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h Danh kinh tap giai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題解〕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又名《淨名經關中疏》、《淨名集解關中疏》、《關中集解》、《淨名經疏》。佛教經典註疏。由唐朝資聖寺沙門道液撰集而成。流通中分為二卷本或四卷本。
該疏在敦煌遺書中保存多號,已為人知的均為二卷本,早為研究者注意,並被錄文收入《大正藏》第85卷。只是《大正藏》所收該疏文字從第五品後半部分到第七品前半部分,脫漏一萬多字。現重予整理,上卷之整理本已刊在《藏外佛教文獻》第二輯中,本輯刊出的是下卷之整理本。該疏的內容簡介、研究價值、流傳概況等詳見《藏外佛教文獻》第二輯《淨名經集解關中疏》題解。該疏下卷之整理本之底、校本情況如下:
底本:北新0293號,首尾全。
校本:甲本:斯6870號,首全尾殘;
乙本:斯6418號,首尾全;
丙本:北新1274+北新1143號;此二號可綴接,原本同卷,首殘尾全;
丁本:北新0292號,首殘尾全。
其中乙本錯訛過多,為避免校記繁雜,故僅於必要時出校。其它諸本則仍遵循本書的原則,逢異必出。此外,「惠」、「慧」,「辨」、「辯」,「或」、「惑」,「得」、「德」,「牙」、「芽」,「耶」、「邪」,「道」、「導」等,已在上卷出過通註,下卷不再出註。另「華」同「花」,「嘿」同「默」時,均錄為正字,不出校記。錄校時,部分參用了《大正藏》本僧肇《註維摩詰經》中的文字,具體情況一概隨文說明。
〔錄文〕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文殊師利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此品受命。文二:一命,二恭命。此初,命也。肇曰:文殊師利,秦言「妙德」。經云:曾已成佛,名曰龍種尊。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酬對。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
二,陳彼勝德。文三:一、二智深廣,二、因果德滿,三、二利功圓。此初,深達歎實,辯才歎權。此初也,內能深達實理,外能談法要旨。肇曰:實相難測而能深達,善以約言而舉多義,美其善得說法要趣也。
辯才無滯,智慧無礙。
此歎權智,亦內慧外辯也。肇曰:詞辯圓應而無滯,智慧周通而無礙也。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此自利得度。肇曰:窮智用,盡權道,故稱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且置是事。
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勤致問無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此二,答。先雙答後二問,後卻答初問。前文有三:法、喻、合也。法有標釋。肇曰:答久近也[1]。菩薩何疾?悲彼而生疾[2]耳。群生之疾,癡愛為本;菩薩之疾,大悲為源。夫高由下起,是因非生。所以悲疾之興,出乎癡愛,而癡愛無緒,莫識其源。吾疾久近,與之同根。此[3]明悲之始,不必[4]就己為言也。道融曰:眾生癡故有愛,愛故受身,受[5]身則病[6]。以彼病故,則我病[7]生矣。毗摩為物來久,故知悲不近也。彼病滅則我病滅[8],明起病不齊限眾生也。新學菩薩未能久處生死[9],為一切起病,故明大士曠懷處疾。推其前際,以發心為始;尋其後際,則與群生俱滅。新學聞之,局心自[10]曠,故但說病[11]生滅,即大悲自顯也。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
此三,合也。並在文可見。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二,卻答初問。肇曰:菩薩之疾,以大悲為根,因之而起。答初問也。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此先答室空也。眾生迷則三界妄起,諸佛悟則淨國性空。下文云:諸佛國土皆如虛空。淨土,經之本宗,故示室空以明之。
又問:以何為空?
肇曰:室以無物為空,佛土以何為空?將辯畢竟空義。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肇曰:問智空、法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生曰:復於何求,得其然耶?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生曰:復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
此二,答無侍。先牒問也。
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是疾為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三,約四大問也。肇曰:身之生也,四大所成。上總推身,今別推四大,曲尋其本。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以己之疾,愍於彼病。
此二,推己興悲以自喻。生曰:我有智慧猶以疾苦,況乃不達者乎?推己愍彼,是兼濟之懷,豈得自畏死也。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憶所修福,念於淨命。
勿生憂惱,常起精進。
當作醫王,療治眾病。
此三,勸求大果以廣濟也。肇曰:當為大法醫王,療治群生之疾。自疾何足憂乎?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
二,推知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
當起法想。
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此二,分別唯法無我。文二:初約因果起滅推,二約諸法互不相知推。此初也。肇曰:五陰諸法,假會成身。起唯諸法共起,滅唯諸法共滅。無別有真宰主其起滅者也。既除我想,唯見緣起諸法,故名法想。
云何為離我、離我所?
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
此二,推諸法因待,故有二相,非真二也。
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
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以何故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
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此二,示小過。未具大悲弘願,不應自取證也。肇曰:善自調者,處有不染有,在空不染空。以心無受,故無所不受。佛法未具,眾生未度,不獨滅三受而取證也。
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為斷病本而教導之。
四,明化心。文三:初標化心,二推尋病本,三為斷除。此初也。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
二,推所緣,謂三界妄有。肇曰:明攀緣之境也。三界外法,無漏無為。其法無相,非是妄想所能攀緣。能攀緣者,三界而已耳。
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二,釋妄見。肇曰:內有妄想,外有諸法。此二虛假,終已無得。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
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此三,引佛語證。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此四,結勸。並可見。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
此三,結也。
此二,約無常觀揀。文二。此初,就無常等四揀也。肇曰:大乘四非常觀,即平等真觀,故名為慧。以平等心而處世不惓,故名方便。慰喻之說,即其事也。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
此二,約人釋。可見。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
什曰:謂行三脫而不證也。
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
肇曰:不可得而名者也。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肇曰:一切智未成,而中道求證,名非時求也。
肇曰:正位,取證之位也。三乘同觀無生,慧力弱者,不能自出;慧力強者,超而不證。
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肇曰:四攝攝彼,慈慧之極,視彼猶己,而能無著。
肇曰:行空欲以除有,而方殖有德。
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肇曰:行無作,欲不造生死而方現受身也。
肇曰:行無起,欲滅諸起心,而方起善行。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
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肇曰:小乘觀身、受、心、法,離而取證。菩薩雖觀此四,不永離而取證也。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
肇曰:空本無現,而為彼現。
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肇曰:雖現成佛,轉法輪,入涅槃,而不永滅,還入生死,修菩薩法。如上所列,豈二乘之所能乎?獨菩薩行耳。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五,明時眾得益。
不思議品第六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此四,結真求也。肇曰:法相如此,豈可求乎?若欲求者,其唯無求耳。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此五,明絕求所以悟道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此二,答處也。眾生業勝,佛身所以現長及座嚴飾也。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
三,淨名神力請座也。
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
此二,得神通坐座。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
二,淨名命也。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此四,勸禮也。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此五,禮已便坐也。天台曰:表迴心向大,方得昇也。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此二,明實慧證理。肇曰:七住法身已上,乃得解脫。
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6]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7]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1]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2]一毛孔,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3]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4]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5],又復還置本[6]處,都不使人有往[7]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8]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一佛土[9]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10]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11]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12]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1]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2]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恆河沙[3]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4]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5]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王身。又,十方世界[6]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7]令得聞。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8]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歎智發心也。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
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五,明睹斯神力,發大心也。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11]目髓[骨*忽][1],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2]璃,車磲瑪[3]瑙,珊瑚琥[4]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5]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6]試之,令其堅固。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此二,釋不思議大士內無三毒,有力能試。凡夫及地前二乘下劣位人,皆不能也。肇曰:截人手足,離人妻子,強索國財,生其憂悲,雖有目前小苦而致永劫之大安。是由深睹人根,輕重相推,見近不及遠者,非其所能為也。
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此三,喻也。肇曰:能不能為喻。象之上者,名曰龍象也。
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此下十五喻,假名故空。
如須陀洹身見,
如阿那含入胎,
此云不來,不受欲界胎生也。
如阿羅漢三毒,
如佛煩惱習,
肇曰:唯有如來,結習永盡。
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迹,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
如夢所見已悟,如滅度者受身,
肇曰:火必因鑽。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既證無相,內外自空,故不合也。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照本無生,法身自淨。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取相故功德有邊,證無相故空無邊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既得無生,行無緣慈能利一切。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既悟法身去來相如,令悟如相,名如來慈。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既自覺無生,必能覺未覺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法身真常,妄惑所覆,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既證法身,超然絕待,離愛著也。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悟空法身尸羅自淨。悲願既滿,能化毀禁。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諦見無生,彼我自絕,誰云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
攝心住禪,禪悅為味。悟心無生,味無味也。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無生正觀,了本妄除。對病皆藥,悉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觀空見真,稱理無虛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無生正觀,必得佛果。什曰:梵本云住涅槃樂也。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結也。上慈名雖殊,俱出正觀。經云:般若雖空,一心具足萬行。是為說法空,令悟萬行,得菩提樂,名菩薩慈。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二,問答悲也。肇曰: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願與一切。先人後己,大悲之行。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二問也。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二答也。肇曰:住化一切,則其心廣大。廣大其心,則所之無難。此住佛功德力之謂也。又解:住大悲心,諸佛護念。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二問也。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二答也。此二,明煩惱無邊,誓願斷也。濟物之大,斷惑為先。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問也。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問也。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小乘論二種[8]解脫證用不同。委曲料[9]簡[10],知大小之懸殊,便[11]歸宗矣。大文分七:一、明二種解脫習盡不同。二、「止[12]此室」下約理明即、不即[13]異。三、「於三乘」下約教明乘無乘[1]異。四、「轉女身[2]」下就相明轉、不轉異。五、「沒生」下就報明生滅、不生滅[3]異。六、「久[4]如」下就修明得、不得異。七、淨名述其本迹。初文有七:第一散花供養,二、有墮、不墮,三、神力去花,四、天問所以,五、答不如法,六、彈訶解脫[5]釋,七、結惑盡不同。此初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常與淨名共弘大乘不思議[6]道,故現為宅神,同處一室。見大眾集,聞所說[7]法,故現身散花,欲以生論也[8]。
花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二者有墮,不墮。生曰:雖天力使然,而招之自有在矣。
四,問去花意。
答曰: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花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
四,明小乘便著。文三。此初,喻也。生曰:恐畏之時,情既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
三,結也。生曰:既已離惡,正使五情所欲陳列於前,不復能使之好矣。
結習未盡,花著身耳。結習盡者,花不著也。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三,身子未喻答意,故重問也。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七,身子已離三界惑,得心解脫,永絕言數,故言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三,明諸法等解。肇曰:萬法雖殊,無非解相,豈文字之獨異也。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
此下二,明斷、不斷別。文二。初,問也。肇曰:二乘結盡為解脫,聞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問。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二,反斥。肇曰:若見己有得,必見他不得,此於佛平等之法猶為增上慢人,何能致無礙之辯乎?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此下三,約教明乘、無乘別也。小乘有法執,故有差別乘。大乘不二平等,故無乘之乘。文二。此初,問也。肇曰:上云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復問也。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二,答。文二:一總約化緣答,二別約今緣答。此初也。肇曰:大乘之道無乘之乘。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隨彼為之,我無定也。又解:《法花》方便說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二,明所化皆樂大也。
何謂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9]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10]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11]。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12]。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13]絃,出無量法化之聲[14],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1]有四大寶藏,眾寶積滿,賙[2]窮濟乏[3],求得[4]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5]。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6]諸[7]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二,反問。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三,答不可轉也。
四,訶彈也。肇曰:萬物如幻,無有定相。誰好誰醜,而欲轉之乎?
二,答也。肇曰:吾不知所以轉而為此身,如之何復欲轉之乎?
四,引證可見。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二,答也。肇曰:欲言有在,今現無相;欲言無在,向復有相。幻化無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四,引證。肇曰:豈唯女相無在,諸法皆爾。稱佛說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二,答也。法身無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三,難也。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四,順釋。肇曰:豈我如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六,就修明得、不得異。小乘進修,有斷有得;大乘無相無修,無證無得。文二:初問,二難無得。前中文五。此初,問也。肇曰:身相沒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應有實。故問久如當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答。肇曰:取其必無也。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五,釋。無所得故為得。肇曰:菩提之道,無為無相,自無住處,誰有得者。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二,約理答。肇曰:世俗言數有三世得耳,非菩提第一真道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