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華經卷第四
正法華經卷第四
兩足之尊, 名大通慧, 無極慈仁。
於時世尊, 黎庶之上, 比如皆取,
此佛世界, 悉破碎之, 盡令如塵。
假使有人, 一一取塵, 過千佛界,
乃著一塵, 如是次第, 聖尊國土。
其人著塵, 皆令悉遍, 若干之數,
悉令周普, 世界眾限, 有不可數。
一切所有, 大聖國土, 諸所有塵,
不可限量, 皆悉破碎, 令無有餘。
大聖至尊, 逝來如斯, 其佛安住,
滅度已竟。 劫數如是, 無量億千,
若欲料限, 無能思議。 滅度已來,
若干劫數, 彼時導師, 過久乃爾。
諸弟子眾, 及菩薩行, 如來之慧,
巍巍如斯。 今佛悉念, 聖滅度來,
比丘欲知, 佛之智慧, 聖明普達,
等無有異。 佛皆覺了, 過無數劫,
不計微妙, 無漏之誼。」
無量億數, 以上妙誼, 愍傷一切,
所願具足, 於是賢聖。 修勤苦行,
竟十中劫, 專精一心, 處在一座,
其身清淨, 而不動搖, 燒諸苦患,
如拔樹根。 分別于心, 而志湛泊,
未曾進退, 亦不傾倚, 無有增減,
默然而應, 究竟寂定, 無有諸漏。
現在吉祥, 常獲大安, 無想著故,
得尊佛道。 我等見之, 增智無畏,
如是比類, 長益德義。 不計身命,
皆斷苦患, 積累忍辱, 不貪安樂。
分別道慧, 不處惱痛, 號在閑居,
興發精進。 其不篤信, 諸佛音聲,
長夜增益, 惡道之罪, 則失人身,
墮落惡趣, 為一切世, 所見謗毀。
今以逮見, 世之聖父, 其道最上,
無有眾漏。 於此世間, 而見救護,
及諸過去, 大聖導師。』」
「『惟願大聖, 讚說經典, 開化眾生,
發起黎庶。 三界群萌, 悉共渴仰,
使建道意, 皆令蒙度。
諸佛普大聖, 百福法莊嚴,
無極仙逮獲, 慧則最尊妙。
為諸天講法, 及世間人民,
度脫我等類, 普及諸群萌。
應時彰現露, 如來之慧誼,
猶如今於此, 顯導上尊道。
令諸群品類, 予等獲此法,
悉解於一切, 諸行慧本末。
皆為分別說, 前世所行德,
普見知黎庶, 心本所好樂。
則為轉法輪, 最勝無等倫,
勉脫眾生厄, 悉令至大道。』」
此大光明, 諸天最勝, 志所樂喜。
以何因緣, 現此瑞應? 善哉當往,
趣求斯誼。』 時諸天子, 今日自興:
『承何聖旨, 現神如是, 今所覩見,
本未曾有, 親近諸天, 為人中王,
將無大聖, 興出于世, 最妙光明,
照于十方, 所變感動, 乃如是乎?』」
興出于世。 世尊所演, 如師子吼,
則已將護, 十方黎庶。 我等經歷,
所從來處, 去此五百, 億百千界。
計諸世界, 若干之類, 皆棄宮殿,
咸詣聖尊, 一切皆是, 宿命淨德,
若干麗妙, 諸寶宮殿。 惟加臨眄,
而居其中, 願發大哀, 愍傷受之。』」
「『世尊願說經, 兩足上分別,
當現慈心力, 度眾勤苦患。』」
「『諸大天當知, 此則本瑞應,
宮殿悉感動, 最有大名聞。
有德諸天子, 人人雲集此,
則是其威神, 令宮殿巍巍。
今佛興于世, 兩足之中尊,
所以令館宇, 現光明如是。
吾等當往質, 斯事不可妄,
從昔至于今, 覩瑞無若茲。
四方有光明, 至于億國土,
今有定至誠, 佛當成於世。』」
聲如哀鸞, 唱導普護, 諸天人民,
願稽首禮。 愍傷世俗, 得未曾有,
在在難值, 久思光顏, 今日乃見。
本於百劫, 積德解空, 八十億佛,
壽如塵劫。 又人中尊, 分別空慧,
而常講說, 善權方便。 諸天群臣,
人民得覲, 具足億姟, 八十之數。
其眼徹見, 在所救濟, 多所擁護,
於佛道法。 故出于世, 愍傷眾庶,
我等福會, 甚難值遇。』」
為十方人。 度脫羣萌, 苦惱之患,
令一切人, 喜踊亘然。 其有聞者,
得成佛道, 諸天人民, 咸蒙安隱。
阿須倫身, 當復減損, 施于忍辱,
安隱之事。』」
威光重照。 有此瑞應, 現于世間,
善哉行求, 如斯奧誼。 過去無數,
億千諸劫, 未曾覩見, 如是感動。
將以如來, 出現于世, 令諸天子,
自然來會。』」
今日乃覲。 僥倖來至, 蠲除愛欲,
具足充滿, 於三千剎。 諸大導師,
飽滿饑虛,
古來至今, 未曾見聞。 如靈瑞華,
尠可遭值, 道慧難遇, 時時乃有。
我等宮殿, 雅麗無量, 承佛威神,
而得獲此。 唯垂大哀, 納受所進,
願處其中, 顯現道因。』
「『倖願世尊, 廣演經典, 加哀當轉,
大聖法輪。 講若干法, 聲若雷震,
惟願愍傷, 吹大法螺。 以大經典,
雨於世界, 分別善教, 微妙之誨。
我等勸助, 願講道慧, 開度眾生,
億百千姟。』
「『善哉願諸佛, 世吼獲聖明,
為三界眾生, 開示正覺乘。
普為世間眼, 達見於十方,
開通甘露門, 度脫無數人。
乃昔往古世, 人中尊變現,
空無思想念, 使現於十方。
長益樂地獄, 好憙畜生處,
後生墮餓鬼, 億數難思議。
亡失於天身, 壽終墮惡趣,
若得聽佛法, 進獲平等道。
志行趣佛慧, 將護眾黎庶,
皆得歸安隱, 不失快樂想。
常不行佛道, 不處於正法,
違無量聖教, 即墮於惡趣。
覩見世光明, 以善故來至,
發一切眾生, 而行於慈哀。
逮見於世尊, 解空慧無漏,
諸天及世間, 于斯悉勸助。
宮殿妙無量, 猶如威神德,
普施明月珠, 大導師願受。
人尊願受供, 愍傷幸宮殿,
令此群品類, 逮得無上道。』」
「『思願講說, 無上法輪, 惟雷法鼓,
尊妙法音。 度脫眾生, 勤苦之患,
加哀示現, 無為大道。 我等勸助,
唯聖說法, 救護餘類, 及世間人。
音聲柔軟, 敷揚美響, 億百千劫,
積累德行。』」
於佛樹下。 其佛定處, 具十中劫,
尚未得成, 究竟道誼。 諸天龍神,
阿須倫等, 普發精進, 供養最勝。
雨諸天華, 紛紛如降, 用散等覺,
人中之導。 於虛空中, 暢發雷震,
而以進貢, 上尊大聖。 最勝在彼,
行甚勤苦, 所行久長, 成無上道。
專精思惟, 於十中劫, 乃成正覺,
大通眾慧。 諸天人民, 億百千姟,
一切眾生, 歡喜踊躍。 彼佛本有,
諸子十六, 皆順稟受, 人中道化。
眾庶之類, 億百千姟, 眷屬圍繞,
造兩足尊。 前稽首禮, 師長聖尊,
慇懃啟諫, 願說經典。 勇猛師子,
講未聞者, 飽滿我等, 及世人民。
十六荒域, 及此世界, 久遠空墟,
大聖乃興。 梵天宮殿, 亘然大明,
現眾瑞應, 悉分別說。 東方世界,
億百千姟, 五百國土, 自然震動。
彼有大梵, 自處其宮, 威神功德,
巍巍最上。 於時覩見, 此本瑞應,
尋即造詣, 愍傷俗者。 則以天華,
供散大仁, 皆用宮殿, 奉上世尊。
鼓樂絃歌, 讚佛功德, 勸諫正導,
令轉法輪。 時人中尊, 默然受之,
尋為如應, 解說經法。 南方西方,
北方世界, 上方下方, 四隅境域,
億千姟眾, 梵天悉來, 各獻所珍,
以為供養。 又復下方, 諸界梵天,
普亦如是, 等無有異。 皆以宮殿,
奉上大聖, 嗟歎如來, 悉共勸助。
願轉法輪, 光闡心目, 無數億劫,
難得值遇, 惟垂示現, 往古根力,
加哀開䦱, 甘露法門, 普等法眼,
分別慧誼, 宣揚群典, 若干品類。
時佛為說, 遍示四諦, 一切具解,
十二因緣。 為顯無黠, 令得眼目,
講說生死, 憂苦空患。 一切世間,
悉從生有, 當知因是, 致于終沒。
如來適說, 是法欲竟, 若干種類,
無央數人, 八十億姟, 眾生之儔,
於時聽者, 住聲聞乘, 何況餘方,
立第一地。 彼時最勝, 所說經法,
如江河沙, 黎庶清淨, 都盧志于,
聲聞之行。 導師聖眾, 計數若茲,
一切共算, 不能稱限。 眾等品類,
一一如是, 皆悉若斯, 立大上慧。
於時至尊, 十六聖子, 等俱學者,
齊共同心, 一切出家, 咸為沙彌,
而悉分別, 佛方等經。 吾等當成,
世之明父, 汝黨如是, 皆得上慧。
斯諸眾生, 悉令如此。
又如世尊, 為法之眼, 最勝至誠,
見人心本。 幼少為童, 常行平等,
而為眾生, 說上尊道。 億百千姟,
無底譬喻, 示現因緣, 尋獲報應。
分別所興, 諸通敏慧, 如諸菩薩,
所當造行。 於時大聖, 為現真諦,
顯揚宣布, 斯《正法華》。 普雨講說,
大方等經, 若干千頌, 不可思念。
無能限量, 如江河沙, 於時適說,
斯之經典。 則入靜室, 三昧等觀,
八十四萬, 劫中澹然。 世雄尊師,
定意如斯, 時諸沙彌, 覲瞻大聖,
在於靜室, 而不出遊, 開化人民,
無數億千。 覺了禪定, 清淨無漏,
第一始設, 於大法座, 宣揚說此,
仁賢經典, 於安住教, 流布佛化。
如是比像, 所造弘廣, 於江河沙,
不可稱限, 億百千數, 皆聽啟受,
安住之子, 一一開導, 算諸黎庶,
無能限量。 於時最勝, 滅度之後,
悉得覲于, 四十億佛。 彼諸學士,
適聞斯名, 便即供養, 兩足之尊。
有四事行, 離垢為貴, 悉得佛道,
現在十方。 斯十六童, 皆是佛子,
普在八方, 敷弘道誼。 於彼所說,
及聽受者, 是諸聲聞, 悉佛弟子。
步步各各, 若干色像, 今當親近,
發大道意。 吾身爾時, 寤不覺者,
皆令一切, 咸得聽受。 爾諸賢者,
號聲聞子, 善權方便, 示諸人道。
吾前世時, 報應如斯, 應所說法,
是其因緣。 假使不忍, 修尊佛道,
比丘當知, 魔所嬈因。 隨其本性,
兇弊縱恣, 志不奉行, 不樂空慧。
無數百世, 渴不值水, 又當愚騃,
常處恐懼。 無數丈夫, 百千之眾,
發跡而行, 欲度曠野。 又覩曠野,
殊逈艱難, 其里計數, 五百踰旬。
有一大人, 賢聖明哲, 導師開化,
心無所畏。 為彼賈人, 導示徑路,
曠野懸邈, 多有艱恐。 無數億人,
創礙羸憊, 各對導師, 而自訴訟。
吾等疲弊, 不能進前, 徒類今日,
欲退還歸。 導師聰明, 為方便父,
諄諄宣喻, 誘誨委曲, 矜憐闇塞,
欲棄寶退, 壞敗本計, 中路規還。
吾今寧可, 設神足力, 化造立作,
廣大城郭, 嚴莊若干, 億千人民,
而立房室, 令微妙好。 又當復化,
大江流河, 苑園浴池, 華實滋茂,
臺館殿宇, 牆垣綺𡣶, 男女若干,
巨億百千。 誘恤勉勵, 使不恐懼,
各自僥慶, 歡喜悅豫。 今日得至,
於此大城, 入市所娛, 所欲之具。
心懷忻然, 如得滅度, 爾等及吾,
諸難以除。 以親親故, 歡悅所安,
今日一切, 恣所施為, 從己所樂,
周遍觀採。 與卿同心, 故鄭重說,
悉來聚集, 聽聞所說。 吾以神足,
化作大城。 吾時觀察, 枯燥荊棘,
每懼仁等, 創楚悔還。 即設善權,
化現眾諸, 且宜精志, 順路進前。
佛告比丘, 吾亦如是, 見無央數,
億千眾生, 患厭勤苦, 周旋迷惑,
以方便教, 而開導之。 故佛念斯,
如是利誼, 厭於佛道, 不得滅度。
一切道父, 而覺了之, 賢等事辦,
今得羅漢。 故勸助立, 住斯德報,
偶察諸賢, 得至羅漢。 汝等一切,
皆棄眾苦, 一切眾會, 乃演斯法。
諸佛大聖, 善權方便, 講說佛教,
大仙救護。 其乘有一, 未曾有二。
休息爾等, 故分別說。 由是教化,
此諸比丘, 當興精進, 第一英妙。
諸仁當志, 一切敏慧, 菩薩典法,
無有滅度。 我常發求, 成諸通慧,
得達十方, 最勝之法。 顏貌殊妙,
相三十二, 當得佛道, 乃應滅度。
諸大導師, 說法如是, 且令休息,
自謂滅度。 適得休息, 言獲無為,
緣是之故, 暢諸通慧。」
正法華經卷第四
往古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去往古久遠世時,不可計會無央數劫,有佛號大通眾慧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曰大殖稼,劫名所在形色。其佛說經不可稱限,譬如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土地,有一士夫皆悉破碎此一佛國悉令如塵,則取一塵,過東方如千佛界中塵之數國,乃著一塵。如是比類,復取一塵,越東如前佛界塵數,乃著一塵,悉使塵盡三千大千世界中塵,令無有餘遍於東方,如是比類無量佛國。於意云何?寧可稱限得諸佛界邊際不乎?」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不也。安住!」
世尊頌曰:
「我念過去, 無數億劫, 時有如來,兩足之尊, 名大通慧, 無極慈仁。
於時世尊, 黎庶之上, 比如皆取,
此佛世界, 悉破碎之, 盡令如塵。
假使有人, 一一取塵, 過千佛界,
乃著一塵, 如是次第, 聖尊國土。
其人著塵, 皆令悉遍, 若干之數,
悉令周普, 世界眾限, 有不可數。
一切所有, 大聖國土, 諸所有塵,
不可限量, 皆悉破碎, 令無有餘。
大聖至尊, 逝來如斯, 其佛安住,
滅度已竟。 劫數如是, 無量億千,
若欲料限, 無能思議。 滅度已來,
若干劫數, 彼時導師, 過久乃爾。
諸弟子眾, 及菩薩行, 如來之慧,
巍巍如斯。 今佛悉念, 聖滅度來,
比丘欲知, 佛之智慧, 聖明普達,
等無有異。 佛皆覺了, 過無數劫,
不計微妙, 無漏之誼。」
佛告諸比丘:「其大通眾慧如來、正覺,壽四十四億百千劫,以無上正真道,初昇道場坐于樹下一劫默然,至于二劫不得正覺,乃至十劫,而不興起身不動搖,體不傾倚亦不自念,都無思想而向諸法,遂坐佛樹降魔官屬,當成正覺。忉利諸天子,化作大師子座,面四十里,佛坐其上。世尊坐定,諸梵天子普雨天華周四千里,自然風起吹放眾華,散于佛上。佛在樹下滿十中劫,天華紛紛盡劫不絕。又四天王及諸天子,作眾伎樂音如雷震,常以華香伎樂供養大聖,未曾休懈。」
佛告比丘:「時世尊大通眾慧乃至十劫,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至于滅度,供養不懈。其佛在家未捨國去,為太子時有十六子,端正殊好智慧難及,色像第一儒雅仁和。時十六國王子者,各各自有若干種樂,所居遊觀快不可言,種種顯現,琴瑟伎樂亦不可量。見佛世尊成最正覺,時有自然大法音聲,尋則棄國,捨轉輪王位、萬民、伎樂、諸欲之娛,眷屬圍繞,及諸聖賢大響帝王百千之數,并不可計億百千姟群萌之類營從集會,往詣世尊所處道場,欲得稽首奉受佛教。群從僉然雍雍肅肅,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以偈頌曰:
「『大通眾慧, 極尊無上, 積累平等,無量億數, 以上妙誼, 愍傷一切,
所願具足, 於是賢聖。 修勤苦行,
竟十中劫, 專精一心, 處在一座,
其身清淨, 而不動搖, 燒諸苦患,
如拔樹根。 分別于心, 而志湛泊,
未曾進退, 亦不傾倚, 無有增減,
默然而應, 究竟寂定, 無有諸漏。
現在吉祥, 常獲大安, 無想著故,
得尊佛道。 我等見之, 增智無畏,
如是比類, 長益德義。 不計身命,
皆斷苦患, 積累忍辱, 不貪安樂。
分別道慧, 不處惱痛, 號在閑居,
興發精進。 其不篤信, 諸佛音聲,
長夜增益, 惡道之罪, 則失人身,
墮落惡趣, 為一切世, 所見謗毀。
今以逮見, 世之聖父, 其道最上,
無有眾漏。 於此世間, 而見救護,
及諸過去, 大聖導師。』」
「『惟願大聖, 讚說經典, 開化眾生,
發起黎庶。 三界群萌, 悉共渴仰,
使建道意, 皆令蒙度。
諸佛普大聖, 百福法莊嚴,
無極仙逮獲, 慧則最尊妙。
為諸天講法, 及世間人民,
度脫我等類, 普及諸群萌。
應時彰現露, 如來之慧誼,
猶如今於此, 顯導上尊道。
令諸群品類, 予等獲此法,
悉解於一切, 諸行慧本末。
皆為分別說, 前世所行德,
普見知黎庶, 心本所好樂。
則為轉法輪, 最勝無等倫,
勉脫眾生厄, 悉令至大道。』」
佛告諸比丘:「於時世尊大通眾慧如來變化十方世界,各各五百億百千佛土六反震動,光明普照無所不周,皆於一切諸佛境界,虛空大神若干種明,日月光耀遠照無極,尊無等倫,諸天宮殿館宇之明,梵天往返自然威曜,其佛變現瑞應光明,皆覆蔽之悉令不現。天上世間晃昱暉曜,眾生品類若生彼界,皆相見知各自說言:『此間今日卒有人生,時於天上震動所現,靡不周遍。』
「爾時東方佛土邊無限億百千梵天宮殿,自然為明威曜巍巍。諸梵自念:『無數梵宮宮殿館宇㸌明,無所不接,有何瑞應而現斯變?』於時五百世界諸億百千大梵天眾,各從宮殿雲集而會。時於眾中有大梵天號護群生,為諸梵天,而歎頌曰:
「『今日我等, 宮殿室宅, 諸賢當知,此大光明, 諸天最勝, 志所樂喜。
以何因緣, 現此瑞應? 善哉當往,
趣求斯誼。』 時諸天子, 今日自興:
『承何聖旨, 現神如是, 今所覩見,
本未曾有, 親近諸天, 為人中王,
將無大聖, 興出于世, 最妙光明,
照于十方, 所變感動, 乃如是乎?』」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世界億百千姟梵天,悉共相和從東方來,遙見西方大通眾慧如來、正覺,處於道場在菩提樹下坐師子床。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及十六子,眷屬圍繞,適覩是已,悉共啟勸欲令說經。即詣如來稽首于地,繞佛無數匝,執其蓮華如大須彌,及散佛樹,樹高四十里,普已本土梵天宮殿,奉進世尊,惟願哀愍納受宮殿華土之供。以偈頌讚曰:
「『見佛無量, 得未曾有, 多所愍傷,興出于世。 世尊所演, 如師子吼,
則已將護, 十方黎庶。 我等經歷,
所從來處, 去此五百, 億百千界。
計諸世界, 若干之類, 皆棄宮殿,
咸詣聖尊, 一切皆是, 宿命淨德,
若干麗妙, 諸寶宮殿。 惟加臨眄,
而居其中, 願發大哀, 愍傷受之。』」
「『世尊願說經, 兩足上分別,
當現慈心力, 度眾勤苦患。』」
「『諸大天當知, 此則本瑞應,
宮殿悉感動, 最有大名聞。
有德諸天子, 人人雲集此,
則是其威神, 令宮殿巍巍。
今佛興于世, 兩足之中尊,
所以令館宇, 現光明如是。
吾等當往質, 斯事不可妄,
從昔至于今, 覩瑞無若茲。
四方有光明, 至于億國土,
今有定至誠, 佛當成於世。』」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億百千梵天,各從宮殿駱驛四出,以諸天華如須彌山,詣西北角,遙見如來大通聖慧處于道場,於佛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眷屬圍繞,而為說經法。適見佛已尋時即往,稽首于地繞無數匝,手執大華而散佛上。時大梵天及諸眷屬,以頌讚曰:
「『禮無等倫, 則為大仙, 天中之天。聲如哀鸞, 唱導普護, 諸天人民,
願稽首禮。 愍傷世俗, 得未曾有,
在在難值, 久思光顏, 今日乃見。
本於百劫, 積德解空, 八十億佛,
壽如塵劫。 又人中尊, 分別空慧,
而常講說, 善權方便。 諸天群臣,
人民得覲, 具足億姟, 八十之數。
其眼徹見, 在所救濟, 多所擁護,
於佛道法。 故出于世, 愍傷眾庶,
我等福會, 甚難值遇。』」
「爾時諸梵天悉俱等心,同聲讚曰:
「『最上大人, 願轉法輪, 惟講經典,為十方人。 度脫羣萌, 苦惱之患,
令一切人, 喜踊亘然。 其有聞者,
得成佛道, 諸天人民, 咸蒙安隱。
阿須倫身, 當復減損, 施于忍辱,
安隱之事。』」
佛告諸比丘:「大通眾慧如來默然可之。南方、西方億百千姟諸佛世界,諸大梵天宮殿館宇悉為普明,弈弈煌煌靡不周達。時諸梵天,自見宮殿威變煜爚,怪未曾有。悉俱集會,各自念言:『我等宮殿何乃如之?』於其眾中有大梵天,名曰善法,獨歎頌曰:
「『大聖而興, 所舉不妄, 一切宮殿,威光重照。 有此瑞應, 現于世間,
善哉行求, 如斯奧誼。 過去無數,
億千諸劫, 未曾覩見, 如是感動。
將以如來, 出現于世, 令諸天子,
自然來會。』」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百千億諸梵天人,從其所處,遙見大華如須彌山,各手執持眾供養具行詣北方,瞻覲如來大通眾慧佛處于道場,坐樹下師子座上,與無央數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眷屬圍繞,講說經法。即詣佛所,稽首于地繞無數匝,手執大華如須彌山,供養散佛。尋以宮殿奉上世尊,惟願愍傷受而處之。時諸梵天等心同聲,而歎頌曰:
「『諸佛現世, 甚難得值, 久不瞻覩,今日乃覲。 僥倖來至, 蠲除愛欲,
具足充滿, 於三千剎。 諸大導師,
飽滿饑虛,
古來至今, 未曾見聞。 如靈瑞華,
尠可遭值, 道慧難遇, 時時乃有。
我等宮殿, 雅麗無量, 承佛威神,
而得獲此。 唯垂大哀, 納受所進,
願處其中, 顯現道因。』
「『倖願世尊, 廣演經典, 加哀當轉,
大聖法輪。 講若干法, 聲若雷震,
惟願愍傷, 吹大法螺。 以大經典,
雨於世界, 分別善教, 微妙之誨。
我等勸助, 願講道慧, 開度眾生,
億百千姟。』
「『善哉願諸佛, 世吼獲聖明,
為三界眾生, 開示正覺乘。
普為世間眼, 達見於十方,
開通甘露門, 度脫無數人。
乃昔往古世, 人中尊變現,
空無思想念, 使現於十方。
長益樂地獄, 好憙畜生處,
後生墮餓鬼, 億數難思議。
亡失於天身, 壽終墮惡趣,
若得聽佛法, 進獲平等道。
志行趣佛慧, 將護眾黎庶,
皆得歸安隱, 不失快樂想。
常不行佛道, 不處於正法,
違無量聖教, 即墮於惡趣。
覩見世光明, 以善故來至,
發一切眾生, 而行於慈哀。
逮見於世尊, 解空慧無漏,
諸天及世間, 于斯悉勸助。
宮殿妙無量, 猶如威神德,
普施明月珠, 大導師願受。
人尊願受供, 愍傷幸宮殿,
令此群品類, 逮得無上道。』」
「『思願講說, 無上法輪, 惟雷法鼓,
尊妙法音。 度脫眾生, 勤苦之患,
加哀示現, 無為大道。 我等勸助,
唯聖說法, 救護餘類, 及世間人。
音聲柔軟, 敷揚美響, 億百千劫,
積累德行。』」
佛告諸比丘:「大通眾慧如來,爾時見十方無央數百千億眾生勸請說法,及十六子國王太子,轉大法輪三轉十二事,開化發起沙門梵志、諸天龍神、眾魔梵天及世人民,為說苦本是為苦諦,至習盡道由是盡苦,苦盡至道,十二緣起具足分別,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習,從習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憂苦大患。」
「爾時十六國王太子,以家之信出家為道,皆為沙彌,聰明智慧多有方便,以曾供養億百千佛,造立眾行,求無上正真道,俱白佛言:『今大會聲聞眾,無央數億百千人,有大神足已具成就。惟為我等,講演無上正真道誼,願弘慧見指示其處,當從如來學大聖教,以共勸進觀察其本。』於時世尊,悉見幼童國王太子心之所念,則為國王及諸眷屬講說經法,八十億百千姟人皆作沙門,於時彼佛觀諸沙門心之本原,為二萬劫說《正法華》方等經典,菩薩所行一切佛護,皆已周遍。四部眾會普等無異,十六幼童沙彌兄弟,聞佛所說悉共受持,諷誦講讚。其佛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說是經已聲聞歡喜,十六沙彌、無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眾皆得本志。彼佛說是,於八萬劫未曾休懈。說斯經已,即入靜室精思閑定,四十萬劫三昧正受。
「爾時十六王子為沙彌者,行菩薩道本是佛子,覩見世尊獨處閑居,各各豫嚴法座,欲用敷演廣彼法誼。於時都會八萬四千劫分別說經,一一菩薩化度六十萬江河沙億百千姟,處於無上正真道,皆立大乘。其大通眾慧如來八十四萬劫,乃從三昧興,就法座,普告一切諸比丘眾:『十六王子所建功德難及無量,至未曾有智慧巍巍,則以供養無數億百千諸佛,眾行具足普受聖慧,入于道明合集佛智,諸比丘眾皆當稽首,恭敬自歸十六仁賢,數數莫懈,其志聲聞、緣覺乘,已得聲聞、緣覺之路,若行菩薩及成就者,其新發意皆當付此。諸族姓子,聽所說經不拒逆者,皆當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佛聖慧。諸族姓子順世尊教,以是正法數數分別為一切說,其十六子具菩薩乘,一一開化六十江河沙等人,所生之處常共俱會,亦復普說聽正法誼,各各值見四十億百千諸佛世尊,或當復更見諸佛者,今我班宣四輩。』」
佛言:「欲知爾時十六國王子乎?」
佛言:「今皆成無上正真之道,今悉現在,處于十方說法救護,無數億百千姟兆載聲聞眾,不可稱計菩薩東方現在甚樂世界,有二佛號無怒、山崗如來、至真、等正覺;東南方現在二佛,號師子響、師子幢如來;南方現在二佛,號一住、常滅度如來;西南方現在二佛,號帝幢、梵幢如來;西方現在二佛,號無量壽、超度因緣如來;西北方現在二佛,號栴檀神通山、藏念如來;北方現在二佛,號樂雨、雨音王如來;東北方現在二佛,號除世懼。今吾能仁,於忍世界,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合十六尊。」
又告比丘:「吾等十六為沙彌時,在彼佛世講說經法,眾生聽受,一一菩薩開化無量諸江河沙億百千姟,發無上正真道者,今得成就為菩薩道。住聲聞地者,漸當誘進無上大道,稍稍當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如來之慧難限難計,不可逮及為若此也。」
又告比丘:「何所是乎?吾為菩薩時,開化無量億百千姟江河沙等,聽聞諮受諸通慧者,當來末世,或有發意,學弟子乘,成為聲聞,後不肯聽受菩薩之教,不解佛慧不行菩薩,一切志在無為之想,謂當滅度。甫當往至他佛世界,順殊異行生異佛國,當求道慧志聽啟受,爾乃解知如來之法,有一滅度無有二乘也。皆是如來善權方便說三乘耳。如來正覺滅度之時,若有供養以清淨行,信樂妙言趣于經典,一心定意為大禪思,當知爾時觀於如來,皆普合會諸菩薩眾,會諸聲聞聽受此法,爾乃覩見世間佛道,無二滅度也。如來正覺善權說耳,其樂下劣小乘行者,則自亡失遠乎人種,不解人本為欲所縛,如來滅度時,若有聞說歡喜信者,佛恩所護。
「假喻曠野五百里路,逈絕無人亦無國君,有一導師聰慧明達,方策密謀隱知遠近,將眾賈人欲度懸逈,皆俱疲怠不能自前,各思戀曰:『予等安處聖興之土,本國平雅有君長師父,今來遠涉極不任進,寧可共還免離苦難。』導師愍之,發來求寶中路而悔,設權方便於大曠野,度四千里若八千里,以神足力化作大城,告眾商人無懷廢退,大國已至可住休息,隨意所欲飯食自恣,欲得大寶於此索之。」
又告比丘:「商人見城人民興盛,快樂無極怪未曾有,離苦獲安喜用自慰,無復憂恐饑乏之患,自謂無為如得滅度。停止有日隱知欲厭,即沒化城令無處所,告眾賈曰:『速當轉進到大寶地,吾見汝等行疲心懼,故現此城。』」
又告比丘:「如來如是,為人等倫唱道經誼,覩見生死長久艱難虛乏之患,現于三乘,禪定一心使得滅度。又佛從本說有一乘,聞佛講法不受道慧,若患厭者謂當積行甚為勤苦。如來悉見其心所念、志疲懈想,為現聲聞、緣覺易得,猶如無導化作大城,人民饒裕商者晏息。視如厭翫沒之不現,為眾商人說幻化城,其導師者謂如來也。大曠野者謂五道生死;眾商賈人謂諸學者;將行求寶謂說道慧菩薩行法;中路厭翫不肯進者,謂佛難得累劫積功不可卒成,誘以聲聞、緣覺易辦;化作城者謂羅漢泥洹;沒城不現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真道意。其羅漢事,限礙非真不至大道,若至他方與佛相見,得不退轉無所從生,乃為大寶究竟之事。」
爾時世尊欲重解誼說斯頌曰:
「昔有大通, 眾慧導師, 適坐道場,於佛樹下。 其佛定處, 具十中劫,
尚未得成, 究竟道誼。 諸天龍神,
阿須倫等, 普發精進, 供養最勝。
雨諸天華, 紛紛如降, 用散等覺,
人中之導。 於虛空中, 暢發雷震,
而以進貢, 上尊大聖。 最勝在彼,
行甚勤苦, 所行久長, 成無上道。
專精思惟, 於十中劫, 乃成正覺,
大通眾慧。 諸天人民, 億百千姟,
一切眾生, 歡喜踊躍。 彼佛本有,
諸子十六, 皆順稟受, 人中道化。
眾庶之類, 億百千姟, 眷屬圍繞,
造兩足尊。 前稽首禮, 師長聖尊,
慇懃啟諫, 願說經典。 勇猛師子,
講未聞者, 飽滿我等, 及世人民。
十六荒域, 及此世界, 久遠空墟,
大聖乃興。 梵天宮殿, 亘然大明,
現眾瑞應, 悉分別說。 東方世界,
億百千姟, 五百國土, 自然震動。
彼有大梵, 自處其宮, 威神功德,
巍巍最上。 於時覩見, 此本瑞應,
尋即造詣, 愍傷俗者。 則以天華,
供散大仁, 皆用宮殿, 奉上世尊。
鼓樂絃歌, 讚佛功德, 勸諫正導,
令轉法輪。 時人中尊, 默然受之,
尋為如應, 解說經法。 南方西方,
北方世界, 上方下方, 四隅境域,
億千姟眾, 梵天悉來, 各獻所珍,
以為供養。 又復下方, 諸界梵天,
普亦如是, 等無有異。 皆以宮殿,
奉上大聖, 嗟歎如來, 悉共勸助。
願轉法輪, 光闡心目, 無數億劫,
難得值遇, 惟垂示現, 往古根力,
加哀開䦱, 甘露法門, 普等法眼,
分別慧誼, 宣揚群典, 若干品類。
時佛為說, 遍示四諦, 一切具解,
十二因緣。 為顯無黠, 令得眼目,
講說生死, 憂苦空患。 一切世間,
悉從生有, 當知因是, 致于終沒。
如來適說, 是法欲竟, 若干種類,
無央數人, 八十億姟, 眾生之儔,
於時聽者, 住聲聞乘, 何況餘方,
立第一地。 彼時最勝, 所說經法,
如江河沙, 黎庶清淨, 都盧志于,
聲聞之行。 導師聖眾, 計數若茲,
一切共算, 不能稱限。 眾等品類,
一一如是, 皆悉若斯, 立大上慧。
於時至尊, 十六聖子, 等俱學者,
齊共同心, 一切出家, 咸為沙彌,
而悉分別, 佛方等經。 吾等當成,
世之明父, 汝黨如是, 皆得上慧。
斯諸眾生, 悉令如此。
又如世尊, 為法之眼, 最勝至誠,
見人心本。 幼少為童, 常行平等,
而為眾生, 說上尊道。 億百千姟,
無底譬喻, 示現因緣, 尋獲報應。
分別所興, 諸通敏慧, 如諸菩薩,
所當造行。 於時大聖, 為現真諦,
顯揚宣布, 斯《正法華》。 普雨講說,
大方等經, 若干千頌, 不可思念。
無能限量, 如江河沙, 於時適說,
斯之經典。 則入靜室, 三昧等觀,
八十四萬, 劫中澹然。 世雄尊師,
定意如斯, 時諸沙彌, 覲瞻大聖,
在於靜室, 而不出遊, 開化人民,
無數億千。 覺了禪定, 清淨無漏,
第一始設, 於大法座, 宣揚說此,
仁賢經典, 於安住教, 流布佛化。
如是比像, 所造弘廣, 於江河沙,
不可稱限, 億百千數, 皆聽啟受,
安住之子, 一一開導, 算諸黎庶,
無能限量。 於時最勝, 滅度之後,
悉得覲于, 四十億佛。 彼諸學士,
適聞斯名, 便即供養, 兩足之尊。
有四事行, 離垢為貴, 悉得佛道,
現在十方。 斯十六童, 皆是佛子,
普在八方, 敷弘道誼。 於彼所說,
及聽受者, 是諸聲聞, 悉佛弟子。
步步各各, 若干色像, 今當親近,
發大道意。 吾身爾時, 寤不覺者,
皆令一切, 咸得聽受。 爾諸賢者,
號聲聞子, 善權方便, 示諸人道。
吾前世時, 報應如斯, 應所說法,
是其因緣。 假使不忍, 修尊佛道,
比丘當知, 魔所嬈因。 隨其本性,
兇弊縱恣, 志不奉行, 不樂空慧。
無數百世, 渴不值水, 又當愚騃,
常處恐懼。 無數丈夫, 百千之眾,
發跡而行, 欲度曠野。 又覩曠野,
殊逈艱難, 其里計數, 五百踰旬。
有一大人, 賢聖明哲, 導師開化,
心無所畏。 為彼賈人, 導示徑路,
曠野懸邈, 多有艱恐。 無數億人,
創礙羸憊, 各對導師, 而自訴訟。
吾等疲弊, 不能進前, 徒類今日,
欲退還歸。 導師聰明, 為方便父,
諄諄宣喻, 誘誨委曲, 矜憐闇塞,
欲棄寶退, 壞敗本計, 中路規還。
吾今寧可, 設神足力, 化造立作,
廣大城郭, 嚴莊若干, 億千人民,
而立房室, 令微妙好。 又當復化,
大江流河, 苑園浴池, 華實滋茂,
臺館殿宇, 牆垣綺𡣶, 男女若干,
巨億百千。 誘恤勉勵, 使不恐懼,
各自僥慶, 歡喜悅豫。 今日得至,
於此大城, 入市所娛, 所欲之具。
心懷忻然, 如得滅度, 爾等及吾,
諸難以除。 以親親故, 歡悅所安,
今日一切, 恣所施為, 從己所樂,
周遍觀採。 與卿同心, 故鄭重說,
悉來聚集, 聽聞所說。 吾以神足,
化作大城。 吾時觀察, 枯燥荊棘,
每懼仁等, 創楚悔還。 即設善權,
化現眾諸, 且宜精志, 順路進前。
佛告比丘, 吾亦如是, 見無央數,
億千眾生, 患厭勤苦, 周旋迷惑,
以方便教, 而開導之。 故佛念斯,
如是利誼, 厭於佛道, 不得滅度。
一切道父, 而覺了之, 賢等事辦,
今得羅漢。 故勸助立, 住斯德報,
偶察諸賢, 得至羅漢。 汝等一切,
皆棄眾苦, 一切眾會, 乃演斯法。
諸佛大聖, 善權方便, 講說佛教,
大仙救護。 其乘有一, 未曾有二。
休息爾等, 故分別說。 由是教化,
此諸比丘, 當興精進, 第一英妙。
諸仁當志, 一切敏慧, 菩薩典法,
無有滅度。 我常發求, 成諸通慧,
得達十方, 最勝之法。 顏貌殊妙,
相三十二, 當得佛道, 乃應滅度。
諸大導師, 說法如是, 且令休息,
自謂滅度。 適得休息, 言獲無為,
緣是之故, 暢諸通慧。」
正法華經卷第四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