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第一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序

夫以法身為道。廣周沙界。細入微塵。非空非有。無內無外。悟之則為四聖。迷之則為六凡。是以
釋迦覩長庚而見諦。向鹿野苑室羅筏城祇園等處。將以斯道而覺有情。所以初談小教。次演空宗。八部般若。次第宣說。今此經者。即大般若部分所攝。始自善現伸請。終以大覺答問。以住斷降伏。共斷二十七疑。漸除二執。頓入一乘也。爰有宋宗鏡禪師者。乃應真之一數也。悲深智闊。學海汪洋。道徹離微。辭雄理備。撮玄機於掌握。發妙義於言前。語中玉轉。珠向句裏。釋天鑑地。得游戲之三昧。具無礙之辯才。鎔百煉之堅金。琢三陳之美玉。故將梁昭明所判三十二分金剛經。依文衍義。剖析精微。乃立科儀。發明經趣。總有七種規模。一提綱。二要旨。三長行。四結類。五頌經文。六警世。七結歸淨土。或愽採經論。直註本經。或廣引他宗。申明旨趣。掃除知解。剪斷葛藤。為人天之正轍。作苦海之舟航者也。自宋迄今。四海盛行。見聞讀誦者廣。幽冥獲益者多。若病者遇善見之醫王。似貧者得如意之真寶。今此會要註解。廼因無盡燈公瞻禮普陀。路過蘇州。而處士許公敬愚等迎請。出本師大寧所解科儀註頌。意欲刊板流通。而燈公止曰。不可。此科儀京都善果達法師。先有集註。文辭廣愽。卷十軸。後學罔窺涯涘。次普恩桂法師。繼踵前註。集為說記二卷。悉以刊刻。雖然。文理幽深。間有宗趣事跡。揀討未備也。公欲金湯內教。須請智者校正重集。始可流行。由是特令澹齋張公。持帛千里而來。請予重集。予以。此經乃大乘教。被菩薩機。宗鏡乃聖位不測之人。方堪科註。我輩凡情淺識。豈敢當任斯事。柰以既為佛子。當報佛恩。若不度法度生。辜負先聖遺廕。所以會取諸家捷要之註。安於科儀本文之下。貴圖經義通曉。非敢胸臆強為。祇是述成而。復命隱士吳公期號賓山。薰毫繕錄。工周完。而寶坻縣紀陀信士孟准等。助財壽梓。以伸大寧先師遺志。用廣其傳。永圖不朽之意也。願見聞披覽者。昇慧日於中天。破昏衢於暗室。九有悉蒙津濟。三途咸獲菩提。以此功勛。祝一君之壽域。報四重之恩庥。仰佛日以增輝。庶法輪而常轉矣。


大明嘉靖三十年龍集辛亥四月
佛誕之辰少室山嗣祖沙門覺連沐手焚香拜序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十卷總目錄

  • 第一卷
    • 銷釋金剛科儀卷(起)生於退屈(止)
  • 第二卷
    • 野狐尚聽百丈法(起)但念彌陀(止)
  • 第三卷
    • 法會因由分第一(起)體露堂堂(止)
  • 第四卷
    • 依法出生分第八(起)大道分明(止)
  • 第五卷
    • 離相寂滅第十四(起)一聲還續(止)
  • 第六卷
    • 一體同觀第十八(起)也則不如(止)
  • 第七卷
    • 淨心行善二十三(起)目擊金容(止)
  • 第八卷
    • 不受不貪二十八(起)涅槃如夢(止)
  • 第九卷
    • 梁武帝請傅大士(起)願今回向(止)
  • 第十卷
    • 總上九卷原文銷釋金剛科儀卷

經科會要註解十卷大全總目錄(終)

No. 467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第一

銷釋金剛者。以喻釋喻名題也。金剛乃經題之喻。銷釋乃科題之喻。金剛。喻般若之堅利。能破煩惱。銷釋。喻科文之解判。能分事理。銷者煎銷也。釋者解釋也。如金在鑛。須假紅爐鉗鎚鍛煉。鑛去金存。方為真寶。使用自在。一切眾生。本有佛性。亦復如是。金喻眾生佛性。鑛喻無明煩惱。眾生佛性。隱在五蘊身中。被煩惱鑛重重封蔀。愚鈍眾生。不覺不知。本有真性。甘處貧窮。虗受輪轉。是故。佛祖出世。假設言教修證。權立地位階級。以智慧為爐。以三昧為火。以斷妄為鎚。碎五蘊山。破煩惱鑛。顯真金性。煉成法身至寶。普濟貧窮眾生。各獲性寶。得大受用。是故我佛最初成道。歎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相執著而不證得。我當教以正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也。科儀者。科者斷也。禾得斗而知其數。經得科而義自明。儀者法也。佛說此經。為一切眾生。斷妄明真之法。今科家。將此經中。文義事理。復取三教聖人語言。合為一體。科判以成篇章。故立科儀以為題名。大意欲令眾生。知本有性。在日用間。但能見聞不昧。虗徹靈通。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也。會要註解者。會取諸家捷要之註。安於每段經科之下。謂之註解。貴使文義易曉。豈敢胸臆自作。但集述前古之成文。撮為卷帙。用圖不朽之意也。卷者。言舒卷有規也。看則展舒。不看則卷收。故云卷也。第者次第也。一者首也。為眾卷之首也。

盖聞。漢朝感夢。白馬西來。摩騰彰漢。化之初時。

此敘教法初來之義也。盖聞者。乃發文之端也。亦謙詞耳。言其不能詳細而知。祇是一盖麤聞而述也。漢。即國號也。然有西東二漢之別。今言漢者。即東漢孝明顯宗皇帝。乃光武第四子。朝。即朝廷也。是天子所居殿庭。而人臣朝覲之處也。感夢者。敘教法初來之時。帝為能感。佛為所感。感應道交。結而成夢也。白馬西來者。即永平七年。帝寢南宮。夢金人丈六。項佩圓光。胸題萬字。飛行殿庭。去來無礙。指其帝曰。立教。旦集羣臣。令占所夢。時有通人傅毅奏曰。臣按周書異記云。周昭王二十四年歲次甲寅。四月八日子時分。有五色祥光。貫太微宮中。然後徧於四方。作青紅色。爾時山川宮殿普皆震動。江河泉井泛漲流溢。時王問臣所以。有太史蘇由對曰。此是西方。有大聖人生焉。後千年。教法流於此土。王令鐫石。立在南郊。天祠之前。以年記之。至今一千七十餘年。陛下所夢者將必是乎。帝信以為然。即遣定遠將軍秦景。中郎將蔡愔。愽士王遵等。一十八人。使往西域。訪求佛道。至天竺臨境。大月支國。遇摩騰竺法蘭二梵僧。併優填王第四。以白𦘕釋迦像一軸。四十二章經。十住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共六十萬言。於白馬。相伴東還。八年乙丑。蔡愔等。達於洛陽。摩騰入闕。献經像。帝大悅。館於鴻臚寺。法蘭。復兼行化。而後至。十年丁卯。勑於洛陽城西。立白馬寺以居之。以白馬經。遂名白馬寺。此土三寶自此為始也。下結云。摩騰彰漢。化之初時。彰者明也。化者教也。今以佛之音聲。為教化之體也。此言化之初時。即是教化初來之時也。

羅什。感秦宗之代典。明明佛日。照破昏衢。朗朗慧燈。至今不滅。教之興也。其在斯焉。

此明般若。初興之始也。梵語羅什。此云童壽。雖童稚之年。而有耆宿之德。故云童壽。感秦宗之代典者。秦即前秦國號。宗者主也。亦崇敬之義也。代。即時代也。典即墳典也。又秦有四秦。此正當前秦符堅主。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曰。有德星現於外國野分。當有大智德人。入輔中國。爾時襄陽趙王國中。時人稱道安法師。為一聖人。習鑿齒。半聖人也。符堅。以十萬兵。攻襄陽遂得二人。謂左右曰。吾以十萬雄師。祇得一箇半聖人耳。左右問誰。曰。安一人。習半人也。安聞之。因言進曰。丘慈有羅什法師。善解大小宗乘。愽通三藏。堅默識之。建元十八年。遣呂光率兵十萬。四伐丘慈。謂光曰。朕聞西域。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曉陰陽。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丘慈。速迎還國。光軍未至。什謂丘慈王白純曰。有敵兵從東方來。勿抗其鋒。光兵至。純遂交戰。光破丘慈。殺純。立純弟白鎮為王。光與什東迴。至涼州聞堅。被姚萇所害。光號關外。年稱大安。在位一十八年而卒。光之子紹。及纂併卒。光之姪呂隆為王。姚萇卒。子姚興立。弘始三年三月。有連理樹生於朝庭前。道遙園中葱變為茞香草。五月遣隴西公碩德。舉兵西伐。呂隆軍大敗。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選諸方有才智沙門八百。中有四聖十哲。同譯經三百八十卷。此經弘始五年。於長安草堂寺譯出華言。故云。羅什感秦宗之代典。明明佛日等者。此二句雙歎上文。讚美此經。如日之明以照晝。如燈之明以照夜。昏衢者。喻五陰煩惱之執情。障隱本有之佛日。遮蔽本有之慧燈。所以沉淪七趣。似長夜昏衢。不知不覺也。至今不滅者。自佛說此般若大教。從漢秦兩代傳來。至于大宋理宗淳祐間。大興流布。故云。至今不滅也。教之興也者。總結釋迦佛。一代教法。興崇流通也。其在斯焉者。乃為指法之辭。斯者此也。教之大興。在此漢秦兩代之時。故云。其在斯焉者也。

末法之代。至于今日。某甲。恭白十方賢聖。現坐道場。

此歎慶歸祈之辭也。歎則生逢末運。慶則欽遇斯經。歸投祈禱希欲冥加也。佛一代時教。有正像末三運之別。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此言末法者。正當後五百歲佛滅後二千五百年時。乃是科主歎而自慶。意云。正當末法惡世之中。今日得逢斯典。猶浮木盲龜之值。針鋒纖芥之投。不為輕忽小事也。雖自知自解。又恐來者難能。故制科文解釋。欲使學者。覩科文而明經旨。如暗逢燈也。將欲為文。亦恐凡情淺解。至理難臻。故祈三寶冥加密助。故曰。恭白十方也。某甲。科主自稱也。恭者敬也。白者陳也。此即三業虔誠也。十方賢聖。即橫論。現坐道場。即竪論。道場者。即十方三世。賢聖成道說法之場也。

本師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二大菩薩。

即歸此土三寶也。盖。佛為佛寶。菩薩為僧寶。法寶含在其間。本師者。科主懇切之稱。亦名本師。本體模範也。體効佛之遺範。故云本師。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乃圓應之號也。梵語文殊。此云妙德。亦名妙吉祥也。普賢者。德無不徧曰普。祐上利下曰賢。菩薩者。略梵語。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也。有生皆有情。菩薩有情中之覺耳。佛有覺性。而無情也。菩薩亦未免有情。故云。上求佛果。下化眾生。即自利利他之號也。

滿空聖眾。一切神祇。有天眼者。天眼遙觀。有天耳者。天耳遙聞。他心宿住。聖心玄鑒。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此總祈一切聖眾。運五通而鑒照。起四量以冥加。天眼等者。即五通也。聖心即神境通。玄鑑喻也。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能慶悅。捨能平等。盖慈內。含四無量心也。三稱者。誠之切也。不言漏盡通者。此乃神聖眾也。唯佛具六通。如上。皆具五通也。

信禮常住三寶。

信者重也誠也。禮者體也。信而無禮。心必不實。禮而無信。意必不誠。二者具足。可為誠實之禮也。常住者。簡別之義。不同前來十方此土三寶。此即自性常住。清淨法身。佛寶也。此性有覺照義。法寶也。此性有和合義。僧寶也。寶者。貴重之義。即實相一體常住三寶也。

歸命十方一切佛。歸命十方一切法。歸命十方一切僧。法輪常轉度眾生。

此是重重祈禱。不盡讚揚也。歸投請命。希求加護。故云歸命。又命者為一身之總也。今言歸命者。總含三業。恭敬尊重讚歎之禮也。十方一切。總該橫竪。佛者略梵語。具云佛陀。此云覺也。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法者軌持義。即軌持自性。令物生解也。僧者略梵語。具云僧伽。此云眾和合。兼舉云。和合僧也。法輪度眾生者。乃科主祈希三寶。不泯四弘。恒居三界。利濟有情。同證無為。共成正覺。故云度眾生也。

夫金剛般若。能開解脫之門。玉偈波羅。善入菩提之路。

此一卷金剛般若經。是開解脫之門。入菩提之路。門有出入義。路有往來義。喻此經為入理門戶之道路也。解脫。即斷果。菩提。即智果。皆二轉依號也。玉偈波羅者。即讚美之義。讚美此經。能詮之文。如眾德之王。難見難聞。難逢難遇。故云。善入菩提之路矣。

行行而非空非有。句句而無去無來。

總美此經能詮之文。行行句句。非空非有。無去無來。其中所詮之義。不同前來初教所說。心無境有。境無心有之謂。此經。純談妙有實相真空。顯揚般若根本真智。又非空。不同無因。非有。不同邪因。無去。不屬過去。無來。不屬未來。故不落有無二邊。去來三際。真可謂。斥相泯心。談空之教也。

金剛經。說三十二分。分分而功德難量。須菩提。聞四句妙偈。偈偈而殊因莫測。

此這一卷金剛經。原為佛說。後昭明太子。科為三十二分。故云分分也。功德難量者。修進曰功。見性曰德。若有行人。依此修進。即得見性成佛。故云難量也。梵語。須菩提。此云善吉。亦名空生也。聞四句者。自第八分中。佛告須菩提。若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得福雖多。不如有人。以此四句偈。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下。共有七處說偈。故云偈偈也。以此推之。乃字字句句。有殊勝之功德。不測之因果。故云殊因莫測也。四句者。古今論四句偈不一。各執見。初無定論。今但依銅記云。天親菩薩。昇兜率宮。請益彌勒。如何是四句偈。彌勒答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也。

書寫讀誦。當生華藏之天。為人演說。定達涅槃之路。

著簡曰書。傳本曰寫。對本曰讀。背本曰誦。若有人。依此經。如法修行。當生華藏世界海極樂淨土中。盖華藏天為總舉。文之巧也。此華藏世界。無邊妙華香水海中。有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大蓮華。一一開。有微塵數香水海。每一海中。有一蓮華寶光明剎種。一一種。有二十重。每重。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故云華藏也。天者。自然也。清淨也。意云。願書寫讀誦聽聞者。決定至於涅槃。故曰定達也。

般若乃菩提佛母。信心。即功德道源。長養聖胎。出生妙法。

梵語般若。唐言智慧。內則指於本覺真心。外則指於斯經妙旨。下顯機云。信心即功德道源。雖有內智外教。要在於信。信則菩提果成。教法流通。故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也。依此教修。長養成聖之胚胎。出生無上之妙法也。

大抵。看經通義。問道窮源。啟淨信心。具擇法眼。分句。讀貫通之理。明問。酬辯論之文。心心無間理全彰。念念不忘文自現。

上一節文。言教之功能。此一節文。言機之作用。雖然此經。能長養聖胎。出生妙法。大端主意。還要看經之人。通達經中。所詮義理。如或義理不明者。應須愽問先知。指示其道。窮究其源。此聞慧也。然後啟清淨之信心。淨心者。即經中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之心。此思慧也。亦要行人具擇法眼。擇法眼者。即正智之眼也。擇即揀擇。此勉行人。須用智眼。揀去人我無明身邊等見。擇取中道無為真如之理。分句逗者。義盡為句。義不盡為讀。文為能詮。理為所詮。看經行人。須要一一分別。句讀短長。義理通貫。方得名為具眼之人。然後可為造進行履也。明問酬者。即請問酬答也。今此經自第二分中問。云何應住等。直至經終。共有二十七處問酬辯論之文。行人應須一一分明。方得長養聖胎出生妙法也。科家慈心太煞。指示叮嚀。故云心心無間理全彰念念不忘文自現。念念者。與前心心義同。當換其文。義即一也。無間者。不忘也。亦但變其文耳。即一念專注其心。不容漏泄走作也。如此則。其文自現。其理自彰。正是以聖教為明鏡。照見自心。以自心為慧燈。燭經幽旨也。

或問酧深妙。而句義玄微。詳究元因。而略陳數段。庶一問一答。其文明若日星。重辯重徵。其義曉如白黑。

或者。不定之辭。或佛問。須菩提答。或須菩提問。佛答。此經總有二十七疑。二十九問。其間所問所答者。句法淵深。義理微妙。使初機淺解者。罔知其涯涘。因此經文難曉。故致科文。釋而通之也。故述功云。詳究元因。詳細也。究考也。元本也。即是細詳考究。其根本元因諸家之解釋。撮略直指。採集述陳。以成數段科文也。庶者使也。使經中一問一答重辯重徵。其文其義者。其為指法之義。指經得科。而義如日星晝夜白黑兩分也。文。即能詮之文。義。即所詮之理也。

義隨文。而文隨義。左右逢源。

義者。經義也。文者。科文也。華嚴經云。一即多。而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左右者。如身之左右二肘。不離本身。

珠走盤而盤走珠。縱橫無礙。

珠者寶也。物類相感志云。閬苑浦出珠。置盤中自轉也。珠喻經義。盤喻科文。縱橫無礙。亦即左右逢源。意云。此之文理玄妙。冀行人翫味留心。倘然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便可謂拳中舊寶。不假披沙。倒駕無底空船。逆遊涅槃法海。庶不負佛祖之慈心也。

信解受持者。洞明真性。

科家至此願云。此法流通之處。若有行人。信敬曉解明白。領納於心。持之不捨。即得洞明自真性也。

見聞隨喜者。咸悟菩提。

目覩曰見。達耳曰聞。隨即隨順。喜即歡喜。所謂此法流通之處。若是行人。見聞隨喜稱善讚美者。咸悟菩提。前一節。洞明真性為因。此一節。咸悟菩提為果也。

流通天上人間。普遍微塵剎海。

上一句。從遠至近。從色界頂天。至閻浮提地。人間天上。悉皆流通此法也。下一句。從狹至廣。無處不到曰普。無處不周曰遍。微塵者。隙塵也。剎海者。浮幢佛剎也。在於香水海中。漂浮而住。故云剎海。明此大法。從微塵至剎海。悉皆周遍矣。

太虗無際。法施何窮。

太虗。即空之異名也。以此為喻。虗空無邊。法施無邊。科主意云。此法處處流通。無有窮盡。此之法施一句一偈。入於八識田中。永為金剛種子。萬劫不壞。直至成佛。故無窮也。

以斯般若功勛。總報四恩三有。

以斯般若。即指此經。願今科文。解釋般若。功德利益。用報四恩三有。四恩者。天地盖載。日月照臨。皇王水土。父母生身也。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也。以三界因果不忘。未離於有。故云三有。前節。法施既無窮。以此報恩亦無窮。故云總報也。

觀夫。空如來藏。碎祖師關。獨露真常。無非般若。

觀夫者。發語之辭也。如來藏有三。以配三諦三身也。空如來藏。即真諦法身也。不空如來藏。即俗諦報身也。空不空如來藏。即中道諦化身也。關者。門之橫木為關也。宗。以一千七百則因緣。為祖師關。故云欲透諸祖重關。只須一一拶波。今云。空如來藏者。直顯直諦法身。聖凡兩忘。真俗俱泯。故云空如來藏也。獨露真常者。科家慈心太切。分明指示。此明真理之外。了無片事可得。故云無非般若也。

三心不動。六喻全彰。七寶校功。四句倍勝。

上伸般若之功能。此伸施財之所以。三心者。經云。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皆不可得。故云三心不動。六喻者。夢幻泡影露電也。彰者明也。七寶者。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也。校者比也。經云。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布施功德。比況此經。見聞受持。四句之功德。百千萬億。不及其一。故云四句倍勝也。

若乃循行數墨。轉益見知。宗眼不明。非為究竟。

上來歎教。雖有如是之功。要在行人用意。若乃者。指看經之人。若不句句消歸自。言言冥合真心。一向只管循行數墨。只是轉增多見多知。背却般若功能。障塞真常妙用。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宗眼者。宗即心宗。眼即智眼。心為一身之主宰。萬法之根源。心不妙悟。多聞無益。華嚴經云。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此勉行人。若不如說而修。洞見真諦者。皆是非為究竟也。

嗚呼。

此是科家。警歎之辭。緊要行人珍重。下乃法喻分明。令人著眼也。

微宣奧旨。石火電光。密顯真機。銀山鐵壁。

微宣奧旨者。敘陳此經。乃是微妙之法。深奧之旨。第一之說。要令行人。急須著眼。故喻石中之火。電內之光。此理。眨眼參差千萬里。低頭思慮萬重關。密顯真機者。此經。凡有二十九處。言菩提心。總是一箇真心。故云密顯真機。即真心之機。靈妙莫測。人難履踐。喻如銀山鐵壁。挨拶不入。拈弄不得。如蚊子上鐵牛相似。難以咬嚼也。

瞥生異見。滯在中途。進步無門。退身迷路。

此乃重重指示。微細提携。要人發起真知真見。若是行人。瞥生一念異見之情。便於般若真智相違。情存於境。墮在中途未得到家。故云進步無門。退身迷路。可謂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此理。但起纖毫聖凡之見。即是途路之說者也。

聊通一線。俯為初機。良馬見鞭。追風千里矣。

此乃科家。自伸功。亦是謙辭。我今致此科文。只是於行人聊通一線。俯為初機。豈敢達於上士也。良馬見鞭者。引喻比之。若是上智。未舉先知。不言而會。豈用剩殘之說。古云。若是金毛獅子子。三千里外見誵訛。不用開口動舌也。

彌陀如來。

上云。俯為初機。此言。初機所以。科家。先舉能攝之佛。次警所攝之機。梵語彌陀。此云無量壽。乃樂之主也。以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曰阿彌陀。其佛壽命無量無數。故名無量壽也。

竊以。幻身不久。浮世非堅。不久。則形軀變異。非堅。則火宅無安。

竊以者。偷竊之義。不敢正言。亦是謙辭也。幻身者。無而忽有曰幻。眾法積聚曰身。最初原無此身。只因三緣假合而有。成必有壞。有必歸無。故云不久。浮世非堅者。喻此色身。如水上泡。速起速滅。故云非堅。不久變異者。言此身形。不久變異也。生則童顏少壯。衰老病死。故云變異也。非堅無安者。以喻三界為一火宅。眾生業報。皆處其中。天有五衰。人有八苦。如眾火所逼。有何安樂。故云無安。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科家。要人識幻身不久。知法身長久。火宅無安。淨土長安也。

由是。輪迴六趣幾時休。遷轉四生何日盡。若不念佛求出離。畢竟無由得解脫。

由是者。結前起後之辭。由前云因有幻身。封執為我。便有我所。起十使煩惱六十二見。八十一品惑障。由此我故。而生六根。所染六塵。造無邊罪。隨業受報。六趣輪迴。喻如車輪。上下遷轉。無有窮盡。故云何日盡。幾時休也。六趣者。即六道是也。四生者。即胎卵濕化是也。以六趣四生為眾生所住之境界。所遊之道路。出入往來無有休息也。若不念佛者。科家。與行人。指條出路。唯有念佛一門。方得離六道。出四生。所以云。若不念佛求出離。畢竟無由得解脫也。

豈不忙然省悟。火急脩持。

此乃科家勉人。急早修持。如救頭然也。既是西方一路。念佛法門。為離六趣。超出四生。捷徑要路。何不速疾省悟。聞早修持。故喻云。如火燒頭。速救猶遲。故云火急也。修持者。要人修進持念六時精勤。一心不亂。觀想彌陀。專持聖號。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受上品記。故云修持。石屋詩云。世事紛紛無了期。自家活計猛提撕。落湯螃蠏人人見。撲火飛蛾個個知。病到始知身是苦。死來唯有業相隨。浮光幻影須臾事。火急修行早是遲。

盡報為期。誓生安養。高超三界證真空。逈出四流無苦趣。

此是科家。勉人進修。要在從始發心。至生淨土。為一期之限耳。故云盡此一箇報身。為一個修淨土期限。故云盡報為期也。誓生安養者。誓即發願也。安養者。淨土也。如云。願以此功德。乃至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故云誓生安養也。高超三界者。言此念佛法門。是橫出三界。不同二乘。斷九地惑證四果理。歷五十五位階級。乃是竪出三界也。惑最難斷。果最難證。不如念佛法門。不用斷惑。不歷地位階級。不須證果。帶業往生。故云高超三界也。證真空者。言此念佛法門。不但只是超出三界。又能證入真空實相之理。故云證真空也。逈出四流者。即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故云四流。喻如長江之水。古今不斷長流也。無苦趣者。既是念佛法門。超出三界。遠離四流。得生極樂世界。無有三惡道苦。故云無苦趣也。

釋迦如來。

前一節。舉能攝之彌陀。此一節。舉能折之釋迦。二佛。化生利物。各專其門。酧昔本願。各居其土。教化眾生也。

詳夫。百年光景全在剎那。四大幻身豈能長久。

詳夫者。是發語之端也。百年者。自人壽八萬四千歲時。為增劫之終。又為減劫之始。一百歲減一年。減至人壽一百歲時。有釋迦佛出興於世。度脫眾生也。此言百年光景。即三萬六千日之光景。即一百個四時八節。之時景也。剎那者。佛言。如壯力士。持劒斬一綟絲。一時速斷之頃。有六十四之剎那也。盖百年光景。而被於剎那不住。念念不停。消磨盡矣。故云全在剎那。四大幻身者。此身。以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幻化而有。最初受胎之際。識心投入赤白二滴。如磁石吸鐵相似。三緣和會。方成此身。生老病死。終歸散滅。故云豈能長久。此一段文。從詳夫百年。下至青山低處止。乃是如如居士。勸發菩提心之文。總有三大科。其一。顯六道輪迴之苦楚。其二。明三教聖賢之因緣。其三。廣示異轍同歸大道也。

每日塵勞汩汩。終朝業識茫茫。不知一性之圓明。徒逞六根之貪欲。

此明眾生。染緣之因也。每日者。從朝至暮也。塵即六塵。勞即勞擾。業即六塵之業識。牽引此心。汩沒塵境。眼被色牽。耳隨聲轉等。故喻流水之汩沒。業海之茫茫。故結云。只因不識一性之圓明。所以徒逞六根之貪欲。不知元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經云塵為賊媒自劫家寶是也。貪欲者。吸引無盡曰貪。五塵所好為欲也。

功名盖世。無非大夢一場。富貴驚人。難免無常二字。

前一節。歎時不常。此一節。歎身不久。警其不識圓明之性。徒逞貪欲之為。乃是教勉除貪。喻如黃糧大夢也。無常者。死之異名也。

爭人爭我。到底成空。誇會誇能。畢竟非實。

爭人者。爭兢彼此。分別高低。如楚覇王鴻溝為界。自刎烏江。到頭得失皆空。徹底悉歸敗壞。可謂試看漢陵併楚廟。一般瀟洒月明中也。誇會者。矜誇手段。見識超人。華陀刮骨之妙。韓侯埋伏之機。臨終有苦難逃。命盡無方可避。故云畢竟非實也。

風火散時無老少。溪山磨盡幾英雄。

此警生死不在老少也。風火者。地水火風也。散時者。即命盡之時也。暖氣歸火。動轉歸風。潤濕歸水。骨肉歸土。不定老少而為常準。故云。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也。溪山磨盡英雄者。如漢有三傑。英名盖世。唐有十室。雄烈絕倫。而今空有虗名。到底同歸下土。故云日月無根天不老。英雄盡被消磨了也。

𩯭未幾。而白髮早侵。賀者纔臨。而弔者隨至。

𩯭未幾者。少小則朱顏綠𩯭。老耄則髮雞皮。故云。暗送冷霜侵綠𩯭。輕垂衰邁老形骸也。賀吊者。昨日誇官慶賀。今朝命盡黃泉。古德云。畫虎雖成未點班。百年夫婦一朝難歡情未動悲情動。賀者纔臨弔者還。玉燭堂前空寂寂。紅羅帳裡淚潺潺。從來未見夫郎面。枉惹虗名滿世間。故云。賀者纔臨。而吊者隨至也。

一包膿血。長年苦戀恩情。七尺髑髏。恣意慳貪財寶。

此一節。破貪色之迷。令修五不淨觀。古云。皮包骨肉併膿血。強作嬌嬈誑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化一坑塵。慳貪財寶者。乃破貪財之執也。淨土詩云。皮包血肉骨纏筋。顛倒凡夫認作身。到此始知非是我。從前金玉付他人。故云。七尺髑髏。恣意慳貪財寶也。

出息難期入息。今朝不保來朝。愛河出沒幾時休。火宅憂煎何日了。

此歎人命無常。如風中燭。一息不來即後世。誰人保得此身堅。雪峰云。一盞孤燈照夜臺。上床脫了襪和鞋。三魂七魄夢中去。未委明朝來不來。愛河出沒者。指前財色貪愛喻如一河。一切痴迷眾生盡沒其中。為生死本相續常劫。無有出期。故云幾時休也。火宅者。三界譬為一宅。其中眾生而常止住。天上五衰之火逼。人間八苦之火迫。因愛生貪。貪而復嗔。嗔而結業。故喻如火逼迫憂煎也。非一朝一夕。經歷塵點劫數。受苦無窮。故云何日了也。

不願出離業網。只言未有功夫。閻羅王忽地來追。崔相公豈容展限。

不願出離者。此明眾生以苦為樂。甘住其中不願出離也。如網籠。不能出離。縱有良師善友勸修出世之因。只言事業未辦。不得閑暇工夫也。梵語閻羅。唐言諍息。以罪人所造善惡因果。注於簿中年月日時。分明不容折詞諍論。故云諍息。忽地來追者。以世人。陽限壽命屬於陰司。命盡之時。閻君發帖拘喚。故云來追。崔相公者。人曹官也。掌冥司生死之簿。未注生先注死。故云。豈容展限也。即東漢時人。姓崔名瑗字子玉。後出任遷伋縣令。時人歌曰。天降聖明君。賜我仁慈父。後胡廣薦瑗遷濟北為相。次後命終。為泰山府君。掌冥司之事也。有云符到便行。不容住滯之謂也。

回首家親都不見。到頭業報自家當。

此明人死。孤魂獨逝也。回首者。轉頭也。不見者。死生別路也。既是生死路別。家親豈能得見。慈親孝子。無復相隨。到頭業報者。平生每日為妻為子。所造惡業。唯是自家承當。妻子不能相代。古云。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所以自家當也。

鬼王獄卒。一任欺凌。劒樹刀山。更無推抵。

鬼王乃陰府閻羅十王。獄卒即牛頭馬面等卒也。一任欺凌者。阿含經云。牛頭見受苦眾生。惟恐不毒。或問獄卒。眾生受苦。甚可悲愍。何以無慈。獄卒答云。如此罪惡。諸受苦者。在世不尊君王。不孝父母。謗佛謗法。謗諸賢聖。罵辱六親。輕慢師長。造十惡業。故受此苦。罪畢脫免之時。故我恒加勸諭。此地獄中劇苦無量。非可忍耐。汝今得出。更莫造罪。今日幸脫。俄頃復還。令我筋力疲厭。從劫至劫與其相對。以是義故。我於罪人。無片慈心。故加楚毒。劒樹者。經云。有十八釰林地獄。一一地獄。縱廣五百由旬。滿中釰樹。一一釰樹。高四十由旬。枝葉刀釰。令諸罪人上。刀山者。經云。別有十八刀山地獄。一一刀山。高五百由旬。盡以刀。刃向上各高三尺。有大羅叉。驅諸罪人。皆登此山。割截脚足。苦不可忍。以前世時。於山野中安施鎗。傷害眾生。故招斯罪也。

或攝沃焦石下。或在鐵圍山間。

經云。阿鼻地獄。上衝大海沃焦山下。大海水滴。如車軸許。成大鐵尖。滿阿鼻城。在此地下。八十萬里。有石名沃焦石。廣八萬四千由旬。厚二萬里。下有一百三十六座地獄。有八大地獄為主。一斬活等。或在銕圍者。大銕圍山遶大千界。高至三禪天。中銕圍山遶中千世界。高等二禪天。小銕圍山遶小千世界。量等初禪天。盡在其中。十六寒地獄。十六熱地獄。併在其中者也。

受鑊易。則萬死千生。遭剉磕。則一刀兩段。

阿含經云。十六熱地獄中。第六名銅鑊地獄。大五百由旬。獄卒努目捉罪人足。倒投鑊中。隨湯上下。身爛骨現。苦不可當。求死不得。求生無方。從此鑊出復入彼鑊。無有休止。巧風吹活。又入鑊中。苦不可言。遭剉磕下。教化地獄經云。有合山地獄合石地獄。山石合來。磕剉其身。骨肉粉碎。佛言前生斬害眾生。為兩段者。經云。阿鼻地獄中。七重釰林。復有飛刀從空而來。斫斷身體。肢節頭首段段而壞。乃生前殺生之報也。

饑吞熱鐵。渴飲鎔銅。

前云。十六地獄中。第四饑餓地獄。獄卒縛諸罪人。仰臥地上。以杓盛於洋銅熱汁。灌入罪人口中。從咽至腹洞徹下過。無不焦爛。苦不可當。死而復活。還又灌之。晝夜三時。有大銅鑊。入閻王宮。王見怖畏有大獄卒。以鈎擗大王口。以杓盛洋銅汁。灌入王口。無不焦爛。事之了畢。還與女。受諸娛樂。彼諸大臣亦復如是也。

十二時甘受苦辛。五百劫不見頭影。

此明地獄時長也。十二時者。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他化自在天一晝夜。他化自在天一千六百年。為阿鼻地獄中一晝夜。阿鼻地獄中十二時。則人間六十小劫。墮此獄中經五百劫。方得出頭。故云五百劫不見頭影也。

受足罪業。復入輪迴。

此明地獄罪業受畢。復入六道輪迴也。罪者。謂五逆十惡。兼謗方等經之罪。墮阿鼻獄中。經八萬四千大劫。罪畢復入寒氷獄中。八千歲目無所見。百千狐狼而共掣食。命終之後。又入畜生道。五千萬歲。罪畢復生人中。盲聾瘖瘂貧窮下賤。經五百身還入三途。不言餓鬼者。上饑吞熱銕等是也。

頓失舊時人身。換却這迴皮袋。

此一節。呈前復入輪迴之義也。雖得人身。而不修十善慈悲喜捨。從此復造罪業。又入三塗。所謂頓失舊時人身。換却這迴皮袋。向下行容失人身換皮袋所以也。

披毛戴角。𠷢鐵負鞍。以肉供人。用命還債。

此節。呈前既失人身。復為異類也。披毛戴角者。即牛馬等。用力酧還也。以肉供人者。即雞猪等。以命還債也。唐時。汾州孝義縣民。姓路伯達。永徽年中。負欠同縣人錢。一千文諱而不還。遂共錢主於佛前盟誓。我若昧公錢財。願我身死與公家作牛。錢主其心乃止。路伯達死之二年錢主家牸牛生一牛犢。額上生白毛。為路伯達三字。其子姪。將錢五千求贖。主不肯𠃔。乃施與隰城縣。啟福寺僧真如。助造佛圖也。凡有人見此事。無不發心止惡遷善也。

生被刀砧之苦。活遭湯火之灾。

此明以肉供人之事。唐時。晉江縣尉張縱。好啖鱠魚。偶死至冥府。王曰。我追張從。汝何故將張縱來。宜放迴還。吏曰。此人好食鱠。罰他為魚七日。王乃然之。其吏引至河邊。推縱入水。化成小鯉魚。七日長二尺餘。忽有漁翁布網得之。置水倉中。有晉江王縣丞。使人求魚。漁翁以小鯉與之。夫人嫌小。更來索之。遂將大魚奉之。夫人對鏡梳粧。袒褊一膊。囑付庖人作鱠。以待張縱友人御史李蕚。庖人持刀削鱗。未及剪頭。縱之本身遂活。乃詣王縣丞宅。握蕚手曰。食鱠飽耶。具如上說。陰府罪罰為魚七日之事。彼此驚歎。此言殺生者。現世受刀砧之報也。活遭湯火之災者。唐時。內侍徐可範。甞取活鱉。鑿去其甲。以熱油注而食之。又用肥驢縻絆室內。盆盛五味汁於前。四面迫之以烈火。待其渴飲五味汁盡。宰而喫之。後忽得疾。見羣獸鳥其肉。痛苦萬狀。覺冷忽思床下布火。及熱油醋灌身。又以網。不久發熱。身生瘡疱。疼入骨中。臨死為一束黑骨。此亦殺生之報應。故云活遭湯火之災也。

互積冤𠎝相食噉。

此謂呈前二事。相殺害食噉也。冤𠎝有二。一者人中冤𠎝。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冤對無量。或於父母師長六親妻子兄弟姊妹等。起諸冤結。更相嫌恨是也。二者畜生中冤𠎝。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三毒十惡。好殺禽獸斷牛羊等。或殺害眾生噉食其肉。或發撤陂池壅塞溝渠。惱害水性。恣意殺害。相食噉。冤對無量也。

那時追悔。學道無因。

那時追悔者。以前世惡冤對相纏也。墮落三途。隨類受報。都不自由。被業所牽。追悔不及。欲學妙道。無因而得也。宋時。丞相王安石。字介甫。熈寧間。行青苗法不善。無益於人。其子王雱。為崇政殿說書。陰為父佐務。其青苗新法必行。雱忽而卒。公亦罷相。晏閑中如一夢寐。見一鬼使領雱荷銕枷號泣公前。謂獲譴罪。由行青苗法不善。公問使者乞解脫。使曰。建寺齋僧可免。由是捨宅為寺。額曰保寧寺。齋僧追薦冥福。此文出言行錄矣。

何如直下承當。莫待今生蹉過。

此是總結前文。警勉要人省悟也。前既知在三途中無因學道。何如今日直下承當。古云。此時若蹉過。萬載卒難逢。動靜元非物。不墮有無中。傅大士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知佛去處。只這語言是也。

釋迦文佛。捨皇宮而直往雪山。

此下之文。明直下承當。所以也。梵語釋迦。唐言能文。亦云能儒。謂此娑婆世界。以文字語言而為佛事聞其法者皆得開悟。故云文佛也。三祇果滿萬行功圓。上辭兜率下降王宮。與母摩耶右脇誕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於是不樂王位志欲出家成無上道廣度眾生。始遊四門遇老病死。及見僧人心生厭離。太子年方十九。淨居天人統領天眾衛護出宮。四王捧馬足。及車匿騰空踰城而去。行三由旬至陀山林。以室劒自割鬚髮。淨居化作獵師身披袈裟。太子將七寶衣貿之而著。修九次第定知定非真棄之。復入雪山。六年苦行。覩長庚星悟道。正當此土周昭王四十九年卯歲十二月初八日子時分也。可謂。棄金輪之寶位。捨九五之皇宮。不貪榮樂雪山苦行。容鵲巢於頂上。掛蛛網於眉間。不離草座成等正覺。乃是我佛出家教化眾生之樣子也。

居士龐公。將家財而悉沉滄海。

唐時。有襄州衡陽縣。居士龐公名蘊字道玄。家豪富貴積財滿室。世本儒業少悟塵勞志求真諦恤念孤貧。時有二商往借資財。取財付訖。無力荷行。公以脚力送之。至於樹下歇息嘆曰。有慈悲心不知記往借人。今可昧之。言罷驢作人言。吾往昔借公財物而昧。今來為驢還債商聞大驚。即將財帛送還公所。公曰何忽而迴。商曰公豈知其意。吾欲昧之。具述驢言因由所以送還。吾恐後世亦然。公於夜間。至馬廐所。默聽畜等。互相酬還言論多少。公回坐歎曰。吾本濟人而不知返累如此。吾所集者禍也。吾以棄之福也。寧可清貧度日不圖濁富虗名。即將家財運集滿船送至漢陽江中。沉而墜之。其女靈昭編笟籬其子龐大哥種田園而度之時光也。

真武不統王位。惟務修行。

玄帝啟云。乃淨樂。國王之太子。即奎婁二星分野之下上應羣龍。梵度天也。王后名善勝夢吞太陽而孕。十有四月降誕王宮。於開皇元年建甲辰歲戊辰月甲寅日庚午時。於母左脇降生。瑞氣覆國。天華散。異香芬身寶光。充滿國。皆變金色降誕之後。面滿月。目鳳睛。耳秋荷。眉分八字唇若丹朱。七歲愽通書史。十五辭父出家。志心念道。恒常誓言。不統王位。惟務修行。父王不𠃔。密潛深山。偶遇紫元真君。授與無極玅道。君曰汝擇山峰。冲霄紫氣之上。方乃居也太子越海東遊。途逢一童授劒曰。此方黑蛇毬角斷魔雄劒。長七尺二寸。闊四寸八分。受東行。至均州之南。名曰武當。乃隱居也。王思太子領兵五百追至武當入山渡水。九次方見太子。周圍水泛漲不能行之。五百人足忽然難舉。相謂言。太子願力使之然也同聲言曰迴國。願從太子在此學道。言如故。唯王泣而獨迴也。太子居山。有靈鴉報曉。黑虎衛岩。烏鴉喙赤。順之者昌黑虎驅奸。逆之者殃。修之未契。思欲下山。至澗邊見老母而磨銕杵。太子問曰。磨杵何也。老母答曰。為作針耳。子曰。不亦難乎。母曰。功到自成。有何難哉。太子省其意也。麓仙題曰。碎礪功多粗者精聖師邀謁上天京。我心匪石堅於石。小器成而大道成。遂迴途中。折梅奇柳誓曰。我若道成開花結果。言畢至岩端坐。感動美人時來顧看。一日言曰。吾乃羣仙特來試之。言飛去。向所折者變為楖木。梅實桃核杏形。名曰楖梅。其味酸甘。能愈百病。玉溪真人曰。高真學道隱山時。親折梅枝寄柳枝。行滿功成應舉日。花開子結試先知。仙翁護境百邪遠。聖果標名萬世垂。服餌延齡除固疾。志誠拜事福相隨。由是功行滿。果然花開子結太子見七十二峰。中一峰聳紫霄下。庚子年丙戌月。丙寅日。清旦天華自落祥雲四合。四方各三百里。頭頂紫氣。披松羅服。五府龍君接上九霄。朝參玉闕。惟務修行者惟者獨也。務者專也。斷習曰修。行則無住。故云不統王位。惟務修行也哉。

呂公既作神仙。尚勤參請。

唐時。呂公者。姓呂名岩字洞賓。別號純陽子。文名呂岩。真人。京川河陽蒲板人也。生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世為顯官。累舉進士不第乃休。因遊華山遇鍾離權。乃晉之郎官。避亂學養命術。將度純陽首以財試。一日鍾呂偕行。鍾拾一石以藥塗之即成黃金。授與之曰前途路費。呂問此仍壞否。鍾曰若頻經火。或五百年壞矣。呂擲之曰。他日誤人去在。鍾後以色試之。命呂入山採藥。化一小廬美婦歡迎之曰。夫故久矣。今遇君子願不見棄。婦欲執手而近。呂以手托開云。母人革囊穢於我矣。言訖婦女不見。即鍾離也。於是授金丹之術。及天仙劒法。遂得遊行自在。詩曰。朝遊南嶽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麤。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始謁龍牙和尚。呂問曰。佛法大意云何。牙與偈曰。何事朝愁與暮愁。少年不學老還羞。明珠不是驪龍惜自是時人不解求。因過鄂州黃龍山。見紫氣盤旋有異人所止遂入值機禪師上堂。師知有異人潛迹座下。即厲聲曰。眾有竊法者。呂毅然問曰。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煑山川。且道意旨如何。師曰守屍鬼。呂曰爭柰囊中有長生不死藥。師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不憤而去。至夜飛劒脇之。師前知以法衣蒙頭。坐於方丈。劒遶數匝。師用手指之。劒即墮地。呂以謝罪。師因詰曰。半升鐺內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於言下有省。乃述偈曰。毀破葫囊折斷琴。此生不向汞中尋。今朝悟得黃龍法。始覺從前枉用心。文出仙苑遺事也。

蘇學士常親佛印。

蘇學士者。姓蘇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先生。因謫黃州曰。築坡而居。號東坡也。常親佛印者。佛印即南康郡。雲居山。了元佛印字覺老。饒州浮梁林氏子。世本儒業幻歲出家寶積寺。禮沙門日用為師。試法華經受具遊廬山。謁開先暹禪師。得法之後年二十八。先住江州承天。後居廬山歸宗與黃州對岸。於師酧酢章句。及住金山寺東坡遷杭州太守。復往來問道。值佛印入室。印云這裏無端明坐處。坡云。借和尚四大為座。印云。老僧有一問。若答得與汝四大為座若答不得即輸腰間玉帶。披即解帶置案上云。請和尚問。印云。四大本空五陰非有。端明向甚麼處坐。坡無語。印召侍者。留下玉帶永鎮山門印以衲裙酬之。坡賦二絕云。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箭鋒機。會當乞食歌姬院。換得雲山舊衲衣。又云。此帶閱人如傳舍。流傳到我亦悠哉。錦袍錯落渾相稱。乞與佯狂老萬回。

韓文公。終禮大顛。

韓文公者。姓韓名愈字退之。文公。為刑部侍郎也。因唐憲宗元和己亥十四年正月。帝遣中使杜英奇。持香華往鳳翔府法雲寺。護國真身塔所。請釋迦文佛指骨入內帝御安福門迎拜。留禁中供養三日。五色光現百僚稱賀歷送諸寺釋部威儀太常。長安。萬年。音樂旌幡皷吹偉盛殊特刑部侍郎韓愈。上表陳諫。引古言今。稱帝壽國祚之不延永。帝大怒。以表示宰輔。將抵以死。裴度。崔羣。為解曰。愈言訐牾。罪之誠宜。然。非內懷至忠。安能及此。願少寬假。以來諫諍。帝曰。愈言我奉佛太過。猶可容之。至謂東漢奉佛後。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耶愈人臣狂妄敢爾。於是戚里。諸王舊臣。皆為愈哀請。遂貶潮州刺史。愈。到郡之初。以表哀謝勸帝裒封泰山。久而無報。不樂。聞郡有大顛禪師。道德名重。以書招之。三招而大顛至。顛之言論超勝。留數十日。或入定數日方起。愈甚敬焉。師辭去。愈祀神海上。及登靈山。造師之廬問曰弟子軍州事繁。省要處乞師一句。師良久不顧。公罔措。時三平為侍者。乃敲禪床一下。師云作麼。平云。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公乃拜三平而謝曰。和尚門風高峻愈於侍者處得箇入路。自此以大顛為師也。終禮大顛者。始則毀佛。終乃禮之。後遷袁州刺史。復造顛廬施衣二襲。而請別曰。愈也。將去師矣。幸聞一言卒以相諭。顛曰。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譽人者。必其謗易發。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庸知復聞他說。不復以我為非哉。遂不告之愈。知其不可有聞。乃去至袁州。孟簡尚書。知愈與大顛遊。以書抵愈嘉其信嚮愈答簡書。稱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雖不盡解其語要。且自胸中無滯礙。因與之往還也文出韓子集。

裴公。奪笏於石霜。

裴公者。姓裴名休字公美。河東濟源縣人也。潭州石霜山慶諸禪師。乃新塗陳氏之子。出家後。到溈山作米頭發明大事。次住石霜山。裴公來參。師拈過裴公笏問公曰。在天子手中為圭。在公手裡為笏。在老僧手內喚作甚麼。休無對。師曰。乃留下笏。在寺作山門中景致也。

房相。問法於國一。

房相。問法於國一者。訛也。原是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有省也。師諱道欽。蘇州崑山朱氏子。始初業儒。年二十八。遇潤州林素禪師。勉剃落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遂往南邁玄宗天寶三載。抵臨安東北一山。問樵者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其山有龍淵。而龍王現身為人。献其地與師。乃成伽藍。至代宗大曆三年詔至𨷂下帝親瞻禮帝謂忠國師曰。朕欲賜欽師一名。國師欣然奉詔。乃賜號國一禪師後辭歸徑山。至是十二月示疾。說法而逝帝。賜大覺禪師也。

妙善不招駙馬成佛無疑。

昔宣律師。居終南靈感寺行道。感天人給侍。師問天曰。吾聞觀音大士。於娑婆大有因緣。顯化何地最勝。天曰。菩薩示現無方。而肉身降跡香山為勝。師曰。香山今在何處。天曰。嵩岳之南二百餘里三山並列。中為香山。即菩薩之地。山之東北。乃過去有王。名妙莊嚴主。夫人名寶德。王無太子惟有三女。長妙顏。次妙音。小妙善。三女之中二女配唯第三女進止容儀。超然俗常服垢衣。不華飾。日止一食。不茹葷辛。齋戒修行。無有退志。王謂妙善曰。汝今出幼當招駙馬。妙善曰。愛河浪闊苦海淵深。豈貪一世之榮。而沉多劫之苦志求出家。修行學道王怒。擯後花園絕其飲食令母苦勸而招駙馬。妙善曰。虗空有盡我願無窮。王聞大怒。詔白寺尼。僧惠真。領去寺內。種菜。設計勸勉回宮。妙善曰。豈不聞障人出家萬劫受芒。汝等敢違佛門利益。甘受三塗業報。尼曰。我奉王命非干我事。妙善𠃔。堅欲出家。尼奏王。王大怒令軍圍寺。盡斬尼眾火焚僧房。公主被龍神。攝在香山之下。毫髮無損。結菴而居草衣木食人莫知之。經三載時王。因是毀寺殺僧罪業故。感迦摩羅疾寢息不安。醫治不瘥。榜詔四方人治之。時有異僧曰。吾有神方可療王疾。王曰。汝有何藥。僧曰。用無嗔人手眼合藥服之即瘥。王曰。此藥難得。僧曰不難。今王國內。西南有香山絕頂。有一仙人修道行滿。此人無嗔。求之必與。王令侍臣持香入山。拜仙人曰。君王有疾敢勞僊人。求其手眼以救王命當令發心。僊人。刀剜其兩目。斷其雙手。付與侍臣。爾時大地悉皆震動侍臣迴國。令僧合。藥。王乃服而病愈。其王嚴駕至香山。拜謝瞻禮。王見僊人無有手眼。身不完具。王及夫人左右窺視。深生哀念。僊人形相頗類我女。僊人曰我即妙善是也。兒奉手眼上報父恩。王聞之抱持大哭。王曰朕乃無道。使令我女受大苦痛。僊人曰。吾非苦痛我捨肉眼得金剛眼。捨凡夫手得金色臂。誓願不虗必得是果。於是天地震動僊人乃現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身相端嚴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王於夫人合國人等。皆發善心歸向三寶。菩薩遂入三昧。端然入滅矣。

六祖相遇客人。聽經頓悟。

六祖大師者。二字惠能也。父姓盧。母李氏。誕生之時。於貞觀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時毫光騰空異香滿室。黎明有二僧造謁。謂師之父云夜光生兒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其父曰。何名惠能答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言畢而去進之不見也。師不飲乳。夜遇神人灌以甘露。祖本貫范陽郡。後流遷於嶺南。新州為百姓。其父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度日。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收去。能得錢却出門。傍有一客誦金剛經。能聞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後參五祖黃梅傳道。出世曹溪。故號為六祖也。

禪道若無況味。聖賢何肯歸依。

況者比類之義。又深也。以禪道比類將來若無淵深之味而古今之聖賢。何肯信向歸依者也。

華林。感二虎隨身。

潭州。華林善覺禪師。常持錫杖夜出林麓。七步一振錫。一稱觀音名號觀察使裴休。訪問之曰。師還有侍者否。師云有兩箇。祇是不可見客。裴曰。在甚麼處。師喚大空小空。時二虎。自庵後而出裴覩之。而驚怖。師語二虎云。有客且去。二虎哮吼而迴裴問師曰。作何行業。感得如此師乃良久。會麼裴曰。不會。師云。山僧常念觀世音菩薩。

投子。有三鴉報曉。

舒州投子義青禪師。李氏子。而七齡詣妙相寺出家。初習百法論。後入洛中聽華嚴五載。次講至諸林菩薩偈曰。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忽有省曰。法離文字寧可講乎。後參浮山圓鑑先夢得俊鷹畜。之。既覺而青至。以為吉兆。至一日問。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汝如何會。青擬語。山以手掩青口。於是開悟拜起。山曰。汝妙悟玄微耶。答。設有妙悟也須吐却。迷為登聖之梯杭。悟是墮凡之坑阱。初祖曰亦不除愚而就智。亦不拋迷而從悟。山以太陽皮履布裰付之。初開山慈濟先有記曰。吾塔若紅是吾再來也。其後人而修師塔。忽作瑪瑙色。未幾青領院事。投子山素無水。住後一自泉生。郡守賀云。名再來泉也。其有三鴉。每至五更報曉。人皆稱讚是師道德所。感禪者日增道望日遠。異苗蕃茂。果符前讖者也。

李長者解經。而天厨送食。

李長者。諱通玄。乃唐朝宗枝也。太原東北人。身長七尺餘形貌紫色眉長過目。鬚𩯭𦘕髮紺而旋螺。唇紅而齒密衣大布縫掖之制。戴樺皮冠腰不束帶。足不躡履。冬無皴皹之患。夏無垢膩之侵博達古今洞精儒釋。開元七年春。賷新華嚴經。曳笻自定襄至并部孟縣之西南。同穎鄉大賢村。高山奴家。止於偏房中造疏。演暢華嚴。不出戶庭。幾于三載。高與隣里怪而不測每日食棗。十枚。栢葉餅一個。餘無所須。後移南谷馬家古佛堂側。立一小土屋。間處宴息棗。餅亦然。又賷其論併經。往韓氏庄路逢一虎玄撫其背。以所負經論搭虎脊背。往上龕中去。虎弭耳前行。其處無水。老松去可百尺餘。忽成池水深丈餘。呼為長者泉。室無脂燭。每夜秉翰。於口兩角出白色光尺餘。俄有二女韶顏皆雅。每日饋食一奩。于土龕前玄食撤器而去凡經五年。論成四十卷。連經總八十卷。次決疑論四卷。於開元十八。

三月十八入滅光照太虗。斑鹿白悲于塔邊也。

須菩提打坐。而帝釋散華。

須菩提。在岩中宴坐。諸天雨華讚歎尊者。尊者問曰。空中雨華乃是何人。云何讚歎。天曰。我是梵天敬重尊者善說般若。者云我於般若。未說一字。汝云何讚歎。天曰。尊者無說我亦無聞。是真般若。尊者一日說法之次。帝釋雨華。尊者乃問。此華從天得耶從地得耶。從人得耶。帝曰弗也者云。從何而得。帝乃舉手。尊者云。如是如是。

達磨。執履西歸。

達磨者。乃南天竺。香至國王第三之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也。因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其國受父王供養得所施珠。試其所言。祖謂之曰。汝於諸法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菩提達磨。磨問祖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祖曰汝雖得法未可遠遊。且止南天竺國。待吾滅後六十七載當往震旦設大法藥獲菩提者不可勝數。直指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又汝到時南方勿住。彼處唯好有為功德不見佛理。汝縱到彼。不可久留。磨於是恭。稟其教服勤左右垂四十年。待祖順世。演化本國。爾後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來辭於姪。王為具大舟汎海東行。三周寒暑達于南海。時當此國。梁普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也。有廣州刺史蕭昂。迎禮。表聞武帝。問答不契。航葦渡江。至少林面壁九年。後得神光立雪斷臂。傳授衣法磨知化緣事畢。欲返西天。於是入滅熊耳。當梁大通二年十五日也。建塔於定林寺。魏遂以其喪。告梁武帝。贈寶帛以祭禮供養後三載。魏使宋雲者奉使西域迴。遇祖于葱嶺。手擕隻履翩翩獨逝雲問祖何往。答曰西天去。雲至洛陽具說前事。門人起壙隻履存焉。時魏孝莊帝。詔取遺履。供養於少林寺。梁武帝聞祖化跡。親為製。至唐代宗。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普化。搖鈴騰去。

鎮州普化和尚。不知何處人。受秘傳心。於盤山寶積禪師也。唐咸通元年。將示滅乃入市謂人曰。乞我一箇直裰。或與皮襖。或與布衫。皆不受。振鐸而去。臨濟。令人送一棺。師歎曰。臨濟小廝兒饒舌。便受之。遂辭眾曰。普化明日。東門外迴也。郡人。相牽出城外。師。應聲曰。今日不合青鳥。乃曰。明日南門外遷化。人亦送之。又曰。明日。向西門外方吉。人送漸稀。出還返。人意稍怠第四日自擎棺出北門外。振鐸入棺而逝。郡人奔走出城。揭棺視之了無踪跡。唯聞空中。鐸聲漸遠莫測其由。頌曰。三界為旅亭。四生為徑路。生來似著衫。死去如脫袴。不歡亦不哭。無新亦無故。不拘造化成。一切由吾作。

羅漢。來參於仰山和尚。

仰山者。乃羅漢。稱為小釋迦再來也。得法於溈山祐禪師。號溈仰宗有九一六種圓相以為宗旨。後有一梵僧來參仰曰。問云。還識字否。山曰隨分。僧乃右旋一匝云。是甚麼字。山於地上。書箇十字。僧又左旋一匝云。是甚麼字。山乃改十字。作卍字。僧畫一圓相以兩手托如修羅掌日月勢云。是甚麼字。山書圓相圍却卍字。僧作婁至勢。山曰如是如是。汝善護持僧禮拜畢。出門騰空而去。時有一道者。請問仰山云。五日前問和尚還識字的僧。是何處人山曰汝曾見否。道者云。正見出門騰空而去。山曰此是西天羅漢。故來探吾宗旨也。

嶽帝。受戒於思大禪師。

思大者。燈錄校證。無有嶽帝受戒。於思大禪師之文。本是嵩嶽元𡋣禪師。生伊闕李氏。幼歲出家。於高宗永淳年間。受具戒於閒居寺。習毗尼。謁安國師。頓悟玄旨。遂結廬于嵩嶽之龐塢。是年一日有異人。即嵩嶽之神。峩冠袴褶而至。從者太多偉甚。稱謁大師。師覩其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何為而至。彼曰。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生佛。等吾一目。豈分別耶。彼曰。我此嶽神也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苟能壞空及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耶。嶽神稽首曰。我亦聦明正直於餘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願受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特求師戒。我為門下弟子。師即設座秉爐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曰否神曰。謹受其教。師曰。汝能不婬乎。神曰。我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言無羅欲也。神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神曰何乏我矣。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言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神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神曰。實司其柄。焉能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言有濫誤疑混也。神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神曰。我正直。焉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言先後不合天心也。神曰能。師曰。汝能不飲酒乎。神曰。吾受祭。奠。焉能不飲師曰。非謂此也言不得亂性也。神曰能。師曰。如上是佛五戒也。神即作禮辭去。師乃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壯。嵐靄烟霞。幢幡環珮。淩空而隱沒矣。

徑山。至今猶是龍王打供。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蘇州崑山朱氏子。初服儒教也。其年二十八。遇素師。師謂曰觀子神氣溫粹。真法寶也。求為弟子落髮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徑即止。師遂南行抵臨安。見東北一山。問樵者。此是何山。樵者曰。徑山也。乃駐錫焉。西遇危峰之北。石岩敷座。有一老翁致敬曰。願捨此居為師駐錫之所。師同南進。上至五峰之間。有一大湫謂師曰。吾若去時此湫當漲留一穴水幸勿填之。我時常來言訖而隱。於是雲霧晦冥。風雨大作。連夜不息。及曉雨霽湫水盡涸。漲沙遂平。唯留一湫尚存。謂之龍井。師居之常有異人。而來献供而隱之。每日如此。盛知皆是龍王。令人送供者哉。

雪峰往昔能使木人開山。

福建雪峰義存禪師。泉州南安豐氏子。師生而惡葷茹。襁褓間聞鐘梵之聲。見旛華必動容欣喜。十二出家十七落髮。師事慶玄律師。初參德山玄鑑禪師。問曰。從上宗乘中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山打一棒曰。道甚麼。師舉似岩頭曰。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頭喝曰。豈不聞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師曰。他後如何即是他時。一一從自胸中流出。始是盖天盖地。師大悟曰。始是鰲山成道也。木人者即木毬也。師凡喚僧必以木毬輥去。彼僧自來。若乞檀施附字於毬上毬徑至檀越家。一一送施而來。智門祚頌。雪峰輥毬孰辨機一千五百幾人知。眨起眉毛千萬里。須是吾門獅子兒。

此皆驗之因由。切莫自生於退屈。

所謂結前之義。比前來十餘之聖賢。皆是以經効驗有如是之因。感如是之果也。切莫退屈者。退者却去也。屈者抝折也。乃科家勸勉行人。吝可自生退却屈抝也。古德云。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自謾。而退屈者也。

銷釋金剛科儀會要註解卷第一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Trung Luan(3)

橫川法語----橫川法語是源信大師所說的話

善導大師全集

毗尼日用切要---寶華山弘戒比丘 讀體 彚集

禪門修證指要...Thien Tong Tu Chung Chi Yeu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講記(一)作者:淨慧老和尚.

Trung Luan(4)

六祖壇經箋註

2732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中觀四百論廣釋 總論--- 中觀四百論廣釋 聖天菩薩 造頌 法尊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疏