部分」到「雜錄部分」;「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更應從東山門下的不同禪門去理會出來。在禪門方便上(大禪師能以多種方便教人),可以看出:舊傳與新說的融合而又各有所重。「楞伽諸佛心」與「文殊說般若一行三昧」相統一,成立「念佛心是佛」。「即心是佛」,「心淨成佛」,成為雙峰與東山法門的標幟。在方便上,著重於『文殊說般若經』的,是「念佛」的,「看淨」(空無一物)的。著重於『楞伽經』的,是「看心」的。從『略說修道明心要法』,到『修心要論』,代表『楞伽』舊傳的特質。這可說是弘忍所傳,也不妨說慧可說的。「看心」,「看淨」二大流,還不能包括慧能的禪門,慧能是專重「文殊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的一流。這一切,第四章再為敘述。
http://ddc.shengyen.org/pc.htm
--------------------------------------------------------------------------------------------------------------------------
修心要論
〔楞伽師資記〕 │ 〔修心要論〕 「略說修道明心要法,直登佛果」。 │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 │ 「十地論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 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 │ 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 雲覆障,眾生不見。若逢智風飄蕩,五陰 │ 覆」。 重雲滅盡,佛性圓照,煥然明淨」。 │ 「亦如瓶內燈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間雲霧 │ 「如瓶內燈光不能照外。又以朗日為喻,譬 ,八方俱起,日光豈得明淨!日光不壞, │ 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豈爛 只為雲霧障覆。一切眾生清淨性亦復如是 │ 也,何故無光?答曰:日光不壞,只為雲霧 ,只為攀緣妄念諸見煩惱重雲,覆障聖道 │ 所以映。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只 ,不能顯了。若妄念不生,默然靜坐,大 │ 為攀緣妄念諸見重雲所覆。但能顒然守心, 涅槃日自然明淨」。 │ 妄念不生,涅槃法日自然顯現」。 「學人依文字語言為道者,如風中燈不能 │ 「無明心中學得者,終是無用。若能了然不 破闇,焰焰謝滅。若靜坐無事,如密室中 │ 失正念,無為心中學得者,此是真學」。 燈,則能破闇,照物分明」。 │ 「若了心源清淨,一切願足,一切行滿, │ 「若了心源者,一切心義窮,一切願足,一 一切皆辨,不受後有」。 │ 切行滿,皆辦,不受後有」。 「若精誠不內發,三世中縱值恆沙諸佛, │ 「經云:眾生若精誠不內發者,於三界中縱 無所為。是知眾生識心自度,佛不度眾生 │ 值恆沙諸佛,無所能為。經云:眾生識心自 。佛若能度眾生,過去逢無量恆沙諸佛 │ 度,佛不能度眾生。若佛度眾生者,過去諸 何故我等不成佛!只是精誠不內發,口說 │ 佛恆沙無量,何故我等不成佛也!只為精誠 得,心不得,終不免逐業受形」。 │ 不內發,是故沈沒苦海」。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