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九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九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十九章 修行與陰陽的關係
藥法亦爾,或丸或散,以除冷熱,治無明病,以止為丸,以觀為散。
一切佛法、一切修持的方法,在佛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法藥」。醫生治病也是如此,或用丸,或用散。「散」是中國醫藥中一種制藥的方法,藥製成粉叫「散」。制藥者,中國古話叫藥店官,現代話叫藥劑師,起碼要學會膏、丹、丸、散四種本事。那麼,永明壽禪師將丸、散引喻為修持的方法,等於人生病吃藥,有時吃藥丸,有時吃藥粉。他說對治我們心中的無明煩惱,心念不能停止,主要的一味藥就是修止,也就是通常所講的修定,一般打坐就是練習修定的初步。
如陰陽法,陽則風日,陰則雲雨;雨多則爛,日多則焦。陰如定,陽如慧,定慧偏者,皆不見佛性。
這一段文字的意思,與中國原始道家或用陰陽修煉丹法,或用陰陽論理事,是同一道理。在佛學尚未傳入中國,大約在漢朝以前,中國文化思想九流十家中,就有陰陽一家。陰陽的思想與《易經》有關係;算命、五行等都是從陰陽家的思想而來。為什麼在中國文化中要把陰陽二字稱其為一「家』」呢?「家」等於現代科學所稱的「科」,這一門學問可以說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一種科學觀念,由實際運用的科學走入抽象理論科學的一個法門。那麼,陰陽家影響中國的文化非常大,甚至到我們這一代也或多或少受其影響,乃至年輕人標榜頭腦科學,絕不迷信,到現在也都擺脫不了陰陽家的觀念。結婚算八字,雖然嘴裏斥之為迷信,心裏卻早已被這句話一箭中毒,他再說不算,也要偷偷去問一下。這些算命、卜卦、風水……都是陰陽家的東西,後世講《易經》的學問,多半被陰陽家所包含,這一門學問包羅萬象,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均有,尤其中國醫藥,更是採用陰陽辨症。我們經常有個比方,西醫理論基礎是建築在科學,而偏重於生理與物理,中醫的原理建立在哲學,而偏重於心理與精神,因此學中醫最難,難在哲學理論。中國古代醫術高明者,必須深通陰陽家,看病人,先瞭解何時發病,再看他的相,即可斷定其病根病源,為何此人會得胃病?是陰陽不調,陰陽不調歸諸於氣候、生理、心理影響等各種因素非常多。
講到陰陽,我們順便提出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這是我們固有文化中的一個寶庫,必須去探討,當然也需要與現代科學,甚至未來科學作一個配合。
再順便一提陰陽與讀書的關係。一位朋友花兩萬元買了一幅古人寫的對聯,下聯是「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剛就是陽日,柔就是陰日。中國古代用夏曆,現在過陰曆年正月初一拜拜,也是夏曆的規矩。夏曆早就用太陽曆,一年二十四節氣,不過已簡化用六十花甲代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西……王戌、癸亥等等。譬如天干、地支也有陰陽的分別。
陽日讀經,人的情緒有時脾氣大,壯志淩雲,心裏很剛強時,讀書應該讀古代經典,以調和自己的心性。「柔日讀史」,有時情緒低沉,精神也不好,最好看看小說、歷史,引起人的精神、興趣。讀古書的一看到「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很現成,現在不現成了,日子哪有剛日子、軟日子?所謂剛、柔是指天氣,陰雨天屬柔日;炎陽晴天則屬剛日,氣候變化對人的身體、情緒都有影響。
我們講這一段為什麼囉嗦了半天?諸位打坐、學佛做功夫,必然受這個氣候影響,氣候影響調整不好,你的功夫白做。中國有句老話,要到什麼時候才算修道成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要是還吃飯的,飲食、農具不能斷去,做不到寒暑不侵,氣候濕度一高,天氣一冷,你那個功夫馬上就變成「夫功」了!功夫完全跑掉,感冒來了,頭也發脹,打坐腿也發酸。所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並非易事,非得定的人不可,得三禪以上的定,勉勉強強可以做到寒暑不侵,冬天夏天差不多,沒有關係。
「陽則風日」,風大、太陽烈屬陽日。「陰則雲雨」,下雨的天氣是陰日。「雨多則爛」,水多食物容易黴爛。像今天天氣冷,實際上據氣象局報告,十七度左右,不算太冷,為什麼感覺比較冷?因為下雨,加上濕度,尤其臺北是盆地,濕度更重,再加上大家身體不好,還要加上一個度數——感覺溫度,怕冷加濕度,倍覺寒冷,又加三度。有些身體好的不在乎,已經去了三度。
濕度一高,人的身體都受影響,會中醫的一看,此人病了。像我們現在看看,滿堂人十分之七以上,面帶臘黃之色,不是衣服穿不夠,就是傷風,已經不行了,再加上晚上油膩吃多了,包你明天頭昏腦脹。就是這個氣候,與人的身體、做功夫都有密切的關係。
「日多則焦」,夏天太陽照久了人會發脹。
那麼,永明壽禪師分析氣象給我們做指示。
「陰如定」,打坐、定境界是陰境界。「陽如慧」,智慧的境界是陽境界。陰陽兩者要配合,是這個配合,不要搞錯了!所以有功夫得定,沒有慧觀發不起來,坐在那裏昏昏沉沉。有些腿子練得很熟,有時也可坐一、兩天,你以為對了?統統走入陰境界。走入陰境界後,即使能夠做到「坐脫立亡」,還是在陰界中。
破記錄的死法
「坐脫立亡」是禪宗術語。坐脫,兩腿一盤走了;立亡,站著走了,譬如五百羅漢,還有中國祖師,把徒弟召集起來就走。當然,也有人倒立而亡,如唐代鄧隱峰祖師。一般有道的人,死時大都是打起坐來走的,站著的也有。他問徒弟有沒有倒轉的?徒弟答說沒有。他就倒轉來死,兩雙手撐在地上,穿個長袍,如此倒轉死也沒有問題,長袍卻也沒有翻掛下來,還是順著身體倒立著,本事很大,就是要特別表演一手。他的姐姐也是出家的比丘尼,悟了道的,聽到弟弟倒立死了幾天,跑去看他,姐姐打他一下說:「你生也調皮,死也調皮,連死了都不正經。」弟弟一聽這樣不正經,反轉過來,站著又死了。坐脫立亡不一定得道,當然鄧隱峰是得道了,以佛法來講,證得菩提了。坐脫立亡是修定的功夫,有些人還是在陰境界中,修行中要特別注意!因此歷代提倡淨土的祖師告訴大家修淨土最好,念佛最好,原因何在?你不要考慮定慧,只要念念在佛上,定在其中,慧也在其中,這是給後世非常方便的一個法門,因為後世人般若智慧差了,慧觀起不來。慧觀起不來,學佛修行都喜歡在定境上做功夫,功夫做得好,走入陰境界的非常多。陰境界當然也有好處,縱然做到坐脫立亡,死了以後也得一個學位,鬼仙而已!然後有人扶乩,他假託濟公和尚或其他什麼的就來了,這往往都是鬼仙在作怪,在鬼道中他也可以活得很久。
這是定慧、陰陽的分別,特別注意這一段。接下來極重要的一句話:「定慧偏者,皆不見佛性」,或者偏於修定。修功夫;或者偏於修慧,注重學理的觀,兩者偏一都不可能明心見性而悟道。所以學佛的一條正道就是「定慧等持」,二者要平等修持。
心意自在方合道
八番調和,貴在得意。
這八個字很重要,從上次講到現在,告訴我們如何修定,如何修觀,偏重於做功夫的同學特別注意!光做功夫沒有慧觀是不行的。由上次到這次,其中有八番相對的道理都告訴我們,偏向於觀時如何處置;偏向於定時如何對治,我們要自己知道調配。
「貴在得意」』這四個字最為重要。「得意」不要當成名詞解釋錯誤,以為是中了一等獎心理很得意的意思。「得意」是意識狀態,八萬四千法門,隨便哪一種方法,開始都是從意根著手起修。有許多人說沒有妄念,你那個沒有妄念正是意識的意根,正是意識清淨面的現量狀態,並沒有脫離意識。
所以,大家對於心意識的理論、學理先要搞清楚。至於如何能夠悟道達到成佛之果?如何能夠修到定慧?「貴在得意」,你的意識的應用是不是能夠自由、自在?現在流行說自由,佛法比這個名詞更好的是「自在」,「觀自在」。自由是流動的,游來遊去;那個自在,我就在這裏。
所以,凡夫的意識被無明的煩惱所左右。自己不能自在,真正能夠達到觀自在這個境界,才是「得意」,得到意識自在的境界。如果拿世俗的話來講,人生的自由,這個時候才是真自由,生死也可以自由,由我作主,倒轉死也可以,躺下來死也可以,爬起來也可以,這個叫「貴在得意」。
「止」病與「觀」病
一種禪師不許作觀,唯專用止,引偈云:「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終不睹。」
現在講偏執的毛病了。這本書的作者永明壽,是禪宗大師、淨土宗祖師,他在這裏引用宋朝的實例。中國禪宗到宋朝,幾乎走上衰落的途徑。他說這個時代有一種禪師,不許人家作觀想,也不許人家念佛、念咒,專門叫人家打坐、修定就好。而且這種禪師還引用古偈說:「思思徒自思」,打坐不要追究佛學的道理,這樣用思想參究是不對的,是自找麻煩。「思思徒自苦」,老是在那裏用參究的功夫,是自尋苦惱。「息思即是道」,只有把思想放下,這個就是道。「有思終不睹」,假使還有一個思想、念頭,就不會明心見性。
這個偈於認為只要打坐、做功夫就是道,這是錯誤的。可見由宋朝開始,同我們現在一樣,早就走上這條莫名其妙的路。
又一師不許作止,專在於觀,引偈云:「止止徒自止,昏暗無所以;止止即是道,觀觀得會理。」
又有一派專門研究佛教經典理論、搞思想的,自己不會打坐,也不許人家學打坐。「專在於觀」,專門注重搞學理,以觀慧來修道。他們也引用前輩大師的偈子,「止止徒自止」,何必在那裏打坐熬腿呢?坐了半天可憐兮兮,搞得腿子酸脹發麻,而且越來越沒有記憶力,「昏暗無所以」,越來越昏頭,智慧不開。「止止即是道,觀現得會理.」,這個「止止」不是讚歎止,而是叫你停止修止,不要修定,只要觀察自己能觀的智慧之性,透那個理,理一透就成道了。
教育的原理
兩師各從一門入,以己益教他,學者不見意,一向服乳,漿猶難得,況復醍醐?
永明壽禪師作了一個公平的論斷。他說這兩派的主張,各從一門而入,創宗立教的人本人修持都對。因為他的性向從一條門路進入,他在這條路上得了好處,遂「以己益教他」,自己得到了利益,也叫學生非走這條路不可。注意哦!在坐青年同學有在外面當老師的,或者學教育的特別注意!教學生用一個法門,走一條路線是不能成就學生的,有些學生性向不同,教育方法就要改變,教育的目的是使每個人成就,如果用一個呆板的方法,那根本違反教育的原理,好比殺人不用刀。犯了殺戒,應該判死刑,拿佛法來講是「殺人慧命」。所以教育方法絕不能呆板、普通教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教育也一樣,研究對方。怎麼樣才能使他接受得快。成就得快。如果把自己得益的路線法門,教人家也依樣畫葫蘆,沒有用。
我經常跟同學講我很生氣,到現在還找不到一個好學生。同學說:「老師,學你學不到。」我說:「那完了,你學到我又怎麼樣?充其量同我一樣,到老了還在賣嘴巴,一點用也沒有。再說,你學到我,已經比我遲到幾十年,你跟不上來,老是在屁股後面跟,對嗎?」一個好學生要超越老師;老師找學生就要找會跳的,當然,亂蹦亂跳、胡鬧搗蛋的,那個叫調皮學生,不是超級的。沒用。
所以教育的方法。不要以自己得到的利益,教人家依照自己的路線走,這是講做老師的方面的。那麼,做學生方面呢?「學者不見意」,大部分學生素有崇拜性、尤其小學生最崇拜老師,老師被塑為具有權威性的人。我的經驗很多,一生不上此當,你們也可以學學我,人被人家一叫老師,一恭維,你已經入土了。幾聲老師,看到你那個恭敬的樣子,一叫就把你活埋,那是謀殺人不花本錢最好的方法,給你恭維一番,你自己就昏了頭,越覺得自己偉大。千萬不要受人家恭維禮拜,那是最上當的事。可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也有天性上的缺陷,因為始終找不出自己要走的道路,就是拿老師所教的照樣畫葫蘆,這是當年老師教的,老師教錯了;他也辯解是在老師那裏聽的,那真是沒辦法!他自己「不得意」,自己沒有思想,不得到意的境界,「學者不見意」,不見到智慧從自己意識發出來。所謂老師是什麼?我經常比喻,是做鑰匙的鎖匠,老師不過是個匠人。這把鑰匙壞了,另外打一把,開門還是要自己來。一開,腦子智慧開發了。鎖匠可以為你打造鑰匙,智慧之門要你自己套進去開啟,如果靠鎖匠開,那你是笨蛋一個。
學者,當學生的要「見意」,要自己見到意識智慧的境界。因為學生自己沒有智慧,光是盲目迷信地接受,「一向服乳,漿猶難得,況復醍醐?」等於小孩光吃母親的奶,母親營養不良,擠出的奶水如清水,連奶漿都得不到,何況醍醐?從品質最好的牛奶、羊奶中再提煉精華奶油叫醍醐。他說我們同小孩子一樣,如果學的人自己沒有智慧,光喝媽媽營養不良的奶水,沒有用。
吃飯不知粥,呆!
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種種說耶?
這裏提出假定問題,如果人完全靠自己的智慧,有些人蠻聰明,妄作聰明的又不對了!妄作聰明非真智慧,可是他的鬼名堂特別多,腦子靈光得很,各種事物都會說出道理。我們從小聽一句話:「世界上歪理千條;正理只有一條。」正理一條難找;人走歪理的多,靈光一出來,歪理就出來。假使智慧靠自己生出,那麼歪理也是智慧,當然,在智慧立場講,歪理也叫智慧,不過要加一個姓,叫歪智慧,不能證菩提道果。
如果這些人一向只以一個見解為對,那佛何必用種種方法來說呢?他答覆:
天不常晴,醫不專散,食不恒飯。世間尚爾,況出世耶?
這個道理很簡單,等於天氣不會永遠晴,也不會永遠雨天。你看天地宇宙的變化,你就知道自己用功的方法是不是呆板的。很多同學在這裏學了很久修持的方法,常常讓我碰到頭痛的事,有人會問:「老師啊,我要去閉關修持啦!你看我要用那個法子呢?」唉呀!我真想講:「最好回到你媽媽那裏去吃奶吧!」這個修持道理,所有的方法都給你了,你自己要曉得調整變化,天無常晴也無常雨,一切修行的方法,可以說都是調心的法門,都是廚房裏的佐料,今天要吃鹹一點,醬油、鹽都有;明天要吃甜一點,白糖、蜂蜜都可以。
你一定要每天吃某樣菜,不但胃口倒了,也把胃吃壞了。修持道理也是這樣,所以說「天不常晴,醫不專散」,高明的醫生不會只開藥粉,而且會視病情的發展調配處方。因為假定藥吃了有效果,病情減輕,份量就要減,或者病情發展到另一個叉路,發現另一種病症,又必須變換藥方對症下藥。
譬如有位同學今天來了,我說你事情多,元氣不夠,稍稍吃一點補藥,不過看你有風,吃一點驅風的藥。他問這兩樣合著吃可以嗎?可以啊!因為剛剛開始只有現象,風寒在表沒有深入,一方面把風寒趕出去,一方面也把元氣培養出來。如果風寒進人身體內部,你不先驅風寒,而吃下補藥,重病一場,等於土匪進門,你把門鎖住,那就完了!
「食不恒飯」,每天都要飲食,但不一定天天吃飯,有時麵食,有時稀飯。「世間尚爾」,世間法所講也經常如此。「況出世耶」,何況我們修出世法的人。這句話特別注意!學了那麼多佛法,修出世法.自己要知病調方,曉得因時因地轉變。
今隨根隨病回轉。自行化他有六十四。
上面所講止觀的道理,告訴我們在教育時,要隨著不同的根器,針對各種不同構毛病,反覆對治指導,乃至自己修行或教化他人,有六十四種法門。我們要曉得轉變。
若就三番止觀,即三百八十四,又一心止觀復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三悉擅是世間安心。
從前面一直講下來,都是天臺宗修止觀的法門.由止觀隨著根器轉變,綜合其差別的方法有那麼多。我們隨時要曉得調整。「悉擅」,勉強解釋即是各種境界、法門,能成就眾生者。佛法講四悉檀,前三悉檀: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擅、對治悉檀,屬世間安心之法,後一悉檀:第一義悉擅,屬出世安心方法。
世醫所治差已,復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
修行的方法同世間的醫生治病一樣,修行是醫治眾生的心病。「世醫所治差已」,世間的心病醫好了;「復生一悉檀」,才能修出世間法。
這一段也要特別注意!佛法通常講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道,實際上真正的佛法是講五乘道,先從人乘修起,譬如十善業道等等。人乘道修好,才修天乘,儒家說天人合一。天人乘道修好,才能進一步談出世間法,出世阿羅漢、聲聞,再翻一個身,可以修更進一步的出世法,超過阿羅漢、聲聞,屬於緣覺。最後才是菩薩道。所以要談修持,必須把世間的人道先修好,基礎穩固,世間法安心做到了,才能再談出世間安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特別提出,我們都曉得學佛最難的是安心法門,能夠安心就成佛。世間的安心做不到,一上來就想求出世間的安心,那就是孟子所說的「緣木而求魚」。
止觀能開佛秘藏
如來所治畢竟不發,世出世法互相成顯,若離三諦無安心處,若離止觀無安心法。
強調天臺宗的道理。「所治」,不是政治的治,而是剛才所說的調心,有時候講修養也叫治心,此心最難治,人人能把自己的心治理好,就是儒家《大學》的道理,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從誠意下手,先修自己的意識。心念如何安?治心非常難,所以說佛所講的治心法門「畢竟不發」,這是個秘密的迷語,佛所用至高無上的治心法門是哪一種?般若嗎?還是《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用這個治心嗎?還是念佛?聽呼吸?都是佛說出的法門。那麼,如來、一切成佛的人,他自己頓悟的那一下,是個什麼方法?「畢竟不發」,是個大秘密,畢竟沒有講出來。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他沒有說一個字。那麼這個秘密什麼人揭發過呢?中國禪宗六祖慧能揭發過一次,當他得了衣缽逃回廣東的路上,後面追來一位軍人出家的惠明和尚,六祖將衣缽放在岩石上,惠明欲取衣缽而不動,他是個大將軍,武功很高,一件衣服、一個缽拿不動,是何道理?這下,他放下了,向六祖求道。悟道以後還問六祖,師父傳給我的法還有秘訣沒有?六祖說有啊!在哪里?在你那裏啊!不在我這裏,你問的那個就是。就是「我有一寶,秘在形山」,就在你身心上。所以佛到最後說不可說,不可說,無話可說;維摩詰居土最後堵口,把嘴巴一閉,文殊菩薩說:這是真說。
因此說「如來所治畢竟不發」。那麼又如何去進行佛的教育法呢?
「世出世法互相成顯」,要想學佛成功,應該先從做人學起,人都沒有做好,所成之佛不曉得是什麼佛?那當然非人佛,佛本來非人,那是超人。佛法再三告訴我們,學佛從學做人開始,萬丈高樓平地起,做人沒有做好而能做好佛,那很奇怪!無此理,無此事。世法、出世法互相成顯,兩者互為因果。換句話說,人做好了,不要修道,本來就是修道。中國話「修行」兩個字,以現代話解釋,先從修正心理行為做起,人事都沒有處好而妄談學佛?那正如明朝末年一位名土龔自珍所講的一句話:「人生三件事,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那就不是學佛,是學自欺法。
諸位學佛的青年朋友特別注意這八個字:「世出世法,互相成顯」世間法與出世法是互相完成、互相顯露的。「若離三諦,無安心處」,這八個字強調天臺宗,天臺宗的三止三觀也叫三諦觀,即空、假(有)、中。初步修持先求妄想清淨,不能說妄想沒有,仿佛證到空的一面,這個空,況且大家沒有做到,假定做到有一點空的境界,那也不是空,是假的,是你意識上的空,所以呈現這個空。當你證到空的境界,一念不生。有時候少數同學有幾回經驗,但這個經驗不是修持到達,我經常說這是瞎貓撞到死老鼠,碰上的,有時身心都空了,但是那個空還是意識境界。而且光守空,在空裏住久了以後會變成昏沉,無明的陰境界,這時要趕快修有(假)觀。或者先從假觀來,譬如大家閉起眼睛妄念不停,這個妄念是假的,本來空,不要你去空它,想留、想追也追不到,比男女青年同學談戀愛還難追,不相信你追追自己的妄念看!
隨便提一個問題,你昨天早上第一個念頭想什麼?影子都跑了!剛才你進這個門以前念頭想什麼?早沒有了!妄念本身是假的,它自性是空的,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念一句佛,一句咒,或有個境界光明,這些執有都不是道;落空也不是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觀才對。天臺宗講三止三觀,禪宗講「離四句,絕百非」,一切都掃,不掃也掃,無可掃處,所以不掃,那麼可以勉強說四段。
所以永明壽禪師說「若離三諦無安心處」,天臺宗強調,我們修安心法門,只有走三止三觀的路線,才能夠到達。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