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異鈔
叹异钞
添加时间: 作者: 点击:4457
《叹异钞》收录於《大正藏》第八十三册。未标作者,若以前序、中序、後序及第二、九、十三章等之文推考,当是亲鸾上人面授弟子名为“唯圆”者,且是其晚年所记述。本书分为十八章,并有前、中、後序。其内容如前序所言,乃是亲鸾上人灭後,有人误解上人之教旨,而生异义;是以唯圆叹之,将亲闻於上人之教言忆记片端,抄写成书,以释同行中之抱疑惑者。
叹 异 钞
目 录
前序
第一章 阐释第十八愿之微意 中 序
第二章 开示念佛往生之大道 第十一章 誓名别执之异计
第三章 显明恶人正机之本愿 第十二章 学解往生之异义
第四章 判别圣道净土之慈悲 第十三章 怖畏罪恶之异义
第五章 绝无自力念佛之回向 第十四章 念佛灭罪之异义
第六章 皆由弥陀所催之念佛 第十五章 即身成佛之异义
第七章 信心无碍大道之风光 第十六章 自然回心之异义
第八章 行者非行非善之他力 第十七章 边地堕狱之异义
第九章 不喜亦是烦恼之所为 第十八章 施量别报之异义
第十章 标举无义为义之宗旨 後 序
叹 异 钞
前 序
窃回愚案,粗勘古今,叹异先师口传之真信,思有後学相续之疑惑。
幸不依有缘知识,争得入易行一门哉!莫全以自见之觉语,乱他力之宗旨。
仍故亲鸾圣人御物语之趣,所留耳底,聊注之,偏为散同心行者之不审也。
第一章 阐释第十八愿之微意
信「弥陀誓愿不思议之救度,必得往生」,而欲念佛之心,发起之时,即蒙摄取不舍之利益。
应知弥陀本愿,不简老、少、善、恶之人;唯以信心为要。
其故者∶为救度罪恶深重,烦恼炽盛之众生之愿也。
是故,信本愿者,他善亦非要,无胜念佛之善故;恶亦不可惧,无碍弥陀本愿之恶故。
译注∶第三段易启人误解,乞请正确了解其正意。如《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梵本之《阿弥陀经》更言∶「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因凡大小圣人、一切善人所修六度万行(他善)之功德,皆不可往生无为涅槃之极乐报土,唯有凭靠弥陀之不思议本愿力,始能究竟,故其经文下又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信心)不乱(不杂乱)。善导大师解此文曰∶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此「念」字通信与行;「专复专」者∶正是一个信心,不杂不乱。又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昙鸾大师亦言∶三界是虚伪相、污染相。
又言∶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
以大师之意,三界中之众生,皆是污染无清净,虚伪无真实,所作所修皆有漏,故其功德,正如《阿弥弥经》所 言,皆属 "少善根",皆不可作为往生报土之正因。昙鸾大师又言∶本则三三之品,今 无一二之殊。
亦即一切众生,分为九品,九品之中,善人属上、中品,此之善人不可执自己之善而 自慢,应有「机之深信」(亦即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而下三品是堕狱恶人,此之恶人亦不可自卑,应有「法之深信」(亦即乘弥陀愿力,定得往生)。故知∶凡欲往生净土,其正因唯一--佛之本愿力,除此之外,再无别因。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此正以自己之善,不能生极乐无漏之真实土;自己之恶,不能碍弥陀救度之无碍光,故言「唯以信心为要」。
噫!弥陀大悲本愿,彻底平等,绝无条件。应知、应仰、应信!
第二章 开示念佛往生之大道
诸位越十馀国之境,不顾身命,来访之志,偏为闻问往生极乐之道也。
然而,若谓亲鸾念佛之外,尚知往生之道,及法文等,则大错也。若尔者,则南都北岭,多有优越学匠,亦可诣彼,善闻往生之要。
於亲鸾者,仰信善知识(法然上人)之言∶唯念佛蒙弥陀救度之外,别无思虑也。
念佛者,实是生净土之因,或堕地狱之业,全然不知也。设虽受法然上人之骗,念佛而堕地狱,亦绝不後悔。其故者∶若修念佛以外之行能成佛之人,而因念佛堕地狱者,则诚然被骗而当後悔;然任何行皆不能之人,地狱是一定之故乡。
若弥陀本愿真实者,则释尊说教无虚言;
若释尊说教真实者,则善导之释无虚言;
若善导之释真实者,则法然之言岂虚耶!
若法然之言真实者,则亲鸾之语焉虚哉!
总之,愚身之信心如是,而今而後,取念佛而信之,或舍而别求,各自抉择。
第三章 显明恶人正机之本愿
「善人尚得往生,何况恶人。」然世人常言∶「恶人尚往生,何况善人。」此说似理,然背本愿他力之意趣。
其故者∶自力作善之人,缺乏任凭他力之心故,非弥陀本愿;然而,若翻转自力之心,仰凭他力者,必得往生真实报土也。
烦恼具足之我等,任何修行皆不能离生死,弥陀哀愍,发愿之本意,在於「恶人成佛故」,归信他力之恶人,最是往生之正因也。
故言「善人尚得往生,何况恶人。」
第四章 判别圣道净土之慈悲
慈悲有圣道、净土之区别。
圣道之慈悲者∶哀怜、悲愍、育护也。然,如其意得救度者,极为难有。
净土之慈悲者;念佛而急速成佛,以大慈大悲心,如其意利益众生之谓也。
於今生,即虽如何之哀怜、悲愍,已如所知,难得救度,此之慈悲,无有始终。
是故,唯有念佛,此是彻始彻终之大慈悲心也。
第五章 绝无自力念佛之回向
亲鸾未曾为追薦父母,而念佛一遍。
其故者∶一切有情,皆是生生世世之父母兄弟也,不论何人,皆应於次生成佛而救度之。
若念佛是我自力所勤行之善,始可以回向念佛,救度父母。 唯舍自力,速生净土而证佛果,则六道四生之间,不论沈於何种业苦,皆能以神通、方便,而先度有缘也。
第六章 皆由弥陀所催之念佛
专修念佛之辈,诤论我之弟子、人之弟子。此甚为意外之事也。
亲鸾者,无一弟子也。
其故者∶若以我之力使人念佛,方谓之弟子;然偏蒙弥陀所催促之念佛,而谓我之弟子者,荒谬之极也。
有相随之缘则伴,有相离之缘则散。离师而从人念佛,不得往生等之言,不足论也。
将如来所赐之信心,以为我物,而欲取回,甚为不可也。
若与自然之理相应者,既知佛恩,又知师恩也。
第七章 信心无碍大道之风光
念佛者,无碍之一道也。
其谓云何?信心之行者∶天神地祗亦敬伏,魔界外道亦不能障碍,罪恶亦不能感受业报,诸善亦不及故,无碍之一道也。
偈译∶念佛无碍之一道 天神地祗皆敬伏
魔界外道不能障 罪不感报善不及
第八章 行者非行非善之他力
念佛者,於行者而言,非行、非善也。
非我计之行,故言非行;亦非我计而作之善,故言非善。全依他力,离自力故,於行者,非行、非善也。
第九章 不喜亦是烦恼之所为
问曰∶我虽念佛,踊跃、欢喜之心甚薄;亦无急生净土之心,应如之何? 答曰∶亲鸾亦有此不审,唯圆亦同此心乎!
细细思之,应踊於天、跃於地之喜而不喜,弥觉往生一定矣。抑止喜心而不生喜者,是烦恼之所为也。然,佛预知之,故言之谓烦恼具足之凡夫,知他力之悲愿,正为如是之我等,而弥觉可归信也。
又、无急生净土之心,偶有微恙,则怖死而心忧,亦烦恼之所为也。从久远劫轮转至今之苦恼故里而难舍,未曾往生之安养净土而不慕,实是烦恼兴盛也。虽不忍惜别,然婆娑之缘一尽,无力而终时,即得往生彼土也。弥陀特为哀愍,无急速欲生心之人也。
因此,弥知大悲大愿之可信,而往生决定矣! 倘有踊跃欲喜之心,亦有急生净土之念者,则反令人以其为无烦恼而疑之矣。
第十章 标举无义为义之宗旨
念佛者∶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故。
中 序
盖、亲鸾上人在世之昔,同志励步辽远之洛阳(京都),以同一之信,心悬当来报土之辈,虽同时承受师教,然随众念佛之老幼,不知其数,其中有非上人言教之异义等,近来传闻,多相谈论。其无稽之事,一一详列如次∶
第十一章 誓名别执之异计
向一文不通之辈念佛,诘问而惊之∶「汝信誓愿不思议而念佛耶?或信名号不思议耶 ?」而於此二不思议之道理,亦不详细说明,惑乱人心。
此事者∶务必留心,应当判明。
依誓愿之不思议,而选择易持易称之名号,故有「称此名号之人,必来迎接」之誓愿。故应先信∶「蒙弥陀大悲大愿不思议之救度,必出生死」,而思「念佛亦是如来之计度」,毫无混杂自力之计度故,与本愿相应,而往生真实报土也。此即以誓愿之不思议为本而信者,亦是具足名号之不思议。誓愿、名号之不思议,是一而更无有异也。
其次、夹杂自力之计度,以为善、恶二者,於往生有助、障。以为有二者,不信誓愿之不思议,而於心中励往生之业,则所作之念佛,亦成自力之行,此人亦不信名号之不思议也;虽不信,亦得往生於边地、懈慢、疑城、胎宫;果遂之愿故,终生报土,此名号不思议之力也。亦即誓愿不思议之力故,唯是一也。
第十二章 学解往生之异义
不学读经释之辈,往生不定之说。
此事者∶可谓颇不足言之义也。
阐明他力真实之旨趣之种种圣教皆言∶ 信本愿、念佛者,成佛也。 此外,何种之学问是往生之要乎?诚哉!迷於此理之人,务须从事学问,以知本愿之旨也。虽学经释,而不知圣教之本意者,则甚可怜愍也。
为一文不通、经释之理亦不知之人,其所选择易称之名号故,名为「易行」;以学问为本者,圣道门也,名为「难行」。有证文曰∶「误以从事学问,终堕名闻、利养之人,其来世之往生,将如之何也已!」
近顷,专修念佛之人与圣道门之人,迭起诤论,谓∶「我宗胜,他宗劣。」等之言,法敌因之而出,谤法随之而起,其结果岂非自己破谤我法耶?
纵使诸门齐言∶「念佛乃为下劣愚人,其宗浅、贱」,亦莫诤论,但言∶「如我等,下根之凡夫,一文不通之人,闻信者得救而信之。於上根之人虽贱,於我等者,最上之法也。设虽自馀教法殊胜,若自我器量不及,亦难行持。使我与人皆离生死,方是诸佛本意,幸莫妨碍。」不憎而言,则其谁与为仇耶?且 诤论之处,起诸烦恼,智者远离。 此亦有证文。
亲鸾上人亦云∶「佛说∶『或有众生信此法,或有众生谤此法。』故我既信之,而人谤之,知佛说真实,故应思往生愈益一定也。若无人谤者,则疑谓『何以有信之人,而无谤之人哉?』 此说并非定欲人谤,但欲使人知佛之预示信谤共有之旨,为防因谤而疑也。」
今世之人,为学问以止人之谤;然而,岂偏以论议、问答为旨耶?若为学问者,则愈知如来之本意,愈知悲愿广大之旨;对自卑身贱,疑惧不得往生之人,教以本愿无善恶、净秽之别,始谓真实学问也。然偶遇淳朴、相应本愿而念佛之人,怖以「必须学问」等之言,此是法之魔障也,佛之怨敌也,非唯自身欠缺他力信心,亦迷误他人。
应慎应恐∶违背先师之意趣;
兼且哀愍∶非弥陀之本愿也。
第十三章 怖畏罪恶之异议
以弥陀本愿之不思议,而不惧恶,谓之「本愿夸」,不得往生之说。
此事者∶既疑本愿,亦不知善恶之宿业也。
起善心是宿善所催故,思恶事亦恶业使然也。
亲鸾上人曰∶「应知造恶虽小如兔毛羊毛之尖端微尘,亦无非宿业。」
一时师问曰∶「唯圆!汝信我语乎?」
答曰∶「然也。」
师又问∶「若尔者,不违我语乎?
因再问故,答以∶ 谨领教言。」
师曰∶「先、往杀千人,可否?如此则往生一定。」
答曰∶「言虽如此,然以此身器量,即虽一人,亦不能杀得。」
师诘曰∶「若尔者,何故言不违亲鸾之语乎?」
「以此可知∶若凡事可以任心者,则所言之为往生故,令杀千人,即能杀之;然而,无杀一人之业缘者,不能杀害也,非我心之善而不杀;又虽思不害,亦有杀百人、千人之事。」
师作此说者,为诫我等∶不可谓心善是往生之助,心恶是往生之障,而不知本愿不思议之救度也。
上人在世之昔,传闻有堕於邪见之人言∶「为救度造恶者之本愿故,而好故造恶业,以为往生业因,致受种种恶评。「上人致书严诫曰∶「不可因有药而好毒」。此为止彼之邪见也,绝非言恶是往生之障。
若持戒持律方能信本愿者,我等如何能离生死;虽卑贱之身,得遇本愿者,诚然可夸赞也。虽如此,自身不具之恶业者,亦非随意可造也。
上人又言∶ 在河海曳网垂钓为渡世者、在山野狩猎捕鸟为生计者、务农者、经商者,皆同因宿业故。应作之业缘若催时,任何行为亦作之。
近顷,有後世者态之人,以为善者方能念佛;或於道场贴文示曰∶ 曾犯某某事者,不准入道场。 岂非外示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者乎!
夸本愿而造罪,亦是宿业之催故;因此,善事、恶事,皆任业报,唯专信本愿,方是他力。
《唯信钞》亦言∶「是否知弥陀仅有多少力量,而以为罪业之身难得救度乎?」
亦唯有本愿夸之心,归凭他力之信心,方决定故也。
凡断尽恶业之後,始可信本愿者,固可无本愿夸之念;然而烦恼若断,即已成佛;弥陀为佛思惟五劫之愿,则毫无意义矣!
以本愿夸诫人者,其自身亦是烦恼、不净具足之人也,既如此,岂非本愿夸乎。究竟如何之恶是本愿夸,如何之恶非本愿夸?反而觉其幼稚也。
第十四章 念佛灭罪之异义
应信一念能灭八十亿劫重罪之事。
此事者∶十恶五逆之罪人,日常不事念佛,命终之时,始遇善知识之教导,念一声者,灭八十亿劫之罪;念十声者,灭十八十亿劫之重罪,而得往生之谓也。此乃令人知十恶五逆罪之轻重,而言一念、十念欤!
此灭罪之利益也,然尚不及我等之所信。
其故者∶弥陀光明所照故,一念发起时,赐与金刚之信心,既摄入正定聚之位,命终时,转诸烦恼恶障,令悟无生忍。若弥陀无此悲愿者,如斯卑贱罪人,云何解脱生死。作是思惟,一生之间,所作之念佛者,应思皆悉报谢如来大悲之恩德也。
若信每当念佛,皆为灭罪者,则是自力消罪,励行往生。若如此者,一生之间,所思所念,无非皆是生死牵绊,须直至命终,念佛不退而求往生。然业报有限故,或遭何种不测之事而死者有之;或病恼痛苦所逼,不能住正念而死者有之,此时念佛甚难,其间之罪,如何得灭?罪若不消,往生岂可得哉!
若信摄取不舍之本愿者,纵遇何种不思议事而犯罪业,不及念佛而命终,亦速得往生 ;又,临终自然而念佛者,以今现在,随其往生证果临近之期,而愈仰弥陀,报谢佛恩也。
思欲灭罪者,是以自力之心,祈临终正念之人之本意故,无他力之信心也。
第十五章 即身成佛之异义
烦恼具足之身,已经证悟之事。
此事者,荒谬之论也。
即身成佛者∶真言秘教之本意,三密行业之证果也。
六根清净者∶法华一乘之所说,四安乐行之威德也。
此皆难行上根之务,观念成就之证悟也。
来生之证果者∶他力、净土之宗旨,信心决定之道故。此即易行下根之务,不简善恶之法也。
凡於今生断烦恼恶障极难故,行真言、法华之净侣,尚祈次生之证果;何况我等,戒行、慧解俱无者乎!然乘弥陀愿船,渡生死苦海,到彼土之岸者∶烦恼之黑云早晴,法性之觉月速现,与尽十方之无碍光明一体,而利益一切众生时,方为证果也。
言以现身证果之人,是否如同释尊示现种种应化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说法、利益乎哉?亦唯如此,方是今生证果之范例也。
《和赞》言∶
金刚坚固之信心 待得此心决定时
弥陀心光常摄护 永隔生死超轮回
信心决定时,一经摄取不舍,不再六道轮回,永离生死。既如是知,岂可与证果之言混同乎?甚可怜愍哉!
亲鸾上人言∶ 净土真宗者∶今生信本愿,彼土证佛果也。
第十六章 自然回心之异义
信心之行者,自然起瞋恚,或犯恶事,遇同朋、同侣,发生口论,必须回心忏悔之事。
此事者∶盖断恶修善之意乎!
一向专修之人,所谓回心者,唯有一次也。此回心者∶谓平日不知本愿他力真宗之人,因弥陀赐与智慧,觉知平日之心,不得往生;因而翻转本心,归信弥陀,方谓之回心。
任何事皆须朝夕回心,方得往生者,人命有出息不待入息而终故,既若不及回心,亦 未住柔和、忍辱之前而命尽者,摄取不舍之誓愿岂成空耶!
口虽言信本愿之力,而心底仍思∶「虽言救度恶人之愿不思议,然实唯救行善之人。」若作此想者,则是疑本愿力,缺信他力之心故,生於边地,甚可悲叹也。
信心若决定,则往生全凭弥陀之计度,不可能有自己之计度。如有恶行,则弥仰本愿,依自然之理,自生柔和、忍辱之心。为往生故,凡一切事,不怀贤巧,唯忘我而常思弥陀恩德之深重。若如此者,则自能念佛,此是自然也。我无计度,谓之自然,此即他力。然而,若谓 自然 尚有别义,而故装博知黠慧之相者,甚可悲叹也。
第十七章 边地堕狱之异义
往生边地化土之人,终堕地狱之事。
此事者∶见於何种证文耶?此言出自学匠之中,则更可悲叹也,尔其如何阅览经论、圣教乎!
我闻师曰∶「欠缺信心之行者,由疑本愿,生於边地,待偿其疑罪後,方能於报土证果。」
信心行者少故,多进入化土;若言最後堕落者,则诬如来为虚妄也。
第十八章 施量别报之异义
於佛法中,随其布施之多少,而成大佛、小佛之事。
此事者,不足言也,无稽之甚也!
先,佛身不可有大小之定量也。虽说彼安乐净土教主之身量,此是方便法身之形也;证悟法性者,既非长短、方圆之形,亦离青、黄、赤、白、黑之色故,以何定大小耶?当念佛时,得见化佛,所谓: 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或由此理之所附会哉!
且言檀波罗密之行∶假令以任何宝物,献於佛前,供於师长,若缺信心者,终无其效;虽无一纸、半钱,可施佛门,若致志於他力,信心深者,唯此乃是本愿之正意也。
总之,有世间之欲心故,假托佛法,胁言同朋欤!
後 序
右各条(第十一章至第十八章)者,皆由信心相异所起哉!
亲鸾上人之 <物语> 云∶法然上人之时,弟子颇多,与师同一信心之人少故,以致亲鸾上人与同朋之中,曾起诤论。其故者∶亲鸾上人言∶「善信(亲鸾)之信心与上人之信心同一也。」时势观房与念佛房等之同朋者,不以为然,诘问曰∶ 「何以言善信房之信心,可得与上人之信心同一乎?」 亲鸾上人虽答以∶ 「若言与上人之智慧、才觉之广博同一者,则谬误也;然往生之信心者,全无相异,唯是一也。」犹致疑难曰∶「何有此义!」诤论未果,乃於师法然上人之前,仰判自他之是非。时法然上人言∶「源空(法然)之信心,如来所赐之信心也;善信之信心,亦如来所赐之信心也,故全然同一也。不同信心之人,恐不能往生源空所生之净土。」
由是观之,当今一向专修之众中,亦有与亲鸾上人之信心不同一者。
以上所谈,虽多重复,聊书之耳。
露命枯草,老衰之身,一息尚存之间,愿寻同行中,有其不审者,告以亲鸾上人所教意趣。我灭之後,谅必异说纷起,令人慨叹。将来若有如是异义,生迷惑时,应善读与亲鸾上人之心相应之圣教。凡圣教者,真实、权假,互相交参;舍权取实,置假用真,方是上人之本意。宜善用心,勿误读圣教。
谨择少数切要证文,以作准则,添附此书∶
上人平日常言∶「弥陀五劫思惟之愿,深深按之,全为亲鸾一人也。然则,思欲救度深重罪业身之本愿之可贵也。」如此述怀,今按善导 「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之金言,了不相违。
然则,忝蒙上人,视人如己,以身为例,为唤醒我等,既不知自身罪恶之深,亦不知如来恩德之高,迷惘之心也。
诚哉!如来恩德,置而不问,我之与人,皆论善、恶之事。
上人曰∶「善恶二者,我总不知也。其故者∶若能彻知如来心中所思之善者,方谓知善;若能彻知如来心中所思之恶者,方谓知恶。烦恼具足之凡夫,火宅无常之世界,万事虚假,无有真实,唯有念佛是真。」
诚哉!我、人唯互论虚假之中,有一可悲也。其故者∶则以念佛而言,互相问答信心之义,并说与他人闻时,皆为塞人之口,战胜诤论,而全非上人所言之语,可悲可叹也!幸深思此旨,善知其意。
本篇所记,虽非我独断之语,然、我既不知经释之理趣,又不识法文之深浅,谅必有所谬误;谨就上人所言旨趣,忆记片端,未及百分之一也。
悲哉!有幸念佛,而不直生报土,取宿边地者。为使一室行者之中,信心不异,悲泣染笔书之,名曰《叹异钞》,不可外见者也。
奥 书
右斯圣教者,为当流大事圣教也,於无宿善机,无左右,不可许之者也。
释莲如 御判
叹 异 钞
目 录
前序
第一章 阐释第十八愿之微意 中 序
第二章 开示念佛往生之大道 第十一章 誓名别执之异计
第三章 显明恶人正机之本愿 第十二章 学解往生之异义
第四章 判别圣道净土之慈悲 第十三章 怖畏罪恶之异义
第五章 绝无自力念佛之回向 第十四章 念佛灭罪之异义
第六章 皆由弥陀所催之念佛 第十五章 即身成佛之异义
第七章 信心无碍大道之风光 第十六章 自然回心之异义
第八章 行者非行非善之他力 第十七章 边地堕狱之异义
第九章 不喜亦是烦恼之所为 第十八章 施量别报之异义
第十章 标举无义为义之宗旨 後 序
叹 异 钞
前 序
窃回愚案,粗勘古今,叹异先师口传之真信,思有後学相续之疑惑。
幸不依有缘知识,争得入易行一门哉!莫全以自见之觉语,乱他力之宗旨。
仍故亲鸾圣人御物语之趣,所留耳底,聊注之,偏为散同心行者之不审也。
第一章 阐释第十八愿之微意
信「弥陀誓愿不思议之救度,必得往生」,而欲念佛之心,发起之时,即蒙摄取不舍之利益。
应知弥陀本愿,不简老、少、善、恶之人;唯以信心为要。
其故者∶为救度罪恶深重,烦恼炽盛之众生之愿也。
是故,信本愿者,他善亦非要,无胜念佛之善故;恶亦不可惧,无碍弥陀本愿之恶故。
译注∶第三段易启人误解,乞请正确了解其正意。如《阿弥陀经》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梵本之《阿弥陀经》更言∶「众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国。」因凡大小圣人、一切善人所修六度万行(他善)之功德,皆不可往生无为涅槃之极乐报土,唯有凭靠弥陀之不思议本愿力,始能究竟,故其经文下又言∶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信心)不乱(不杂乱)。善导大师解此文曰∶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此「念」字通信与行;「专复专」者∶正是一个信心,不杂不乱。又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昙鸾大师亦言∶三界是虚伪相、污染相。
又言∶三界是有漏邪道所生。
以大师之意,三界中之众生,皆是污染无清净,虚伪无真实,所作所修皆有漏,故其功德,正如
亦即一切众生,分为九品,九品之中,善人属上、中品,此之善人不可执自己之善而 自慢,应有「机之深信」(亦即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而下三品是堕狱恶人,此之恶人亦不可自卑,应有「法之深信」(亦即乘弥陀愿力,定得往生)。故知∶凡欲往生净土,其正因唯一--佛之本愿力,除此之外,再无别因。唯此一真实,无二亦无三。此正以自己之善,不能生极乐无漏之真实土;自己之恶,不能碍弥陀救度之无碍光,故言「唯以信心为要」。
噫!弥陀大悲本愿,彻底平等,绝无条件。应知、应仰、应信!
第二章 开示念佛往生之大道
诸位越十馀国之境,不顾身命,来访之志,偏为闻问往生极乐之道也。
然而,若谓亲鸾念佛之外,尚知往生之道,及法文等,则大错也。若尔者,则南都北岭,多有优越学匠,亦可诣彼,善闻往生之要。
於亲鸾者,仰信善知识(法然上人)之言∶唯念佛蒙弥陀救度之外,别无思虑也。
念佛者,实是生净土之因,或堕地狱之业,全然不知也。设虽受法然上人之骗,念佛而堕地狱,亦绝不後悔。其故者∶若修念佛以外之行能成佛之人,而因念佛堕地狱者,则诚然被骗而当後悔;然任何行皆不能之人,地狱是一定之故乡。
若弥陀本愿真实者,则释尊说教无虚言;
若释尊说教真实者,则善导之释无虚言;
若善导之释真实者,则法然之言岂虚耶!
若法然之言真实者,则亲鸾之语焉虚哉!
总之,愚身之信心如是,而今而後,取念佛而信之,或舍而别求,各自抉择。
第三章 显明恶人正机之本愿
「善人尚得往生,何况恶人。」然世人常言∶「恶人尚往生,何况善人。」此说似理,然背本愿他力之意趣。
其故者∶自力作善之人,缺乏任凭他力之心故,非弥陀本愿;然而,若翻转自力之心,仰凭他力者,必得往生真实报土也。
烦恼具足之我等,任何修行皆不能离生死,弥陀哀愍,发愿之本意,在於「恶人成佛故」,归信他力之恶人,最是往生之正因也。
故言「善人尚得往生,何况恶人。」
第四章 判别圣道净土之慈悲
慈悲有圣道、净土之区别。
圣道之慈悲者∶哀怜、悲愍、育护也。然,如其意得救度者,极为难有。
净土之慈悲者;念佛而急速成佛,以大慈大悲心,如其意利益众生之谓也。
於今生,即虽如何之哀怜、悲愍,已如所知,难得救度,此之慈悲,无有始终。
是故,唯有念佛,此是彻始彻终之大慈悲心也。
第五章 绝无自力念佛之回向
亲鸾未曾为追薦父母,而念佛一遍。
其故者∶一切有情,皆是生生世世之父母兄弟也,不论何人,皆应於次生成佛而救度之。
若念佛是我自力所勤行之善,始可以回向念佛,救度父母。 唯舍自力,速生净土而证佛果,则六道四生之间,不论沈於何种业苦,皆能以神通、方便,而先度有缘也。
第六章 皆由弥陀所催之念佛
专修念佛之辈,诤论我之弟子、人之弟子。此甚为意外之事也。
亲鸾者,无一弟子也。
其故者∶若以我之力使人念佛,方谓之弟子;然偏蒙弥陀所催促之念佛,而谓我之弟子者,荒谬之极也。
有相随之缘则伴,有相离之缘则散。离师而从人念佛,不得往生等之言,不足论也。
将如来所赐之信心,以为我物,而欲取回,甚为不可也。
若与自然之理相应者,既知佛恩,又知师恩也。
第七章 信心无碍大道之风光
念佛者,无碍之一道也。
其谓云何?信心之行者∶天神地祗亦敬伏,魔界外道亦不能障碍,罪恶亦不能感受业报,诸善亦不及故,无碍之一道也。
偈译∶念佛无碍之一道 天神地祗皆敬伏
魔界外道不能障 罪不感报善不及
第八章 行者非行非善之他力
念佛者,於行者而言,非行、非善也。
非我计之行,故言非行;亦非我计而作之善,故言非善。全依他力,离自力故,於行者,非行、非善也。
第九章 不喜亦是烦恼之所为
问曰∶我虽念佛,踊跃、欢喜之心甚薄;亦无急生净土之心,应如之何? 答曰∶亲鸾亦有此不审,唯圆亦同此心乎!
细细思之,应踊於天、跃於地之喜而不喜,弥觉往生一定矣。抑止喜心而不生喜者,是烦恼之所为也。然,佛预知之,故言之谓烦恼具足之凡夫,知他力之悲愿,正为如是之我等,而弥觉可归信也。
又、无急生净土之心,偶有微恙,则怖死而心忧,亦烦恼之所为也。从久远劫轮转至今之苦恼故里而难舍,未曾往生之安养净土而不慕,实是烦恼兴盛也。虽不忍惜别,然婆娑之缘一尽,无力而终时,即得往生彼土也。弥陀特为哀愍,无急速欲生心之人也。
因此,弥知大悲大愿之可信,而往生决定矣! 倘有踊跃欲喜之心,亦有急生净土之念者,则反令人以其为无烦恼而疑之矣。
第十章 标举无义为义之宗旨
念佛者∶以无义为义;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故。
中 序
盖、亲鸾上人在世之昔,同志励步辽远之洛阳(京都),以同一之信,心悬当来报土之辈,虽同时承受师教,然随众念佛之老幼,不知其数,其中有非上人言教之异义等,近来传闻,多相谈论。其无稽之事,一一详列如次∶
第十一章 誓名别执之异计
向一文不通之辈念佛,诘问而惊之∶「汝信誓愿不思议而念佛耶?或信名号不思议耶 ?」而於此二不思议之道理,亦不详细说明,惑乱人心。
此事者∶务必留心,应当判明。
依誓愿之不思议,而选择易持易称之名号,故有「称此名号之人,必来迎接」之誓愿。故应先信∶「蒙弥陀大悲大愿不思议之救度,必出生死」,而思「念佛亦是如来之计度」,毫无混杂自力之计度故,与本愿相应,而往生真实报土也。此即以誓愿之不思议为本而信者,亦是具足名号之不思议。誓愿、名号之不思议,是一而更无有异也。
其次、夹杂自力之计度,以为善、恶二者,於往生有助、障。以为有二者,不信誓愿之不思议,而於心中励往生之业,则所作之念佛,亦成自力之行,此人亦不信名号之不思议也;虽不信,亦得往生於边地、懈慢、疑城、胎宫;果遂之愿故,终生报土,此名号不思议之力也。亦即誓愿不思议之力故,唯是一也。
第十二章 学解往生之异义
不学读经释之辈,往生不定之说。
此事者∶可谓颇不足言之义也。
阐明他力真实之旨趣之种种圣教皆言∶ 信本愿、念佛者,成佛也。 此外,何种之学问是往生之要乎?诚哉!迷於此理之人,务须从事学问,以知本愿之旨也。虽学经释,而不知圣教之本意者,则甚可怜愍也。
为一文不通、经释之理亦不知之人,其所选择易称之名号故,名为「易行」;以学问为本者,圣道门也,名为「难行」。有证文曰∶「误以从事学问,终堕名闻、利养之人,其来世之往生,将如之何也已!」
近顷,专修念佛之人与圣道门之人,迭起诤论,谓∶「我宗胜,他宗劣。」等之言,法敌因之而出,谤法随之而起,其结果岂非自己破谤我法耶?
纵使诸门齐言∶「念佛乃为下劣愚人,其宗浅、贱」,亦莫诤论,但言∶「如我等,下根之凡夫,一文不通之人,闻信者得救而信之。於上根之人虽贱,於我等者,最上之法也。设虽自馀教法殊胜,若自我器量不及,亦难行持。使我与人皆离生死,方是诸佛本意,幸莫妨碍。」不憎而言,则其谁与为仇耶?且 诤论之处,起诸烦恼,智者远离。 此亦有证文。
亲鸾上人亦云∶「佛说∶『或有众生信此法,或有众生谤此法。』故我既信之,而人谤之,知佛说真实,故应思往生愈益一定也。若无人谤者,则疑谓『何以有信之人,而无谤之人哉?』 此说并非定欲人谤,但欲使人知佛之预示信谤共有之旨,为防因谤而疑也。」
今世之人,为学问以止人之谤;然而,岂偏以论议、问答为旨耶?若为学问者,则愈知如来之本意,愈知悲愿广大之旨;对自卑身贱,疑惧不得往生之人,教以本愿无善恶、净秽之别,始谓真实学问也。然偶遇淳朴、相应本愿而念佛之人,怖以「必须学问」等之言,此是法之魔障也,佛之怨敌也,非唯自身欠缺他力信心,亦迷误他人。
应慎应恐∶违背先师之意趣;
兼且哀愍∶非弥陀之本愿也。
第十三章 怖畏罪恶之异议
以弥陀本愿之不思议,而不惧恶,谓之「本愿夸」,不得往生之说。
此事者∶既疑本愿,亦不知善恶之宿业也。
起善心是宿善所催故,思恶事亦恶业使然也。
亲鸾上人曰∶「应知造恶虽小如兔毛羊毛之尖端微尘,亦无非宿业。」
一时师问曰∶「唯圆!汝信我语乎?」
答曰∶「然也。」
师又问∶「若尔者,不违我语乎?
因再问故,答以∶ 谨领教言。」
师曰∶「先、往杀千人,可否?如此则往生一定。」
答曰∶「言虽如此,然以此身器量,即虽一人,亦不能杀得。」
师诘曰∶「若尔者,何故言不违亲鸾之语乎?」
「以此可知∶若凡事可以任心者,则所言之为往生故,令杀千人,即能杀之;然而,无杀一人之业缘者,不能杀害也,非我心之善而不杀;又虽思不害,亦有杀百人、千人之事。」
师作此说者,为诫我等∶不可谓心善是往生之助,心恶是往生之障,而不知本愿不思议之救度也。
上人在世之昔,传闻有堕於邪见之人言∶「为救度造恶者之本愿故,而好故造恶业,以为往生业因,致受种种恶评。「上人致书严诫曰∶「不可因有药而好毒」。此为止彼之邪见也,绝非言恶是往生之障。
若持戒持律方能信本愿者,我等如何能离生死;虽卑贱之身,得遇本愿者,诚然可夸赞也。虽如此,自身不具之恶业者,亦非随意可造也。
上人又言∶ 在河海曳网垂钓为渡世者、在山野狩猎捕鸟为生计者、务农者、经商者,皆同因宿业故。应作之业缘若催时,任何行为亦作之。
近顷,有後世者态之人,以为善者方能念佛;或於道场贴文示曰∶ 曾犯某某事者,不准入道场。 岂非外示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者乎!
夸本愿而造罪,亦是宿业之催故;因此,善事、恶事,皆任业报,唯专信本愿,方是他力。
《唯信钞》亦言∶「是否知弥陀仅有多少力量,而以为罪业之身难得救度乎?」
亦唯有本愿夸之心,归凭他力之信心,方决定故也。
凡断尽恶业之後,始可信本愿者,固可无本愿夸之念;然而烦恼若断,即已成佛;弥陀为佛思惟五劫之愿,则毫无意义矣!
以本愿夸诫人者,其自身亦是烦恼、不净具足之人也,既如此,岂非本愿夸乎。究竟如何之恶是本愿夸,如何之恶非本愿夸?反而觉其幼稚也。
第十四章 念佛灭罪之异义
应信一念能灭八十亿劫重罪之事。
此事者∶十恶五逆之罪人,日常不事念佛,命终之时,始遇善知识之教导,念一声者,灭八十亿劫之罪;念十声者,灭十八十亿劫之重罪,而得往生之谓也。此乃令人知十恶五逆罪之轻重,而言一念、十念欤!
此灭罪之利益也,然尚不及我等之所信。
其故者∶弥陀光明所照故,一念发起时,赐与金刚之信心,既摄入正定聚之位,命终时,转诸烦恼恶障,令悟无生忍。若弥陀无此悲愿者,如斯卑贱罪人,云何解脱生死。作是思惟,一生之间,所作之念佛者,应思皆悉报谢如来大悲之恩德也。
若信每当念佛,皆为灭罪者,则是自力消罪,励行往生。若如此者,一生之间,所思所念,无非皆是生死牵绊,须直至命终,念佛不退而求往生。然业报有限故,或遭何种不测之事而死者有之;或病恼痛苦所逼,不能住正念而死者有之,此时念佛甚难,其间之罪,如何得灭?罪若不消,往生岂可得哉!
若信摄取不舍之本愿者,纵遇何种不思议事而犯罪业,不及念佛而命终,亦速得往生 ;又,临终自然而念佛者,以今现在,随其往生证果临近之期,而愈仰弥陀,报谢佛恩也。
思欲灭罪者,是以自力之心,祈临终正念之人之本意故,无他力之信心也。
第十五章 即身成佛之异义
烦恼具足之身,已经证悟之事。
此事者,荒谬之论也。
即身成佛者∶真言秘教之本意,三密行业之证果也。
六根清净者∶法华一乘之所说,四安乐行之威德也。
此皆难行上根之务,观念成就之证悟也。
来生之证果者∶他力、净土之宗旨,信心决定之道故。此即易行下根之务,不简善恶之法也。
凡於今生断烦恼恶障极难故,行真言、法华之净侣,尚祈次生之证果;何况我等,戒行、慧解俱无者乎!然乘弥陀愿船,渡生死苦海,到彼土之岸者∶烦恼之黑云早晴,法性之觉月速现,与尽十方之无碍光明一体,而利益一切众生时,方为证果也。
言以现身证果之人,是否如同释尊示现种种应化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说法、利益乎哉?亦唯如此,方是今生证果之范例也。
《和赞》言∶
金刚坚固之信心 待得此心决定时
弥陀心光常摄护 永隔生死超轮回
信心决定时,一经摄取不舍,不再六道轮回,永离生死。既如是知,岂可与证果之言混同乎?甚可怜愍哉!
亲鸾上人言∶ 净土真宗者∶今生信本愿,彼土证佛果也。
第十六章 自然回心之异义
信心之行者,自然起瞋恚,或犯恶事,遇同朋、同侣,发生口论,必须回心忏悔之事。
此事者∶盖断恶修善之意乎!
一向专修之人,所谓回心者,唯有一次也。此回心者∶谓平日不知本愿他力真宗之人,因弥陀赐与智慧,觉知平日之心,不得往生;因而翻转本心,归信弥陀,方谓之回心。
任何事皆须朝夕回心,方得往生者,人命有出息不待入息而终故,既若不及回心,亦 未住柔和、忍辱之前而命尽者,摄取不舍之誓愿岂成空耶!
口虽言信本愿之力,而心底仍思∶「虽言救度恶人之愿不思议,然实唯救行善之人。」若作此想者,则是疑本愿力,缺信他力之心故,生於边地,甚可悲叹也。
信心若决定,则往生全凭弥陀之计度,不可能有自己之计度。如有恶行,则弥仰本愿,依自然之理,自生柔和、忍辱之心。为往生故,凡一切事,不怀贤巧,唯忘我而常思弥陀恩德之深重。若如此者,则自能念佛,此是自然也。我无计度,谓之自然,此即他力。然而,若谓 自然 尚有别义,而故装博知黠慧之相者,甚可悲叹也。
第十七章 边地堕狱之异义
往生边地化土之人,终堕地狱之事。
此事者∶见於何种证文耶?此言出自学匠之中,则更可悲叹也,尔其如何阅览经论、圣教乎!
我闻师曰∶「欠缺信心之行者,由疑本愿,生於边地,待偿其疑罪後,方能於报土证果。」
信心行者少故,多进入化土;若言最後堕落者,则诬如来为虚妄也。
第十八章 施量别报之异义
於佛法中,随其布施之多少,而成大佛、小佛之事。
此事者,不足言也,无稽之甚也!
先,佛身不可有大小之定量也。虽说彼安乐净土教主之身量,此是方便法身之形也;证悟法性者,既非长短、方圆之形,亦离青、黄、赤、白、黑之色故,以何定大小耶?当念佛时,得见化佛,所谓: 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或由此理之所附会哉!
且言檀波罗密之行∶假令以任何宝物,献於佛前,供於师长,若缺信心者,终无其效;虽无一纸、半钱,可施佛门,若致志於他力,信心深者,唯此乃是本愿之正意也。
总之,有世间之欲心故,假托佛法,胁言同朋欤!
後 序
右各条(第十一章至第十八章)者,皆由信心相异所起哉!
亲鸾上人之 <物语> 云∶法然上人之时,弟子颇多,与师同一信心之人少故,以致亲鸾上人与同朋之中,曾起诤论。其故者∶亲鸾上人言∶「善信(亲鸾)之信心与上人之信心同一也。」时势观房与念佛房等之同朋者,不以为然,诘问曰∶ 「何以言善信房之信心,可得与上人之信心同一乎?」 亲鸾上人虽答以∶ 「若言与上人之智慧、才觉之广博同一者,则谬误也;然往生之信心者,全无相异,唯是一也。」犹致疑难曰∶「何有此义!」诤论未果,乃於师法然上人之前,仰判自他之是非。时法然上人言∶「源空(法然)之信心,如来所赐之信心也;善信之信心,亦如来所赐之信心也,故全然同一也。不同信心之人,恐不能往生源空所生之净土。」
由是观之,当今一向专修之众中,亦有与亲鸾上人之信心不同一者。
以上所谈,虽多重复,聊书之耳。
露命枯草,老衰之身,一息尚存之间,愿寻同行中,有其不审者,告以亲鸾上人所教意趣。我灭之後,谅必异说纷起,令人慨叹。将来若有如是异义,生迷惑时,应善读与亲鸾上人之心相应之圣教。凡圣教者,真实、权假,互相交参;舍权取实,置假用真,方是上人之本意。宜善用心,勿误读圣教。
谨择少数切要证文,以作准则,添附此书∶
上人平日常言∶「弥陀五劫思惟之愿,深深按之,全为亲鸾一人也。然则,思欲救度深重罪业身之本愿之可贵也。」如此述怀,今按善导 「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之金言,了不相违。
然则,忝蒙上人,视人如己,以身为例,为唤醒我等,既不知自身罪恶之深,亦不知如来恩德之高,迷惘之心也。
诚哉!如来恩德,置而不问,我之与人,皆论善、恶之事。
上人曰∶「善恶二者,我总不知也。其故者∶若能彻知如来心中所思之善者,方谓知善;若能彻知如来心中所思之恶者,方谓知恶。烦恼具足之凡夫,火宅无常之世界,万事虚假,无有真实,唯有念佛是真。」
诚哉!我、人唯互论虚假之中,有一可悲也。其故者∶则以念佛而言,互相问答信心之义,并说与他人闻时,皆为塞人之口,战胜诤论,而全非上人所言之语,可悲可叹也!幸深思此旨,善知其意。
本篇所记,虽非我独断之语,然、我既不知经释之理趣,又不识法文之深浅,谅必有所谬误;谨就上人所言旨趣,忆记片端,未及百分之一也。
悲哉!有幸念佛,而不直生报土,取宿边地者。为使一室行者之中,信心不异,悲泣染笔书之,名曰《叹异钞》,不可外见者也。
奥 书
右斯圣教者,为当流大事圣教也,於无宿善机,无左右,不可许之者也。
释莲如 御判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