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論卷第十(二十五章) 念佛正論說
念佛正論說
所使必以摧邪顯正。激濁揚清為後學蓍龜。 作生靈耳目為己任也。苟弗能而默默自守。 則尸祿備員於佛門矣。雖講授亦奚以為。豈 不聞因筌然後得魚。體教然後修行。名教未 正行如之何哉。故不得不論也。是以仲尼為 政正其不正。涅槃遺誡急在糾過。余嘗觀吾 佛世尊之[3]主西竺也。象無象之象言無言之 言。以復群生之性由是頓教。漸教大乘小乘 盈溢乎龍宮海藏。無非摧邪顯正。激濁揚清 之旨。而大地生民率其化。而復其性者可勝 計乎。其間偏讚西方。謂捷徑修行之道者。蓋 以阿彌陀佛有廣大願力。攝娑婆眾生而歸 淨邦。是令反妄而證真也。所以諸佛共讚。菩 薩同遵。晉社創修千古之高風不墜。慈照集 懺十方之正化流通。大矣哉。淨土之道。其為 體也。以彌陀即本性。其為宗也。以淨國即唯 心。其為用也。以仁恕即滅惡生善。此之三者 蓋顯三世報應制其事。一心空寂窮其理。俾 達乎理者反其妄。信其事者遷乎善。以斯而 利于上下。實助於周孔之教。贊翊皇化其亦 至矣。使一人能行是道。以訓于家。家以導 於鄉。鄉以達於邦。以至於無窮。則天下之民 涵道泳德。融神實相高步無何而極佛境界。 豈止以為善人君子而已哉。夫如是則何患 乎。忠孝不修禮讓不著歟。以此觀之。豈非能 仁之道。與仲尼之道共為表裏以訓于民耶。 洎乎歷朝敬之。廣其教像法事之。非其人廣 其教則弊倖生。非其人則淳朴泯。而乃以佛 堂高大為奢誇聲利。溫飽為能事。徒以多為 貴。則壞其道者眾矣。言以怪為美則惑其聽 者庶矣。遞相沿襲以成鄙吝。日復一日紅紫 亂朱。使夫清靜仁恕之風消蕩矣。於是蠶食 蠧耗之謗由茲而盛焉。斯乃敬之事之者之 失。非其教之咎也。今之人多不察其所由。 視其徒之不肖者。而遷怒於善人教法焉。亦 何異乎以丹朱而罪堯。因商均而過舜。服藥 失度歸咎於神農。縱火致焚反怨於燧人也 耶。愚乃不佞學佛之道有年矣。既粗領其旨 而頗有扶傾之心。非敢私於己而欲公於眾。 以救其弊也。嘗謂教門之利害有四。一曰。師 授不明。邪法增熾而喪其真。二曰。戒法不行。 綱常紊亂而犯其禁。三曰。教理未彰。謬談非 義而惑其眾。四曰。行願不修迷入邪岐而墮 於魔。由是亂名改作聾瞽。後學非止一端可 傷乎哉。自是叨濫之徒一以傳十。十以傳百。 百以千萬。流毒於海內速若置郵。何以知其 然。正說難行邪風易染。此必然之理也。噫祖 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者難矣。吾雖 不敏而實悲焉。思欲分條析理廣被前聞。截 偽續真開茲後學。恨無慧辯徒事管窺。由是 齋沐一心投誠三寶。詢求大教參考玄文。楷 定正宗破諸異說。總成念佛正論。剖證佛祖 格言。普告諸方咸躋覺路。庶使聖教隱而復 彰。眾生罪而還福。有客至而問之曰。修行了 自己生死。何須論他人長短。予應之曰。理不 然也。豈不聞如來出世。無一法不是利生。菩 薩修行肯纖毫而為自己。佛子示同外道。方 便轉彼邪心。楞嚴十種魔民皆因錯解。華嚴 十類魔業。示其正歸。嗟惡慧之邪修。自甘 心於險道遇斯境界。豈可緘言念彼愚癡寧 容坐視。況世尊悲心付囑。留大願而普濟迷 津。菩薩如教修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是其 本行夫復何疑。如其見迷路而不指正途。慈 悲安在。覩沈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隨順 正法而破魔。是無上大智之業。調伏眾生而 入道。是諸佛之所攝持。誓當捨命而立真宗。 終不[4]為已而忘佛囑。眾生盡而悲心益固。空 界殞而我願無窮。倘逢有識之賢。必能助弘 斯道。可謂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 恩。
夫奉教念佛之士。叨法正之遺廕。作如來之西方彌陀說
經所載有理有迹。論其理者西方即自性也。 此性無形無相不變不壞。歷劫堅剛。譬彼精 金。在易卦則曰兌。為寂靜故。謂之西方也。金 者其色明。金體白淨舉之喻法性。蓋世間之 人迷於塵境。妄念不息紛然動作。在易卦則 曰震。故謂之東方也。人能反妄歸真。復其本 靜。得見自性即名捨。東方執著之穢土。登 西域淨明之金地也。在方無方以法喻表其 理體。華嚴合論謂。文殊自東方來者。蓋文殊 是。根本不動智也。東是萬物發生。震動之者 初明之地。從此智則生信。故華嚴以信位為 初生佛家。丑寅之間為清朝。智日初明。像 文殊發起凡夫入信。見道智門漸增故。巽為 風。為教化風能[1]去穢揀淨。辰巳之間上應角 宿。為僧道。為齋戒。為眾善之門。喻進修地 位。至午為中道易。卦曰離。為南方為正為日 為明。麗離中虛故明。像諸法空則智日當陽 遍照天下。法華龍女南方成佛。是其義也。西 南為坤。為地為安靜。為柔順為母為生養。正 西為兌。金旺之地日沒之所。火死在酉為肅 寂。為收藏。西北為乾。為天為父為金為剛健。 北方為坎。為水為君為師。利生濟物垂教正 治。以水制火。以君對臣臣明君正。又水多則 濫。故東北為艮。為山為止下方為禪定。為謙 下。上方為觀照。為智慧。為空界。如日月三光 處空。照臨萬物也。經中不舉餘方。而單指西 方者。蓋取淨對穢也。以悟攝迷[2]也。以靜對 動也。以果對因也。過十萬億國土者。出四維 上下十方之限量也。超乎四惡道之十惡業 也。超乎人天十善之境界也。不為諸法之所 拘也。有世界者。真如實際理地。即自性西方 極樂者。即言此性無憂惱也。何以知其然。見 性之人不為塵境惑。了知諸法空。心常坦然 無念無為無思無慮。安住大寂滅之地。念念 常生智慧法法皆如。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故 名極樂也。論其迹則實有此箇世界也。佛叮 嚀詳復言之豈虛[3]語哉。有者非方域處所之 有。乃不有之有。即是真空妙有也。真空者。即 是實相。妙有者。森羅眩目法界交參。豈有東 西之辨哉。圓覺經云。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 諸眾生清淨覺地。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 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阿彌陀是梵語。此 云無量壽也。佛者覺也。即當人分上廣大圓 覺之性。清淨法身之佛也。此性不生不滅亘 古亘今。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六道眾生。各 各具此覺性。所以稱同名同號也。噫世人昧 之久矣。妄取色相顛倒馳求。甘自沈淪我佛 應世開方便門。讚說淨邦令其信慕。苟能自 肯自信方悟堅明。為西方盡西矣。惑火滅盡 土皆淨焉。則知十方世界總是彌陀。觸目遇 緣無非極樂。百千三昧應念現前。無量法門 隨心顯發。高超徹見是樓閣。含育利生名宮 殿。防非護善名欄楯。清淨無染是蓮華。徹底 澄清謂之池。隨方逐圓謂之水。仁慈濟利謂 之寶。戒定慧薰謂之香。七菩提樹覆蔭重重。 八聖道路遊行坦坦。眾善莊嚴花簇秀。萬德 成就果周圓。化禽演於法音。風樹傳於道品。 到這般田地更要保持涵養。直至命終永無 退失。脫然而去方為了事。其或未然切不可 遺。山認培棄寶拾薪。妄認色身便為究竟。信 知生死事大莫作等閑。尋訪真知決擇心要。 確實念佛求悟大乘。了見本性彌陀。直達唯 心淨土。可謂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 始休。
佛說西方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如真如本性說
謂之本來面目。禪[4]宗則曰正法眼藏。蓮宗 則曰本性彌陀。孔子則曰天理。大易則曰太 極。名雖有異其實同一真如本性也。此性虛 而靈寂。而妙與天地同根。萬物一本歷塵劫 而不朽。世界壞而不遷。人不能任其自如之 真。而梏於地水火風。和合之質方其受形也。 已為陰血濁氣。昏其本然清淨之體。及其生 也六塵五欲之迷倒。昧於本有之天真。是故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導人反妄而歸真 也。其捷徑易行者惟念佛一門。修之者心不 散亂三昧現前。是復其本性也。今有一等不 究佛理之人。却將道門修養法冐濫蓮宗。妄 說氣是主人教人般精運氣。勞其筋骨枉用 身心。甘受苦辛終無所濟。嘗觀道門張紫陽 說。精氣神者先天地之元精元氣元神也。元 精非淫泆之精。元氣非呼吸之氣。元神非念 慮之神。癡人不曉此意。喚甕作鍾眼。既不明 理亦不達矯。誘他清信之士。一向在臭皮袋 上。造作昧却一真佛性。妄言此是修行可悲 也哉。普告同修切宜仔細。究心念佛啟悟真 源。若也了了自見。法法現前。是名見性成 佛。一念差錯天地懸殊。
真如本性者。父母未生已前。一真無妄之體。辨真妄身心
為身。故曰法身。父母緣生虛幻不實。故曰色 身。心者。有真心有妄心。真淨明妙虛徹靈通。 故曰真心。隨境生滅忽有忽無。故曰妄心。祖 師勸修念佛三昧者。於自己真心中。流出一 句阿彌陀佛。念念觀照法法圓通。是謂都攝 六根淨念相繼。於一念中普現色身三昧。今 時有一等人。不知真妄錯認色身為我身。以 妄念為究竟。多是吐納按摩做模打樣。希望 成道不亦謬乎。[1]可謂棄却真金而拾瓦礫也。 大凡學道要辨真偽。故宗鏡云。修道以心為 宗。理須仔細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 雷同。有濫圓覺金鑛共爇。真偽纔分。沙米同 炊生熟有異。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 以為真實。認妄賊為真子。劫盡家珍。收魚目 作驪珠空迷智眼。遂使愚癡之子陷有銕之 重關。邪險之人溺見河之識浪。戲熾焰於朽 宅。忘苦忘疲臥大夢於長宵。迷心迷性。皆由 執斯緣慮作自己身。遺此真心住他聲色。斯 則凡夫外道之失也。或有法學禪宗執佛方 便。致使撒開八網乘。對四機越一念。而遠 驟三祇功虛大劫。離寶所而久淹化。壘跡困 長衢。斯則迷循妄心。不得真心之失也。心賦 云。性非造作理實鎔融。明之者即動而靜。昧 之者迷西作東。任竭海移山未是無為之力。 縱躡虛履水。皆為有漏之通。辨玉須真探珠 宜靜。若向境外以求心焉。知圓光而在眚。順 法界性合真如心。此則頓入如來大慈悲海。 比之著相修皮袋者。豈可同日而語矣。
夫身者。有法身有色身。傳曰。智明真境盡法辯明三寶
僧功德難思議。三寶者有三種。一曰。同體三 寶謂真如之理。自性開覺名為佛寶。德用軌 則。自性正真名為法寶。動無違諍自性清淨 名為僧寶。二曰。出世三寶。謂法報化身隨類 應現是為佛寶。六度詮旨四諦緣生名為法 寶。十地菩薩四向五果名為僧寶。三曰。世間 住持三寶。謂泥龕塑像名為佛寶。黃卷赤軸 名為法寶。剃髮染衣名為僧寶。歸依者。感諸 天護持。供養者。獲福田無量。今有邪愚。不解 偽撰真宗妙義經。妄言。精是佛寶。氣是法寶。 神是僧寶。遞相傳習。致使入善門者信其邪 說。不敬三寶。實可憐憫。若夫不敬世間三寶。 則自昧其心。自昧其心則迷失本性。同體出 世三寶何所得哉。自賺猶可。又賺他人。可謂 岐人天之正路。瞎人天之正眼。昧因果之真 教。澆定慧之淳風。無甚於此也。佛言。一切眾 生若不歸依三寶。永劫墮三惡道。況我慈照 集經成懺。使學者依大乘經甚深妙義。從今 身至佛身。為法界眾生歸依常住佛。歸依常 住法。歸依常住僧。正信善人既已得聞。聞已 誦禮。固當自敬自信。即此敬信之心。端可近 於佛道矣。凡見一切佛像起如來想。見一切 聖教生難遭想。見一切比丘僧起祖師想。禮 拜供養無得輕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如此 則一體三寶唯心備具矣。若也執於鄙見昧 其根本。妄信邪教疑誤後人。自取沈淪永溺 惡趣。是誰之咎歟。
教云。十方薄伽梵。圓滿修多羅。大乘菩薩辨見聞覺知
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 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 佛性。不識喚作精魂。比來有等愚人不知佛 理。潛吾教中。專以傳受為宗。妄說六門見性。 指四大色身以為佛體。自立三十六關七十 二信。揑合怪事誑惑善人。妄謂這邊肉動。某 人來那裏疼痛。某事至吉凶禍福。言是先知。 愚者得聞將謂佛法靈感。傾心諦信布施供 養。傳此邪言切切記心。未嘗暫捨。殊不知 一真佛性清淨湛然。為有妄身乃有妄識。蓋 覆本性不見光明。一念心空名為悟道。故楞 嚴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則涅 槃。是故祖師立教。但以念佛三昧為正宗。未 嘗有毫髮許實法繫綴於人。何期蚩蚩薄俗 迷宗昧旨。棄忠孝而不履。背仁義而不修。假 蓮宗之名行差別之法。貪求冥感以奇怪惑 人。則有邪魔魍魎附人身體。撓亂正信盡遭 魔攝。可不悲哉。大凡修淨業人。善察邪正本 分。究心確辦信誠憶佛念佛。願生淨土慎勿 他求。智覺壽禪師云。莫摘枝苗須搜祖禰。豁 爾而無明頓開。湛然而情塵自洗。可謂直截 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古德云。在胎為身。處世名人。在眼曰見。在耳破妄說災福
宗。自行化他為用。乃佛祖之格言。後人之龜 鑑。凡曰音聲佛事。點燭道場。蓋是方便法門。 以之引權歸實耳。比來學者迷失宗旨。貪著 事相不遵教典。向外妄為心眼不明競稱師 長。實法門中一弊事也。或搜鬼竅有若師巫。 或稱彌勒下生。或言諸天附體。或向燭光上 見神見鬼。或在香煙上斷吉斷凶。瞞昧三光 欺賢罔聖。誑謼閻閭邀求利養。及乎問他平 實行願。杜口無言。本性彌陀罔知下落。熱 亂一生盡是虛誑。誤人自誤。實可悲哉。故楞 嚴經云。善男子心愛懸應。爾時天魔候得其 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口中好說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是 人愚迷惑為菩薩。親近供養。破佛律儀潛行 貪欲。此名歷劫精魅。大力鬼神年老成魔。惱 亂是人不覺魔著。謂言證聖。壓足心生去彼 人體。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 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嗟乎初心善人不知 真偽。信彼邪說不務存心。積德妄想求福。見 之謬焉。吾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 家必有餘殃。故知吉凶禍福繫乎人心。烏可 諂求富貴。而苟免禍害哉。永明壽禪師云。惡 從心起。如銕孕垢。而自毀銕形善逐情生。如 珠現光而還照珠體。故吾勸諸善人。舉心用 事必擇道而行之。擇禮而從之。擇友而交之。 擇里而處之。擇師而事之。兢兢焉而存心。 戰戰焉而守節。念念不昧無失於順天之道。 以奉西方之教。而其觀燭談禍福不與焉。
夫佛祖正法。以本性彌陀為體。念佛信願為辯明空見
切人識知世間萬法皆空。自悟本性之真空 也。真空者。是如來之法界。眾生之本心。空而 不空。有而非有。悟之者於不有中。運出自家 寶藏。探之無窮。用之[1]無盡。謂之一乘妙道。 非頑空之空也。今有一等愚人。一向說空撥 無因果。步步行有。口口言無。便道飲酒食 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妨般若。縱橫放曠 馳逞顛狂。謗佛謗經輕毀一切。胡揮亂統以 當宗乘。欺侮聖賢自稱得道。如此者滔滔皆 是也。永嘉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 殃禍。非斯類而何耶。又楞嚴經云。心若著空 則有大力空魔。入其心腑。其人不知是其魔 著。口說經法潛行貪欲。輕毀經像。惑亂是人 盡遭邪墜魔。心生厭去彼人體。師及弟子俱 陷王難。命終自為魔家眷屬受魔業。盡墮無 間獄。嗟乎去聖遠。微言絕異端起大義乖。不 著於有則蕩於空。著於有則執名相。滯有為 固。物我泥。怨親縛於近教喪於遠理。蕩於空 者。則迷因果混善惡。棄戒律背禮義。蓋不知 中道之為至善也。或曰。何謂中道。曰有亦不 著。無亦不空。空不離有有不離空。怨親等焉。 物我齊焉。因果明焉。善惡分焉。戒律用焉。禮 義修焉。近教通焉。遠理至焉。[2]大矣哉中道 也。妙萬物之名乎。稱本性之謂乎。苟達斯理 則不墮於偏。是謂得正受念佛三昧者矣。
空者破諸有也。大覺世尊開示正法。欲令一辯一合相
名一合相。良由世人一性昏迷。與塵境相合 即非一合相。智者明見自己真心背塵合覺。 一念覺心與十方諸佛真空法界相合。即是 一合相理也。永嘉云。我性同共如來合。但 凡夫不悟此理。貪著事相妄自堅執。情心意 識。與山河大地牆壁瓦礫相合。昧却理性之 真空即非也。六祖云。心有所得即非一合相。 心無所得即是一合相是也。今有愚人。不識 佛法坐吾教中。妄說夫婦是一合相者誤矣。 蓋其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業累殃深。背因昧 果。曲解聖典毀辱教門。淨業正宗豈容是說。 真實修行之士。切宜堅秉正信專念彌陀。於 一念中不取於相。內心外境了了一如。自然 冥符真理是也。故佛果勤禪師示眾云。汝等 諸人但向十二時中。上不見有諸佛。下不見 有眾生。外不見有山河大地。內不見有見聞 覺知。好惡長短打成一片。一一拈出更無異 見。此則一合相理歷然明矣。可謂日可冷月 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實履道之通衢。乃悟 宗之正訣。
金剛經云。如來說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是辯明雙修
身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福慧二 莊嚴乃能成正覺。古德云。福不得不作。慧不 得不學。龍舒云。修淨土者雖專以念佛為行 門。亦須福慧兼修。庶得事理兩融也。內則修 慧。究竟涵養深徹淵源。使慧性增廣。含虛空 界無所不知無不照了。外則修福。慈悲方便。 柔和善順利濟世間。見一切人。平等恭敬隨 機說法。教化眾生行一切善。此是福慧雙修 也。今有一等愚人。常行異教詐稱蓮宗弟子。 妄指雙修潛通婬穢造地獄業。迷誤善人沈 迷欲樂。甘墮險坑。豈不謬乎。是真狐魅妖精。 何異畜生類也。楞嚴云。若諸眾生其心不婬。 則不隨其生死。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 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必落魔道。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下品魔女。[1]諸修行人先斷婬心。 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若 不斷婬修菩提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 千劫終不名飯。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 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終不能出。 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 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說者名為 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今勸在家菩薩依 戒修行。勿犯邪非清心寡欲。雙修福慧回向 西方。龍舒云。修福又修慧。深信念阿彌。當生 上上品。決定更無疑。其或不然欲飯蒸砂。徒 費力擔柴入火定殃身。
雙修者。修福修慧也。教云修福不修慧。象辯明三車
信受慇懃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 智。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故知眾生 喻諸子。三界喻火宅。三乘喻三車。如來見眾 生。在三界中不得出離。說三乘法引令離苦。 譬如諸子在火宅中嬉戲。長者以三車引之 令出也。有等愚人假說文殊問佛妄稱。性是 牛車。心是羊車。意是鹿車。又云。牛車載妙 法。羊車載蓮花。鹿車載經。所謂醍醐上味為 世所珍。遇斯人等翻成毒藥。夫法華經者。諸 法之王佛所護念。其可妄議哉。何期邪師謬 見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法說非法非法說法。 誑於人謗於佛毀於法。豈非負五逆之大罪 乎。經云。若有誹謗是經典者。當知是人入阿 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好是展轉至無數 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細思此等哀哉。切心敢以忠言痛告道友。於 自己心中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則此心清淨 如蓮華開。是謂之法華三昧。悟斯理者是乘 白牛車。出三界火宅也。又不見法達禪師見 六祖大師呈偈云。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麁牛權設。初中 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於是曹溪 六祖大師。乃說偈以證之云。心迷法華轉。心 悟轉法華。誦久不明[A1]己。與義作讎家。無念念 即正。有念念成邪。若能如是解。長駕白牛車 是[2]也。若有執迷不省自取沈淪者。吾末如 之何也已矣。
法華經譬喻品云。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辯明三關
只圖見性。只今上人性在甚處。二云。識得本 性要脫生死。生死到來作麼生脫。三云。脫得 生死。要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處去。是故透 此關者則奚拘生死。徹此道者豈礙去來。自 是天下叢林宿師大衲靡不洞究淵源。故能 脫白露淨。其旨曉然決無異說。今有愚人。妄 指人身三丹田作內三關。教人般運氣血。謂 之透過三關。又[3]說。自足至腰三處疼痛為外 三關。妄以此處要定臨終時節。世多傳習盡 入邪路。詳觀念佛之教。乃簡徑法門。[4]祇令 修行人於十二時中持一句阿彌陀佛。思專 想寂更能回光自看。阿那箇是我本性彌陀。 四大分離向甚處去。常有此疑驀然識得便 知落處。即此是直捷省力底修行正道。捨此 之外稍涉一毫異說。即墮在邪見林矣。嗚呼 癡人背真向偽良可憫焉。若也於斯信得截 斷露布葛藤。豁開透地通天眼。覻破邪思妄[5]相心。
三關者。兜率悅禪師示眾語。一云。撥草參玄[6]辨明大小二乘
小律比禮刑之權。大乘類[7]鈞衡之任。營福如 司於漕輓。製撰若掌於王言。在國家之百吏 咸修類。吾教之群宗。競演果明此旨。豈執 異端應須量己才能。隨力演布。達則兼濟為 善。窮則專門是宜。雖各播於宗猷。而皆處於 慈濟。同歸和合之海。共坐解脫之床。夫如是 則迷途之司。南教門之木鐸也。奈何源遠流 別大道澆漓。好朱者憎其素。愛甘者惡其辛。 未契圓宗各權所據。又豈知生佛本一凡聖 性均。而不能自復者。由迷昧於身心。致籠檻 於生死。是知身之過惡非戒律。不能撿心之 昏散。非定慧不能融撿之。融之尚慮乎道之 不明性之不復。況埋沒於邪岐。而互相是非 也耶。或云。我學小乘。却又不知戒施禮誦是 漸修之法。或言。我學上乘。却又不識本性彌 陀。唯心淨土之旨。不著於事相。又墮於頑空。 大似深村草裏生[8]盲之人。坐在一隅不知東 西南北。妄生分別。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所謂 執著死蛇頭錯路。修行者在穢惡則無所間 然。於行解不見可畏。以至積習成性。自滅其 身始學慕於上賢。終見沈於下惡。如斯之輩 誠可哀哉。永明壽禪師云。譬如庭雀焉攀鴻 鵠之心。還似井蛙豈測滄溟之闊。或狥他求 如鑽氷而覓火。但歸己解猶向乳而生酥。慎 勿立我慢幢張邪見網。輕侮先覺熒惑後人。 至哉斯言也。昭昭乎天日在上。蕩蕩乎佛祖 有靈。奉教之者可不懼乎。但能信念彌陀。可 以免斯過咎矣。
原夫大法王之垂化也。統攝群品各有司。存辯明不生不滅
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等。 又維摩經云。不善不生善法不滅。故知色相 有去有來。佛性不生不滅。今有愚人。妄以不 產後嗣為不生。不斷欲心為不滅。駭世怪言。 惑人妖[1]祟。密互邪婬作不淨行。斷佛種性悖 亂人倫。故楞嚴云。善男子愛極發狂熾然。貪 欲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 化諸白衣平等行欲。疑誤眾生入無間獄。蓋 以愚迷不知觸淨。不覺遭魔以致斯苦。諦觀 天地肇分有陰陽而有男女。有男女而有夫 婦。有夫婦而有父子。有父子而有君臣。有 君臣則有三綱五常之道。三綱統其人倫。五 常正其教化。此聖人立世間之法也。吾祖遠 公有云在家者。厚身存生我倒未忘。以情欲 為苑囿。以聲色為遊觀。耽湎世樂不能特出。 吾佛示化令反本以求宗。在家奉法則是順 化之民。不遺奉親敬君之禮。是故先導之五 戒。不殺存乎仁。不盜存乎義。不婬存乎禮。不 妄存乎信。不酒存乎智。身心既律。然後示之 以出世之法。令修念佛三昧。以為西方之歸。 達乎不生不滅之道。是以王臣外護法流天 下。千載猶一日也。其奈當斯之際薰蕕共囿。 菽麥同畦未易分也。敢以衷赤之忱普告信 士。但除却。一心不亂繫念彌陀之外。凡所有 相皆是邪解。切須[2]子細真實修行善則從之 惡則遠之。邪則遣之正則守之。若乃立身行 道之事。息心達本之旨。前篇備述明。則典刑 不為不多矣。遵而行之則吾門眷屬。違而作 者魔之黨類。所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殃及 累世。莫言不道。何故聻。欲得不招無間業。莫 謗如來正法輪。
般若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辯明曹溪路
證道歌云。自從認得曹溪路了了生死。不相 干是[3]故。天下禪宗出乎曹溪之源。目曰曹溪 路也。何期愚人妄指人身有[4]浹湷雙關作。曹 溪一派又妄說。六祖云。寧度白衣千千萬。 不度空門半箇僧。如斯之輩非特惑於後人。 是亦誣於先聖。豈不聞。永嘉云。第一迦葉首 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菩提 達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無 窮數。又豈有度白衣而不度空門乎。於戲邪 妄之徒。不知來歷。竊祖師之名。同魍魎妖孽。 見解迷誤善人。正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 坑也。吾知祖宗實德是以稱而傳之。吾知闡 提薄福謗辱吾宗。是以恐而懼之。吾尚知而 大懼。汝謗聖師之道誑後學之人。安得不益 懼於吾乎。汝速宜磨滅改而正之。無貽我羞 之為愈也。
昔永嘉大師。往曹溪禮拜六祖。印證心地述[*]辨佛法隱藏
云。如來開發顯露清淨無翳。迷者不解謂是 祕藏。智者了達即不名藏。有等愚人妄說官 法。堂堂佛法隱藏。偽撰一落索邪言。閉門傳 度謂之生死。奧典幻惑後人。至死不與人說。 逗到臨時一場漏逗。大似貧兒得錫喚作黃 金。明眼人前如何拈出。自不知非反誇能會 正。是瞞人更自瞞也。豈知佛說一切法為度 一切心。蓋以眾生心體本來是一。用處不同 故說一切法也。祖師云。瓶盤釵釧本是一金。 名相不同至體無二。嗟乎末運法出奸生。往 往失其本體者多。是將新羅漆高麗。鍮間貨 錯出巧言令色。瞞昧世人一偽既行百真莫[*]辨。況愛小利者。上人鋪席不揀好惡。苟圖 價廉好看易得。等閑被他將一團灰炭寒却 眼孔。拕向黑地裏脫換去了。及至眼開握著 黃土也認不得。又何金鍮真偽之[*]辨哉。癡人 但得入手貴乎密。密珍藏以為奇貨。生怕人 知驀然撞著。識者為伊點破始知分文不直[5]如斯之類。比比皆是只為愚暗福薄。眼裏無 觔麁心鹵莽。兼以不遇真正師匠。以致然也。 殊不知繞指精金從本來有。自非作家陶鎔 痛下。鉗鎚煆煉一回轉見性。柔金瑩燦然一 塊。覿體全真。然後隨意作用。造成眾器飛光 散彩耀人心目。永無變色者。固知自餘皆不 足言矣。可不至寶哉。正信道流切宜著眼。
佛法者。出世間之道。無為之法也。涅槃經[*]辨明超日月光
[1]大彌陀經云。阿彌陀佛光明極大。而為諸 佛光明之王。故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 光佛。無對光佛。光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 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 光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以照無央數天 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諸天人民。禽獸蜎飛 蠕動。見此光明莫不喜悅。而生慈心悉得解 脫。是故十方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悉皆稱讚。 因名曰超日月光佛。蓋以日能照晝月能夜 明其德不全。佛之光明晝夜常照無虧無欠。 故名超日月光也。今有一等愚人。妄指教人 於日月初出之時。以口吸採其光。吞嚥入腹。 欲其成寶。以當修行祕法。謂之超日月光者。 其錯大矣。譬如癡猿聯臂攀樹。懸崖下捉水 月勞心費力到底成空。若是智人達觀速須 捨離。早求正法免墮迷津。專念彌陀究明心 地。不見祖師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自己靈 光照天爍地。人人分上本自圓成。一點靈源 無內無外。頭頭上顯物物上明。若能悟此即 如來一段光明超日月。
[*]辨明髻中珠
於三界。而諸小王不肯順伏時。轉輪王起種 種兵而往討伐。戰有功者賞賜諸物。獨王頂 上有此一珠。而不與之。末後付與。如來亦復 如是。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 戰。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 喜。為說諸法。而不為說是法華經。今乃說之。 如轉輪王久獲明珠末後賜與。此蓋世尊最 後說是大乘法寶。超出諸聖之上。以輪王髻 珠為喻。此珠者即諸佛之圓智。乃眾生之理 性。悟之則三祇頓越。迷之則六道沈淪。今有 一等愚人。錯會經旨。妄以運氣入頂。作髻 中珠。謂之最上乘法。密密相傳。教人般精運 氣衝入頭頂。要學世尊頂上有肉髻珠。何其 愚哉。殊不知世尊肉髻。乃無見頂相表一乘 大法也。無見者自不能見。離自見故。向上極 則諸聖皆不得見。離他見故。壽禪師心賦云。 高高法座。非聲聞矬短之能升。赫赫日輪。豈 外道嬰兒之所見。無偏無黨至極至尊。嗟乎 愚癡之人。罔知正法。顛倒錯亂。嫁禍移殃於 後人。賺他向善俗子墮落深坑。可痛惜哉。奉 勸信士細參本教。恪心念佛悔悟前非。了知 諸法本無。髻珠自然顯現。堂堂獨露。豈假他 求哉。
髻中珠者。法華經云。如轉輪王得法國土王辯明無漏果
聞修行。至習漏俱無也。無漏者蓋人之六根。 常為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惑。心隨境轉成 有漏緣。所以輪迴不息。修行人六根自靜。不 被六塵所轉即無漏也。今有一等愚人。妄將 眼眵鼻涕盡皆喫了。謂之修無漏者。何蠢乎 哉。予嘗憫而問之曰。六根四大膿血之袋屎 尿之囊。眵淚涕唾皆屬不淨。何得取而食之。 彼則曰。人身之中有七寶不可棄之。善收拾 者結成舍利證無漏也。苦哉苦哉。如斯顛倒。 誠可忍耶。更有一等眾生。以祕精是無漏者。 混吾教中遞相傳習。潛饕貪欲壞亂正法。此 是妖精鬼怪夜聚曉散。喫菜事魔之徒。非是 蓮宗之弟子。比年以來多有此樣扇動人家。 清信男女不覺不知鼓入魔道。故楞嚴經云。 善男子。心愛根本窮覽物化。天魔得便飛精 附人。說佛涅槃即是現前肉身。父父子子遞 代相生常住不絕。無別淨居。愚人信受亡失 本心惑為菩薩。[2]常說眼耳鼻舌皆為淨土。男 女二根即是菩提。或食屎尿廣行婬穢。彼無 知者信是穢言易入邪悟。此名蠱毒惡鬼惱 亂。是人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 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受得地獄業消復 入畜生餓鬼。今觀邪師妄作之徒。假吾佛祖 之教門。造不淨之惡業。逆二儀背三光。謗佛 祖亂人倫。碌碌如蜣蛆之逐穢。現受眾苦沒 後沈淪。是罪果何逃哉。宜乎不足怪也。非惟 死後受報。抑且官法不容。語云。道之以政。齊 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 恥且格。誠哉是言。今勸善流諦觀聖訓。宜自 知恥。勿憚改過。捐情絕慮正己修行。有能古 教照心。則其心自明。古鏡照精則其精自形。 若專於淨行。趣於菩提決無誤矣。其或不然。 三塗業海無邊際。千佛出來難救伊。
法華經云。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此乃羅漢聲辯明趙州茶
[3]云。 曾到。州云。喫茶去。又問僧云。曾到此不。僧 云。不曾到。州云。喫茶去。院主問曾到。且從 不曾到如何也喫茶去。州乃喚院主。主應諾。 州云。喫茶去。叢林因此有趙州茶話公案。今 愚人不明祖師大意。妄自造作將口內津唾。 灌漱三十六次嚥之。謂之喫趙州茶。或有臨 終妄指教人。用硃砂末茶點一盞喫了。便能 死去。是會趙州機關。更可怜憫者。有等魔子 以小便作趙州茶。何愚惑哉。非妖怪而何耶。 真正修心者。但依本分念佛期生淨邦。切不 可妄將祖師公案杜撰穿鑿。是謗大般若之 罪人也。不見道乍可粉身千萬劫。莫將佛法 亂傳揚。
昔趙州和尚。見僧問曰。汝曾到此不。僧辯明教外別傳
無邊量妙用。啟迪群靈。其方便順逆開遮。餘 言遺典盈溢寶藏。以至下[1]梢始露一機。謂 之教外別傳。迦葉破顏承當以來。的的綿綿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階梯。不生知見。利 根上智向無明窟子裏。瞽地煩惱根株中。活 脫應時超證得大解脫。西天四七東土二三。 皆龍象蹴踏師勝資強格外領略。當下業障 氷消。直截承荷。自能管帶打作一片。頓契佛 地。尚不肯向死水裏浸却唱出透玄妙句。超 越佛祖。剗斷露布葛藤。如按太阿。凜凜神 威阿誰敢近。作家漢確實論量。纔有向上向 下談玄說妙。作用纖毫即便叱之。謂不是種 草。直下十成煆煉得熟。履踐得實。始略放過。 猶恐他時異日落草。累人瞎却正眼。嗟見一 等拍盲野狐種族。自不曾夢見祖師。妄言達 磨歸空。謂之傳法。救迷情以至借他從上最 大宗師。馬祖趙州名目脫賺後人。及誇初祖 隻履西歸。普化空棺皆謂此術有驗。謂之形 神俱妙。生死祕法遞相傳習。而人皆厚愛此 者。生怕臘月三十日慞惶。競學歸程之法除 夜拜影。喚主人公。真是誑謼閭閻揑偽造窠。 貽高人嗤鄙。復有一種假托達磨。胎息趙州。 十二時別歌。龐居士轉河車頌。遞互指受。密 付傳持。希望生天。更要預知死日。殊不知 此真妄想邪心愛見。本是善因反招惡果。多 見豪傑之士。高談闊論者。不知宗因往往信 之。那知失却故步。畫虎成狸。遭明眼人覷破 默觀怜憫。豈諸佛與列祖體裁。止如是耶。曾 不自回照始末。居然可知矣。海內學此者如 麻似粟。習以成風。恬不知怪。其高識遠見自 不因循。恐乍發意。未入閫奧。立志雖專。跋涉 雖遠。遇增上慢導入邪見稠林。末上一錯。永 沒回轉。其流浸廣莫之能遏。因出此語。以痛 告之。庶有志願。於大解脫大總持者。可以辨 之。而同入大薩婆若海。汎慈舟接濟[2]郡品。 俾正真妙道流於無窮。豈不快哉。
圜悟勤禪師云。西方大聖人出迦維羅國。作辯關閉諸惡趣門開示涅槃正路
婬。口妄言綺語惡口兩舌。意貪瞋癡。修淨業 人正心向道。截斷已上十不善行。則不入惡 道。謂之關閉諸惡趣門也。開示者指出也。涅 槃者不生不滅也。正者不偏路。即西方之道 也。今有愚人指口為諸惡門。鼻為涅槃[3]路。 教人臨終時緊閉其口。令氣從鼻出。謂之出 門一步。又妄將㘞字以為公案。教人口裏著 力忍了氣透這一關。或云。㘞字四圍是酒色 財氣。或言。地水火風。或言。生老病死等。皆 是卜度妄計曲說。嗟乎這一箇㘞字瞞盡多 少人。殊不知此字。玉篇明載戶臥切。即阿字 去聲呼也。此箇㘞字一切世人。口中未嘗不 說。喻[4]如失物人忽然尋見。不覺發此一聲是㘞字也。宗門多言此字者。蓋尋師訪道之人。 參究三二十年。忽然心花發現。會得此事。不 覺㘞地一聲。如失物得見。慶快平生。是其字 義也。如是則念佛之人。但於念念中。仔細究 竟本性彌陀。忽然親悟親見真實。到㘞地一 聲處。自然明徹矣。故智覺壽禪師云。心外求 法。望石女而生兒。意上起思。邀空花而結果。 本非有作。性自無為。智者莫能運其意像者。 何以狀其儀。言語道亡。是得路指歸之日。心 行處滅。當放身捨命之時。可謂唯此一事實 餘二即非真。
諸惡趣門者。乃身口意三業也。所謂身殺盜辯明四生
隨成無明暗蔽。為卵生。煩惱包裏為胎生。愛 水浸潤為濕生。欻起妄念為化生。悟即成佛 迷號眾生。菩薩只以念念心為眾生。若了心 體空寂。名為度眾生也。智者於自本際。上 度於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實無眾生得滅度 者。有等愚人不識自心。胡卜亂度妄說。臨終 之時眼見轎馬樓臺幡蓋鐃鈸之類。為四生 六道胎窠。不隨他去者脫四生也。殊不知臨 終現境。是儞平時所作善惡業相。神識自現 即非外來。故先德云。作惡而惡境現前。念佛 而佛界自至。若是時中把捉不住。做不得主 常被妄想顛倒所使。臨當風火散壞之時。如 落湯螃蟹相似。又焉能作主宰耶。是以圭峯 禪師云。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 亂心。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 臨終能轉業。今以此語直告諸人。當自念言。 我今修行淨業本為生死。佛祖垂教豈欺我 哉。當依正法真實存心。專念彌陀捨諸虛妄。 朝思夕想念念願生西方。如此則塵勞業識。 當下瓦解氷消。反觀自己生死尚不可得。又 喚甚麼作眾生乎。故懺云。於一念中得念佛 三昧普度十方六道一切眾生。各各出離苦 輪同生淨土者是也。可謂妄心無處即菩提。 生死涅槃本平等。
大珠慧海禪師云。九類眾生一心具足隨造破妄立十號
阿彌陀佛。則無明頓破煩惱永忘。法界之門 忽然通達。一乘之路卓爾開明。十號俱彰三 身圓顯。[1]比明修行人得證佛果十號俱彰也。 十號者菩薩戒經云。一曰如來(無虛妄故)二曰應供(良福田故)三曰正遍知(知法界故)四曰明行足(天眼智明。宿命智明。 漏盡智明。具三用故)五曰善逝(不來還故)六曰世間解無上士(知二世間故。一國土世間。二眾生世間)七曰調御丈夫(能調伏眾生惡故)八 曰天人師(為眾生作眼目故)九曰佛(知善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故)十 曰世尊(一土之中無二佛故)何期愚人不知佛法。妄立十 號歸程稱為。達磨大師傳來生死祕法。却云 鵲巢灌頂。蘆芽穿膝。玉柱麁混。蛇入裩襠。波 斯獻寶。天鼓不鳴。蓮花池乾。二祖斷臂立雪 齊腰。神光不現。以此十件。謂之大事因緣。往 往蓮宗被此等盲師瞎漢。遞相傳授賺人性 命。從冥入冥陷於非道。何不思之甚也。達磨 大師初至此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又安得有一法傳授乎。豈不聞。五祖弘 忍大師謂六祖曰。佛即以心傳心法。即以心 印心。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是也。莊 子云。使道之可傳人。莫不傳之子孫。道之可 獻人。莫不獻之君親。其不可傳獻者。無他中 無主。而外無其證也。又嘗聞。我佛釋迦世尊 千生煉行。百劫修心。迺從兜率降跡王宮。棄 萬乘榮貴。向雪山修行。飡麻食麥。苦行六年。 覩見明星悟道成佛。人中聖中稱為大覺。十 號具足作天人師。至於鵲巢頂上。蘆芽穿膝 之類。皆當年實事初無表法。止是端坐不動定 久忘形之意。後之學者不近智達。不體我佛 建立教門。大不容易。纔得入他門戶。行願不 習識見俱無。便要為師傳度弟子。做大模樣 逞我能會。撞入邪魔黨類中。學他許多邪法 雜毒入心。如落水鬼相似。黑地裏拕人入地 獄去。苦哉苦哉。且如二祖斷臂立雪齊腰。的 是當時為法忘軀。猛烈之志。本傳備載分明。 學者自當詳究。豈可妄為甘受。謗法之罪永 沈苦海之誅。永嘉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 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 墜。信麼盡情掃蕩閑家具。鐵樹花開別有春。
西方文云。念佛之人於相好光明之中。得見誓願流通
脫娑婆世界。幸逢蓮社得遇正宗。仰藉三寶 餘庥。感沐導師化育。伏為教門之下多有錯 路修行。嗟信心盡[2]作魔民致良善俱遭邪墜。 正因泯絕慧命難存。反招謗法深愆。豈有誦 持功德。覩斯境界以長吁。痛切身心而不忍。 是乃搜大藏之要旨用證本宗。掃百家之是 非開明大道。並是依經辨理顯正摧邪。照了 無私故名寶鑑。俾夫後學照心目而妍醜自 知。導彼迷途達家鄉而免諸流浪。是集克就 鄙志當陳百拜祖庭。重申大誓。告白十方諸 佛諸大祖師。望賜慈光證明祈禱。普度敬自 發心立願照依。所集蓮宗寶鑑篇。字數一字 三禮。每一禮念楞嚴呪心一遍。三稱南無觀 世音菩薩尊號。望悲心而憐憫。賜法力以冥 加。俾魔外以歸依。冀真乘之流布。與彼盲 瞑開眼目。於諸病苦作良醫。昏衢黑暗之中 為燈為燭。苦海洪波之內為舟為航。危險處 作大橋梁。迷路中示其正道。普為十方蓮社 諸上善人。同期懺滌於身心。各願消除於業 障。非法說法之咎。法說非法之愆。一智能滅萬 年愚。一燈能破千年暗。妄意消而空花滅。正 信生而淨行彰。信禮彌陀普同回向。與諸大 眾並從今日發菩提。盡於未來永劫。常行菩 薩道離非梵[3]行。遠邪見師。願盡此報身同生 安養國。常修六念及六波羅。廣運四心與四 弘誓。發四十八願如阿彌陀。得念佛三昧如 大勢至。修普賢之行願。等觀音之慈悲。學大 智慧如文殊。次登補處如彌勒。頓入法界圓 證上乘。分身遍至於十方。大悲普度於一切。 建法幢立宗旨。耀慧日除癡冥。諸魔外道悉 歸降。匝地普天皆嚮化。辯才無礙廣利塵沙。 威德無邊拯濟含識。父母師長俱登解脫之 門。累劫怨親盡出沈淪之海。伏望覩是集者。 起[1]護法心。蕩歷劫之迷情。破千重之疑網。 頓豁正眼。明悟本心。淨土道場不動足到。西 方大聖如對目前。萬法了然妙在茲也。惟冀。 天龍歡喜。聞正法以護持。凡聖歸依掃邪風 而絕迹。弘揚祖道廣播宗風。融大千同為清 泰之邦。俾四海共樂無為之化。正見邪見盡 入無生。
切惟。最初一念。元從淨土中來。泊沒多生。未皇恩。
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 生界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念 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 菩薩發願如是。諸大祖師發願亦如是。我今 發願亦如是。普為蓮社大眾發願亦如是。盡 未來際一切情與無情發願亦如是。如是如 是。無不如是。願同如是恒沙眾。盡入如來願 海中。
佛恩一時等報。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論卷第十(終)[2]名德題跋(十一章)
之意。非惟夫其進修之序。亦且惑於邪師謬 解。深恨未有能救其弊者。優曇大師乃採經 論傳記。至於古今名儒宿衲。集諸善言刪潤 著述而成一書。凡十卷。曰蓮宗寶鑑。立正論 以破邪說。發真智以[A2]祛妄情。其言理也深而 明。其敘事也詳而盡。會三教而歸一源。正一 已以規眾信。如鏡照像洞然明白。豈特俾諸 善流專念彌陀祈生淨土。直欲人人明自本 心見自本性立地成佛而已。以余甞主東林。 欲求轉語為證。返復數過真得我心之所同 然者。乃合掌西嚮而歸之曰。善哉善哉如是 如是。旹乙巳大德八年八月十五日。明州天 童圓應叟淨日題。
余甞觀夫今之所謂崇蓮宗者。多不本遠祖□。辨一切妍醜。懸之當臺靡所不見。東林祖 堂優曇大師名普度。具正知見。每念蓮宗謬 解乖真。折衷儒釋之書。撰為寶鑑十卷。發明 念佛正宗三昧。凡一字字一句句。質之佛祖 龍天。並是掃空魔說。實為法門一大條貫。其 用意誠且公勤且苦。扶宗勇敢之心與十八 賢立教之心共箇關紐。聞者見者咸趨通途。 或順或違同一清泰。復為偈云。千載蓮宗宏 正論。明逾寶鑑挂青霄。今將印板打成去。萬 兩黃金也合消。
寶鑑者照心之鏡也。鏡主乎明則爍一切昏蓮宗 書
門禪教並行者也。今有優曇度法師。纂集古 今念佛要旨。總成一部。目曰蓮宗寶鑑。若其 自信得及淨念相繼。奚以文為。若其執妄謬 解妍醜不分。白日迷程投吳適越者。是當取 此為司南。大德乙巳良月望日。婺西峯宗信 跋。
參禪主乎見性。閱教貴乎照心。予謂念佛一禪病。佛有佛魔。去聖時遙比比皆是優曇師 眼不忍見。廣援正經盡[A4]祛邪說。是集不為無 補矣。噫安得盡大地人披翻寶鑑洞見法源 能所識銷是非情盡。以惟心淨土本地風光 並相忘於言象之表。此予所以不能無說焉。
參禪予所不去。念佛亦非予所去者。聞禪有平江幻住明本敬跋
因救病。優曇大師傷蓮宗之凋瘵。搜索大藏 討究百家。發明念佛三昧捃摭成書。目之曰 寶鑑。事分十門理符一致。排斥邪說訂審舛 訛。咸有準憑非私臆論。洗頑嚚於意地。破偏 執於心源。坐進覺城光敭。祖道使正教大。明 於一統釋疑。情桎梏於畛畦。導黎庶於重昏。 報皇恩於萬世。𮚏莫及矣貽諸後云。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劒離匣為不平。藥出瓶荊岑接待主智通拜書
寶以為鑑。優曇示現於像季之時。以蓮為名。 顯一心□本淨。其為宗也攝三根圓證真□。 以寶為喻。濟萬有以無窮。其為鑑也爍群昏 洞超□劫卓然為一家正論。廓然破諸宗異 說。披文三復實非小補。甞觀□□集中禪經 序有。所謂千載之下優曇再證可不圻乎。祖 師遠記果符於今日。信而有徵矣。
結蓮社以開宗。遠祖垂範於千載之上。集法天峯比丘 致祐 拜手書
禮云。其人存則其政舉。旨哉斯言三宗。
中古以降支分派列。愈出而愈政。失其本旨 者可勝道哉。蓮教自東晉廬山尊者啟其端。 當時名流如劉雷諸賢皆在社中。其盛集概 可想見矣。逮至宋末群不逞輩指蓮宗而聚。 眾不知本旨有玷。前賢為世所嗤久矣。東林 祖堂優曇大師憫斯教之湮微。救流俗之邪 舛。搜集善言纂成一編。目曰蓮宗寶鑑。使佛 祖之道復還舊貫。確然正論皎如日星。願諸 佛子見自性彌陀悟本來清淨。又何獨稱揚 聖號。想念西方然後得生淨土耶。作如是見 者辜負廬山尊者不少矣。至大改元良月立 冬日。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 國史疇齋張仲壽書。
聖人垂世立教。覺斯民之未覺。途殊而歸同。為最。苟不越一念而契證。則塵沙剎海廓然 歸乎。智照無東西之間淨穢之殊。四生九有 咸入神通大光□藏自遠祖立教見聞薰修獲 益者。不可周知而悉數也。嗟乎去古時遙法 久成弊。優曇老師終見不平。集大藏要文群 賢明迹。曰蓮宗寶鑑。親捧綸音流通于世。真 萬古不易之論。俾後之學者鑑斯文。具正見 同遊常寂光土。豈小補哉。歲甲寅正月旦日 廬山無住道人竺源永盛 拜手。
裂蓋網出愛河。破無明超有漏。惟念佛法門信。不化而自行者。以其機感相投自然而 然也。至於東晉。廬山遠祖與諸高蹈賢士 大夫。同結淨土妙緣。專修念佛三昧。惺惺 寂寂寂寂惺惺。發揚先覺之微言。永為後 人之明鑑。上以陰翊皇度。下以化利生民。 可謂盡善盡美而已。垂之千年復有繼踵。 苾芻優曇應□每見稱蓮宗者未諳念佛旨 趣。謬解錯路修行目睹耳聞比比皆是擬 避水溺却遭火焚。憫斯愚輩痛切哀憐。由 是□尋大藏。博採微言。圖寫四土。綴文 十篇。目曰寶鑑。不唯照分妍醜。抑亦明驗 偽真。與盲者點開眼睛。與迷者指歸覺路。 言言有據字字無虛。修行要旨勿越於斯。 茲者奉佛弟子眾善人等生居聖世。感荷 皇恩。幸聞佛祖正傳。得獲蓮宗寶鑑。坐閱 行披歡喜踊躍。是以鳩集同志謹捨淨財。 命工刊印流通。請師慈悲跋語。提携晚進 接引後來。苟勿拒焉實為幸矣。余再三辭 義不從讓。遂乃焚香說偈讚曰。東晉廬山 十八賢。鑿池引水種金蓮。蓮生華發心明 朗。華落蓮成道果圓。普度綴文名寶鑑。善 人謄寫錄瓊篇。命工刊印流通施。永與人 天作正傳。
吾佛生於西方。大教流於中國。不言而自 大明宣德四年歲次己酉夏末秋初禪林解[1]西蜀楚山和尚示眾念佛警語
心。離心無佛。離佛無心。心佛殊名體無二致。 是故念佛念心念心念佛。無念無心無心無 佛。心佛兩忘念不可得。只這不可得處。脫 體分明纖塵不間。是以真機觸目遍界難藏。 山色溪聲頭頭顯露。性相平等理事混融。箇 裏覓一毫自他淨穢之相。了不可得。何聖凡 迷悟之有耶。於此果能豁開智眼頓悟其旨。 直下知歸。不妨慶快。設或未能領契須假方 便而入。所謂方便而入者。何用別覓玄妙。但 只要發起一箇勇猛堅固信心。將一句阿彌 陀佛頓在心目之間。不拘經行坐臥靜鬧閑 忙。默默提撕頻頻返照。了知佛即是心。未審 心是何物。要看這一念從甚麼處起。又復要 看破這看的人畢竟是誰。如是觀照念念無 間。久久自然煉成一片水泄不通。忽於聞聲 見色應機接物處。不覺驀然冷灰。豆爆烈崩 虛空之時。管取參究事畢到此。便見自性彌 陀。頭頭顯現常光淨土。觸處洞然。始信吾言 不欺於汝。而其平生修行之志。亦乃驗於茲 矣。恐猶未諭。重說偈言。
原夫佛不自佛。因心而佛。心不自心。由佛而 心佛由來強立名 都緣攝念遣迷情
根塵頓處心珠現 幻翳空來慧鏡明
一法不存猶是妄 全機拶碎未為平
直須揣見虛空骨 看取優曇火內生
淮陽曉山和尚勸修淨業箴
虛出沒。苦海業因循。萬劫受迷津。不發回頭 念。轉入展轉深。勸君須猛烈。念佛宜超越。西 方有世界。名曰安養國。九品妙蓮臺。三空真 實際。寶殿寶樓閣。黃金以布地。光明常照耀。 無三惡道懼。示汝諸有情。可以整心趣。棄却 貪嗔癡。大家秉智慧。冷眼掛眉間。看破紅塵 事。積金玉如山。難買三寸氣。眷屬與恩親。暫 如傀儡戲。生前一聚歡。死後誰能替。終有 散場時。有甚風流譬。靜裏細思量。一場無滋 味。何不早休心。念佛修三昧。提箇古彌陀。始 終莫令退。猶如患目人。投醫王所治。遠近與 高低。柱杖為憑據。信手把堅持。一念無有二。 步步著脚牢。點點知落處。但無能所礙。終有 時節至。親叩得醫王。示出真妙劑。豁開正眼 睛。點破虛幻翳。光明照十方。廓爾通三際。來 去得自由。一體無拘繫。快樂任逍遙。高唱哩 囉哩。若能依此修。至道無難易。是人命終時。 蓮池定有會。只要辦肯心。山僧無賺意。各各 早迴光。想念西方去。九品悟真空。一念超實 地。生佛體元同。了證無殊異。
一箇彌陀佛。人人本具足。秖緣癡嗔愛。生死【典籍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73《廬山蓮宗寶鑑》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