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修證指要 《六祖壇經》錄要 二 定慧

禪門修證指要 《六祖壇經》錄要 二 定慧

  師示眾雲: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果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煙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日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有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和,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不動。”
------------------------------------------------------------------------
 禪門修證指要 《六祖壇經》錄要 三 坐禪

  師示眾雲: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中略)《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錄自大正四八)

聖嚴識有關六祖慧能(西紀六三八——七一三)的傅記資料,有《曹溪大師別傅》(卍續藏一四六)、柳宗元撰《曹溪第六祖賜諡大鑑禪師碑》(全唐文卷五八七)、劉禹錫撰《曹溪六祖鑑禪師第二碑》(全唐文卷六一O)、王維的《六祖惠能禪師碑并序》(全唐文卷三二七)、法海的《六祖大師緣記外記》(全唐文卷九一五、大正、四八)、《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四八),宋以來則有道原的《景德傅燈錄》卷五(大正·五一)、《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六(大正·四九)、《宋高僧傅》卷八(大正·五O)、《祖堂集》卷二(高麗傅本,未入藏經,現有台灣廣文書局影印本)等,各種資料所述,大同小異,其同異出入的考證工夫,已有不少學者做過了,印順長老的《中國禪宗史》,即專闢一章,考訂極為詳盡。別人敦煌本《神會語當》、《傅法正宗記》卷六、《宗門統要續集》第二等,均有關於六祖的記述。很足注意的,凡是唐末以前的記載,均將六祖寫為“惠能”,宋代以來如《景德傅燈錄》、《宋高僧傅》,則寫成“慧能”。而現存的《壇經》諸異本,也均用“惠能”而未用“慧能”。

  六祖的一生大概是這樣的:他生於廣東省肇慶府的新興縣,俗姓盧,三歲喪父,家中貧寒,大師常以採薪汲水,奉養母親。一日出市,聞誦《金剛經》,竊發出塵之志。咸亨年中(西紀六七O——六七三)至韶陽聽山澗寺的無盡藏尼誦《涅槃經》而為尼解釋。又訪見智遠及惠紀二年禪師,知道了五祖弘忍在蘄州黃梅的東禪院,盛弘禪法,因此前往參訪,五祖知其為大器,故意令之入廚房作供養,經八個月,即傅持東山衣缽,使之隱於懷集四會之間,經四年,始於儀鳳元年(西紀六七六)至南海法性寺,依印宗法師落髮,智光律師為其授具足戒。第二年移錫韶陽曹溪的寶林寺。聲振四方。刺史韋據請大師於大梵寺樹法幢,又歸曹溪大係法鼓,道俗歸崇者,接踵而至。神龍元年(西紀七O五)唐中宗遣內侍薛簡召大師入京師,大師稱病固辭。說法三十多年,以七十六歲高齡示寂。

六祖大師的一生,極為奇特,《禪關策進》所錄空谷隆禪師的話說:“不參自悟,上古或有之,自馀未有不從力參加而得悟者。”(卍續藏一一四·七一四),六祖慧能便是一位不參自悟的曠世利根。從他所留下的《壇經》內容看來,他的確是佛教成為中國化普及化而又不落世俗化的開創者,無怪乎《壇經》是中國人人人愛讀也是人人應讀的書。

  不過《壇經》自古即因流傅太廣,抄本太多,致有異本異說的淆訛現像出現。早在六祖的及門弟子慧忠所見,即有玉石相混的情形了。慧忠國師說:“吾此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三五百眾,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譚,消除聖意,惑亂後徒。”(《景德傅燈錄》卷二十八)

又有至元辛卯(西紀一二九一)夏南海釋宗寶所寫中又說:“餘初人道,有感於斯,續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按察使雲公從龍深造此道,一日過山房,睹餘所編,謂得《壇經》之大全,慨然命工鋟梓,顓為流通。”(大正四八·三六四)

至元二十七年(西紀一二九O)比丘德異所寫的中則說:“惜乎《壇經》為後人節略太多,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古本,自後遍求三十馀載,近得通上人尋到全文,遂刊於吳中休休禪庵。”(大正四八·三四六)

  今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八卷的《法寶壇經》,註明了系“比丘宗寶編”。此與德異所稱的“全文”壇經,是一是異,不太了然。現世流通的即是宗寶編的所謂至元本。大家相信這是最完整的版本,也希望是現存最古的本子。而近代學者間對之產生疑議的亦復不少。尤其是發現了敦煌本的《大梵寺施法壇經》之後,學者們相信,如果敦煌本是唐末以前的遺物,那該是現存本中最古的一種了。與宗寶的至元本比較,頗為簡略而未分部門,並且缺少相當於宗寶本中第七機緣及第九宣詔的內容。敦煌本《壇經》,現亦被收入大正藏經第四十八卷。

  宗寶的至元本共分十章,自“行由第一”至“付囑第十”,儼然是一部佛經的型式,內容相當豐富。所以深獲讀者的喜愛。我編本書目的,不為考證,但求有助於初心者的修證,故仍依據至元本,錄出其中最精要的般若第二、定慧第四、坐禪第五第三章。好在《壇經》的流通極廣,讀者極易求得其全書。
---------------------------------------------------------------
 禪門修證指要 參同契·草庵歌 一 參同契

  竺土大仙心,東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鈍,道無南北祖。靈源明 皎潔,枝派暗流注。執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 涉,不爾依位住。色本殊質象,聲元異樂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濁句。四大性自複 ,如子得其母。火熱風動搖,水濕地堅固。眼色耳音聲,鼻香舌咸醋。然依一一法, 依根葉分佈。本末須歸宗,尊卑用其語。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 以明相覩。明暗各相對,比如前後步。萬物自有功,當言用及處。事存函蓋合,理應 箭鋒拄。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近遠,迷隔山 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
 禪門修證指要 參同契·草庵歌 二 草庵歌

  吾結草庵無寶貝,晚來從容圖睡快。成時初見茅草新,破後還將茅草蓋。住庵人鎮常在,不屬中間與內外。世人住處我不住,世人愛處我不愛。庵雖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體解。上乘菩薩信無疑,中下聞之必生怪。問此庵壞不壞,壞與不壞主元在。不居南北與東西,基址牽牢以為最。青林下明窗內,玉殿瓊樓未為對。納被蒙頭萬事休,此時山僧都不會。住此庵休作解,誰誇鋪席圖人買。迴光返照便歸來,廓達靈根非向背。遇祖師親訓誨,結草為庵莫生退。百年拋卻任縱橫,擺手便行且無罪。千種言萬般解,只要教君和不昧。欲識庵中不死人,豈離而今這皮袋。 (1、《景德傅燈錄》卷三十,大正五十一·四六一下。2、《佛祖綱目》卷三十一,卍續藏一四六·四八九——四九O )

  聖嚴識石頭希遷(西紀七OO——七九O)是六祖慧能的再傅弟子,他是江西青原行思的法嗣。當時,他與湖南嶽懷讓門下的馬祖道一,並稱為江(西)湖(南)二甘露門,馳譽禪宗。希遷俗姓陳,廣東肇慶府的高要縣人,幼參曹溪六祖,始發靈機,往來於三峽間,開元十六年(西紀七二八)在廣東的羅浮山受具足戒。後受學並得法於行思門下。行思圓寂後,希遷游至衡嶽的南寺,即於南寺之東的石台上結庵而居,時人便呼其為石頭和尚。希遷的悟境,據《五燈會元》卷五云:“師(希遷)看《肇論》至'會萬物為已者,其唯聖人乎?'乃拊幾曰:'聖人無已,靡所不已;法身無象,誰云自他;圓鑑靈照於其間,萬明體玄而自現;境智非一,孰云去來?至哉斯語也。'”因此而作(卍續藏一三八·一六二)。本為漢代道家魏伯陽所著道書的書名。該道書是藉《易經》的爻象,論述作丹之事,丹成服之即成為長生久視或羽化登仙的仙人了。佛教稱佛為大覺金仙,以修禪定開悟自性而達成佛的目的,希遷所以沿用了道書之名而作,文中所用“回互”及“明暗”之意,實即也是沿用爻像以說明修行方法的工具。 “明暗”是指清淨的自性及染污的煩惱,“回互”是指法法互為因緣,彼此影響。若至有回互而不以為回互,有明暗而不受明暗的左右,那便是大覺金仙的佛果境界了。

石頭希遷另有一首,從文字表面看,是在描寫他的那間結在石頭上的茅蓬,其實是以之說明現象世界和他內證心境的怡然自得,故也抄錄下來,用饗讀者。
-------------------------------------------------------------------------
禪門修證指要 永嘉證道歌·止觀頌 一 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頓覺瞭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此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瘁骨剛人不顧。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恒沙諸佛體皆同。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游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蕭灑。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降龍缽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踪跡。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週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舍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賊將為子。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有人問我解何宗,報導摩訶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何窮數。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恐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輪。旃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沉師子住,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師子兒眾隨後,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幹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勿道心,外道聰明無智能。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掜怪,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於今在。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恒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象駕崢嶸謾進途。誰見螗蜋能拒轍,大像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錄自《就嘉證道歌》大正四八·三九五下——三九六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六祖壇經箋註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