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修證指要
禪門修證指要 默照禪 一 坐禪箴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水清澈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今據日本的《佛書解說大辭典》第四卷所載抄出。)
二宏智禪師語錄十六則
1
田地虛曠,是從來本所有者。當在淨治揩磨,去諸妄緣幻習,自到清白圜明之處,空空無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真,遺外境界,所以道:“了了見無一物。”個田地是生滅不到,洲源澄照之底,能發光能出應。歷歷諸塵,枵然無所偶,見聞之妙,超彼聲色,一切處用無痕鑑無礙,自然心心法法,相與平出。古人道:“無心體得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進可寺丞,意清坐默。遊人環中之妙,是須恁麽參究。
2
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詣,外不被因緣流轉,其心虛則容,其照妙則準。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然絕待而自得。得處不屬情,須豁蕩了無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隨垢相,個處歇得。淨淨而明,明而通,便參順應還來對事,事事無礙。飄飄出岫雲,濯濯流澗月,一切處光明神變,了無滯相,的的相應,函蓋箭鋒相似。更教養得熟體得穩,隨處歷歷地,絕棱角勿道理,似白牯狸媽恁麽去,喚作十成底漢。所以道:“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
3
曠遠無軫,清淨發光,其靈而無所礙,其明而無所照,可謂虛而自明,其明自淨,超因緣離能所。其妙而存,其照也廓,又不可以有無言象擬議也。卻於個里樞機,旋關捩活,隨應不勤,大用無滯。在一切處,輥輥地不隨緣不墮類,向陽花其間放得穩。在彼同彼,在此同此,彼此混然無分辨處。所以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若能如是,是真出家,出家輩,是須恁麽體取。”
4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馀緣,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直是誅鉏盡草莽,四至界畔,了無一毫許污染。靈而明廓而瑩,照徹體前,直得光滑淨潔,著不得一塵。便與牽轉牛鼻來,自然頭角崢嶸地,異類中行履,了不犯人苗稼。騰騰任運,任運騰騰,無收係安排處,便是耕破劫空田地底。卻恁麽來,歷歷不昧,處處現成,一念萬年,初無住相。所以道:“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萠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5
渠非修證,本來具足,他不污染,徹底清淨。正當具足清淨處,著得個眼,照得徹脫得盡,體得明踐得穩。生死元無根蒂,出沒元無朕跡,本光照頂,其虛而靈,本智應緣,雖寂而耀。真到無中邊、絕前後,始得成一片。根根塵塵,在在處處,出廣長舌,傅無盡燈,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元不借他一毫外法,的的是自家屋裡事。
6
默默自住,如如離緣,豁明無塵,直下透脫。元來到個處,不是今日新有底,從舊家曠大劫前,歷歷不昏,靈靈獨耀,雖然恁麽,不得不為。當恁麽為時,直教一毫不生,一塵不翳,枯寒大休,廓徹明白。若休歇不盡,欲到個境界出生死,無有是處。直下打得透,了無思塵,淨無緣慮,退步撒手,徹底了也,便能發光應世,物物相投,處處恰好。所以道:“法法不隱藏,古今常顯露。”
7
諸佛諸祖無異證,俱到個歇處。三世斷、萬機寂,直下無絲毫許對者,佛靈自照,妙徹根源。識得底里盡,分身應事,門門放光,物物現影。便知道,儘自個里流出。百草頭一切處,了無則個與我作因作緣,通身徹底恁麽去。
8
空無痕跡,照非情塵。光透靜深,杳絕瑕垢,能恁麽自知,恁麽自了。清淨妙明田地,是本所有者,多生不了,只為疑礙昏翳,自作障隔,廓然智遊,內忘功勳。直下脫略,去擔荷、去轉身就位,借路著腳。靈機妙運,觸事皆事,更無一毫一塵,是外來物爾。
9
默默照處天宇澄秋,照地照功,光影斯斷,個是全超真詣底時節。源淨體靈,樞虛機活,歷曆本明。其中發現,便提得出,在事事頭上,恰恰具足,與二儀同,萬像等。坦坦蕩盪,縱縱橫橫。天同天,人同人,應其身現其相,而為說法。能如是體得十成,廓然亡所礙者。
10
洲湛寂默,徹照源底,個處虛而靈,離而明,雖有昭然自鑑之像,而無影響相偶。底時窺得破,猶有辨白擔荷之功,更須退步,方詣環中,光發其間。卓卓獨存,卻解借功,名為誕生。斯乃出沒幾微,細細明辨,既能分身,便可禦事。
11
有印萬象之印,其印不痕,遊世對緣,自有塵塵三昧底受用。其用自衝,不可盈滿。空谷之受雲,寒溪之濯月,不出不在,迢然化外,更能放教無得無向,在在處處,還之舊地,毫髮不曾移動。跛跛挈挈,百丑千拙,鼎鼎地自然圜順。趙州洗缽、喫茶,不著安排,從來成現。若如是具眼,一一覷得徹,方是個衲僧做處。
12
田地穩密密處,活計冷湫湫時,便見劫空。無毫髮許作緣累,無絲糝許作障翳,虛極而光,淨圜而耀,歷歷有,亙萬古不昏昧。底一段事,若點頭知有,不隨生滅,不住斷常,要變應則一萬象森羅同其化,要寂住則與二儀蓋載同其道。出沒卷舒,一切在我。本色漢,須恁麽收放始得。
13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端能體得自己無外境界,則恰恰絕對待、出思議。佛佛心心,精到無二。衲僧默遊寂住,虛靈妙通,等太虛度塵劫。卓卓亡倚,明明非思,個是本所住處。機轉化分,歷世應事。照無功、用無跡,閒雲流水,初不留礙。直教純純穩穩,一切移不得,方不隨夤轉也。真實體取。
14
道非祖傅,祖未來時,彌綸周匝,自然空空不痕,靈靈亡偶。獨照出因緣,常活離形殼。所以喚作祖,唯證相應,不可授手。佛佛之到,以此為極,應化分身,花花葉葉。根根塵塵,智入三世。萬機不我擾,一塵不我外。妙出大千經卷,何處更有影事可得。
15
歷歷妙存,靈靈獨照,攬之不得,不可名其無。出思議之心,離影像之跡,空其所存者妙。妙處體得靈,靈處喚得回。心月身雲,隨方發現。直下沒踪跡,隨處放光明。應物不乖,入塵不混,透出一切礙境,照破一切法空。於差別緣,入清淨智,遊戲三昧,何所不可。當如是真實體究。
16
廓而自靈,淨而自明,能普遍而無取照之功,能分曉而無緣想之累。出有無表,超思議情,唯證相應,不從人得。佛佛祖祖,葉葉花花,聯續底事也。應時不取相,照處不涉緣,便能堂堂不昧。只個家風,處處現成,任君收拾。
聖嚴識宏智正覺(西紀一O九一——一一五七)主倡默照禪,與大慧宵杲的宗風相峙。今從《宏智禪師廣錄》卷第六,抄出其中有關默照工夫及其禪境的十六則,可以概見默照禪的用功方法及其見處。 (大正四八·七三——七八頁)正覺禪師山西省隰州人,七歲即能日誦數千言,十一歲出家,十四歲受具足戒,十八歲遊方,到河南省的汝州香山,竭枯木法成(芙蓉道階的法嗣),為成師器重,有省。再參丹霞子淳(也是道階的法嗣),大悟。時年二十三歲。
前後住持天童山景德寺垂三十年。初到時,由於金人侵犯,諸寺皆在謝遣雲遊之人,獨正覺禪師來者不拒,且謂:“明日寇至,寺將一空,即今幸其尚為我有,可不與眾共之乎。”因此,天童舊住眾不滿二百,正覺禪師住山之後,四方學者,爭先來集,數逾一午二百人。知事以道糧將盡相告,師云:“人各有口,非汝尤也。”言未訖而即有嘉禾錢氏航米千斛來寺之訊傅到。師住山期,更為新建寺屋,幾達千間。
正覺禪師一生主倡默照法門,闡揚理事泯融,偏正回互,明暗相即,寂照虛靈,環中虛白之旨,以此石頭希遷及洞山良價以來所定的宗旨,為大乘法門的極則。他在入寂之前,寫下遺偈:“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歿,秋水連天。”審何等蒼茫,何等寂靜,又何等統一的境界呢!這正是正覺禪師的禪境禪風所在。他有一篇,收在《天童宏智禪師廣錄》卷八。用“默照”二字,提出了體用、理事、人有、明暗、空劫今時、平等差別、絕待相對等的主題,大振洞山的示風。
------------------------------------------------------------------------ 禪門修證指要 省力處 一 宗乘七個樣子
1
道由心悟,不在言傅。近年以來學此道者,多棄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腳下推窮,一味在宗師說處著到。縱說得盛水不漏,於本分事上了沒交涉。古人不得已,見學者迷頭認影,故設方便誘引之,令其自識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而已,初無實法與人。如江西馬祖初好坐禪,後被南嶽讓和尚將磚於他坐禪處磨,馬祖從禪定起問:“磨磚何為?”讓曰:“欲其成鏡耳。”馬祖笑曰:“磨磚豈得成鏡耶?”讓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蓋讓和尚嘗問馬祖:“坐禪何圖?”馬祖以求也佛答這。教中所謂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馬祖聞禪豈得成佛之語,方始著忙,遂起作禮致敬日:“如何即是?”讓知其時節因緣已到,始謂之曰:“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馬祖於言下忽然領旨。遂問:“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前的雲方便誘引,引是從上宗乘中第一個樣子。妙明居士請依此參。
2
昔大珠和尚初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甚麽?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麽佛法。”珠遂作禮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事處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於言下識自本心,不由知覺。後住大珠,凡有扣問,隨問而答,打開自己寶藏,運出自己家財,如盤走珠,無障無礙。曾有僧問:“般若大否?”珠曰:“般若大。”曰:“幾許大?”曰:“無邊際。”曰:“般若小否?”曰:“般若小。”曰:“幾許小?”曰:“看不見。”曰:“何處是?”“何處不是?”爾看,他悟得自家寶藏底,還有一星兒實法傅授與人否?妙喜常常說與學此道者,若是真實見道之士,如鐘在虛,如穀應響,大扣大鳴,小扣小應。近代佛法可傷,為人師者,先以奇特玄妙,蘊在胸襟遞相沿襲,口耳傅授以為宗旨。如此之流,邪毒人心,不可治療。古德謂之謗般若人,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此是宗門善巧方便誘引學者底第二個樣子。妙明居士“決定究竟,當如此樣子參。”
3
既辦此心,要理會這一著子。先須立決定志,觸境逢緣,或逆或順,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種種邪說。日用應緣時,常以無常迅速生死二字,貼在鼻也尖頭上。又如欠了人萬百貫債,無錢還得,被債主守定門戶,尤悉怕怖千思萬量,求還不可得。若常存此心,則有趣向分,若半進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里無智愚夫。何以故?為渠百不知百不解,卻無許多惡知惡多有不信悟底宗師,說悟為誑謼人,說悟為建立,說悟為把定,說悟為落在第二頭。披卻師子皮,作野幹鳴者,不可勝數。不具擇法眼者,往往遭此輩幻惑,不可不簾而思,思而察也。此是宗師指接羣迷,令見月亡指底,第三個樣子。妙明居士,欲跳出生死窟,作是說者名為正說,作他說者名為邪說。思之。
4
怕怖生死底疑根拔不盡,百劫千生流浪,隨業受報,頭出頭沒無休息時。苟能猛者精彩,一拔淨盡,便能不離眾生心,而見佛心。若夙有願力,遇真正善知識,善巧方便誘誨,則有甚難處。不見古德有言:“江湖無礙人之心,佛祖無謾人之意。”只為時人過不得,不得道江湖不礙。佛祖言教雖不謾人,只為學此道者錯認方便,於一言一句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而透不得,不得道佛祖不謾人。如患盲之人,不見日月光,是盲者過,非日月咎。此是學此道,離文字相,離分別相,雖語言相底第四個樣子。妙明居士思之。
5
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未忘,則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但將這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移來“無”字上,則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則疑生死來去底心將絕矣。但向欲絕未絕處,與之廝崖,時節因緣到來,驀然噴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謂絕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濁者了。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濁?謂分別善惡雜毒所鍾,亦謂之不善,亦謂之垢濁,亦謂之稠林
。或真實得噴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濁,即是清淨解脫無作妙體,此體本來無染非使然也。分別不生,土但只依此參,久久自築著磕著也。
6
道無不在,觸處皆真,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教中所謂治生產業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是故龐居士有言:“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然便恁麽認著,不求妙悟,又落在無事甲裡。不見魏府老華嚴有言:“佛法在爾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粥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又真淨和尚有言:“不擬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蓮華不著水。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故成佛。”然眾生本佛,佛本眾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又釋迦老子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此亦是不許擬心之異名耳。苟於應緣處,不安排不造作,不擬心思量分別計較,自然蕩蕩無欲無依,不住有為不墮為,不作世間及出世間想。這個是日用四威儀中,不昧本來面目底第六個樣子也。
7
本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已事未明故,參禮宗師,求解生死之縛,卻被邪師輩添繩添索,舊縛未解而析縛又加。卻不理會生死之縛,只一味理會閒言長語,喚作宗旨,是甚熱大不緊。教中所謂邪師過謬,非眾生咎。要得不被生死縛,但常被方寸虛豁豁地。只以不知生來不知死去底心,時時向應和力處也。和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卻得無限務。這些道理,說與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與得力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處指示人,不教人做跡謎子搏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雖無造妖捏怪。我得力處他人不知,我省力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末忘他人亦不知。只將這個法門,布施一切人,別無玄妙奇特可以傅授。妙明居士決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說,亦不必向外別求道理。真龍行處云自相隨,況神通光明本來自有。不見德山和尚有言:“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這個是學此道要徑底第七個樣子也。
如上七個樣子,佛病、法病、眾生病、一時說了。更有第八個樣子,卻請問取妙圓道人。又代妙圓道人,下一轉語云:“大事為爾,不得小事。”妙明居士自家擔當。 (本文系,共分七段,說明了參禪者的七項須知的事。原載於《大慧語錄》卷第二十三、大正四七·九一O——九一一頁)
-------------------------------------------------------------禪門修證指要 省力處 二 大慧禪師語錄十五則
1
佛是眾生藥,眾生病除,藥亦無用。或病去藥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與眾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藥除,佛魔俱掃,始於此段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耳。
2
欲空萬法,先淨自心,自心清淨,諸緣息矣。諸緣既息,體用皆如,體即自心清淨之本源,用即自心變化之妙用。入淨入穢,無所染著。若大海之無風,如太虛之雲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謂之學佛人。未得如是,請快著精彩。
3
學道人,十二時中心意識常要寂靜。無事亦須靜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動搖,久久習熟,自然身心寧怗,於道有趣向分。寂靜波羅蜜,定眾生散亂妄覺耳。若執寂靜處便為究竟,則被默照邪禪之所攝持矣。
4
趙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時中,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馀無雜用心處。”上是這老和尚真實行履處。不用作佛法禪道會。
5
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知得來去處,方名學佛人。知生死底是阿誰?受生死底復是阿誰?不知來去處底又是阿誰?忽然知得來去處底又是阿誰?年超級話眼眨眨地理會不得,肚裡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頓卻一圖火相似底又是阿誰?若要識,但各理會不得處識取。若便識得,方知生死決定不相干涉。
6
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喜怒靜鬧處,亦須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則自謂我即今迷,執迷待悟,縱經塵劫,亦不能得悟。但舉話頭時,略抖擻精神看,是個甚麽道理。
7
近世叢林,邪法橫生,瞎眾生眼者,不可勝數。若不以古人公案舉覺提撕,便如盲人放卻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將古行入道因緣,各分門類雲:這幾則是道眼因緣,這幾則是透聲色因緣,這幾則是亡情因緣。從頭依次第逐,則搏量卜度,下語商量。縱有識得此病者,將謂佛法禪道,不在文字語言上,即為一切撥置。噇卻現成粥飯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裡,喚作默而常照,又喚作如大死底人,又喚作父母生時事,又史作空劫已前事,又喚作威音那畔消息。坐來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轉動,喚作工夫相次純熟。卻將許多閒方長語,從頭作道理商量,傅授一遍,謂之宗旨。方寸中依舊黑漫漫地。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本來滅無明,無明愈大。殊不知,此事唯親證親悟,始是究竟,纔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傅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無傅無授,唯我證爾證。眼眼相對,以心傅心。令佛祖慧命相續不斷,然後推已之馀,為物作則。
在當人日用二六時中,如水銀落地,大底大圓,小底小圓。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鮁鱍地,常露現前。正當恁麽時,方始契得一宿覺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苟未能如是,且暫將這作聰明說道理底,置在一邊。卻向沒撈摸處,沒滋味處,試撈摸咬嚼看,撈摸來撈摸去,咬嚼來咬嚼去,忽然向沒滋味處咬著舌頭,沒撈摸處打失鼻孔,方知趙州老人道:“未出家時被菩提使,出家後使得菩提。有時拈一莖作丈六金身,有時將丈六金身卻作一莖草用。”建立千周亦在我,說道理亦在我,不說道理亦在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說即有若干,不說即無若干,得如是自在了,何適而不自得。
9
近世士大夫多欲學此道,而心不純一者,病在雜毒入心。雜毒既入其心,則觸途成滯,觸途成滯,則我見增長,我見增長,則滿眼滿耳只見他人過失。殊不能退步略自檢察看,逐日下得床來,有甚利他利已之事?能如是檢察者,謂之有智慧人。趙州雲:“老僧逐日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馀外更無雜用心處。”且道,這老漢在甚處著到?若於這裡識得他面目,始可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未能如是,當時時退步向自己腳跟下子細推窮,我能知他人好惡長短底,是凡是聖?是有是無?推窮來推窮去,到無可推窮處,如老鼠入牛角,驀地偷心絕,則便是當人四楞塌地,歸家穩坐處。
10
士大夫學此道,我求速成效。初師未開口時,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及乎緩緩地跟著,一似落湯螃蟹,手忙腳亂無討頭處。殊不知閻家老子麵前,受鐵棒、吞熱鐵圓者,便是這領解。求速效者更不是別人。所謂希得返失,務精益麤,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11
真勇猛精進勝丈夫所為,願猛著精彩,努力向前,說處行處已不錯,但少噴地一下而已。若有進無退,日用二六時中,應緣處不間斷,則噴地一下亦不難。然第一不得存心在噴地一下處,若有此心,則被此心障卻路頭矣。但於日用應緣處不昧,則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何者為應緣處?喜進怒時、判斷公事時、與賓客相酬酢時、與妻子聚會時、心思善惡時、觸境遇緣時,皆是噴地一發時節。千萬記取,千萬記取!世間情念起時,不必用力排遣,前日已曾上聞。但只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纔舉起這一字,世間情念自怗怗地矣。多言復多語,由來返相誤。千說萬說,只是這些子道理,驀然於“無”字上絕卻性命,這些道理亦是眼中花。
12
大丈夫漢,決欲究竟此一段大事因緣,一等打破面皮,性燥豎起脊梁骨,莫順人情,把自家平昔所疑處,貼在額頭上。常時一似欠了人萬百貫錢,被人追索,無物可償,生怕被人恥辱。無急得急,無忙得忙,無大得大底,一件事方有趣向分。若道:我世間文字至於九經十七史諸子百家,古今興亡治亂,無有不知,無有不會,只有禪一般,我也要知,我也要會。自無辨邪正底眼,驀地撞著一枚。杜撰禪和,被他狐媚。如三家村里傅口令,口耳傅授,謂之過頭禪,亦謂之口鼓子禪。把他古人糟粕,遞相印證。一句來一句去,末後我多得一句時,便喚作贏得禪了也。殊不肯退步,以生死事在念,不肯自疑,受疑他人。
13
晝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裡飯裡喜時怒時,淨處穢處,妻兒聚頭處,與賓客相酬酢處,辦公家職事處,了私門婚嫁處,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舉覺底時節。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貴叢中,參得禪,大徹大悟。楊文公參得禪時,身居翰苑。張無盡參得禪時,作江西轉運使。只這三大老,便是個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底樣子也。又何曾須要去妻拏休官罷職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靜,然後入枯禪鬼窟裡作妄想方得悟道來。
14
既已知有此須大事因緣,決定不從人得,則便好頓捨外塵。時時向自己腳跟下推躬,推來推去,內不見有能推之心,外不見有所推之境,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如水上放葫蘆,無人動著,常蕩蕩地拘牽他不得,惹絆他不得,撥著便動觸著便轉。如是自在、如是瞥脫、如是靈聖。不與千聖同途,不與衲僧徣借,直能號令佛祖,佛祖號令他不得。當人知是般事,便好猛著精彩,向百尺竿頭快進一步。如進得這一步,則不異善財童子,於普賢毛孔殺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殺微法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剎海差別、剎海普入、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似這般境界,亦不是外邊起心用意,修證得來,只是當人腳跟下本來具足底道理耳。不見德山和尚有言:“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覊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
15
常以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二事,貼在鼻孔尖上。茶裡飯裡靜處鬧處,念念孜孜常似欠卻人,萬百貫錢債無所從出。心胸煩悶迴避無門,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當恁麽時,善恁麽時,善惡路頭相次絕也,覺得如此時,正好著力。只就這裡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看時不用搏量、不用註解、不用要得分曉、不用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用向宗師說處領略、不用掉在無事甲裡。但行住坐臥,時時提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及,方寸裡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不見古德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文是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九及卷二十一之中抄錄出來,本屬大慧禪師對弟子所寫的法語,而且多係對其勤於修證工夫的在家弟子所寫的開示修行的方法及其原則。其中經常強調參趙州的狗子無佛性的“無”字話頭,他說:“只教就未拔(疑根)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行住坐臥,但時時提掇,驀然噴地一發,方知父母所生鼻孔,只在面上。勉之勉之。”)(示徐提刑濟敦居士)
聖嚴識大慧宗杲(西紀一O八九——一一六三)是一位活躍於北宋及南宋時代的人,生當亂世,他的一生,流離顛沛,卻仍為佛法作了中流砥柱的禪門幹臣。他自幼聰敏,十三歲即入鄉校,十七歲出家。先閱《古云門錄》,即起達摩之下何以門庭如此之多的疑問。因此而依宣州的明教紹珵達先德的微旨。後參曹洞宗的諸老,再參湛堂文準,準師見其風神爽邁,特加器重,指示入道捷徑。宣和七年(一一二五)至汴京天寧寺,參圜悟克勤,遂受印可。克勤著《臨濟正宗記》,付宗杲,未幾即分座請宗杲說法。此時正值北方的女真之亂,即入住雲居山。再到福建省,結茅於福州的長樂嶼。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住持徑山能仁寺,諸方雲衲靡然來集者一千七百馀人,禪風在興。紹興十一年因侍郎張公九成來見師而議及朝政,即於五月褫奪僧衣及度牒而被竄於衡州。二十年十月,又更改貶遣至梅州。該地多瘴癘而乏飲食,師徒百馀人,斃者過半,師則處之於常道,怡然而化當地居民。二十五年十二月獲得赦免,二十六三月,始再服僧衣。奉勅住持明州阿育山的廣利寺,二十八年再返徑山,道俗歸慕如舊。三十二年,也就是在他示寂前的一年,為孝宗皇帝說法而受“大慧禪師”的賜號,第二年八月大慧禪師示寂,皇帝贈他一偈:“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現處。”又諡“普覺禪師”號。因其鍛煉禪眾得法,傅其法而世譜所列者九十馀人,受其印可者則不知其數。由宗杲所提倡的趙州狗子無佛性的無字話頭,迄今仍為日本的禪站所依用。照我個人的經驗,無字話頭,確是一個百應驗的好方法。因此,有一次在禪七的檢討會中,有一位台大哲學研究所的同學,發表他的感想時說,我所主持的禪七道場,頗有像是回到了大慧宗杲時代的風格。的確,我很喜歡大慧禪師,通宗通教,敏悟超羣而又善能為學者除系去縛。當然,宏智正覺禪師那樣的風格,也極能使人體會到禪的另一面。
在《大慧語錄》中自稱:“妙喜一生只以省力處指示人,不教人作謎子搏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別無造妖揑怪。”故以“省力處”作為其語錄的篇名。
----------------------------------------------------------------- 禪門修證指要 坐禪儀
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宏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爾乃放捨諸像,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基睡眠,不節不恣。
欲坐禪時,於閑靜處,厚敷坐物,寬舒衣帶。
令威儀齊整,然後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上,左足字右?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厭右足而已。
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兩手大拇指相拄。
徐徐舉身前欠,左右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後仰。令腰脊頭項骨節相拄,狀如浮屠。又不得聳身太過,令人氣急不安。
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齶,唇齒相著。
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向法雲圓通禪師,亦訶人閉目坐禪,以謂“黑山鬼窟”,蓋有深旨,達者知也。
身相既定,氣息既調,然後寬放臍腹。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此坐禪之要術也。
竊謂坐禪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資神,寂然清樂。若已有發明者,可謂如龍得水,似虎犇山。若未有發明者,亦乃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
然而道高魔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現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天台止觀》、圭峯《修證儀》,具明魔事,預備不虞者,不可不知也。
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
出定之後,一切時中,常作方便,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則定力易成矣。
夫禪定一門,最為急務。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裡,總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經》雲:“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雲:“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是知超凡越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恁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故古人云:“若無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禪友,三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錄自《禪苑清規》卷八、卍續藏一一一·九二O——九二一頁)
聖嚴識長蘆宵賾的生歿及年齡不詳,只知他於元祐四年(西紀一O八九)建蓮華盛會,又於崇寧二年,即西紀一一O三年八月編述《禪苑清規》。祖籍湖北,亦云直隸。二十九歲於真州長蘆寺落髮受具。後參廣照應夫,一日躡階而有省悟,受到應夫的印可。元祐年間(一O八六——一O九三),住長蘆寺,迎母於寺,以盡孝養,勸母剪髮,專念彌陀聖號,撰勸孝文一百二十篇,述世出世間的孝道。在其建立蓮華盛會期間,普勸道俗每日念佛乃至千聲萬聲,時感得普賢及普慧二在菩薩來會參加。
宗賾號為慈覺大師,他是一位主張禪淨雙修的大師,既著有禪宗的《禪苑清規》十卷,又著有更多關於淨土宗的書,他說:“念佛參禪,各求宗旨,溪山雖異,雲月是同。可謂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戶透長安。”(見《淨土簡要錄》)
這篇對於日本的曹洞宗影響也極大,當其開祖永平道元(西紀一二OO——一二五二)到中國求法,嗣天童如淨的法而歸國後,所撰一文,其主要內容,幾首完全鈔自長蘆宗賾的。請參閱大正八二·一——二頁。
---------------------------------------------------禪門修證指要 《禪關策進》錄要 一 筠州黃檗運禪師示眾
預前右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熱亂。
有般外道,纔見人做工夫,便冷笑:“猶有之個在?”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故鑽亂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呵佛罵祖,到這裡都用不著。只管瞞人,爭知今日自瞞了也。勸你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個分曉。這些關棙子,甚是容易,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難了又難。若是丈夫漢,看個公案: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
但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歲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闕。
到這裡,說甚閻羅老子,千聖尚不奈你何。不信道直有這般奇特,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雲棲評曰:此後代提公案看話頭這始也。然不必執定“無”字,或無字、或萬法、或須彌山,或死了燒了等,或參究念佛,隨守一則,以悟為期。所疑不同,悟則無二。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水清澈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今據日本的《佛書解說大辭典》第四卷所載抄出。)
二宏智禪師語錄十六則
1
田地虛曠,是從來本所有者。當在淨治揩磨,去諸妄緣幻習,自到清白圜明之處,空空無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真,遺外境界,所以道:“了了見無一物。”個田地是生滅不到,洲源澄照之底,能發光能出應。歷歷諸塵,枵然無所偶,見聞之妙,超彼聲色,一切處用無痕鑑無礙,自然心心法法,相與平出。古人道:“無心體得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進可寺丞,意清坐默。遊人環中之妙,是須恁麽參究。
2
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詣,外不被因緣流轉,其心虛則容,其照妙則準。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然絕待而自得。得處不屬情,須豁蕩了無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隨垢相,個處歇得。淨淨而明,明而通,便參順應還來對事,事事無礙。飄飄出岫雲,濯濯流澗月,一切處光明神變,了無滯相,的的相應,函蓋箭鋒相似。更教養得熟體得穩,隨處歷歷地,絕棱角勿道理,似白牯狸媽恁麽去,喚作十成底漢。所以道:“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
3
曠遠無軫,清淨發光,其靈而無所礙,其明而無所照,可謂虛而自明,其明自淨,超因緣離能所。其妙而存,其照也廓,又不可以有無言象擬議也。卻於個里樞機,旋關捩活,隨應不勤,大用無滯。在一切處,輥輥地不隨緣不墮類,向陽花其間放得穩。在彼同彼,在此同此,彼此混然無分辨處。所以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若能如是,是真出家,出家輩,是須恁麽體取。”
4
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馀緣,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直是誅鉏盡草莽,四至界畔,了無一毫許污染。靈而明廓而瑩,照徹體前,直得光滑淨潔,著不得一塵。便與牽轉牛鼻來,自然頭角崢嶸地,異類中行履,了不犯人苗稼。騰騰任運,任運騰騰,無收係安排處,便是耕破劫空田地底。卻恁麽來,歷歷不昧,處處現成,一念萬年,初無住相。所以道:“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萠既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5
渠非修證,本來具足,他不污染,徹底清淨。正當具足清淨處,著得個眼,照得徹脫得盡,體得明踐得穩。生死元無根蒂,出沒元無朕跡,本光照頂,其虛而靈,本智應緣,雖寂而耀。真到無中邊、絕前後,始得成一片。根根塵塵,在在處處,出廣長舌,傅無盡燈,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元不借他一毫外法,的的是自家屋裡事。
6
默默自住,如如離緣,豁明無塵,直下透脫。元來到個處,不是今日新有底,從舊家曠大劫前,歷歷不昏,靈靈獨耀,雖然恁麽,不得不為。當恁麽為時,直教一毫不生,一塵不翳,枯寒大休,廓徹明白。若休歇不盡,欲到個境界出生死,無有是處。直下打得透,了無思塵,淨無緣慮,退步撒手,徹底了也,便能發光應世,物物相投,處處恰好。所以道:“法法不隱藏,古今常顯露。”
7
諸佛諸祖無異證,俱到個歇處。三世斷、萬機寂,直下無絲毫許對者,佛靈自照,妙徹根源。識得底里盡,分身應事,門門放光,物物現影。便知道,儘自個里流出。百草頭一切處,了無則個與我作因作緣,通身徹底恁麽去。
8
空無痕跡,照非情塵。光透靜深,杳絕瑕垢,能恁麽自知,恁麽自了。清淨妙明田地,是本所有者,多生不了,只為疑礙昏翳,自作障隔,廓然智遊,內忘功勳。直下脫略,去擔荷、去轉身就位,借路著腳。靈機妙運,觸事皆事,更無一毫一塵,是外來物爾。
9
默默照處天宇澄秋,照地照功,光影斯斷,個是全超真詣底時節。源淨體靈,樞虛機活,歷曆本明。其中發現,便提得出,在事事頭上,恰恰具足,與二儀同,萬像等。坦坦蕩盪,縱縱橫橫。天同天,人同人,應其身現其相,而為說法。能如是體得十成,廓然亡所礙者。
10
洲湛寂默,徹照源底,個處虛而靈,離而明,雖有昭然自鑑之像,而無影響相偶。底時窺得破,猶有辨白擔荷之功,更須退步,方詣環中,光發其間。卓卓獨存,卻解借功,名為誕生。斯乃出沒幾微,細細明辨,既能分身,便可禦事。
11
有印萬象之印,其印不痕,遊世對緣,自有塵塵三昧底受用。其用自衝,不可盈滿。空谷之受雲,寒溪之濯月,不出不在,迢然化外,更能放教無得無向,在在處處,還之舊地,毫髮不曾移動。跛跛挈挈,百丑千拙,鼎鼎地自然圜順。趙州洗缽、喫茶,不著安排,從來成現。若如是具眼,一一覷得徹,方是個衲僧做處。
12
田地穩密密處,活計冷湫湫時,便見劫空。無毫髮許作緣累,無絲糝許作障翳,虛極而光,淨圜而耀,歷歷有,亙萬古不昏昧。底一段事,若點頭知有,不隨生滅,不住斷常,要變應則一萬象森羅同其化,要寂住則與二儀蓋載同其道。出沒卷舒,一切在我。本色漢,須恁麽收放始得。
13
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端能體得自己無外境界,則恰恰絕對待、出思議。佛佛心心,精到無二。衲僧默遊寂住,虛靈妙通,等太虛度塵劫。卓卓亡倚,明明非思,個是本所住處。機轉化分,歷世應事。照無功、用無跡,閒雲流水,初不留礙。直教純純穩穩,一切移不得,方不隨夤轉也。真實體取。
14
道非祖傅,祖未來時,彌綸周匝,自然空空不痕,靈靈亡偶。獨照出因緣,常活離形殼。所以喚作祖,唯證相應,不可授手。佛佛之到,以此為極,應化分身,花花葉葉。根根塵塵,智入三世。萬機不我擾,一塵不我外。妙出大千經卷,何處更有影事可得。
15
歷歷妙存,靈靈獨照,攬之不得,不可名其無。出思議之心,離影像之跡,空其所存者妙。妙處體得靈,靈處喚得回。心月身雲,隨方發現。直下沒踪跡,隨處放光明。應物不乖,入塵不混,透出一切礙境,照破一切法空。於差別緣,入清淨智,遊戲三昧,何所不可。當如是真實體究。
16
廓而自靈,淨而自明,能普遍而無取照之功,能分曉而無緣想之累。出有無表,超思議情,唯證相應,不從人得。佛佛祖祖,葉葉花花,聯續底事也。應時不取相,照處不涉緣,便能堂堂不昧。只個家風,處處現成,任君收拾。
聖嚴識宏智正覺(西紀一O九一——一一五七)主倡默照禪,與大慧宵杲的宗風相峙。今從《宏智禪師廣錄》卷第六,抄出其中有關默照工夫及其禪境的十六則,可以概見默照禪的用功方法及其見處。 (大正四八·七三——七八頁)正覺禪師山西省隰州人,七歲即能日誦數千言,十一歲出家,十四歲受具足戒,十八歲遊方,到河南省的汝州香山,竭枯木法成(芙蓉道階的法嗣),為成師器重,有省。再參丹霞子淳(也是道階的法嗣),大悟。時年二十三歲。
前後住持天童山景德寺垂三十年。初到時,由於金人侵犯,諸寺皆在謝遣雲遊之人,獨正覺禪師來者不拒,且謂:“明日寇至,寺將一空,即今幸其尚為我有,可不與眾共之乎。”因此,天童舊住眾不滿二百,正覺禪師住山之後,四方學者,爭先來集,數逾一午二百人。知事以道糧將盡相告,師云:“人各有口,非汝尤也。”言未訖而即有嘉禾錢氏航米千斛來寺之訊傅到。師住山期,更為新建寺屋,幾達千間。
正覺禪師一生主倡默照法門,闡揚理事泯融,偏正回互,明暗相即,寂照虛靈,環中虛白之旨,以此石頭希遷及洞山良價以來所定的宗旨,為大乘法門的極則。他在入寂之前,寫下遺偈:“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歿,秋水連天。”審何等蒼茫,何等寂靜,又何等統一的境界呢!這正是正覺禪師的禪境禪風所在。他有一篇,收在《天童宏智禪師廣錄》卷八。用“默照”二字,提出了體用、理事、人有、明暗、空劫今時、平等差別、絕待相對等的主題,大振洞山的示風。
------------------------------------------------------------------------ 禪門修證指要 省力處 一 宗乘七個樣子
1
道由心悟,不在言傅。近年以來學此道者,多棄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腳下推窮,一味在宗師說處著到。縱說得盛水不漏,於本分事上了沒交涉。古人不得已,見學者迷頭認影,故設方便誘引之,令其自識本地風光,明見本來面目而已,初無實法與人。如江西馬祖初好坐禪,後被南嶽讓和尚將磚於他坐禪處磨,馬祖從禪定起問:“磨磚何為?”讓曰:“欲其成鏡耳。”馬祖笑曰:“磨磚豈得成鏡耶?”讓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蓋讓和尚嘗問馬祖:“坐禪何圖?”馬祖以求也佛答這。教中所謂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馬祖聞禪豈得成佛之語,方始著忙,遂起作禮致敬日:“如何即是?”讓知其時節因緣已到,始謂之曰:“譬牛駕車,車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車即是?”又曰:“汝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馬祖於言下忽然領旨。遂問:“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讓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讓曰:“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曰:“有成壞否?”讓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也。”前的雲方便誘引,引是從上宗乘中第一個樣子。妙明居士請依此參。
2
昔大珠和尚初參馬祖,祖問:“從何處來?”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甚麽?我這裡一物也無,求甚麽佛法。”珠遂作禮問:“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祖曰:“即今問事處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珠於言下識自本心,不由知覺。後住大珠,凡有扣問,隨問而答,打開自己寶藏,運出自己家財,如盤走珠,無障無礙。曾有僧問:“般若大否?”珠曰:“般若大。”曰:“幾許大?”曰:“無邊際。”曰:“般若小否?”曰:“般若小。”曰:“幾許小?”曰:“看不見。”曰:“何處是?”“何處不是?”爾看,他悟得自家寶藏底,還有一星兒實法傅授與人否?妙喜常常說與學此道者,若是真實見道之士,如鐘在虛,如穀應響,大扣大鳴,小扣小應。近代佛法可傷,為人師者,先以奇特玄妙,蘊在胸襟遞相沿襲,口耳傅授以為宗旨。如此之流,邪毒人心,不可治療。古德謂之謗般若人,千佛出世不通懺悔。此是宗門善巧方便誘引學者底第二個樣子。妙明居士“決定究竟,當如此樣子參。”
3
既辦此心,要理會這一著子。先須立決定志,觸境逢緣,或逆或順,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種種邪說。日用應緣時,常以無常迅速生死二字,貼在鼻也尖頭上。又如欠了人萬百貫債,無錢還得,被債主守定門戶,尤悉怕怖千思萬量,求還不可得。若常存此心,則有趣向分,若半進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里無智愚夫。何以故?為渠百不知百不解,卻無許多惡知惡多有不信悟底宗師,說悟為誑謼人,說悟為建立,說悟為把定,說悟為落在第二頭。披卻師子皮,作野幹鳴者,不可勝數。不具擇法眼者,往往遭此輩幻惑,不可不簾而思,思而察也。此是宗師指接羣迷,令見月亡指底,第三個樣子。妙明居士,欲跳出生死窟,作是說者名為正說,作他說者名為邪說。思之。
4
怕怖生死底疑根拔不盡,百劫千生流浪,隨業受報,頭出頭沒無休息時。苟能猛者精彩,一拔淨盡,便能不離眾生心,而見佛心。若夙有願力,遇真正善知識,善巧方便誘誨,則有甚難處。不見古德有言:“江湖無礙人之心,佛祖無謾人之意。”只為時人過不得,不得道江湖不礙。佛祖言教雖不謾人,只為學此道者錯認方便,於一言一句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而透不得,不得道佛祖不謾人。如患盲之人,不見日月光,是盲者過,非日月咎。此是學此道,離文字相,離分別相,雖語言相底第四個樣子。妙明居士思之。
5
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未忘,則是生死交加。但向交加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和尚:“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但將這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底心,移來“無”字上,則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則疑生死來去底心將絕矣。但向欲絕未絕處,與之廝崖,時節因緣到來,驀然噴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謂絕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濁者了。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濁?謂分別善惡雜毒所鍾,亦謂之不善,亦謂之垢濁,亦謂之稠林
。或真實得噴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濁,即是清淨解脫無作妙體,此體本來無染非使然也。分別不生,土但只依此參,久久自築著磕著也。
6
道無不在,觸處皆真,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教中所謂治生產業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是故龐居士有言:“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然便恁麽認著,不求妙悟,又落在無事甲裡。不見魏府老華嚴有言:“佛法在爾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粥吃飯處,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又真淨和尚有言:“不擬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蓮華不著水。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故成佛。”然眾生本佛,佛本眾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又釋迦老子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此亦是不許擬心之異名耳。苟於應緣處,不安排不造作,不擬心思量分別計較,自然蕩蕩無欲無依,不住有為不墮為,不作世間及出世間想。這個是日用四威儀中,不昧本來面目底第六個樣子也。
7
本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已事未明故,參禮宗師,求解生死之縛,卻被邪師輩添繩添索,舊縛未解而析縛又加。卻不理會生死之縛,只一味理會閒言長語,喚作宗旨,是甚熱大不緊。教中所謂邪師過謬,非眾生咎。要得不被生死縛,但常被方寸虛豁豁地。只以不知生來不知死去底心,時時向應和力處也。和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卻得無限務。這些道理,說與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與得力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處指示人,不教人做跡謎子搏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雖無造妖捏怪。我得力處他人不知,我省力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絕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末忘他人亦不知。只將這個法門,布施一切人,別無玄妙奇特可以傅授。妙明居士決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說,亦不必向外別求道理。真龍行處云自相隨,況神通光明本來自有。不見德山和尚有言:“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這個是學此道要徑底第七個樣子也。
如上七個樣子,佛病、法病、眾生病、一時說了。更有第八個樣子,卻請問取妙圓道人。又代妙圓道人,下一轉語云:“大事為爾,不得小事。”妙明居士自家擔當。 (本文系,共分七段,說明了參禪者的七項須知的事。原載於《大慧語錄》卷第二十三、大正四七·九一O——九一一頁)
-------------------------------------------------------------禪門修證指要 省力處 二 大慧禪師語錄十五則
1
佛是眾生藥,眾生病除,藥亦無用。或病去藥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與眾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藥除,佛魔俱掃,始於此段大事因緣,有少分相應耳。
2
欲空萬法,先淨自心,自心清淨,諸緣息矣。諸緣既息,體用皆如,體即自心清淨之本源,用即自心變化之妙用。入淨入穢,無所染著。若大海之無風,如太虛之雲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謂之學佛人。未得如是,請快著精彩。
3
學道人,十二時中心意識常要寂靜。無事亦須靜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動搖,久久習熟,自然身心寧怗,於道有趣向分。寂靜波羅蜜,定眾生散亂妄覺耳。若執寂靜處便為究竟,則被默照邪禪之所攝持矣。
4
趙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時中,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馀無雜用心處。”上是這老和尚真實行履處。不用作佛法禪道會。
5
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知得來去處,方名學佛人。知生死底是阿誰?受生死底復是阿誰?不知來去處底又是阿誰?忽然知得來去處底又是阿誰?年超級話眼眨眨地理會不得,肚裡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頓卻一圖火相似底又是阿誰?若要識,但各理會不得處識取。若便識得,方知生死決定不相干涉。
6
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喜怒靜鬧處,亦須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則自謂我即今迷,執迷待悟,縱經塵劫,亦不能得悟。但舉話頭時,略抖擻精神看,是個甚麽道理。
7
近世叢林,邪法橫生,瞎眾生眼者,不可勝數。若不以古人公案舉覺提撕,便如盲人放卻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將古行入道因緣,各分門類雲:這幾則是道眼因緣,這幾則是透聲色因緣,這幾則是亡情因緣。從頭依次第逐,則搏量卜度,下語商量。縱有識得此病者,將謂佛法禪道,不在文字語言上,即為一切撥置。噇卻現成粥飯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裡,喚作默而常照,又喚作如大死底人,又喚作父母生時事,又史作空劫已前事,又喚作威音那畔消息。坐來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轉動,喚作工夫相次純熟。卻將許多閒方長語,從頭作道理商量,傅授一遍,謂之宗旨。方寸中依舊黑漫漫地。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本來滅無明,無明愈大。殊不知,此事唯親證親悟,始是究竟,纔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傅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無傅無授,唯我證爾證。眼眼相對,以心傅心。令佛祖慧命相續不斷,然後推已之馀,為物作則。
在當人日用二六時中,如水銀落地,大底大圓,小底小圓。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鮁鱍地,常露現前。正當恁麽時,方始契得一宿覺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苟未能如是,且暫將這作聰明說道理底,置在一邊。卻向沒撈摸處,沒滋味處,試撈摸咬嚼看,撈摸來撈摸去,咬嚼來咬嚼去,忽然向沒滋味處咬著舌頭,沒撈摸處打失鼻孔,方知趙州老人道:“未出家時被菩提使,出家後使得菩提。有時拈一莖作丈六金身,有時將丈六金身卻作一莖草用。”建立千周亦在我,說道理亦在我,不說道理亦在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說即有若干,不說即無若干,得如是自在了,何適而不自得。
9
近世士大夫多欲學此道,而心不純一者,病在雜毒入心。雜毒既入其心,則觸途成滯,觸途成滯,則我見增長,我見增長,則滿眼滿耳只見他人過失。殊不能退步略自檢察看,逐日下得床來,有甚利他利已之事?能如是檢察者,謂之有智慧人。趙州雲:“老僧逐日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馀外更無雜用心處。”且道,這老漢在甚處著到?若於這裡識得他面目,始可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未能如是,當時時退步向自己腳跟下子細推窮,我能知他人好惡長短底,是凡是聖?是有是無?推窮來推窮去,到無可推窮處,如老鼠入牛角,驀地偷心絕,則便是當人四楞塌地,歸家穩坐處。
10
士大夫學此道,我求速成效。初師未開口時,早將心意識領解了也。及乎緩緩地跟著,一似落湯螃蟹,手忙腳亂無討頭處。殊不知閻家老子麵前,受鐵棒、吞熱鐵圓者,便是這領解。求速效者更不是別人。所謂希得返失,務精益麤,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11
真勇猛精進勝丈夫所為,願猛著精彩,努力向前,說處行處已不錯,但少噴地一下而已。若有進無退,日用二六時中,應緣處不間斷,則噴地一下亦不難。然第一不得存心在噴地一下處,若有此心,則被此心障卻路頭矣。但於日用應緣處不昧,則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何者為應緣處?喜進怒時、判斷公事時、與賓客相酬酢時、與妻子聚會時、心思善惡時、觸境遇緣時,皆是噴地一發時節。千萬記取,千萬記取!世間情念起時,不必用力排遣,前日已曾上聞。但只舉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纔舉起這一字,世間情念自怗怗地矣。多言復多語,由來返相誤。千說萬說,只是這些子道理,驀然於“無”字上絕卻性命,這些道理亦是眼中花。
12
大丈夫漢,決欲究竟此一段大事因緣,一等打破面皮,性燥豎起脊梁骨,莫順人情,把自家平昔所疑處,貼在額頭上。常時一似欠了人萬百貫錢,被人追索,無物可償,生怕被人恥辱。無急得急,無忙得忙,無大得大底,一件事方有趣向分。若道:我世間文字至於九經十七史諸子百家,古今興亡治亂,無有不知,無有不會,只有禪一般,我也要知,我也要會。自無辨邪正底眼,驀地撞著一枚。杜撰禪和,被他狐媚。如三家村里傅口令,口耳傅授,謂之過頭禪,亦謂之口鼓子禪。把他古人糟粕,遞相印證。一句來一句去,末後我多得一句時,便喚作贏得禪了也。殊不肯退步,以生死事在念,不肯自疑,受疑他人。
13
晝三夜三孜孜矻矻,茶裡飯裡喜時怒時,淨處穢處,妻兒聚頭處,與賓客相酬酢處,辦公家職事處,了私門婚嫁處,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舉覺底時節。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貴叢中,參得禪,大徹大悟。楊文公參得禪時,身居翰苑。張無盡參得禪時,作江西轉運使。只這三大老,便是個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底樣子也。又何曾須要去妻拏休官罷職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靜,然後入枯禪鬼窟裡作妄想方得悟道來。
14
既已知有此須大事因緣,決定不從人得,則便好頓捨外塵。時時向自己腳跟下推躬,推來推去,內不見有能推之心,外不見有所推之境,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如水上放葫蘆,無人動著,常蕩蕩地拘牽他不得,惹絆他不得,撥著便動觸著便轉。如是自在、如是瞥脫、如是靈聖。不與千聖同途,不與衲僧徣借,直能號令佛祖,佛祖號令他不得。當人知是般事,便好猛著精彩,向百尺竿頭快進一步。如進得這一步,則不異善財童子,於普賢毛孔殺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殺微法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剎海差別、剎海普入、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似這般境界,亦不是外邊起心用意,修證得來,只是當人腳跟下本來具足底道理耳。不見德山和尚有言:“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空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何故?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覊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
15
常以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二事,貼在鼻孔尖上。茶裡飯裡靜處鬧處,念念孜孜常似欠卻人,萬百貫錢債無所從出。心胸煩悶迴避無門,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當恁麽時,善恁麽時,善惡路頭相次絕也,覺得如此時,正好著力。只就這裡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看時不用搏量、不用註解、不用要得分曉、不用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用向宗師說處領略、不用掉在無事甲裡。但行住坐臥,時時提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及,方寸裡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底消息。不見古德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文是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十九及卷二十一之中抄錄出來,本屬大慧禪師對弟子所寫的法語,而且多係對其勤於修證工夫的在家弟子所寫的開示修行的方法及其原則。其中經常強調參趙州的狗子無佛性的“無”字話頭,他說:“只教就未拔(疑根)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行住坐臥,但時時提掇,驀然噴地一發,方知父母所生鼻孔,只在面上。勉之勉之。”)(示徐提刑濟敦居士)
聖嚴識大慧宗杲(西紀一O八九——一一六三)是一位活躍於北宋及南宋時代的人,生當亂世,他的一生,流離顛沛,卻仍為佛法作了中流砥柱的禪門幹臣。他自幼聰敏,十三歲即入鄉校,十七歲出家。先閱《古云門錄》,即起達摩之下何以門庭如此之多的疑問。因此而依宣州的明教紹珵達先德的微旨。後參曹洞宗的諸老,再參湛堂文準,準師見其風神爽邁,特加器重,指示入道捷徑。宣和七年(一一二五)至汴京天寧寺,參圜悟克勤,遂受印可。克勤著《臨濟正宗記》,付宗杲,未幾即分座請宗杲說法。此時正值北方的女真之亂,即入住雲居山。再到福建省,結茅於福州的長樂嶼。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住持徑山能仁寺,諸方雲衲靡然來集者一千七百馀人,禪風在興。紹興十一年因侍郎張公九成來見師而議及朝政,即於五月褫奪僧衣及度牒而被竄於衡州。二十年十月,又更改貶遣至梅州。該地多瘴癘而乏飲食,師徒百馀人,斃者過半,師則處之於常道,怡然而化當地居民。二十五年十二月獲得赦免,二十六三月,始再服僧衣。奉勅住持明州阿育山的廣利寺,二十八年再返徑山,道俗歸慕如舊。三十二年,也就是在他示寂前的一年,為孝宗皇帝說法而受“大慧禪師”的賜號,第二年八月大慧禪師示寂,皇帝贈他一偈:“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現處。”又諡“普覺禪師”號。因其鍛煉禪眾得法,傅其法而世譜所列者九十馀人,受其印可者則不知其數。由宗杲所提倡的趙州狗子無佛性的無字話頭,迄今仍為日本的禪站所依用。照我個人的經驗,無字話頭,確是一個百應驗的好方法。因此,有一次在禪七的檢討會中,有一位台大哲學研究所的同學,發表他的感想時說,我所主持的禪七道場,頗有像是回到了大慧宗杲時代的風格。的確,我很喜歡大慧禪師,通宗通教,敏悟超羣而又善能為學者除系去縛。當然,宏智正覺禪師那樣的風格,也極能使人體會到禪的另一面。
在《大慧語錄》中自稱:“妙喜一生只以省力處指示人,不教人作謎子搏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別無造妖揑怪。”故以“省力處”作為其語錄的篇名。
----------------------------------------------------------------- 禪門修證指要 坐禪儀
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宏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爾乃放捨諸像,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基睡眠,不節不恣。
欲坐禪時,於閑靜處,厚敷坐物,寬舒衣帶。
令威儀齊整,然後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上,左足字右?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厭右足而已。
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兩手大拇指相拄。
徐徐舉身前欠,左右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後仰。令腰脊頭項骨節相拄,狀如浮屠。又不得聳身太過,令人氣急不安。
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齶,唇齒相著。
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向法雲圓通禪師,亦訶人閉目坐禪,以謂“黑山鬼窟”,蓋有深旨,達者知也。
身相既定,氣息既調,然後寬放臍腹。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此坐禪之要術也。
竊謂坐禪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資神,寂然清樂。若已有發明者,可謂如龍得水,似虎犇山。若未有發明者,亦乃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
然而道高魔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現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天台止觀》、圭峯《修證儀》,具明魔事,預備不虞者,不可不知也。
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
出定之後,一切時中,常作方便,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則定力易成矣。
夫禪定一門,最為急務。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裡,總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經》雲:“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雲:“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是知超凡越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恁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故古人云:“若無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禪友,三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錄自《禪苑清規》卷八、卍續藏一一一·九二O——九二一頁)
聖嚴識長蘆宵賾的生歿及年齡不詳,只知他於元祐四年(西紀一O八九)建蓮華盛會,又於崇寧二年,即西紀一一O三年八月編述《禪苑清規》。祖籍湖北,亦云直隸。二十九歲於真州長蘆寺落髮受具。後參廣照應夫,一日躡階而有省悟,受到應夫的印可。元祐年間(一O八六——一O九三),住長蘆寺,迎母於寺,以盡孝養,勸母剪髮,專念彌陀聖號,撰勸孝文一百二十篇,述世出世間的孝道。在其建立蓮華盛會期間,普勸道俗每日念佛乃至千聲萬聲,時感得普賢及普慧二在菩薩來會參加。
宗賾號為慈覺大師,他是一位主張禪淨雙修的大師,既著有禪宗的《禪苑清規》十卷,又著有更多關於淨土宗的書,他說:“念佛參禪,各求宗旨,溪山雖異,雲月是同。可謂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戶透長安。”(見《淨土簡要錄》)
這篇對於日本的曹洞宗影響也極大,當其開祖永平道元(西紀一二OO——一二五二)到中國求法,嗣天童如淨的法而歸國後,所撰一文,其主要內容,幾首完全鈔自長蘆宗賾的。請參閱大正八二·一——二頁。
---------------------------------------------------禪門修證指要 《禪關策進》錄要 一 筠州黃檗運禪師示眾
預前右打不徹,臘月三十日到來,管取你熱亂。
有般外道,纔見人做工夫,便冷笑:“猶有之個在?”
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閒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故鑽亂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學口頭三昧,說禪說道,呵佛罵祖,到這裡都用不著。只管瞞人,爭知今日自瞞了也。勸你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時,討取個分曉。這些關棙子,甚是容易,自是你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難了又難。若是丈夫漢,看個公案: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
但二六時中,看個“無”字。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屙屎放尿處,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歲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闕。
到這裡,說甚閻羅老子,千聖尚不奈你何。不信道直有這般奇特,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雲棲評曰:此後代提公案看話頭這始也。然不必執定“無”字,或無字、或萬法、或須彌山,或死了燒了等,或參究念佛,隨守一則,以悟為期。所疑不同,悟則無二。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