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關中疏卷下
佛道品第八
此二,廣上[1]大悲權假也。諸佛以悲化[2]為道故[3],六道[4]、二乘皆佛道也。叡曰:上以天女內體妙慧而託質陋形,未達之流所以生惑,欲因其所惑,廣明大士莫礙之道。品文三:初問通達佛[5]道[6],次明如來種,後、明眷屬[7]家業。初文有五: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結。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此三,重徵問也。
答曰: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至於地獄,無諸罪垢。
肇曰:罪垢,地獄因也。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慳貪無福,多墮餓鬼。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二,善趣也。無想非想,外道計著,以為涅槃第一最勝。菩薩和光,知其卑陋。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
四,十蔽也。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第七方便。肇曰:外現隨俗諂詐,內實隨經方便。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樑。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九力度也。肇曰:煩惱顯於外,心淨著於內。
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十智度也。肇曰:外同邪教,內順正慧。
五,二乘。肇曰: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況能為人說所未聞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六雜報也。肇曰:手出自然寶,躬窮無盡。
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盡,況老病乎。
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綵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八,生死六道。肇曰:遍入異道,豈曰慕求,欲斷其因緣耳。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九,涅槃。肇曰:現身涅槃而方入生死。
自上所列於菩薩皆為非道,而處之無礙,乃所以為道。故曰通達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此五結也。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
無明有愛為種,
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
如常數。
七識處為種,
八邪法為種,
八法也。謂邪見,邪思維等。
九惱處為種,
十不善法為種,
曰:何謂也?
三,徵也。肇曰:夫妙極之道,必有妙極之因。而曰塵勞為種者,何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下五,迦葉歎述。文四:一總歎領解,二述其得失,三舉喻自傷,四結無反[7]覆。此初也。文殊[8]訶意,以實相真理,煩惱即菩提,捨之則非正求也。今迦葉領意。夫求菩提三無數劫,久住生死、廣度眾生、滿弘誓願。今阿羅漢已斷煩惱,不受後有,於大悲願永[1]絕因緣,如根敗之士[2]。凡夫業惑猶在,生死未亡,若能發菩提心,即能滿三祇劫,尅終悲願,故不斷三寶,能報佛恩。《法華經》迦葉述云:世尊往昔說法,我時在座。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提[3]法,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4]佛教化菩薩不生好樂之心。今聞授聲聞記,深自慶幸無量珍[5]寶不求自得[6]。此而推之往昔說法,於菩薩法生絕分想[7],即今之此歎也。
此述得失。聲聞結盡不堪,五逆惑在能發也。
三,舉喻自傷。五根若敗,不能欲五塵也。
法喜以為妻,
肇曰:法喜,謂見法生內喜也。世人以妻色為悅,菩薩以法喜為悅。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肇曰:堂宇以蔽風霜,空寂以障塵想。什曰:有非真要,時復暫遊;空為理宗,以為常宅。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
昔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今化令隨道為弟子也。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可謂善知識乎。
諸度法等侶,
肇曰:六度大乘之要行,發心為侶,俱至道場,吾真侶也。
四攝為妓女,
肇曰:四攝悅眾,以當妓女。
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肇曰:口詠法言,以當音樂也
象馬五通馳,大乘以為車,調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
肇曰:五通為象馬,大乘為上車,一心為御者,遊於八正道。
相具以嚴容,眾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深心為花鬘。
相具三十二相,眾好八十種好,慚愧蔽陋惡,深心飾形服也。
富有七財寶,教授以滋息,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
肇曰:七財,信、戒、聞、捨、慧、慚、愧等也。世人以玉帛為饒,菩薩以七財為富。出入法寶與人同利,兼示以滋息之法,令如說修行,迴向佛道,此利之大者。
四禪為床座,從於淨命生。多聞增智慧,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解脫味為漿。淨心以澡浴,戒品為塗香。
此下三,明業用。此行明自業成,下二十七行明濟物用,如世人功成祿厚慧濟貧寡。此初也。肇曰:外國法戰諍破敵,立幡以表勝。菩薩摧煩惱賊、降四魔怨,乃於道場建勝相也。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此下功成則濟物,體真則用大。生曰:明其有所云為也。文七。初三行總明真應自在也。肇曰:知無起滅,則得法身,無復生分。為彼有生,故無往不見。
供養於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此行明雖供諸佛,肇曰:未嘗覺彼己之異。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眾人有常想,照令知無常。無數億眾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咒術,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饒益於群生。
世間眾道法,悉於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肇曰:九十六種皆出家修道,隨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時作地水,或復作風火。
肇曰:遇海漂人則變身為地。水、火、風皆隨彼所須而自變形也。
六、二行明入惡趣救物。合有鬼趣,文無者,略也。什曰:如過去世時,人無禮義,欲殘害長老,猴象及鳥推敬長老,令人獸修善,咸相和順,如《大智論》中說。
肇曰:反欲以順。
或為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眾生。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我心憍慢者,為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佛上道。其有恐懼眾,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薩現為力士,服其高心,然後潤以法水。
什曰:世無賢聖,眾生下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
第四,結勸,此二行結也。生曰:應適無方,皆是佛之道矣。肇曰:其權智之道,無涯無際。雖復眾聖殊辯,猶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此行勸也。不肖,二乘也;癡冥,凡夫也。肇曰:下士聞道而大笑之。日月雖明,何益瞽者。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此下二品廣上中道正觀。此品不二明體,下品能二明用。入者,觀照智也。不二法所觀理門者,文字教也。什曰:從始會已[1]來,唯二人相對,餘皆默然。今欲[2]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亦云:情惑不同,發悟有[3]因。各令說悟,廣釋眾迷。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為美。今法座將散,欲究其深致,廣說不二乃盡妙也。問曰:亦有三四乃至無量法門,云何獨說不二耶?答:二事少而惑淺,餘事廣而累深。二尚應破,則餘可知矣。復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緣起生法,多少不同。極其少者,要從二緣。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然則有之緣起,極於二法,二法[4]既廢,則入於玄境。云何不破一邪?答曰:若名數之,則非一也。若以一為一,亦未離於二。遣二則一,斯盡矣。復次,無相之一,名假而實立,實立[5]則體與相絕,故直置而自無也。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6]之門。又解,入者悟入也。《法華》棄縛得脫名出火宅;此經返[7]迷向悟名入不二。其言甚[8]異,其旨甚一。
爾時維摩詰語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妙主常存,我也;身及萬物,我所也。我所,我之所有也。法既無我,誰有之者。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吼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罪,破戒也。福,持戒定慧也。罪福平等,一相一性為不二。肇曰:金剛慧,實相慧也。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閡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非我出於我耳。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況於非我也。
色是礙,滅色是空,二也。若悟色性自空,即空色不二。肇曰:若有不即空,無不夷迹。餘陰准知。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存於情塵,故三毒以生。若悟六情性,則不起三毒,此寂滅之道也。
肇曰:六度為妙因,迴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於一相,乃應不二。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陰苦聚為身,患苦故滅身,為二。若悟陰假會,即身非身,無生無滅,名見實相,為不二也。
肇曰:三業雖殊,無作一也。諸法之生,本乎三業,三業既無,誰作諸法?
由執我故,所對為二。肇曰:因我故有彼,二名所以生。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二乘入滅盡定六根都滅,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以喻菩薩無心於明闇。
肇曰:世間無縛,曷為而厭?涅槃無解,曷為而樂?
八正、八邪為二。若住實相,平等無分別,名為不二。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三,淨名說。文三:一問,二答,三稱善。此初也。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許也。小乘以禪悅法喜為法食,以五欲段食為毒食。今香積之餐,食了得道,為未曾有。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
此二,現淨土眾香。香積等示依正報,名無二乘明眷屬淨,香作樓閣等依報淨,坐食等佛事淨。
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二,神力使默。肇曰:文殊將顯淨名之德,故以神力令眾默然。
三,訶也。肇曰:勵未成。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三,教問訊。肇曰:將示有身不得無患,故致問如來猶云少病少惱。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
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此二,問訊起居也。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並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三,重問化事。既睹所使之威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問也。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四,重答。令生企慕來娑婆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此下二,明淨土淨穢。文三:初受飯同來,二淨名賓待,三飯作佛事。初中文四。一,化受飯,如文。
時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並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
二,攝形也。什曰。恥深則殞,愧淺亦惱,二患交至,去道逾緬。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門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
四,化眾同來。
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
此二,淨名賓待。「如前」,指《不思議品》。
時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飯作佛事,有二:初香,後味。前中又三。此受香普熏。彼熏十方,此但三千,緣應爾也。
二,聞香得益。肇曰:異香入體,身心怡悅。
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三,有緣斯會。肇曰:毗耶離國無有君主,唯有五百長者共治國事。月蓋眾所推重,故名主。「諸地神」下皆聞香而後集。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二,異念也。肇曰:不思議飯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
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
二,舉因釋也。肇曰:如來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應之飯如何可盡?
三,食不澌。
此四,食已利益。有得樂、出香,如文。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三昧,等也。肇曰:此三昧力,能生諸功德也。
彼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此二,明穢土。文四:一問,二答,三贊,四述。此初也。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
是煞生,是煞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
此二,不作十惡,即十善業報,生欲天,名天乘也。若增修禪定,生色天也。「兩舌」者,離間語。「無義語」者,什曰:胡本云雜說也。夫不為善及涅槃而起口業,悉名雜說也。
是慳吝,是慳吝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
是淨,是垢。
此二定學。凡夫以愛心修禪定為垢,聖人無漏心修為淨也。
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
此下明慧學。七賢有漏,八聖無漏。八正正道,背此名邪道。三諦有為,滅諦無為。三界世間,出三界涅槃。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
下結文可見。
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下歎菩薩可見。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此二,答。文四,謂標、徵、釋、結。此初,標也。
何等為八?
此二,徵。可見。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有功德盡以施之;
等心眾生,謙下無礙;
於諸菩薩,視之如佛;
肇曰:菩薩,眾生之橋樑,三寶之所繫。視之如佛,則增己功德。三法也。
所未聞經,聞之不疑;
肇曰:佛所說經,聞則信受,不以未聞而生疑惑。四法也。
不與聲聞而相違背;
肇曰:三乘雖異,歸宗不殊。不以大小而相違背。五法也。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
肇曰:他種他獲,曷為而嫉?己種己得,曷為而高?於是二中善自調伏,六法也。
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肇曰:塵垢易增;功德難集,自非一心專求,無以尅成。具此八法,則行無瘡疣,終生淨土矣。
是為八。
結文可見。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三,答。彼來令此生仰也。
此二,詣佛。文四。初唱往也。什曰:維摩勸共見佛,旨可尋也:一者,見其誠心,欲遂其本意;二者,欲令證明香飯多所發悟;三者,以其懷勝遠遊,宜令實返,故共詣佛所,諮請道法也。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二,文殊稱善。肇曰:有益時也。
三,明掌擎詣佛也。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
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此四,佛贊。淨名神力者,印彼已說,伏彼未聞。文四。此初,問也。
唯然,已見。
二,答也。
於汝意云何?
三,徵也。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四,釋也。肇曰:向與文殊俱入不思議室,因借寶座,睹其神力,兼食香飯,乘掌而還。莫測其變,故自絕於圖度。又解,身子自言不測者,將以激勵聲聞迴心向大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二,佛答,彼大士香也。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此二,身子自述。將明食飯之益,以顯淨名難思之事。文三。此初,述也。
阿難言:此所從來?
二,問也。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
此三,明淨名解飯為佛事。文三:法、喻、合。初文四。此初,問也。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二,答也。
曰:此飯久如當消?
三,重問也。
此二,小乘益。有二。此初,見道益。
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
此二,無學益也。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
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
此二,七地益也。
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
此三,等覺益也。飯有普利之功,而食者心自大小耳。例此,文字亦然也。
此二,喻也。
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此三,合也。文並可見。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肇曰:有佛默然居宗,以菩薩為化主。
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
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
肇曰:此樹光無不照,香無不熏。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應之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
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
肇曰:好嚴飾者,示之以相好也。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肇曰:好有者存身以示有,好空者滅身以示空。如《密迹經》說也。上相雖在身,而身相不一,所因各異,故佛事不同。
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肇曰:自有不悟正言,因喻得解者。
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肇曰:即娑婆國佛事。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肇曰:有真淨土純法身菩薩,外無言說,內無情識,寂寞無為而超悟事外,非是言情所能稱述。此佛事之上也。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此三,密訶香積等諸菩薩也。真土平等,非淨非穢,應物而現,故有淨穢。若能悟淨非淨,故不貪高;悟穢非穢,故不憂沒。然淨穢不同,俱是佛大悲故,但於諸佛生淨信心,歎未曾有也。
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四,解釋。真土平等,化物不等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姓、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
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此下三,正明折伏阿難。文三。此初,明一人不受,正使三千等多亦不受。「如是阿難」等,明菩提無邊,故身智、權實、應化、功德不可思議。豈是聲聞所能量也。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
二,佛慰也。肇曰:物有於上不足,於下有餘。不可以於下有餘而量於上也。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三,歎菩薩功德無量也。
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此下二,答。文四:初標名,二略釋,三廣釋,四結勸。此初也。肇曰:有為法有三相,故有盡;無為法無三相,故無盡也。
此下三,明廣釋。文三:初釋不盡,次釋不住,後雙釋。初中又三。此初,徵也。
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
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為法不怠,供佛無畏。肇曰:不以結生,曷為而畏?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
不樂煩惱,不貴涅槃,大士之化也。肇曰:獨善之道何足貴也。不著己樂,等大士之心也。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
肇曰:禪定雖樂,安之則大道不成。菩薩不樂故,想如地獄。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
見來求者,如善師想。
肇曰:求者雖欲自益而實益我,故想為善師。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增廣萬善,嚴淨佛土,依報行也。
開門大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肇曰:開四門恣求者,所取無礙大施法也。又解,除垢惡以淨三業,行大施以嚴相好,正報行也。
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精進以摧魔,無念以證真,少欲而不捨世,大士之行也。肇曰:真智無緣故無念。不捨世者,肇曰:不以無欲而捨世自異。
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十善,欲天因;無量,梵王因。物無出世之根,故接以人天之善令離三途,此大士之方便也。
勸請說法,隨喜贊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
此下第二,釋不住無為。文三,如前。此初,標也。
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滅。
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
肇曰:諸法因緣所成,虛假無本,以何為實?以何為主?雖知如此,然大願未滿,不以功德定慧虛假而不修。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
肇曰:慈悲入生死,豈住無為之所能!滿願由積德,豈捨有為之所能!
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受藥故,不盡有為。
肇曰:採良藥必在山嶮,非華堂之所出。集法藥必在嶮有,非無為之所出也。若廢捨有為,則與群生隔絕,何能隨而授藥?
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花若干種色,若干眾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本國。
此三,聞法歡喜。供養稱述而還國也。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三明與無明等。
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
性不可蔽故無晦,離覺所覺故無明。不可以名呼,不可以相示,豈強弱淨穢而分別哉!
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
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
法身真淨,不可以六蔽覆,不可以六度度,不可以善誠,不可以惡欺。感物而來非來,感謝而往非去。既無形於去來,亦無心於出入。斯言逕自絕也。
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
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
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
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也。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結成觀也。肇曰:窮言盡智莫能顯示,來觀之旨為若是也。又解,他觀者,謂二乘凡夫見生滅憂畏等背理為他。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二,反質也。肇曰:逆問所得,以證無沒生也。所得法,即無為無相法也。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三,答。無沒生也。
四,訶也。若觀諸法因緣生滅本無自性,云何乃問此沒生耶?
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二,舉幻況。文五。初,舉幻問。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二,答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三,重問。
答曰:如是,
四,重答。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三,解釋。妄執虛誑有沒有生,悟法真實無生無滅,幻滅非滅故不盡善本,幻生非生故不貪生長惡。此所以顯即生滅悟無生滅,成法身義也。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二,生疑。但可棄穢生淨,曷有捨淨來穢耶?肇曰:此土方餘國,怒害最多。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時則無眾冥。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三,質問。初問答,明日光自明,闇不能蔽,喻真身處染不染。後問答,明日光能破彼闇,喻菩薩化生雜染。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此四,合喻解釋。二重亦然。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並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
三,奉命。文六。此初,念取彼佛國土及妙蓮花,寶階嚴飾,盡皆現也。
及菩提樹諸妙蓮花,能於十方作佛事者。
肇曰:彼菩提樹及妙蓮花皆能放光明於十方作佛事,及花上化佛菩薩亦於十方作佛事,皆通取來。
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
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二,正取。肇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非三昧之力,無以運神足之動。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並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
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
四,佛稱淨名作也。
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
五,明不覺。
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此四,勸修行。文三:此初,勸觀也。二,「皆曰:唯然」,答見。「佛言」已下,勸修並可見。肇曰:登高必由其本,求果必尋其因。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
此五,明眾益。文三:發心,發願,佛記。如文。妙喜現此二意,一為證淨名淨土,二為若干有緣發心。
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此六,利益已還本。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
此下第三,明聞經益。文二:一身子發願,二聞經利益。初文又三:一問,二答,三發願。如文。妙喜淨土、淨名神通不思議事,二乘所無,故啟即願也。
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
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
二,總歎受持。
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
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為諸佛之所護念。
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為供養於佛。
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則有如來。
經是佛母,故經卷住處,佛及弟子、梵、釋、龍、天護如塔廟。
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為取一切智。
千裡之行,難於發足。一切智果,始於隨喜。既能喜之,必當尅證。
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人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十善、五戒,報在人天。大乘深經,唯果菩提。故始信四句,便記成佛。
法供養品第十三
此下二品,大段第三,證已須傳,流通分也。讀說護持,遠津遐劫,聞經修證,聖聖不絕,故曰流通。文二,此品贊法尊益大,後品睹益護持。大乘理教,名之為法;修讀傳通,名為供養。如文。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
此二,歎人,文二。此初歎信解。肇曰:是法者,自在神通實相法也。什曰:若累深信薄者,經涉生死,究竟必得。若善積而悟深者,隨願輒成之。
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迹。
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為供養去來今佛。
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二,答福多。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
二,千子供養,有告有奉可見。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
二,天告。肇曰:藥王如來,知其將化,故變為空神而告之。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
三,問天也。
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四,令往問佛也
五,詣問佛。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
至不退轉,成就六度。
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中上。
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
此三,離過行也。大悲故超二乘,離著故超諸魔,無邪見故超外道。此皆深經之所能也。
順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
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
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
此二,明一切智果。既坐道樹,具佛法藏,獲賢聖智,得菩提道,因圓果滿,名行足也。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
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
此二,無我觀也。肇曰:不悟緣起,故有邪見之迷,封我之惑。若如說行,則得明慧。明見十二因緣根原所由,故能離邪見,得無生忍,無復吾我、眾生之想也。見緣如緣,謂之隨順。明白有無,謂之決定。皆智用之別稱。
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
此三,離我所也。肇曰:無違無諍,即隨順義也。五受陰身,及家屬所有因緣果報,即我所也。若能明見因緣果報之性,順而無違,離我所也。上直明觀因緣,知無造者,故離我見。今觀因緣果報,知無屬者,故離我所見。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
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二,解衣供養。
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魔怨,修菩薩行。
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守護法城。
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通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
九,出家護法。文三。此初,出家得道。神通,身業;陀羅尼,心業;辯才,口業也。
二,以具三業功德,故弘法也。
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
三,明所化眾數。
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馱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
三,結會。古今迦羅鳩孫馱,亦曰拘留孫,賢劫千佛之首,樓至千佛之終也。
四結勸。肇曰:吾成正覺,由法供養,以是可知法養為上。
囑累品第十四
二,釋付所以。緣不感佛,發在當來。不聞則失,聞之必益,故當頂受廣說。肇曰:法之通塞損益若此,故勸彌勒頂受廣說也。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
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中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得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此二,領通經旨。如來得法,益通三世。未來有緣,我當令手得心持,自行兼說。彌勒神力者,肇曰:定己功於未然,息眾魔之候斷。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此二,佛贊。如文可見。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言: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此下三,四天王受旨。經卷住處,災難自清。況天力護持,彌增法化。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下二,付囑阿難。付受問答,欲令結集之時無所遺漏。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已下說付既周,慶聞修奉。
〔錄文完〕
顯示版權資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